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

2024-05-31

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精选7篇)

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 篇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升高中无望的情况下走进职业学校的,所以普遍存在知识浅,底子薄,缺少学习热情,畏难厌学的问题。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就业为主,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更加没有兴趣。如果按照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来对职高的学生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更加厌学。所以职高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一、激发动机,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好的教学情境会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我在讲《隐形的翅膀》的时候,首先放一首张韶涵的歌曲《隐形的翅膀》,让同学们一起唱,这样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唱的同时就复习了一遍文章。另外让同学们说一说如果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会怎么样,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发言。整节课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都非常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结合专业特点,针对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上课,就应注重培养学生亲和力、表达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如选取一个有故事性的文章,选一个伴奏的学生,选一个旁白的学生,再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利用唱歌和跳舞的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高生好动,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上课时他们喜欢做小动作、讲话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窦娥冤》一文时,因为这篇课文是元代杂剧,不少学生看不懂课文内容,于是我让学生自愿来分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看完表演后,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学生们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提出许多问题并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另外,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最爱。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能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感触颇深。这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文章篇幅较长,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阅读课文,于是我收集了大量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及视频,精心设计课件。上课时,学生观看了图片和视频后,自觉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讨论,师生配合默契。

四、重视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下内容:(1)课外阅读,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即报纸杂志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提示阅读方法;(2)课外听说,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3)课外写作,指导学生观察,写日记、周记、随笔、笔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4)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语文老师在上述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予以正确引导。职高学生,精力旺盛,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好奇心,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其兴趣的广度,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有效兴趣。积极参加开辟语文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聪明才智。对于学生中流行的追星、追时尚、爱看偶像剧而不爱看名著的现象,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我们为何不放下架子,试着去了解一下这些东西呢?如果老师不是简单地呵护学生,而是在了解之后适当让学生去阅读莎翁的原著,那效果不是更好吗?追星时如能看到那些明星在光彩背后的汗水与努力,那追星又有什么不好呢?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怎样指导职高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 篇2

一、搜集当地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是一个物种的断送。我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悠久的民族语言文化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为此,我就发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环县方言大调查。通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共搜集到各类方言300多条。我又与大家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类,整理后公布于众,引起极好反响。

(一)称谓:有人物类:如称姑姑为娘娘,称妯娌为先后,称外公为外(音wei)爷,称“祖先”为“先人”,称“母亲和孩子们”为“娘母子”等等。口头类:如“不知天高地厚”叫“二杆子”,“激动过头”叫“半吊子”,“死胆大的”叫“半脑子”,“不务正业的”叫“二流子”,“自我放弃”叫“烂片子”,“不讲道理的”叫“三棱子”等等。时间类:称“昨天”为“夜来”,称“后天”为“后儿”,称“每天”为“见天”,称“早晨”为“早起”等。方位类:称“附近”为“跟前”,称“这里”为“志达”,称“里面”为“里头”等。

(二)表人、物及行为、动作、状态:称“打架”为“捶”,称“感冒”为“凉了”,称“赤身裸体”为“精溜子”,称“帮忙”为“打帮”,称“说谎”为“编谎”。称“蛇”为“长虫”,称“猫头鹰”为“信猴”,称“公驴”为“叫驴”,称“狐狸”为“野狐子”等等,真可谓异彩纷呈。

二、汉字纠错

汉字笔画复杂,有的读音相似,有的字形相近,不易书写,容易出错。为了更好地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促进全社会对汉字的准确使用,我就发起了一场大范围的“汉字纠错大会”。从学生作业出发,对网络媒体、门牌、广告、教科书及其他书籍等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错别字进行了广泛搜集,共搜集到错字、别字、繁体字、不规范字600余条。通过总结归类,错别字之多出乎意料。而且更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国家的一些重点图书封面、本地一些重点单位的门面上竟然也出现了错别字。

(一)繁体字。好些人认为一繁遮百丑,所以繁体字目前还在频繁出现,造成了许多误读误认的现象。如欢迎光临,这样的欢与临,如果不是联系首尾,有多少人能够读出?堂堂环县人民医院,不要说外地人,就环县县内,认识的人有多少?更要紧的是使用率极高的汉语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至今也是这样的封面:现代汉语词典。大家都在使用的鸵鸟墨水,在标签上印着驼鸟墨水等等。

(二)错字。有些汉字,看似非似,却是是而非,丢笔少点,撇点不分。如“欢迎光临”中的“临”字右下部分写成罒。善于的善,四横写成三横。复印的复,中间写成目字等等。随意造字,只求大形相像,其实乃无中生有,纯属生造。

(三)别字。本来该用这个字,却张冠李戴用了别的字。如戊戌变法写成戊戍变法。按部就班写成按部就搬。饭店的招牌上,馄饨成了混沌。家具店写成家俱店。旅社大门上写着淋裕。幼儿园拖起明天的太阳。还有链锁店、求臻务实等等。

其实,汉字规范并不是现在才有,自从它脱离了原形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后,人们就对它进行着不断的规范。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其文明程度已高于以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不会写字、写错别字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真的有损于我们民族的形象和尊严。

三、编排课堂剧

为使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上心,我还把课本上凡是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课文,让学生尝试以课堂剧的形式编排表演出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像《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本来就是戏剧,只要找好人选,排练演出就行。但有些课文,属于文言文、小说或诗歌,就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然后再进行排练表演。像《鸿门宴》,我让学生提前预习、翻译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编排课堂剧。课堂上,学生表演完成后,其他学生从内容、演技等方面给予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式点评。虽然,职高学生文化课学习是赶不上普高学生,但他们在课堂小剧的编排表演上,的确很有看点。采用这种方式,保证了学生在情绪高涨、大脑极为活跃的情况下,完成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们有编剧、有导演、有服装师、有化妆师、有场景布置、有男女演员,分工明确,各执其事,可谓人才济济。舞台上的表演更是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笑,能让全场前仰后合;哭,能使在座的人的眼角潮湿,真正让职高语文课堂活了起来。我想,这些职高学生,日后的发展真的未可量矣。

其实,只要善于组织,善于引导,职高学生并非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们的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等,都是一些普高生所无法达到的,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说不定这就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钱。

参考文献

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 篇3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课程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 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 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 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 抛弃过去“填鸭式”之类的教学模式, 研究教材的价值,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 尊重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文本,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 自行建构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 学会阅读。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品质、个性气质不一样, 所以, 对阅读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富有个性的,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 不要划整为一,

二、适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苦口婆心地讲, 而下面往往会出现睡觉、吃东西、聊天的情形。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是缺少足够的师生互动的原因。笔者在这一点上深有感触, 因为在我带的班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后来, 在讲授茅盾的《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 一改往日的教风, 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关键性的事物, 再自行给这六幅画命名并写在事先准备的纸片上。同学们听后立刻改变了往日的懒散习惯, 全都行动起来。几分钟后, 收上纸片, 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 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之处, 指出其中的不足, 并且表扬了几位命名有创意的同学。最后定下大家都认为的最佳名称。一节课下来, 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第一次在同学们那一双双获得知识后满足的眼神中迈出了教室。在以后的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屡试不爽,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挖掘教材的思想美、语言美,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职高语文教材的入选作品基本上符合大纲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 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 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现行职高语文教材, 有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列传》、《涉江》、《屈原》) , 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指南录》、《正气歌》) , 还有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有确信“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林觉民 (《与妻书》) , 更为有现代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导师、先烈, 为建设新中国而殚精竭虑的科学家、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等。学生成为他们强烈的爱国激情所感染, 或为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所震撼, 进而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牢牢抓住这些“兴趣点”,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让学生的兴趣之花深深扎根于远大理想的土壤之中。所以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 将你自己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爱好传染给你的学生, 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把考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事实上, 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生又怎么会学不好语文呢?学生为什么怕学习古文,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已经没用了, 而且觉得学起来很枯燥。如果教师能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及古文的独特魅力传达给学生, 那时你想要他不学古文都很难啊!《诗经》直率、大胆的情感、《离骚》忧国忧民的情怀、春秋的谋臣策士、战国的游侠门客、司马迁的发愤著述、李白的浪漫气质、杜甫的博大胸怀、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柳永的“今宵酒醒”、李煜的“一江春水”、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如果教师能将这一切贯注入学生的脑海, 你想学生会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四、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起广泛的未知欲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如下内容: (1) 课外阅读, 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 即报刊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字, 揭示阅读方法; (2) 课外写作, 指导学生观察, 写日记、周记、随笔、笔记, 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 (3) 课外听说, 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短剧演出、影视欣赏; (4)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语文教师在上述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 并予以正确引导。

浅谈职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然而, 遗憾的是在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老师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尽管我们的老师也曾想给学生“授之以渔”, 但终因学生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任务时间紧, 看到学生启而不发, 依然习惯用灌输来完成教学任务, 把许多内容用呆板的形式很生硬地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 学生也懒于主动思考, 认真的学生凭笔记死记硬背获取高分;不自觉的同学凭自己的小聪明侥幸过关;更有甚者, 用开天窗的方式对待考试, 语文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不能不说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剧.

为避免如此悲剧的重演, 切实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实效, 培养有一定语文学习能力的职高学生, 笔者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坚持做了如下尝试.

一、始终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意识

叶圣陶主张“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给予帮助.”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提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 的确不能, 直接传递信息;相反, 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 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中外教育名家的言论清楚地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帮助者.师生的完美结合过程也就是教师的帮助不是贯穿整个课堂, 也不是时时在前, 而是在学生的“试去理解、揣摩”不出之后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担当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 在学生表明自己的思维内容后, 加予剖析、补充、纠正、归纳、融合, 使他们能很自然地接受老师的结论, 这样教学任务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定位后,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张,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如每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总在开场白之后, 让每个学生开展围绕语文学习进行演讲活动, 鼓励学生敢思敢说, 不要患得患失.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讲, 学生听, 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讲, 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 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 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每堂语文课, 我总是尽量把课堂让给学生, 围绕教学目标, 充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 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时, 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起步时有失败, 有冷场, 往往完不成教学任务, 但是坚持一个阶段, 学生适应后, 学生思维明显积极, 课堂气氛显著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主体观就会得到确立, 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具体实施先学后教、先练后教的教学策略

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意识确立后, 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相当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尽管职高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但相对而言, 语文是他们的母语, 与其他学科相比, 学生兴趣较高.另外, 当代职高学生思维活跃, 认知能力强, 学生兴奋点一旦激发,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选择了先学后教、先练后教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基本载体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基本内容则是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等等.

1. 实施先学后教策略

叶圣陶指出:“在指导以前, 得先令学生预习.”在教学之前, 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试着解决问题.老师在综合所有同学的问题基础上备课, 有的放矢,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 我先让学生自习,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九则寓言故事原意.为了让学生对九则寓言故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引申和联想的?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学生在这种先学后教的训练中也能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 对提高说、写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2. 实施先练后教策略

所谓先练后教,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练习, 而是打破传统练习模式———先教完课文再做课后练习, 把问题灵活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练习.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我一开始先让学生想象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 然后带着思考讨论再学习课文.通过练习,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 第一个穿越三峡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远比他们想像得要大得多, 学生对第一个穿越三峡者的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首创精神体会得更深了.

三、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实效, 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功夫在诗外”, 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在职高学生的生活中,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生活是职高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是检验语文学习实效的阵地.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职高学生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让职高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语文中悟生活, 才能真正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证明, 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很大, 教学方法很多, 我主要做了以下两点:

1. 实施推荐书目主题活动

每个月向学生征集书目后精选四篇, 公布书目推荐表, 鼓励学生精读, 并利用早读课、午自习、夜自修等时间,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形式不拘.向同学推荐一本书, 给出推荐理由;对所读书籍中人物形象分析等等.月末还进行读书之星的评选, 谁读得多, 谁讲的好, 谁就是读书之星, 没有人数之限, 只有好读之分, 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咀嚼、品味, 做好学习笔记, 置身于作者所构筑的语言环境中, 解读文章的思想内涵, 感受文章的韵味, 无疑能获取很多营养, 对提高语文能力大有裨益.

2. 积极参与“五名工程”活动

五名工程是提高职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项重大活动, 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的职高学校中全面开展, 这对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果很有帮助.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利用这一契机,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五名工程的学习活动中去, 诵名诗, 读名著, 评名电影, 观名画, 听名曲, 通过辩论、演讲、歌唱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走近经典, 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当然, 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相信: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 有清醒的角色意识做前提, 有具体的教学策略做重点, 有丰富的课外空间做保证, 持之以恒, “咬定青山不放松”, “渔”定胜于“鱼”!

参考文献

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 篇5

一、兴趣导学,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使得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引导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去创造。

1. 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来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激起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2. 用画面与音乐来吸引学生。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打破年龄界限、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展开心与心的互动。画面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积极的形象思维。将音乐与画面引入语文教学中无疑使原本枯燥而抽象的文字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使得整个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这正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主体参与,让学生展开主体探究

创新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由内而外所产生的强大的探索力。而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思想与思维受到抑制,只能成为信息的机械接受者与运用者,而根本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打破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使得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创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展开互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探索者与发现者。

1. 尊重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展开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首先就要尊重学生,体现师生的平等,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学生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尊重与平等,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学习的激情,从而师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师生产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闪现创新的火花。

2. 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

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正是创新的主要体现。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针对这些不同来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放教学,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将学生思维的视野限定在教材上。这样的教学只能束缚学生的思想与思维,使得学生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这种封闭,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来服务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来不断地内化知识,认识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样更能在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微时代,微博、微客、微电影、微小说各类微事物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为此,教师可以就此来设计实践活动,如创编微型小品,写微型小说,拍摄微型电影等。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这就需要教师要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学科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促进语文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专业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来开发不同的教学资源,以使语文教学更加具有专业特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自然也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水平的整体提高。

刍议职高学生语文素养之提高 篇6

一、职高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笔者曾对本校的学生做过不完全的调查,同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总结分析,发现多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差。以下现象令人堪忧:错别字普遍存在,不重视也不太会使用标点符号;听课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三言两语,逻辑性不强;阅读能力差,缺乏综合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少同学对一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都不知;写作水平低,多空话、套话,有的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各种文体分不清楚;多数学生学习浮躁,边学边玩,心不在焉,自学能力差,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形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学生对语文素养提高的认识缺位

职高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高中“过滤”后的“差生”,虽然经过中考,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带着很多无奈进入职业学校后,不少学生认为,专业课学好后,其它科目学不学无所谓。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

长期以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沿袭了普高语文的一切,只是为了适应职高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不得不采取减少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和降低对教学效果检测的要求的办法,而检查时的标准又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教师越教越无法教的恶性循环。同时有些知识对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这又加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3. 学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片面强调专业课,侧重于“一技之长”,到学生毕业时能让学生多拿几个红本本,以利于就业。因此,语文课受到轻视。同时,在对待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也是重视不足,语文教师教科研活动偏少,进行培训的机会更少,对语文教学中所需教学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

1.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性

中职学生学业负担轻,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把课堂、课外都还给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目标。如现在的职高学生大多喜欢玩网络游戏,有些同学甚至玩得很出色,那我们就就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它为语文课堂教学所用。例如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完全可以把它设计成网络游戏的模式进行,邀请班里的游戏高手参与设计,必然会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有些学生爱追星、爱表演,教《孔雀东南飞》、《雷雨》等课文都可以演绎成表演课,让他们在对人物的揣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对文本的阅读能力。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朗读、演讲、辩论等活动;可以进行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广告词设计、黑板报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习习惯,促进语文素养的良性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意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自我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一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文材料习惯。教师可以推荐优秀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读者》、《中国青年》等有益身心的读物。二是培养爱朗读和爱背诵的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重视朗读,每周至少安排两次早读,要求大声地朗读课文或自己喜欢的文章。课堂上要检测朗读效果,形式可不拘一格,或配以音乐,或模拟情景,甚至可以安排整节课朗读课文,有些名篇还要求能熟读成诵。三是培养经常练笔的习惯。教师不苛求,学生只要把文章写通顺、写活泼就行。教师在出题时,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如“这就是我”、“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四是培养口语表达的习惯。口语表达对职高毕业生求职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如利用课前5—10分钟进行演讲,同学评议。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口头作文比赛等,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改变评价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职高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差生”,因此学习自信心缺乏,教师要在学习评价上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评价主体要从原来的只有教师评价转向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方式上从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加强过程性评价;从过去的以重视量的评价为主,转向更注重质的评价。比如在课程评价中,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不能把它当做评价的全部,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一是从考试形式上,要既有笔试又有口试,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二是从考核环节上,期末的考试与平时的考查和练习相结合,把平时的作文、练习等列为考评内容,以此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三是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要让学生感到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语文素养是可以的,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职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去探究,去完善,去革新。

参考文献

[1]张之伟.语文教学新视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3]李育芳.规范教学评价, 促进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08, (10) .

[4]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 2008, (8) .

[5]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 (6) .

职高学生的语文困惑 篇7

当前职高语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与语文教学方式、群体影响、学生水平、学习兴趣有关。本文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出发, 做了探析。

1. 让学生切实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激起求知欲。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两字曾作过准确的解释:“语”指口头语言, 职责在于教学生会听会说;“文”指书面语言, 职责在于教学生会读会写。语文课当然要训练和培养多种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以上两种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把说、写两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放在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如在语文教学中开设推销类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让学生分组组织推销时的语言, 在活动课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文字游戏, 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好它一辈子有用, 从内心重视语文, 激起求知欲。总之, 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 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加强学风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素质偏低的职高生来说,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规章制度, 显得尤为重要, 使学生有规可循。要侧重“输”与“导”, 在引导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方面下工夫, 通过目标引导、动机强化,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与热情被“输出”、“输送”和“引导”到学习中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习特点及今后就业的方向,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 还要注重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形成群体竞争, 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如笔者在教学诗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诵兴趣, 特举办了诗歌朗诵会, 并设置了多种奖项。再如针对职高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业、抄袭作业现象, 笔者是这样做的:对学生每次作业完成的质量、上交与否都做量化考核, 每星期将其成绩公布, 从而形成了比、学、赶、帮的风尚。每学期都在班里开展语文“十佳”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大家争做标兵, 激发学习动力。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 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不能靠教师说教、灌输, 要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在艺术享受过程中接受教育, 提高其语文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现其个人素质发展的目标。教学中凸显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 是学生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必然。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处于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状态下, 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交往的平台。教师要转换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4.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职高生很多文化基础和生活习惯差, 厌学情绪严重, 但他们具有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我、情感丰富、兴趣广泛、自尊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 对在语文课堂采用“活动式”较为有利。如笔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采用活动课形式的知识竞赛开展教学。

(1) 资料搜集。安排学生自读课文, 查阅资料。可自由组合, 分组进行。查阅的内容包括荔枝的品种、生长特点、分布范围、课文的说明方法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

(2) 资料整理。每组学生交一份查阅报告, 要求分类描述、条理清楚, 同时再补充了解与荔枝相关的其他知识。

(3) 活动展示。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 要求出好题目, 制订规则, 选出主持人、评委, 并以抽签的形式分好参赛小组。教师在幕后担任顾问,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并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提供帮助。

(4) 活动总结。每位同学以作文的形式交一份活动心得, 可以是注重知识体系的小论文, 也可以是文学性质的散文、诗歌、小小说。要求尽量展现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

学好语文的因素是多元的, 绝不只是活动教学法, 教师应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0.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行业协会法》下一篇:服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