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课堂

2024-11-01

职高语文课堂(通用12篇)

职高语文课堂 篇1

情感,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一方面, 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 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 才能流畅自如地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法。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师生之间不仅有认识方面的信息的传递, 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需要用情感的纽带将三者有机的联系起来。那么。如何让情感的火花照亮职高语文课堂呢?

一、用情感的火花点燃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职高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属于差生, 他们行为习惯差, 学习基础差, 在以追求升学率为指导思想的初中学习过程中他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被老师彻底放弃了, 上课提问没他们的份, 表扬没他们的份, 于是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 不学了。时间久了落下的功课多了, 数学、英语自然也就听不懂了。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 即使基础不好, 只要有学习的热情都能学好, 关键是如何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笔者认为教师要用自己情感的火花去融化凝结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层厌学的坚冰, 在语文课堂上给予职高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 就能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具体地说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做到:

(1) 努力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 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 即包含着社会对个体的指令般的制约。但是, 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上来看, 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关系, 并发扬教学民主, 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 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 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 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 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 共同进步, 同时课堂上要做到因材施教, 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于其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美, 教师要真诚欣赏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支持、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发展。比如我在课堂上, 凭我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 我鼓励不太说话的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 然后加以表扬;请比较内向的学生回答讨论的题目, 并加以肯定性的评价;专门为成绩差的同学设计一些难度低的问题, 对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肯定,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的动力。

(3) 以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教师精神美是对教师更高一层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精神品位和文化含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教师在精神上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优美的情操, 文化上应该具备广博的视野和专深的科学智慧, 生活上必须具有优雅的趣味和高尚的爱好, 并不断地丰富自己各方面的文化储备, 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努力升华“道之所存”的心灵之美, 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喜欢老师进而到喜欢有老师的课堂。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优化职高语文课堂教学

职高语文新教材中, 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这些课文除了丰富的知识因素外, 几乎篇篇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有描绘大自然的美表达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包括至爱亲情的, 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有表现生命之美的等等。艺术就是情感, 可以说职高语文教材中的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 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空间。这些课文内容涵盖天文地理, 上下五千年, 可谓包罗万象, 能使学生从中领略各种人文现象。仅从人物形象来说就让人感到异彩纷呈, 如坚持正道、为理想而献身的夏瑜, 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财如命、狡诈自私的葛朗台, 爱慕虚荣的路瓦栽夫人, 愚昧冥顽、自欺欺人的阿Q, 充满复杂人性的周朴园等等, 是一个展示人生百态的舞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课文, 在完成字词等基础教学目标的同时, 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美好情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教学中, 利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法, 给学生一个环境, 一个场合, 一种气氛,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所述意境之中, 同作者和书中主人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曹禺的戏剧《雷雨》时, 我便请了几位同学将课文节选的两场戏编成课本剧课外排练, 课堂上自己来演, 让扮演者和观看者自己进入角色, 去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情感。在教授鲁迅的小说《药》时我指导学生分角色 (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康大叔) 朗读, 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我还让学生分别扮演老栓和康大叔,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把握人物的形象, 透视文章的内涵, 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 主动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把握作品人物的情感, 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好”“乐”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体现, 如无情感, “好”“乐”无从谈起。在学习生活中,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职高语文教师, 只有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 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 才能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 采集到丰硕的果实。

摘要: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师生之间不仅有认识方面的信息的传递, 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需要用情感的纽带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关键词:情感,理解学生,挖掘教材,创设情景

职高语文课堂 篇2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敷衍(yǎn)懵懂(mēng)髭须(zì)鼎力相助(dǐng)....B.尴尬(gà)演绎(yì)暮霭(ài)恬静(tián)....C.因循(xǘn)摄影(shâ)贬谪(zhã)神游万仞(rân)....D.红缯(zēng)耸立(sǒng)商贾(gǔ)纶巾(g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 遗笑大方唯唯诺诺毋庸讳言循序渐进 B. 矫枉过正言简意该并行不悖功亏一篑 C. 不绝如缕韬光养晦螳臂当车诩诩如生 D. 茹毛饮血煞有介事山清水秀亟待解决

3、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①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来________赡养父母的责任。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_______,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一个人如果坚持按自己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_______他有好的动机,_____还是可能犯错误。

A.推托原型虽然 但B.推脱原形即使也 C.推托原型虽然但D.推脱原型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

A.这支球队连遭败绩,广大球迷大跌眼镜,对这支球队不得不刮目相看,开始担心其保级前....景。

B.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C.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D.老张一家三代,十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昨天的作业太多了,能全部完成的只占全班的十分之二、三。B. 昨天,我上街买了鸡蛋、鸭子、青菜等„„ C. “你可听过一种叫做怪哉的虫,老师?”小王问道。

D. “鸡鸣村角现晨曦”这句话太好了!这真是“人人意中所有,人人语中所无。”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城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教师应尽可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虽然不能完全像电台的广播员。C.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市场较以前丰富多了。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7、修辞方法不同于别项的一项是()A.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B.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办?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骂她。

D.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8、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①③⑤②④B⑤①④③②C④⑤③①②D④①③⑤②

9、说话要讲方式,“直言不讳”很好,“婉言动听”有时也需要。下面四句话中,选出不是采用“婉言”方式的一句()

A.孩子,阿婆已经去了,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成了。

B.这次我趋访贵宅,一是向齐先生问候,二是为了谈谈本市长对齐先生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C.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D.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10、下面语句出自不同的作品,其出处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韩愈《师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对上面这首词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楼”是高楼的意思,“爱上层楼”意思是喜欢登楼赏景。B“赋”是“创作”的意思,“强”是“勉强”的意思。

C“识尽愁滋味”写诗人历经生活的坎坷,对“愁”有了深切的体验。D“欲说还休”是说诗人满怀愁绪反倒无法言说,还是去休息吧。12.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的“愁”指的是闲愁,下阕的“愁”是忧国和报国无门之愁。B上阕抒发的情感轻松悠闲,下阕抒发的情感悲凉郁闷,形成了对比。C结尾生动描写了秋无悲凉的景色,对诗人的愁绪起到了烘托的作用。D这首词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文字通俗易懂,而情感含蓄深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每小题2分,共8分)

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它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充斥着整个空间,令人防不胜防。

电磁污染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自然型电磁污染源与人工型电磁污染源。前者来源于某些自然现象,以天电所产生的电磁污染最为突出。后者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如高压系统)、电子设备与电气装备。

人体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下,会吸收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包括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所谓热作用,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加热”作用。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分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重新排列,在重排过程中,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引起热作用。人体内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因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移动(传导电流),也能使电解质变热。另外,由于人体内某些成分(如体液等)为导体,还可产生局部性涡流,也会产生热。如果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太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病症。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加热”,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却以严重“烧伤”。

至于电磁波的非热作用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一般认为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人体被电磁波辐射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 电磁场,造成细胞内遗传基因发生畸形突变,进而诱发白血病和肿瘤,还会引起胚胎染色体改变,导致婴儿的畸形或孕妇的自然流产。

鉴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13.下列属于自然型电磁污染源的一项是()

A.家用电器B.高压、超高压系统 C.雷雨天气D.无线电广播通讯设备

14.下列说法,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A.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 B.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 C.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 D.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 15.下列说法全都符合文意的一项是()①热作用是人体在电磁场下体温升高的一种物理反应 ②引发热作用和非热作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是不同的③研究证明,白血病和肿瘤是由于低频电磁波干扰人体微弱电磁场而造成的 ④人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中,就会发生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⑤电磁波对机体表层不会造成明显损伤 A.②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16.如果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危害人体的电磁波B.电磁辐射与环保 C.电磁辐射的热作用和非热作用D.无处不在的电磁辐射

三、单项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解析:选B。顾:只是,不过。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A.相如每朝时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20.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21、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

五、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每小题2分,共4分)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去克服。给我一次挫折,让我去经受磨炼。仿写:

读书,让职高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3

关键词:读书 语文课堂 活起来 好处 方法

某职业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条分缕析课文,直讲到口吐白沫,精疲力竭;讲台下面认真听讲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各做各的事:有的呼呼大睡,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偷听MP3,有的偷看MP4,有的偷玩手机,还有的则大模大样地在看课外书,整个课堂一团死气,了无生机,老师讲课,对牛弹琴,毫无效果。

笔者认为,造成职高语文课堂这种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学生方面的,职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则是老师的。这些老师不注重因材施教,不注重分析学生,还是用给普通高中生上课的那一套来给职高生上课,没有考虑到职高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为主要目标,应该注重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以便更好地与人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那么,现在怎样才能解决职高语文课堂老师上课无人听讲,学生了无生机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让学生课堂读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课堂读书的好处很多,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朗朗的读书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内沸沸扬扬,课堂不再沉闷,不再压抑,不再是教师知识的输灌和学生机械的记录。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之气。学生的表情变了样,语速语调变了样,整个人都变了样。

二、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内容,把握了人物情感。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朗朗的读书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诗歌的韵律美把学生带进了音乐的世界,散文的意境美把学生引进了美妙的仙境,学生随着作者的内心起上伏下,深深地陶醉在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学生的朗读中有了江南的温美娇柔,有了北方的铮铮铁骨。

四、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发现了语文的美。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审美创造。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畅游在美的节奏、美的韵律、美的结构、美的情感、美的哲理中,畅游在美的语文世界中。而且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性和鉴赏力。

五、朗朗的读书声使教师的情绪受到了感染。朗朗的读书声冲荡着整个教室,甚至是校园,仿佛周围的空气也受到了感染。

六、朗朗的读书声更能体现具体的语境特点。语境是影响学生理解字、词、句的重要因素。它既能影响语言理解的方向,又能影响语言理解的深度。而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也只有通过语音才能更形象地表现出来。因为朗读时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问题无一不建立在对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而关键的字、词、句正是理解文章的整段或全篇的关键。

既然读书的好处这么大,那么是不是整个课堂都让学生读个不停呢?那肯定不行,读书必须讲究方法,否则,则是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主要有这些:

一、夯实基础法。课堂上,老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做到“读有步骤、有层次”,从而体现逐级达标的梯度。主要先是解决字词问题,让学生初次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快感知课文内容。

二、激发兴趣法。学生初次读了课文后,有了大致的印象,但因为自己朗读水平不高,还不能充分体味文章的美,教者此时可范读课文,也可放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这些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深深的打动学生,激发他们好好读书的热情,这时教者再加以必要的引导,指点一些读书方法和技巧,学生们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争当擂主法。当学生们读书兴趣高涨的时候,可以提出打擂台的方法,让他们争当擂主,一个个充分展示自己,看谁读得最好,最有感情。学生们都很爱面子,也很看重荣誉,他们会再次认真感悟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把握文章情感,从而再次提高他们的读书水平,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全员参与法。“一花独放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当所有的学生读书热情都高涨的时候,教者可以采用全班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会认真读书的乐趣,体验全班凝聚力的强大,这既能团结同学,又能鼓舞士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同进步。

五、花式翻新法。一堂课是否上得生动有趣,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不能光是一味地让学生读书,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散文可采取教者范读、领读的方法;议论文可让学生自由读;小说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可听配乐朗诵;戏曲可看多媒体课件播放……

总之,课堂读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看教者的把握,怎样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如笔者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就是第一遍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字音准确。第二遍,是自己跟着配乐进行范读,声情并茂,带领学生缓缓走进荷塘月色中……第三四遍,都是让学生自己读,一再问学生是否已走进了荷塘,正沐浴着淡淡的月光,看着点点荷花,闻着缕缕清香……第五遍,让学生齐读,此时,大家都成了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在荷塘月色中,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样,大家都深刻地体会了荷塘月色的美,知道了自由的可贵,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教学的目标自然就能很轻松的达到。

笔者建议课堂上尽量采用大声朗读的方法,尽量避免让学生默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减少他们思想开小差的机会。

如果职高语文课堂上一直是书声琅琅,那么,满屋的书香定能孕育出勃勃的生机,老师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学生也才能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资料: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

2.李玉祥.《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中学语文(下旬 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5期

3.刘慧《让书声琅琅回归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9年第05期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篇4

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军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 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态度运筹帷幄, 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因此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研组组长要带领本组老师花大精力集体备课, 首先讨论各班的学生的基础状况, 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情况制作出各个班级切实可用的学案, 然后再共同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各位老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写出适用本班的教案来。

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一个小测验, 测验的内容主要包括本课要掌握的生字、生词、成语、名句等基础知识, 这些内容已经以习题的形式印在提前发下的学案上, 检测的方法是采用抓球的方法在每组中抓出一位同学来———有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在两个小纸盒内, 一种颜色的乒乓球上写上各个小组号码, 另一种颜色的乒乓上写上小组内每个同学的号码, 先抓小组号码, 再抓组员号码, 这样抓两个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就随机找住一个同学来。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一方面具有游戏一样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抓到, 从而刺激每位同学去积极学习、积极准备, 因为每个同学答题的分数就代表小组的成绩, 小组分数作为评定优秀学习小组的依据, 并且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每个同学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中。这样每组被抓出的同学上黑板做老师布置的题目, 由大家以五分制得出成绩, 学习委员记录下各组的成绩。每节课检测内容要少而精, 测验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内完成, 每节课测验一项基础知识。学生对小测验很有兴趣, 课堂气氛较好, 有利于学生把掌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问题讨论环节。讨论的内容是要进行的新课, 讨论的问题在学案上已准备好,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 哪个小组讨论哪个问题由老师指定, 讨论的方法由各个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本组组员讨论, 组长指定一个组员记录讨论内容, 每个小组组员先轮流发言, 然后共同展开讨论, 展开争辩, 记录员把讨论结果和有争议的问题记录下来, 老师不断巡视, 了解各个小组讨论情况, 必要时给予点拨启发。这样, 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同学之间相互沟通, 有利于同学们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讨论时间约十五分钟。

学生展示环节。学生讨论后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 方法是从一组开始采取抓球法找代表发言, 并让大家评出分数, 学习委员记录下来。学生往往争着上台展示, 为本组争光, 因此当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时, 我采用抢答方法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并适当加分, 这时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如果问题较难或同学们回答不够正确时, 我给与指导。展示过程, 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勇于发言, 勇于发言的良好习惯,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有的同学可能说的不够正确, 或者说的错误, 老师要多鼓励, 多表扬, 不能挖苦打击, 不能随意刁难。学生展示时间约20分钟。

首先这种课堂模式主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从小测验到学生讨论和学生展示, 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 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 他们动手写、动心想、动嘴说, 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其次, 这种课堂模式便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小组讨论, 组员有的学习较好, 有的学习差点, 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别人的长处, 便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 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其次采用小组得分的方法, 小组之间有比较有竞争, 也刺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年龄的学生荣誉感较强, 自尊心较强, 谁也不愿落后, 都想为自己小组多得分, 不想为自己小组丢脸, 因此他们乐于参与讨论、乐于上台展示。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惬(qiè)意 寒暄(xuān)停滞(zhì)皮开肉绽(zhàn)

B、菁(qīng)华 蹒(pán)跚 纤(qiān)维 藏污纳垢(gòu)

C、琐屑(xiè)婆娑(suō)停泊(bó)喟(kuì)然长叹

D、折(zhē)腾 桎梏(gù)陡(dǒu)峭 自怨自艾(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邂逅 奚落 别出新裁 苦思冥想

B、惦记 简练 错综复杂 发号施令

C、花蕊 酝酿 眼急手快 偃旗息鼓

D、打烊 契约 出神入化 老态龙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②硚口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后,对群众反映的情况极其重视,当即成立专案组立案。

③尊敬、、关心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A、体味 侦查 爱戴 B、体验 侦察 爱戴

C、体验 侦察 爱护 D、体味 侦查 爱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尽管你怎样百般解释,也推脱不了你造成这次事故的责任。

B、这篇文章的寓意很深,要仔细琢磨思考,否则粗心大意,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C、商家固然要开拓经营领域,但镶金火车票、地铁票是否值得提倡呢?

D、我不知道你这样做毕竟有些什么好处呢?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被誉为“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令人叹为观止。

B、200年来,唐人街一直保持着典型中华传统文化和华人社区的习俗特点,鳞次栉比的商铺、住屋前都供奉着福、禄、寿三位官人像。

C、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他的作品一下子流行起来,电视里,新版《四世同堂》刚播完,紧接着《龙须沟》又粉墨登场。

D、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做贡献。

6、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90”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理想的双重压力。

B、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

C、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当做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D、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达到近40%以上,比所有粮食都高。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大家赶快做好准备,”张老师环视了一下周围的同学说:“接力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

C、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火车来呢,或者索性坐飞机呢?赶快给我个准信儿。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8、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狂风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见子房洞并不显眼。它坐北朝南,为一圆形的洞室。

① 左侧则为“蒙古松年敬书道人丁定兹敬立”

② 罢官后寓居济南,以书画自娱

③ 洞口为一拱形石门,约一人高

④ 嵌额碑右侧写着“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己日重修”

⑤ 松年(1837年--1906年),清代蒙古人,曾在山东昌邑等地任知县

⑥ 拱门上有一嵌额碑,刻有“汉留侯子房隐仙洞”8个大字

A、③⑥④①⑤② B、⑤①⑥②③④ C、③⑥⑤①②④ D、⑤①④②③⑥

10、下列各项中作品、体裁及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山那边人家》-小说-周立波 《最后一片叶子》-小说-欧?亨利

B、《项链》-小说-莫泊桑 《促织》-小说-蒲松龄

C、《窦娥冤》-戏剧-王实甫 《荷塘月色》-散文-朱自清

D、《琵琶行》-诗歌-白居易 《门槛》-散文诗-屠格涅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赈 灾(节选)

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 被:遭受,受到 B、然无升斗之资者 资:钱财

C、平粜于民,便矣 粜:买进粮食 D、但能惠次贫 次:次一等,比较

1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 B、作《师说》以贻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不能惠极贫”中的“贫”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4、下面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因地势较高受灾最严重。邑侯齐彦槐听说后就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

B、为了赈济灾民,官府评价出售粮食,殷富人家也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评价出售,惠及了那些较为贫穷的人家。

C、对于那些非常贫穷的灾民,官府为他们募捐,殷富人家则在城里、乡里设粥厂来赈济他们。

D、本文通过赈济灾民的事,表现了钱泳能关心百姓疾苦,全面、深刻地考虑民生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心的淳朴、民风的淳厚。

二、综合题

15、翻译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3分)

16、默写。(4分)

(1)、襄阳好风日,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

(4)、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

17、将下面三句话组成一个单句为“3G”下一个定义。(4分)

①3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②这种通信系统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③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18、请以“青少年”为对象,以“生命的活力”为重点,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话。(4分)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10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英国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采取联合行动同时降低利率。据几大央行当天发表的联合声明说,近来金融危机加重了经济下行风险,缓解全球金融局势需要采取降息措施。因此,西方主要经济体央行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了持续和密切的磋商并决定采取联合行动以应对危机。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0、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4分)

21、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22--24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 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 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 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 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 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 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 查尔斯认为, 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 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 因环境的不同, 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 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 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 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 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 人类生活在热带时, 毛皮不利流汗散热, 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 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22、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2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2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 人类出现不同肤色, 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 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27题。

春 之 怀 谷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的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湿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在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25、第①段中主要运用了那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6、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4分)

2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本文第三自然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

B、“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句话如一条丝线将其他珠玉一样的文字巧妙的串联起来,使这篇文章达到了条理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C、本文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想象、怀念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烟囱如林的都市生活的某种厌倦。

D、本文作者把自然界中难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拟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态,给读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三、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行走。回首一路走来的历程,总有些人、事、物一直伴随。那或是亲人的关爱、或是师友的支持、或是知识的引领、或是美丽的憧憬、或是挫折的磨砺……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14 BBACC ACCAC CBCA15、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16、留醉与山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不拘一格降人材17、3G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8、略

19、联合 降息 对应 危机

20、“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1、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出力。(怨恨之情。诗中提到“思归客”“腐儒”“牛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方的怨愤之情。)(两个见解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2、A23、C24、A25、拟人、比喻。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春景描摹得生动形象,美不胜收,体现出作者对美好春景的渴盼。

26、春的娇柔、春的敏感、春的无处不在、春的浑沌无涯、春的顽强。

27、C

职高语文课堂 篇6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条条框框,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都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从心底里反感或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所以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各种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造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那种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无限的好奇,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在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信心,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因吞吞吐吐或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此刻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决不能采取责备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人施“励”。

三、鼓励质疑,启发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大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持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教师更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

用音乐激活职高语文课堂 篇7

1 音乐调节职校语文课堂的意义

(1) 音乐调节有利于培养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 职高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厌学, 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 就不会出现灵感, 就更别说思维的创造性了。兴趣, 在职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那些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 作为美的信息载体, 是人类情感与美质的积淀;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倾诉, 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阐释。因此, 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 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2) 音乐调节是深化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职校语文课堂少、慢、差、费, 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无节奏状态。教师上课随意, 缺少为专业知识服务的针对性, 致使学生如在云里雾里一般, 不知所以。因此, 教师要想彻底解除无序这一“痼疾”之痛, 就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3) 音乐与文学的相互促进和渗透关系决定音乐调节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从汉语的特点来看, 它有声、有韵、有调, 三者串连交错排列, 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所以, 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职高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契机。为此, 我做了如下尝试。

2 音乐调节职校语文课堂的实践

2.1 音乐导入创设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一般文字不足以表现的动态和意境, 或是特别庄严肃穆、悲凉凄惨, 或是特别的欢快激动, 或是特别惊险紧张的场景。在语文教学中, 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 以音乐创设情景,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 促进其理解。很多课文都可以用音乐导入。如《就是那只蟋蟀》是一曲浓郁的相思曲。课前我播放了罗大佑的《乡愁四韵》。在深情与悲伤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思乡的意绪。那舒缓、低沉的曲调, 将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的主题与我们文章的内容接近, 在悲壮与豪放的音乐声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 沉浸于离家又思家, 思家又必须离家的情感之中。他们的心完全被这首曲子所打动。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与课文内蕴之情相吻合的氛围, 学生就可以良好的状态很快地进入文本学习的情景。

2.2 配乐朗读, 诱情促思

科学研究表明, 运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 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去思考, 往往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先播放一段《二泉映月》, 创设一个静谧的情境, 让学生倾听名家的吟诵, 随着吟诵的抑扬顿挫, 语速的疾徐变化, 腔调的婉转曲折, 展开想象、联想, 走进诗文, 眼见江枫、渔火、月亮、秋霜、耳听乌啼、钟声、品味淡淡的哀愁。如在教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愤》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我配上古筝曲《苏武牧羊》朗诵了全诗, 那悲凉苍茫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那个寒冷的秋夜, 充分体会陆游那种对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再让学生自由练读, 最后配上音乐, 让学生用朗读去再现诗的意境, 使整堂课达到高潮。把音乐因素引入到朗读教学之中, 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音乐翅膀, 让师生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中神思驰骋,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悦中领悟, 在享受中提高。

2.3 背景音乐, 体会意境

课堂中适时加入背景式音乐, 可使师生沉浸于一种诗意的氛围之中, 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学习《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 多媒体投放月色海天的画面, 即“月亮升起, 海面平静”、”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月亮照耀, 风起浪涌”。并配以与之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 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富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美妙的旋律, 美丽的画面、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 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2.4 歌声收尾, 意味丰厚

执教《我的母亲》一课时, 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母亲的形象及母亲对我的爱后, 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 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老舍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 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各抒己见, 谈得十分动情, 教学现场十分感人, 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 音乐响起, “花, 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 并且越来越响亮, 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 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 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 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时, 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 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 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 又增加了课堂的分量, 艺术的张力。

3 音乐在职高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 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是两个学科的有机结合, 它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1) 职高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是可行的。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和理解是逐步提高的, 虽还要培养, 但不能以此贬低学生音乐理解能力。一方面, 学生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爱好 (虽然以通俗音乐为主) , 另一方面, 广播电视对学生的音乐形象的想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可理解为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 电台中的配乐朗诵等等, 作用都不可低估。

(2) 如果是为文本服务的音乐, 要看文本与乐曲之间有没有切合点 (联系点) 。《荷塘月色》与《二泉映月》的基调是相近的 (都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与苦闷) ;《给我三天光明》与《光明行》都表现了对光明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与笛子曲《姑苏行》都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赞赏, 等等。这些联系点可以是多方面的联系, 也可是某一方面的联系。如果没有切合点, 就不能滥用, 否则适得其反。

摘要:在职高语文课堂中恰当运用音乐来配合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开放、更充满活力、更富有创新精神, 符合职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导学, 激活职高语文课堂 篇8

一、隐性分层, 有的放矢

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底子薄, 学科“跛脚”现象极为普遍, 有些学生偏科严重, 就某一门学科而言, 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呈现较大差异。因此, 在教学上不宜“一刀切”。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调查和测试 (如考试、课堂提问、作业等) , 将全班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语文基础知识扎实, 思维能力较强, 学习态度正确, 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拟分为上层;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思维能力一般, 学习热情较高, 有进取心, 成绩中等的学生拟分为中层;语文底子薄, 学习劲头不足, 缺乏自信心和自觉性, 理解能力差, 成绩偏下的学生拟分为下层。需要强调的是, 这些分层必须是隐性的, 学生是不知情的, 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不利于师生合作。同时, 这种分层也应是动态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 各层次的学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时教师的分层方案也要及时调整。当然, 学生分层只是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互动, 绝无褒贬之意。

二、分层备课, 互动导学

备课时要根据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只有分层备课, 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导学流于形式。分层导学的备课并非备三份教案, 而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必须包含三个层次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哪些内容是上层学生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中层学生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下层学生掌握的, 这些落实方案都必须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不妨以《荷花淀》一课为例说明。

依据教材重、难点, 拟写任务设计: (一) 把握文章的结构。 (二) 找出文章线索 (明线和暗线) 。 (三) 分析人物形象。 (1) 分角色朗读水生和水生嫂的一段对话, 并据此分析两人的性格; (2) 找出青年妇女们的几段对话, 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 (3) 联系上下文分析青年妇女们感情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四) 从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风格。 (1) 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 思考这种写法的妙处。 (五) 归纳主题。

上层学生可全部完成, 并以任务 (三) 的 (3) 、 (四) 的 (2) 和 (五) 为重点;中层学生完成任务 (一) 、 (二) 、 (三) 的 (1) (2) 和 (四) ;下层学生完成任务 (一) 、 (二) 、 (三) 的 (1) 和 (四) 的 (1) 。

该教法设计的问题顾及三个层次的学生。上层学生涉及的问题比较深奥全面, 教师应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让他们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使他们在心理和学习上都能得到满足;中层学生涉及的问题宜在其能力范围内能解决, 教师为他们引路搭桥, 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下层学生涉及的问题相对浅显易懂, 这些问题交予后进生, 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就感, 从而激发进步的动力。上课过程中, 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要解决,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就得是一个出色的导演。

实施教学时不妨采取“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利用既定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 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分层作文, 分层测试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 必要时也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布置作文任务时, 展示几个不同难度的作文题目以备选,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评改作文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动态情况, 尤其是根据其进步情况来写评语。

在非正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时, 也可以分层测试。出试题时, 除了“双基”必答题之外, 可设置A、B、C三个等级的选做试题于同一份卷子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应的试题, 当部分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时, 就应该给他们重新隐性分层。这种分层测试只能限于平时考查和测验, 意在激励后进者, 不过, 此“多重标准”不宜在期中、期末等正式考试中进行, 否则成绩的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

职高语文课堂激趣点滴 篇9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激趣成功的基础

在课堂结构的改革中, 只有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 当然也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得如何。所以教学过程优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希望放在学生身上,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实际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 在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 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信息系统的启发、点拨、指导, 诱发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情绪。进而培养同学自学的习惯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总之, 只有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并重, 双管齐下,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常教常新是激趣成功的前提

以前, 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含辛茹苦地备了课, 但收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思考一下, 觉得原因很多, 根本原因是教学方法的呆板、陈旧。为提高课堂效益, 我改进教法, 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对每节语文课都感到兴趣。在教每一单元语文课时, 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的知识精讲, 有的知识略讲, 有的知识让学生讲, 有的知识让学生练。有时还要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领会课文的篇章结构、内容、写作技巧等, 把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在复习《项链》等古今中外的名篇时, 着重讲小说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 不仅要同学写出路瓦载夫人的外貌特征, 还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随后, 我要求同学在十五分钟时间内按人物描写顺序, 写出路瓦载夫人的肖像, 还要看谁写得快, 谁写得好, 同学们兴趣很高, 欣然命笔。十五分钟左右, 我指名让两位同学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一个学生读道:“路瓦载夫人看上去不过二十岁模样, 结婚两三年了, 仍然保持着姑娘的风韵, 散发着青春的热情, 在她那丰腴而红润的面庞上, 有着一双绿宝石似的眼睛, 蕴蓄着百般妩媚, 吸引着舞厅中最潇洒的男宾, 好像盛开的牡丹那样引人注目。整个大厅都在旋转着她那优美而又欢乐的舞姿……”

同学们陶醉在这段精彩的人物描写中, 我情不自禁地为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细腻描写而感到骄傲。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才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正是激趣式课堂教学结构形成的保证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谓“思维”, 即动脑筋, 想问题, 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 就是要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 是在概念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这是人类物有的精神活动。因此,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是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核心问题。

当前, 语言教师在激趣式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 把自学引进课堂。自学的成功与否自然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兴趣变浓, 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有了乐趣, 学习才会勤奋, 学习才会有毅力。

中职学生思路广阔, 思想活跃, 但他们爱面子思想比较重,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否则会挫伤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起不到师生交流感情的作用。有一次, 我在复习鲁迅作品这一单元时, 把鲁迅的作品分成散文集、杂文集、小说集、诗歌通信集, 要同学按体裁分类各举出他所写的作品。在回答这一问题时, 即使同学张冠李戴了, 我也不批评指责, 立即引导同学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后, 有时会发生爽朗的笑声, 增添欢乐的气氛, 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熏陶, 在情感交流中受到感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情绪愉悦的状态中, 大脑活动达到顺益的境界, 知识会记得特别牢固。

由于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他们会敞开思想, 大胆地提出疑难问题。例如,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 一个同学在复习中出人意料地提出个问题:“老师讲《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杂文集, 为什么教材的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放到散文单元里教呢?散文和杂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候, 课堂上不少同学都期待解答, 但我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对同学进行点拨, 随后要同学在课堂翻阅《现代汉语辞典》, 并指名同学读1436页关于杂文的注释。就这样, 同学们很自然地从“山重水复”进入了“又一村”, 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实践证明, 疑是同学深入学习的起点, 也是显现智力火花的开端。在教学中, 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有意料之中的, 也有意料之外的。记得我在教小说《夜》时, 某同学在他人朗读课文后, 突然向老师请教“~~”是什么标点符号?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这个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都在渴望老师作答, 我没有立即回答同学的疑问, 却背诵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问疑的五言律诗, 鼓励同学质疑问难。然后, 我讲清这标点符号叫“象声号”, 同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

对构建职高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篇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实践就应该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 因材施教, 激活语文的活力, 彰显人文的魅力。显然, 文本理解和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两大基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 避免走入“庖丁解牛”式解读文本的误区呢?

首先, 从教者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文本是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体, 语文学习, 不仅要理解文本的思想性, 还要欣赏语言的美。其次, 从教者要着眼选文与学生 实际, 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 力求使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一、有些课文宜“双管齐下”

既要重视对文本的理解, 又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

教材中有些课文文质兼美, 就不能厚 此薄彼, 需要平衡力量, “双性”并举。如《幽径 悲剧》 (中职教材 《语文》基础模块) 写幽径中一棵古藤萝被愚氓摧残的悲剧。在作者季羡林心目中, 自然物同人一样, 富有灵性和感情。于是乎作者以非常细腻丰富的心理深切地感受一切生灵, 哪怕是一株命运多舛的藤萝。自然物的命运会折射出人性的善恶, 每当自然物遭受破坏, 季老便痛心疾首, 悲愤惆怅。《幽径悲剧》一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关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 季老分明是在启示人们———要认识美, 关爱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季老的博 爱之心, 并借以净化自己的心灵。这篇散文的另一亮点是通过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文笔细腻, 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思考该文构思与情感表达技巧, 并把精彩片段的朗读贯穿其中。因为诵读本来就是理解的过程, 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语文高效课堂不能淡化朗读, 读中感悟, 感悟中积累, 这是提高语文涵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又如《谏太宗十思疏》 (中职教材《语 文》基础模块) 一文, 既要理解居安思危的“十思”, 又要感悟精美整饬的语言。该文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 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戒奢以俭、居安思危的思想大放异彩, 至今仍具 有时代意义。语言上的亮点包括骈散结合、正反论 述、形象比喻、言辞雄健、长于雄辩, 是奏疏中的上品。教学中理应兼顾以上两方面, 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有些课文宜有所侧重

有些课文宜有所侧重, 突出“一性”, 酌情兼顾“另一性”———或把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上, 或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语言积累上。

有些课文在语言上浅显易懂, 但在语意上比较深奥难懂。教学这类课文时, 文本理解就应该是重 头戏,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读, 更不能完全忽略语言的积累。如《〈呐喊〉自序》, 鲁迅勾勒 出了自己 前期思想 的发展脉络, 同时对游荡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灵魂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剖析。该文的重点宜放在概括所选事件, 揣摩作者心理, 进而感知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上, 最后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有些选文在主旨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之处, 但是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和语法上有值得玩味之处。学习这类课文的侧重点应放在语言积累方面, 当然, 也不能完全忽略对课文的理解。如王鼎钧写的《脚印》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 , 乡愁主旨不必多说, 写乡愁的语言和构思是最值得汲取的营养。美文需要反复朗读, 反复玩味, 才能品出个中滋味。课堂互动应以鉴赏并积累妙语为主线。从笔者教学实践看, 学生感兴趣的句子如“乡愁是美学, 不是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利益, 而乡愁是“不需要奖赏, 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的, 是无利益可言的, 因此它不是经济学。作者运用这一奇特的比喻, 表明了自己对 于乡愁的 理解。又如奇 特的喻体 写愁———“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以“像感冒一样”这个出人意料的描摹, 强调了乡愁“浪漫而略近颓废”的状态———不强烈但是时间较长, 发自全身心。这些正是本文吸引人的地方。一句话, 品味并积累妙词妙句是学习该文不二的选择。

语文课堂中职高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篇11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社会竞争力 职业素养 综合能力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15-02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之外的特别存在。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帮助在学习上存在不同差异的人找到一条不同于人们普遍认知的路,从而通过这条路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职高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区别于普通学校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书本里的知识,更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提升他们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一、构建系统的课堂学习体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建立学习小组机制,培养学生学习理念

很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是没有掌握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小组机制,能够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行为习惯,从而为有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学习小组的存在能够在小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一些极度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顾虑,在小组活动中逐渐找回自我认知,开口发言,迈出好的第一步。

学习小组的存在能够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模式如:预习—课堂听讲—课堂讨论发言—记笔记—复习—巩固练习等来促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便于小组成员在学习上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学习小组的存在有利于纠正部分学生无头苍蝇式的学习行为,更能促进学习的目的性、学习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在学习小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和“说”,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2.营造语文课堂愉悦氛围,引导小组竞争意识

职高语文课堂要打破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要多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寻找最适合职高生学习语文的途径。

首先,要求教师学会放下身段和学生在课堂下有着愉快的交流,为课堂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人们常说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和谐,教师良好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疏离感,有利于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其次,广泛联系,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慢慢参与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利用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上老师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不仅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如:在讲“比较说明法”时,谈一谈“类比”“对比”的内涵,并与之加以区别。学生怕将“比较”和它们混同起来,听课相当认真。要注意的是,广泛联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联系,万不可抛开教学重点云天雾地乱侃一通。

接着,鼓励学生站起来各抒己见,无论对错,老师要尽可能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职高生来讲更为可贵。职高学生教育效能感极低,他们往往表现得信心不足,自卑感严重,而教师的鼓励就很可贵。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教师要能给予肯定,积极鼓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最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有意识地联系社会实际引入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奖励机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建议,促成良性竞争意识的诞生。

二、课堂教学联系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教学活动离不开人类社会,而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我们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因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将职高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道德情操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构建实用性、活动性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让学生具有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从而学会共处,学会做事,适应职业的发展。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已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关注语文课程内容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只是内容的传授、寿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中,学习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并受到感染和启迪。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根本的教育职责。

我们要努力探索语文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理解亲情、友情、爱情的可贵,人与自然和谐为美,与病魔、灾难斗争的意志和勇气。勤奋,自律,热爱生活,热爱人类文明等等人文价值,都是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透过文章字里行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自身感悟所应得到的启迪和认知。例如,在我们的教材中,老舍的《我的母亲》倾诉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厚爱,表达了自己有所成就而母亲己逝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之情。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文中作者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美好愿望。为了给以女画家生的暗示与寄托,穷困的老画家在暴风雨之夜,用画笔颜料,在凋谢的常青藤上绘上了了鲜艳嫩绿的叶片,给了女病人生的希望,而老画家自己则因风寒得了肺炎,悄然离世。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描述了高原沙漠中的红柳被砍伐殆尽,风沙四起,沙尘飘荡的恶果,提醒人们树立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关注民生问题,做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现在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野蛮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结果是少数人富了,生态移民,走了,造成了当地环境的污染破坏。污染的河流、土壤、农田不能再耕作,有的人家不得不背井离乡。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挖掘出这些珍贵的人文精神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社会的人。

2.关注细节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1)从小事中养成基本的职业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还要注重上课开始前后的管理引导。在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着重交际沟通的应用与实践才是学习的目的。可以结合礼仪课程的内容,从师生见面、告别仪式入手,学习礼仪知识等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礼仪,还可以消除学生对遵守校纪校规的抵触心理,从而改变他们喜穿奇装异服,故作不良打扮的叛逆举止。

(2)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鉴于近年来受社会上不良的学习风气影响,职高生语文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势在必行。

职高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能够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职场上,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在传统程式化的教学训练方法下,学生上完语文课,很难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学生背了那么多成语,做了那么多的阅读,写了那么多作文,最后毕业了居然连会议通知、申请书等应用文都不会写,说话语言也缺乏“艺术”。在毕业应聘时,见到面试官,做个自我介绍都显得语无伦次。试想,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进入职场,为工作打拼,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将职高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生活链接,讲究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把语文用于生活,用于职场工作中,让学生体验语文作为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主动的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联系社会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等对学生有目的进行听说读写上的强化性训练,对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有着很大的帮助。

(3)从课文中汲取职业素养的内涵

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一文中,我们从普通的生活小事中领悟到了季羡林先生和冰心先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优异的成就。可见良好的人品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存在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中面包师傅战胜挫折、苦练技艺获得成功人生鼓励了我们。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不甘老迈、勇于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顽强斗志震撼了我们。《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我”的父亲用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身处顺境或逆境,只要勤奋努力、坚守岗位、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改变人的一生并能惠及家人。《一张诊断书》则说明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除了拥有精湛的职业技能还要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职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探究 篇12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不再是一句空话, 正逐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课本内容的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上课的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了教育意义上的组织者、对话者,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实践、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观察比较中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探究, 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 由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探究”正在转变为在生成中学习、探究。

二、教法灵活, 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决不能仅靠训练, 而要靠思维过程, 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 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 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 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 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教学不仅要注重当下发展, 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三、广泛开展语文兴趣活动, 鼓励投身社会实践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比如, 以“怎样培养职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我们应该如何走进社会”等为主题, 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 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 并写出读后感。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还对学生进行学分制, 适当开设选修课, 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学习, 这将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我还在班级指导创办学生文学社团和编辑校报, 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园地, 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让学生关注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社会调查, 利用节假日时间, 组织学生深入街道、企业、农村调查采访, 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利用双休日, 组织学生考察江河水质, 或城乡结合部的卫生状况, 以及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情况, 并举办征文比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充实学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四、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针对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 我尝试重点训练学生的书法、应用写作与普通话等技能和基本功。字是敲门砖, 职高生应聘时填个招工表, 连字都写得站不稳, 第一关不是就过不了吗?我在应用写作方面要求严格, 因为日常生活中应用文运用非常广泛, 而且实用性强, 让学生掌握了所有基本的、常用的应用文。普通话训练是难点, 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听、读、说三方面提高普通话水平, 有利于职高生参加外资、合资、省外工作。站姿、坐姿是一个人的“门面”, 我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 对学生进行仪表训练。此外, 我还倡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看书报的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到学校图书室借阅自己喜爱的报刊,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并练习写作读后感, 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课堂内外, 我鼓励学生有问就想、有想法就说, 最重要的是敢于质疑教师的教育。

五、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渐普及, 多媒体教学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找准疑点、难点, 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晰的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不能只重形式, 轻视实效, 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综上所述, 课堂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新的世纪, 职高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 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才能诱发学生多种思维,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 更富有创造性地探索职高语文教育的创新教学, 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摘要:职高的语文课面对的学生是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 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 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 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探究,能力的培养,认知

参考文献

[1]刘洁.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0 (12) .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下一篇:电子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