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生学习语文

2024-05-12

职高生学习语文(共11篇)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足够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实际开展语文教学, 成为广大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难题。

笔者认为, 职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设法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专业知识, 在职业前景的引领下, 把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中职生的特点,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 注重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增强阅读意识, 提高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 那么他连教科书也读不好。”读好的书籍, 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能开阔视野, 积累人生经验, 提高文化品位, 提升精神境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上职高的学生, 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可, 这就要求教师尽心竭力去点燃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灵火花。语文课本里有许多自强不息的典范, 如身残志坚、刻苦学习, 成为卓越社会活动家的海伦·凯勒, 全身肌肉萎缩、几乎失去语言能力却以顽强毅力成为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霍金……特别是有一篇课文《泥哨》, 非常贴近职高生的实际, 作者贾玉清来自乡间, 同样是中专毕业、默默无闻, 但她勤奋努力、笔耕不辍、终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我专门找来她写给中职生进行劝勉激励的一封信让大家阅读, 并且适时地教育大家:“一个人的心有多大, 他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当大家动情地读着“是泥哨终会响的。自己纵然是一团黄泥, 也要把生命在烈火中完成, 最终向天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许多同学都受到了强烈的精神震撼, 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其次, 注重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点燃他们课内外阅读积累的灯火。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讲一些名人酷爱读书的故事、经验, 推荐阅读书目, 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在阅读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使他们获得满足的快乐, 提高阅读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达到叶老提倡的“不待老师教, 自己能阅读”的境界, 并自觉提高语文能力。我更注重结合中职生的特点, 鼓励学生多读和他们兴趣、专业密切相关的书, 并经常同他们交流读书心得、讨论问题甚至开辩论会, 我曾经在特别爱上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中举行了一场“上网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 正反双方纷纷查资料、找论据, 兴致很高, 赛场上唇枪舌战、引经据典, 虽然比赛结果难分上下, 但辩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此后, 大家上网的时间有了节制, 而且上网也不单纯是打电子游戏或聊天, 开始更多地讨论起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方面获得发展,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语文素质不高, 问题在于缺少语言积累的“米”, “米”何在?在于不断的积累、熟悉语言, 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化为己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素养由大量优秀佳作熏陶、感染, 长期积累、体验、感悟, 不断汲取人类文化精华内化而成。巴金曾说200多篇文章储存在脑海里, 没有很好地研究过, “但这么多具体的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具有典范性, 我注重课堂阅读指导, 强化学生熟读、背诵古诗词、名篇佳作等, 还特别重视扩大课外阅读量, 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品, 指导他们摘抄精彩语段, 做好读书笔记。如此天长地久的积累, 会使学生说话作文时信手拈来, 驾驭自如。

再次,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课上, 我注重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 发现作品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 鼓励个性化解读, 评价要有理有据, 自圆其说。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造性阅读能力, 鼓励他们多元化解读文章。《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只有视野广阔的教师才能以自己的阅读有效地带动学生的高质量阅读, “与学生一起阅读, 共同成长”的意识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阅读空间, 与学生共享, 言传身教, 鼓励与作品直接交流, 才能与学生、与作品达到心灵的共鸣, 学生文化的积累才不致于成为空话, 教师才能更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比如职高学生对小说《红楼梦》没有太大的阅读兴趣, 不喜欢林黛玉的孤芳自赏、多愁善感, 我先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片段, 翻看连环画, 特别是引导学生一起阅读了《香菱学诗》后, 大家对黛玉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学识渊博、热情大方, 指点香菱读精品诗, 强调实践, 是一个教导有方的好老师。她自尊自爱, 追求个性自由, 却被封建社会无情地扼杀了。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认识《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杰作的意义。再如前段时间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 利用阅读课和大家一起阅读, 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 使他们懂得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同情心, 要有责任感。富有爱心、舍得给予的人生才更有价值。学生们有感而发, 读书笔记写得很有深度。

最后,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写作能力, 我注重鼓励学生多练笔, 结合专业进行个性写作, 多参加征文活动。

我们组织了阅读写作兴趣小组,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朗读名家名篇、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写影评、写读书笔记、写自己最喜欢的一堂专业课、最满意的一件作品 (一道菜、一个发型、一幅动画等) , 同学们有感而发、有事可写, 文章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我还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市举办的征文比赛。我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建设节约型校园征文活动中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手法获得二等奖, 在世界读书日征文比赛中《生命的赞歌》和《青春无悔》获得两个二等奖, 并为学校赢得了组织奖。特别是“在和谐的春风里成长”征文活动中, 有个同学以细腻的笔法, 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成长历程, 由当初的中考失利无奈走进职校, 到在学校、老师的感染激励下重新鼓起希望的风帆, 成长为优秀的班干部, 并且深深地喜爱上自己所学专业的真实故事, 打动了许多有同样经历的同学, 从而获得校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市里参加比赛。事实证明, 我们在培养职高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与尝试, 已经发芽开花了。

总而言之, 职中语文教师要在贴近生活与贴近专业上狠下功夫,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尽快提高。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2

然而调查表明,很多职校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多不理想,学生上课不爱听,老师上课不爱讲,教学越来越难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更应注重素质教育,因为职教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可见,文化素养是一个合格职高毕业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文言文教学的缺失将会造成语文教学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针对职高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动机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认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么就无法教学生“学会”,更无从教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职高生不爱学文言文,首先,应是教师的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像不学也可以。其次,教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即不够重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地学。最后,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重视不够,认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用处。因此,要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必须要从我们教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方面我的经验是这样的:首先,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知道自己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厌恶,知道学生的语文水平,智力情况,这样就能占据主动,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背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

学生有所收获,难度要合适,太难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学生又不屑一顾,要多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职高生,目前,从总体情况看,职高生素质偏低,我认为照搬普高教学方法,会事倍功半,收效不佳。故职高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手段和方法必须有别于普高教学和初中教学,根据学情,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1、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我认为职高文言文教学基本上不存在升学压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大做文章,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对他们以后就业又有一定帮助的内容。例如,成语、诗词名篇、文言小故事等。通过引导,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文学殿堂;

2、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有用才会爱学。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言文是有用的,文言文是有趣的,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往往忽略文化课,这时,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文言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喜欢并重视文言文学习。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当然也不要牵强附会,关键是要把文言文作品附与时代精神,使学生认为文言文决不是死的、毫无用处的,而是充满生机的。教师要学会把教学与时事结合起来,新旧结合学生会更爱学;

3、教学内容要体现美。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美,要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和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在教学方法上:

1、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熟读和背诵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以欣赏为主,淡化语法分析。目前,职高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就是教师上课“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听的索然无味。我在教

学中并不死抠字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上,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比生涩的“古语”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3、用现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3

【关键词】职高语文 综合性学习 双重指向

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观念并加以实现,笔者以为正当其时。从课程改革之初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的背景之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角度入手,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条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通道。笔者结合该主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的过程及结果有了一些直观的把握。

一、重梳职教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

从课题研究开始到不断深入,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也日益深刻。显然,综合性学习不能简单理解为“综合性”的“学习”,更不能认为只要综合一下,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其实是与语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具有同样地位的学习方式,其既涉及到语文之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其又是以语文作为底色的。

具体到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今天的职业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除了其发挥基本的工具性作用之外,还需要其发挥综合性、培养性、实践性的功能。也就是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及实践的能力。显然,结合这一需要,只有综合性学习能够较好地、直接地发挥这一作用。

研究表明,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种“活”的学习过程,活就活在语文与其它知识的灵活对接;应当是一种“智”的过程,智就智在语文与活动互动中的智慧运用;应当是一种“放”的过程,放就体现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对于活动方向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及活动结果的评估,都尽量合理地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还应当是是一种“合”的过程,其体现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

二、职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分析及其思考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职业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且每种方式都有其适切的地方,自然也有其适用范围。思考不同的方式,可以纹理出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让综合性学习行走得更远。

其一,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语文与专业的结合还只能体现在其工具性特点上,笔者选择了学生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说明文、应用文阅读与写作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该专业相关的产品或操作说明书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其二,语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职业学校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语文因素,是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如语文课程本身就有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块,结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一些要素。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生成的素养集中体现出来,且这种集中体现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不同因素的巧妙组合。

其三,语文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决定职业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除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对于学生在专业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应当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积极作用,而综合性学习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正如培根所说“写作使人精确”,就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言,将实训实习后的写作当成综合学习一个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对具体实习过程的反思达到一个更为精确的高度。

在三种综合学习的方式中,前两者往往是一种基础性的综合学习,而第三种方式并没有为太多的人发现与运用。仅就笔者的尝试与研究而言,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极好的语文综合学习方式,其过程体现了语文的特征,而目标指向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写实并认真总结反思,就能在写的过程中理清专业成长的脉络。

三、综合性学习呼唤语文与职业的双重意义

职业高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普通中学不同,其应当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底蕴;二是职业指向。缺少了语文底蕴,那活动就不成其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缺少了职业指向,综合性学习又只能在基础性的范围内打转。且笔者的研究表明,兼顾了语文与职业双重意义的综合性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这与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相关的。他们一般对纯粹的语文知识积累不感兴趣,而在专业学习中又常常体会不到语文的直接作用,而借助于语文与职业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深层次兴趣,且能切实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双重指向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同一专业但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选择什么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具体又以什么内容为核心,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来进行。离开了学生,综合性学习往往少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保安.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 蒋栋梁. 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

[3] 靳彤. 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8.10.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4

当前职高语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与语文教学方式、群体影响、学生水平、学习兴趣有关。本文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出发, 做了探析。

1. 让学生切实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激起求知欲。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两字曾作过准确的解释:“语”指口头语言, 职责在于教学生会听会说;“文”指书面语言, 职责在于教学生会读会写。语文课当然要训练和培养多种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以上两种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把说、写两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放在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如在语文教学中开设推销类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让学生分组组织推销时的语言, 在活动课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文字游戏, 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好它一辈子有用, 从内心重视语文, 激起求知欲。总之, 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 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加强学风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素质偏低的职高生来说,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规章制度, 显得尤为重要, 使学生有规可循。要侧重“输”与“导”, 在引导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方面下工夫, 通过目标引导、动机强化,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与热情被“输出”、“输送”和“引导”到学习中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习特点及今后就业的方向,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语文教学中, 还要注重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形成群体竞争, 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如笔者在教学诗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诵兴趣, 特举办了诗歌朗诵会, 并设置了多种奖项。再如针对职高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业、抄袭作业现象, 笔者是这样做的:对学生每次作业完成的质量、上交与否都做量化考核, 每星期将其成绩公布, 从而形成了比、学、赶、帮的风尚。每学期都在班里开展语文“十佳”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大家争做标兵, 激发学习动力。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 课文具有丰富的情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不能靠教师说教、灌输, 要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在艺术享受过程中接受教育, 提高其语文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现其个人素质发展的目标。教学中凸显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 是学生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必然。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 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处于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状态下, 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交往的平台。教师要转换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 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4.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职高生很多文化基础和生活习惯差, 厌学情绪严重, 但他们具有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我、情感丰富、兴趣广泛、自尊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 对在语文课堂采用“活动式”较为有利。如笔者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采用活动课形式的知识竞赛开展教学。

(1) 资料搜集。安排学生自读课文, 查阅资料。可自由组合, 分组进行。查阅的内容包括荔枝的品种、生长特点、分布范围、课文的说明方法等,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

(2) 资料整理。每组学生交一份查阅报告, 要求分类描述、条理清楚, 同时再补充了解与荔枝相关的其他知识。

(3) 活动展示。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 要求出好题目, 制订规则, 选出主持人、评委, 并以抽签的形式分好参赛小组。教师在幕后担任顾问,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并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提供帮助。

(4) 活动总结。每位同学以作文的形式交一份活动心得, 可以是注重知识体系的小论文, 也可以是文学性质的散文、诗歌、小小说。要求尽量展现个性化的思想和情感。

学好语文的因素是多元的, 绝不只是活动教学法, 教师应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0.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5

关键词:职高语文课;和谐评价

职高语文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根源来自:职高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注重加强学生实训、操作的练习,而职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看不到它在技能、技术中的直接作用。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必重视,甚至取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如何评价学生课内课外的表现就成了职高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较大,除了操作计算机外,日常的文字处理和写作是经常要做的,那就相应地开设应用文写作教程。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劝学》,授课教师课上的很好,尤其是课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几次评价引起了我的思考:

学生甲朗读课文结束后,教师做了这样的评价:“你书读的比以前好多了,我依稀记得你刚转到我们班时,那书读的正是垃圾……”学生原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书读的好,一定到这样的评价,脸立刻通红,讪讪地坐下。

学生乙在熟练的翻译完课文的句子后,教师评价说:“大部分翻译的不好,只有个别字词正确,谁能比他读的更好?”闻此言,学生一脸悻悻状。

在这堂课中教师不经意的几句话已刺伤了学生稚嫩的心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高生的基础本身就不好,再一听这样的话,那还不象“霜打的茄子”从此索性就不读书了。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龙王下令,将所有长尾巴的水族动物一律处死,鱼虾等恐慌自不由说,然而有一只青蛙也在水边哭泣,问之:“你又没有长尾巴,为何伤心?”青蛙答:“如果龙王追究起我小时候长尾巴的事来该怎么办?”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可是笑过之后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思考,学生明明读的不错,而且已经有了进步,本应该得到肯定,但教师却在不经意间,用貌似“客观”的话语揪住了学生的“小尾巴”,教师可能并无恶意,甚至是出于好心,“我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啊!”殊不知,在操好心的同时却办错了事,这样的“客观”很大程度上已经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需要的往往是鼓励、肯定,而不是“揭短”或否定。我们经常会这样惊叹:“为什么一些高级教师的课听上去总是那么‘顺’,而我们自己的课纵使预设再周全,再有新意,学生还是常常游离其外,哎,语文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呀!”是什么原因致使“精心的预设与精彩的课堂”不成正比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关注不够,学生回答生成后应对的机敏性不够。

我两年以来,担任职教中心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深深的感到职高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发现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的他们,本身就存在一种胆小、自卑的心理,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对他们的评价稍稍偏颇,就会导致一个原本脆弱的心更加的脆弱、更加受伤害。于是我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和谐的评价,让他们在和谐的评价中成长。

一、评价语言与“语言文字”和谐

在教授职高版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我的空中楼阁》时,我请了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不同的段落,末了,我给予了他们三位风格迥异的评价。对于第一位学生我是这样点评的:“音色美,读得也美。”对于第二位学生我说:“感情真挚,语言准确。”对于第三位学生我这样评价:“你娓娓道来,渐臻佳境。”

同样是表扬学生读得好,我采用的不是廉价空洞的赞美,而是有针对性,使读者和听者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朗读好在何处。这样久而久之职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师的评价就起到了很好地指导语言文字朗读的作用。

在教学生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这样点评:

我说:“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大意。”

(学生甲说了一段话)

我说:“这个同学在表达的时候用了一种方法,大家用她的方法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结果又是怎样的,”

(指定学生乙说)

我说:“我们读一篇课文要学会概括,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只要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旨在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就会更加爱上语文课。

二、评价语言与“文本情感”和谐

记得又一次刚上一篇课文《地球我们共同的家》,我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教师:我刚刚看见,你们读完课文以后,脸色变得凝重了。我想知道大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甲:我十分惭愧。我觉得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的贪婪,为什么要这样滥用我们的资源……

教师(激情满怀地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因为你感到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乙:我感到吃惊。世界上的人如果都像课文中描述的人们那样无休止的乱砍滥伐,我们的家园就不能够再生存。

教师(感叹):是啊,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课文中那些贪婪无耻的人,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毁于一旦。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丙:我觉得可恶,太可恶,我做不到。

教师:对那些愚蠢无知的人们感到憎恨。

生丁:我觉得难过,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那样无私地为人类提供资源,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她呢?他们不觉得这样太残忍了吗?

教师(充满激情地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这位同学为这些人感到伤心。我们的母亲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美丽,她养育了儿女,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儿女们却是这样对待自己。怎能不让任何一个母亲伤心呢?(稍稍停顿,语速缓慢讲述)我知道大家都是同样的心情,李老师知道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你们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同样的沉重,同样的伤心,同样的失望,同样的难过。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请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找一找,究竟是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们产生了这样的心情。

(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重点。)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中心,同时由于教师到位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职高语文选修课程体验性学习刍议 篇6

语文选修课对于大多数职高语文教师来说, 已经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物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 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三维目标”和个性发展, 这些理念的表述又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如何利用语文选修课来落实这些理念, 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实践的。因此, 有必要对职高语文选修课的学习目标有个基本的认识。

1.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职高语文选修课是在学生完成了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对语文学科类选修课的学习, 学生仅仅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习兴趣是不够的。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还要重视达到一种隐性的教育目标———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来认识问题, 让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以此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悟语文、爱语文、用语文, 为其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

2.语文选修课的学习应体现语文的学科思想。语文选修课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或者说, 应该姓“语”。语文发展的根本目标有二, 一是焕发生命活力, 发展想象力, 富有人文情怀, 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二是发展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

二、体验性学习的采用

职高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体现自主性、生成性、独特性, 能够体现师生互动对话关系, 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体现选修课评价过程的过程性发展, 而笔者认为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验教学来获得。“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高频率出现, 似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比较明确的阐述是:“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体验教学, 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受的课堂呢?首先, 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丰富学生的积累。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活跃的, 尤其是在课外或生活中, 他们多于成人的是那份可贵的好奇心。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触动他们的心灵,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些不仅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人格形成的基础, 而且也是难得的教育教学资源。平日里可以采用课前演讲、周记展示会等形式, 丰富学生的积累。其次, 在阅读过程中多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职高学生的情感其实是很丰富的, 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 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教学重在阅读过程中精心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 可利用音乐渲染, 联系学生实际等。这些教学手段可让学生自然进入情境, 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当然, 一切的手段最后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触角去捕捉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然后将其诉诸语言或写成文字。

职高语文的选修课设计按照体验性目标基本可以有这些方面:鉴赏型的选修课, 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用型的选修课, 如实用性非常强的应用文文体的学习和应用, 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型的选修课, 如文化论著研读, 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类探究课对于职高学生来说, 还无法大面积地铺展开来。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曾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鉴赏型选修课上作了粗浅的实践, 抛砖引玉, 求证于方家。

三、鉴赏型选修课的体验性目标———养气和涵泳

1.先说养气。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人格,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意义的一种活动, 它既是生存的需要, 又是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要从生存的具体环境中获取信息, 应付挑战, 适应环境, 最方便、最及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阅读。阅读不仅具有求知、开智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立德、审美的重要功效。平时因为课时和教学进度的限制, 会错失教材中的一些精彩的自读课文, 因此, 在选修课的时间里, 笔者设置了“老课新上”的环节, 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让他们在阅读中重新去感受文学的魅力, 领悟人生的真谛。职高生要立足于社会, 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 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会生活、会工作。一些职高生为什么没有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审美能力低下, 为什么常常在空虚无聊中度日, 为什么没有一定的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人生境界和品位。而语文却是这样一门“神奇”的学科, 能够使学生达到分辨是非、审视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能自觉地抵御邪恶, 发扬正气, 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当然, 要实现上面的目的, 单靠说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也不能只对语文作静态的分析, 不能只看到简单的语言符号, 而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作用。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职高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 历史的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 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如读《我的母亲》时, 用心感受母亲平凡而孤苦的一生, 感受母亲坚韧、善良、宽容和待人热情的品性, 体会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读《父亲的手提箱》, 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理解作者借此阐述的文学创作主张:一个作家要做的, 就是发现我们心中巨大的隐痛, 耐心地认识它, 充分地揭示它, 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身心的一部分;读王蒙先生的《善良》, 理解善良的伟大力量, 启发学生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一切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 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 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 能够丰富人的知识, 扩展人的眼界, 拨动人的心弦。因此, 语文课给予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十分丰富的, 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2.再说涵泳。涵泳意味着反复咀嚼, 细心揣摩, 深刻领会语文的意思, 从而激活思维而进入美妙的状态。饱满的、富有张力的、充满表现力的语言会给学生带去愉悦的享受、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认识。马克思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类的思想结晶、智慧结晶最终是浓缩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语言珍珠。面对这么多的珍珠, 如何让学生一一捡拾起来串成自我的人生项链?笔者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

何谓案例教学?就是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 发现或抓住问题, 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 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 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 每类有若干则故事, 全书共有一千两百多则, 每则文字长短不一, 有的数行, 有的三言两语。因为每则故事短小, 所以易于学生接受。预先把文章布置给学生, 然后在课堂上朗读、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口头谈感受。在《世说新语》的人物世界中, 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突出的群体获得了独立的价值。这是一批令人赞叹的孩子, 可以说是“准名士”, 有着值得关注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 友人失信, 对子骂父, 最后自讨没趣, 败在一个七岁小儿手上。年仅七岁的元芳能从“信”“礼”等行为标准去指正他人的言行, 有理有据, 不卑不亢。这类形象具有穿越时代的审美意义。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 不仅能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而且能受到一定的思想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素养方面的提升。通过半个学期选修课的教学, 笔者发现, 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期待值在升高。特别是讨论环节, 学生都敢于发言, 勇于发言, 喜欢发言, 既很好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也增强了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 适合学生的教学, 就是要服务学生, 对学生负责。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利用选修课来“滋养”学生, 此过程更是任重而道远, 必须一步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沈玲娣, 陶礼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职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7

然而, 遗憾的是在当前职高语文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老师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尽管我们的老师也曾想给学生“授之以渔”, 但终因学生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任务时间紧, 看到学生启而不发, 依然习惯用灌输来完成教学任务, 把许多内容用呆板的形式很生硬地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 学生也懒于主动思考, 认真的学生凭笔记死记硬背获取高分;不自觉的同学凭自己的小聪明侥幸过关;更有甚者, 用开天窗的方式对待考试, 语文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不能不说是职高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剧.

为避免如此悲剧的重演, 切实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实效, 培养有一定语文学习能力的职高学生, 笔者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坚持做了如下尝试.

一、始终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意识

叶圣陶主张“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从这里, 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 揣摩不出的, 由教师给予帮助.”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提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 的确不能, 直接传递信息;相反, 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 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中外教育名家的言论清楚地告诉我们: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帮助者.师生的完美结合过程也就是教师的帮助不是贯穿整个课堂, 也不是时时在前, 而是在学生的“试去理解、揣摩”不出之后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担当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 在学生表明自己的思维内容后, 加予剖析、补充、纠正、归纳、融合, 使他们能很自然地接受老师的结论, 这样教学任务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了这样的认识定位后,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主张,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次,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大胆地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如每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总在开场白之后, 让每个学生开展围绕语文学习进行演讲活动, 鼓励学生敢思敢说, 不要患得患失.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讲, 学生听, 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讲, 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 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 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每堂语文课, 我总是尽量把课堂让给学生, 围绕教学目标, 充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 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时, 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起步时有失败, 有冷场, 往往完不成教学任务, 但是坚持一个阶段, 学生适应后, 学生思维明显积极, 课堂气氛显著活跃, 久而久之, 学生的主体观就会得到确立, 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具体实施先学后教、先练后教的教学策略

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意识确立后, 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相当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尽管职高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但相对而言, 语文是他们的母语, 与其他学科相比, 学生兴趣较高.另外, 当代职高学生思维活跃, 认知能力强, 学生兴奋点一旦激发,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选择了先学后教、先练后教的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基本载体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基本内容则是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等等.

1. 实施先学后教策略

叶圣陶指出:“在指导以前, 得先令学生预习.”在教学之前, 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试着解决问题.老师在综合所有同学的问题基础上备课, 有的放矢,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 我先让学生自习,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九则寓言故事原意.为了让学生对九则寓言故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引申和联想的?学生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学生在这种先学后教的训练中也能深刻感悟文章的内涵, 对提高说、写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2. 实施先练后教策略

所谓先练后教,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练习, 而是打破传统练习模式———先教完课文再做课后练习, 把问题灵活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练习.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我一开始先让学生想象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面对这些困难和阻力他有怎样的表现, 然后带着思考讨论再学习课文.通过练习,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 第一个穿越三峡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远比他们想像得要大得多, 学生对第一个穿越三峡者的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首创精神体会得更深了.

三、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提高职高语文教学实效, 仅仅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功夫在诗外”, 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在职高学生的生活中,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生活是职高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是检验语文学习实效的阵地.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职高学生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让职高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语文中悟生活, 才能真正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证明, 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很大, 教学方法很多, 我主要做了以下两点:

1. 实施推荐书目主题活动

每个月向学生征集书目后精选四篇, 公布书目推荐表, 鼓励学生精读, 并利用早读课、午自习、夜自修等时间,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形式不拘.向同学推荐一本书, 给出推荐理由;对所读书籍中人物形象分析等等.月末还进行读书之星的评选, 谁读得多, 谁讲的好, 谁就是读书之星, 没有人数之限, 只有好读之分, 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咀嚼、品味, 做好学习笔记, 置身于作者所构筑的语言环境中, 解读文章的思想内涵, 感受文章的韵味, 无疑能获取很多营养, 对提高语文能力大有裨益.

2. 积极参与“五名工程”活动

五名工程是提高职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项重大活动, 目前正在全国各地的职高学校中全面开展, 这对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果很有帮助.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利用这一契机, 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外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五名工程的学习活动中去, 诵名诗, 读名著, 评名电影, 观名画, 听名曲, 通过辩论、演讲、歌唱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走近经典, 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当然, 培养职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相信: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 有清醒的角色意识做前提, 有具体的教学策略做重点, 有丰富的课外空间做保证, 持之以恒, “咬定青山不放松”, “渔”定胜于“鱼”!

参考文献

如何激发职高生数学学习动机 篇8

(一) 职业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职高数学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延续, 它仍旧履行着“培养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两大职责。但由于加入了职业教育因素, 它就不能只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简单翻版, 而应该有所创新。目前职高数学教学问题多, 现状堪忧, 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职高数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把职高数学与普高数学混淆起来, 将普高数学教学法生搬硬套或略加改变用于职高数学教学。教学方法不对路,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二) 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 基础较差, 经历了过多的失败, 自信心不足

由于近年来, 普高连续扩招, 经过各级、各类高中层层选拔, 许多考生把职高教育作为升学无望后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因此职高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 他们往往是以中考失利者的心态入学的, 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 自信心不足。

2. 教学过程中, 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其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 但情绪紧张, 怕被教师提问, 课堂上基本不主动发言。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教学中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总的说来, 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获得了较多负面的情感体验, 进入职业学校, 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体验就成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 对数学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

许多职高生认为, 我毕业后的工作用不着数学, 只要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即可;又不参加升学考试, 学数学无用。由于受到经济形势、高中扩招的影响, 中职生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入学动机不一、学习程度参差不齐, 这种现状必将影响到学生将来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和数学学习的效果。同时受社会、家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培养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兼顾升学培养) 和职业教育数学文化课的教育目标 (一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 二是为进一步升学,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以及学生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动机状况和发展水平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那么如何激发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呢?

二、问题的解决

(一) 欣赏学生, 感受成功体验, 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进入职高的大部分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 在教师指责或忽视中, 在家长谩骂声中, 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尤其对数学产生敬畏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学生群体, 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强, 热情不高。

对于每一个孩子, 其实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 只是这每一本书的开启方式不同, 但开启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 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 就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并不断给予孩子们成功的反馈, 这样才能使他们努力坚持下去, 不断取得成功。在调查中显示, 职高学生学习以受迫性为主, 要改变职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重要的是培养成功者心态。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力, 一旦拥有了成功者心态, 可以产生极大的获得自主成功的动力。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 也要让学生自己相信,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者, 天才人物。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人类存在大脑内的能量大得惊人, 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如果一个人可以发挥一大半脑功能, 那么, 他可以轻易学会40种语言, 背诵一百本百科全书, 拿12个博士学位。学生的大脑就像个沉睡的巨人, 只要将它唤醒, 我们的学生就会有所成就。

(二) 选择多种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当前, 职高数学教学, 面临的问题很多, 学生的学习习惯, 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都较弱。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增加职高学生学习的抬头率, 使学生参与课堂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应恰当选择多种教学资源。教材只是一种“文本”, 而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中可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模型等来研究数学问题, 通过一些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使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这样, 抽象的知识就能“活”起来。

1. 利用生活实例,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数学教学可以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真实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意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数学教材中,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有些例题过于陈旧, 本着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目的, 在设计问题时, 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讲排列时, 为年级里进行的篮球比赛绘制比赛流程图;可对这一天的上午的四节课进行排列, 计算有几种方法;设计一次摸奖活动, 使学生体验概率。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我身边, 数学是有用的, 我能用数学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2. 利用专业渗透, 加强数学与专业的联系,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职高学生的兴趣偏向在专业方面, 若在数学教学中力所能及地进行“专业”渗透, 让数学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生产及生活的朋友, 让学生学有所好, 学有所得, 也让数学教学从“专业”中汲取养分, 更加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这就达到了教学的双赢。

如会电专业或商务专业适当增加例子:

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 固定成本为20000元, 每生产一个产品, 可变成本为60元, 出厂价为每件100元:

(1) 试写出总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试写出销售收入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 试写出利润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至少要生产多少产品才不会亏本?

(4) 若当产品出厂价为100元时, 销售量为10000件, 而价格每提高2元, 销售量会减少100件, 价格为多少时利润最高?

上例中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次函数的模型;成本与总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销售收入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利润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4个问题是商业经营中的最佳定价问题, 是二次函数的模型。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是会电专业或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或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要用到的基本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 善用学生错误资源, 善待意外资源, 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更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建构者”。但在目前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 往往按照预定的“教案”进行施教, “心中有案, 行中无人”, 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 所以作者认为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时刻, 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 实现有效学习的资源。

(三) 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样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 学习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 它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无论是学优生, 还是学困生, 都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活动潜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学生生而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 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 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 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由选择, 自行决定, 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尽管学生的发展呈现大致相同的阶段性, 相同年龄阶段的人有大致相同的心理特点, 但同中有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动机、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教师就是要承认并且重视这种差异, 在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在达到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要求的前提下,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途径和方式, 达到各自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摘要:职高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偏低, 学习数学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使得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与数学学习无关的现象。作为职高的数学教师应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帮助职高学生做好进一步学习和就业的准备。通过对职高生一个学期数学课程学习的调查发现, 学生学习数学与专业的联系不多, 没有认识到职高数学学习是为专业服务的, 且学习数学的动机以受迫性为主, 兴趣普遍不高, 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弱。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从两方面论述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策略。帮助职高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进行有效学习。

关键词:职高生,数学,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刘加霞, 辛涛, 黄高庆, 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9) .

职高生学习语文 篇9

一、提高语文学习情感必要性

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情况各异, 但是有些方面是相同的:文化课的基础不扎实, 学习习惯和能力不好, 再有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热情。就语文学科而言, 不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很不到位。课文中一些常见的字词意思, 不是很深刻的句段把握理解不了, 整个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严重欠缺。他们自主作文更是语言匮乏, 文理不通, 没有深刻感人的情感。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体, 而职高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情感。那么, 他们很难学好语文, 少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情感, 没有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追求。因此, 我们老师要精心思考设计, 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情感, 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参与, 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情感, 提高学习能力。

二、情感教育施行的途径探讨

我们在职高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需要我们老师的组织与引导。

(一) 尊重关爱提升学习情感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很多职高学生不仅学习成问题, 思想行为往往也存在问题。他们之所以成为职高生, 与他们的家庭、个人的意识品质以及对人生的价值定位有关系。因此, 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从情感上关爱他们, 真诚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 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我们在教学之初就要了解班上学生的家庭、学习和性格。平等地和他们交流,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认识学习, 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如班上有个单亲家庭, 母亲对他要求很严, 结果在初中原先成绩不错的他因为叛逆、对抗, 而沉迷网络, 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最终没有考取比较好的普通高中, 他是带着不服气的怨气上职高的。我了解情况之后与他交流, 听他谈母亲的种种不是, 也让他说说母亲的种种难处。梳理分析之后让他从母亲的角度思考, 并让他读读胡适的《我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恒绩的《疯娘》等等写母亲的文章, 让他发现自己单身未改嫁母亲的艰难与不易。这样, 在情感探讨中纠正了他的心理问题, 使他获得学好的信心和力量。

学生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往往也有想变好的心理, 渴望得到老师的抚慰与关爱。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品德与思想的教育, 而对职高语文教育而言, 我们只有对学生有情感, 能够以情感生, 用关爱让他们感动, 获得正视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二) 突出课堂教学情感渲染

夯实基础是我们职高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而只有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情感, 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基本知识掌握中提高能力, 获得学习水平的提高。因此, 我们在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情感的渲染。

我们的职高语文课文很多是人文性的典范之作, 挖掘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意义重大。如在老舍《我的母亲》学习中, 我重视引导学生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课前让学生们不举名的列举自己对母亲的不满;然后, 课堂上将典型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让学生们评议。然后, 随机提问学生, 让他们说说自己母亲的生日、年龄、身高、爱好等等。结果不少学生说不上来, 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 母亲给予我们什么, 我们又是怎样给予母亲的?我们有没有让母亲高兴过、欣慰过?如此, 未成曲调先有情, 让学生在对比中, 认识到母亲养育自己的艰辛, 自己给予母亲的微不足道。从而在课文学习中更有情感。

(三) 形式多样教学提升情感

重视方法的灵活运用, 也是情感教育开展的必要。我在《雷雨》学习之后, 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的, 还是假的?《雷雨》中的人物你认为哪个最值得同情?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文本, 还能够在个性的解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获得情感体验的升华。在《背影》学习中, 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文中对父亲描写的内容, 让学生从经典段落与句子的诵读中获得情感;让学生听筷子兄弟的《父亲》、刘和刚的《父亲》, 让学生在歌曲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在《我与地坛》教学中,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史铁生的父亲在90年代去世的, 为什么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单写母亲呢?于是学生在各种猜想之后, 最终形成认识:史铁生写母亲是对少年时期对母亲关爱的不理解, 而对母亲早逝怀有深深的愧疚感和一种忏悔的表现;母亲的形象与地坛的博大宽容吻合。如此, 学生不但提高情感的认识, 也提高了合理探究、发现与创新的能力。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学习中, 就让学生想象作者与情人送别的情感, 感受恋人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 让他们在意境的感受中理解这首千年名篇的意境美、情感美, 获得情感与审美的熏陶。

另外, 我们职高生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 加强写作中真挚情感的表达能力, 也是提高他们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总之, 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需要我们点燃他们学习的情感, 在夯实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入阅读, 感受作者、作品人物的情感, 在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中获得情感的提升,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施燕.让情感教学“点亮”职高语文课堂[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2 (12) .

[2]蔡丽.浅谈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 2013 (02) .

如何培养职高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篇10

阅读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增强、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中,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去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在其中。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阅读的方法,并将其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其终生受益。

1、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我们在阅读的时,经常会遇到了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就会大概加估计的去猜字、词的意思,不想查阅工具书,导致误解。我们应当养成多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它们会帮助解决字、词的问题。不仅能避免产生读书不认真的毛病,而且还能培养学习兴趣,加速字、词的积累,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还要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不读书。在读书时,当你阅读到重点的字词句时,用笔圈、划、勾起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把它圈一圈,遇到好的句子就在句子的下面划上横线,遇到精彩的段落就把它勾起来。为的是引起特别的注意,加深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从书中应及时找出正确答案,或去向他人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这样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针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评价一下,可以在空行或旁边批注。这样做到一边看书,一边拿笔,做到了眼到、手到、心到,提高了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阅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以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方面,采用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先要求阅读,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与美感,积累语言材料。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通过思考小组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而不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探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质疑提问,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组织、引導好学生,而且在学生提出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适时的点拨,同时参

与到讨论中来,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圈定在一定的模式和参考的结论上,而要鼓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语文课堂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阅读的基础上,每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根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联系起来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质疑提问。例如我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教采用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根据班上课桌的顺序,按每排分3小组,每组4人,全班一共12个组。每组中有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差生。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阅读后的要求,每个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分别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3组开头和结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组第四段作者写月光下的荷塘,按什么顺序?9组补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12组第五段作者是怎样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哪些动词用得好?5组第六段,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荷塘四周景色的?8组补充提出写作时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景色特点?这时有老师引导,其他小组来分辨在阅读课文,回答所提的问题?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分组使学生们能够形成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又能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保证长久保持学习的竞争环境,避免因差异过大,导致学生厌烦情况的出现。此外,在略读、速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在精读、默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从而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广泛的阅读。

三、课内外阅读的相结合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外教学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就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对所阅读得书籍进行选择性的阅读。选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的文章。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读,一边读一边想,在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感触最深处进行摘抄。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获。

2、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阅读能力的提高就应培养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到书店书屋里去看书,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我们的阅读时间又有限,只有选择性的阅读,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到我们要读的书籍。然而学生在书籍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成熟。老师向学生们推荐优秀

读物(报刊、杂志、名著等)在购买书籍时,每个同学所买的书都不一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阅,增加阅读面。

3、开展阅读活动。要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举办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好诗词名句、课外阅读摘抄、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职高生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职业中学,数学,兴趣

一、职高数学现状分析

1.职业高中数学的特点。职业高中数学较普通高中数学而言, 相对简单, 但是和初中数学相比较, 职业高中数学依然具有普通高中数学的诸多特点, 具体为:

(1) 知识量剧增。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而辅助练习、消化内容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许多。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职业高中一年级新生感到不适应。

(2) 数学语言变化大。高中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感到思维梯度太大, 对集合、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

(3) 思维方法迥然不同。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在初中阶段, 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等等。因此,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对能力要求的变化是使很多职业高中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并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2.职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 数学基础薄弱, 且参差不齐。进入职高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弱, 像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职高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

(2) 数学综合能力差。职高生由于在初中长期扮演“差生”角色, 缺少老师的关注, 数学学习缺乏信心和主动意识。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 综合分析能力差, 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 自然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3) 学习数学的毅力、耐力较差。太多的失败使职高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 多数学生上课不愿听讲, 甚至作业照搬照抄, 学习意志不强,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职高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有疑问不及时弄清楚, 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 因而数学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 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目前的职高数学教学缺少与职业特点的融合

目前职业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仍作为一门理论系统课程, 与普通高中数学比较而言, 只不过内容要求降低而已, 没有根据职业中学教学性质而定为一门工具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的是统一的教材, 有些内容很不实用;另外, 由于职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 教师本身也产生了惰性, 为教学而教学, 教法单调、乏味, 内容与专业课、与现实生活结合太少,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以讲授法为核心的单一数学课的授课模式在职校有局限, 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与恐惧心理, 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有些学生从根本上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因此, 改变单一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措施

1.上好第一节课, 消除学生上数学课的厌恶感。部分学生怕上数学课, 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数学课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关键。

(1) 通过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一名学生能跟着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 一定会很幸福。所以第一节数学课上, 教师可以放弃教材, 设计特殊的教学内容, 出几道数学趣味题, 如填一填杨辉的“三角阵”等, 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兴趣, 又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在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幽默睿智。此外, 职高生进入职校后, 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 教师在第一堂数学课上通过介绍数学家在困境中对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 在读完初中后由于家里贫穷失学了。在左腿因病落下终身残疾的困境中, 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 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 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引荐其进入系统的数学研究领域。可见一个只上过初中的人, 即使在如此贫困的条件下,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还是有种种成功机会的。这一事迹对职业高中学生奋发向上有特别大的鼓励。

(2) 通过习惯培养, 让学生有序而轻松地学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所以教师在第一堂数学课上就应该给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一是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二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轻松接受数学知识。教师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思路, 尽量多地尝试用各种教学方法, 将数学教学做更好的延伸和开拓。

(1)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喜欢有趣生动的数学课, 所以笔者经常把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选取较为生动、贴近生活、故事性强的例子进行引入。例如,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这节课的内容时, 笔者就自制flash短片———“铅球运动员黄志红的冠军梦”来引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该节课内容的兴趣。

(2) 引导探索,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老师, 所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 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先自学, 接着让他们观察公式之间的变化情况, 然后相互讨论, 结果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很快发现规律, 并较好地运用了公式。学生通过探索学习,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放慢教学进度, 让学生感觉数学易学。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 任何一个知识的缺漏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影响。职高数学课程中的不等式、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等知识, 学生初中时就学过了, 所以在教学时注意应复习涉及的初中知识, 讲清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放慢教学进度, 可以降低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感觉易学。

(4) 服务专业, 让学生乐于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笔者曾担任过计算机网络应用班的班主任, 在一次编程课听课活动中, 发现高一数学第一章中的逻辑知识跟编程有密切联系, 而学生似乎掌握得不好。于是, 在数学教学上, 笔者把早备好课的“二次函数的应用”暂时搁下, 转为给学生复习与“逻辑”有关的知识, 并补充二进制等知识 (小、初奥数教学涉及的知识) ,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一些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5) 因材施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接受数学知识。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大, 同一班级的学生存在差异, 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存在差异。教师若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同一把尺子, 将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因此在教学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力求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重视评价效果,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1) 分层作业、评价, 让学生尝试成功。职高的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是小学学习时, 由于成绩不优秀, 一直不被老师关注和家长重视, 很少有成功的喜悦感, 造成多数学生对学习没信心, 带着混日子的心情走进职高。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完成的作业, 以此向学生证明, 他们也能完成常规的课堂练习。在实践中, 笔者曾使用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的方法。在作业布置时, 对基础差的学生布置A组几道简单题目, 基础好的则增加B组部分习题或趣味数学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学生在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后, 便会激活自身的内部动力机制, 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2) 转换角色,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每逢单元测试, 笔者总是事先定好格式与内容以及试卷质量要求、评分标准, 尝试让学生自己出试卷、准备答案, 然后让同层次的学生交换做题目, 谁出卷谁批改。这一举措让学生担当师生双重身份, 内心产生极大的荣誉感, 从而鼓励、刺激学生的参与欲望, 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体验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以兴趣为导向在数学教学中合理采用后, 从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 大大改进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考试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荣.中学数学教改之我见[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2]徐继达.促进数学教改提高素质教育[J].科学教育研究, 2007 (5) .

上一篇:油气管道的焊接技术下一篇:应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