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共12篇)
教师人文素养 篇1
何谓“人文素养”?我认为, 理解其内涵, 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人”, 即“人”的素养, “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是有生命的, 鲜活而独特, 真实而朴素, 不能把它圣化、伪化。“文”, 即文化, 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 不仅仅指知识 (经验) , 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素养”, 即平素之修养, 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素养”呢?
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
教师的爱, 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这是一种情怀, 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关爱, 是建立在“人”之上的, 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 它是民主的、平等的, 无私而不带功利、朴素而又无比高尚、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在“人”的基础上, 教师的爱至少还应具有三个要义:一是“同情”, 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 (而不是歧视、遗弃) ;二是“宽容”, 对幼稚的原谅, 对过失的包容, 对冒犯的宽怀 (而不是苛责、惩罚) ;三是“赞赏”, 由衷地赞美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将有作为, 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及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
二、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文化底蕴, 一要“渊博”。传统上我们更注重“渊”, 当然, 仅有“渊”是不够的, 教师更应强调“博”, 要成为“杂家”, 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 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涉猎, 并消化吸收, 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 是教育改革的要务之一。因此, 教师除了广泛涉猎, 还要“整合”, 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
三、敏锐而又深邃的时代感悟
教师的时代感悟, 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要求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 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都应是教师视野所及———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生活的境界。
教师的时代感悟, 更应是一种悟性。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信息量, 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 反思和批判, 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四、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教师的审美品位, 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和谐, 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 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 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 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 实现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五、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教师的个性, 首先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 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 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 那么鲜明指向强度, 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 深刻而隽永。独特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 一种风格, 震撼学生, 感染学生。
六、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教师的生活情趣, 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 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 幽默风趣, 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 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 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师, 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 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促进自身持续发展, 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 以上所述, 仅是它的几个侧面, 也应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几块基石。
教师人文素养 篇2
——我读《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万籁俱寂、灯火阑珊的午夜,我将一杯淡绿清香的银针茶置于案头,随手翻开桌角的这本《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开启书的扉页,屡屡墨香如醇,如吹面杨柳风,漾漾杏花雨,在心田上萦绕。
“人文”,从大一便开始接触的字眼(自己所在的学院就叫“人文学院”),似乎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一时竟说不上来是什么意思。那么,究竟这个“人文”是指什么呢?查而得之,“人文”指的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而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说到底,人文素养就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
翻开书的导论,一行文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教师唯一的也是终极的使命就是提升人为之人的素养。看似一句有些拗口的话,却折射出深邃的思考,道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本质与使命。我反复吟诵着,吟诵着,心花在悄然间绽放,并散发出无数感悟的诗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这句话使我刻骨铭心。教师提升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不仅要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不足。每当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每当学生的答案不太靠谱时,每当学生的思想问题无法解决时,我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于是,我选择了书本来做我的老师,在学习中,我接触到许多陌生而新颖的教育理念,它使我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贫乏、知识上的欠缺,也奏响了我心底共鸣的琴弦。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现有的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现在,《教育的新节奏》、《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等中外教育名著摆上了我的案头,《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师》等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教学之余,信手拈来,确实受益匪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记得当年自己还是学生时,读到这句诗歌时不是很理解诗句的含义。为人老师以后每每读到此诗句时便觉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品质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成为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才会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教师是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要让孩子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人文素养,才能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自从去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告诫学生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记得有一次单元测试,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班级中有好大一部分同学都写了这句话,并道出了自己的感想。当时,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对我的信任。
我想,只有用自己的用心去塑造学生的用心,用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用自己的爱去感悟学生的爱,这样才能和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吧。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人文素养作为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核心在于强调把人当作人而不是物来对待,而对待的方式就是尊重和爱。为使自己成为具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个性特征的人,我们必须去行动,去实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要永远尽量多地要求每一位学生,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应该有一个好收获。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而有度。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已经结束了。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我们应时常想一想教育家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我班里就有一个“问题生”,他调皮捣蛋,还经常撒谎、打骂同学。有一次上课,他公然大声地骂他前面的同学:“你犯贱!”我正在上课呢,他的骂声打断了我上课的思路,也影响了全班同学。我当时很气愤,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xxx,你才犯贱呢!这是上课,你不知道吗?”这时的他,面红耳赤,尽管他不吭声,但我可以看出他很不服气也很委屈。课继续上,但我的内心却很不安,充满了深深的自责。课后,我找他谈话,向他道了歉,并与他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经过这一次,我突然感觉我和他的距离拉近了,我突然发现,其实他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坏”。一味地对他进行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只会让他更自暴自弃。还好,我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过失。要不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会有怎样的阴影留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论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篇3
“人文”,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高中政治教育是典型的人文学科;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提高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大方面作为着力点。
首先,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内涵、基础,它包括哲学、艺术、历史、心理学、宗教、文物考古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储备,才能够对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意图理解透彻到位,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比如,政治教材的哲学模块内容涉及到庄子的一些思想。如何把庄子这位中华传统文化大师的思想讲出文学的美和哲学的思辨,这需要政治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我在课堂教学中以李商隐的《锦瑟》导入,当念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时抛出了问题:既然做梦时我们经常感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此时此地你我所感受到真实存在又为什么不是梦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被点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是令你侧目,那是平日你见不到的一种激情,是作为一名教师理想中的课堂。再比如文化生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讲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瓷器的发展历程,背景音乐放的是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青花瓷”,教室流淌出的是一种古色古香的文化情调。最后,ppt上打出了一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我抛出了问题“请大家谈一谈你对这句歌词的体会”。
学生们表现出来很大的兴趣。有的从文学审美角度,有的从情感体验角度,有的从修辞手法角度……很显然,刚才的他们确实经历了一次传统文化美的历程。最后,我总结说“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学生流露出了对老师学识的钦佩,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最后,一些学生得出的一些观点很让我惊喜,比如有的学生说“一切没有传统文化打底的文艺都是肤浅的”、“没有底蕴的风花雪月只会速朽”……这样的观点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效果是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的课堂驾驭能力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政治教师在忙碌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完成后,一定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能在浮华世界保持内心的自我,多读经典。只有自己是一桶水,才能满足学生一杯水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灵魂,它强调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其中,尊重学生又是最基本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和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今天我们提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撼动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的教育。龙应台说过“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而什么对于他们的将来更为重要,答案是很显然的。
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实践和外显,是指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应用人文知识对某一特定人、事物、观念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人文知识的内化即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这也是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为优雅而有涵养的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味、每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方式。这种“身教”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远胜于“言传”的。
让人文素养融入教师品质 篇4
学习过程。所以要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 学迹报告会、组织观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 作为一名、参观先进事迹展好教师, 更迫切需要提升人文素养, 回归物等形式的活动, 给教育本原。人格完善作为教育最终目标, 次、全方位的立体势必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可市场经榜样的先进事迹和济强调实利的价值准则却在侵蚀人文素教育大学生, 引导养。现在连读大学填志愿, 也是与将来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经济利益挂钩;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简同时还需要对大学单到光看升学率;评价学生只看几门课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的分数。学校的功能明显萎缩, 只剩升学全成熟, 在对榜样的率和分数。在这种情况下, 人文作为一种较直观。要教育广理想被放在一边, 教师人文素养严重缺进经验和崇高精神失, 有人连最起码的保健知识都相当匮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乏。而前不久某区发生的几名少年残忍, 搞形式主义、应付杀害同龄的悲剧, 更是人文素养缺失最先进人物学习, 逐步极端的例子。人文素养最核心的东西是支持先进、尊重先爱心, 当爱心缺乏的时候, 人类灵魂的工进的良好风气。程师可以变成刽子手。
大学生先进典型的进大学生会像雨后个社会的风气也会前进。
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师成长专题 篇5
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而为三,但他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因为科学离不开人文,科学离开了人文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科学也要人为本,科学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什么是人文呢?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参见马兆兴主编的初中版《新课程与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第50页2004年8月第一版)
“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科学的重要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科学尚未得到完全普及。然而人文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在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
现出来。信念遭到嘲讽、理想受到冷落,道德濒临危机、情操蜕变为欲望,责任淡漠并与金钱捆绑在一起,诚实成了愚昧的代名词,堕落成了聪明和强者的象征,金钱常常强奸法律和正义,权力在手中成了买卖的商品。所有这一切已经并且正在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蚕食着社会稳定的根基,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念和理想,迷乱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导致了许多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假烟、假酒、假药、假钞屡禁不止,道德失范、未成年人犯罪、贪污腐败等不良社会风气,这些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但不能否认,人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新形势,刚刚跨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就拉开了序幕,并在全国逐步展开。新 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 和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固然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我们说,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素质。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也不会有教育的耐心,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心中又没有爱,试问这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的转变和成长?谁都知道,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在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我们却时常见到冷漠、粗暴、野蛮这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唤醒学生的心灵的觉悟呢?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首先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抓起。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
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和拿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
当然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素养,缺失了人文精神,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
人文素养对教师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教师 人文素养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95-01
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但古人对教师的定位至今仍然发挥着其熠熠的精神之光。只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的是究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才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内在职责。
1 人文素养在教育中的现状
整个世界的教育形势是,人文学科正在边缘化,但社会对人文精神和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迫切。当社会出现缺乏精神文明的行为时,社会主流的判断就会认为,社会精神残缺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当所有的矛头——理性的或不理性的——都指向教育的时候,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承担所有的责任固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但至少应该为此做点努力。
2 人文素养的内容
教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精神的最后底线,是沟通思想者与平庸者的桥梁,如果连我们都已经混迹于“走兽”般的生活,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文化知识的教授者,而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那么谁将传承最后的“人道”。这正是作为传道者的教师应该面对的现实,宏观的人文缺失并不能成为教师人文素养淡泊的理由。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角度来说,培养教师人文素养也是应有之义,因为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长,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学生未来乃至国家未来的建设。教育专家刘良华介绍,有下列特征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1)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强调纪律与惩罚也是教育的必备条件;
(2)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
(3)实习老师,他们往往不受教育制度影响而敢于创新,能给学生带来自由、平等的气息;
(4)有宽容精神的老师,这些老师能够宽容学生的错误而不只是指责和抱怨;
(5)帅哥老师,在第一条基础之上更有激情与欢乐精神;
(6)美女老师,在第二条之上更有美感和想象力;
(7)风趣幽默的老师,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幸福中学习;
(8)有爱心的老师;
(9)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
(10)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他们以其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以上这十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有专业素养”和有“积极心态”这两种最关键的因素。其实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内在范畴。换句话说,具备人文素养的教师更容易对学生产生亲和力,也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可。所以,了解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积极行动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3 人文素养对教师的必要性
3.1 人文素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专业认同感反映出一个人对专业的参与热情,试想一个整天想着脱离教师岗位的人,怎么可能对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呢。所以要形成教师完善的职业人格,就需要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反思。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经验+反思=成长。自我反思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素和发展起点。
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教师工作既体现在课堂中,也体现在课堂之外的各项活动中,比如作业的批改、私下的沟通、集体的活动等。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无时无刻不体现于教师所做的事务之中。教师作为主流价值的传承者,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对用其掌握的知识来对学生造成影响。
教师完善的人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师德是教师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教师要在平凡的教书育人活动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3.2 素养有利于教师的幸福生活
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本身是在一定人文态度之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事实上,教师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无论对其理解教育事业、看待学生、处理教育事件还是诸如此类的学习、生活都将充满着人文气息,都将尊重人与发展人作为事业的立足点,从而给学生带来清新之气,并最终影响至社会风气的改善。
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发展。帕斯卡说过:“人是思想的苇草”。这就决定了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思想,而人的思想唯有蕴含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给予。没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的教育,就像没有灵魂的教育,学生要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非常难。其知识、技能和情感也会因此而走偏,正如人们早已警觉到的那样:没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知识会变成恶行的帮凶。
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更有爱心,懂得信任、宽容学生,并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仅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教育也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3.3 教师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的自我管理、课堂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学校往往通过必要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处于一线教育岗位的人们非常清楚这些不过是影响教师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外部因素,真正要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增强自我认同感的方法还应该从内因上想办法。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的人文素养较之前者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也是促进教师永葆热情的发动机。教师在人文素养的指引下,才会“迁善惧其不及,改过恶其有余”,才会任劳任怨地自我修炼、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将人文的内在意蕴感染给所有的学生和其他同事。
人文素养同样在课堂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民主的课堂比专制的课堂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很多的关怀,更大的诚意,从而激起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积极的努力。他们不仅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怀着莫大的爱,在对待自己的同事时也会怀有更多的体谅,从而营造起学校的民主氛围、和谐气象。
4 结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文素养贯穿在一个人身上,其影响是微弱的,但无数个个体所绽发的力量将是无穷的,这将会使师德体系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会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 何海翔,章亮.教师的人文素养.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2] 于漪.教师的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意义 篇7
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了, 其责任心必然增强, 会更加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尤其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效率。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是性格气质、心理活动机制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个人。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不论是面对老师, 还是教材, 都不应该消极被动地接受, 而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主动积极去理解、评价外来信息。只有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才能显露出生动活泼, 富有个性的真面目。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 才会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学习《狼》一课, 布置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根据情节画一组连环画。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预习, 其作品当然五花八门。选出有代表性的十几幅, 让学生对比讨论, 也让作者谈绘画理由, 如原来有一幅屠户持刀刺狼的插图, 而有一位同学画的却是屠户抡着一把很大的刀, 有的同学质疑, 为什么和文中的图不一样呢?那位同学答:“课文中说‘以刀劈首’, 而插图中的小刀不足以表现‘劈’的力量。”可见学生对课文的细节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为了让学生有兴趣、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 每节课的设计要力求灵活多样。
在教魏巍《我的老师》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蔡老师长得美吗?
许多学生发言指出蔡老师是一个“美丽”的老师, 因为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吗?”老师适时点拨, 蔡老师的嘴角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 这就是一个破相, 她长得不美。这一下, 学生陷入了沉默。我随即在黑板上醒目地板书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能选择———美丽, 但可以选择……”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纷纷举手争着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我深情地小结说:“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我们的相貌, 但我们都可以像蔡老师一样, 选择善良。”
在学习《我儿子一家》时, 文中写道:“我还没出生时, 妈妈爸爸就各自开列了一长串名字, 妈妈拟的是女孩名, 爸爸拟的是男孩名。”而下文又提到了“当我出生时爸爸知道我是男孩时, 颓然应声道‘糟了’。”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拟的是男孩名, 知道我是男孩又说‘糟了’?”这个问题, 我在备课时未曾想到, 如果不是学生对课文钻研很深是很难想到的。这样一来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起了热烈讨论, 各种答案纷出, 反而一时难以统一, 于是我灵机一动, 将问题演变为课外理解题:要求学生回去了解父母在你即将出生的时候, 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样做不是为了摆脱课堂上的争论, 而是将课堂内容引导到学生生活本身, 由课内扩大到校外, 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后来, 当问题答案反馈上来以后, 我发现问题的答案极其丰富, 根本不是课堂上所能找到的。例如, 名字中带“龙”, 是要望子成龙, 名字中带“慧”, 是希望女儿聪明可爱的, 名字中带“浩”, 意谓志向远大, 其他如有希望健康向上的, 有希望少而有成的, 有希望平安淡静的……不一而足。从同学反馈的各种答案中, 同学们发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都寄托着长辈的理想、愿望, 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家长的文化修养、个人素质以及家庭背景等, 这堂交流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名相研究”课。这也可以说是个意外收获吧。
语文是最开放的, 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
传承篆刻艺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篇8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德育则被看做是教育的首要内容。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培养的人是有德性的人,知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而要塑造有灵魂的教育,良师先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关键所在。作为以中国汉字为载体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篆刻艺术是一种涵养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中学教育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篆刻艺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阅读书法辞典与书法史论,完善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
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照搬文字,篆法、章法、刀法都需要创作者根据材料和印文内容,按照美学的原则进行选择和组合,需要创作者以全新的视角把握古与今、表现与内涵、技法与“修为”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印章。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吴昌硕曾在《刻印》诗中指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一语道破了艺术发展的共性规律,只有注重综合修炼和涵养,并在艺术实践中融会贯通,才可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篆刻艺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仅要有学养,而且必须有一个学习、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果没有丰厚的人文知识积淀,无论艺术技法何等精妙,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一个高级工匠的水平。
同时,篆刻作为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以篆刻为切入点,对欣赏、研究书法都有重要的意义,篆刻教学就像书法教学一样,也是由欣赏、临摹、研究、创作这个途径来实现的。欣赏名家的经典作品也是完善教师人文知识结构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在培训课程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赏,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直观教学中增强对篆刻艺术“印面文字书法美”“分红布白章法美”“凹凸立体雕刻美”的美感体验。同时,通过篆刻名家的故事和作品,如齐白石的“鲁班之子”、黄宾虹的“偷临印谱”、来楚生的“刻瘾”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人文知识结构。
二、研摩篆刻艺术,提高教师的艺术审美能力
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其间,尽管中国文字的字体和载体发生了无数次的变革,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篆刻仍以“活化石”的形式被保留并传承了下来。这种富有历史意义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石艺术是历尽苦难却依然坚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它是集国画、书法、工艺美术、雕刻、古镏文字研究、历史考古、篆刻材料审美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传统文人书画家“诗书画印”的基本专业修养和专业技能之一。它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藏书票制作、浮雕制作、拓片制作相近。因此,刻印要识篆、习篆,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作为一门综合的传统艺术,教师能通过识篆、写篆来提升书法审美情趣和书法创作能力,能通过印文和边款来了解古镏文的演变和审美,能通过篆刻的肖形和图案来了解古代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民族图案,能通过印章的发展史来了解文字和文明的演化进程,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体验篆刻创作艺术,拓展教师的艺术视野
篆刻是中华传统人文素养“仁义礼智信”中“信”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一种徒手实践课程,篆刻通过近距离欣赏、亲手操作实践,使教师在篆法、章法、刀法的体验中既理解篆刻艺术所蕴涵的艺术魅力,又可以用敏锐的洞察力去不断探寻新的艺术生长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思变、求变而自立新面。
在篆刻艺术培训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心感悟,自己去解读和熟悉篆字,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篆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同时,我充分利用网站上和论坛中丰富的篆刻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身临其境,近距离观摩名家的摹印,仔细体会印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另外,为了避免一些教师出现“打退堂鼓”的念头,在教师摹印或创作练习中,我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反映,篆刻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弥补了他们专业上的短板和盲区,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对于他们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探索篆刻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决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同时,篆刻是慢功夫,需要不断积累书法功力和眼界,在方寸之间表现大千世界,需要在钻研篆刻的过程中保持执著、坚韧的意志和品格,这对于磨砺教师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极好的体验。
四、重视创作积累,内化教师的人文素养
篆刻艺术致力于追求“印”与“人”的高度契合,要求自身修养与作品的协调一致性。作为制印人既需要岁月的磨砺和文化的滋养,更需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不断地积累、充实、调整、思考和实践。如果一个人想在篆刻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和成就,需要具备两点品质:一是具备勤勉耕耘的毅力,二是要拥有广博的学养和开阔的胸怀。
书法和篆刻的传统学习方式虽然是由临摹学习入手,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在具备基本的专业审美和专业技法以后进行独立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篆刻艺术中富有的人文内涵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受益。
五、立足教学岗位,提升艺术育人的能力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热爱篆刻艺术的着力点是坚守教师的教学岗位,通过教学活动提升篆刻艺术的育人效度,从而使教育活动更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民族魂、艺术魂。
我坚持以自己的篆刻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导向,在多年的摸索中,编写了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并在校内开设了篆刻拓展课程和篆刻学生社团。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篆刻作品在全国和市级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我校美术教研组也因为篆刻教学成就被评为“篆刻特色教研组”。
作为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篆刻是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结晶,蕴涵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在中学艺术教育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开始逐渐萌芽、生长、发育。在这个时期,若能通过课堂教学使篆刻艺术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与艺术精华,对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师人文素养 篇9
一、教师素养的含义与组成
1. 教师素养的含义
初中教师素养是指专门从事初中教学工作的教师, 为完成初中教学任务, 所必备的素质修养。首先, 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其二,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三,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其四, 要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其五, 要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它可由教师通过职前和职后学习, 根据不同时期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 教师素养不同于其他人员的素养, 有着自身很大的特点。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 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 以特有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因此, 要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得不断提高[3]。
2. 教师素养的组成
(1) 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而我们知道, 基础教育教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育智功能、工具性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4]。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 也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
(2) 科学素养
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和2010年8月完成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1~6年级) 》送审稿都强调了教师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理解。传统上科学的本质仅限于科学知识的特征, 例如, 它是暂定性的, 而且涉及创造性、主观性, 等等。这些特征来自于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也就是科学探究。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 以及这个知识产生过程的种种局限, 并知道如何从事科学探究[5]。
二、初中教师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现状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36份, 回收问卷36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也为100%。通过此次调查,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多年来从事的是“应试教育”, 他们对“应试教育”已经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从问卷上看,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 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您对‘素质教育’的看法”一问中, 只有2人选择“素质教育只是一个口号, 不可能真正实行”。
对师生关系这一问题的认识上, 几千年来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仍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您对教师这一工作的看法”选项中, 30人选择“既然干了这一行, 就把它干好”, 这一回答表明了大多数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真实心态:当教师大多不是自己的主动的选择, 但进入教师这一角色后, 绝大部分教师有敬业爱岗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为人梯的精神。
专业知识上, 学历合格人数为25人, 合格率为69.4%, 而在这部分学历合格的教师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或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或不安心工作, 三心二意;或不思进取, 缺乏教学能力。
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形成了片面的质量观。他们认为, 教学质量的好坏, 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这些年, 经过媒体的宣传, 人们对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有了相当的认识, 但是对教师“眼高手低”的现象却认识不足。调查表明, 在“工作以来发表过作品或获奖”的教师只有5人, 其余的31人则从未发表过作品或获奖。
三、初中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协调培养的措施
1. 提升教师的现代化人文素养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 各类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正在逐渐消失, 学科之间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教与学双方借以了解各类学科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 正因为这样, 无论教或者学甚或管理者都容易迷失在知识、技术的汪洋中, 使得教学成为运用新媒体倒贩知识的窗口。学校传统文学教育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实际上, 新时期学校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再不是为了让学生只了解、知道, 甚或可以背诵记忆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史, 而是要他们获得传统文学的感染与浸润, 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 传统文学教育在新的条件下的惟一优势是它的理念与专业优势。既然教学目的已由知识传播转变为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 学校应加强图书馆教师阅览室的建设, 充实、配备“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必读与选读书目”, 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教师参与图书选购, 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2. 重视校本科学课程开发
本文调查显示, 本地区初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依然薄弱, 同时在领导和现实的暗示和要求下, 校本课程开发依旧没有跳出考试第一位思想的怪圈。我们认为, 规范的学术论文只是教育科研表达的一种形式, 除此之外, 教育科研还完全可以更自然、更朴素、更诗意地表达。对基础教育教师来说, 科研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 与阅读同行, 与思考为伴[6]。实践是它的源泉, 阅读是它的基础, 思考是它的灵魂。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训教师, 逐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如采取电化教育、理论培训、教学演示、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手段。还可以开展教学创新、说课、评课、指导课等研究活动。
3. 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 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 既指一种过程, 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基础教育教师只有真正热爱基础教育教师职业, 才会对教学充满热情与动力, 不断追求自我的提升。新课程中, 基础教育教师尤其要强化其职业角色的转换认同感, 即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新课堂的建设者、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学生课程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激励者、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性研究者, 在自身职业及角色转换的高度认同中实现素养的优化[7]。
4. 积极创新教学人性化管理
应试教育的怪圈已给教师戴上了枷锁, 在此体制下, 社会给学校施压, 学校给教师施压, 在升学率等重压下的基础教育教师内外交困, 成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技师。为此我们认为, 学校在制度建设上, 尤其要注重创新教学管理, 给予基础教育教师素养优化的有力支持。因此, 学校领导应针对工龄、文化程度、职称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 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教师应做到生活有规律, 自我减压, 保证有效睡眠, 劳逸结合。工作时间长时应合理制定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每天活动, 调节心理状态。工作压力大时要保持良好心态, 通过心理调节, 维持心理平衡, 保持宽松心态。认识工作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影响, 学习自我减压的方法。学校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危险防护制度, 对教师进行防护意识和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特别是要注意贯彻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真正保护广大教师。学校构建双主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启发和探究兼容、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同时建设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学习风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增强教师的道德表率和教学氛围上的道德感染力, 注重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江.浅谈新课标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新课程 (教师版) , 2005 (7) .
[2]徐明筱.现代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内江科技, 2015 (S1) .
[3]王怀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师文化修养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9) .
[4]刘洪翔.初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5) .
[5]李辉.浅论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与职业, 2005 (18) .
[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 (五卷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教师在课改中不可缺失的人文素养 篇10
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理应担此重任,而新课标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学习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同时也肩负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目标的完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呼唤,以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等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来看,从师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学校十分迫切重要的大事。它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和人的综合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立学校学习型团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方式、方法
(一)构建培育系统
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要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作为全体教师职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组织专家讲座、征文比爱国主义精神,陶冶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五是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六是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赛、网上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资源系统
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编写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推荐相关辅助学习资料。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场馆和人文讲坛等文化设施功能,开展“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向教师提供优秀文化、科普、艺术成果配送服务。
(三)优化实践系统
开展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探索多种载体,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艺和魅力。组织教师参加以中外优秀文化、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活动,陶冶情操,体验人生。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教师的意志品质,内省自身,感悟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四)拜访名师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等;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而要课上得好,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打造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经验,感受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可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塑造人格
健康心理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形成。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而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驾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它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广大教师挖掘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2007.
政治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
罗
(汉阴中学,陕西汉阴
摘要:中学政治教师要想上好政治课,成为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他们的尊重与爱戴。
关键词:政治教师人格魅力感召力凝聚力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学政治教师,我总觉得政治不好教,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更难。我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上某位老师的课,甚至过了很多年还一直记得某位老师。经过总结,我认识到: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教师会让学生折服,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魅力,是成熟的,能够吸引他人的力量。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尤其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身的人格魅力更是至关重要。人格魅力是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总和。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是政治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讲课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把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传导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提高认知能力,完善人格修养。这就要求政治老师有崇高的信仰,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行为端正、举止文明,在纷纷扰扰的复杂社会中经得起诱惑,淡泊名利、甘于清平,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还必须是“活水”。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掌握最新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育方法。尤其是政治老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把政治讲得更灵动,更智慧,更有吸引力。如:我经常会讲授一些新名词、时政要点、新观点,甚至还会引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具有一颗善良和慈爱之心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必要前提。一个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感染、教育学生。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政治老师严格、古板、爱说教,其实不然,政治老师同样可以是亲和的、富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三、加强机制建设,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一)形成组织保障
把教师人文素养提高工作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宣传、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关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挖掘区域资源,形成工作特色。学校要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工作与日常的教师政治学习、校本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教师社团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
珺
有爱心的,和同学们做知心朋友。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多理解、多沟通,用爱感化、教育他们。从教多年,在工作中我以慈爱感染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深受学生尊重与爱戴,很多都以“罗妈”称呼我,我感到无比幸福。
四、具有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之心
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在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希望老师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马克思说过: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老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理解和爱戴,尤其是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政治老师切忌不能言辞犀利、语言尖酸,要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心扉。这样老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和学生、家长一起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班有一名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就经常旷课,甚至几天学校、家里都找不到他,班主任和家长每次都很着急,发动老师、学生、亲戚朋友到处找,找到后勉强到校上学,但过几个星期又会逃课,没有根治办法。一天,我专门抽时间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并排坐下,和他讨论目前最时兴的游戏,趁他说得高兴时,我再问他前几天干什么了,果然是去网吧了,因为是单亲家庭,母亲管得细,爱唠叨,总是怀疑他抽烟、喝酒,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他受不了,才跑出去上网。他还主动说出了由于以小缺乏关爱,五年级时他就和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学会了抽烟,为此他母亲强制让他戒烟后,害怕他再抽烟,总是怀疑他,而他现在的确没有抽了(他和我近距离坐着,身上并没有烟味)。我表示理解他被母亲怀疑的难受,也更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一方面表示老师相信他,也一定做工作让他母亲相信他,另一方面让他学会理解母亲,学会感恩,以后用正确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不能封闭自我。半学期过后,他转变成了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好学生,每当我看到自信、阳光、帅气的他时,就会想到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宽容是多么重要。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那么如何培养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呢?一方面,政治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渊博的知识修养,善良和慈爱之心,信任与宽容之心,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文化底蕴,富有爱心。另一方面,社会应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政治引导、正面引导、师德引导,传递正能量,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增强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信任。
(二)确保所需经费
教育行政部门将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进一步推动教师人文素养提高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相应经费落实到位,实行项目管理。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积极开展本校教师人文素养提高工作。
(三)强化实效评估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 篇1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如果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不仅应该教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阐释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要抽出时间静心阅读,阅读的书籍不光是教学方面的参考书,更多的是要阅读一些有关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书籍。阅读面要广要精。应通过广泛、深入、持续的阅读来增加信息量,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一个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是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我喜欢看林语堂的书,《武则天正传》、《印度的智慧》、《苏东坡传》、《说话的艺术》都是我常翻不厌的书。我班有位学生曾睿非常喜欢三国时的周瑜,對于《三国演义》中对他的不公正的评价很是不满,对诸葛亮也极尽批评之辞,要是以往我会想方设法去纠正她的观点。但看了林语堂的书,我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建议她去看史书《三国志》,再看看其他历史书是怎么写周瑜的,希望她能去研究周瑜,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周瑜。这激发了她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印度的智慧》是一本介绍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著作,对教师讲授泰戈尔的《金色花》也有很大帮助。当教师在讲台上介绍一些学生不知道的书籍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广收并蓄,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会成为学生心中永不褪色的引路人。
二、语文教师应该有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心理
一个人心存悲悯和同情,才是人心本真,人性本善的写照。记得有一次,一只小鸟飞到了九班的教室,糊里糊涂地撞到墙上,受伤了。九班的同学把这只小鸟装在一个篮子里,细心呵护它,并准备拿回家给它疗伤。他们把篮子放到班主任的办公室。我由于好奇,把它捉出来照相的时候,它突然就飞走了,飞到窗外高高的黄桷树上去了,再也没有飞回来。我很伤感,惦记着小鸟的伤。当时学生正在学《敬畏自然》,文中说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把这件事情给学生讲了,他们的眼中也流露出同情。我说小鸟其实也和我们人一样是知冷暖有感觉的动物。它的一举一动也会牵动着善良人的心。我把《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歌放给学生听:“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引导定能唤醒学生的悲悯之心,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敬畏的种子,整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才能和谐美好。
三、语文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审美品位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是美;穿一件得体的衣服,是美;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是美;画得一幅绚丽的图画,是美……我喜欢旅游,每次旅游前,我都会上网了解当地的风景特点及文化习俗。在旅游的时候,给不熟悉这里的人介绍情况,让别人佩服极了。每到一个景点,我都会照许多风景照,把它们发到空间和微博里,配上一些文字,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坐在餐馆,看到每道菜都是一幅美的作品,色香味俱佳,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也等待着我们去审美。我喜欢看电影,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电影院看一部新电影,每看一部电影都要写影评,适合学生看的电影我也会推荐学生去看。在学习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之前,我把沈从文的《边城》一书和电影《边城》重看一遍,并认真写读后感和观后感,然后给学生推荐这本书和这部电影,因为有教师的审美引导,学生对离自己较远的生活也能体会并写出不错的读后感和观后感。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只会教书不读书不看电影不写作,这无疑是漫漫教师生涯的一大憾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有独特、进取而又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应该具有永不熄灭的童心,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强烈的好奇和开朗的心态,才能有较高的审美品位,永远和学生并肩而行。
四、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悟精神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一个微博本,每天记录生活的点滴和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正面的、反面的,都让学生用微博本写下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对日本人在武汉丢自行车一事发表看法;汶川地震四周年祭;关注菲律宾黄岩岛事件;评中国渔民被朝鲜扣留一事;赞最美司机吴斌;观看欧洲杯,感受爱尔兰球迷用他们最真诚的歌声唱出了足球最伟大的魅力,不以成败论英雄,显示出一个国家对失败者最大的宽容;关注神九飞天,感谢祖国人民对载人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崇尚科学,探索进取。中国第一个女宇航员升天,巾帼凌霄志,比翼太空花。一个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才会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把它们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教师人文素养 篇12
一、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1. 丰富人文知识, 夯实素养基础
(1) 从经典名著中获取人文知识。教师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特别要阅读中外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时代、民族文化的最亮点, 是人类向文明进化过程中最给力的营养品。教师要忙里偷闲, 经常地、深入地去阅读, 要给自己定读书任务和目标。通过“读、品、思、写”等环节理解名著所蕴涵的精神力量, 学习经典的人文知识, 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好书越读越觉得独特和新颖, 确实能给人添加无穷的正能量。
(2) 从历史意识中获取人文知识。所谓历史意识, 指的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反思———对历史的认识和由这种认识产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思考。
作为物理教师, 历史知识相对欠缺一些, 因此, 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必须了解历史, 增强历史意识。首先, 是因为历史有用处, 对历史的解释或者说历史规律对我们更具指导性的意义;其次, 它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再次, 历史意识还能使我们习得祖先的智慧;最后, 历史意识能使人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陶冶。
学习历史知识, 需要学习中国通史, 学习世界通史, 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国别史。
2. 培养人文情怀, 构建积极态度
心理学有态度决定论的说法, 人文情怀是人文态度的主要成分, 情怀是有血有肉的、丰富内在的东西, 教师的态度是面对着学生的, 教师的感情、情怀、意志、德行和个性等方面的人文特征在学生面前展现得非常清楚, 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积极的人文情怀首先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的基础上, 同时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人文情怀的支撑点。
美国哲学家罗曼·皮尔指出人需要树立的基本态度是:学习态度、求变态度、积极态度、自信态度、行动态度、进取态度、胜出态度、乐观态度等。这些态度大多数属于我们提倡的人文态度, 是广大教师必须修炼和倡导的, 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未来。
3. 塑造人文精神, 把握素养灵魂
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文精神。首先, 要正确认识教学基本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其次, 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权利。最后, 要理解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 敬业精神的培养;第二, 奉献精神的培养;第三, 创新精神的培养;第四, 合作精神的培养;第五, 慎独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灵魂。
4. 唤起美的追求, 增强素养动因
在淳朴的直觉之中, 自然物的诸形式都使人喜悦;一种更高级的美是一种精神因素方面必不可少的完美;世界之美的另一方面, 即它可以被视为理智的对象。有一些人对美爱之不已, 寻求将美表达出来的新形式, 这种对美的创造, 就成了艺术。审美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人与世界 (社会和自然) 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教师要有一定的美学知识, 学会鉴赏美和享受美。一方面, 教师的衣着打扮要体现出美感;另一方面, 教师的言行举止要体现出美感。
二、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 人文知识有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演绎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比如, 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引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讲到环境问题时引入“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温室效应”等社会名词;在力学中有“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与社会”“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牛顿的科学生涯”等历史知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中有幅“长征二号型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的图片, 在“宇宙航行”中有幅“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图片, 还有“海市蜃楼”“三峡大坝”“格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 令人神往, 仅有物理知识是解释不好这些现象的。
2.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 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 物理教师必须提升人文素养, 增强人格魅力。人文素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学生往往喜欢知识丰富、幽默诙谐、和蔼可亲的教师, 并乐于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教师积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经常有意识地涉猎文学、音乐、历史等知识, 扩大知识面, 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真诚地交往, 不仅能和学生谈专业知识, 还能谈人生、谈理想、谈艺术、谈历史, 从交往中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人生, 在和谐校园的氛围下让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充分发挥和谐校园的育人功能。
3. 教师要立足社会, 提高幸福指数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 对人类的命运、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 对人类的命运有深刻的关怀, 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 往往有崇高的理想,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乐于奉献, 内心坚定。
教师既是一种事业, 也是一种职业, 职业是教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一种方式,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在向世人展示着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把教师比作“蜡烛”, 是对教师牺牲精神的一种褒赞, 教师的快乐体现在奉献中, 体现在燃烧自己放出的光辉中, 也体现在社会价值的回报中。教师有权利追求幸福生活, 教师情怀的坦然、胸襟的开阔, 离不开人文素养, 深厚的人文素养会让物理教师更容易在教师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职业中体验创造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 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和升华。提倡物理教师既要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同时要做一名幸福的物理教师。
中国是文明古国, 其教育要传承华夏传统, 纳四海文明。新《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教学中要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列入目标, 这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人文素养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日积月累、长期积淀的结果, 物理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 教师成就学生的同时, 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成就了自己从事的神圣事业。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物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教学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物理教师既要具有精湛的专业学识, 又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 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文章通过对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必要性的分析, 反映了物理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师,人文素养,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4) .
【教师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5-29
教师人文素养漫谈07-14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08-01
关于开展教师人文素养读书征文活动的通知12-13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Microsoft Word 文档08-23
人文素质高职教师论文10-11
学生人文素养07-14
融合人文素养07-07
职业人文素养09-18
体育人文素养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