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2024-05-13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共12篇)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1

摘要:人文素养是个体在人文科学领域所拥有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它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品格, 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怀。在大学音乐教育中, 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这部分却被音乐教育工作者忽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高度发达需要的音乐人才,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所以大学音乐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人文素养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及其缺失的主要原因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人文科学领域所拥有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等方面的综合品质, 与艺术都被列入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 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从诞生之初就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中, 对各种各样的声音具有天生的敏感。后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声音发展成了音乐, 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能够在表现、传递、调节人类情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现代, 因为音乐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 所以音乐不仅能够抒发情感, 还能够培养个人气质、提升个人形象。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仅仅注重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忽略了。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

1. 当前浮躁的社会大环境,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新思潮蜂拥而至, 大学生思想活跃, 善于接受新事物, 所以面临林林总总的诱惑和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很难静下心来踏实学习;2. 大学生的人生定位不明确, 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网络信息的发达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其传递的错误价值观会误导人生定位尚不明确的大学生;3. 大学生缺少学习人文知识的动力, 忽视个人修养的提高。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重心是音乐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人文素养则认识不足。再加上现行的评价体系, 音乐学院的学生没有动力来学习人文知识, 更不要谈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增加音乐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它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 能够影响人类的情感变化。音乐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来感受音乐情感、欣赏艺术美感的教育, 要想达到这一点,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学生没有联想和想象力, 没有艺术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都无法真正领会到音乐的魅力。此外,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审美能力得以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比重, 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如开展人文主题的讲座、各种艺术活动等。

2. 立足于音乐教育的教育特点, 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而且能够改变学生的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增加一些人文内容, 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音乐专业的教材中也富含着人文教育的素材, 音乐教师在日常的音乐学习中, 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东西, 引导学生去体会、领悟、感受, 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 深入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提高生源的质量和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因为音乐专业的文化课分数较低, 这是导致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不高、学生人文素质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 高考时应该适当提高文化课的分数线, 保证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学生来学习音乐。此外, 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高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的音乐教师团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 教师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积累, 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更新教学内容。凭借科技的东风, 音乐教育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成果, 来充实音乐教育的学习内容, 使得音乐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 更加富有文化魅力。例如音乐教育可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乐飘香》为素材,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强民族认同感。

综上所述, 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进大学音乐教育之中, 凭借着音乐的魅力来影响学生, 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 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敏.尽精微而抒广大——大学生合唱团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艺术教育, 2009.

[2]岳雷.谈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刘瀛莹.大学音乐教育模式刍议[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2

当代大学生的是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有利于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才能真正的承担起发展振兴祖国的重任。刘老师在文章中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刘老师在文中指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只有从优秀群体抓起,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可以广泛的实施并落实思想政治方法的改革。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阶段性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落脚点 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人文素养,既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行为,又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大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这点说明了人文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决定性,当代大学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低不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要适应其的高低不同性,也就是说后者要根据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其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灵活的配合,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正确之路。

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实效性和主动性

只有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才会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走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坚守和信仰。也就是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在实际中的可行性,见证了我们的改革方向的正确。

五、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示范性和疏导性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榜样示范,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把身教同言传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典型示范和表率作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疏导,给予正确的引导。

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这点主要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将教育改革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始终,把它们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要与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3

一、体育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运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体文化,它包含了人类的劳动、锻炼、娱乐、竞技等生活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形成了一定的动作技能与运动技术,成为人类一项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体育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同时,作为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主的文化,具有以体为本、易于交流等特征。

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人文文化,因此也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同时,由于特殊的环境,使体育文化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校园的空间确定性、教师和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固定性、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以及体育锻炼时间的灵活性等。这些都使体育文化呈现出充满活力的特点,包涵积极、乐观、拼搏、坚持的精神。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着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制度的建构、体育行为的实施,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健康等级、塑造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已经实现了创新性的突破。如在体育文化传递过程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有助于保持体育文化的新鲜性。体育文化新试验尤为关注情感化的文化试验,不但创设多样性的文化活动,还借助多种媒介手段建构情感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使大学生切身感知文化的内涵,进而透过文化的感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境界。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随着社会文明行为的倡导推广,我国人文素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社会营造出了浓厚的人文素养氛围,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大学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

高校人文素养的建设也受到一些现实问题的困扰,比如建设经费和研究经费的问题,人文素养行为评价、引导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尽管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人文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真正成为社会栋梁之才的关键,只有兼具知识和高素养的人才才能够真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体育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人文素养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借助体育文化的力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国的体育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在锻炼体魄的同时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如现代体育倡导、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这显现了体育文化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也是我国体育文化注重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最佳例证。讲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发展是我国体育文化的典型特点。体育文化注重人文素养主要就是提倡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成长。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文化与人文素养在很多方面都是统一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成为红极一时的热词,完美体现了两者的和谐关系。

四、体育文化助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育文化在许多方面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文化中渗透人文素养并且依靠体育文化促进人文素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势在必行。体育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 秉承体育文化传统,挖掘体育文化精神

(1)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最初是体育运动中展现出来的高尚的、积极的、不断催人上进的精神。体育运动者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运动的竞技范畴,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值得借鉴的人文素养。体育精神更是得到了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展现出高尚的积极进取精神。深厚的体育精神一旦形成,会在大学生中不断传承。无论老师、学生怎样转换,这种精神始终存在,大学生只要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感染,心中充满了力量。

(2)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运动可以是强身健体活动,也可以是竞技性运动;可以是单个人的自我挑战,也可以是众多人展现实力的平台。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良好的体育道德、正确的体育行为习惯能够保障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也能共同形成健康的体育文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文化的引导,在体育活动中做到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开公平、真实竞争,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学生在这一方面行为规范了,生活中其他方面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培养出良好的人文素质。高校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也会大大地提高,良好的体育道德就会充满整个校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普遍提高。

(3)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不单单包含运动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状态,还包含很多具体的文化素养内容,比如运动者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活动习惯,运动者对本项体育活动的了解程度,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的保健自救知识、身体的承受程度、运动项目的技能要求、体育意识等等。此外,通过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精神也得到了满足,成为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2.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传承体育人文真谛

(1)摒弃传统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理念

传统落后的体育管理理念,不仅阻碍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发展,更限制大学生人文素养理念的创新,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高校应放开思路勇于探索,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因地制宜地实施各种新型的科学化的政策和措施,使体育文化具备鲜活生命力和独特的发展特色。

(2)放弃旧的课程编排,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程倾向于以竞技体育模式为核心,但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积极地调整课程设置的模式,不断构建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以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并将体育课程的锻炼价值和体育的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

此外,应增加体育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并积极开设多种形式的大众化的休闲体育项目。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还能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

(3)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塑造特色人文素养教育

近年来,高校开始关注体育文化,并通过举办风格迥异的体育文化节,有效地将体育文化升华为一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艺术节要坚持服务全校师生的宗旨,以体育运动的形式,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体育文化艺术节为个人风采的展现创设了平台,为团队的合作提供了契机,真正呈现体育文化的内涵,即有效地将体育的健身性、竞争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大学生可借助体育文化艺术节中多元化的竞赛活动磨炼自身的意志,树立公平竞争和相互尊重的道德风尚。体育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力地创建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3.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拓展人文素养培育渠道

物质文化是由校园内的建筑和风景折射出来的,不同特色的校园建筑和风景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名片,对身在其中的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也是校园精神的一种载体,传达出本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精神。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默默阐述者,时刻感染着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净化大学生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因此,校园的建筑与风景应该着重强调体育文化的特色。通过物质景观的形式彰显体育活动的深层次本质,并努力将体育精神融合在其中,构成体育文化与物质艺术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熏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文化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道路上的催化剂。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精神升华过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体育文化内容的了解上,还要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发挥体育文化对德才兼备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文素养.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

[2] 张雪临,马晶,龚德胜. 中国体育文化人文素养与和谐精神的当代意义. 体育与科学,2012,(9):27-29.

[3] 孙克诚. 论高校人文素养建设的实质[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7-78.

[4] 李学武,彭艳飞. 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42-46.

[5] 胡树祥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 青年研究,2011,(4):46-49.

[6] 施霏霏,潘绍伟. 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应注意的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4-86.

[7] 陈炜. 高校体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回归[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2,(8):91—92.

[8] 文闻. 体育文化及其价值[J]. 中华文化论坛,2012,(4):92-96.

[9] 光明日报.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5):51-54.

浅析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 篇4

对于人文素养, 就是指人类在人文方面能达到的一定发展程度或所拥有的综合品质。理解它的内涵, 最实际和最便利的是一般要根据字面的涵义来叙述其组合的意思。首先, 一般“人文”是指“人文科学”, 如历史、文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范围等;但“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构成的[1]。

人类能构建和谐、自由的辛福生活所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就是音乐。作为情感符号的音乐, 用其独特的语言与特有的魅力丰富人的情操和感觉, 塑造了人的优雅气质, 培养了人审美的敏感性, 传递表达着人们的思考、心绪和激情。因而, 虽然音乐是一门艺术科学, 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文素养。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重现, 又是人类感情凝聚的主体。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是情商。心灵和情感的丰富更加是一个人精神幸福的根本保障。人之为人在哲学意义上的理念和态度就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人们的品质、人格与精神。可见, 音乐可以培养我们独有的个性, 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

二、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打开音乐教育质量之门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 老师通过艺术的内在美去感化学生, 使其受到艺术的熏陶。一个人文素质低下的学生很难吸收音乐中的内在精华, 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 加强音乐教育基础、完善人格, 将其改造成高雅且具有品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我国总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讲究高层次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在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 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培养以外, 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丰厚的高校里, 音乐教育必定会是有源的水、有根的木, 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 又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3.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能正确指导他们分辨和接受各类音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 一般以民族音乐、传统的美声为主, 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课程。除了上面的这些音乐, 在学习以外的生活里, 大学生更喜欢听的是一些流行歌曲, 各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力度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中有的是亲情的, 有励志的, 有唱爱情的, 有积极乐观的, 也有价值观念颓废、不求进取的 ... 加上对歌手的包装、唱片公司的极力推销, 学生特别容易的就被吸引了。如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他们就能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 能选择出对人生有积极作用的歌曲。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 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互补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但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应从始至终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线索, 并具体实施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求教学中各项环节都必须协调一致、配合密切, 且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着重解决提升审美层次的问题。要增加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例, 重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互补与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更新、充实、深化人文素质的方法和内容, 使得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性、效果性、活跃性, 增加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整理结合, 要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念, 美化音乐教育的全面结构和功能。所说的整合不单是简单的拼加而成, 而是有目的的把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整体的协调发展。

2. 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 重视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团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而且还有观念的转变, “在知识方面要成为“杂家”, 具有较广泛的相关的学科知识, 在业绩上要成为“专家”, 要拥有使人相信服从的专业水平, 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2]。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人文意识, 学生就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 转换观念, 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 就得通过转换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来完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发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尤其是充足运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要坚决改掉以前那样背题、画书的做法, 使文科欣赏性功能得以发挥, 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人文精神, 在欣赏中有所领悟, 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 是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 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理性思维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 还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和新型的教育成果, 不断的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使音乐教学与现代人民生活更加贴近, 与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如中央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 《国乐飘香》等,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可能性, 可以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 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 完善自身的人格。

把人文素养的提高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借着艺术类学科本身的魅力和内在力来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音乐学习中, 只有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提高以后, 音乐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实现。

摘要:当前, 我国音乐教育大都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达不到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目的。在音乐教育中, 除了开展音乐技能外, 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论述了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加强和开展人文文化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瀛莹.大学音乐教育模式刍议[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12) .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篇5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其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就军官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指挥员进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指挥军官具备审美情感、道德理想和完整健康的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目前中国大学生现状分析

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由于听老师的话,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笔者的经验来谈,笔者在一所二本院校讲授大学英语,同时做班主任,学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日常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学习都比较认真、刻苦,不懂就问。只有个别同学上课思想不集中,打瞌睡。同学们学习的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还有我们本专业的各项技能考核。

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表面现象下,掩藏着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信仰的缺失。我们的大学生会学习,会用功。可是,除了用功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之外,就没什么信仰了。终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国家、对社会毫不关心,不懂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已经是过时的言辞,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的只是心中的小算盘。平时不知道多和老师沟通联系,到了评奖学金的时候,半夜里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诉说委屈。

当然,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再谈人文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1]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久而久之,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在所做的题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的演讲中预言,“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本身没有信心,如果中国人对中国文明的传统以及中国的一切总是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那么可以肯定,中国的大学是办不好的。反之,如果中国人和中国大学生能够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果中国的大学牢牢地植根于中国文明的最深处,那么,即使今天中国的大学仍然很不理想,但我们有理由期望,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大学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伟大的大学。”[2]所以,我国的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人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尤其是作为学习西方国家语言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张窿溪指出,“就大学教育而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使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不仅有本学科扎实的学问,而且有超出专业范围之外的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仅有冷静的头脑,而且有热情、有理想,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和道德的责任感。换句话说,通识教育,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所谓文史哲,人文教育的核心,对于完成一个平衡发展的现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开篇就论述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这样解释新时代新背景下大学之道的意义,“‘明明德’,是培育崇高而丰富的感情,‘新民’,是培育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至善’就是融合这种感情与这种思维能力为一体的纯洁而神圣的精神境界,‘至善’就是全面、主动、健康而完善发展的个性,从而能全身心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理工科专业。调整学科体系布局,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平台上来加强。清华大学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增加学生必须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开设多种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出台学生必读书

目,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和课程建设,努力培育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许多普通高校来说,想在办学理念上和办学方法上赶上清华大学这类名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需要自我体验,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使人精神开阔,这是不能实证,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怎样才能找到药师,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只靠“产品”的数量(即所谓量化)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

[2]韩奇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3]朱梅梵.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4]席凤英,杨桂华,常宗霞等.职业化培训对提升护士人文素养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

[5]蔡惟铮,王淑娟.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6]唐燕翎.艺校政治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3)

[7]戴红红.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5)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理念虽确立, 具体落实的方法途径仍待有效突破。 如何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探索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法, 有针对性地取得教育成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一)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作为“人之为人”的素质, 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积淀、 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 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二)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的资源动机, 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与态度, 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 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当代大学生与媒介有着亲密的接触, 媒介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众媒介在不断满足社会变革过程中日益多样的公众需求的同时, 逐利的商业本能导致泥沙俱下, 弊端丛生,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众面对庞杂的媒介信息时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

(三)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大量的媒介资源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如影视作品、电视栏目、甚至公益广告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大众媒介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第二课堂”, 对人文素质课堂教育可以作极好的补充。 在媒介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对媒介的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行动能力, 使他们能在丰富的媒介资源中主动接触丰富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用自我教育的方式不断完善人文知识, 欣赏并理解各种媒介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人的人文修养, 外化为个人的人文情怀,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紧密结合的结合点, 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较好地发挥现代媒介的教育功能,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新拓展。

二、媒介素养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的新拓展

(一)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

1.以媒介选择习惯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介接触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传播媒介所编织出来的一张大网中, 传媒无处不在。 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亲密结合, 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 大学生普遍过于频繁地接触手机新媒体, 影响了学习, 也危害了身心健康。 就现状来看, 大学生媒介接触的动机偏重于获取资讯、人际交往、 休闲娱乐等方面, 而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的动机不足, 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动机, 培养媒介接触的良好习惯。

在媒介选择方面, 降低单纯的娱乐休闲、感官刺激的媒介接触动机, 增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本领的媒介接触动机; 减轻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 走出虚拟世界, 更多地接触社会、拥抱自然、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把握选择媒介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不疏离传统媒介, 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书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在媒介信息选择方面, 能理性地面对浩瀚的媒介信息, 从容地选择, 远离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 改变整天刷微博, 刷消息, 看八卦, 浏览论坛的浮躁不安状态, 多接触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益的媒介产品, 吸收其中的养分, 少接受一些垃圾信息, 少一些“快餐式浅阅读”, 提高阅读的质量, 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籍上, 体验真正的阅读, 而不是仅仅选择那些图片、视频、碎片式的讯息。

2.以媒介批评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升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 据批评学者考证, 在各国的语言里, 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鉴定, 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 从本意上讲, 批评就是判断, 它包括两个方面, “判”即分辨与选择, “断”即价值的认定。 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是非、好坏、对错、正误、美丑、善恶等价值判断。 大众传媒提供的多样性选择, 能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批评的意识, 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评判、 欣赏能力, 提高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增强汲取营养成分的能力和抵御不良内容的能力。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辨别、分析的意识, 了解大众媒介向受众输出的是其精心构建的产品, 媒介产品作为精神产品,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因此, 大众传媒往往会因其自身的主观立场、经济利益、传播目的等取向去加工制作媒介信息。 作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既要从大众传媒上获取信息, 又要能对这些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 获得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结论。 例如互联网时代媒介负面信息大量传播, 它的积极功能是能引起人们对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反思, 通过对污浊的、消极的现象的揭露, 给人以警醒;它的消极功能是破坏、瓦解、腐蚀、煽情、败坏情绪、煽动人心, 引起担心、恐惧, 让人失去信任,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负面信息。

提升对媒介产品进行评判欣赏的能力, 电影故事、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 都像一篇文章那样, 可以进行文本解读和文本分析。 学习把传媒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去分析, 对作品的优劣作出价值判断, 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养成一定的欣赏品位, 从对大量的媒介作品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人文知识, 获得人文关怀, 内化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情怀。

(二)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顺应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当前国际、国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 在此之前教育理念经历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两个阶段, 但不管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功利教育。 人不仅要适应社会, 应付生活, 还要感受生命, 享受生活, 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 新教育把教育的主题从应对外在的物质生活转变到丰富内在的精神世界上, 注重学生内在的反思和体验。 学习内容上, 突破了教科书的局限, 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介如大众传播媒介中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上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体验、反思、讨论等多样化方式获得知识并内化知识。

2.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实际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组成, 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 全面发展, 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 则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 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新教育的呼应, 具有新教育的特点, 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把媒介承载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从方式上强调师生互动,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反思能力, 倡导批判性思考意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促进受教育者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学校教育, 自我教育的形式要多于学校教育, 主动的自我教育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汲取各种媒介中丰富的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媒介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 成为生活的要素, 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辨识与使用能力, 成为媒体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 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有助于大学生较好地使用媒介资源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升华人文精神。 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突破, 拓展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 适应时代的发展, 吻合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雷跃捷.媒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6.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9.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8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 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从1994年清华大学的朱令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都有着相当高的热度。人们不禁对大学生做出这种有失道德的事情感到唏嘘。这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件, 敲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警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不应该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减弱, 一旦一位高学历的人才缺失人文素养, 那么他的知识技能很可能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工具。全面发展是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所谓全面发展, 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和动手技能, 还包括道德素质, 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大学阶段, 学术教育和人格教育要兼顾, 培养学生的爱心、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知道什么是君子所为与不为, 避免悲剧的发生。

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时期, 也是为社会和国家造就人才、输送人才的地方。在21世纪, 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方面经济和科技要有竞争力, 同时文化方面也不能成为短板, 要有一定的积淀。而国家的人才是文化积淀体现的载体, 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就需要大学在培养学生时, 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一定非要“朗朗少年味、翩翩君子风”, 至少应该做到行得正、坐得端。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与学历无关, 是一种软实力, 也是精神层面和道德素质的体现。所谓人文素养, 是以人文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 是人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人文知识是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人文技能是指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 而人文精神是内心的、本质的体现。三者相辅相成, 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结构。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度, 促进内心和外界的和谐。大学生认为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认知度, 不因外界的诱惑而迷失自我, 也不因自身的弱点而自责或者嫉妒, 能够使内心和外界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下, 大学生更容易感到幸福感, 也会用爱和包容去面对这个世界。不因自己的优越而沾沾自喜, 也不因自身的短板而自怨自艾。

(2) 提高对他人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这类大学生懂得包容他人、能够接受不同的理念, 尊重并平等的对待他人, 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大局来看, 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避免发生报复社会等事件。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中, 社会的好坏是由个人决定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 大学生人文知识缺失, 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并且城乡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对于历史以及地理知识知之甚少, 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低, 缺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容易被某些公知的理论洗脑。没有人文知识做基础, 知识面较窄, 找不到自己的兴趣, 谈吐没有吸引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城乡差距较大。由于教育设施条件的限制, 很多大学生的音乐以及美术基础极度缺乏, 在面对有这些优势的学生时, 没有自信将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 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缺陷, 道德观念较弱, 心理素质较差。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拜金主义和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有部分大学生将金钱当作唯一的追求, 为此不惜做出伤风败俗、见利忘义之事。同时由于受到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风气影响,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较弱, 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 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嫉妒心较强, 包容心较弱。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 人云亦云。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 学校和大学生不注重人文素养课程。从当前对大学生的教育来看, 很多大学都开了思想道德教育、礼仪与沟通教育的课程, 但是很多学生都将这类课程当作水课, 可上可不上, 因此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效果。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三个:一是学校的不重视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二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够, 对课程不重视, 仅仅是念准备好的幻灯片, 无法吸引学生。三是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没有帮助, 便草草地应付了事, 这也与学生经历的应试教育制度相关。

(2)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导向, 使得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缺少正确的认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跟社会风气和社会的价值导向相关。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便利, 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扶老人而被讹钱的事件屡见于各新闻门户, 由于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敲诈, 还选择对摔倒的老人视而不见。此外, 拜金等社会风气的传播, 也让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缺少正确的认识。

(3) 新媒体时代的人文知识获取, 使得大学生缺少深入的了解。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 来关注一些相关的公共号, 通过平台推送的内容, 来了解人文知识, 而这些知识的来源是否可靠, 并不进行考证。而这些平台为了吸引关注的人数, 往往会推送一些没有依据的知识。并且, 现在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偏向于简短化, 长篇文章很难引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就决定了现在大学生获取的人文知识是片段性的, 不完整的。这样浅显的阅读, 使得大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人文知识的内涵, 更达不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效果。

五、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 转变教育理念, 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共同培养。在大学生的课程设计中, 提高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 选拔这方面专业的老师, 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 培养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兴趣, 并引起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中, 应减少陈旧和实用性较差的专业课程, 同时增加艺术学、心理学、历史学、美术学等课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该将幻灯片当作辅助工作, 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 营造校园良好的人文氛围, 渗透人文理念。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人性化的地方。学校的氛围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良好的人文气息, 能够增加学生的活力、开拓学生的思想。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应该开办多姿多彩的文化节, 吸引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 潜移默化地学习人文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例如, 举办美食节、歌唱比赛、话剧表演、社团文化节等, 让学生有平台去展现自己, 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进而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而不仅仅是钻研学术。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在互动和交流中, 向大学生渗透人文理念,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利用新媒体, 搭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推出各种线上的人文趣味学习课程, 如美术鉴赏、历史文化等。在课程中, 一定要注重趣味性, 让学生愿意去参与、去学习。同时, 针对学生阅读偏简短和可视化的现象, 学校可向学生定期推送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章。学校文章的推送一定要区别于普通的公共号, 做到有据可考, 不能为了吸引学生而抄袭网上的段子。对于那些没有来源的知识, 可开辟趣味阅读板块, 并向学生讲清楚情况, 这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诚信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六、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国家、社会共同的任务。在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张扬个性、开拓思维, 同时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脊梁, 他们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新媒体时代下,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受社会媒体的影响较大, 同时他们获得人文知识的渠道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 将试着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董美秀.新媒体时代“90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4) :77-82.

[2]王雁.21世纪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王箭飞.电视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4]段伟斌.新兴媒体价值取向对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5]王丽, 张彩霞, 孙佳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1 (06) :15-16.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9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 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无论是其具体实施, 还是理论研究, 目前都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虽然目前己有一些相关研究, 但数量较少, 而且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因此, 本文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及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的外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学生外语交际中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 轻视文化因素。然而随着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研究的成果, 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 从而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文化教学。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 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文化教学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全球一体化的动力 (2:19)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基于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实践的重点。

中国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对外国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了解,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也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 导致其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 同时他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不同情境中如何体现也缺乏意识。

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确定学习目标, 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提高人们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创新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研究地位, 同时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积极研究和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并在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1995年开始, 以全国部分高校为试点, 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199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并在实践中追求“三提高”, 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在此不断推进中, 文化素质教育现已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展开。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北京大学的“文理双学位制”、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等实践作法日趋完善。因此, 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视角。我国自1995年以来, 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但总的来说, 数量不多, 而且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本项目的提出和实践十分必要。

人文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应该将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 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将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手抓。

三、结论

本文旨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 探索建立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把文化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策略、程序和教学主体着手, 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通过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阅读、文学、翻译、写作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独立批判精神。

此外, 我们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中外文化对比、中外名著赏析、中外经典电影影视欣赏等课程,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某些跨文化意识与观念, 如意识到不同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文化身份的差异、文化风格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不同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等, 同时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平等意识与文化理解和包容意识。

今后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摸索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2.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三个方面

《周易》里讲到:“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 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 做一个文明的人。文明与野蛮相对, 荀子也说:“不敬文, 谓之野;不敬文, 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 (《荀子·礼论》) 人文素养就是指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性方面, 包括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的理性方面是指运用已有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智慧地分析判断, 以促使人之精神信仰更加优秀;以健全的头脑通过语言 (符号) 等方式对人文世界科学正确地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 是其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 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

2. 感性方面, 包括应有的情感、道德观念

人文知识的感性方面就是带着人的观念看事物, 理解他人。人文观念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成长中的人以人的成熟的情感, 而不是麻木、自私自利、僵化、世故的情感, 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 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素养为其内在支撑, 唯有如此, 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 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 关心旅游者, 才能引导旅游者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3. 实践方面, 包括旅游实践、人文行为

旅游实践就是旅游中的知和行的统一。一个人人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内化并外显为自己的行为, 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该表现在:融入自然, 学会善待自然;行为举止文雅有礼, 遵从社会规则, 懂得善待旅游者;知识丰富, 懂得调整心态, 善待自己。

二、提升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1. 人文素养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是教学育人, 表现在课堂上, 这是最直接的育人途径。目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漠视, 一味追逐市场导向。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反而受到普遍重视。不少人总是以有用为标准, 有用则选、学,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职业教育中, 教与学双方出现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 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氛围, 而学生的人文传统则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授课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体系不够系统全面, 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体系僵化, 教学方式单一。功利驱动性要少些, 发展的远瞻性要多些。由此, 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人为的加以分割。所以,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 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目前, 职业院校都在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增开旅游信息课程、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 从教材内容本身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并且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量上可以缩减, 质上必须严格要求与引导, 教育与授课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2. 人文素养的习育

习育指行为上的培育, 就是从最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 它最终形成人的行为范式, 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与程序。“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中, 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 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正如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一个人种下去行为, 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 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 收获的就是命运。

“习与智长, 化为心成。”一旦范式不好, 再去改正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此, 我国古代的教育对习育格外重视, 曾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颜之推说人在幼时可塑性很强, 周围的环境对其濡染、熏陶, 影响作用很大, 周围人的言行举止, 孩子虽不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学习, 但久而久之, 就会耳濡目染;“是以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墨子也说:“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 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3. 人文素养的化育

化育指人的精神上的培育, 这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成败的关键。《礼记·中庸》中说:“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旅游者, 是禀赋各异的人, 他们之间的差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为什么旅游景点经常出现游客乱写、乱画、乱题字、乱刻名等破坏文物、有碍文明的行为呢?又比如, 人们看天安门升国旗时为何有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呢?书本的教育为何教育不到人心深处?关键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些观念、规则!化如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化如滴水击石, 生生不息。化滋润万物, 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旅游专业人员是化之引导师, 要先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心灵深处有遵守规则意识, 慎独而慎思、慎行。

4. 人文素养的情育

教育以人为本, 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而情是人融于自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最珍贵的内容, 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直接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发展等, 要寄予最基本的热爱之情、积极的态度。正如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所说, 如果一个中国人不懂得欣赏《楚辞》, 就枉为中国人。如果我们不懂得唐诗宋词, 不了解传统文化, 那就叫胸无点墨了。所以, 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为深远。旅游专业人员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名胜、社会遗迹等, 要充满挚爱之情, 把热爱向往化为责任。把这些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使之发扬光大, 并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 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情育是一种沉淀。旅游人员对中国、世界文化背景内涵了解得越多, 这种感情就越深刻、丰富。总之, 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显性方面 (课堂教育) 和隐性方面 (习育、化育、情育) 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语文素养 篇11

【摘要】语文教育的精髓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如阅读、作文教学,应将人文性贯穿其中,同时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让学生时刻有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素养

教育的精神力量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比其他任何学科更深、更广。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也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中国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的人”的意识和精神,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人”这一基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那就是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人应具有的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学会尊重主体人格和人权,能自动涵泳丰富的情感,增强陶冶性情或审美情趣的主动性,善于享受合理的自由和快乐等等。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一、提高认识

改变过去那种把语文只当作政治宣教的工具,或语言交际的工具,或二者的杂交的错误认识,而要把语文教学变成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手段,又要成为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其工具性,或过多地赋予她额外的任务。对课文作“解剖”式的理性分析,致使其人文价值剥落,再加上历史的原因,语文课成了另一门政治课,这样,再美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学生也不能从中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又如何能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怎能不感到枯燥乏味而心生厌烦呢?其结果自然是大大削弱了她的育人功能,其直接后果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彻底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把语文真正教成语文,不要把额外任务强加于语文头上,大胆撇开教学参考及其他资料中已经过时的做法和说法,开创性地创造出适合语文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的处理教材的方法。

二、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始终,使学生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它们,而只对作品作单调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即我们在教每一篇文章前,先要仔细揣摩本文所蕴藏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整个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去;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泳,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对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翻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只能采用“囫囵式”的方法,才足以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却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却又只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是其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所不可比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既是作家对历史的关照,又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三、开创作文教学新天地,让作文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人文个性的试验场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水平高低足以证明语文能力的高低,而语文能力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哲理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的灵性、审美层次、创造个性等都会在作文中通过其语言充分显露。因此,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尽量少给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维的手脚,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

单篇作文不定字数,可以不定文体,只要规定每期起码的写作总字数。形式上更不能拘于一格,可以是日记,可以是随笔,可以是格言警句;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来自肺腑,是真情,成其理就行。作文讲评也不能定一个机械的调子,不能固定一个模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作文评分模糊化,由等级代替具体分数。只要他写了,写了自己的话,抒了自己的情,述了自己的理,就应该给等级给评价,评语多用鼓励、具体且中肯的话语;多面批,面批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了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学生作文中的写作初衷、成败得失、心路历程都可以在你的直接监控下,你就有了及时把握学生写作情况的机会和条件,你的指导将更有针对性,也就更为有效。当他有了这份自由之后,他才能在作文中尽情尽意地表达、抒发,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四、改革阅读教学,还阅读权力于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语文阅读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学生常生厌倦之心。现行语文新大纲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了传统,注重诵读,讲究整体感知,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一改过去的越俎代庖角色,而只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或导演,教给你的战斗员或演员怎样去打好这一场战斗或演好这一出戏的方法就是了;还要一改过去那种只注重语言工具性的那一面,忽视人文性这一面的做法,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人格,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点拨的功能也只是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和感染。语文教师更应是学生人文思想形成的关键。如他应该是热爱生命的、坚忍不拔的、健康乐观向上的、热爱科学的、能说会道的。你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读书,你也应该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你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你要学生作文,你也应该是能写作的。不可想象,一个不能口若悬河、文思敏捷的语文教师怎能教出能说会写的学生来。

五、关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及审美意义。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为明天而奠基,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蕴,进行作品的精读与涵泳,让学生浸润在人类文化精华的滋养之中,完成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而学习《五人墓碑记》,则可引导学生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从而与作者对“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价值观的阐述产生共鸣。

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 篇12

一、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说说就能提高的事情,大学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大学教育前很多教师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高中学校暗地比拼的仍是考上多少重点大学,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也就谈不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了。因此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义重大。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要从入学教育开始,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军训、学习规章制度、进行专业教育等,也要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等教育,实际就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还要进行学习教育,大学学习与高中阶段学习有很大区别,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方式,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的学习态度、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学好专业、提高专业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实际就是进行科学素质提升的准备。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将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育中,要把人文知识和科学方法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促进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另外,发挥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探讨校企合作内容、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企业、专业,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

二、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以专业建设为始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序化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业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人文课程并非水火不容,人文素养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已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每节课中都设计德育目标或素质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要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养成为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理念,以素养教育为主线,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1.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中。(1)通过人文素养课程平台的设置夯实文化基础。面向各专业开设《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奠定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确保人文教育得到落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培养人、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历史素材,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只做知识和技能的机械传播者,同时要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3)在实践教学中积极体现人文精神。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要积极创设锻炼学生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实践环境,模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技术技能必不可缺。科学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灵活解决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缺失了责任、诚信、合作、应变等人文精神,技术技能就无用武之地。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专业教学之外的人文内容。通过组织适合专业特色的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与技能相融合的质量。从专业发展前景角度,介绍本专业内有重大成就的中外学者、专家和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家、管理人员,邀请企业专家、成功人士、历届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等,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不仅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学问,每次课不仅有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还要有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掌握实用的科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专业等实际,因材施教,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转变教育指导思想,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目前,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认识还比较模糊,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素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重视科学技术、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高职教育中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相融合,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因此,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关键。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以课堂为主,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教书育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通识课程教育;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落到实处,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方面,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的人文素养、以科学知识体系为表现形式的科学素质构成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整合,实施两种文化教育并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和要求。文章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的理念进行分析,探究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1-7.

[2]卫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归因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3):86-88.

上一篇:货运营销下一篇:防盗报警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