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文素养(共11篇)
学生人文素养 篇1
摘要:语文教学要想从被学生“对抗”的困境中走出来,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文章本着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的宗旨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营造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人文性地参与语文教学等方面充分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对引导学生亲近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意识,人文素养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应试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师只从应试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抹杀了语文的趣味性和人性之美,造成语文课的单调、枯燥、沉闷。让学生对语文望而却步、敬而远之,甚至到了“对抗”的地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让语文充满人文性,从而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充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让人文性成为学生亲近语文重要因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一、凸显语文老师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有人文意识。语文教师要从自身抓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意识的教师。相信学生会亲近老师、亲近课堂、更加亲近语文。
1. 培养创新和发展的人文意识。
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但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发展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硬道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又怎能期望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在下雪的冬天,我们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拿着课本到操场学习鲁迅先生的《雪》,这一创新不仅可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江南雪的滋润与美艳,更可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此时学生的表现,语文课堂将不再沉闷,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 培养对话与合作的人文意识。
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人文意识。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那么,语文必然会渐臻佳境。在对话的同时,语文教学的成功也离不开合作意识。合作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对话与合作的能力,可使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才能让学生走近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师生双向交流,但是在语文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怪圈,只有老师居高临下地提问,学生老实地答,却没有对话,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和学生对话与合作的环节。如让学生充当记者采访老师,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与老师辩论,等等,让学生和老师对话与合作,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走近语文。
3. 培养民主和开放的人文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因此,教师如果死守权威意识,那么必然会沦为笑料。聪明的语文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强化民主意识。在民主的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有开放意识。凡是有利于学生亲近语文的各种举措,都可以施之于教学之中。
在学魏巍《我的老师》时,老师必然讲到蔡老师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老师。然而许多学生会有疑问:蔡老师长得美吗?这时候老师可能会恼怒地说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换个开放的角度,这时候老师不妨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的理由是课文中蔡老师的嘴角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这时候可以在黑板上醒目地板书:一个人不能选择……但可以选择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再让他们自由回答。最后老师也可以说一个答案:“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外貌,正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我们可以像蔡老师一样,选择善良。”教师用自己的民主开放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师生形成人文意识的基础上,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既让学生完成对语文从近到亲的转变,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语文教师应该谨记“有效课堂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更加明确语文这门课程的任务:它是通过语文教学的人文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发展思想;展示个性,塑造灵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的“底子”,努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力争让学生主动亲近语文。
1. 感悟生活,发展思想。
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在感悟生活中实现思想的发展的。充满人文的语文教学,自然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密切关注学生人文情感的各种需要,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语文教学的互动实践充满民主、平等、关爱氛围。
如初一上半学期有篇文章:《端午日》,此文描写了传统节日端午日的一些风俗,尤其是“赛龙舟”的场面,可以利用这段材料,让学生表达对这种场面的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名赛手或观众,并组织学生在教师室模拟“赛龙舟”的场面,有演赛手的,有演观众的,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同时,也可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精神。
一篇文章,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学生在文章人文的参与中受到文章所设意境的熏陶,同时感悟出生活的哲理。
2. 展示个性,塑造灵魂。
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大胆地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也是学生亲近语文的动力。在老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在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忧乐观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于是发问:“我们面对忧乐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爱国文人范仲淹怎么想和做的。”学生思考后有许多个性的回答:“他不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他只要别人快乐,自己宁愿受苦。”“他是先己后人。”……这样的课堂实践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释放,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接着
“少教多学”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赵艳文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
摘要:“少教多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少教多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指导主要体现在:研究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多学”更有针对性;精心设问,让“多学”更有方向性;有效指导,让“多学”更高效。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师指导指导方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少教多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就好比是水,老师和学生好比是水中的鱼,老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老师在前面游,学生在后面跟,共同驶向知识的海洋。”这表明教学中学生自学应该是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的。“少教多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少教多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指导呢?
一、研究学情,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多学”更有针对性。
“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和教学进度进行细致认真的分析,对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哪些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引导……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还无法掌握的。
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少教多学”是否卓有成效,关键看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有针对性。目标太多,学生难以当堂完成,学习成就感就会降低,学习热情就会削弱。目标太泛,学生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学起,学习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根据教材单元目标。要求教师课前备学生,摸清本班学生底细,定好适合本班学生水平、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能尽量照顾到优、中、差层次的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二、精心设问,让“多学”更有方向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歇尔说过: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不再说:“像范仲淹这种宁愿自己遭受痛苦,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乐,这是一种多么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啊!”这里,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感受古人的伟大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塑造了自己的灵魂。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短短的几行文字,让学生自由演绎诗歌中几个画面,体会其中积淀的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在这样的参与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在艺术作品中照鉴自己的灵魂,发现自身的美德,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让学生亲近了语文。
3. 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语文教学在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还要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音韵和谐、意蕴丰富,把人引入美的世界,陶冶人的情操,有了学生的参与,使得这种美更有了载体。
在教学朱自清的《绿》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喜欢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因为作者把
是教50分钟书,而是如何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少教多学”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比如在教学《观舞记》时,单元目标是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品味赏析文章优美生动的语句。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1)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评点。(2)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词句段,有感情地读出来,说一说写得“精妙”的地方。思考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春酒》时,我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学生看到问题后一脸茫然,不知道如何理解。于是我把问题改成: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句,说说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三、有效指导,让“多学”更高效。
新课程强调:指导的本职属性是教师不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不占学生的位子,为学生营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采用恰当的形式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于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
1. 明确内容,学有方向。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要学习什么,怎样学,学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最后达到什么要求。
2. 指导方法,会学乐学。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困惑的是不知如何有效地学。此时,教师既要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又要指出学生学法上的不当之处,还要帮助学生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法。
“课文无非是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所以,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对问题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引导。在学习散文、小说时,同时也在传授散文、小说的鉴赏,甚至写作的方法和要领;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如何翻译、如何断句、如何绿比作裙幅、处女的心、鸡蛋清形象地写出了绿的质地、亮度等方面的特点,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让人浮想联翩,使人形象可感。也有学生说:“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真是把绿写绝了,引起了人们对绿的丰富的想象,好像领略绿的神奇之美。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了自然之美,更培养了美的情感。
在《一双手》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张迎善的手“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的同时伸出自己的手和其对比。学生说张迎善的手是勤劳的手,是美丽的手。在一系列的手的欣赏中更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如此学生不仅亲近了语文,在亲近的过程中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意识的养成,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其全面人文素养的发展。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面课堂,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游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情地享受语文教学散发出的浓浓人文性,让学生无限亲近语文。
学生人文素养 篇2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生人文素养 篇3
福,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立足文本,激发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神话传说到历史事件,大到科学实验,小及身边的生活,虽然内容不同,题材各异,但都凸现了人文理念。文本里有扣人心弦的胆识和智慧的较量,有打破偏见、高瞻远瞩的异国友谊,有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英雄,还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家,无论是爱与恨、正义和邪恶、真理和困难的较量,最终都回归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追求幸福、谋求进步的主题上来。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抓住细节。通过充分触摸语言,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这样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进而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起喜怒哀乐,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使他们语言得以丰富,言语得以激发,能力得以提高,素质得以提升。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二、以情促情,体验人文关怀
语文因为富有情感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讲述同样的内容,如果教师上课精神饱满、热情洋溢、面带微笑,教师的话就会像点点甘露,“润物细无声”;相反教师上课精神倦怠、语调无味、表情冷漠,学生则心不在焉,收效甚微。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足见老师的情感渲染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不少学校对教师提出“微笑教学”,提出教师教学时在表情、用语、声调、姿态方面的技能技巧,都是为了使教学感情充沛,以情促情。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饱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而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感知的标尺。这就要求教师爱憎分明,坦荡正直,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地溢于言表,进而诱发学生强烈持久的内心体验,激发起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情感起伏、推进、延续。笔者曾听过一堂公开课《卢沟桥烽火》,教师通过多次感性的朗读表达出对敌人的恨以及对人民的爱,并借助于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联系录像照片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
三、渗透德育,树立正确“三观”
《读者》上曾登载有一段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这种质问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既有科学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万万不能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适时地渗透德育,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人文素养 篇4
一、立足实际, 掌握社会生活规范, 提高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要起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 就不能“以本为本”脱离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在授课中应把目光从以书本为中心转向学生日益扩展的生活, 关注他们的烦恼, 解决他们的困惑, 为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做好准备。如, 在讲解“食品安全”专题时, 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经济活动, 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更要从反面的案例中明辨是非, 在内心牢固地筑起诚信之堤,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是非辨别能力, 真正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 从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提高人文素养, 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有机整合, 寻找教学焦点热点, 贯彻人文素养
作为人文素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 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思品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的内容、名言警句、历代名人英雄事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介绍等内容, 都是极好的人文教育的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有机整合教材, 寻找教学焦点热点, 充分地加以利用。如, 讲人教版七年级“祝福青春”这一内容时, 为贯彻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上新课前二至三天让班级每位学生匿名把自己从上中学以来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写在纸张里并上交, 然后, 教师逐一阅读, 分类整理。课堂上, 教师适时出示班级学生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共性问题, 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分析:面对青春期存在的诸多烦恼, 我们该如何解决?因为讨论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心中的困惑、烦恼之处, 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能迅速被调动起来。思品课中涉及很多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只有师生敞开心扉、对话交流, 学生自我感悟、当场体验, 才能使教材成为一种活的动态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成为心理品质和人格的锻造过程。
三、结合时政, 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培育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实际进行教育, 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可以使思想品德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比如, 在讲“挫折与人生相伴”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实际播放2013年8月北方大片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特大洪水灾难, 给灾区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中央领导到灾区视察,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之中的情境。教师抓住时机与学生讨论:人生难免有挫折, 这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属于天灾;对于灾区的同龄人, 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书本知识, 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政热点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又如, 在讲解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时, 要求学生爱惜粮食, 尊重农民的劳动,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节俭的意识, 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五分钟时事演讲”, 让学生在时事演讲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 增强了人文意识, 提高了人文素养, 使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革新机制, 适时转变课堂评价, 增进人文素养
评价语真诚而创新。在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 卷面分数是唯一的判断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 所以, 有些教师以学生是否明白课堂知识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不太关注学生的思想世界, 不在乎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的付诸实践,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是需要赏识的。只有大胆革新课堂评价体制, 才能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才能增进人文素养。如, 某节课, 一位同学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语文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 微笑着和这位同学握手, 并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 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话音未落,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 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语文教师。“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评价”, 只有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更好的学习风貌, 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是一个转变教学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的问题。为此, 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学习经典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5
2007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诗文诵读活动,旨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诗文为载体,通过诵读进一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激发全社会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文化越来越淡漠,随着经济发展,学生功利、自私等不良品行日趋严重。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我们去继承,学生的品德文化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有计划地学习经典文化,使学生能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达到“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目的。
学习中华灿烂的经典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
一、由浅入深,在诵读中感悟经典诗文的神韵
小学低年段,学生应学习一些浅显的古诗文,如《弟子规》《三字经》及经典诗词等。以诵读为主,不要求书写和理解含义。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激发孩子们学习古经典文化的兴趣。
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已有了一定语言文字的积累,所以对古诗文学习就有了新的要求,对《弟子规》《三字经》及经典诗词要达到熟读成诵,能初步理解经典古诗文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古文化的魅力。初中阶段,在小学经典诗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有选择地大量阅读古代经典篇目,注重成语典故的积累,流利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指导,提升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能力
在学生循序渐地进学习古经典文化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小学低年级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精选一些浅显适宜的内容学习,不能要求过难、过深,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形成对民族语言的语感,让民族文化与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面,注重经典学习的长远效应。允许“不求甚解,渐读渐悟”,利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学习古代经典诗文,提升学习兴趣。小学中高年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感兴趣的经典诗文学习,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学习内容要理解背诵有机结合。如,教师组织古诗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等,在活动中使经典文化得到学习升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古诗文积累,在背诵理解经典诗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优秀的古代文化学习与现代知识融合在一起,在习作中使知识古为今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把经典诗文的学习融入相关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美术和书法等学科中融入经典文化的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古典文化赋予了新的魅力,使学生乐学。根据古诗文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在音乐课上与音乐教学融合,使学生在唱演古诗文活动中学习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根据古诗文的意境美,在美术课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诗画合一,理解学习古诗文。在书法课上,古代书法家诗人的篆、隶、草、楷,比比皆是,在临摹字帖中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化,一举两得。古诗文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古文化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人文素养。
四、营造经典文化的氛围,使学校处处有诗文
经典文化的学习,离不开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营造学习经典文化的氛围,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 篇6
一、激情引趣,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滋生学习情感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在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政治知识的感悟认知、文化底蕴, 整合教学内容、综合利用素材、巧设问题情境, 运用语言技巧, 将引人入胜的时事政治, 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喜学、爱学、乐学。如, 笔者在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展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专题片,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体验,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是拓宽自身知识结构。作为教师, 肩负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 “要给人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博览群书, 不断了解掌握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政治学识、文化底蕴, 使自己具备与新课改革教学适应的知识结构。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深厚感情,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渴求, 积极主动钻研政治知识, 提升自我的政治素质。
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感, 全力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 倾听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设畅所欲言的氛围, 关注学生成长进步, 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成长动向,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悬疑、困惑,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 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功之处加赞扬、肯定,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提高政治教学成效。
二、优化教法, 指导学法, 让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向学生传授政治知识, 陶冶学生情操, 促进个性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筹教学方略, 设计悬疑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参与、实践、感受, 实现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学习政治知识, 提升认知能力。笔者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 通过查阅工具书、借助网络等学习课本知识, 对“吃不透、摸不准”的问题标志出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二是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营造教学情境、拓展教学空间,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 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有了多媒体的辅助, 就能提高政治教学成效。如, 笔者在讲解“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内容时, 我向学生播放纪录片《1971, 走向世界的中国》精彩片段, 让学生了解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友好国家为了中国重返联合国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三是强化探究合作学习。在政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采取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促进自主学习探究深入开展。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归纳梳理训练, 优化学习成果, 提升合作探究教学成效。如, 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时, 笔者搜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西藏等地发展的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增强学生对于民族自治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 活学活用,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放大学科效用
一是拓展政治教学空间。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组织专题教学活动, 不断拓展政治教学空间, 结合教学安排, 组织一些演讲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形式活动,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巩固政治课堂教学成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政治现象。如, 笔者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对大蒜价格波动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撰写调研报告, 进行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结合国家大事讲解。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思想、思维的引导,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深化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时事政治内容, 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如, 笔者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内容时, 笔者为学生讲解了中日渔船扣押事件, 向学生阐述这一事件的深厚背景以及政治意义,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升了思想教育成效。
三是提升政治教学效率。政治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社会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突破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将政治教学活动走进更广阔的空间。围绕政治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 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笔者教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容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如焦裕禄、任长霞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的发展策略,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悉心整合教学资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成功、体会成长,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 篇7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 《辞海》的解释:“旧指诗书礼乐等。”《易经·贲卦》曰:“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涵盖其内, 这绝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 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如果要给人文精神一个简明的定义, 那就是可促人奋进的、内心深处的一把火光。我们今天的教育, 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要点燃学生内心的那把火”。
人文素养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是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沟通中演化而来的, 它深刻地体现了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的观念形成。与世界上一些伟大民族的科学思想和创造精神相比, 与我们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相比, 当代大学生在科学思想与精神方面的弱势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当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今天, 大学教育理念已逐渐淡化了其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 逐渐漠视传统文化。个别大学生在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中, 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状。这种现状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化精神的失落。
1. 技术核心的重视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导人教育, 而较为忽视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的事情, 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 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 装备他们的心智, 使他们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随着高等教育多元化、国际化格局的形成, 单纯技术型的人才逐渐显现出对社会的不适应性。很多大学生已习惯于有例可循, 不善于独立思考, 缺少创新, 不愿接受多元共存。一些大学生没有个性、独立性, 没有科学思想与创新精神, 更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
2. 学科知识优先使得人文智慧错位
我国高校教育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前苏联教育模式相类似的专业知识集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单一、狭隘和短视。崇尚“一流”, 追求“卓越”, 无疑是当今高校最流行的口号。走进大学校园,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所追求和崇尚的是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学科知识。然而真正的“卓越”和“一流”从来都绝非单一的知识累积, 其中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哲学理念与科学智慧。目前大学流行的是“短平快”的热门专业和业务,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却被漠视: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智慧的教育。
3. 应试的功利阻碍了人文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 需要人文素养的培育, 这一需求深深触动了教育界。当前, 许多人都在呼吁将中学生从堆积如山的重复性、滞后性教材中解脱出来, 处处在呼吁“减压、减负”、“素质教育”。然而, 社会却没有发现如今大学教育也充满了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色彩。教师们围绕着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 周而复始地教育着一届一届的学生。学生则拿一届一届沿用着的教材, 读完四年大学课程。许多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 教材上留下的只是考试范围和一些要点下的划线, 考试前的笔记复印与重点答疑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特风景。高校规模在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教授和博士生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我们的教育却仍然缺少一种脚踏实地追求科学、人文与创新精神的务实理念, 人文主义被淹没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当前高等教育缺失了思想自由、批判精神、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我们的教育理想应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 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 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造、能在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1. 加强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和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两课”建设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经常性地举办相关系列讲座, 介绍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在学生中建立相关社团组织, 并加强对研究会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向大学生推荐一批好的书籍, 指导他们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的优秀著作和历史名人的传记, 以提高人文素养。
2. 规范舆论传播
舆论宣传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常用手段, 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但舆论宣传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它既可以传播积极的、健康的观念, 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又可以传播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信息, 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规范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舆论传播途径和内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 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
3. 强化实践体验
教师要让大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 必须建筑在大量的、有充分说服力的例子或事实上。利用近几年来, 高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到农村、到厂矿、到革命老区去体验社会中的人文需求。
4. 重视教师示范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把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而且要身体力行, 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大学生。
四、结语
社会在进步, 人类在发展,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让我们用人文的心灵唤醒人类的良知, 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教育环境, 使孩子们快乐幸福地生长, 我们期待着他们自己创造出天堂。
摘要:受功利性、技术主义等的影响, 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需从加强课堂教学、规范舆论传播、强化实践体验、重视教师示范等方面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构建
参考文献
[1]欧阳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教研究, 1999年第6期.
中职学生礼仪与人文素养研究 篇8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 随着学校文化课课程的增多, 许多学生眼中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 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礼仪文化与人文素养, 更有甚者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责任和义务。[2]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种不良现象给中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现象。下面, 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礼仪现状, 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文化及人文素养作具体阐述。
一、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许多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越来越低下,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公德观念, 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素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只知道索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而不知道如何对社会做贡献, 更不懂得怎样做人, 缺少对社会的责任。现阶段的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只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礼仪。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许多服务型的专业, 如餐饮、旅游、营销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受过专门的训练, 比较系统地学习过礼貌礼节的知识, 礼仪素养比较高,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经过专门的培训, 使他们平时养成了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在学校生活中, 他们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待人真诚有礼, 处事自然大方, 是其他非服务型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榜样。[3]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较高的文明礼仪。
二、中职学生礼仪和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1. 中职学生的入学素质较低, 人文素养较差
中等职业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在我国, 各地重点高中都在大规模的招生,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使得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高中考大学的道路。[4]所以,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比重点高中招收的学生综合水平较低, 如此一来, 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比重点高中低很多。此外,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 使得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 而且再加上社会认识的偏差, 越来越多家长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寻求高学历的教育, 所以中职教育进入了萧条期。而中职学校为了满足招生指标, 不得不降低入学条件, 而且较大幅度的降低对分数的要求, 而且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高中失败。由此可见,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 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所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下, 这是学生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2. 社会不良风气流入校园, 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教育与高中教育有较大的区别, 中职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比高中要多, 这是因为学生过了高中阶段还要上大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着就业, 所以中职学校难免会与社会建立一些联系,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将会密切一些。如此,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就会很容易流入学校, 许多学生变得以自己为中心, 变得唯我独尊, 没有一点责任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中职学校的丑闻层出不穷, 许多学生都不检点, 犯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误, 这都是学生缺乏礼仪教养的重要原因。[5]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爱孩子, 而不知道管教孩子, 使得许多学生在走进校园前就缺乏礼貌修养, 所以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3. 中职学校的教育取向有很大的偏差, 导致学生礼仪素养不足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能和高等教育竞争, 都调整了教育取向, 都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这样的教育下, 许多学校尽管摸索出了有自身特色办学特点, 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加强。[6]但是,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 许多教育者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礼仪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间接导致了学生文明礼仪不够, 良好的个人礼仪在谋求职业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学生在面试时, 由于举止不当而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 中职学校教育取向的正确与否, 也是影响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中职学校礼仪素养的对策及应对措施
1. 政府应该发挥出调控作用,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
早在2005年, 温家宝总理就曾经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而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也能够看出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此外,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规模上应该持平,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继续的发展, 等等。[7]综上所述, 全国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 并且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 政府还应该及时地发挥出宏观调控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去选择中职学校的教育, 可以在中职学校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如此, 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选择中职教育, 如此, 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2. 中职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礼仪相关课程
如前面所述, 服务性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 这是因为他们接受过专业的礼仪教育。所以, 中职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也应该效仿服务性的专业, 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开设能够系统介绍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礼仪的前提。[8]此外,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不断提高, 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实际中的礼仪, 感受与理论的不同, 进而提高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兴趣。
3.. 加强日常教育, 制订相应的礼仪日常规范
严谨的日常规范是任何一所学校管教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对中职学校而言, 更应该要求学生严格执行遵守, 这是提高学生礼仪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措施。而且有了规范的约束, 学生才能规规矩矩的上学, 而且这对确立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下, 中职教育变得越来越落后, 许多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礼仪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如此, 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树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哲, 闫志利.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 (01) .
[2]管小青, 朱世德.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 (04) .
[3]尹秀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之现状分析——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2015 (01) .
[4]刘蕴莲, 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1) .
[5]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 (04) .
[6]任春燕.中职语文教学之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与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0) .
[7]郝倩.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5 (04) .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探析 篇9
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读书可以提高修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愉悦思维,陶冶情操。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他的读书是有很大关系。古人常说“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 反映了读书对于个人的影响。本文就高校学生的课外书籍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其人文素养现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对专业以外知识的摄取不够重视, 大部分人读书时间减少, 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相对被动,对文化知识的主动学习缺乏兴趣。调查发现,学生对人文方面的阅读很少,他们更热衷于娱乐类刊物,这类读物不需要较高的文化功底与阅读能力, 学生闲暇时间主动读书多为打发时间而接触休闲娱乐刊物, 或者偏重言情武打之类人文含量相对较低的书籍, 这些书籍中有一些内容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沉溺小说情节不思学习,模仿暴力描述,沉迷于虚拟世界等。
2.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原因剖析
自身层面:人文素养缺失已久,自身素质不均衡。进入大学后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学校作为管理者,更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忽视对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学习等方面的指导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这就决定了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 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另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层次、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茫然失措,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
学校层面:综合高校,专业发展不均衡。综合类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大任务,在办学理念上一直强调学习内容的平衡调配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 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人文环境教育体系。在教学要求中重视专业知识、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项训练特别重视,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低, 对专业课之外的学习内容基本没有要求。
3.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整个人生发展、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有深层次的影响。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文物馆等精神教育基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更直观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举办文学艺术类学科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研讨,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和熏陶,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课堂的功能不仅是传递知识,还具有实现交往的功能、情感归属功能、个性发展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又有广博社会科学知识,较高人文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现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开展课堂教学并不为使人文教育取得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创建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大学教师在师德、学识水平、人格魅力、教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是大学教师经常修习涵养而积淀所得。为人师表者,首先自己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用较高人文修养吸引学生, 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 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和有深有浅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学习。
4.结 语
4.1在对学生的培养中 , 应注意人文氛围建设 , 从校园文化、课堂、教师、其他院系等多方面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熏陶、塑造,多渠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2在 课程结构调配中 , 可适当优化文化素养课程结构 ,采取规范化课堂管理及考试制度, 制订人文学科必修和选修计划,实行人文课程学分规定。
4.3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水平 ,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激发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动机和兴趣。
4.4在 高校人文活动中 , 提高各院系的参与程度 , 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较差,对人文素质乃至就业均有一定影响等,归纳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
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策略探析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养;道德;规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48-01
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以人的幸福、兴趣和发展为世界的核心,主张尊重人、关怀人,反对人身依附,提倡人身自由,重视人的创造性。但是从我国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珍惜,这正是我国教育对人文素养忽视所产生的恶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推辞的义务。新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与语文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人文素养提升的实施途径
1、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章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情理形神完美的结合,是作者思想、心灵的袒露。文如其人,此之谓也。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不闪耀着古圣先贤和现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事物、现象、诗词名句。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时如果抓住"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三个关键词,就能体会到鲁迅对他保姆的真挚感情。前两个词带有反讽,表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后一个词是真诚的歌颂。三个相似的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显然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即使对一个有许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可见他也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体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人文关怀。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即人学,它能给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迪。认识一个人物,从他身上学习伟大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
2、坚持抓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这个根本
从学生人学开始,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爱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为它的富强尽心尽力;教育他们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为人类及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让孩子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无比高兴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有许多创造奇迹的可能。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钱学森为祖国和民族创造了奇迹,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没有对祖国的爱,没有铮铮铁骨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何以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教学中,应紧扣教材,结合现实,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3、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
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抓住北京奥运期间的事例。感受讲文明、守规则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我们也感到无比自豪。
社会要进步,更要协调发展,就需要用规则来看守这个世界,就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等。自己守规则了,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社会才会进步的更快。
4、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了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升语文教育关于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宋庆年,马永华;浅谈初中语文[M],初中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11
一、在沟通上进行人文交流
班级作为—个社会体系, 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产生作用。理想的班集体是能让班级的每—个成员认同班级制度的相同目标, 有着相同的情绪联系和理性信仰, 使成员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班级的情绪影响。班级具有对其成员潜在的规范性, 以其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价值观, 影响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所以, 班主任要营造优良的班级氛围, 通过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增强了, 班主任常感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难度加大, 班主任要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在班级管理中完善师生之间人文交流的评价主要有: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价值判断的取向、人生规则的遵守情况:方式上注重个性化奖励, 注重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人文素养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人, 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和发展自己, 让学生有意识地控制生活, 控制自己的行为, 正确地评价自我。
二、在管理中注重情感教育
1.班主任教育学生, 付出的爱心越多, 得到的回报越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做自来水随意泼洒。爱, 也要讲究原则, 既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正确看待和理解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 在意老师是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所以老师对待学生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位置、环境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 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 每一次发现, 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 尽量给予鼓励和热情的期待。教育学生要情真意切, 以情感人。
3.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 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教育力量。情感教育是多渠道的、多层次的, 每当我班取得好成绩时, 我总是想着回报学生的方式之一是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 取得好的成绩。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言传身教, 以目传情, 以手传情。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 用情去感染, 以理去指导, 用爱去温暖, 用心灵去沟通, 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相互和谐、水乳交融的境界。
三、在生活中注重关心呵护
关心与呵护是教师爱护学生的本质。在工作中, 教师的微笑、鼓励、倾听、问候都会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 从而增强自信。从学生心理角度看, 他们对自己的进步缺乏信心,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做好思想准备。在教育学生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以身示范, 使他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用行动提升学生信心的品质。分析学生的家庭情况, 部分家长忙于挣钱, 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 使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面对学生的坏习惯, 教师只有从内心偏爱学生, 才会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要告诉学生: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帮助你们进步, 我会为你们每一次的成功而自豪。学生很聪明, 他们发现老师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是真诚的, 将会加倍努力。
四、在学习上做到赏识教育
通过赏识教育, 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更大, 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 他们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老师不能一味地教训学生, 进行比较严厉的批评。因为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丧失信心, 不再努力,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与老师对抗。此时我们要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对闯祸犯错误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放弃, 不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应与学生及时沟通, 消除学生的惶恐心理, 让学生感到自己依旧充满希望。我们要懂得教育, 懂得欣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 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帮助他们发展, 从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职教生大多处于16~20岁, 在这一发展时期的学生心理更加敏感, 内心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 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教师的管理方式稍有偏差, 就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近年来, 我在班级管理中大力宣扬人人平等的理念, 从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区别对待的依据, 所有学生在我的眼中都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感到自己被平等对待, 得到了人格的尊重。学生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与特点的人, 在职教生这个年龄阶段出现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在所难免。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升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人, 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能力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 承担他们的责任。
五、结语
【学生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08-28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05-27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10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5-29
学生人文素质07-06
教师人文素养05-16
融合人文素养07-07
职业人文素养09-18
体育人文素养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