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课程的教学

2024-05-13

建筑课程的教学(精选11篇)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1

21世纪,社会在不断地向前迈进,人们追求着新的建筑式样或生活方式,以此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使社会向高层次不断地发展变化。建筑从产生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包含使用的内涵外,还包含技术与艺术的范畴。建筑的使用应适合人的行为与心理特点,空间应满足使用者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还要考虑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它是建筑空间满足使用的最基本需求。正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那样,“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建筑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无”,即不能忽视空的部分,有了空间才有了建筑的作用,它是靠“有”,即实的部分来起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建筑及其空间应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设计方法上对应的建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周围,以及所到之处都离不开建筑的存在,建筑涉及的范围和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很多人不知道怎样理解建筑。这门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认识建筑,分析建筑,学习其设计的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建筑的美和内涵,建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等,并在提高设计和研究建筑理论方面、增加新知识和开阔视野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1. 解析建筑课程的特点

解析建筑是面向在校所有院系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它是对建筑学科深入理解的一门课程,因为之前对建筑不了解,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也想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程。对于未接受过任何建筑教育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在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成效是显著的。课程对建筑的剖析及方法适用于建筑设计和研究领域,在建筑设计构思上可以借鉴其积极的一个方面,在提炼建筑外部特征内的空间组织技巧上,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强

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建筑只是居住、使用,而且是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由于社会公共活动的频繁,现在人们都知道,学校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医院是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的地方,商场、超市是购物的地方,飞机场、高铁车站、火车站是离开本地向外地出游或办事去而要必须利用的地方,剧场、电影院、音乐厅是进行各类演出或开会而使用的地方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认识开始逐渐的提高,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建筑的人不计其数。认为某一建筑好看,已经是充其量的限度了。通过专业的学习和深入了解才觉得建筑有那么多令人遐思的地方,那么科学,那么艺术。对原本无表情的建筑有了新的想法,进一步认识了建筑的美,从好不好看发展成建筑是否有内涵。人与建筑的互动,通过图式和语言的作用,显得建筑如此之美,这就是建筑的艺术。

(2)内涵丰富

建筑具有诗情画意,它是人生体验的浓缩,极富内涵与启示,时常让人感悟其中的奥妙。对建筑深层的认识,从点、线、面、体、空间等几何元素的概念、特性和在建筑中的应用,到建筑光线的利用,色彩的识别与给人带来的感受,温度、太阳辐射、降雨、通风等对建筑的影响,乃至从质地、肌理、尺度、时间等角度观察建筑等方面加以阐述。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在人类的使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的需求变得精细、多样和复杂,传统建筑变得不适用,新型建筑和场所在增加,社会从传统方式的联系上,增加了电子信息特征,建筑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了。因此,建筑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建筑相关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抽象难懂。概念的形成,语言的组织,从某种角度讲,是专业水准的提升,而抽象概念的形成则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和余地。

(3)主题明确

解析建筑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各种主题的形式,阐明与建筑相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与自然和建筑的相互关系。例如对圆形的在“场”的主题论述中,为了便于设计和研究,建立场的概念,来把握各类具体场所的关系和尺度,表达和挖掘深层内涵。因为场是圆形区域,有大有小,人和物本身都有自身存在的场,当人和事物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两者的场也会发生作用。场的变化是微妙的,将人引入加以参照,可以定义出人在空间中准确位置。在这里涉及到圆形区域、场的大小、人的位置与场的距离等内容,这不仅揭示着几何在建筑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而且也引深出人与物或者空间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另外,在度量的主题论述中,为了把握和判断客观事物的尺度,我们在时刻度量着周围的环境。通过行走估计距离的远近,通过视线估计路线的长短,从而确定所需的时间。我们要度量空间的大小,以便合理布置和安排家具,通过人体尺度和行为方式,建立人与空间尺度关系。

2. 分析建筑的方法

建筑是考虑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行为,而建造的物质基础,它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每一栋建筑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即使完全相同的建筑物,由于建造地点的不同,建筑物所标识的场所就不同,因此从概念上来说,两者是不同的建筑物。环境条件的不同,组织构成方式也不同,通过建筑的刻画或设计,形成建筑的语言,赋予场地或建筑以生命和活力,再现设计者的思想。

在分析具体某一建筑时,采用各种主题的形式综合地加以阐述。下面以英国剑桥菲兹威廉姆学院礼拜堂这座建筑为例,介绍一下分析建筑的方法。这座礼拜堂建于1991年,由建筑师普里查德设计。场所的标识:礼拜堂位于学院广场的正中央位置,采用圆形平面,正前方保留一棵大树,为的是进行宗教仪典与祭奠活动。基本元素及复合元素:基本元素有墙面、平台、方亭、祭坛、凹室、支柱和玻璃幕墙。室内平台抬离地面,人通过玻璃幕墙清晰可见对面的大树和广场,内外环境紧密相联。平台之上是正方形平面的祈祷亭,平面的四角立着四对独立的柱子,主要支撑内圈的正方形屋面和外圈与圆形外墙之间的斜向屋面。平台之下的空间主要用于会议与研讨。光线:白天,阳光透过树枝、窗棂、顶板上的采光槽,为礼拜堂洒进斑驳的光影,夜晚,礼拜堂像光明四射的灯塔,另有一番景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像以往许多宗教建筑用圆形空间或神龛来烘托神秘氛围那样,礼拜堂包含祭坛和由此产生的崇拜空间。礼拜堂的设计巧妙绝伦,语言分析清晰透明,极富想象力,相关的主题分析还有很多,虽未穷尽,但已十分明了,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熟悉了很多。这座建筑出自英国西蒙昂温著的《解析建筑》一书第169-174页中所阐述的实例。

再分析一下20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作品。他擅长运用钢和玻璃,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给人感觉现代,他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因此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们。在1929年设计的巴塞罗那展览馆建筑中,体现了它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哲学。流动空间不仅得以实现,而且墙、屋顶、柱子没有任何过渡和装饰,非常高雅。另外,吐根哈特住宅是密斯在1928-193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城,为银行家建的私人别墅。它是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建成的,发展了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这座住宅地处公路旁的坡地上,平面采用十字形钢柱、平行墙、粗细不同和长短不一的墙体,加强空间的流通性。一层为通透空间,二层为居住空间,入口设在二层,进出和穿越住宅时,会产生有趣的层次感。这座住宅的诞生成了继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之后,在欧洲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3. 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建筑相关要素,学会解释或分析建筑和建筑师的思想,了解建筑形成时的人和社会存在的时代背景,能够思考建筑的深层内涵、构思技巧等,这对提高建筑和设计方面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建筑涉及诸多因素,交叉重叠,容易使我们的思维认识产生混乱;而且选课学生大多没有基础,对建筑的理解相对片面,知识零散,语言表达不够专业,所以只能通过分析建筑作品,了解建筑精彩的一面,使学生开阔眼界,感悟到建筑的博大精深。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十分快捷而且是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收获也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

在教学中,建筑实例的分析一般是从其特色出发而进行的,每一实例都有其不同的一面,每一建筑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风格、形态、空间组合、布局、色彩、材质、结构、构件等。对名家名作的鉴赏和解析,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好的建筑作品通常会给人带来美感与舒适,能提升空间想象力,对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会更准确和深刻,使抽象化为具体便于理解。通常我们分析建筑作品可以享受到建筑的整体美,还可以看到其内在的美和美的本质。因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社会、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意识。这其中建筑大师的灵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建筑师对建筑和空间的理解不同,设计出的作品其韵味也不同,每一件作品中蕴涵的精髓是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

4. 结语

建筑是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体。解析建筑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建筑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概念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将时代背景,注入人文气息,由浅入深地讲述基本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从未接触过的建筑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也很有成就感。同时也认识到建筑是有生命和活力的,学生欣赏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建筑,也学会了理解大师的设计创意,领会构思技巧,学会欣赏建筑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解析建筑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建筑的审美意识,学会思考建筑,分析建筑,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

摘要:解析建筑是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也是深层理解建筑这一具有创造性学科的一门课程。论文主要是从课程特点、分析建筑的方法、实例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旨在为归纳统一的一个认识,作为起点,培养对建筑的审美意识,了解建筑的深层内涵,分析建筑的方法,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身边的建筑,并为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解析建筑课程,特点,分析方法,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西蒙·昂温.解析建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69-174)

[2]伯纳德·卢本.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赫曼·赫茨伯格.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2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本文从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建筑技术课程,更新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就《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建筑构造教学方式人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02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房屋建筑学》综合性强,专业性和实践性高,涉及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和建筑经济等,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建筑工程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学与用的连接,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和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为接下来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些年来,由于心得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的涌现,所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在教学过程中,房屋建筑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与当前设计联系不紧密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等。为了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1.选择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涌现、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功能的多样化,似的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现有教材在内容上,有些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因此,对于教材,需要避免生搬硬套。对于落后的施工构造措施,需要进行选择性删除。例如,油毡防水屋面、板条抹灰隔墙以及木门窗等,已经没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的内容,也不需要进行阐述了。

2.教学内容及时补充。随着建筑行业的材料、技术以及工艺的发展。教师在讲课时除了应该传授课本上的内容外,还应该密切关注行业的新动态,包括新的知识和新内容等,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中,比如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以及墙体保温等。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二、调整教学方案

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开始阶段可以通过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全面的讲述建筑构造的方法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做法:如建筑屋面防水、建筑外墙饰面、外墙保温隔热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结构形式、支撑体系以及连接方法形成基本概念,对设计对象形成大致认识。同时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考虑到建筑设计中。

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可以布置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解决。例如,在对多层住宅楼进行设计时,对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平面组合进行相关的构思。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并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构造知识和房屋设计能力。

三、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更多是对建筑的形态美和空间概念的培养,而不太重视建筑技术,尤其是缺乏对新材料的认识。房屋建筑学课程以“实用、实际、实践“为主线,着重进行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带入进实际的建筑设计中,而非纸上谈兵。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技术概念,实现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在建筑构造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建筑设计的理念。比如在阐述外墙面砖做法时,在对构造做法的讲解外,可以结合建筑的特点使学生将外墙面与立面造型相结合,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使构造知识不再冷冰冰而丰富鲜活起来。

四、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

在对建筑构造进行讲解的时候,重点是对房屋各部分构造的原理讲得透彻,而涉及到建筑构造的具体做法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进行适当举例即可。比如,在对平屋顶构造讲解时,学生普遍反映书上的刚性防水、卷材防水和涂料防水很难区分的很透彻。在这个教学内容上,老师应启发学生对三个重点内容进行掌握:一是平屋顶从上到下的三个构造层次――防水层、找平层、结构层的作用;二是不同的防水层的做法导致房屋的保护层和结合层做法不同;三是三种屋面的细部构造和适用范围,如檐口、泛水等加以区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实用性、目的性以及技能性。

(二)现场教学

身边不同类型的建筑就是我们非常好的第二教学课堂,通过借助身边的建筑物对复杂的建筑构件和建筑类型讲解,是有效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如在“屋顶”、“楼梯”讲解的过程中,学校教学楼、活动中心、食堂的屋顶和楼梯间就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动了学生的思考,是一些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加固了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实例教学

收集大量现有建筑的图纸,让学生通过图纸与实物的对比,理解工程设计的特点,理解建筑工程设计的语言,让学生在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五、重实践、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进行理论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大直观教学,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对实际建筑进行现场观摩,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结构形式、建筑类型以及施工工艺等,安排一些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讲解工程的施工和设计详情。在指导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立体概念,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建筑防火 实践性教学 消防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是我国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消防部队招生培养优秀基层消防指挥人才的院校,学员是有过两至三年消防部队实践经验的战士,他们在学校经过三年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后,再投身到消防部队中工作。为了更好地满足学员毕业后的本职工作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适合消防基层指挥人才从事部队管理、执勤训练、灭火指挥、灾害救援等岗位的实际需要,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在10多年的教学中,深入探索了《建筑防火》课程如何更好地运用实践性教学。

1 《建筑防火》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防火》是建筑与防火结合的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防火、避火、控火、耐火全部建筑防火技术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建筑防火》在我校于1991年开始授课,于2010年作为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针对学校全封闭式管理中运用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1.1 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按照我校消防指挥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筑防火》课程设为60学时,其中包括课堂教学50学时和实践教学1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常识、建筑火灾与基本防火对策、建筑材料的火灾高温特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总平面消防规划布局、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工程、建筑内部装修防火等10部分的内容,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任务很重。

1.2 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课程教材本身教学内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理论性强,教材内容覆盖范围较广,课程重理论和建筑防火规范条文的内容,而理论运用的内容较少。同时我校学员是从基层部队现役士兵中招收的,学历为高中毕业,大部分学员感到学习难度较大。

1.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在2010年课程建设之前,《建筑防火》课程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规定。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60个学时的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单一,主要是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单一,不论是基础理论知识还是知识的综合运用都是采用多媒体的PPT方式,缺乏实践教学,没有通过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掘学员探索和研究的潜力。没有制订规范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2 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建筑防火》课程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我校学员在大专教育毕业后,将直接走上消防基层指挥员的岗位,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根据2000年至2009年火灾年鉴统计,10年间火灾共发生18万起,平均每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元,死亡2149人。而建筑火灾约占火灾发生总数的75%,伤亡约占总人数的80%,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总值的8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消防部门面临建筑防火工作怎样开展、建筑火灾发生后怎样进行有效的扑救等问题。为了满足学员第一任职的需要,学员在掌握建筑防火设计的基础知识、技能,掌握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方法的同时,还要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为战”的教学目标。

3 《建筑防火》实践性教学的设计

我校位于市区三环路以外,实行封闭式管理,将学员带出校外进行实践教学有诸多不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依托本校学员宿舍、食堂、综合楼、教学楼等建筑开展实践性教学,从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员通过眼看手摸更直观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的内容。

3.1 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实践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和考虑,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注重内容设计的连贯性。教师要通过充分的讨论,制订出实践性教学的方案。在方案中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内容如何实施、如何安排等等,同时在实践教学前学生要明确实践教学任务、目标。如我们在校内开展学员宿舍楼的防火检查的实践性教学,在任务书中就明确内容、对象、方法、完成时间、组织形式、成果形式和课程效果评价等内容。

3.2 实践性教学时间的设计。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学员对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建筑防火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学员的感性认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较为恰当。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员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这个时候进行教学实践显然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但如果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教学实践,就不能达到实践后再进入认识的良性循环。我们安排在建筑总平面消防规划布局、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工程讲授完成后这一教学阶段引入实践教学活动。让学员能在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不仅加深了理论认識,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

3.3 实践性教学的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好实践性教学组织的准备。每个班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分工,尽量避免有些学生因目的不够明确而游离在教学之外。其次,数码设备的准备。在实践中学员可以将发现的问题拍摄下来,或用录像记录下来。除纸质材料外,资料呈现出多样化,有利于学员在制作实践性教学报告时采用。第三,要做好任务分工的准备。教师、学员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教师的分工应在方案中就明确,学员的分工应在教学前明确,在作业中写明每个学员的工作内容。

3.4 学生作业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学员生活的建筑中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能引导学员学会检查、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引发学员对消防安全的思考。

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不像过去拘泥于回答或完成同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单独探讨,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合作完成的要求表明每个同学的分工与贡献或在集体汇报时分部分补充。最后根据实践教学做一篇实践报告。如,以我校的学员宿舍楼作为教学实践内容,要求学员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做基础性资料的收集(图一),通过对建筑的全面消防检查后,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实践报告。

3.5 教学效果反馈。从学员完成的实践教学报告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切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学员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很高,很多学员制作了质量很高的PPT课件,实践报告内容切合实际,并且有许多细微的问题也在学员的实践报告中有所体现,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对经过实习的三年级学员和毕业两年内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56份,在56份问卷中,学员都对实践性教学给予好评,认为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好途径,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要求。同时也提出校内建筑都是民用建筑,而且建筑体量不大,功能要求单一,都是单、多层的建筑,应该再选择一类高层或大型综合商场等复杂建筑进行实践教学的建议。

4 结语

《建筑防火》课程中10个学时的实践性教学安排,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为战”的教学目的,课程制订了具有本专业和本课程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包括实践教学的地点、课时、组织管理方法和程序、内容等,通过在教学中的运用,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筑防火》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昆明消防学校2008年教学计划。

注重建筑规范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 篇4

1. 建筑规范的重要性

1.1 对于建筑行业。

建筑规范是国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提供考核建筑是否符合标准的唯一衡量指标,一般主要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这既是相关人员进行设计及施工的主要依据,又是保证建筑能够科学地完成的最基本的基础。

1.2 对于高职学生。

建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五年制建筑工程的所有课程当中。对规范的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生在建筑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对他们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有利于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的接轨。因此,如果国家建筑规范更新,那么学生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补充新内容、新知识,否则就会与实际脱轨。

2. 目前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弱。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很多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规范,但是却都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插进去。

2.2 缺乏建筑规范应用方面的教材。

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于空白,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的教程。这直接导致建筑专业毕业生尽管进入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够了解,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3 建筑规范教学与建筑工程专业职业训练处于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往往强调课程实训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加强这一教学环节的管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建筑专业知识应用于设计实际中,掌握建筑施工图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读图绘图的技能,为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奠定基础,但是常因过于重视实训而把建筑规范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往往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方法、技巧,但是没有让学生熟悉相应的建筑规范,没有将建筑规范渗透到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训练中。

3. 学生的学习现状

3.1 缺乏自信心。

高职生在接触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时候虽然怀着好奇、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但由于成绩欠佳,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有畏难情绪,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 基础薄弱,学习欲望不强。

高职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成绩较差,总是处于班级末尾,学习兴趣不浓。进入高职院校后,有的学生因没有升学压力,不想学习,有的学生虽决心好好学习,但由于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影响而随波逐流,最终学无所成。

另外,建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枯燥乏味,使得不少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被一些专业名词弄得晕头转向。

4. 如何做到注重建筑规范的教学

4.1 课堂内教学。

4.1.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师应注重课程内容与建筑规范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强调建筑规范阐述。如在教学课程《建筑制图》过程中,在给学生讲制图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GB/T50104-2001《建筑制图标准》和相关制图标准,让学生了解书本的制图基本标准是有据可依的,依据规范才能少犯或不犯不该犯的错误。

4.1.2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解建筑规范。

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枯燥知识为生动实例,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现场教学,通过实习,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根据不同的内容,利用身边的建筑物,变抽象为形象,与建筑规范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教师应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来提高教学效果。如以幻灯、投影方式配合教学就能将教学内容中的图形、文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以静态图像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上,做到及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补充增加课堂信息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使用这些基本的电教手段外,教师还可尝试用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相配合来开展课堂演示教学。

4.1.3 专业课程内容须作改进。

目前的专业课涉及建筑规范应用的几乎没有,而且缺乏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建筑规范的热情和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建筑规范的讲解,与实训相结合。

4.1.4 项目教学法中融入建筑规范。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融入建筑规范,引导学生独立根据建筑规范设计要求,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为例,我采用项目教学法先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再布置具体项目内容,如住宅平面设计、教学楼平面设计,给出工作任务书,然后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中与此次项目相关的信息编写成设计指导书,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使学生通过实战无形中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课堂外教学。

4.2.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网站,将建筑工程专业上常用的建筑规范放到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同时将在实际工程中收集到的大量的与建筑规范现场实际应用相关的资料放在网上供学生参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也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4.2.2 利用电子邮件和QQ,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可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利用这种方式在线答疑,对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和QQ不但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而且同学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4.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对建筑规范讲学。

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相关建筑规范讲座,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宝贵的工作体会,既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热情,又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将建筑规范贯穿到建筑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专业的相关概念,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操作,进而组织、构建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对整体把握建筑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建筑规范是建筑课程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从建筑规范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建筑规范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旨在阐述如何在建筑课程中进行建筑规范的教学。

关键词:建筑规范,问题,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滕大春.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5

摘 要: 文章对职业中学建筑制图课程的多重作用——感性作用、启蒙作用、指导生产实践作用作了阐述,同时就建筑制图课程的性质、特点,论述了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关键词: 建筑制图 多重作用 性质和特点 三个原则

建筑制图是建筑专业的通用课程,是建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学习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好与坏,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建筑制图教学的看法和认识。

一、建筑制图课程的多重作用

建筑制图是技术基础课,具有学习建筑专业的感性作用,学习专业课启蒙作用和直接指导生产实践的作用。

1.建筑制图具有学习建筑专业的第一感性作用

建筑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就是建筑制图,学生在学习建筑制图过程中能了解建筑专业的概况,对专业思想的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原先只知道房子,但对房子的构造及图纸之间的关系是缺乏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对一些建筑形体,如:台阶、基础、柱、梁等投影图的绘制;对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就能对建筑构配件、房屋有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必须加强绘图技能的规范训练和技巧训练。

2.建筑制图具有学习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启蒙作用

建筑制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建筑测量》、《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钢结构》、《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等课程的基础。有了建筑制图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建筑施工》。学习《建筑施工》时,不识配筋图,钢筋的下料就无法进行。不识施工图就无法进行模板安装,因为模板的安装要搞清楚梁底、板底标高,而这些需通过识读图纸获得。同样有了建筑制图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时,如对钢筋混凝土梁、板、柱进行配筋,就必须具备钢筋混凝土构件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的基本知识。建筑制图的学习既有独立性,又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有着启蒙作用。

3.建筑制图具有直接指导生产实践作用

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建筑制图课程应使学生在了解图示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绘图技能,为识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打下基础。教学效果应以读通并能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为衡量标准,建筑制图是一门实用性科学,是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思想、指导生产施工的重要依据,对今后的生产实践起直接重要的作用,建筑工人的生产过程,就是将建筑工程施工图变成实际的建筑物,施工技术员就是用建筑工程施工图指导工人施工。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学好建筑制图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建筑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识读和绘图练习才能掌握作图方法和作图技巧,本课程的性质属于应用型课程。

培养学生几何分析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是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建筑制图的规范和图例是本课程的必要条件。空间思维能力是形象思维能力中的一种创造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本课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把几何作图、投影作图、空间分析、空间想象和专业制图密切地联系起来。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它的系统性,在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地讲些有关生产实践知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同时结合教学实习带领同学到建筑工地去参观,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如学习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后,再到现场参观实际工程,逐步培养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的科学观念。

三、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鉴于以上对建筑制图这门课的认识,如何教好这门课呢?在建筑制图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用语言表达空间形体是比较困难的,在建筑制图的教学中应坚持直观性教学的原则。直观教学是利用模型教具、图片和投影仪,以及参观教学作为媒介,使学生对客观实物有直观认识、真实准确的表象即感性认识,并透过表象发现表象与实质的内在联系,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即理性认识。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均保证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联系,保证学生得到从具体——抽象——具体这样一个认识和提高过程,使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产生一个飞跃。直观性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比较容易进行。

如采用实物进行教学,在绘制台阶、基础、梁及柱等构配件投影图之前,可带学生到施工工地参观实习,这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教学方法,是用任何语言描述都不能比的。其次,用模型进行教学,建筑制图模型、设备模型等,通过演示,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其形状、特点和原理。再次,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是制图教学必不可少的,化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直观教学不是忽视学生的必要思考,而是帮助学生思考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由感性知识迅速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2.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的“序”,包含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传授知识技能是受这些“序”所制约的,循着这些序快慢适度地渐进,才能使学生从不知向知,从浅知向深知,从少知向多知转化,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必须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接受能力的情况,学习态度情况等。尤其是职校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差,学习专业课缺少感性认识,因此一定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认识顺序包括:感知到理解,未知到已知,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由模仿到创造,由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由易至难,由简至繁,等等。教学中循着这个序,能化难为易,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深刻、牢固、灵活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

学生学习《建筑制图》的最大困难是没有空间想象能力,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培养初学者入门的一种好方法。如一个比较复杂的组合体的三面投影图,学生很难绘制和看懂,采用循序渐进法,就是从基本体出发,逐步地切割或逐步地叠加一个基本体,使之成为那个比较复杂的组合体,每进一步为一个形体,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气呵成。先画一个长方体的三面投影图——画长方体切两角的三面投影图——画长方体的切角再开一个通槽的三面投影图。这样循序渐进,再差的学生也容易接受,思维也能跟上来,就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形体不要急于求成,追求一步到位,可分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当然,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不要进度,相反,由于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易于较快地被学生接受,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后,必须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本专业其他学科的内容,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教学必须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中传授和学习理论,使学生能真正理解理论,懂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并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和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本专业的生产实际,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建筑制图》是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既要能将实物用图准确地画出来,又要能识读建筑工程图,指导工人施工,所以,建筑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在讲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时,可结合学校的教学楼、图书楼讲解绘制方法要求,课后要求学生对教学楼或图书楼进行观察、测量,最后画出其建筑平面图。再如学习建筑平面图的识读时,可将学校某幢楼的建筑平面图找来让学生识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无用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中等职业学校最需要“双师型”的专业教师。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首先要讲清理论,用实际的例子进一步印证理论,说明理论的应用,或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理论,两者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6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 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 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 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 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 历时八周, 分六个阶段完成, 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 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 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 (1) 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 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2) 布置任务书, 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3) 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 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 (1) 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 (2) 收集相关资料 (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 , 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读书笔记, 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 第二阶段 (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 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 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 (2) 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 进行汇报讨论。 (3)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 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 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 (1) 制作场地地形模型, 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 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 (场地分析图) 。 (2) 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 (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 。 (3) 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 (平面功能图) 。

(三) 第三阶段 (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 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墙面与屋顶) 讲解。 (2) 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 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 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 (2) 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 (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 。 (3) 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四) 第四阶段 (方案深化2周)

教学重点:功能深化、表皮建构。

教学目标:掌握绿色建筑材料与水处理的基本知识, 完成二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四: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以及水处理等相关知识的讲解。 (2) 修改和深化方案, 完善二草的方案设计, 并确定绿色设计的内容。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继续制作工作模型, 修改一草的方案设计, 完成二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平面、立面、剖面) 。 (2) 立面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 建筑表皮使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

(五) 第五阶段 (方案完善2周)

教学重点:绿色设计、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与绿色能源的知识, 完成三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专题五:建筑室内环境控制与能源应用 (暖通空调系统) 的讲解。 (2) 继续深化方案, 确定三草方案 (包括结构设计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内容) 。 (3) 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 (1) 完善二草, 进行立面的多方案比较, 查阅并搜集相关的方案资料, 推敲模型。 (2) 制作反映建筑整体形态的模型, 完成三草的方案设计内容, 进行结构设计。 (3) 深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技术的节点设计图等内容) 。

(六) 第六阶段 (成果表达1周)

教学重点:模型制作、成图绘制。

教学目标:完成最终方案成果的绘制和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 (1) 绘制正式方案图。 (2) 成果模型制作。 (3) 评图。

学生作业: (1) 绘制2~3张A1的彩色渲染图 (包括有关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图、设计图等) 。 (2) 制作正式模型, 图纸上不少于2张模型照片。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观

长久以来, 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教学仍然是沿用“形式与功能”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1]。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形式与功能”的问题上, 而忽略建筑本应关注的环境协调性、室内舒适度、建筑能耗、能源资源利用、经济性等问题。由于缺乏成系统的讲解和训练, 学生没有建立起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专题时, 仅仅把绿色技术当作是一种装饰性的、补救的技术手段, 没有把建筑的绿色性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到下一个设计专题时, 又将建筑的绿色设计理念抛于脑后。

(二) 相关课程缺少绿色建筑知识的教学

建筑学专业学习除了设计类课程之外, 还有相关理论、法规以及技术方面的课程学习, 例如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相关课程。在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构架中, 设计课之外的理论及技术课程多着重介绍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和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 内容不够系统且略显陈旧教条, 几乎没有介绍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 各门相关课程教学脱节

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相关课程, 但是与建筑设计课程可谓是“各自为政”。各科教师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而忽略相关知识间的衔接,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设计与理论、设计与技术的分离, 最终设计成果又落在“形式与功能”上, 而忽略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意图和技术特征。“无效教学”与“空白教学”产生, 使得绿色建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建议

(一)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计划, 从二年级开始, 陆续增设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的理论、技术与实践。

2.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调整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改变长久以来建筑学的传统教学理念, 要从以“功能、空间与形式”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转向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人才。

3.培养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就要彻底改变目前建筑设计课的评分体系, 把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加入到衡量学生建筑设计课的评分标准中, 才能培养和加强学生建筑设计的绿色意识。

(二) 融合绿色建筑的理论技术课程教学

通过一、二年级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及绿色建筑设计观。在建筑概论中, 加入关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基本理念的介绍;在二年级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课程;在中外建筑史中, 引入传统民居的生态观、地域文化、被动及适宜技术的介绍;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 结合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等。

通过三、四年级相关技术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技术课程相关章节的安排, 重点强调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及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增设绿色技术、建筑节能、可持续建筑等专门课程介绍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点及应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 加入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的教学, 例如Ecotect、Revit、Doe等软件。

(三) 融合绿色建筑的专题教学

在现有的以建筑类型分类的教学“纵向”教学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尝试将建筑设计专题与绿色技术专题相结合, 组成“建筑+技术一体化设计”。通过此种方式, 在特定的时间内结合设计实践, 学习专门性的绿色建筑知识。

另外, 在设计课前期阶段, 也可以通过设计分组安排不同的专题调研作为小组工作的内容, 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专题、遮阳技术专题、通风专题、水处理专题等。

(四) 融合绿色建筑的其他形式教学

1.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绿色建筑”的学科竞赛, 例如全国绿色建筑设计大赛、加台达杯国际太阳能竞赛、零能耗建筑竞赛等, 促进学生与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的学习与交流, 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促进了高校绿色建筑教育的发展。

2.学校举办绿色建筑的相关活动。可以学习国内外某些高校的绿色建筑教育方式, 在校园中举办建造节、模型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 如澳大利亚的生态小竹屋、美国的校园生态住所、天津大学的零能耗建筑等, 增加学生动手、讨论、研究的环节, 达到自我教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3.增加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可以在本科三年级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 或者通过导师制来指导学生对绿色建筑进行实践和研究, 使学生能更深入地学习掌握绿色建筑的知识。

五、结语

发展绿色建筑, 培养绿色建筑的设计人才, 需要建筑教育工作者以建筑学为核心, 整合相关学科以及各专业绿色建筑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结构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等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 需要我们研究和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绿色建筑为导向, 选择博览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旨在探讨符合绿色建筑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浅探 篇7

一、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

近几年来, 中专学校的学生基础很差, 还有很多学生是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重新来求学的, 他们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 计算能力较低, 提起学习、计算来, 脑袋就发胀。而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是需要做大量计算的, 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矛盾, 使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 更别提产生兴趣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按课程设置内容的前后顺序教学, 学生听课是昏昏欲睡, 经常躺到一大片, 于是我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 从第六章开始讲起, 让学生先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 告诉学生说这是让咱们自己来进行的设计, 从现在开始我就教你们设计人员是怎么设计出梁和板的, 学会这些你出去工作就可以挣钱了。一听说要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就有了兴趣。于是我从板的设计开始, 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做, 在教他们做这些内容的同时, 也就把前边第一、二、三章的内容穿插进去介绍完了。这样做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反, 以前是学完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指导实践, 而现在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再从理论上找原因、找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对《建筑结构》这门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有了兴趣再学习就很简单了。

二、让学生明白该门门课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建筑结构作为一门设计课, 就像服装设计, 虽然用的是同一块布, 但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结果是不相同的。例如:已知矩形梁截面尺寸b×h为250mm×500mm;由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150kN·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求所需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s。这道题经过学生计算, 得出As=1328mm2, 在选配钢筋时可以选择3B25 (As=1473mm2) , 也可以选择4B22 (As=1520mm2) , 这两种选配结果都是正确的。再有将角钢与钢板以角焊缝连接时, 可采用两面侧焊或三面围焊或L形焊, 焊接形式不同, 最后计算出来的角焊缝的长度当然也不一样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 告诉学生要改掉以前的习惯思维, 不能因为他们相互间设计的结果不同就否认自己的成果, 让学生分析他 (或她) 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原因, 是设计方案、选型等不同造成的?还是计算中出现错误而造成的?如果是前者, 则要予以肯定, 让学生大胆设计,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想象力。

三、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中的构造要求加以重视

中专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 中小学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或公式为主, 可以说通过理论或公式算出来的数字就是最后的结果。而建筑结构这门用于指导施工的设计课和以前的数学、物理等完全不同, 它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在实践中可以应用, 既满足计算要求, 又满足构造要求。而构造这个概念在以前, 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接受起来很费劲, 甚至有的学生很迷惑:我很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计算了半天, 最后却说我这个结果是不正确的, 这不是打消我刚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吗?我在指导学生练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的截面设计时,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学过的计算方法, 很快就算出了所需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As的大小, 但在选配钢筋时就出现问题了。比如前面介绍的那道As=1328mm2的题, 有的学生就选配了7B16 (As=1407mm2) 、9B14 (As=1385mm2) 的钢筋, 这两种选配结果就是没有考虑构造要求中的下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而造成的, 因为经过计算, 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这两种选配结果在宽度b=250mm的梁中是布置不下的。还有, 在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中, 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完全是通过构造得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反复强调、经常强调, 逐渐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引起对构造要求的足够重视, 让学生把构造要求置于与计算同等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四、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弯矩、剪力、轴心压力、偏心力等是以《建筑力学》为基础的, 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是应用《建筑力学》里的静力平衡原理推导出来的;最简单的钢筋与混凝土、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钢结构的材料等是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受弯构件与受压构件的配筋图、混合结构施工图等利用《建筑识图》中的知识绘制的;前面提到的应受重视的构造要求又是与《建筑构造》分不开的。在学习本课程时,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来为本课程提供更好的解释,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时更为轻松。

五、让学生经常到施工现场去学习

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有些概念只靠理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 在学习时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通过现场参观, 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构造要求的感性认识。比如, 在学习完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的配筋后, 组织学生到工地认识一下纵向受力筋、箍筋、弯起钢筋与架立钢筋, 区分一下它们表面有什么不同, 布置在什么位置, 起什么作用, 工人在现场怎么连接纵向受力筋的, 箍筋是怎么弯折的等;在砌体结构部分里, 混合结构房屋的构造要求学习完以后, 经常有学生分不清过梁、圈梁、挑梁, 分不清构造柱和受力柱的差别, 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一下, 头脑中关于这些概念就会一清二楚了。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建筑结构课程中的一些经验与看法, 这些对于学好这门课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现代社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有待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建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吴承霞、陈式浩主编, 建筑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谈高职院校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 篇8

《建筑抗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高职土建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总结, 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缺乏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此课程枯燥、乏味, 因此有些学校的土建专业将《建筑抗震》课程删掉不讲。《建筑抗震》课程能够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在图纸和施工过程中,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结构抗震问题。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 我国把结构抗震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于2010年12月出版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 因此《建筑抗震》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等规范, 特别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融入到教学中, 将抗震措施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对《建筑抗震》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改革。

1 目标和内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土木基层岗位群, 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预算、质量控制、资料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 本课程改革的内涵应基于对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作意识, 能够和伙伴顺利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是理解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掌握抗震的概念设计, 能够判断结构的不规则形状;运用各种验收规范检验不同结构体系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合理, 并能够对震损结构的机理进行分析。

2 思路和方法

建筑抗震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 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1 教材应用

就教材而言, 目前有两种倾向:对知识体系过多的删减, 忽视了该课程的系统性;或者过度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教材偏难、偏深。由于该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还应具有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中相关知识提升的特点, 教材应围绕建筑工程技术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 对一些章节和知识给予删减, 对于某些章节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抗震构造要求给予补充, 切实做到少而精, 概念和原理融会贯通。课程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建立起有关抗震的基本知识后, 重点从全方位树立起“概念设计”理念, 突出对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施工、质检、监理或者相关的设计工作岗位中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实践的再塑造。教师教学如同制作影视剧, 首先应有好的剧本, 还应有好的编导、导演和演员, 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作品。在课堂上, 教师是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艺术效果靠演员的表演, 而教学是靠教师本身体现出来的。

2.2.1 教学改革就是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自主性教学模式转变

这种模式转变的实质是以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 即职业能力的课程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程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 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车间完成, 通过自主性试验的参与, 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训车间, 学生必须亲手完成实训项目, 使学生将图纸、计算简图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加密区的感性认识加深。在试件的制作中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概念, 加深了“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因为整个实验过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并逐个付诸于实践中, 使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了应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2.2.2 引用工程案例, 进行案例分析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案例, 针对震损构件的破坏特点, 将框架的抗震措施、砌体结构的抗震措施综合运用到震损构件的破坏机理分析中, 将施工验收规范与实际的工程结合起来, 这样可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再通过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某个问题的学习。

2.3 考核方法

考试也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与课程的实施方法相辅相成, 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达到拓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其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2.3.1 课内外结合, 建立小课题,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创新活动, 对课程中某几个重要的知识能力点, 设立几个小课题, 让学生们撰写论文。通过让他们查资料, 深入实践, 促使学生该知识能力的提高, 强化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 避免以往仅仅通过一张试卷的考核来定能力的弊端。

2.3.2 开展课堂讨论, 给予总结评价

通过老师给的建筑及结构施工图, 综合运用抗震知识, 判断建筑平面及立面的不规则性、抗震等级、构造措施、地震时容易出现破坏的形式、施工的要点等等, 分组讨论并交流, 让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点评并给予正确的分析。

2.3.3 试卷考核

试卷考核主要在于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某些强制性规范条文以及构造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三种方式来全面综合地考察、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 从而更好地反馈和指导教学。

3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具有实践能力是成为高职学院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培养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到工地参加实践, 并加强校企结合, 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体挂职顶岗, 不断的提高和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任务, 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分析了《建筑抗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内涵,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抗震,改革,规范

参考文献

[1]高亚华.对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2]王珂琦.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4) .

[3]于明飞.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职教与成教, 2006, 10.

[4]张倩, 熊二刚.《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理科研究, 2009.

[5]徐龙英.浅谈高职教学的创新教学[J].管理观察, 2009, 2.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9

1.国内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1) 经济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下, 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出现和应用, 建筑对防火、垂直交通、空调、材料、构造等都有较高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需要具备综合性知识的人才,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 要注重传授知识的厚度与广度。

(2) 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改变。国内建筑行业的转型, 需求更多能在图纸上推敲方案, 同时还要了解建筑材料、构造, 与其他专业配合并与甲方充分进行沟通的设计师, 这就要求学校合理安排建筑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

(3) 学科交叉影响。建筑学本身是一门兼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型学科, 建筑学科逐渐细化, 形成许多单一的子学科。在建筑设计教学中, 要将实践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融入其他学科的研究, 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2.国际思潮的冲击

(1) 国际院校教育改革与变化。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急需大量建筑人才, 要求建筑院校必须采取新的改革措施, 高效率为社会输送人才,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试验和反复调整, 新的建筑教育模式和理念日趋成熟。

(2) 国家交流的频繁与深入。改革开放以来, 很多国外思想在国内传播, 引起国内建筑学教学转变。许多院校都从国外征订专业参考资料, 为其学生提供了解国外建筑学教学指导思想和动态窗口。同时, 国际间的建筑交流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也是促进学习交流的机会, 促进建筑院校教学体系的革故鼎新。

传统建筑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强调书本轻视调研

传统建筑教育只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以丰富学生设计经验为目的。从教与学两方面考虑, 对于没有建筑专业背景的学生而言, 每次设计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 学生不具备经验, 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和思路创新过程完全自动化, 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自身经验化的思维模式, 或者过分依赖书面资料, 把解决设计中遇到的新问题的方法都固定在他人经验和资料上, 忽视任务书调查研究, 当面对新问题时, 就会出现思维的空白, 不知所措, 很难真正学到设计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2.教学过程———强调最终成果

我国现行的建筑学教育体制中, 建筑设计课程是主干专业课, 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评判依据是“最终的图面表达与质量”, 设计课成绩分配权重为最终成果70%, 平时草图30%, 这样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但是却忽视培养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任务书的分析、思考及提出设计方案与解决限制问题的能力, 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注重手绘技能的训练, 忽视自身设计能力的培养, 缺乏创造力, 继而失去对建筑设计创造的兴趣。

3.教学方法———过分依赖教师

建筑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给学生一次次改图的过程, 使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同时掌握该种类型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优点是与学生近距离沟通, 便于学生对自己方案不足的理解和学习, 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然而, 改图的这种教学方式, 往往教师是根据自己经验、价值和审美能力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和改正, 就是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对学生创作成果评判和改正的过程, 会使学生存在依赖感, 认为教师改的就是最好的, 把修改的部分看成方案的定稿, 不敢对其推敲和改动, 丧失自己推敲和创造建筑方案的机会。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1.传统教学观念的提升

根据教育整体优化的原则, 每年都对上届学生进行评估, 针对学生设计能力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使其更加符合建筑学专业特色的教学规律, 严格执行, 根据建筑界的发展制订建筑方案任务书的要求及限定条件, 启发学生开拓性思维, 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每个设计课程中, 注重配合其他相关专业如环境设计、建筑物理和技术、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的贯穿。

2.教学过程的改进

打破传统的年级界限组成的纵向班级教学的划分, 改变设计课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可以将各年级设计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促进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 让学生与更多的教师交流, 可以分组讨论, 自评与讨论相结合, 采取汇报方案模式, 最终教师对方案加以点评, 促进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强化画图、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 使建筑学设计过程能够尊重学生理论和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加强教学与研究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3.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制订教学基本单元,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优化师资分配, 将实践型和理论型教师合理分配, 在教师和学生间选择双向机制, 理论教学与课堂辅导同时进行, 协调专业主干课与相关理论课的关系, 通过纵向教学班和横向教师群, 改变设计课教学师生一对一的传统封闭式教学方式方法, 让学生接触更多教师, 在开放的环境中扩大学生选择教育信息范围和思维交流机会, 真正提高学生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宇.注册建筑师与建筑学教学[J].建筑师, 2009.

[2]卫戈.新的突破——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师, 2012.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彬(1974-),男,辽宁锦县人,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海洋工程系建筑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辽宁 盘锦 124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与尝试,努力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

“建筑工程测量”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更加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2]对工程建设而言,测量工作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如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适应目前建筑市场的人才需求,是教育者不断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促使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的动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把握

目前,大多数测量教材虽然都标明是高职高专的专用或规划教材,但从其内容上看,与普通高等院校所用教材差别不大。总体来说,课程内容偏多,且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新仪器、新技术在有些教材上虽有所提及,但基本上是点到为止、粗略介绍,并没有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学生也就不可能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新仪器。

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以“适用、适合、必需”为原则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大多数教材中都有“测量误差理论知识”这一章节。但从全书看,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这三章里,已经包含了各自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删除误差理论这一章。再如,作为测量人员,熟练使用各种测量仪器是必需的。因此,仪器的操作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目前工程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际工作中,光学经纬仪已经被电子经纬仪等新仪器取代,微倾式水准仪也基本上不再使用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也应该删掉,应以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作为教学重点,重点讲授仪器的操作。另外,全站仪的使用越来越多,而大多数教材对全站仪只是简单介绍,学生学完只是知道全站仪这一仪器,其他均不了解。因此,应增加全站仪这部分内容,介绍常用型号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全站仪的使用,精距量距这一部分则可不讲,只介绍量距一般方法就可以了。

建筑物施工测量部分是课程教学中的另一重点。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应打破章节限制,以实际工程施工图作依据,从建筑物定位开始,到轴线的投测、标高的传递等,按照工程实际操作顺序来讲。这样可使各章节内容具体化,更具连续性,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施工测量的流程和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以“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兼顾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为准绳,确保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范围,使之更符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传统的测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学习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3]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自主式学习的应用

在笔者的一次经纬仪操作教学中,始终有几个学生在旁边摆弄另一台经纬仪,课后了解到他们已经自学了经纬仪操作,学生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自主式学习的表现。自主式学习主要是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了解教学的计划、目标、方法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管理,[4]以提高学习质量。自主式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通过相互讨论,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同时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培养。自主式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水准仪、经纬仪是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因此,其操作方法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方法的前提是要了解仪器的构造及其作用。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是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最好手段。对照水准仪、经纬仪进行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熟悉仪器的构造,同时,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对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极其有利。

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例视频演示,把书本上抽象的测量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其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对测量仪器操作的要求与步骤更加明确、清晰,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仪器和利用仪器工作的能力。[2]而这个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达不到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多,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同时,新仪器、新技术的增加,如全站仪、GPS等新仪器的认识与使用等内容加入到教学中来,使得测量课时显得更加紧张。再加上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等实训条件的不足,使得实践课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应尽量多创造实地教学或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绝不单纯讲授。例如,水准仪的构造与操作部分,最好是对照仪器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随着教师一同操作,教学效果肯定很理想。再如,建筑物定位测量这部分内容,也不要单纯依靠板书图解,最好是在实训场地或操场上,让学生配合进行实际定位测量操作。还有很多内容,像钢尺量距、直线定线等等,可以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这样就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间接地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时间。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更加来源于实践,只有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建筑工程测量”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理论知识的更新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测绘理论也不断完善。激光经纬仪、全站仪及GPS定位系统等新仪器、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理论知识的新动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对理论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教师还应经常阅读测量文献,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能力的提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为熟练地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与现场的测量人员多交流,汲取他们的实践经验。最好能够到企业一线去锻炼或培训,以此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件重要而迫切、长期而艰巨的任务。[6]教师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拥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测量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建筑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彬.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筑类实训室建设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2]张彬.“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3):106-107.

[3]周俭清.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2).

[4]王旭华.工程测量自主式学习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3):

151-154

[5]唐冬梅,刘明星.土木类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54-155.

[6]牛宝云.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探讨[J].矿山测量,2007,(1).

建筑课程的教学 篇11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

1. 与前导专业课程关联性大。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关联性大,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前, 要具备一定的建筑水电专业知识, 要能正确读识建筑水电施工图, 对建筑水电施工技术和施工过程要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应在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基础上, 来学习建筑水电预算的知识。建筑水电预算所涉及的前导课程一般有:建筑制图、房屋构造、电气识图、管道识图、建筑电气与照明、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管道施工技术等课程。很多学生对前导课程学得不深、不透, 有个别学生甚至看不懂建筑水电施工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先讲解建筑水电施工图读识的有关图例和文字标注符号等识图课的内容,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学生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知识。

建筑水电预算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正确编制建筑水电施工图预算, 编制者除了要掌握建筑水电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步骤和方法, 还要具有一定的施工现场实践知识。中职 (三年制) 学生前两学年主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到第三学年才到施工现场实习, 本课程一般是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因此学生缺乏建筑水电施工现场的实践知识。在预算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施工图中未表现出的施工过程、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缺乏感官认识, 对教师的讲授无法真正掌握, 也就无法做到正确地进行工程量计算和计价。

3. 缺乏为中职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对应。中职建筑水电预算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施工图预算的编制, 即工程量计算的方法、步骤和综合单价的确定。中职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教材内容要有便于教师课堂讲解和学生学习的施工图预算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的实例。目前使用的建筑水电预算教材, 大多只注重预算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理论知识的介绍, 缺少具体例子讲解;有的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有的教材中的水电工程图没有按比例绘制, 工程量计算步骤简单, 不适合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和学生课后学习参考。这些教材不是为中职教学“量身定做”的, 其深度与广度不适合中职教学需要, 自然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应对措施

1. 筛选、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教师不能仅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 而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有选择性地筛选、优化教材内容。中职建筑水电预算的教学重点是工程量计算, 而给排水管道和电气管线工程量计算又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应合理进行课程安排,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增减。在增加管和线工程量计算章节课时的同时, 应把握好教材, 对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加工处理, 让教材中的内容, 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补充一些与预算课程相关的读识建筑水电工程图和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知识, 删去与中职学生就业关联较少的理论知识, 如设计概算、竣工结算的编制和工程投标与报价等内容。做到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 使学生基本掌握施工图预算计算步骤和计算过程, 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学有所用。

2. 采取“三段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 强化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活力,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采取“三段式”教学方式,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 按“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演”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即教师先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等理论知识, 然后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根据计算规则进行计算练习, 最后教师演示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在“教师讲”阶段, 重点是讲解计算的方法和思路, 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在“学生练”阶段, 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自己尝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映, 适当穿插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发现问题。如:在讲解电气配管、配线工程量计算时, 先计算出管的工程量,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线与管两者之间工程量有何联系, 计算线工程量时有没有简便的方法等。通过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着主动性。在“教师演”阶段, 教师在演示时, 应同时把学生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讲给学生听, 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

3. 强化课程实训训练。

实训训练是建筑水电预算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精选一些小型的、难度适当的工程图作为实训训练的实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施工图预算编制的能力和技巧。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通过学生答疑和作业批改,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在安排实训练习时, 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并要根据教学进度先挑选一些简单的施工图, 然后再适当增加一些难度, 不能因作业练习过难而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采用分解式教学方法, 即教师在布置实训练习时, 把一个大作业分解成若干小作业进行布置, 如计算排水管系统工程量时, 可分成排水支管、排水立管和排出管三大部分, 引导学生分别进行计算、汇总。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额外布置一些练习。这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分层次地进行实训训练, 可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保证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4. 加强直观式教学。

在建筑水电预算教学中, 教师利用现成的建筑物进行教学是最直观的一种方法, 更易让学生理解。例如在电气管线工程量计算教学时, 笔者以教室的照明工程图作为课堂教学实例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做既方便学生观察, 也方便教师“现场”直观讲解。同时, 笔者绘制了学生宿舍建筑水电工程图作为学生实训练习的作业, 学生对自己住的宿舍都很熟悉, 对图纸中表现的房屋构造、配电线路、给排水管道布置等容易与房屋建筑实际相联系, 更易于理解、领会。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 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在建筑水电预算教学中, 针对学生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知识等弱点,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施工工艺或概念较抽象的安装设备,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施工工艺、设备安装结构,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解计算实例时, 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黑板上手工作图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且作图效果也不理想,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则省下了课堂作图的工作量, 增加课堂讲解的时间, 而且图形更直观、清晰, 学生更易接受。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是提高建筑水电预算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乐启夏.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预算.教学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中职版) , 2008 (1) .

上一篇:江西乐平下一篇:公益讲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