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024-08-07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选8篇)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包括课程的对象

《建筑测量》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工学科土建类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的专业基础课。2.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本课程3 学分,含课内实验计5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期。3.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学上应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4.所需的先修课程等

《建筑测量》所要求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建筑制图与识图》等,《建筑测量》是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事故处理》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1.课程的基本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测量学基本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2.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的主线

课程的一条主线是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学习测量实训作好准备。3.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上的要求等(1)测量基本知识教学要求

了解测量的任务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理解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地面点位的确定;了解直线定向和坐标的推算;了解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2)水准测量教学要求 熟悉水准测量的原理;了解水准仪的组成,掌握水准仪的操作;基本掌握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熟练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外业和内业计算;了解水准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消减方法;了解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精密水准仪的使用。(3)角度测量教学要求

掌握角度测量原理;了解光学经纬仪的组成,掌握经纬仪的操作与检验方法及角度的测量方法与记录计算;了解角度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4)距离测量教学要求

学会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和精密方法,掌握三项改正计算;了解视距测量与电磁波测距方法;熟悉全站仪的使用;了解距离测量的误差产生原因及消减方法。(5)误差的基本知识教学要求

了解误差的来源、分类、性质和衡量精度的标准;了解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掌握等精度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6)小地区控制测量教学要求

了解控制测量的概念、控制网的分类、等级与布设、导线的布设形式、等级与技术要求,熟悉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内业计算方法;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及记录,掌握水准测量的作业与计算方法。

(7)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教学要求

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基本原理与测绘方法;基本掌握地形图的应用。

(8)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学要求

熟悉施工测量的任务与特点;掌握测设的基本工作以及点位的测设方法。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1.教学媒体的数量、内容

文字教材:《建筑测量》课程的文字教材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潘松庆主编的开放专科《建筑测量》教材。该教材充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想,加强“导学”、“助学”功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适应开放教育试点学员自学的需要。

录像教材:由李峥等主讲的录像教材,共计11讲。其中3讲录像教材突出对建筑测量的认识和重点难点的讲解与分析,形象直观,易于学员理解和掌握。其中8讲是实验教学,把仪器操作、具体观测、记录计算作为重点,以保证实验教学环节的落实。IP课程:由潘松庆主讲,共计8讲,强调建筑测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以课程的知识点为线索,采用系统讲授,并通过例题重点精讲,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CAI课件: CAI课件容量大,内容表现形式丰富,能够给学员提供自主、灵活、方便、交互、仿真的学习环境。课件包括内容精讲、仪器集粹、实验田地、测量实训、自测练习等栏目,课件通过对仪器和实验直观的介绍和演示,弥补学员学习中仪器与实验条件不足的缺陷。

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的较完善的综合性教材体系。2.在教学中的作用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按照学生远程学习的规律及本课程的特点,文字教材采用主辅合一式编排。在版式安排与工艺设计上充分考虑自学、导学、助学的功能。

录像教材是本课程学习的强化媒体,是文字教材、IP课程的重要补充。录像课程采用重点讲授型制作,目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起到扩展教学空间作用。3.教学辅助手段

(1)网上答疑:利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建筑测量课程主持和主讲教师直接与各地电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联系,介绍情况、答疑解难。网址:new.open.edu.cn。(2)电话答疑:由建筑测量课程主持教师在每周固定时间安排电话答疑。

(3)批改作业:由各省、市电大组织当地辅导教师安排时间对学员进行定期教学辅导,收交和批改作业。

(4)网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平台,讲重点、讲难点,设有常见问题解答、基本计算等专题,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一)教学辅导组织、监督与管理

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辅导教学工作必须结合学员的学习进度和情况组织安排。

1.辅导教师在学期开学前要安排编写自己的教学辅导计划,在集中面授和辅导答疑的时间,辅导教师要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学习滞后的学员加快学习进度,同时收交和批改学员的平时作业。

2.辅导教师在面授期间应统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难点,对于较集中的问题和疑难点应及时与主持主讲教师联系,以便集中发布辅导答疑信息。3.辅导教师要利用面授时间,指导学员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材,互相补充和强化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学员自学组织、监督与管理

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是学好建筑测量课程的重要保证。

1.学员认真阅读课程多种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对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合理安排自学的时间和进度,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CAI课件的互补和强化作用,学好流体力学课程。

2.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对疑难问题作好记录,利用多种方式与辅导教师或主持主讲教师联系,以取得帮助和指导。

3.利用CAI课件在学习每章内容后进行自我检测,以判断对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足之处加强学习和练习。五.教学安排建议

(一)面授辅导课的安排

根据建筑测量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下面提出面授辅导时间安排建议。面授辅导时间要由各地辅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和现场工作安排和进行调整,但不能与本学期总体进度安排相冲突。面授辅导及实验总学时,建议安排3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学员自学完第1章和第2章的相关内容后,安排面授辅导答疑5学时(1天)。重点是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测量平面坐标系、方位角的概念,方位角的推算;坐标的正算和反算;以及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水准测量的原理;DS3型微倾式水准仪的组成及使用;一般水准测量的外业和内业;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

2.学生自学完第3章和第4章的相关内容后,安排面授5学时(1天)。重点在水平角测量和竖直角测量的原理;普通光学经纬仪的组成和使用;测量水平角的测回法;竖直角及竖盘指标差的计算。钢尺丈量、视距测量和光电测距的方法及全站仪的使用。

3.学员学完第5章和第6章的相关内容后,安排面授5学时(1天)。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偶然误差的性质、评定精度的指标、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的计算。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4.学员学完第7章和第8章的相关内容后,安排面授5学时(1天)。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应用(地面点的坐标和高程的确定,直线的长度和方向的确定);施工测量的基本测设和点位测设。

5.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面授及集中进行测量实验,安排10学时(2天),酌情完成至少5个实验。

(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和督促

建筑测量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形成性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册和实验组成。本课程共有8个实验,学员应酌情完成至少5个实验,并在面授阶段,按时将实验报告交给辅导教师批阅记录,不完成实验,取消相应形成性考核的成绩。

学员的形成性考核册应在面授阶段按进度适时交给辅导教师批阅并记录成绩,拖延不交的要从形成性考核成绩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将要求该学员重修本课程。学生还应积极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网上答疑,由辅导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必须保证每周一定时间的网上自主学习时间,辅导教师对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和答疑情况要给记录。

六、建筑测量课程教学活动安排

1.中央电大每学期设两次网上答疑:一次是课程介绍与教学交流,另一次是期末复习与重难点辅导。课程介绍是向新入学的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特点、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教学要求等。教学交流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心得、体会,探讨教学方法。

2.在新学年开学时各地辅导教师集中进行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由主持教师介绍课程多种媒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多种媒体教材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和怎样指导学员利用多种媒体现代教学方式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3.各省电大辅导教师在面授前后将各地发现较集中的问题反馈给主持教师,及时发布教学辅导信息,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4.利用网络进行联络和沟通,可随时进行解答。但目前网络对较偏僻的地区还不够普及,只能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员集中进行网络交流。

七、与主持主讲教师联系方式 1. 信函邮政通信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应天西路215号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建工学院李峥收,邮编210017;

电子邮箱:lizheng@jstvu.edu.cn 复兴门外大街160中央电大理工部王圻收,邮编100031; 电子邮箱:wangq@crtvu.edu.cn。2. 联系电话:

李 峥:暂定025-84396767,联系时间:暂定每周六下午3:00~6:00。王 圻:010-66490545。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关键词: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是应用测量仪器和工具, 采用测量技术与方法, 在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等各阶段进行的各项测量工作, 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生的必修技能, 实践性非常强。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更是一门应用专业课程。而测绘事业的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应该对测量教学进行改革,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着重于应用技能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一) 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测量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不合理, 跟不上工程建设需要。现有的教材多是沿用本科教材或其基础上进行修改, 理论知识比较多, 案例较少或没有, 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而且, 采用全国统编教材, 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 涉及内容多而深, 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 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目前的教材仍以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为基础形成的, 旧内容所占比例仍较大, 新测量技术只是概括介绍, 脱离工程实际, 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测量工作与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 随着工民建专业新技术的发展, 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 测量教学的课时却不增加, 较少时间完成较多的测量教学任务,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也就无法满足施工岗位的需求。二是测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不能适应现场施工要求。目前的现状是:一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授课原理偏多, 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 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等不良的教学现象;二是仪器更新快、费用高, 而学校经费有限, 测量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 仪器少, 学生多, 测量实习效果不好, 实践课内容不能和工程实际紧密相连, 实习内容空洞。三是由于免试入学, 各大中职院校扩招等诸多因素, 中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 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 难以掌握各类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施工流程。

(二)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 课程内容的调整。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 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 将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 通过建筑现场工地的广泛调查, 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例如在工程勘测设计时资料测绘;在工程施工时进行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定位、放线测量;在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 基础工程和主体砌筑中的施工测量, 构件的安装测量, 鉴定工程质量而进行的检查、校核测量, 施工竣工后的竣工测量;工程运营阶段, 对某些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装性和稳定性进行的变形观测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项目, 根据所需掌握的测量原理和测量仪器安排教学内容, 以实践操作为主, 理论为辅。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各个项目进行学习。教村内容适当增减, 如测量仪器教学,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 微倾式水准仪已经不常见了, 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讲, 只要让学生知道水准测量原理和微倾式水准仪操作就可以了, 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广泛用于工程中的全站仪、GPS定位仪以及数字化测图仪中。另外, 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和重大工程实践经验, 制作电子教材,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教学形式的改变。

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为核心, 以实训、实习为主线, 理论教学为实训、实习服务, 实训实习中贯穿理论指导, 采用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为驱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分成各个小组, 选定学习项目, 合理分工, 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实训、实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讲授知识, 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可以采用以下流程, 先是教师给出多个实训任务, 然后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选定学习项目, 再是各个小组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定任务。例如说某个小组选择某建筑物定位、放线测量任务, 小组的成员就要先学习相关的基本原理和仪器的操作使用, 再制定方案, 团体合作直至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教学形式改变了, 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变化, 建立本课程学生考核档案系统, 随时记录项目及任务学习情况, 其中任务实践占综合评论比重的60%;理论考查占20%;再结合学习表现、技能认证等方面综合评定。

3.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IQ、EQ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教学法,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行动为导向,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施工现场实训对比, 反复练习, 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 学生由课业任务书明确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 然后通过调查、上网、实践等种种方式完成工作任务, 其后获得的成果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改革的实践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和技能一点一点的积累。分组分层次的学习一方面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学习内容的错开, 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仪器少、设备有限的客观因素。在完成实训、实习任务的过程中, 尽量选择最新的工程项目甚至是正在施工建设的项目, 密切与建筑施工单位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 多开展施工现场教学活动。测量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程, 而是穿插于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房屋建筑学等各相关学科中, 在课时安排上灵活调配, 贯穿于中职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结果表明,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了, 基本理论知识也有不小的进步, 有信心也有能力胜任建筑工程测量岗位的工作。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教改, 应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岗位技能人才。随着测量学科的不断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 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长安.建筑测量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06.05.

[2]史凤娟.建筑测量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05.06.

[3]黄河军, 张建荣.目标实训教学模式在建筑测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12.

[4]苗景荣.建筑工程测量[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13-03

“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理念具体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师资“一体化”等。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教学和生产及科研相结合、建设一支“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对在教学中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目标“一体化”

职业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学生素质的整体要求,概括起来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各要素之间有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目标“一体化”要求从整体去理解和实现目标,不能把它分解成“零件”。黄炎培先生把“某个性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中职教学中,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体化”而言,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处理、解决建筑工程中有关测量问题的初步能力,熟悉现代测绘仪器与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胜任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性的测量工作。

工程测量通常是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因此在本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员按照能力强弱和性别进行合理搭配,指定组长,明确责任,既使各成员得到锻炼,又强化了成员间的协作关系,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学、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教学结合、边学边练也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充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一体化”

教学内容“一体化”是指把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本是统一的,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也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职业教育教学要围绕实践教授相应理论。

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分为模块进行教学,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以工程测量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以几大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模块。根据工程建设涉及到的测量工作分为:1、“仪器操作”模块;2、“建筑工程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模块;3、“高程控制测量”模块;4、“建筑施工测量”模块;5、“构筑物营运变形观测”等五个模块。各模块再分子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项目,从而使学生每学一个单元模块就能了解此项目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增加整体性,克服知识点脱节、连接不紧密的弊端,使课程教学有序进行,保证其全面而完整,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在教学实施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时空“一体化”

教学时空“一体化”是“一体化”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有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施工现场等,各场地有不同的功能,但不能绝对化,应提倡场地的综合性功能。在不同的教学时段,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单一。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传统教学多半采用讲授法,即任课教师按照课本内容的学科体系特点,在课堂上采用满堂贯的方式,对每一个知识点讲授得很认真、很详细,但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对所学的内容不明白有何实践意义,由此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性很强,各个章节大都包含具体的实验课内容,由于在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相脱节,实践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作业相脱节,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融入到教学中,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讲授理论知识和现场示范,学生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训场所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相关项目的参观实习,由测量员现场介绍施工的过程及施工测量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又如平整场地±0.000标高测设、龙门板或轴线控制桩放线、基础工程的施工测量、墙体工程施工测量等。可放在野外现场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实行教学时空“一体化”,需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例如,全站仪、GPS等种类、型号繁多且价格昂贵,一般的中职学校都难于承受那么大的资金压力,并且利用率不高。与测绘仪器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充分利用其测绘仪器充足和先进的优势,亲自动手测一定的基准点,建立一定的实习场地和技能考核场地。获得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训练,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也学到了书本上还来不及编写进去的新知识、新技术。

四、师资“一体化”

师资“一体化”是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保证。“一体化”教师又称“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一体化”教学内容,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的教师就是“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一是要提高教学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在教学规划、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能力;二是提高工程素质,工程素质表现在专业教师要亲身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各阶段测量工作等实践,充分利用一年中的两个假期去生产企业学习,从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三是要培养信息素质,及时收集、鉴别、筛选、利用市场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工程实例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教师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例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课堂上采用引导、讨论、让学生上讲台表述自己观点等一系列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要演员,老师是编导。下面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水平角观测”为例分析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师资

“一体化”的要求。

[案例]

“水平角观测”

一、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用测回法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

如下图,设A、B、C是地面上相互通视的三点,用测回法测出三角形三个内角A、B、C的角值。(注:每个角测一个测回,角度闭合差不必进行分配)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项目策划能力,对“一体化”教学法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生产实践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实践项目。

二、学生实训(教师引导、示范、穿插理论知识讲授,学生操作)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分组合理,由各实习小组按自己制定的方案执行,但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让他们自己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上项任务,学生思考问题:

1.使用何种仪器?2.如何操作?3.怎样记录数据?4.怎样进行数据整理?5.规范规定的误差是多少?

1.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完成经纬仪安置及水平角观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从生产实际出发,教师对每一个模块都要安排针对性很强的实验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以实验课来带动整个模块教学。

(1)、经纬仪的安置的步骤(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操作):

①大致水平大致对中

看着对中器,拖动三脚架两个脚,使仪器大致对中,并保持“架头”大致水平。

②伸缩脚架粗平

根据气泡位置,伸缩三脚架两个脚,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③脚螺旋精平——左手大拇指法则

④架头上移动仪器,精确对中。

⑤脚螺旋精平。

反复(4)、(5)两步。

(2)、瞄准方法(教师示范,学生操作):

步骤:粗瞄-制动-调焦-微动精瞄。

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通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相关知识,特别是新规范、新技术、新仪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熟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运营维护等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3)、测回法测水平角(教师穿插讲授理论知识)

①教师讲授测回法测水平角的基本原理,强调测回法测水平角适用于两个方向的单角(∠AOB);

②教师结合视频资料示范单个水平角观测步骤;

③教师引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缺少足够理论指导的独立实践教学,常常变成简单的重复练习,而且对于一些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实践问题,一些学生无法完成,就对实践产生畏惧感,知难而退。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有效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

由各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观测(由测一个水平角拓展到测三个水平角)。教师引导各小组自行检查测量计算成果,并对照规范严格检查观测成果是否合格,如不合格要求学生返工重测。

三、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对已完成的测量任务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评价内容包括测量方案的合理性、技术报告的完整性、测量标志的规范性、测量数据质量、测量成果精度等。让操作比较顺利和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小组成员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测量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然后鼓励其他学生对他们的讲评提出质疑和问题,由学生现场进行解答,教师对该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点评,并总结分析全班的任务实施情况,对于在实习中有创新、为小组完成任务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应给予较高的评价。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完成一项“任务”的教学工作。

四、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篇4

一、编制依据

1.1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图纸。

1.2《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楼施工组织设计》

1.3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效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二、工程概况

22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位于上南路,建筑占地面积9810m,总建筑面积79480m,主

22楼地下二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地下建筑面积36400M,地上43080M。建筑物檐高23.45m,室内外

高差150mm,±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50m。基础为桩承台—阀板基础,开挖深度-11.60m,基础底板厚650。建筑外轴线尺寸为243.6米×79.200米。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3.1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局部位置较宽敞,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根据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总平面图内坐标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将控制点引测至场内,南北向控制点集中布设在南侧绿化带上,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东西向控制点布设在西侧,东侧设复核控点。控制点布置及复核点见附图。

3.2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范围之内。

3.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设置控制轴线1、6、14、23、30轴,A、L轴为控制轴,详细控制点布置及引侧详见附图。

3.4高程控制点数据:根据总平面图提供的上南路路中(H4.900)向建筑物四周引测固定高程控制点,东侧两个,南侧一个,距离基坑至少5m,埋于土层0.5m以下或设于周围永久建筑物上。

3.5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见附图)

3.6、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3.7、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并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

四.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进行复测。各控制线间距离采用全站仪检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各工艺施测程序见第五项(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4.1基础施工轴线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平台投测轴线(采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复测),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控制轴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4.2基础施工(即±0.000以下)采用悬吊钢尺法将标高导人护坡桩上,且基坑四周不低于6点(1轴线30轴线一点,A轴线L轴线各两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它控制标高点,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4.3±0.000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其它细部轴线。

4.4±0.00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入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每层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且层层校核,±0.000以上结构采用横向多次砼浇筑施工,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抄测结构0.500mm控制点,以供结构施工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4.5各层平面放出的细部小线,特别是柱、剪力墙的控制线必须校核无误,以便检查结构浇筑质量和以后的进一步施工。

4.6二次结构施工以原有控制轴线为准,引放其它墙体、门窗洞口尺寸。外窗洞口,采用经纬仪投测,以贯通控制线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标高的各层50线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弹出贯通控制线,周圈闭合,保证窗口位置正确,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一致。

4.7室内装饰面施工时,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引测建筑50标高线,要求制校核。

4.8外墙壁饰面施工时,以放样图为依据,以外门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贯通控制线为准,弹出方格网控制线(方格网大小以饰面石材尺寸而定)。五.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5.1基础工程

5.1.1将DJ2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

5.1.2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线为准,校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再用经纬仪以正倒镜挑直法投测各主控线,投测允许误差±2mm。

5.1.3垫层上建筑物轮廓轴线投测闭合,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弹出各细部轴线承台、柱、墙体、楼梯、电梯并在相应边角,用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5.1.4轴线允许偏差如下:

60米<L≤90米允许偏差士15mm(即1~30轴线)90米<L允许偏差士20mm(即A~L轴线)

轴线的对角线尺寸,允许误差为边长误差的√2倍,外廓轴线夹角的允许误差为1'。5.2±0.000以下部分标高控制

5.2.1 高程控制点的联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5.2.2士0.000以下标高的传递施工时用钢尺配合水准仪将标高传递到基坑内,以此标高为依据,进行坑底抄平。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便于使用和保存的位置,根据基坑情况,在基坑内将其引测至基坑外围砖胎模内侧壁,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墙、柱拆模后,应在墙柱立面抄测出建筑500线。〈500线相对于每层设计标高而定〉。

5.2.3标高校测与精度要求每次引测标高需要作自身闭合外,对于同一层分几次引测的标高,应该联测校核,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5.2.4土方开挖测量方法

5.2.4.1基坑开挖由1轴向30轴推进,高程分两次传递,在距槽底设计标高1.5米的边坡上钉钢筋头,架设水准仪,随时校核槽底标高。

5.2.4.2开挖到槽底标高30cm处,在基坑边①轴处架设经纬仪,向基坑投测主控线,在木桩上钉铁钉,确定控制点,并用小白线拉通。然后,在基坑边A轴处架设经纬仪,以同样方法确定主控线。当纵横主控线投测交叉后,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修整槽边。随挖土进度依次放出各主控线及边线。5.3地上结构施工(-10.3以上)5.3.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

5.3.1.1标高-11.3米基础底板混凝土及地下二层顶板浇筑完毕后,根据场地平面控制网,校测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后,使用经纬仪将轴控线引弹到结构外立面上(墙体)及伐板上,同时以钢尺测弹出所有轴线及柱、楼梯梁柱、电梯墙轴线及外边线,同时在每条轴线外500处弹出控制线。5.3.1.2楼层上部结构轴线垂直控制,采用在楼层结构相同的部位留200×200的放线洞口以便进行竖向轴线投测。预留洞不得偏位,且不能被掩盖,保证上下通视。

5.3.1.3地下一层楼面的轴网须认真校核,经复核验收方可向上投测。

5.3.1.4地下一层楼面基点上不得堆放料具,平常以木板覆盖钉牢并定期检查,以防破坏。5.3.1.5平面控制网根据结构平面确定,尽量避开墙体,保证通视。

5.3.1.6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先定主控轴,再进行轴网加密。控制轴线满足下列条件:建筑物外轮廓线、施工段分界轴线、楼梯间电梯间两侧轴线。5.3.2基准线竖向投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5.3.2.1基本要求

5.3.2.2竖向投测精度取决于测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设备的技术的状态。从这两方面着手控制投测精度。5.3.2.3测量人员经技术培训,持证上岗。5.3.2.4测量人员施测前认真理解方案。5.3.2.5仪器需有检定合格证。5.3.3竖向投测程序

5.3.3.1架设仪器于各层放线孔,将控制点引至楼层。5.3.3.2轴线点投测到楼层后,用光学经纬仪进行放线。

5.3.3.3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细部轴线、柱外框、电梯墙体边线轴线等,并设置偏轴线500的控制线。5.3.4测量精度要求

5.3.4.1距离测量精度:1/5000; 5.3.4.2测角允许偏差:20″; 5.3.5垂直度控制。

结构施工中每层框架柱及梁板砼施工完毕,应检测建筑四大角偏差并记录,并弹出竖向轴线;填充墙体砌筑后也应测量外墙垂直偏差记录及并每层检查门窗洞口净空尺寸偏差,同一外立面同层窗洞口高低偏差及各层同一部位窗洞口水平位移,弹外墙窗口边线竖直通线。5.3.6竖向测量允许误差 层间:2.5mm;

全高:3H/10000,且不应大于±10mm; 5.4标高竖向传递 5.4.1标高传递法

依据现场内6个永久标高控制点,(1轴线和30轴线各设置一个,A轴线和L轴线各设置2个)每段在外墙设置6个标高控制点,一层控制点相对标高为+0.50米,以上各层均以此标高线直接用50米钢尺向上传递,每层误差小于3mm时,以其平均点向室内引测+50cm水平控制线,抄平时,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设范围内中心位置,并进行精密安平。5.4.2标高传递技术要求

54.2.1标高引至楼层后,进行闭合复测。5.4.2.2钢尺需有检定合格证。5.4.2.3钢尺读数进行温差修正。5.4.3标高允许误差 层高:±2mm;

全高:3H/10000,且不应大于±10mm; 5.4.4标高传递注意事项

5.4.4.1标高基准点的确定非常重要,标高传递前,必须进行复核。5.4.4.2标高基准点需要妥善保护。

六、工程重点部位的测量控制方法 6.1建筑物大角铅直度的控制

首层结构施工完成后,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cm处外墙上(或轴线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上层梁板支模板的控制线。上层梁柱支模板时,以此线校准模板边缘位置,以保证柱角与下一层柱角在同一铅直线上。以此层层传递,从而保证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6.2柱、墙施工精度测量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剪力墙和柱子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填充墙及装饰施工的及时插入,放线时首先根据轴线放测出板墙、柱位置,弹出板墙及柱边线,然后放测出墙柱50cm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红三角,每个房间

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在该层墙、柱施工完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以便用于检查钢筋和墙体偏差情况,以及满足装饰施工测量的需要。6.3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方法 结构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成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体上。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由轴线关系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以此检查门、窗洞口的施工精度。6.4电梯井施工测量控制方法

在结构施工中,在电梯井底以控制轴线为准弹测出井筒500cm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并用红三角标识。在后续的施工中,每层都要根据控制轴线放出电梯井中心线,并投测到侧面上用红三角标识。

七、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7.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7.1.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20m1/7000(相对误差);

≤20m±3(对于轴线小于±3mm)

7.1.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mm。7.1.3标高小于±5mm。

7.1.4垂直度层高≤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7.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7.2.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仪器限差要求。

7.2.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7.2.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去,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7.2.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

7.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7.3.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7.3.2细部测旦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7.3.3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7.3.4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7.3.5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八、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8.1.1根据设计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时进行观测。8.1.2本建筑物施工时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精度如下表1:

8.1.3沉降点布置按照设计图纸设置,并加以保护,定期检查,防止破坏。

8.1.4当浇筑基础垫层混凝土时,在垫层面位置埋设临时观测点,待稳固后及时进行观测。8.1.5待基础结构施工完工后将原临地观测点移至该底板上埋设,并及时进行观测。

8.1.6直到±0.000时按平面布置埋设永久性观测点,每施工一层,附测一次,直至竣工。

8.1.7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一般为五年。

8.1.8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并与土建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分析成果。8.2护坡桩的位移观测

8.2.1在基坑开挖后,在边坡上布设变形点(变形点间隔10m左右)并在所坡桩基坑一侧500mm左右设置平行控制点线(即一点为置仪点,一点为后视点),用经纬仪视准线法,以各变形点的角度变化为依据进行观测,判别其变形位移量。

8.2.2基坑外观测用点必须设于永久性固定位置,且应深埋于土层下0.5m或设于周围永久建筑物上。8.2.3变形点观测频率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测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为止。8.2.4做好变形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及时分析和处理成果。

九、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改

1、控制材料的复核措施按二、三的叙述中进行。

2、细部放样采用不同人员、不同仪器或钢尺进行,条件不允许的可独立施测两次。

3、外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内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

4、有高差作业或重大项目的要报请相关部门或上级单位复核并认可。

5、对各层放样轴线间距离等采用全站仪校核,达到准确无误。

6、所有测量资料统一编号,分类装订成册。

十、仪器的配备及人员组成表10-1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10.2测量人员组成 测量班长:1名 测量技术员:1名

十一、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仪器管理台账,由专人保管、填写。

2、所有仪器必须每年鉴定一次,并经常进行自检。

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

4、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试,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

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置于有振动的车上。

6、仪器再场使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

7、水准尺寸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十二、测量管理制度

1、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2、上岗必须学习并掌握《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公司技术部制度的《测量管理制度》基本方案。

3、到现场放样前,必须先熟悉图纸,对图纸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尺寸进行计算、复核,制定具体的方案后可进场。

4、所有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控制点的布置,并随时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如有破坏应及时汇报。

5、测量人员应了解工程进度情况,经常同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交流。

6、经常与技术干部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图纸变更洽商,并及时将变更内容反映到图纸上。

7、爱护仪器,经常进行擦拭,检查时仪器保持清洁、灵敏,并定期维修。

8、有关外业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

9、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测量人员素质。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建筑构造与材料》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建筑构造与材料

课程代码:9900486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8

学分:2

课程开设目的:

《建筑构造与材料》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主要学习建筑的构造与材料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获得建筑构造与材料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建筑构造与材料的分类、性能,选择应用以及建筑构造与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做法。为以后该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设计打下基础并适应本专业要求。

本课程主要任务

1.学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和各类材料的组成特性技术性能;

2.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材料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的初步能力;

3.学习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功能要求、材料特点来选择和设计出既合理实用又安全、简约的构造方法和能力。

该课程的衔接的前期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等,后续课程有《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专业和实践课程。

一、课程考试改革的背景

本课程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 1

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和考核内容。

(1)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训和实例演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地运用装饰构造和材料。

(2)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应随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行业发展状况随之调整,将新理念、新科技与新技术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1.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本专业课程的考核制定了一套规范,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30%,平时考勤占10%,期末考核占60%。其中期末考核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期末考核主要是完成一次期末大作业,或交出一份作品成果。

前课程现行课程考核存在问题。(1)考核观念陈旧落后。命题、批阅方面都是以一次大的作业考核为主,课程考试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批阅,教师一般根据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进行命题,很少对应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等目标层次进行命题,导致命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阅卷更是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全面,真实的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

(2)考核内容缺乏与岗位的贴近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主要以实践考核为主,而我们目前的一些实践考核内容与社会岗位的贴近度有一定的距离,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也有差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达不到我们高职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3)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期末课程考核主要是完成一份期末课程大作业,由于完成作品需要大量时间,因此作业可以在课外完成,导致一些学生以抄袭来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找人替做,而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一般主要对期末结果进行成绩评定,在教学过程中也缺少其他过程性考试,使得这样的考核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2.考试改革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使学生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借助考核评

价体系进行监控。要结合我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使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能更加科学、有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建筑构造与材料》课程是根据知识技能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为线索,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选取教学内容,以各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与之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不受学科课程的限制,建构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也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设计理论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在复杂的设计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课程考试模式

1、更新传统考核观念,注重能力测试

单门课程考核由多人成立考核小组,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能力目标,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法,将有利于改善当前课程考核的不足。

2、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关注过程性考核。

单凭结果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不符合实际,要注重过程性考核,课堂评价也是主要的考核内容。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

以通过面谈、书面报告、讨论问题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3、课程考核与设计项目、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尝试引入项目教学,或以该课程相关的技能证书代替这门课程的成绩,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让学生可以熟识实际设计项目的工程预算和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建筑构造与材料课程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

实验操作考核20%

作业30%

考勤20%

课堂表现20%

其他10%

合计:100%

(以上各种类型的考核均须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及评分记录表)

教材及参考资料:

1.《材料与构造-上-室内部分》,张长江,陈晓蔓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材料与构造-下-景观部分》,詹旭军,吴 王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装饰构造》,谭建新 ,刘广洁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装饰材料》,丛遵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程设计之测量实习报告 篇6

苦心经营的十四天测量实习结束了,在这十四天,有风有雨也有晴,有苦有虑也有笑。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实。花开结下丰满的果实,辛勤的实习也要产生他的累累果实。实习报告就是果实!

可以说这次实习就是对我们整个学期以来本科目的一次大检阅,但是我们谁都明白这次测量任务不轻,责任很重,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周多以来,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观测、记录、计算、描点......我们分工合作,力求更好更快地完成我们的任务。在整个测量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疑难,也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对整个测量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教训和体会。撰写实习报告是实践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下面的报告中,我将概述外业内业的工作情况,特别注重撰写结合书本理论知识的某一方面体会与收获。

6月13日(实习规定时间的前一天),在实习正式开始之前,任课老师给我们大概讲述了这两周实习的任务,以及在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并给各小组下发了任务书。小组将严格根据任务书的指导,循序渐进的完成本次实习。老师给我们讲话完后,就带领我们到测区查看已知的图根控制点,接着认领测量实习中要用到的仪器以及设备,这样实习正式开始了。

是日下午,我们小组聚到一起,商量本小组工作的计划与时间安排,也就是本小组的实习小规划。根据规划,我们选定了十六周的星期一测量外也得开始时间。这天下午我们决定先把测区的控制点选好,以备明日工作的顺利进行。于是乎,大家就带上涂改液(标志导线点之用),浩浩荡荡出发开始了征程。

我们的测区东西走向250米,南北走向200米,主要包括红楼、学海花园、北院配电房、新北高速一段、电教,以及纺织学院大楼。根据实地考察,目测加上比画,我们一一精细的选择我们的导线点。工作进行中,我们发现选点要注意的问题是两个导线点之间的距离要小于100米,选的导线点独立或相互配合工作要能将所有的地形特征点通过已有仪器设备测出。经过仔细认真的工作,大家讨论选择点的合理性,最终我们选出了12个导线点,以b点为基本控制点,bc为定位导线。选定后,大家各自回去,准备第二天的正式作战。

6月14日,十六周的星期一上午,天气非常晴朗,大家依据规划兴致勃勃的扛着全站仪,棱镜架等仪器设备来到了测量现场。我们从基本控制点b点开始测,按照逆时针方向,一一测量。上午的任务是将导线点的平面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测出。这个测量看起来貌似蛮简单的,但真正要做到数据有效,也就是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个测量上,我们就遇到了很多问题。

起初,由于对全站仪的使用还不是十分掌握,在调平和对中上我们就花了一些时间摸索;之后我们还认为测水平距离要输入仪器高,就傻傻的每次测量仪器高度,直到已经测量了两三个点之后才发现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是徒费时间而已;再后面,因为

天气炎热,和大家都觉得操作好简单,加快了测量速度,在中午时分,任务“完成”。到底是初经沙场,不知测量稍有粗心酿成不必要的误差就会令整个测量崩盘,再加上个别人员的粗心不认真仔细操作,急于求成,直接导致测量误差大得惊人——闭合差达到几度。当然组长没有敦促组员严格操作也是有大责任的,所以身为组长的我,从中也认识到“做一个领导人,就要领导大家把工作按正规要求做好”的道理。次日通过计算发现误差后,我们决定重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那次教训,我们重点就我们忽略大意的地方一丝不苟的进行操作。我们同样以b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我们务求调平对中准确无疑,棱镜架水平无偏差,工作求质不求速,仔细瞄准,仔细读数,仔细记录。毫无疑问,我们得到的数据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的闭合差是182秒,而容许值是208秒。虽然反工了,但我们得到了精准的数据,喜悦不禁,反攻的苦楚大家都忘得一干二净了。Gratulations!Boys.(祝贺,小伙子们)

星期一下午,我们进行的是高程的控制测量。因为我们学校依山傍水,地势高低起伏不平,高程测量不平面控制测量就要来的复杂一些了,因为他要设很多的转点。同样的,我们仍然由b点开始,逆时针方向开工。我们使用的是自动安平水准仪。水准仪与全站仪相比,使用起来人工因素误差就要明显的多了。出来调平外,立尺也要有一定的水平。还有由于水准测量天生的诟病,为了消除仪器误差而采用的红黑面方法,测站居中,测站偶数法等等。为了得到精准的数据,我们必须比使用全站仪更加认真的使用水准仪。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小组遇到了一位职业测量人员,他来学校玩玩,看到我们在测量,就饶有兴致的过来与我们交谈。他告诉我们,“水准测量在工程测量中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建设精度要求不一样,比如桥梁的建设对水准的要求就很高,精度不高可能导致桥无法对接,那就嘻哈了;而道路就要求低些了。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消除法都是很常见的方法,你们要牢牢掌握,如你们也在用的红黑面方法、测站偶数法。测量工作一定要认真,认真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工程建设负责,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建设者的。”我们小组六人团结合作,一丝不苟各司其职,操作水准仪的认真操作,读数的认真读数,立尺的认真立尺,记数的认真记数。在地势升降大的地方,我们细致的设置转点,采用偶数测站法消除两尺的磨损不同引起的误差。这么严谨的工作,怎么能不得到严格符合要求的数据?!

这样第一期的外业任务就圆满完成了,接下来是第一期的内业了。第一期的内业实在星期三进行的。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齐聚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宿舍九栋201,展开数据计算和表格制作与填写。同样是分工合作,两个计算数据,四个制作表格与填写。计算数据我们按照书本上正规的计算方法进行,多次运算,确保无错;再计算出误差,在误差容许的条件下,根据测站数进行调整。我们制作了一个电子表格来记录平面测量中方位角的读数,记录数据认真细腻,无差错的完成了。这样的话,第一期的全部工作就圆满完成了。这夜,大家在一起吃了个饭以示庆祝。

十六周的星期天,我们迎来了本次实习的第二期任务——测绘测区地形图。同样,正式开始前,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要点,包括画图要注意的地方,花圃怎么画啊、台阶怎么画啊等等。去了一些旧的,来了一些新的仪器,碎部测量在大家的勃勃兴致之手下,又展开了。

第二期的任务是在前期处理准备好的控制点上进行碎部测量。因为可以用经纬仪也可以用全站仪,而我们的全站仪很好用,且他自动化高,数据处理上非常之方便,所以尽管其他组使用的是经纬仪,我们第六小组依然选择了全站仪来陪伴我们地形图的测绘工作。由于测量与画图同时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错误补救),第二期花了好几天时间。为了能让绘图员了解何数据对应何点,我特意画了一副测区草图,在上面给特征点标上一些号码,然后依据号码记录数据,测图员一目了然,测绘工作得以准确而快速的进行。我们的测绘从红楼学海花园开始,按逆时针画过去。测量上,我们力求做到准确无差,选点上我们力求细致入微,尽可能反映地形图的特征。其实测绘工作开始时,我们也试着用经纬仪测过。但是,一人工误差大,二计算量繁,我们毅然放弃了经纬仪的使用。我们小组的绘图工作是由方励同学一个人完成的,他严格按照老师和任务书上的要求,根据制图图标和制图格式来绘图。定位针打遍了所有的控制点,量角器不知转了数千圈,他的工作是繁多的,他认真的态度让所有人满意鼓舞。我们呈上精确的数据,他交出精准的地形图。六组组员通力合作,辛勤耕耘四天,将第二期的地形测绘工作圆圆满满的Complish(完成)了。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 不大幅度地减少教学内容,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改革中挖潜, 从课程内容整合中获得。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与优化教学内容表现为, 剔除那些与职业工作能力联系极少和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 对经典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适当补充测量前沿知识。

(一) 依据职业工作能力要求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均需要进行测量工作, 为其提供测量控制点、场地地形图和进行定位放线、施工测量、变形测量和竣工测量等技术服务, 特别是在施工阶段, 每道工序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测量放线, 因此, 具备建筑工程测量技能是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表1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对测量技能的需求分析。

(二) 改革教材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1.着眼专业群建设, 调整课程体系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们不仅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还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与其它课程的协作配合, 以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统一的专业群模块。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建筑力学”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 主要是使学生在测量时能读懂施工图和了解施测对象的基本构造。后续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施工”, 它们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学生具备相应的测量技能是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基本前提。

2.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运用现代观念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是要选择知识, 再者一定要加强重点内容的提炼, 明确知识点, 抓住课程的“三基、三新”, 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基础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知识, 专业课调整的重点是增加新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好经典内容和现代化内容的关系, 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同时压缩那些起点低、简单重复和陈旧老化的内容, 使增加的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接轨。

(三) 课本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

课本上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 既有利于避免教师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空洞抽象,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对于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方法等部分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用仪器进行演示, 并与实践课结合起来, 直接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另外, 还可以将一个实际测量过程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等部分, 在校内实际布设一个地形图测绘现场, 将实际测量工作任务作为实例插入到理论教学过程中,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课程的界限, 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 以项目为载体, 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 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 (生产车间) 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适应知识发展更新的特点, 教师还可以将测量的前沿领域知识如全站仪的使用、卫星定位技术、盾构施工的测量技术等渗入到基础教学之中。这些课外知识穿插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 突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是以课程教学突出基础性、前沿性、时代性为目标, 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 在对本学科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 修订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 结合省级精品申报和高教研究中心批准的“十一五”教研课题, 更新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 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在强调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要紧密的与职业工作能力相结合。二是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能力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由于建筑工程测量具有实践性强、任务复杂、讲究精度、工作艰苦、多人合作和责任重大等特点,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认真程度、吃苦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的课程内实习过程, 能够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繁多难学, 我们要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融为一体, 就要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为此我们对建筑工程测量每章内容拆开重组, 以项目教学为主线, 将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 (项目划分要尽可能细, 这样更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 , 再将各部分内容归纳到相应的项目当中。例如, “水准仪的使用”这个项目, 将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构造、水准仪的使用方法以及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这几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 再加入水准仪的展示与演示、水准仪的操作实训过程, 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 (测量风雨场) 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 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测量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内容学习结束以后, 再将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地形图测绘及控制测量结合安排一个独立的校内实习任务, 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们独立的完成一个整体的测量任务, 任务结束后让每组上交一份测量数据成果, 并且让每个学生上交一篇测量实习总结报告。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受学生的欢迎。

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办法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 将所有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重新分配到每个项目当中。例如, “水准仪的使用”这个项目, 理论需要4个, 实践需要2~4个课时, 如果可以加大实践课时, 那么实践4个课时效果会更好。在每个项目中, 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是不能完全分开的, 也就是说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融为一体, 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操作融为一体, 还要有相应的讨论和总结, 那就需要满足6~8个课时的教学安排。这也是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一个实施的难点。如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效果, 增大课堂容量, 对于解决课时需要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对教学场地的要求很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一) 多媒体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中, 基础理论知识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过程当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实施课堂教学, 减弱了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和复杂性, 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这一矛盾。通过各种课件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 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 在多媒体课件中将理论知识简单化, 减少文字内容, 增多动画效果, 增加图片、视频等, 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实践知识部分以实物演示法为主。边演示边讲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在整合教学中, 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即设计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三先”, 即先尝试、先讨论、先思考。教师通过点拨、参与、辅导, 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达到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目的。

实施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整合的尝试, 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分析研究教学问题, 设计教学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努力探索教学过程各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最优化, 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也加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由于测量对象的多样化而多变, 如建筑有多层、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 有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军事建筑, 有砖混结构、砼结构和钢结构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或同一类型建筑的不同施工阶段, 其测量内容、方法、技术和要求都有较大的差别。而提高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 需要我们不断的讨论、探索和实践, 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而努力。

摘要:《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是研究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为学生应用有关测绘资料和测量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 在教学改革中尤为重要。因此, ,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也是本专业的骨干课程, 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内容,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建筑测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大项目;建筑工程测量;可行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1-01

一、项目教学的特征

项目教学法,指让学生以一个项目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各相关课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模式[1]。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中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正符合了新形势下地教育模式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最终的评价依据并不单单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课程内的知识和并锻炼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实施项目教学的条件

(一)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师。

项目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做更多的课前准备, 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备课,课前组织学生分好组,准备好相应的任务材料单、教具、素材等,要十分熟悉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充分掌握学生状况。要求教师既有上好专业理论课的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符合项目教学要求的教材。

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教材必然满足不了项目教学的需要,应到工程单位收集大小和规模适宜的工程项目,重新编写一套新教材。新教材应以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中等规模的建筑工程项目资料为主线,以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为单元编写教材内容,再将各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 使有关建筑工程涉及到的测量知识点穿插其中。

(三)数量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

项目教学对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要求较高,设备数量和实训场地大小应足够分组教学要求,一般每个项目设备应在六至八套左右才可以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三、大项目教学的思路与架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课要完成的产品就是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2]。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绝大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围绕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进行项目教学,形成大项目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全部的专业课模拟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比如我们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的模拟设计及施工。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四、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在大项目教学模式中的可行性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应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本专业课程的大项目作为教学主题,学生参照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搜集信息资料,以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建筑测量基础技能学习-测量工作前期准备-测量任务过程实施-验收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项目教学和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建立起了与实际工作相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高度统一的模块化教学与实训项目。

五、项目的考核评价

根据项目教学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建立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阶段考核与总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客观、准确、恰当地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3]。

按上表预先设定的十个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按照任务内容、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确定考核评价分值大小,学生每进行一个项目,教师就要对该项目完成考核评价,包括项目实施的过程考核和最后成果考核,以及学生个人考核和小组团队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还要对每个工作任务中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总结和测试,测试成绩也要计入每个项目评价的成绩。期末学生课程成绩为十个项目成绩的总和。这种评价体系评价全面,评价形式多样,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充分鍛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在大项目教学中的有效性

根据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架构来看,建筑工程测量课是重要组成部分。大项目教学使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效果更佳:

(一)由于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过程中有特殊的积极性,各测量技术实训就不再是独立的课程实训,而是为完成自己的一个项目而展开的分部工作。

(二)同学之间的研究更活跃,他们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观察,研究,建筑物的构件及测量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

(三)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能自觉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才掌握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该课程对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

(四)建筑工程测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得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以验证。

总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大项目教学法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适应了建筑业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对项目教学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现阶段中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鹏飞.项目教学,小班推进[J].中等职业教育,2006(14)

[2]周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3]洪霄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上一篇:安全保卫部职责下一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