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精选12篇)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1
“电子测量技术 ”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电子测量技术 ”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测量误差的性质 、特点 、分类和测量结果的处理,常见元件(电阻、电容、电感)标注方法和测量方法,电参量(电流、电压、功率)的测量,常用的测量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时域测量频域测量和数据域测量的基本特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制定合理的测试方法,学会设计一个最佳的测试方案,并且学会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处理。 开设“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数学公式推导复杂,学习难度大,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疲劳,致使学习效率下降。 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要注重大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 我们可将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 在基础验证实验中要求大学生能够识别常用元件,并能对简单的电路进行测量。 在综合设计实验中,要根据大学生电子协会和电子设计大赛比赛要求事先拟定题目,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加强大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我校大学生近几年的参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是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当前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体系陈旧,过多的介绍一些繁杂的公式,对于专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因此我们联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编写了适合大学生使用的 “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大纲” 和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书”。 该套教材介绍常见电参量的测量方法、常用元器件的特点以及测量方法和测量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 使用方法和测试技能,并且介绍了误差理论和误差分析,时域测量、频域测量和数据域测量的基本方法。该套教材的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内容上能够将知识点与能力点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大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对电子测量的主要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对于具体测量问题,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大学生既能够建立基本测量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 又能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现代测量新技术如无线通信测试、蓝牙测试、光通信测试等,每一部分均附有例题和习题,供大学生练习,以加深理解。 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实训项目,在选择实训内容时,应结合现场工作需要和我校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所选择的仪器都是全国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测量仪器
二、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中,不再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方式,而是将大学生进行分组,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制订测量方案,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授课过程中,对于基本公式、基本定理的推导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 既能使大学生加深理解, 又方便大学生记录。 对于电路的测试技术和方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等手段,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增加了传授的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使大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教师乏味的讲解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大学生才是主体。 对于难点、抽象的知识点,教师要给大学生讲解清楚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训练项目,让大学生先对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到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自己搜集信息,了解每种测量仪器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测量精度,从而学会建立一个优化的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案。
三、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在实验环节的安排上,增加实验台、实验课时和实验数目。我们把整个实验内容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基础验证型实验中使大学生学会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方法,学会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会对简单的电路进行测量;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同时,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和一些高难度的题目,难度适中的题目能使大部分的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高难度的题目可以使少部分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从而带动其他的大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杜绝考前突击几天就能过关的现象, 对大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以前的测试就是笔试, 以至出现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 为了彻底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更注重大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以及在实验操作中的具体表现,这样给出的成绩更加客观公正,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五、结束语
通过这几方面的改革,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近年来, 我校的大学生参加河南省电子技能大赛、全国电子大赛还有电工证的等级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了他们的成长成才。
摘要:“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设计能力。教师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通过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电子测量仪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2
(一)、绪论
1.测量的基本概念(熟悉)
1)测量的定义
2)测量概念的内涵
3)测量的组成要素
4)完成一次测量过程的步骤
2.计量的基本概念(熟悉)
1)计量的定义和意义
2)计量和测量的关系
3)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4)测量标准的概念
5)基准的分级分类
6)计量中的几个术语
7)测量标准的传递的概念
3.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测量误差的定义(熟悉)
2)测量误差的来源(熟悉)
3)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掌握)
[1] 绝对误差
[2] 修正值
[3] 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示值相对误、满度相对误差、分贝误差
4.测量的量值比较原理
1)基于比例变换的间接比较法(偏转法)(熟悉)
[1] 比例变换原理
[2] 间接比较原理
2)基于差值示零的直接比较法(熟悉)
[1] 差值测量原理
3)减少误差的复合式比较(熟悉)
[1] 微差法
[2] 替代法
[3] 交换法
5.测量的基本实现技术(了解)
1)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
2)电子测量中的比较技术
3)电子测量中的处理技术
4)电子测量中的显示技术
(二)、测量方法与测量系统
1.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1)电子测量的特点(了解)
2)电子测量的内容(按被测物理量分)(了解)
3)电子测量的定义(熟悉)
2.测量方法的分类(熟悉)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概念
2)有源量测量和无源量测量的概念
3)频域、时域测量的概念
4)静态、稳态及动态测量的概念
3.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熟悉)
1)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概念
2)静态误差、动态误差的概念
3)测量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
[1]理想线性系统静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2] 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熟悉)
① 量程
② 零位值
③ 灵敏度
④ 分辨力和分辨率
⑤ 漂移
⑥ 时漂
⑦ 温漂
⑧ 线性度
⑨ 准确度
⑩ 可靠性
⑪ 输出电阻与输出阻抗
4)电子测量仪器的技术条件及误差的表示方法(熟悉)
[1] 容许误差
[2] 工作误差
[3] 固有误差
[4] 影响误差
[5] 稳定误差
[6] 仪器误差的表示方法:2-58~2-61
4.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熟悉)
1)动态特性指标的2种测量方法
2)动态特性指标
[1] 时域指标的内容
[2] 频域指标的内容
(三)、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1.测量误差的分类和测量结果的表征
1)测量误差的分类(掌握)
[1] 随机误差
[2] 系统误差
[3] 粗大误差
[4]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表达式
2)测量结果的表征(掌握)
[1] 准确度
[2] 精密度
[3] 精确度
2.测量误差的估计和处理方法
1)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及减少方法
[1]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了解)
a)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的规律
[2] 有限次测量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偏差的估计值(掌握)
a)有限次测量的数学期望的估计值——算术平均值
b)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c)有限次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2)系统误差的判断及消除方法
[1] 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熟悉)
a)不变系差的校准发现方法
b)变化系差的残差观察法
3)粗大误差及其判断准则(掌握)
[1] 粗大误差的判别准则
a)莱特检验法
4)测量结果的处理步骤(掌握)
[1] 等精度测量
5)测量误差的合成和分析(掌握)
3.测量数据处理
1)有效数字的处理(掌握)
[1] 数字修约(舍入)规则
[2] 有效数字
[3]近似运算法则
(四)、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1.概述
1)时间、频率的基本概念(熟悉)
2)时频测量的特点(了解)
2.时间与频率标准(了解)
1)天文时标
2)原子时标
3)石英晶体振荡器
3.电子计数器的组成原理和测量功能
1)电子计数器的测量功能(熟悉)
[1] 频率测量
[2] 周期测量
4.电子计数器的测量误差(掌握)
1)频率测量误差分析
2)周期测量误差分析
3)中界频率
(五)、电压测量
1.概述
1)特点(了解)
2.交流电压的测量
1)表征交流电压的基本参量(不需要记忆常见波形的波峰和波形因数)(掌握)
2)交流/直流转换器的响应特性及误差分析
[1] 交流电压的基本测量原理(熟悉)
[2] 峰值电压表原理、刻度特性和误差分析(掌握)
[3]平均值电压表原理、刻度特性和误差分析(掌握)
3)模拟式交流电压表(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特点)
[1] 检波-放大式电压表
[2] 放大-检波式电压表
[3] 外差式选频电平表
3.直流电压的数字化测量及A/D转换原理
1)数字电压表的组成(了解)
2)主要性能指标(掌握)
3)逐次逼近比较式ADC(了解)
(七)、信号波形测量
1.概述
1)主要技术指标(掌握)
[1] 频带宽度BW和上升时间tr
[2] 扫描速度
[3] 偏转因素
[4] 输入阻抗
[5] 输入方式
[6] 触发源选择方式
2.CRT显示原理
1)CRT(了解CRT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1] 电子枪
[2] 偏转系统
[3] 荧光屏
2)波形显示的基本原理(掌握)
[1] 显示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2] 扫描的概念
[3] 同步的概念
3.模拟示波技术及通用示波器
1)通用示波器的主要组成(了解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2)通用示波器的垂直通道(了解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基本作用)
4.示波器的基本测量技术(掌握)
1)用示波器测量电压
2)用示波器测量时间和频率
(八)、信号的产生
1.信号源概述
1)信号源的组成(了解)
2)正弦信号源的性能指标(了解)
[1] 频率特性
[2] 输出特性
[3] 调制特性
2.1)
2)
3)
3.1)
2)
3)正弦、脉冲及函数发生器(了解它们的功能)正弦信号发生器 脉冲信号发生器 函数信号发生器 锁相频率合成信号的产生 频率合成原理(熟悉)频率合成分类及特点(了解)锁相环(PLL)的基本概念(掌握)
[1] 锁相环的基本工作原理
[2] 锁相环的基本形式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3
《电子测量与仪器》传统教学顺序是开设在《电工基础》(以下简称《电工》)和《模拟电路》(以下简称《模电》)之后,主要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形式。近年来,随着工科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作了一些改革尝试,教学开始采用《电子测量与仪器》与《电工基础》《模拟电路》同时开设的顺序;教学模式采用“实验室(含多媒体)——教室——专业课”的多点教学模式。理论课做到精讲多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改进实验课内容和方法,让学生都有动手机会。精选一些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本文就传统教学、现代化教学和多点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课程开设改革
1、开设顺序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要求,应用电子专业《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经过这样一轮教学后,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高职《电工》课中实验内容比例增大,要用到基本测量工具——万用表;《模电》课程中第一章节内容就是PN结和晶体管,要想使学生真正搞清楚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管型和管脚,教师一般就要先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应用知识。这样又要用到基本的测量工具——万用表,而万用表内容又要等到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中讲授,这就给《电工》和《模电》课教师带来一系列不方便。迫于使用测量工具,对万用表进行讲解,由于课时因素,只能简单介绍,使学生使用掌握不好,造成学生的实验操作效果不好,达不到各实验课预期教学目的,同样达不到理论教学目标。等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中讲万用表时,同学们认为已学过,产生不重视心理。真正让学生测量一只三极管时,多数学生已不能正确测量出三极管的管型和管脚。这就对后续专业课实验教学产生较大影响,小则不会读表,大则导致档位置错,损坏万用表或实验教具。
再如,在《模电》中讲低频放大电路章节时,放大电路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重点掌握内容,这就要用到信号源和双踪示波器。同样,这些教学实验仪器需要在第二学期《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中讲。所以我们发现放大电路章节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更谈不上创新实验内容,这样严重影响后续教学。
经教研组决定,在05级应用电子专业作试点,将《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提前至第一学期,这样就与《电工》和《模电》课同时开设,根据这两门课教学进度,《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紧随服务,必要时自己内部作调整,使实验课内容与《电子测量与仪器》操作课内容相同步,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练的时间,更重要是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好理解,使学生能够感兴趣,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经调整后,教师虽然忙了一些,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章节顺序改革
教学时更要注意本课程章节与其他课程的同步关系,使教学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迁移与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测量与仪器》的教学比一般课程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模电》中讲低频电压放大器时,《电子测量与仪器》就将电子示波器章节提前来讲。当作晶体管放大电路实验时,双踪示波器使用刚好讲完,这样,对观察三极管放大现象和波形失真有非常直观认识。在降低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仪器的基本理论与仪器的实际使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放大电路实验这一环节,不但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而且掌握双踪示波器的正确操作和使用,使教学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接受。
二、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学生工作的定位,理论教学不应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以足够、适度为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的能力。比如,传统教材中的绪论、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两章,我们将它们合并为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知识。再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频域测量仪章节的内容删除不讲。所授测量仪器也只讲与仪器操作有关的部分。而对仪器工作原理不多作理论上的探讨。另外,学校的教育也为他们毕业后续学习、终身受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要把理论教学控制在适度的水准,不能过度地低。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按教师要求去操作,最后进行测试方式完成。在05级《电子仪器与测量》课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试着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这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脑式教学
在示波器章节教学中,直接到实验室进行教学,一边讲一边进行操作。在讲面板旋钮认识与使用时,我们直接将仪器使用说明书发给学生,在屏幕上提出许多相关内容的问题。两人一组,给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照说明书去讨论、寻找答案。每组用最拿手的问题,在讲台大屏幕上给全班讲述,这样就迫使学生必须很快会使用仪器面板旋钮。大家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生怕剩下较难的问题答不上,最后再做一个全面讲解和点评。这种教学是“逼”学生动手,实际动手过程就动了脑,经过动脑的过程才能理解、熟悉和掌握。我们称之为“动脑式教学”。
2、开放式教学法
在函数信号源一节中,双稳态触发器可产生方波信号,密勒积分器可将方波变换成三角波,二极管变换网络将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既用到模拟电路知识,又用到测量工具。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用刚学过振荡器知识,分组设计一个最简单正弦波发生器;或给出一个简单方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电容充放电知识设计一个三角波发生器:或给出一个三角波让学生设计一个正弦波发生器。三个简单信号发生器的组合就成为我们所讲的函数信号源,这样,既让学生学过的内容得到应用,又让学生知道了信号源产生原理。
3、互动教学法
为提高同学的学习情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一部分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登上讲台,向全体同学讲解。如在讲授万用表测量串、并联电路时,表的使用要求,电路之间特点等,这都是大家从初中就学习的内容。选择2名同学登上讲台,台上的同学准备得很充分,讲得有声有色,下面的同学精力集中,听得专一,还有的同学及时纠正讲课同学不准确的术语。这种方式较好地活
跃了课堂气氛,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想登台演讲,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有各自的不同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实现教育过程的载体;不同之处是,方法是软件,手段是硬件。教学方法,主要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教学手段则主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学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
1、提高实验课教学比例
200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我校购进了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实验课理论课已超过1:1,多数章节内容可以直接在实验室上课,两人一组,边讲边操作,这样既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又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的全部过程,对每一项实验步骤达到全面了解。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远大于课堂听课积极性,根据此特点,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目的上变验证性为趣味性、自主开放型,交实验项目内容统一性为多样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化教学手段
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快。多媒体教学不仅直观、逼真,更重要的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仿真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更大优点是解决了在实验台上无法做到的极限试验。比如实物做实验,当给定极限参数时,电子元件易损坏,而采用仿真教学,则没有这个问题:再如:通过电路仿真让学生学习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与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较,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电路的分析和测量,突出了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这种“以虚代实”、“以软代硬”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在大幅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总之,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相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3、多点教学考核
考核内容与评价方式是引导师生如何教学的指挥棒,对课程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为了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2005年开始按“4(期末)+4(操作)+2(平时)”考评方法。另一方面,在后续专业课中仍保持本课程考核内容。比如,《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中,万用表或示波器操作不正确,造成读值错误或损坏教具,就会从本门课考核中扣除一定分数,这样,避免学生学完结束的思想观念,加强平时基本技能的考核,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改革与探索的实践表明,教学模式并不是统一公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合适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真本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要保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4
项目式教学法最初产生于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课堂教学, 在当时被称为案例教学, 它以学术界非常著名的构建主义理论为支架, 得到了教育界的肯定与重视。改革开放后, 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在各大高校中推广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教育学研究者逐渐将该教学方法与我国国情和办学实际相结合, 进行完善创新, 提出了项目式教学的新概念。项目式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项目式教学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 它能够很好地将“教、学、做”融合于项目之中。项目式教学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又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尽早地学会学习。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理解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学校引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影响, 项目式教学方法往往与实际相脱离, 流于形式。项目式教学一定是与实践相联系的, 离开了实践, 项目式教学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接受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结合, 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项目式教学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三大转变。第一, 开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第二, 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转变;第三, 开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践经验为中心转变。所以说, 项目式教学真正体现了构建主义的理论要求,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划分切割,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 分别独立完成自己的项目操作过程。整个过程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以理论经验与课本知识为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过程组织教学, 让他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实践动手能力, 避免了传统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端。
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知识、电路元件参数的测量、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时间与频率的测量、测量用信号源、示波测试技术、频域测试技术、数据域测试技术等, 教材中关于测量原理的讲解内容占据篇幅较大, 而测量方法和仪器的操作与应用相关知识的介绍却是少之又少。尽管一些实验能够用到相应的理论内容, 但大多数的测量对象选取的都是标准信号源环境下产生的信号, 与实际工作岗位出入较大。
(二) 教材内容编排比较滞后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 通常选用理论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两本教材。但两本教材内容编写都以理论说教为主, 与项目式教学方法相脱离。编写过程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 缺乏新内容、新知识、新技术, 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 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且理论教材与实验指导书之间衔接程度比较低, 之间的联系性不强。
在用工荒问题比较严重的今天, 教育部门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目标是为电力系统电子测量领域培养专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 将项目式方法引进到课程教学中来, 实施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大势所趋。
三、《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 设置课程目标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主要讲述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 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其教学目标必须依据电子测量所在岗位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特点而制定。教学起点的要求是培养能够从事电子测量工程技术的人才, 从工程角度出发,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测试方案, 熟练地掌握运用常用电子仪器来测量各种电路的参数, 并由此判断电路性能的优劣。所以, 它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地操作电子测量仪器。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和细化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电参量的测量原理和测试方法,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使用方法。在生产实践中能制定出测试方案, 能合理选用测试仪器, 准确测量电参量及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本专业的测量工作打下基础。
(二) 优选课程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项目选择上应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念, 坚持以项目为基本, 以岗位任务为线路, 在任务动机的刺激下, 将学生串联在一个个的项目中, 构建知识、标准、技能之间的框架。所选择的课程项目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的内容, 内容设置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止到变化、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课程教学与生产环节相互交融, 打造与生产实践相类似的教学环境。
(三) 创新课程模式
要摆脱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的限制,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将课程理论知识阐述改革为以技术应用为主线, 将《电子测量技术》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每一个工程项目中, 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训的相统一。营造和谐的上课氛围, 精心设计项目, 师生之间分工明确, 由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任务”,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积极性。为此, 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 可以设置七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依据工作要求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 (见表) 。以情境组织教学内容, 以任务实施训练技能, 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最后进行学习评价。在学习与工作相连接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现本课程所担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
每个任务的工作按如下步骤进行:
(1) 教师提出任务, 下发工作任务单, 布置任务。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设备和板书, 并结合引导讲授、演示、讨论、案例、互检查及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讲解相关知识点, 学生通过学习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2) 学生根据任务单, 制定分工计划和工作任务实施步骤;
(3) 分组, 教师演示关键步骤, 并说明注意事项;
(4) 学生实施工作任务, 在实训台上训练, 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及时纠正解答问题;
(5) 教师点评, 学生交流总结;
(6) 填写工作任务考核评价单评定成绩;
(7) 填写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登记表;
(8) 撰写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训报告。
在具体的实践中, 可以把教学安排在实训室, 一面讲授原理, 一面开展实训项目教学, 贯彻“任务驱动, 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思路, 每个任务中都安排相关实训项目, 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训练,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使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培养。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 而且增强了教学的互动与交流, 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重建课程结构
结合项目工作体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重建课程结构, 合理减少理论知识的篇幅, 明确学生应该学会哪些知识以及如何学习这些知识。
立足工作项目开发课程结构, 要将课程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衔接起来。理论知识要坚持“必需、够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重组教学内容, 把学生带到工作场景中去, 把工作任务带到教学过程中去, 以实践知识深化理论知识, 借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服务, 推动“引导项目”向“引深项目”的梯式前进。
精选典型项目, 在教学、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用到什么内容, 就学习什么内容, 挖掘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学科内容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利用精选的项目引导学生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自觉、主动地构建理论知识, 激发学习潜能, 提高职业能力。
(五) 完善考核、评价方式
与项目式教学相匹配的考核方式是项目式教学的应有之义。打造高质量的项目式课堂模式既需要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安排调节, 又需要走下课堂后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能够总结课堂经验, 认识课堂教学环节的不足, 进而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 要正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尊重和理解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 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讨积极性;然后, 要重视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能片面强调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也不能一味追随学生的学习目标, 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整体教学计划的完成;最后, 总结不足之处, 认识缺陷, 做出正确全面的教学评价, 为下次教学实践作未雨绸缪的准备。
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多元性。将日常观察与教学测验相结合, 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日常观察量表, 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 从学习的参与状态、人员的交往状态、学习的思维状态、目标的达成状态和生活中的情感状态五个方面来加以评价。同时, 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纳入到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中来, 将日常观察与教学测验相结合。将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 但是受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容易出现偏差, 有失评价的真实客观性。作为对自我评价的补充, 同伴评价、企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外界评价则能够有效避免自我评价的不足。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指标中, 更多的指标很难在一次书面考试中给出合理准确的评价, 而过程的考查与记录, 才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因此, 对于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指标应采用定性评价。但由于个体的差异, 某章节知识与技能学完后, 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还没有理解与掌握, 应允许这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努力, 让他们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要将项目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 重视考核的阶段性和过程性, 把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因素渗透到评价中, 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结语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正旺, 技术型人才市场面临的缺口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 学校必须及时做出反应, 将项目式教学法引进到课程改革中来, 创新《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思路。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 探索教育规律, 把握发展先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打破教育领域的思维定势, 兼顾学科特征, 开发项目式学科建设体系,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松.关于《电子测量技术》项目式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16) .
[4]王月爱.探索《电子测量技术》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2) .
[5]文国电.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J].重
[6]张国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改革浅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 .
[7]黄建钢.培养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9) .
[8]陆绮荣, 顾炳根.电子测量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9]管莉.实用电子测量技术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反思 篇5
6月21日,我参加院里举行的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选拔,教学内容是《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该节的内容选自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围绕时域、频域和数据域三部分进行学习,通过了解它们的测量原理,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其规律,寻求减小或消除测量误差的方法,识别出测量结果中存在的各种性质的误差,学会数据处理的方法,使测量结果接近真值。该节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测量误差的定义和误差的来源;2)掌握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和几种表示方法并且能计算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主要实施了以下教学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五个注重,一个反思:
1.注重基础,知识深化。基础是起跑线,要想跑好全程,必须做好起跑线的开头工作。先讲清楚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差异,力求全面提高。注重了好学生、中等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搭配提问,以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3.注重引导与归纳。在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清楚那些知识为重点,那些内容为难点。学习完本节之后一定要留几分钟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4.注重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探究方法。因为我们这门课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程,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更好的指导实践,那么实践又反过来验证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5.注重知识的结合,使学生的知识趋于系统化。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前沿技术问题,如:在数据出的方法方面,会跟学生提到软测量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等前沿科学,使学生知识趋于系统性,也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他们也会在课下查阅相应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篇6
【关键词】测量;电子测量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和探究
一、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蓬勃发展,电子测量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电子测量技术,作为大多数电子产品精密及准确测量的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电能量、信号特性及其所受干扰、元件及电路参数等电专业的测量。就目前的电子技术市场来看,可以说,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早已进入了一个较为理想和成熟的发展环境。对于新时期下如何进一步促进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需要从事电子技术行业的技术人员加以重视考虑,可以从电子测量技术的软件平台、总线接口、虚拟测试、专家系统等几个方面加强分析和探究。现具体分析如下。
二、电子测量技术的产品发展及应用
电子测量仪器,是基于电子测量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和接口技术等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械测试系统。从国家安全角度、经济产业角度以及科技发展角度来看,融合了大量的高新科学技术的电子测量技术与电子测量仪器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原创核心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未来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测量仪器的通用化、模块化、网络智能化等各个方面上。
三、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优势
从目前的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程度来看,电子测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电子测量技术的测量频率范围宽、量程广
相对于以往的测量技术来说,电子测量技术具有测量频率范围宽、量程广等优势。通过电子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利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深海压力、高温炉温度等特殊环境下的测量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有效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此外,电子测量技术的测量频率范围宽、量程广,还表现在测量电子欧姆表的测量能力上。通过电子欧姆表,可以测量几欧姆到几十兆欧姆的电阻,整个量程跨度的数量级高达7个。
(二)电子测量技术测量准确、高速
由于电子测量技术测量准确度更高,测量速度更快的应用优势,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越趋于广泛,尤其是在时间和频率等问题的测量上,更具备发展优势。从电子测量技术的测量速度能力来看,电子测量技术主要是采用电磁波或是电子运动来实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技术而言,其测量效率相对要高出很多,且测量结果的误差也要更小。
(三)电子测量技术能够实现遥测以及不间断测量
电子测量技术的遥测优势,具体表现在电子测量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在不便长期作业或是难以直接到达的区域的测量工作,而且不间断测量,又能够保证测量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同时,电子测量技术的显示方式又较为直观、清晰,能够为测量人员的测量工作带来更大的便捷性。例如在测量发光二极管时,电子测量技术将数据以数字的直观形式显示出来,将频率以示波方式显示在荧光屏上,都能起到直观、清晰分析参数信息的重要作用。
(四)电子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结合
除了上述三种优势之外,电子测量技术还实现了与计算机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的相结合。通过利用D/A、A/D的变换功能,能够将电子测量技术测量得出的电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上,达到方便保存测量数据和及时做好记录的目的。尤其是当今微型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使得电子测量技术的测量结果能够便于随身携带,及时对需要更改的数据参数进行记录和更新保存,进一步体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多功能、高性能。
四、未来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方向
通过综合考虑当前的电子测量技术,了解到未来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方向主要集中在软件平台、总线接口、虚拟测试以及专家系统等层面上的革新和进步。
(一)基于软件平台的电子测量技术
软件平台技术,是电子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电子测量技术发展中,应该重视软件平台技术的研发,包括软件的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等方面。同时,重点对软件技术的DCOM、CORBA、COM等语言的研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测量技术软件的综合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电子测量技术人员应该致力于提高电子测量软件的集成性,解决测量软件在移植、兼容和重用等方面上的问题,以便实现测量软件在异构环境下的普及应用。另一方面,电子测量技术人员应该让被测量对象和客户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不了解被测量对象的具体位置以及测量过程的前提条件下,客户可以通过利用软件平台技术,实现整个测量语言在整个电子测量软件平台系统的集成。
(二)基于总线接口的电子测量技术
总线接口,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中,充当着组合电子测量系统,促使电子测量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的重要角色,能够为整个电子测量系统的软件、硬件提供兼容和互换环境。通过在电子测量系统中推广使用总线接口,还能够减小电子测量仪器的重量和体积,保证测量进程的便捷性。与此同时,由于总线接口高度的可靠性和简洁的系统设计,也方便技术人员对电子测量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便于系统的简便升级和换代。
(三)基于虚拟测试的电子测量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测量技术与其他多种高新科技的相融合,虚拟技术在电子测量技术中的应用也日趋普及。采用虚拟测试技术,能够优化测量结果数据,改进电子测量技术过程的具体参数,增强电子测量技术的工程实用化。就目前来看,将虚拟测试应用到解决电子测量技术的实际问题当中,不但能够起到有效指导被测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工作的作用,同时对于整个测量的数据进度以及测量效率的提高,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四)基于专家系统的电子测量技术
专家系统,是在模拟人类专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数据信息和经验,对电子测量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和推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同时,专家系统技术的采用,还可以让整个电子测量系统更加具备扩充性、灵活性,起到改进和完善整个电子测量系统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应用中,加强专家系统的研发,对于提升整个电子测量系统实现高效、精准化管理和运行,有着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电子测量技术的分析和探究,促进广大电子测量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对电子测量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未来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普及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整个电子测量技术行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华清.电子测量技術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测试, 2012(4):6.
[2]鲜晓东,张慧敏,范敏.结合嵌入式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深入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2):2.
[3]丰明坤,王中鹏,翁剑枫,施祥.关于高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改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9.
《电子测量》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 篇7
要实现上述的培养目标, 做好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则成为重要的基础。为了使实验教学适应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本文对电子测量实验教学的特点、方法、效果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总结。并探索和提出对于实施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一些观点和思路。
1 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电子测量》在本学院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到常用的电子测量原理和方法, 常用的典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 电子测量中误差分析和处理的方法, 以及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动态, 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电子测量的实验教学环节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研究, 针对《电子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有以下一些总结和体会。
(1) 联系技术发展, 制定实验内容。
好的实验指导书对实验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通常情况下都不容易找到能完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实验指导教材。我们根据本学院培养学生的特点和实验室的具体实验环境和条件, 并参考相关的实验指导资料, 自己编写切合实际需要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 遵循以下的几条原则:其一, 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内容。实验的设计以学院和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为基础, 结合《电子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实验大致分为以示波器、信号源、时间与频率测量仪器、参数测量仪器和频域、调制域测量仪器为主的几类实验。其二,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电子测量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三, 联系技术发展, 更新实验内容。近年来, 学院购进一批新的较先进的测量仪器, 在实验的设计上我们尽量考虑充分运用仪器设备的各种不同功用, 使学生对仪器及测量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此外, 我们关注技术的发展状况, 及时更新实验内容。例如, 目前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正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也属于我们考虑增加的教学内容之一。
(2) 改革考核方式, 促进实验教学。
电子测量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一般来讲, 课堂教学以考试作为考核方式, 而实验教学以考察方式进行考核, 即综合学生的实验情况和结果, 以及实验报告成绩给出实验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较为传统和平均化,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 我们对本学院部分专业的学生试采取以操作考试作为实验考核方式的做法, 操作考试即是对每个学生独立操作指定实验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 考核方式的转变, 使电子测量实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重视, 促进了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前能主动进行预习, 实验过程中认真积极, 主动向老师提问。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 通过询问老师及查阅相关资料, 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操作能力均大有提高, 达到了实验辅以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还有利于选拔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勤于思考和钻研的学生, 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培养, 可以作为参加学校的各种科技活动和省级、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等的有力后备人选。
(3) 注重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创新。
进行实验教学时, 我们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实验的整个进行过程中, 作为实验指导老师, 我们一直在实验室巡回指导, 督促和协助学生的实验过程, 解答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并帮助他们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验前做实验讲解的时候, 除了我们指导老师的讲解之外, 有时候会让某位同学自愿来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时候则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经常会让基础好的、动手能力强的, 以及先做完实验的学生协助老师, 给其他的同学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对于上述表现良好的同学, 对其实验成绩进行酌情加分。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性, 实验氛围也更加和谐。
实验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设计。例如, 在“直流稳压电源的纹波系数测量”实验中, 实验要求对直流稳压电源的纹波系数进行测量和计算, 实验可选用的仪器设备有数字示波器、交流毫伏表、万用表、若干电阻、电容等电路元件。鼓励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 如:可以采用数字示波器测量方法 (测量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的直流电压用“直流”耦合档位, 测量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压 (即纹波电压) 用“交流”耦合档位) 。直流稳压电源输出低电压时, 也可以采用交流毫伏表并选取合适的阻值、容值的电阻、电容等元件, 按照图1的接线方式分别测量其输出的直流和交流电压。还可以将图1中的交流毫伏表替换为万用表进行测量。各种测量方法具有不同的测量准确度和优缺点, 要求学生分析和比较采取各种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和可行性。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创新和设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
2 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探讨
电子测量实验课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实验课目前一直还是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 而且现在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仍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开放实验, 就是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 学生通过预约登记, 按照实验教学要求, 自由安排实验时间, 自行确定实验项目, 自己掌握实验进度。学生完成规定实验内容以后, 可以选做其它实验项目或自己设计实验, 还可以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科技活动等相关工作。开放型实验教学即是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实验转变为主动实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开放型实验既要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权, 教师也要精心组织安排,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把关和解疑。教学中着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同时促进学生中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总之, 主动学习, 自学为主, 培养能力, 利于创新是开放型实验教学最显著的特征。
以下是对于实施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一些探讨和思路。
(1) 预约安排。电子测量实验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多, 而且本学院需要进行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 很难为学生同时提供足够多的仪器设备。因此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跟老师预约实验时间, 并在规定时间段完成实验任务, 以便老师进行统筹安排。
(2) 实验内容。可以按照以下三部分内容进行实验的安排: (1) 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实验是对于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到的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进行验证。 (2) 综合性实验。主要是进行综合测试或多种仪器的综合应用。 (3) 设计性实验。拟定一定数目的设计课题, 题目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用价值。学生自选题目, 并组成若干设计小组, 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题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并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 指导原则。指导教师原则上对学生的实验不做具体指导, 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协作。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在技术设计环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 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种独立、严谨、宽松的科学实验氛围。这种实验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的综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激发其创新意识。
3 结语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 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也得到了新的快速发展。本文对电子测量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介绍, 并且对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电子测量实验是学生学习《电子测量》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其教学方法, 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华, 傅彦, 崔金钟.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7, 5 (1) :68~70.
[2]赵珂, 王琪, 袁伟勤.综合和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11) :59~61.
[3]林奕戎.在探索中改进电子测量课程的实验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4, 9:30~31.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8
目前,微课的推广在中小学教育比较多,大学课堂应用仍然较少。 实际上,我国正处于微课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微课的认识理解尚未统一,资源建设尚未成型,应用研究零散,评价模式不够完整,微课的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4,5]。
一、电子测量课程借鉴微课模式的意义
在参加过“ 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的“ 高等院校慕课、微课教学开发与利用骨干教师”培训会后,通过与授课专家及各同行的教学研讨交流,我们专业确立了“ 电子测量”这门课程作为微课的试点课程。
“ 电子测量”是一门电类、自控类的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设。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通信电路等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再学习电子测量的误差理论分析和测试仪器原理就显得水到渠成,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由于电子测量这门课程包括比较多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讲解到示波器、频率计数器、电压表的工作原理时,有学生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会用这些仪器就足够了,至于这些仪器的内部结构无需了解。这样就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误差分析也是纯理论的内容, 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看到教材中大段的公式推导就蒙了,学好这门功课的信心也无从建立起来。
有鉴于以上的原因,课题组一直在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方法试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包括设立学习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等,但收效甚微。 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低下,通常都是听完课,做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引领学生建立严谨的数据分析科学态度, 达到教学预期目的,就成了摆在课题组面前的难题。
微课学习概念的到来,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电子测量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应该以微课为契机,借助于微课资源共享平台,使得课内教学和课外的自主学习相得益彰,从根本上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 一) 教师教学理念有了根本改变
传统教学,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主导着课堂讲授的节奏, 学生必须亦步亦趋地紧跟着教师的思路,不能开一丝小差, 不然就不知道教师的思路跑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学习需要精神高度紧张,几堂课下来学生觉得精神疲惫,学习效率并不高,学生需要在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和自习。 微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指引者。 教师在课前就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的作业是布置一些微课程的制作。 举例来说,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分配给一个知识点,要求小组成员课前预习,集体讨论,理解该知识点,然后制作一个3 到5 分钟的微课程视频,用来对班上其他同学讲解清楚该知识点。 教师只需要在播放完该知识点的微课程之后,进行补充解释或者点评,适时地多加鼓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需要做一个串联的工作,把一节课上的若干个知识点承前启后,形成一个整体。
( 二) 学生积极投身参与教学中
由于学生被分配了制作微课程的任务,在掌握了录制、配音、配字幕、剪辑这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后,每个学生都能成为“ 导演”,按照自己的喜好导演出一部精彩的微课程。当然,为了不本末倒置,我们并不需要微课程有多好的特技,所有的技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 只需要学生能把这个知识点讲解清楚,就算是一个成功的微课程。 所以教师在点评时要注意这点,不要因为某个视频的特技用得多而过于给予美誉,以免引起以后的效仿而忽略了内容讲解的浅白清晰, 失去微课程的意义。学生制作微课程,目的不是炫技,也不是用来提高软件操作能力,而是考查他们对预习内容的理解。 分学习小组也是为了互帮互助,有困难时可以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对知识点的理解能更加深入。
二、微课对电子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微课的优势很明显, 但是微课也有其不足之处,我们不可能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育。原因很简单,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学生依靠自学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或者偏差, 但是对于困难的知识点,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不赞成全程采用微课模式。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微课还是为“ 电子测量”这门偏向技术的课程带来了新的启示。
( 一) 为电子测量众多仪器的操作提供了示范平台
在以往的电子测量课上,重点讲解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伴随着的是大量数学推导。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会被众多的烦琐公式弄得不知所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且电子测量这门课长期以来有个误区,学生以为只要会操作仪器就行了, 对于仪器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不求甚解。 对于测量得来的数据,也不做数据处理。微课需要学生把各种测量仪器,比如示波器、电压表、频率计等的使用方法用微视频来展示,同时配上语音讲解,对于后期的误差分析也用图表展示出来。 因此微课是在凸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领路人的角色,更多的责任在于启发和引领,归纳和总结。与以前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相比, 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二) 为电子测量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在微课的冲击下,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掌控课堂的节奏,这些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把课讲好,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个体足够的发展空间。 ”翻转课堂”已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某些专业教学中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再回到课堂中来,对于线下学习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师生互动,解决线下遇到的困难。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和新型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对于学习者而且对于教导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三) 有效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发挥实践课程的优势
作为一门有众多实验课程的功课,“ 电子测量”需要通过做实验来加深对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理解。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女生动手能力比男生差,如果分组到一起,一般都是男生动手调试仪器,女生记录数据。 这样不利于女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有怕触电的畏惧思想,有怕麻烦的畏难思想,还有根本不懂怎样做的。 如果能在做实验之前观看了微课程的示范操作,她们也就明白做实验其实也很容易,只要规范操作就不会出问题。 作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实验和实践必不可少,合理利用微课程能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操作的规范性。
三、微课在电子测量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劣势
( 一) 优势
显而易见,作为一个3 到5 分钟的微课视频是能够在这个时间段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长的时间必然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微课在内容编排上通常是一个知识点一个视频,不拖泥带水,不可责备求全。 力求能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即可,如果学生在观看完这个视频后仍有疑问,可以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教师作为引领者,负责答疑解惑。课下,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答疑,拓宽了学习的场所。 由于观看微课程的地点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 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能以放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 二) 劣势
3 到5 分钟的微课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会认为既然有视频,就不需要教师讲解了,让学生都去看视频就行了。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会使得微课的作用大打折扣。诚然微课能为教师省却很多讲解知识点的时间,但是内容的展开,知识点的总结,课堂习题的讲解,还是要教师来完成。 另外,微课视频的制作容易陷入本末倒置的境地。 有些教师认为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的制作就需要越炫越好。结果在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而失去了务实求真的精神。 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绚烂的技术吸引过去了,对于视频讲解的知识点反而忽略了。另外,一个微课视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值得斟酌。有些教师认为微课就是说课, 说课就是把一堂40 分钟的课浓缩成3 到5 分钟的微课,导致内容过多,没有重点。
( 三) 反思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的模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推崇,国内的教育界对这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持肯定的态度。引用这种新的方式在电子测量课堂教学上, 还需要不断磨合,去芜存菁,使得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应我们的教学,更加接地气。
参考文献
[1]高靓.微课能否打破高校封闭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4-02-l7.
[2]罗赘.”微课”该如何走进中职教育的课堂[J].职业教育,2014,(6).
[3]焦建立.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电子测量技术应用与探究 篇9
1 电子测量技术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测量技术取得的成绩
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一度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电子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尤其是在通用类的相关设备上,采用电子测量技术生产的通用设备已经和世界领先水平接近。把原有的国外全面的垄断的形式打破,形成了自己的产品圈。从政策支持角度讲,政府给予了政策倾斜,帮助电子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我国的电子类应用标准。同时,我国已经能通过电子测量技术的模块化设计,自主进行总线发展。自主研发模件。提升虚拟测试系统水平。
1.2 电子测量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企业和厂家过于注重生产和研发技术,对于测量和测试缺乏重视。使得产品精度不理想,稳定性低。这种对于测量技术的轻视,造成了电子测量技术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缺乏制造精良的电子测量仪器设备。古语有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设备的自主生产自主研发起步较晚。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技术水平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仍然需要制作精度要求高的电子测量仪器,会导致仪器的使用稳定性低,工作的生命周期短。
2 电子测量技术的应用简介
2.1 应用于远端遥测,为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电子测量技术可以与数字化技术融合,能够克服恶劣的地理环境,对于人们很难到达的地理位置进行地理信息的采集。采集的数据可以实时传送,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远远超过人工测量的精确度。同时可以通过电子测量急速把采集的信息可视化的呈现给工作人员。
2.2 能够进行海洋压力测试
电子测量技术可以进行频率测试。频率测试范围较广。海洋中伴随深度的增加压力会不断增大。测试人员在深海中进行测量工作是很危险的。使用电子测量技术,可以精准的测量海洋压力,同时保障了测量精度,避免了人工测量带来的安全威胁。
2.3 利用电子测量技术可以研发电子测试工具与设备
电子测量技术中的调制域分析技术是可以用来加速设计和表征诸如雷达、电子战、监控系统、扩频通信等的工作和性能特征。调制域分析仪还非常适合设计防抱死制动系统、可调节悬浮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防撞雷达、各种各样的航天和防御系统等。VXI总线技术取得重大进展。VXI可以大大减小设备的体积和重量 , 还可以大大提高测试速度,VXI比GPIB的速度可提高40倍,它测试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大为提高并且价格适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XXX型号远程雷达综合测试系统”、“火控雷达综合测试系统”和各种装备的V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中。
2.4其它应用方向介绍
电子测量技术还与许多技术融合,在多个工作领域发挥作用。首先电子测量技术可以应用于总线生产中。总线生产中要考虑兼容性、体积、以及电子器件的组合。这就需要使用到电子测量技术。从阻值、体积大小、工作稳定性进行判断。另一方面,电子测量技术也常常应用与虚拟测试系统中。采用虚拟的环境,不断改变测量的精度与测量的相关参数,去探测实际工程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判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危险。使得电子测量技术不断完善,电子测量仪器生产更加稳定精度更高。最后可以使用互联网数据测量,通过大量的信息采集,不断对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判,通过实例让电子测量系统工作的灵活性更强。
3 结束语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10
在自然界中, 对于任何被研究的对象, 若要定量进行评价, 必须通过测量来实现。测量技术的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深度, 科学技术上有一些突破是以测试技术的突破为基础的。电子测量技术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 电子测量仪器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 但国内高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还处于实践探索的初步阶段。
该课程主要讲述包括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际应用, 主要电子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电参数的测试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 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 电子测量技术教学现状
针对本课程所编写的教材, 大部分都是以理论讲述为主, 对于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内容偏多, 教师讲授没有激情, 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比较枯燥乏味。而且通常的教学模式都是讲理论在先, 然后安排实验内容, 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针对测量仪器的使用, 只是机械的按照实验内容把要测量的结果显示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 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联系起来, 实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积极性也就提不起来。
同时, 传统教学中对于这门课程的存在着严重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导致了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间缺少知识交流。并且实验课程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存在, 且理论知识的讲授立足于教材, 而实验内容大部分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基本上没有任何创新而言,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被动接受,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一步一步的进行验证性试验, 缺少创造的空间。
3 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在高校教学起点的要求应该是培养能够从事电子测量工程技术人才, 从工程角度出发,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测量方案、熟练运用电子仪器、利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测量结果。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改思路首要任务是明确和细化教学培养目标, 高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使学生达到下列水平:
1) 了解主要电子技术中如电压、电流、频率、元器件参数、阻抗、噪声等物理量的测量原理;
2) 了解电压表、信号发生器、电子示波器、扫频仪、逻辑分析仪等电子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熟练操作和使用这些测量仪器;
3) 针对具体的物理量的测量, 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测量方案、正确操作测量仪器、并对测量结果能科学分析。
4 教学改革的内容
该门课程具有较灵活的应用实践性, 要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并保持其延续性。教学法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能动性至关重要, 应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改内容是实施教改目标的核心环节, 教改内容的细化程度往往决定教改目标的成效, 基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改革目标, 将该门课程的改革内容进行了有目的的讨论、分类, 并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最终将改革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缩减理论学时
通过调研发现几乎所有教材都用了很大篇幅讲授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这些知识点的理论在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中已有详细讲解, 可以删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量。同时, 在仪器的工作原理中牵涉到一些基本电路的分析内容, 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中已有具体的分析,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删减, 缩减理论学时。
2) 教材内容选择应体现最新的测量技术
当前, 电子测量领域正从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原理、功能和自动化水平向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方向发展, 在讲述传统的测量内容的基础上应充实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及自动测试系统等新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使用方法, 反映现代测量技术的新成就。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教学中应融入电子仪器的典型产品, 力争体现仪器的最新发展技术, 扩宽学生视野。
3) 实验中贯穿理论知识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并重, 打破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界限。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教学中做到两者的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搬到实验室, 针对具体的测量仪器来介绍工作原理及电路组成, 同时观察实验效果。鼓励讲授理论的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 此教学形式的改进能帮助教师拓展知识结构, 理论教师通过实验课程指导, 能深刻体会实验对理论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 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要建立由浅而深的多层次实验体系, 以验证型实验为基础、设计型实验为主体、综合型实验为提升的实验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到课堂中
现在的虚拟测量技术发展很快, 例如NI公司开发出来的Lab View软件。如果在课堂上能利用Lab View仿真软件来对某些实验室难以实现的或者搭建电路比较复杂的实验, 先虚拟演示一遍的话, 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消化、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 还可以通过电路仿真让学生学习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提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编写虚拟程序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创新性的电路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让学生认清实验的重要性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 学生的能力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获得。通过实验过程, 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总结, 可以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脱离实验指导书,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另外, 将实验成绩所占比重也要适当提高。在验收和评价学生设计性实验时, 以综合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而不局限于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6)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接第65页) 资源为课堂服务,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筛选有用资源。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查找的网络信息, 让学生自己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让学生了解当前最新的电子测量技术和目前技术发展的前沿,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定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并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打下基础。当然,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难的工程, 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我们只有站着学生的角度上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力的技能型人才。S
参考文献
[1]尹潇.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方法改革[J].企业导报, 2011 (17) .
[2]桂玲, 向诚.《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3) .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11
关键词:GPS测量;制图;数字化
近年来,随着Gps、全站仪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地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向数字测图方向发展。测绘行业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渗入下,已打破了传统的模拟测绘方法,数字化测图技术占领了主导地位。其成图成果数字地图具有更规范、精度高、综合应用性强等特点,而且对于各用图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计算、生产单位(矿山)综合管理等方面有极大的优越性,较好地满足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我院经高速调研后,于2004年8月引进eTrex VentureTm手持Gps、2009年购置了美国光谱(EPOCHTM35)RTK一套、南方测绘cas6.0版软件,软件与计算机、全站仪、扫描仪组成数字测绘系统,全部实现了Gps、全站仪测量、计算机绘图。
该系统的建成与应用,结束了为期30年之久的传统手工绘图,使测绘从外业数据自动采集到内业数据处理、绘图以及图形、数据管理实现一体化、自动化、规范化、信息化。该系统不但满足地形、地籍图测量还能绘制矿山各类图纸,对煤矿每日掘进巷道进度及时展绘、另外还能方便地绘制幢、屋、户图形以及房屋相关的地形地物图形,自动计算面积,进行共用建筑面积分摊的计算,生成各类面积统计表,满足在办证过程中对相应图形的查看、输出等工作。尤其是软件带有屏幕矢量化功能,能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矢量数据的仿射纠正,对我院2004年开始测绘工作以来的120张平面图进行扫描矢量化,使旧图得到了合理利用,测地形图50多公倾,为我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结合我公司该系统的使用情况,对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做以介绍。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经过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侯,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的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观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运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1、Gps系统能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坐标,不受天气影响。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米,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2、Gps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的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的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自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二)全站仪:具有经纬仪和测距仪的特点,又能测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较经纬仪高。在测地形图时所测数据自动记录在全站仪中,并可将所测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上,完成数据的无缝连接。
(三)cass软件
1、数字测绘系统的核心部分为cass软件,该软件是Auto CAD2002、Auto CAD2004平台开发而成,将图形与数据有机地结合,集成了Auto CAD图形绘制、图形编辑功能以及数据库数据管理、计算功能,是一个专用的图绘制及数据管理系统。软件能自动生成房屋、楼梯、院落、道路、管线、树木、地形等高线等,并可自动标注尺寸、面积等。经图形整饰,可生成符合《测量规范》的平面图。并可自动生成可视立体图。
二、系统的运行环境
(一)软件环境:WinXP、AutoCAD2002—AutoCAD 2007
(二)硬件环境及配置
计算机、全站仪、手持测距仪、CONTEXAO幅面扫描仪,任一幅面的打印机
三、系统的特点
(一)多功能,实用性强
由cass6.0软件组成的测绘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图覆盖数字地形、地籍、管线测量中的测图、数据统计功能。外业数据采集方式多,可以用全站仪内存、电子手簿或手工记录,根据个人作图习惯,灵活绘图。打破了常规作图方式,方便了作业人员。绘图速度大大提高。
(二)图形分析解决。面积计算准确
该系统遵循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GB/T17986《测量规范》。在面积自动计算的基础上自动生成各类面积统计表,如建筑面积、道路面积、绿地面积等、排列成表。面积计算速度之快是手工计算无法比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满足了高速测图、设计发展的需要。
(三)操作方便,简单易学
系统是由Auto CAD2002—Auto CAD2007平臺开发的,只要懂计算机和测图知识的人员能很快学会,系统界面友好,全中文菜单,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先进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系统应用情况
(一)对传统的模拟图进行扫描矢量化
我院自2004年开始测绘工作以来,已测绘地形平面图50多公倾,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在使用数字测绘系统的基础上,为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我们提出三个方案:A:使用扫描仪进行旧图扫描矢量化;B:使用全站仪在外业测绘时直接控制到分幅图上,再进入计算机。 C:对旧图进行扫描矢最化,灵活万便、效率高、见效快、实用性强、成图精度高。
(二)进行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
该数字测绘系统内外业一体化测图方法有三种:A:电子平板方式采集数据,现场成图;B:外业记录测量数据并编码,用cass6.0软件批量处理数据并自动绘图;C:外业记录测量数据,画草图不编码,用cass6.0软件交互编图功能制图。
根据单位自身条件,我们采用后两种方法测绘图:
A:编码测图:
B:草图法测图:
“草图法测图”与“编码法测图”相同,但不要求记录测点编码,而辅以人工绘制测点草图来描述测点的属性和相互关系,草图上需标测点的自然编号(流水号,既测点数据通讯至计算后,测点数据文件中的自然顺号,不是测点点号).过程如下:
在以下两种方法测图过程中,使用我院尼康DTM—310型全站仪强大的内存,在内业完成数据通讯后,成图地物属性清楚,点位精度高,方便快捷。
(三)矿山测量数据的保存及制图
我矿区各矿井经几十年掘进、开采,测量数据繁多,又为纸质保存,查阅困难,利用历史资料手工制图速度慢、精度差,给礦山的进一步开采带来很大困难。利用word、cass软件可很好的保存历史资料和精确高效的绘制图纸。方法如下:
a、将历史资料在word中保存
b、历史资料制图
b2将上面表格另存为csv格式(如下)
1,,80508.929,67982.53,1518.2
2,,80547.313,67959.883,1518.4
3,,80558.57,67980.996,1519.1
4,,80591.226,67978.984,1519.4
5,,80580.1,67956.512,1519.1
6,,80526.744,67935.082,1518.8
b3将csv格式文件复制到()dat文件中(cass专用格式文件),另存为dat文件(如下)
1,,80508.929,67982.53,1518.2
2,,80547.313,67959.883,1518.4
3,,80558.57,67980.996,1519.1
4,,80591.226,67978.984,1519.4
5,,80580.1,67956.512,1519.1
6,,80526.744,67935.082,1518.8
B4在cass中采用,绘图处理→定显示区→绘图处理 展高程点 即可将坐标数据在几分钟之内精确的展绘在图中。
五、光学经纬仪测量、手工制图与Gps、全站仪测量、电子版制图对比
六、系统应用体会
(一)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使平面图测绘更为直接、方便一改过去手工测图费工、费力、出图慢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较好地满足了测绘频繁的变更特性,保证了图纸的现势性。
(三)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使测绘内、外业成一体化工作模式。在外业采集数据时,测量的精度有保证,消除了人为的各种误差来源,而且省略了读数、计算、展点绘图等工序,减轻了测站人员的劳动强度,外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四)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成图成果可以存在光盘上,也可以通过绘图机绘在所需的图纸上,线条、线划粗细均匀,注记、字体工整,图面质量整齐划一。
(五)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能大大提测图的精度,使平面图准确性、法定性更强。
(六)测绘使用数字化测图技术,在一定的软件硬件条件下,在技术上很容易满足GB17986《测量规范》要求,并且能能动性地提高测绘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测量、制图费用。
七、结束语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 篇12
一、仿真电路
以模拟电子技术中的最经典的电路——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为例, 进行最坏情况的分析, 创建电路如图1所示, 为偏置电压的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
二、最坏情况直流分析
选择图1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中的节点5作为输出节点, 分析类型为直流工作点分析。点击Simulate, 继续点击Analyses, 选择worst case中的DC Operating Point (直流分析) , 得到图1所示电路的最坏情况直流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当电阻R4的容差为10%, 阻值从1000Ω减少到900Ω的时候, 节点5的电压升高0.496168V, 偏离正常电压9.84789%。
三、最坏情况交流分析
选择图1晶体管共射极放大电路中的节点6作为输出节点, 分析类型为直流工作点分析。点击Simulate, 继续点击Analyses, 选择worst case中的AC Operating Point (交流分析) , 得到图1所示电路的最坏情况直流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如图3所示, 当电阻R4的容差为10%, 阻值从1000Ω增加到1100Ω的时候, 输出电压在频率为10GHz时, 在正常值的基础上增加3.7282mV, 偏离正常值4.7619%。
电子产品硬件及电路设计需要在一定寿命内能够可靠工作, 这不能仅仅依靠对器件的典型和初始容差值进行设计来达到。器件参数在组装到电路板上后会发生偏移。如果在开发初期就把最坏情况分析考虑在电路设计当中, 设计人员就可以方便得到这些数据库, 那么电子工程师就可以不仅做典型电路设计和分析, 也可以做最坏情况分析。
摘要:最坏情况分析 (Worst Case Analysis) 是容差分析的一种主要技术。这是一种电路可靠性分析设计技术, 用来评估电路中各器件参数同时发生最坏情况变化时的电路性能, 用以保证电路在整个寿命周期内都能够可靠工作。WCA是一种全面系统分析电路可靠性的方法, 在电子可靠性设计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Multisim,WCA,电子测量技术
参考文献
[1]从宏寿, 李绍铭.电子设计自动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推荐阅读:
电子测量仪器课程08-06
电子测量技术11-04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10-26
电子测量技术实验报告06-12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总结09-25
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发展09-25
电子测量教学06-02
电子测量与仪器05-21
电子测量仪08-13
电子测量仪表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