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2024-07-20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共12篇)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1

电工电子技术属于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了一些电路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数字电子技术等。近年来,教学改革导致理论教学的课时不断减少,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保证学生都能够理解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按照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通常是面向理工类专业开展的,按照课程设置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特点,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深度与内容,同时确定教学大纲。例如,微电子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将重点放在数字电路的编码器以及译码器等方面,测控专业一般将重点放在电工测量方面,而机电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是将重点放在机电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等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工仪表以及相关仪器等,能够独立对一些复杂的电路进行安装与调式,同时还能够正确地读取实验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能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结合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专业与教学大纲来优化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囊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安全用电、电路理论以及电子技术等。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想要完成全部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待他们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再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基本电路与元器件等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相关知识,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结合专业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内容,如电机学的变压器以及直流稳压电源等,对于其他的内容来说,可按照学生的专业或者兴趣灵活地选择自学的内容。如此便能够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时代特点补充课堂内容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网络以及科学杂志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资料,补充课堂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电磁感性是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就可结合时代的特点,以磁悬浮列车为例,为学生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运用电磁感应能够将地面线圈上的电能转变为前进的动能,由此实现机电能量的转换。通过这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例子,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的理论,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如今,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功能也越来越多,如智能手机或者手表等,这些设备都具有通讯及多样化应用的功能等,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工作。在课堂上,假如教师能够借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智能手机与手表来为学生讲解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此便能够改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就能够掌握科技的发展方向。

四、结合实际生活调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加强基础和应用为目的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先为学生讲解一些较为基础的概念及原理,以形象直观的比喻来吸引学生。例如,在讲解直流电路的组成时,一些概念和性质较为空洞,学生难以理解, 此时教师就可借助水路与电路来解释。水路中的管道以及用户等就类似于电路中的导线及负载等,如此便能够直观地呈现电路的组成,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此外,在介绍杂质半导体时, 学生无法理解为何要使用杂质半导体,此时教师便可借助古时诸子百家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理解,诸子百家是融入了各个名家的思想,最终才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因此本征半导体需要掺加适量的杂质,如此便能够有效地提升导电的能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并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一些与生活贴近的实例来吸引学生。在介绍定时器时,就可借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声控开关的工作原理等,运用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电子设备来导入新课,由此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多讲解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待学生掌握以后,再适当增加难度,循序渐进,由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属于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专业与基础来调动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课程理论,待学生掌握理论后,再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由此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必修的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证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能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效果明显,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2

答:

一、准确定位电子政府功能应重点把握的要点有:(1)电子政府的功能与政府的角色定位紧密相关并以此为基础。在构建电子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公共管理目标的选择尤其重要,而政府的公共管理目标的确定,关键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发展电子政府主要围绕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而进行的。(2)电子政府的功能设置要适应变化。电子政府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电子政府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德演变与扩展。互联网技术在帮助政府实现和完成其职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电子政府的技术基础。(3)电子政府的功能定位ieyao考虑行政环境的因素。由于经济要素水平以及沟通网络,创新基础和人力资源水平等的差异,电子政府的功能及应用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会有所不同。因此,其功能定位还要综合考虑行政环境因素的差异。还要适当片中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转变。

(4)电子政府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政府的改革和重塑。电子政府是有赖于政府理念、职能、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全面改革与再造。电子政府的实现过程本质上就是政府改革与重塑的过程。

二、电子政府的主要功能有:监督电子化、资料电子化、沟通电子化、办公电子化、市场规范电子化、公民参与和民主电子化。

二、论述电子政府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体系。

答:

一、电子政府的安全风险有:(1)物理风险。物理风险包括: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直接破坏,对电子供应设施的破坏,静电、强磁场可能带来的破坏等,这些物理风险主要来自操作失误、认为的破坏和物理自然环境的恶化。(2)技术风险。电子政府会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各种攻击,包括黑客组织,、犯罪集团或某些国家行为的攻击。但是电子政府最主要的技术安全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缺陷或漏洞;二是后门。(3)管理风险。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内部,内部的安全管理漏洞是造成攻击者频频的得手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部门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使得电子政府的安全管理组织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日常管理松懈、管理人员素质低、维护缓解安全隐患较大等几个管理问题成为影响整个网络安全的关键。(4)政治风险。电子政府是一种新的政治统治工具,它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远远大于其他风险。

二、(1)电子政务内网安全体系的构建:对内网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黑客利用外网对内部网络的攻击、非法用户伪造身份进入系统、病毒入侵。政务内网安全体系主要是通过物理隔离,数字认证,授权体系,病毒防火墙等防范网络攻击。为了防止外部攻击,外网和内网之间采取物理隔离的方法。对病毒防范主要是通过安装病毒软件,集市更新病毒库等手段来实现。(2)

1、要在外网与互联网之间建立逻辑隔离屏障。

2、为了防止对网站主页和电子文档的认为破坏、病毒入侵等任何形式的篡改,要使用网页保护系统和文件监控系统。

3、要在外网设置入侵检测、漏洞扫描、主机审查等系统

4、为确保外网的安全管理,必须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登记制度和信息内容审核制度。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典型应用。

答:其中电子政务的典型应用有“三金工程”,(1)金桥工程‘它属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2)金关工程,即国家经济贸易信息网络工程,可延伸到用计算机对整个国家的物资市场流动实施高效管理。(3)金卡工程,广义指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是指电子货币个工程。继“三金工程”之后,又实现了十多项“金”字工程,包括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审工程、金智工程、金农工程、金贸工程、金卫工程、金盾工程、金水工程、金企工程、金宏工程、金社工程、金旅工程等等。

四、论述政府采购招投标的电子商务设计。

答:

一、电子采购招标系统

1、政府电子采购招标系统的特点:(1)引进竞价竞标的理念和机制,(2)支持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一口价招标、和采购系统的无缝集成。

(3)强大的评标专家管理和评标管理

(4)B/S/D三层架构,(5)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2、政府电子采购招标系统的适用对象。

3、应用收益。(1)引进更有效的竞价机制。(2)有效缩短招标周期(3)增加招标的透明度(4)加强招标的自动化管理和统计分析。

4、系统环境要求。(1)操作系统:Wndows 2000 Server(2)数据库平台:MS SQL2000/Orachle 8i。(3)网络环境:需要有专线连接Internet。

二、政府电子采购招投标系统的设计内容。

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负责招标项目经理、会员管理员、财务管理员等。

2、会员注册。(1)会员分类:普通会员、正式会员、专家会员。(2)不同的会员有不同的权限。

3、招标文件处理。包括文件发布、文件维护、文件模板管理。

4、招标公告检索/查询。

5、在线售标

6、一口价竞标

7、公开招标

8、财务管理

9、招标结果查询

10、邮件通知系统

11、招标查询统计

12、会员供应商管理

13、服务

14、可选配置,可选配置的内容有招标预告发布、竞价竞标、邀请竞标、在线设计内容、项目目录管理、招标项目管理、招标合同跟踪管理、评标专家管理、其他。

五、论述计算机犯罪的类型、特点及法律防范。

答:

1、计算机犯罪的类型:(1)计算机盗窃、欺诈等经济犯罪;(2)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

(3)非法泄露存储于计算机中的数据的犯罪。(4)盗窃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的或正在传输的数据的犯罪。(5)利用计算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及其他危害社会的犯罪。(6)公开宣布对计算机或者通讯系统非法链接、侵入和干预的犯罪行为。

(7)破坏计算机的犯罪。(8)制作、销售、发布主要用于进行计算机或者通讯系统的非法链接、侵入和干预的设备和程序的犯罪行为。

2、计算机犯罪特点。(1)智能性,隐蔽性。(2)复杂性、确定性。(3)犯罪主体低龄化。

(4)损失大,对象广,发展迅速,涉及面广。(5)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

3、法律防范:(1)加强计算机网络立法工作。(2)确定位,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监管工作。(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智能型计算机网络监管人才。

六、论述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的互动关系。

答: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创新具有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政府运行和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促进政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向“服务性、透明性、效率性、回应性”等方面转变。于此同时,信息化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机遇,使政府创新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不仅需要成熟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更需要充分的只是理论准备、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结构变化、业务重组、公务员队伍行动一致的意志品质等等。因此,电子政务在原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下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他需要政府在管理和制度创新层面上。为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扫清障碍,提供更好的互动条件。政府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不仅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其使命和意义,又为其顺利开展开辟了道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和前提。

七、论述电子签名的具体法律制度。

答:

1、法定最低标准制度。安全电子签名应该能够保证签名者身份的明确性与唯一性;能够保证被签名的信息内容在传输过程和保存过程中的不可更改性。

2、签名者的责任制度。签名者应当承担以下义务:(1)注意义务。签名者有义务确保在签发、中止或废止整数的所有重大表述或者证书中的重大表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通知义务。签名者在应当知道其

签名已经失密或可能已经失密的情况下,必须及时通知有关人员。(3)保管义务。签名者从单独掌握签名装置是起,必须尽到对签名装置的妥善管理的义务,并防止他人擅自使用其签名。(4)赔偿责任。如果签名装置为几人共同持有的,则共有人之间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2、认证机构制度。(1)认证机构成立的条件。(2)认证机构的运营制度。(3)认证机

构的责任制度。(4)认证机构的主管机关的权力。主管机关是认证机关的行政管理部门。

八、论述全球电子政府发展的目标与经验。

答:

1、将信息技术运用与政府管理,其目标主要在于是政府更好的履行服务于民的承诺,更加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其目标有:(1)更好地服务于民。服务于民是现代政府的基本承诺。信息技术将促使这一原则更好地实现。(2)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完善的技术和管理制度有助于电子政府的深入发展。

(3)提高政府工作效率。(4)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电子政府的发展,对于各国降低管理成本将产生推动作用。(5)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电子政府对政府管理效率的促进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政府在管理模式上必然会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将在客观上引起政府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促使政府管理提示更为合理。

2、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有以下经验:(1)政治家的积极推动。(2)强力的工作机构。(3)以用户为中心。(4)统一的规划和标准。(5)与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6)确立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先级。(7)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8)可靠的资金保障。(9)门户网站成为主要趋势。

九、论述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

答:

1、塑政府业务流程的指导思想。

(1)以公众为出发点。政府工作人员建立以公众为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政府再造,重要的是在于塑造一个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政府,政府要给公众更多的选择并倾听其意见。(2)以流程为中心。政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注重整体流程优化的系统性。(3)注重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2、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指导原则。(1)政府的管理、决策与事务性工作分开。(2)清理、整合。将几项任务合而为一,由较少的人完成以前较多的人才能完成的任务。(3)简化中间管理层。扩大授权,追求成果。(4)按自然顺序排列步骤。(5)源头一次捕获信息,实现信息共享。(6)流程具有柔性。

3、重塑政府业务流程的基本步骤。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4

随着国家教育投资的增加, 各大高校也都加大了设备的投入, 其中包括组建校园网络。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就给一些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改革原有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 国内教育界对混合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 虽然有高校和企业相继开始尝试实施混合学习模式, 但相关研究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模式、策略及原理研究较多, 对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教学方法等研究较少, 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操作方法。

本文重点开展混合学习理论实践环节的研究, 通过指导“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探索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混合学习模式构建

1. 混合学习需求分析

混合学习把传统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强调通过综合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和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它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 能促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 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需要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而是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是否采用混合学习方式, 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决定的。

2. 混合学习教学活动设计

(1) 混合学习教学设计过程模型构建。为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更好地达到课程要求的学习目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互相融合, 即通过混合学习完成“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促进师生教与学的互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网络教与学的体验, 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在总结“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构建出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教学设计过程模型, 见图1。这种模式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网络学习、技能训练4个过程组成, 其中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如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任务驱动、协作项目实践活动、技能训练等。

(2) 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 (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 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 而进行的操作总和, 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以任务驱动为主线, 将四种方式有机结合, 根据活动进行的时间不同, 又可以细分为授课前活动、课堂中活动、以及授课后活动和技能训练。第一阶段, 授课前活动, 即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项目要求, 设计一些课前需要了解的内容, 让学生在网上对已学知识进行回忆、巩固, 及部分新知识点的预先学习;第二阶段, 课堂中活动, 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分析各个知识要点、重点、难点, 通过讨论等方式, 让学生巩固所学;第三阶段, 授课后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网络学习,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 教师在线答疑解难;进入第四阶段技能训练, 主要采取实际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 并对课堂讲授知识要点进行实证。通过混合学习教学活动设计,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与学活动的统一体。

3. 课程考核评价

混合学习综合了多种学习方式, 因此对于混合学习应采用多样化、全方位的评价方法。有效的教学过程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反馈、适时改进教学。针对“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使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总结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技能训练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学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 重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评价主要针对技能训练过程 (制作、调试) 、实验报告, 重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和网络学习评价组成。课堂表现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网络学习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网络教学的表现, 包括登录情况、在线时长、小组的自评和互评等。其中总结性评价占60%, 形成性评占40%。本文构建起了采用混合学习方式的“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考核评价, 如图2所示。

4. 教学效果反馈

运用混合学习教学方法后, 笔者对本课程授课班级进行了调研, 得出教学效果的结论: (1) 就辅助教学方式而言, 学生更喜爱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文字、图片、音视频素材; (2) 53%的学生认为通过网上讨论, 可以改变学习态度; (3) 90%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4) 70%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有意外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混合学习方式进行“电力电子与变频技术”课程教学, 可以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互补, 能够处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混合学习方式的教学还可以增强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富有亲和力的学习支持氛围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枯燥的学习;同时, 混合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总之, 混合学习理论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效的应用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蒋敏.混合学习模式在成人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在线, 2012, (10) .

[3]陈汝全.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3) .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总结 篇5

班别:信息122

学号:1213232222 姓名:冯健

任课老师:康实

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

测量是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工农业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都离不

开测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更离不开测量。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л.ц.Менделеев)

在论述测量的意义时曾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工具”。

电子测量是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除了对各种电量、电信

号以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它还可以对各类非电量进行测量。

按照测量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电子测量分为时域测量、频域测量、数据域测量和

随机量测量四种类型;按照测量方法的不同,电子测量又可以分为直接测量、间

接测量和组合测量三类。

电子测量要实现测量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测量设备。电子测量仪器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专用仪器和通用仪器两大类。根据被测参量的不同特性,通用电子测量

仪器有可以分为信号发生器、电压测量以前、示波器、频率测量仪器、电子元器

件测试仪、逻辑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目前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虚拟仪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电子测量除具体运用电子科学的原理、方

法和设备对各种电量、电信号及电路元器件的特性和参数进行测量外,还可以通

过各种敏感器件和传感装置对非电量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往往更加方便、快

捷、准确,有时是用用其他测量方法不可替代的。因此,电子测量不仅用于电学

这专业,也广泛用于物理学,化学,机械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领域

及生产、国防、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生态环境保护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电子测量和测量仪器增添了

巨大活力。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尤其是微型计算机与电子测量仪器相结合,构成了

一代崭新的仪器和测试系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仪器”和“自动测试系

统”,它们能够对若干电参数进行自动测量,自动量程选择,数据记录和处理,数据传输,误差修正,自检自校,故障诊断及在线测试等,不仅改变了若干传统

测量的概念,更对整个电子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电子测量技术(包括测量理论、测量方法、测量仪器装置等)已成为电子科学领

域重要且发展迅速的分支学科。

在第二章我们讨论了测量误差和数据出来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是在所难免的,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绝对误差

表明测量结果的准偏离实际值的情况,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符号和量纲的量。相

对误差能够确切地反映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其只有大小和符号,不带量纲。可

以最大引用相对误差确定电子测量仪表的准确度等级。

根据性质和特点不同,可将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系统误差的主要特点是:只要测量条件不变,误差即为确切的数值,用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的办法不能改变或消除系差,而当条件改变时,误差也随之遵循某种确

定的规律而变化,具有可重复性。随机误差的特点是:① 有界性;② 对称性;

③ 抵偿性。粗差的主要特点是:测得值明显地偏离实际。

用数字方式表示测量结果的时候,应该根据要求确定有效数字。不可以随意改变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在对多余数字删略的时候,必须“四舍五入,逢五凑

偶”的舍入规则。对数据进行近似也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则。

万用表是电子测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测量仪表之一,按照工作原理不同,可将其

分为模拟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2大类。

第三章我们从直插式和贴片式2方面认识了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

标称值和允许误差是电阻、电容、电感等常用被动元件的两个参数。按照导电能

力的不同可以将材料分为导体、半导体嗯哼绝缘体三大类,半导体材料是制作晶

体管、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材料。常用的电阻、电

容、电感、二极管等电子元器件都有贴片封装。

第四章我们学习了常用信号发生器的基本知识。信号发生器可以分为专用信号发生器和通用信号发生器两大类,通用信号发生器

又可以分为低频信号发生器,高频信号发生器、任意波形发生器和任意函数发生

器等类型。频率特性。输出特性和调制特性是信号发生器的三大特性。

直接式频率合成技术频率转换速度快,能够产生任意笑的频率增量,具有较好的近载频相位噪声性能。但是输出端的谐波、噪声和寄生频率难以抑制。间接频率

合成技术又称为锁相式频率合成技术,具有频谱纯度高,一遇得到大量离散频率的优点,但是其频率切换时间相对比较长,相位噪声也比较大。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从相位概念出发直接合成所需波形,其优点是频率分辨率高,相对带宽宽,具有任意波形输出能力和数字调制功能,但是输出信号杂散抑制差。

典型的锁相环系统主要由鉴相器。环路滤波器和压控振荡器三部分组成。典型

锁相环一般只能输出一个频率,为了能够输出一系列频率,通常在反馈环路中插

入频率运算功能,即可改变输出频率。有倍频、分频和混频三种频率运算方式。

频率范围、频率分辨率、频率转换时间、频率准确度与稳定度是通用锁相环频率

合成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第五章我们学习了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的基本知识。

示波器是一种图形显示设备它能够将人眼看不到的电信号描绘成可见的图形曲

线。按照对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可将示波器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类型。模

拟示波器又可以分为通用示波器、多束示波器、采样示波器、记忆示波器和专用

示波器等类型。数字示波器又可以分为数字存储示波器、数字荧光示波器和数字

采样示波器三种类型。

示波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带宽、采样速率、信息数量和内存深度等。这些也是决

定不同型号的示波器价格的主要因素。数字示波器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频带宽度、最高采样速率、存储带宽、波形刷新率以及读出速度等几方面。

通用示波器主要由Y系统、X系统、主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Y系统是被测信号的输入通道,它对被测信号进行衰减,放大并产生内触发信号。X信号系统的作用是产生和放大扫描锯齿波信号,它是由触发电路、扫描发生器和水平放大器

组成。主机系统由示波管、电源、显示电路、Z轴电路、校准信号发生器等组成。

示波管是示波器中常用的显示器件,它是由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三部分组

成。

为了在同一个屏幕上同时观察多个信号波形或同一信号波形的不同部分,需要进

行多波形显示。双踪示波器是较常用类型,具有交替和断续两种显示方式。

第六章我们学习了交流电压和电子电压表的基本知识。

电压测量具有频率范围宽、输入阻抗高、悲惨波形多样、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峰值、平均值、有效值以及相应的波峰因数和波形因数是交流电压幅度特性的电

压表征量。

检波器是实现AD/DC转换的核心部件。

电平是指两个功率或电压之比的对数,单位为贝尔(B)。

数字式电压表利用A/D转换技术将被测电压量转换为数字量,并将测量结果以十

进制形式显示出来。

第七章我们学习了频域测量的基本知识。

信号的频域测量和频谱分析是以电信号的频率f作为横轴来测量分析信号的变

化,即在频域内对信号进行观察和测量的。频域测量与分析的对象和目的各不相

同,通常包括频率特性测量、选频测量、频谱分析、调制度分析和谐波失真度测

量等。

频率特性的测量有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两种基本方法。点频测量法属于静态

测量法;扫频测量法属于动态测量法。扫频仪基于扫频原理构成,能在示波管荧

光屏上直接观测到各种电路频率特性曲线。它主要由扫频信号发生器、扫描电路。

频标电路以及示波管等部分组成。

频谱分析以频谱分布图的形式来表示被测信号中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可对电信号

或电路网络的频率、电平调制度、调制失真、频偏、互调失真、带宽、窄带噪声、增益、衰减等参数进行测量。频谱分析仪还可以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和模拟/

数字混合式三类。根据信号处理的实时性,频谱分析仪还可以分为实时频谱分析

仪和非实时频谱分析仪两类。

失真度是指原始信号进过传输设备以后所得的输出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比值。失真的结果是使得输出信号产生了原始信号中没有的谐波分量。失真度测量方法可以

分为频谱分析法和基波抑制法。失真度分析仪也相应地分为基波抑制式和频谱分

基于电子竞赛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 高职教育 电子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0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学校的毕业学生也有了不同的要求,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即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培训;要求员工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应用,而非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1-3]。

一、《电子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时设计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不少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大多按照高校教材进行讲授,而高校的教材偏重理论验证,偏重公式的推导,导致理论课程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4:1,甚至5:1。

2.理论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目前的教材均是以单一知识点、单一的电子元件作为讲授内容的,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系统性思维。

3.实践教学

目前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以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跟随步骤进行操作。这种实验模式一般在每个理论知识点后实施,其内容上贴近教学理论,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这种实验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教学理论,并且巩固课堂上教学知识点,一味强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的对应性,实验束缚了学生的主观动手和创新的能力,过于注重单一元器件的原理,内容过于单一和陈旧。

全国和广西区内有很多技能或者创新设计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这类竞赛突出实践性和理论知识应用性,符合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目的,为高职学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它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紧密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可全面检验和促进参赛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进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大学生竞赛作为独立的活动来开展,在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培养上是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的,没有找到教学同竞赛的契合点。本文讨论如何以电子竞赛为导向,在《电子技术》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1.以知识的应用程度为导向,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

《电子技术》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的一门课程,对于前程课程《电工技术》,后续课程《单片机技术》、《PLC技术》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梳理前后课程的知识点,分析历年电子竞赛的试题,结合知识点的应用、实用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如对放大器、电源、滤波器部分知识点进行延伸,对于反馈类型判断这样的知识点进行删减。

结合出现新技术、新器件、新芯片,对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删除部分理论验证、公式推导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2.以电子竞赛为导向,建立电子技术仿真教学平台

《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抽象,传统的原理讲述或者公式推导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接受,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仿真教学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软件模拟环境, 运用仿真软件对电力电子电路建模和仿真,比如说整流、滤波电路,可观测电路波形,还可以设置参数并观察参数变化对电路波形图的影响。以电子竞赛为导向,分层建立电子技术仿真教学平台,采用升级式积分学习模式,最终完成一个整体设计。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熟悉原件参数及原理接线,通过观察结果加强学生对原件的工作特性和动态过程的理解程度。另外,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搭建仿真模型,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3.以电子竞赛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应用设计

对相关电力类竞赛题目和范围进行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实验保留必要的基础理论验证实验,构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班级小组竞赛项目,将实验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分组分工自行设计、配合仿真教学平台独立仿真及调试,最终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初步审核,在实验课上完成设计。以项目式的方式将多个理论知识点进行结合,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和仿真,强调了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并且通过项目将知识点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系式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和职业培养的提高。

4.结合互联网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开拓学生视野

(1)微信公共号

通过微信公众号给同学推送电子竞赛的相关知识,新技术的扩展。当然作为一个公众账号,还能接收到各种上课信息,如提醒大家带某本教材,或者临时更换上课教室什么的。简而言之,通过微信,增强了同学和老师的教学互动,提高了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互动。

(2)在线考试库

应用“考试酷”建立完善在线考试库,“考试酷”是一个零安装、零维护和零成本的在线考试系统,可进行自测练习、统一考试、知识竞赛等,并且可实现智能组卷、答卷评阅与成绩管理。

三、结论及展望

1.适应性广,具有共性。本课题设计是高职教学改革发展中具有共性和综合性的课题,对所有高职高专的学生均有适用性,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期进一步推动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2.方法新。本课题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采用仿真软件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作为实验室的补充学习环境、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小琼.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0(24),95-96.

[2]卢翠珍,高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09(09),105-106.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7

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 但还未能全面地满足企业对于高技能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要想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深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找出问题所在, 并借鉴国内外电子商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成果, 科学地对现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 而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摆在突出的地位, 仅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可以了, 但是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反过来又补充了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的抽象空泛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结构。

2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对本科教学的压缩。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共性, 忽略了自身“职业”的差异, 未能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另外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中等职业学校也应有所差异, 高职培养的是“服务+管理”的人员, 而中职培养的是服务工作人员。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 由于部分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 惯性思维和未成功转型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高职专业教育的定位, 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是沿用着中等专业教育的模式, 课程设置缺少应有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确实严重, “高等”教育层次体现的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在课程设置上, 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痕迹明显。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上, 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仍产生重要的影响, 没有适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2.2在课程编排上, 存在着两种观念偏差:要么因循守旧, 偏重学科性, 重理论、轻实践;要么过犹不及, 忽视专业知识教育而过于偏重职业技能训练。而后一种情况属于典型的盲目过激。2.3在课程内容上, 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 缺乏有效整合, 占用教学时间, 降低教学质量, 影响实践教学, 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原

为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与开发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与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 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 能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综合性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理论课程体系的依据。3.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工作过程分析法分析电子商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以任务定课程, 课程目标突出实际情景要求, 课程结构实现模块化, 建立以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开发设计与实施, 从源头上保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3.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理论课程体系之中, 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 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4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可考虑采用“1+1+1”的结构:即第1学年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第2学年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第3学年主要完成电子商务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能力拓展。其中,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应是重中之重。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 突出电子商务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主要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会计基础、国贸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应用开发技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 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 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总结过去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 根据我院“2+1”人才培养方案的新要求, 我们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了新的安排并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a.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社会实际。当今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化, 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根据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 加强了电子商务的实务性、技能性课程, 并开设多个方面的职业方向类课程, 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b.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自两个方面:“对口”与“普通”, 前者整体上职业理论与技能较强, 后者则基础素质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 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 目的在于打好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第二学年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强调电子商务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不同职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 初步形成个性和特长;第三学年与实习就业相结合, 拓展职业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展示个性和特长, 在岗位上边学边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c.课程设置要进一步贴近就业实际。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的模块化培养模式相适应, 课程内容涉及以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交易和网上购物为主线的职业技能方向模块、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和实践实训模块, 并开设就业指导等专题性课程, 以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 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学会合作。经过调整后的现有课程体系, 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情况, 考虑到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市场中的定位, 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而且根据岗位所体现的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在充分调查和研究了前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反馈之后, 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改革意见:a.删掉课程:高等数学、经济法、网站建设原理与实践、网络安全与加密、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b.增加课程:大学语文、会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XML语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商务法律;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实际, 有利于就业, 减少不必要的课程, 增加必要的课程, 突出能力培养。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出发, 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主要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能力直接有关的专业知识, 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 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 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好电子商务核心专业课程等核心问题, 就一定能培养出能使用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此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建立健全理论课程结构时要注意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结构的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理论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沈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商场现代化, 2008, 9.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8

关键词:认知冲突,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学习运算放大器时, 由于运放的国际国标符号只有同相、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且当今作实验时, 使用的试验箱也隐含接好了电源, 只预留了输入输出端, 尽管学习运放实际芯片和电路时, 提到运放的重要组成:正负电源管脚。但对于学生来讲, 90%以上漠视电源的存在。因此在电子综合设计时, 就会出现一些怪现象, 有不少同学来质疑, 电路原理上完全正确, 实际却无法正常工作, 经检查发现, 运放电源都没接的同学比比皆是。同理, 忽视反相比例电路的线性工作区也受制于电源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如何使同学从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印象中转变过来呢?

基于认知冲突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 而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不同情境中, 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1]

认知冲突是个体已有观点与新问题情境相互矛盾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当个体不能通过同化的方式处理面临的刺激情境或问题情境时, 认知冲突就出现了。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 个体必须改变或扩大原始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情境,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

在教学中, 若能精心设计新旧知识冲突情景, 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 使同学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 就会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引起求知欲和好奇心, 并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一旦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 由此带来的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会对认知起到强化作用, 使学习动机稳固, 学生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 提高学习效果。[3]

合理安排实验, 设计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上述理论,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可以引发并解决认知冲突,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1.运算放大器反相比例电路实验

在反相比例电路实验中, 同学望文生义也知道, 输出是和输入按一定比例产生的, 例如给定比例系数为2, 电源电压为12V, 如果输入分别为±1V、±2V和±4V, 那么输出应该分别是±2V、±4V和±8V。设计增加±6V和±8V两组数据, 当其测量到6V一组数据时, 结果只有10~11V左右, 同学一般解释为由测量误差导致, 当测量到8V一组数据时, 结果仍然只有10~11V左右, 此时, 同学才感觉到确实有问题发生了, 从而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和紧张, 并引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急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解释是由于电源的存在, 已超出其线性工作区域, 进入饱和区。学生恍然大悟, 获得深刻记忆, 当再次遇到运放时, 电源作用马上浮现于脑海, 而不再会感觉不到电源存在。从而巩固强化了教学效果。注意, 此次实验设计上必须有两组超线性工作区域数据, 否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同理, 对于一阶线性系统稳定性实验, 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2.一阶系统频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实验

在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时, 会反复使用角频率ω的概念, 而较少使用频率f。尽管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 不少同学仍然会混淆。设计一阶系统频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实验, 构建好系统后,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计算出转折角频率, 而仿真实验中的频率计测量出的频率数值却总和理论计算的转折角频率相差6~7倍左右, 学生反复检查和思索后仍不得要领, 此时, 一语道破天机, 角频率和频率的差别不正好是2π倍吗?使学生难以忘怀!

通过上述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紧扣学习过程, 利用认知冲突的不平衡感, 精心设计实验, 强化学习动机。破除学生的旧有错误观点, 建构其认识图谱上的缺失一环, 使其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同时, 在设计教学实验时, 也必须注意到, 认知冲突前的步骤不能过于繁琐、复杂或困难, 否则不能获得冲突前后强烈对比的效果, 也就难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2:124-169.

[2]丁伟.基于“认知冲突”的化学知识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9) :93-95.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9

电子竞技专项课程追踪调查与分析

1.专项教师现状调查

西安体育学院电子竞技专项课有14名教师授课, 硕士12名, 占总数的85.7%, 是教学的主力军;从职称比例上看, 讲师占到78.6%, 应该说职称的分布与承担电子竞技教师队伍年轻化有着直接关系。教师第一学历专业为计算机学科的比重最大, 占50%, 教师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薄弱, 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电子竞技专业技战术知识。教师在理论知识和育人能力方面得到较高的认可, 学生认为较好以上分别达到了88%和92%;对技术水平的评价稍差一点, 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分别是28%和40%, 对教学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比较差, 认为较差的分别达8%和12%。可见, 专项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创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 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有待提高。

2.专项学生基本情况

在学生专项学习前基本技能的调查中发现, 有60%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战术水平, 12%的学生参加过校级以上比赛并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28%的学生尚处于入门阶段,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选择电子竞技专项时, 考虑到专业发展需要的占72.4%;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的百分比分别是64%, 总体而言, 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明确, 但不排除少数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的心理。

⑴课程实施情况。有4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一般, 仅有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 这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 学生对《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建模与动画基础》、《游戏软件开发基础》等课程兴趣不大, 认为与专项结合度不够密切。同时, 多数学生希望加大《电子竞技实训与对战技巧》课程的课时, 反映出学生普遍注重实践课学习。《电子竞技软件测试》对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有一定的要求, 5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偏难。

⑵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组织比赛、参加比赛。组织比赛包括电子竞技比赛策划、场地布置、设备调试、经费预算、解说主持等;参与比赛的级别有校级、省级等。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比较丰富, 有60%以上的学生多次参与过校级以上比赛的组织工作, 没有参加过的只占到16%。

3.设备及场地建设

学院对电子竞技专项课程的硬件环境改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投入了较大的财力物力。课程在开设初期, 选取实验室最好的学生用机, 在实验楼3楼组建了电子竞技教学机房。随着2011级专项学生的选报, 电子竞技专项人数增加, 网络管理中心及时对电子竞技实验室进行了升级和扩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良好的比赛场地。采购新设备, 组建了电子集训实验室, 目前, 该实验室已投入使用。

4.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⑴选报学生人数偏少。国家体育总局明确表示电子竞技是一项体育项目, 并成了国家队, 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还是受到一定障碍。目前学生对电子竞技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正确认知, 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电子竞技运动, 包括哪些具体项目。这对电子竞技专项课程带来的最大困扰就是选报学生人数偏少, 造成了领导重视, 教师急切, 学校资金投入加大, 而学生不积极的尴尬局面。

⑵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新专项, 教学任务较大, 对于开课教师来讲, 很多课程为新开课, 虽然计算机教研室的老师对电子竞技有较高的热情, 但是不得不承认:专项教师之前所学的专业和电子竞技专项课程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电子竞技专项深度和广度不够。课程的授课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 学术研究的氛围不浓, 缺少专业技能培训机会。

⑶课程设置需要重新调整。开课初期, 本着从系统化、立体化角度出发, 培养较为全面的电子竞技从业人员, 课程设置中涵盖的知识面范围广, 共包括9门课程, 涉及电子竞技实训项目规则与裁判、市场营销、游戏软件设计与测试、动画制作等内容。通过两年的实际授课发现, 课程内容过于宽泛, 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深入讲解, 学生只能掌握较为基础的内容;另外有些课程难度较高, 学生学习困难。

⑷教材与参考文献缺乏。在调查走访专家与本课程任课教师中, 谈及电子竞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扰时无一不涉及教材与参考资料, 电子竞技课程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 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正规的统一教材, 只能借鉴一些网络资料, 部分内容由老师个人理解汇编, 造成授课内容的不统一、不规范, 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学生选报的积极性

利用校园媒体开展宣传, 制作赛事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等, 展示其积极正面的因素和形象;定期组织校园电子竞技友谊赛;邀请业内专家、公司负责人、职业选手、裁判员来院内开展座谈或讲座, 辅导学生策划和组织比赛。使学生正确认识电子竞技所代表的“游戏、竞技、新体育”健康理念。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项教师首先应明确电子竞技运动项目多、更新快的特殊性, 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在日常学习中, 教师自身必须紧跟电子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脚步,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在政策上加以支持引导, 对在电子竞技专项教学改革中有突出表现或科研成果的予以表彰等。 (3) 加强教师培训, 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老师专项课程授课水平。

3.改革课程体系

剔除游戏软件设计与测试、三维建模与动画基础等课程, 压缩课程门数, 新增电子竞技视频编辑与制作、电子竞技赛事组织与推广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堂授课形式, 弱化理论教学, 突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基础技能和对战技巧的应用水平。如模拟正规比赛, 将策划、组队、解说、裁判、组织融为一体;学期末, 举办专项学生电子竞技表演赛, 比赛全程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等。

4.拓展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专项水平

成立院电竞队, 争取组队参加省内、国内比赛活动。尽快创建电子竞技裁判员培训基地, 使梯次人才培养更具专业性。加强与西安高校电子竞技联盟的联系, 共同筹划和组织与其他高校间的联谊对战。

5.加强校企合作, 为学生寻求就业机会

加强与行业领先的名企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赛事策划、项目推广和信息采编等技能。在现有与腾讯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上, 不断探求更多的合作对象与合作模式, 积极联系社会力量, 举办比赛、活动, 为专项课程和电竞项目发展注入有形和无形支持。

6.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在已有的软、硬件基础上, 对电子竞技教学机房网线进行升级改造, 直接从中心机房接入交换机, 提升网速;同时, 根据电子竞技运动的更新换代, 更新电子竞技相关课程的软件, 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材建设上, 可以通过多方收集购置、官方或公司引进、自编或合编等方式克服困难, 保证教学需要。

结论

电子竞技专项课在我院开设两年有余, 积累了一定经验, 同时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改革, 促进新课程健康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新开设的《“电子竞技”主修理论与实践 (专项) 》课程进行追踪调查,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 新课程在课程设置、承办比赛、对外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也面临选报学生少、师资培训缺乏、教材紧缺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子竞技,专项课程,跟踪调查

参考文献

[1]岳志刚, 王进忠.电子竞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6) :68-70.

[2]赵坤, 张霈.天津市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 2012 (15) :53-54.

试论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技术中, 近似计算是贯穿始终的内容, 可以说, 没有近似计算就没有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技术中应用到的元件越来越趋于纳米级, 而目前纳米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入手进行分析, 而后分析了纳米电子技术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帮助

2 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离不开近似计算, 没有近似计算就谈不上电子技术的应用。然而在电子技术应用当中, 往往无法进行精确的计算, 而且电子技术应用中也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近似计算的确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差, 但是只要将这个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就不会对电子技术应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将近似计算合理应用在电子技术应用当中是电子技术理论应用的关键所在。进行稳定电路应用时静态分析是必要的, 而静态分析首先要做的就是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 并且将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忽略, 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三极管基射电子的理论以及推理过程。

3 纳米电子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之中, 所用到的元件很多都处在外表尺寸为纳米级的状态之下, 应用的机理等方面与常见的电子元件完全不同, 纳米级别的电子技术应用元件会受到量子现象以及相关问题的影响, 电子的隧穿过程以及非弹性散射效应的作用机理等内容都需要进行分析与解决。而在纳米电子技术当中, 首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上述问题, 而是纳米级别的电子元件以及电路连接相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讲纳米电子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

3.1 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日常使用的电子元件一般都为硅基电子元件, 其尺寸属于宏观范围之中。想要将硅基电子元件进行进一步缩小, 直至纳米级别一般会采用光刻、外延的技术手段, 制造出全新的半导体结构, 该结构属于纳米级别, 并且具有层状蛋糕的外形。而每层的半导体材料都不相同, 具体差异体现在材料的势能上, 以形成量子势阱, 而这种半导体结构就被称为“半导体异质结”。

3.2 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成为纳米元件

对于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而言, 在纳米范围内即便知道了如何将分子晶体管与导线制造出来, 如何将分子元件正确组装成为能够进行运转的结构仍然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分子晶体管与导线的组装方法有两种: (1)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将所有的分子元件平铺在同一平面上。 (2) 通过阵列方式进行自行组装。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这两种方式都在不断的研究之中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但是分子晶体管与导线的组装方法仍然局限在实验室之中, 无法投入到日常使用当中。因此如何将分散的晶体管与导线组装成为有逻辑的元件是电子技术理论应用的一大难题。

3.3 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想要进行纳米级计算机的组装与应用, 计算机中的电子芯片是最为核心的部件, 电子芯片之中存储有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 它能够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 为那些缺乏可动机械部件而具备快速取存能力的计算机提供存储空间。尽管如此, 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的组装对于电子技术的研究人员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战。

3.4 纳米计算机的互连

想要将数以亿计的纳米电子元件组装成为一台纳米计算机, 其组成结构的精巧性是难以想象的。只有进行严密的布局以及巧妙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纳米计算机的组装成功。而在计算机结构问题当中, 互连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即计算机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问题。对于纳米计算机而言, 它将大量的信息存储到了很小的空间之中, 并且使用极高的速度进行信息的使用与产生, 为了能够保证纳米计算机进行信息使用与产生时不会将计算机烧坏, 计算机当中需要安装一些特殊元件用以计算机信息的控制与协调。而就目前的纳米计算机的技术来看, 计算机中的元件与元件, 以及元件与外部环境当中都存在有大量的连接。然而线路之间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为了避免因为过热出现“串线”现象需要将线路分隔开来, 处于几何方面的考虑, 无法没有任何限制的增加连接数量。因此纳米计算机中线路之间的互连问题成为了纳米电子技术应用的难题之一。

3.5 纳米元件的设计操纵欲制备的模拟环境

虽然进行纳米元件的制备仍然具有较大难度, 还不能走出实验室, 在实用方面受到了多方面限制。但是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发展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建立起纳米元件制备的模拟环境, 从设计到制备到操纵再到性能分析都能够进行模拟。但是模拟环境的建立虽然存在可能性, 但是目前的量子力学算法、计算机计算速度等方面限制还是难以将精细敏感的虚拟环境完全模拟出来。

4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电子技术在交互式方面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即为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 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 数据库基础之上的电子技术手册以及集成电子技术手册。但是目前尚且没有达到真正的人工智能集成电子技术手册, 一般都处在立足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水平甚至以下。不同的电子技术手册的确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但是即使是最初的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也具有自身独有的优点, 因此级别较低的电子技术手册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技术手册可以看作是将技术手册数字化, 为了能够更为方便的对信息进行获取, 电子技术手册要将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并提供给用户。而电子技术手册就围绕着这一目标不断发展。

5 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对周期现象进行描述时, 时间与频率是两个不同的参数, 两个参数可以使用同一个基准, 而频率标准可以由时间标准推导出来。而微波光谱学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则推动了量子电子学等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因此也使得衡量频率的标准发生改变, 新型的量子频率标准由此而生。它的衡量标准在于利用了原子能级进行跃迁时所辐射出的电磁波频率并将其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制定出了不同的量子频率标准。这样一来, 原本只存在于宏观世界的时间计算拓展到了微观世界的原子结构运动当中, 将原子运动的时间作为时间基准, 使得电子设备能够大大得以简化, 在重量、体积方面都得到大幅度降低, 此外还提高了频率标准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 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 对宇宙的探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对微波技术、雷达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而激光技术的发展又给计量方面提供全新的测试方向。

6 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电子技术是介于电子、控制与电力三个方面的交叉学科, 在工业、电力、航空航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是传统的领域还是高新产业都会应用到电子技术。接下来就工业、交通、电力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电子技术应用分析。

6.1 工业方面的应用

在工业中常常会使用到大量的交流和直流电动机。两种电动机各有特点, 其中直流电动机的优势在于调速性能好。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应用在工业方面的电力电子变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能够直接与直流电动机相提并论。不管是小型的数控机床电机还是大型的轧钢机电机一般都采用电子交直流调速技术, 一些对调速要求并没有较高要求的鼓风机也改用了变频技术, 节约能源。

6.2 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电气化铁道中。此外交流机车采用的是变频装置, 直流机车采用的是整流装置。而在交通运输方面, 磁悬浮列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磁悬浮列车当中, 电子技术更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不管是磁悬浮的牵引电机还是车辆中的辅助电源都需要电子技术进行辅助。在汽车方面, 电动汽车使用电子技术进行电机中电力的变换以及驱动的控制, 电子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电池的充电上。而在平常的汽车中则需要多个控制电机, 每一部电机都需要斩波器与变频器进行驱动与控制。海上运输与空中运输中, 飞机与船内部存在许多不同的控制电源, 需要电子技术进行控制。总的来说, 几乎所有的机动交通运输方式都离不开电子技术, 因为电子技术与变频装置和斩波器息息相关, 而日益发展的交通方式更多的需要电子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一方面电子技术的发展影响并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子技术的更上一层楼。

6.3 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在电力系统之中。在发达国家使用的电能之中, 六成以上的电能是需要经过至少一次的变流装置处理的。电力系统想要不断的朝着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电子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如果电力系统脱离了电子技术, 将无法进一步的进行发展, 其稳定性也不能得到保证。在进行大容量、长距离输电时直流输电具有较大优势, 在受电端和输电端都采用了变流装置, 即是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而近些年来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柔性交流输电也是在保证了电子技术理论的发展、基于电子技术之上才得以实现的输电方式,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 电力系统的发展都是基于电子技术发展之上的, 电子技术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系统的不断稳定, 也推动了电力系统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发展。

7 总结

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深入到生活与生产中的方方面面。电子技术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 为了能够让电子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要首先将电子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解决。

摘要:电子技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更是渗入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中首先要解决好电子技术理论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而后才能更好的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关键词:电子技术,近似计算,纳米电子技术,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电力电子 教学改革 模块化教学 创新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的简称,是一门综合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电力电子技术》教材内容理论性强,高职学生学习感到十分困难,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与学生现状分析

电力电子技术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教学重点主要是器件及其应用。器件重点讲述晶闸管、MOSFET和IGBT,电力电子电路重点讲述四大变流电路AC/DC、DC/DC、AC/AC、DC/AC。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器件再电路,条理清楚,但由于职业中专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只要遇到稍有难度的学习问题,就会消极厌学,教学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在电力电子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1.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易跟上。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应打破学科理论体系,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以能力为中心,确定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中,以一个单功能的实用电路作为核心,把该电路的制作与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把一个个实际单元电子电路制作、测试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既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理解问题。

整个教学内容被分成6个功能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如调光灯模块,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元件晶闸管的工作特点及可控整流触发电路,通过实例的制作,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一学期教学结束,学生只需通过这六个实用电路,即可将整个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串联起来,同时,也培养了不管学习什么理论,都要把它放到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良好习惯。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模块见下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电力电子这门课的知识点主要是建立在晶闸管的工作原理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晶闸管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电路;其次,电路所接负载基本上就只有以下三种:电阻性负载、大电感性负载、反电动势负载。例如,在可控整流电路部分,上课时教师只需将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讲透,其余的如单相全控桥、单相半控桥,三相可控整流都可由学生自学。明确目标,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不断增加,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教学中的各典型电路部分涉及众多的电压、电流波形分析,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既费时又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制作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为解决有关波形演示问题,用Flash制作了波形演示动画,演示时,控制角可任意选择,各波形可连续画出,也可点动画出,非常方便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开展EDA实验,配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基础验证模拟仿真实验,作为教学的补充,使学生增强对电路的感性认识,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实验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演示完成,再由学生练习。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能使每个人都能亲自动手搭接电路,进行元件接线,参数设定。软件Matlab/Simulink有完善的电力电子工具包SimPow-ersystem,其中有各种器件、电源、负载、测量和波形显示元件等,可以搭建各种电力电子电路。比如,学生根据整流与有源逆变实验原理图,自由地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通过选择实现单相整流、三相桥式整流、三相桥式有源逆变等多种实验。也可通过脉冲控制开关的闭合或分断,来模拟晶闸管开路故障、驱动脉冲丢失故障等实验。设置负载电感Ld和负载电阻Rd的数值可以组合成多组不同负载参数的纯阻性负载、感性负载等。通过软件可随时调整和修改元器件参数,分析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作用与影响,所以调试和测量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开设了EDA实验后,学生通过与理论课同步的软件仿真实验,搞清楚了电路的工作原理、波形关系、参数条件、调试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再做硬件实验时,其思路、方法和电路分析调试能力大有提高,实训收效显著。

5.多途径提供信息,激活创造思维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弱电与强电的桥梁,正在与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相辅相成快速发展,还与多个学科相互渗透,电力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网络、专业书籍、报刊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冲破单一教材的狭隘视野,获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同时,不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在有效信息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一步步地建构自己的新知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在电力电子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8.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 篇12

1 本科专业电子技术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电子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少

一方面, 电子技术理论课是本科电子专业以及其他电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 各类高校电子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差异不大, 但由于电子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 好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甚至对理论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烦, 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传统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收获甚微。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 专业课程系统中部分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或者存在重合, 这可能由于不同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 鲜少去兼顾与其他科目知识的衔接, 这便可能造成重复教学或知识盲区,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长期以来, 这一原则却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我国本科教育中, 技能等级考核实训、毕业实习、课程内实验等构成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 但这种模式往往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 与理论课程相脱节, 导致操作训练不能连续, 学生难以掌握电子技术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效益较差。

1.3 难以实现创新

对于传统以课程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缺乏参与性, 老师直接将知识和结果根据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种方式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导致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一味接受已有电子技术理论, 缺乏主观性和批判性的思考, 不利于学生发现可能存在的理论漏洞或创新点, 限制电子技术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的创新。

2 本科专业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研究

2.1 课程内容的创新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电子技术理论是电子类专业本科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此, 各高校要谨慎、精选课程内容, 以够用、必需为目的, 实现电子技术理论的系统化教学。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内容, 这两大部分又各自包含很多板块的知识点, 各知识点可以进行合理分解, 安排课程内容时。同时, 可以考虑由同一科任老师安排电子技术理论课的教学, 避免因教学方式不同或教学时间的不连贯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扰。

2.2 教学方法的探索

老师按照章节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目前本科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本文认为, 可以尝试探索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来提升电子技术理论的教育效果。

1)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 教师对实际的电子产品项目进行分解,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以后, 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共同完成项目的一种新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首先, 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根据实际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学生的能力, 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其次, 学生进行分组分工, 努力完成项目并展示, 接受师生的意见并修改;最后, 将项目成果归档或运用到实际电子产品的的生产过程中, 实现项目计划来源于实际生活、项目结果又回归到实际运用中的良性循环。由于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而任务总是综合的, 不仅能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和技巧, 提高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学会举一反三, 还能将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 接触新的电子技术, 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研讨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掌握理论基础等目的的教学形式。研究性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课题研究两部分, 其中, 知识教学指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的教学, 课题研究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学过程为:首先, 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内容与研究, 与由4-7 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共同确定研究课题;其次, 小组各成员利用校内资源 (图书馆、阅览室、电子资料等) 搜集课题资料, 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指标等, 形成具体的研究方案, 然后通过讨论和分工, 选择最终的方案;最后, 每个研究小组在全班展示其研究成果及其具体研究过程和依据, 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与项目研究法的区别在于, 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来自于课程理论, 是对课程理论学习方法的创新。研究性教学的优势是显著的, 一方面, 研究性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 在研究创新活动中,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能有效得到提高。

3 创新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是教学的目标和导向, 是检验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效果体现。传统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实践的积极性。创新考核方式应该兼顾课程的理论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 同时考察学生的对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 不论是采取项目教学法, 还是研究性教学, 最终的考核方法应顾及三个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项目完成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可以采用试卷和实践评价并用的方式, 实践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提交 “作品”的性能测试以及学生展示“作品”时知识技能答辩的情况所做出的考评,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实践评价占总分的比重, 通过考核的目标导向, 达到本科专业电子技术理论课“做中学、学中练”的教学目标。

摘要:电子技术理论课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及其他电类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 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 即不利于学生对电子技术理论的掌握,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本文针对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和电子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电子技术理论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子技术,理论课,项目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敏, 孙露, 刘丹洁.电子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 30 (2) .

[2]居宇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上一篇:炎性细胞因子下一篇:抠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