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2024-08-10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精选12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类非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门课程综合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以及电磁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在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工程分析方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课程地位, 是工科类非电专业必修课程。其课程涵盖知识面广, 量大, 知识点多, 各知识点即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相对较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反映出教和学两方面都存较大的难度, 一方面教师感觉目前本课程学时数紧, 教学内容多, 课程难教, 教学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学生感觉本课程难学, 各知识点不易理解和掌握, 易于出现厌学情绪, 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受到损害。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两方面的问题, 是本课程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

1《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在合理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 在其课程体系中, 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有较大比例和重要课程地位, 是学生构建系统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基础知识, 是构建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石。而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需要结构性的基础知识, 更应注重元认知知识的引导, 从而形成良好的方法论, 体现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探究性。各门各类学科只有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才能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合理知识构建应提倡多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互补。特别是基础知识突出方法论和元学习知识, 把今典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引入到专业里和其他领域, 以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研究思路, 提高的研究能力。虽然各专业对本课程要求和内容不尽相同, 本课程与专业的联系紧密程度也不尽一致, 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技术, 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为今后学生从事有关电类的工作打下基础, 以及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基础。

2 教学思路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 以培养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知识内容以学生够用和实用为原则, 结合本课程特点, 要求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能够对一些常见的电、磁现象作出解释和对简单电路的分析处理, 着力解决好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应使学生掌握和正确理解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定理、电路分析的方法和工作原理, 以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为基础, 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以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万用表, 功率表, 绝缘电阻测试仪, 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等) , 电路元器件的特性的认识, 常用电子元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等元件) 识别和判断方法, 交、直流电路和电压放大常电路的连接与调测, 常用门电路及典型数字集成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现, 让学生的建立起系统观念和工程观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注重学生条理性思维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梳理, 通过类比、归纳和总结等方法, 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论,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并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还应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如安全专业, 应增加电气安全知识的讲解。又如机械类专业, 机电一体化是发展趋势, 将电动机、直流稳压电源、放大电路和数字电路章节作重点讲解, 使所讲授知识内容贴近专业, 做到有的放矢, 学以致用。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 学生学习情绪和兴趣的培养、调动和激励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并通过学生个体接收、理解和内化, 实现知识的传播和重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知识接收与学习, 其直接诱因是“兴趣”, 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任课教师如何激励、调动和保持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是完成教学过程的第一要务。

首先, 发挥好本课程首节课的作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偏好, 往往反映在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上。朴实得体的着装, 良好的精神风貌, 即体现教师的职业素养, 又给学生留下第一感性印象;教学内容组织精炼、有序, 逻辑性强和语言流畅的讲解, 并用始终关注学生的目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丰富的学识和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在本课程的引入上,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绘“声”绘“色”介绍《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沿革和在当今前沿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发展性, 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次, 应把握好知识难点、章节转换和课后习题教学环节, 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三个环节最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多, 知识内容较抽象, 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理解和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不懂, 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还能维持, 当多个知识点都不懂时, 特别是知识难点, 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就难以维持和延续, 出现对本门课的“厌学”情绪;受总学时的限制, 本课程各章节内容转换较快, 随着知识难度加大, 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下降;课后习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类的基础课程, 综合题、难度题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联系起来, 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迁移才能完成。当学生面对多道习题速手无策时, 就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放弃”念头, 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学习的主动性会下降。总之, 学生的这种“厌学”情绪是妨碍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精心组织、合理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难点知识;注重各章节知识内容的引入, 讲清各章节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后习题布置数量要适度, 难度要适中, 即要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 又要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及时评讲习题中的问题, 特别是综合题、难题。

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选用何种教学手段应从教学效果和讲授内容两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包括教学手段的单一, 都会造成学生在一个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精力不集中, 产生视觉疲劳现象, 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下降。长此积累, 必将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下降和学习兴趣的消失,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中应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与互补,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PN结的形成和单向导电性时, 选用多媒体动画手段, 可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反映载流子的运动, 通过外电场作用, 比较外电场与内电场方向导出PN结的单向导电性。又例如在讲晶体管中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时, 利用多媒体动画反映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和数量, 从而导出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引导、帮助和强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接收和理解。实物教具教学直观性最有利于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例如在讲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时, 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形式, 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黑板板书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教师思想, 在作推导型的求证教学中, 最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课堂思想活动最易被教师掌握, 在本课程的公式推导和例题讲解中应提倡多媒体加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手段, 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优势明显, 但也存在弊端, 如画面的凌乱和无序最易缺乏亲切感, 不是所有的画面学生都喜欢, 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学生更易进入视觉疲劳和拒绝感。总之, 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都是不可取,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3.3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内容精心准备, 教学环节的合理编排, 做到对本堂课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分析把握, 做到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心中有数。一个有效的教学学时知识点应控制在4-5个。另外多媒体画面要条理清晰, 简洁大方, 逻辑有序, 知识内容讲解循序渐进, 即要把握好课前的导入, 也要重、难点突出,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生情绪和学时状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2) 全面、准确讲授所涉及的知识点, 特别是概念性强, 逻辑性强的知识点, 必须讲清楚、讲透彻, 在教法上可多选用范例教学, 并通过较多的实例来让同学们加以理解和掌握, 否者, 学生很难建立系统的概念。例如电路中“等效”的概念, 概念本身不复杂, 但学生在应用时往往容易混淆和模糊, 如引用李瀚荪[1]教授所著的“等效”范例一例来加以讲解,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又例如数字电路中“二值”逻辑概念, 逻辑0、1状态与数码0、1不能混为一谈, 数码0、1是二进制里数字概念, 而逻辑0、1状态是反映事物的两种对立状态。但在二进制中位上的0、1就是两种对立的状态, 因此二进制位上的0、1就可以对应该位的逻辑0、1状态。

(3)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的形式, 应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 并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以启发式为主, 引导学生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合拍, 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开动脑肋,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课堂例题选用应以基础、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类型的题, 由浅入深, 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3.4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结合本课程知识点多、难点多的特点, 重点解决好学生条理性思维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课堂小结、章节总结和电路分析方法的比较等, 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梳理, 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和迁移, 形成条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例题中有意识选用一题多解和综合型例题, 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又例如, 鼓励学生一题另解, 和数字电路实验中同逻辑功能采用不同电路实现, 都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总之, 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这种意识, 并去影响学生。

3.5 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以锻炼的重要场所。实践环节分为实验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 实验部分又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强调用实验结果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性实验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强调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需要学生有较宽、较厚的学科知识。对这三类性质的实验, 在层次安排上应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顺序,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实训部分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全面、完整和系统的训练, 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系统调试能力和故障分析、判断处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4 结语

在多年教学实践活动中,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 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和指导思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在合理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文就该课程的课程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瀚荪.教材.讲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 5.

[2]秦曾煌.电工学 (上、下册)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守勇 (.电工与电子技术) 课程教改探析[J].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5.

[4]王香婷, 刘涛, 周智仁.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1999 (2) :111~113.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2

1、函数信号发生器

(1)能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占空比可调)、锯齿波等多种波形;

(2)输出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10Hz~10kHz,且连续可调;

(3)输出信号波形幅值0~10V,且连续可调;

△(4)输出信号频率数字显示;

*(5)输出信号幅度数字显示。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简易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输出直流电压UO的调节范围为3 — 12V,且连续可调;

(2)最大输出电流ILM≤200mA;

(3)稳压系数Sr<10%;

*(4)具有过流保护功能。

3、简易数字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100Hz~10kHz;

(2)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或方波信号;

(3)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所测频率值,并用红、绿色发光二极管表示单位; *(4)具有超量程报警功能。

4、简易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定周控制:主干道绿灯亮45秒,支干道绿灯亮25秒;

(2)每次由绿灯变为红灯时,应有5秒黄灯亮作为过渡;

(3)分别用红、黄、绿色发光二级管表示信号灯;

*(4)设计计时显示电路。

5、4位二进制加法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四位二进制加数与被加数输入;

(2)二位数码管显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

2约200字的摘要

3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及选择

4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3

【关键词】安全用电 数字显示仪表 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2-02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院校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单片机、电机与拖动和PLC技术等与电相关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中级证考试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基础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三部分。根据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1]。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由普招生、单招生(自主招生)和五年制学生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差距很大,传统的面向全体学生以“灌输”为主,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知识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培养高职学生的目标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4]。

课程组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课堂现状的基础上,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应用于日常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本文以安全用电和数字式显示仪表两个教学实例,论述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课堂现状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理论推导与计算比较多,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和电子线路仿真软件EDA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往日呆板的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但教师仍然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效率不高[5]。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学生享受了便捷服务和乐趣,手机游戏和视频等娱乐软件带来的虚幻满足和快乐,相对于课程上枯燥乏味的内容,令很多学生深陷其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低头族”。同时,课程的实践内容多为定理定律验证、简单电路焊接、元件的测试等,实践环节与专业背景脱节,缺乏通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复杂电路分析测试方法、误差和精度概念的建立。大部分学生在实训时只学会了如何连线,技能和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本团队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卡片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以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为例阐述教学实践的过程。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以故事、事件、例子等方式方法来呈现需要传授的知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电工电子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用电安全对人身生命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必须掌握常规的触电防护技术。本课程组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用电安全的重要性及安全用电的基础知识的抽象教学模式,借助网络课程和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等),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或仿真模拟视频使学生在课前掌握用电安全的基本知识;课堂上举例如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事故、触电后救助不当和雨中触电等用电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演示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的办法及防范措施等问题;最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和学生的互评确定小组和个人的表现。

通过实施本次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用电安全的重要性,普及安全用电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加强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指老师在整合课程内容后,依据实际生产中的某一问题设计项目,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电子技术是学习单片机和PLC控制技术的基础,它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内容。重组电子技术的这两部分内容,在讲授时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理解二极管和三极管等元件特性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比如数字钟、抢答器、交通灯、定时器等数字设备进行简单的模拟设计,也可进行一些创新性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设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字式显示仪表为例。数字式显示仪表是一种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它以十进制数码显示被测量值的仪表,常和各种检测仪表配合,用来显示湿度、压力和流量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为此将数字显示仪表项目分解为以下四个步骤实施:

第一,引入项目。首先讲解数字显示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然后展示各组成元器件的实物,最后提出组成数字显示仪的各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选取依据等问题。

第二,分组与计划。数字显示仪是由放大电路模块、A/D转换模块、计数模块、译码器模块、显示模块、恒流源模块等组成,按组成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根据任务需要,讨论模块任务并进行分工,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第三,实施与讨论。组成各模块的基本元器件及其特性和选取依据是每个小组都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对项目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分析和讨论组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在此过程中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几种元器件,确保学生都参与其中。

第四,组合与评价。老师组织让各小组汇报所收集的资料,演示和讲解组成各模块的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组成和特性,达到知识的共享。最后老师在各小组对演示和讲解的内容进行互评,小组内部自评的基础上,对各小组项目进行点评,给出最终的成绩。

本次项目教学法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的提高,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跨步。

三、结论

智能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组的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办法,解决了现代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蒲永红,余粟,王维荣.Multisim辅助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174-177.

[2]雷大军,黄铁铁,姚敏.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178-180.

[3]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4]王彩君,范菲,周云亮.“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2):224-226.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 篇4

1 教学与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内容理论性强, 缺乏实用性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是该课程的特点, 而现有教材以理论内容为主, 强调理论的严密性、系统性, 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 因此, 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 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介绍电容器件时, 侧重于电流电压关系式的推导, 而很少涉及实用性强的电容选型、优劣判断, 使理论和实际脱节。所以, 应删除教材中较为陈旧的知识, 增加应用知识的比重, 力求使概念清晰、准确。

1.2 教学方法落后,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 该课程教学仍以单一的教授方式为主, 即黑板+粉笔, 教师讲、学生听。对教师而言, 不利于抽象概念的形象化讲解;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不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虽然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 但受课程本身特点及课件制作水平的限制, 教学效果提高不明显。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阶段的特点、教材的具体内容, 有计划地选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 以提高教学质量。

1.3 考核方式单一,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课程成绩构成一般为笔试成绩 (60%~80%) +平时成绩 (20%~40%) 。显然, 笔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 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理论知识, 更有甚者, 平时不学考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 弱化了本课程的实践性, 不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造成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 应结合理论和实践, 采用多元化的思路改革考核方式,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1.4 实验环节灵活性差, 缺乏自主创新性

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 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如验证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等, 这对学生整体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足。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 在实践环节应增加应用性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 教学与实验改革的主要思路

2.1 理论教学改革

(1) 精选教学内容。通过邀请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教材, 加强教材的实用性;电工技术课程知识量大、面广、理论性强, 应坚持因材施教, 对教学内容中不同章节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将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电工技术是面向全校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为了强调各专业的差异性和应用需求, 应在一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逐步强化专业特色教育[2], 即通过对专业应用背景的介绍, 提出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课程及专业知识。例如:对车辆专业授课时, 可将汽车发电、电控及电子点火等子系统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为后续专业实例分析提供充分的知识基础保障。

(2) 优化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一个兼顾动画、图片和视频效果的多媒体课件,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实现形象化教学[3]。如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时, 由于过渡过程短至微秒或毫秒量级, 无法用肉眼观察结果, 但利用仿真软件可直观地看到变化过程。我们对图1电容电压和电流进行仿真, 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上半部分电容电压是一个缓慢充电的过程, 开关闭合后经过0.003~0.005 s充电结束;下半部分显示的是电容电流从闭合开始经过相同时间衰减到零的过程。通过辅助教学手段, 增强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且容易掌握, 激发了学习兴趣, 丰富了想象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 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手段,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电机反转理论是改变电机电流相序, 实际操作时是交换任意的两根电源进线, 让抽象的理论活起来。

(3) 改革考核方式。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 即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平时表现,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综合能力。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 (最好是教考分离, 从试题库抽题) , 或者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考试以过程式考核为主, 或者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4];平时表现要综合出勤、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模式多元化, 使评价方式科学、全面和合理。

2.2 实践环节的改革

(1) 优化实验内容。以往的电工技术课程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 开展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时间长, 而教学课时有限, 为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的情况下, 实验室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时间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在自由的空间中更好地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 充实以前的实验内容, 多设置一些互相独立的小实验,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内容。同时注重小实验之间的相互关联,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提高, 全部实验是一个有机整体, 互相关联, 缺一不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每次实验,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完善实验方式。借助虚拟实验平台, 将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结合, 使抽象变具体。我校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操作台, 可以配套完成课本相关的实验内容, 但实验过程中, 学生绝大多数时间用于连线、按步骤操作、记录数据等。此类实验方式,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效果差。NI ELVIS集成了12种常用的实验室虚拟仪器 (运行NIELVISmx Instrument Launcher) , 而最新的NI ELVIS还配备了100 MS/s的示波器, 能够配合LabVIEW设计新的实验室教学及创新实验, 为电工技术课程理论和实验室教学提供领先的教学平台。学生利用虚拟实验平台, 可自主研究和开发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的设计性实验, 培养研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目标, 有必要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方式和平台进行创新研究。

摘要:针对电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概述了该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环节入手, 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考试方式进行研究;从实践环节入手,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进行优化研究。

关键词:电工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肖桂凤, 沈建华, 乐群.“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 :187-188.

[2]刘海春, 邢丽东.“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专业特色教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1 (3) :24-25.

[3]张振英.多媒体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8) :104-105.

[4]宗海焕, 李翔, 韩浩.“电工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1) :195-196.

[5]张丽, 宣峰, 胡雪梅.电工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77-79.

[6]华红艳, 张宏亮.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 (2) :100-102.

[7]吕振华.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93-94.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篇5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魏 绍 亮

(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一、原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该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多而杂,学时少。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较杂,既包含了电路的知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同时又有电机及其控制等内容,它是电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内容多,而学时较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课程任务,成了该课程最突出的矛盾。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内容体系上、教学方法上等需要改革创新。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陈旧。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该课程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必须加强实验改革,加强学生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原教学内容却反映很少。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在变化,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体现。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做法

总的思路就是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既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尽量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具体安排:

(1)选择质量高,学时和内容相当的教材。如面向21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唐介主编的《电工学》,叶挺秀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等,都可优先选用。

(2)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课堂 1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课程总结

效率有效地解决学时不足与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

(3)内容讲授上增加PLC的应用和EDA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某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至少再增开设两个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5)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家团结互助,整体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改革成果

(1)内容体系改革上有新突破。能够利用60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把该课程的内容讲授完,并适当增加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介绍。如在原来的教学中,一般是先讲三相电路,然后讲授非正弦交流电路和暂态电路,接着讲授变压器和电动机。由于,非正弦电路与暂态电路在本书中相对较为独立,前后联系不大,而变压器、电动机和正弦交流电路与三相电路具有较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上讲授完正弦电路和三相电路后,直接讲授变压器和电动机,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进度,而且教学效果较好。采用合理的教学安排,不仅把原来书本上的内容较好的学完,而且留出足够的时间讲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对PLC控制器的原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EDA设计方法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成功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电动机星三角自动延时启动“试验”它在电工电子中是一个综合较强的设计性试验。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电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对模拟电路也有较深的认识,所以,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电工电子所学的内容前后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出合理的电路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学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为以后的成功编写实验教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编写了三本实践教材:《电工技术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践》、《电子技术实践》、《EDA设计与方针实践》。三本实践教材于2002年8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班级都选用了该教材。该教材总结了长期从事电工电子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现在我们正在计划出版两本理论教材:《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划2003年底在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相关教师正在全力编写。

(4)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已完成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该课件融入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课程总结

了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文字编写、图形制作、公式演绎,到声音配制到版面效果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要想改变传统的“教死书”的模式,就必须进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原先那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好差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把成绩评定方法作了改革,学生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课堂成绩×20%+平时测验成绩×20%。这种计量方式可以较公正地、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验成绩采用单独计量方式,打破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在一块的模式,对实验单独设课,便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对待每一个试验,使实验课走向正规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存在的问题

资金短缺,使很多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很难正常开设,许多元器件不能及时购买到,影响试验的正常开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先进的新技术和方法,由于资金不足,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PLC(可变程序控制器)、CPLD(EDA开发和仿真系统)等缺乏应有的试验设备,所以我们只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而不能进行实验,达不到学习和培养的需要。我们还需要购买较好的多媒体课件,由于资金问题迟迟不能实现,所以某些教师的讲课只能停留在黑板的讲课方式上。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分析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6

关键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随着汽车工业及其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汽车生产制造与检测维修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创建一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一种培养教育模式。《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一门特别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原有的教学内容缺乏对汽车专业的针对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教学特点,避免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通过对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与时代接轨、与需求接轨的目的。

一、课程教材的改革

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是教材的改革,在编制教材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等,依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目前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将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稍作修改而成的,缺乏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实际针对性。但随着汽车领域电子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上电子装置也越来越多,汽车维修早已从单一的机械维修转向机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电子技术已成为汽车维修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首先,要化繁为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立足于汽车专业,而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对汽车专业要求不高且又关系不大,以及一些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计算,在编写教材时尽量删减,以减少学生的课程负担。例如:基尔霍夫电压回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一些较复杂的定理,在汽车专业中应用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略去。其次,将电工电子技术与汽车专业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如在磁路和电磁器件部分引入汽车点火线圈,在半导体器件中引入汽车三相整流电路、电子调压器电路等。这样既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又增加了课程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的過程中更具有目的性,最后,结合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的新技术,适当增加一些新内容,如增加汽车自动空调装置、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主动悬架控制系统、主动安全气囊、汽车全球定位系统等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为基本方针,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适用人才。传统教学体系的基本教学理念是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职技校学校的学生一般在初中学习成绩就比较差,而汽车电工电子课程知识与其他课程相比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难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会很容易出现厌学、畏难的现象,甚至产生中途退学的想法。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适当改进教学模式,?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考虑多安排汽车电工电子实验,让学生真正能亲手去接触汽车电子系统,在每次的拆装汽车电子线路后,清楚汽车电气线路的连接方式,以及各部分电路的位置和作用,从而真正掌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学要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应由注重教法到注重学法的方向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确立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理念

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设置必要的学习情境,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各个内容与汽车这个实际载体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汽车上所有涉及电工电子的配件,这样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性更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不断深化专业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难以描述的内容利用图片的方式,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效果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教学有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应当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采用“黑板+粉笔”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致使课堂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在上边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教师要敢于尝试其它教学方法,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讨论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利用直观演示法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汽车电工电子课程相对其它课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属于汽车类和电子类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但由于同时具备擅长两个专业技术的教师严重缺乏,因此很多学校只是让电工电子专业的老师去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这样涉及到汽车专业的内容,一般电工教师就感觉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求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过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要求教师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对汽车电子的发展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进,摒弃无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学习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今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器电子装备在车辆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维护与检测人员应当向着机电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为适应这种大环境的需要,教师要重新审视汽车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立符合实践教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才.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7.

[2]姚玉梅,牛超.浅谈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J].科教导刊,2012年第12 期.

[3]石晓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7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虽然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深,难度要求不高,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是工科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小组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持久、多层次的创新与改革,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作为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并构建培养高素质任课教师的完整体系:首先,通过综合素质考核(主要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考核),选出课程负责人领导课程建设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其次,轮流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明确当今的行业信息以及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使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随着电工与电子技术发展和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和技能鉴定,加强专业教师与外校教师的交流和联系,提高学术水平。鉴于此,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已逐步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时安排,选择优秀的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优化教学效果。首先,教材必须涵盖全面、浅显易懂、思路清晰;其次,教材应图文并茂,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教授的知识,也方便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由秦曾煌教授主编的《电工学》教材。该教材基于最基本的电气专业知识,内容系统、知识全面、深入浅出,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紧密,既保证了学科的完整性,又囊括了该教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更注重满足教学需要和市场对知识的要求,是一套优秀的教材。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电路原理、电磁场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检测技术和控制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体系;强调上述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相关电气现象,能够运用该课程理论知识做出简单合理的解释。所以,该课程以讲授上述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主(尤其强调对电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对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仅在课堂上介绍其基础理论,而强调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认知这些知识;邀请优秀技术人才对该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知识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采用灵活多变、不拘泥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3.1 背景式教学

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极其广泛。我校把这门课程作为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企业对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有初步了解。利用社会和企业对当代理工科学生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热情。

3.2 引导式教学

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电气现象,从身边小电器的故障维修入手,在生活中激起学生对各种电器原理的求知欲;就学生的亲身经历,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3 互动式教学

教学不应该仅限于教授、限于学生摄取知识,而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深入探讨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 举例教学法

该课程介绍了很多电子电路和元器件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在介绍这些电路和元器件时,可以先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实例,让学生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直观了解,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样,在介绍元器件和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总结归纳法

鉴于该课程是作为非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强调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简单应用,因此,课程每开展一段时间,教师应把讲授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得出的结论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应用。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穿插结合,让教学服务于学生,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知识并乐于探索钻研。

4 设计优秀的教学手段

灵活应用实物、现场和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帮助记忆。当然,不同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要综合运用,达到优劣互补,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1 不可以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也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效果。但是传统的板书教学却有着多媒体教学无法代替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板书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板书内容的引导下,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循序渐进理解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繁杂难懂知识的讲解,使用板书教学更容易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4.2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传统的板书教学要在黑板上书写、推导公式、画图,消耗时间较多,甚至不得不放弃很多繁杂的图解。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具备许多明显的优势: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用板书表达的、标识不清楚的物理现象模拟出来。

目前我们应用的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2.1 制作PPT课件主导教学

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利用PPT课件主导教学过程,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展现该课程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并且更容易突出教学重点。在重点、难点的地方与板书教学适当结合,控制教学节奏,引领学生的思路。

4.2.2 制作仿真实验辅助教学

通过各种软件,比如Matlab,CAD,Multisim,Protell等,在课堂上进行仿真实验,给学生动态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认知。将实验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验证知识的正确与否。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趋势,扩展视野。

4.2.3 制作Flash动画穿插教学

应用Flash动画来描述抽象、微观的物理现象是非常形象的。例如,在描绘电流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极性的电子。这样,电子的流动过程就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3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

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着各自的优势,也有着各自的不足。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知识信息量大、教学速度快的特点,结合板书教学利于疑难点分析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补充,这才是最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5 设置优秀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素质。为此,认清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设置优秀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5.1 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弊端

首先,传统实验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次,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没有思考和创新的环节,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2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我们改革并落实了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以求发挥学生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首先,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应与电类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区分开来,分别开课。实验中心分别安排了专业实验教师负责这两类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实验课有着与理论课同样的高要求:实验结束后,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有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并计入学生最后的总成绩中)。学生必须参加电工与电子技术技术实验考试,出勤率也要作为评定成绩的指标之一。如果实验成绩不合格,则需重修,切实提高学生对电工与电子实验的重视程度。

其次,实验内容层次化。划分出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综合实验3个不同的层次。教学目的层次分明,依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从基础的伏安特性学起,通过验证性实验的能力培养,能够自己选做设计性综合实验。经历完整的、自主的训练过程,系统地集成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提出质疑,鼓励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6 结束语

以电工与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实验实训教学在我校的发展以及实践的多元化。但是该课程的改革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实验设备较少、评价体系不够全面等诸多问题,今后我们将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摘要: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为工科高校非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建设立足“5个优秀”,即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手段、优秀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建设,“5个优秀”

参考文献

[1]熊兰,侯世英,吕厚余,李昌春,孙韬,邓力.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6):19-21.

[2]刘晓静,刘建平.关于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93-94.

[3]李久胜,王明彦,孙铁成,杨贵杰,国海峰.研究型大学中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1):79-8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8

《电工电子技术》是工科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 但它的理论性较强, 内容抽象难懂, 随着高职生源的基础越来越差, 电工电子技术的不及格人数每年都在增加。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 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教学与工作结合在一起,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 课程设计理念

1.1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 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教学改革

与企业合作、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确定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必需, 够用”为度的原则, 大大加强了实践环节, 强化应用, 突出能力。

1.2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体系

按着课程教育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育目标, 教学方法满足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手段服务于课程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 重构课程体系, 将课程分为六个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 每个项目都与电工行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和生活常用实例、典型产品案例作为载体, 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 六个项目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 使学生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详见2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1.3 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 我们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搬到实验实训室, 边讲边练, 实验室与教室同一, 主讲教师与实验指导教师同一, 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同一,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

1.4 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建立综合性课程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将与电工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的电路基本定律与原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及放大电路, 常用电工设备的使用, 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建立常用电工电子元器件检测、电路元器件的选取、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一体化的综合性课程, 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1.5 实行“双证制”培养模式

保证学生在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素质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教育。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强化质量、成本和效率等企业核心意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及团队的合作精神, 为顶岗工作打好基础。

1.6 建立以过程控制为主的考核体系

《电工电子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确定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 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项目实践的完成进度、质量作为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 加大过程考核的分值,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并重,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成绩考核遍布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重视每一次的教学与实践及课后复习每一个教学环节, 避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现象, 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对《电工电子技术》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建 (见下表) , 六个项目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 整合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 以够用、实用、有用为原则。根据我们收集到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 并将实际的任务进行典型化, 将原来不同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形成一系列彼此联系、层次渐进的项目序列, 这样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工作任务, 以行动能力为目标, 以知识为支撑,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实行了基于工作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先知其然, 然后知其所以然。教师将教学内容及职业训练融入到学生们工作任务完成,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业能力。

项目的制作过程中, 学生会在接线、制作、调试电路过程中出现一些故障问题, 这些故障就是一个个小案例, 是宝贵的教学资料, 是理论课程中不可能获得到的。通过对小案例的分析, 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充分体现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近几年来专业教研、教改、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等多方式、多途径的探索与实施, 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越来越贴近岗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电工电子技术》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电路分析能力及电工、电子器件的应用能力;具有电工、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能力;具有相关行业要求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2.2 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企业一线服务

本课程的六个项目以生活、生产常用实例、典型产品案例作为载体, 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

2.3 课程内容模块化, 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较多, 为了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 课程设置了多个模块, 不同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相同或不同模块, 充分体现了“与专业结合, 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2.4 符合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

课程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中专业能力的主要内容是:电路的识图能力, 电路的安装、调试能力, 还有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团结协作、职业道德等。

3 教学方法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外, 根据项目的职业训练目标和教学环节的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3.1 兴趣教学法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可以采用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项目开始之前, 教师把提前做好的实物, 演示给学生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2 启发引导教学法

启发引导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之一。如学生在每个项目实物的调试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总结项目功能、优点或不足之处, 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3 采用“讲”“做”“议”“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习情境下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采用“讲”“做”“议”“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是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及方法;“做”是学生搭接电路, 测量实验数据并且观察实验现象;“议”是根据实验数据及观察的实验现象, 讨论任务单上的思考题;“学”是通过“做”“议”的环节,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

3.4 分数激励法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对各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如在讨论中回答问题正确的, 或能够认真完成老师下达的各项任务或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 这样使学生更加努力思考问题, 积极实践,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5 课下与课上相结合

学生每2人~3人配备元器件一套, 万用表一块, 对于具体的单元项目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同时要求学生接好的电路用万用表检测;课上调试、分析故障及总结。

在教学手段方面, 采用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合理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和EDA技术的应用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课件配有大量的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实物照片及使用操作, 便于学生提前预习。

《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基本完成, 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另外“在线答疑”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相对抽象的内容, 我们在授课中穿插了EWB软件仿真演示,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EWB学习为切入点, 开拓学生视野, 使学生逐渐深入理解EDA技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 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基本手段, 以“学做合一”为课堂主要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在项目的具体内容中或顺序上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增强项目课程的适应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晓慧.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 (8) .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 .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9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 电子电工技术都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等各方面已趋近成熟。然而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 且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专业名词, 加之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感到难以理解, 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一、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自然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中。此外, 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提到:“要想创造出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 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兴趣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是学生通往成功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电子电工技术本身便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需要老师选择恰当的方式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根本上提升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引入生活经验, 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

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其主要涉及电路、点击、安全用电、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而这些东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 如空调、电风扇、音响、收音机等。对此,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便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介绍这些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或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维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进行日光灯管的相关实验教学时, 教师便可结合实际生活, 简单地为学生介绍如何判断灯管的好坏, 然后结合节能环保的相关理念, 向学生提出与日光灯管相关的环保节能问题, 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环保节能意识。再如, 进行扩音机电路的相关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便可充分利用音响、收音机等设备, 让学生自主完成线路的组装。这样当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并听到从音响中放出的音乐后, 其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进而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当然, 为体现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实用性, 教师可利用计数器实验, 让先完成实验的学生进行抢答比赛,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感受知识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掌握计数器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 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 有利于保障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根据专业的特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内容已涉及现代社会中的各大领域。在高职工科各专业中, 电子电工技术不仅是作为技术类课程的基础, 更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的基础。因此, 作为高职电子电工技术教师, 其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日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需求, 灵活选择电子电工技术的相关知识, 以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将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针对电子电器专业的学生, 可多为学生讲解与家用电器相关的电子电工知识,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 如电气检测等电子电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极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 还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对此, 教师应注重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子电工技术中的许多概念、规律均由实践得来,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作为高职电子电工技术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学生参与课后的实践活动,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电工技术的相关概念、规律等。

例如, 在进行“直流电路的基本定律与应用”的相关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主动手组成任意电路, 然后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电路测量仪器测出电路各环节中的具体数值并记录下来, 之后,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 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找出其中规律, 最后再由教师统一分析与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而获取知识,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全面提升高职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总之,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0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非电类专业人才掌握必要的电气工程理论及操作技能,以适应各非电专业人才的工作及个人发展。针对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国内相关院校该课程改革的成果,结合我校特点,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以专业为导向的电工电子教学内容设计思想。

非电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可分为电路分析基础、电机与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电子技术的现代新技术(如PLL,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检测技术等)。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及计算机系各专业学生。该课程涉及专业广,每个专业对于电工电子知识的要求及侧重点不相同,若把所有专业所需学习的内容都列入教学大纲,则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并使学生普遍认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枯燥难学。由于内容分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与专业学习无关,想放弃本课程学习,严重影响的教学质量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广、散、杂"是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实践证明,构造以专业为导向的"基础内容+专业内容"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式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及说明。

1、以专业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内容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约为总课时的四分之三,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以专业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内容与专业内容两部分。基础内容是各专业所开的共同内容,该部分内容突出基础的特点,主要涉及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电子原件及基本的用电知识。专业内容则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增加相应的为今后专业学习服务的内容。

1.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基础内容

根据我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电工电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电路分析;2)电子技术;3)电机与控制;4)电子技术现代新技术。基础内容部分是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在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通用及基础的特点。下面就电工电子课程基础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介绍。

1.1.1 电路分析部分基本内容设置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定律、电阻性网络分析、耦合电感元件及变压器等内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本着实用性、通用、够用的原则,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电路分析部分基本内容主要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及正弦交流电路分析,要求学生能灵活、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本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以适当的学生互动式学习,如习题演算,典型电路分析等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1.1.2 电子技术部分基本内容设置

电子技术由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构成。该部分内容丰富,学习有一定困难,根据非电专业的特点,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基本内容为半导体基本概念、PN结特性、共射放大电路分析,集成运放基础;该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主张定性分析不强求精确计算。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基本内容为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基本逻辑门的特性,学会分析较复杂结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功能。

1.2 与专业相对应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设置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非电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各专业特点,为各专业添加了相应的电工电子知识。下面就我校的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及计算机系,说明以专业为导向的电工电子课程内容。

1.2.1 机械工程系各专业附加内容

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需要接触到三相交流电,必需详细地讲解三相交流电的供电及负载联接,因此把三相交流电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另外,机械工程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及数控技术专业是机械与电密切联系的专业,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很多内容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伺服系统与机床电气控制,该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中的整流电路、动态电路分析、磁路、直流电动机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等内容为支撑,因此为该专业电工电子教学内容添加上述内容;数控专业则需增加继电接触器控制、触发器等内容。

1.2.2 汽车工程系各专业附加内容

汽车工程系各专业(尤其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及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是为汽车电器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汽车电器课程中用到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有:整流、起动机(由直流电动机、传动机构及电磁开关组成)、电子点火系统、汽车电子显示装置及车灯、车锁等的控制。与上述内容对应的电工电子课程内容主要是二极管电路分析、三极管开关作用、继电接触器控制及电动机的控制等。汽车工程系专业附加内容较多,要求较高,所以在教学大纲中所分配的课时多于机械工程系各专业。

1.2.3 计算机系各专业附加内容

计算机系各专业对于此课程中电工部分的内容可以尽量弱化,教师在讲述电工部分基础内容时要掌握难度,降低学习要求。但电子技术部分的内容要适当加强,如电子技术部分要增加MOS三极管及半导体存储器的学习。

2、实验内容的设置

实验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置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各专业理论内容的不同,实验内容按"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模式设计。基础实验是各专业必有完成的实验,而专业实验则是根据和专业需要开设的实验,同时还为学生设计了许多自主选择的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及爱好任意选择。必需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如表1所列。

3. 结束语

以专业为导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确定,一方面解决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另一方面提高了该课程的专业针对性,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确定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讲透基础内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各专业要求补充相应的专业部分教学案例,体现该课程的学习价值,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灵活、适用性强。今后的任务是如何设计更多更适用的专业教学案例,更好地发挥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在工科各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平勇, 高嵩.电工电子技术 (少学时)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罗映红, 陈小强, 陶彩霞.构建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教学新体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1) :26-29.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1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电工 教学对策

作为传统产业中的重要支柱的电子电工专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发展的专业之一,但是从当今就业的市场来看,这部分的人才仍然呈现稀缺状态。究其原因,当今电子电工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完整、专业课程教材老套、专业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学思路老化等问题,阻碍了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应用以下解决对策。

一、调整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

时代在不断发展,电工电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更替,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及时更新,从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当前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专业建设,其主要的培养方向如下:一是单一指向性定位方法;二是复合型定位方法。第一种专业培养特定的某一种人才适应某一个确定的职位,也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教给学生技术方法以应对市场的需要,这便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中职教学的大体改革。对于另一种来讲,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关键的技术型技能,符合市场的各种要求,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更强一些。如果在给某个企业培养人才的时候,企业明确要求被培养者必须在具备电工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钳工和车工等有操作知识认知,会用一些电子的专业软件,例如:cad和ead等。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比较大型的企业,对电子电工技术的要求相对高一些。根据当前的市场需要,中职学校应当适当调整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应对当前的市场趋势。

二、加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各方面思考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严格进行实验管理。电子电工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特定的技术技能,而且必须在实验中加强职业的规范性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电工电子的一些专业性试验,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流程。做实验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实验前,要让其保持安静,讲解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验过程中,有不爱惜器材者或者不按照规范操作者都应当给予一定的教育。实验结束后,若试验用具出现了故障,则应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的补偿。

2.增强实验效果,更新实验方法和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内容已经逐渐暴露出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创新性的实验,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密切实验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实验方法应该及时进行更新,多增加一些比较综合性的实验,带着创新思维创造创新性地实验。

3.采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实验课堂教学若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保证课堂更加高效,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实验需要动手,但是实验之前的演示实验也很重要,尤其对于一些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出效果的,如果能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则实验过程会更加直接。

4.创新实验报告的写法并改进考核方式。之所以写实验报告,是为了让学生对最后的实验作出总结,能够对其中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仅凭实验的过程,不可能对很多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现象上,能够更好地独立解决。课程考核很重要,课程的考核不能单单注重实验结果,还应当十分注重实验过程,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进行考核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全面督促学生学习。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育不仅仅是在嘴上说说,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单单是靠嘴上说说,更要付诸行动,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当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和家长的瞩目,抓好师资建设,学校要做出很大努力。

2.师资建设,师德为首。若中职教师有着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无用之“材”。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一定有很高的师德,甘于奉献的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师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

3.提高专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其次需要真才实学,具有强大的专业影响力,没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大科研力度,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能够使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仍有很多,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解决,搞好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必须结合当今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一批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 篇12

1 课程定位

高职学校教学对象决定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的教学方式, 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生或是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学生, 他们中间的数、理、化成绩参差不齐, 这样给高职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不能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以实用为原则, 为专业课打下一定基础, 兼顾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需要。

2 课程设置

课程特点:电工电子技术包含三个模块: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个模块的知识点不同, 但联系十分紧密。电工技术是基础, 认识电路, 分析电路, 计算电路中的相关量, 只有在学习电工技术的基础之上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模拟电子技术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放大器工作原理等;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比较强, 但基础知识简单易懂, 应用设计电路难度比较大。在教学中, 以电工技术为学习重点, 再扩展学习模拟电路, 其中以基本放大电路为主, 数字电路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设计电路可不做要求, 讲解时略讲。

课程要求: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课程时, 如果要求他们掌握课程中大量计算和分析复杂电路, 学生可能不能解决而产生挫败感进而更不愿意学习本门课程, 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相结合, “基本要求”要求立足基础,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且能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要求学生更换家中灯泡, 设计卧室双控开关等非常简单任务, 提高学生兴趣。“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兼顾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

3 教学方法探讨

3.1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激发兴趣。作为《电工电子技术》的绪论, 是学生接触这门课知识的第一堂课, 如何上好这门课, 对以后的教学相当重要。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 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 诱导他们积极思考,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比如学习电相关专业的学生, 由于开始不了解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问的辩证关系, 在学习基础课时, 由于感觉枯燥, 一般基础课程学习都不太好。在绪论中, 把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资料及产品简介、电路等给学生举例, 培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有利于对所学的知识逐步的消化吸收和巩固。

3.2 直观化形象化教学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电工电子内容理论性比较强, 学生对于一些理论的理解比较难于把握, 在教学中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进行讲解。比如把图标表示的电路连接图形, 用实物连接图形 (如由白炽灯组成简单的双控电路, 可以连接实物图) , 这样形象直观, 突出重点, 学生易于掌握。在学习一些抽象的内容的时候, 可以多用比喻, 把抽象的内容与实物连接起来, 比如在讲解复杂电路电流分配的时候, 可以以水在水管与水龙头组成的网络中作类比, 把电流想象成水流, 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化, 易于理解。在讲解PN结加正反向电压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 可以在教室空出场地, 把学生分组编成自由电子、空穴、正负离子, 让学生动起来模拟整个载流子的运动过程, 学生印象深刻, 对整个模拟电子的学习十分有利。

3.3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 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 讲授内容以单纯灌输书本知识为主, 学生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 其弊端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存, 调动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比如: (1) 多种方式提问。提问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实践经验, 有目的、巧妙地提出问题。例如, 在导入新课时, 一般采用启发式的提问, 制造悬念, 启发学生的思维。 (2) 激发求知欲, 进行演示。演示教学是我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具 (或演示板) 或做示范性实验等方式, 让学生进入角色, 使学生通过观摩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巩固成理论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 并能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更加贴近。 (3) 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 利用类比法将它们总结在一起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4) 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 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 将一些课程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地内容向学生展示,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而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 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 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通过多媒体把一些电工元件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模型工艺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这样即改变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枯燥乏味,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注重实践, 加强动手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现在的高职学生都具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 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 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所以, 在教学过程可以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的策略,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 在实践中巩固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模拟电路中, 可以把一些实际单元电路小制作搬到课堂上, 有针对性地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单元电路融合起来, 并且在实验报告编排上也下点功夫,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3.5 教师应加强专业进修, 适应技能教学

我们所采用的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比较老, 而电子技术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使得课本严重滞后和不协调、存在着知识老化和知识面较窄等问题。

如:课本内所介绍的一些集成芯片很多是过时的或现在已停产的东西, 要解决这个问题, 则应对教材实施相应的手术, 对于其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坚决剔除, 相应的补充介绍一些较新型号芯片的使用特点及较实用的内容, 多介绍一些常见的经典电路。这样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知识, 经常注意不断吸取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 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是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既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又要求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这样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一门枯燥难于理解不愿意学习的课程, 使得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 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平.电工与电子技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定子机座下一篇:科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