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表达

2024-08-10

科学表达(精选9篇)

科学表达 篇1

新课程实施以来, 在科学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包括对有关的术语、概念、原理、规则、定律的识别和描述, 并领会其意义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是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 也是当前初中毕业生科学学业考试的一项基本要求。但仔细分析近几年的科学考试卷、平时学生的课堂回答和书面表达, 发现学生常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不严谨、不规范、不准确、不全面、答非所问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它严重制约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因此, 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并力求达到规范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经常努力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谈几点策略和方法。

一、教师示范——展现科学语言的严谨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曾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教师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与否, 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是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 才能掌握所学知识。

(一) 语言表达需贴切

案例1:种子萌发的一般条件是___。

许多学生在解答时常只答“温度、水分、空气”, 或答成“一定温度、充足水分、充足空气”, 或答“适宜的温度”等。这样的表述或许对学生来说是完整了, 但终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 经不起推敲。教师的表达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学生通过对比和理解, 发现有这些定语修饰与没有这些定语修饰, 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所用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专业性。

(二) 概念解释需确切

科学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应真实、确切。所谓确切, 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 叙述原理, 不能含糊笼统, 更不可胡言乱语。

案例2:在催化剂的教学中, 教师有时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 但往往忽略了催化剂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的教学。学生如果接受了这样模糊的信息, 反馈到今后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时难免会出现错误。

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以身作则。有时科学概念很抽象, 教师在教学时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俗语, 但俗语的运用也要体现科学性, 尽量用科学、规范、简明的科学语言表达。

(三) 词语区分需关切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对课文中的用语要反复斟酌, 尤其是雷同词语要加以规范表达。

案例3: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 虽然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 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 所合成的一种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免疫的蛋白质。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或病原体。

此外, 还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生长素和生长激素、溶质溶剂和溶液、热量和热能、凸透镜和凸面镜等等雷同词语均需教师收集整理, 与学生一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并反复向学生强调。

二、情境创设——规范学生口语的随意性

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更多地让语言表达自主权回归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思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学生讨论, 使学生敢于表达、有机会表达, 促使内部思维与外部语言之间的转化, 从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敏捷性和流畅性。

(一)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说

在科学探究中, 要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 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有疑、有惑、有思、有想,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迫切地想动手探究去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大胆地猜测, 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只有暴露问题, 才有纠正的机会。

案例4:《大气压强》教学中, 老师给学生变了一个魔术。

首先, 出示玻璃管, 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 然后向管内倒水, 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接着, 左手拿管, 并且用大拇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 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再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此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 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 支撑住了水柱。追问质疑:若此时将管倒拿, 使其开口端朝下, 水会不会流出?学生有的说会, 有的说不会。然后, 左手拿管不变, 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 将管倒置 (倒置过程中, 手指不要松开) , 并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 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教师自言自语:咦,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 (可用左手倒拿着管, 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 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重力了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 “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学生猜想是大气压强的原因。之后演示:在矿泉水瓶中装水, 然后将瓶子的不同位置用粗针扎孔, 水会流出。学生观察现象, 回答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再向瓶子内重新装入水, 并快速的拧紧瓶盖。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呢?从受力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水受到一个孔的外部给它的向内的力, 而现在它只与大气接触, 所以大气应该有压强, 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学生经过教师有意识的设问引导, 能把答案规范完整地表述出来。

因此, 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份信任, 学生才能大胆的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表达也是一种真实思想的流露, 教师创设了情境, 目的在于学生参与并及时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课堂的气氛也随之活跃。

(二) 利用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说

课堂讨论和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 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把讨论、辩论等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判断上容易出错或似是而非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们将他们的想法尽量的说出来, 通过个人说、小组说、集体说, 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

案例5:力的概念很抽象, 学生比较难理解, 我在课堂上设计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在学生讨论时, 主动寻求生活中可以表现力的事例, 分析这些力产生的效果, 从而感受力的存在。如有学生说:“汽车撞到树上, 树被撞倒, 说明车对树有力的作用。”也有学生说:“用力拍桌子, 手感到痛, 说明桌子对手有力的作用。”马上又有学生跟着说:“桌子振动了, 说明手对桌子也有力的作用。”“用手推窗, 窗被打开, 说明手对窗有力的作用。”……学生在倾听、思考、辩论的过程中, 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思考语言化, 用语言去反驳别人, 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观点的碰撞, 谁对谁错, 以理服人, 你的观点正确与否?能否被其他同学认同?合理的语言表达, 科学的规范用语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三、方案评析——体现科学语言的直观性

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是中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之一, 实验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和难点。其考查主要表现在:能独立完成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的科学事实的能力, 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具有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笔者对2009年、2010年中考科学试卷分析, 发现非选择题部分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现在很多学生上课对实验是“看完热闹”后却“说不出门道”来。笔者认为:“看”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说”实验则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的课堂只重视“看”而不强调“说”, 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容易漂浮, 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案例6:请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要在葡萄园种植具有“果大味甜”等优良性状的A品种葡萄, 果农没有选择A品种葡萄的种子在园中进行播种, 而是直接剪取A品种葡萄的枝条进行扦插。你认为他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

(2) 扦插时, 某果农先将葡萄枝条的插入端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浸泡一下, 再将枝条插入土壤中。他认为这样做能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 理由是_____。

学生在分析第一个方案的优点时有这些说法:种子繁殖太慢;扦插比较方便;一次扦插可以插很多枝;扦插的水果跟原先的水果长得一样等等。而准确规范的说法是:后代能保持A品种葡萄的优良性状, 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学生在分析第二个方案的操作理由时有这些说法:那溶液可以防止插条死亡;生长素溶液是魔药, 沾一沾可以保证生根;沾点生长素溶液, 可以防止落叶, 保证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插条成活等等。而正确的说法是: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因此, 培养学生对实验清晰、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教材上的实验在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反复阅读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学会用规范的科学专业术语表达实验思路。

2.学会设计完善的全新的科学实验, 训练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最好从初一就开始训练, 让学生克服完成实验设计题的畏惧心理, 为良好的文字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科学记录, 科学记录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因为记录需要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形成语言文字、符号等记录下来。做了记录的学生与没做记录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研究更深入些, 语言逻辑更有序。

四、教材依托——注重科学语言的固定性

科学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 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因为教材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可以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各种科学专业术语, 还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并且可以纠正一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规范性。

案例7:我们整理和积累了一下, 在化学教学中错别字出现的主要原因:

(1) 音同字异相混淆。如将“中和反应”写成“中合反应”, 将“试管”写成“式管”等。

(2) 音似字异相混淆。如将“滤子”写成“滤纸”, 将“汞”写成“贡”等。

(3) 形似音异相混淆。如将“蒸发皿”写成“蒸发血”, 将“冶铁”写成“治铁”等。

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可以适当增加这类型的习题, 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每次考试后, 教师要认真进行试卷分析, 找出典型失误之处, 分析原因, 通过集体讲评和个人辅导相结合, 对语言表达失误给予纠正。在试卷讲评时, 最好创设良好的讲评氛围, 通过讨论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 力争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

对教材中的科学术语, 笔者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归类, 内容见下表:

因此, 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熟记教材时, 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在阅读、熟记教材知识点后, 自己用专业术语复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在讲完“生物群落”的概念后, 指导学生阅读并识记后让学生复述, 效果非常好。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 如概念、原理、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应准确牢记, 精确把握。

五、习题精选——巩固科学语言的书面性

课后练习是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的重要措施, 针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培养学生“说”的基础上, 必须进一步加强“写”的训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 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我们选择的训练题, 既要能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规范用语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8:观看日偏食的安全办法之一是间接观看, 可以利用望远镜将光线____后成缩小的实像后观察。

解析:本题答案是“会聚”, 属于专有名词, 也称之为专业术语, 然而学生的答案不规范之处随处可见:部分学生写了“汇聚”, 也有的写了“聚焦”“聚集”等等。规范与不规范之处在于:“会聚”有会合后还会分开的意思;“汇聚”指会在一处, 没有分开的意思。老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刻板机械的记忆, 而是强调一种科学的态度, 即科学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

综上所述, 初中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贯穿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始终,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反复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顺畅沟通, 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是作为一个高素质科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对学生终身发展十分有益。因此, 我们必须把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一环, 从基础抓起, 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57-62.

[2].蔡军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 (6) .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87.

科学表达 篇2

每年适逢科学基金申请时,多个朋友都问是否能够将笔者作为项目团队成员。由于限项要求,我不可能答应所有人,但又害怕因此得罪人,所以委实有些难办,只好按照“先到先得”的时间先后顺序,谁先邀请就先答应谁,后来者也好婉拒。但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参加的项目申请未必是与我的研究领域最接近的,而我认为主题最接近的项目申请则可能无法参与。好在管理科学研究的主题相对宽泛,怎么说都可以扯上关系,所以我也就没有太多愧疚感了。时下科学基金申请,许多人多期望能够拉到“大牛”或海外学者作为主要参与者,以增强申请书的含金量。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限项申请规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为3项,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的项目数量不限。项目指南还规定,项目申请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但对境外人员则以个人身份计。但是,为什么项目团队在基金申请中这么重要呢?科学基金申请中,究竟是申请书写得好重要,还是拉的人更重要?

为什么项目团队很重要

一个项目申请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比如申请人自身的积累、项目主题的前瞻性与新颖性、项目申请书的写作技巧、项目团队的综合实力、依托单位的研究基础,等等。项目申请书的内容通常来说是最具决定性的,因为如果研究的方向没有吸引力,研究前景的论证不够,那么任何人都回天乏术。除此以外,项目团队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项目如获批准,它能否按照既定目标执行下去。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多数情况下需要一个团队来实现预期目标。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和精密,不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需要团队和合作,这也是科学合作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团队的成员人数足够,老中青的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和知识结构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不同需求,过往的合作经历(如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或合作发表论文)可以确保项目合作顺畅,那么这样一个团队是可以胜任项目研究的,也会获得同行评审专家的垂青。

目前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是单盲制,即评审专家知道是谁的申请书,而申请人不知道是谁在评审。在这种情况下,评审专家需要依赖申请书内容,特别是申请人和研究团队的情况,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因此,项目团队的成员和构成是否能够支撑项目研究,对于申请书能否取得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团队还反映了什么

实际上,项目团队不只是反映了项目能否执行的实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科技界也是一个社交圈,需要建立关系并融入网络。项目团队还反映了申请人认识的这个圈子中的人是谁,因为这些人的参与实际上是为该项目做了担保或推荐。如果选对了人作为团队成员,那么项目申请书会锦上添花。

当然,我们目前还缺乏实证证据来说明,是否在申请书中“拉大旗作虎皮”,就能够略胜一筹。但毋庸置疑的是,许多项目申请者都在尝试各种努力,以获得这些人士的支持。但是,无论是申请者本人还是基金管理者,亦或是同行评审专家,他们都心知肚明:这些主要参与者其实很难真正投身到项目研究工作中。更多的情况下,项目研究仍然主要由申请者所在的实验室、研究室或课题组承担,而这些合作研究单位或境外人员所能发挥的只是在外围“敲边鼓”的作用。所以,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对此限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那么势必会稀释团队成员的支撑作用,让人无法明辨究竟哪些团队成员是真,哪些参与人是假。

如果申请人将某位学界“大牛”作为主要参与者,那么即便申请书的研究内容稀松平常,有的评审专家也可能会“投鼠忌器”,认为他们之间会有很深的私人联系,并可能会留有情面。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就会出现。特别是对于一些研究方向狭窄的领域,小圈子内人尽皆知,这种情况就更加难以避免。

如何规避“拉大旗作虎皮”?笔者以为,在项目申请人提交申请书时,可以请其列出既往合作的证据,如师生关系、合作论文等,或是与其合作的必要性,以避免申请人为了迎合评审专家而将不相关的人员列入团队。目前科学基金申请系统已经同各大检索数据库联网,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申请人的合作网络予以识别,可以自动生成以供评审专家参考。

科学表达 篇3

一、和谐心境,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

在心理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释。不要给幼儿下太多的戒令,“实验操作时不准讲话!”“不准站著,不准走动!”等。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争执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不要害怕幼儿讲不好或“瞎说”。对于幼儿的“错误”和“创造”,教师要正确对待,给幼儿支持、鼓励以及补充、修正的机会,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效的自我调整。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幼儿能够更加敏感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充分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预先备有,创设适宜的讨论条件

1.提供适宜材料

为了使讨论教学更彻底,幼儿教师可提供适宜的探索材料,让幼儿有话可说。周围环境“偶发诱因”的“导引”和“点燃”往往能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如:当我关注到幼儿对“植物的成长”这一话题感兴趣以后,并没有马上组织活动,而是先在自然角里提供了一些物品:纸板、瓶子、滴管、撒水壶。幼儿马上注意到这些物品,“老师这些东西要做什么用的?”我提议他们尝试用这些东西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吸水等小实验。当幼儿接受到来自周围事物的信息时,通过物质的刺激与教师幼儿之间交流,幼儿在切实的体验中,就会分享到互动谈话的乐趣。

2.给予信息提示

教师给予幼儿声音、画面、语言等信息提示,也可以唤醒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讲述的内容。教师可利用问题情景,促使幼儿产生疑问或困惑的问题,帮助幼儿主动寻根究底,获得成功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询问,以游戏的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中,能激发幼儿思考,提高幼儿猜想的质量,提升幼儿有益的经验,促进幼儿表达与交流。

3.调控交流形式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引导幼儿互动交流。可采用集体或小组交流、演示说明、汇报、作品展示、抢答、“说发现”、“小问号”、“小博士论坛”等多种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幼儿会将自己的探索记录、操作发现、困惑和不解以及新问题带给同伴。教师可以变序,可以合并,也可以只是倾听。根据幼儿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儿的认识,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究。

4.保证时间充分

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交流,真诚倾听、彼此欣赏。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创造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让他们自己先看,先在相互间交流,即使有时候他们的理解和正确答案有些不同甚至完全不对,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让他们就这个不对的答案进行多次的交流探索。同时应经常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向成人或同伴讲述,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

三、拓展铺呈,追寻开放式的探究方式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需要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积极预测与反问

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应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经验提出预测,并由此进行相关的探究、验证活动,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预测,允许幼儿预测的出错,对于幼儿错误的预测,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作出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告知。教师对幼儿的预测应采取等待的态度,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幼儿。要放手让幼儿去亲历与发现、预测与反问,引导他们在假设与验证之间不断调整,不断观察到新的现象和事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经验的强化、修正与扩展。

2.合理解释与交流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解释的机会。有的教师认为“我不讲,他怎么会知道呢”,因而更多的是教师解释,而不是幼儿解释。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语言描述的过程也是其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进行审视的过程,因此,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想法能够使幼儿对其活动思考得更深入。

3.及时记录与梳理

记录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幼儿文本表达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幼儿进行记录,如让幼儿“写”下自己的预测,或者由教师把幼儿的预测记录下来,运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发现的现象,以形象的绘画形式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等。这样的记录既展现了孩子细致的探究能力以及比较、发现的能力,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事实的依据。这样做能够帮助和促进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得到梳理与明析,经验得到归纳与提升,核心的价值更加得到关注与把握。

地质勘查图表/信息的科学表达 篇4

下面以2015年出版的《冀煤地质》总第10期中的“中国地层表” (《冀北侏罗系与〈中国地层表〉岩石地层对比》)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分区图” (《河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贵州雷山县CK1地热勘探井地层特点及井身结构”图表 (《贵州雷山县CK1地热勘探井施工技术》) 存在的一些信息量欠缺、表达不清晰的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1 问题和信息处理

1.1 中国地层表

《冀北侏罗系与〈中国地层表〉岩石地层对比》原件WORD中导出的“中国地层表”是PNG格式 (图像大小为1460×514像素) , 分辨率较低, 其中的生物地层的外文内容模糊不清。为了清晰显示中国地层表的具体内容, 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最新版本的中国地层表的PDF版本 (矢量版, 非图形版) , 经过与原件比对无误后, 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程序将其导出为TIFF格式, 并把其中文字导出TXT格式, 重新按比例用FIT软件复制到版面相应位置。这样出来的版面中的字体信息已经全部矢量化, 清晰干净, 不存在模糊虚化的现象, 宇/界/国际地层表/中国年代地层/中国岩石和生物地层划分地层 (中国北方、中国南方、青藏高原) /磁性地层/事件地层/海平面升降的界限清晰, 相应的子体系内容也工整可辨, 达到了准确表达地质信息的目的。

1.2 页岩气分区图

《河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原件WORD中导出的“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分区图”是JPG图片格式, 从其不规则的外形看, 不是电子文档原版, 也不是用扫描仪平行平整地扫描的, 而是用相机拍摄的, 而且, 由于图幅尺寸较大, 等比例缩放后, 除了个别的大字外, 里面的许多文字内容几乎看不清要表达的具体信息 (具体文字都变成了模糊的一团小黑点) , 而且原图为彩色版, 变成灰度图后, 许多目标盆地区 (原色为绿) 变成了几近黑色的实底, 标于其上的文字也被其过深的颜色所掩盖, 根本分辨不出文字的内容。为了克服这些视觉上的模糊不清的弊端, 对图中所有的省会城市、重点城市名称和页岩气资源潜力盆地名称[包括:西北区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敦煌盆地、巴丹吉林盆地、柴达木盆地、三塘湖盆地、库木库里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民和盆地、西吉盆地、陇西盆地) , 东北及华北区 (漠河盆地、根河盆地、大杨树盆地、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嘉荫盆地、孙吴盆地、伊兰伊通盆地、三江盆地、勃利盆地、鸡西盆地、松辽盆地、二连盆地、巴音浩特盆地、河套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渭河盆地、六盘山盆地、沁水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周口盆地、南襄盆地、合肥盆地) , 青藏区 (洋湖盆地、北羌塘盆地、南羌塘盆地、北鹿河盆地、措勤盆地、波林盆地、日喀则盆地、岗巴定日盆地、拉萨盆地、比如盆地、昌都盆地) , 上扬子及滇黔桂区 (郎木寺盆地、阿坝盆地、四川盆地、兰坪景谷思茅盆地、楚雄盆地、南盘江盆地、黔南桂中坳陷) , 中下扬子及东南区 (江汉盆地、洞庭盆地、鄱阳盆地、望江盆地、麻阳盆地、苏北盆地) (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雷琼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万安盆地、礼乐盆地、西巴拉望盆地、曾母盆地等) ]进行鉴别后, 采用的鉴别方法有查阅各省地质图、构造图进行空间位置比对, 在互联网上搜索油气资源盆地、页岩气资源盆地相关文献进行甄别等, 在FIT软件中全部进行了矢量化 (许多倾斜的名称采用了沿线布局模式) , 盆地区底纹的灰度也用Photoshop软件相应调浅 (在不遮盖其他内容的情况下, 一些大区名称采用了勾边模式) 。

1.3 地质剖面图

《贵州雷山县CK1地热勘探井施工技术》原件WORD“用WORD-另存为网页文件”导出的“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陶尧地热水资源勘查地质剖面图”是GIF格式, 尽管在WORD里看起来效果清晰, 但当用PHOTOSHOP软件打开时视觉上相当模糊, 根本无法用于TIFF高质量图片的转换。用在WORD中直接选中该图-复制-PHO-TOSHOP-新建-粘贴的方法, 其效果与前者方法类似, 也不清楚。基于其打印效果尚好, 采用WORD-打印-ADOBE PDF的方法, 然后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程序打开该PDF文档-将该图片所在页面置于当前页-文档-提取页面-另外为 (PDF格式) -任意取一个不同于原PDF文档名称的新名称 (经这一步骤减少了文件转换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只转换单页文件即可) -另存为 (TIFF格式或JPG格式) -用PHOTOSHOP打开此TIFF图, 效果相当清晰, 完全可以充分地表达图中的各种信息。

1.4 井身结构图表

《贵州雷山县CK1地热勘探井施工技术》原件WORD中导出的“井身结构图表” (之所以称之为图表, 是因为其外框架是表, 但表内有井身结构图形, 所以称之为图表) 是JPG格式 (图像大小为536×655像素) , 分辨率极低, 其中文字内容字体极小而且模糊不清。为了准确表达其信息内容, 在只保留表内的井身结构图的情况下 (井身结构图形的线划粗重, 保真度较高, 即使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也不会虚化) , 先用FIT软件描画出其表线, 并将文字矢量化, 最后用Photoshop软件将其原表线和文字内容全部擦除。这样出来的图表内容清晰、图表接线严丝合缝, 非常美观。

2 建议

地质勘查是一项严谨的工作, 对反映地质勘查成果的报告或论文要尽量保持它的高质量, 提供的资料尽可能保证它的客观性, 这样才会使交流和利用的地质勘查信息清晰、顺畅、准确。建议在提供大幅面 (或小幅面) 的地质勘查图形/表格时, 如果有矢量电子文档则用之;如果没有矢量电子文档而只有纸质文档时, 可以采用扫描仪压平压实后扫描成图形文档提供 (如果图幅较大而扫描仪较小则可以分块扫描最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合成, 这样出来的图形不会变形或变形量很小) 。

摘要:为了准确表达和交流地质勘查信息, 对地质勘查成果原件在图形、表格、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内容模糊/缺失、不易辨认等相关问题, 采用查阅文献、网上搜索、数据分析、空间对比等方法进行了确认/优化/清晰化处理。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 达到了信息量饱满、内容清晰、表达准确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原文的缺憾, 同时, 也为以后提交高质量的地质勘查成果 (报告/图件) 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

关键词:地质勘查,图表信息,科学表达

参考文献

[1]张路锁, 等.冀北侏罗系与《中国地层表》岩石地层对比[J].冀煤地质, 2015, 10:3.

[2]杜建明, 等.河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下一步工作建议[J].冀煤地质, 2015, 10:14.

科学表达 篇5

一、设置做做玩玩区,促进幼儿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

做做玩玩区材料丰富,有玉米皮、花生皮、贝壳皮、饮料瓶、树叶等自然材料,這些都引起幼儿极大兴趣。 幼儿可用玉米皮编小辫,用花生皮粘贴小鸡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与小同伴们互相探讨、互相交流,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做物品的名称及做法。“小刚,你看太阳才出来了,小鸡在草地上找虫子吃”,小明拿着他的作品对小刚说,小刚也这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两人反复互相交流成功的喜悦。这样形成习惯后,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废旧物品,同伴之间互相揣摩玩法。例如:他们把吃下的糖纸在玩时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他们边交谈边商讨,不一会儿,精美的蝴蝶、糖果等就出来了。幼儿在做做玩玩区很有兴致,提高了动手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娃娃家,锻炼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在收集材料时,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家长和幼儿齐动手,收集废旧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有些看似废旧的东西,如各类包装盒、纸箱、一次性纸杯、饮料罐、碗筷、扣子、毛线团、瓶盖等等,只要稍加改进或重新组合,就能制作出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些东西生活中随处可见,收集起来又省时,又省力,非常方便,无须花费,且又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也可让家长知道哪些废旧物品有使用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动帮助幼儿园积攒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园合作的意识,密切了家园联系。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区域,他们能自己动脑思考添置什么材料,他们想出用塑料泡沫碾碎当米饭,把采来的小草叶当韭菜,当我去娃娃家做客时,问:“这是什么?”娃娃家的“妈妈”说:“这是米饭,很香很好吃,你快吃吧?这是韭菜炒鸡蛋,快吃吧。”当客人要走时,能很有礼貌地说:“阿姨您慢走,阿姨再见。”这样重复的玩耍,增强了幼儿的兴趣。

三、设置图书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看图讲述能力

一本好书往往能成为儿童欢乐的源泉,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幼儿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读图书,实际上是在看画,图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幼儿能很认真地看,不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问老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老师这个故事我知道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吧等,我门经常看到在图书角看书的小朋友在头对头看一本书,不时地抬头互相交流说什么,增强了他们看图讲述的能力,以及连贯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选出图书角的小代表让他给其他的小朋友讲述图片内容,也可给其他幼儿起到带头作用,形成一定的感染力。

四、设置表演区,提高幼儿连贯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活动区的一个角落设置语言角,布置了一些头饰、纸偶图片等,供小朋友表演;还根据周计划内容,培养幼儿读编故事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及叙述能力。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图片内容,幼儿表情丰富、语言连贯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有错误的地方同伴能互相帮助提醒,久而久之,有些非常别扭的句子也能流畅地说出,这是他们语言进步的一个阶梯,也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图片指导幼儿看图讲述,除提高外,教师通过正确的示范,具体教给幼儿怎样讲述图片,教师正确的示范为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榜样,这样对提高幼儿的语言有极大地帮助;也可让幼儿读编故事,通过读编故事,可发现自己与同伴编的情节有所不同,当用词不确切或出现语言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引导和纠正,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选择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语言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增设美术区,促进幼儿说画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画是幼儿根据大脑思维所表现的一种无声语言,他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来,就能用一定的语言表示出来,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语言与其共同发展。

幼儿在美术区里,根据自己的意愿画一幅图,启发他们用恰当的语句表达画面的意思,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补充,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有成绩及时给予肯定。例如:晓琳讲述她的画面内容,“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我和姐姐在草地上放风筝”。语言表达很好,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促使其他的幼儿都投去羡慕的目光,这对于调动其他幼儿的积极性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带动了其他幼儿语言在各个区域都有所提高。

科学表达 篇6

一、科学选材

从舞蹈专业招生方面看, 必须运用科学的眼光客观进行分析、选拔人才, 遗传因素是选材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 都会有一个天生的体制, 有没有这个物质基础其意义非常重要。因为他的生产工具就是他自己, 他就是依靠这个遗传物质去实现舞蹈艺术创造的。

这个遗传因素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 主要指生来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如肌肉体形态、构造、感官、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等, 对舞蹈学生所要求的体形, 主要靠先天。据研究表明, 血缘关系越近, 相关系数越大, 卵性双生儿的系数最大占0.88%—0.97%, 而堂兄表妹的关系远, 相关系数仅占0.27%。子女与父母的音容、性情、骨骼及疾病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现象。

舞蹈演员髋关节外旋的幅度, 是关系到舞姿造型的优美和能否完成高难技术的重要环节。依据人体关节韧带幅度增长10%为保险系数的经验, 要使髋关节韧带达到双腿外旋180度, 那么选材时双腿外旋就不能少于150度, 否则是练不到180度的。

舞蹈这门艺术的空间流动性非常大, 而弹跳的爆发力则是空间流动舞姿的基础。肌肉爆发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力量的大, 而肌肉收缩力与红白肌的比例有很大关系。白肌比例大, 先天弹跳能力就强;红肌比例大, 先天弹跳力就弱。

北京舞蹈学院做过一个实验:入学时纵跳在33厘米以上者, 经两年学习后都进入40厘米以上。入学时纵跳在32厘米以下者, 两年训练后纵跳高度普遍不高于40厘米。先天高者, 训练后仍然居前列, 先天低者, 训练后仍然居后。后天训练数量而言, 只能肌纤维变粗, 而不能改变肌肉纤维的数量。肌纤维变粗当然可以跳高些, 但作用不明显且超量的训练使大腿肌肉横断面过分增粗, 必然出现“大粗腿”有损舞台形象。所以选材时红白肌肉的比例要经过科学的检验, 以便更准确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

二、系统训练

舞者机体的运动能力即体能, 是舞者掌握各类舞蹈技巧的基础。运动素质是体能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它包括力量素质、软开程度、灵敏度素质等。只有科学的训练方法, 进行系统的训练, 才能积极有效的挖掘学习者的运动潜力, 充分发挥其最佳舞台表现力。

(一)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重要因素。舞蹈中“直”、“绷”也称立背, 直膝, 绷脚这种以脚背为动力, 直膝伸长肌的基本练习, 大大增强了腰背腿踝的素质力量, 在以后的“控制”、“小踢腿”、“大踢腿”等动作中检验出的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立背需要腰背肌的力量, 直膝需要腿肌的力量, 绷脚又需要小腿及踝关节部位肌肉的力量。所以在解决立背力量时, 通常采用加强腹背肌的训练方法。但作为舞蹈专业训练的学生, 尤其是女生, 腹背肌的训练不能做超强度的训练, 也不能练练停停, 否则不但达不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还可能造成腹背局部脂肪的堆积。

(二) 软开度训练

软开度素质指运动时各关节活动的幅度或活动范围。舞者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备特殊的柔韧性, 才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大幅度的活动范围。决定柔韧素质的训练有三点:第一, 关节的骨结构, 这是柔韧性最不易改变的因素, 基本由遗传决定;第二, 关节周围组织体积的大小, 如先天骨盆形态扁平, 其跨关节开度就好。再如肌肉体积增大后, 会影响周围关节活动幅度, 就舞者而言控制肌肉体积增大是极其重要的;第三, 胯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 这点对柔韧性的影响最大。训练时可将膝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拉长, 提高其伸展性的方法。如压腿、踢腿、搬腿。柔韧练习可与准备活动相结合, 运动开始前应先活动使肌肉升温, 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增加,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提高, 柔韧性较好提高。柔韧的训练对年龄要求很严格, 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就得到解决并持之以恒的练习, 才可长久保持。

(三) 灵敏度训练

灵敏度是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是舞者的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素质在艺术表演中的综合表现。训练一个舞者需要有表演各种人物的技能, 他们既要有稳定的控制力, 又要有灵活敏捷的动作, 还要有闪电般的空中舞姿。只有在运动技能掌握的数量很多, 而且熟练程度非常高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但仅仅注意动作单一的反复练习是不够的, 人脑对长时间的重复单一练习会麻木, 到最后练习将成为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运动。只有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提出新的要求, 灵敏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三、积极预防运动损伤

伴随着受伤后身体引起肢体的肌肉作用减弱, 各关节功能障碍、活动受限、运动不协调、身体平衡失调等等往往会残酷地迫使舞者结束舞台生命, 彻底放弃舞蹈。其严重后果是不可忽视的, 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对减少运动受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广大的舞蹈专业学习者中, 因训练方法不当引起的骨变形发病率较高, 尤其在11到16岁。主要病症有拇外翻、膝反张。旷日持久的“倒脚”擦地就会引起拇外翻疾患, 同时造成小腿外侧丰满隆起变形, 形成膝反张。为此, 在擦地时, 必须要求两腿的前脚五个脚趾紧贴地面, 大腿从胯根向两侧转开, 而不是一味拧动膝盖和脚腕。可以在练习一位站姿时, 可以将两本书踩在脚下垫在前脚掌、脚心的位置, 脚后跟踩着地, 膝盖伸直, 即可训练脚下开度有可拉长腿部韧带。再者耗、压正腿时将小腿的三分之一, 腓肠肌肌腹的位置搁在把杆上, 而不要把脚跟放在把杆上, 防止小腿变形。骨变形在训练时就要引起重视, 注意预防, 用规范科学的方法练习, 在病变还未发生前把错误的训练方法姿势克服掉。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可能是人体最常受损的部位。踝关节是承受人体重力最大的关节, 在舞蹈跳跃中单腿落地的动作很多, 这增添了踝关节损伤的机率。在落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落地时脚尖一定要外开30度以上, 使力量传达到脚尖防止重心不稳引起的踝关节撕痛性拉伤;第二, 落地时要脚尖、脚趾逐步落地, 把整个身体力量分散;第三, 要注意蹲, 只有蹲才能充分发挥膝关节的缓冲作用。平时也要注意脚腕力量的练习, 在做难度技巧练习时脚腕要具备一定力量和确保不疲劳的情况下进行。

本文仅仅从舞蹈的选材、运动素质训练、运动损伤三个方面与之联系结合探讨。舞蹈事业是不断发展的,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还得进一步系统地探索、整理、不断完善, 使科学知识在舞蹈中更好地被运用, 充分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服务!

摘要:自建国以来, 中国的舞蹈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每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 都会和其他门类结合, 达到更深层次的、科学的提高和发展。目前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就将一切与舞蹈有关的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综合学科纳入舞蹈科研内容之中。这表明舞蹈艺术已经开始重视相关学科在其中的运用发展, 而我要提出的是舞蹈作为一门以肢体为表现媒介的艺术, 其表现工具即人体本身应得到重视。如何科学地运用肢体为舞蹈的表情达意服务?这是值得所有舞蹈工作者和学习者深思的。

关键词:舞蹈选材,舞蹈训练,舞蹈损伤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出版社组.舞蹈基本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宋亚军, 田彤, 等.人体生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3]体育运动学校《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科学表达 篇7

一、小学生说话不规范的原因

一般来说, 造成小学生出现上述说话不规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

一是有心理障碍。 课堂上怕自己口中所述不能为他人所肯定, 会招致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因而当众作口头表达时,往往会表现得紧张不安,导致说话张口结舌,零碎语、断断续续,语不成句,语序颠倒。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主要是由于学生缺少语言实践,自信不足造成的。 二是日常语言积累较为欠缺,说话时,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短时间内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形成内部言语,来表情达意。 另外,还有些学生天生性格内向,日常只愿作听众,因害羞不愿当众展示自己。

2.教师方面

一是有时提问方式不当,提问过多、过难或过简单都会影响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周,课堂上不注重进行语言的反复练习。 例如,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一个问题点到即止,没有真正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考虑进行必要的训练;三是语言训练形式过于单一、老套,难以让学生迅速产生说话动机。

二、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认为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小学生展开严格的口语训练:

1.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小学生当众说话的胆量

置身公共场所,如果没有发表意见的胆量,讲话时精神紧张、 心慌意乱, 那么原来准备再好的讲话内容也会丢三落四, 不知所云。 为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胆量,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刻意安排学生进行“ 课前3分钟演讲”。 演讲的内容不定专题,不定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 演讲时要求学生站到讲台前,挺胸抬头,面对下面的同学进行从不脱稿到脱稿的演讲。 这样的演讲不但能使学生增强胆量、锻炼口才的机会,还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2.注重语音、语态的指导,使小学生养成说话流畅动听、仪态大方等表达习惯

有兴趣爱说话、有胆量敢说话的学生未必都能说得好。 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 会说”。

这里,最为重要的便是说话时语音和语调的训练。 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 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 因此,指导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就必须要求学生熟练 地掌握《 汉语拼音 方案》 ,准确辨析 同音字 、多音字的 读音,帮助学生寻找到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注意说话语气的训练,努力克服学生中存在的语音、语调方面的不可取的发音。

3.注重说话逻辑能力的培养,有效开拓小学生自由表达的思路

科学表达 篇8

1 左手的清晰度

左手的清晰度很重要, 它是靠有力而灵活的落指和抬指做到的。我们都追求在快速演奏时获得清晰颗粒的效果, 要使乐曲放出光彩必须让左手加以高强度的训练。

1.1 建立良好的手型, 左手的基本状态应

该是圆弧形, 根据每个人的手的自然条件及演奏各部位、各条琴弦的情况, 可垂直放置或前倾或后倾, 这里以垂直放置方式来做到。第一步:四个手指要均匀的分开, 拇指与食指和中指之间相对应, 轻轻的放在同一根弦上, 手臂放松、手腕放平, 肘与手指保持直线。第二步:利索的从指跟处抬起四跟手指, 手掌与手腕勿介入, 离琴弦近些以保持指距, 手指整齐不要有高低。第三步:四个手指同时落到弦上, 手指力量平均, 如此反复起落, 然后用双手指法, 如三、六度四度及和弦等等不同的手指组合, 反复在各弦上起落。目的为训练整体感以保持稳定的成组的手指位置 (即手型) 。

1.2 力度与灵活度的训练,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手指的单独训练。

第一步:四指并列均匀放好, 准备在同一条琴弦的上方。第二步, 有力的按节奏落指、以指跟关节为主, 手臂每个关节放松, 每当一个手指落下后, 原先的手指便把力传给它, 先落指仍然保留在弦上。第三步要逐个抬指, 也是用指跟关节垂直抬起, 不要拨弦, 动作要十分果断、利索。离弦越近越好, 在抬每一个手指同时, 将力传到下面一个手指, 抬起手指保持在弦的上方, 如此顺序反复练习起落, 而且要特别注意抬指的节奏感。这样, 手指的动作就是在整个手臂松动的情况下, 在手掌的支撑下有力地灵活的进行。

2 按弦和揉弦

单单有基础训练左手清晰度是不行的。只灵活的抬起, 颗粒分明, 但是还是缺少美感, 这怎么办呢?那就要靠良好的按弦和揉弦。因为这二者是音乐表现不可缺少的手段。先来说按弦, 大提琴的琴弦较粗, 要把它按结实需要一定的力量。但按弦结实不至于按死它, 这里呢有必要先从概念上把它们加以区别, 结实是有弹性的, 能动的按弦, 发出的声音是活的。如果按得太死那声音发平干涩, 注意第一个要点是[结实]。手指落在琴弦上肘与指尖是一个整体, 力量的源点是在后背上自下而上流淌到手指上面。第二个要点是[均匀]。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这一点相对来说很重要, 它是检查揉弦正确与否的标尺。我的方法是 (计数训练) , 也就是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用2指按在D弦第四把位上拉一个长音A每揉动两下停一停, 一弓停两次, 然后继续往上涨, 四下、五下, 然后直到八下。就可以不计其数的均匀揉弦。在哪个数不均匀就要停下来练好它, 关键是每个手指揉弦方向一致。揉弦应朝琴头方向。训练方法:四个手指按在琴弦上, 同时上下揉动, 在揉动的同时手指逐个抬起落下, 在弦上的手指始终保持揉动的方向, 这样可以使换把, 换指时揉弦动作不致中断。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高音区:即在高把位和粗弦上揉弦常常没有什么效果, 这是如何将力传到指尖的问题上, 可以用下列方法:a.手指按弦后, 在原位上下按动, 感到力集中上来了在揉弦。b.借助落指动作, 顺势将力传上去, c.利用换把动作, 当手指滑向另一个音时站定即揉动.这样规律科学的练习揉弦可以使得乐音随着你的情感强弱的变化表达出不同力度和情感的音符。美妙的乐音不是单独出现在一个把位上的, 揉弦再到位也不可能取代另一个个重要的因素——换把。

3 换把的训练

换把是左手技术的重要一环, 换把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他完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演奏的进行。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不换把时音准都很好可往往一换把就出现失误, 速度一块心里就紧张, 由于换把一个移位动作很容易在移动中失去平衡, 因此对即将到达的下一个目标心中有数, 也就是要有位置感。

3.1 找位置, 每个把位都有自己正确的手型, 即最自然的状态和最合理的位置。

不论从哪个角度按到它都要立刻找到这个位置, 不要定型。练习一小臂带动手肘, 肩膀放松, 动作协调。第一组练习:以第四把为为中心, 用1、4指上下抬落两次一弓上一弓下, 然后停, 勿压弦, 稍慢, 轻轻将整个手掌沿着弦移至第八把位, 用1、3指演奏两次, 然后再回到第四把位。第二组以第八把位为中心, 下移至第四把位, 上移至十一把位演奏, 再回到第八把位上。可在四跟弦上演奏, 检查每次移动后手的位置。

3.2 练习换把:

从手肘到指尖形成一个整体, 手腕稳固, 手肘灵活肩松弛, 整个把位移动, 在同一弦上练习, 指法亦可随自己定, 不按弦的手指均匀的放在原把位上方, 用中、慢速度上下滑动。要求:a.滑动过程先快后慢, 即快速离开第一个音, 稍慢则有第二个音。b.过程中手指压力适度, c.不要再过程中揉弦, 以直线上下滑行, d.弓子走平稳。

不同速度的换把:快速时, 注意把位距离, 迅速到位, 以免施加外部压力, 做出不必要的重音, 有时并不需要揉它, 只需一个手指沫音。总之换把要注意:a.要有质量感, 移位前要想好后面的位置在移动。b.一个把位一个把位的换, 掌握好速度和手指的压力, 三心里不要紧张不要让弦有紧压感, 相反要特别放松手指。

4 良好的左手技术需要结实的手指来完成

手指的每个关节都有相当的承受力, 这和健康的腿走路稳健, 自如, 受伤的腿或者未长成的腿, 走起路来摇晃不稳定而且费力这是一个道理。“指力”的概念, 不光是指按弦的力量还应包括手指本身的承受力和调节能力。在弹奏时, 要用五分之三的力按弦, 留五分之二的力稳固手指本身, 特别是3、4指的第二关节勿凹进去。换把时手指“立”在弦上滑动, 并将弦的部分力量转化为坚固手指的力量。

练习:a.演奏双音、在演奏三、六、四度双音前先在原位弦揉弦, 感到手指在手掌上的支撑下滑动着换把, 手指始终坚实的立在弦上勿变形。b.不换把做手指伸展和收缩滑动练习, 加强对两边肌肉的横向练习。c.不用弓子左手手指打和弦和拨弦。

左手和右手的技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如发音与左手的按弦很有关系, 又如, 左首的落指刻发动揉弦, 换把实际上是揉弦的移位, 而结实的手指又是全部左手技术的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力求在松动的肩, 灵活的肘, 稳固的腕和结实的手指的协调动作下, 将落指、揉弦、换把统一在一起。

5 在曲子的运用中举例说明一下左手熟练的技巧对情感表达重要作用

如《德沃夏克降b小调》乐曲在左手技巧上的运用对演奏者来说是相当苛刻的, 如双音, 八度连续双音、和弦、跳弓、泛音、颤音等等基本上所有左手与右手的难度技巧都在这个曲子当中有所体现。第一乐章使用奏鸣曲式写成, 二乐章则是复三部曲式, 三乐章为小奏鸣曲式。这三个乐章对于左手的力度要求相当之大,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左手手指起落, 很难完成长达40多分钟的演奏。而对右手控制力的的要求也是非常强的乐曲当中情绪的爆发突然的情绪收缩柔情的叙述都市通过多变的右手来完成。还值得一提的是乐曲一乐章有很强的跳跃性这不仅仅是单独依靠右手的跳弓来完成, 左手手指的颗粒型, 力度的恰到好处是配和右手的跳弓来完成的。由此看来左手手指的清晰度、颗粒性、强有力的按弦、变换的揉弦、准确的换把等左手技巧上再乐曲的音准、节奏、速度、情感、情绪等所有重要的因素当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不仅仅是这首著名的乐曲, 所有的曲目都应该注重技巧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 因为人们要感知的是打动他们内心深处的音乐而不是只用耳朵不用心灵体会音乐。但是也只有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才能表达出演奏者想要表达给别人得自己得和作曲家的用心和用意。

摘要:演奏大提琴作品时想要表达乐曲的乐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需要运用纯熟的技巧, 扎实的基本功, 也要对乐曲的背景、历史、作者都一一了解,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科学表达 篇9

一、备学生——解落三秋叶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2) 过程与方法: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内涵与表达:

如水乡姑娘般温婉,

善于把握住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

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要把我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在备课时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锚桩”, 才能使满载新知的航船停靠。同时, 教师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什么方式去学习新知, 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服务学、促进学。

二、备争议——能开二月花

教学设计1:谈话导入: (1)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 最初的指南针是什么样的呢? (PPT回顾) (2) 指南针哪一部分是磁铁做的?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磁铁还具有哪些性质? (3) 今天我们就来效仿古人…… (揭题:做一个指南针) (4) 指南针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小磁针、支架、方位盘)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任务, 复习指南针构造及各部分作用, 为学生制作指南针做好铺垫。

点评:一系列提问的设计简单有效, 步步紧扣, 既深挖了学生的前概念, 又通过师生交流形成了新的科学概念, 学生明确了制作小磁针的目标。

教学设计2:学做磁针: (1) 做一个指南针, 最需要的材料是什么? 为什么? (2) (投影出示小钢针) 可以用来代替小磁针吗? 为什么? (3) (演示讲解) 古人很早就发现, 铁钉、钢针被磁铁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 真的吗? 试试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吧。 (4) 怎样判断是否变成磁针了? 怎样使它的磁力更大呢? (5) (PPT出示要求) 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磁针。 (6) 学生检验、交流汇报。 (7) (PPT出示要求) 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小磁针的两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为什么需要磁针”、“判断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辨别磁针南北极” 等实际问题。 磁化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新概念, 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点评:思路清晰:“怎么知道钢针变成了磁针? ”“我们做的小磁针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 提醒学生用标签纸标记磁针的南极、细节的处理, 引导学生发现磁针的南北极。 值得商榷的是:在摩擦钢针环节, 教师能否缓些给出操作提示, 更多地让学生探究得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的合理方法。

完善教学设计……

3.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钢针变成磁针吗? 听说古人很早就发现, 铁钉、钢针被磁铁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 这是真的吗? 我们试试, 比比谁吸得大头针最多! (小组游戏) 吸得最多的小组, 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其他小组, 你们觉得你们的操作哪里还需要改进? (PPT出示要求, 强调摩擦的秘诀: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 )

设计意图:为了赢得游戏, 学生使出浑身解数, 通过比比谁吸得大头针最多, 自然引发沿一个方向摩擦和来回摩擦的利弊, 既解决规范摩擦钢针的应用方法, 又解决为什么要用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的困惑。

内涵与表达:

如太湖山水般灵动,

谙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儿童常会遇到危机与批判、觉悟与顿悟、教训与呼吁、碰撞与挫折, 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精神, 遵循“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原则, 即要注重引导而不强牵着走, 严格而不施加压力。

实验中的小钢针实为长度7厘米的粗毛线针, 它的针尖是钝的, 比较安全, 即使掉落在地, 也好找, 但是带来一个问题:教材上提示用磁极沿同一个方向摩擦20次~30次, 事实上, 摩擦25次后, 仍无法吸起大头针。 对此, 我作了两个处理: (1) 明确提示用磁极沿同一个方向摩擦30次左右。 (2) 追问:“怎样使小磁针的磁力更大? ”以此给实验中摩擦了30次左右磁性仍不明显的小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提示3:“在磁针的南极贴上标签纸”有两个意图: (1) 防止学生到后面混淆已经辨别出的南、北极。 (2) 为安装磁针环节中省去方位盘的设计做铺垫。 回顾整个环节, 我设法逐个突破制作中的难点,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对指南针有更深的认识, 使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备激情——过江千尺浪

教学设计3:安装磁针: (1) 有了小磁针, 接下去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旋转) (2)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磁针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需要什么材料? (3) 汇报交流:悬挂式/水浮式。 (4) 需不需要做方位盘呢? (做简单的指南针可以不做方位盘) (5) 学生分组安装磁针。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知识明确“磁针只有在能自由转动情况才能指示南北方向”, 通过讨论磁针自由转动的方法, 降低操作难度, 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点评:“需不需要做方位盘? ” 以指向性提问突破实验难点, 规范实验操作, 提高实验有效性。

内涵与表达:

如苏州园林般精致, 激情加幽默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情绪, 教师的幽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适当的钝悟, 尤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从板书获取线索, 从桌面材料获取信息, 同时也从学生探究中反馈教学预设, 吹塑纸转着转着蹭在水槽边上不转了;吹塑纸被针穿插后有一定凸度, 很难转起来;过于纠结吹塑纸的造型, 没来得及完成的……学生的成功率不高, 热情大减。 舍弃吹塑纸, 改用泡沫块, 学生更容易操作, 大大提高成功率, 学生乐在其中。

四、备高度——入竹万竿斜

教学设计4:交流拓展: (1) 你们成功了吗? 说说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 小组互评:好在哪里? (3) 拓展:GPS全球定位系统。

设计意图:积极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小组互评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自制指南针, 倡导学生主动创新, 探索新方法做一个指南针。

点评:重视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 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 给予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 让他们通过比较, 发现各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此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水到渠成。 学生在反思中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内涵与表达:

如江南烟雨般润物细无声,

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 引导认识上升到知识、思想的高度。

杜牧有言:“学非探其花, 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只顾形式的热热闹闹, 要寻根究底。 小组自评:成功了吗? 小组互评:好在哪里? 只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指南针。 小结中将“用磁铁摩擦钢针使钢针具有磁性的方法”正身为“磁化”。最后介绍GPS全球定位系统, 促使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

上一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下一篇:运营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