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表达(共8篇)
时间表达 篇1
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引发无数哲人深思的问题。
时间弥漫在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却又无法触摸,想要言说,却难以表达,于是中国古代先哲只能借助各种比喻来描摹、刻画。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孔子将时间喻为奔流不息、日日夜夜永不停驻的河流,从而指明了时间的方向性和流逝性。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庄子从人的生死中感悟时间,认为人生相 对于天地 而言太过 短暂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指出了时间长度的相对性。
(3) 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外出於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於无闲,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 (《管子》)
管子把时间比作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天地,天地里又装着万物,很形象地说明时间管控着一切,是大自然的主宰。
战国时期《墨经》尝试不借助比喻直接解释时间:
(4) 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暮。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 (《墨经》)
墨子称时间长度为“久”,“弥”是弥漫、充满的意思,“异时”意为各种不同的时间。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早晨、中午、黄昏等各种不同的时候共同构成了“久”这一延绵不息的时间长度。
时间问题同样引发了古代西方哲人的思考,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名言:
(5)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奥古斯丁《忏悔录》)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时间是天球本身,柏拉图认为时间是天球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运动的数”、“是运动和运动持续量”的尺度。将时间与运动联系起来,越来越接近时间的本质,但运动本身并不是时间。究竟什么是时间?时间是人的观念还是一种客观实在?时间从何时开始,又将到何时结束?持不同哲学观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各不相同。吴国盛 (2006) 在《时间的 观念》一书中指出,历代西方哲学家对时间的态度有二,一是认为时间的流逝有着绝对的意义,是某种终极的形而上学[1],二是认为时间并不是什么最终的事实,甚至都不是真实,而是假象,它是附属于世界万物之中的某种关系,或是描述运动的一个参量。
时间的特殊性决定了无法将时间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所以西方哲学界对时间问题争论千年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所以吴国盛(2006) 感慨:“对时间的探索岂有尽乎?大概只有取消时间,我们才能走到时间的尽头。”诸多关于时间本质的思索并没有完美地解释什么是时间,但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没有纠结于这些深奥飘渺的哲学问题,而是从实践出发,感知并运用着时间。
我们认为,古今中外对时间的认知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维度,一是“时位”维度,一是“时量”维度。
“时位”即时间位置,人们的观念里存在一根不断流逝的时间轴,确定人的活动处于时间轴上什么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生命的存在和延续都需要与时间协调,人类也不例外。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产生了“时机”意识,即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比较合适。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一切都是自然规律的安排,“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不要做违背时宜的事情。
(6) 子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 (机) 而作,不俟终日。 (《易·系辞下》)
(7)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 , 材木不可 胜用也。(《孟子·梁惠王》)
(8)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 失也。时 乎时 , 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
“君子见机而作”指君子为人处世要懂得把握“时机”;“不违农时”指农业生 产活动要 符合“时 机”;“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指成就一番事业要懂得把握稍纵即逝的 “时机”。 人们观念 中的“时机”意识其实就是对人们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定位。“时机”后来演化出了“时间”的意义。中国是农业社会,按时间安排农事非常重要,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与气候条件相关。春秋时期的历法《夏小正》就是人们与自然时间相协调的产物,以下的文字就摘选于这部古老的历书:
(9) 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初岁祭耒始用。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獭献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采芸。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夏小正》)
《夏小正》全文有四百余字,涵盖十二个月 (也有说十个月) 的情况,古人通过各种物候、星象、气象的变化状况来确定时间位置,从而安排农业生产。
后来到了汉代,历法进一步完善,形成“农历” (也称“夏历”),俗称“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农历用天干地支搭配来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并在一年中设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人们生产生活。据统计,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一百零二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西方人同样也在努力确定着时间位置。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一年一度的水位上升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制定了三个季节:泛滥、生长和收获,后来又根据天狼星与日共升的循环现象确定一年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埃及 的“阳历 ”。凯撒大 帝(Julius Caesar) 征服埃及后 ,埃及的历法传入欧洲,并设置闰年,修改后的历法以凯撒大帝的名字命名,称为“儒略 (Julius) 历”。但是儒略历还不十分精确,因为该历法以365.25天为一年,比实际回归年要长0.0078天,所以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对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历法称为格力高里历,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公历”。东西方历法的发展表明确定时间位置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时位”是人类感知时间的一个重要维度。
人类对时间的体验不仅仅体现于时间有早晚、先后,还体现于时间有长短久暂,于是形成了“时量”观念。《墨经》曾说:“时,或有久,或无久。”久,就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时量较大,“无久”可理解为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时量极小。印度佛教典籍中也有“刹那、腊缚、弹指、食顷、劫”等大小不一的时量观念。伴随着时量观念产生的是各种计量时间的单位。在古代,太阳是测度时量的首选参照物,“日出而作、日落而层级皆有表现。息”,太阳的东升西落指示“一天”的时间;月亮阴晴圆缺的周期提供了一个更长的计时单位,即“月”;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循环所导致的物候变化为人类“年”的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古埃及人对于“年”的感知更为直接,即尼罗河的周年泛滥,尼罗河泛滥的同时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人们耕种、收获,然后又迎接新的一轮河水泛滥。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小的时间单位来等分一天的时间,从而更加精确的安排生活,于是发明了日晷、沙漏、香钟、灯钟以及近代的机械钟表等计时工具,随之出现了时辰、时、刻、分、秒等时间单位。到了现代,人们把“秒”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 能阶间跃 迁对应辐 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现代科技活动中有时需要用到毫秒、微秒、纳秒等更小的时间单位。这些各个层级的时间单位其实就是人们对时量进行测度的结果。
“时位”和“时量”在语言的不同层级皆有表现。
就“词”这一层级来说,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订版) 收录时间词有352个。例如:
白露、白天、半夜、傍晚、傍午、北宋、北魏、北周、辰时 、重九、重五、重午、重阳、丑时、初春、初冬、初伏、初秋、此后 、此刻、此前、次日、前年、东晋、东魏、东周、冬季、冬节、冬天、冬月、冬至、端节、端午、伏天、拂晓、复活节、刚才、刚刚……
以上这些时间词都可以在时间轴上定位,因此侧重表达时间位置。从结构来看,合成时间词的组构方式与人类观念中的时间测度是一致的。姚双云 (2010) 曾探讨过时间词构成的两个核心要素“时基”和“时示”,时基指时间基准,比如时间词中的“年、月、日、天”等语素,时示即时间指示,指明时间词之间的区别。比如“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语素“天”是时基,标明计时的基准,语素“昨、今、明”是时示,标明这几个词指称时间的区别。时基和时示其实就是时间测度的两个参数,时基是常量,时示是变量。
“时量”在“词”的层级也有表现。例如:
瞬间、俄顷、一会儿、须臾、片刻、劫、弹指……
以上这些时间词都能在时间轴上截取或长或短的一段,能够回答“多长时间”之类的问题,因此表达时间数量。
就“短语”层级来说,“时位”通过“时位短语”来表达,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时间介词+时间词:在春天、在1991年、到明天……
B.(时间介词)+时间词/事件名词/谓词性结构+方位词:在中秋节前、在抗日战争后、当他上大学前……
C.(时间介词)+时间词/事件名词/谓词性结构+“时”类名词:在早晨的时候、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当我吃饭时……
D.(时间介词)+时间词/事件名词/谓词性结构+“来”类动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上大学开始、明清以降、打从记事起……
“时量”通过“时量短语”来表达,一般由“数+时间单位”以及一些附加成分构成,如“五年、三天、两个小时、六分钟、半晌”等,它们在时间轴上是游移的,位置不固定。
从“小句”层级来看,“时位”通过“时位小句”来表达,由于该类小句往往与另一个小句连用构成时间复句,所以一般放在复句系统中进行研究。匡鹏飞 (2010) 将这类时间小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意义上的时间表达,即围绕时间词或时间短语组构而成的小句,一类是以事件作为参照的时间表达,即围绕完整事件组构而成的小句[2],例如:
(10) 今天是星期天,S。|那是一九四七年夏 ,S。|也正是这 段时候,S。
(11) 当我看到他的时候,S。|当天气逐渐转凉,S。|他做作业时,S。
例 (10) 中的时间小句属于时间背景小句,例 (11) 中的时间小句属于事件背景小句,它们都能为后续小句提供一个时间位置。
“时量”通过“时量小句”来表达。对于时量范畴,王世凯 (2010)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将时量范畴划分为计算量范畴和换算量范畴,计算量表达的是事件持续的时间量,换算量表达的是时间的换算关系。对应于这两个范畴分别有一些语言表达形式,例如:
(12) 小王去了上海三天了。|这场电影持续了两个小时。|会议开了一上午。
(13) 今年的暑假有六十天。|一分钟等于六十秒。|本学期假期总计二十天。
例 (12) 中的小句为 计算量小句,例 (13) 中的小句为换算量小句。
“时位”和“时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概念,对现实生活中时间表达的性质认定,主要在于观测点的选择。比如“春天”一词,它既表明一年的第一个季节 (时位),同时它内部也包含着具体的时间长度 (时量),当然这个时间长度随地理位置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表现。请看两个例子:
(14) 春天,农民伯伯开始在田里播种。
(15) 这场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春天。
例 (14) 中的“春天 ”刻画了“农民伯伯播种”的时间位置,所以表达的是“时位”概念,例 (15) 中“春天”成了衡量时间长度的标尺,“整整一个春天”说明时间之长,此时,语用者的观测点深入到“春天”内部,关注的是“春天”的“时量”,而“这场争论”发生的时间位置信息是不被凸显的。
语言中有一类时间词语只有“时量”信息,例如:
瞬间、须臾、刹那、劫、一小时、两天、三年……
其中“瞬间、须臾、刹那、劫”表达的时量是模糊的,“瞬间、须臾、刹那”的时量极小,“劫”的时量极大;“一小时、两天、三年”表达的时量是清晰的。这些词语在时间轴上位置游移不定,比如“一小时”既可以指一点到两点之间的长度,也可以指两点到三点之间的长度,其位置是不固定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语用需要赋予其位置信息,如:
(16) 一点到两点这一小时你去做饭,两点到三点这一小时你去睡觉。
上例中两个“一小时”的位置被语境固定下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位置信息不是“一小时”本身固有的,而是其他语言手段给予的。
语言中有一类时间词语只有“时位”信息,比如:
午时三刻、三点一刻、五点十五分二十秒……
以上这些时间词语表达的是时间的“序位”,它们产生的时候就只能被用来表达时间的刻度,描绘精确的时间位置,不包含“时量”信息。比如古代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对于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如果提早或推迟这个时间,则刽子手会被犯人鬼魂纠缠,因此“午时三刻”的位置信息必须十分清晰。
总而言之,人们虽然不清楚时间的本质,但并不妨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表达,“时量”和“时位”作为人类感知和表达时间的两个“维度”,在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
时间表达 篇2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拜 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时间好比东流水,只有流去无流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回头。
桃花岁岁皆相似,人面年年不相同。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河水泉源千年在,青春一去不再来。
雁来雁去换春秋。
时间表达 篇3
《彼时此处》是一场没有演员、没有表演、没有情节、没有台词的演出,舞台上的“演员”是10多件不同形式的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视频影像和现成物——那台加湿器也是一个“角色”。它们被静置于舞台上不做移动,而现场的灯光、声音和实时摄像镜头却在不断地调度和切换,引导着观众的视线,影响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变化。
舞台地板上的屏幕播放起一段影像,然而转瞬间,灯光聚集到一件雕塑作品上,下一秒这个作品的影像又被投影在悬挂着的绘画作品上……背景声音忽隐忽现,一会儿是一首歌曲,一会儿又是嘈杂的人声。通过灯光和镜头的转换,声音和影像作品的推进,台上的艺术品被反复地审视、发现和重组,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剧场演出的特性给了艺术品一个被凝视的机会。”作品参演的挪威艺术家Hakon Holm Olsen说。导演王静怡将这种表现形式命名为“静态剧场”。《彼时此处》是一个跨界剧场和当代艺术的作品,展示了剧场和视觉艺术合作的新可能,然而作为这种全新的现场艺术形式的首创者,王静怡也很明确地表示:“它不是一个展览,它是一个剧场作品。”
静态剧场的创作概念来自于王静怡对于演出中观演关系的思考:什么是剧场的本质?什么是演出的本质?在她看来,只要有观演关系,即“我在观看一个现场的事件或发生,那一个演出就已经成立了。”基于这一前提,她更想探索的是:观看的对象是否一定得是演员?
戏剧界对于这一问题早已有过尝试,例如“物体剧场”,往往是使用木偶、物体或机械装置,通过手势、移动和机械运动等手段,来实现超越语言的叙事。在王静怡看来,这些物体取代了演员的角色,但是它们仍然是在表演,而她想做得更加极致,甚至把表演也去掉,看“演出”是否还是能够成立?这正是静态剧场中各种艺术品静止不动的原因。而静态剧场通过为演出和观众创造一个统一的时间结构,使观众对这个事件的视角和感知发生变化,演出就发生了。
时间性
《彼时此处》中没有线性的叙事,而是围绕着“那些被留在身后的”这一主题,讨论过往与当下的关系,带有时间哲学的意味。这源自王静怡本人对于时间性的敏感,她经常困扰于自己和外部世界在节奏上的某种冲突感,而她长年在不同的国家生活、流转的经历也加剧了这种冲突。目前旅居挪威的王静怡,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之后从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传播系获得硕士学位:在国际公关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她辞职赴法国、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学习,获得欧盟伊拉斯姆斯表演艺术硕士学位。由于经常要离开曾居住过的地方奔赴另一地,为此她不得不丢弃许多代表过往生活和情感的物品,例如笔记、日记和收集的宣传册等。“漂过的地方太多,背过身去往前走,是一种抛弃也好,还是什么也好,我对这种感觉是很敏感很深的,这种感情很复杂。”
王静怡把她在现实中有关时间的困扰和伤感,转化为在戏剧中重新创造时间。她邀请艺术家基于这一主题创作任何形式的作品,把创作的自由完全赋予艺术家,由他们自己决定从哪个层面去连接主题,使得主题的呈现具有不同背景、表现形式各异,而并非从导演个人视角或某个固定剧本出发。在收集到作品后,她再把所有的作品拼接和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演出。
一些斑驳的色块出现在屏幕上,镜头跟随着上面的纹路缓慢推进,仿佛追寻着某种线索。这件出现在《彼时此处》中的影像作品,来源于挪威艺术家Helene Norseth的作品《地图》。艺术家收集了涂鸦墙上掉落的碎片,在其表面进行雕刻,将它们拼成虚构的地图。王静怡用近焦沿着地图的主线拍摄,然后在演出中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而原作的涂鸦碎片则在演出中被叠放在舞台的地板上,以强调它们自然脱落的时间感。王静怡说,她并不能打破或改变一个艺术品,因为必须要保证艺术品的完整性,但是她可以和艺术家谈判,如何在戏剧中以另一种方式去呈现艺术作品。不同于导演在传统剧场中的绝对权威地位,王静怡想尝试的是一种团队式、从下而上、相互启发的创作模式。
虽然没有线性叙事,但是《彼时此处》却有着精确的结构和节奏。对于演出的结构和时间的创造和把控,是王静怡作为导演在静态剧场中的权力。这个演出对时间的控制精确到读秒,还有非常复杂的技术点,需要4个技术人员同时工作,分别控制声音、灯光、视频和现场的摄影。
“无论是主题,还是我对于这个作品的把控,时间都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唯一把控在手的,其他的我都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王静怡说。在《彼时此处》中,她设计了“重现”、“转瞬”和“错位”三种时间感,来架构和连接不同的艺术作品。
既不在此,也不在彼
《彼时此处》于2015年在挪威创作并首演于卑尔根,参加演出的10多件艺术品全部来自挪威艺术家。为参演本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王静怡不仅从挪威带来了全部的参演艺术品,还向中国艺术家发出了征集作品的邀请。中国艺术家张欣的玻璃雕塑《水母》也因此出现在此次演出的舞台上。《水母》被放置的距离并不能让现场观众将其看得清楚,王静怡调用现场的摄像机来拍摄这件作品,将放大的影像实时投影出来,最后又把它混编到演出尾声所播放的视频中,使得似乎是看到过的一件东西,又重新出现在另一个不同的环境和时空中,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王静恰想要表现的一种时间感:“重现”。
演出中一些突然插播或闪现的场景用以表现“转瞬”,但是相较于转瞬即逝的字面意思,王静怡更想表达一种‘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时间段。她说,“就像舞步的这一步到下一步,我觉得我们生活里,大部分的生活是在这个过程里面。”
nlc202309081520
时空“错位”的感觉则贯穿于整个表演。《Floating Shanghai》是挪威艺术家Signe Liden于2011年在上海不同环境中采集声音元素做成的作品。演出中王静恰给予这个声音作品大段单独的时间,“强迫”观众专注于声音所创造的环境里,但又会偶尔突然呈现其它作品的视觉图像,将观众从声音的时空感里抽离出来。
《彼时此处》中有大段让观众等待的时间,这中间只能看到加湿器在工作,这让观众自然地产生一种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期待,王静怡说,“在你期待未来的时间里,其实你已经不在现在了,你身体在现在、此刻,但其实你已经生活在彼时了,因为你是以彼时在等待着此刻马上到来。这就是一个时空错位。”
没有线性叙事的《彼时此处》更像是一场“内心戏”的实景呈现。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它试图表达复杂的时空交错概念并重构相关的心理感受。王静怡承认,静态剧场的形式可能不太适合讲故事,而更适合表达抽象的观念或情感,但是任何主题都可以用静态剧场的方式去思考。“我相信,以后如果有其他艺术家愿意用这种形式去发展的话,他会给它赋予自己的个人特点和调性。”
记者:静态剧场和物体剧场(obiect theater)的区别是什么?和展览如何区别?
王静怡:物体剧场更像是从木偶剧场发展出来的,只是将物体置换了人来表演。物体剧场里的物体和演出是从属关系,它是为这个演出而设计诞生。静态剧场中的艺术品不做位移运动(但艺术品本身可以活动)。这不是噱头,它挑战的是对剧场一个普遍的共识一一演出时需要表演的,不管是人演还是物演。另外静态剧场里的主体是艺术品。艺术品的产生是先于演出的,它有自己的独立性,文本和背景。所以静态剧场里的艺术品,不是物体(object),它是主体(subject)。这两点是和物体剧场和机械剧场根本的区别。
展览的时间是被分割的,每一个观众决定他在一个展览停留多久,先经历什么在经历什么。策展人不能控制这一切。而演出作为一个现场艺术,哪怕有细节的时间上是观众可以“出轨”的,大的结构是导演决定和设置的。
记者:能感觉到你对时间非常敏感。
王静怡:时间最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没有分割就没有我们对于时间的感觉,如何分割的,却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所以时间就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记者:《彼时此处》之后静态剧场还会有后续发展么?
王静怡:这是静态剧场的第一个作品。我希望把这种形式发展成一种成熟的表达方式。《彼时此处》最初的设定就是在一个黑盒子的剧场里,所以一切的要求和思路都是严格的剧场演出思路。下一个作品,11月份将会在挪威的卑尔根推出,是4周的展览,一共9场演出,在一个画廊里,进一步向当代艺术的策展方向来实验。要求作品要同时满足在白盒子和黑盒子里的呈现,需要每一个艺术品足够独立,而演出还要保证完整性。以后静态剧场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
在大的静态剧场这个框架下,我在每一个作品里探索的点不一样。也许静态剧场会被不同的艺术家借鉴,会出现更多的发展和对这个概念的探讨。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篇4
关键词:时间,空间,隐喻
一、隐喻观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隐喻是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概念主要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隐喻而成。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二、时间表达与空间隐喻
时间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时间是抽象并且难以表述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当遇到抽象或难以言说的概念、体验时,往往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来对新事物进行描述。这便产生隐喻。蓝纯指出: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 构建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时间隐喻是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即将别的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映射到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
三、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具体体现
王寅在《认知用语言学》中提到:“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理解现实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人类逐步形成了一个空间意象图示结构,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空间逻辑, 在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象力,便能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比如,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并且早就有学者论述过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Lyons和Jackendoff认为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的借介词也可以表示时间,不仅表示空间的介词可以表示时间,许多表示空间的动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所以本文将从名词,动词,介词和副词角度寻找语言例证,研究英语是如何通过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概念的。
1.名词的时间隐喻。Haster曾说,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隐喻的影子其中心意义是任意的,非中心意义是有动因的主要通过隐喻延伸而来。一些名词起初是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随着人类表达时间需要的不断发展,逐渐赋予他们表达时间概念的功能。笔者查阅了21st Century Thesaurus中time的同义词,词典中一共列出了51项同义词,出去一些常见的时间表达词汇,笔者发现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同义项如,bit,continuance,extent,instant, interval,juncture,point,shift,space,span,spell,stage, stint, stretch,tide 。笔者逐项查找了On 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的确,这些词开始都是表示空间范畴的词,然后逐渐的发展出描绘时间概念的功能。这是因为时间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时间必须借助其它一些为人所熟悉的、具体的范畴的词语通过隐喻表述。例如:
The battle had reached a crucial juncture.
Many people suffer from mental illness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They had achieved a lot in a short space of time.
This project must be completed within a specific time span.
A spell of warm weather;
People tend to work hard at this stage of life.
He did a two-year stint in the navy.
通过查词源字典我们可以知道Juncture最初在14世纪的意思是指“a place where two things are joined,”borrowed from Latin word “Junctura”.然后在17世纪中叶才有“point in time”的意思。Span最开始的意思是“distance between the thumb and little finger of an extended hand”(as a measure of length,roughly nine inches),所以span是测量长度的单位,逐渐衍生出“distance between two objects,”的意思,直到16世纪末才衍生出“length of time”的用法。
同理,通过查词源字典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是space,spell,stage,stint等词最初的含义都是指空间的一段范围,然后才逐步延伸出表示时间范围的抽象意义。
2.动词的时间隐喻
(1) 一些动词也被赋予表述时间概念的功能。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介词或副词一起使用来隐喻人或物体在时间中的运动,甚至隐喻表示时间自身的运动。时间虽然是抽象的概念,但人们通过感知发现时间具有与自然界里的物质相类似的特性,就将物质所具有的特性投射到时间范畴,所以英语中经常把时间视为一种实体,通过实体来理解时间,就可以对时间做出物质性的描写,使其带上某种物质上的特征。 例如:
Time hangs/lies heavy on someone’s hands
Ten years have passed/ elapsed since I last heard from her..
The town’s history stretches back to before 1500
I’m not going to spin this out
I think we should space our meeting out a bit more.
No more frittering time away
Consume most of somebody’s time/Apportion one's time,
这些例子都是将时间看成一个实体,通过空间动词来隐喻时间是有重量的,时间可以像物体一样消逝,时间可以像物体一样延展,时间可以像手里的金钱一样被挥霍掉。时间还可以被贮存、消费、分配。
(2)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但人们却将时间设想是有边界,能进能出的。英语中一些表示趋向性的空间动词如:come/go/enter/leave/ascend/descend/return/pass/rise/ approach等表示人或物体在空间中移动的词,可以用来隐喻人或物体在时间中的移动。
We are going into the new century with hope
He was famous by the time he entered his early thirties.
He filled in the time of waiting by reading a magazine.
Ascend into the prehistoric period
Her mind returned to the year of 1940.
这些例子中,go into,enter,fill,ascend这些词都具有一定的趋向或者位移意义,所以大多可以用来构成时间隐喻的表达方式。
(3)人通过自身对时间的体验,除了赋予时间与自然界的物体相似的实体和空间特性外,还赋予其人一样生命。时间仿佛有自己的思维、判断、感情和力量。
This last year seems to have slipped away.
Time works great changes.
W e must catch /take time by the forelock.
The rainy season will be coming around soon.
Kill some time.
Fleeting youth never returns.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这些例子把时间比喻成人,时间不但具有空间物理特性,还具有人一样的情感思维,他可以像人一样溜走,像人一样工作等。
3.介词的时间隐喻。Lakoff曾经指出,由于人类对于时间没有直接的生理体验,所以借助于对空间的体验来感知时间的存在,这一点可以从介词的使用来加以证明。介词的“空间”意义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也是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所以每个介词的空间语义是一个原型范畴,通过隐喻手段将其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或者其他概域,从而使得介词获得抽象的隐喻义。在许多语言中经常用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介词来表示时间概念,而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范畴的介词都可以用来表述时间概念。例如:
It’s a quarter to four by my watch.
In the middle of March the flowers will be in bloom.
I will have time after next Sunday.
It won’t last beyond midnight.
The meeting extended from2:00 to 6:00.
The meeting went on for two hours
By the time we get home this pizza will be cold.
这些介词或介词短语都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介词通过空间概念映射到时间概念,派生出了时间域的引申意义。 王寅教授曾对英语介词AT-ON-IN通过意象图式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在表示地点时基本遵循着点面体的规律,这一规律被大致映射到时间概念域中。如:At表示“空间的某一点,指示较小的地点,表示零维度的空间概念,用来标志时间点, 所以是at the moment而不能用in the moment,in the moment用法虽然存在,但其表示的是另一种含义。On表示一个平面附着在另一个平面上。表示二维空间,所以on标志一件事附着在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段上,如on Monday,on your birthday。In表示处于三维的空间之中,可以视为表示“体” 的三维概念。三维空间介词in和within用于时间概念,通常表示处于某一段时间之中,人必须穿过或经历这段时间,如in a day, within a week,应为时间不具体,所以不能用at或on。
4.副词的时间隐喻。和介词类似,英语中副词的隐喻主要体现在一些方位副词上。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 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表达时间概念。英语的方位副词既可以与动词搭配也可以单独构成时间隐喻表达方式。它们在词义上明显带有“位移”与“指向”的意义。 如: forward/backward/ahead/front/back/up/down等。如:
I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A new life lay ahead of him.
This town dates back to Raman times.
The custom may be traced up to the medieval times.
A story that has come down from medieval times.
All school matches will be held over until the exams are finished,
Time marches on.
From adolescence upward he was interested in music.
We will study hard and run toward the splendid tomorrow together.
人在头脑中构筑了一个时间模型,一方面人类认为自己在时间中的位置是过去在后,未来在前。所以,相对于未来的事情,我们从后向前移动,所以表述过去用back,表述未来用forward;另一方面从宗教角度看,人类认为过去的人更纯粹,和神更接近,而越现代的人越迷茫越堕落,所以人类认为过去在上,现在在下,提到古代时期的人事,就会怀有一种崇敬的态度,所以用trace up to描述古代,hand down描述从古代时期流传下来的东西。
四、结论
表达时间的比喻句 篇5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时间像一闪而过的流星,稍纵即逝。
4、时间像一把箭,射出去便不会再回来。
5、时间像是一位奇妙的化妆师,自然而又公正地描绘着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形象。
6、时间像那东流水,滔滔逝去不回头。
7、时间是一颗浑然不被觉察的蛀牙,前一天还好好的没有任何感觉,第二天发现时它已接近镂空。
8、时间是本书,但比世上任何一本教科书都让你得到无比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9、时间似水,奔流入海,一去不返。
10、时间如云,风过处,渐行渐远。
11、时间如同一本书,一本用金钱买不到的书,它令人受益无穷。
12、时间快得就想流水一样,匆匆地来,匆匆地走。
13、时间就像在大风里抓着的蒲公英,稍纵即逝。
14、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
1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6、时间就像滚滚东流水,一去不回头。
17、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8、时间好比东流水,一去不复返。
19、回首过往,犹如掌中沙,于指缝间流逝。
2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1、白驹过隙,转眼间已近岁末。
时间表达 篇6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隐喻;英汉时间隐喻
【中图分类号】G64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隐喻表达中英汉时间的共同性
隐喻是一种语言技巧,人类运用这种技巧来进行语言表达,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时间表达上,就已经有了年、月、日、时、分、秒这些的表达,这些时间的表达方法虽然可以准确的表达出实际时间,但是却只能表达一部分,不是所有都可以表达。所以,人们利用自身的抽象思维和自己习惯的方式做出了创新的隐喻来表达更多的时间。所以,由此可知,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和汉语在时间的表达上还是具有相似性,认知方式也具有相同性。
二、英汉时间隐喻的表达方式
(1)“时间是空间”的隐喻概念
时间不是空间,在人类的感知里能够感觉到空间,但是人类感觉不到时间的消失。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在人类的发展史中首先认识空间,然后认识时间。认知语言学专家认为时间是在空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拿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来对比,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时间表达方式都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的,这使得英语和汉语在空间概念上又有了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当我们在表达时间是怎样变化的时候,英语和汉语是运用相同的隐喻表达的,只是区分是说话的人在变化还是时间本身在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在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中,在其他的语言中也有这种变化,这些变化都跟人类只是的认知基础和习惯活动有关。“时间本身在变化”这句话是指说话的人不动,时间变化的方向和事情变化的方向是一样的。例如:
a.The time for taking action has arrived.
b.Christmas is coming to us.
而汉语里面就用“过来”“到达”这些词来表达时间的变化。
(2)“时间是金钱”的隐喻
在中英文里面,时间和金钱都能进行隐喻,这样的表达方式能体现出人们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但是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而这种表达方式的变化不只中英文有,其他的语言里面也同样有这种,变化。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来源和目的是十分重要的,即source domain,target domain。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的,“金钱”是来源这个方面的因素,与目的这个方面里的“时间”是相互对应的,两者就构成了隐喻。所以,人类总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时间和金钱这两者本身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却是给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在人生的进程里一去不复返;而金钱也是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说,人们将这两者联系起来都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下形成了某种隐喻的有效机制。
(3)“时间是实体”的隐喻
人们总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那些抽象的事物,所以时间的实体隐喻就是将抽象的事物隐喻成实体。实体上有很多的特征,所以被我们隐喻的抽象的物体上也有这些特征。就比如说
1)对时间的特指:
a.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
b.Time is out of joint.
2)比如对时间进行量化
a.一个年纪轻轻的有志青年在经过了20年的时间,变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中年人。
b.University was a wonderful time for the students.
这样的语言表达里面,时间可以用空间概念表达,也可以把它当做金钱和实体,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在表达上却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跟人类在实际生活中是有着共同点的。时间通常会被隐喻成运动、实体或方位,这些与生物方面的知识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人类进行认知的时候,没有工具来感知时间,所以,通常把时间隐喻成运动、实体和方位。
三、英汉时间隐喻表达的差异性
不同的民族和社会背景,英汉时间的隐喻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汉语里的“箭”常用来表达时光飞逝,也常把时间比作“弓箭”,如光阴似箭;但是英语中的时间却是用“鸟”来表示,如“the bird of time”。英语里面常常将物品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如”a whale of time”,这就是拿鲸鱼的庞大特征来隐喻时间,用来修饰时间。这种表达方式却不用在汉语里面,汉语里面的隐喻方式与这个有大不同,比如说“寸”在长度单位中表达的是一个很小的长度,但是用在汉语里,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一句话,这个例子就很大程度的表现出了认知的不同性,同时也表现出了时间在空间概念里的反射。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英汉语言中都用空间的隐喻来表达时间,比如汉语中的“前”、“后”这种意思的词,“前”是指过去的或较早前的,比如“前天”“从前”等;“后”就是指将来或较晚,比如“以后”“后来”等。但在英语里表达时间一般用before和after,但表示空间一般就用ahead和behind,这就说明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在认知上也是不同的。
汉语中前面的时间为“上”,后面的时间为“下”,这点不太好理解。但是汉语中常常把时间比作河流,比如说“时光流逝”“似水流年”等,河流是自上往下流,时间也是这样消失。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的长幼尊卑与时间顺序是有很大的关系,长辈在上,晚辈在下。但是英语里就没有这种“上”“下”思维,在他们的理解里面,上就是跟向上的运动有關,延伸来说就是与未来有关;下就是跟向下的运动有关,延伸来说就与过去有关。在很多时间词语的排列上,英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就有着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英汉语的词语排列方式:
a.事情在2007年6月1日上午10点10分发生
b.It took place at ten past a.m.1st of June,2007.
汉语里面的词语排列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年月日时分秒,但是英语表达里面就是反的,但大体上还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在汉语里面,时间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这跟文章里面的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是一样的。例如:
a.办公室抽屉里有文件。
b.The document is inside the drawer of the table in the office.
以上的例子说明英汉语言在时空的表达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说这种时间隐喻在汉语中就是主体逐渐向客体的表达,英语就是相反的。所以,英汉语言里人们的认知是有着巨大的差异性的。
四、总结
语言认知能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表达方式,认知语言学也是语言学的一门学科。运用隐喻做语言表达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上的思维和共性,从隐喻的角度上讲,英汉语有不同也有相似,本文通过对英汉语在时间表达上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禹丽芳.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对介词隐喻义的教学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 刘莉.汉英“前/后”隐喻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李海艳,李佳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英汉时间概念隐喻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3,(3):36-37.
时间表达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
64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雌雄不限, 体重250 g±10 g, 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随机分为实验组 (56只) 与对照组 (8只) , 实验组根据损伤时间的不同分成7个小组, 即挫伤后1 h组、4 h组、12 h组、48 h组、72 h组、7 d组、14 d组, 每组8只。
1.2 动物模型制备
实验组动物参照 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大鼠称重后, 3%的戊巴比妥钠 (40 mg/kg) 腹腔麻醉, 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头部, 正中切开顶部头皮, 在人字缝前方3 mm、颅骨中线旁3 mm处, 钻直径5 mm的圆形骨窗。保持硬膜完整, 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 以 40 g重锤从20 cm高处下落打击。术后动物常规进食饮食。在各分组时间点处死大鼠, 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后取脑组织。对照组依上述方法钻孔后直接处死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将固定好的脑组织用蔗糖PBS液梯度脱水后, 用LEICA CM1850超薄切片机在损伤部位范围内作连续冰冻切片 (厚度为5 μm) 。一抗为兔抗鼠NF-κB单克隆抗体 (购于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 , 工作浓度为1∶200, 用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 (货号SA1022) , 染色步骤按说明书进行操作。DAB (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 显色, 苏木素复染, 酒精脱水、透明、封片, 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1.4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运用BI-2000 图像分析系统, 在脑挫伤区周围随机选取5 个高倍视野 (×400) , 以损伤部位周围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反应, 进行NF-κ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记数。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损伤后1 h在挫伤区即可见极少量NF-κB表达的阳性细胞, 棕色颗粒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及胞浆, 呈圆形或椭圆形;损伤后4 h可见大量阳性细胞较1 h增多;损伤后12 h损伤局部的免疫阳性反应较伤后4 h 明显增强, 棕黄色颗粒增多, 呈丛状或簇状聚集, 染色加深, 免疫反应范围增大达到高峰;损伤后48 h~72 h NF-κB表达阳性细胞计数逐渐减少且染色变淡, 范围也逐渐缩小;7 d时仍可见少量阳性颗粒表达, 直至损伤后14 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2.2 NF-κB表达的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
大鼠脑挫伤后1 h NF-κB表达即开始逐渐增多且随着脑损伤后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12 h达到高峰, 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直到14d时仍有表达且高于对照组。除14 d组外, 其余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核转录因子是1986年由Bltimore和Rwiansen发现的。他们在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中发现这种蛋白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内含增强子的特异性序列结合, 故而命名NF-κB。事实上, 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它在机体的所有细胞中存在, 是一个由复杂的多肽亚单位组成的蛋白家族, 目前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最常见中主要有p65 (RelA) , p50/p105 (NF-κB1) [1]。本实验选取亚基p65为研究目标。
NF-κB二聚体与其抑制蛋白IkB结合成三聚体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在细胞受刺激后, 由信号诱导激活IkB激酶 (IkB kinase, IKK) 使制蛋白IkB脱磷酸化。IkB激酶是NF-κB活化的主要限速酶, IKK的活性与NF-κB活性密切相关, IKK的活性有微小下降会引起IkB降解大幅减少, 导致NF-κB活性降低。抑制蛋白IkB脱磷酸化与降解使NF-κB暴露出核定位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ngal, NLS) , 进而介导位于胞浆的NF-κB通过核孔复合物进入核内后才参与多种基因的转录调控[2,3]。此激活过程可在细胞受刺激后数分钟内完成。激活细胞内NF-κB有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神经生长因子等。本实验观察到NF-κB的表达水平:阳性细胞以大脑皮质、杏仁核、海马等部位为著。损伤后1 h即有NF-κB 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出现, 4 h后表达明显增多, 12 h达到高峰, 在48 h后逐渐减少, 7 d时仍有一定量细胞高于对照组, 14 d后基本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除14 d组外其余不同时间段神经元NF-κB阳性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之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损伤后NF-κB表达可快速上升, 并在12 h~48 h内达到峰值, 7 d以后接近至正常水平。脑挫伤后NF-κB可作为一种快速反应性蛋白诱导而增高, 亦参与对损伤的神经元进行修复和保护作用[4,5]。因为NF-κB预先存在于胞浆中, 在处于应激状态下就可以不用合成新的蛋白立即参与调节和应激反应有关的基因表达。多种致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白细胞介素-1 (IL-1) 等作为NF-κB的激活物活化细胞浆内的NF-κB 后, 诱导TNF-α、IL-1等的基因转录, 使TNF-α、IL-1的表达和释放增多, 而后两者又可使NF-κB活化, 如此往复产生级联放大效应。因此大鼠脑挫伤后短时间内NF-κB即可迅速上升而达高峰。本实验结果所显示的NF-κB表达呈现的时序性与国内外研究报道相一致。
NF-κB表达在脑挫伤后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经历了一个先逐渐增加到峰值后又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的过程。其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是在脑损伤后48 h内达到最高峰。在最近几年里, 很多学者对NF-κB进行大量的研究, 以期利用它表达规律的时序性作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之一, 但目前在脑损伤12 h内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实验局限于动物实验, 且样本量有限, 因而NF-κB成为今后临床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客观指标还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唐群, 熊平, 金秀文.核转录因子-κB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的作用[J].中国核医学杂志, 2006, 21 (1) :42-44.
[2]Kalla R, Liu Z, Xu S, et al.Microglia and the early phase of im-mune surveillance in the axotomized facial motor nucleus:Impairedmicroglialactivation and lymphocyte recruitment but no effect onneuronal survival or axonal regeneration in 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deficient mice[J].J Comp Neurol, 2001, 436 (2) :182-201.
[3]Wilcockson DC, Campbell SJ, Anthony DC, et al.The systemic andlocal acute phase response following acute brain injury[J].J CerebBlood Flow Metab, 2002, 22 (3) :318-326.
[4]Bhakar AL, Tannis LL, Zeindler C, et al.Constitutive nuclear fac-tor-κB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central neuron survival[J].J Neu-rosci, 2002, 22 (19) :8466-8475.
时间表达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从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入健康成年SD大鼠64只,体重为250 g左右,雌雄均可,随机分为8组(7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依据损伤时间不同随机命名为1 h组、6 h组、12 h组、1 d组、2 d组、3 d组、7 d组。
1.2 脑挫伤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应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建立脑挫伤模型(参照Feeney′s法[2])。首先动物称重后,腹腔注射4%戊巴比妥(30 mg/kg)进行麻醉,后应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将实验动物固定于手术台,头顶部去毛备皮,酒精消毒后,于顶部正中纵形切口,开直径为4 mm的圆形骨窗(颅骨中线旁2 mm、人字缝前方3 mm处),手术成功完成后,选取40 g铁质砝码模拟重锤从30 cm高处自由落体打击手术中暴露的脑组织,肉眼见损伤处脑组织略微肿胀隆起,轻微出血。对照组动物行假手术处理,但不受打击。对照组和脑损伤组大鼠术后均常规喂养。脑损伤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6、12 h、1、2、3、7 d剪头并取出脑组织,于脑损伤部位取材,后在4%多聚甲醛PBS液中固定24 h,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取脑挫伤灶组织100 mg液氮中保存,备用于蛋白提取。对照组大鼠取材及组织处理同脑损伤组大鼠。
1.3 方法
1.3.1 SABC染色法
4%多聚甲醛PBS固定液中取出脑组织,常规包埋切片(厚度5μm),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1)3%H2O2孵育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用PBS液充分冲洗。(2)滴加山羊血清1~2滴,37℃下孵育20 min后倾去。(3)滴加经稀释为1∶100的一抗,过夜后PBS冲洗。(4)滴加二抗,37℃孵育3 min,PBS液冲洗2次。(5)滴加SABC工作液,37℃孵育30 min,PBS冲洗。(6)镜下显色,观察结果。(7)蒸馏水淋洗终止显色,经苏木精复染后封片,观察结果。注意对照组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其余步骤与实验组相同。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以损伤区及其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或小胶质细胞细胞核出现棕黄色的颗粒状物为阳性反应,并计数阳性细胞数。
1.3.2 Western blot法
取出备用的脑组织,称取100 mg尽量剪碎后匀浆,抽取1 mL加入蛋白裂解液2 mL,离心去上清,加入3%SDS,封口,沸水中加入变性。随后进行蛋白定量,配制SDS-PAGE凝胶进行电泳。随后转膜1 h(100 V,350 mA),在转印的醋酸纤维素膜上分别加FGFR1抗体4℃,过夜。用TBST冲洗3次,每次5 min。加1∶3 000稀释的FGFR1温孵育2 h,再用TBST冲洗3次,每次5 min,发光并显色(全自动显影系统型号:柯达KADOK Image station440)。bFGF的相对含量用条带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e optical density,IOD)来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及Image-Pro Plus 6.0分析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SABC染色结果
对照组大脑皮层偶见散在的阳性反应,阳性物质位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脑挫伤后6 h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3 d达峰值,7 d已开始下降,但阳性细胞数仍多于对照组,见图1。
运用图像分析系统(BI-2000),镜下观察(×400),以损伤部位周围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或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状产物为阳性,并计数阳性细胞数,见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各损伤组bFGF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除1 h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伤后6 h阳性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伤后3 d组bFGF阳性细胞计数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降低,但伤后7 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01;与前一组比较,#P<0.001
2.2 Western blot结果
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见,损伤组6 h组条带已经比较清晰,且明显宽于1 h组,12 h组又进一步增宽,1 d组、2 d组条带与3 d组宽度最宽,7 d组已明显变窄,但是仍比对照组宽。见图2。
以IOD值作为相对含量,见脑挫伤后1 h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略有增高,6 h表达开始增多,3 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7 d时仍高于对照组水平。经统计学分析,除1 h组外不同时间段各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两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除1、2、3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前一组比较,*P<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在意外、交通事故以及暴力性损伤中居首位,对于该损伤的早期时间的推断也一直成为法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据有关研究表明,大脑组织挫伤后,较易形成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细胞内环境的生物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应激反应[3,4,5],许多细胞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质均参与了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据Finklestein等[6]研究,脑损伤后,b FGF的表达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变化。bFGF作为多肽神经生长因子和促分裂因子,在脑组织中广泛分布,可能与神经的营养再生、创伤愈合等密切相关,能保护神经元对抗损害,可以防治及减少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使病理状态的神经元生存,而修复的神经元又可以产生很多的神经营养因子,进而加快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这可能就是b FGF在脑损伤后早期表达的意义。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中bFGF主要来自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平时脑组织中含有较低含量的bFGF,其主要作用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延缓细胞老化[7]。
本研究中采用SABC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段脑组织中bFGF的含量,探讨bFGF在脑挫伤发生发展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均表现出先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即bFGF在脑组织中的表达伤后6 h开始增多,3 d达峰值,7 d已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大鼠脑挫伤后6 h表达开始逐渐增多,24 h表达进一步加强,3 d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到7 d时仍未恢复正常。BFGF在脑挫伤后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脑损伤后6 h表达明显增强,3 d达高峰,随后即下降,这种趋势估计与它的生物学效应有关。由于bFGF是通过其受体才能发挥作用的,而b FGF受体是一种双重受体系统:即低亲和力受体和高亲和力受体两种。其机制为bFGF须先与低亲和力受体结合,构型改变后才能与高亲和力受体结合,激活高亲和力受体的内源性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促进受体及其底物磷酸化,完成细胞外信息向胞内的传递,从而使其发挥生物学作用[8],所以在脑挫伤后的6 h内表达不明显,后随着时间延长,低亲和力受体在这段时间内充分改变构型与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其在之后的时间表达明显增加。这种受体学说与本实验中bFGF的表达趋势吻合。本实验证实了bFGF参与脑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并与脑挫伤经过时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见机体对脑损伤存在自身的保护机制,其表达的时序性的改变有望用于法医鉴定中对于脑损伤经历时间的推断。本文只是对大鼠进行了脑挫伤后不同时段脑组织中bFGF的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为今后法医学中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此外可与其他一些敏感指标联合判断、综合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推断早期的脑损伤时间。
摘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时序性表达的规律,探讨bFGF的表达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旨在为法医实践中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Feeney′s法建立SD大鼠脑损伤模型,每组8只将实验动物(n=64)随机分为8个组(7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依据损伤时间的不同分为1、6、12 h、1、2、3、7d共7个亚组。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bFGF的含量。结果 脑挫伤后6 h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3 d达峰值,7 d已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基础水平。结论 挫伤后脑组织中bFGF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时序性规律,为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法医学,bFGF,损伤时间,免疫印迹法,SABC
参考文献
[1]Xu C,Rosier E,Jiang J,et al.Basic fibroblast growth supports un-dif-ferentiatede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growth without conditionedmedium[J].Stem Cells,2005,23(3):315-323.
[2]张荣军,游潮,蔡博文,等.Feeney′s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及评估[J].中国重建修复外科学杂志,2005,19(12):1015-1018.
[3]Povlishock JT,Kontos HA.The role of oxygen radicals in the pathob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e[J].Hum Cells,1992,5(4):345-353.
[4]Endon M,Wager J.Expression of the inducible from of nitric oxidesynthase by reactive aetrocytes after transient global ischemia[J].BrainRes,1994,651(1):92-100.
[5]Regner A,Alves LB,Chemale I,et al.Neu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umans[J].Neurotrauma,2001,18:783-792.
[6]Finklestein SP,Apostolides PS,Caday CG,et al.Increase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immunoreactivity at the site of focal brainwounds[J].Brain Res,1988,460(2):253.
[7]吕文,陈建良,杨地,等.bFGF、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3):1671-2897.
【时间表达】推荐阅读:
英文的时间表达05-28
英语里时间的表达方式08-20
表达心情快乐的时间名言09-01
古代文言文中的时间表达09-25
你要表达什么用英语怎么表达?12-03
所以你想表达什么用英语怎么表达?10-21
做运动两种表达方式用英语怎么表达?06-10
具象表达07-18
时尚表达07-20
网络表达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