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表达

2024-06-30

世界表达(精选9篇)

世界表达 篇1

“影视写作”可看作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 能让人窥见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体验, 能充分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辨析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实践证明, 学生积极参与微电影故事创作, 撰写影评文章, 体验影视剧剧本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影视实践活动, 是对传统语文学习的有力补充与拓展。

一、让影视写作与生活接轨

让影视写作与生活接轨, 逐步把学生从消磨学习兴趣、束缚想象力、扼杀创新思维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其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倡导影视写作旨在以育人为本, 以校园生活为源泉, 以培育发展人的真、善、美品格为导向, 鼓励儿童放飞心灵的感受和想象, 自由如实地写出自己最真切的见闻、认识和心声。

影视评论可长可短。影视评论的“感”与“评”, 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某个镜头, 也可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初涉影评写作, 可以从评论人物形象、主题或细节入手, 也可对影片的亮点或特色作评析, 从一点一滴写起, 思考挖掘, 连缀成篇。一般夹叙夹议, 所提出的论点由具体翔实的事例作支撑。

二、影评写作方法例谈

(一) 捕捉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面很广, 需要品评的着眼点很多。写影视评论, 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 用心灵再度审视, 把握住片中最打动人心之处, 并使之在笔下“生花”, 得到理性升华。

所谓“感”, 主要指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 或者是受作品内容启发而引发的思考, 或者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也可以是观影后引发的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赞美或抨击。影评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强调的是由感而发, 体现真情实感。

看了《指尖太阳》, 学生深受感染, 踊跃地着手完成影视评论。我发现学生把“观”的内容写得太多, 基本将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地描述, 而用来表现“感”的文字却少得可怜。全文只有最后一句可称为“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实在, 然而文章没能抓住“感”这个重点来浓墨重彩地铺展, 便如同一篇电影内容介绍, 读来索然无味。

针对这一问题, 我指点学生, 影评应以“感”为主。文中所引用的影片内容, 旨在为“感”服务, 只需三言两语, 抓其精要即可。要求学生选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影片内容, 让学生尝试抓住最“激情澎湃”的感受点来做点评。通过讨论、推敲, “爱的源头, 来自家庭”“影片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融合在一起, 给人积极温暖的感受”“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等与现实生活接轨的热议话题逐渐浮出水面。

(二) “感”要紧扣“观”

“观”和“感”应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首先, 要通过所观的相关内容引出“感受点”。感受点既是观的结果, 又是感的源头。引出它, 既可表明感来自何处, 又可为下文作铺垫。其次, 应简明扼要, 因为引的目的在于突出“感”, 因而无须过多地陈述, 宜开门见山, 简明精当。

例如:组织学生观摩影片《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为了启发学生走进影片, 通过感知、体悟, 让“观”和“感”水乳交融、高度契合, 我适时点拨学生以印象最深刻的电影片段或音乐开头, 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列举事例加以说明。要注意的是, 所举事例必须要与主题密切相关, 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揣摩着效仿, 终使影评文章上下浑然一体, 使“感”源于“观”, 而“观”又服务于“感”。

(三) 立意须新, 开掘须深

写影评要有新意, 拥有独到见解, 可尝试抓住要点, 深入挖掘。有新意, 首先是要抓住影片内容, 寻找现实意义, 其次是要准确把握影片精神, 挖掘影片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所谓“有深度”, 就是要联系实际, 深入发挥, 把“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 不单指自我实际, 还包括他人实际, 社会实际。

看完《孙子从美国来》, 学生觉得影片很感人, 然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却相去较远。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觉得影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要求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 比较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中美文化差异, 布斯无法迅速适应中国生活。然而爷爷却是一个严谨的老头, 无法原谅布斯的调皮捣蛋。随着接触的逐渐深入, 两者的矛盾很快被自然溢出的温情冲淡了。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这样平凡而温馨的故事, 也不乏像杨老头这样的嘴硬心软的人, 这些平凡而朴素的生活镜头营造出了温暖的亲情世界, 血浓于水, 祖孙间的真情如美丽藤蔓, 牵牵绊绊, 通过“皮影戏”温馨传递, 逾越国界, 绵延到永远, 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绝妙之处。

三、“文微意深”的微故事创作

微电影, 是继印刷术、无线电、电视广播之后的又一次媒体技术革命。如今, 微电影正成为一种“另类文化”,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微电影故事创作讲究“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对小学生而言, 旨在通过校园生活反映幸福童年。通过自编、自导、自演, 尝试体验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编织美、演绎美。例如, 《幸福队时光笑脸集》, 该微电影主要记录了小干部们积极采编中队阳光事迹, 共同将感人事迹、公益活动片段收入大拇指中队《笑脸集》的校园故事。该剧本采用团队合作, 分人写片段, 再有机整合的方法成稿。如今, 已进入拍摄阶段, 后期作品的开花结果值得期待, 它也将成为六年级毕业季的珍贵献礼。

通过参加各项影视活动, 学生的习作在校内外不同等级的报刊上经常出现, 所获奖项层出不穷。这些都使学生收获了成就感, 提升了自信心, 参与活动的兴趣更浓, 进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写作、阅读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丰富多彩的影视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其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阔、迷人的舞台。

摘要: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学生写作文, 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 本不应是件难事, 可直面现实, 不免尴尬”。如何真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主动探究的状态下学习写作?将其与影视教育相结合, 与生活接轨, 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作文,影视写作

世界表达 篇2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授课人:叶凯伦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我把内容作了删减、以意象艺术的概念,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个点来展开。【学生分析】

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学生喜欢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及其特点(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简单表现。(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求同学完成第一项任务:每位同学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一棵树,形式不限,三分钟完成。并根据提问讨论回答:

1、你画的树与客观的树一样吗?

2、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教师总结:意象的含义:意象是与客观事物有一定距离的,是主观之象,是侧重表达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的。(以此导入课题,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展开做铺垫)

二.新课

1、教师结合意象艺术作品讲解概念,并说明“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对比赏析】比较欣赏两幅代表性作品(1)《蒙娜丽莎》(2)《马蒂斯夫人像》。(教师用多媒体放映两幅作品)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人物肖像画名作。让学生从本书第2课所学过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角度(画面的点、线、面、色彩、明暗、构图、意象、具象、抽象等)较为详细地寻找出《蒙娜丽莎》与《马蒂斯夫人像》这两幅名作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教师对学生发言作总结)两件作品同是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2、【对比赏析】(1)、《圣维克多山》油画与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

师提问

1、这幅画画的是不是这座山?

2、如果是同一座山,有什么不同?

3、画中的山、房子、树、天空不同之处?

(都变成很多细小的块面形象。用概括的形式对真实物象进行加工。)

作品分析:塞尚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 “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他深深地被圣维克多山的奇异山形及其周围的壮观景色所吸引。

师总结:全画气势庄严、崇高,又略带忧郁,就像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图中的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从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表达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

欣赏梵高的《星月夜》、达利《内战的预感》、蒙克《呐喊》

(2)、老师引导、归纳

“意象”是指艺术家把从客观现实中获取的形象在头脑中经过自己主观意识、情感的改造后所产生的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形象。这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形象我们往往会觉得很“怪异”。(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是一种既不脱离具体现实的形象又侧重于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观念表达,艺术家的感觉和表达的意图越独特、越强烈,其形象就可能越是与众不同。我们将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

2、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意象艺术:(1)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意图表现世界。(2)艺术家按照“我”感受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1)在哭笑间狂歌八大山人(理解与探究、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深入法)

师提问:(1)观察朱耷画中的鱼、鸟和鸭眼睛有什么特点共同的特点?(2)这是动物的表情吗?

(3)八大山人的题字像什么?

【赏析】朱耷

中国画 《鹌鹑图》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他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八大山人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用水墨画表现想表现的意图,而培根以油画的方式表现感觉到的样子,并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

2)【对比赏析】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与《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培根油画《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师:

1、对比画面特点

(前者,具象 后者,意象)、画面是不是更倾向于表现培根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怎样一种想法呢?(恐惧、压抑)

3、画家想表现什么?

师总结:内心的恐惧、不安、丑陋得以充分表现。这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观念表达。表达内心世界更有穿透力

培根经常利用教皇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决不是为了某种历史的含义,而纯粹是出自精神紊乱的寄寓性手法。

3)赏析说唱俑

这件说唱俑亦称《击鼓说唱俑》,是1957年四川天回山崖墓出土的大量陶俑中的一件,其高56厘米。从整体造型看,作者显然不是对生活中的说唱艺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生活原形有所取舍,夸张了说书艺人那种伸头耸肩、击鼓挥棒、踢腿舞步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将有声有色的说唱表演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而且将艺人性情豪放、乐观的性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唱俑》踏着鼓点舞步的动作造型和诙谐幽默的说唱表情达到了神韵十足的艺术高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从其动作和神态中,似乎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想象出他那令人发笑的说唱内容,甚至联想到他面前有一堆听众在

兴致勃勃地观看他的出色表演。

4)分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高更<法国>)。产生的背景哲学性:高更认为,艺术本质是运用各种艺术要素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把握,他在这个作品中强调了人的原始本性和知觉的力量,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提问向西方传统的理性精神提出了挑战。

总结: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异同

具象艺术1内容具体2再现客观形象3刻划真实美

世界表达 篇3

这个时代,女人的声音越来越大。

过去的一年,我们听到——

福布斯“2011年最有权势科技女性”王雪红说:不管英特尔,或苹果,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首在法网夺冠的网球选手李娜,“毫不谦虚”地说:非常高兴,我总是能成为开路的人。

抱起坠楼女孩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说:我是有正常思维的模范,我想留下奖金而非捐献,我想让家人生活得好点。

9年收养28名智障者的胡艳苹说:我期望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

不管她们身处哪个领域,不管她们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有怎样的理解,她们都在认真做自己,认真生活。她们的发言,且不论世俗意义上的对错,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真相:她们展示着不同以往的女性形象,撼动着不同领域原有的格局,用响亮有力的表达,宣布着自我的存在和价值。

黑白难辨苏紫紫:我的眼看见社会的病

2011年年初,苏紫紫很专业地走红了。

在那段广为流传的采访视频里,我们看到:这个小姑娘自幼反叛,吸过K粉打过架,参加过小混混帮派,之后,又遭遇了强拆这种社会事件的洗礼,疼爱她的奶奶因此瘫痪。于是,坏孩子不愿再坏下去,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这故事凝聚了一部励志电影需要的各种元素,虽然总有人跳出来追查、质疑,但还是有很多人接受了苏紫紫。

原因很简单,她的形象映射出种种世象,在人们心里唤起了共鸣。媒体的描述中——

她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她和“名校”、“創意”、“自由”、“赴伦敦深造”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

她是一个对现实的反抗者。老宅被强拆,她印了两千多张写有遭遇的传单,去散发;她曾在贫困线上挣扎,每天打三份工,“除了战斗,我一无所有”;她幸运地步入人大,却敢质疑母校在学术探究、艺术创作上对学生的压制。

她还是女权主义者、格言创造者。她说:“女人都是很美的,我的身体我做主。”“不要掉进成功论制造的陷阱里,那里漆黑一片且充满人性的恶。”

她在新书《看客》中写:“就像你所看到的,我的身体被社会贴满了各种标签,有好,也有坏……我却想这样一直旁观下去,并把它们一一融入自己的作品……”

恍然惊醒,苏紫紫其实是一个社会观察家。她懂得社会的病,也懂得如何在棍棒林立的各种法则中保护自己。

她没有流露出胜者的得意形态。她承认过往的不堪:做裸模是盲从无知。她承认平凡:我只是个胆子大了不止一点的小毛孩。

她也没有败者的灰头土脸。“我只是在实现梦想,值得有些人这么激动?”对批判者,她说他们“已被规则磨平,被应试愚化”。

不管舆论是褒是贬。她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都未动摇过,甚至面对炒红了她的强大的媒体,她也自有说辞。

一反以往个体面对大众媒体的无力。她找到了掌控感,感觉被伤害时,还会拼命还击。

一次活动中,她裸身而坐,请十几位记者轮流坐对面采访,并请摄影师逐一拍下。这是她想到的一个作品《采访》,“记者是一个符号,代表舆论。大家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这样一个我?”男记者问不出问题,她笑笑,“我采访你。你现在什么感受?”“我很忐忑。”她神情自若,睥睨众生,向记者宣讲:“除了你的意志能阻挠你,没有别人可以阻挠你。”

感到被虚假报道了,她先表达合作态度“我不会让记者们交不了差”,接着话题一转,“但有一些假的得指出来,我又要用事实打你的耳光了”。她甚至在微博里曝光某记者的电话、单位,“请原谅我使点小坏,让你的电话现在都不敢开机。你今天捏造我的假新闻诽谤我,威胁我,明天也能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别人。”

苏紫紫超脱、淡然。她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不会让人看到不安和不适,相反是围观的人们,内心多少有些不安。

且不论对错,她是一个骄傲的人、骄傲的社会观察家。而许多人,从来都没骄傲过。

率真“拇指妹”:做一个敢说话的公民

对于“父母官”、政府“衙门”,中国老百姓原来喜欢送的是锦旗,一位广州女孩却送给广州市发改委一只带刺的皮球。

事情要从2011年4月说起。当时,广州市建委宣布:拟投入1.5亿元,升级改造海心沙周边、白鹅潭地区光亮工程,该工程每小时耗电约5万元,由市政府买单。

市民质疑“浪费”、“彻夜照明影响居民生活”。建委称工程是根据有关规划、研究报告确定的。

区佳阳一直在注意这件事,这位广州女孩即将大学毕业,在一家非营利社会组织实习。

她和朋友讨论“光亮工程”时,有人熟悉相关条例,说可以申请公开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家议论过,便散了。不料区佳阳当真在微博开设话题“征集大拇指撑广州建委”,希望通过征集1000张大拇指照片的活动,督促建委公开“光亮工程”研究报告。

对同一件事,人们会持不同想法,甚至会抱怨、批评,却不会“当回事”。“思维简单直接”的区佳阳却说:“想要的连自己都不争取,没人会捧到你面前。最坏的结局是什么都没做,只是默默看着一切发生。”

她动了很多脑筋——向广州市建委、市发改委申请公开“光亮工程”研究报告,无功而返;在电视台摄像机前,送上带刺皮球,以示有关部门“踢皮球”……

对未来会怎样、怎样能达到目的,区佳阳没太多想法,她也会胆怯,不适应。最艰难时,她会看看左手刺青,上面几个单词的意思,是希望自己保持激情,不向现实妥协。

2012年1月4日,市建委终向区佳阳公开了可行性报告,“光亮工程”预算降至2719万。区佳阳开心地笑了:如果相信可以做些事来改变自己和世界,为什么不去做呢?

公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无数像“拇指妹”区佳阳这样的平凡人物。他们知道自身力量的渺小,但渺小的力量也有其神奇作用。当个人的声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个大合唱中的一个音符,那么,无论是谁先开口说话,便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声音的融合,撬动着以往看上去铁板一块的东西。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棵幼芽的力量——它破土而出,它沐浴阳光,它迎风成长,最终成为大树。所谓公民社会,即是由这一棵棵“幼芽”组成。

理智感性“敲钟人”:给我一个理由先

2011年9月,李燕,清华大学法学研二女生,起诉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原因是:我要完成论文,需要了解国家部委的副部长工作分工,我按规定申请了。你们不肯公开?那我就通过合法途径,大大方方来了解。

起诉让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很难堪,他们一再致电李燕“事情很重大,需要研究”。

之前,李燕曾上网查询政府部门“副职”分工,却查不到。8月下旬,她通过邮件、网上系统、挂号信,发去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4个部委有13个回复。

回复内容“五花八门”。有的回复:可从部领导的活动报道中,推知他具体负责哪方面工作。有的退回申请,理由是李燕提供的电话“不真实有效”。有的回复:各副部长分工随工作发展、领导职务变化不断调整。

李燕非常严谨,她分析这些部门的感受:“我知道可能很多部委副部长的职权工作安排,会涉及国家机密。但肯定也有一部分职权,不属于国家机密,完全可以公开。”

而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科技部的推诿最让她接受不了。再三考虑,她决定行政起诉。

“那么多政府信息,一定有不能公开的,我相信……我不是像秋菊那样去讨说法,也不想用非理性的方式,迫使政府做出什么决定。只希望政府做出决定时,有个理性的推理,说‘不公开’,原因是什么,告诉我就好了。”

“我理解”是她的口头禅。她的要求看来并不难满足,她的态度显得温和谦逊。

甚至,她会担心诉讼给公务员增添麻烦,她的导师对此的意见是:生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很不容易,这时候,你去挑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不太完善的制度。导师还说“政府信息公开就像一口大钟,有人去撞它才会响”。

如今,李燕已撤诉。她表示,鉴于三家部委已公开了相关信息,诉讼已没有意义。她说,这次经历的影响,就是“对政府运行有了一个了解”,也满意自己的“淡定”。

“我不奢望会推进制度发展,只想在能力范围内做点什么。更多的改变是对于我的,不是对这个制度的。我可能就是比别人认真了一点。”“法律,应该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

敲钟人面对洪钟大吕,既无法把它挪移走,又无法将之摧毁,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敲打它,让它发出声音。敲打与回声,其实已构成一种事实上的交流,且不论这种交流有没有意义、意义多大,有交流总好过沉默。沉默会淹没一切,而交流多少给人以希望,让我们知道——你我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

草根金融家钱阿玲:我不懂什么行规

在江苏吴江盛泽镇,有一家“巾帼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低息贷款支持农村女性创业。至2011年年中,公司已放贷超350家小企业,贷款总量21亿元。公司董事长钱阿玲,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10年三八节,她还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9年6月,本刊记者采访钱阿玲时,她的贷款公司已开办六个月。当时,她白手起家的“吴江市汉通丝绸喷织厂”刚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

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为何还借钱给别人做小织小补的买卖?

9年前,钱阿玲刚办厂,为买台机器,向某银行贷款。机器运抵上海港,银行突然变卦,担心“一个下岗女工没能力还钱”。机器在港口摆一天,就要付几百元租金。“做点事怎么这么难?就因我没钱没势?”钱阿玲又苦又涩,好在朋友把钱凑上救了急。

弄不到资金,钱阿玲后来还哭过很多回,都是朋友们帮了把忙。

这一个个场景,她无法忘记。她决定办家贷款公司,给愁苦中的小企业“接口气”。

2009年1月21日公司正式开张,时间却有点尴尬——四天后便是除夕。

受金融危机影响,盛泽镇纺织业元气大伤。外地工人拿不到工资,都挤在街上,不满情绪在暗涌。

危机关头,听说钱阿玲要放钱,呼啦一下,纺织业主们都挤进了贷款公司。熟悉的街坊朋友,都热切地在看自己,钱阿玲哪个也不忍拒绝。

钱阿玲把入股的伙伴喊了来,“遇见大危机,咱就要互相扶着慢慢趟过去。款收不回来,我们汉通公司赔。”股东们点了头。

接下来三天,共放出去两千多万元资金。钱阿玲还替人着急“大家都急等钱用呢”,结果她把贷款手续都简化了,唯一标准,就是看对方信誉人品。

别人说:“阿玲太感情用事了。”但钱阿玲有谱,“人要摸着良心做事,我对人有信心。”假如吃亏呢?她说,没什么好怕的,人生在世,哪能样样算得门精。好在现实足以安慰钱阿玲,她的公司一直运转良好。

相信的力量是巨大的。想到特雷莎修女的故事。科索沃内战爆发后,特雷莎去找指挥官,说战区里的女人和孩子需时间转移,指挥官说: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办法。两股力量相持,谁先停手,就可能意味着死亡。特雷莎说,只好我去了。当她即将走进战区的消息传开后,双方不约而同,立刻停火,等她把女人和小孩带走。

不相信和相信都是力量,都可以极大地影响到人。深刻的相信带来由衷的责任,深刻的不相信带来刻骨的敌意。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价值观、社会规则等诸多层面的重构中,不安来自于不敢信。如果更多人能像钱阿玲一样,面对不确定,宁愿选择去相信,这个社会一定让人踏实很多。

自信生动的女人,想说就说

孟迁,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萨提亚认证家庭治疗师

轻视女性的传统由来已久,就连许多女权主义者,骨子里也是轻视自己女性的——希望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本身就是歧视。女性应尊重自己的优势、特点、美好,就像男性骄傲自己的独特一样。然而,不平衡的世界却从来是慢慢趋向平衡的,现在女性越发自己重视自己。

李娜,我喜欢李娜。她获得法网冠军我喜欢,她场上对老公咆哮,她在首轮被淘汰,我还喜欢。我喜欢一个女人这样的生动和自然。当然,我也尤其喜欢她那句话:不要以为我为国争光,我是为我自己。我理解的潜台词是:我爱我的国家,但别以为我是国家的,不,我是我自己的,我为自己而活。

我喜欢苏紫紫。她所谓的“成功”、“成名”我喜欢。叛逆,未必是“不爱”;而如果你顺从,必然无法去爱。感觉被控制、被管制时,只能让人体会到屈辱、愤懑、不平等,你又如何去爱?正是“顺者为孝”、“百善孝为先”这样的奴役逻辑,妨碍了爱的自然流动。一个妈妈对一个小孩子说:去玩吧,开心点,要乖哦。这个小孩子开始困惑,妈妈究竟是要我开心还是要我乖?这分明是两回事。我喜欢苏紫紫,准确地说,我爱她,爱她不那么乖,爱她就想做自己。

我喜欢区佳阳也喜欢李燕。我喜欢区佳阳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说每小时五万电费耗资1.5亿你们全买单有多大方,你们的钱从哪里来?如果从市民来,那么你要尊重市民的感受,我就是市民之一,如果我很明显感到不漂亮不舒服,那么一定不是只有我自己这样感觉,而这个感觉比你们的措辞、报告都重要。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你们,用我必要的方式。

我喜欢李燕。她不僅认真,不仅重视自己,而且体谅。她并不期望政府信息绝对透明,她尊重政府信息的隐私权,但是请告诉我:你怎么界定隐私,以及我可以知道的是什么?你当然不需要全部公开,但是你也不能全部不公开、随意地不公开。李燕并没有起诉所有的部委,她也很谨慎,会考虑到会不会给公务员添不必要的麻烦,并去请教导师,当然她也遇到了一个好导师。

我同样喜欢钱阿玲。信任是一种能力。能信任,就能和人连接,能成长自我,赢得机遇。信任不能保证所有事都按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它可能帮助我们活得更自信、更满足、更放松。

我们并不能决定这个世界如何反馈我们的声音,但是发不发出这个声音、如何发出这个声音,是我们的权利。我爱这些发出自己声音的女人。相对于太多人的无声,我很爱她们。

世界表达 篇4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 我们几个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在批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

“王老师, 你看看, 这个学生就写这么一点点, 这可怎么批?”刘老师一脸苦笑地把一本作文本递到我手里。我读了起来。原文如下:

打球记

下午我放学回来, 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打球。

于是, 我放下书包, 拿着篮球从楼上跑下来与小伙伴一起打球, 我高兴地不得了, 与小伙伴们商量一人投一个看看谁进的球多, 我一共投了16个进了6个, 小伙伴投了20个进了10个, 我热的满头大汗, 衣服都湿透了真shuang啊!

“除了有些标点不恰当, 写得不错呀!”我笑眯眯地看着刘老师。

“这么短, 还行?”刘老师一脸惊讶, “至少应该写一页呀!”

“文章长了就好吗?再说, 这是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呀!”看着刘老师似乎有些松动的脸, 我乘胜追击“你看, 题目是‘打球记’, 不俗;打球这件事交代得清楚、明白;‘我高兴地不得了’‘满头大汗, 衣服都湿透了’这些语言多形象!”我越说越兴奋, 仿佛看到了那个满头大汗在打球的小男孩。

在我的力荐下, 刘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 真不错!”看着刘老师把这篇文章划入了“良”的行列, 我也松了一口气。

【反思】

习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除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外, 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什么呢?周一贯先生说:“作文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的工具,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 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由此可见, 写作更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既如此, 我手写我心,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表达清楚即可, 何来字数论英雄?可是, 现实是很多老师已经忘记了作文的初衷, 习惯于拿着“立意要新颖, 选材要积极, 中心要突出”等一些“好作文”的框框去卡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觉得作文最少要写“三百字”。结果, 学生越写越干, 牙膏越挤越少, 以致最后, 每到作文课, 学生哀声叹气、愁眉苦脸, 毫无表达畅快之感。究其原因, 都是那些“用心良苦”的要求惹的祸。那些要求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看上去金光闪闪, 实则束缚了孩子的心灵。难道孩子的习作不必引导吗?非也。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对小孩子我是采取一个比较自由跟放任的态度, 我觉得就好象种树一样。树刚开始长的时候, 你就说要剪成一个样子, 开始剪, 剪好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树长不大。树要什么时候才能剪, 一定要长大的时候才可以修剪。”我觉得这些话同样适用于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那么在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降低起点, 激发兴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 星星眨着眼睛, 萤火虫提着小灯笼, 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写下对世界万物的感受, 本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 可是我们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 怎样立意,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这么多的要求, 一股脑地涌来, 本来就很幼稚的心灵, 不懵了才怪呢?所以, 在学生刚开始习作时, 我采取散养的形式,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 从不提出干巴巴的要求框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 引导学生写童话, 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昨天晚上, 我和小蟋蟀到月宫里玩了!”我神秘兮兮地对孩子们说。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 你骗人吧?”

“老师, 你做梦了!”

……

我笑而不答。胃口吊足了!好, 大屏幕出示谜底:夜晚的花园里, 小蟋蟀依偎在祖母的怀里静静地听故事, 蟋蟀爸爸在优雅的弹琴, 蟋蟀妈妈呢?噢, 借着月光在欣赏今天刚买的裙子呢。忽然, 一个亮闪闪的小家伙落在了玫瑰花瓣上, 原来是小精灵叮叮咚来了!小蟋蟀一股脑儿从奶奶的怀里爬起来, 和叮叮咚攀着树枝荡起了秋千。一荡, 到了水星上, 再一荡, 来到了月宫里……

“噢, 原来是老师写的童话呀!”

“对, 老师在童话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有什么梦想, 让我们也去实现它。当然, 出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最想到什么地方去, 最想变成什么, 最想做什么事。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 是什么。”

“在大森林里, 一颗紫色的露珠乘着风环游世界……”

“野人岛上有一个红头发的小精灵, 她到矮人国去玩……”

“很奇妙吧, 这就是写童话。怎么样, 快写写自己的梦想吧,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下子, 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被打开了, 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自己的童话之旅。至于童话的幻想性、夸张性, 学生能悟到多少是多少, 我不加强调。

没有刻意的要求, 学生乐写就足矣, 哪怕写的是流水帐。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 习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们当然越来越愿意写了。至于写作技巧之类, 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 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 才有可能提及的, 早了, 难免拔苗助长, 吓倒了孩子。

二、蹲下身子, 赏识童心

很多老师不愿批阅学生的作文, 觉得那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的确, 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反映他们的世界, 无非是小伙伴闹别扭, 过生日送礼物, 养小狗、小兔……如果我们用成人冷静的目光和理性的思考去读学生的文章, 难免觉得幼稚、寡淡无味, 很难找到可以共鸣的地方。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 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因此, 教师要蹲下身子, 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作文, 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这样, 我们就会读到意蕴生动的语言, 就会发觉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孩子的世界里却举足轻重。

蹲下身子, 当我们读到“早晨, 露珠妹妹从梦中醒来了, 她眨眨眼睛, 伸伸小腰, 从绿色的小滑梯上溜了下来……”会由衷地觉得:孩子, 天生的诗人;蹲下身子, 当我们读到“小乌龟笨笨, 胆子似乎很小。水一有动静, 它就沉到缸底, 头缩进壳里, 小小的尾巴紧紧地贴在壳的后面, 一动也不动。等水里恢复平静, 它才慢慢地把小脑袋探出来, 用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四周, 似乎在观察敌情, 又过了一会儿, 见还没动静, 便又去玩耍了”会忍不住叹服孩子观察的细致, 更感动于孩子的那份执着与认真。

三、利用讲评, 放开表扬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孩子, 我觉得讲评的目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指导, 更重要的应该是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这一点, 形象地说, 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因此,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交来的每一篇作文, 我都会戴上放大镜寻找优点, 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 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 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也都会得到肯定。然后我再利用讲评课把学生作文里闪光的语句、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都收集起来, 哪怕是三言两语, 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 也选择其可取之处, 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 大加表扬。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尽管错字、病句很多, 甚至不够通顺, 我也会在班上宣读, 并张贴出来, 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 怎么想就怎么写, 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世界表达 篇5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邢述评撰写

〖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

一、课时

1课时

二、课堂教学思路

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意象艺术作品使学生明白意象艺术和前课所学的具象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三、课业类型:欣赏

四、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认识和理解。

(三)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美术家心内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五、探索重点

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七、教学用具

(一)教师用具:

1、油画作品:写实型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下图1;写意型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下图2、若干张。

图1 图2

2、国画作品:工笔画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图1;写意画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图2、若干张。

如图1 如图2

3、媒体设备

(二)学生用具:

1、《美术鉴赏》课本

2、最欢喜的一幅画

3、习作本

八、教学过程()

探索目标

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

学习欲望

1、温故与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这两件名作:《蒙娜丽莎》(油画·1503-15)达·芬奇(意大利);《马蒂斯夫人像》(油画·1905)马蒂斯(法国)。分组讨论。(2)让每组代表谈谈这两件作品作者所运用的艺术语言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回答:(略)

(4)老师引导、归纳: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人物肖像画),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名作。前一节课的“走进具象艺术”已涉及到《蒙娜丽莎》的表现形式(略),而《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向意象艺术的殿堂,一起来欣赏、学习意象艺术作品。

世界表达 篇6

关键词:雕塑创作;个人;心灵;精神;表达

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只有将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融入其中,才能塑造出一个生动传神、深入人心的雕塑作品;从另一方面而言,雕塑是雕塑创作者情感表达的凝结物,是用来呈现雕塑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有部分的雕塑创作者是在个人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折射下,才爆发出雕塑创作的欲望,即雕塑的创作过程也是雕塑创作者情感表达或宣泄的过程。雕塑创作者只有将个人的心灵本质融入雕塑作品中,欣赏者才能够透过雕塑,捕捉到雕塑创作者的内心真实情感,才能够和雕塑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1]

1 关注现实

在雕塑素材中,最具备生命力的主题是显示主题,该主题同时也是能够引发心灵共鸣的雕塑素材。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当你最初看见现实世界周围的某一事物的时候,你的心中就会汹涌出非常强烈的情感。从现实事物中挖掘出相似的情景,并且把它融入雕塑的创作当中,然后再将其情感物化成为一个最终的典型,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创作。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周围世界的人和物,并且要深入到这些人和物的内心世界当中,才能不断地探索出雕塑创作的艺术价值所在。[2]

雕塑家对周围的现实世界具有十分明锐的发现能力,因此,雕塑家在情绪上极易受到感染,有时候悲伤,有时候激愤,有时候欣喜,又有时候厌恶;正是因为雕塑家对情感的表达十分鲜明,因此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将雕塑家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灵感充分地激发出来。雕塑家们会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看法,或反对,或憎恶,或热爱,融入雕塑的创作当中,并且通过雕塑事物表现出来。不管是哪一种艺术想象,创作者都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全面地表达出来。[1]譬如,雕塑家罗丹的著名作品《吻》,罗丹在创作这个雕塑作品的时候,正处于热恋阶段,正是因为罗丹处于这一特殊时期,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用雕塑展现出来;又如,米开朗琪罗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爱国情怀寄托于“大卫”身上;以及徐悲鸿先生,他在创作《奔马》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现实光明世界的欣喜和渴望融入了作品当中。[3]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雕塑家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对周围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感,通过雕塑形象的塑造而展露无遗。可见,来源于现实的情感,是雕塑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雕塑家在进行雕塑形象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使塑造出来的雕塑形象生动传神。

2 情感积累

雕塑作品是雕塑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个人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呈现。雕塑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属于一种比较深层次的情感,情感往往来源于雕塑创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以及评价。对于雕塑创作者而言,必须注重积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对这些复杂纷扰的内心情感进行提炼和熔铸,使其成为哲理化表象情感。著名的艺术家苏珊·朗格曾这样说,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不会像大哭大笑的儿童,也不会像牢骚不断、大吐苦水的政治家,而是把那些普通人无法看到的现实,用一种可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物质化、客观化。[4]因此,一个雕塑创作者用雕塑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不仅可以是个人的内心情感,还可以是体悟他人的情感。譬如,从雕塑家叶毓山所创作的《杜甫》中,透过这一作品我们可以体悟到杜甫那一时期人们的精神品格;透过波厄多斯所创作的《抱鹅的少年》,我们可以体悟到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人性理解;透过罗丹所创作的《思想者》,可以体悟到人类原罪的悲悯和同情。俗话说“厚积而薄发”,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情感的表达以及呈现都要以长期积累情感为前提。就像作家在写作时需要积累素材、历史家需要不断地收集历史资料一样。[5]对于雕塑创作者而言,不仅要积累来源于现实的主题素材,还需要积累来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不断地在生活中采集、观察以及提炼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个人体悟,然后通过双手将这些情感体悟呈现于雕塑作品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具有丰富精神和情感张力的雕塑作品。

3 创作细节

雕塑创作构思是雕塑创作者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虽然雕塑创作构思没有规律性可言,但是它会随着思辨、综合以及分析等理性的思维活动而展现出来,使得雕塑家所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蕴含了理性的光辉。当雕塑创作构思出现的时候,就表明雕塑创作者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深层阶段。开展雕塑创作思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雕塑创作者得到内心情感和外部环境的同时刺激才能够激发出来,也许是受到生活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场景的触动,才激发出雕塑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将雕塑创作者的雕塑创作思维激发出来。雕塑中的个人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呈现,离不开雕塑创作的构思。如果雕塑创作者只是一味地坐井观天、坐以待毙,那么他就永远得不到启发,即使创作出来的雕塑作品也是“死”的,无法引起雕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雕塑创作者在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需要依赖对现实世界的情感累积,此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精细的创作构思,才能将雕塑创作者的个人心灵和个人精神世界通过雕塑作品呈现出来,这种凝聚了雕塑创作者个人心灵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雕塑作品是“活”的。通过雕塑作品,不仅能够让雕塑欣赏者体悟到雕塑创作者的个人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还能够引起雕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

4 结束语

雕塑创作者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来源于周围现实世界的现实主题,还需要注重生活体悟、情感的积累,以及完整的雕塑创作构思,能将个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雕塑作品物质化表达出来。雕塑的创作过程,也是情感、思想以及现实世界生活呈现出来的过程。雕塑作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雕塑创作者表达个人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雕塑作品向雕塑欣赏者展现了雕塑创作者最奔放的嘶吼,向雕塑欣赏者倾诉了雕塑创作者内心最细腻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刘钦.雕塑创作中如何表达个人心灵精神世界[J].设计,2014(12):145-146.

[2] 孙家扬.个人心灵精神世界在雕塑创作中的表达[J].艺术科技,2013(11):115.

[3] 荊琦.从政治波普雕塑中感悟符号在雕塑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旬),2013(09):47-49.

[4] 霍健.浅谈雕塑创作中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把握[J].美术大观,2014(07):68-69.

世界表达 篇7

一、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已经知晓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基本概况,现在请大家结合老师所给史料再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尽量不要与前面的观点重复。(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1:疆域扩大。

生2:拥有广袤的国土,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生3:其他地方也有了希腊风格的建筑。

师:他们说得有道理吗?(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内容有没有意思重复的部分?

生4:有。“疆域扩大”与“拥有广袤的国土”意思重复,“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其他地方也有了希腊风格的建筑”有意思重叠之处。

师:不错,看来有部分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倾听。接下来请思考这些答案是否全面。(学生思考)

生2:国土面积扩大是侵略的结果,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罪不可赦。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可以听出他对侵略战争深恶痛绝。那同学们现在知道历史事件的影响应从哪两个方面思考了吗?

生5:知道了,应从“好”与“不好”两方面。

师:意思差不多,就是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思考总结。(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师:现在请依照该方法概括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效果不错。)

……

二、关于这个教学片段的两点思考

1. 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学生方能准确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只有静心专注听讲,才能听清老师的提问,听清同伴的问题,才能在别人发言后做出正确的反应,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这堂课上,当教师提问“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尽量不要与前面的观点重复”的时候,不少学生没有听清全部要求,所以答案重复之处颇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能力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能力呢?教师要给学生提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要专心致志听清发言的人的话。要让学生明白并非发言才是参与,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参与。还要引导学生在老师讲课时边听边想,记录下重要知识点,积极思考,找出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在同学发言时欣赏其观点的闪光点,取长补短。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用心倾听的积极体验,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规范表达观点

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应带头用心倾听。对教师来说,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是教师与学生理解和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他们学习的状态,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思维火花并给予鼓励和引导。比如张老师在这堂课上耐心倾听了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回答的不足,及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教师不但需要用心倾听,更需要在倾听后就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思考并完整地表达。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相机而教。在学生根本不会表达或者不能正确表达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比如从哪些角度回答问题,如何组织语言,问题的内在联系如何等,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在表达时有章可循,令课堂教学更高效。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上,因为初中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表达时就遇到障碍。张老师及时进行了示范,学生学了方法并付诸实践,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世界表达 篇8

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拥有的身体上的生理感官的功能就是接收外界的信息, 所以也可以讲, 人的思想总是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才相应产生的。这里我不过多地扩展这个论点, 只想狭义地谈谈声音的接收和传达。声乐艺术从审美接收的角度而言, 它是一种听觉艺术。歌者通过声音的传达与听众产生交流, 互动。声乐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声音, 是能够打动人心, 引起共鸣, 创造美感的声音。从音响学看,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际上是振动体能量的转移。声场中空气的正常压强受到声波的干扰后, 产生不同的声压 (声强) 。我们主观上用耳朵听声音, 耳膜受到的不同大小的声压, 转化为能量, 不同的神经脉冲传达到大脑, 于是对客观上不同的声强度产生不同的感觉。听众用耳朵接收歌者传达出的声音从而形成主观审美感受, 如果说这种声音对听众而言主观接受的过程, 那么对歌唱者而言则是客观制造的过程。就像荣格所说:“就一位艺术家的能力而言, 他既不自恋, 也不他恋, 更不是色欲的。他是客观的、无我的, 甚至可以说是非人的。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 他便是他的作品, 而不是常人了。”

具体举例来说如果作曲家是那个主观创造艺术期望被感知, 欣赏, 理解的人, 那么歌唱家就是那个传达的工具, 歌曲在他这里需要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融合而最终却需要他客观地表达, 以声音的形式客观地表达, 从而使听众拥有作曲家想要有的被感知, 欣赏和理解。这也就是歌唱家的难处, 难在他们也是一个主观的人, 也有主观的感受, 却要客观地表达。所以歌者往往需要的是保持大于常人的理性。时时刻刻只要开始演唱就要客观, 就要理性。因为他们传达的是相对主观认同的美妙地声音。如果说声乐不是为了传达, 而只是某个人单独的自我陶醉, 那么声音的审美将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歌唱家。推知也就没有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歌者学习声乐艺术的主要任务是记住那种客观地, 广大听众一致认同的美妙地歌声。记住并再现。这个记住的过程需要我们大量的聆听, 但此刻这里的听不是普通大众的听而是声乐学习者客观地听, 因为我们此刻不是欣赏感受理解的听众, 而是要将之传达, 表现的歌者。是声音的制造者, 而非接收者。用平时欣赏声乐的主观感受来学习声乐是不行的, 理性, 客观地听, 此刻你不是正在演唱的歌者也不是欣赏的听众, 而是客观音响的捕捉者。思想上要确立, 听声时自我是客观音响的捕捉者, 演唱时是客观音响的再现者。这两种时刻都没有自我。只有客观存在的声响。

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不难理解, 声乐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表演, 从某种角度而言, 正是歌者将情感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的艺术。我们常常存在一种学习误区, 认为声乐表演中人物的表达, 歌曲内容的理解, 一定要歌者切身经历, 体验才能完美地再现, 表演。诚然, 有了现实情感的经历对于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更加得心应手。然而, 声乐表演是歌者通过舞台, 肢体语言, 声音表演使观众感同身受, 是需要经过特殊的艺术处理, 这种处理体现在声乐演唱, 肢体表演, 舞台美术等等因素的协作之中。它必须经由艺术的夸张处理, 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时产生的情感不是停留在感性阶段, 而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中, 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中。因此, 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半情感的浓缩, 改造和升华, 是带有感性内容又放射理性光芒的情感。[1]无可厚非的是情感体验越深刻, 越丰富, 演唱就越真挚, 感染力就越强烈。歌者经历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阅历, 最终要通过声乐艺术表现给观众。这个过程, 是理性分析重于感性体验的过程。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嗓音和肢体动作为具体表现手段。

作为歌唱者, 其责任不仅要自己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领悟到, 而且要善于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让欣赏者同样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2]0 9年6月笔者有幸欣赏了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立群在中山音乐堂举办的, “七一”为党献礼《中国红》歌剧演唱会, 在一首首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族歌剧选段的引领下, 我们跟随她的声音, 表情, 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代里, 在聆听《白毛女》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时, 听众跟着歌者哭, 随着歌者恨。声声字字仿佛我们就是那受苦的喜儿。整场音乐会, 能深切感受到的是在座观众与歌者情感的互动, 交流理解和共鸣。这就是歌者的高妙之处。更是声乐艺术独特魅力的体现。

然而歌者在表演中要有收放自如的能力与控制情感的强度和变化的幅度, 不能影响作品整体性及形式美的法则。这就需要歌者苦心钻研, 磨练。驾驭自己的嗓音, 使它在不同的情感表达要求下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同样重要的是通过多次舞台实践, 听众反馈, 积累歌曲表演的手段和方法, 这些具体体现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方面如:语气、声音、表情、肢体表演等方面。歌曲的情感表达靠的是夸张的声音和语言上的语气。最终能够打动人的是语气。它是声音和感情的完美结合体。所以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气的变化自如。当然基础和前提是美妙动听的声音。语气是变化在永远响在外的声音上的。而不是身体里。不是做给自己, 是让别人感动。自己不动, 动别人。艺术的存在价值在于被感知, 被欣赏, 被理解。所以, 歌唱家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自如地用音乐性的语言表达歌曲情感的语气, 使听众产生联想和共鸣。

古往今来为什么艺术家渐渐地成为我们中的少数, 因为他们要控制自我的主观感受并将艺术提炼至脱离自身情感的客观存在的实体, 这种实体可以是画面, 可以是声音, 可以是动作…。歌曲情绪和情感是通过演唱者亲身的和间接地生活体验所获得的。对于歌曲内容及情感, 歌者要有区别于听众的独特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一种内心感受, 是对客观事物敏感的捕捉, 而更重要的是他要同时运用视觉, 听觉, 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印象, 将体验最终转化为艺术表象。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第370页

世界表达 篇9

[关键词]感谢表达;心智世界;选择;语言适应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10-02

感谢表达的产生是个动态的选择过程,我们在表示感谢时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做出得体恰当的选择。因此,如何在动态中得体恰当地表示感谢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适应心智世界的感谢表达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本文的心智世界是指语言适应论中说话者和释话者的心智状态,包括情感成分、动机、意图等与感情、认知有关的成分。根据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使用论,在日常交流中,说话者的心智世界由各方面激活,分析自己对对方的认知和感情并进行判断,选择出某些语言表达。这时的说话人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通过语言、记号、意象等传达给释话者。释话者在接受感谢的信息,激活心智世界,感受说话者的心情、评论的同时,也加深与对方的认知。语言表达只有适应了释话者的心智世界,才能使会话顺畅。本文将围绕释话者的心理感情的表达、双方动机以及意图,探讨日语感谢表达的得体性。

二、 情感影响感谢表达的选择

(一) 说话者情感的表达

人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信息,同时也是一种感觉。语言作为传达方式有两个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众所周知,情感包括感觉、语言使用者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评价。根据熊取谷哲夫(1994)所论,感谢行为是说话者表明自己心理状态、情感、意图等这些诚实性条件的行为。也就是说,在表达感谢时,说话者如果没有表达出自己“高兴”、“喜悦”或“感恩”等心情时,就是不得体(不忠实)的。同时,感谢表达是说话人表明感谢心情的语言,据藏永瞳(2008)所述,“感谢表达是包含有难得、高兴等多种感谢的表达(笔者译,原文日文)”。感谢者通过表达自己的心情传达谢意,通过语境变化具体表现为收到恩惠、好意而产生的高兴、喜悦、受益等心情,但是仍要考虑到适应释话者的心智世界才算是得体的。

(二)受益心情的表达

感谢表达越是最大限度地适应说话者心情,就越能够传达自己的谢意。日语里表现说话者受益心情的词语中有“助かった、楽しかった、役に立った、ごちそうさま、おかげさまでや~いただきまして”等。在日语表达感谢时就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词语。

例1.由于领导的帮助取得好业绩时:上司の助けで良い成績を取った時:

「課長の根回しのおかげでうまく行きました。おかげさまで助かりました。」

(李平《新编日语场景礼俗表达词典》P178により)

感谢的产生本身就是由于对方给自己带来了便利、帮助后向对方表示难能可贵、珍惜的心情。说出具体受惠的事情,表达珍惜对方的好意,这样的感谢表达会使对方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心情也会高兴。例1的说话者表达了由于领导的周旋,自己的项目才取得了成功的事情。特别是两人地位、身份差别比较大时,具体说出受到了怎样的帮助,简捷地向领导表达谢意才是得体的。

(三)表达喜悦

感谢时候,直接表达喜悦、愉快的心情,能够积极地传达谢意。比如,晚上很晚回到家的丈夫泡着澡,对着为自己放好洗澡水的妻子说:“真舒服啊!”这句话是最贴切的,就这简单一句,足以表达他对妻子的谢意了。夫妻之间不用考虑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由于妻子的行为丈夫表达了愉快喜悦的心情,彰显了妻子放好洗澡水这一行为的价值和对她的感谢。传达高兴、满足的心情,与对方共享情感,并缩小距离感,这样能很好地向对方传达、分享自己的心情,能更好的表达谢意。

三、意图与感谢表达的选择

适应心智世界是语言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原则。就如语言的发出要与说话者的心智世界相互适应一样,说话者所做的语言选择也是要与释话者心中的评价相适应的。意图指的是释话者的性格、情感、愿望等所有的因素,但是实际交流中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避免麻烦和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所说的话进行选择。语言表达选择是在是否与释话者所设定的心理状态最适应的考虑中做出来的。如何在动态的语境中选择适应的语言,与释话者的意图、情感等心理状态有关。

例2.この度は奨学基金をご寄贈下さいまして、心より感謝申し上げます。本学と致しましては、必ず優秀な学生を育てるために活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杨诎人《社交日语》2004年P298により)

感谢时仅靠单纯定型表达是不够的,正如维索尔伦(2000、P87)所说“言葉による相互伝達は心と心の伝達であり、心的要因は話し手と解釈者それぞれが実際に選択を行う際に活性化され、同時に、言語の選択も解釈者の心的状態を推測する前提において行われるのである”。感谢表达是说话者明白对方的心智世界做出的语言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越是与释话者的意图相吻合就越得体。

例2中说话者提到了对方捐赠的意图和奖学金的用途,这样的表达表现了奖学金的作用,适应了对方设置奖学金是用于培养、奖励优秀学生的意图,从而适应了释话者的心里的希望,是得体的。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技巧的情况也很多。比如,有烦恼或困难找朋友谈心,感谢对方的时候,想着对方心里抱有“我是否帮他/她减轻了烦恼”这样的疑虑,答谢的时候用“君に話したらずいぶん楽になった(和你交谈后我轻松多了)”、“ご心配いただいて、本当にすみません。おかげさまで、元気にやっておりますので、どうぞご安心ください(让你担心了,真不好意思,多亏了你,我好多了,请放心吧)”等这样的感谢表达会使对方放心,同时让对方知道谈话作用很大,自己谈话后也变得开心,这样的感谢会加深人际关系,体现出深层意义。

总而言之,表达感谢时要正确推测对方的心理、意图,然后选择具体的语言表达,这样,既能让对方感受到说话者的好意得到了好的评价,又能使对方高兴,从而加深彼此的好感,这样的感谢才是得体的。

(四) 说话者的动机和感谢表达

感谢表达的社会功能是维持人际关系(熊取谷1988)。因此,在感谢时要优先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持与对方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别人好意送自己礼物,但是不想接受时,如何对对方善意的行为表示感谢又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呢?这时应该说“ありがとう。お気持ちだけいただいておきます(谢谢你,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或者更加高雅体贴地说“お礼なんてしていただいては、かえって恐縮で、お気持ちだけ、ありがたく頂戴します(笔者译:收到您的礼物,真是受宠若惊啊,您的这一番心意,我会好好珍惜的)”。在日本社会里,“不管怎样,先说出感谢的话语是一种社会礼仪”(「いちおうお礼のことばを口にするのが礼儀というものだ」宇野義方,2003),笔者认为这种感谢的动机就是出于社会礼貌,体谅对方,适应对方的友好心理从而做出的选择。这种感谢表达选择既感谢了对方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也维持了双方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是得体的感谢表达。

感谢的场合除了感谢者和被感谢者两方,还存在第三方时,感谢的动机不仅要考虑维持感谢与被感谢两方的友好关系,而且要考虑如何向第三方展示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人所具备的教养,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尊重第三方,这就要在感谢语言的选择上下功夫。梁长岁《试分析日语的“感谢”》里提到:日本人在致谢时往往用“メタゲンゴコウドウヒョウゲン(超语言行动表达方式)”,不直接说“ありがとう(谢谢)”,而是说“カンシャの意を表する(表示谢意)”、“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致谢)”,这种倾向越是在郑重的场合表现得越突出。比如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应邀出席国际领导会议,对中国表示感谢时说:“現在、わが国は、未曾有の大震災のなかから、復興に向けて全国民が一丸となって立ち向かっている。こうしたなか、中国?韓国は、隣国として真っ先に支援に駆けつけ、連帯を表明をしてくれた。日本国民を代表して、心よりお礼を申し上げる(现在,我国人民正从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上下一心共建复兴,中国、韩国作为邻国第一时间义不容辞地支援我们,我代表日本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句感谢表达中的“お礼申し上げます(致谢)”是通过规范语言和礼仪,向对方表达一种礼仪,减少给对方带来负担,袒露感谢的心声。这种表达是基于尊重对方又考虑了被支援国自身的利益和外交形象而做出感谢选择。

本文以语言适应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了与感谢表达有关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语境对感谢表达的得体选择有很大影响。感谢表达只有与这些语境相适应,与不同的选择相适应,在动态过程中提高主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本文旨在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加深对异文化的理解,在和日本人交流时,能选择最得体有效的感谢表达,减少摩擦、误解的产生,从而促进中日双方更好的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ジェフ?ヴァーシューレン.東森勳監訳.『認知と社会の語用論― 総合的アプローチを求めてー』[M].ふつじ書房,2010:87.

[2] 佐久間勝彦.[感謝と詫び] 金田一春彦『話しことばの表現』[C].築摩書房,1983:54-66.

上一篇:控制回路故障下一篇:两管理、两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