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表达

2024-07-23

言语表达(精选12篇)

言语表达 篇1

语文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由此可知, 语文应该是教语言。我们应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 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 关注表达形式, 触摸语言文字, 咀嚼文字精髓, 感悟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

每一堂语文课我们都要以发展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 在日积月累中, 逐步、有效地 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一、品读用字精妙, 一字一词总关情

教学《番茄太阳》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时, 抓了这么一个品析语言文字妙处的问题:在写明明笑的时候, 哪个字用得很特别, 很新鲜? (追) 师追问:笑声没有脚, 怎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通过品读“追”字的精妙, 学生感受到明明的笑似乎一直跟着“我”, 是如此令人难忘, 令人回味, 也从而感受到明明的开朗乐观……

又如教学《爱如茉莉》“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中的“探”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探”换成“照”“钻”“射”等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得出:“探”是把阳光当成人来写了,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探”更能衬托出气氛的静谧, 让人感受到当时情景的美好。

在教学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字酌词, 不但能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和妙处, 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揣摩句段结构, 体悟不一样的表达

教学《鸟语》时, 有位教师对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处理的: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我学到了 勇敢顽强 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交流自己的理解后, 教师点拨:前面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鸟类的特点, 后面是写作者得到的启发 (教师再次出示句式, 用不同的颜色前后区分开来)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连续出现了“从……那里, 我……”的句式。教师点拨:这样由3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显得整齐、有气势。那么, 仅仅只有“这些鸟儿”给我们启示了吗?学生说:不是的, 从后面的省略号中, 我们知道还有很多鸟儿给过我们启示。师出示三组词, 让学生连线, 并用“从___那里, 我___”练习说话。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时, 采用想象补白情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范式:人们面对如此狂妄的台风, 为什么还能谈笑风生?学生:有了小卫星的预报, 人们的防护措施好了, 堤坝筑高了。教师:借用生活中的情境展开想象 , 台风还会 发现渔船___, 学校___, 人们在家里___。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一个个叙说。

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语主体地位, 将学生的阅读注意点引向体会文本不一样的表达形式上, 从中揣摩一些规律, 习得一些表达方法, 丰富自己的言语认知, 完善自己的言语结构, 发展自己的言语智慧和灵性。

三、与作者、文本对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课文教学中, 其实我们有很多与作者、文本对话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学生写写练练上舍得花时间, 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后, 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进行练笔;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写出彭德怀摘下军帽后对大黑骡子所说的心里话;学习《爱之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当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故事……

当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重心是“表达”, 教学的内容是“言语”, 实现的途径是“实践”时, 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而这也一定能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言语表达 篇2

http://www.jy365.net

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当干部怎么讲话?也就是领导者、管理者言语表达艺术。领导者、管理者,当干部讲话有两个种类:一个种类是演讲,就是一个人单方向的对很多人说比较长的话,单向的传播就是演讲。第二个类型就是谈话,谈话首先是工作讨论,以一个单位内部还有一个单位小部门之间工作讨论,这个单位跟那个单位,这个部门跟那个部门的工作协商,工作讨论谈话,如果远一点的就是谈判了。还有上下级谈话,上级找下级个别谈话先去找上级个别谈话,上级找下级表现有批评、有部署、有指示,下级找上级有请示、有汇报,有组织的请求,我所在组织的请求也有个人向上级的请求。还有就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我们大家走路的时候,坐车的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的谈话,那种谈话是非正式的,但是有时候非正式谈话对正式谈话有推动作用。我们领导干部在这些场合下的谈话貌似闲谈,很多情况下都跟工作有关,主要是这两个种类,我们这一次讲的就是演讲。

一、演讲的概念

(一)演讲与讲演

我们先从概念说,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两个词来表达它,一个词叫演讲,一个词叫讲演,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就是颠倒一下,这两个词是同义词,颠倒一下是同义词,在现代汉语当中,还有积累、累积,代替、替代,就有这三组,其它的颠倒一下过来不是同义词了,水流、流水,打击、击打,办法、法办都不是同义词,就只有这三组是。

而这三组,演讲,这一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演讲、讲演,大家心里的感觉不一样。比如演讲是伴随的伙伴词汇,前5个都是表演艺术的词,演戏、演练、演员、演奏、演技,这样的表达就是我们感觉到那不是演表演吗?到第二行前两个词演义,《三国演义》虚构的长篇小说演习说他的训练不是打仗都是假的,只有演化、演说、演示,还有一个词演变是人类和自然界活动的真实表达。至于表演后面所有的词都是表演艺术的词,所以说到演讲,我们大家最直接的感觉那就是表演,那都是假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呀!所以我们大家就有一种距离的感觉,隔膜的感觉,不接受的感觉,甚至内心深处有隐隐排斥的感觉,这很正常,如果说我们说在讲演就发现不是这样了。

在讲话的基础上做讲演我们大家都接受了,跟讲演所相伴随的伙伴词汇都是讲话,这些词讲话、讲解、讲课、讲评、讲授、讲述、讲学、讲座、讲情、讲理、讲价、讲究,只有讲究这个词有一些心理的追求,但主要也是讲话,后面宣讲、主讲是讲话,听讲是听别人讲话,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所以在讲话这个意义上说讲解,我们大家就容易接受了。其实就是可分可不分,分一下无非想跟大家说,演讲、讲演就是在公众面前讲话,在大家面前讲话,就是当中讲话,在大家面前讲话就是演讲、就是讲演,我们就定位在这个地方。

(二)演讲的重要性

当众讲话,在大众面前讲话谁最多?领导干部最多,管理者最多,当众讲话是领导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领导和管理工作有多种形态,比如说实施我的管理有签字、有下级写的报告,写批示,有定制度,有发文件、有任免干部、有拨款资金,也有讲话,也有谈话,所以讲话、谈话是领导实施自己管理的一个基础手段。我们总要开会,总要布置工作、总结工作、表扬批评、思想教育,我们有时候还有礼节性讲话、举起鲜花、端着酒杯、抱着奖杯我们站起来讲几句那是礼节性讲话,所以领导干部讲话这种情况到处都是,经常会发生,但是对于中国的整体公务员队伍来讲,讲话还有一个提高的空间,我们大家都可能比现在讲的更好,也应该比现在讲的更好一些,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个人发展的一个课题,也是为整体团队提升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培训当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众讲话是领导者形象的组成部分,一个干部讲话总要在大家面前去说话,在出现的时候就是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在展示着,在推广着,在树立着、在传播着,在别人心目当中一次又一次地塑造着,所以我们说讲话是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一个人的形象有多侧面,我们来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形象:一个是文化形象、文化形象是什么?你说这个人是学什么专业的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你说这个人他是什么学历、本科、专科,还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一眼能看出来,但是一眼能看出来这个人性格激烈点还是平和点,这能看出来,我们从讲话来说有人讲话快、有人讲话慢,这不是一样的文化形象,讲的快显得勤奋、显得敏锐、显得工作有闯劲。讲的慢显得稳重、显得大方、显得可靠,没有好坏只有各自水平高低,看谁把谁讲的清楚,你可以讲的快,有可能显得慌里慌张,讲的慢也有可能显得有点笨、有点傻,这都可能,但是他就是不同的文化形象。还有人讲话讲的都是华丽的语言,华丽的语句、华丽的语段、华丽的腔调。有人讲话都说生动的语言,农村、城市里生动的语言,也没有好坏,就看各自水平的高低。

有人讲话,经常引用别人的话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语言。比如说温家宝总理七次记者会了,本次都是引古诗词、引中外名人警句,在2009年两会之前跟网民互动在网上对话也引了7次古诗词。有人曾经问,你引的这些古诗词我们上学的时候怎么没学着?这是反过来问的,是问你在哪学的?温总理说我个人偏爱,我自学的。

比如李瑞环的书《学哲学、用哲学》上下两册,两册都是谈话讲话的记录稿,从天津一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直讲到中央。那么那里面那么多次讲话,李瑞环同志旨意引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半句话四五次,大部分的讲话绝大部分讲话都是说自己的话,这是不同的语言文化风格。

我们除了文化形象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形象,在讲话当中树立着,就是我们个人的能力形象。一个干部有没有工作能力,只有在他身边工作的30-50人能看得见、听得见,这个干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能看得见、听得见,这个干部的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个方面的关系能力、说话的准确性、说话的艺术性,还能看到这个干部的组织能力、他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除了这个范围谁能看到?大家就不知道了,就很难了解到,有些干部群众跟他打交道、普通员工跟他打交道,走到跟前3米之内5分钟就退出去了,他无法对这个干部有所判断,有些高层领导我们大家只能远远地在电视上看到,而你不能够近前看到他,但是我们对某个干部都有自己一个评价,不光是你告诉我他有没有能力,我他自己有一个判断和评价,哪里来就远远地看他在主席台上讲话或者是在电视中讲话。我们对一个干部要判断,作为一个干部给上级、给下级、给周边友邻单位、给广大群众留下有没有能力的印象讲话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时候这个不准确,有的时候我们干得很好,讲的不是最好的,有的时候讲的很好概念清楚、逻辑清楚、思路清楚,就是可能是工作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局面的时候办法不多这都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讲话能把一个干部的能力形象有所放大,这恐怕是大家共同的感觉,这应该是我们大家每个人都面临的一个现实,所以我们每次讲话都在塑造着、传播着自己的形象,我们得注意这个形象。

(三)面临的挑战

而且今天我们面临着三个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生产力的挑战,就是这个电脑、互联网、3G手机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这个手机现在还现在还不能完全看得很清楚,将来你就能看明白了,那是人生命之外的第二灵魂。你生命之外血肉之躯之外的几乎所有信息,在这个手机上都能解决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信息同时到达全体人民,我们给大家讲话的时候,你在讲重复的信息,人们知道了,所以那时要讲什么,讲我们对信息的解读,讲我们对信息的分析,讲我们独到、新颖的见解这人们才愿意听,否则你说的大家都知道,人家为什么听你的呀,因此干部讲话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还有就是年龄的挑战,我们现在给五六十岁的人讲话,干部们不会觉得太吃力,给四五十岁的人、三四十岁的人、二三十岁人讲话都不太吃力,但是你给90后的人讲讲试试,90后他们现在最大的是19岁,他们当中要是坐着这一批人,你给他们讲话你试试,小孩瞪着眼看着你,眨巴眨巴眼,眼睛里写着不服,当然他跟我们比,他很脆弱,但是他又比我们有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优势的地方,他是真的不服,你现在两个父母带一个孩子有时都管不了,你何况将来整体一大批人进来进入我们的工作岗位,那对我们大家的讲话是挑战。我们知道汶川地震死了一些中学生,有一部分中学生的日记留下来了,作文留下来了,你看到那日记、作文写得非常精彩,散文确实写得很好,文笔很好,就这样的孩子倒退100年,在中国五四时期,那时候4亿多人民大部分都是文盲,有这种写作能力的孩子那时候长大了那不就是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徐志摩、戴望舒、张恨水呀!我们今天就给这种孩子讲话,所以我们讲话就会很吃力,这还是边远山区县城的孩子们,要是大都市的孩子恐怕我们面对他们讲话会更吃力一些,这就是对我们的挑战。

二、演讲的定位

我们说无论是演讲,还是讲演都不是表演,这必须搞清楚了,它不能像演讲比赛那样的表演,而是思维的自然流淌。

演讲比赛很像个表演,所以一说到演讲就想到演讲比赛,那不是那样的,我们把它定位在干部当中讲话不管是大干部、小干部你对眼前一些人在讲话就是表演,那种讲话肯定是边想边说的,他是一种思维的自然流淌,你可能有考虑,你可能手上有一个提纲,但是边想边说是思维的自然流淌,就是想着说,包括给大家讲课的老师很多人都写过自己的书,谁要拿自己的书念下来你会觉得很痛苦,但都不管写了多少本书他是只有跟你讲你才能够愿意听、听得好,所以我们说是思维的自然流淌。当然我们也知道最自然的是聊天,你不能像聊天那样,北京话叫聊天,东北话叫唠嗑,四川话叫摆龙门阵、山东话叫拉呱,广东话叫吹水按,普通话叫闲谈,那是没有章法的,说到哪算哪,讲话演讲讲演就要有规矩了,你要做准备、要集合大家起来听我讲话那就得是尊重大家的时间,要讲的有条有理,有一二三四,有章法,所以演讲讲演是有规矩的,总括起来我们说演讲讲演就是讲话不是表演,这是必须明确的。比如说赵本山来这里跟大家讲讲他个人成长过程,那就是讲话,他讲完了以后把桌子搬开,他在这里表演一段那就是表演。

所以我们说,讲演、演讲定位在讲话,而不是表演。这就是明确了。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这一点呢?是因为演讲比赛这个情况给我们大家带来的一种误会。我们会看到演讲比赛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领导要说的话,说了很多遍了,什么要岗敬业、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大家听多了,大家头有点皮了,这个时候搞一场演讲比赛,适当的时候一场演讲比赛,一个单位出一个人大家都来讲,看谁讲的好,还有评委,还发奖品,所有的员工、同志们都来听,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想谁会讲得最好,人们就要判断我们单位出这个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人讲的怎么样,人们还会去判断评委打分公平不公平呀,由于这些所有人把所有演讲选手说的所有的话都听到内心深处去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第一,有的时候领导讲还要深入人心,这个办法很好,但是他有时候讲的英雄事迹、论述,还有抒情、文学语言,大道理多,诗情画意的句子多,为了这些语言的表达,他们就要排练,提前若干天就背下来了,排练很多遍,不断地练习,还有说这句话的时候说伸左手,说那句话的时候举右拳,说到最后一句话是两手一起往上推,有动作,还有的时候表演成分很重,大声叫,喔喔叫,因为比赛了,所以一个嗓门比一个嗓门高,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家觉得不好接受,让我当个干部讲成那样我不接受,我想跟大家说演讲比赛是演讲当中很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真正的演讲就是领导干部当中讲话,那就是演讲,定位在这里。

大家请看,这是毛主席当年讲话的样子,抗日军政大学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1937年毛主席讲话,报主席那时候没有扩音,站在台上讲,对面二三百抗日八路军学员,毛主席讲话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人听的声音肯定不一样,毛主席把手扬起来,表情、手势、声音一起来传递给大家,在场的人都能知道毛主席讲的是什么,这就是当年讲话的样子,慷慨激昂的。

这是毛主席给八路军干部讲课。我们知道培训不是现在才这么红火的。第一次中共合作时期有黄埔军校,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后来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大祠堂里边有教导队上课的地方,毛主席领导干部给下级军官讲政治、讲军事的地方,讲教导队学习的地方。红军到达陕北,在陕北毛主席亲自出来给大家讲课,亲自写课本,你看毛主席讲课讲的多生动。

三、对演讲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演讲的一些认识。首先说一个人演讲什么目的?讲话总是要有目的吧,我在大家面前站着、坐着,我跟大家讲一段话我什么目的。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有三个层次的目的,第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发出,也就是把自己的话说好。什么叫好?语文老师说了政论杂文,好文章的标准准确鲜明生动,中文语文跟大学语文都这么讲。我们说干部讲话,你嘴里讲的就是政论杂文。标准就是准确、鲜明、生动。讲话跟写作基本一致,内容一致、结构一致、逻辑一致,论证一致都是一致的,各种各样的讲法,写作跟讲话都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讲话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说准确,写作我写不准确了怎么办?我把笔放下,我不敲这个键盘了,我想想我怎么写,写好了再写,我在想的过程当中我可以查查文件、查查报纸、查查杂志、查查图书资料,我可以从图书资料室去查,我可以找人去问,我可以去

网上去查,网上查了还可以粘贴到我这里少写一段,所以我们每个人讲话我们都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以断断续续地完成,三五个小时,七八个小时,一天二天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你把它写完,所以说你这个写作是可以断断续续完成的,但是你讲话不行,就得一子讲下来,你不可能跟人家说,同志们开会了,我今天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讲完了,第三个问题我想不起来了,你们大家坐着不许动,我出去查一个资料回来再接着跟你们讲,谁也不许走,你不可能是这样,你得一次跟人家讲下来,一次讲下来就需要脑子里有东西。脑子里要装下一些内容才会滔滔不绝地给人讲。

装多少?一个干部作为基础语段来说应该在5000到10000字,5000到10000字同志们怀疑有这么多吗?我给你数数,我管一个工作多大面积、多少人力、多少物力、多少财力你把它说一下,不要求多说两分钟,一般人说话两分钟是440个字到480个字,一分钟是220个字到240个字,两分钟就是440个字到480个字,那我们就模糊一点两分钟500个字,这要求不高吧,基本情况你得知道吧。还有我管这个工作它的工作的性质、规律、特点以及它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手段你把它说一下,2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吧。第一个是基本情况,多大面积、多大人力、多少物力、多少财力。第二个是性质、任务、规律,我们说这是两段了,还有我管的工作预期结果,预期的结果有的是看得见的产品,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说的干部管理是虚的,很多结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你拿嘴里来说他的成果呀,两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吧。还有我们的工作指导思想,你把它说一下,两分钟500个字。还有我们这个工作在我们本省、在全国、在世界的背景下说一下,两分钟500个字的要求不高,还有就是我们刚刚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要追求的目标,这两者加起来两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这就整整围绕一个岗位上下左右前后6段,6个方向,这6段你不能张嘴就说,你说这6段我没有把握说不好,这意味着这个干部不胜任自己的工作,好象不称职就得这么说,这个基础语段就装在脑子里面基本情况。

党中央一个方向我们至少要会说四段比较熟练的说好。第一,“三个代表”三句话,政治经济学要讲什么意思,社会发展讲什么意思,党的建设的什么意思,你必须把它讲好,把它的道理讲清楚,这不要求多两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还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十七大主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但是这8个字不只属于十七大。从1978年到今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了,我们说你讲讲对这条道路的认识,2分钟500字这要求不高,还有就是和谐社会这个容易,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内部关系、和谐上下关系、和谐内外关系、和谐民主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把它说一下2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还有科学发展观有四个要点: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把这四点说下来说到自己的认识,说说自己的理解,2分钟500个字要求不高吧,上下加起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整10段,还有我们干部们,我们省里边省委省政府对省里未来5年发展思路,我们在市里市委市政府未来5年发展思路,我们各个行业比如说民政、比如说教育、科技、质量监督、卫生等等,我们各个行业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就13-14段了还有我们具体的不断前进的、更新的很多内容。我们每个干部脑子里要背下5000-10000个字要10段到20段,老百姓经常说这个干部嘴里很能说,嘴里一套一套的。我们说一个干部现在嘴里得10套-20套,5000-10000字能滔滔不绝地讲下来,你才能算是胜任你的岗位,你才能说

我是一个称职的干部,我了解情况,我能说得下来,我思想指导是明确的等等。这个理解不是很困难,我说个例子。

我们有一次考察很多人几十个人到一个县里边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女同志可能是刚刚提拔起来的,见着北京来了这么多干部来考察工作,有点紧张。说话有点颤抖,但是尽管如此颤抖的声音5分钟之内这个县的基本情况、这个县的人文资源特点,人力资源特点和自然资源特点,这个县的现状以及远景规划目标都跟你说得非常清楚,简洁又而明白,很佩服,这就是基本情况熟悉。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说起自己的单位,说起自己的地区,说起自己管辖的工作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张嘴就说了十几分钟二十分钟,情况清楚、数字明白、各种思想、各种思潮、各种观点在他那里汇总,他有一个明确的分析,那是非常优秀的干部,所以我们要能达到这样一种水准才行。这个理解不困难,但是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我想不是说今天学习了今天晚上一加油,明天早上就背下来了,没那么简单。

我们要渐渐地把它背下来,我们要做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就是什么?留心,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做两个动作把这些语段背下来,第一个就是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大家这个要背的那些段落,报纸来了有,杂志来了有,上级的文件来了有,你再看主流网站上有,我们自己家网站上有,听广播广播有,看电视电视有,一天到头耳目触及很多次,一年到头耳目触及几百次到几千次,我们每次耳目触及的时候我们留心一下我们就慢慢记住了,就靠这个。不是说我们今天死记硬背的,我说一个留心的例子。什么叫留心?我们大家都住楼房,同志们,我问从一层到你们家那层有多少楼梯台阶呀?你说不上来,你说我坐电梯我从来没有走过楼梯。那我问从楼外道电梯口有多少台阶你也说不上来,你这个房子搬进去很多年了,3、5年了,10来年了,你天天走要么走楼梯,要么走电梯你都说不上来有多少台阶,但是一个盲人来你家就这一次,到你家就能说说多少台阶,他是真的看不见他是顺便数着上来的,这就是叫留心,所以我们说我们要留心的那些语段并不是劳累、麻烦、辛苦、罗嗦的事情,我们是顺便的事情,顺手牵羊的事情。我们每次耳目触及的时候脑子里使劲过一次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这次记一点,下次再记一点,有个十次、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八次、二三十次我们就把那些语段记住了,有个四五十次、五六十次我们就能跟别人往外说了,有个六七十次,七八十次我说得很利索了,这就是留心。所以我们一年到头要靠留心渐渐地把那些基础语段记在我们脑子里边。

第二个动作是留心它的逻辑结构。小孩背个东西那是死记硬背大脑空白多,所以他一下子就记住了。比如说十岁以前的孩子记什么,那就是大脑印象非常深刻,啪得一下烙印就一辈子不忘,最典型的是7岁的时候乘法口诀,背个5天一辈子不忘,终生不错,所以的人你问乘法口诀都不会错,就是少年时代印象深刻,但是人过

25、过30就没这个可能了,人过25、30再让他死记硬背,他脑子里面装的东西多了一般不容易死记硬背了,比方说知识,大学四年知识装满了,还有家庭情况,还有工作单位的情况,还有社会上很多事,公交、什么煤气就多了,所以这四个内容都在脑子里装得满满的你让他死记硬背,今天背了明天忘,明天背大后天忘,后天背大后天又忘了那不能死记硬背记不住怎么办?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优势,成年人的优势就是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文盲他也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所以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要记住逻辑结构我就容易了,我根据我自己的知识体系说完第一句我推导出第二句说什么,说完第二句我推导出第三句、第四句说什么。我们按照逻辑关系记就特别容易记住一些事情。一要留心,二要留心它的逻辑关系,我们慢慢地一年之内把这些东西都记住。

什么叫逻辑关系?我给大家说个例子。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这几年说的八荣八耻,很多同志觉得八荣八耻太不好记了,八荣八耻内容太多了记不住都是并列的,但是我想跟大家说,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非常容易记住,比如说现在我就跟各位说一遍,我相信同志们你到退休你都忘不了的。咱们就现在开始,一祖国,永远祖国第一;战争祖国第一,体育比赛足球第一,科学竞技,大家最近看电视剧《秘战》就是祖国第一,所以都是祖国第一,就记住了祖国第一,祖国里边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呀?最关心的是人民,没有人民,有山有路有水有桥有电有什么用呀,就是人民最关心的呀,人民怎么才能活着呀,按道理常理说第三个就是劳动,人民活着靠劳动,从远古活到今天靠劳动,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劳动面前得加个内容进来叫科学,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必须讲究科学,劳动你挥舞着锄头你刨不出个汽车来,你挥舞着砍刀你造不出个电脑来,拿着镰刀你怎么挥舞弄不出个手机来,所以我们说科学排第三,劳动排第四。祖国、人民、科学、劳动,我相信大家记住了。后面那个按人数多少记,少少就咱们兄弟姐妹五六七个、七八个十来个,咱们团结互助足够了,人多。除了咱们以外还有别人,这个团队团队世界上诸多的团队相互之间要有经济往来这是基础的往来,基础往来要诚实守信,人少团结互助就够了,人多就得诚实守信才会有经济往来,人更多不劳动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人,不能工作的人了,比如小孩一年级6岁,老人退休几十年了100岁,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人都得遵纪守法,小学生也有个小学生守则,所以人少团结互助、人多诚实守信人更多遵纪守法。最后一条单独记,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挣10块钱花8块钱我存2块钱,我家庭困难我存1块钱,好,我们是要攒钱,可这有的地区的人也就是挣10块钱要花12块钱和13块钱他就有次贷危机了。好了,就不用再说了希望同志们记住了,相信同志们记住了,热爱祖国为荣,服务人民为荣,崇尚科学为荣,辛勤劳动为荣,团结互助为荣,诚实守信为荣,遵纪守法为荣,艰苦奋斗为荣。就是你讲着讲着既使站在台上你推理一下你也推理出来我该讲什么了。所以一年到头一留心。

二、留心它的逻辑关系。我们背一下这5000-10000个字,这就是我们说的准确。

鲜明、生动就简单多了,鲜明、生动,写作跟讲话是一样的要求,语言、词汇、修辞手段,但是写作它有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那个印出来是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字,讲话不说,讲话没有这个约束,一会声音大、一会声音小,一会讲得快、一会讲的慢,一会高亢嘹亮,一会低回成文,一会还有重复,这些打印都是做不到的,印出来的都是整整齐齐的字,所以讲话它的鲜明生动是把感情放到声音里边来,声音有丰富多彩的变化,而写作是有点局限了,这就是把自己的话说好,准确鲜明生动跟写作一致又比写作更重要,更多一点的这样的要求,讲话就能讲得更好,这是发出把自己的话说好。

“进一步”是到达。让别人听懂就是到达。不仅是发出,还要到达让人听懂,实际上让人听懂是讲话的核心目的,你听懂了我就赢了,你没听懂我今天就输了,所以我一定要让你听懂才是目的。

听懂有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浮现,一个类型是理解,什么叫浮现?就是把话说得别人眼前好象看见了一样,把话说得别人好象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一样,这就是让别人听懂的一个类型浮现。

我们来先说说浮现,先说一个故事,办二代身份证,各位都办过。我想问怎么办的,大家都知道很简单到派出所照个照片,好了,这时候你过几天来取这个照片就行了,这就结束了。但是有的人去不了,病人或者是二代身份证快结束的时候要集中都给这些人办了,民警就服务到家,到家里面去给那个病人照照片,扶他起来、洗洗脸,梳梳头、穿件新衣服好坐好了微笑一下,咔碴一个照片,这个身份证也办成了,但是有的时候有个别人民警到他家也没办成,什么人?精神分裂症狂躁型的病人,他一发病他就要打人,就砸东西,这个家人都是身受其害。两个民警多他家拿着照相机要帮他照相办身份证,他一看生人来了坏了就要发病,就要打人,这个民营掏出照相机扑过来就要打民警就要砸照相机,家里人是有防备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把给他抱住,跟民警喊,赶快走赶快走,民警就拿着照相机走了。

但是民警想这个照片怎么也得给他办呀,不办不行呀,他医保社保怎么办,他看病还得要钱,他还有很多事情在这个社会上没有身份证寸步难行呀。那我们怎么办?

第二天来了一个女民警,拿着一个大苹果来了,到他家,把这个苹果给他他不要,那民警就把苹果放到桌上了。

第三天女民警又来了,又拿一个大苹果来,到他们家一看昨天给的苹果那个精神病人死死地攥在手里谁都不给,她要把这个苹果给他他还是不要,还是给他放在坐上,示意这个是给你的。

第四天,女民警拿着第三个苹果来了,到这里到他家给他这个苹果他充满恐惧怯生生地把苹果接过来了。

第五天那个女民警就带着照相的民警来了,到他们加说挂块蓝布,他就让挂了,摆个椅子他让摆了,说你坐在这里,他就乖乖地像幼儿园小孩一样坐在上面。女民警又掏出一个苹果,这一回他主动想要那个苹果了,把苹果递到他手上的一瞬间,这个精神病人突然闪现出一丝笑容,后面那个民警不失时机就咔嚓就照下来了,这个照片就照成了,身份证办成了,派出所的同志们说这是这么多年照得最好的一张精神分裂症的照片。跟我讲这个故事时候,各位是不是想这那个大苹果,是不是想着那个女民警,想着那个精神病人笑得那张最后的照片呀,这就是我的追求,就是追求各位眼前有一个明确的浮现,这就是我追求的眼前的浮现。假如说我没有说好,各位脑子里边你就出新不了这样的情景,我说得结结巴巴,我说得断断续续的,我说的颠三倒四的,我说得语无伦次的,我说得词不达意,各位脑子里的图景一定是碎裂的,扭曲的,残缺的,所以我们要把话说好,让别人眼前好象是看见了似的,这就是叫浮现,这是让别人听懂的一个类型。

让别人听懂还有一个类型,就是理解。理解什么呀?理解我要说的你听懂了,但是理解很难,有时候讲精神、讲责任感、讲安全意识、讲数字、讲百分比,有时候我们讲电,大家都见过灯亮了,见过马达转了,见了各种各样的电线,谁也没见过电是什么样的,你得给他讲明白了,这就需要懂,怎样才能听懂,因为这很难,你问你听懂了吗?所以我们说表情一致、目光一致、呼吸一致就是真正的听懂了,所以我们第一要让别人脑子浮现,第二要让别人理解,这就是让人听懂的讲话目的第二步、传播过程第二步。

传播过程第三步就是说说服别人,我不仅让你听懂,还要让你发生作用,就是你们大家被我说服,让听我讲的人都能认同、拥护、赞成、支持我的主张,我的意见,原来不支持我的人他听完我讲话以后觉得有道理他还是支持我的,他能调整和改变他的立场,原来不了解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情况的人听完我讲话以后觉得讲得对、有道理,他也能够支持我,这就是我们的目的。请大家看,这就是像一个篓子把传播的三个层次的目的放在一起,把话说好,让人听懂、说服大家发出到达作用。

聚焦言语,扎下表达的“根” 篇3

关键词:言语表达;条理性;有个性;准确性

如何改变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语序零乱、缺乏条理性,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言不由衷、表达不准确的问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不断地品赏言语表达,从中学会言之有序,言之有色,言之准确。

一、聚焦“文眼”,扎下有序表达之根

表达的语序零乱,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学生。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作品,言语条理特别清晰。而“文眼”则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教学时,一是可聚焦“题中之眼”,以开枝散叶法,点亮“文眼”,引导学生关注篇章表达的条理性。如,《彩色的非洲》围绕题目中“彩色”一词,篇章布局极具特色。教学时,我围绕“彩色”一词,巧设两问,层层剥笋:一问,非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题中“彩色”一词。二问:作者怎样有条理地介绍各种彩色景物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首尾两段呼应式表达,并关注“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段首句子,研读如何过渡。至此,围绕“文眼”作者如何以“总—分—总”方式构篇,如何运用关联词有条有理地巧妙过渡等,一一呈现眼前。不仅关注彩色的风光,更关注了构篇及过渡的表达。二是聚焦“文中之眼”,以上勾下联法,擦亮文眼。揭全文之旨在篇首的,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的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因此,我采用上勾下联法,点亮“文中之眼”。如,丰子恺在《白鹅》写道:“鹅的高傲,更表现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围绕此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不断地品悟:作者如何从不同方面有条理地写出鹅的高傲?如此拨开云雾,感受内容,更学习“言”如何围绕“眼”层层展开表达。

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或句,品之、悟之,便能为习得有条理的表达打下根基。

二、直面“文体”,扎下个性表达之根

人云亦云,个性化语言少之甚少,怎么办?细品教材,不难发现,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表达是各具特色的:游记的言语常给人移步之感,如入其境;童话、神话、小说等文体,常以峰回路转式的表达,带来震撼……借助这些独特的表达,能有效改变现状。

可直面文体特点设问,抓住关键潜沉品味。如,教学《颐和园》时,我顺游记的特点启发:“作者游览了多处景点。他是怎样把我们从这一处带到下一处的。”引导学生聚焦每节首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等。品读后,学生明白了:作者运用了“走完……就来到”“从……下来”等词巧妙地移步、换景,将景点巧妙连接,让人如临其境,并在游记习作中实现了会说会写。可直面表达特色质疑,创设冲突引发品味。教学《桥》一文,我抓住此小说在环境创设上的表达特色,引发质疑冲突:作者在小说开头写道:“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原意是“雨很大,像从天上一下子泼下来、倒下来似的”,这样写不是更具体吗?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通过对比、朗读等,学生渐悟:两字就成一句,简短的句、段表达,极富个性,鲜明地创设出独有的环境,强烈渲染出紧张、动魄的气氛。安徒生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为什么一直写“冷”?王尔德在《巨人的花园》里怎样描写童话中的花园,随着巨人的态度发生神奇变化的?这些都是学习个性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教直面文体,才能让学生紧紧地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三、擦亮“妙语”,扎下准确表达之根

如何解决词不能准确达意、言不能准确由衷的问题?需要牢牢抓住表达准确、精妙的词句,反复品悟。教材中的范例不胜数。可这样做。

1.在更换中,擦亮一个“字”,品悟用字的精准

《和时间赛跑》写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短短一句话,连用了五个“了”字,作者为何不用“啦”“啰”,小小的5个“了”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情”。通过换一换,不难悟出其用词的精准。

2.在加减中,擦亮一个“词”,品悟用词的精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写道:“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地,那么……就……,但是,如果……就……。”句中的两次“如果”准确地写出了伽利略的推想。这样写有何好处?能否去掉?在减一减发现,去掉后,原意完全改变了。如何深刻体悟如何准确表达。《太阳》第一节“……其实,太阳离我们……”“其实”一词将传说与事实巧妙连接,也可用减一减的方法体悟表达。再如,《桥》一文中“像泼。像倒。”可让学生试着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些,体会运用短句之妙。

3.在想象中,擦亮一个“点”,品悟标点的妙用

小小标点,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形象、情感、意蕴,更是道不尽作者心中万般言语、万般情,可在想象画面中体悟用法。如,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一文连用5个省略号表达桑娜的内心;《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写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为什么不用顿号或者感叹号?均可通过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读出意,读出弦外之音,感悟准确运用标点的益处,学会使用。

只要不断地聚焦“文眼”,直面“文体”,擦亮“妙语”,就能引领学生含英咀华,吟咏精髓,品出有条理表达、特色表达、准确表达的真味,就能逐渐摆脱言无序、言无个性、言不准确的困境。

参考文献:

吉春亚.吉春亚“语文味”课堂[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8.

言语表达 篇4

关键词:思维,言语,言有序,统摄作用

一、思维中的言语

根据认知语言学, 认识能力的发展是先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言语能力的发展。加上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 所以必然受到思维的影响和制约。既然思维对言语活动如此重要, 接下来认识一下汉语的思维方式和它对言语形成的影响。

1.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1) 传统哲学的影响

李约瑟在《东方和西方的对话》中指出:“中国的哲学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 即对自然的一种有机的认识, 是一种综合层次的理论, 其本质不是二元论, 而是整体论。”而整体性的认识论表现在方法论上, 则是一种强调直觉性、形象性, 重视直观经验, 对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阐述多依靠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的方法。由此可知, 汉民族的思维是一种注重整体、依赖直觉和比象的认知方式。例如,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竹》:半朽临风树, 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树, 长庆二年春。

以上四个句子, 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堆积。但根据汉民族的思维特征, 可知“半朽临风树”是“立马人”的喻体。白居易意在:长庆二年春天的立马人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为了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 作者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与所表达感情之间的联系, 然后用语言有序地表达情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就在于言语的有序隐喻了作者认知事物的思路和感受, 从而自然地流露出真实的感受。

(2) 《周易》与古典文学的影响

《周易》很早就有语言问题的讨论, 虽然是零散的, 但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在《艮》卦爻辞“六五”中说:“艮其辅, 言有序, 悔亡”。意思是说:“抑止其口, 说话中肯, 条理分明, 悔恨消亡”。正如清代方苞所说:“春秋之制义法, 自太史公发之, 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例如,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窮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 平实地把农村生活中几个寻常的景物勾勒出来。各景象依自然的有序和作者“闲逸”的情调融在一起, 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说, 思维的“有序性”隐喻了人们认识和感观世界的“有序性”, 从而决定了思维中言语的有序性。

2.“意”与思维中言语的关系

根据日常思维的实际, 思维的过程通常是“一气呵成”的, 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 所以“意”是贯串始终的, 也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精神所在。对说写者来说, 首先是对当时整个情境“意”的整体把握, 在特定“意”的统摄下, 固有的思维方式发生作用而进行的一系列有序的思维活动。

二、思维的言语表达

笔者认为言语表达是对思维中言语的细化和外化, 在此过程中, 包括对选择、安排、加工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为了论述更具合理性, 结合思维的三种方式加以论述, 以便更好地说明言语表达的可操作性。

1.选择与概念

本文所说的概念是言语交际中的概念, 是在意的统摄连贯下, 选择与意相关的事物的概念, 并且这些概念之间一定要有逻辑性, 那样才能衍生出一定的思想, 而不是一些毫无内在联系的概念的罗列。因此, 概念的明确是言语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而概念又是用词语来表达的。由此可知, 在言语交际中, 准确地选择词语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相对于“意”和“言有序”的关系, 选择表达概念的词语必须是在“意”的统摄下, 能反映“意”的最佳且唯一的词语, 并且是有一定次序的。

2.安排与判断

判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 确切地说, 是在选择词语的基础上, 形成的言语交际中基本的完整的单位。因为交际双方只有通过一系列真实而恰切的判断才能获得交际的信息, 而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 判断则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对语句的组织安排, 则是判断的关键。根据汉民族的思维特征, 以及汉语意合的特点, 语句的组织安排受以下范畴的影响和制约:

(1) 时间顺序

汉语描述一件事情, 往往按时间顺序排列组织句子, 即先发生的在前, 后发生的在后, 符合汉语表达的认知顺序。

①他从北京坐火车经长沙来到广东。

②上街买菜/研究决定/抽烟有害健康。

(2) 逻辑顺序

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汉语的逻辑关系往往是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 先叙事后表态, 由远及近, 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 言语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有序性”。

③她生病了, 没有来上课

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 信息排列

汉文化中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处理信息时, 首先考虑的是已知信息, 然后才是新信息, 因为只有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才能阐述清楚新信息存在的价值和理据性;在不同语境中对信息的强调, 在汉语中表现为对语序的调整而不是借助词语的形态变化。

⑤你去学校给我拿本书?

⑥这本书, 你认为怎么样?

以上都是符合汉民族思维特征的判断, 在言语表达过程中, 表现出特别强的“有序性”。需要说明的是, 言语的有序并不简单地指语言序列性的排列, 而应是在“意”的统摄下, 能很好地表达思想并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语言的排列组合, 总体上称之为“言有序”。

3.加工和推理

在言语交际中, 运用推理可以说明客观事物与说写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让对方在推理中自然地接受观点。然而,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在言语交际中, 就是对言语的加工, 其对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一般来说是语篇。而交际中语篇指的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此处的语境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依据, 说写者必须把握语境中“意”, 所谓的最佳表达效果就是对“意”的无限接近。庄子说:“言者, 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王希杰说:“当交际双方都忘记了语言而沉浸在思想感情之中时, 可能才是真正的修辞吧!”

因此, 思维中的言语和言语表达贵在有序性上, 并且对交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这也就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

提升领导者言语表达能力 篇5

时间:2013-4-8 10:07:54 作者:刘志伟

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早年有件轶事:一天,他走进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到演讲十分动人,准备捐献口袋里的全部金钱;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结束演讲,他感到有些厌烦,寻思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旧滔滔不绝,他已经十分反感,决定不捐一分钱;最后,牧师结束了冗长演讲,他已经痛苦不堪,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盘里偷走 2元钱。言语表达是领导者动员、组织和激励追随者的基本方法,言语表达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素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也高度重视领导者的言语表达。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批评一些领导者不善于言语表达: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2010年,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批评一些领导者言语表达的‚长、空、假‛现象,将其提升到文风高度。笔者以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各级领导者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用心讲话,饱含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明领导者言语表达时都注重以情动人,1940年4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此刻,法西斯铁蹄遍及全球。上任伊始,他发表了著名国会演讲:‚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极大振奋了英国民众反法西斯的信心和斗志。言语表达根本目的是传达理念、激励民众,领导者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言语表达的逻辑性。这是思辨逻辑性的外在表现,要求领导者言语表达时,必须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追随者所能理解的逻辑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二是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内省过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观点、思想的本质。然而,在言语表达时,则必须以对方能够清晰接受为目的,为此,准确的遣词造句就是基本要求。三是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这是对领导者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能够激发追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精心准备,简洁明了

领导者言语表达必须做到精心准备,既‚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信口开河‛。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通篇只有272个英文单词,时间不到3分钟。在这篇简短演讲中,林肯不仅哀悼了在战役中南北双方的死亡官兵,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民有、民治和民享,这篇演讲如今已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篇演讲

正是林肯‚精心准备‛的结果。林肯曾就‚演讲准备‛说:‚如果我有8个小时去砍一棵大树,那么,我首先会花6个小时去磨斧头。‛

富有个性,不说套话

一个缺乏个性、满口套话的领导者,不会赢得追随者的支持。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痛斥套话‚面目可憎,像个瘪三‛,进而指出:‚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为此,领导者要从以下着手:一是体现个性、避免套话。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巧妙阐述了多个重大话题。他引用英国十六七世纪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极为重要‛,引用美国19世纪作家贝拉米的格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身后‛,强调中美应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引用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引用电视剧《西游记》插曲中的名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生动比喻中美关系发展需要两国共同开拓;引用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鲜明表达期待美方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引用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菩萨蛮》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充满信心地表示中美友好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二是善于使用明白晓畅的言语。1940年,法西斯铁蹄几乎踏遍整个欧洲,英国急切希望美国伸出援助之手。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武器装备以‚租借方法‛援助英国抗击法西斯,通俗易懂地说:‚假设我的邻居家着火了……这时他需要借用我的花园浇水管,装到他的水龙头上。我自然会帮这个忙,帮他灭火。我该怎样对待呢?我不至于在灭火之前先对邻居说,‘伙计,我这浇水管价值15美元,你得先支付15美元,才会借给你使用。’……我不会要那15美元——我只是等到邻居灭了火以后,让他把浇水管退还给我。‛一席话,成功地扭转了朝野盛行的‚孤立主义‛,推动国会通过了援助英国的‚租借法案‛。三是善于使用社会流行的言语。‚80后‛、‚90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群体,领导者面对他们更应注重言语表达‚富有个性‛。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演讲中,说的都是年轻学子熟悉的网络语言:‚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短短16分钟讲话,赢得掌声30次,演讲结束时毕业生起立欢呼‚根叔‛。

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言语表达幽默生动,这是领导者知识和智慧的表现,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往往也是回应难题、展现机锋的利器。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常见有以下方法:一是巧解法。1958年11月毛泽东到湖北孝感视察,邀请了一些当地劳动模范和党政领导登上专列座谈,年仅19岁的女劳模晏桃香坐在毛泽东身边,不经意打了个大喷嚏,喷了他满

相似互构与言语表达 篇6

“语言发生学”认为,言语生成过程,是由“内化模塑”(构成“客体信息”与“心灵模式”的对立统一)到“外化反构”(用语言表征意识成果)的过程。前者是“神化”,即内部的意识活动过程;后者是“物化”,即外显的言语活动过程。(冯喜双《语言发生学给语文课程的哲学启示》,载《吉林教育》2009年7、8月综合版,第52~54页)我国古代学者早就发现“物——情——辞”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随时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产生种种感受和意向,这就是所谓“神化”反映;有了内在思想情感,就不能不寻找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与人交流,这便是所谓的“物化”反映。

李维鼎先生用“转换”论来解释这一过程:“语言的运用,即言语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转换’的过程。”“笼统地说,就是‘物’与‘言’的转换,‘心’与‘物’的转换,就是‘心’经由‘言’关系着‘物’的转换。当然也包括反方向的转换在内,构成双向的转换关系。实际上,作为主观世界的‘心’(认识和思维)与作为客观世界的‘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似乎就是‘言’(广义的语言,包括言语)。”(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简言之,言语的生成与表达就是一个物——意(情)——言(辞)”的相互转换、相互建构的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物”→“意”——接触外物、形成观念感受(“物质变精神”即“神化”);

“意”→“言”——抒发感受、形成语言文字(“精神变物质”即“物化”)。

郑板桥的一篇《画竹题记》,是对这一转换过程的实证性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眼中之竹”是感官接收的客观物象,“胸中之竹”是心智活动形成的主观意象,“手中之竹”是用符号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创造的真正旨趣,不在技法,而在“化机”。什么是“化机”?简言之,就是物——意——言(符号)之间互动转换即相似互构的心理机制。

我国古代艺术创造和文学创作,向来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所谓“……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文心雕龙•神思》)这里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是:辞令(语言)不是直接对应于现实世界的,而是有一个中间的主体认知构建(“神与物游”)层次将其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神与物游”是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产生体验),进而凭借“语词”形成种种概念和概念系统。例如,婴儿通过呼吸、进食、排泄而体验到“里”和“外”的概念对立;通过不断地抓起、放下玩具的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人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神与物游”既遵循人类约定的共同法则,也存在不同个体的个性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和认知方式的变化,就会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运用不同的语词概念来表达。

言语表达的顺序编排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顺序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在外在物质世界和人类概念世界里,两个相互联系的事件之间的第一性的关系,就是在发生的时间或被感知的时间上的前后接续的关系。而人类有声语言,正如索绪尔的第二条原则所指出的,也只能在时间这根轴上单向度地展开。这样,语言结构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的次序安排,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Greenberg(1966)从大量类型学证据出发,更明确提出:‘语言中成分的次序(语序)与物理经验的次序(物序)和对事物的认识的次序(思序)是平行的’。”(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语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逻辑事理的问题。自然与人文事象的条理性与汉语文的顺序是浑然一体,互为表里的。比如《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春秋•公羊传》这样解说:“曷为先言霣(陨)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鷁?六鷁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鷁,徐而察之则退飞。”汉语的句法完全与人观察、理解世界的自然顺序相映射。沈家煊先生说得更为浅近易懂:“我在马背上跳”,是我先在马背上,然后跳,“我跳在马背上”是我先跳,然后在马背上;语句的词序“相似于”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见沈家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载《光明日报》2006年7月3日,第12版)有专家做过实验,要求参与实验的人介绍一下自己的住处,结果97%的人都采用“假想旅游”的方式,即按照方位运动顺序进行表述。这确是自然语言建构中的普遍现象。

然而,在众多的话语形式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存在不少违反自然顺序和事理逻辑的实例。为了说明句子结构和语序组合的形成原理,辜正坤先生提出了“主体心理感知锋”的概念。他说:“无论人注意什么事物,他只能一件一件地注意,他不可能以同等的注意强度同时注意一切。因为他的视幅是有限的;有限的视幅对应于有限的思考视像。这样一来,他注意的过程就必然有一个先后顺序。……我们可以把主体的集中了的注意力看成是一束光线一样的东西,……这就叫主体心理感知锋。用心理感知锋的运动特点来解释句子的构成,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句子中各个词素的位置之所以有先后顺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体心理感知锋运动顺序的结果。凡是置于句子开头的成分,可以认为是主体心理感知锋最先指向的事物。”(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47页)

辜正坤先生认为,儿童的双词句句法是人类句法结构最基本的形式。他说:“我们知道,12~18个月的儿童开始发出单个的词,指称与他们有过接触的特定事物。他们主要说有关人、食物、玩具、动物、身体部位的词。一岁半到两岁半时,儿童开始把单个词结合成两个词。正是从双词句开始,儿童的心理感知锋开始具备了选择性,什么词在前,什么词在后,对于他们具有特定的意义。双词句中单词的语序是句法结构中语序的最原始的胚胎。研究了儿童的双词句句法结构,就等于研究了人类语言句法结构中最基本的形式。”(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例如:

“毛巾,床。”(毛巾在床上)

“汽车,跑。”(汽车在公路上跑)

“糖,吃。”(我要吃糖)

儿童总是凭直觉把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或是最先考虑到、注意到的东西放在句子的前边。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使用此类句法结构,尤其是当一个人紧张或口吃时,脱口而出的句子往往是此类句子。如:

“来,你。”

“可笑得很,他。”

“他同意了?你说。”

在汉语中,有大量词组和句子具有明显的反逻辑性,一部分语法专家斥之为语病,试图加以控制;另一部分语法专家则趋于采取宽容的态度,把它们看成是约定俗成的产物。比如:“救火”“养病”“打扫卫生”“看医生”……这些说法是怎样产生的?《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认为:“这主要是主体心理感知锋的选择作用造成的。主体心理感知锋不仅能选择性指向主体认为重要的事物,而且习惯于迅速地将最重要的东西(一般是两种)依据当时主体心里感知到的重要性程度连缀起来,同时忽略别的种种相关因素。比如‘救火’就属于这类连缀结构。……主体心理感知锋凭借本能般的直觉所择构的特殊句式和词组,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类语言发展中占压倒效应的经济原则和实用原则。”(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把握“物——情——词”的相似转换规律,遵循物理运动时空顺序和心理感知的选择顺序,生成语言、组织文章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人说,用词造句,实质上就是依据对记叙对象所固有的特征的观察,运用语言材料,再现事物原样并做适当的加工而已;布局谋篇的实质,也就是根据对记叙对象的认识,模拟自然事理逻辑,组织文章结构的活动过程。其实古人早就说过:“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形立则章成也,声发则文生也。”(《文心雕龙》)请看孙犁《荷花淀》中,有一段描写几个妇女划船上部队去看望丈夫的情节:

妇女们开始出发时,心情轻松而又惬意。文章这样描写:

“她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突然,她们发现日本鬼子的巡逻艇横冲过来,文章变成这样描写:

“这几个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船两旁哗哗,哗哗,哗哗!……”

这些语言形式毫无雕琢的痕迹。然而,由客观情境的变化,引发内心情感的变化,连带生理动作的变化,船旁水声的变化,最终表现为言语形式与节奏的变化。物理、生理、心理、语言句式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换与相似互构,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可信。

按照相似原理来看,写文章其实就是依照自然造化,比附心理感受,进行相似创造的过程。世界万事万物,形、声、色、味,各具特征,动静消长,自有其自然的事理逻辑。在相似的环境中生活的人,面对相似的人间万象,自然也会产生相似的感受。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人观察事物本身,就是使事物“词语化”的过程,人对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反身观照”本身也是经验语言化的过程。有研究者指出,记叙性文章的写作常常有“自动性”:只要作者阅历丰富,情感体会深刻,在情感的推动下,事物表象往往会出现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人物、事件往往会呈现为比较完整的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技巧下降到次要的地位,作者的生活经历本身简直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乃至一部优秀的作品。所以,只要真正能“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用足了“神与物游”的功夫,写诗作文也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这也许就是高玉宝、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类作家取得成功的原因。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事物“词语化”、经历“语言化”,不是完全可以自发形成的,要想“化”得好就更加不容易。古人早就告诫我们:立言著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文赋》)。物多姿,意多变,而词有限,因而难免会“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如何使“意”能更好地“称物”,“文”能更好地“逮意”,实现“物——意——言”之间的顺利转换?

我们汉语是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在“物—意—词”的转换过程中,词语概念和句法结构是建立在与动觉形象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其中“象”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比如,人们看到鲜活茁壮的苗木都是挺拔向上的,枯萎发蔫的苗木都是卷缩低垂的,于是就把上下、升降等空间动觉形象,与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进行相似联系,形成“意象图式”,再来进行语言建构。如“升迁”“降职”“蒸蒸日上”“每况愈下”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明确地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物象可激活心意,同时又因寄寓了心意而化为意象;语言可以具体描述物象和意象,因而我们可以凭借语言去察看意象,再通过意象体察人的心意。具象永远大于抽象,借象表意,能给人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自然会大大增强表达效果。所以国人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特别讲究意象和意境:“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可见“立象”是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悟象”是听清读懂的关键环节。从古至今,我们都把意象作为艺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

促使物象意象化的关键是“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在“神与物游”中,人的思想感情与具体事物相似互动、相互作用,最终“嵌入”了具体事物。通过移情,人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生命化,把人的精神力量贯通于整个生命世界与艺术世界之中,人也都可以随时从周遭世界中找到灵魂的寄托处与精神的栖息所。

文化人类学认为,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型”意象。许多与属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固有情感关系密切的原型意象,被历代人反复沿用,经久不衰。人们都喜爱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在于它们都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象征某种品格、节操、情性、韵致的“原型”意象。方智范先生曾列举大量实例,阐明原型意象对于我们解读古典诗词和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作用。譬如《诗经•王风》中的《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此诗中的“日之夕矣”就属于“原型”意象。日夕当归,暝色起愁,乃是华夏民族固有之情绪。这种意象不唯出在闺怨诗中,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而且大量的羁旅行役诗,也多以日夕意象为背景,如孟浩然名作《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名句都自觉不自觉地传达了“日夕当归”这种情绪。(方智范《古典诗词解读漫议》,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第14~18页)

一种事物被意象化之后,就会形成“意象图式”储存在大脑中,并随时向相似的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挪移。这便催生了“通感”“隐喻”和“比兴”等一系列文学语言或“艺术表现”形式。腾守尧先生把有没有“意象”的出现,作为日常语言(自然表现)与艺术语言(艺术表现)的区别所在。比如:“我很生气。”“气死我了。”这只是日常的语言表现;而“气得我七窍生烟。”“我心中的无名火不断上升。”句中的“烟”“火”已经被意象化,所以这两个句子就可称得上是艺术的语言表现了。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最突出、最常见的莫过“比”“兴”。所谓“比兴”,韩林德先生认为:“二者都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主观情思寄寓于客观物象中,创造出心物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象。其区别在于:比,‘索物以托情’,情(心意)在景(物象)先;兴,‘触物以起情’,景(物象)在情(心意)先。”(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10页)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用的手法就是“比”(“索物以托情”);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所用的手法就是“兴”(“触物以起情”)。二者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都得益于客观物象的意象化。

同一意象还可以任意挪移,相似的“意”与“物”,可以灵活地相互交叉嵌入。比如同是“火”,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被转化为不同的意象,用来喻指不同的意旨。请看:“满腔怒火”“热情似火”“隔岸观火”“煽风点火”“水火不容”“红红火火”……“火”的“面目”可以随着心意的改变而灵活变换。物象多姿,风情万种,可以创生无穷的意象。

意象的最大功能便是隐喻,正是意象的巨大隐喻功能成就了文学创作和一切艺术表现的无比丰富性。有人说:人类语言实质上都是隐喻的。刘大为先生告诉我们:“世界各个民族各个语种中,都不约而同地大量使用比喻。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比喻都是描述事物或表达人们的思维的重要的基本方法。我们汉语中,表示比喻的词语极其丰富。比如:‘好像’‘如同’‘仿佛’‘一样’‘犹’‘若’‘似’……有时连‘是’也列入其中。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调查,儿童中所有不按常规使用的语言中,有72%到91%的部分都是隐喻的。……在儿童那里,构造成人看来是新奇的比喻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其实,尚未被逻辑“三段论”定格的儿童,天生就是使用隐喻的高手。比如:让儿童用“活泼”造句,他会脱口说出:“水很活泼。”幼儿看到毛巾搭在椅背上,会出人意料地说:“毛巾太累了。”孩子顽皮地把脚放进字纸篓里,会洋洋得意地告诉人:“我穿上了长筒靴。”幼儿的玩具汽车在地面上颠簸,竟然会埋怨:“地结结巴巴的”。至于像“我的铅笔在纸上不停地蹭痒”,这样生动的语句,恐怕也只有在童心未泯的时候才能写得出来。

把握“三个世界”相似联系、相互转换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无数新巧奇妙的言语形式,使我们的言语表达变得生动高雅、婀娜多姿。也只有真正把握了“物——意——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规律,人类才有可能跨越时空在“三个世界”中自由地驰骋。

“物——意——言”之间的两次转换即互动互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图:

(说明:人的思维借助语言感知外在事物,化物象为意象,形成意念情感,从而完成由“物”到“意”的第一次转换;在一定交际情境的激发下,引起交际动因,组织语言,反构头脑中的意象和意念,形成话语或文章,这就完成了由“意”到“言”的第二次转换。)

学习言语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篇7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课本中的“变式句”

在备课时如对课文的言语作一番研究, 往往就会有这样一些惊奇的发现———变式句, 学生有“陌生感”的句子。

(1)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 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语言的魅力》)

(2) 渐渐地, 它的胆子大了, 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冯骥才《珍珠鸟》)

例⑴这个句子的基本句式 (即常式句) 是: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坐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为了突出表达盲老人是“坐在大街的路旁”, 故状语前置, 凸显了盲老人坐的位置, 同时又让“施动者”———盲老人后出现。显性的“繁华”与隐性的“可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将变式句与常式句相比较, 使学生领会由于词序的变化, 而带来的情感差异。

例⑴的基本句式的修饰语很长, 阅读起来十分吃力。教学时还可以把这个长句改写成短句, 以丰富学生的表达。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 坐着一个老人, 他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或“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坐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 衣衫褴褛、头发斑白。”

例 (2) 这个句子的基本句式是:“它的胆子渐渐地大了, 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渐渐地”故意被提到句子前面以示强调。教学中将变式句与基本句子比较, 情感的差异性便了然了。

(3) “瞧, 先生们, 这盏灯亮些。” (《生死攸关的烛光》)

(4)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两个句子主谓易位表示说话人心情急切。与常式句比较, 急切心情的语意就更明显。

(5)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夜莺的歌声》)

(6) 请起来, 廉将军, 请起来吧! (《负荆请罪》)

以上两句为了强调谓语, 将其提在句首以后, 在通常的位置上仍然让它重复出现。如果将前置的谓语“没有”“请起来”删去, 句子表达的情感就减弱了很多。

笔者不厌其烦地列举, 目的是说明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言语、智慧的表达。教学中我们可以与孩子一道尝试着做一些常式句与变式句之间的转换练习, 体会表达情感的差异, 丰富表达手法。比如:

(7) (可是) 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包公审驴》)

(8)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包公审驴》)

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学着把这样句子的词序做一点调整或结构做一些改变, 品味言语情感的细微变化。例 (7) 可这样表达: (可是) 驴却是瘦驴了, 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例 (8) 可表达为:王五爱护它, 就像珍宝一样。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含蓄的言语表达

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把话语说清楚, 让别人明白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 特殊的情感言语者不便直接表达, 故意隐匿自我感情。相同的文字, 不同的意义, 这就要求读者不仅关注语言形式上的意思, 还要通过联想或推断, 探究文字背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 这就是语言的间接表达, 笔者称其为含蓄的表达。

(1)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鲁迅《少年闰土》)

很多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中的这段文字时, 重点教授两个破折号的作用, 和“无端”“一件”等词语的意思。却忽视了思考这段文字这样表达的含义。

笔者以为这是作者在表达上的需要, 故意造成句意不连接, 不完整。含而不露的意思就是———不知道, 不知道, 瞎猜知道, 其背后就是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想知道”的情感, 表达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把我们平时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知道但又迫切想知道”这种欲罢不能的情感, 表达得淋漓尽致。

(2)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喜欢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是反问句还是设问句, 这就没有真正抓住本句的深切含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小女孩迫切想擦燃火柴暖和暖和小手, 却又不敢擦燃火柴。她一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现在又要擦燃火柴暖和小手, 她害怕爸爸打她。可是天寒地冻, 穿着单衣, 赤露着脚, 饥寒交迫, 实在难以忍受, 这种痛苦斗争折磨着小女孩,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是怎样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决定啊!平淡的语句, 滴血的情感,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3) (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 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何其芳《一夜的工作》)

花生米的分量究竟增加了没有?诗人何其芳为什么不直接地、清楚地、明白地告诉读者?此句的真意在于表达了周总理生活简朴。如果教学中一味地探讨究竟花生米增加与否, 就陷入了教学的误区。

间接婉转的语言表达, 使读者在品味言语中体察其本意, 认识更深化, 感受更强烈。这种意在言外, 思而得之的智慧言语, 教学中应让学生读之、悟之、学之、仿之, 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技能。

三、僧敲月下门———炼字艺术

对词语的推敲与选择, 古人谓之曰“炼字”。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用词典范, 文辞优美, 其中不乏“炼字”艺术。

(1) 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真叫人发颤。 (《爬天都峰》)

(2)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谈歌《桥》)

(3) 他们的头上只有一个房顶, 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 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4)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 …… (冯德英《春潮》)

例 (1) 中一个“挂”字, 夸张修辞, 说明了石级几乎是直上直下。例 (2) “疯”字暗含夸张, 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异常表现。例 (3) (4) 对比“灌”与“挤”奇妙之处跃然而出, “灌”说明了裂缝很大;“挤”说明门窗的缝隙很小, 且有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言语表达的自由还给儿童 篇8

这是一次话题作文———

由大自然中“冰化了”这一现象, 你能联想到什么?这一现象又可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冰化了》为话题, 将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

本是较为开放的一次自由表达, 本应是个体生命的一次率性释放, 尽管教师习作前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再三强调要大胆写出自己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理解, 但是, 结果仍让人失望。

鲜见几个孩子完全挣脱传统的沉疴, 砸碎封闭的囚笼, 大胆表达属于自己的想象与思考。如, 由“冰化了”想到了自己与父母的一次小误会得到了化解, 让他心情如阳光般灿烂;再如, 由“冰化了”而思考出“水是自由的冰, 冰是规则的水”, 联系自己的生活, 表达儿童眼里的“规则和自由缺一不可”。

但, 这样的想象乏善可陈, 这样的思想寥若晨星, 这样的文字沧海一粟。大部分的孩子仍走不出“冰化了之后是水”这样陈旧的思维空间, 想象被禁锢, 思想被钳制, 千篇一律, 众人一面, 毫无生机可言。在他们的眼里, 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学科命题, 其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板上钉钉;而缺少生命投入的感悟自然是平面的、僵硬的、单向的。

二、问题剖析:诗意的想象被无情地钳制

孩子们失去了童真童趣, 为文造情, 无病呻吟。儿童本来是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的, 因为表达通道的闭塞、想象力的枯竭, 而出现“理屈词穷”的困境。孩子们不能有效地整合、运用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它们之间的界限似乎被分得很清楚。他们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 似乎每篇文章都是填充而成的, 丧失了儿童应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留下的仅仅是刻板与乏味。

1. 情感流露的成人化。

小学生的作文也表现出明显的“为文造情”的无病呻吟之态。作文素材征引的匮乏, 主题思想的“假大空”, 无端臆造空喊口号的腔调, 在他们的写作中大行其道。透过《冰化了》这次习作, 我们对于这种现状的认识更为深刻了。他们理所当然地想到, 冰化了, 春天来了, 万象更新, 周围的景物焕然一新, 都披上了绿衣, 生机盎然, 小动物也快乐地生活起来, 春天的美好跃然纸上。最后, 再点明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样的学生占据了整个班级的四分之三。表达喜爱春天的情感本没错的, 问题在于他们的叙述不能让读者看出来其真情实感的所在, 作文中的一切似乎都是被拼凑而成的, 无法体味到小作者灵动思考留下的影子, 无法触摸到儿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他们活跃的思想被规范的要求覆盖, 精灵的想象被设定的轨道遮蔽, 习惯用成人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习惯用众人的价值去约束自己。长此以往, 情感流泻的成人化、思维表达的大众化, 渐渐显现出来, 大量涌现的“小大人”“假大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常常感叹, 小学生作文, 甚至是中学生写作总是感觉自己的素材储备不足, 抑或是无话可说?难道日日更新的社会舞台, 时时更替的日常生活, 还不够他完成几百字的小文章吗?为什么他们写博客、发微博能够娓娓而谈, 文从字顺, 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能让人感受到青少年灵动的心绪, 而一旦进入课堂写作, 就苍白无力呢?这, 真该引起我们的警醒与深思。

2. 表达方式的单一化。

在《冰化了》这篇作文练笔中, 我们发现小学生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过分单一的、呆板的, 似乎根本不会将诸多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运用。具体而言, 就是在写记叙文时, 小学生着重叙述自己所看到的“冰化了”的情景, 只是时间、地点、环境的简单罗列, 几乎没有细节的描写、个人的议论以及情感的抒发, 即使有一点情感的抒发, 也都源于“假、大、空”的滥觞;写议论文, 则是将议论从开始贯穿到结束, 在此过程中缺少描写、记叙的掺入;写说明文则是板出一副“严肃”“认真”的面孔说话, 貌似严谨, 实则生动不足, 刻板有余。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以及说明这几种表达方式不能得到有效的融合, 没有实现动态的平衡, 决定了小学生作文苍白无力、单调乏味。其实, 这一问题又何尝不存在于初中生, 抑或是高中生的作文写作中呢!

3. 行文布局的程式化。

作文教学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是应该的, 它可以有效规避学生作文东拉西扯、支离破碎以及结构混乱等现象的出现, 关键是要把握好具体的“度”。如果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过分重视、强调写作方法, 开头如何引题、结尾如何升华主题等都在教师的规范之下, 势必会束缚住学生的思想, 使其思路模式化, 结构“八股”化, 作文同质化。这种问题在高中阶段似乎愈加凸显。

三、对策探寻:把言语表达的自由还给儿童

1. 自然回归, 顺应天性。

“妈妈是一杯酒, 爸爸喝上一口, 就醉了。”这是一个6岁女童写的一首题为《爱》的诗, 寥寥几句, 童心鲜亮, 童趣盎然, 而又立意深远, 栩栩如生。一种机敏灵动的智慧从儿童的心里流淌至笔端。

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说, “习作, 是流淌儿童智慧的溪流。”是的, 儿童的习作智慧, 就是儿童对生活的本真的直觉和热爱, 就是儿童的情趣, 是一种天然的单纯, 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

儿童的作文应该是顺应儿童天性, 充满童真童趣的, 应让个性自由飞扬。《语文学习》 (2012年第3期) 扉页转载了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一篇《春郊游记》, 即“闻街外有卖花之声, 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 不觉步至山下, 牧童三五, 坐牛背上, 吹笛唱歌。再前行, 青山绿水, 白鸟红花, 杨柳垂绿, 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 俯视碧草如毡……未几, 炊烟四起, 红轮欲坠, 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并以《民国小学生春游作文羞辱了谁?》为题目, 促人深思。毫不夸张地说, 这样的语言表达水平、观察分析能力, 就是现如今有些高中生也恐无法企及的。

现在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丧失了灵性、缺失了感悟呢?我们的作文写作教学似乎在走一条与“自然回归, 顺应天性”相悖之路;当下儿童的言语表达为什么出现“成人心、大人话”呢?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在走一条与“自然回归, 顺应天性”相悖之路。不妨看一看, 我们是怎样将儿童的言语表达推向“八股文”的论调中的———

请以“感动”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请以“生病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请以“春天来了”写一则童话。

请以“梦想”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请以“合作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短文。

……

儿童的言语表达, 应该自由些, 轻松些,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奇思妙想, 难道非得加上“文体限制”吗? (即便高考, 虽文体不限, 也仍然不忘加上“诗歌除外”这一无理要求) 仅仅题目, 抑或者是话题, 其实足矣。孩子们有的喜欢创作诗歌, 有的偏爱写记叙文, 有的专长于说明文。文体的限制, 成了禁锢儿童言语自由生长的牢笼, 无形地挫伤了儿童的写作积极性。只有打破文体的客观束缚, 才能顺应儿童的天性, 催生自由表达。

2. 自由表达, 呵护灵性。

“自由表达, 呵护灵性”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摒弃应试教育中作文程式化的写作模式, 倡导思维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呵护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透过《冰化了》这次作文训练,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程式化的弊端所在。杜甫是七律诗之祖, 他虽戴着镣铐子跳舞 (韵律束缚) , 照旧舞得精彩;同样, 小学作文能不能也如此寻求写作自由化、个性化、创新化与模式化内在的协调、融合以及平衡呢?规则约束之下, 也能有效地彰显自己的真情实感, 也可以运用灵动的笔触充分吐露自己对春天的爱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冰化了》从正面立意, 则多表达的是春天的美好;如果从反面立意, 就是环境污染的加剧, 导致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而如果从创新立意, 则是生活的独特感悟。由此观之,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辩证思维也尤为重要。“自由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小学生写作内容的自由化, 尽量少出命题作文, 限制条件越少越好。小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付诸笔端, 成为日常练笔的素材, 例如小区里的逸闻趣事、读一本名著的感受、校园里的日常学习生活, 等等。作文写作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话可说, 而且要说得自由、说得顺畅、说得尽兴, 只有如此, 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有个学生在读了《月光启蒙》后发出赞叹:这篇课文的文字香香的, 甜甜的。教师却当头棒喝:“文字怎么会香、怎么会甜呢?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孩子低着头, 此后再也不敢发出这样独特的感悟了。其实这个孩子的感悟正是儿童的天性使然, 他用儿童的方式准确凝练而又极富诗意地表现着对语言的敏感, 需要教者以同样的敏感捕捉与呵护。倘若阅读教学中, 教师能以儿童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包容、接纳儿童语言表达的独特之美, 何愁他们不能在习作中大胆想象、率性倾述、自由而作呢?

3. 自如成长, 培育智性。

儿童习作需要伴随着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不断深化, 不断成熟,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培育学生言语表达的智性,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大脑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或现象, 进而从臆造、猜测的惯性中挣脱出来。只有如此, 才能避免写作的空洞、乏味。而伴随着真情流露、智慧流淌的儿童习作, 才是耐读的。课堂上, 教师要凿通言语表达的壁垒, 创设易于交流的情境, 帮助学生走向言语智慧的通途, 让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和丰富想象贯穿于习作表达的始终。

言语表达 篇9

言语单元主要以“表达”为取向的教学来呈现课程内容, “表达本位”思路是呈“单元块状”的。这种单元块状设计, 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以“单元”来整合学习内容, 来形成教学流程, 来结构课堂教学。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的教学策略可灵活处理, 且单元之间有逻辑顺序。

汉字单元:“语义”的教学转化为“语意”的教学

什么是“语义”?即词语的语言义、原始义。那什么是“语意”?笔者把它界定为人们利用汉字以表达自己情意的语用行为。语义转化为语意, 在语文教学中, 就得让学生运用语言, 实践语言。再说, 汉字是中国母语最强有力的音符, 以形表义的独特魅力, 使得每个汉字如一幅画, 如一首诗, 甚至是一个故事。小学语文, 汉字应是基础, 因为汉字具有多义性, 所以, 在教学中, 把汉字作为一个教学单元, 让汉字在儿童心中种下母语的根, 一旦发芽, 其遣词用字能力将有无穷的力量。

具体策略:从儿童的生活语境中生成故事。回想我们当前的汉字教学 (生字) , 其目的是记住汉字的字形, 未与儿童的生活发生联系, 因此儿童眼中汉字只是一个枯燥的符号。如果我们在教学汉字时, 让它与儿童的生活发生联系, 效果就会非同一般。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课中的词语教学为例:“宽裕、援助、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如何激活这些词语, 且能与学生产生意义, 这就得进行单元教学。具体该如何做呢?可先罗列这些词语, 让学生读懂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言语意图。其教学流程如下: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认清字义, 然后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音让我担心的是, 家里并不宽裕, 我只攒了一百美元, 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 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音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音这个圣诞节, 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 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援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语境中的意思, 主要是从文本整体意图出发, 直入词语的灵魂。如教学“宽裕”一词, 可让学生先理解“宽裕”一词的表面语义指不富裕, 经济较为困难。一旦进入课文后, 因语用行为, 语义变为了语意, 就是指家庭经济不宽裕还要购买圣诞礼物,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爱心相传, 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购买洋娃娃给一个小女孩。从这个词语透露出小孩子的同情心和善良。

3援让词语与学生的心理相联结, 形成儿童的心理意义。“如愿以偿”这个词语, 如何让它在儿童心中形成心理意义?当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语境意———小女孩得到了她想得到的洋娃娃, 这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女孩得到洋娃娃后”进行想象写话, 把“如愿以偿”这个词的意思蕴含在故事中, 再进行回环读。走进去, 还得走出来, 再结合学生的生活。问:生活中, 你有过像课文中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经历吗?学生结合生活讲故事, 这就是“如愿以偿”。

阅读单元———由读懂内容转化为读懂表达

这一单元板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中, 阅读能力要我们教师策划阅读的活动, 如果用微型话题, 引导学生去阅读, 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把它分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把长课文读短 (用词语或用句子来表达) 、学会分析人物、学会分析情节。实际上, 这些内容都离不开“表达”, 阅读完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以人教版五年级《祖父的园子》为例, 可以设计以下话题让学生去阅读, 在阅读中回答问题, 并从中读懂课文的表达:

音读课文, 描述园子中的植物和动物;

音简述“我”的自由;

音“我”帮祖父锄草;

音“我”帮祖父浇水。

选择以上一个话题, 让学生去阅读, 再围绕选择的话题把阅读后的体会表达出来。这种阅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童年的趣味与纯真也自然而然流露在学生的表达中。这样的阅读, 有主题, 有理解, 有表达。显然, 改变了过去那种分析式的教学。

探索单元———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用知识

这个单元板块主要是学习语文知识, 这知识不是陈述性的概念知识, 而是言语实践的知识。如教人教版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这篇课文有一个明显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或者说是“借景抒情”。笔者所听的课中, 教师基本上把两个概念标签式地板书在黑板上, 实际上, 作为四年级的孩子, 对这两个概念很难弄明白, 怎么办?

首先要读懂“情”。肖复兴小时候去叶老先生家做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做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 表达“我”激动的心情, 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 “我”的心被融化了, 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 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 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 而成为作者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 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 那墙爬山虎, 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 意韵悠长, 余味无穷, 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

三次出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每次都有其背景, 这个背景就在于叶老先生对肖复兴的交流、精心修改作文, “事”与“情”相合, “情”与“景”交融, 每次的“情”要让学生读懂“事”。这样, 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爬山虎”的绿的含义, 绿代表了生命, 生命是可以成长的, 也是可以传承的。可见, 作者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 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反复出现, 强烈感染读者, 使之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实践证明, 语文课, 探索语文知识是必要的, 但不能概念化地呈现, 而是要通过课文的事例, 把它结合起来, 成为学生的语用知识, 这样, 知识的教学就有效益了。

编写单元———由研究语言转化为学生言语实践

要让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就得让学生亲历词语、句子的谋思与运用过程, 让词汇或语言在学生心中产生真实的意义, 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表达图式中去。我们的“表达本位”语文课非常重视再设情境, 让原文的故事活起来, 让学生的语言用起来, 这就得策划一系列的活动。

音策划了解课文内容的言语实践活动

了解课文内容, 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读通课文、整体概括的办法, 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点, 让学生用语言把理解表达出来, 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设计。如人教版五年级《晏子使楚》, 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可设计以下言语活动:概括三个小标题, 用一句话来评价晏子;品评人物———请学生多角度述说晏子。请学生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晏子的语言, 楚王的神态, 晏子的打比方说服方法, 提取信息写晏子人物简历, 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音策划丰富课文情节的言语实践活动

丰富课文情节的言语实践活动, 以“思”为中枢, 以“听”“读”“视”为输入, 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 即根据课文内容, 进行想象写话、创造性写话, 个性化评价, 展示儿童个人的表达。笔者在实践中归纳以下几种, 权作参考。

员援仿写学用, 形成表达图式。课文中有好的范式句式, 把握机会, 让学生仿着写, 奠定基础, 丰富儿童的语言图式。如, 教三年级《可贵的沉默》一课, 试仿照这课的人物对话, 学习语言描写, 表达出反复对话的表达范式;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等, 找出并抄下来, 仔细体味, 再仿写几句。

圆援补说续写, 针对性表达。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廉颇因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第二天负荆请罪的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注意表达出廉颇的认错心理和蔺相如的劝说行为。

猿援变体改编, 创造性表达。人教版四年级《鲸》———以“鲸的自述”为题, 将这说明文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源援事实印证, 逻辑性表达。人教版五年级《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缘援想象创编, 丰富性表达。五年级《草船借箭》———课文中的人物, 除了“诸葛亮”和“周瑜”以外, 还有鲁肃、曹操等人的言行写得不多, 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 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 发挥想象, 虚构一个小故事。

远援迁移拓展, 丰富言语。《刷子李》———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 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 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 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 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苑援话题短文, 评论性表达。《桃花心木》———作者说:“在不确定生活中的人, 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 以这句话为话题, 写片段作文。《珍珠鸟》———思考“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 写一则感想或评论, 圆园园字左右, 与同学交流。

愿援技法实践。《北京的春节》———在这课中, 作者以北京当地的特色, 描绘了北京人的春节生活, 表现出当地的风俗。你不妨模仿这种写法写当地春节文化, 借鉴这种写法, 联系你的生活体验, 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怨援自由表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 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 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以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展现, 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或者更进两步, 继续进行深入体味, 我们也许又能发现诸如变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视角、变换范围、变换题材、变换形式等多种多样妙不可言的设计细节。

音策划用语言评价课文的言语实践活动

员援定向探究。如教《草船借箭》,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资料, 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言语表达 篇10

一、据文追索,在层层深入中还原语境

对于学生而言,文本是一张由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构建的认知网络。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中的未知信息进行深入阐释,这就需要引领学生从已知信息入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叩问语言意蕴,在全面感知与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探寻蕴藏于文本中的语迹,在已知信息的反复融通、叠加整合下,未知信息浮出水面,语境也得以完整再现。

以《“蚁国英雄”》的教学为例,教师紧扣课文中的“万万没有想到”,首先引领学生对比辨析,作者本来想到的是什么———面对火团,只能坐以待毙。继而,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借助文本语言深入探寻作者“万万没想到”的究竟是哪些———扭成一团、迅速突围;蚁团不见缩小;即使烧焦,不松动分毫……在结合语言信息真正探明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内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转变角色,将自己视为蚁团中的一员进行现身说法,尝试走进蚂蚁的内心,将自己面对死亡仍旧不愿松动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最后,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渲染,引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将蓄积在内心中的真实情感释放出来,达成了对语境的感性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万万没有想到”,引领学生揣摩作者“本来想到”与“万万没有想到”的究竟是什么,实现了对文本内涵的深入叩问。引领学生从已知信息向未知信息的不断逼近,促进了对文本视域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认知体验。

二、关注形式,在对比辨析中还原语境

高明的作者绝不会将自己表达的意图直白地呈现出来,总是会艺术化地将其渗透在具体的言语形式下,让每一位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自己的表达意图。而智慧的读者也应该借助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揣摩体悟中对话作者,明晰作者的表达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言语形式进行感知与理解,探寻言语形式中的语迹,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教学内容,从而感受言语形式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提升语文核心能力。

以《水》一文中“舀水冲凉”一段为例,在常人看来可以是一句大白话描写的情境,而作者却整整描写了一整段,可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一转瞬即逝的场景刻意细化、拉长呢?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语段的语言形式,感知作者又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将这种瞬间的感受写得如此深入而细腻的。在学生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领学生深入体悟比喻、拟人、夸张以及运用各种感官展现表达意图的策略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对比“涉远挑水”“雨中洗澡”两个场景。在文中,持续时间更长、更加辛苦的两个场景却相对简略,作者如此本末倒置的设置是基于一种怎样的创作设想?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作者以苦衬乐这一写作技巧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这一案例中,教师的三次设问都将学生关注的中心引向了文本言语形式上来,在与作者的对话中揣摩作者心中之情、胸中之意,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三、聚焦两端,在关注人物中还原语境

1.聚焦作者,在对接生平经历中凸显语境

书面表达的过程是作者借助相应的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主题的过程。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认知、表达习惯对于表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文本内隐的语境。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从作者自身着手,在了解作者、洞察作者的基础上潜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萧红以轻松、活泼的语言表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快乐与自由。如果教学就停留在这种语言表层所流露的情感意蕴中,则是对这篇课文的错误解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萧红的生平资料,了解其童年的坎坷与艰辛,意识到与祖父在园子中是其童年中唯一的快乐。如此,再度回归语言,学生有了对作者的关注,重新审视这种洋溢在文字中的快乐与自由时,则真正对文本形成了新的认知与体验。

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作者经历的链接,与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形成了共振,还原了语境,真正让学生体悟了文本内在意蕴。

2.聚焦读者,在链接生活中凸显语境

接受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文本的阅读者、理解者,同时也是文本的二度开发者,对文本情境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时,并不纯粹是一张白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进行碰撞交融,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和积累,从而达成语境的认知。

《小池》一诗中,诗人用一“偷”字将一个顽童形象跃然纸上。教学中,教师直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认知上的辨析价值点:“偷”原本是不体面的事情,但在这首诗中,你讨厌这个小娃吗?随后,教师出示了工具书中对“偷”字的三种解释,确定此处为“瞒着别人、悄悄地”这一释意之后,引领学生再次结合自己的经验,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回”后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感受这一炼字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僵硬机械地停留在文本语言的表层,以教师的视角感知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而是始终关注学生内在的原始积累,在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中,将诗歌的情境在原始积累中形成投射,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丰实拓展,在背景支撑中还原语境

每一篇文本的诞生不仅是作者个人经历、风格与习惯的体现,更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呈现。这种文化与情结就无声地蕴藏在语言文字符号之中,成为影响和制约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元素。背景文化并不一定真实在场,但又蕴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既需要深入其中感知体悟,又需要跳出文本整合融通,在拓展厚度与广度的基础上,还原出具体的语言情境。

如《虎门销烟》一文着重描写了林则徐面对帝国主义的巨大压力,勇敢销毁外国商人鸦片的真实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处于相应的文化时代背景之下,而作者对相关场景的选择与细节描写,都隐含在这些文化、时代背景之下。如果不能对这样的背景进行广泛深入的关联,就会造成学生理解感知的障碍。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都会提出这样的困惑:销毁鸦片是中国人的事情,为什么要请外国人参加?林则徐为什么要将销烟场面搞得如此隆重庄严,是不是在作秀?这场销烟为什么会引来如此众多的中国人前来观看……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理解能力造成的,而是文本与背景资料、现实脱节造成的。教师可以顺势拓展补充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进一步意识到林则徐的销烟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尊严和严正态度的壮举。有了这样的背景关联,学生对刚才提出的困惑也就不讲自明了,对作者选择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也就有了更为通透的洞察与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拓展补充与课文中描述事件的背景资料链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层面的资源,也洞察了作者材料选择、语言描写的独运匠心,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言语表达 篇11

一、农村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基本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现有资源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教育偏重于读写方面,而忽视了听说技能,因而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学生,具体表现为:

1、从态度上看,怯于开口说话,不敢与人正面交流,怯弱胆小,讲话自信心不足,不敢说、不会说。

2、从逻辑上看,在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较强,思维反应迟钝,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从表达上看,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成句,只能断断续续描述短语,且经常夹杂着方言,语言表达不规范。

4、从情感上看,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对描述事件的情感投入,毫无生动性可言。

二、思维方式对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教育模式、教学条件、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内在思考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1、教育模式。纵观多少年来的教学模式,农村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面,忽视了与学生动态化的语言交流。老师说、学生记,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结果学生对于“说”的感知越来越弱,懒于动口,羞于开口,最后甚至是想说但也不会说了。

2、教学条件。农村的教育始终保留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为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不少现代化的教育当中融入了教学媒体这一元素。受资源的限制,农村硬件设施跟不上,对孩子的教学无法摆脱陈旧的讲授模式,更易造成死板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激励孩子们的互动。

3、生活方式。农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相对封闭的,撇开课业负担,剩下的是慢节奏的农耕生活。而城市的生活相对快速,除了过好自己的家庭生活,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社交,这就迫使个人要有言语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外部对农村小学生的言语发展产生抑制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其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说思维方式是影响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核心因素。

三、运用思维训练提升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基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所述即所思”的特点,通过增强对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其思维清晰化发展,可以规范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帮助其思维的过渡和发展。

1、增强纵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纵向思维训练要求集中注意力把握主干事件,一层一层地发现被现实掩盖的事物的本质,从现象入手找结论,做纵向的剖析。例如,训练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要把握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把大象牵上船,然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道杠,再把象牵上岸,把石头往船上装直至那道杠与水面平齐,最后只要称石头的重量即可知道大象的重量。事件的原理在于等量交换、化整为零,这四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的,顺序不可颠倒。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描述的顺序,显然称石头不可能在称大象之前进行,这是对逻辑性的基本强调。

2、增强横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横向思维训练要求摆脱思维定式,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多角度立体分析,并从中找到最佳的立足点。例如,提问“形容花好看有哪些成语”,学生可能有许多回答,然而每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姹紫嫣红强调颜色艳,繁花似锦强调数量多,婀娜多姿强调姿态美,暗香浮动强调气味好闻……虽然对于描述花很美丽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老师要注意提点在不同的场合要求下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这就是对言语表达准确性的把握。

3、增强综合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情感性

综合思维训练要求受训者会从横向、纵向综合考虑问题,既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又要看到事物的每一面,并得出一致结论。例如,对于“这个人心眼不坏”这句话,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在“人”字后面停顿,且用降调念)则是陈述句,表示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可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没有停顿,用升调念)则是反义疑问句,表示这个人是有坏心眼的,只是你没有发觉。据此,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情感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注意语音语调对言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总之,不管是进行哪一种思维训练,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调整,把握言语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情感性,从日常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提升言语表达能力,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要求。

言语表达 篇12

一、农村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基本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现有资源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教育偏重于读写方面,而忽视了听说技能,因而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学生,具体表现为:

1、从态度上看,怯于开口说话,不敢与人正面交流,怯弱胆小,讲话自信心不足,不敢说、不会说。

2、从逻辑上看,在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较强,思维反应迟钝,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从表达上看,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成句,只能断断续续描述短语,且经常夹杂着方言,语言表达不规范。

4、从情感上看,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对描述事件的情感投入,毫无生动性可言。

二、思维方式对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教育模式、教学条件、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内在思考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1、教育模式。纵观多少年来的教学模式,农村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面,忽视了与学生动态化的语言交流。老师说、学生记,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结果学生对于“说”的感知越来越弱,懒于动口,羞于开口,最后甚至是想说但也不会说了。

2、教学条件。农村的教育始终保留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为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不少现代化的教育当中融入了教学媒体这一元素。受资源的限制,农村硬件设施跟不上,对孩子的教学无法摆脱陈旧的讲授模式,更易造成死板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激励孩子们的互动。

3、生活方式。农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相对封闭的,撇开课业负担,剩下的是慢节奏的农耕生活。而城市的生活相对快速,除了过好自己的家庭生活,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社交,这就迫使个人要有言语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外部对农村小学生的言语发展产生抑制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其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说思维方式是影响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核心因素。

三、运用思维训练提升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基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所述即所思”的特点,通过增强对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其思维清晰化发展,可以规范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帮助其思维的过渡和发展。

1、增强纵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纵向思维训练要求集中注意力把握主干事件,一层一层地发现被现实掩盖的事物的本质,从现象入手找结论,做纵向的剖析。例如,训练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要把握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把大象牵上船,然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道杠,再把象牵上岸,把石头往船上装直至那道杠与水面平齐,最后只要称石头的重量即可知道大象的重量。事件的原理在于等量交换、化整为零,这四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的,顺序不可颠倒。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描述的顺序,显然称石头不可能在称大象之前进行,这是对逻辑性的基本强调。

2、增强横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横向思维训练要求摆脱思维定式,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多角度立体分析,并从中找到最佳的立足点。例如,提问“形容花好看有哪些成语”,学生可能有许多回答,然而每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姹紫嫣红强调颜色艳,繁花似锦强调数量多,婀娜多姿强调姿态美,暗香浮动强调气味好闻……虽然对于描述花很美丽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老师要注意提点在不同的场合要求下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这就是对言语表达准确性的把握。

3、增强综合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情感性

综合思维训练要求受训者会从横向、纵向综合考虑问题,既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又要看到事物的每一面,并得出一致结论。例如,对于“这个人心眼不坏”这句话,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 (在“人”字后面停顿,且用降调念) 则是陈述句,表示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可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 (没有停顿,用升调念) 则是反义疑问句,表示这个人是有坏心眼的,只是你没有发觉。据此,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情感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注意语音语调对言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冬季温室黄瓜下一篇:外周血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