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言语行为(精选4篇)
道歉言语行为 篇1
所谓道歉,就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因某种因素而导致的过失行为(如:说错话、做错事),给他人带来了不幸和伤害。轻则驳了面子,使双方不相往来,重则使对方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如若不及时进行补救,有时甚至会发展成难以挽回的局面。为了弥补这样的过错,减少此类损失, 恢复已损害的人际关系,冒犯者就需要对被冒犯者进行相应的补偿,使双方心理得以平衡。道歉言语的功能在此时就显得甚为重要。
一、弥补冒犯、恢复和谐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往往处在纷繁交织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言行而冒犯了别人, 从而破坏了双方先前融洽的关系。为修复已受到损害的关系网,冒犯者偶尔要在损害自己面子的基础上,为自己先前的不恰当言行道歉,从而对被冒犯者的面子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同时也补救了自己的冒犯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了交际双方先前的某种和谐关系。
二、降低可能出现的冒犯程度
道歉言语的行为是十分复杂的,它并不只发生在冒犯行为产生之后。多数情况下,道歉者会对还未发生的冒犯行为和正在进行的冒犯行为发出道歉,即“事先道歉”,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谓事先道歉,也就是说道歉者知晓他下面要说的话或做的事可能不得当,又或者会打扰到听话人,给听话人带来不愉快,可因为某种不可抗力, 无法避免。例如:
1.他说:“对不起,改天再聊,今晚,我们还有别的事。”(皮皮《渴望激情》)
2. 我从一个座位跨到另一个座位上,一路不断地给人道歉:“对不起!……请让一让……谢谢!”(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这种“事先”道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能出现的冒犯程度,表示了对受歉者的尊重,同时也给道歉者树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
三、顺从社会礼节,保持人际交往和谐
道歉言语行为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并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共有。但因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不同阶层、不同修养, 和不同性格的人在进行如道歉、问候、请求等行为时,便会产生差别。
这些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 在不同文化中同种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意义;2. 一样的言语行为在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道歉,当主人准备了相当丰盛的晚餐来宴请客人,而客人对晚餐也较为满意时,主人仍然会对客人说“家常便饭,略有怠慢,不好意思” 等话。又如开研讨会时,本来已做了百分百精心准备的发言人,在发言时却说“我没有打草稿,讲的不好,望各位包涵”。
很明显,这样的言语行为并不是发生在说话者将要或已经冒犯听话者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听话者觉得颜面受损,更没有给双方的关系带来威胁,故不必用道歉的言语行为去对它进行修补,所以这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道歉”。
以上例子虽使用了“不好意思啊”“真抱歉啊”“请各位包涵啊”等表示道歉意味的道歉语,却并不包涵歉意在里面,我们可以称这类道歉为“假道歉”,它只是说话者的客套用语而已。这类用语的产生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之上的,既符合中国人的礼俗习惯,又显得亲切自然。
四、彰显个人素质
所谓道歉,一般是说我们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并想方设法进行补救的一种行为。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胸襟坦荡、通情达理之人必能坦然面对自我,就自身的不当行为进行及时的道歉。 知耻近乎勇,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也是一种反思其身、提高素质的手段,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往往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是被人们理解、受人们喜爱的,相反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明知是自己的错却极力否认,并习惯于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不但不道歉还要强词夺理,巧言令色。这种人只会使人嫌厌,甚至会导致关系的恶化,情节严重的将会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影响。所以勇于道歉是当前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也是一个成熟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五、消除冒犯者的负疚感
社会交际中,出错在所难免。若做错事或说错话,给身边的朋友、同事、亲人等带来困扰和不便,面子的损伤及感情的裂痕就会对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冒犯者尤甚。换个角度看,当一个人时刻被内心的负疚感所纠缠, 也就证明这个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当或不合时宜的。倘若这种不当行为已经给他人带来了身心伤害,那么冒犯者心中的负疚感就会愈加强烈。要想减轻冒犯者的负疚感,必须使双方的关系得以修复、彼此心理达到平衡,那么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及时而真诚地道歉无疑是弥补这种过失和减轻冒犯者心里负疚感的最佳途径。
摘要:道歉作为言语行为,是人的社会行为,这就决定了它的运用受到人自身条件和所处社会背景的制约。所以在研究时,作者从社会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对致歉言语行为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道歉语,言语行为,功能
参考文献
[1]康红霞.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周林艳.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道歉言语行为 篇2
1 理论框架
作为一种旨在修复遭到破坏的人际关系的言语行为, 道歉和礼貌是密不可分的。该文将以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基础, 分析公众人物的道歉言语行为。
Leech在对Grice的合作原则的补充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他认为, 要知道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让听话者去意会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就是因为礼貌。礼貌原则包含有六项准则:得体准则 (Tact Maxim) 、慷慨准则 (Generosity Maxim)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谦逊准则 (Modesty Maxim) 、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
Brown&Levinson在Goffman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礼貌最具影响力的面子理论。Brown&Levinson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所谓积极面子, 指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所谓消极面子, 指有自主的自由, 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Brown&Levinson认为很多言语行为本质上就是威胁面子的。做出道歉会威胁说话人的积极面子, 接受听话人的道歉会威胁说话人的消极面子。同时, 他们又提出了五种“面子“补救措施: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的实施面子威胁行为、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其中, 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被主要用来实施道歉。积极礼貌策略用来减轻对听话人积极面子的威胁, 消极礼貌策略用来减轻强加性。Brown&Levinson认为道歉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 因道歉威胁了道歉人的面子。
综上, 该文将道歉策略作出如下分类, 来分析公众人物的道歉言语行为。
1) 积极道歉策略: (1) 直接道歉; (2) 承担责任; (3) 解释; (4) 提供补偿; (5) 表达关心; (6) 保证克制。
2) 消极道歉策略: (1) 直接或含蓄否认错误; (2) 找借口; (3) 归咎他人; (4) 解释否认; (5) 说教。
2 公众人物道歉语的语用分析
公众人物 (Public figure)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 大致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公益组织领导人;文艺界、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文学家、科学家、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等知名人士。当公众人物发表了不合时宜的言论或做出不当行为时, 他们必须要公开作出道歉来缓解或消除外界评论的压力。
2.1 积极道歉策略
1) 直接道歉。这种道歉策略使用与致歉相关的动词直接表达歉意, 如使用apologize, be sorry, excuse等, 来表达道歉人的后悔之情。
例1 2006年, 美国演员梅尔·吉布森因酒驾被捕。在拘留期间, 他使用反犹太人和种族歧视的话语侮辱执勤警员。下面是他对此事的公开道歉:“I want to apologize specifically to every one in the Jewish community for the vitriolic and harmful words tha I said to a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the night I was arrested on a DU charge.”
道歉中可以发现直接道歉词, 显示了他对自己冒犯行为的真诚歉意。直接道歉策略符合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多让自己吃亏。此外, 吉布森也牺牲了自己的消极面子补偿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直接道歉策略显示了道歉者的懊悔和承担责任的真诚, 因此更可能获得公众的原谅。
2) 承担责任。使用这种道歉策略时, 说话人通过承担冒犯行为的消极后果和责任来表达歉意。
例2 2010年2月19日, 泰格·伍兹在陷入性丑闻后, 发表了以下道歉:“The issue involved here was my repeated irresponsibl behavior.I was unfaithful.I had affairs.I cheated.What I did is no acceptable, and I am the only person to blame.”
伍兹在道歉中五次使用第一人称直接承认自己的冒犯行为, 并通过“I am the only person to blame.”这句话承担了所有责任。此策略符合慷慨准则和一致准则, 即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和尽量增加双方一致。同时, 此策略也补偿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因为承担责任对说话人来说是一种威胁面子行为。通过承担责任, 道歉者可以安抚受害者, 甚至因正直诚实的性格赢得公众的好感。
3) 解释。道歉者对自己的冒犯行为作出解释。这种道歉策略可以直接的或含蓄地使用在可原谅或可理解的冒犯行为中
例3 2012年1月, 英国模特凯蒂·普莱斯的前经纪人内维尔·亨德里克斯为有人向媒体泄露凯蒂的虚假和保密信息道歉。“The reason why I apologized to Katie Price was that certain people you had worked with were feeding untrue and damaging stories to the press without my or Nicola Partridge knowledge.”
亨德里克的解释了他为何道歉。解释策略通过提供合理原因为道歉者获取同情, 符合同情准则。此外, 一个有合理原因的解释也可以纠正道歉者所犯下的错误, 而且如果受害者认为解释合理的话, 也会适当给予原谅。
4) 提供补偿。道歉者愿意为给受害者所带来的伤害提供金钱、实际行动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以缓解受害者的物质或精神损失。
例4 2008年, 莎朗·斯通发表中国四川地震是“报应”的言论引发各方强烈抵制, 其代言品牌迪奥中国向中国媒体转发署名为其经纪人Karen Sellars、只有中文没有英文原文的致歉信。“我再次强调, 我愿意积极参与任何关于中国地震灾害的援助活动, 并尽全力帮助受灾的中国人民。”
莎朗·斯通说自己愿意通过参加援助活动这种补偿形式来帮助中国受灾人民。提供补偿策略符合慷慨准则, 受害者的积极面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然而, 这种道歉策略必须符合道歉者的未来行动, 即道歉者必须在日后兑现他的承诺。
5) 表达关心。道歉者向感情受到伤害的受害者表达关切之情。
例5 2009年, 美国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于MTV音乐录影带颁奖礼为获得最佳女歌手MV致词时, 饶舌歌手坎耶·韦斯特突然冲上台夺去她手中的麦克风说:“Yo Taylor.I’m really happy for you.I’m gonna let you finish but Beyonce had one of the best videos of all time, one of the best videos of all time!”他的鲁莽行为让他的事业一落千丈。事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道歉:“I’m so sorry to Taylor Swift and her fans and her mom.I spoke to her mother right after and she said the same thing my mother would’ve said....I’m in the wrong for going on stage and taking away from her moment!I will apologize to Taylor tomorrow.”
从坎耶·韦斯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给泰勒带来的伤害所表达的关切。此策略符合同情准则, 即道歉者试图增加双方的同情和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 受害者的积极面子得到了补偿。这种道歉策略显示了道歉者的真诚, 因此容易获得公众的谅解。
6) 保证克制。道歉者承诺类似的不当言行不会再发生。
例6 2009年, 美国奥运会游泳冠军迈克尔·菲尔普斯为吸食大麻发表道歉。“I’m 23 years old and despite the successes I’ve had in the pool, I acted in a youthful and inappropriate way, not in a manner people have come to expect from me.For this, I am sorry.Ipromise my fans and the public it will not happen again.”
这种道歉策略符合同情准则, 因为道歉者通过保证这类错误不会再犯向公众请求同情和原谅。此外, 道歉者用表达自己的懊悔和未来的行动补偿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2.2 消极道歉策略
7) 直接或含蓄否认错误。道歉者不直接承认错误, 含混拖延, 回避谈论, 顾左右而言他。
例7 2006年, 美国广播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拉什·林堡的道歉是此类无意义道歉的代表案例。他在节目中对听众说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加拿大演员迈克尔·福克斯是在夸张他的帕金森综合症的病症, 根本是在演戏, 并且模仿迈克尔, 头和手臂不断地晃來晃去。这不但伤害了迈克尔, 也伤害了其他帕金森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但他回应说:“I will bigly, hugely admit that I was wrong, and I will apologize to if I am wrong in characterizing his behavior on this commercial as an act.
尽管拉什承认他错了, 但是他以除非他模仿演员迈克尔这件事是错的为理由含蓄的拒绝道歉。这种策略违反一致准则, 因为在他的行为是否具有冒犯性这件事上, 他本人和听话人的观点是有分歧的。同时, 也违反了同情准则, 因为听众对道歉者的反感加深了。拉什牺牲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保留了自己的消极面子。这种道歉不会被公众接受。
8) 找借口为了推卸责任, 道歉者为他所犯的错误找外部原因, 而不是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
例8 2008年6月4日, 莎朗·斯通再次在采访中为自己对汶川地震的不当言论道歉。“Yes, I misspoke.I could not be more regretful of that mistake.It was unintentional.I apologize.Those words were never meant to be hurtful to anyone.They were an accident of my distraction and a product of news sensationalism.”
莎朗·斯通把她所犯的错误说成是“意外”, 认为不当言论的发生是因为她分散了注意力, 是新闻追求轰动效应的产物。这表明她只是在为引起的麻烦道歉和感到悔恨, 而不是为她的冒犯性言论, 模糊了道歉的本质。找借口策略违反一致准则, 因为借口不是听话人想要听到的内容, 同时她虚伪和自以为是的态度也违反了谦虚准则。尽管道歉者的消极面子得到了挽救, 但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没有得到补偿。莎朗的道歉没有换得中国人民的原谅, 她本人和她的电影再次出现在中国也几乎不可能。
9) 归咎他人。道歉者把过失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而不是自己为错误负责。
例9 2006年, 约翰·克里宣称他试图拿乔治·布什的智力开玩笑, 但却因此引祸上身。他说:“You know, education, if you make the most of it, if you study hard and you do your homework, and you make an effort to be smart, uh, you, you can do well.If you don't, you get stuck in Iraq.”事后, 他的这番言论被认为是在侮辱美国军队的战士们。他被迫为此作出如下道歉:“I sincerely regret that my words were misinterpreted to wrongly imply anything negative about those in uniform.I left out one word.I left out the word'us.'They got'us'stuck.Instead of that, I said, 'They got stuck, 'and they're taking advantage of it.”
尽管约翰·克里承认了错误, 但他没有为此承担责任。他责怪他人“利用了”他的口误, 而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归咎他人策略违反了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 因为道歉者让他人而不是自己吃亏。约翰·克里没有补偿受害者的积极面子, 因为他没有牺牲自己的消极面子。这个不真挚的道歉没有满足他被他伤害的人们。
10) 解释否认。道歉者不承认他所犯下的错误, 并为拒绝承认提供解释。
例10 2008年, 陈冠希在记者招待会上为艳照门事件道歉。“I admit that most of the photos being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were taken by me.But these photos are very private and have not been shown to people and are never intended to be shown to anyone.These photos were stolen from me illegally and distributed without my consent.”
陈冠希在道歉中澄清说他无意传播艳照, 但这解释不了他已经犯下的错误。相反, 它的目的是为了拒绝承担责任, 并把责任转移到散播艳照的人身上。这个策略违反了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 因为它强调了让自己受益、让他人吃亏。道歉者自己的积极面子得到了保留, 受害者的面子却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这样的道歉不但不能获得受害者和公众的原谅, 而且会引起公众对他的反感。
11) 说教。道歉者用自己所犯的错误为例, 教育别人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例11在向陷入艳照门事件中的其他受害者道歉时, 陈冠希用自己的错误教育年轻人。I know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look up to many figures in our society.And in this regard, I have failed.I failed as a role model.However, I wish this matter will teach everyone a lesson.To all the young people in our community, let this be a lesson for you all.This is not an example to be set for you.
作为公众人物, 陈冠希确实有责任向社会宣传核心价值观。但是, 在这种场合下, 陈冠希用说教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错误本身转移到了它的教育意义。说教策略只能适用于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 如父子、师生等关系中。因此, 陈冠希的说教似乎把公众人物的地位凌驾于公众之上。这种道歉策略违反了赞誉准则, 因为道歉者没有试图贬低自己。同时, 尽管道歉者为自己赢回了消极面子, 受害者和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却没有得到补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积极道歉策略在公众人物的道歉中更容易被受害者和公众接收, 而消极道歉策略没有表现出公众人物的懊悔和诚意, 因此得不到公众的原谅。此外, 两个或多个道歉策略的组合使用可以增强道歉者的语用效果。最后, 成功的公众人物道歉都符合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的道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同时, 愿意用牺牲自己的消极面子补偿受害者和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公众人物会获得更好的道歉语用效果。
摘要:道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于维持和挽救人际关系的一种言语行为。该文选取了公众人物这一与以往不同的研究对象, 以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研究基础, 旨在透过公众人物的道歉语探究不同的道歉策略及其语用效果, 并指导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选取最有效的道歉策略, 从而达到预想中的交际意图, 完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道歉策略,公众人物,礼貌,面子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2.
[2]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王梅.国外道歉与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的论文 篇3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哲学 逻辑学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
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
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塞尔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修正、完善、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利用自己设计的一套人工语言符号来来表述分析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话语行为、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即:说出一串语词(语素、语句)就是实施话语行为;进行指称和谓述就是实施命题行为。做出陈述、提出问题、发出命令、做出承诺等,就是实施以言行事行为,而这种以言行事行为对听话者在行动上、思想上、信念上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语效行为。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影响很大,被人们誉为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发展的意义
在对语言做逻辑分析时,应当考虑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及整个背景知识因素,言语行为理论也是以其语用学内容与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相联结,并以其理论的系统性为不完善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提供借鉴。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传统逻辑、经典逻辑的研究方向。传统逻辑、经典逻辑只研究陈述句,并只从真假角度来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用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来取代长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真值语义论,对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扩展了逻辑学语词研究的范围。逻辑的特殊性在于它所研究的语词及由之构成的语句的特殊性。这样,从逻辑的观点看,对语词的研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奥斯汀发现某些句子的说包含有行为动词,如愿意、许诺等,并把这些行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塞尔在奥斯汀分类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合理更细致地划分。最重要的是,塞尔对语用行为句的逻辑分析研究为后来的语用逻辑研究开拓了思路。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扩展了传统逻辑的研究范围。言语行为理论是一个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运用,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用逻辑,为用逻辑的方法解释生动的言语交际,提供了理论支持。语用推理是语用逻辑的核心概念,它对具体语境的解释力是传统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及类比推理等无法比拟的。
四、结语
道歉言语行为 篇4
一、论辩、论证和反驳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奥斯汀 (Austin J.L) 和塞尔 (Searle J.R) 提出的言语行为的分类是建立在语言学中语法层面的句子的基础之上。论辩一般依靠多个句子来完成, 因而不能被归入奥斯汀和塞尔划分出的某一特定的言语行为类型。荷兰学者埃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提出了一种比言语行为更大的交际单位, 即复合言语行为。“应当区分句子层面的基础言语行为和更高级别的语篇层面的复合言语行为, 劝导、承诺、断言、宣布、请求等言语行为属于基础言语行为, 论辩是语篇层面复合言语行为的典型例子, 论辩由一些基础的言语行为组成, 但它不等于基础言语行为简单相加, 说话人首先需要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自己的论点, 该论点涉及命题P, 此时, 说话人向听话人说出连续话语1、2……n, 如果这些话轮要构成论辩的复合言语行为。” (爱默伦, 荷罗敦道斯特1991:34-37)
巴兰诺夫 (Баранов А.Н) 、安德烈耶娃 (АндрееваИ.В) 等俄罗斯语用论辩学者在将论辩视作复合言语行为的同时, 还根据主体的不同区分将论辩双方分为论证一方 (正方) 和反驳一方 (反方) , 将论辩言语行为分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我们将论辩视为由对话双方的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是论辩言语行为的两种体现形式, 二者都属于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这两种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 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
二、论证和反驳中基础言语行为
巴兰诺夫 (1990:94-95) 指出, 论证一方和反驳一方的言语行为至少由一组基础言语行为组成, 其中论辩一方通常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希望他人接受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 用另一些基础言语行为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或理由;依据言语行为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 论辩一方的言语行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论点言语行为和论据言语行为两种类型。
论证和反驳中的论点和论据主要为断言言语行为。断言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用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意见的言语行为, 在这种言语行为中, 说话人要对其断言言语行为中命题的恰当性和合理性负责, 如果他的观点受到别人的质疑, 他必须提供相应的理由。
例1:方谋说:[1]“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 不过枉费心思。”
萧涧秋突然问他:“[2]为什么呢?”
“[3]你如此煞费苦心地去救济她们, 她们本来在下雪的那几天就要冻死的, 幸你毅然去救她们, 现在结果孩子死了, 妇人死了, 岂不是……”
方谋没有说完, 萧涧秋就似怒地问:
“[4]莫非我救她们, 为的是将来想得到得到报酬么?”
一个急忙改口说:
“[5]不是为报酬, 因为这样不及意料地死去, 是你当初所想不到的。” (《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 (上) 第183-184页)
例1中方谋的论点 “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 不过枉费心思”属于断言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受到萧涧秋的质疑, 方谋提出了自己的论据, 其中话轮[3]和[5]都属于断言言语行为。
三、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
关于论证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Васильев Л.Г, 1992:63, Баранов А.Н, 1990:21, 爱默伦, 荷罗敦道斯特, 1991:34-37, 武宏志, 周建武, 2010:44) 在综合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 我们以下列对话为例, 阐述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
例2:夏东海:[1]我觉得呀, 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
刘梅:[2]给刘星?[3]干嘛呀?
夏东海:[4]人刚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啊, 当然应该奖励人家了。
刘梅:[5]行了, 他那算什么好人好事啊?[6]真是, 那不是他应该的么。[7]再说, 我告诉你, 刘星这孩子你可千万别鼓励他, 也不要奖励他, 只要你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电视剧《家有儿女》)
上述对话的背景是星在大街上看到同班同学被人欺负, 主动上前帮助了同学。刘星的爸爸夏东海和妈妈刘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夏东海提出论点“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 他这一观点受到妻子刘梅的反驳, 通过话轮[2]和[3]间接提出相反的论点“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作为奖励”。随后双方进行论据的对抗。夏东海进行论证, 而刘梅实施反驳。话轮[5]和[6]是对对方论据的反驳, 话轮[7]是提出的新的反驳论据。
为区分论辩双方言语行为并对这些言语行为进行模式化描写, 我们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双方的论点和论据:
Г—说话人, С—听话人;
Т —— 一方论点 (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 ;
Аn—— 一方论据 (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 n≥1) ;
КТ—— 另一方论点 (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的论点, 当反驳的对象为对方的论据或论据方式时, КТ可以不出现, 但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得到重构) ;
КАn——反方论据 (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 n≥1) ;
(一) 命题内容条件
论证: (1) Т是任意的命题; (2) Аn受到所表达命题Т的制约。
反驳: (1) КТ与C的前述Т有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 (矛盾或对立) ; (2) К Аn受到所表达命题КТ的制约。
“在命题内容方面, 反驳的论点的命题逻辑上直接或间接地由对方的前述话轮推导而来, 受语句主观内容的操纵, 与对方话语可以形成语义对立, 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典型的逻辑关系为对称和压缩, 还可见其他关系” (武瑷华2010:50) 。该条件能够将论证和反驳区分开来。在上述例子中, 第一个话轮是夏东海提出的论点, 命题内容是任意的, 下面的论据为这一论点提供理由, 而刘梅以反问句的形式给出了自己的反驳论点, 话轮中的命题内容受制于夏东海的论点Т, 是对Т命题内容的简说。
(二) 准备条件
论证:Г相信: (1) С不知道 (起码不是自动得知) Т是恰当的; (2) 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Аn ; (3) Г相信С会接受Аn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 即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是恰当的。
反驳:Г相信: (1) С不知道 (起码不是自动得知) Т是不恰当的。 (2) 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КАn; (3) Г相信С会接受КАn为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 即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的。
夏东海相信: (1) 刘梅不同意“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2) 刘梅将接受“刘星做了好人好事”这个理由; (3) 这个理由能支持自己的观点, 即“应该给刘星买礼物”, 这才能满足了论证言语行为的准备条件;而刘梅要相信 (1) 夏东海不会自动知道自己的论点是不恰当的; (2) 夏东海将认同理由“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3) 夏东海能从两个理由推导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这三个条件是刘梅进行反驳的准备条件。
(三) 真诚条件
论证——Г相信: (1) Т是恰当的。 (2) 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3) Аn对于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 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的恰当性。
反驳——Г相信: (1) Т是不恰当的。 (2) К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 (3) КАn对于К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 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性。
在真诚条件上论证和反驳也不同:夏东海自己要相信 (1) 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2) 刘星做了好人好事; (3) 刘星做了好人好事, 所以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这是论证的真诚条件。刘梅自己要相信: (1) 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 (2) 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 不应用礼物奖励,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 (3) 由上面两个理由可以得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才能说出上述反驳话语。
(四) 本质条件
论证——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 以Аn为理由, Т是恰当的。
反驳——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 以КАn为理由, Т是不恰当的。
夏东海的话语是让刘梅确信, 以“刘星做了好人好事”为理由, 就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 李梅的话语是让他确信, 以“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 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 一开始奖励, 他就退步了”;所以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
四、结语
论辩是一种由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在论辩过程中, 论辩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体现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两种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 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 (断言、指令、提问等) 组成。这两类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 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 它们是论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不等于它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我们具体分析这两种言语行为中的基础言语行为的特点, 在对比的基础上, 利用具体的语料总结出了这两种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依据这些有效条件, 可以有效地区分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摘要:论辩是解决分歧的重要手段之一。论辩是一种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 论辩言语行为具有两种体现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 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论辩,言语行为,论证言语行为,反驳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Андреева И.В, Опр овержени ев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 ьномдиск урсе[D]:Дис....канд.филол.наук.–Волгоград:Волгоградск.гос.пед.ун-т, 2008.
[2]Баранов А.Н.Лин вистическа ятеор яаргументац ии (когнитивн ыйподход) [D].Дис.д-рафилол.наук.–М:1990.
[3]Василье вЛ.ГАспекты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Тверь:Тверск.госун-т, 1992.
[4]Мигунов А.И.Теорияа ргумен тациик аклогико-праг матическо еисследован иеаргументат ив-нойком 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 кацияиоб разов ание:сб.статей.–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философскоеобщество, 2004.
[5] (荷) 弗朗斯·凡·爱默伦, (荷) 罗布·荷罗顿道斯特 (著) , 施旭 (译) .论辩交际谬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6]武瑷华.从语用推理看反驳[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04) .
【道歉言语行为】推荐阅读:
直接言语行为07-09
言语行为范畴08-03
解释言语行为09-22
英语言语行为09-29
教师言语行为10-28
言语行为理论11-10
教师评价言语行为06-18
广告语的言语行为研究07-12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09-21
从外交礼仪看文化差异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