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流论文(精选4篇)
言语交流论文 篇1
沟通是心灵的开放。再精巧的教学预设、再独到的教育策略, 如果遇上心灵无法向你敞开的学生, 一切都会成为泡影。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人际沟通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其方式有二:一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进行的沟通, 叫做言语沟通;二是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言语因素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 叫做非言语沟通。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通过实验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声调+55%的非言语, 可见非言语沟通方式比言语沟通更有效。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他们的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容易引发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怎样与初中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尤其是非言语沟通, 更是一门艺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做一名“微笑教育”工作者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教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 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若时常面带微笑, 则不仅反映教师的乐观和自信, 对教育事业的自觉和忠诚, 更展现对学生的热爱和宽容。面露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 这样的教师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只有用心爱学生, 用微笑感化学生, 课堂之上师生就不会有隔阂,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走向良性互动。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为学生授业解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爱儿童。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集中体现在爱心上。教师给学生一个微笑, 学生必定回报一个温暖的春天;教师给学生一片爱心, 学生必定回报一片宽广的海洋。微笑教育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姿态, 更有独特内涵。正如大诗人杜甫所说的“润物细无声”, 教师通过自己的微笑感染、带动学生微笑, 在微笑中领悟生活真谛, 学会面对挫折, 增强自信, 以“笑”对人生。从教多年, 不敢夸言自己业务有多娴熟, 但我的课堂上从不缺少微笑, 学生也是在欢笑声中积极乐观地学习。
二、学会倾听
听是人们用以沟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 倾听是人们在沟通、交往时表示对讲者尊敬或重视的一种行为方式。学会倾听, 意指要掌握, 会运用听这种沟通交往方式了解对方, 让对方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被尊敬或被重视, 并在你的倾听鼓舞下尽情倾诉。在教育引导学生, 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班主任, 你会不会听, 能不能够听;你会不会倾听, 能不能够倾听, 直接决定你对学生是否了解, 直接决定学生对你是否亲近, 直接决定教育引导的效果的优劣。记得, 十多年前, 一名成绩很差的学生在期中考试后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 这次考试我思品得了85分, 您不失望了吧?”作为班主任兼思想品德老师的我一脸不屑地打断道:“其他同学都90分以上, 你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名同学一脸愕然, 不知所措。后来, 他考试再也没有及格过, 后来竟然走上了辍学的不归路。时至今日, 我懊悔不已, 正是由于我的不会倾听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在倾听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轻视对方的问题或做负性评价。面对上述场景, 其实并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只需要认真用心地听完, 最多点点头, 就是对学生的最大肯定。
三、以身示范做榜样
初中学生年龄小, 模仿能力极强。他们模仿的对象往往是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针对这一特点, 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名好的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正是教师示范、榜样作用的最好写照。几年前一节晚自习, 外面大雨滂沱, 正在家准备去学校的我有些举棋不定。其实晚自习有专门的值班教师, 可以不去。但想到和学生约定好那晚一定去时, 我勇敢地冒雨前往。当到达10余里外的学校时, 我已经浑身湿透。全班学生把我围在中央, 惊讶地问我是怎么来的。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的我并没有回答, 只是顺手指了指墙上“诚信做人”的标语。同学们若有所思, 经此以后, 班风为之一振, 原先最懒散的那几名同学不再迟到、早退, 都能做到言出必行。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目光注视
目光注视在促进师生沟通及交谈后维持其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课堂上, 如果教师常向某同学投去温情的一瞥, 等于是告诉他 (她) :“我的交往大门对你是敞开的, 我对你是信任的。”有一名上课始终在睡觉的学生, 开始时我严厉批评, 引起他的激烈反抗, 最终不欢而散, 甚至变本加厉。有一次趁着他还没睡着, 我试着问他:“赵成尧 (化名) , 其他班一些成绩比你差的学生都在努力学习, 而你为什么不能呢?”赵成尧非常惊讶, 他反问道:“还有不如我的学生?你找一个来我看看!”我说:“等期中考试后, 我会给你答复的。但我相信, 只要稍微努力, 在你后面的人不止一个。”看到我信任而坚毅的目光, 赵成尧若有所思, 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期中考试居然考及格了。我给他看全年级的成绩单, 当发现200多个人成绩比他差时, 赵成尧高兴极了。如果没有这种信任的目光注视, 甚至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学生, 某些所谓的“差生”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变得更差。
五、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促进心灵沟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挖掘学生的潜能, 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 最终使学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的信息化都向我们显示了教育的世界趋势———情感教育。新时代的中学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情感教育既可以单独进行, 又可以融入课堂, 后者效果更好。课堂上的情感教育甚至无需言语, 创设一种情境即能达到目的。当讲到教材中有关孝敬父母的章节时, 我特意搜集了几个典故和格言, 诸如:卧冰求鲤、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当同学们看幻灯片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格言时, 一名坐在最后排的男生竟然哇哇大哭。他因为经常违纪, 没有人愿意与其同桌, 他只得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形影相吊”。该同学父亲出车祸去世, 母亲根本管不住他。我几次找他谈话, 他总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 基本抱定破罐破摔的态度。经过这节穿插着情感教育的课堂, 该学生发生了质变, 他开始学着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 把来不及对父亲表达的爱转嫁到母亲身上。之后, 他不仅成绩突飞猛进, 而且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融洽很多。两年后, 他考上了重点高中。其实, 我煞费苦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的。对于这位上课大哭的学生, 教师无需安慰、无需劝解, 默默站在他身边静静等待其将情感宣泄出来就是最好的做法。
据科学统计, 人的一生70%的精力用于沟通协调人际关系, 只有30%的精力用于从事专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由此观之, 沟通与交流是多么重要。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努力发掘自身资源, 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与学生交流, 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8.
[2]尚致胜著.沟通的魔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
[3]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书局, 2006.9.
言语交流论文 篇2
南昌县凤凰沟实验学校 饶玉芳
摘要:站要直,坐要稳,姿态、手势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自然、大方、得体、适度,显示出内在气质。其中,尤其要重视眼神和微笑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眼神,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注视全部学生,目光应在教室中扫视,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要使目光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的作用,非言语交流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既要传授大量的知识信息,又要能给学生技能信息。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还要有大量的品德教育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和板书等语言符号来完成,但也要靠相当数量的非语言符号来补充、替代,以强化语言符号的功能。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言语和非言语协调统一的交流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既重视语言符号,又重视非语言符号。
什么是非言语交流呢?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
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归纳起来是:
1、使用非言语沟通符号来重复言语所表达的意思或来加深印象的作用;具体如人们使用自己的言语沟通时,附带有相应的表情和其他非言语符号。
2、替代语言,有时候某一方即使没有说话,也可以从其非言语符号上比如面部表情上看出他的意思,这时候,非言语符号起到代替言语符号表达意思的作用。
3、非言语符号作为言语沟通的辅助工具,又作为“伴随语言”,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4、调整和控制语言,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示交流沟通中不同阶段的意向,传递自己的意向变化的信息。
既然非语言符号具有这么多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真情实感、收!、放!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影响。教师的课堂非语言符号运用就是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表情、心境和态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或提问题时,总是和颜悦色、语调亲切、教态自然,当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情绪。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激励、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使其保持学习兴趣,发挥思维潜力,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提 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应是真实自然发生的,或者是伴随所讲的教学内容产生,或者是由内心感情而发,不能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身体的移动与姿势的变化,都应是自然、贴切的,是符合教学表达所需的。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强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做到自然和蔼、真情流露。此外,教师应善于激励、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不应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个人情绪和表情带进教室,以免影响学生听课的心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能 放!能 收!。所谓 放!就是要把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表情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调换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所谓 收!就是要把不利于教学的表情隐藏起来,人为地掩饰起来,善于克制自己,排除心中一切烦恼,以愉悦的心情,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
2、强调合理搭配、统一和谐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运用恰当的非语言符号和语言讲解配合,能够使语言更具感染力,传神入微,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应有机地配合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以抓住学生的心灵,控制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讲者与听者发生共鸣,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一起使用,应是合理搭配、优化选择。即使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语言符号,也要求最佳组合。
另外,教师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注意跟教学方法、教室气氛和 环境协调一致,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感情和活动密切配合。例如,当全班学生面对板
书的问题思考时,教师不应站在黑板前挡住学生的视线;当学生潜心练习时,教师巡视动作要轻,以利于学生的专心思考;再有,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要与其它教学艺术手段,例如语言表达、板书表达、管理技巧统一协调,当与其它形式相结合时,能起到辅助、弥补、延伸的作用,从而组成一个表达的协调整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师生配合、准确适度
第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使用的非语言符号,有共同的含意,应都能被对方接受、领会、运用和掌握,而且要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应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配合能力,使教、学双方达成某种默契,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正确理解且自觉执行教师的非语言符号所提示的信息。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的举止风度、衣着服饰、坐立姿态、行走姿势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本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使手势、身姿、眉目、面部表情等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都要准确适度地运用。
具体应做到:站要直,坐要稳,姿态、手势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自然、大方、得体、适度,显示出内在气质。其中,尤其要重视眼神和微笑的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眼神,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在 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注视全部学生,目光应在教室中扫视,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要使目光具有针对性,比如,对听讲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开小差的学生及时投以制止的目光,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投以鼓励的目光等等;要保持目光有神,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要透过眼神显示出自身充沛的精力、敏睿的智慧。微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沟通方式,教师自然亲切的微笑,往往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教师应熟练地运用微笑,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并有创造性见解时,教师报以赞许和鼓励的微笑,使学生受到鼓舞;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报以宽容的微笑,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宽容、关心和鼓励,并增强其自信心。学生喜爱教师的微笑,并能从教师的微笑中得到安慰与理解,从而受到一种美育和德育的感染。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非言语;交流
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进行着动态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语文课堂教学正是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新秩序”。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将非言语交流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丰富多彩的面部语言
面部语言是人的第二语言,它可以强化、修正口头语言,甚至可以在一定时候起到超出口头语言的作用。面部语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1.眼睛
眼睛是最有表现力的面部语言。因为我们的目光和视线是可以移动的,不可捉摸的,它能顾及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并有效的运用眼睛去调控课堂。所以眼睛既可以表达支持、信任和友爱,又可以传递惊讶、矛盾和不解,还可以传递打开、延长、或关闭我们课堂的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语言是相当丰富的,目光的接触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因此用好这个“窗户”,对于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作用还真不小。
记得有一次,我去外校参加市里的一次语文评优课的比赛,由于是现场抽签临时决定上课的次序与班级,因此课前未有任何一点时间与学生接触,对学生一无所知,自己心里很没有底,这样如果一进入课堂就开始正常的教学流程,师生都未免太紧张、太拘束,势必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于是上课前,我提前一分钟走进教室,果然教室里静极了,看得出学生们很紧张,其实这时我也很紧张,但我马上意识到我不能让学生看出我的一丝不安,因为这会迅速“传染”给学生们,于是我轻吸一口气,微笑着,用自己最柔和的目光扫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捕捉了每一个同学的眼睛,就在目光交流的那一刹那,学生们好像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微笑着回应我,一下子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紧张感消失了,很快学生们进入了状态,毫无疑问,这堂课我成功了。
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我们老师,要用好自己的眼睛,学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或把头埋在讲台上,或仰视天花板,不与学生发生目光接触与交流,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
2.面部表情
面部语言中,面部表情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言语交流形式。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运动构成的,是人的心理感情的外在表现。很明显,面部表情是有目的的,习惯上用来传递一些信息:如皱眉表示沉思,提眉表示惊讶,怒目表示愤怒,咬唇表示难受,微笑表示赞扬——在学习情境中,这些表情往往是一闪而过,但教师如果善于用好这些表情,就能有效地控制和鼓励学生的一些行为的产生。相反教师一成不变的表情会让学生感到严肃、单调、厌烦,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情绪低落。
因而语文课堂上,老师不断变换的表情能让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变幻莫测的肢体语言
头、臂、手和其他身体部位组成的体态是广泛的非言语交流通道,我们老师肢体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可能向学生传达一点信息。如点头表示对学生的肯定、认同;摇头表示失望、否定;侧着头表示某种期待;讲解板书时,轻叩黑板表示突出重点;敲击讲台表示希望引起学生注意;学生讨论时击掌几下,表示讨论结束;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肢体语言,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生动活泼、激情飞扬。
如一次语文课上一篇课外美文《一代父母心》,文章非常感人,讲到动情之处,班上一位刚刚失去父亲的男同学,触景生情,禁不住伏在课桌上抽泣起来,看到这个情景,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在他肩上有力的拍了一下。很快的,他抬起了头,擦干了眼泪。就这样,一种关心、一种理解、一种安慰、一种鼓励——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一“摸”一“拍”的两個动作中,成功的传递给了他。是啊,有时候无须多言,信息照样可以传递,感情照样可以沟通。
由此可见,经意间不经意间,机智地使用我们变幻莫测的肢体语言,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加充实。但我们要注意,不可滥用肢体语言,因为用得过多会使学生分不清主次,无所适从,或只注意教师体态本身,而忽略了教师想要传递的信息,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姿多彩的服饰语言
服饰语言也是一种典型的非言语交流形式,它载有反映社会风气,历史条件及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的信息,更是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与审美能力的重要而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服饰,可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让一个人了解自己。教师的服饰语言同样可以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老师的服装整洁大方,图案清晰,色彩明丽,学生看了也会心旷神怡,轻松自然。如果老师的服装色彩单调,样式死板,学生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毫无生气。但过分色彩鲜艳,样式新奇,又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校效果。因此,教师的服饰除了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外,还要受到社会正统文化的规范,受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课堂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的服饰应整洁、美观、大方。
如上《周总理,你在那里》,我们就尽量避免衣着色彩过分鲜艳、样式活泼;如上《多彩四季》单元,我们的服装色彩就可亮丽些,活泼些;如上《民俗风情》单元,有条件的老师就可以穿一些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去上课,如唐装、扎染衣服、丝绸服装等,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篇4
一、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功能与类型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之间言语与非言语交际与协调的过程, 二者之间围绕既定的学习内容与话题, 并通过“语言”与“行为”进行智力、情感、思想、行为上的沟通, 最后达到互相影响的目的。从社会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 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纯的言语交际并不能完全解决知识与信息传递的障碍, 在某些方面它必须借助于非言语因素才能更为有效地传递信息。而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非语言行为, 包括肢体动作、身体姿势、体位 (体态) 以及面部表情、衣着服饰等行为。
通常来说, 课堂非言语交际行为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 信息传递, (2) 对教学效果的增益作用, (3)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 课堂教学和氛围的控制与调节。语文教师如果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非言语行为, 则会使得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手段的运用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思想灵活、想象力丰富, 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能“束缚”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想, 而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非言语表达所营造的课堂氛围。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善于灵活运用这些非言语交流手段。
(一) 有效运用面部表情, 传达教师的心理期望
面部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 它能够传达鼓励、信任、友爱等信息, 也可以将教师的心理预期传达给学生, 其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面部表情主要体现为喜、怒、哀、乐等, 它可以是教师情感的体现, 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期望的传达, 其在课堂交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微笑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充满自信, 教师和颜悦色的情绪会给学生带来快乐、轻松、没有压迫感的情绪;教师皱着眉头会压抑学生的情绪, 若体现出烦恼、不耐烦等信息, 则会给学生带来诸多负面情绪, 降低学习热情与欲望。若教师一点情绪都没有, 在上课时冷若冰霜, 又怎么能够去感染学生呢?
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充满亲切、热情与和蔼, 让课文迸发更多的人性和情感, 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 从而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二) 适当运用肢体行为, 与学生形成默契
肢体动作是人们最自然、使用最广泛的非语言交流手段, 它可以作为语言系统的有效补充, 也可以独自使用, 用以对目标传达某种信息。例如点头表示对学生的肯定和认同, 摇头表示否定与失望, 敲击黑板表示重点, 拍击讲桌表示引起注意等。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鼓掌或者轻拍学生肩膀, 则完全可以起到较大的鼓励与支持作用。另外, 通过眼神可以起到制止、鼓励或者关注的效果, 教师用敏锐而亲切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 使他们感到被重视, 甚至在学生走神或“搞小动作”被制止而又不至于令他难堪时, 感到教师还在给他机会, 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在无意识中与学生形成一种默契, 达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三) 利用得体的衣着服饰, 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的许多行为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衣着服饰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倾向, 教师的服饰语言同样能够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情绪。若教师服饰色彩单调、样式死板, 会给学生造成乏味、无生气的情绪, 但过于艳丽与新奇则又会干扰学生注意力。因此, 教师的服饰必须搭配自然、整洁、大方, 给小学生树立心理上的模仿对象, 引导其审美观和行为。
(四)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非言语反馈行为, 并及时作出合理的应对回应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言语交流行为是否取得效果, 必须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表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掌握教学状态与效果, 并调节课堂教学活动, 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对于如何接收学生的非言语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获取:
第一, 与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 通过眼神交流 (直视、凝视时间长短) 可以确定学生躲闪、是否有兴趣、是否有疑问、赞成与否等观点;第二, 通过观察学生的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与教师的接近度来获得反馈信息;最后, 通过学生的手势行为来获取反馈信息, 如学生双手交叉 (表示注意力集中或者厌烦不安) 、踹手 (轻松或者挑衅) 、用手托腮或者脸颊、下巴 (表示不再兴奋或者疲劳) , 等等。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观察学生的非言语反馈来合理地调整教学行为,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言语交流论文】推荐阅读:
言语沟通论文09-02
非言语沟通论文05-13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09-17
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09-21
非言语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论文4206-02
间接言语06-10
言语指导07-02
言语表达07-23
言语信息07-27
人物言语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