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幽默翻译(精选9篇)
言语幽默翻译 篇1
摘要:幽默可分为言语幽默(通过语言表达的幽默)与非言语幽默(通过肢体语言等表达的幽默)。字幕翻译中言语幽默元素的翻译很具有挑战性。译员需要客观科学地理解幽默元素之所以幽默的原因,以及在目标语中恰当地重构这些幽默元素。本文通过对Veatch在1998年提出的幽默的三个要素的探讨,为译员提供科学理解幽默元素的思考模型,以期帮助译员更好地在字幕翻译中重现言语幽默,达到翻译目的。
关键词:字幕翻译,言语幽默,背离性,常规性,同时性
幽默是一个抽象概念。尽管日常生活中充满幽默元素,但人们通常难以给幽默下一个准确定义及解释清楚如何恰当地分析幽默元素。如今随着西方英语影视资源不断涌入我国,外国剧目在国内风靡。虽然可以通过配音将外国影视材料呈现给观众,然而为了保留这些影视材料的原汁原味,多数时候发行方还是会采取保留原声,给剧目添加字幕的方式,这也使得字幕翻译市场需求庞大,亟需能够高效快速翻译的字幕翻译译员。无论是情景喜剧还是脱口秀,这些剧目中不乏幽默元素。然而,很多字幕翻译译员都并不能够胜任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翻译。(Veiga,2009)学界或者网络上经常会有对某个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不当翻译进行的讨论。究其根源,字幕翻译译员不仅要对源语及目标语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有科学理解各种幽默元素的能力。本文将参考Veatch 1998年提出的言语幽默理论,对幽默的定义及其组成元素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译员更好地翻译字幕中的言语幽默。
1 幽默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都曾对幽默下过定义,其中Nash在1985年曾这样描述幽默:
A complex piece of equipment for living,a mode of attack and a line of defence,a method of raising questions and criticising arguments,a protest against the inequality of the struggle to live,a way of atonement and reconciliation,a treaty with all that is wilful,impaired,beyond our power to control.(Nash,1985:1)
Nash的描述详尽列举了幽默的各个功能。在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2004)中可以找到学术性更强的定义,即幽默是the ability to find things funny,the way in which people see that some things are funny,or the quality of being funny。该定义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幽默:幽默是一种能力,一种方式,及一种品质。本文将从幽默是一种品质(言语文本所具有的一种有趣的品质)的角度着重分析。
根据不同传播方式,可以将幽默分为两类:言语幽默(例如笑话)及非言语幽默(例如有趣的动作)。本文将仅分析言语幽默,因为非言语幽默的表达方式与语言无关,更无须翻译,即非言语幽默是fairly abstract logico-deductive processes which are obviously language-independent。(Attardo,2002:188)
很多学者都曾研究过言语幽默。Veatch(1998)提出言语幽默的三个要素,Attardo和Raskin(1991)发表了言语幽默概论(GTVH)及其六大知识资源(Knowledge Resources)的层级排列规律。鉴于Veatch提出的理论可以清晰地解释幽默之所以存在或不存在的原因,本文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将根据Veatch的理论分析言语幽默。
2 幽默的三个要素
Ve a t c h(1998)认为,如果想要受众感知到幽默,那么言语文本就必须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背离性(Violation)、常规性(Normality)和同时性(Simultaneity)。同时性指的是背离性和常规性必须同时存在,否则受众将无法感知到幽默。
背离性指的是言语文本中的幽默元素必须与公众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如果一个言语文本本身与大众认知过于一致,不存在任何背离性,那么受众将只会把该言语文本当做一般的文本,而不会觉得它幽默。例如,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海豚湾》(The Cove)中一直谈论的是海豚保护工作,整个纪录片语言平实,情节严肃,言语文本中并不存在对于公众认知明显的背离,这样的言语文本在翻译到目标语后,受众也不会觉得该片具有幽默性。
常规性指的是尽管言语文本中会有一些背离,但在感知者眼中整个笑话是正常的,否则受众可能感知不到幽默,反而会产生愤怒等其他情绪。如果言语文本中只有背离性,没有常规性,那么受众也将无法感知到幽默。常规性的缺失分为两种:完全缺失及部分缺失。(Veatch,1998)当目标语文化是言语幽默的对象时,第二种情况可能会发生。
3 应用
Veatch(1998)提出的幽默的三个要素对字幕翻译中言语幽默元素的翻译提供了指导。首先,它帮助译员更透彻地理解源语文本中的幽默元素。在翻译言语幽默时,译员需要理解源语作者如何在文本中取得了背离性、常规性和同时性,从而理解幽默元素。其次,人们也可以根据这三个要素衡量译员是否成功处理了源语文本中的幽默元素。译员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客观科学地分析目标语文本中的幽默元素是否具有这三个要素。如果某一个元素缺失,那么就可以针对缺失的这个元素,考虑是想办法重现,还是改编甚至删除。无论决定如何,译员都应该遵循科学的理论依据。下面,本文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幽默理论指导字幕翻译。
例1:
Miranda:It’s what us elegant girls about town do.
Stevie:Don’t you mean elephant girls?(Miranda第一季第一集04:39)
在英国情景喜剧《米兰达》(Miranda)中,女主角Miranda常因身材魁梧而受人奚落。在例一中,Miranda和她身材娇小、女人味十足的朋友Stevie炫耀自己下午喝了下午茶、逛了街,强调自己淑女,很elegant。而Stevie马上反击她说她不elegant,相反应该是elephant girl。
该桥段通过elegant和elephant两个发音相似,但意思截然不同的词,取得了背离性和常规性,实现了言语幽默。直译elephant girl为“大象女性”并不可行。“优雅女性”和“大象女性”并不是一组反义词,观众不会觉得Miranda和Stevie的对话幽默,相反可能觉得Stevie说话粗鲁,理会不到源语文本用词的精妙。所以在翻译时,译员应着力重现elegant girl与elephant girl间的背离性。此处可以将elegant girl转译为“白富美”,而elephant girl译为“土肥圆”。“白富美”和“土肥圆”之间构成鲜明的对比,言语文本有背离性,就如elegant girl与elephant girl一样。而“白富美”和“土肥圆”是为中国大众广泛运用的两个词,具有常规性。这样翻译,目标语文本将同时具有常规性和背离性,从而实现言语幽默。
例2:
Miranda:Well,Bonjour to vous!That’s the sort of sophisticated patter you will get from a woman who’s still got a boyfriend.(Miranda第三季第三集00:01)
在例二中,Miranda在和观众打招呼时,想炫耀自己终于有了男友,而有男友的女性是优雅的,在和大家打招呼的时候也要用优雅的方式——说法语(Bonjour to vous)。若将该句法语直译为“你好”,观众将体会不到这句话有任何的背离性,反而会疑问为何“你好”就是比较高大上的打招呼方式(sophisticated patter)。为了重现幽默,在翻译时,应在字幕上添加注释,将该句译为“你好(法语)”,帮助观众重构源语文本中所具有的背离性,即Miranda试着用优雅的举止装作自己优雅的表象与她并不是一个优雅的人的事实与相背离,从而使目标语文本幽默。
4 结语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有一定章法可循的科学,字幕翻译也如此。在处理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翻译时,译员不仅要具有幽默感,更要能够科学地分析言语文本之所以幽默的原因。借助Veatch在1998年提出的言语幽默理论,译员可以更科学地理解源语文本,更好地在目标语文本中重构言语幽默的3个要素,即背离性、常规性及同时性,以更好地帮助目标语文本实现交际目的,取得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
[1]Attardo,S.Translation and humou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ur(GTVH)[J].The Translator,2002(2):173-194.
[2]Attardo,S.&Raskin,V.Script theory revis(it)ed:joke similarity and 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J].Humor,1991(3):293-347.
[3]Nash,W.The language of humour[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5.
[4]Veiga,J.The translation of audiovisual humour in just a few words[A].New trend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C].Diaz,Cintas,J.Multilingual Matters:Bristol,2009.
[5]Veatch,T.Theory of Humor[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8(11):161-215.
基于关联理论的言语幽默分析 篇2
【关键词】幽默 关联理论 明示刺激 脱口秀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关于幽默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弗洛伊德的《玩笑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就得以体现。自此之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幽默,试图探究幽默的本质以及幽默的产生机制。其中包括优越感论,慰藉论,乖讹论等。除此之外,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语用学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也为幽默机制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但之前有关幽默的语言学研究更关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应用。而且很少有研究涉及对脱口秀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的研究框架能够为关联理论在幽默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并且本研究能够填补对脱口秀中幽默分析的空缺。
二、传统的幽默研究
1.优越感论。优越感论又被称为降级理论或轻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嘲笑他人的不幸,愚蠢或错误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因此,幽默是通过在嘲笑或轻视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突然的优越感而产生的。该理论追溯到希腊有关幽默的修辞学理论。柏拉图认为恶意和嫉妒是快乐的源泉,人们通过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得愉悦。类似地,亚里士多德也把幽默看成是对能力有欠缺的人的模仿。几乎所有有关幽默的著作,包括当代的研究,都把优越感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尽管如此,一些学者指出该理论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说一些双关语或是小孩子的话语也可以引人发笑,但这些话语目的却不是在于制造优越感。
2.慰藉论。慰藉论认为性冲动的压抑或伦理道德的约束会使人们精神紧张,而幽默通过帮助人们释放这种心理能量来使人们摆脱世俗或规章的约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精神分析研究详尽地解释了笑声是如何释放紧张感和累积的心理能量的。然而慰藉论仍存在其局限性:慰藉论的研究脱离语境,试图用单一的一组原因来解释所有笑声产生的过程,不顾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历史,或人物等因素。因为没能考虑到社交所具备的具体特征,因而慰藉论的研究不能辨别出不同环境下笑声的区别,而且慰藉论试图在解释笑声的作用而不是探索幽默的机制。
3.乖讹论。除了优越感论和慰藉论之外,乖讹论对于幽默的研究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并为许多当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幽默来源于互不相干的概念或情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结合,并导致实际的结果和人们的预期之间产生冲突。Beattle认为当人们把两个以上不一致,不相称或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境看作一个统一的复合体或集合或者人脑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注意到它们之间某种相互联系时,笑声就产生了。尽管这一有关乖讹论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但乖讹论的创始者却是康德和叔本华。康德认为幽默是伴随着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突然的落差而释放的情感,并且叔本华对其作了具体的描述。尽管这种结果与期望的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幽默的诱因,但一些学者认为把不和谐的现象转化为和谐的这一过程才使得相应的情境变得有趣。而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当预期不符合事实时,幽默的接收者意识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第二阶段,幽默接收者试图通过一些认知手段来化解其中的不和谐,从而发现笑话中有趣的部分。通过这两个阶段,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幽默中潜在的有趣的元素。
这三种传统的理论,尤其是乖讹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幽默的机制。除此之外,幽默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幽默话语是通过话语内涵来实现交流意图的。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关联理论都可用于幽默的分析。而本文将要着重分析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是如何应用到幽默话语的分析中的。
三、理论框架
1.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原则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他们认为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四项准则都能被归结为关联性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又包含两个准则,分别是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明示刺激)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对于话语输入来说,其关联性程度会有不同,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认知效果或语境效果,二是处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对关联性的影响如下:1)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性成正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因素,与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认知原则表明人脑试图通过最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换句话说,在理解话语时,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交际原则的理解涉及两个概念:明示刺激和最佳关联。要理解明示刺激,我们需要先理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两种交际模式:一是语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码模式认为交际是对信息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只能解释明确表达出来的语义而不能发掘内含的意义。推理模式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提供他要表达的意图的证据,听话人根据这些证据,结合“共有知识”而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明示交际推理的概念。“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是通过某种明显的方式进行编码,把信息意图明白地显现出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幽默的体现往往蕴含在交际意图中。再说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两点描述,首先明示刺激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说话人付出一定努力进行处理,其次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具有最大关联性。
2.认知语境。在解释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时,我们提到具有最大关联的信息指的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在关联理论中,第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语境。Blakemore认为认知语境指的是听众根据其感知能力和对之前话语的理解而构建的假设或设想。并且人们对经常遇见的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Sperber 和Wilson也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其中包括之前话语所表达或暗含的假设,以及与这些假设或话语本身中所含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还认为在理解话语时,听众需要选择认知语境来建立关联性。因而在理解幽默话语时,听众需要在已有的认知语境中来选择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并通过转换认知语境来进一步寻求最佳关联。
3.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为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清楚两个概念,即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相应的语义表达而程序意义指的是语用推理所应进行的某一方向或某种特殊的计算过程。以连词but为例,它的程序意义是指它能用来反驳或消除前句所引发的假设。除此之外,程序意义还可以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法层面甚至是语用层面来帮助预测下文的内容。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都需诉诸认知语境来做出典型预测。
4.明示刺激的种类。根据上述概念,明示刺激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冲突和程序意义冲突两类。概念意义冲突包含歧义现象,如一个单词能引发多个认知语境。除此之外,概念意义冲突也指一句话的概念意义与事实或前文所表达的含义不一致。而程序意义冲突指的是某一话语与前文的程序意义所引发的预期不符。
四、基于关联原则的话语幽默分析
1.概念意义冲突
(1) I grew up in China.Who didn’t?
在这句话中,who didn’t 的概念意义是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但这明显是与事实相冲突的,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明示刺激。尽管“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这一概念意义具有最大相关性,但与事实的冲突使听众转换他们的认知语境并发掘其中隐含的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Who didn’t?”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一些美国人身上所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因而这句话的内涵意义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他们以为世界就是美国,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2) I read on Men’s Health magazine that president Obama every week has two cardio days and 4 weight lifting days.I don’t have to exercise because I have health insurance.I live in Massachusetts where we had universal healthcare and then elected Scott Brown.Talk about mixed message! I think there was a movie about him.It’s called “Kill Bill”.
在这段话中,最后的“Kill Bill”有歧义,“Kill Bill”原意是指电影的名字是《杀死比尔》,但在这句话中也可以指法案。因而“Bill”这个词的两个概念意义之间产生冲突,形成明示刺激,从而使读者发觉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Scott Brown扼杀了医保法案。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认知语境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转变,即从一开始想到的电影名字转换到扼杀法案这一概念,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幽默。
(3) We have Mr.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here tonight.I have read your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I see you.I think the book is much better.They should have cast Brad Pitt,or Angelina Jolie.
在这段话中,黄西说副总统乔·拜登的自传比其本人要好很多,但这句话的概念意义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因为自传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好于本人。这样,话语的概念意义和我们所以为的事实就形成了相互冲突,从而使听众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其实是在暗讽副总统的自传过于美化了其本人,幽默效果由此产生。在这个例子中,也存在由最大关联的概念意义向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的转变。
2.程序意义冲突
(1) This is my first time on CSPAN,a channel I obvious always watch when I couldn’t handle the demagoguery and sensationalism of PBS and QVC.If I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fter watching CSPAN,there are CSPAN2 and 3!
在这段话的语境中,“still”这个词蕴含的程序意义,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下文,应该是说话者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其无法入睡的状态,然而说话者接下来说的方法却仍与C-SPAN有关(C-SPAN C-SPAN2,C-SPAN3 是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新闻频道)。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冲突就形成了一种明示刺激,使听众意识到这句话实在暗指CSPAN的节目很无聊,看得太多肯定会把人看睡着。因而这种对CSPAN的暗讽就制造了幽默效果。
(2) My dad was a grumpy guy.But occasionally he tried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When I was 7 he said to me,“Son,why is tofu better than centralized socialist economy?” 5 minutes later,I said,“Why?” He said,“Because I said so!”
在这段话中,说话者引用了他父亲和他的一段对话。他父亲问了一个很荒谬的问题:为什么豆腐要比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好?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反问他父亲为什么。根据相关的认知语境,我们所期待的是对问题的合理客观的解释。然而他父亲给出的答案比问题更荒谬:“因为我是这么说的!”这个回答与们所期待的客观合理的答案相违背,从而使听众明白了他父亲确是如他之前所说的性情乖戾。因而这段话通过设计程序意义的冲突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关联理论分析脱口秀中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和理解过程,并着重强调明示刺激能够促使听众转换其认知语境,理解话语内涵,从而理解话语中的幽默。
参考文献:
[1]Attardo,S.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言语幽默翻译 篇3
一、偏离语言规则
3岁以后, 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迅速发展。幼儿是天生的语用创造大师, 他们的创造一开始大都是尝试表达, 往往是错的。这一种偏离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有意的偏离, 比如幼儿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 例如, 把“脚”说成“手”, 把“猫”说成“狗”, 把“妈妈”喊成“爸爸”。二是无意的偏离 (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 , 它包含偏离词语意义、偏离语法规则两类。
1. 偏离词语意义
偏离词语的意义, 就是幼儿常常按字面意思或字音理解或使用词语。
语例1:落汤鸡就是落在汤里的鸡。
语例2:冬瓜是不是东边的瓜?西瓜是不是西边的瓜?
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 他们对词语意义及其使用语境的理解不完全, 他们很严肃地给词语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对这种情况, 成人要欣赏其超常规的美, 但也要适当干预, 适当解释, 告知孩子正确的意义及用法, 帮助其提高认识, 切不可一笑了之。
2. 偏离语法规则
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平时学到的词语。幼儿开始用不同的词去替代同一结构里的词, 由一个词语类推出一系列的词语, 体验词语的组合的极限, 把词语当作积木, 按照自己的逻辑搭来搭去, 对语法规则的过度类推造出幽默之语。
语例3:妈妈说:“祝你上舞蹈班愉快!”她还了一句祝福语给妈妈:“祝你一定要带礼物给我!”
语例4:妈妈喊她周大元, 她说周大妈。
语例5:爸爸说:“周大元到圆缓园 (饭店名) 。”她回道:“周大爸去爸爸爸。”
3~4岁的孩子特爱“顶嘴”, 说反话, 你说一个词, 他回几个词。他听到别人说什么, 他也想说。孩子时常说一些别人甚至他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话, 实际上, 他只是在模仿结构。对幼儿这样的偏离语法规则, 成人可以适度纠偏, 但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不礼貌或不听话, 因为这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必经阶段。
二、偏离事理逻辑
由于3~4岁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 他们常会说出一些有悖事理的话。这些话从语法上来看没什么问题, 但表达的是错误的信息, 是认真的笑话、天真的错误。就好像他们会认真地画出方脸的猴子、绿色的太阳一样。
语例6:女儿看到妈妈穿印有女孩图案的T恤衫, 说这是女孩的衣服, 妈妈给我穿吧, 妈妈说等你长大后再给你穿吧, 她说我已经长大了, 你看我多高啊。 (她觉得90厘米就是高)
语例7:“妈妈, 你看我的脸洗得多干净, 真新。” (她以为干净的就是新的)
幼儿用正正经经的语调说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错误命题, 但这样的表达符合孩子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进程。因此, 我们不要简单地停在错误命题本身, 而是要理解话语产生的深层原因, 适当纠正之余要欣赏孩子的表达, 还要欣赏他们错话中幽默的美感。
三、偏离成人思维定势
幼儿思维和表达有其特殊性, 常常偏离成人思维定势, 让他们亦叹亦喜。这种偏离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 幼儿言语中含有丰富的想象
幼儿在物体和物体之间、物体和词语之间构建联系方面很有创造力。幼儿的这种认知逻辑的特殊性使孩子常充满想象力, 这种能力让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 一切事物都能吃饭、唱歌、跳舞、说话, 而原本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发生。这超出成人的思维, 是孩子特有的幽默感。
语例8:女儿剪了好多纸条放在爸爸的脚盆里, 倒了一些水进去, 然后把脚盆端到爸爸的面前, 说:“爸爸, 面条煮好了, 请你的脚吃面条。”
语例9:女儿一不小心把牙签弄得满桌子都是, 自知理亏, 连忙往盒子里捡, 可是放得不整齐, 恰巧爸爸走过, 女儿掩饰说:“爸爸, 牙签发芽了!”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 幼儿的幽默感往往在他们的丰富想象中表现出来, 在他们的话语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夸张, 而且这些修辞格的运用极其娴熟, 仿佛经过专门训练, 给成人带来非一般的体验。
2. 幼儿言语体现贪吃、贪玩的心理
孩子常将注意力集中于容易理解的事物, 所以他只想着他周围的人和事。他们的很多智慧用于保护或占有吃和玩的资源, 其稚拙之态常常让成人觉得好笑。
语例10:妈妈说:“宝宝, 我家有两块蛋糕, 一块大的, 一块小的, 给谁吃啊?”女儿说:“给我吃。”妈妈说有两块呢。她说大的太大了, 等宝宝长大再吃吧, 小的现在吃。过一会她又说大蛋糕先吃掉一半, 也就变成小蛋糕了。
语例11:女儿说:“妈妈坏, 给妈妈吃皮, 小姨小, 吃小一点。宝宝乖, 吃大一点。”
对幼儿以上的这类言语不能一味地责以自私, 而应适当引导,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培养孩子幽默感, 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开心地玩。在游戏的过程中, 他们会逐渐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则。
3. 幼儿言语超出了他们的年龄, 让人觉得幽默
(1) 单纯的模仿。
语例12:妈妈在家整理房间, 女儿看见说:“弄得乱七八糟的, 爸爸回来打你哟。”
语例13:妈妈总是鼓励她说:“我知道你很能干的。”一天早上, 她大叫妈妈来帮她拉裤子。妈妈说:“我很忙, 我没劲。”女儿说:“我知道你很有劲的。”
幼儿就是喜欢单纯的模仿, 不过, 他们这种类型的言语提醒成人, 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 孩子的话就是一面闪亮的镜子, 又像录音机, 有时他们太像成人了, 让成人不得不时时反省自己。
(2) 智性的幽默。
有时候幼儿言语应答极快, 包含智慧, 超出他们年龄的平均水平, 有时甚至让大人自叹不如。孩子的语言幽默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排解抑郁。大多数幼儿已经学会并乐于说幽默的话取悦他人、获得控制感 (责问大人, 或跟大人开玩笑, 捉弄大人) 或彰显自我优势。
语例14:女儿偷偷把一个东西挂在妈妈脖子上, 突然大声尖叫道:“哎呀, 妈妈, 你肩膀上是什么呀?”妈妈说:“是红豆项链。”她笑着说:“我还以为是一条大虫子呢。”
语例15:在商店, 女儿不肯离开, 妈妈便拿她开玩笑:“你不走, 就把你卖给商店阿姨, 好不好?”她立马教训妈妈:“东西才能卖呢, 人不能卖, 你还不知道啊?”
语例16:女儿看到超市货架上的海苔, 要吃。妈妈哄她:“肚子饿了才能吃海苔。”女儿说:“等你付过钱, 我的肚子就饿了。”
听着孩子的童稚但又很有智慧的话语, 我们一边笑, 一边不得不赞叹孩子言语的奇妙。他们将自己智慧融化在言语里, 这时候的幽默已经不再是浅层次的, 它已经符合语言大家钱钟书对幽默的定义了:“它是一种高卓的机智, 是对世事达观洞悉、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
小品言语幽默溯因推理 篇4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 溯因推理 语用推理 皮尔士 言语幽默
【中图分类号】I2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18-02
一、引言
在传统逻辑学中,一般把逻辑推理分成两大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在亚里士多德的假设基础上提出了还存在另一种逻辑推理形式——溯因推理。言语理解是一个建立假设、论证假设的推理过程,溯因推理在建立假设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溯因推理作为提出一个解释性假设的创造性行为,既是一种严格的理性的逻辑推理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溯因推理才表现了科学认识中主体的能动性。关于溯因推理理论的具体内容和与演绎、归纳推理的比较,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根据幽默是否借助于语言又可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本文仅对小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入手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言语幽默的实现需要三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思维的创作、语言的表述和人们之间的交流,而真正能够贯通三者,驾驭三者的是——逻辑。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和心理实现过程均离不开逻辑。
二、溯因推理理论概述
(一)三种语用推理间的比较
在传统逻辑中,语形推理和语义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语言逻辑研究的主要是语用推理,即指在推理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因素补充或增加某些省略或缺失的前提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的推理。西方逻辑学把语用推理分为三类:演绎、归纳和溯因。
1.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三段论:
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这是三段论的第一格,也就是完善的格。此格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演绎推理——结论蕴涵在前提之中,且其推理规则具有恒真性。但是演绎不能导致新的发现,因为前提已经蕴涵了所有的结论。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的已知特性出发,推导出更多相关事实或者同类事实的性质,其推理格式如下:
2.已知所有的p为q,
所以,p为q。
溯因推理,顾名思义就是要追溯原因,即从已知的结论出发,试图确定与这个结论相关的可信的解释。其推理格式可概括为:
3. q(q为已知的事实或者现象等),
p→q(p此时可以用来解释q,其他假设没有p那么好地解释q),
p(所以,p应该是真的)。
可以看到,溯因推理是从后件推出前件,并给结论增加了新的发现。但是,结论与前提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具备必然性,因为两个前提的合取并不蕴涵结论。我们不妨把三种语用推理的比较用一个表格来更直观的展示:
(二)溯因推理及其模式
从逻辑起点看,溯因推理把已知的事实或现象作为推理的逻辑起点,并且这个事实或现象必须是确信可靠的;从思维进程看,溯因推理的进程具有逆向性。从能看到的事实或现象出发,通过分析相关的背景知识去逆向推导已知事实或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或条件等;从推理结论看,溯因推理的结论并不一定能从前提中必然得到,只是一种可能的最佳解释。
以上对溯因推理特点的分析是从皮尔士对溯因逻辑的阐述中得到的:即先有令人惊讶的事实被观察到,因而需要提出假说来解释这些事实。要为这个被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寻找一个与之相关的最佳解释来确定这个事实或现象存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皮尔士溯因推理的模式大致如下:
1.令人惊讶的事实q被观察到;
2.如果p是客观真实的,那么q也就必然真实可信;
3.所以,寻找到的最佳解释p是真的。
对于溯因推理的结论,前面阐述过是具有或然性的,前提不一定蕴涵结论。这种或然性根源于其前提的猜测性,由于缺少严谨的逻辑规则的约束,溯因推理的结论就具有很大的自由度。正是这种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变化莫测的语言交流中言语理解的多样性。因此,把溯因推理的假设过程应用到言语幽默作品中,为揭示小品中言语幽默背后的根源提供依据。
三、小品中言语幽默的溯因推理分析
小品中言语幽默的交际过程较一般言语需要更为复杂的推理过程,因为对幽默的理解不仅仅涉及到小品的作者和表演者的思维过程,还要考虑观众的推理过程,因此小品要成功就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智力和认知能力要求。春晚小品《不差钱》就大获成功,一夜之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掌声。那么在这个小品段子中,哪些言语是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呢?这些产生幽默效果的对话又是通过怎样的推理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溯因推理在小品《不差钱》中发挥的作用。
毕福剑:来点家常便饭,民间的。
赵本山:民间的是吧,来民间的。这样,来个小野鸡炖蘑菇。
小沈阳:没有。
赵本山:这个可以有。
小沈阳:这个真没有。
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篇5
关键词:说话人,听话人,指示语,预设,会话含意,合作原则
引言
幽默是人与人众多交流形式的一种, 能够产生其它交流形式所不能提供的许多交际功能。对其恰当、合理的使用, 不仅能够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加几分愉快轻松的色彩, 还能够使说话者间接的达到想要表达的交际目的与效果。
本文是从语言学中的语用角度出发, 从指示语、预设、会话含意三个方面, 结合实例, 对言语幽默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在阐述言语幽默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合理的运用幽默, 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一、幽默与指示语
指示语被称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就是说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等都需要做出确切的解释, 并且要与语境相互联系。如果说话者对所指事物交待不清, 就会导致听话者错误理解交际指信息。幽默便有机会产生。
一名丈夫喝多了很晚到家。他知道妻子非常生气, 便轻轻走到沙发旁逗小狗。妻子说:“喂, 你和那头笨猪在一起有什么意思呢?”丈夫立即笑着答:“亲爱的, 这是狗呀!”妻子说:“我在问小狗, 谁和你说话了!”
该例的幽默是源于丈夫对指示语“你”的错误理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你”通常是指听话人。妻子第一句话中的“你”实际指的是家中的小狗, 并非听话人丈夫本身。说话者借用具体语境中人称指示的不同而达到责备丈夫的目的, 听话者也没有正确理解交际中的指示语, 从而产生了幽默。
二、幽默与预设
预设是揭示幽默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方面, 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具有如下三个特性:合适性、共识性和可撤销性。
2.1合适性
预设的合适性指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必要的适合条件。话语要与交际语境相符合, 否则就违背了合适性, 会在交际过程中产成障碍, 幽默效果也会随即产生。例:
妈妈:“宝贝, 有没有看见妈妈前几天戴的那个玉坠?”
儿子:“没看见。”
妈妈:“那个玉坠妈妈特别喜欢, 一定得找到。哪怕是找到碎片也好啊, 那样就可以到商店免费换个新的。”
儿子:“在床头柜的抽屉里。”
该例中存在着两个预设。母亲的预设是认为孩子见过玉坠并可能已经被他打碎。孩子的预设是没有见过玉坠。母亲的交际意图是核实自己的预设, 于是在言谈中将儿子事先没有见过玉坠的回答引导至主动说出碎片的位置。正是由于孩子违背了预设的合适性而形成幽默, 引人发笑。
2.2共识性
预设的共识性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都可以接受的信息。倘若有一方忽视了共识性, 那就为幽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
在一次宴会上, 一位火箭专家向朋友们宣告:最近我们将把几只老鼠送到一个遥远的星球去。话音未落一位女士插嘴说:“哟, 这样去消灭老鼠不是太花钱了吗?”
由于交际一方的女士不了解交际信息, 破坏了预设的共识性, 使得对话幽默风趣。
2.3可撤销性
预设的可撤销性是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 说话人随之又对预设进行补充性否定, 导致预设废止。说话人通过撤销预设来达到想要的交际期望与效果, 也是幽默形成的原因之一。如:
妻子:“你怎么不再和邻居下棋了呢?”
丈夫:“你愿意和一个赢了就趾高气扬, 输了就耍赖骂人的人下棋吗?”
妻子:“噢, 当然不愿意。”
丈夫:“他也不愿意!”
丈夫在对话中的预设信息使妻子认为丈夫所指的人应是丈夫的对手, 而丈夫在妻子回答之后对预设进行了否定, 从而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三、幽默与会话含意
所谓会话含义是由于破坏了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交际双方如想顺利进行交际, 必须要遵守合作原则。它包含四个方面: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和关联准则。
数量准则:交际所需的交际信息不能过多或过少, 要提供交际所需要的恰当数量的信息;
质量准则:不提供缺少证据的话或虚假的话, 要努力的说实话;
方式准则:要简洁有序, 不要含糊其词, 尽量避免歧义;
关联准则:要说与话题有联系的话, 说话要切题。
人们若在交际进程中背离了合作原则中了任一点后, 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产生幽默效果。如:
1. A:你女儿的历史考的怎么样?
B:不及格。他们考的全是孩子出世之前的问题。
该例中对A提出的问题, B只要回答出“不及格”就完全符合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但B却说了许多多余的信息, 破坏了量的原则, 形成会话意义, 产生幽默效果。
2. 老师发现张三课上睡觉, 便说:“张三, 你怎么上课睡觉?”
张三:“我没睡觉!”
老师:“那你怎么闭了眼睛?”
张三:“我在默背课文。”
老师:“那为什么还一直点头?”
张三:“是因为您课讲的好。”
该例中张三不仅狡辩他并没睡觉, 还暗示了对老师所授内容并不感兴趣。由于学生的话语违背了质量准则, 由此产生会话含义, 达到了幽默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指示语、预设、会话含义三个方面, 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幽默生成的原因。在交际过程中, 说话者对指示语指称不明确时, 会导致听话者误解交际信息, 形成幽默。对预设信息的不同理解也可以达到幽默效果。在交际过程中破坏合作原则, 产生会话含意, 也是幽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幽默形成的原因还有许多, 我们对其的研究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我们可以取得更加成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郭少华: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幽默的产生[D]。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5]、何文忠: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J]。外语教学, 2003。
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分析 篇6
1 幽默
对于幽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对幽默有过研究,主要是从修辞方面进行探讨。其后,学者们发现幽默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还能应用于其他方面。因此,学术界出现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人类学等等跨学科对幽默进行的研究。所有的研究都为语言学家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广义上说,幽默是人类交际过程中引人发笑的话语,动作和表情等等,幽默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多样化。根据幽默是否借助于语言,将其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由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是依赖话语完成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言语幽默(verbal humor)。
2 抑制机制与突显机制
抑制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同时,抑制也是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加工机制。关于抑制机制的概念和分类,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jorklund与Harnishfeg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Hasher与Zacks
则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内容。除此之外,G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尽管研究者们针对抑制机制所提出的概念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说来,都主张抑制是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关于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相关理论有:第一,建构-整合模型。Kintsch提出的这个模型认为,理解的过程由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组成。建构阶段指根据输入的语言信息,自下而上的一个自动加工的过程,相对来说,这个阶段不受语境的制约。整合阶段是一个受意识控制的过程,获得与语境一致的信息,排除无关的信息和不符合语境的命题。第二,结构建造框架。Gemsbacher认为语言的理解包括奠基,映射,转移3个过程,首先,用最初输入的信息建立一个基础结构,然后把新信息映射到这个结构上,如果信息与原来的结构不一致,就要建立一个新的子结构,就是转移。第三,抑制和工作记忆容量。Hasher和Zacks把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和年老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工作记忆在阅读理解中占据重要地位,抑制效率的下降会导致阅读理解加工效率的下降和认知老化。
突显是认知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显著的事物是容易吸引人注意的事物,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种特征,按照认知规律,事物突显性的认识源于人的心理。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注意的焦点不同,其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因此,对语言的选择和理解就不尽相同。认知心理学认为,客观现实中,由于观察的角度和关注的方面不同,会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意象。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视角和注意点。突显原则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发挥着作用,可以说是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
3 抑制机制与突显机制对于幽默的解释力
由于每个个体的所处环境,知识结构,背景知识等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同样的事物或话语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激发个体在头脑中抑制一些信息同时使另一些信息突显出来,例如:
1)At the social security registry.
Stuff member:What is your name,Sir?
Man:Yes,but how do you know my name is Watt?
在上面这个对话中,这个人误以为职员知道他的名字,他把“what”听成了“Watt”,因为这两个词的读音相同,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使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这个人听到合自己名字相同读音的词的时候,头脑中突显出来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别的词语,这样就抑制了别的词在头脑中的产生.这种情况多适用于同音异义词。
2)Freddy:I can lift an elephant with one hand.
Teddy:I beg you can't.
Freddy:Find me an elephant with one hand,and I will show you.
这个例子中的幽默在于说话人利用了句子结构上的歧义介词短语“with one hand.”既可以修饰“an elephant”,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动词“lift”。而Teddy听到Freddy的话,第一反映就是“with one hand.”是修饰动词“lift”的,因为一般的常识让我们抑制了修饰名次的可能性,我们不会认为存在“一只手的大象”,而Freddy就是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来产生了幽默效果。
以上的两个例子分别从语音以及句法的角度解释了幽默话语中参与者头脑中的“抑制”合“突显”,分析了幽默是如何产生和理解的。其实幽默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4 结束语
幽默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亦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幽默的理解,但是所有的理解都与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及其认知背景息息相关,本文只是简要分析了其中的几种情况,对于幽默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和深入。但是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幽默现象展开了讨论,希望会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Giora R.Irony and Salience[J].Metaphor and Symbol,1998(13):83-101.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
[4]涂靖.文学语用学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杨丽霞,陈永明.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J].心理学报,2001,33:294-299.
合作原则的违反与言语幽默 篇7
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 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幽默是一种智慧, 他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思想以及受教育程度。幽默感可以反映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 改善社会关系, 并且能够为他人创造轻松地工作环境。广义上讲, 幽默就是在会话过程中使人发笑的东西。在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对幽默一词是这样定义的:
(1) The quality in sth.that makes it funny or amazing;the ability to laugh at things that are amusing.
(2) The state of your feelings or minds at particular time.[1]P836
英语中的幽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行为, 面部表情, 话语等。由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是依赖语言进行的, 所以话语多产生于语言中。正因为如此, 幽默的产生一方面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因此, 幽默从根本上讲就是语言问题。
一、合作原则的内容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Herbert Paul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首次提出。Grice发现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通过合作实现的。为了使谈话继续下去或是达到共同的目的, 谈话的参与者必须进行合作, 相互配合。因此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 在他的《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书中表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 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1) 数量准则
a.所说的话应该包括当前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
b.所说的话不应该包括当前交谈目的之外的信息。
(2) 质量准则:尽可能使自己说的话是真实的。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信息;
b.不要说自知缺乏足够证据的信息。
(3) 关系准则:所说的信息要有关联。
(4) 方式准则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练;
d.条理清晰。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并非总是恪守上述准则。当一方违背了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时, 另一方只好越过话语的字面意思, 介乎语境去推断对方的隐含意义, 即“言外之意”。幽默往往是在对隐含意义的推断中产生的, 话语中的幽默效果往往会令会话生动, 有趣且意味深长。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幽默的产生
幽默是在语言交际中产生的。但是与日常会话不同的是, 幽默言语中蕴含着智慧。幽默语言的特点就是使人发笑。幽默表现出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态, 同时还能委婉的表达看法, 评价以及批评性的建议。下面本文将分析一些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而引起幽默的例子。
违反数量准则产生的幽默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 总是违反质量准则提供过多或过少的信息, 从而导致幽默的产生。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A:I understand you had an argument with your wife.How did it end up?
B:Oh, she came crawling to me on her hands and knees.
A:Is that so?What did she say?
B:she said:“Come out from under that bed and fight like a man.”[4]P26
当B向他的朋友解释吵架的结果的时候, 他只提到他的妻子趴在地上以此来掩饰他的尴尬, 而没有提到他妻子为什么这样做。当朋友问他他的妻子说了什么的时候, 我们了解了真相, 他的妻子趴在地上是为了和躲在床下的他说话。显然, B没有提供充足的信息, 他故意违反了数量原则。当我们知道真相的时候, 幽默便产生了。
违反质量准则产生的幽默
违反质量准则意味着说话者不诚实, 不讲真实的话。也就是说, 他说的话没有提供准确的信息或者信息是错误的。
例2:Traffic cop:Where were you speeding, madam?
Madam:Well, officer, my brakes are bad and I wanted to get home before I had an accident.[7]P392
在上面的对话中, 这位女士很清楚她说的话是不真实的。她故意说她的车闸坏了, 以此作为超速的借口。这个答案听起来荒诞可笑。他违反了质量准则的第一条次则, 幽默也就这样产生了。
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幽默
违反关系准则意味着话语和语境不相关。也就是说, 回答或者是回应的话题无关或者提供的信息与主题没有关联。
例3:After a two weeks’vacation, a man returns to his office and says to one of his fellow workers that he spends the whole two weeks helping his wife print the rooms in their house.His colleague asks:“does she do that often?”The man answers:“Well, when we moved in a few years ago, the guest room was nine by twelve.Now it is eight by eleven.”[3]P72
在这个例子中, 男人吹牛说他帮着妻子粉刷房屋。当同事问他他的妻子是不是经常粉刷房子的时候, 他的回答出人意料。他并没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而是说了墙壁厚度的变化。虽然男人没有直接回答同事的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答案得知他的妻子非常喜欢粉刷房屋。这样的说话方式非常有趣。
(四) 违反方式原则产生的幽默
例9:Teacher:Your typing is improving, Mary.There are only seventeen mistakes here.
Mary:That’s great!
Teacher:And now I’ll look at the second sentence…[5]P2
在上面的例子中, 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他的打字中满是错误, 而是用充满讽刺的晦涩的语言表达出来。她委婉地告诉学生他的打字技术需要改进。他的表达方式违反了方式准则的第一次则。老师的话语使谈话生动有趣。
三、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的相对性
在会话中, 遵守和违反CP的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说话者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时, 听话者的反应就变得具有相对性。在日常会话中, 说话者无意中违反了合作原则, 而听话者顺势违反或遵守合作原则来达到幽默的效果。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者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 听话者的回答就谈不上遵守还是违反了合作原则。因为听话者所有的话语都是基于说话者的话语基础之上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具有相对性。正是这种相对性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违反一条或多条合作原则的准则可以产生幽默。这篇文章主要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的分析英语中的幽默。然而, 英语中的幽默是多种多样, 千变万化的。合作原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幽默话语。除了合作原则之外, 幽默的产生离不开民族文化, 历史以及社会自然规律等。幽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幽默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 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英语中的幽默现象, 并且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英语。
摘要: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现在, 幽默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尤其是语用学理论的成熟, 为我们研究幽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言语幽默进行分析。通过本次研究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当听到幽默语言时是什么他们发笑和怎样让他们发笑。
关键词:英语幽默,合作原则,语用学
参考文献
[1]、Wehmeier, Sall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Grice, H.P.Logic and conversation.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 (下)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8.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吕光旦.英语幽默---理解与赏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5]、董黎.英语幽默集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6]、马洵, 马琳.英语幽默精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9]、彭玲, 姜忠莉.会话的合作原则与英语幽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10 (4) .
言语幽默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篇8
1 西方“幽默”一词的源起和发展
“幽默”一词最早产生于拉丁语“ (h) umor”, 意为“液体, 水分, 湿气”。随之, 在古希腊, “幽默”被引申为生理意义——“身体中的液体”。14世纪, “幽默”一词传入英国, 生理意义不变。16世纪末, “幽默”一词在英国进一步演变为“心理倾向, 脾气性情”, 摒弃了原始的生理意义。在这一时期, Ben Johnson首次把“humor”一词引入艺术领域, 并赋予它“喜剧”的含义。他认为, 一个人如果有古怪异于寻常的特质, 或者动作笨拙、思想迟钝却假装贵族就会产生喜感, 这可以被认定为幽默。在Ben Johnson观点的基础上, 有关幽默的现代理论开始繁荣。17世纪末, William Congreve首先提出幽默来自于个人独特的言行举止, 使幽默成为独立的学术表达。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 幽默逐渐被定义为“使人感到震惊、滑稽和有趣的特质, 经常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演讲中;能够感受幽默或表达幽默或欣赏笑话的能力”。
2 言语幽默的语用学研究
一些学者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 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促进了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语用学领域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言语幽默成就最突出、最重要的领域。语用学家认为, 幽默是不同的语域、话语、语用机制之间的转变的结果。语用学家也研究幽默在会话交流中的实际应用。Grice的合作原则, Austine和Searles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rbe和Wilson的相关原则, 这些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会话中的言语幽默现象。
2.1 合作原则和言语幽默
Grice指出,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说话者和受话者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会话准则, 特别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主要有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是指说话者必须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而且不能比所要求的更详尽。质量准则是指说话者不能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或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是指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则要求说话者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引起歧义, 话语要简要而有条理。Grice认为, 大多数会话都是合作机制, 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了一定的知识, 从而进行合作。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并不总是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在交际中, 如果会话一方有意或无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准则时, 双方的交际就会发生障碍, 不能取得有效的交际效果。这就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正是幽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主要有两种情形:有意违反和无意违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会导致会话中深层含义的出现。这就导致深层含义和表层含义的不一致。无意违反合作原则会错误理解受话者的真实意图。这样, 人们的误解和受话者真实的意图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语义的不一致导致笑料的产生。
2.2 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幽默
言语行为学家认为会话交流并不是句子的集合或者一种表达方式, 而是强调说话者和受话者话语里传递出的动作, 即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动作。Austine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外行为是句子的深层含义, 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可以看作一个隐形的施为语句。而言内行为则是句子的表层含义, 是直接的施为语句。隐形的间接言语行为总是以直接的言语行为的方式出现, 如果不仔细揣摩说话者的意图, 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误解说话人所要实施的行为, 这样就会造成语义的不一致, 从而触发幽默。言后行为是指说话者的话语会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产生某种影响或效果。这种影响或后果就是言语的“力”, 善于使用言语的“力”, 可以使话语幽默、简短有力。如果受话者不能准确把握说话者所要实施的行为, 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力”, 造成说话者的真实实施行为与受话者错误的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从而产生幽默。
2.3 相关原则和言语幽默
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Sperbe和Wilson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原则。相关原则主要应用于言语交际, 这一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带有意图和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 是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对说话者来说, 会话就是明示的过程。从受话者的角度来看, 会话就是推理的过程。Sperbe和Wilson认为, 所谓关联性就是指人们理解话语时所做出的语境假设能够对现实语境产生语境效果。关联的程度与语境效果和人们在处理话语信息时所做的努力有关。在其他情况一致的条件下, 语境效果越明显, 关联程度越高。同样, 在其他情况一致的条件下, 人们处理信息所耗费的努力越多, 关联程度越低。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和交流过程的任何步骤都是为了达到关联的效果。Sperbe和Wilson认为每一个话语或其他公开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种关联期待, 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为了达到最大相关的效果, 交际原则则关注最佳相关。也就是说在会话交际中, 人们更关注如何取得最佳关联的效果。最佳关联理论为解释会话幽默的理解过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Wilson指出, 一个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话语的解释具有最佳关联当且仅当该话语获得了足够语境效果能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该话语不致于使听话人付出不必要的努力来达到这些效果。
3 结论
语用学家更加关注参与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在幽默言语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 但是没有对言语本身特点进行研究, 也忽视了参与者对于幽默言语的认知过程。而且语用学家提出的语用原则只适用于语用推理, 缺乏具体演示概念的映射和复合过程, 仅仅停留于阐释抽象的语用推理原则和规律上, 不能给出一套具体分析概念聚合的理论方法。
言语幽默无处不在, 不仅存在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 还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文具体阐述了语用学领域内语言学家所提出的言语幽默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使读者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言语幽默机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原因, 从而能更好地进行交流, 扩展人际关系, 提高自我认知人文修养。但是由于各个理论本身的着重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它们在幽默言语的解读上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且, 语言学家们都只把幽默看作是语言表达、语义或语用等某个方面的非一致现象, 而没有意识到言语中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层次的非一致都可以是导致幽默的原因。
摘要:综观西方语言学家对于言语幽默的研究, 研究者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言语幽默, 探讨幽默言语产生和理解的过程, 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语用学领域是西方语言学家研究言语幽默成就最突出、最重要的领域。通过列举法、对比法分析这些研究方法的利弊, 除了构建言语幽默在西方语言学领域发展的框架, 更好地把握言语幽默机制, 还应看到言语幽默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言语幽默,语用学,利弊,前景
参考文献
[1]Shakespeare, William.The Merchant of Venice[M].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2008.
[2]Wehmeier, Sally, Lea Diana, Florio Jonana, et al.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894.
[3]陈春华.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 :21-24.
[4]胡范涛.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5]李妍.言语行为理论下会话幽默的性别差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李葆卫.言语幽默本质探析[D].吉林:北华大学, 2007.
[7]刘苹.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5) :101-103.
言语幽默翻译 篇9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以框架理论为基础, 阐释了“摩登家庭”中幽默语的本质以及幽默语言的形成过程, 是交际双方缺乏共享的框架或交际双方的框架存在差异等因素引起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框架 (frame) 是一种认知结构……其知识是词语表达概念的先决条件 (Fillmore&Atkins 1992:75) , 也称为认知框架, 是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 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是各种具有结构的背景信息 (Fillmore 2003:263) 。顾名思义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
语言日常交际中, 认知框架也会随着对话的深入而改变, 这就是框架转换。听话者没有满足听话者原有的期待, 就会使期待落空, 于是就产生了框架的转换。
二、从框架理论看“摩登家庭”中的幽默
家庭情景喜剧就是指围绕家庭生活展开的, 以刻画不同的家庭成员的性格, 为了展现给观众家庭关系的喜剧类型, 在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摩登家庭”讲述了三个典型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感情世界。
下面就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以框架理论为基础, 阐释“摩登家庭”中幽默的本质以及幽默语的形成过程:
1. Luke:I scratched it on my way into the drive way.I am so sorry.
Phil:You sit there and think about the scratch part.That is not good either.So do not scratch anything while I am gone, unless it itches.That is different. (Episode 2, season 1)
菲尔要好好训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看好自己的车, 便假装把和他一摸一样的车给偷走, 当他回家以后, 儿子却说自己的车根本没丢但是就是有点刮了。
菲尔就去把偷来的车还回去, 并且尴尬的告诉儿子以后千万不能刮花东西了, 但是如果感到痒痒, 可以去挠下。“Scratch”译为:刮花或者挠痒痒。菲尔掩盖自己的过错, 由此产生了幽默效果, 值得大家捧腹大笑。
2. Gloria:Manny's father is talking him for a couple of days to Disneyland, so we’re going to go to the wine country.We are going to drink some wine and eat some good food.
Jay:You know, we would do something like this a lot more often if it was not for, you know, Manny.
Gloria:He is good.He keeps us grounded.
Jay:Yeah, Like fog at an airport. (Episode 2, season 1)
曼尼的爸爸想带他出去玩, 这样Jay和Gloria就可以去约会。“Ground”有两个意思, 一是朴实的, 稳定的, 二是搁浅停飞。Jay的原意是孩子减少了他们两个独处的时间, Gloria却刻意理解为孩子让他们的生活更朴实了, 这就巧妙的运用了另一个意思, 也没有责怪儿子, 反而说明了孩子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的一面。
由此产生了幽默效果, 没有满足应有的期待, 使原期待落空, 便顺理成章构成了言语幽默。
3. Jay:This morning, I thought I’d go to the club, hit a few balls.
Gloria:No!What about the fan in Manny’s room?
Jay:Oh, yeah, call a guy.
Gloria:No!You are supposed to do it with him.It is important that we teach him how to do things for himself.In my culture, men take great pride in doing physical labor.
Jay:I know, that is why I hire people from your culture. (Episode2, season 1)
Gloria让Jay和曼尼齐心协力修电风扇, 提高儿子的办事能力, Jay很想去打球。Gloria就说, 在她的家里他们都是觉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 可是谁料Jay却说了句:“这不就是我雇用你们的原因吗?“他的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淡然与成见, 由此引发了幽默效果。
三、结论
所谓言语幽默, 无疑是一种语言表现, 更有存在的内部规律, 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幽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 从另一个视角阐明了“摩登家庭”幽默言语的形成。但是本文也有不足与欠推敲之处, 希望众多语言研究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2]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勇忠.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 200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