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2024-09-17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精选12篇)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1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外语,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以便将外语作为交际工具使用。但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这就是说, 掌握一门外语, 就是要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不少英语教师缺乏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要么教学活动学术化, 偏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忽视言语技能的训练, 从而造就众多的英语“哑巴”和“聋子”;要么一味强调言语技能的训练, 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 虽然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提高, 但有效和准确的交际能力不强, 会话和写作中错误百出。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明确上述两种教学意识, 了解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之间的关系, 并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关系

根据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意见,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信息系统, 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 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两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 (例如儿童掌握本族语) 或理论学习来掌握, 而言语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 听、说、读、写等每一种言语技能都是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 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知识的特点是可以理解和记忆。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 包括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以驾驶汽车为例, 懂得交通规则、了解汽车上各个部件和开关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仅仅掌握这些知识还不能驾驶汽车, 还必须通过经久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能。由此可见, 知识与技能有密切联系, 但不能等同。对培养技能来说, 知识只能起促进作用, 不能以掌握知识代替技能, 言语技能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才能获得。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内容, 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四种。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标) 明确指出,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言语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习的手段。由此可知, 英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掌握语言知识和单纯强调重复操练各种言语技能, 同样是不适当的。

二、课例分析

现以选自陈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基础模块) 学生用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则对话 (略) 为例, 对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技能训练意识进行简单的分析。该对话的题材为校园生活, 包含六个新单词和短语, 语法项目为一般现在时。

教学设计一:

1.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eacher.

3.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usage and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used in the dialogue.

4. Ask the students to translate the dialogue into Chinese.

5.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6. Check a few pairs’reading.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when it occurs.

7. Have the students do some written exercise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教学设计二:

1.The teacher prepares a gapped dialogue wit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missing.

2.Introduce the topic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3.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4.Check the missing parts and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5.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repeat.

6.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omitted) are true or false.

7.Answer the questions (omitted) based on the dialogue.

8.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The teacher walks around to correct any wrong pronunciation or offer help if necessary.

9. Get a few pairs to role-play the dialogue.

10. Pair work:Talk about your school life.

分析:

教学设计一重视语音、词汇与语法的教学, 教学活动以朗读、讲解、翻译、笔头练习为主, 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技能训练, 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 但缺乏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教学设计二中, 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 突出技能训练, 学生有较多的语言练习和实践机会,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 说明教师有较强的言语技能训练意识。同时也重视词汇教学与语音教学, 显示教师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但对功能意念、语法等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 处理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两者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单纯讲解与传授语言知识, 防止教学活动学术化

外语教学最忌烦琐的讲解或满堂灌。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过多的讲解不仅收效甚微,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 英语教学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 坚持交际性原则。

(1)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 而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2) 精讲多练, 融语言知识教学于听、说、读、写活动之中。听、说、读、写既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 直接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则不需要讲授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而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 就有需要和可能讲授语言知识, 但对语言知识必须精练地讲解,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活动,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3) 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语言知识。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 如果脱离了材料和语境进行孤立的教学, 学习者要么容易遗忘, 要么难以理解, 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言知识最好结合语言材料进行教学, 并创造必要的语境进行练习和运用。

(4) 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避免满堂灌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教师可采用提示、注意、观察、发现、猜测、分析、归纳、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 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把发现规律、总结规则的过程也变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2. 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语言学家根据儿童轻而易举习得母语的现象提出了“习得”理论。简单地说, 习得就是无意中获得, 亦即在自然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习得理论的出现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不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习得的环境, 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英语学习中的“聋哑”现象大为改观。

然而, 我们的教学毕竟不是在英语国家进行, 没有所学语言的客观环境,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毕竟有限, 单凭课堂教学, 学习者难以完全正确习得语言规则。甚至提倡自然法的克拉申 (Stephen D.Krashen) 在强调习得语言的同时, 也还是认为自觉学习语言规则能够产生监控作用, 能对习得系统的输出进行检验和改正。通俗地说, 语言知识的教学是“会不会”与“对不对”的训练, 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即席反应训练, 亦即熟练度的训练。教授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记忆、对比和监控, 有利于加速言语技能的内化过程。因此, 教师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对于技能训练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防止过于强调盲目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过分弱化语言知识教学的倾向。

3.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把握好纠错时机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心理学上的不同学派, 对待学习中错误的态度从来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义者强调有错必改;认知论者却不主张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加纠正。因此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两种现象:要么见错就纠, 强调语言训练的精确性;要么对错误无限宽容,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两者都有道理, 但对不同的错误还是应该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语言基础知识教学阶段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accuracy) , 包括基本的发音技能、词汇的基本用法和基本的句法结构等。这一阶段应该重视纠正错误, 发现错误立即纠正。因为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 要改正就比较困难。而且, 这样的纠正并不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虽然在情绪上会有一些影响, 但只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会理解教师的纠错对他改正错误有利而表示欢迎。相反, 在技能训练阶段, 尤其是在训练学习者连贯说话、强调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fluency) 的时候, 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就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即使语言中有些错误也不宜打断予以纠正, 必要时可在事后指出。这样是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同时也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学生积极开口, 主动参与。因此,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加以分析判断, 正确把握纠错时机,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讲”和“练”的矛盾, 才能搞清楚“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摘要:掌握外语并非掌握关于外语的知识, 而是要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的同时, 熟练掌握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各种技能。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语言知识教学意识和言语技能训练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师,语言知识教学,言语技能训练,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兴.外语学习与教学[M].西安出版社, 2011.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剑平.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孙鹏.现代英语教师教学主导意识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11) .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标

1、问题的提出现在中学英语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缺少言语技能。为了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英言语技能”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在高中各年级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组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主要内容是训练学生能对所学文章进行概括、转换、补充、评价及推断。概括就是在学习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认真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经过思考,用三五句话加以概括总结。转换就是充分发挥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用所学知识来改变局部课文的写法,重新组织文字进行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学生由模仿到创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提高口头交际的能力。补充就是特定语言环境扩展联想,进而由学生对原文进行补充的训练形式。先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然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对理解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一种新的形象思维。评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言语训练。它要求学生必须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抓住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鉴赏并挖掘课文的真正思想,在此基础上利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或主人公性格特点的评价与认识。推断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推断讲述,也是很必要的。通过推断进行假设,培养他们逻辑揄和想象能力。最后能够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

3、课题研究的理论根据(1)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时的话语,由引可以以为言语能力就是交际能力。言语能力能够把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灵活又得体应用于语言交际。言语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但语言能力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言语能力。要具有言语能力还必须具有言语知识或交际规约和语言国情知识,必须接触大量的语篇形式的教材,必须进行反复言语操练。语言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到提高,言语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以发展。示意图(2)“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将自己内化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即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外部有声语言。“说”得有说的动机。即有强烈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所以本课题提出“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培养“说”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过程

1、自1997年5月——1997年9月书面提出“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课题的立项报告包括学习本课题有关的著作的论述,分析课题,检查文献,并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和举行小范围的研究课。

2、1997年9月正式开题,以本研究课题为基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开设了以阅读为重的公开课。并且在秋季校对外的大型公开课中取得成功。

3、初步总结出了“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在阅读课上的应用:我们分二步开始。(1)从年级上划分。高一:主要训练概括能力。高二:在概括的基础上主要进行转换。高三在高

一、高二的基础上训练评价及推断。但又拘泥于年级上的差异,有时适当交差进行。(2)由于高中教材的阅读材料体裁各异根据阅读课文的体裁可分为以下几种课型:A、概括型:以Book1ALesson50AbrahamLincoln为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请同学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全文。有的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全文主题。如Book1ALesson10AmericanEnglish。有的课文可以以情景表演为背景,请同学概括。以Book2ALesson30FirstAid为例,学生根据课文表演急救护理,边表演边讲,通过这种精彩的表演,同学既掌握了急救知识,有训练了言语技能。B、转换型:以Book1ALesson6“Lookcarefullyandlearn”中第3、4节为例,请同学以一个新化学老师的身份上台表演做实验,通过角色的改变,学生既增加了兴趣,又掌握了言语技能。有的课文,把第一人称变成第三人称来叙述,如Book3BLesson65Myteacher变成Helen’steacher,反之也可。有的还可以把对话转成叙述。如Book2ALesson38AttheTailor’sshop。再如Book2BLesson86ATaleoftwocities。抽出其中一段进行对话表演。C、补充型:有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为它设计一个合理的开头或结尾。如Book2BLesson70We’velostourDad。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为过生日而旅游,有的说那时欧洲气候最值。再如为Book1BLesson70Thenecklace设计一个结尾,有的同学赞成以悲剧结尾,有的同学赞成以喜剧结尾。D、评价及推断型:此类课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人物、事件进行评价及推断。如:Book1ALesson50AbrahamlincolnBook1BLesson74TheSecretisOutBook1Blesson82HowMarxlearnedForeignlanguagesBook2Alesson2WaltDisneyBook2Blesson50AblertEinsteinBook2Blesson74MartinLutherKing.Book3Alesson2MadameCurieBook3Alesson6CaptainCookBook1Alesson26Earthquakes30Foodaroundtheworld38TheOlympicGames42AmericanCountryMusicBook1Blesson66MiluDeerReturntoChina78paper90AswanDamBook2Alesson6Nosmoking,please15ChinaDaily22Coins34EarthAirWater35AnimalsinDangerBook2Blesson54SatellitesLesson62TheseaLesson63LifeintheOceansLesson66LifeinthefutureLesson78Disabilities91MobilephonesBook3Alesson18Advertising3Alesson34Gymnastics3Blesson69Theoffice54、1999年1月底对高

一、高

二、高三进行了数据实验分析。图表如下能自由交谈能说一段或复述几个句或词不能高一1(0.7%)95(67%)44(31%)2(1.3%)高二5(3%)104(65.4%)49(31%)1(0.6%)高三18(10%)115(63%)48(26%)3(1.6%)2000年10月在高

二、高三进行的数据分析:能自由交谈能说一段或复述几个句或词不能高二(142)(原高一)10(7%)105(73.9%)26(18.3%)1(0.7%)高三(159)(原高二)15(9%)113(71.1%)30(18.9%)1(0.6%)实验表明,通过“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有效的训练,如学生言语技能有明显提高5、1999年9月——2000年9月,本课题组开辟了英语第二课堂。举行了3届“英语周”活动,打开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训练渠道,达到了课中学,课外红练,生活里用的目的。图表如下。时间内容第1届1999.5在校内开设了吃、住等文化场所,开辟了“英语角”第2届1999.9英语歌咏、演讲比赛第3届2000.5英语精典电影回顾周及英语课本短剧表演赛

6、开课前3分钟“freetalk”请同学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与人。此活动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课题研究实验成果分析

1、敢说。逐步改变了学生不敢说的弊病,学生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且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说”的机会,“说”的内容。使2/3的学生都有机会表演,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2、会说。以“提高学生英语言语技能”训练为主的课文教学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有的同学语音,语调优美,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有的同学非常富有表演天赋,有的同学幽默、滑稽,也有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通过这种“说”的训练,逐步在课堂上变得开朗起来了。增加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说得更好。促进了课前3分钟“freetalk"和第二课堂的开辟。课文在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通过freetalk这种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我认识,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笥发展,增加相互理解。通过开设第二课堂”英语周“这咱开放式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兴趣。每一届活动都能涌现出一大批能说,会唱,善演的小艺术家。

4、同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主要参考书目:

1、《外语教与学》胡仲文

2、《中小学外语教学》

3、《中学英语教与学》1—3季

4、《学生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实用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

言语技能,想说爱你也容易 篇3

一、引——关注言语思维学表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语言与思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这个层面上考量,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表现为外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内在的语言表达思维两个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言语发展的高峰期,言语技能的提高不仅表现在能准确地模仿语言的外在范式,更取决于内在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强化学生学习言语表达,关注言语内容的递进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习得言语表达方法,促进其言语技能的发展。如《搭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是按照“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的顺序展开叙述的,从文章写作的过程来看,其内容选择与布局谋篇处处隐藏着作者内在的表达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写?能不能换一种新的顺序呢?让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调换一下顺序后再品读一番。结果,学生发现顺序一变,课文怎么读怎么别扭,进而领会作者这样叙述的顺序是最合理的,只有摆好搭石才能去走走,在摆搭石、走搭石的过程中,乡亲们勤劳善良、互敬互爱的美德就反映出来了,顺理成章,“赞搭石”放在后面最为合理。通过教学,学生不但领会了作者篇章布局的表达方法,也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

二、导——广开阅读阵地习表达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广泛地涉猎,着力拓宽学生的阅读阵地,是学生有效习得言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手段。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一是直接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新课伊始,介绍相关的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介绍法布尔的资料和《昆虫记》,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由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节选自徐光耀先生的小说《小兵张嘎》一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原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个议题的确立,串起一组文章,巧妙地架起课内外读写的桥梁,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辑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四篇课文以及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提炼出“言为心声”的单元核心目标,率先引入《母爱也麻辣》《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一组文章,让学生读读议议、讨论交流,对“严厉”的母爱建立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擦亮发现爱的眼睛,为习作的选材指引方向。紧接着引入《剥豆》《我的母亲(节选)》等文章,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文章在叙事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通过点拨聚焦“以对话推进叙事”这一表达方法,为学生习得表达爱的方法技巧奠定基础。

三、赏——运用激励机制促表达

习作,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最大栖息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表达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习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写,乐于表达,自觉表达,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如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欣赏与激励学生习作方面的做法给我们做出了示范,管老师筹办的《班级作文周报》,出台“等级评奖”“积分卡”“稿费活动”等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考验了学生习作的意志。当学生有了内在表达的需要,字从文畅、妙笔生花,言语能力的提高还会远吗?

四、迁——营造生活场景勤表达

让言语训练回归本真 篇4

1. 从字眼入手, 抓住文本真内涵

解读文本是成功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全面深入理解文本, 从言语文字的细节入手, 逐字逐句反复咀嚼, 品味文本的真内涵, 从中得到言语的熏陶, 感受到言语的魅力。教师只有在“咀嚼”的过程中运用独特敏锐的眼光, 挖掘出文本中言语、标点、修辞等方面的亮点, 捕捉到言语训练的中心, 并且将之形成课堂上言语训练的着眼点, 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对话, 引导学生在言语训练中获得言语与情感的转化, 才能最终习得言语。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中, 教师如果抓住“泛”“漾”这两个字, 让学生仔细品味, 就会使学生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在困境中的乐观、自信和坚强, 通过这两个字的理解与细细品味, 既能感受到语言中的浓浓情感, 又能体会到淳厚的人文感觉。这样的字词, 如没有重点抓住品味, 一带而过, 往往使语文教学平淡无奇, 而突出重点字词, 并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细心赏读, 就可以让语文教学的枯燥无味变得富有感情, 境界更上一层。

2. 从句式入手, 感悟文本真情感

“丰富的语言积累”, 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课内阅读中, 要抓住课文有代表性的、运用巧妙的重点句进行细心品味,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以独特的眼光体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感悟写作方法, 进而深入感悟言语文本的精妙。同时,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训练, 如低年级的言语训练应侧重关注优美的字词、句式, 中高年级应重点关注课文言语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这样的品词析句, 方能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悟文本的真情感。

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中, 在参议员带着傲慢的神情羞辱林肯后, 林肯不亢不卑地回答了三个“永远”, 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三个“永远”, 让学生细心品味, 感受林肯总统敢于面对现实的态度和林肯总统的追求精神, 体会作为总统的林肯对总统职责的担当。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换词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永远”在这里的作用, 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体会, 从而意识到林肯使用的三个“永远”, 是为了表达自己永远将全国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人民尽忠职守的决心。学生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揣摩之后, 都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这些认识与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未必一致, 但这是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后与文本产生的对话, 在反复品味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言语文字的情感, 而且也获得了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深刻体验, 感受理解了言语用词的准确度对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点睛作用。

3. 从品读入手, 体会文本真意味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欣赏言语所表达的本质, 则需要读有感悟, 赏有所得。而言语训练在现实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文本情感的解读, 并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中让学生不能得到理想的言语训练机会, 更不能自行品悟到言语文字的精美所在, 难以获得言语文字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新鲜独到的、富有个性的、能够表现主题思想及人物情感变化的语言多读, 在读中品味言语表达的魅力, 在读中领悟言语表达的精妙, 在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读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主动探究,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灵性。

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母亲的恩情》一课中对《游子吟》这首诗的理解教学为例, 如果只是通过课文的学习, 从诗词的表面进行分析, 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但是没有感受到过程性感悟的价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母亲为儿子临行前的叮咛、祝福、牵挂、期盼,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分别带上各种情感进行朗读感悟,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同时还对短小精悍的诗句所蕴含的本质含义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 认识到言语训练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悟了母亲的情感, 又落实了言语训练, 保障了语言训练的实效。

4. 从想象入手, 营造文本真韵味

言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本质进行全面接触, 把握文章中心, 深挖情感内涵, 使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言语文字的表现方式, 拓展文章空间, 让学生在深刻感受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加以想象, 营造教学拓展的氛围, 体会文本的真韵味。教师通过创造丰富的想象性言语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际大环境中学习文字, 掌握言语表达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从而使其在言语训练的大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一课, 这篇课文虽然不长, 但却围绕半截蜡烛, 描写了伯诺德夫人及杰克、杰奎琳三人机智地与德国强盗周旋, 保护了情报的故事, 言语文字的描写非常精准。多数教师都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分析课文, 体会她们的机智勇敢, 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有所体会, 往往会忽略课文的最后一段“蜡烛熄灭了”这句话。而这个结尾其实还有很多言语训练的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加以想象:蜡烛熄灭了, 军官走了, 伯诺德一家三人会怎样呢?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由于经过教师前面细致的引导, 都能够为三人的机智勇敢所感染, 因而在此时进行想象训练, 能够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想象性的言语训练, 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将有所提高, 也能掌握在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细节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 让学生从中学会言语的积累和运用。

小学语文言语训练方法 篇5

1、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在教学中,除了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使小学生积累佳词佳句。要求每名小学生都建立摘抄本,保证每位小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每个月组织一次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要求小学生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积累,使小学生掌握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课堂教学中,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情境,贯穿始终

1、激发兴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小学生极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同学兴奋起来,甚至为了不同的观点辩论起来,这才是老师最想看到的。如何达到这种课堂效果呢?首先,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亲近他们,使其愿意接近老师,乐意和老师谈心。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应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表扬与鼓励,少一些批评与惩罚,让学生敢于同老师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表现欲。除此之外,多给小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名人轶事,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2、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非常极端的情境、依托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还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让小学生对某个人物进行评价,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物的敬佩、仰慕或厌恶。这样,不仅为小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搭建了平台,还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3、把说话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堂尤其如此。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些训练的意识。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在一些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方面的引导往往是不留痕迹的“请大家仔细听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这是让小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这是在指导小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评价;“你讲得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则是给小学生以信心,激发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表达语言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让学生从回答一个字到回答一个词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进步,让学生张口说一段话则达到了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

4、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各种活动中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要抓住这一特点开展活动,如:让小学生开展朗诵诗歌、讲故事、表演相声、小品、绕口令等,举行“百科知识”竞赛,让小学生介绍生活小常识,进行专题辩论,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至少要用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说,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既为他们语言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鼓励小学生交朋友

1、鼓励小学生在本班中交朋友,让小学生尝试着做交朋友的活动。如:教室前排的小学生和后排的小学生交朋友;学习好的小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小学生补习功课,和学习差的小学生交朋友;生活条件优越的小学生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小学生,和有困难的小学生交朋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朋友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心同学、相互帮助的高尚情操。

2、鼓励学生在本校中交朋友、在校外亲戚和邻居中交朋友,也是锻炼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好机会。

把握言语基点 夯实语言训练 篇6

一、关注标点符号,感受细微差别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被称作“文章中无声的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领略标点符号的精彩,从而进一步感受标点符号的妙用。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从标点符号上感受张衡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观察星星的特点,笔者在学生读顺课文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句子:1?郾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2?郾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想想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两个句子运用的标点符号不一样。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读句子,想一想,在“一颗”的后面是用顿号还是用逗号好。大部分学生说,用逗号好。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理由。有的说:“张衡是用很长的时间观察一颗星星,再用很长的时间观察第二颗星星,所以要用逗号。”有的说:“张衡观察星星很认真、很仔细、很慢,所以要用逗号。”有的说:“如果用上顿号,就让人觉得张衡观察星星很快,很不认真。”笔者再出示张衡观察星星的画面,让学生带着边观察边数星星的感觉读一读句子。学生们都在“一颗”“两颗”后停顿了较长的时间,仿佛在展现张衡数星星的画面,从中感悟逗号的妙用。最后,让学生用上“一直”说句子。有的说:“五分钟,十分钟,我一直等了三十分钟。”有的说:“一个,两个,我一直数到了十个。”……这样,学生不但感悟到张衡的耐心细致、坚持不懈,而且了解了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用好标点符号的强烈愿望。

二、把握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生成

有效的词语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积累书面语言。在词语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删除、对比、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揣摩与探究、联想与想象,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与生活有效链接,在触摸、咀嚼词语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词语的表达运用奠定厚实的基础。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语段,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猫头鹰“神气极了”“立刻下令”的语气。接着,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猫头鹰的神态、动作等,并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扮演猫头鹰,神气地下这一道命令。通过读文感悟,想象描述,学生深刻地体会了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再引导学生探究: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了这道命令,会说什么。根据议论的情景,学生体会了“议论纷纷”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服从大王的命令,大家在一个星期里天天熬夜,会有什么感受?请用上“ 极了”来说一说。学生说“难受极了”“痛苦极了”“倒霉极了”等。最后让学生说说刚才议论的内容,从而深刻体会“叫苦连天”的意思。这样利用鲜活的语境,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走进词语的背后去窥视靓丽的风景,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得到应有的开拓。

三、利用句式特点,引导生动表达

句式训练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积累语句、锤炼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发现句式的秘密,及时引导学生揣摩、仿造,有效地建立句式的概念,灵活运用句式,进行具体生动、有创意的表达。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这段话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尤其是用了七个“……变成了……”和一个“……化作了……”的句子,形象具体地描绘出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化作地球上的万物。这些句子句式工整,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是一个绝好的句式训练的范例。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用七个“……变成了……”和一个“……化作了……”的句式,来表达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神奇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读语句,既内化文本内容,又感悟文本的句式。最后,以“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要求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经过自主探究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得意之作,有的说:“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头发变成铺青叠翠的小草,眉毛变成了五彩缤纷的鲜花,胡须变成了气势磅礴的瀑布。”……这样由读到说(写),就是引领学生去触摸句式,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探求句式的秘密,再适当模仿迁移,从而发展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四、感悟文本章法,学会布局谋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单元的习作目标和要求,潜心解读单元教材,探寻为单元习作服务的写作知识、技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和仿写,提高习作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从导语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主题来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的。其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分述部分,从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一段和第七段既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又相互呼应,使得文章结构非常完整。这种“总—分—总”或“总—分”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部分的段落中,成为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梳理,深刻感悟课文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放手让学生进行结构分析,归纳出特点,让学生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课后练笔和单元习作时,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写法,或按“总—分—总”的结构,或按方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东到西……),或按时间(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仿写。这样既可以消化“读”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写”的水平,从而使“读”和“写”的能力和谐相生。

聋儿言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篇7

一、聋儿不会言语呼吸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由于听力障碍, 聋儿的听觉器官同呼吸、发音器官那种自然的生理联动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长期不能听到, 使聋儿的大脑逐渐失去对声音运动的参与、调整和控制。

2.客观方面

大部分聋人康复教师和家长在教聋儿发音时, 重点让聋儿看唇, 只识别, 简单的练习, 呼气, 吸气, 实践舌头操作, 而忽略了把气息和发声说话结合起来, 忽略了让聋儿在说话和发音中学会言语呼吸。

二、言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1.言语呼吸是聋儿语言康复的基础

气息是声音产生的动力, 气息则需要强有力的言语呼吸的支持, 才能推动发生器官发出理想声音的力量。所以说言语呼吸决定着发声的效果。

2.言语呼吸是聋儿发音清晰、准确、响亮的前提

发音是一个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听觉系统、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在大脑的指挥下统一协作。由于聋儿从听觉系统进入大脑的信息受到阻碍, 呼吸系统在参与发声过程中就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 从而使它的作用严重削弱, 导致气息运动力量薄弱, 气息动力不足, 造成聋儿发出的声音软弱无力, 含混不清。

3.言语呼吸是语训成功的关键

聋儿能开口说话已经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所要做到的是让聋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吐字、用气的方式, 让他们不仅能说, 而且要说得清晰、准确、流利。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言语呼吸训练才能够真正实现。

三、如何进行言语呼吸训练

1.把言语呼吸训练与发声和说话相结合

要把言语呼吸训练与聋儿的发声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通过训练, 聋儿不仅仅是在单纯吐字、发音, 而是掌握了气息的运用方法, 学会了控制气息。

2.言语呼吸训练要和发音器官相配合

言语呼吸训练不仅要训练聋儿能呼出强有力的气息, 同时, 学会唇、齿、舌、口腔等构音系统的正确配合, 从而为更好地产生语音做好准备。

3.及时纠正聋儿言语呼吸的错误和偏差

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 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聋儿的言语呼吸是否正确, 并及时纠正他们在发音、说话过程中言语呼吸和控制气息方面的错误与偏差。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8

一、模仿语言促积累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思维跳跃性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书面习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 创设情境,仿词成句造句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于词语的正确运用,更有甚者,竟要学生抄范句、背例句。这种应试式的造句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用词造句的指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充分表露,是他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请看《狐假虎威》中的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来一次。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于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于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造句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造句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2. 抓住典型,仿句成诗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的形式很相似,如《英英学古诗》、《有趣的发现》、《狼和小羊》等课文,而且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仿照句式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

二、咀嚼语言品其味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三、捕捉契机,拓展语言

如我在执教《三顾茅庐》时有这么一个片断(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此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分析一下。)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实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读中分析人物,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引出学生个性化争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所得。

总之,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讲解,认真设计训练内容和形式,注重整体阅读,增强情感因素,陶冶情操。我们要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关注语文素养,点亮生命之光——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S1).

[2]薛法根.“教”学生“用”语言[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

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训练的研究 篇9

那么, 如何针对不同的文本,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落实言语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呢?

一、提炼文本内容, 学会整体把握

“支离破碎”是阅读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规律, 导入课文后直奔“重点段落”, 抠挖肢解, 这也理解那也理解, 看似热热闹闹忙着品词析句, 实则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似“盲人摸象”, 结果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整体结构不甚了解, 语文阅读教学难有成效。

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教师就要有整体意识, 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材, 把教材读准、读深、读透, “有的放矢”地设计好第一回合的教学环节, 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认知。例如, 在教学《金子》一课时, 教师导入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填空,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填一填:为了获得财富, 彼得先是______, 他_______, 结果_______;后来, 彼得___, 他______, 结果_________。再如, 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也同样可以设计一个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填空:夏天来了, 我想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我最想变成的是_________。

这样的环节设计, 从复习词语入手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用上课文内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既复习了词语, 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可谓一举两得。整体把握课文应因文而异, 可以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可以是作者的写作顺序, 甚至可以是一种感受、一种情绪、一个表达的中心。教师要研透文本内容, 研究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把部分同整体联系起来, 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更准确、更全面。

二、品析语言精妙, 学习准确用词

研究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是语文阅读课的关键, 也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散思维。每篇课文都有精彩的语段, 诗歌的语言凝练传神, 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探究精妙之处,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 学习作者的准确用词。

在 《花瓣飘香》 中, 课文中有一句:“一天清晨, 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 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句中的“捧”进行换词比较, 学生就会发现, 换成“拿”或者“捏”“抓”, 都不能表现小女孩对花的呵护, 学生在感受小女孩对花的喜爱呵护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再如, 《理想的风筝》 中“漾”字写出了刘老师内心无比的快乐。《艾滋病小斗士》 中的“挺”字写出了恩科西与艾滋病作顽强的斗争, 极不容易。引导学生品析这些准确生动的用词, 能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内涵。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就告诉我们,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 对重点字词的品析,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 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坚持训练, 学生的语用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三、探究结构形式, 迁移言语范式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而且要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 领悟“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个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提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就是明确了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结构形式。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 懂得了课文是怎么来谋篇布局的、怎么来表达细节的、怎么来突出中心的, 就能学习、模仿, 举一反三, 就能在新的语境和情境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例如, 在教学 《艾滋病小斗士》 一课时,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理解恩科西的顽强, 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来选材的。导入课文后, 教师提问:“恩科西只活了12 年, 但这却是不平凡的12 年, 其中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 作者不可能把恩科西每一天发生的事都写下来, 那怎么办呢?”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 写好人物典型的事例, 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课文就是选取了恩科西12 年中几个典型时间段发生的事来写的。接着, 学生找出恩科西在关键时间段发生的事。教师就顺着学生找出的有关恩科西一生中重要的事件展开教学, 学生对写作要“抓典型事例”便有了深刻的体会。

其实, 我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手法, 如 《东方之珠》 中的总分的构段方式, 《孔子游春》中的排比式的比喻的写法, 《早》 一文中以花喻人的写法, 《林冲棒打洪教头》 对比的妙处, 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才能真正实现“言意兼得”这一目标。

四、拓展文本深度, 练习自由倾吐

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 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 做到读写渗透, 读写结合。”深入的阅读, 能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 丰富文本的内容;创造性的练笔, 又能拓展文本的深度, 丰富文本的内涵。读写结合, 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我们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 富有内涵, 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因此, 教师要找准读写结合点, 巧妙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倾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富有情趣的地方进行想象练写, 例如《荷花》 一文,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省略号设计这样的问题:“蜻蜓、小鱼都来了, 还有谁也来了?谁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学生交流:“小青蛙蹦跳着来了, 为我们唱一曲丰收的歌。”“小燕子轻盈地飞来了,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文本情趣跃然纸上。教师抓住可以深化中心的空白处拓展练写, 例如《金子》 一文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结合图画, 想象彼得用出“全部精力”种花的情景, 然后写一写, 学生对“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脚踏实地, 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也就铭刻于心了。教师还可以在情感升华处引导想象练写, 例如在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课中, 文章围绕着“杀”与“不杀”大黑骡子, 细腻地描写了彭德怀矛盾的内心, 表现出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深情。在教学到“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这一场景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面对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 此时此刻, 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想象并写下来!”这样的练笔, 不仅能让学生走进彭德怀的内心, 真切地体会到彭德怀的果敢刚毅和对战士的万般柔情,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运用文字表现人物情感的能力。可见巧妙的练笔设计, 能进一步挖掘文本的价值, 做到把“言”与“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阅读教学, 就应该从整体出发, 抓住文本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内容的留白,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感知方法, 学习模仿, 迁移运用, 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应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文本, 注重在言语实践中突出“语用训练”。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品析语言的精妙, 积极探究段落、篇章的结构形式, 练习迁移模仿。同时, 还可以找准拓展点, 读写结合, 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10

一、农村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基本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现有资源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教育偏重于读写方面,而忽视了听说技能,因而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不如城市学生,具体表现为:

1、从态度上看,怯于开口说话,不敢与人正面交流,怯弱胆小,讲话自信心不足,不敢说、不会说。

2、从逻辑上看,在说话时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较强,思维反应迟钝,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

3、从表达上看,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成句,只能断断续续描述短语,且经常夹杂着方言,语言表达不规范。

4、从情感上看,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对描述事件的情感投入,毫无生动性可言。

二、思维方式对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

教育模式、教学条件、生活方式等外在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的内在思考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1、教育模式。纵观多少年来的教学模式,农村教育还停留在说教上面,忽视了与学生动态化的语言交流。老师说、学生记,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结果学生对于“说”的感知越来越弱,懒于动口,羞于开口,最后甚至是想说但也不会说了。

2、教学条件。农村的教育始终保留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为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不少现代化的教育当中融入了教学媒体这一元素。受资源的限制,农村硬件设施跟不上,对孩子的教学无法摆脱陈旧的讲授模式,更易造成死板的教学氛围,不利于激励孩子们的互动。

3、生活方式。农村的生活方式往往是相对封闭的,撇开课业负担,剩下的是慢节奏的农耕生活。而城市的生活相对快速,除了过好自己的家庭生活,还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社交,这就迫使个人要有言语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启蒙期。外部对农村小学生的言语发展产生抑制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其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说思维方式是影响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核心因素。

三、运用思维训练提升农村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基于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所述即所思”的特点,通过增强对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其思维清晰化发展,可以规范小学生的言语表达,帮助其思维的过渡和发展。

1、增强纵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纵向思维训练要求集中注意力把握主干事件,一层一层地发现被现实掩盖的事物的本质,从现象入手找结论,做纵向的剖析。例如,训练学生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要把握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把大象牵上船,然后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道杠,再把象牵上岸,把石头往船上装直至那道杠与水面平齐,最后只要称石头的重量即可知道大象的重量。事件的原理在于等量交换、化整为零,这四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的,顺序不可颠倒。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描述的顺序,显然称石头不可能在称大象之前进行,这是对逻辑性的基本强调。

2、增强横向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横向思维训练要求摆脱思维定式,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多角度立体分析,并从中找到最佳的立足点。例如,提问“形容花好看有哪些成语”,学生可能有许多回答,然而每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姹紫嫣红强调颜色艳,繁花似锦强调数量多,婀娜多姿强调姿态美,暗香浮动强调气味好闻……虽然对于描述花很美丽这件事情上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是老师要注意提点在不同的场合要求下要使用不同的成语,这就是对言语表达准确性的把握。

3、增强综合思维训练,提升言语表达的情感性

综合思维训练要求受训者会从横向、纵向综合考虑问题,既要看透事物的本质,又要看到事物的每一面,并得出一致结论。例如,对于“这个人心眼不坏”这句话,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 (在“人”字后面停顿,且用降调念) 则是陈述句,表示这个人没有坏心眼;可如果念作“这个人心眼不坏?” (没有停顿,用升调念) 则是反义疑问句,表示这个人是有坏心眼的,只是你没有发觉。据此,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不同情感对应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注意语音语调对言语表达的重要作用。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11

意大利瑞吉欧人提出了“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经典名言,比喻师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就是主体,没有地位高低的差别,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中言语训练好比“打乒乓球”,教师就是学生的“玩球伙伴”,彼此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通过言语训练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找准言语训练的触点,让生活托稳抛给孩子的球呢?

一、巧搭桥梁,内接训练触发点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多元的途径,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初步形成的生活态度、心理等来触摸、理解教材,在课文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透过语言的外壳寻找并感悟到感性和理性的内核,完成人文内涵的升华。

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充分朗读和感悟中感受到了母子之间不可分割的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读了这段话,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沉香不怕千辛万苦,一心想着解救母亲。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契机。于是,我作了以下引导:

师:同学们,沉香为了救出自己的母亲不顾任何艰难险阻,最后终于成功了。在你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你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的字一直写不端正。为此我下定决心把字练好。于是我买来了字帖,平时一有空就照着字帖描,描熟练了就自己写。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字果然有进步了。

生2:刚进入一年级的时候,我不会跳绳,每次上体育课时同学们都笑我,我当时心里可难受了。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就开始练习跳绳,跳得满头大汗也不休息。周末一写完作业我就到小区的广场上去练习。最后,同学们终于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今年的运动会我还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呢。

二、巧设悬念,营建训练畅游地

新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由此可见,课程内容应该挖掘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与儿童有限的认识和行动能力相匹配的活动,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求而非外在的附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呢?教师必须巧设悬念,让学生不知不觉走入教师为之营建的训练畅游地。

一位教师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时先出示一组数字:30、200万、52、1892、10、百,并请学生读一读这组数字。

师:读了这组数字,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我们这节是语文课,又不是数学课,老师为什么让我们来认读数字呢?

师:问得好,光读这些数字确实让人弄不懂,如果把这些数字放在这样的一段话里面,你们就会明白一些了:有这样一部书,用了30年的时间写成,全书近200万字,一共52卷,记载了1892味药,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1:这本书太不寻常了!

生2:我感到骄傲,这是我们中国人写的。

生3:这是谁写的,叫什么名字?

师:这部书叫《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是明代的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花了30年写成了这本震惊世界的医药史书,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去坚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故事,大家一起读题。(板书课题,齐读。)

悬念,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思维的花朵自然开放,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营造训练畅游地的氛围。

三、巧辩真伪,再造训练探索环

何谓低碳教学,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愉悦地学习,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体验真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学生对所接触的生活内容、周围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从而进一步再造言语训练的探索环。

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一文的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又并不是心里想的,需要我们仔细分辨。是不是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里闷得慌,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王冕为什么会这样说?读母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再读王冕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王冕的懂事、孝顺。指名读,师生同读对话。)

再如这一句: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师:从哪里看出王冕孝敬母亲呢?你能读出王冕孝敬母亲吗?

通过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琢磨,不难看出王冕的懂事、孝顺。通过语言训练,我们指点学生来辨识人物的语言,锤炼了自己的语言。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有效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时捕捉课堂中言语训练的触点,让生活托稳抛给孩子的球,积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苗,为构建灵感迸发、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而努力。

言语技能训练论文 篇12

人说话是在大脑的言语活动区 (在人的左大脑前半球) 的前言语中枢的控制下, 把说话的意思, 通过语言器官的运动, 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说话包括两个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过程:一是内部言语组织过程, 首先得有内部言语。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有意思, 才有话说, 没有意思硬说, 就是瞎说。如果没有想清楚就说, 就是乱说。”所以内部言语的组织非常重要, 内部言语形式是在脑子里活动的, 这就是内部言语的组织过程;二是外部语言的表达过程, 就是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语言, 即把意思转化为声音符号———语言信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同时《课标》第二学段 (3—4年级) 中要求: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以此看来,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仅是语文基本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它在交际、强化思维,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水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说话水平的高低, 能力的强弱, 对一个人来说, 实在是太重要了。比如, 在相同的场合、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 具有不同的说话能力和不同水平的人去办相同的一件事, 可能其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所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说话好、说话优、说话活、说话干净简洁、流利畅达、语言优美、文雅大方, 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奠基工程, 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 怎样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说话能力呢?

一、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入手

这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始端, 因为说话 (即口头表达) 的思维过程就是边想边说, 现想现说, 并快速地在脑子里思维要说的话, 同时又快速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的全部过程包括:对临场的判断、推理———内部言语语词的提取———内部言语的组织造句 (也叫编码) ———调动发音器官的各部位肌体———转换成外部语言的交际工具 (有声语言) 。这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几乎是在闪电般的时间里完成的。所以, 若不经过有步骤、有计划, 循序渐进的严格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句空话。

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

在教学中,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做到:让学生懂得感觉到了什么 (即对临场事物通过视、听、触、嗅的感知) ;想到了什么 (即借助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比较) ;打算说什么 (即通过大脑的判断、抽象概括, 进行筛选) ;为什么说 (即通过大脑的推理, 确定说的动机) ;对谁说 (即说的目的) ;怎样说 (即提取大脑言语中枢的语词, 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整理) 。近年来, 我们按照这些步骤对学生逐步加以训练, 开始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长些,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也就快起来了。

三、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口头语言的表达, 在心理上叫做口头语言的重生, 是指人们通过言语器官或者手的活动把话语说或者写出来, 这包括说和写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口语表达是否正常, 要具备语言正常, 选词造句规范, 合乎事理, 表意准确, 运用普通话发音正确等要素。凡是具备这些要素, 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正常的。同时还要讲究口头表达能力的艺术性, 训练说话的仪态, 说话的分寸和说话的简洁性。

四、训练学生运用语音和姿态表情达意的能力

语言, 特别是口头语言, 除了语言的音调、音强、音长和音色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 还有体态语 (即说话人的体态、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的情态动作) , 也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一年多来, 我们注重把学生语言音律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音质 (音色) 的圆润, 辅之以体态表情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口语交际活动中, 纠正了学生中那些由于习惯而形成的不良语言和态势。

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 我们做到面对全体, 人人参与, 分层训练。首先摸清每一位学生平时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有生理障碍, 口吃、音色不好、鼻音太重;有的因地方语言习惯形成的生理障碍, 鼻、边音不清, 平、翘舌音不清, 喉音和唇齿音不清;还有的学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 如严重的羞涩感, 害怕出错, 怕给学生留下讥讽和笑话的把柄。有了这些障碍, 男同学表现出面红耳赤、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女同学则表现为扭扭捏捏、细声细气, 甚至低头不语。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要允许学生说错话, 允许学生说半截话, 允许学生补充、纠正自己的过失性语言, 也同时允许学生纠正和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语言。但不允许讥笑讽刺别人说话, 不允许不回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六、注重多说多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说话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既给学生自由训练说话的机会, 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课堂上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先分组说, 然后再逐一进行说话训练。又是采用复述课文的常规形式和课堂教学内容机密结合起来。在常规教学中, 我们采用“讲授知识———教师示范———说话联系———总结评比”的课堂结构形式来组织教学, 考核学生说话的用词准确性、语言的流畅性、表意的精确性、语速的连贯性。同时对每一位学生的说话成绩进行评比打分。

七、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语病

上一篇:精神为本下一篇:保险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