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中心(精选9篇)
技能训练中心 篇1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创新意识,才能使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有所领悟,理解实践教学的精髓,才能适应新形式下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光荣使命。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放式管理,才能为广大医学生、非医学专业学生、各阶段医师、社会人士提供学习的机会。
1 进行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管理模式的改革,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方向做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善和加强临床教学条件的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迅速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客观要求。同时,卫生体制改革也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2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部关于加强部属院校临床教学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卫生部教育司制定了具体的《临床教学质量检查标准》,要求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注重对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顺应新的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购置先进的、贴近临床实际的模拟设备,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外,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教学平台,其建设管理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来规划。通过对各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及兼顾各学科特点,可达到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实验项目的目的。模拟教学是当前医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通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同时各种模型、模拟教学设备为医学生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立还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全面实施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的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OSCE)。以上教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临床诊断和临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3 完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
在本科教学桥梁课的任务中,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再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像过去那样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有创性操作难以在病人身上反复多次的操作;乳房检查、妇科检查、前列腺检查等一些操作会涉及道德伦理问题;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如在危重病人身上操作,有可能对病人造成危害等等,使临床技能培养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模式的实践,充分开展模拟教学,利用一切模拟手段创设出模拟病人、模拟场景、各学科技能训练考核模拟室、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乃至临床技能软硬件条件,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2]。其作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有效缓解我校长期存在的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及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并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4 进行全新管理模式的实践,可实现临床各实验室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
我们原有的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场所分布较散,设施落后,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技能培训,无法满足临床高层次技能培训的需求。再者,临床医学临床技能训练项目虽有区别,但均是要求在模拟人设备上进行训练学习的,所以,新的管理模式将突破以往实验室归某教研室所有的“所有制”观念,通过整合临床医学各个专业实验室,避免资源分散、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做到“化零为整”,少花钱多办事,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5 利用新型模式管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建立起临床教学客观评价体系[2]
在临床技能中心的日常运作管理中,我们按照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设计标准,规划将来应用临床考试中心,用于评估我校学生和广东地区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
根据全球教学最低标准的精神,临床综合能力评价的构成,包括:(1)综合理论笔试,主要是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各种能力。试题以临床9个方面的能力为目标,以临床中门诊、住院、急诊不同的情境为基点,以学生毕业实习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内容,以测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重点,综合对学生进行评价。经过专家的充分研讨,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疾病谱变化,确定综合理论笔试的学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传染科、精神科等学科,测试包括200道标准化试题,时间3小时。(2)临床实践考试,考核内容遍及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领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真实临床场景中,完成内、外、妇、儿、精神科六个病人,每个病人20分钟包括15分钟完成问诊和查体(妇、儿、精神科不要求查体),5分钟完成与该病人相关的5个问题,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其中内科2个病人,其他科各1个病人,病人全部采用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避免了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主观性;考试时间2小时,占临床实践考试的75%;另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10个问题,主要测试一些临床操作技能和各种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及应用,考试时间40分钟,占临床实践考试的25%。(3)综合成绩的构成,综合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各占总评价的50%。通过这种考试的实施,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更客观全面,达到了评价的要求。
这种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已得到国内医学教育界的公认。因此我们为O S C E的实施配套符合我们实际的管理模式,即考虑相关的配套建设,使得我们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符合国际评估考核要求,符合政府部门的准入机制,从而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在庞大的资金支持下,我们在建设多站考试中心的同时,更是可利用我们中心的优势,在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成为我校将来教改建设的亮点工程。
6 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新型管理机制,为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准备条件
我们在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同时,希望在实验室管理、教学、科研、师资、配套等方面不断加强,为申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做好准备,因此,在中心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新型管理模式的探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条例,使中心使用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可以为我校今后申办更高办学要求提前做好软硬件的准备。我们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开展相关的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能够与国外的大学同行间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的有关文件,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我们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管理模式研究的思路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以国际化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为目标,按医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需要,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按照医学一级学科功能统一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运营模式,科学合理制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力求跻身国内同行先进行列,做到五年领先,十年不落后。该平台具有多学科、多功能、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资源共享等特点。
创设“专管共用,对外开放”的管理原则:在学院教务处的统一管理下,接受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预防医学等医学课程本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任务外,向学生自习开放,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练习操作,及时巩固课堂内容,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锻炼和提高。与学院信息中心合作,将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开放型管理,学生、附属医院住院医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实验室自习训练,实行24小时开放。实验室将积极参加国家、广东省以及本校的继续教育项目和短期培训项目,积极对广东省高校和社会开放。
医学模拟教学虽是新生事物,却代表着临床教学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实践的教学手段,丰富了临床医学如诊断学及内、外、妇、儿等诸学科的教学内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立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手段和场所。而有特色结合本土教育情况进行中心运行模式的探讨,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临床教学模式有“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5]和“系统整合式教学”等,其核心均为缩小教学单位、提倡教学互动、增加技能实践、培养临床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建设就充分考虑为小组讨论教学、技能模拟实践和临床病例分析及思维培养提供合适的方式与场所[3],教学功能单位充分模拟实际医疗环境,并购置大量的先进临床教学模型和价值昂贵的生理驱动仿真模拟人系统,如美国METI科技的i Stan模拟人和E C S模拟人,从而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硬件基础[4]。
根据我们上述的建设目标定位与服务功能,我们从实验室整体规划与设计、管理体系与制度的确立、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配置、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技术人员配备与培训等六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创设出能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接轨的高层次、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平台的管理新篇章。
[收稿日期2008-06-06]
摘要: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场地建设、教学设备的配套、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诸多环节的有机结合。为顺应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我校斥巨资引进现代化模拟技术,按国际标准建设医学模拟培训场所,从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临床教学新模式进行的系列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临床技能中心,临床教学,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剑.医学模拟教育和医学教育革命[J].中国医院,2004,8(7):73-74.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1,28.
[3]秦俭,孙长怡,王征,等.心肺复苏培训方式的探讨-高仿真模拟技术支持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5):937-940.
[4]张介卿,杨玉南,陈沁,等.智能仿真技术在护理技能训练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7,11(9):78-79.
[5]Dolmans DHFM,Wolf HagenI HAP,eta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中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紧紧抓住PBL的宗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4):45-46.
技能训练中心 篇2
练的关系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2班 学号:10024047 姓名:杨婧卓玛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言语技能训练的定义和作用,以及言语交际技能的定义和意义,并且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是不完整的,言语技能训练是为有意识的交际打基础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的培养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言语技能训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交际原则目的
一、言语技能训练的定义和作用
什么是言语技能?言语技能在语言教学中介于语言要素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个中间环节。什么是言语技能训练?言语技能训练,包括听力训练、说话训练、阅读训练、写话和写作训练。什么是语言要素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汉字教学,这些都属于语言要素教学。什么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它的教学又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须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规律进行总结,并用来知道技能训练,并在训练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也是语言教学要素的总原则。为什么要在这里说明语言教学要素和语言知识呢?因为“在语言交际中,言语技能和语言要素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要素就存在于言语技能之中。因此,在语言教学中,特别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语言要素教学跟言语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第二语言教学就是通过语言要素教学进行言语技能训练,通过言语技能训练进行语言要素教学。”(吕必松.199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所以言语技能训练和语言要素教学是不可分割的。
而言语技能训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两个作用:第一,言语技能训练是言语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属于言语教育,它的旨在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在周小山主编的《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中,认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教学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程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建设,而言语技能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言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技能训练是提高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施良方等人指出,“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二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基本的认识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所以说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内隐的,无法直接培养,但由于学生学习言语活动的方式策略是外显的,是可以认识和教授的,因此可以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技能熟练运用后才能逐步内化积淀成为能力,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生迁移。加涅认为:“学习是累积的,因为特定的智慧技能可迁移到许多高级技能及各种待解决的问题上。随着个体的发展,他们不断增加智慧技能的贮存。此即意味着,习得每一新的智慧技能,则迁移至较高级性能学习的可能性便增加。”因此必须通过技能训练这个中介环节,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演绎等训练,提高学习者的言语能力。
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定义和意义
什么是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理解对方的语义。什么是言语交际技能?言语交际技能包括语言能力的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训练、话语能力的训练和策略能力的训练,其中有语言的要素,也有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培养则表现为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等对语音形式、词语、句式、语体和应对方式等语言知识进行正确的选择。
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吕必松先生在《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一文中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交际性原则”。他认为“因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法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衡量总体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为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所必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做出科学的宏观安排。” 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就要保证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都是为了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而服务的。刘珣先生在2000年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指出:“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教学目的一经确定,将决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直到测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归纳为三个方面:⑴ 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⑵ 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⑶ 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三方面的教学目的中,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而在这个最直接最根本的教学目的中,可以看到:培养交际能力是最终的目的。它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特点所决定。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言语技能就是言语交际技能的误解,认为学会了听、说、读、写,就是学会了交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也就使得教学停留在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水平上。王魁京先生曾对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社会语言交际情况作了调查,在历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基本相同,它们分别是:1.对目的语社会成员发出的话语听辨理解能力不足;2.运用目的语作言语表达的能力不足;3.交际策略运用能力不足;4.文化、心理不适应;5.寻求交际对象给予配合的能力不足。这几方面问题综合起来,反映了学习者的社会言语交际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社会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所以说这就根本没有起到言语教学的作用
并且功能法认为,“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只能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不能培养交际能力。”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等同,言语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获得。交际能力中应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所以说交际能力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获得,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选择在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
吕必松曾说过:“跟言语技能的训练相比,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涉及的内容更广泛,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不能把言语技能的训练作为终极目标。”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二语习得者不是为了学习目的语而进行学习的,他们更多的人是为了利用目的语来交际。众所周知,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表现为言语交际技能。虽然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教学者仍然只注重言语技能的训练,所以怎样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我们要循序渐进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良好的言语交际技能。本文简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吕必松.199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技能训练中心 篇3
大庆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院校。多年来承担着大庆油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虽然已形成教师教育的模式, 但面对新形势也凸显出不适应性。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师教育, 做精、做强教师教育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探索:以成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平台, 整合、优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充分发挥省级精品课程———“英语教学法”的示范作用,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高师英语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和“构建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撑作用, 校级教学团队———“英语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 校级网络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的辅助作用, 以及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以提高英语教师素质为目标, 采取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运行模式, 将教师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解、细化, 优化课堂理论教学、课外专业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创新训练模式, 建立起集职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 职后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架构。中心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活动、多维的学习空间、开放的组织系统, 使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 并以此为纽带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架构。有了这个架构, 训练活动的开展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做到相辅相成, 多而不乱, 发挥出集聚的效能, 避免了以往零散、随意的技能训练方式。
二、实践: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系统构建特色化育人模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这门艺术仅靠教师个人的悟性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仅靠课上有限的教学和课下分散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全面、系统的训练作为必要补充。束定芳提出新的外语课堂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1.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2.课堂教学=为课外学习作准备。3.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2]。这样, 就把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 谁能够在使用外语的环境 (第二课堂) 上下工夫, 谁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3]。因此,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重要渠道。
中心立足于扎实基础、强化技能、学以致用、厚积薄发, 着眼于一条主线———提高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两个面向———面向学生个人需求, 面向基础教育英语师资需求;正确处理三个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的关系, 集中辅导与自主训练的关系, 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的关系;做到四个融为一体———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融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 融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需要为一体, 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坚持五项原则———全程性、实用性、实践性、层级性和可持续性。
(一) 分解任务, 实践导学, 训练内容系统规范化
合格的教师是在实践教学环境中训练出来的。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实质性训练是许多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主要原因。根据师范生培养目标及未来工作的特点和需要, 按照技能教学规律和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素质, 中心将各项技能进行总结、归纳, 构成教学板块, 让每一名学员充分了解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而训练内容的选择是在综合分析学员基础、教师技能素质要求、各训练内容彼此的关联程度等基础上, 把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分解为语音正音、教师口语、中小学语法教学、课堂教学、英文歌曲、英文书画等若干适用、可操作性的训练内容, 每项内容突出一个“练”字。通过训练使学员初步具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 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能力, 因此, 中心的训练不是盲目、随意、零星、可有可无的, 而是规范、系统、制度化的。为了保证质量, 中心推行职业技能课外训练课堂化的训练模式, 把课外训练活动作为一门课程, 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及各个训练部详细训练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 训练内容系统、规范。无论是内容、方法的选择, 还是教学、管理的保障, 都最大限度地为学员创造技能训练与实践的机会, 让学员的第二课堂成为基础教育的第一课堂, 让学员变为教师, 做到实践导学。
(二) 集中辅导, 自主研学, 训练过程组织制度化
训练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 仅仅靠课堂和中心的集中训练都是远远不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 积极构建所学新知识的过程。”[4]因此, 中心注意引导学员正确处理技能传授与技能自我建构的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后训练的关系、集中辅导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的关系, 做到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增强学员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方面,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 让每名学员都能够充分了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 做到集中的技能训练始终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这样, 学员能够通过集中辅导初步掌握基本的技能训练过程、步骤以及训练的方式方法, 学员在课后的自主训练中按照教师的计划与要求, 在“培训师” (学员) 的组织与指导下, 通过大量的练习, 进行技能的自我建构, 从而强化和掌握技能。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管理, 夯实基础工作。相继成立了中心管理机构, 明确了各岗位职责, 制订了学员管理与奖惩条例、学员出勤与考核办法、学生干部值班制度、学生干部与指导教师例会制度、基础资料归档制度、学员出勤与考核档案等, 使各项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从而保证了训练的质量和中心工作的有序运行。
(三) 以生为本, 网络助学, 训练手段多样个性化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分解, 依据学生专业基础与技能水平, 结合个人职业规划与兴趣, 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员开设“技能超市”, 供学员自主选择, 自愿地参加训练。遵循以学生能力为本、以学生需求为本的原则, 实行不同年级、不同学期, 分层次、分类别、分项目的训练模式, 体现因人而异、因基础与个人需求而异。各训练部力求训练内容生动有趣, 训练方法灵活多样,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这样, 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的自我意识、轻松的训练环境会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实践量。同时, 为了保证训练资源的丰富与学习渠道的开放性, 促进师生的互动与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性, 中心借助学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建设的机会, 明确专人负责, 加大了网络辅助技能训练的力度。通过网络建设, 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建设、资源使用、资源管理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 训练内容丰富、训练方法多样、训练空间开放、反馈与沟通渠道畅通的学生技能训练、评价平台, 使学生可以快捷地获取技能训练的全方位信息支持, 更加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真正地发挥了网络助学的作用。
各训练部在每期初制订出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公布训练方案, 制订训练专题、提供学习资源, 通过观摩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讲座、座谈、公开课和各种技能的单项竞赛、展示等形式定期集中学习、训练和总结, 举行对内与对外开放日 (周) 活动, 组织、承办外国语学院各种学习比赛活动等。每期在保留一部分重要的、基础的训练项目的同时, 还推陈出新, 以适应同学新的需求。在上一期, 中心安排了语音正音部和教师口语部、中小学语法教学部和课堂教学部、英文歌曲部和英文书画部进行了面向全校的公开“对抗”训练展示, 邀请曾获2006年全国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009年度CCTV杯“希望之星”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学校2008届优秀毕业生邹文婷以“生本课堂———师生快乐的舞台”为题给学员做示范课等一系列活动, 不仅促进了中心内部的交流, 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技能水平, 而且, 充分发挥了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吸引了全校很多学生的关注, 扩大了中心的影响。
(四) 分项训练, 递进提高, 训练体系全程整体化
依据教师职业技能的特点与技能训练原理, 中心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分解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项目, 把握“习得性”这一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特征[5], 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加以巩固、强化, 从而形成顺利完成英语教学活动的职业能力。宏观上, 在已经实行的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基础上, 制订了各学期技能训练子计划与实施方案, 分期、分批实施。总体以四年为一个体系, 以学期为一个训练周期, 不同时期设立不同的训练内容, 做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和层级性。即一、二年级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年级是专业技能的训练, 四年级是综合技能的验收。微观上, 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分解出的六个训练部作为六个训练模块, 各模块之间通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这个核心目标连接, 纵横贯通, 相互关联。纵向, 把构成某项技能或该技能的某个方面的一个或数个训练点分解为多个训练内容, 多个训练点集成一项综合训练。例如英文歌曲训练部就包括英文经典歌曲演唱、中小学教学歌曲演唱与教唱、身体语言辅助歌曲教学技能、英文教学歌曲演绎与创作技能、英文歌曲辅助课堂教学技能等多个训练点;中小学语法强化部包括中小学语法体系与脉络精讲与串讲、中高考题模拟训练与分析、重点语法讲解技能、语法教学设计技能等各个训练点组成。其中正音、口语、歌曲、书画为基本技能层次训练, 语法与课堂教学训练为综合技能层次。如此分层逐步扩展, 体现训练由低到高的层级性。横向, 不同技能项目的训练点相互联系, 例如语音正音是教师口语的基础训练, 教师口语、书画、歌曲的训练又是课堂教学与语法教学训练的基础, 它们彼此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职业技能就连点成线、集线成片、合片成体了, 各训练部之间的训练共鸣共振, 发挥整体功能, 从而获得训练的最佳效果。
(五) 能力整合, 动态生成, 评价方法灵活多元化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 其训练过程又是漫长的, 因此, 训练活动中我们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全程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 建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对各项英语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进行细化操作和量化管理, 中心为每位学员建立了职业技能档案, 进行职业技能跟踪测试, 最终进行能力整合, 从而动态生成职业技能。在评价方面, 采取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考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结合等评价方法, 以达到分项训练、分项考核、整体提高的目的。包括原始单项技能测试、模拟教学、口头对话、考查原始学习证据等。对于那些能够通过外在行为表现来加以考核的单项技能, 如书画技能、英文歌曲技能, 采取分项考核或单项技能鉴定的方式来评定。而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外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综合技能的考核, 如语法教学、课堂教学等, 则主要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给予综合考核与鉴定。单项技能考核合格的学员可获得中心颁发的单项职业技能合格证书, 学员凭借证书就可以免于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这一项技能的考试, 还可以凭借多个单项证书换取职业技能的综合等级证书。考核制度的实施,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与管理的效益。
三、收获:技能丰满羽翼, 感动一路随行
中心每期培训时间虽然仅仅只有几个月, 就这几个月, 全体学员和教学团队却总是收获满满, 感动多多, 师生间发生“化学反应”, 做到了业务上教学相长, 思想上互为影响, 行为上互相感动。可以肯定地说, 中心让学生成才有了平台, 让教师发展有了舞台。
(一) 学员训练热情高涨, 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
尽管中心每期招收学员都是凭自愿在几百人中选拔的, 但由于各部班额较大, 又属课外活动, 组织起来非常困难。由于中心管理规范, 制度严明,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方法生动有趣, 学员的训练热情、自觉性很高。据统计, 每期培训班没有无故旷课的, 平均出勤率都达到了99%以上。通过正规、系统、高强度的训练, 学员普遍树立了一种“学教学”、“练技能”的意识, 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 专项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每期有95%以上的学员能够获得专项技能合格证书。
(二) 青年教师倾情投入, 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心教师团队始终树立一种意识:既然因中心而成为一个团队, 那么, 不管工作中遇到多大的挑战和困难, 都要全力以赴去应对和克服。要坚定一个共同的信念:“不干则已, 干就干好。”这是一种责任, 更是团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令人欣慰的是, 中心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0岁, 都是女性, 在中心这个舞台上展示出很高的教学热情, 很强的敬业精神, 很高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小小的舞台锻炼了队伍, 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三) 师生建立共同愿景, 促进了师生间的有效合作
愿景, 一是愿望, 二是远景。共同愿景既能够体现中心未来发展的目标, 又能够体现中心老师和学员的共同愿望。那就是通过中心的训练, 学员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学员成功、成才。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 教师不再像其他课堂那样煞费苦心地组织课堂纪律了;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 才有了教师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地倾情投入;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 才有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变为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卓越.关注师范生职业技能与品格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2) .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 2006, (4) .
[3]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 2004, (2) .
[4]朱艳梅.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学生技能训练大纲 篇4
知
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师范司
各高等师范学校:
为了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我委师范司于1993年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在《基本要求》试行过程中,许多学校提出希望国家教委组织制定一个大纲,提出详细的规范化要求。为此,我们委托首都师范大学起草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审定,现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发给你们,请结合各校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
本大纲适用于高等师范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它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大纲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建议和考核要求。在实施训练中可根据各部分训练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安排,以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训练链。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大纲提出了训练中的讲授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2。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要制作和充分利用声像等多种媒体,对学生进行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的示范定向,及时反馈训练效果。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
本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制定的。
第一部分 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说 明
高等师范学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点之一,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必须讲普通话,并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要求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并且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应当逐步扭转对口语重视不够的偏向。讲普通话的技能是口语表达技能的基础,讲普通话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无法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在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讲普通话达到要求的,可重点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这两项技能训练应当安排在一年级。
考核办法:按《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普遍进行测试,台格者发给证书。口语表达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或校内专门机构负责,主要考核朗读和讲演(或讲课)两项,但不得用教育实习替代。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一、讲普通话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对高等师范学生的普通话训练,一般应当达到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二级,即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讲课和交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要求:北方方言区一般应达到一级,南方方言区达到二级中等。(二)训练内容
1.树立或加强推普意识:了解普通话的形成,了解推普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推普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2.了解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掌握好《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掌握变调、轻声、儿化等。
3.熟练掌握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所组词语的标准读音,学习《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能直呼音节,正确拼写汉语词语。4.用普通话朗读、对话。
5.了解本地方盲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主要差别和对应规律,能进行方音辨正。6.了解本地方言的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能进行本地方言词汇、语法辨正。(三)训练建议
1.要给学生准备学习普通话的材料,准备学习普通话的音像资料,供学生上课或自学使用。建立普通话学习中心,学生在这里可以看到资料,得到指导。2.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
3.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对新生普遍进行测试,达到二级者发给证书,不达标者参加学习班学习和训练。学校主要是办“普通话二级达标班”,也可办提高班。
4.“普通话二级达标班”每个系根据需要开设若干班。每班学生人数以十几个为宜,以便教师指导练习。
5.“普通话二级达标班”的教师(专职或兼职)如人手不够,可由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后承担。
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一)训练目的
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有较强的朗读、讲演和讲话能力,口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二)训练内容 1.朗读
(l)朗读是口语训练的重要途径。
(2)朗读的要求:正确、清楚、流畅;恰当而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3)朗读的准备:熟悉内容,明确目的,了解对象。
(4)朗读的技能:吐字归音、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朗读与朗诵的区别与联系。(5)要求熟读诗2——3篇,基本达到朗读的各项要求。2.讲演
(l)讲演的特点和作用。(2)讲演的要求。
(3)讲演的准备;选好讲演内容——自己熟悉,听者关注;了解听众,加强针对性。写好讲稿——观点明确,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生动;进行充分的练习、准备,增强自信心。
(4)讲演的技能;开头与结尾,突出重点,显示条理,临场应变,适当的手势、表情、姿态。
(5)做讲演2——3次,基本达到讲演的各项要求。3.交谈
(l)交谈的特点与要求。
(2)交谈的种类(偶然性的或约会性的,拜访性的或采访性的,电话或其他)及其技能。4.教学口语
(l)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要求。
(2)教学口语的种类(复述、描述、概述、评述、解说等)及其技能。5.教育口语
(l)教育口语的特点与要求。
(2)教育口语的种类(说服、评论、指导等)及其技能。(三)训练建议
1.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
2.购置或制作朗读、讲演、交谈、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等的音像资料,供教学使用。3.由学生会、共青团或其他社团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讲演比赛,各班级也要经常组织。对朗诵和讲演好的优秀学生要给予奖励。还可以组织讲演团、朗诵团、话剧团等,学校要给予支持。
4。各专业的教学法课要讲授教学、教育语言的运用问题。
5.教育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和考查实习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 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
说 明
汉字是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国家对现行汉字已经确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师应当掌握这个规范和标准。是否能写一笔规范的好字(或比较好的字),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威信,因此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进行书写规范汉字的训练,提高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文科各系需要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表或字典自行掌握,不必也不宜为此进行教学和训练。
为了胜任教师工作,还应当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注意书面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关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进一步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技能和书面表达这三项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任务相当困难而且容易被忽略。这三项技能在原有基础上能不能提高,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思想上重视了才谈得上技能的提高。因此训练中要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并举。这三项技能的训练应当从一年级开始。
考核办法:与其他课程一样,按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文进行。评定成绩分为优良、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也可组织全校语言文字基本功考核。
一、掌握规范汉字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树立用宇要规范的意识,训练他们写字规范正确,笔画清楚,要掌握好3500常用宇,自觉纠正错别字。(二)训练内容
1.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汉字的规范标准。
(l)巩固汉字简化成果,坚持汉字简化方向。
(2)汉字规范的重要意义。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汉字。(3)教师把汉字写得规范正确的重要意义。2.掌握好现代汉语常用字
(l)掌握常用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2)掌握《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3)会读、会写、会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所收的3500个字。(4)自觉纠正错别字,掌握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写别的字、多音多义字。(三)训练建议
1.给学生提供规范汉字的学习、练习资料,有关的音像资料。
2.学校内要创造使用规范汉字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如各科教师对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都要给予纠正。
二、书写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对高师学生加强书写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考虑到现实情况,训练目的定为;以提高硬笔楷书的书写技能为主,兼顾行书;提倡写好毛笔字。这里所指书写技能,不是书法艺术。(二)训练内容
1.教师掌握书写技能的重要性。
2.对教师书写技能的要求: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匀称美观。3.掌握执笔、运笔的方法,纠正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4.汉字笔画的书写,间架结构的安排。纠正有关的书写毛病。5.掌握书写款式:卷面干净,留有天地,布局恰当,行款整齐。
6.掌握选帖、读帖和临摹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培养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三)训练建议
1.给学生提供书法学习的练习资料和有关音像资料。
2.举办多种多样的有关书法的课外活动,如观摩、展览、比赛等等,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三、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训练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掌握教师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所写文章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语言得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无误。(二)训练内容 1.掌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报告、调查报告、各类信函等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包括行款格式)和技能。
2.学习范文,并习作若干篇。
3.掌握常见语病的类型和改正方法。
4.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用法,纠正容易出现的错误。(三)训练建议
1.给学生提供有关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的学习、练习资料(包括范文和误例)。2.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要齐抓共管,对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等都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要给予指正,要讲评,要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
第三部分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说 明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提高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进行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方面。
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加实践、讨论、评论等活动,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为了便于学生对各项教学技能的感知和理解,要提供必要的录像示范或直接示范。在实践过程中应使用声像设备对其实践过程进行记录和反馈,使学生的教学技能不断改善和趋于稳定。各校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指出优缺点以便改进,定量评价是给出量化结果以记入成绩。为此,首先要制定每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训练时由学生自己根据标准进行评价,作为平时训练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单项教学技能训练结束后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由指导教师评价,占总考核成绩的60%。
一、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通过训练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方法。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和批改学生作业,课后能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二)训练内容
1.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2.制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的类别,掌握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要求,重点掌握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3.分析和处理教材:通过训练初步学会分折教材的方法,能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和处理教材。
4.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法。
5.制定教学策略: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媒体,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与媒体选择;学生特点与媒体选择;媒体的教学特性与选择,媒体的价值与选择。将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6.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案的结构和要求,掌握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方法,通过训练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
7.作业的类型和设计:了解本学科学生作业的类型及设计的方法,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和设计作业的内容。
8.学习评价:了解学习评价的依据和标准,通过训练掌握学习评价的方法。(三)训练建议
1.如果在教材教法等课程中已有此内容,可结合教材教法课进行训练。2、3、5、7的内容可作为训练的重点。
2.可选择中学某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和编写教案,并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3.设计和批改作业的训练,可选择中学教材的某节内容让学生设计练习题,也可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习题,搜集其它练习题,通过讨论和研究建立小题库。
二、使用教学媒体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及常用软件编制的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使用教学媒体,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及简易教具。
(二)训练内容 1.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选择、使用教学媒体的行为方式。2.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l)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图书、实物、标本、模型、图画、挂图。(2)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投影、幻灯、录音、电视与录像、计算机。3.简易教具的制作方法。
4.教学软件的编制与使用;投影片的种类和制作,录音教材制作;幻灯、电视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5.将各种媒体有机组合。(三)训练建议
l.在训练内容中常规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并重。2.教学软件的编制以投影片的制作为主。„„
3.在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制作训练中可请电教教师协助教学。
三、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中基本教学技能的类型,理解各项基本教学技能的概念。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执行程序和要求,通过训练能根据教学任务和中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训练内容 1.导入技能
(1)概念: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2)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旧知识导入;生动实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
(3)导入的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4)导入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导人目的明确;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启发性;导入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2.板书板画技能
(l)概念: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2)板书板画的类型:提纲式;语词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示意图,简笔画等。(3)板书板画的要求;书写规范迅速,示范性强;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启发思维;文字、图表科学准确;板书简单明了,形象生动。3.演示技能(l)概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2)演示的类型: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挂图的演示,电灯、投影的演示;电视的演示和课堂实验的演示。
(3)演示的程序:心理准备、出示演示物、对演示物说明、讲解、总结、核查学生理解。(4)演示的要求:对演示物精心选择;演示前提出问题和观察重点;演示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多种媒体相互配台,综合利用;演示后及时总结,明确观察结果。4.讲解技能
(l)概念: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
(2)讲解的类型: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抽象性知识的讲解。
(3)讲解的程序: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提出问题叙述事实。„提示要点核查理解。抽象性知识的讲解: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指导分析„„综合概括巩固深化。演绎法:提出概念„„阐明术语„„举出实例(正、反例)„巩固深化。(4)讲解的要求:明确目标、重点突出;运用丰富的实例(正、反例),联系已学过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学习方法;及时巩固、应用,理论联系实际。5.提问技能
(l)概念: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2)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3)提问的程序: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4)提问的要求: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问题重点突出,简明易懂,把握提问时机,给予启发和引导;给予分析和评价。6.反馈和强化技能
(l)概念:反馈是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从学生那里取得对有关信息反应的行为方式。强化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某一行为变化朝更好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2)反馈的类型: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堂考查;实践操作。
(3)强化的类型:语言强化,符号(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
(4)反馈和强化的要求:反馈及时准确,强化恰到好处;反馈形式灵活多样,强化方式适合学生特点,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强化以表扬为主。7.结束技能
(l)概念: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积极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
(2)结束的类型;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3)结束的程序: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
(4)结束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提示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理解升华;及时巩固,强化学习。结束形式多样,增强学生兴趣。8.组织教学技能
(l)概念: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2)组织的类型: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
(3)组织的要求:明确目的,教书育人;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重视集体,形成风气;灵活应变,因势利导。9.变化技能(l)概念:是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2)变化的类型:动作变化;表情变化;眼神变化;声调变化。(3)变化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变化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应用要有助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和传递教学信息;变化技能的应用要合理适度。10.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三)训练建议
1.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微型教学的方法。注意提供必要的示范,有条件的学校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声像反馈,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2.根据学生情况,训练要有重点,技能的分别训练与综台实践相结合。
四、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学科课外活动的特点、方法、组织形式及活动方案的设计,能组织和指导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二)训练内容
1.概念: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有关学科课外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
2.学科课外活动的类型:课外兴趣小组;科技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小论文和小制作比赛;参观;调查等。
3.学科课外活动常用的方法:观察和调查;实验和实践;讨论和评议;制作和创作。4.学科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了解活动方案的构成和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法。
5.学科课外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活动目的明确,有利于人才培养;活动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青少年的特点: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具有辅导能力。(三)训练建议
组织学生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执行方案,从而得到训练。训练活动也可结合教育实习进行。
五、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教学研究的方法、能初步运用本专业知识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训练内容
1.概念:是初步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研究设计、资料搜集与统计处理、撰写论文的行为方式。
2.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了解教学研究课题;课题选择的方法及如何制定研究计划。3.教学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
4.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掌握统计描述的基本方法,了解统计检验的适用范围。5.研究论文撰写的方法:了解科研论文的结构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要求。(三)训练建议
1.此项教学技能训练可结合教学提出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统计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2.结合教育实习中的教育调查或毕业论文进行训练。
第四部分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说 明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加强师范生曲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高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指“中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本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
班主任工作技能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体教育的技能、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此项训练应有考核。考核可采取定性评价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是指出学生在某项训练中的优缺点,以利于提高,综合考试则是根据训练的内容,对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全面测试,以检验训练的效果。为此,各校应将班主任工作技能进行分类,逐类加以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应达到的要求,制订出考核标准。在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其成绩记入学习档案。
一、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绩
(一)训练目的
了解建设班集体的的几个重要环节,掌握组建班集体的主要方法;了解在中学开展各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能实际组织各种活动;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掌握对其训练的一般方法。(二)训练内容
1.组建班集体的技能
(l)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包括学期计划、阶段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方案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3)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选拔的基本方式是民主选举;培养的方法是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使用的方法是支持、鼓励、发挥特长。(4)协调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5)培养优良班风:正确运用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教育手段,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活动形成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6)组织与指导班会和团队活动:第一,了解班会的类型:日常班会和主题班会;掌握组织与指导班会的基本步骤。第二,帮助团支部或少先队制定工作计划,指导他们开展好各项活动,协助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正确地进行组织发展工作。2.组织各种活动的技能
(l)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第一,课外活动的种类,主要有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第二,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全班性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第三,课外活动的要求:坚持自愿的原则,鼓励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班主任应具有科技、音乐、美术、体育等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对音乐、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识谱,合唱指挥和简单绘画(包括会写美术中、能够设计和画黑板报、墙报),某种体育项目比赛的裁判方法,队列训练的方法,科技小制作等等。(2)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第一,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到工矿、农村、部队、学校进行社会考察,体验生活、参加劳动、军事训练,也包括走访各类典型人物。第二,组织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要求: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掌握组织社会实践的方法:选择实践场所,联系有关单位。做好实践活动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在偶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妥善地进行处理。
(3)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校内外其它集体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指日常思想教育活动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组织这类活动,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热点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来确定活动的主题,并根据内容选好活动的形式,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3.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技能
(l)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遵守公德,严于律己。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要求:既要有共性教育,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人施教;上述几种训练方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综合使用。(三)训练建议
1.组织师范生观看班主任工作的录像片,使他们对如何组建班集体和怎样开展集体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向师范生推荐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读物,并开展阅读、书评、演讲等教育活动。3.根据师范生的需要,开设科技、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
4.就班集体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走访、信访优秀班主任,或请他们来校讲课、座谈。5.在见习或实习期间,观摩 l—— 2项中学班主任组织的活动 ,并且提出自己的活动设想,在实习中,将“组织活动”列入计划,并且评定成绩。6.根据目前中学生的思想热点,设计并模拟一次主题班会。
7.在实习中,师范生参与班级行为规范训练计划的制定,并根据中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制定教育实施方案。
二、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
了解学生个体思想和心理变化的特点,掌握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几种主要方式方法。(二)训练内容
1.了解学生的技能
(1)观察学生:观察的形式可分为自然状态下观察和特定条件下观察两种;要根据观察的内容确定观察的形式;班主任对观察到的第一手资料,要随时记录下来,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建立学生情况卡片,定期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2)与学生谈话:谈话的形式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谈话两种;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各;掌握谈话的方法;谈话后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检验谈话的效果;运用谈话法还可以与其它教育方法相结合。
(3)分析书面材料:包括学生填写的各种表格,学籍卡片、日记、周记、入团申请书,班主任的操行评定、班级日志、班级荣誉册等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或数理统计法。
(4)调查访问:具体形式有个别交谈、座谈会、书信往来、家访、请访问对象来校参加活动、问卷调查等。调查访问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全面深入,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要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和研究,排除人为的因素,以便对学生个体或群体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与评价。2.心理咨询的技能
(1)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2)掌握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和技术。(3)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与其它教育方法相结台。3.操行评定的技能
(l)操行评定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期末评定和毕业鉴定。(2)操行评定的内容:期末评定和毕业鉴定力求全面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状况做出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3)操行评定的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小组鉴定、班主任评定。4.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l)了解偶发事件的特点。
(2)掌握处理偶发事件的一般方法。(三)训练建议
1.开设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讲座,为师范生从教打好理论基础。
2.模拟训练:假设某学生的情况、特点,组织师范生对其进行模拟谈话、心理咨询和操行评定;假设一个偶发事件,请师范生对此提出处理方法。
3.在实习中,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谈话对象,实施谈话的准备、谈话的过程和谈话后的工作等环节。4.针对目前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变化趋势,设计一份调查问眷,或实地调查,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一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5.在班级中,开展“一句话评语”的活动,即学生之间以一句格言或谚语的形式,互相评价、提醒、激励。通过这种活动,使师范生掌握这种评语的特点,并学会组织这种活动。
三、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了解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关系的基本特点和相互配合的教育意义;掌握与其沟通的几种主要方法,努力获得任课教师和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二)训练内容
1.与任课教师的沟通
(1)主动向任课教师介绍中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向学生介绍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
(2)定期邀请任课教师座谈,交流学生的听课及学习情况,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听取教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邀请任课教师参加班级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加深感情。2.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l)家访:明确家访的目的,订好家访的计划,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做好与家长谈话的各项准备工作;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家访后应做的工作。
(2)信访:第一,信访内容的设计。第二,信访的要求:用调准确诚恳;字迹认真工整;要体现出对家长的尊重和希望家长配合的态度。(3)家长会:
第一,规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和部分学生的家长会。
第二,形式:座谈会、汇报会、家长委员会。
第三,时间:开学初、期中考试后,学期结束前。
第四,家长会的准备工作;确定会议的主题、收集各种资料、预先通知家长、构思发言等等。
第五,家长会后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激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
略论阅读技能训练方法 篇5
1 扩大视幅训练
成功的训练方法首先建立在改进眼睛的运动模式上, 其要点是扩大视幅, 变逐词阅读习惯为按意义单位 (thought unit) 或意群 (sense group) 阅读, 眼睛的运动变不间断移动式为跳跃式, 克服回视习惯等。
在英语中, 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 但单个词因为一词多义或有引申义, 其意义常常不确定;只有和其他词组合在一起时才有意义上的作用。所以在语段语篇水平上传递信息时, 最小的意义单位不是词, 而是大于词的意义单位, 例如词组、句子、语段等。读者从词组、句子、语段、语篇和语境中, 从词与词之间的彼此关系中解读讯息和知识以及内涵。扩大视幅训练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寻找并处理较大的意义单位, 把句子作为整体来读, 这样至少能快速地领会句中所有的词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扩大视幅的训练主要采取词/词组快速无意义辨认法, 词/词组/句子快速理解辨认法, 短文意群辨读法等。从纯粹的眼力扩幅运动逐步过渡到眼力加理解扩幅运动。根据美国学者调查, 人在阅读过程中目光停顿的时间大约仅占阅读时间的6%, 目光移动时间竟占94%。由此可见, 正确移动目光可以增加两次停顿之间目光所复盖的词数;视幅越宽, 读速越快;视幅越窄, 读速越慢。
阅读过程并不只是眼睛的运动过程, 眼睛的运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脑的工作以及阅读效果。阅读过程是把视觉符号 (印刷文字) 快速加工转换为信息的思想领悟过程, 其速度有快慢之分, 因人而异。不同的阅读领悟力就象电脑的更新换代, 新一代的电脑与老式电脑相比, 其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没有差别, 差别在于新一代加工处理数字信息的过程要快得多。扩大阅读视幅是提高加工处理视觉符号速度的关键性一步, 只须经过数周 (每天半小时) 的训练, 就可以体会到明显的进展。每隔数周再反复训练几次, 效果更佳。
2 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是造成阅读困难的因素之一。对英语学习者而言, 词汇量决定他能阅读的材料的难度。随着词汇量的增加, 他就可以读越来越难的材料。学习英语的经验证明, 一个人并不是先记忆了数以千计词汇就可以阅读, 而是如何在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提高阅读效率。词汇量的扩大伴随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步发展, 也就是词汇量的增加推动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提高加速扩大词汇量, 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对已学过多年英语的学生来讲, 扩大词汇量并不是一种深不可测或非死记硬背不可的办法。
关于词汇量, 有一些有趣的统计数字, 很能启发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即扩大词汇量的目的是可以自己掌握和达到的, 第一, 英语最低限度词汇量, 专家们的意见多倾向于850到时1200之间, 基本词汇不超过2500。第二, 300个最常用的词占据了所有现代英语文字材料大约一半的篇幅。这些词使用极频繁, 复现率极高。第三, 现代英语词的构成大半依仗派生法。100多个积极的前缀与后缀通过与基本词或词根相结合的方法几乎可以生成无限的词, 这是扩大词汇量的一条捷径。
为了增加词汇量, 还应该多使用英英词典, 少用或不用英汉词典。使用英英词典有助于学会用英语思维, 这样就可以在阅读中逐步摆脱两种语言符号的对译干扰, 提高领悟的速度。
3 其它训练方法
还有寻找篇章中心思想 (main idea) 、段落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写题纲 (outline) 、概要 (summary) , 寻找事实 (fact finding) 、细节 (details) 以及浏览和查阅等。
4 在泛读训练时还可以尝试SQ3R阅读方法
SQ3R方法指的是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和review。
Survey (浏览) :粗略涉猎, 了解大意, 寻找重点。主要是快速浏览序言, 目录, 小标题, 插图, 封底梗概与评论, 开头的几页以及每章头几行文字, 以求对材料的初步了解。
Question (提问) :自拟提纲, 提出问题, 设定目标, 以便有的放矢地阅读。Read (通读) :通读全文, 核对印象, 充实细节, 以能回答“提问”为准。Recite (复述) :根据提纲及问题复述概括, 每条复述应列举所读章节的一个重点。可以使用读者自选或自拟的例证, 分别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归纳自己的阅读印象。
Review (复习) :根据遗忘率, 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加深印象, 从整体上理解作者的意思。
在泛读训练中有一点要特别予以注意, 即不能一味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完全被动地把“读”当成唯一的目的和唯一的思维活动。这种方式容易使人疲劳或走神, 所读材料留不下任何印象。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辅之以多种主动性的思维活动。比如强烈的阅读欲和寻找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境界的好奇心, 对阅读材料及其重要部分精心思考和选择。除了钻研材料, 找出要点之处, 还要求能做提纲、做笔记或概括性复述, 给已读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形式, 使之条理化, 并使各部分关系变得明确, 便于理解和记忆。
5 合理设计阅读理解习题
阅读理解练习是对计时阅读的效率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常采取多项选择填空法、是非判断法和完型填空法。除了对阅读材料的客观事实及主观信息的理解进行测试外, 有时也对材料中的生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进行测试。这种练习或检测方式不是目的, 它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当我们使用“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这类概念时, 做理解练习的时间以及检错重读、核对答案的时间都不计算在内。
目前国内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练代读的倾向, 也就是过分强调检测性练习的重要性, 削弱直接阅读, 占用大量直接阅读时间, 从而使阅读题材和体裁更趋狭窄, 阅读篇幅越来越短小, 违背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实际上对阅读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并不仅限于做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
学习英语就是持之以恒。在非英语环境中, 阅读是最好和最方便的可以自我控制、自我掌握的技能训练领域。也就是说, 阅读技能训练更依靠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提高阅读效率的追求, 要克服畏难情绪, 妥善处理好工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以及阅读与其他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
同时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如课余、睡前来进行阅读。当然也不可过于零碎, 最好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用于阅读英语材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贵在坚持,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
摘要:英语阅读技能可从扩大阅读视幅, 扩充词汇量入手, 尝试SQ3R阅读方法 , 引导学生搜寻文本要旨、段落主题句, 以及通过设计阅读练习等多种方法加以训练。
关键词:阅读技能,词汇量,训练
参考文献
[1]Norman Lewis.How to Read Better and Faster[M].
[2]Zorn, Robert L.Speed Reading[M].
《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篇6
关键词:护理,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 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 是专业的工具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 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 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 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 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 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 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 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 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 乐于动手, 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 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 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 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 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 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 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 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 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 (1) 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 (2) 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 (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 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 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 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 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 (1分钟)
门诊患者, 女, 78岁, 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 现行动不便, 大小便失禁, 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 (1) 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 (2) 根据这个案例, 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 (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 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 (38分钟) , 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 (3学时) 。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 (1) 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 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 (2) 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 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 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 并反复练习, 做好项目考核准备。 (3) 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 (2学时) 通过反复练习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 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 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 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 并学以致用, 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 (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 既看重结果, 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 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 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 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 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 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 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 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 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 融入创新理念, 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 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 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 始终融入美学理念, 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 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 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 走出去, 院校合作, 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 提高双师素质, 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 提高带教能力, 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章晓幸.护理技能训练与评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重视实验实习强化技能训练 篇7
妇产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的临床学科, 其基本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 对孕妇、产妇、新生儿进行正常分娩的处理、护理及生殖卫生指导, 并能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以医院工作和社会需求为目标,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还要重点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一环, 也是反映理论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 为贯彻目标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判断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实验及实习,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设置知识梯度, 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标, 培养实用型人才。笔者认为, 妇产科学的目标教学应着重解决及重视如下问题。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注重直观型教学
如果把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用一本书、一个大纲、一个骨盆、一个胎儿模型即可进行讲授及演示, 那么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单调而产生厌倦。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 因材施教,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目标教学。同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 多渠道地选择教学媒体, 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教具和标本、模型,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注重强化教学, 这对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直观性教学材料运用适当, 就能解决教学中具体与抽象、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问题。比如, 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刮宫完全的感觉, 就要求其用刮匙去刮中心被挖空的白萝卜来体会“宫壁粗糙感”;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胎儿各期的发育特点, 除给学生看模型外, 还广泛收集在门诊引产的胎儿, 并自制标本, 标明胎儿各期的特征, 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学习热情, 笔者在教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等, 以有效刺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引导其进入问题情境, 并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合作等教学活动, 提出恰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 以切实改进并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有的放矢, 张弛有度。
2 加强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临床学科中安排实验课实际上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临床, 提高操作技能和诊治水平, 培养职业道德, 使其感受真实病室氛围的前提。妇产科学的教学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许多实验只能是教师示教, 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笔者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技能训练, 在每次实验前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在理论教学后, 说明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让学生先观看教师示范, 由教师指出在操作中容易错漏及忽略之处, 然后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视检查,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并对学生的错漏之处及时进行矫正, 以确保其操作规范。在每次实验小结中, 可选一两名操作较好的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并讲解, 由教师总结, 学生课后交实验报告。如产检、妇检、会阴冲洗、正常及臀位分娩的处理、新生儿复苏的抢救、会阴切开缝合术、局部治疗护理技术及计生手术等, 可通过在实验室内的模拟操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围绕这些操作项目, 配合理论课的针对性教学, 能够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规范、强化操作技能, 增加操作机会, 深化记忆, 为其进一步见习、实习打好基础。
例如, 在讲授产前检查内容时, 笔者安排了2课时的实验。教师在孕妇模型上为学生示教腹部四步触诊法并请学生协助行骨盆测量的正确操作后,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模拟触诊手法, 并让其互测骨盆外测量径线, 要求操作规范有序, 态度认真。教师还到医院复印产科检查记录表, 发给每一位学生, 要求其会根据产科检查记录表询问病史, 并进行体查, 学会填写该表。同时安排教学见习1次, 让学生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产科相关检查并询问患者病史, 从实验室的模拟操作过渡到初步接触患者。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达到了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 初步掌握了产前检查工作的基本流程, 消除了学生将来在初期接触产前检查室的畏惧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 通过实验中的角色转换使其体会到了医护与患者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3 引进临床病例, 开阔学生视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笔者认为, 尚需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做出护理诊断及具体处理的护理措施, 把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后, 能更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降低学习难度, 加深理解和记忆, 将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在正常分娩、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及妇科疾病等单元教学后, 教师引入病例讨论并布置讨论题, 让学生了解病例, 互相探讨, 做好讨论笔记。讨论中, 积极引导学生相互质疑, 深入讨论, 整理讨论笔记, 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最后总结归纳。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师生扮演医患双方, 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 在“异位妊娠”篇教学前, 先布置预习, 设置病例, 列出问题, 事先分配角色, 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在理论教学后, 由教师扮演患者, 学生分别扮演医护人员来询问病史, 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或模拟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积极交流, 相互配合, 相互帮助, 达成共识, 最终提出对病例的诊断, 列出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等。这种方式,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应变能力,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学会了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活动, 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期转向活跃期, 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强化, 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更接近, 教学手段更优化, 教学效果更好, 为学生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强课间见习, 巩固教学效果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除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外, 还应加强学生的临床实习和见习,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 每学期都在“正常分娩”篇的教学结束之后, 于每日课外活动时间至夜间10点间安排学生2~3人到邻近的妇产医院产房见习, 在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了绘制产程图, 填写产科记录, 观察产程进展, 进行产科处理和护理等。在病理产科、妇科疾病等理论教学中, 积极联系临床医生, 收集典型病例, 组织学生见习, 初步接触患者, 要求学生学习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及护理方法。这样在毕业实习中, 学生能很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的工作, 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 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5 注重对学生的测评、提供信息反馈,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目标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 将评估和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测评得到信息, 可以随时了解教学现状, 审视教学环节, 总结教学得失, 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边实践、边反馈评价的方式, 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演示中,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达到检测的目的。如在“正常分娩”篇中, 笔者在讲授理论课时安排了电教, 在模型上演示分娩机转2~3遍后, 选学生上讲台来边演示、边讲解。在模拟产房内, 教师在演示对“三产程”的观察及处理尤其是接生的过程后, 选学生练习接生方法。通过抽查检测, 学生对接生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如产程观察, 会阴保护, 分娩胎儿, 新生儿的处理等基本掌握。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后都要进行总结, 对整节课中学生出现的错误, 尤其是明显容易忽略之处及典型错误应加以纠正。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 师生共同探讨。在每次实验课前, 要求学生先预习,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演示, 学生互相演示练习, 这样激发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有目的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 而是在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加强阅读训练,形成读写技能 篇8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 虽已通过大量改革, 可以说成就杰出,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现在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被教师的提问所占有, 一些老师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课堂教学也并不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 而用许多字词句章僵化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不能有兴趣地去读。要求学生记忆难写的单词, 背诵难写的常识和佳句, 作几句简单的归纳。将课文编写成考试题, 忽视学生阅读时应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这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 但是很多老师很少会在这方面花工夫。作为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条件, 如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 也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 有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小说, 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里, 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讲代替学生读, 难免剥夺了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体地位的真正权利。针对现状,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计算机辅助阅读训练
传统的阅读训练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难以实现的个性阅读。而且不能控制学生的阅读流程, 使阅读训练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电脑这个现代工具的出现和广泛的应用, 给阅读训练带来了新的生命。使用计算机对阅读进行合理的设计、开发阅读训练软件, 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改善及提高阅读训练效率。这种训练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回头现象, 能扩大视觉阅读广度,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稳步提高, 在阅读练习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充分发挥主体性
一些理论家认为, 素质教育的实施, 正是倡导教育的“本体功能”的好时机。素质是指人的素质,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 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 培养现代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留意技术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所以, 在语文课教学中, 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坚持加强阅读训练。许多教育专家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我国教育家吕叔湘也说过:“阅读是很不简单的, 学者大有可学, 教者大有可教。”可见, 阅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教学上下工夫的地方。但现有的中学教学中, 阅读训练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对阅读训练缺少足够的关注, 许多老师仅满足于完成现行教材规定的课时、教学任务制订的计划, 系统阅读常常被认为是额外负担, 可有可无, 学生的负担沉重, 不知道读什么, 如何阅读, 从而兴趣不高。这使得一些教师茫然失措。
四、掌握读写结合的技能
把在课内学得的读写结合的技能和养成的习惯扩展到课外, 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扩展到课外生活中。在阅读训练这项研究中, 课堂素质结合实践方法是课外阅读和写作组合的加强、改进和升华。课外阅读和写作是可以布置要求, 也可选的。应有指导、有步骤地去阅读和进行写作训练, 使课堂学习读写技能、思维方法应用于课外。以读报纸、评论报导、阅读训练而丰富课外活动内容。读报结合周记写作,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读写能力。但必须注意监督、帮助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共同进步。
未来的社会学历要求不止是“学到什么”, 而主要是“学会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自主阅读发现并解决问题, 获得新的知识并转化为相关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并且清楚地指出每个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 增强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必须切切实实做好。
技能训练中心 篇9
一、加强基础会计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 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
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加强实践性环节。会计技能训练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于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 要求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而且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开展会计技能训练是会计学科教学的客观需要。
但是在现行的外部环境下, 由于会计这种工作的特殊性, 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会计技能训练对职业学校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生多, 会计岗位少, 学生不可能大批量的在会计岗位上进行会计技能训练;就算好不容易能到企业, 技能训练目标和任务很难按要求完成, 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为各单位出于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在多数情况下, 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 特别是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就更不可能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决定了实习单位不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因此多数学生到了单位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再次, 会计工作的政策性、连续性及时间性特点, 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外实习不可能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全面接触和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基础会计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二、合理设计基础会计技能训练
会计技能训练应根据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特点和财会人员所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特地设计。由于财会人员业务技能的获得和提高需要进行相当的业务技能操作训练甚至是反复的操作训练, 因此会计技能训练的设计要突出财会人员业务操作特点, 同时技能训练既要能在计算机上操作进行, 也要是一个专门用来训练记账、算账和报账等会计基本业务技能的手工训练。
基础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设计时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 经济业务要完整。
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反映, 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 手工模拟实验难以反映经济业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 手工模拟实验对销售业务的训练一般是从审核原始凭证———销货发票的记账联开始, 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然而填制原始凭证本身———开发票的过程则没有体现出来;同样支票交存银行的业务一般是从审核银行退回的进账单开始, 如何填制进账单则没有涉及, 如此等等, 造成实验业务不完整。因此, 会计技能训练在设计时要克服上述局限, 销售业务从填制发票开始, 支票交存银行的业务则从填制进账单开始。使会计技能训练的“操作链”向前延伸, 既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 也能使技能训练更全面, 从而避免出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还不会填制发票、进账单的现象。
(二) 实训环境要真实。
实际工作中, 会计的基本工作是填制大量的票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出会计报表以及在在各种票据, 凭证上加盖相关的业务印章等。应当注意的是, 会计技能训练所使用的凭证、账簿和报表, 一定要形象逼真, 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不同的会计业务技能训练项目, 可以在相关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输入代表不同经济业务的文字或数字, 可以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 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
由于技能训练中生成的用于技能训练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和报表都具有较强的仿真性, 给人一种真实的直观印象, 使得模拟实验环境比较形象真实, 使技能训练者产生较强的真实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技能训练所具有的可操作性也使真实性得到加强。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向各种业务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输入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进行加盖相关的业务印章等业务操作。每一笔业务都通过与真实情况相同的操作才能完成,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真实感都得到显著的加强, 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强化技能训练的效果。通过真实的形象的基础会计技能训练, 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 能够快速适应实际工作, 在会计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三) 资料内容要全面。
在基础会计技能训练中, 内容要全面。因为学生毕业后, 不知是进入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 还是服务业, 不知是小规模企业还是一般纳税人企业, 因此, 在会计技能训练中至少要设计五套各种不同企业的账务处理: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工业企业, 一般纳税人商业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企业, 服务业。通过这五套账务处理, 掌握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和相应的账务处理。
(四) 实训层次要分明。
会计技能训练着重突出了会计操作技能训练的内容, 主要包括“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操作性比较强的训练内容。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进度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综合实验”内容, 也可以将会计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单项会计技能训练”, 第二部分是“综合会计技能训练”。
单项会计技能训练的业务要配合《基础会计》有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随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可以逐章逐节的进行会计技能训练。其中“原始凭证”中包括常用的“收据”、“发票”、“支票”、“进账单”和“现金缴款单”等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中包括“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在“专用记账凭证”中又进一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会计账簿”包括“建账”、“记账”和“结账”。“会计报表”包括“试算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等内容。
综合会计技能训练设计的业务要融合《基础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 以会计综合操作技能训练为目的而设计。包括从初始“建账”开始, 顺序经过“编制原始凭证”、“加盖相关印章”、“办理相关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结账”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的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操作过程。
(五) 手工会计要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
在手工基础会计技能训练资料的基础上, 重新进行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训练, 从记账凭证的编制, 到计算机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 让学生从计算机基础会计技能训练中体会到会计电算化的快捷方便的同时, 也感悟一下手工会计技能与会计电算化技能的区别与特点。
三、基础会计技能训练的要求
(一) 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
既然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那么对于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 就应具备既有深厚基础会计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 还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综合素质高的技能指导教师。
(二) 学生考核的要求。
基础会计技能训练是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并不是学习的终结, 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再上升为理论。通过基础会计技能训练, 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 增强感性认识。而且每次技能训练结束后, 要让学生认真总结, 把自己在技能训练中的体会和感想写出来。
同时要对学生的基础会计技能训练建立多元化考核办法, 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时, 应综合考虑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的基本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能训练后的总结、技能训练报告和技能训练成果资料等方面, 评出优、良、中、差, 进行量化, 作为基础会计技能训练的成绩, 记入学生学籍。
摘要:《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在将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转化时, 往往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怎样把《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较好的应用于基础会计实践, 一直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关注的重点,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如何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大挑战。本文就如何设计和加强基础会计技能训练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基础会计技能训练,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杨贞斌.改进会计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会计学生综合素质[J].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