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评价(精选12篇)
技能训练评价 篇1
基于数字化的微格教学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数字化的教学设备以及现代有关微格教学的理念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 它能使受训的教师或学生集中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个教学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微格教学应用的数字化,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有效地对培训教师或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对教学视频进行测量和评价, 直是许多从事微格教学研究的人员关心和探讨的个问题。因为基于网络环境下对微格教学视频科学地测量和评价, 较传统微格教学来得更有效、更方便、更直接, 可以使被训练者从多个渠道观看教学视频, 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多个途径收集同学和教师对自己视频的评价, 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训练情况, 以便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过程和训练方法。针对基于数字化的微格教学视频的测量与评价有多种方式和方法, 但是常用的量化测量评价方法不适合这里讨论的评价, 它般是用来考查学生的等级层次, 而教师或学生的微格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排名次, 而是种教学要的教学训练。在测量和评价中, 用计算机跟踪他们的训练过程和教学行为, 形成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录像, 然后结合师生双边针对录像有目的的反馈评价, 在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学生进行定性的分析讨论, 效果会更好。、基于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评价的可行性、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应用的普及, 数字化的网络微格教学系统逐渐走进课堂, 成为现代微格教学系统的发展趋势, 设计跟踪教学行为过程的教学测量及评价软件已不复杂, 使用也相当方便, 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也很合理。微格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和受训学生间的双边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结合。网络下评价时还可以让非本班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评价,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视频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些评价主体可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 改变了原有评价方式的单性, 也让评价对象从被动接受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评价。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尊重了每位参与评价者的情况, 希望每位参与评价的人都能从多方面考量被评价者, 使被评价者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 这些参与实施评价的人, 他们也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在评价过程中, 他们既是被评价的对象, 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人, 同时还是评价他人的评价者。这种网络环境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微格教学评价真正促进了被评价者的自我发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也增强了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相互交流经验的过程。这样的评价不是为了在学生们之间评出彼此的高低, 而是要让评价者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训练者的表现,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彼此之间取长补短, 这有利于提高训练者的训练质量, 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二、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视频评价的设计策略在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评价如何设计、标准如何制定, 是数字化微格教学评价中很关键的个环节, 个好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对受训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能帮助受训者发展能力, 对受训者有种方向和目标作用, 而且这标准易操作、可行。由于教学行为的复杂性, 微格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也多种多样, 本文在此讨论的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平台下, 如何更好地评价训练者的教学视频, 从而促进他们教学相长, 主要研究的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及要提升的问题。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而非总结性评价, 这种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受训者在教学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来设计评价标准的。在评价标准中设计这些问题既反映训练者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 也反映他们在教学理念上的欠缺, 如有的训练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己教的活动, 不重视或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还有的训练者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以学生回答的结果是否与自己心中预期的答案相致进行衡量, 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或解答过程。这种只重教师教的过程而轻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学观、学生观的问题。因此, 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评价可以从训练者的教学外在行为及其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外在行为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们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学设计的应用和教学技能的实施上;教学思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组织了教材的学习内容、是否准确定位了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否展了有利于训练者的健康成长的评价等。教学思想的评价般是难以实施的, 因为它是隐性的教学行为, 在操作上不易进行, 也是常被教师忽视的,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已始研究这两者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同样, 基于这种教育理念设计的教学评价其目的不是对被评价的对象划分优劣, 而是发现训练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反馈信息, 经多次这样的训练和评价以提高训练者的教学能力。因此, 本文探讨的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评价不注重评价的精确性, 而注重评价是否有效和有针对性。另外, 评价中使用的对教学行为及结果的描述应是易评价、易测量的。如在语表达技能的描述中, 就不能仅仅要求上课使用语表达准确, 还应进步要求上课时语的音调、语速以及频率, 要求身体和手势的运用要恰当, 适当的时候还要具有定的表情和情感。当然, 这样的描述语在评价中也不宜过多、过繁, 因为这会给准确的评价带来困难。当评价中难以用上面描述评价标准判断时, 我们可以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评价中还是尽量以定量评价为主, 因为这种以定量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 用统的形式确定了被评价者在评价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是,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视频评价也有其局限性, 因为网络环境下的评价通常把教学过程分成几个技能模块来分析, 这样只能考核出训练者在该教学技能方面的运用和熟练程度, 却很难反映出训练者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其结果是训练者过于重视教学行为表层的规范和技术, 对教学活动深层次的内涵缺少考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教学岗位后易形成靠经验指导教学实践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在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的评价不要分类, 而是要先确定评价的目标, 然后再根据目标来决定。如果评价目标是总结性的归纳或是难以用定量评价衡量的, 那就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或定性评价;如果目标是发现训练者在微格训练中的问题, 那可采用形成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后要注意的是定性评价不能带有主观性, 评价描述要科学、准确, 要让被评者信服, 要让他们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三、网络环境下微格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训练者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后, 由于使用的设备是数字化的微格教学系统, 因此每个训练者都会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生成个或多个相关的视频文件, 这些视频文件可以无限次地播放、复制等, 对文件的图像质量并没有影响。因此, 训练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视频文件按定的要求上传到学校指定的服务器上, 随视频文件上传的同时还可以将上课使用的PPT和备课用的文档起上传到服务器上。备课文档中请评价对象介绍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意图、教学步骤等。参与评价的人可以是专家、教师、同学、自己, 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学生, 这些人可以展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他们只要通过网络访问学校的微格教学视频服务器即可。参与评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组织在起通过网络计算机快放、慢放、定格等方法, 观看每位评价对象的教学录像, 从而发现被评价者的优点和缺点。当对被评价者的教学问题存在疑问时, 还可以下载他们的PPT和备课文档, 从中了解被评价者备课时的心理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无法集中在起进行评价, 由于网络具有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优点,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各自有空的时间里去访问学校的微格视频服务器, 然后再依次逐个评价其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评价人员观看被评价者的视频文件后, 根据微格教学评价系统提供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者进行打分, 对那些没有提供打分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被评价者进行定性评价。完成评价后, 评价者将评价的结果提交保存在服务器上, 可方便被评价者将来从众多的评价中查找某个要的评价, 也可以让被评价者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 并生成汇总文件。此汇总文件中既包含评价者的定量评价分值, 也包含评价者的定性评价评语, 此外, 此评价结果文件还可供被评价者下载使用。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评价过程中, 般都会采用评价对象自评、小组互评和专家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办法。不管大家在空间位置上能否集中在起, 都会有这几种形式的评价, 可能在服务器上提交生成文件的系统时间有先有后, 但后都会形成这几种形式的评价。在这几种评价中自我评价相对比较特殊, 因为实施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既充当了“评价对象”, 又充当“评价者”, 他边观看本人的教学录像, 边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小组互评时, 其他评价对象充当“评价者”, 他们边观看教学录像, 边对照评价指标对小组成员进行分析, 指出小组成员的优点和缺点。在专家教师点评时, 专家教师充当“评价者”, 他边观看学生的教学录像, 边对照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分析, 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完成所有评价以后, 所有参与评价的人给评价对象依据评价标准定量和定性评价后, 被评价者就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 统计出每位评价对象的分数值, 同时也可统计出专家教师等人给出的定性评价描述。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其只对被评价者在本次训练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不对被评价者在其他训练或上课时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其二评价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不仅应该指出其优点, 而且还要指出其缺点。只指出其优点, 容易使被评价者感到自满, 不思进取;只指出其缺点, 尤其是对被评价者味地批评和指责, 容易使被评价者感到沮丧, 失去继续训练的勇气。微格教学法的创始人艾伦博士曾经建议采取“2+2”的评价方式, 即要求参与评价的每个人提出2条表扬意见和2条批评意见或2条改进建议,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由专家教师总结出2条表扬意见和2条批评意见或2条改进意见。这样, 可以使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反馈意见上, 从而提高反馈意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以评价为指导, 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的网络微格教学视频评价,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采用师生共同制定的评价指标, 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 将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专家教师评价融为体, 让训练者全程参与评价活动, 调动了训练者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体性, 促进了评价的全面有效实施, 有效发挥了评价的诊断作用。利用网络服务器可长期、动态存储训练者的评价结果,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在磁盘上, 方便了以后的检索、查找和统计等工作。基于网络的微格教学评价, 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延长和扩展了教师工作的时间和工作范围, 也让训练者可以综合利用各种评价, 可以更深切地领悟、掌握教学技能的要点。
摘要:基于数字化的微格教学系统目前在教学技能的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视频进行评价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形成性评价方面着手, 就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方法, 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学技能训练视频的评价策略以及评价的实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评价,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等.简论微格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教育科学, 2003 (6) .
[2]邓双喜.微格教学评价标准构建的策略及其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7) .
[3]郑卡莉.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 2007.
[4]赵建功等.微格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策略探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5]王斌华.教师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全球教育展望, 2004 (9) .
技能训练评价 篇2
“三笔字”书写技能训练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一章 “三笔字”书写概论> 第一节 汉字的规范标准与意义
一、汉字的规范标准
汉字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长
河中,汉字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汉字经历各种书体演变之后,在唐朝逐渐走向成熟,为北宋方块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书写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规范就是统一汉字的形体标准,每一种文字都有统一的形体标准,这就是正字
法。正字法就是指汉字的形体标准的使用规范,即使用文字的规范,也是汉字规范化的结
果。汉字规范的标准是: 1.简化字以 1986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
为准。(该表共收简化字 2235个)2.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 1955年 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
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关系辨析 篇3
摘 要 一直以来,足球技术训练与足球技能训练时常被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教练员在安排提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训练时,常常错误的设计成足球技术的练习,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足球训练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区别与联系,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训练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足球技术训练 足球技能训练 区别 联系
在现阶段的教学与训练中,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经常被研究人员和教练员所混淆,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目前对于足球技术训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足球技能训练的研究则比较匮乏。而且,通过进一步阅读发现,大部分探究技术训练的文章,其实质都是在探讨技能训练。本研究通过分析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区别与联系,旨在为教师和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提供指导。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足球技术训练与足球技能训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进入“中国知网”,以“足球技术训练”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6篇,并查阅相关书籍10余本。
2.逻辑分析法。对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逻辑分析,通过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区别
1.足球技术与足球技能的概念
“足球技术,是指机械的、独立的动作,可脱离比赛单独存在。反映人与球之间的和谐与密切的关系。足球技能,是经过学习而掌握的一种能力。是足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是技术的升华,是队员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根据对手及同伴和场上情况的变化,做出抉择的能力。”从两者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足球技术的练习是脱离比赛的,初学者为了掌握基本的足球技术,需要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经过循环往复的练习强化,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这种自动化是独立于比赛之外的,足球毕竟是一项对抗性运动,它有别于体操、武术等项目,熟练的技术并不能代表比赛水平的高低。而技能着重强调的是一种能力,是掌握的各种技术在球场的表现,在存在身体对抗等其它因素时,技术同样会像往常那样正常发挥,体现出一种对技术的控制能力。因此,技术与技能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2.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练习倾向不同
“技术的教学主要与练习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和教练的教授水平有关,而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术、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授技术时,教练的主要练习倾向应该定位在督促学生不断强化技术动作上,以求使队员的动作达到自动化。技能的训练绝不是仅仅局限于技术的练习,脱离实战的单纯技术训练并不能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要加入体能、身体素质的训练外,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都要通过实战来逐步增强。
3.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练习条件不同
据资料显示,技能训练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球、队友、对手、场地、方向、规则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的存在就决定了要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比赛对抗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使运动员尽量早的进行对抗性训练,会有助于他们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技术的训练则没有对队友,对手两大要素做硬性规定。在现阶段的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并没有分清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区别,导致在提高竞技能力阶段设计的练习其时还是在强化技术,使得队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增长缓慢。因此,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练习条件是不同的,教练员在设计训练时应特别注意。
(二)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的联系
1.技术训练是技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优秀的职业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取得优异的成绩,大致需要10-14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个运动员都要经历基础训练、专项技术提高训练以及获得和保持竞技能力的训练等三大阶段。”足球技术与技能的提高从来都不是可以独立分开的两个部分,专项运动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能的提高必须以技术为基础,所以基本技术的训练千万不能马虎,专项技术慢慢娴熟了,技能水平也会渐渐提高。
2.技能训练指导着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往往受技能训练的制约,足球是集体项目,即使是技术训练,也多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协同来进行,很多练习方法,可以作为技术训练内容,也可以作为技能训练使用,两者处在这样一个联接、渗透和统一的关系中。”因此,日常技术训练所获得的技术,必须经过实战的磨练和考验,只有那些能够在实战中应用自如、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运动员才能说掌握了技术,也只有在实战中将技术训练所获得的技术不断地加以运用,不断地发现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提高再回到实战中加以运用,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足球技术训练与足球技能训练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首先,技术与技能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次,足球技术教学与足球技能训练在练习倾向和练习条件上存在不同。但是,足球技术教学与技能训练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足球技术训练是足球技能训练的基础和前提,而足球技能训练又反过来指导着足球技术训练。
(二)建议
1.教练员在设计训练计划时,务必将足球技术训练与技能训练加以区别
技术训练应该是先于技能训练而进行的,如果队员的技术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直接进行技能训练,很容易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同时,如果队员到了专项技能提高阶段还在一味的练习技术,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现实的训练中,我国的足球教练员常常会将技能训练设计成技术训练,违背了足球运动的规律,从而严重的影响了队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2.在练习足球技术时,务必做到使队员的动作准确
在队员训练的初期,例如一些脚弓传球动作、头顶球动作等应不断给队员强调正确的动作,在运动员出现错误动作时必须及时加以改正。技术是技能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牢,会对队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极大的阻碍。
3.在允许的范围内,应使队员尽量早的进行提高竞技能力的训练
我国教练员大多很重视青少年足球技术的训练,通常认为,一名队员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才会在比赛中有良好的发挥。所以,在青少年起初训练的很多年里,练习的重点一直放在技术的提高上,因此耽误了队员的专项竞技能力提高。国外先进的足球训练理念,通常认为,应使青少年队员在练好技术的同时,尽量早的进行带有身体对抗的技能训练,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应比赛,提高比赛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亚洲足球联合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2-53.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8.
[3] 中国足球协会.亚洲足球联合会/中国足球协会足球教练员培训教程(职业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
[4] 王建伟.论足球技术训练的规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7:131.
[5] 马尔科姆·库克,吉米·舒尔德.足球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
[6] 王彤,徐复智.试论在对玩性训练中掌握足球技术[J].泰安师专报.1998.11(6):94-96.
[7] 张俊峰.关于对足球技术训练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3.3(2):110-111.
[8] 埃弗雷德·加卢斯蒂安.科化足球训练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6.
[9] 李静.对足球技术概念的新界定及其理论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6-59.
技能训练评价 篇4
1 电工技能训练评价的内容
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 是评价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工具的使用、导线的连接、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技能训练包括电路连接并达预定的功能, 设备安装经过调试能够正常运行, 或者能够找出故障原因、恢复设备或线路的正常运行等。
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是通过不断的训练逐步提高的, 将操作工艺作为评价内容, 既是为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服务, 也是为形成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服务, 它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应针对训练项目给学生详细交待清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并以指导书的形式发给学生。
安全意识是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中逐步形成的。把安全意识和文明生产作为评价内容, 就是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 引导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养成文明生产的习惯, 逐步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
2 电工技能训练评价的方法
学生技能训练评价采用“操作技能+理论考核+训练过程记录+评语”的模式综合评定。
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 就是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 确定若干评价项目、评价标准, 根据权重给予相应的分值, 然后将学生完成的作品与评价的标准相互对照, 给学生评定出成绩。
定性, 就是要根据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各种表现, 如工具的使用情况, 材料的处理、元器件的选择, 操作方法和操作工艺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劳动纪律, 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2 学生自评、小组评定与教师评定相结合
学生自评, 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评定成绩和做出鉴定。让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的评价, 是对学生的尊重, 有利于了解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想法, 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训练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 有助于分析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
小组评定, 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对该小组每一位同学的产品进行评价, 并综合小组中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评定出技能训练的成绩。小组评定, 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 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评定, 就是教师据学生的自评成绩, 小组评定成绩以及学生训练情况, 对学生技能训练评定出成绩。教师应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对操作方法和工艺做全面、深刻的了解, 熟悉安全和技术操作规程, 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2.3 技能训练过程的记录
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劳动表现, 有些是需要鼓励的, 如采用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设备的安装或线路的制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等, 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爱护工具、设备,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不遵守劳动纪律等现象应加以纠正和教育。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 记录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过程中的表现是十分必要的。
2.4 理论考核
理论课是为实践课服务的, 在技能训练中应结合所学课程内容, 针对具体训练项目进行理论考核,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笔试、口试或提问, 按照工艺流程分阶段进行。内容应简短, 形式要多样化, 应避免死记硬背, 突出应用性。如对照实物口述元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默画原理图, 写出操作步骤, 叙述操作要领和安全操作规程, 分析操作工艺是否正确等, 从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较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 电工技能训练评价的实施
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是根据技能训练目标而确定的, 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要使学生认同技能训练水平成绩, 检测自己的达标程度和差距, 有效地起到鞭策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作用, 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 不同课程相同的内容采用同一目标来评价。
应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的表现, 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发展方向。只有关注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 提高技能水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如何选择工具和元器件, 对设备安装、维修或线路制作的操作工艺和方法的熟练程度, 完成训练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安全操作意识, 故障的检查和判断, 通电检查或使用仪表测试等情况应作为主要评价内容, 这些直接影响技能训练项目的达标。
电工技能训练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系统化过程, 其教学评价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 促进学生在“做”中学, 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建立对专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早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对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 可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对职业学校电工技能训练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实施过程, 做了深入的探索,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技能训练,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5.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职教论坛, 2004, 2 (下) .
技能训练标兵材料 篇5
——**市第*中学
***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叫***,是一名青年教师,就做着泰戈尔所说的这样一份“叶的事业”。2016年入职,步入职业教育的门槛,两年多的时间里,奋发、向上,发扬工匠精神,立志培育更多的技能人才。
一、勇于尝试,学习技能。
2017年5月,我校荣幸获得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届“网络空间安全”大赛的机会,而辅导训练的任务也荣幸落在了我头上。高兴之余也要面对现实:这个赛项在中国的中职领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知识层面还是技能训练于我而言都是白纸,加上比赛在即,周围的同事都为我发愁。但越是不可能,越能激发我的挑战欲,况且一个全新、未知的领域更让我着迷。正如老话所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无知,越勇敢。我找遍所有相关资料来研读,去网络贴吧、QQ群、知乎、网站等等各个角落寻求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搭建环境遇到问题,由于学校新搬校区没有网络,只好在微信寻求技术支持,就在描述,解答,尝试的反复循环中展开拉锯战,毕竟现场问题通过微信转述会有偏差,急得我团团转,好在对方很有耐心,这里真的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有他们的帮助与鼓励,问题总会迎刃而解,等结束一看表竟到晚上十点了。那是一个狂补知识、狂训技能的阶段,每天都恨不得当两天用,我就像一个海绵,感觉做梦都能突发灵感,吸收新的思路,知识的接收没有上限,并且乐此不疲。
二、创新训练,发挥学生主动性。
辅导学生本应在足够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的基础上,做具体的训练计划。但尽管恶补了很多相关知识,依然缺乏经验且理论也没有体系,很多内容没有研究或需要继续探究。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我将辅导班划分为几个研究团队,同时转变自己的身份为其中一名成员,大家分组合作,我提供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渠道和经验,然后每天制定一个小计划,大家分组去攻坚克难。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他们已习惯跟着老师走,从心理和实践中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开始喜欢这样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他们为自己钻研的成果感到骄傲,在交流合作中,也为他人的成果感到钦佩。而教师与学生关系平等,学生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增进了与老师的感情。
三、竞争中合作,杜绝闭门造车。
网络空间安全是比较特别的领域,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比拼,攻防博弈是无止境的,这是智慧的较量,需要选手站在黑客的角度去思考漏洞与利用漏洞,测试成功后还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做相应的防守。所以思维的碰撞尤为重要,局限在自己的团队中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外培训时,我与外校的老师积极沟通,学习别人的方法与经验。同时也邀请其他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共同合作,鼓励学生与外校学生共同探讨。尽管各学校在国赛中是竞争关系,但大家都知道,共同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技能,为市场输送优秀人才才是我们的宗旨。正如习主席的网络强国思想,打造这样的国家,是我们共同的梦想,竞争是为了提高,合作是为了圆梦!
去年和今年的大赛中,我们的学生都获得了三等奖,是山西中职校在该赛项中的唯一获奖队。零的突破让学生大受鼓舞,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不断在延续。当然,在该赛项的市赛、省赛中我们的学生一直保持一等奖的好成绩。大赛的如火如荼更促进了教学,学校开始增设网络空间安全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现如今,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究,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选修课当中共同研究,团队力量在不断增强。团队覆盖高一到高三年级,知识层次不等,但老生带新生,接力棒一直在传递,这样良好的团队氛围让我尤感欣慰。
浅谈钳工技能训练法 篇6
关键词:钳工实习 教学质量 训练方法
众所周知,各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合格操作人才的摇篮。进入21世纪,现代企业所需的操作人才应是复合型、创造性人才。在培养操作人才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作为一名钳工实训指导老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想方法,结合实际,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实习。根据多年的钳工实习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训练方法。
一、运用课件法
多媒体技术及其设备系统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一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等,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面前,呈现出真实感和表现力。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趣味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操作技能演示,将一些复杂的操作姿势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地领会操作的姿势动作要领和基本要求,且不受时空限制,具有重复性,减轻了认知难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法
在钳工实习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了以下措施:抓“两头”,促“中间”。训练中,把班内学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组织纪律性强、学习态度认真、操作技能掌握得较好的学生;第二部分是纪律性较差、怕苦怕累、操作技能掌握得也较差的学生;其余部分是各方面表现得一般的学生。训练中,教师要认真抓好第一部分学生,使他们的操作技能达到或超過教学大纲的要求,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对第二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很好地向第一部分学生学习外,更要耐心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抓好了“两头”,可使中间部分的学生前有学习的榜样,后有被第二部分学生赶上、超过的危机感,他们在训练中必然会认真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启发引导法
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及提出见解的机会,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加工工艺,学生照着做,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在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懂得如何根据不同形状零件及精度要求,分析加工工艺和确定加工方法。例如,在做双燕尾锉配时,让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把燕尾两角同时锯下?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训练法
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根据钳工训练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体力,又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实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些加工与测量的特殊技巧,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是否要用“芯棒”测量特殊角度?如何精确保证孔距?如何控制具有对称度要求的工件转位互换精度?镶配件的精密配合间隙又是如何修锉的?总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提高。
五、互动训练法
在钳工实习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讲解锯削操作姿势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把正确的锯削姿势动作示范给学生看;然后,请几位学生模仿姿势动作;之后,总结以下问题:“这几位同学的锯削姿势动作是否正确?其错误在哪里?是握锯、站立姿势不对?还是起锯方法不对?或是锯条松紧控制不准确?”这样,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错误的姿势动作加以纠正,别人出现的问题也能引起自己的重视,避免在操作时再次出错。
总之,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技能训练评价 篇7
《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以下简称《技能训练》) 是南京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为大三上学期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师范生胜任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使他们: (1) 能够在全面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上, 开展教学设计, 帮助中学生学习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发展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 培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能够围绕相关主题和背景, 设计课时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内容和交际能力。 (3) 能够胜任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结合相关语言教学主题, 有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与教学媒介, 引导中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 提高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内容涵盖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技能整合等, 教学时数为54课时 (每周3课时, 计18周)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观察 (观摩) 、教学视频评析和微格教学等。课程评价权重分别为:课堂参与占20%, 教案设计和微格教学占60%, 期末考试占20%。教材为王蔷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此外, 教师还会提供一些其他课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 本课程的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前, 师范生需要做必要的课堂观察功课。例如, 观察者应提前了解教材理念、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观察点、数据搜集方法、与其他参与者合作的方式、观察后的任务包括分析和解释数据、听课后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听课的经历进行反思等。尽管课堂观察有直觉的成分在内, 然而, 很多能力都不是无师自通的, 如观察的敏锐性以及辨别课堂现象中主次要素的能力等, 都需要经过专门的指导、训练和有意识地学习才能获得 (Wajnryb 2011) 。
二、导学式评价的基本概念
导学式评价是指促进学习的评价, 它可被视为一种评价理念、策略、方法、过程或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测试、提问、调查或要求学生建立学习进程档案、参与评价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 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 对教与学提供适当的反馈, 促进教师与学生调整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祝新华2014) 。
导学式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一般说来, 评价具有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能力、个体差异等进行客观评定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两大功能。本质上, 它们都是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 常常被替换使用 (祝新华2014) 。形成性评价是以往沿用较多的概念, 相对而言, 导学式评价可被视为形成性评价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当然, 在英语教学中, 并非所有的形成性评价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那些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 才称得上是导学式评价。
导学式评价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 它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其终极目的是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2) 关注学生评价的主体性, 注重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3) 关注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整合。 (4) 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评价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当前, 开展导学式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学习评价是一切教学的起点, 而非终点。与传统的大学教学相比, 教学与评价整合后, 更具自身的优势与独特的教育价值 (Keith 2013) (见表1) 。其次, 导学式评价与传统的学习评价在评价目的、学生地位、评价程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祝新华2014) (见表2) 。在当今知识爆炸, 教师教育变革的步伐加快, 追求优质高等教育, 呼唤新的教学、学习与评价方式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为鉴别而评价的学习评价观念与方式已不合时宜, 需要实现由传统的学习评价向导学式评价的转变。
三、导学式评价的实践探索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2012) 。基于上述对导学式评价的认识, 笔者在《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 确立课程与教学目标
导学式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立目标。依据课程性质, 在教学前, 学生必须明确本课程、教学、学习及评价要求。如, 教师对于课程学习的期望, 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任务时间节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分配、轮换、沟通与协作等。
(二) 明确学习评价标准
除了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之外, 学生还需要明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与依据。评价标准确立之后, 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章可循了。本课程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除了实地课堂观摩外, 中学英语教学视频观摩和分析也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在学会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分析优质教学 (或技能示范) 视频是非常有价值的 (Santagata、Zannoni&Stigler2007)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英语教研网上的若干中学英语教学视频 (或真实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 撰写并提交教学视频分析评价报告。在教学分析的框架中, 相关要素分别为:教学目标 (教师是否清晰地陈述了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生水平, 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等) 、教师的教学态度 (是否从容、放松, 是否热爱教学、充满热情, 是否鼓励学生质疑等) 、教学清晰度 (语音是否清楚, 声音是否洪亮, 教学组织是否清晰, 教师是否检查学生对于教学的理解等) 、教学材料 (教师是否利用实物或视频或其他相关教学材料开展教学, 是否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介与手段, 如电子白板、投影、电视等) 、教学组织 (是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同伴互助学习, 激发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等) 、学生参与度 (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参与真正的学习活动、示范学习任务、监控学习任务、提供积极反馈等) 、学生的思考与学习 (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对于学习任务的思考如何) 、教案准备 (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 推断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教案是否详细、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对学生学习中所遭遇问题的反应是否敏感、教师反馈质量如何等) 等。
鉴于英语教学的相关主题或学习重点不同, 评价标准也应该不同。一般来说, 可结合具体的主题 (如任务型教学、体裁教学法、技能整合) , 由师生共同商定、设计评价框架。例如, 教师期望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理论或理念, 其评价标准可以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英语学习的五大目标, 或美国外语教学协会的交际 (Communication) 、文化 (Cultures) 、联系 (Connections) 、比较 (Comparisons) 、社区 (Communities) 等5Cs标准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2015) 。如果教师要考查师范生在真实的中学英语课堂情境中的综合教学能力, 就可以结合丹尼尔森的四维教学评价框架 (Charlotte Danielson Framework for Teaching) 。如果教学是以内容为导向的, 就可以参照SIOP教学模式的相关评价标准等。
(三) 突显学生评价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首先,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示范导学式评价实践,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评价机会, 并进行有效指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的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此时, 同伴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以微格教学的评价为例, 学习评价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全班共分为8个小组, 每小组4人, 推举组长1名。组长两两配对, 每一教学视频都由两名组长背靠背同时打分, 学生的教学表现取均值。或者, 1、2组与3、4组互评, 5、6组与7、8组互评。第三次学习评价时, 由第1组的组长和一名组员为第2组的教学视频打分, 第2组组长和组员为第3组打分, 以此类推, 第8组组长和组员为第1组打分。这样, 每一个视频也是两名学生共同打分, 每个学生的教学表现取均值。彰显导学式评价的主体性, 还须实施民主评价, 将学生视为学习评价的真正主人。在本课程的微格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两人合作教学的设想。教师认可并采纳了学生的想法, 同时也提出了明确教学设计、注意教学环节衔接和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流程等要求。
笔者在尝试英语微格教学同伴评价任务时, 曾有学生提出疑问, 认为同伴评价可能会出现打人情分、评价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 除了学生需要摈弃传统上过于依赖教师评价、实现自主学习评价思想的转变之外, 教师有效指导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尊重学生的评价结果 (如将学生评价分值纳入课程终结性评价比例之中) 等都是教师有效实施导学式评价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 注重教学的示范性, 探究基于理论的卓越教学实践
培养教师基于教育理论 (知识基础) 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正确抉择的能力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教学要成为一个专业, 必须依托于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基础, 理论学习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基础。但教学实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反思性和情境性, 教师的临场判断、实践经验以及从经验中的学习也非常重要。教师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教师掌握教学领域中的实证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和掌握情境性知识, 以此作为专业判断的基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3) 。因此, 在注重观摩优秀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强化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本课程还特别强调学生对于基于理论的教学实践的分析及具有方向性的反思。
(五) 以表现性评价为主,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研究表明, 在职前教师教育项目中, 表现性评价能更好地支持职前教师的学习、识别教师需要提升的领域, 它可以作为一种真实的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教师教育项目改进的重要工具 (Pecheone&Chung 2006)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导学式评价证据链的收集。为此, 本课程特别注重教案设计、微格教学的展示与表现、英语教学视频分析 (口头与书面作业) 、课堂教学观察、提问与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六) 注重评价效果, 关注学习评价的积极反馈作用
导学式评价的作用在于反馈和改进。以英语阅读微格教学为例, 大致经历如下流程: (1) 合作学习小组提交阅读教学篇目; (2) 师生商定阅读教学篇目; (3) 学生撰写教案; (4) 教师反馈; (5) 学生修改教案; (6) 教师反馈; (7) 学生开展微格教学; (8) 学生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课堂共同点评; (9) 后续教学改进。毫无疑问, 这一系列流程中, 反馈是关键。教师讲评时可结合教学视频要点, 有选择地回放相关教学视频, 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点评。同时, 与执教者对话, 执教者说明教学设计意图、分享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提供反馈, 学生改进教学。
四、导学式评价的效果
导学式评价的效果如何值得教师关注。以下是由辅导员老师提供的期中学生评教座谈会和期末学生评教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导学式评价的效果。
(一) 学生评教反馈
教师授课过程中有讲解、小组讨论、学生课堂展示与同伴评价等形式, 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思维、锻炼口语和培养合作精神。每次教师点评之前, 都有同伴互评、小组研评, 这使学生有机会与同伴交流、学习, 而不仅仅只是跟着老师学。 (学生一)
课程学习评价更合理、更人性化了。课程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 而是能真正结合平时的课堂参与、微格教学和学习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和考试焦虑情绪, 而且能鼓励学生通过平时一贯的积极学习态度, 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二)
通过中学英语课堂观摩, 我们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教学观摩, 知道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哪些不足。 (学生三)
(二) 学生评教座谈会意见
记得开学第一堂课时, 教师把课程教学大纲发给了学生。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做成了表格, 一目了然, 既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课程进度, 又为我们制订学期计划提供了便利。 (学生四)
这是一门非常及时而又实用的课程。可以说, 只有通过了这门课程, 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 才能真正体验到做教师的感觉。 (学生五)
从优秀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视频分析、实地课堂观摩、微格教学点评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学生六)
课程是上学期《中学生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姐妹篇”, 内容也是围绕一些重要的主题展开的。这门课程是三堂课连上的, 能有充足的时间将课本上的内容讲得更透彻。另外, 教师以教学实战为重点, 通过教学实践来深化知识理解。 (学生七)
通过观摩真实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视频观摩与分析, 学生既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通过分析别人的不足而自省, 改进教学方法。这是课程的一大亮点。 (学生八)
课堂上, 四人一组的课堂讨论方式非常有意义, 既不会因为人太少而冷场, 也不会因为人太多而没机会发言。 (学生九)
微格授课的反馈还要加强。我们备了课、讲了课, 也互相打了分, 但仍不知道自己的课应该怎么打磨才更好, 想得到教师更多单独的个别指点。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的优秀微课, 但对于想要获得更有针对性指导的学生来说, 还不够吧。 (学生十)
结束语
不难发现, 在导学式评价理念的基础上, 教师能否成为优秀的教学示范者,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反馈的质量, 如何实现以评促学等, 仍面临着很大挑战, 实施导学式评价仍然困难重重。其一, 评价观念和技术滞后。长期以来, 考试的工具性异化沦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样的评价方式禁锢了学生精神的发展, 威胁着学生个体的思想自由。其二, 教师评价素养的“缺席”使得导学式评价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意识薄弱, 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不匹配, 重判断、轻改善的反馈方式等 (崔允2015) 。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评价素养与能力呢?打破隔离的教学文化, 分享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 实现教师的专业互助学习, 提升教师专业智识, 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同时, 必须意识到合作学习小组也是教学评价革新的前提条件。学生先前的学习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为实现中小学学习评价与大学学习评价方式的内在一致性, 推动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必须从大学教学及其评价的变革入手, 从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入手, 让大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惟如此, 方能实现教育系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崔允漷.2015.指向学习改进的教学和评价[J].教育测量与评价, (1) .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4.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2013.《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7.
祝新华.2014.促进学习的语文评估:基本理念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10.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2015.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LANGUAGES[DB/OL].www.actfl.org/publications/all/national-standard-foreign-lan guage-education.
Ruth Wajnryb.2011.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A Resource Book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Train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技能训练评价 篇8
笔者以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课 (以下简称“技能训练课”) 为主体, 将档案袋评价法应用于该课程的评价中, 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院校生物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做出探索。
一、档案袋评价法概述
档案袋评价法又称作成长记录评价法, 是形成性评价的一个亮点。其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也不过才20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教育界的应用也才10余年的时间[2,3]。这种评价方法是根据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变化记录下来, 并通过合理的分析, 反映学生在发展中的优点与不足, 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与收获, 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败与失落。然后,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的自我反思, 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进取。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方法, 它能够展示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 在某一领域内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的评价方式
技能训练课是高师院校生物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课, 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师范生开始注意角色的转化, 注意教与学的区别, 练习各种教师专业技能, 并学习如何将各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结合起来, 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换句话说, 在这之前, 学生关注的是“自己如何学”, 而在这之后, 学生关心的是“如何教人学习”。
(一)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的传统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是技能训练课的传统评价方式。所谓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对活动结果进行的鉴定性评价[4]。学生在训练课上, 以中学生物教材为载体, 进行2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模拟,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打出分数。
这种评价方式以直观的分数显示出学生在技能上的优势与不足, 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技能水平, 利于期末的奖学金评定。但是终结性评价手段在技能训练课中的缺点也十分突出。 (1) 不能反映出学生在训练课上的成长与收获; (2) 不能表现出学生在教学技能上的缺点, 从而学生没有努力的方向感。
(二) 档案袋评价法在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课中的应用
鉴于终结性评价在技能训练课中的不足, 笔者将形成性评价法中的档案袋法应用于中学生物教学技能训练课的评价体系中。
1.档案内容
档案是学生作品的集合。档案袋内应该装有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材料, 例如作业、学习日志、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社团活动资料、社会活动资料、小组合作资料、测验成绩分数、艺术作品、录像资料及其他资料, 当然也包括各种主体的评价材料。
在训练课中, 学生需要通过各单项技能的练习,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在技能训练课中, 根据同质分组原则, 每组10人左右, 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利用微格实训系统进行练习。课后学生可以拷走自己在实训系统中的视频片断, 作为档案袋中的材料来源之一。期中的时候, 课程还安排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各组推荐一名同学作为代表, 以中学生物新教材为载体, 进行2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训练课任课教师依据评分标准, 根据各组表现, 打出分数。并且在交流过程中, 全程录像。分数和录像资料也放入学生的档案袋中。期末, 实训指导教师组成评委组对学生整个学期的训练成效进行验收。各组抽签决定序号、讲解题目、参赛同学。由抽签决定参赛同学的这种方式可以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避免个别突出的学生包干所有工作, 导致其他学生产生逃避、厌学情绪。评委组对学生表现打分, 并且对所有学生的表现逐一进行评价。验收全程视频摄像。分数、评语和录像资料一并作为资料放入档案袋中。
2.使用主体
传统的评价手段中, 无论是纸笔测验还是评语评价, 评价的主体都是教师。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 学生没有主动性。而档案袋评价法, 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教师可以作为主体评价学生、学生可以作为主体评价自己、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 (1)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能充分发挥其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主导作用, 又能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供指导和支持。 (2) 同学间的互评, 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 既能锻炼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我是朋友, 各拿一个苹果来交换, 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把各自思想相互交流, 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4] (3) 自我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又能加深其对自身能力的优缺点的认识。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进度和策略, 从而得到全面的进步。
3.用法
档案袋的使用, 可以根据使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用以记录自身成长变化的档案袋, 可以由学生自己保管, 并随时检查, 根据课程的进展增加相应内容。如果由教师作为管理者, 要注意保持课程的整体性和学生的个体性相结合。
(三) 档案袋评价在应用中的缺点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耗时长是档案袋评价法最大的缺点。档案袋中的内容既有视频资料, 又有文字点评, 还有分数。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和各组指导教师做出细致而又耐心的工作。
三、展望
尽管档案袋评价法存在这样突出的问题, 但由于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常显著, 所以我们将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更期待这些实践经验能为高师院校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从而能真正实现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和中学新课程的接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37.
[2]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余文森.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6, (6) :26-29.
略论阅读技能训练方法 篇9
1 扩大视幅训练
成功的训练方法首先建立在改进眼睛的运动模式上, 其要点是扩大视幅, 变逐词阅读习惯为按意义单位 (thought unit) 或意群 (sense group) 阅读, 眼睛的运动变不间断移动式为跳跃式, 克服回视习惯等。
在英语中, 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 但单个词因为一词多义或有引申义, 其意义常常不确定;只有和其他词组合在一起时才有意义上的作用。所以在语段语篇水平上传递信息时, 最小的意义单位不是词, 而是大于词的意义单位, 例如词组、句子、语段等。读者从词组、句子、语段、语篇和语境中, 从词与词之间的彼此关系中解读讯息和知识以及内涵。扩大视幅训练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寻找并处理较大的意义单位, 把句子作为整体来读, 这样至少能快速地领会句中所有的词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扩大视幅的训练主要采取词/词组快速无意义辨认法, 词/词组/句子快速理解辨认法, 短文意群辨读法等。从纯粹的眼力扩幅运动逐步过渡到眼力加理解扩幅运动。根据美国学者调查, 人在阅读过程中目光停顿的时间大约仅占阅读时间的6%, 目光移动时间竟占94%。由此可见, 正确移动目光可以增加两次停顿之间目光所复盖的词数;视幅越宽, 读速越快;视幅越窄, 读速越慢。
阅读过程并不只是眼睛的运动过程, 眼睛的运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脑的工作以及阅读效果。阅读过程是把视觉符号 (印刷文字) 快速加工转换为信息的思想领悟过程, 其速度有快慢之分, 因人而异。不同的阅读领悟力就象电脑的更新换代, 新一代的电脑与老式电脑相比, 其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没有差别, 差别在于新一代加工处理数字信息的过程要快得多。扩大阅读视幅是提高加工处理视觉符号速度的关键性一步, 只须经过数周 (每天半小时) 的训练, 就可以体会到明显的进展。每隔数周再反复训练几次, 效果更佳。
2 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小是造成阅读困难的因素之一。对英语学习者而言, 词汇量决定他能阅读的材料的难度。随着词汇量的增加, 他就可以读越来越难的材料。学习英语的经验证明, 一个人并不是先记忆了数以千计词汇就可以阅读, 而是如何在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提高阅读效率。词汇量的扩大伴随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步发展, 也就是词汇量的增加推动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提高加速扩大词汇量, 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对已学过多年英语的学生来讲, 扩大词汇量并不是一种深不可测或非死记硬背不可的办法。
关于词汇量, 有一些有趣的统计数字, 很能启发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即扩大词汇量的目的是可以自己掌握和达到的, 第一, 英语最低限度词汇量, 专家们的意见多倾向于850到时1200之间, 基本词汇不超过2500。第二, 300个最常用的词占据了所有现代英语文字材料大约一半的篇幅。这些词使用极频繁, 复现率极高。第三, 现代英语词的构成大半依仗派生法。100多个积极的前缀与后缀通过与基本词或词根相结合的方法几乎可以生成无限的词, 这是扩大词汇量的一条捷径。
为了增加词汇量, 还应该多使用英英词典, 少用或不用英汉词典。使用英英词典有助于学会用英语思维, 这样就可以在阅读中逐步摆脱两种语言符号的对译干扰, 提高领悟的速度。
3 其它训练方法
还有寻找篇章中心思想 (main idea) 、段落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 写题纲 (outline) 、概要 (summary) , 寻找事实 (fact finding) 、细节 (details) 以及浏览和查阅等。
4 在泛读训练时还可以尝试SQ3R阅读方法
SQ3R方法指的是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和review。
Survey (浏览) :粗略涉猎, 了解大意, 寻找重点。主要是快速浏览序言, 目录, 小标题, 插图, 封底梗概与评论, 开头的几页以及每章头几行文字, 以求对材料的初步了解。
Question (提问) :自拟提纲, 提出问题, 设定目标, 以便有的放矢地阅读。Read (通读) :通读全文, 核对印象, 充实细节, 以能回答“提问”为准。Recite (复述) :根据提纲及问题复述概括, 每条复述应列举所读章节的一个重点。可以使用读者自选或自拟的例证, 分别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归纳自己的阅读印象。
Review (复习) :根据遗忘率, 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加深印象, 从整体上理解作者的意思。
在泛读训练中有一点要特别予以注意, 即不能一味跟着作者的思路走, 完全被动地把“读”当成唯一的目的和唯一的思维活动。这种方式容易使人疲劳或走神, 所读材料留不下任何印象。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辅之以多种主动性的思维活动。比如强烈的阅读欲和寻找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境界的好奇心, 对阅读材料及其重要部分精心思考和选择。除了钻研材料, 找出要点之处, 还要求能做提纲、做笔记或概括性复述, 给已读内容以一定的组织形式, 使之条理化, 并使各部分关系变得明确, 便于理解和记忆。
5 合理设计阅读理解习题
阅读理解练习是对计时阅读的效率进行检测的方法, 通常采取多项选择填空法、是非判断法和完型填空法。除了对阅读材料的客观事实及主观信息的理解进行测试外, 有时也对材料中的生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进行测试。这种练习或检测方式不是目的, 它所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当我们使用“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这类概念时, 做理解练习的时间以及检错重读、核对答案的时间都不计算在内。
目前国内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练代读的倾向, 也就是过分强调检测性练习的重要性, 削弱直接阅读, 占用大量直接阅读时间, 从而使阅读题材和体裁更趋狭窄, 阅读篇幅越来越短小, 违背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实际上对阅读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并不仅限于做多项选择题和是非判断题。
学习英语就是持之以恒。在非英语环境中, 阅读是最好和最方便的可以自我控制、自我掌握的技能训练领域。也就是说, 阅读技能训练更依靠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提高阅读效率的追求, 要克服畏难情绪, 妥善处理好工作和阅读之间的关系, 以及阅读与其他交际技能训练的关系。
同时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如课余、睡前来进行阅读。当然也不可过于零碎, 最好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用于阅读英语材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贵在坚持,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
摘要:英语阅读技能可从扩大阅读视幅, 扩充词汇量入手, 尝试SQ3R阅读方法 , 引导学生搜寻文本要旨、段落主题句, 以及通过设计阅读练习等多种方法加以训练。
关键词:阅读技能,词汇量,训练
参考文献
[1]Norman Lewis.How to Read Better and Faster[M].
[2]Zorn, Robert L.Speed Reading[M].
《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篇10
关键词:护理,护理技能训练,课程分析
一、课程分析
1.设置依据。教育当以育人为先, 而技术是立足之本。高职高专护理教育需“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与护理行业的紧密对接。《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可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模仿到模拟, 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的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与地位。《护理技能训练》是一门以综合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 是专业的工具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主干必修课。是学生打开社会的大门, 进入护理行业的桥梁, 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前提, 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基础。
3.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 团对和作的精神、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慎独的品质、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终身学习的习惯。
4.课程内容。根据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临床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情境, 重构教学内容。把本课程设计成以“实训为中心”,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线的五个情境:即医院感染防治技术、生理需求照顾技术、病情观察监测技术、治疗给药护理技术、危重抢救配合技术。并根据技能在临床中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 把护理技能分为A、B两个级别, 在训练和考核的时候有所侧重。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本课程开课对象是普通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 学生特点是: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知识, 对护理专业及职业形象有一定认识, 乐于动手, 对老师如何组织他们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学法指导:而其学习的特点是:注重独立学习, 强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间见习、实仿对照、视频观摩、角色扮演、资料收集等方法。
预计效果:通过学习逐渐养成一定的护理职业意识, 这也正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实施, 本课程是纯技能综合训练课, 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较轻松的掌握操作技能。
(2) 教学互动单元举例。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一改“围着黑板讲护理”, 而是以技能为中心把理论和技能操作融会贯通, 真正做到教、学、作为一体化;重点操作从设计、备课、到实施都让学生全程参与, 所以每一堂课都不是老师孤军作战, 都是老师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以“入院护理”为例陈述我的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入院护理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 (1) 能按护理工作程序对患者进行入院护理。 (2) 能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 (包括病床单位的准备、运送患者的方式、患者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入院介绍、入院的首次评估。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工作过程中能尊重、关心、体贴患者, 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
教学重点:入院护理所涉及到的操作流程。
教学难点:护患角色的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备课:课程组和学生代表集体备课, 让学生查阅并收集入院护理的相关资料, 观看入院护理的操作视频, 让学生对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有大致的了解。
2.案例分析:用典型案例导入本项目的学习。 (1分钟)
门诊患者, 女, 78岁, 因颈椎骨质需到脊柱外科住院治疗, 现行动不便, 大小便失禁, 你作为入院处护士和病区护士怎样对患者进行入院的护理?
提出问题: (1) 入院护理程序有哪些?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和入院护理评估? (2) 根据这个案例, 请说出该患者可能涉及到的护理技能操作和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从讨论中得到启发。 (5分钟)
3.项目说课:根据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了综合技能实施项目。进行项目的说课, 告知学生本项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1分钟)
4.综合训练操作示教:接下来教师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操作示教 (38分钟) , 包括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运送、患者身体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测量。教学的方法可以用实仿对照、视频观摩、教师示范、教师指导、学生课堂课后练习、小组学习等方式进行。
5.学生综合训练:学生认真观摩,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入院护理综合技能强化训练 (3学时) 。
6.综合训练后布置课后作业: (1) 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去医院, 收集患者入院介绍所涉及到的患者和家属需知晓的规章制度。 (2) 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完成患者的入院护理, 强化情景设计和交流沟通, 以加深学生对入院护理的理解, 并反复练习, 做好项目考核准备。 (3) 完成实验报告。
7.综合考核: (2学时) 通过反复练习后,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患, 重点考核学生入院宣教和综合技能实施的能力。师生共同点评。
8.效果总结:通过这次综合训练, 让学生掌握患者入院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 提高了护患沟通能力, 并学以致用, 不断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四、课程评价 (根据无缝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评价我们也采取全程无缝式, 既看重结果, 更重视过程)
依据技能在临床的重要程度及学生学习特点, 我们把课程评价分为三阶梯递进式进行。对于简单易学的B级技能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搬运、安置卧位等作为达标训练测试项目, 在综合训练中通过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以点评为主, 对于难度较大的A级技能如无菌术、注射、输液、吸痰、导尿、CPR等列入综合训练测试项目, 考核方法采取团队式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综合技能运用的能力、尊重生命的职业情怀和团队合作的态度, 严格操作流程。临床最重要的操作如注射、输液、无菌技术则在期终还要集中考核, 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考核, 不合格者都要重新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五、课程特色
《护理技能训练》是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课程, 我们的授课教师精心设计, 努力实施。我认为本课程我们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 融入创新理念, 把课程上新。如按照护理岗位要求和职业习惯设计实训流程, 融入真实的临床情景进行综合。改变考核的方式, 加大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考核力度。
第二, 始终融入美学理念, 把课程上美。包括教师教学风度和教学艺术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师生操作的美, 让护理美学无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人文素质。
第三, 通过授课教师请进来, 走出去, 院校合作, 使教学无限的靠近临床。这是我们走出去参加临床实践, 提高双师素质, 这是请进来实践专家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认证和考核, 提高带教能力, 开放式的教学从此改变了护理专业“闭门造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章晓幸.护理技能训练与评价.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探索小学录入技能训练策略 篇11
一、化整为零,渗透常规
心理学上分析,小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缺乏耐性。文字录入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二十分钟的训练足够摧毁一个小学生对整节信息课的兴趣,更何况文字录入训练需要很多个二十分钟。为确保训练时间及效果,我将文字录入训练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每次统一训练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学生能认真完成训练,另一方面不会占用太过的课堂时间,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针对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虚耗时间不认真练习的情况,我还制订了一个积分制去反馈学生训练的情况。每次文字录入训练都会得到积分,积分的分值根据录入的正确率以及速度去判定,满分为100分,不满分的可以通过二次练习或多次练习积累至满分,为引起学生重视,最后这个积分作为期末信息技术科成绩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积分制对文字录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减少训练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该节科的内容;对文字录入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有效敦促其多练习。
二、规范姿势,熟练指法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第一次使用键盘录入文字那一刻开始,便意味学生进入了文字录入的国度。文字录入首先就要讲求坐姿,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一个不正确的坐姿,可能会导致驼背,肩、颈、腰酸痛,更甚者可能会导致身体畸形,所以我十分重视对学生坐姿的要求。
首先,我会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提醒注意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坐好以后作自我检查,前后左右互相检查。我在平时巡堂的时候,也会注意观察,发现坐姿不正确的学生,马上进行纠正。
除了坐姿规范外,还要规范学生的指法。我用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十个指头的分工,让学生知道每个手指在键盘上各自管辖的区域。再通过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下,训练手指的基本动作。
在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很快就厌倦这种单一性的训练,对此,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我结合金山打字通的打字游戏,还有网络上几款打字训练小游戏,不断变换,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兴趣。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让学生进行文字录入经验交流,邀请速度明显提高的同学分享心得,从受益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规范指法的作用和优点。
三、巧设内容,多元整合
当学生熟悉了指法以后,下一步就是用文章去训练学生盲打。早期,我仅用金山打字通进行训练,英文部份的内容设置还算比较合理,但中文部份的词汇,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就有点偏难,出现了很多不会录入的字,慢慢地学生的热情就开始下降。经过分析后发现,文章内容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开始探索鼓动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使用了一篇他们曾经背诵的语文课文作为训练的内容,当学生一看到训练内容的时候,都很惊讶,原来学过的课文还可以出现在电脑上,他们一边打,一边小声的地念文章,那次训练效果非常好,而且都没有学生问字的拼音。从那次以后,我得到启发,开始把最近学习的英语和语文课文,作为学生文字录入训练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因为对内容熟悉,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能一直保持高投入状态。在以后与语文、英语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在背诵课文能力上有一定提升,由此再次印证了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多元整合的好处。
四、准确反馈,循序渐进
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评价机制去判定学习的效果,文字录入训练也不例外,但是不是简单的几句“很好!”“很快!”“你进步了!”就能准确客观地放映学生情况,学生需要一个具体的分数来判断自己的情况,老师需要一个分数来判断总体的情况。早期我使用金山打字通训练的时候,发现只有学生本人知道自己成绩,这种反馈模式使教师无法掌握整个班的情况。后来我把“番禺区信息技术网络版教学质量检测系统”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其方便的学生数据生成功能,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情况。
五、扶差助优,共同提高
若文字录入水平仅表现在课堂测验的分数上,时间一长,班上能力较强的那一部份学生就是渐渐失去荣耀感,无法再产生向上的动力,于是,我们搭建了一个文字录入比赛平台,用竞技的方式驱使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同时让指法熟练的学生能一展所长。每年,我们都会分年级组织文字录入比赛,以速度和正确率作为参考指标,挖掘出各年级中的录入能手,在校会中进行表彰,从而树立良好榜样,提高学生对文字录入技能的关注度。通过这项活动,不但有效地弥补了课堂上的训练不足,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老师监督训练转变成课后主动自我训练。
信息技术几乎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而文字录入正是信息技术中最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正确、高效的文字录入技能必须从小学抓起。实践证明以上几项策略,目的都是要在小学阶段打好文字录入这项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要求。
重视实验实习强化技能训练 篇12
妇产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的临床学科, 其基本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 对孕妇、产妇、新生儿进行正常分娩的处理、护理及生殖卫生指导, 并能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以医院工作和社会需求为目标,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还要重点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一环, 也是反映理论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 为贯彻目标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判断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在讲授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实验及实习, 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设置知识梯度, 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异步达标, 培养实用型人才。笔者认为, 妇产科学的目标教学应着重解决及重视如下问题。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注重直观型教学
如果把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用一本书、一个大纲、一个骨盆、一个胎儿模型即可进行讲授及演示, 那么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单调而产生厌倦。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 因材施教,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完成目标教学。同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 多渠道地选择教学媒体, 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教具和标本、模型,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注重强化教学, 这对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直观性教学材料运用适当, 就能解决教学中具体与抽象、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问题。比如, 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刮宫完全的感觉, 就要求其用刮匙去刮中心被挖空的白萝卜来体会“宫壁粗糙感”;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胎儿各期的发育特点, 除给学生看模型外, 还广泛收集在门诊引产的胎儿, 并自制标本, 标明胎儿各期的特征, 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学习热情, 笔者在教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等, 以有效刺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引导其进入问题情境, 并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合作等教学活动, 提出恰当的问题, 引导学生, 以切实改进并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有的放矢, 张弛有度。
2 加强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临床学科中安排实验课实际上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临床, 提高操作技能和诊治水平, 培养职业道德, 使其感受真实病室氛围的前提。妇产科学的教学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许多实验只能是教师示教, 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练习。笔者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技能训练, 在每次实验前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在理论教学后, 说明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 让学生先观看教师示范, 由教师指出在操作中容易错漏及忽略之处, 然后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视检查, 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并对学生的错漏之处及时进行矫正, 以确保其操作规范。在每次实验小结中, 可选一两名操作较好的学生上台进行操作演示并讲解, 由教师总结, 学生课后交实验报告。如产检、妇检、会阴冲洗、正常及臀位分娩的处理、新生儿复苏的抢救、会阴切开缝合术、局部治疗护理技术及计生手术等, 可通过在实验室内的模拟操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围绕这些操作项目, 配合理论课的针对性教学, 能够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规范、强化操作技能, 增加操作机会, 深化记忆, 为其进一步见习、实习打好基础。
例如, 在讲授产前检查内容时, 笔者安排了2课时的实验。教师在孕妇模型上为学生示教腹部四步触诊法并请学生协助行骨盆测量的正确操作后,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模拟触诊手法, 并让其互测骨盆外测量径线, 要求操作规范有序, 态度认真。教师还到医院复印产科检查记录表, 发给每一位学生, 要求其会根据产科检查记录表询问病史, 并进行体查, 学会填写该表。同时安排教学见习1次, 让学生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产科相关检查并询问患者病史, 从实验室的模拟操作过渡到初步接触患者。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达到了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 初步掌握了产前检查工作的基本流程, 消除了学生将来在初期接触产前检查室的畏惧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 通过实验中的角色转换使其体会到了医护与患者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3 引进临床病例, 开阔学生视野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笔者认为, 尚需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做出护理诊断及具体处理的护理措施, 把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对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后, 能更全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降低学习难度, 加深理解和记忆, 将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在正常分娩、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异常分娩及妇科疾病等单元教学后, 教师引入病例讨论并布置讨论题, 让学生了解病例, 互相探讨, 做好讨论笔记。讨论中, 积极引导学生相互质疑, 深入讨论, 整理讨论笔记, 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最后总结归纳。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师生扮演医患双方, 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 在“异位妊娠”篇教学前, 先布置预习, 设置病例, 列出问题, 事先分配角色, 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在理论教学后, 由教师扮演患者, 学生分别扮演医护人员来询问病史, 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或模拟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积极交流, 相互配合, 相互帮助, 达成共识, 最终提出对病例的诊断, 列出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等。这种方式,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应变能力,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学会了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活动, 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期转向活跃期, 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强化, 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更接近, 教学手段更优化, 教学效果更好, 为学生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强课间见习, 巩固教学效果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除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外, 还应加强学生的临床实习和见习,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 每学期都在“正常分娩”篇的教学结束之后, 于每日课外活动时间至夜间10点间安排学生2~3人到邻近的妇产医院产房见习, 在临床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了绘制产程图, 填写产科记录, 观察产程进展, 进行产科处理和护理等。在病理产科、妇科疾病等理论教学中, 积极联系临床医生, 收集典型病例, 组织学生见习, 初步接触患者, 要求学生学习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及护理方法。这样在毕业实习中, 学生能很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的工作, 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 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5 注重对学生的测评、提供信息反馈, 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
目标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 将评估和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测评得到信息, 可以随时了解教学现状, 审视教学环节, 总结教学得失, 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边实践、边反馈评价的方式, 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演示中, 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 以达到检测的目的。如在“正常分娩”篇中, 笔者在讲授理论课时安排了电教, 在模型上演示分娩机转2~3遍后, 选学生上讲台来边演示、边讲解。在模拟产房内, 教师在演示对“三产程”的观察及处理尤其是接生的过程后, 选学生练习接生方法。通过抽查检测, 学生对接生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如产程观察, 会阴保护, 分娩胎儿, 新生儿的处理等基本掌握。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后都要进行总结, 对整节课中学生出现的错误, 尤其是明显容易忽略之处及典型错误应加以纠正。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 师生共同探讨。在每次实验课前, 要求学生先预习,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演示, 学生互相演示练习, 这样激发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有目的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 而是在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