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2024-11-07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精选12篇)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篇1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力和习惯不是教会的, 但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 学生通过积极的阅读练习可逐步形成。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 虽已通过大量改革, 可以说成就杰出,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现在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被教师的提问所占有, 一些老师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课堂教学也并不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 而用许多字词句章僵化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不能有兴趣地去读。要求学生记忆难写的单词, 背诵难写的常识和佳句, 作几句简单的归纳。将课文编写成考试题, 忽视学生阅读时应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这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 但是很多老师很少会在这方面花工夫。作为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条件, 如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 也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 有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小说, 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里, 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讲代替学生读, 难免剥夺了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体地位的真正权利。针对现状,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计算机辅助阅读训练

传统的阅读训练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难以实现的个性阅读。而且不能控制学生的阅读流程, 使阅读训练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电脑这个现代工具的出现和广泛的应用, 给阅读训练带来了新的生命。使用计算机对阅读进行合理的设计、开发阅读训练软件, 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改善及提高阅读训练效率。这种训练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回头现象, 能扩大视觉阅读广度,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稳步提高, 在阅读练习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充分发挥主体性

一些理论家认为, 素质教育的实施, 正是倡导教育的“本体功能”的好时机。素质是指人的素质,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 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 培养现代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留意技术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所以, 在语文课教学中, 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坚持加强阅读训练。许多教育专家一贯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我国教育家吕叔湘也说过:“阅读是很不简单的, 学者大有可学, 教者大有可教。”可见, 阅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是教师教学上下工夫的地方。但现有的中学教学中, 阅读训练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对阅读训练缺少足够的关注, 许多老师仅满足于完成现行教材规定的课时、教学任务制订的计划, 系统阅读常常被认为是额外负担, 可有可无, 学生的负担沉重, 不知道读什么, 如何阅读, 从而兴趣不高。这使得一些教师茫然失措。

四、掌握读写结合的技能

把在课内学得的读写结合的技能和养成的习惯扩展到课外, 更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扩展到课外生活中。在阅读训练这项研究中, 课堂素质结合实践方法是课外阅读和写作组合的加强、改进和升华。课外阅读和写作是可以布置要求, 也可选的。应有指导、有步骤地去阅读和进行写作训练, 使课堂学习读写技能、思维方法应用于课外。以读报纸、评论报导、阅读训练而丰富课外活动内容。读报结合周记写作,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读写能力。但必须注意监督、帮助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共同进步。

未来的社会学历要求不止是“学到什么”, 而主要是“学会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自主阅读发现并解决问题, 获得新的知识并转化为相关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把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并且清楚地指出每个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 增强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必须切切实实做好。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第八中学)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篇2

一、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不受常规束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多方设想,思维发散,思路流畅敏捷,对同一问题寻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结果的解题办法。在解答物理问题中,则常常表现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值(或多种结果)等情况。

例1:如图1示,通电直导线与线框abcd在同一平面内,如果要使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a

d

c

b

I

图1

一般像这种题的问法,都是线框abcd向某一方向运动(比如向右)线框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这不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改为上述问法以后,学生的思路马上就发散开来了,积极去寻求可能的答案。学生说出的方法越多,说明他思维流畅,发散性越好。没有想到很多方法的学生,也掌握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其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图2

变通性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贯通,解决问题不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思路一旦受阻,及时转向,寻求可行的、最优的思路或方案。

例2:如图2示,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正中央上方固定一通电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是减小了还是增大了?桌面受不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若以磁铁为研究对象,因磁铁N极的指向与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感线相切,故磁铁对桌面在水平方向无相对运动的趋势,因而不受桌面摩擦力作用。但磁铁对桌面的压力情况难以判断——思维受阻。

变通:改取通电导线为研究对象,由左手定则可判断安培力F向下,故磁铁受反作用力F’向上,因此,桌面受压力变小。

这种变通,其实也就是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独创性是指思路新颖而独特,对问题有独到见解,能独辟蹊径,提出不同寻常的解决办法。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V,内阻r=2Ω,电灯L1的电阻R1=10Ω。问电灯L2的电阻R2为多大时,L2最亮?

图3

L1

L2

等效

R2

R1

L2

R2

E r

E r’=r+ R1

分析与解:本题按常规解法,需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流I,再由P2=I2R得出P2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用代数法求极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解法,可以把R1看成电源内阻的一部分,如图3.4示。在此电路中,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输出功率最大,故R2 = r’= r+R1=12Ω时,灯L2最亮。

加强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离不开思维,离开了思维,数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两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知识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别具一格的解题思路。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解。一题多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剖析数量关系时,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纵横沟通,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更加开阔,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

比如,教学六年级的一道几何题:如下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分析1:由图我们可以得知此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两个锐角都是45°,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三个扇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1列式:

分析2:由图我们可以得知三个空白的扇形恰好拼成180°的扇形,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就可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2列式:

分析3:同分析2一样,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正好是半圆的面积,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3列式:

(10×2)×(10×2)÷2-3.14×10×10÷2

比较以上三种解法,第二种解法优于第一种,第三种解法的思路最灵活,运算也最简便,所以这三种解法中第三种最好。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应用题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往往在练习课、复习课和思维训练课上使用,可以利用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改换,使知识向纵向与横向延伸,使基本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从而让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搏击于知识的大海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比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条件:梨子25个,苹果20个。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几个些问题。大家一般会提出以下四个问题:①梨子是苹果的多少倍?②苹果是梨子的几分之几?③梨子比苹果多几分之几?④苹果比梨子少几分之几?

拓展开来,教师将25个梨子用红笔圈起来作为问题,把苹果与上述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条件,这样就能形成四个新的问题。如果再把20个苹果圈起来,将上述四题的结果与梨子作为条件,这样就再次形成四个新的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我们就将梨子与苹果两个基本条件先后组成了十二道基本应用题,这十二道应用题清楚地揭示了分数乘法与除法应用题的转化关系。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把梨子与苹果的个数和作为标准量时,变化出来的题目就会更多。这些例子只是横向上的一题多变。如果我们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再附加些条件或者引申问题,那就会形成纵向上的一题多变。这种训练方法,无疑能防止学生思维呆板,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值得强调的是,运用一题多变有两点需要注意:(1)我们应该把一题多变当作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的手段,不能看作是目的,不要为了多变而多变,更不要变得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做到适可而止;(2)我们在训练学生一题多变时,弄清学生是否明确而清晰地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和“量”与“率”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一点是一题多变的基础。如果这一点不能掌握,就匆忙起步,仓促地多变,就会适得其反——引起部分学生思维的混乱。

二、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能够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的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一“中介”,进而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更主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最重要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多种结构比较中选择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而又超乎寻常的新构思。

比如,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12根火柴摆出相等的6个正方形,你有这个能力吗?”我先让小组长将准备好的火柴一一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路在桌面上摆弄,10分钟过后,我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检查,结果无一人能达到题目要求。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你们学过正方体吗?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齐声回答:“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解决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噢——”的感叹。

又如,十一册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280米,乙每分钟跑24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追上乙?”对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以往的应用题中都是甲、乙双方,不在同一个起点出发的追击问题,突然出现了在同一起点出发,学生不知如何解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甲追上乙,就是甲要比乙多跑一圈,即甲比乙多跑400米。因為改变了思维角度,学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400÷(280—240)。

如此的求异思维训练,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支配,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定势,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使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不仅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升华。

加强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 篇4

一、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知识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提出别具一格的解题思路。我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剖析数量关系时, 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纵横沟通, 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

比如, 教学六年级的一道几何题:如下图,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

分析1:由图我们可以得知此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两个锐角都是45°, 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三个扇形的面积之和, 就能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1列式:

分析2:由图我们可以得知三个空白的扇形恰好拼成180°的扇形, 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 就可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2列式:

分析3:同分析2一样, 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正好是半圆的面积, 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 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3列式:

比较以上三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优于第一种, 第三种解法的思路最灵活, 运算也最简便, 所以这三种解法中第三种最好。

2.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应用题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往往在练习课、复习课和思维训练课上使用, 可以利用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改换, 使知识向纵向与横向延伸, 使基本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从而让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大胆放手, 让学生搏击于知识的大海中,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比如, 教学分数应用题,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条件:梨子25个, 苹果20个。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 提出几个些问题。大家一般会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 梨子是苹果的多少倍? (2) 苹果是梨子的几分之几? (3) 梨子比苹果多几分之几? (4) 苹果比梨子少几分之几?

拓展开来, 教师将25个梨子用红笔圈起来作为问题, 把苹果与上述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条件, 这样就能形成四个新的问题。如果再把20个苹果圈起来, 将上述四题的结果与梨子作为条件, 这样就再次形成四个新的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 我们就将梨子与苹果两个基本条件先后组成了十二道基本应用题, 这十二道应用题清楚地揭示了分数乘法与除法应用题的转化关系。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把梨子与苹果的个数和作为标准量时, 变化出来的题目就会更多。这些例子只是横向上的一题多变。如果我们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 再附加些条件或者引申问题, 那就会形成纵向上的一题多变。这种训练方法, 无疑能防止学生思维呆板, 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 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值得强调的是, 运用一题多变有两点需要注意: (1) 我们应该把一题多变当作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的手段, 不能看作是目的, 不要为了多变而多变, 更不要变得越多越好, 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训练, 做到适可而止; (2) 我们在训练学生一题多变时, 弄清学生是否明确而清晰地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和“量”与“率”的对应关系, 因为这一点是一题多变的基础。如果这一点不能掌握, 就匆忙起步, 仓促地多变, 就会适得其反——引起部分学生思维的混乱。

二、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能够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 在事物的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一“中介”, 进而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更主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最重要的是开阔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并在多种结构比较中选择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而又超乎寻常的新构思。

比如, 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 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12根火柴摆出相等的6个正方形, 你有这个能力吗?”我先让小组长将准备好的火柴一一发给学生,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路在桌面上摆弄, 10分钟过后, 我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检查, 结果无一人能达到题目要求。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你们学过正方体吗?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齐声回答:“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一问,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问题解决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噢——”的感叹。

又如, 十一册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 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 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280米, 乙每分钟跑24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追上乙?”对这个问题, 学生很难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以往的应用题中都是甲、乙双方, 不在同一个起点出发的追击问题, 突然出现了在同一起点出发, 学生不知如何解答。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甲追上乙, 就是甲要比乙多跑一圈, 即甲比乙多跑400米。因为改变了思维角度, 学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400÷ (280—240) 。

如此的求异思维训练, 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支配, 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定势, 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 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不仅使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不仅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 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升华。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篇5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但理解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习惯于从形式上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而不注意和领会动作的要领和重点,另外,在缺乏多媒体辅助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示范展现在学生视觉中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学生有时只能看到动作的大致轮廓,而不能领会动作的全部内容,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动作的习惯,采用慢动作示范和慢动作让学生学习,用语言强化刺激,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对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发出特定信号或口令以提示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投掷小沙包和三十米加速跑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发出“转肩”、“用力”、“加速”等信号,提醒学生,使他们在动作上加强肌肉感觉,以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低年级学生年纪虽小,但在活动中已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老鹰捉小鸡”游戏过程中,我分别讲述老鹰的“捉”、母鸡的“护”、小鸡的“躲”,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争取胜利,又如“叫号赛跑”教学时,我除了用1、2、3……这些简单的叫号方法之外,结合学生已学过的“20以内的四则计算知识”还用“8减3”、“2加4”、“9除以3”等办法加号数,这样不仅启发学生思维,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课堂效果明显。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方法的新颖、多样,运用学生随意注意的互相转化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进入状态。我们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在生活和游戏中接近他们,同他们一起活动,进行互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换形式,在课的开始与导入部分,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活跃气氛,顺利进入角色,课的最后,可以安排一些边唱边做的简单的游戏和舞蹈,进行放松,调节学生精神上的紧张情绪,恢复肌肉,一节课的疲劳,使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加强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篇6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 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

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 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 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 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 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 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 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緩呼、快吸快呼的 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 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 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 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 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 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 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 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首先应了解发 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第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 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第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学1组的a到 小学2组的c。

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 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从小学1组d到小学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 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学组a到小学1组 的d,高声区则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 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 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

1、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 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2、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 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

第四、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 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 ,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 讲解。

四、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 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 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

除此之外,要注意那些常有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于纠正,加强标准话的练习及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运 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规范教学管理程序

为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我科成立了内科教研室, 在院领导和医教科的领导下, 各级人员责任明确, 工作落实到位, 教学秘书负责科室内实习生的安排, 对科室内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具体管理。

1.2 制定具体培训计划与方案

临床技能操作的全部项目是一个整体系统, 各项目之间既相互补充, 又相互加强, 根据医学生实习大纲和住院医师的具体情况, 将临床技能培训工作采取的“松散式模式”转变为“规范化培训”。设计制订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培训方案及量化操作技能考核表, 聘请高年资医师作为相对专职教师担任培训辅导工作。内容包括医疗人文环境、常见病的病历书写、病史询问与分析、体格检查、临床四大穿刺技术、无菌操作等。

1.3 实施模拟临床训练

鉴于目前医疗市场现状和患者维权意识较强, 很多操作项目训练不能在床边或在患者身上完成。2006年6月, 我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 配置了心肺复苏标准模型, 心脏听诊模型, 临床穿刺技术模型, 以及各种技能操作用物。采用模拟患者及其他临床模型开展教学。

1.4 培训结果检测与统计学分析

对培训工作进行监控, 培训完毕后根据量化考核表对实习生逐项考核, 将实习生培训前后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所有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操作技能对比

将培训前后操作技能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见表1, 显示培训后考核成绩均优于培训前成绩 (P<0.05) , 说明通过临床操作技能培训, 实习生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有较大提高。

2.2 实习生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实习生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临床技能培训, 见表2。

3 讨论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临床工作的起点, 是课堂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是专业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 也是全面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 必须高度重视[2]。医学临床实践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将多年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系统接受正规临床技能训练的必备时期, 也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并有效地实施教学, 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与《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 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正从“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 医患关系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地位、患者盲从型的模式, 向医患关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 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提供给教师进行真人示教的机会逐步减少[4], 这使得实习生与患者交流和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操作训练的机会日益减少。临床技能训练模拟化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转换, 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哈佛医学院调查表明, 58%的医疗事故可以通过训练避免, 系统医学模拟训练预防和避免医疗事故是行之有效的措施[5]。模拟教育不仅为广大医学生和住院医师学习并获得临床基本技能提供了平台, 而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弥补了医学教育资源的不足;经过模拟训练而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的学生, 将很快适应临床环境, 符合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我科利用临床模拟训练, 展示出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 使实习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 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各种操作技能, 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 使临床教学工作有了显著改进。

实践表明, 模型和角色模拟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 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临床能力, 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加强实习生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更新教育观念, 根据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 拓展这一工作, 尽可能多地给医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但它不能替代临床实践, 在此基础上, 开展多种形式的临床带教活动, 完善实习生操作技能培训方案, 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适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冉素娟, 李谧, 田杰, 等.临床基本技能模拟训练实验室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 :93-94.

[2]沈群, 季建敏.新时期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7) :1099-1100.

[3]谭元珍, 傅凌峰.重视临床技能训练, 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中国医学工程, 2007, 15 (4) :1099-1100.

[4]黄伟, 李雪萍, 翟晓红.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加强诊断教学改革[J].西部医学教育, 2005, 13 (4) :446-447.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篇8

1 应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好一切事物的前提, 有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领会学习的乐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 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教育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后, 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际上, 许多刚接触《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的学生对机械设备的认知几乎为零, 这使得学生对专业拥有浓厚的好奇心, 这时的好奇心即是学习兴趣的体现, 是学生对专业产生的潜在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初期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用性, 这是专业特有的吸引力, 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的《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应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实际接触工厂, 在实际接触中了解生产工艺过程, 认识大量机械设备, 初步认识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此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对课程知识有了大致的认识, 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之更好的学习此门课程。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而创造力是环境影响而激发出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应该在环境上下功夫,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必须由教师主导创设, 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 客观评价学生, 鼓励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创造性学习。课堂气氛轻松而富有活力, 更能促使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思维活跃、互动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使学生敢表达、敢质疑, 在师生的良好配合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自主性。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比如讲解车床的结构和主要部件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到实际操作室中直观的感受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 再通过学生的直接接触和教师的讲解、操作中, 使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在教学方式为现场直观教学法, 是将实际事物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此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在讲解“车刀”这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教学内容做成生动形象的幻灯片, 再结合图片、音响、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车刀”内容。此教学方式即多媒体教学方式, 此方式通过多媒体, 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中, 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性教学的情景教学方式, 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给学生难忘的场景印象, 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加强对知识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教学内容直接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讲解圆锥工件的质量分析时, 就可提出如果圆锥锥度不正确, 应如何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发散思维, 结合资料, 解决问题。此种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的机会, 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而且促使学生多思考、多学习, 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 适时鼓励与表扬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与表扬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与表扬是强化学生的适当行为, 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积极作用。教师肯定学生, 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更加奋发, 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动力。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创新能力及发散思维, 教师就应及时鼓励、表扬, 使学生继续发展创造力及发散思维。

5 总结

总而言之,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多接触、多实践、多操作, 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及创造了的人才。教师还要善于分析教学效果, 从中吸取经验和教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法探究[J].科学时代 (上半月) , 2011 (06) :34-36.

[2]冯涛.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J].科职业, 2011 (29) :74-75.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考能力 篇9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习效果 篇10

一、通过比较, 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和形象的性质特点。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抓住事物的本质, 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如《开国大典》一文中“30 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作者为什么用“投向”而不用“朝着”?通过比较, 学生懂得了“投向”含有“射向”的意思, 而“朝着”则有“面对着、向”的意思。作者用“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主席台更能反映出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抓住联系, 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 是通过思维品质的优劣来体现的。

1.抓句、段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伟大的友谊》第4 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前半句则是5、6 自然段的总结、深化。教学时以此为线索来理解全文, 可使教学结构显得有序。反扣前文:马克思为什么需要恩格斯的帮助?恩格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引出下文: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让学生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思考、议论, 体会他们的伟大友谊。

2. 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 抓住这些联系, 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讲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 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教《太阳》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回顾前文, 思考: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密切,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太阳的有关知识。这样就抓住太阳与地球的联系, 把学习语言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太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狱中联欢》一文, 让学生围绕课题思考: (1)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在狱中联欢? (2) 他们在狱中怎样联欢? (3) 他们为什么能在狱中联欢?这些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观察插图,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课文插图直观、形象, 易为小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插图, 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 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情景。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 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再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 使学生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 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 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 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三次观察画面,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透彻理解课文。

改变提问策略,加强思维训练 篇11

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怎样的教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这里我想通过十几年数学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并联系第八册应用题例子的实践浅谈一下有关应用题教学的做法。

不管教学什么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并根据自己所教的对象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关键,这样在备课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就明确了教学目的,注重重难点的教学,教给学生把握关键的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解题方法,从而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新知识的构成,除了起始课外,一般都是旧知识的向前发展或者是两种旧知识的综合,如果抓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就自然而然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从而保证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新知识难,旧知识易,但难与易可以互相转化,如果抓住难与易的转化点,就能化难为易。所以在设计本节课复习题时,出了两道与例题内容一样但是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应用题,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例题,并为能顺利解答例题打基础,这两题是:

1.一个机械化养鸡场一月份运出的鸡是13600只,二月份运出的鸡是27200只,三月份运出的鸡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只,三月份运出多少只鸡?

2.一个机械化养鸡场一月份运出的鸡是13600只,二月份运出的鸡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运出的鸡是前两个月总数少800只,三月份运出多少只鸡?

学生板演后,又进一步要求他们用语言叙述出思维过程。早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数学应用题教学时,我不满足于一个学生能拿出一份正确答案,与此同时,更重视了他们口述分析的全部过程,也就是把思维过程反映在语言叙述过程中。这是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学生清楚地叙述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才可以证明他的思维是清晰的,有条理的。而且通过学生的讲述,又给下面的没有参加板演的学生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又使学生对旧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并为突破新知识的难点打好了基础。在学生板演的同时,利用幻灯片给下面的学生出了一些较简单,但是本节课新知识练习题中的难点以及关键。

例如:某小学四年级栽树56棵,五、六年级栽树的棵数比四年级的三倍少4棵,五、六年级共栽树多少棵?

上述题的练习,其目的主要是为突破和解决本课练习题中的难点和关键,为了给较复杂应用题扫清障碍。

例题我是这样出现的:老师说出条件“谁能根据这两道题(复习题1.2)编一道一月份直接告诉,二月份间接告诉,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只,求三月份运出的应用题”,边说边画线段图。

这样既保证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性和完整性,又使学生根据线段图练习了编题。编题比解题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通过看图编题使学生对例子的特点和结构了如指掌,对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也十分清楚。必然就促进了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

例题出现后,这次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学应用题由老师逐步提问,领着学生分析出思路图,再根据思路图列出算式的常规。而是放手让学生在复习题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由学生先说出解题思路,用幻灯出示思路图,再由两名学生分步、结合进行板演。分步的同学讲解每步说的是什么,综合的同学讲解整个思维过程,然后再请学生根据思路图再讲解例子。

在学生讲述中,关键处,急需搀扶指引时,老师用含蓄、间接或比喻的方法进行提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只重视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注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节课上,也注重了一题多解的教学,例3除了13600+13600×2-800题解方法外,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从而得出:13600×(1+2)-800,因为一题多解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在巩固中,首先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首先出了一道判断题:

长风农具厂制造播种机2350台,制造脱粒机的台数是播种机的3倍,制造抽水机的台数比前两种的总数少400台,制造的抽水机是多少台?

下列算式是否正确?

①2350×3-400

②2350+2350×3-400

③2350+2350×3

④2350+2350×3+400

⑤2350×(1+3)-400

巩固题中还有一题是把例三的少800只改为多800只,扩展了知识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了解题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练习题反映出效果是良好的。这节课,从复习到例题到巩固,我们进行了叙述训练,看图编题训练。通过一题多变扩展。

本节课还准备了两道思考题:

1.甲乙两人共有书2500本,甲的是乙的2倍,两人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2.某畜牧场有绵羊1437只,比山羊只数的2倍少213只,这个畜牧场共有羊多少只?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优等生,但也为了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加强思维技能训练 篇12

1 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考试轻操作考核,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 我们在课程结构和考试中, 加大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 以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在实验课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精心指导,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强调规范化操作。

2 多种途径、不同方式提高操作技能

2.1 开展操作技能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习效果, 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需要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按专业特点举办了操作技能大赛,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赛按照预设项目依次分组进行, 从器材准备、具体操作到器材收拾归整, 统一计分、计时标准。此项活动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2.2 创造见习机会, 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掌握,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 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除正常教学的见习课外, 利用周末时间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使学生提前参与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人进行卫生保健的能力, 实现以能力为本的教育[2]。通过多次见习,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 提高了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拓宽了视野, 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 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3 开放实验室,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因此, 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但由于人力及实验资源不足等问题, 学生练习的项目及时间太少, 从而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 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制度,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自己动手操作,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3 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重视实践教学

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护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 必须进入医院接触临床,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实践能力, 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护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精心选择实习基地, 努力打造专业人才

我系在学校所安排实习医院的基础上,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 为其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曾多次到十余家大型医院的医教科和护理部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从中选择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病源较多的数家三甲医院作为我系的实习基地。经过学生1年的实习, 实习医院普遍反映我系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遵守纪律、工作认真负责、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3.2 重视生产实习,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为了规范管理, 在实习前给每位学生都印发了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手册。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各实习点检查。并且召开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 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和带教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向护理部反馈。

3.3 重视业务学习,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为了增加学生信息量, 及时了解本专业新进展、新知识, 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各实习医院非常重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几家实习医院定期给实习生举办学术讲座。听了讲座后,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前景更有信心, 也更加喜欢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护理学,实践技能,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辛崇萍.护生参与社区老人健康教育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3) :108.

上一篇:歌剧表演艺术下一篇:中南优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