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2024-10-10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共8篇)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1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作者:学号:专业:时间:

__韩保娜______

__200900______

_汉语言文学___

_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第一章:第1页—— 第二章: 第三章:

内容摘要:思维培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任,作文是思维的演练。通过思维训练就会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目前,不少学生在作文前总感到思绪茫然,头脑一片空白。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是属于思维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针对这种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引和点拔的重点,笔者认为首先是调动学生去观察,并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接着用发散思维打开写作思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维训练 写作思路

一、思维培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②学校作为造就人才的基本部门,担负着青少年一代思维培育工作的重任。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自身的要求。“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③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是一直强调语文课思维的训练。他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④

二、作文是思维的演练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们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一种直接实现”。因此,广义的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是一种紧张的、严密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理论上,通过思维训练就会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是属于思维方面的问题,如结构模式化,语言成品化、材料通用化。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往往拾人牙慧。导致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再则,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注重思维训练,就会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技能,脱离了思维的规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不少学生在作文前总感到思绪茫然,头脑一片空白这种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引和点拔的重点,笔者认为首先是调动学生去观察,并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接着用发散思维打开去写作思路。

(一)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1、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语文课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作文教学来进行的。这就是,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同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如同临物作画,是一种写生性的练习。它既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训练学生的写作 4

能力,它是作文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训练。”⑤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曾经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去观察,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教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养成时时处处能够以观察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留意生活的习惯。

但在观察实践中,很多学生观察后的表述总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这种现象除了学生他们观察的粗疏性、知识的浅薄性,再加上思维能力的限制,还说明了他们还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外,还得重视学生观察中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述等思维习惯的培养。

2、观察中要重视思维习惯的培养。

人们把观察叫做“思维的知觉”。其实,真正的观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对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因此。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始终动脑思考探索的人,观察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能通过观察有所感受,且能从观察对象中悟出什么来,这是观察能力的至高体现。发展这种能力,关键在于一个“思”字。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明言观有所得缘在“求思之深”,这种“求思”也就是在触物之时刻意地联想和想象,从而从观察对象中挖掘出某种蕴意来。限于初中生的学识和生活阅历,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观察、去联想、去想象,使所状之物、所写之景以思想感情或哲理上的升华,难度确实不小。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已间或地提出了这方面的习作要求,所以,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必须设法去引导。对此,笔者试用了这样一种方法: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之后,设计出如下一种特定的短文形式,让学生作一阶段性的观察思考的强化训练:前边写景状物,后边大致是“由此我想到了„„又想到了„„”把所想到的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欲以此鞭策、诱导学生在观察中联想或想象。这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虽不免上在形式上有些教条僵化,但能使初学者触手可及,从而能收到成功之喜悦。

观察中,如果只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不能用语言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达不到语文科观察的要求。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尽量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挑选最确切的词语,或形容,或比喻,或描述,或说明,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语言再现出来。特级教师于漪即非常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的水平上进行观察,同学们说:“每当我们看到什么景色,遇到什么景物,我们都要停下来观赏观赏,想着用什么词儿来形容一下,或者打个什么比方。比如那玉兰花,在它开放的时候,好像荷花一样托出来,又慢慢地插在一根根的树枝上;早晨,当你走进公园,那嫩绿的树叶上的露水珠,在太阳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活像滚动着的一粒粒珍珠,真叫人喜爱„„”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必然会同时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用发散思维打开写作思路。

针对学生在观察后作文时仍存在思维狭隘,思维流向单一,语言干瘪的现象,笔者以为: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是组织作文教学的起点和关键。

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千古传诵,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江江河,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江河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固然与其绝佳的文采分不开;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发散思维的上乘佳作。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多以菊花(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与荷”为歌颂对象的比较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是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求异思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也完全不同。6

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两首非常有名的颂“莲与荷”的诗,一首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另一首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应该说,从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来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杨万里这两首诗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难超越。而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通过“莲与荷”的外部形态表现出莲与荷花的高贵气质和出落不凡的品格,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同样的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可以看到的。

这种“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充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途径、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组眼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叫做发散思维。它的主要特征是多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我们可以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培养和训练学生。

首先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在作文时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如:莫怀戚写的《散步》。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思: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之美。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孙儿见爸爸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代代相传。

这种用“小”材料内容,展示“大”主题意义,其思维特点主要是感性、联想和聚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着重从感性思维、联想思维、聚敛思维这三个方面来加强训练。

其次是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要求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题材或社会上某一事物习惯的定论、看法,不人云亦云,而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从同中求到不同,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唐朝李白写月亮的诗很多,宋代陆游写梅花的诗达百余首,但他们写的月亮和梅花却同中不同,首首出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这种同中求异的本领。

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但是学生不会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根据这种情况就应训练学生对同一事物从多方面去写。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笔者以竹子为例启发学生说:“竹子,我们都见过,它中间是空的,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于是学生由“空”想到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及时引用了一幅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学生认为有道理。笔者又引导学生说:“由竹子的中空,还可以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由此想到了虚心。笔者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竹子,学生看到竹子不但中空,而且有节,于是笔者出示了郑板桥的竹子图,画中题有“高风亮节”的,学生自然想到做人要有气节。于是,学生由竹子弯曲而不折想到有韧劲;由竹子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想到挺拔向上;由竹子不落叶想到骄霜斗雪;由雨后春笋想到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等等。

再次是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即是要求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到不平凡的特点来。平中见奇需要学生独具慧眼,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因思维主体的素质、能力、经历和心境不同,他们各自的认识感受也会不同。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

对于教师来说,作文教学训练的内容首先必须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生活经验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步一步提高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面对一个丰富多彩、奔腾而来的经验世界,进而引导他们进行选择,提炼组织,写出好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

②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第25卷,第324页。

③贝斯特:《教育的荒地》,《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S0年版,第180页。

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⑤卫金灿《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2

(一) 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 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这种思维能力的特点是由一点想开去, 产生广泛的联想、想象。它能想到一个问题的各个部分, 也可以由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 甚至可以想到互不相干的事物。课堂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1.作文的命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训练时, 多选择一些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作文题, 如“老师, 我想对你说”, 说什么呢?说自己的理想、前途, 谈你对老师工作的理解, 谈你对老师教学的几点看法等等, 真是纷然杂呈, 百无禁忌;又如《明天的我》, 把明天当做现实来写, 明天的我究竟会怎样呢?可能成为科学家、经理……这种不拘一格, 自由畅想的精神, 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所在。

2.作文的立意,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立意是指写文章时确立的主题, 作文应用“意”统帅全文。象《白杨礼赞》一文的立意就很好地运用了发散性思维, 文章通过象征手法把“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作文选材,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只有选材“新”“异”, 才能出奇制胜, 学生也在求新、求异的探索中, 体现出创造思维的发展。我认为选择新题材, “新”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新发生的;二是别人视而不见的, 你看到了, 你写了, 别人感慨地说:“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就是新, 这种新才会使人拍案叫绝。

4.作文布局,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布局, 是对文章进行通盘的总设计过程。这是写文章的重要一环。对于所选择的材料的安排, 不能只局限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换, 即按照顺叙来写。还可以启发学生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形式。

(二) 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要求在思维活动中, 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 避免单一正向思维的机械性, 从相向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 这样往往别开生面, 独具一格。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如写《小草颂》时, 提示学生从批判雍容华贵的牡丹入手来达到赞美小草的目的;赞美白杨树则从批判贵族化的楠木入手。这对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创造思维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大胆地设想, 又要指导他们用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 不能脱离生活, 凭空捏造, 否则, 设想就会变成痴心妄想。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趣味作文训练四法:1.先作画, 再作文。2.先听故事, 再作文。3.先制作, 再作文。4.先看风景, 再作文。

二、课外作文训练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1.写日记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学生写日记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日记能无拘无束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 任其天真浪漫海阔天空地自由翱翔。他们的日记从学习的苦与甜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与矛盾, 从班上的一些细小风波到中东局势的风云变幻, 无所不有;他们日记的形式, 从单一的文字内容变成图文并茂, 甚至加表格辅助说明, 而这些形式与内容的出现, 不正是创造思维的表现吗?

2.“火花集”、“随感录”的搜集、整理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发明创造往往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 但它的消失有时比流星还快。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就必须抓住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 哪怕只是一点点, 也不能放过, 把这些突发性的念头都记录在一个册子里, 编成“火花集”、“随感录”供大家学习和欣赏。

有一次, 一名学生与母亲上街时, 兜子的拉锁被小偷拉开, 钱丢了。她十分气愤, 回家马上写了一篇随感录, 决心发明一种带音乐的拉锁。只要有人拽拉锁, 音乐就自然响起, 给人们报警。

3.一分钟作文训练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上语文课之前, 请两位同学口头作文, 时间一分钟, 内容不限, 可以是新闻、消息, 名人轶事, 也可以是知识讲解, 产品介绍, 只要能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都可以。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3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由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到现代教学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关键在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求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力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着力培养他们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索然无味、态度消极,学生就不会积极地思考。如果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那么,学生更不会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励他们的思维呢?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还应该根据各部分知识的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激趣方法组织教学。

如果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二重积分与定积分一些性质的类比,激发学生探究二重积分另外一些性质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如果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可以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数学结论,用演示或实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又如,教师用课件演示刘徽“割圆”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极限的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探求圆的面积的准确值的思维活动中去。如果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并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或通过具体实例使他们明确所学知识具有实际意义、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也会帮助其产生兴趣,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挖掘知识内部的新奇事物,引起惊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再如,在讲授“等比级数求前n项部分和公式的引进”时,可以古代印度一事为例,国王舍罕褒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宰相达依尔,达依尔只要求国王在国际象棋的64个格中放入小麦、各格颗粒依次是1,21,22,…,263,国王很觉可笑。可是当国王命令人扛来一袋又一袋小麦还是不够时,顿时目瞪口呆。学生听到这个故事也感到惊讶,小小棋盘能放多少小麦?这个大家熟知的激趣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寻求等比级数求前项和公式的浓厚兴趣。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为主,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教师还要努力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水平和认知规律。当然,要使教学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尤其要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三、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就难以开展正确的思维活动。数学思维过程所用的基本方法有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归纳、演绎和类比、联想和猜想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方法上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提示这些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尤其要重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数学发现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将数学发现中数学家的思维活动简捷地重现于课堂。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重点运用了数学思维中的类比、联想、猜想等方法。解决问题3、4的思维过程重点应用了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5的思维过程重点运用了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在推导函数可导与连续关系的过程中暴露了数学家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从中可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要善于设置问题情景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备课中问题系列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在设计问题系列时,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专业实际、教材实际和某些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要围绕—个中心提出问题,分层次要求,循序渐进,既要设计为低层次学生思维的问题,又要设计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问题。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形成系列。既要利于向纵横方向发展、有代表性,又要利于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好的问题系列不利于学生思维展开,教师要及时帮助解决。对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铺垫、引导和讲解。要根据上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情况,确定下一个问题是否展开,或是按照学生的思路展开讨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趋势”,因势利导,引导其积极思维,有步骤地、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由易到难、分层次要求,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揭示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的思维贯穿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加强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这正是数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因此,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将毫无意义。主体参与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体现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数学知识不能单靠教师讲授,最终要靠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掌握知识,通过思维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独立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氛围,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地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定义、结论的引入过程,参与定义的抽象过程,参与例题的分析过程,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参与系统地总结知识、方法等。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规律,让他们先探索,然后引导其逐步发现、掌握规律。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余丽川,四川省公路机械技工学校;

试谈中学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4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风平民族中学 董海英

摘要:,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是丰富学生写作情感,增强学生词汇积累及观察能力、逻辑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语言教学 语感 逻辑性

严密性

思维训练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口头说或书面写,都是为了表达思想,两者都离不开语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人们在实践中,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所以,思维才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高的人,常具有深刻性、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及敏捷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语言是同思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当人们把思想变成语言的时候,必须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要考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组织语言,怎样选择词汇等,这就是思维。况且,人们不论是通过说的方式,还是通过写的方式以表达思想,都必须精确、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怎样以语文教学为契机对中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思维训练呢?本人作为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科任教师,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与活跃的思维连在一起的,语感敏锐的人,他能通过某个词汇,某句话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如当他读到“春天”这个词时,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图景,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枝头春意闹等画面,就会一并涌进脑际。思维的活跃,感情的反响,会使他产生很多美的感觉,因此培养语感对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敏锐的语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仅来自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深刻的理解,对词语的牢固的掌握,而且还来自他们对文章优美语言的强烈感染力和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鉴于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把字、词的深 刻含义讲清楚,理解它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在词语教学中下功夫,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注意运用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来打动学生,打开他们思维的心扉,使他们在学习时浮想联翩,兴味盎然。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写景佳作,不但文笔清秀,语言优美,描写形象逼真,而且富有想象力。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字词教学,教出语言的特有韵味,讲清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美和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意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作者在“绘春”时着意描绘了五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天画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图既千姿百态,又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色,因此让学生很好地领略这段文字的特有韵味和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独运匠心,是能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的。

比如,作者描绘的春草图是这样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软绵绵的”,“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当中不但写了草生长的过程——“偷偷地钻出来”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而且也写了草的情态— —“偷偷地钻出来”;草的姿态和质地——“嫩嫩的”;草的颜色——“绿绿的”;草生长的状态——“钻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形象逼真的词语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从这些形象生动、优美逼真的描写中领悟,品味生机勃勃的春草图。

同样,在分析令人沉醉、迷恋忘返的春花图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抓住作者笔下春花的几个特点:

1、春花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花写得生动传神;

2、春花既色彩斑斓,又各有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花既有香味“花里带点甜味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大有古人“踏在归来马蹄香”的韵味,把花香也写活了;又赋予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探究和分析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活跃他们的思维的。

二、以分析语言的逻辑性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的语言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分析这些语言的严密逻辑性,深入了解作者如何根据这些语言来进行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 有很大帮助的。

如《行道树》一文,作者用精当、优美的语言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在这两段文字里,作者在拟人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既有联想的艺术想象,更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写得细致逼真,层层深入,逐级延伸,特别是“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个层层延伸的设问和反问句式,更使文章显示出很强的逻辑力量。而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就能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

三、以精彩语言的综合分析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精彩的语言片段,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是不乏其例的。对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综合和分析,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在叙述除夕日阿长郑重叮嘱“我”不可忘记元旦(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说:“阿妈,恭喜”,因为这关系一年中的运气,后写道: 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为我们描绘了元旦早晨说“恭喜”、吃福橘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因为小孩子 “我”光记着除夕、元旦这类久盼的喜事,一夜未睡好,第二日早早醒来,却将头一天阿长叮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此时阿长着了急,只得伸出臂膊将我按住,弄得我大惑不解,摸不着头脑,而阿长又不能口头提示,(因为那样说出来的话便不灵验),因而恐惧不安,心情急却,于是摇我的肩,若有所求,我也终于醒悟,于是说出“阿妈,恭喜,”此时,阿长心花怒放,高兴不已。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把“我”和阿长的心理刻画得细致逼真,入木三分地写出了阿长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理和善良的心地。

对这样精彩的语言片段进行详尽的综合分析,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感悟到作者生活的积累,严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语言的兴味横生,而且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好的训练与提高,特别是对思维的深刻性,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5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一、思维训练氛围的创设。

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思维活动的氛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开端。“守株待兔”者的思维僵化、呆板;“挖井”人的思维因欠“深度”而达不到目标。教者应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给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灵感,这样才不至于钻进“死胡同”,文词干瘪,缺乏所思,寥寥数语。

开拓思维是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标新立异,发现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作文更具有说服力。思维训练氛围的创设可以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递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完“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后,先让学生对故事的`本事生感说上一段话,于是学生在片刻的茫然不知所措之后,思维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随便选择某个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所想。接着,分析、摈弃错误的观点,综合、升华正确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一步加以精美的词句凝练、表述,提高文采。第三步,才让学生把刚才的讨论动笔写下来,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渗透了别人的思维,融进了其他有益的成分,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很有益处的。

二、通过设疑,活跃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挖井”人通过实地挖井,而且挖了几口,总没有水,就说此地无水,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对立的观点,假如“挖井”人在挖第一口井时,继续往下挖,有一股毅力、信心的话,挖到一定的“深度”,是不是能达到目的?第二口井呢?第三口井呢?……只要有一定的恒心,还是能挖到水的,只不过要多花不必要的时间、力气。这些所想,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此外,还可以提出一种观点,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对立的观点加以思考,从两种对立的观点论述,训练思维。

三、走入广阔的生活,拓展思维领域。

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语)。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6

摘要:小学生习作教学,应该要和课文教学与习作批改紧密的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思维拓展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写作思考的思维;在习作批改中,做好拓展思维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多向,实现写作教学目的。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思维;拓展

作为一名在农村任教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农村作文教学的艰难。往往让学生写作一篇作文,自己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学生也都绞尽脑汁去写作,可是作文还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因为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课外阅读量太窄、生活环境单

一、生活经历不够丰富,导致了写作素材少,思维拓展不开。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感作文教学应该要重点做好拓展思维的训练。

一、农村三年级小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

1、文章内容单一生硬

农村小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的写作知识积累十分不足。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多数学生并不能够在写作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做到出色。举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习作为例,在本单元课文中,学生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课文中通过讲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希望学生们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中,交代了破坏环境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滥砍树木。而在本单元习作中,要求学生写一写家乡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批改习作时,显而易见的是,大部分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例子,写了近几年家乡森林遭受到的破坏,造成各种灾难和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在用词造句上还比较通顺,也能够简洁明了的把一件事情交代清楚,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写作内容并不新颖,并不能做到观察身边的环境,学会思考,描写自己观察、思考过的现象。

2、遣词造句生搬硬套

三年级时,写作教学正式出现。与低年段简短的说、写话相比,作文的要求更高一些。要能够清楚地写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显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写,没有好的词语可用,对细节描写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除了写作内容,学生习作的遣词造句也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如《我的家乡》一文中,部分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家乡,而直接借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描写了家乡的雪景,却忘记了处于南方的家乡并不可能落雪。这样生搬硬套,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仿写,没有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学生思维拓展训练的措施

1、重视课文教学中的拓展思维训练 要解决这一困境,就要加强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训练,这是学习小学作文的基础,两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课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认识、了解文字,并熟悉掌握文字的使用,为接下来的作文写作打下文字基础,积攒写作范例,更应见缝插针地安排一些作文写作时候需要做到的思维拓展训练,通过学习课文时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说:“如要写作,第一要观察”。针对保护家乡环境这一篇作文,在肯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模仿之后,举学校周边小河等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分组观察自己家附近的环境状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思考,之后进行的二次写作。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基本可以做到既模仿课文的结构,又能从自己的身边的真实情况出发,写出真正“活学活用”的作文,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再如,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荷花》这一篇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荷花的千姿百态,这也是一篇很好的范例文章。据此,我也尝试对学生做了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在讲到“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这一段时,相机问学生,在我们的家乡,现在最为常见的是那一种美丽的花呢?大多数的同学都回答是桃花。因此,在后面的课文教学时,我便选择将《荷花》的课文教学与对桃花的思维拓展结合了起来。在讲到桃花的各种形态姿势的时候,便要求学生思考桃花的种种美丽,在讲到作文为荷花的美所陶醉的时候,也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欣赏桃花的时候,心里对美的感受。通过慢慢的引导,激活了学生思考的思维,将学生从学习荷花的美,引导到对认识桃花的美的冲动,充分调动学生们写作桃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在学生的作文中,便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思维成果。

如江同学写的《公园的桃花》片段:瞧!金色的蜜蜂在嗡嗡的歌唱,仿佛在和鲜艳的桃花说着悄悄话,轻快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她们好像在歌颂桃花的美丽。我最喜爱的还是那美丽的桃花,有粉红的、有大红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我们认真看一看,有的花瓣都已展开开,调皮的探出了丝丝红芯,有的还是花苞儿,似乎已经做好了盛放的准备。恰好一阵风吹过,片片桃花翩翩起舞,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学习课文《荷花》,在课堂上经过思维的拓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观察,这个学生就能将桃花的美丽描写的十分具体生动。我们的小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观察能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观察来写作,便是那渊源不断的清泉,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结合生活经历进行思维的拓展就十分重要了。

2、重视作文批改中的拓展思维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而作文教学里,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时的拓展思维引导也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做到中心明确、切合题意、见解新颖、构思巧妙,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那么,我们在批改一篇习作的时候写的评语,就是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做的最好的引导。

如林同学写的《美丽的桃花》片段:桃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桃叶挨挨挤挤。有的桃花才开了三两片花瓣,像仙女展开翅膀在枝头翩翩起舞。还有很多的花瓣展开的比较多了,里面露出了白色的花蕊,像流星坠落的痕迹。还有的花骨朵,想一个个小肉包,饱满的好像要破裂似的。

这种写法很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桃花生长的静态的美,在批改的时候,除了对写法做出肯定,同时,也给学生提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否还有观察到桃花动态的美丽呢?例如小动物和桃花的互动,例如桃花给我们嗅觉上的感受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就会有运用“动静结合”的思维,就更能写出好文章。

作文教学中的维方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具备多种思维的能力,以让学生具有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描写事物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在习作中,都要积极展开拓展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让学生们的思路更开阔更多向,自然而然的,学生们就会更轻松的学会写作,也会更容易爱上写作。

[1]曹云飞.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J].读书文摘.2015(02)[2]庄燕咏.浅谈小学语文写作[J].教学教学研究.2014(1)

[3]徐德萍.小学作文起步从学习课文开始[J].阅读与写作.2011(28)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7

一、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的“思维的知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 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 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就会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 就能够从观察对象上发现新事物。因此, 笔者认为,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按顺序观察。

因为生物的结构是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 因此,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探索。通常来说, 都是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的, 当然, 有的也会从对象本身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观察, 比如说在“根尖结构”的观察中就需按根尖到“根毛区”的顺序观察。

2. 对比观察。

有比较, 才能有新的发现。所以, 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 也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参照物之下进行。所谓的比较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区分客体, 确定不同客体的异同。从笔者的教学经验上看, 这种方法最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如异中求同, 笔者就在教学中, 让学生对“草履虫”与“变形虫”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 以此归纳出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同中求异, 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时, 同时要求学生把表皮细胞与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细胞壁本身不同部位的厚度进行比较, 发现差别。

3. 表述观察。

这种观察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毕竟, 学生在接触生物知识的形象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而一旦学生能够准确的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观察对象, 就可以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分析概括能力。

4. 摹像指示观察。

一般来说, 大部分学生在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 无法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各种定义和生物结构, 而且一些学生对复杂的观察对象的理解能力较差, 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模型、挂图等摹像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以便能够准确的辨别细微特征和复杂的结构。例如观察“草履虫内部结构”时, 可以用模型或挂图作参照。这是因为初中生观察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 需要直观表象的支持。

二、培养学生渐进式推导能力

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 在接触生物这门课程之前, 对生物的概念并不明确, 但对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 往往只有简单的食物关系的认识, 对相互关系的了解很少, 更不可能准确描述生物中复杂的网络关系, 但是,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 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系统结构, 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生物之间的关系。然而, 要让学生记住庞大的生物系统, 靠记忆是不够的, 需要运用一定的推导能力, 才能完成相关的学习。

同时, 具备推导能力也是学生拓展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推导训练。比如说在生态系统的相关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食物链着手, 让学生从熟悉的动物来推导思考, 进行推理活动。

例如从狼吃什么食物, 学生会即刻答出狼吃羊、狼吃兔。再提出羊或兔吃什么食物, 大家会得出羊吃草、兔吃草、兔吃胡萝卜等答案, 进一步再问草靠什么来生活, 学生会答出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自己制造有机物。然后笔者顺势提出, 是不是只有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各种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在这样的推导前提之下, 笔者引出生产者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各种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 所以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而各种动物消费了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 所以是消费者。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实验活动, 以此来增强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初中学生而言, 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索, 更能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如在“根的生长”的教学中, 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 并提几个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1) 实验材料为什么要选活的根?

(2) 根染色为什么要用亚甲基蓝而不用龙胆紧?

(3) 为什么要用蒸馏水冲洗已染色的根?

(4) 染色的根放入Ca Cl真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5) 将染色的根置于等量的蒸馏水中的目的是为什么?

实践证明,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 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 发现并掌握其规律。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学中, 要保证教学思路的逻辑性和辩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秀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下) [C];2011年[1]伊秀莲;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下) [C];2011年

浅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思维训练 篇8

一、围绕实验的“三大原理”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⑴实验原理;⑵装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其次,是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用何种仪器、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联接方式的道理。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再次,是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可以围绕如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 1、操作步骤──为达某一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某些步骤会有什么影响?2、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3、安全措施──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万一出现事故应如何处置?依据何在?应当说明的是:上列种种围绕“三大原理”引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角度,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来阐述的,实际上,对于某一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需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准的实际出发,抓住某些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些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层次。

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高中学生普遍有着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和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现象,帮助其利用化学知识探索成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开发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小实验:在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 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驱使所致,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加之演示实验时仪器小而教室范围宽、学生多,所以他们观察实验并不准确。为此,在可能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或借助CAI软件或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穿插围绕“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与此同时,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要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的习惯,从而去探究琢磨,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因此,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活、生产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对土壤成分的检测,对大气、水质成分的分析及污染、防治的调查,对钢铁锈蚀及保护的认识;对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典型实验激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例如,物质燃烧时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时产生火焰,固体燃烧时产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状况下是固体,可是,它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产生火焰而不产生火星呢?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硫燃烧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原来燃烧时,固态硫先液化后气化,因此硫蒸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高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高中化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四、灵活运用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建展示平台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中,为了避免学生先入为主,想当然,走过场,要提倡学生养成据实完成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要按的观察的实情填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然后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上一篇:神奇的画板作文200字下一篇:团员退团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