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共12篇)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1
一、积累作文素材,奠定写作基础
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两个方向,没有知识的输入,就没有沉淀和积累,也就会导致素材的缺乏、词汇的干涩,没有作文训练的输出,就不能加深和巩固积累的知识。正如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对作文素材的积累,通过阅读教学收获文章中的作文素材、典型事例、优美词汇等,并在写作训练中加以运用,遣词造句,精益求精。阅读积累的字词、语句是文章写作的基石,阅读领会的思想感情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感悟的催化剂,阅读优秀文章的框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架构。通过不断的阅读教学积累,有效丰富学生思想与词库,奠定写作基础。
例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优美的写景文章中,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运用的惟妙惟肖,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群山环抱、訇然作响、凝神谛听、充满生机”等。教师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表达对景物的喜爱。通过阅读教学,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感受和领悟他人优秀作品的精要,有效形成知识拓展和迁移,运用到学生自己的文章写作中,由此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二、模仿写作特色,强化写作技能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开端,学生处于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模仿阅读材料的写作特色,运用到学生自己的文章中,进一步反思与运用,才能够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有所提升。周谷城说过“模仿不是创作,但是创作不能没有模仿”。特别是在小学写作阶段,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可以采取阅读教学中模仿优秀文章的写作特色的方式,迁移和拓展,运用到学生写作过程中,强化写作技能。
例如:学习《少年王勃》《李广射虎》等写人叙事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性格、外貌和品质的写作手法。《李广射虎》一文中以诗文入题,再通过诗文解说的方式点出主人翁,之后结合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方式,描写主人翁的英勇无畏,文后升华文章主题,以巨石误认为白虎强化主人翁的英勇。通过学习其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写作技能。
三、激发内心感情,丰富写作情感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字积累是基础,思维框架是架构,也是文章形成的外在表现,而文章的思想感情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语文是一门感性学科,语文习题或作文的解答没有明确的对与错,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感情。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是深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寻找与文章作者内心的契合处,由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产生与作者的共鸣,不断思维发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写作情感。
例如:《负荆请罪》教导学生需要知错就改、顾全大局;《轮椅上的霍金》教导学生需要重视科学,追求真理,并且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运用自身的热情和力量解决现存的困难;《郑成功》一文引导我们在关键时刻需要具备英勇、智慧的品质,以国家安全为己任,将国家放在首位;《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导学生要勇敢、坚强,为他人着想,不断成长为强大的人。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找到文章的灵魂,促进学生思考与发散,应用于作文写作中,观察和挖掘身边令人感动的事件与精神,赋予文章最动人的灵魂。
四、阅读写作结合,促进写作实践
阅读教学是积累的过程,写作是思维发散与技巧训练的过程。通过在整合阅读与写作训练,实施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促进知识与思维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技能和价值观都能有所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落实总结与归纳,从阅读中汲取经验,寻找适合的主题,探寻阅读延伸作文主题,结合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并分析文章中细节、动作、神情描写等,由小事回忆出发,通过刻画细微的感动来表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生生不息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本文的写作手法,之后展开“我最尊敬的人”为主题的写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表现人物精神的独特的例子,对人物形象进行创造,以表达出真情实感,写作出高质量的文章。
五、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教学方案,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强化写作技巧探究,更好促进学生释放内心情感,实现学习——领悟——表达为一体的小学语文学习过程。由创新型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整合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重提升,也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2
关键词珠心算;教学;训练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数学科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传统的”珠心算教学依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较好的完成数学科教学任务,还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益,进而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发展学生的“三维”潜智。
一、训练关键——精讲“多+巧”练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孩子多练。珠心算教学也是一样,这样,才能实现珠算向珠心算的转化。要熟练掌握珠心算的技能需要安排一定的训练时间,多练、巧练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是花大量的时间练,必须做到多有 “度”,巧有“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课内“巧结合”数学教学与训练。
我们可以将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纯计算课可能很好结合安排,但对于非计算课我们该如何结合训练呢?要做好一下三点:一是在上课前3分钟“1+1+1”训练(珠算、听算、心算各练1分钟),二是在教学中用心算巧“查”一下,三是在课末让有余力的学生再用珠算巧“比一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吃饱”,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课外单独教学与训练。
由于加减、乘、除算等项目不同,但其实质相同,都离不开加减算,所以每次训练时间长了儿童的大脑容易疲劳。他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对儿童珠心算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他们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和身体健康的关爱,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在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中,每次训练要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保持大脑清醒,调节好儿童的精神和注意力。
二、教学与训练模式——科学
在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中,只有客观地遵循教学原则,再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及珠心算本身的特点,确定科学、高效的教学与训练途径,才能确保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质量的最优化。珠心算是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心智技能,培养儿童多种感官的协调发展。其教学与训练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班普及型;二是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型。
对于进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训练,最好走珠算与珠心算基本同步的路子,即从认识数开始逐步渗透珠心算的思想。在教学中,最好采用彩色盘式图,要求1—5盘式图上的算珠分别用五种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示,并且每个数所表示的珠色要有一定的反差,中间的梁为黑色。6—9则是1—5组合而成。这样有利于儿童对脑中算珠映象的理解,也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 1
展,引起他们对学珠心算的兴趣。这条途径教学要求低,进度慢,难度小,容易与数学课堂教学同步,便于大面积推广。
而课外兴趣小组特长型,是课堂教学班普及型的提高和延伸,是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见证,训练要求要高,进度、难度要大,让学生体会到竞技成功的快乐,适用于特长生的培养。
三、指导教学与训练——巧妙
珠心算教学与训练是珠心算理论和心理学、教育学等边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创造最佳的教学与训练效果”,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期待的。在教学训练中除了采取些趣味练习,讲故事、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儿童学珠心算兴趣,调动儿童积极性外,还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珠心算学科的特点,把握好珠心算教学发展的总体方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听力训练——重视
听是珠心算和珠算教学与训练中的一种形式,也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珠心算教学效果看,无论是珠算还是珠心算,听是看的基础,一般先听后看,再听、看交替较为理想。由于加减心算时,看算题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按分节号或小数点进行分割计算,这样降低了难度,但不利于珠心算实力的增强。如果不分割一次心算下来,那么看的就要比听的难。所以先练听,待听心算过关后,再试练看,这样有利于看心算能力的提高。但在进行乘、除心算时,应先看后听,因为听心算时需要记忆的位数多,同时还要在脑中用心算计算出结果,难度较大。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一般听心算能力强的儿童,其看心算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听的训练,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开始阶段以听为主,以后以看为主,以听为辅。只有听、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
2.计算方法——恰当
多位数加减算是若干个“几”加减“几”组合而成的。如3657+9438,即千位上9+3,百位上6+4,十位上5+3,个位上7+8。不管有多少笔数或位数多么多,始终是两个数相加减,且同位数上的加减都是20以内。所以,在珠心算教学中,一般加减数先利用凑数、补数的方法熟练10以内基本加减算,在此基础上学习逐行多位数加减算。乘除法的方法很多,但是运用乘法大九九口诀表进行空盘前乘算,比较适合我们的随班教学,学生易掌握。
3.“准”与“快”的关系——辨证
准与快的关系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培养珠心算儿童,一般起初强调准,准中求快,即先有质量后有数量;在培养珠心算特长儿童时,则要求快中求准,准中求快,快准结合。
4.珠算操作——加强
从珠心算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珠心算来源于珠算,是珠算的高级形式。如果训练教师忽视了珠算的训练,那么心算将成为无源之水,儿童的心算水平就无法再提高。所以在心算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一关系,珠算引路,珠心算渐进,可再进一步过度到心算,即使儿童掌握珠心算的技能以后,珠算不但不能放弃,而且实际练习的难度要比珠心算略大一点。在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将珠算作为检验珠心算的一种手段,采用珠算与珠心算互查的办法,以加深儿童的珠心算技能。
5、尊重儿童的天性——快乐
对儿童而言,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认真努力去做,去体会其中的快乐,在珠心算的训练中,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爱好,让快乐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次训练,要知道,快乐是孩子的天性。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训练;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发现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语言素养的提升。
一、利用阅读教学积累作文素材,推动整合
阅读学习,是输入语言的学习形式。写作学习,则是输出语言的主要形式。缺少语言的输入,学生的头脑中就没有语言积累,很难在写作时有效地整理写作素材。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教学组织小学生去获取写作的素材,记忆一些代表性事例的高级词汇,并鼓励小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应用,提高个人写作水平,有利于小学生作文学习开放度的提高。阅读,是积累词汇与语句的基础性学习,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写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能够让小学生逐渐清晰写作的框架,在积累中得以升华,建立起自己的写作资料库。
比如在讲解《槐乡五月》时,文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语句虽不长,但用到了叠词、“有的……有的……”句式以及比喻修辞。教师引导学生积累阅读文章中的叠词,并引申出一些其他叠词,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写作材料库。鼓励学生去背诵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写作选择。
二、通过阅读学习模仿写作特色,推动整合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写作以模仿为主。模仿的对象大多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容,阅读文章的写作特色各不相同,引导小学生将这些有差异的特色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能够在基础水平上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层次。模仿虽然不是创作,但没有模仿很难实现创作的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写作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适当模仿优秀文章的内容特色与结构,有利于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能。
比如在讲解《燕子》时,文章多为动作描写与外貌描写,且利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燕子的思路,有利于小学生个人写作思路的丰富。文章先利用比喻,对燕子外形进行基本描述,“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又通过细雨、微风与休息中的燕子描写来打造直观的燕子形象。在阅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模仿文章的描写特色写其他的小动物,趁热打铁,让小学生积极去模仿,积极去实践。
三、利用阅读学习激发内心情感,推动整合
阅读学习与写作训练,都是与文字相关的学习活动,也都是与情感相关的学习活动。阅读学习,是积累文字的基础学习,在阅读学习中获取思维框架,也写作的雏形。与文字相比,阅读文章与作文是以情感为灵魂的,这与语文学科的特质相符。语文是一门情感化的学科,在阅读理解与作文题目理解过程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与错,只有情感出发点的不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阅读文章去激发小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与作者进行互动,丰富小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在情感体验上,小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发散个人思维。
用情感让小学生将每一次阅读学习都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会让其写作情感日益饱满起来。比如在讲解《生命的壮歌》时,文章内主要讲了蚁国英雄与生命桥两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凄美之情,又不乏悲壮。无论是蚂蚁还是老羚羊,都用自己的生命在保护朋友、家人的生命,通过牺牲自己换取更多生存的机会。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站在牺牲者与被保护者的角度理解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在给予小学生心灵震撼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民间英雄”的写作题目,让小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于民间英雄的敬佩之情。
四、通过阅读学习促进写作实践,推动整合
阅读教学重视积累,写作教学重视表达。将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结合在一起,就是要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结合在一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总结与归纳,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交流,促进小学生自主发现写作的主题与灵活,创作出最优秀的作文。
比如在讲解《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文章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鼓励小学生结成阅读学习小组,共同去探究文章的主题。当小学生通过讨论,从嘲笑法布尔到理解、敬佩法布尔时,他们就已经领悟到文章的真谛。这时,教师引导小学生分享自己与昆虫的故事,延伸阅读学习,能够让阅读学习氛围更加自由。当小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与小学生进行互动,分享一下他们听到最有趣的昆虫故事。一切条件成熟,组织小学生写一个二百字的昆虫趣事类作文,会让写作任务变得很轻松。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与准备上多多下功夫,开发更合理的阅读学习与作文训练的方案,促进小学生深入理解与全面应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播,引导小学生释放个人内心情感,才能让阅读与写作教学变得容易起来,推动小学生语言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云芡.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J]. 中华少年, 2016(13).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4
一、多读多模仿
小学阶段教材中语文素材的选择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结果,这些素材都是学生起步阶段最好的借鉴。要想更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做到课课练、天天练,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模仿是写作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譬如,教师在讲授《桂林山水》一文时,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章,抓住桂林山以及水的特点,写出山的“奇、秀、险”,也写出水的“静、清、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课文中的精美词句是值得学生模仿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运用了排比这种句式,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号的用法,仿写如下:“妹妹的眼睛真亮啊,亮得让你感觉它像星星在眨眼;妹妹的眼睛真圆啊,圆得好像两颗珍珠似的黑葡萄;妹妹的眼睛真纯啊,纯得好像一汪清澈的湖水。”又如教师在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就可以从文中描述的杨梅的颜色、形状以及味道等特点出发,模仿实际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另外一种事物,比如桃儿或者是杏儿,在仿写的过程中也要抓住事物的味道、形状以及颜色等方面来写。
二、让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补充填写
补写,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把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而补充的部分是文中刻意不写或者是写得比较简略的地方,要想完整补充空白处,就要求学生深入、透彻地领悟课文内容以及其中的一些铺垫、暗示以及照应的手法,在补充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补充课文的前提和基础。比如,教师在讲授《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时,文章讲述的是智慧的女儿指引三位青年去寻找幸福的故事,10年之后,这三位青年人回到了古井边,不断地分享自己十年来的经历,但这样的分享只讲述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带来的巨大好处。至于在外面经历了哪些艰辛,学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则少有描述。这里就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不断想象,抓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奇思妙想,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又比如,教师在讲授《凡卡》一文时,就可以抓住文中老板娘的凶狠毒辣以及凡卡的孤独无助,从人物的形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方面出发,具体描写出老板娘心狠手辣毒打凡卡的样子,学生这样的写作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切感人。
三、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论是写作还是销售,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文笔功底,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情感。就语文而言,作为一门感性知识较强的学科,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努力,还需要教师科学地指导,只有找到科学、准确的道路,才能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写出对文章的感悟。当学生在阅读一篇真实的或者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章时,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就能更好的写出优秀的文章。比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深读文中叙述父亲对儿子的信念以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信任这一章节,让学生深入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作文题目《我的爸爸》,让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自己与爸爸发生的令人感动的故事,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自身对父亲的爱,这样不仅实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统一,也能让学生写出充满感情的文章。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正确的写作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语言,是新形势下教师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模块就是阅读和写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比较低,层次得不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够科学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文训练
参考文献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训练与指导 篇5
河曲县实验小学 教师:赵学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得熟了,不用解说,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古人早把:“读书”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足以警示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对“读书”掉以轻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针对该问题,我想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与各位共享。
一、关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习惯有待养成。首先,识字很少,但记忆力却特别的好。一篇课文、诗歌,孩子们很快就会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翻开书让他们一字一字地读出来,孩子们就未必能顺利完成;其次,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唱读”现象。学生不会连词、断句子,掌握不好语速、语调,更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面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朗读时,严格要求“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心到。意思是说,学生在读文时,首先要用眼看到,其次必须要用手指指到,读到哪个字就指到哪个字,然后张大嘴巴读出文字,要读得字正腔圆,最后还要把这个字放在心里,感悟生字宝宝的音、形、义。
(二)严把细心朗读关,要求一字不错。这一环节可以抽生读,其他孩子仔细听,说说那里加了字或漏了字,那些字读错了等等。也可以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错的地方。然后,采用男女生赛读、小组赛度等形式,比赛谁读得最仔细,谁听得最认真,最终达到准确、流利、一字不错的朗读效果。
(三)加强老师的范读和指导。第一阶段,在老师的范读时,要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老师在哪里停顿,哪些词语读得重,并且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比如,在上《我多想去看看》时,我激情澎湃、抑扬顿挫范读全文时,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文章的重音所在:弯弯、遥远、非常壮丽和诗歌最后一句等地方。然后,我让孩子们练读,并且谈了自己的感受。最后孩子们朗读全文激情饱满,充分读出了山里娃急切想去北京亲眼目睹北京壮丽风采的情感。第二阶段,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一文中,学生在读“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时,由于是陈述句,学生很容易读得平淡,这时老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高大。再有当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疑问句来读,实则不然。读课文时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曹操是大官呀,这可是大官说得话,要读出大官的风范来。这时,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二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
学生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增加了,词汇量增多了,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对人物感情的领悟提高了。所以,二年级的朗读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张扬朗读个性这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人物语言的语气和语调,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的“读”指学生自主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个重点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种反问语气的句子,很难把握句子的真正意思。当时,我并没有急着去给孩子们解释,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当意见出现分歧时,我及时给出了相应的陈述句:“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和“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注意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的语气、意思。领悟能力好的学生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再通过指导、范读来自己品味弄清楚感叹句和反问句跟陈述句表达的意思一样,但是语气却更加强烈。在此基础上,我立刻让句子回归课文,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大错特错。这样做避免了课堂中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去品味、去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知识、情感,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注重“小老师”的作用。
这一阶段孩子们的想象丰富,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就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在上《坐井观天》时,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小鸟和青蛙的一段对话时,我直接放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让他们自读自悟,结果他们读得维妙维肖:那青蛙的大话,那小鸟站得高望得远的心态,完全用他们的朗读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是感染了全班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激动的评价到:“我好像看见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青蛙蹲在井底跳不出来!”课堂一下子就掀起了朗读热潮,学生们争着抢着扮演小鸟,扮演青蛙。整节课就在两位小老师的带动下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整篇课文。重视“小老师”有两大好处: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第二,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学生间的榜样作用,促进了和谐课堂的发展。
(三)注意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好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这一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词、比喻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要读重音。第二,把握语调。语调是语言、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读得要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伤心的、凄凉的情感的文章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也最能表达孩子们对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的感悟程度。分角色朗读必须建立在读熟课文、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接着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然后抽生试读,之后大家评,评了再读,再评。最后可以按四人小组自由分配角色尽情朗读,释放每个孩子的激情。在一遍遍的分角色朗读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渲染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越读越爱读。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6
一、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
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最突出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高,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
普通话的推广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因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工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才能的空间。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到总,寻找答案。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结论,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2.改变角色,置身情境
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堂大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
2.课后总结,有感而发
課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等这些问题时,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
在学生说话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有说话的乐趣。同时应带头示范,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增强学生说话的生动性。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白土镇学区张二庄中心小学)
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要求与技巧训练 篇7
一、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歌唱是出于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
儿童在语言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时已能自发地开始唱歌,儿童大都保持着对唱歌的强烈爱好。歌唱教学正因其顺应人类的天性,于是成为音乐教育的理想途径之一。它可以担当把孩子从音乐艺术的起始点引领到宏伟殿堂的重任。
2. 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
歌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知识,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着积极作用。
3. 歌唱教学,是学生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
正确的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良好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即使进行器乐的教学,也不可能抛开歌唱的基础。人体可视为一种“天然的乐器”,而一切乐器的演奏,又皆以“如歌似的”为其佳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且只有当把歌唱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移注到乐器学习上来的时候,人们才能在他的乐器上获得美妙动人的乐音。
二、歌唱教学的要求
1. 总体要求
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歌唱表现能力,应正确的引导他们学会有感情地歌唱,并且要激发学生对于唱歌的兴趣和爱好。通过歌曲本身的审美与思想方面的教育功能,逐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音乐的感染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分阶段的要求
小学的歌唱教学主要应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对歌唱技巧方面进行掌握,并对理解歌曲思想性、艺术性作进一步的要求和提高。在小学阶段,对低、中、高年级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在唱歌技巧训练方面,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呼吸从自然呼吸到缓缓的吸与呼,这就要求学生从原音开始进行呼吸练习,并让学生对歌曲的力度与速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到吐字和咬字的清晰。
三、歌唱技巧的训练
中、小学的歌唱技巧训练,不仅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声音训练基础上,还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嗓音的生理特点,切忌全盘套用成人专业声乐训练的要求和方法。
1. 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习惯
正确的歌唱姿势,简言之是“自然、放松”;良好的歌唱习惯,简言之是“集中、入境”,这是整个歌唱教学的基础。
2. 合理的呼吸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用较浅的呼吸方法,对于他们不宜作过多的呼吸方法的要求。中学阶段应继续指导学生练习有气息支持的歌唱。作力度渐强、渐弱与突变的练习。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运用的变化,能比较恰当和自如地进行控制,使歌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3. 科学的发声方法
儿童歌唱发声最理想的方法是什么?在发声问题上如何对儿童进行训练?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外训练儿童歌唱发声的方法主要是以头声为主。头声发声方法歌唱的时候,因为其振动的方式是在声带边缘部分和连接部分,所以唱歌不会产生疲劳,音调准确、声音优美、发音响亮清澈,音乐可以传播得很远,对于极弱的声音也可以唱出来,尤其适合多声部的合唱。因而,头声歌唱的优点很多,其表现力也十分丰富。
4. 准确的咬字,清晰的吐字
中、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咬字、吐字训练,不宜作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主要是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歌词实例,运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以实现教学的目标。
5. 初步的合唱技巧
合唱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歌唱教学中,应占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学生和声感的培养、音乐表现手段的发展、音乐知识的拓宽和互相配合协作习惯的形成等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初期的合唱练习宜从轮唱开始。
中小学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对策 篇8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各自一整套的专门动作方法, 即运动技术。任何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形成、巩固与提高都是通过练习去实现的。运动技能、技巧不是先天固有的, 而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学习技术就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运动员自觉地、反复地、有目的的练习技术动作, 掌握正确完成动作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动作的完成由生硬、不协调、不准确, 逐渐变为熟练、协调和准确。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和僵硬死板的动作逐渐消失, 而使动作趋于规范和完善, 并进入巩固华、自动化的过程, 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从接受技术知识的信息开始的, 通过反复的练习, 由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成总的反馈信息, 在训练中最后形成的。
二、熟知练习方法的原则
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 练习的选择与组织非常重要。既要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教学训练的原则, 又要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 选择适合于完成具体教学和训练任务及对象水平的练习方法, 并在练习的全过程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主导作用。在运用联系方法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在选择练习方法、提出练习要求时, 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原则。一般先采用比较简单的练习形式和和方法, 在初步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 再变换练习形式, 改变完成动作的条件, 提高练习要求。同时, 要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以扩大队员运用技术动作的范围, 提高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书中每个练习都是在符合动作机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进行的, 这样有助于正确无误地教会青少年来掌握规范的动作, 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2、精选多练原则
根据全队或个人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地精选练习方法, 反复练习。书中的每个练习均有其特定的练习目的, 以解决某个特定的技术和能力。练习时应严格按照每个联系的要点提示去完成。在正确地掌握动作方法后, 应逐步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每个练习都在“要点提示”部分涉及了所有的细节及要求, 它为教练和队员提供了某一技术动作必不可少的细节。
3、多样化原则
用一种方法练习基本功, 用另一些相关联系去提高队员的兴趣和能力。相关联系不仅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教会运动员相同的技术动作, 而且可以避免单调乏味, 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在使用这些练习时, 运动员不仅学到篮球基本技术, 而且对某些篮球打法也会有所了解。在选择练习方法时, 形成方法的多种多样的是很必要的。多样化能训练队员在不同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 提高观察、判断和技术运用能力, 从而在比赛对抗的条件下提高运动技能和应变能力。同时, 多样化的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培养运动员的主动性、机动性和创造性。
4、练纠并举原则
练习中要注意练习与纠正错误的结合, 练纠并举。掌握任何一个新技术动作, 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常常是与消除一些多余动作和不正确的动作相联系的。除了运动员独立反复地练习外, 还伴随着教练员或自己对错误的纠正。除了教练员在练习中的语言刺激和对错误的纠正外, 运动员在练习时要自我分析、自我检查、想练结合、相互观察和相互帮助, 这有利于改进动作, 培养独立性, 以及团结互助和克服困难。
三、掌握练习的基本要求
1、基本功的练习要求
基本功训练应该个人练习开始, 逐步过渡到2对2、3对3练习, 最后进行4对4练习。教练员要科学制订训练计划, 合理安排每一阶段的训练时间, 针对性地采用训练方法反复练习, 并用图表记录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基本功的训练歩骤:首先在无防守的情况下练习, 掌握正确而熟练地脚步动作;然后在有防守的情况下复习、巩固。此阶段, 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往往会产生变形, 教练员一定要严格要求, 耐心帮助运动员改进, 促进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不断提高。
基本功练习要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始终, 包括5对5练习、攻防综合练习、特殊情况下的战术练习等。教练员每天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练习基本功, 只有不断重复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篮球基本功, 并且基本功的练习要求一定要与教练的篮球哲学相一致。
不同阶段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 (训练前期) , 这是训练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每次训练的时间平均为2个半小时, 主要是个人基本技术少量对抗技术初步掌握全队攻防战术方法球员之间的战术基础配合等内容。
第二阶段 (训练中期) , 在这一阶段要在上一训练阶段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个人技术, 确定并完善全队攻防战术体系, 即选定适合本队的攻防战术, 排除球员既不理解又不能运用的攻防战术, 改进个人技术中的薄弱环节。
第三阶段 (训练后期) , 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全队攻防战术演练及实战训练, 但应减少训练时间, 避免球员身体强对抗和受伤, 同时又要是球员精神和身体上做好全面准备,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定的紧张水平。教练员一定要防止球员松懈, 球员的任何松懈和懒散都将导致全队的训练前功尽弃。
第四阶段 (比赛期) 。这是在联赛进行过程中的训练阶段, 主要利用比赛场次间隔之间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一阶段不要再学习新的攻防战术配合, 而要针对对手的具体情况, 调整改进本队的攻防战术, 完全针对比赛的需要进行训练。
2、传球的练习要求
传球是组织进攻的主要手段, 队员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传球为同伴创造良好的投篮机会, 球队75%的投篮机会来自于助攻。传接球是最为重要的进攻技术, 教练在训练中不仅要提高传球技术, 更应强调接球技术的提高, 因为由于接球原因引起的错误多于传球原因引起的错误。
练习传接球时应该注意: (1) 基本技术必须通过实践操练才能掌握; (2) 反复练习。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基本技术,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比赛中运用技术。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提高队员的应变能力, 因为应变能力对队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至关重要。
3、投篮的练习要求
进行任何一种投篮练习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并且尽可能像比赛一样。为了使投篮练习同实际考试一样, 必须在练习中施加各种压力, 如要求命中率、增加紧张气氛等。投篮练习不仅要有准确性的要求, 而且要有投篮总数的要求, 以提高传球、抢篮板及投篮的速度, 从而加快整个投篮练习的节奏。通过设定“质”的要求以提高练习的竞争性, 通过设定“量”的要求以提高练习节奏和练习强度。
投篮应该分组配对练习, 每次练习都要计时、计分, 并要求投中后队员要大声“计数”。除得分最高的3名队员外, 其余队员在练习结束后都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冲刺跑、俯卧撑等) , 这样可激励队员努力训练。在进行投篮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具体要求:
(1) 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2) 注意投篮的跟随动作; (3) 肘关节不要外展; (4) 非投篮手扶球侧部; (5) 投篮时抬肘伸臂; (6) 罚球前停留2~3秒; (7) 重心稍前倾; (8) 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9) 保持良好的投篮弧线。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的球类竞赛项目, 其技术多种多样, 变化无常。篮球技术、技能、技巧的形成, 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教学训练原则。篮球技能的形成有它自己的程序和特点, 其程序为:一般地了解动作, 建立完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在简单条件下练习动作, 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在复杂条件下改进和完善动作, 掌握动作的运用能力和提高应变能力。
关键词:篮球教学,训练,对策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9
一、运用多媒体, 优化作文教学
1. 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能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 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 把众多的表象, 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 使之按照特定要求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表象, 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因此, 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 把要训练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其中多媒体同时具有在显示中“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 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 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进行观察, 深切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 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 可选取形态、动作、睡眠等描写的画面, 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可进行镜头定格, 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 从各种感觉去体会电脑上动物形态各异的姿态, 并抓住其特征, 学生就会按作文要求, 边体会老师的指导, 边组织自己的文章, 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 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运用多媒体培养想象能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 想象力丰富,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上口语交际课《寻找春天》时, 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先出现一个有音乐的课题的模块版面, 第二个模块是出现一个公园的景色, 这时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地移动鼠标, 移到哪儿, 哪儿就会出现一个提示语, 这样可提示学生说话, 老师在上课时可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话, 然后, 电脑又提供一个帮助, 点一个录音图标, 可以把自己说的话录下来, 再放给自己听, 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让同学听听别人看图说的话, 找找可以值得推荐的地方, 也可以找找问题, 以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第三个模块, 出现很多人物,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 来选择人物填充画面练习说话。最后, 打字速度快的学生可直接在文档中把自己组合的图写下来。这样,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既节约了时间, 也能够达到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目标。另外,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 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 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 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等, 学生的兴趣, 在声、光、色的传递中, 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 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 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 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使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综合选择、开拓创新的阵地, 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3. 运用多媒体培养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 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如《秋天到了》是一篇优美的课文,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训练重点, 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说、乐说、能写、会写呢?首先就要使他们有内容可说,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 才能激发想象力, 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时, 我先快速地帮学生弄懂 了课文内容,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 “你知 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吗?”孩子们有 些茫然, 这时候,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 多媒体动画课件: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 朵淡淡的白云, 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 伍向南飞去, 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 风中飞舞。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树摆动着 枝条, 一片片黄叶盘旋地飘落下来。池塘 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 岸边的小草也换上了嫩 黄 的 衣 裳……”优美的画面再配以) 悦耳的音乐, 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即被调 动起来, 你一言, 我一语, 争先恐后地描 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抒发自己的感受。 在如此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学生们丰富 的想象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谈秋风、 秋雨, 谈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 思维 被激活了, 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他季节 说出秋天的特点。这节课恰当地利用多 媒体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设计了美 妙的情境, 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 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从而锻炼了学 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立意训练 篇10
一、训练学生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照正常的教学过程,我们都是要求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是审清题意;接着确立中心,即能表达的主题,这确立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倘若说一个人的字如其人的话,文章的立意就像是一个人的精神。看一篇文章立意新颖、内容高尚、思想积极的文章,你就会觉得精神愉悦。反之看,一篇如果立意陈旧、内容低级、思想庸俗的文章,不但会精神萎靡,甚至会贻笑大方。可见,立意决定着一篇文章怎样写、写什么,如何写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立意也是最能体现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要使立意做到新颖、深刻,要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二、训练学生与众不同的立意思想
与众不同应该是指立意要新颖、别出心裁。比如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大部分学生会写的应该是蜡烛的精神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应该写的是蜜蜂的精神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应该写的是写荷花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这应该是所有学生会写的内容。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曾经看过一个学生的习作:他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各种补习场所,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把现实生活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想而知,这篇习作的立意肯定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众不同的立意又怎能取得较高成绩呢?又怎能不让人体会到立意与众不同的独特妙处呢?
三、训练学生写作时动笔先立意的思想
叶圣淘先生说过:“作文动笔之前, 要注意明确对象和辩明用意”, 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 我们都有清楚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清题意, 也就是要学生写作时动笔前要先立意, 也就是要能根据题目的要求,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可让学生先谈谈写作计划;先列写作提纲;先说说“立意”。再弄清楚学生的题文是否相符, 如果发现学生不会审清题意, 不懂得写作前动笔前要先立意, 则应及时指导,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如这样的一篇习作中《XX的外貌》, 有位同学定的定老师, 他列出的提纲是: (1) 写老师的外貌特别是常带花镜, 可是个好老师。⑵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这是个好老师:老师获过很多奖;老师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老师在生活表现坚强。从这份提纲中我们发现, 小作者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抓住作文题目中关键词“外貌”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更不知道在动笔前要先立意这个道理。因而只有培养学生心中先动笔前先立意然后再动笔, 才会融会贯通, 恰当选材, 才能写好作文。
四、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
1.重点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多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多看电视新闻,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重点要在积累上多下功夫。应该来说, 最主要的是要注重课内的积累, 这一点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掌握基本的阅读量, 先学会揣摩课文的作者思路和领悟文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写作文的实际需求, 阅读报刊杂志和其他书籍, 特别是同龄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看法不能只局限于作文, 应当是博览群书, 比如看看各种杂志、小人书、连环画名著也行。也可以多电视、多听广播并记录或摘抄一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诗名句、名人名言和有价值的信息等。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注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这一点可以把让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自己去观察, 去发现, 去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情。还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出发, 如校外参观、游览、调查、访问,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生活更丰富多彩, 达到积累的目的。相信只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知识增长了, 积累提高了, 立意就会新颖, 立意就会明确, 能力就会提高。
2.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使用、发挥个材料,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我们经常发现同一个话题, 如果从心理角度、经历角度、方法角度、反面角度、正面角度来理解是一个方面;而从过程角度、态度角度、失败角度来使用, 又是另一个方现。如, 《我的第一次成功》从心理角度上来写, 可以把成功过程的心理变化当成重点来写, 因而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是甜中带涩的, 这样立意就非常明确。从经历的角度来说, 把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当成重点来,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的是结果带来的快乐与伤心, 这样立意也很清楚。可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立意也是一种较佳的方法。
3.重点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 要有觉察事物细微差异的能力,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习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而立意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善于在观察上多下功夫。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教给学生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写任何文章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写, 哪些文章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 哪些可以按地点的变换顺序写, 哪些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 学生的优秀作文, 教师的习作, 以及其他一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当然, 模仿也需要一定的额度, 不能一味的要学生模仿, 要做到点到为止, 更要学生在“效其法”的同时学会创新。如《秋天》这篇作文, 可以联想到的秋天的天气、景象, 甚至人物, 描写来应该是优美、生动的。可以模仿的是《春天》《夏天》《冬天》, 但我们不应满足于这种方法, 而应当要求不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观察的过程中加以描述从而使作文的立意更新颖。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时, 不仅不局限于对外在事物的观察, 而要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因而观察时就要贴近生活, 仔细观察, 才能有丰富的积累, 为作文立意服务。
总之, 只要有了好的立意, 就不怕文章不成功的。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习作立意是关键。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如何做好小学作文训练与批阅 篇11
【关键词】小学作文 训练 批阅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56-02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训练无序、批改评价无序,教师应构筑有序的作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
一、小学作文现状
长时间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一般都集中在初中阶段,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面对升学的压力,就开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集中式训练,而对小学阶段写作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够,致使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1.小学生不愿写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讲,作文课是一场噩梦,一说上作文课,学生便开始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拿着作文本,冥思苦想,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写什么,该怎么写。这种不愿写作文的心态一般都与写作态度和写作兴趣有关,通常都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
2.小学不会写作文。作文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贯穿着学生学习的始终,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碰到一篇作文,无从下笔。或者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出固定的模式,学生写作文生搬硬套。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主要是因为对生活环境缺乏观察,不注重积累素材,使学生无内容可写,有的是内容充足,但是缺乏写作技巧,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
3.小学生不会改作文。修改是写好一篇作文的重要方法,而在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作文就是写完就算完事了,批改是教师的工作,只注重教师批改的分数和评语,也不对评语进行仔细思考,然后对作文进行修改,没有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小学作文训练的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多与自然基础,积累作文语言等。
1.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小学生应该具备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能力,有意识得提高自己的见识,不断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因此,培养小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观察生活的任务,有意识得让他们去观察,比如上学途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人;写人物作文时,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形态、动作姿势等。有意识得为学生提供观察事物的机会,让他们逐渐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2.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写日记,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刚开始,让学生先学会说,让他们先学会口头描述一件事情,以说促写,学会了怎么写,就大致知道该怎么写。然后让学生每天通过看、听、说等方式,把每天经历过的、看到的事物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既锻炼了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
3.重视阅读的作用,积累作文语言。作文教学不应局限在课本之中,应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或者容易理解的名著,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想,积累更多的文化素材,掌握更多的作文语言或者名人名言,使在写作文时,能应用其中,不至于出现语言贫乏的现象,为作文增添色彩。
三、小学作文批阅的方法
1.文字评价。对学生作文进行批阅的时候,应该仔细阅读学生的作文,对写的比较好的地方写一写鼓励的评语,写的不好的地方要写出修改意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辛苦写出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写作的兴趣,激发了创作的欲望。
2.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学生对于老师批改过的作文,只是关注评分,对于评语置之不理,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评语进行修改,因此,学生与师生之间面对面得进行批阅,能提高学生对作文的重视度。教师应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然后再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评价别人作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逐渐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3.心灵上的交流。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他们思想的体现,真情的流露,教师应该真心地去感受,不能觉得他们写的作文比较幼稚,可笑,毕竟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童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批改作文,感知他们的世界,才能让学生与教师真诚地交流,而不是在迎合或应付老师、考试去进行写作。
四、结束语
小学作文的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小学教师不断进行作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使小学作文教学能循序渐进,为学生将来的写作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东阳. 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严青.小学中、高年级作文阶段训练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 篇12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强化备课, 找准语文思维训练点。
备课是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重要一步, 教师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强化集体备课, 加强研究, 备课的重点是找准思维训练点, 研究大纲是找准年度语文和思维训练的重点;钻研教材是挖掘教材内容的思维训练因素;学习思维训练指导书, 参看思维训练点, 然后三者统一, 确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思维训练点。这个备课过程就是教师理解掌握教材的过程。训练点确定以后就好研究落实思维训练点的途径。研究词、句、段、篇知识教学中和听、说、读、写训练中哪些地方渗透和体现了确定的思维训练点, 设计教学过程, 把思维训练点融合于板书之中。最后编写教案, 注明思维训练点, 写好课后回顾。
2. 优化课堂教学, 落实思维训练点。
课堂教学是落实思维训练点的重要环节。因此, 做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变成了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成败关键。以前课堂教学往往是几个好学生发言, 课堂气氛沉闷, 思维不活跃, 绝大多数学生处于旁听地位, 进行语文思维训练, 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改变教学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
(1) 课堂教学为了突出思维训练, 做到五结合。把思维训练点与学生学词结合;与学习段落篇幅结合;与听说读写结合;与回答问题结合;与综合练习结合。做到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同步进行。
(2) 探索思维训练的教法、学法。观察比较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看图学问, 看图说话, 看图作文等教学, 都是用观察比较法。
迁移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体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课文, 在一篇课文中往往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这样的课文和段落, 教师先着重讲其中的一篇或一段, 然后引导学生用迁移法, 以一点带动全篇。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尝到自学成功的乐趣, 思维得到训练。
分析综合法,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 找出本质和非本质的内容, 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理解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 找出主次关系, 是综合过程;归纳段意, 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概括过程, 长期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此法适合中高年级学生。
表演法, 对那些故事情节比较生动, 角色鲜明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等,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课本剧或即兴表演, 这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培用多些, 首先, 按预习提纲, 学生自己预习, 通过预习, 明确自己学会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课上在教师调控下学生汇报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 最后, 教师总结, 这种方法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 也是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3) 教学手段要生动、形象、现代化。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 配以生动形象的简笔画, 适时的教学挂图, 精美的投影法, 优美的录音录像, 漂亮的板书等, 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3. 开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的语文思维活动课。
开设活动课是大纲的要求,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 监测评估学生思维不可少的条件, 语文思维活动课不同于语文课本身, 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 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手段。活动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 饶有兴趣, 富于哲理。
二、思考能力的培养
1. 抓重点。
就是在教学中抓语言文字训练, 是想要用语言文字表达什么, 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体地说, 就是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体会其中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课后的思考题, 然后挖掘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 找出好的词语、好的句子, 为写作打基础。如:在教学《艰苦的岁月》时, 应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关键词“艰苦”加以解释, 让学生理解, 再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 从课文中找出“艰苦”的根据, 然后交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从描写人物各自不同的外貌、动作、神态的词语:赤脚、很破、皱纹、挂着、鲜艳、炯炯有神等, 想象当时环境的恶劣, 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作比较。
在教学中,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比较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开始比较容易发现事物的相异点, 逐步引导, 也能发现事物的相同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通过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 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如:教学《落花生》时, 可以教给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思考。《落花生》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桃子、石榴、苹果色泽鲜亮, 高悬枝头,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而花生却是白衣裹身, 长期埋在土里.经挖出来才能知道有无果实.通过比较, 学生就会明白一个做人的道理:外表不好看, 只要很有用, 也值得颂扬。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拓展思维的训练10-20
浅谈小学生足球训练与教学06-04
小学作文训练09-24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要点08-25
小学片段式作文训练06-05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09-26
小学英语作文写法训练10-18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08-06
小学生作文基础训练05-27
小学生作文训练题目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