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基本功训练题(共7篇)
小学作文基本功训练题 篇1
1、A、B两村相距2800米,小明从A村步行出发5分钟后,小军骑车从B村出发,又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已知小军骑车比小明步行每分钟多行130米,小明步行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
2、两辆电动小汽车在周长为360米的圆形道上不断行驶,甲车每分钟速度是20米,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米的A、B两点相背而行。相遇后乙车立即返回,当它到达B点时,甲车过B点,又回到A点。此时甲车立即返回,再过多少分钟与乙车相遇?
3、甲、乙两人同时从南北两市镇相向出发,经过3小时,在一座小桥上相遇。如果他们仍从南北市镇出发,甲每小时多走2千米,乙提前0.5小时出发,结果又在小桥上相遇。如果甲晚出发0.5小时,乙每小时少走2千米,甲、乙两人还在小桥相遇。求南北两镇距离?
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他们速度之比是3:2,他们第一次相遇后,甲的速度提高了20%,乙的速度提高了3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4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5、学校操场的400米跑道中套着300米的小跑道,大跑道与小跑道有200米路程相重。甲以每小时6米的速度沿大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乙以每秒4米的速度沿小跑道顺时针方向跑,同时从两跑道交接点A出发,他们第二次在跑道上相遇时,甲共跑了多少米?
6、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A和B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A步行每小时4千米,B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B到达乙地后立即与C从乙地向甲地出发,C步行每小时5千米,B往返于A和C之间联络,遇到其中一个立即返回,当A和C相遇时,B共行了多少千米?
7、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8小时,比快车从乙地到甲地所需时间多1/3。如果两车同时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48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8、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它们相遇时距A、B两地中心处8千米,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距离。
9、清晨4时,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相对开出,原指望在上午10时相遇,但在6时30分,乙车因故停在中途C地,甲车继续前进350千米,在C地与乙相遇。相遇后,乙车立即以原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A地开去。问:乙车几点才能到达A地?
10、龟兔进行10000米赛跑,兔子的速度是龟的速度的5倍。当它们从起点一起出发后龟不停地跑,兔子跑到某一地点开始睡觉,兔子醒来时,龟已经领先它5000米,兔子奋起直追,但龟到达终点时,兔子仍落后100米,那么兔子睡觉期间,龟跑了多少米?
1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相遇后,甲车继续行了3小时到达B地,乙每小时行24千米,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小学作文基本功训练题 篇2
1. 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逐渐加深。下列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剂必须用纯天然物质才对人体无害
B.SO2漂白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 可广泛用于食品漂白
C.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食用加碘食盐和加铁酱油
D.食醋中含少量乙酸, 可同时用作防腐剂和调味剂
2. 通过复习总结, 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简单非金属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而金属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
B.Na2O、NaOH、Na2CO3、NaCl、Na2SO4、Na2O2都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
C.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氧化物, 但同种化合价只对应一种氧化物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 并伴有能量变化, 而发生物理变化就一定没有化学键断裂与生成, 也没有能量变化
3. 下列物质按照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盐酸、水煤气、醋酸、干冰
B.冰醋酸、福尔马林、硫酸钠、乙醇
C.单甘油酯、混甘油酯、苛性钾、石灰石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氯气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D.次氯酸的结构式:ClHO
5.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以下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NaCl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 又能表示物质的分子式
B.16 O与18 O互为同位素;H216 O、D216 O、H218 O、D218 O互为同素异形体
C.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两倍的水分子符号可能是:D216 O
6. 已知:
(1) 在发烟硫酸 (H2SO4·SO3) 中, I2和I2O5生成I2 (SO4) 3。 (2) I2 (SO4) 3溶于水生成I2和I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烟硫酸的摩尔质量为178
B.反应 (1) 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C.反应 (2) 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反应 (2) 中若消耗2molI2 (SO4) 3则有电子转移3mol
7. 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 (1) 和 (3) 中的铁钉只作还原剂
B.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C.实验 (2) 中Fe2+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
8. 根据表中信息, 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表中 (1) 组反应可能有一种或两种元素被氧化
B.氧化性强弱比较:KClO3>Fe3+>Cl2>Br2
D.表中 (3) 组反应的还原产物是KCl, 电子转移数目是6e-
9.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1 0. 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
1 1. 某澄清、透明的浅黄色溶液中, 可能含有下列八种离子:
Na+、NH4+、Fe3+、Ba2+、Al 3+、SO42-、HCO3-、I-, 在设计检验方案前的初步分析中, 可确定该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 ()
A.4种B.5种
C.6种D.7种
1 2.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 11.2L CH3CH2OH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 NA
B.78g过氧化钠固体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为4 NA
C.常温常压下, 2.24L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 NA
D.常温下, 32g含有少量臭氧的氧气中, 共含有氧原子2 NA
1 3.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L1mol·L-1的硫酸铝溶液中含有的Al 3+为2 NA
B.pH=1的H2SO4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0.2 NA
C.常温下5.6g Fe与足量的浓硝酸反应, 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 NA
D.27g铝与足量的盐酸或NaOH溶液反应, 转移电子的数目均为3 NA
1 4.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X、Y是金属元素, X的焰色呈黄色。
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W、X、Y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B.Z和W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的共价化合物
C.Y和Z形成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
D.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两两反应
1 5. X、Y、Z、M、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X的质子总数与电子层数相同, Y、Z、M同周期且相邻, 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气体甲 (甲有刺激性气味) 。X、Y、Z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Y>Z>M>X
B.X分别与Y、Z、M、W形成的常见化合物中, 稳定性最强的是XM, 沸点X2Z>XM
C.W与Z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原子晶体
D.化合物乙中一定只有共价键
16.新一代无污染、大推力火箭发动机, 燃料改肼 (N2H4) 、H2O2为煤油、液氧。下列有关肼、煤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肼性质稳定, 无毒、无污染, 是火箭最理想的推进剂
C.煤油作为新型火箭发动机燃料, 原因是使用方便、安全性好, 无污染, 且煤油价格便宜
D.煤油可以由石油蒸馏得到, 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17.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 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A.放电时, 右槽发生还原反应
B.放电时, 左槽电解液pH升高
D.充电时, 每转移1mol电子, n (H+) 的变化量为1mol
19.体积为1L的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及浓度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溶液中插入惰性电极通电电解, 若忽略电解时溶液体积的变化和电极产物可能存在的溶解现象, 下列关于电路中有3mole-通过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后溶液的pH=0
B.a=3
C.阳极生成1.5molCl2
D.阴极析出的金属是铜与铝
20.T℃时, 将气体X与气体Y置于一密闭容器中, 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 (Ⅰ) 所示。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在T1、T2两种温度下, Y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 (Ⅱ) 所示,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图 (Ⅱ) 中T1>T2, 则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t2min时, 保持压强不变, 通入稀有气体,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其他条件不变, 升高温度, 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且X的转化率增大
D.T℃时, 若密闭容器中各物质起始浓度为:0.4mol·L-1 X、0.4mol·L-1 Y、0.2mol·L-1Z,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达到平衡时Z的浓度为0.4mol·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后升高温度, K>400
B.平衡时, c (CH3OCH3) =1.6mol·L-1
C.平衡时, 反应混合物的总能量减少20kJ
D.平衡时, 再加入与起始等量的CH3OH, 达新平衡后CH3OH转化率增大
22.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在0.1mol·L-1 Na2CO3溶液中, 加两滴酚酞显浅红色, 微热后红色加深, 说明盐类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先用水将pH试纸湿润, 再测量某未知溶液的pH, 若pH=1, 说明该溶液中c (H+) =0.1mol·L-1
C.向某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观察到溶液呈血红色, 说明该FeCl3溶液中不含Fe2+离子
D.等体积、pH都为3的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 HA放出的氢气多, 说明酸性:HA>HB
23.常温下, 将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两种溶液的浓度和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9
B.在乙组混合液中c (OH-) -c (HA) =10-9 mol/L
C.c1<0.2
D.在丁组混合液中c (Na+) >c (A-)
24.常温时, 用0.1000mol/L NaOH滴定25.00mL 0.1000mol/L某一元酸HX, 滴定过程中pH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前, 酸中c (H+) 等于碱中c (OH-)
B.在A点, c (Na+) >c (X-) >c (HX) >c (H+) >c (OH-)
C.在B点,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D.在C点, c (X-) +c (HX) =0.05mol/L
25.常温下, 0.1mol·L-1的HA溶液中c (OH-) /c (H+) =1×10-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0.01mol·L-1 HA的溶液中c (H+) =1×10-4 mol·L-1
B.pH=3的HA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 (Na+) >c (A-) >c (OH-) >c (H+)
C.浓度均为0.1mol·L-1的HA溶液和NaA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显酸性, 则c (OH-) -c (H+) <c (HA) -c (A-)
D.pH=3的HA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1∶10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 (OH-) +c (A-) =c (H+) +c (Na+)
26.下列化学过程及其表述正确的是 ()
B.由水电离的c (H+) 为10-3 mol·L-1的溶液中, Na+、NO3-、SO32-、Cl-一定能大量共存
C.向含有1mol KAl (SO4) 2的溶液中加入Ba (OH) 2溶液至沉淀物质的量最大时, 沉淀的总的物质的量为2mol
D.可以用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混合, 以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1mo1·L-l 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 由于CH3COONa水解显碱性, 所以溶液的pH升高
D.已知298K时, MgCO3的Ksp=6.82×10-6, 溶液中c (Mg2+) =0.0001mol·L-1, c (CO32-) =0.0001mol·L-1, 此时Mg2+和CO32-不能共存
28.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二、非选择题
29.锌锰电池是使用历史最久, 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电池, 生产这种电池的材料是二氧化锰、锌和铵盐 (如氯化铵、硫酸铵等) 。电池污染成为目前人们头痛的事情, 而对电池进行合理化回收利用, 则既可以防止电池污染, 又可以回收某些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用铵盐溶液作为电解质的锌锰电池为酸性电池, 该电池反应的总反应式为:
负极的反应式为、正极的反应式为。
(4) 已知某含Zn2+的溶液中含有Fe3+、Fe2+等离子, 下面的实验可以除去杂质, 纯化Zn2+离子:
(1) 在试管中取少量上述含有Zn2+的溶液, 加入过量酸化的过氧化氢溶液, 振荡。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将溶液pH调到, 溶液中的Fe3+可以沉淀完全。
已知下面表格中的数据:
30.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 下表为制取Cu2O的三种方法:
(1) 工业上常用方法Ⅱ和方法Ⅲ制取Cu2O, 而很少用方法Ⅰ, 其原因是。
ΔH=kJ·mol-1
(3) 方法Ⅱ采用离子交换膜控制电解液中OH-的浓度而制备纳米级Cu2O, 装置如下图所示, 该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
(4) 方法Ⅲ为加热条件下用液态肼 (N2H4) 还原新制Cu (OH) 2来制备纳米级Cu2O, 同时放出N2。该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31.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研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的过程可以描述为以下两步:
则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 工业上利用水煤气合成甲醇的主要反应可表示为:
向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10molH2和0.05molCO,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上述反应, 10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测得放出热量3.632kJ。
(1) 该温度条件下, 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2) 若容器容积不变, 下列措施可增加CH3OH产率的是 (填写序号) 。
A.升高温度
B.将CH3OH (g) 从体系中分离
C.充入He, 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再充入0.10molH2和0.05molCO
(3) 反应达到平衡后,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若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平衡 (填“逆向”、“正向”或“不”) 移动, 化学平衡常数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3) 已知反应:2CO (g) +O2 (g) 2CO2 (g) ΔH<0, 根据原电池原理该反应能否设计成燃料电池。若能, 请写出当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时的负极反应式 (若不能, 该空可不作答) :。
32.现有A、B、C、D、E五种可溶性强电解质, 它们在水中可电离产生下列离子 (各离子不重复) :
阳离子:H+、Na+、Al 3+、Ag+、Ba2+
阴离子:OH-、Cl-、CO32-、NO3-、SO42-
已知: (1) A、B两溶液呈碱性, C、D、E溶液呈酸性。
(2) 向E溶液中逐滴滴加B溶液至过量, 沉淀量先增加后减少但不消失。
(3) D溶液与另外四种溶液反应都能产生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A与D的化学式:A, D。
(2) 写出A与E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若25℃时, C、E及醋酸三种溶液的pH=4, 则E和C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 (H+) 的比是;将C与醋酸混合, 醋酸的电离程度将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水的浓度视为常数) 。
(5) 用惰性电极电解0.1mol·L-1 D与0.1mol·L-1C各100mL混合后的溶液, 电解一段时间后, 阴极质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下同) ;溶液的pH。
(6) 向 (5) 中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 则所能溶解的铁粉质量为g。
33.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解答以下问题
(1) 已知:
且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依次为K1、K2、K3。
化学平衡常数K= (用含K1、K2、K3的代数式表示)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c.CO和H2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d.CO的消耗速率等于CO2的生成速率
(3) 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在25°C下, 将xmol·L-1的氨水与y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 反应后溶液中显中性, 则c (NH4+) c (Cl-) (填“>”、“<”或“=”) ;用含x和y的代数式表示出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
34.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溶液的组成与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氨水显弱碱性, 若用水稀释0.1mol·L-1的氨水, 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填写序号) 。
(3) c (H+) 和c (OH-) 的乘积 (4) c (H+)
(2) 室温下, 将0.01mol·L-1 NH4HSO4溶液与0.01mol·L-1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 所得溶液中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 (用具体离子的浓度表达式回答) 。
(3) 已知:25℃时, Ksp (AgCl) =1.8×10-10 (mol·L-1) 2, Ksp (AgI) =1.0×10-16 (mol·L-1) 2。在25℃条件下, 向0.1L0.002mol·L-1的NaCl溶液中逐滴加入0.1L0.002mol·L-1的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角度解释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向反应后的浑浊液中继续加入0.1L0.002mol·L-1的NaI溶液, 观察到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回答) 。
(4) 在25℃条件下, 将amol·L-1的醋酸与bmol·L-1的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 (混合后体积为混合前体积之和) , 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显中性。则25℃条件下所得混合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为mol·L-1 (用含a、b的式子表示) 。
(5) 用惰性电极电解含有NaHCO3的NaCl溶液, 假设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 测得溶液pH变化如右图所示。则在0→t1时间内, 阳极反应式为, 溶液pH升高比较缓慢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回答) 。
35.现有常温条件下甲、乙、丙三种溶液, 甲为0.1 mol·L-1的NaOH溶液, 乙为0.1mol·L-1的盐酸, 丙为未知浓度的FeCl2溶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甲溶液的pH=。
(2) 丙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有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3) 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 (OH-) 的大小关系为。
(1) 实验前, 首先要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MnO4溶液250mL, 配制时需要的仪器除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外, 还需 (填写仪器名称) 。
(2) 滴定实验要用到酸式滴定管或碱式滴定管, 使用该仪器的第一步操作是。
(3) 某同学设计的下列滴定方式中, 最合理的是 (夹持部分略去, 填字母序号) , 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36.天然气 (以甲烷计) 在工业生产中用途广泛。
Ⅰ.在制备合成氨原料气H2中的应用
(1) 甲烷蒸汽转化法制H2的主要转化反应如下:
上述反应所得原料气中的CO能使氨合成催化剂中毒, 必须除去。工业上常采用催化剂存在下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易除去的CO2, 同时又可制得等体积的氢气的方法。此反应称为一氧化碳变换反应,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 CO变换反应的汽气比 (水蒸气与原料气中CO物质的量之比) 与CO平衡变换率 (已转化的一氧化碳量与变换前一氧化碳量之比)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析图可知
汽气比与CO平衡变换率的关系:
(1) 相同温度时, CO平衡变换率与汽气比的关系是。
(2) 汽气比相同时, CO平衡变换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3) 对于气相反应, 用某组分 (B) 的平衡压强 (pB) 代替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表示平衡常数 (记作Kp) , 则CO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为:Kp=。随温度的降低, 该平衡常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Ⅱ.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以熔融Li2CO3和K2CO3为电解质, 天然气经内重整催化作用提供反应气的燃料电池示意图如下:
(1) 外电路电子流动方向:由流向 (填字母) 。
(2) 空气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以此燃料电池为电源电解精炼铜, 当电路有0.6mol e-转移, 有g精铜析出。
参考答案:
1.D【解析】食品添加剂不一定是纯天然物质, 很多是人工合成的, 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体无害, A项错误;SO2有毒, 不可广泛用于食品漂白, B项错误;加碘食盐不可过多摄取, 加铁酱油也一样, C项错误;乙酸具有消毒杀菌作用, D项正确。
2.A【解析】B项, NaCl不是含氧化合物;C项, 一种元素的同种化合价可以形成不同的氧化物, 如NO2和N2O4;D项, 有些物理变化也可能有化学键的断裂, 也有能量变化, 如固体氯化钠熔化, 有离子键断裂并吸收能量。
3.B【解析】A项, 盐酸是混合物;C项, 单甘油酯、混甘油酯是纯净物, 石灰石是混合物,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 氯气是单质, 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
5.C【解析】NaCl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 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式;B中H216 O、D216 O、H218 O、D218 O是氢、氧的同位素形成的不同化合物, 不能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因其是化合物;D216 O质子数之和为10, 质量数之和为20, 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C项正确;D项中CO2-3水解应分两步进行。
10.B【解析】A项中Al (OH) 3不溶于过量的氨水, 评价错;C项中产物应是HCO-3, 评价错;D项离子方程式正确, 评价错。
11.B【解析】由溶液有色知一定含有Fe3+, 因Fe3+能氧化I-也能与HCO-3发生双水解反应, 故溶液中无I-、HCO-3;由电中性原理知此溶液中一定有SO2-4, 无Ba2+;其他离子间彼此不发生反应, 故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最多有5种。
12.D【解析】标准状况下, CH3CH2OH为液态, A项错误;过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2, 阳、阴离子个数之比为2∶1, 78g过氧化钠固体中所含阴、阳离子总数为3 NA, 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 2.24LCO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 C项错误;32g含有少量臭氧的氧气中, 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D项正确。
13.D【解析】因为Al 3+能发生水解, 故A项错;因为没有溶液的体积, 故B项错;因为常温下铁能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 故C项错;Al不论与盐酸反应还是NaOH溶液反应, 都生成+3价Al, 故D项正确。
14.C【解析】焰色反应为黄色, 则确定X为钠元素, 短周期元素中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为2倍关系的元素为氧元素和硫元素, 即W为氧元素, Z为硫元素。Y为金属元素, 结合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推测可能为镁元素或铝元素, 工业上制取镁为电解熔融的氯化镁, 而制取铝则利用电解熔融氧化铝, 所以Y为铝元素。O2-、Na+、Al 3+核外均为10个电子, A项正确;SO2和SO3均为共价化合物, B项正确;由于Al 3+和S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因此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Al2S3, C项错误;NaOH、Al (OH) 3、H2SO4可以两两发生反应, D项正确。
15.D【解析】X的质子总数与电子层数相同, 故X为氢;Z与其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可形成常见气体甲, 而甲有刺激性气味, 应为SO2, 则Z为氧;又Y、Z、M同周期且相邻, 故Y为氮、M为氟;结合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W应为硅。原子半径:W>Y>Z>M>X, A项正确;因它们之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 故氟化氢最稳定, 由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沸点H2O>HF, B项正确;氧与硅两元素形成的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 C项正确;H、N、O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如NH4NO3, D项错误。
16.C【解析】A选项错误, 肼有毒、有污染;B选项错误, 燃烧是放热反应, 焓变为负;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煤油是有机物, 含碳量高, 燃烧火焰不是蓝色。
17.C【解析】A选项错在水的状态标成了气态;合成氨反应为可逆反应, 并不能完全转化, B项错误;1molNaOH完全中和放出热量为57.4kJ, 0.5mol应放出28.7kJ热量, C项正确;从S (s) 到S (g) 是一个吸热过程, 则ΔH1<ΔH2, D项错误。
19.A【解析】从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知, a=4, B项错;从电解后溶液的电子守恒的角度知, n (H+) =1mol, 故溶液pH=0, A项正确;
上述电解反应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
21.B【解析】因为ΔH<0, 正向放热, 升温平衡左移, K值减小, 故A项错;
可以求出CH3OH的起始浓度为3.28mol·L-1。
根据K在某温度下
可算出c (CH3OCH3) =1.6mol·L-1, B项正确;根据B的结果, 转化的甲醇的物质的量为3.2mol,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可求算转化3.2mol甲醇放出40kJ热量, C项错;由于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 再加入与起始量相等的CH3OH, 转化率不变, 故D项错。
22.A【解析】Na2CO3溶液显碱性是因为CO2-3离子水解得到OH-, 加热促进水解, 红色加深;B选项中用水稀释pH试纸将导致待测液被稀释, 测量结果不准;C选项中无法判断是否存在Fe2+;D选项中HA放出的氢气多, 说明HA的物质的量浓度更大, 但是两者pH相同, 说明HA酸性更弱才对。
23.B【解析】由乙组实验知HA是弱酸, 而甲、乙两组实验中, 酸碱均恰好反应完, 因甲中生成的c (A-) 比乙组中的小, 故7<a<9, A项错, 由质子守恒原理知B项对;当HA与碱恰好反应完, 溶液应该呈碱性, 当溶液呈中性时, 表明酸略微地过量, 即c1略大于0.2mol/L, C项错;由电荷守恒原理知D项错。
24.D【解析】由图像可知, 当加入25.00mL (C点) NaOH溶液时, 一元酸HX与NaOH完全反应, 溶液显碱性, 故该酸为弱酸, A项错;B选项中的电荷不守恒;是C点恰好完全反应而非B点;根据X元素守恒可知D选项正确。
25.D【解析】在0.1mol·L-1的HA溶液中, 因c (OH-) /c (H+) =1×10-8, 结合水的离子积c (OH-) ×c (H+) =1×10-14, 得出c (H+) =1×10-3, c (OH-) =1×10-11, 故HA为弱酸。因不同浓度弱酸的电离程度不同, 故0.01mol·L-1 HA的溶液中c (H+) ≠1×10-4mol·L-1, A项错误;pH=3的HA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HA酸过量, 故所得溶液中c (A-) >c (Na+) >c (H+) >c (OH-) , B项错误;浓度均为0.1mol·L-1的HA溶液和NaA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所得溶液显酸性, 说明HA的电离程度大于NaA的水解程度, 故c (Na+) >c (HA) , 又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 (OH-) +c (A-) =c (H+) +c (Na+) , 得c (OH-) +c (A-) >c (H+) +c (HA) , 即c (OH-) -c (H+) >c (HA) -c (A-) , C项错误;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c (OH-) +c (A-) =c (H+) +c (Na+) , D项正确。
(2) MnO 4000mol
(3) H2O、CO2↑
【解析】 (1) 锌为电池负极, 锌被氧化生成二价锌;二氧化锰为正极, 其中的锰元素化合价由+4价被还原为+3价。
(2) 该反应中, 二氧化锰是氧化剂, 被还原为MnO;142kg的MnO的物质的量为2000mol, MnO2~MnO转移2个电子, 故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000mol。
(3) 根据元素守恒及反应事实可知化学方程式中所缺的物质是H2O、CO2。
(4) 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 能够氧化Fe2+为Fe3+;pH>3.7时, Fe3+完全沉淀出来, 而pH<8.6时, Mn2+不会沉淀。
30. (1) 反应不易控制, 易还原产生Cu
(2) +34.5
【解析】 (1) 方法Ⅰ中反应条件高温不易达到, 反应可能产生铜单质造成产物不纯。
(2) (1) 100L·mol-1 (2) BD (3) 正向不变
平衡正向移动可增加CH3OH产率。
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即增大了容器内的压强, 平衡正向移动, 但温度不变, 故平衡常数不变。
32. (1) Na2CO3 AgNO3
(4) 106∶1不变
(5) 不变减小
(6) 0.21
【解析】先判断出各离子间可组成的物质为:Na2CO3、AgNO3和Ba (OH) 2, 再结合 (2) 向E溶液中逐滴滴加B溶液至过量, 沉淀量先增加后减少但不消失, 则说明E为Al2 (SO4) 3, B为Ba (OH) 2, 又 (1) A、B两溶液呈碱性, 故A为碳酸钠;再根据D溶液与另外四种溶液反应都能产生沉淀, 则D为AgNO3, C为盐酸。
(1) A的化学式为Na2CO3, D的化学式为AgNO3。
(4) pH=4的盐酸中, 由水电离出的c (H+) 水=c (OH-) 水=10-10, pH=4的Al2 (SO4) 3中, 由水电离出的c (H+) 水=10-4, 所以E、C中由水电离出的c (H+) 之比为10-4∶10-10=106∶1;把pH=4的HCl和醋酸混合, 由于两者的pH相同, 故醋酸的电离程度不变。
(5) 用惰性电极电解0.1mol·L-1 AgNO3与0.1mol·L-1 HCl各100mL混合后的溶液, 即电解HNO3溶液, 也就是相当于电解水, 故电解一段时间后, 阴极质量不变, 溶液的酸性增强, pH减小。
33. (1) -247kJ·mol-1 K21·K2·K3
(2) ac
(3) =K=10-7 y/ (x-y) mol·L-1
【解析】 (1) 依据盖斯定律, 由 (1) ×2+ (2) + (3) 得热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得上述反应化学平衡常数K=K21·K2·K3。
(2)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V (正) =V (逆) , 因反应前后体积发生变化, 当体系压强保持不变时, 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a项正确;因反应前后均为气体, 质量不变, 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保持不变, b项不正确;CO和H2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c项正确;CO和CO2的系数不等, CO的消耗速率等于CO2的生成速率, 反应逆向移动, 没有达到平衡, d项不正确。
34. (1) (2) (4)
(2) c (Na+) =c (SO2-4) >c (NH+4) >c (H+) >c (OH-)
(2) “0.01mol·L-1 NH4HSO4溶液与0.01mol·L-1烧碱溶液等体积混合”, 生成等浓度的 (NH4) 2SO4和Na2SO4, 由于NH+4水解显酸性, 故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 (Na+) =c (SO2-4) >c (NH+4) >c (H+) >c (OH-) 。
(3) 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角度解释产生沉淀的原因是浓度商大于该物质的Ksp;沉淀的转化是难溶的转化为更难溶的:AgCl (s) +I- (aq) AgI (s) +Cl- (aq) 。
35. (1) 13
(3) 甲=乙<丙
(4) (1) 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 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3) b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时, 锥形瓶内的颜色由浅绿色变为紫红色, 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 等浓度的c (H+) 和c (OH-) 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相同, 而盐类的水解能促进水的电离平衡, 故甲=乙<丙。
(4) 还缺25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使用滴定管的第一步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水;酸性KMnO4溶液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2) (1) 汽气比越大, CO平衡变化率越大 (2) 温度越高, CO平衡变化率越小
Ⅱ. (1) 由A流向B
(3) 19.2
【解析】 (1) 将第1个反应颠倒与第2个反应相加即得:
(2) 由图像可得, 汽气比越大, CO平衡变化率越大;温度越高, CO平衡变化率越小。
(3) 由平衡常数表达式, 将浓度换为平衡压强即可;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温度降低, 平衡正向移动, 平衡常数增大。
Ⅱ. (1) 由图可知, 通入甲烷的一极为负极, 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 故电子流动方向由A流向B。
(3) 当电路有0.6mole-转移, 有0.3molCu生成, 质量为19.2g。
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基本功训练 篇3
一、学会以课本为师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要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就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多读课外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同学虽然看了很多课外书,语文和写作素养却没有提高,原因就在于:他们尽看漫画或浅显的故事书,很少涉猎文学类书;看书只关注情节而忽略积累;不会去参悟书中的精华,也就是看书的有效性很差。我的做法是定期布置看书的家庭作业,其中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类甚至百科知识类书籍。小说类书读后要写读后感,散文类书边读边积累好词佳句。这样,学生的语言才会越来越有韵味,思想才会越来越成熟。
阅读课上,很多老师只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完成作业,能随机布置写话练习,就已经算是很注重读写结合了。难道一篇课文能给我们的教育契机就这么一点吗?课文中蕴藏着大量写作指导点,只要稍加点拨,就可“顺水推舟’,、“一箭双雕”,成为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的契机,何必再另起炉灶在课外再学习这个法那个法?例如,在学《落花生》一文时,学生谈到作者重点写吃花生、谈花生,而种花生、收花生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我让他们回忆自己作文时,有没有犯过重点不突出的毛病,有的说自己写游记时总是从听到要去旅游的消息时写起;有的说常把一天中的事写成“流水账”,没有抓住其中一件事写具体;有的说为了把一件事写具体,常把观察到的东西一股脑儿写进去,而没有考虑对表达中心有没有关系。你看,这样不是比理性地说 “写文章要突出重点”更有效吗?
一个语文老师,不但自己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 “发现”的眼睛。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完课文后,针对文中某一处有写作特色的段落进行仿写以迁移巩固。也可以谈谈文章写作特色,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写作方法。我们认为,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比拥有金山重要,培养学生会真正地读书,能以书为师,比从老师这里学会一、两样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二、练好写作基本功
小学生作文主要有状物类、写景类、叙事类、记人类,总称为记叙文,每一类作文写法基本相同,没有必要再细分成诸如爸妈系列、老师系列、同学(朋友)系列……而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手段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叙述不用特别训练,小学生最擅长的就是叙述。要使文章生动起来,就要写出事物的样子,事情的过程,人的音容笑貌,让人如赌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这就是描写。一般人对人、事、物表达简单的好恶情感就算完了,但如果要打动读者,就需要渲染情感,阐述思考,这就是抒情、议论。但是很多小学生,甚至成人,把一件事叙述清楚了,就无话可说了,作文水平始终难以提高,根本原因就在于写作的基本功不扎实。
我在上阅读课时,常让学生赏析文中的精彩段落,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议论、抒情的。平时经常布置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的练笔作业,比如体育课上刚进行过100米跑测验,回来后让他们写话,因为刚经历过的事,他们把观察到的同学的表现,自己在跑时的感觉、心情自然而然写出来了,老师把成功之作一讲评,绝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描写是怎么回事了。学《李时珍》一文,想象李时珍在各地寻访药方和药材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写一个小故事,学生们不但要想象情节,还要想象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故事环境等,这是更高层次的运用描写。又如广西发生了鳄鱼吞食一名学生的事件后,我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从网上读了这则新闻,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了安全、纪律意识,再让他们把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经过这样生动的议论训练。他们知道了议论原来并不神秘,就是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基本功的锤炼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可能在一堂课两堂课上速成,而贴近生活的练笔能让学生乐写、会写。练笔的过程,其实是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学生会熟练运用这三种手段后,不用管分属什么类型的文章,就会根据事情内容和自身思想情感熟能生巧地运用了。
三、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当然,学生作文时常遭遇题材卡壳的困境,不是他们没有生活积累,而是在写作文时想不起来。倘若有一架照相机能拍摄下生活中的片断以备查阅就好了。写日记就是用文字来记录生活。可是小学生很难做到每天坚持写篇幅较长的日记,要求可以低一些,每天只要求写一段、几句甚至一句话,这样孩子们容易坚持下来。日记不但可以记录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事,也可以记下想到的某一个问题,报刊上看到的一件事例,头脑冒出来的一句有灵气的话。可别小看这样的日记,它是生活的照相册,作文的题材本,日积月累,写作文时题材就可信手拈来。就拿我自己来说,有很多发表在报刊杂志的文章,就是根据日记中简略的文字写成的。
小学作文入门基本功全程训练教案 篇4
第一部分——词语训练
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的。这说明词语是作文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像建筑工人盖房一样,先要准备充足的砖、瓦、沙、石、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才能建造好高楼大厦。
一、怎样积累词汇呢?
1.多认识事物,注意积累表示名称的词语。
世界上事物的名称实在太多。就拿我们天天读的“书”来说,就有十多种名称:有专供学生上课用的“教科书”,有供老师备课用的“参考书”,有供不识字的小朋友看的“小人书”,有供同学们课外读的“课外书”,有供查找资料用的“工具书”,有按系列成套编写的“系列丛书”,还有古代专讲用兵作战的“兵书”,用药治病的“医书”,按我国传统装订法装订的、线露在外面的“线装书”等等。对这些书,只有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将它们分辨清楚,也才能准确地说、写出它们的名称。如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多认识事物,随时随地掌握常见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就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就能丰富我们的词汇,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汇,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掌握一些自然景物的名称,他认为这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是很有好处的。在同学们学过的古诗词里,就有不少带鸟名、花名、山名、地名的词语,描写大自然的美 丽景色,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2.多观察事物,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
人物千人千面,景物千姿百态,事物千变万化,怎样真实地、栩栩如生地把他(它)们的外貌、姿态、变化描绘出来呢?一是要多观察,看清楚是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粗、是细?是红、是绿?是黄、是紫?是白、是黑?一是要观察得仔仔细细,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语,就能把观察到的事
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第二部分——句子训练(1)
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练习写好句子。学习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连贯、写具体……。把句子的基本功练好了,就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
如下面例句:
[
1、姐姐——学打字。[2妈妈——是优秀教师。[3菊花——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
又如:[1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2房子——建好了吗?[3爸爸——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例三:[1这——棵白杨多高啊![2我——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2、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哪个词和哪个词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例如: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
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 4 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
例如: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3、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 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1.翠鸟掠过湖面。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
例如:1.我们高兴。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第2句加上了“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结果、程度具体地描绘出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
4、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作文,除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具体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得灵活,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语句就显得生动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多采,鲜明感人。作文中有很多种句子
形式,但最基本的,也就是在说话、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是下面表格中的四种:
(1)陈述句:春天是美丽的。——向别人述说事情、阐明道理[句号] 6
(2)疑问句:春天美丽吗?
——提出问题,表示疑问[问号]
(3)感叹句:春天多么美丽啊!—表示某种感情[叹号]
(4)祈使句:让春天变得更美丽吧!——表示请求、命令、劝阻等[叹号]
上述四种句式是根据它们在说话、作文中的用途来分的。我们必须好好掌握。
5、怎样把句子写生动
有些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性质、结构及活动变化,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很难表达清楚,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怎样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呢?
[先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位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善良少女,多次听人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平、青春,是最美的颜色。可是,她怎么也捉摸不出绿色的模样,想象不到绿色的形象。于是,她四处求人给她讲:什么是绿色?这个看来容易的问题却难住了不少人。后来一位有学问的阿姨知道了,非常同情她,为了让这位失明女孩理解绿色,她专程登门去安慰她,亲切而温柔地告诉她:“绿色是春天的颜色,它像春天一样 7 可爱,看着它,心里很舒服,就像春天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一样;绿色是充满生气的颜色,它在阳光下闪烁着,就像生命在跳动。比方说吧,春天里,人们快乐地唱呀,跳呀,笑呀,朝气勃勃的,而绿色呢?就是欢快的颜色中的小孩儿,特别活泼可爱;绿色是一种十分柔和的颜色,看着它,好像给人一种亲切温柔的感觉,就像你用手去抚摸绸缎一样;绿色,还是一种谦逊的颜色,春天一到,你到大自然里放眼一看:山绿了,水绿了,田野也绿了,可是,人们总是赞扬花儿多么美丽,然而绿色从不计较这些。啊,这么说吧,绿色就像你的心地一样,宁静、善良、优美。”双目失明的少女听了阿姨的这番描述,高兴极了,连声说:“啊,我看见绿色了!我看见绿色了!真是太美了!不过,比起绿色来,我还差得远呢!太谢谢您啦!”
这位失明少女为什么说她看见绿色了呢?这就是那位阿姨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对绿色的描述,引起了盲姑娘的联想,使她感觉到绿色的存在,想象出绿色的美丽,体会到绿色的温柔。
反复细读阿姨对绿色的描绘,想一想,她是怎样把句子写生动、形象的?是怎样巧妙地运用比喻的?
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也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常用的方法,除描写、比喻的手法外,还有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方法。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
秋天来临了。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第二部分——句子训练(2)
[读读下面的排比句,体会体会句子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教室,就在枣树林里上课;没有桌椅,就坐小板凳,双手搁在腿上写字;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土块代替。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
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以上三段都是用排比句来写的。第一段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情景;第二段歌颂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的伟大精神;第三段则是描写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三个段落内容虽然不同,但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都用排比的方法,语言生动活泼,句子整齐有序,抒发了丰富的感情,写出了景物的生动画面。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
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这样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同时并列地或交错地用几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内容,自然就更生动、形象了。
第三部分——写段训练
一、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
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
[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 12 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
()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
()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北风吹,雪化飘。
()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 13 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3)按时间顺序写一篇日记。用上“早晨、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
[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 14 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15 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看,再写()看,接着写()看,最后写()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
[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 16 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
穿针→()→()→()→()→()→()
(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
[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
18()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水来。
()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二、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
[1]是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进行分述。
[2]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
[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3]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
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
[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
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
[4]是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 22 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5]是先整体再部分。
[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 24 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
[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 25 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
三、怎样把一段话写生动
要把一段话写生动,光靠叙述是不够的,还要从下列几方面下功夫。
1.学会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状物时,就要抓住物体的特点,写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给人一种具体、真切、生动的印象。
[如下面例段:
小姑娘长一副小的瓜子脸,黄黄的,没有红润色,这是标明着缺乏营养的迹象。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的癣,围着小嘴呈一圈青色,像长了一圈小胡子。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又长又浓的眉毛是精神的。耳边垂着两根编得歪歪扭扭的小辫儿,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在脸上飘来飘去。她穿着厚实的小皮袄,外面罩着一件紫红色灯蕊绒外衣,可能是不够长了,袖口和衣襟下边都接了一截相同颜色的新布。
这个例段是人物外貌的描写。作者主要抓住小女孩肖像的特征进行描绘:“瘦小的瓜子脸,黄黄的”;“两腮和小鼻梁上爬着几块硬币般大小的癣”;“小嘴……呈青 26 色”;“只有黑黑的眸子是活泼的、有生气的”;“两根歪歪扭扭的小辫”,“零乱的碎发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通过上述描写,一个家庭穷苦,严重缺乏营养的农村小女孩儿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下面例段。
我家有盏漂亮的台灯。它的灯座是块黑色的玻璃盘,放在写字台上,稳稳当当,显得朴素而又庄重。在玻璃盘上,镶着一只精巧的开关。开关旁边竖立着台灯的身躯——灯柱。灯柱分为三节:上下两节是六角形的黑色玻璃菱体,乌亮照人;中间一节是个白色的圆球,晶莹闪亮。从底盘开始,有一根克罗米银色铁管。穿过三节玻璃体,直通顶部的灯头,就像脊椎骨一样。再上面就是一个圆圆的脑袋——灯泡了。一个用彩色尼龙绸做的美丽的灯罩,像顶大帽子,歪戴在它那光光的脑袋上。这盏台灯陪伴我三年多了,它是我的好伙伴。我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是描写台灯的一个段落,作者主要是抓住台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的特点进行描绘的。按照台灯的结构:灯座——灯柱——灯头——灯罩,有次序地从下写到上,每一部分都抓住“形状”写。如灯座是“玻璃球”,灯柱是“六角形的菱体”,灯炮是“圆圆的脑袋”。除了形状描绘,还注意了色彩的描绘。如写玻璃的颜色是“黑”的,“白”的,管子是“银色”的,灯罩是“彩色”的。形状描绘的色彩描绘结合起来,把台灯写得非常形象具体。
2.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例《第一次跳伞》中的一段
飞机起飞了,把我们带到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我看见了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房屋像鸽子笼,绿树像小草,汽车像甲虫,公路像一条线,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这段话写的是从飞机的高空往下看自然景物的情况。一切都变小了,小得什么样子呢?作者在段中用了四个非常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把“房屋”比作“鸽子笼”,“绿树”比作“小草”,“汽车”比作“甲虫”,“公路”比作“一条线”。通过这些比喻,把地面景物变小的样子写得生动有趣极了。
[又如下面例段
傍晚,天边飘来一朵褐色的云。天还没有落黑,就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热闹了一天的城市,在雨中渐渐安静下来。人潮流进了千家万户。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阴中轻轻地飘着。一群刚放学的孩子撑着伞,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来往的汽车,就像穿梭奔忙的小船……
这一段是雨中街景的描写。段中运用了三个比喻:“马路”比作“绸带”;“雨伞”比作“花瓣”;“汽车”比作“小船”,把“雨中街景”描绘得真真切切。
3.学会拟人。拟人,就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下面例段:
夏天来了。校园操场周围的小樟树更显得可爱了。一片片叶子绿油油、光亮亮,好像竖起无数只机灵的小耳朵,倾听着教室里小朋友们的琅琅读书声和清脆甜美的歌儿。小樟树陶醉啦,舒展着枝条翩翩地随风起舞。
段中描写的樟树,虽然是有生命的植物,但是是不会思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于小樟树以丰富的思想感情。能像人那样用“机灵的小耳朵,倾听教室里小朋友们琅琅的读书声”,能“翩翩起舞”,能“陶醉”……。这样写,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到描写的景物之中,收到借物喻人的效果。特别是我们小朋友采用这种拟人的方法,文章更能充满儿童情趣,更显得生动、活泼。
[读一读,按要求做练习。
秋天,花果山的景色迷人。青石铺的小路,由山脚盘旋回转,在树林中忽上 29 忽下,忽左忽右,就像一条龙在波浪中玩耍。黄、橙、红、绿各色树林尽收眼底。那粗大的银杏树,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穿着一身金袍,很神气地立在山岗上。那高大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似的,这儿一片,那儿一丛,在翠绿松林的怀抱里,显得十分耀眼。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
4.运用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如同学们记得很牢的一段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中接连用了五个排比句说明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共产党人的可贵精神。运用排比,可以全面而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又如下面的例段:
画家喜爱鹰。爱鹰的健美——它像欢腾的海水送着夕归的帆船那么美丽;爱鹰的声音——它短促而悠远的歌唱,嘹亮,清脆,好像在遥远的天边吹着哨音,使人忘记忧愁和痛苦;爱鹰的眼神——它那目光像一团火焰,燃烧在画家心里,使人产生美丽的幻想;爱鹰的雄姿——它那“一飞冲天”的身影,像黑夜中的流星,30 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这一段写画家爱鹰。全段五句话,用了四个排比句,写鹰的健美、鹰的声音、鹰的眼神、鹰的雄姿。句子整齐有力,感情波澜起伏,鹰的形象逼真。表达了画家爱鹰的真情实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想想运用排比各段有什么特点。
抬头看那秀美的杨树,刚刚结满的杨絮一串串地悬挂着,像绽开的花蕾,像洁白的棉丝,像晶莹的雪花,是那样的绚丽多姿。
秋天,蓝天白云。阳光像轻柔的薄纱,笼罩了大地。池边菊花盛开,有的如冰盘托桂,有的如雪里狮子,有的如红莲绣珠,有的如银针红旗,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富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啊!
(2)用排比的方法把下面的段落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描绘出这壮丽的山河;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______;假如我是一个作曲家,______;假如我是一个建筑家,______。
5.发挥想象。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作文时,展开想象当然不是胡思乱想,必须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为表达中心思想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例《荷花》中的一段:
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一段写“我”看荷花时展开的想象。非常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作者当时迷恋荷花的思想感情。
[如下面例段: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木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32 这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话是从一篇题为《卖鸡蛋的老大爷》一文中节选出来的。原文讲的是一个卖鸡蛋的老大爷,由于看错了秤少给了“我”半斤鸡蛋后,连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找“我”补还鸡蛋的事。颂扬老大爷诚实的美德。这一段讲的是“我”收了老大爷的鸡蛋后在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小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老大爷是怎样等“我”的情景。这样“想象”合情合理,既生动地表现了老大爷的品质。又起到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6.巧用词语。写话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能使内容形象、生动,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真切。
[例《花生花》中的一段: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它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阳光照射着,它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倘若从花生地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这一段写花生开花的时间和开花的情形。写了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段中运用了不少准确而形象的词语,如带点的词语:“鲜黄的嫩包”,不但写出了花苞的 33 颜色“黄”,还写出了花苞的“鲜”和“嫩”;它“浴”着露,“湿漉漉”,照着阳光,“亮晶晶”,这些词语把花苞在阳光雨露下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又如“那些小小的黄花……洒在绿叶中”的“洒”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花生花开满田野的景象;“缕缕清香”则突出了花多,香味传得远,比用“阵阵清香”更有“沁人心脾”的感染力,表达作者爱花的情感更强烈。
[又如下面例段:
一会儿,只见黄公鸡双翅一展,像只老鹰凌空扑食似的,冲向白公鸡,它用脚抓,用嘴啄,迫使白公鸡后退几步。但白公鸡也不示弱,它腾空一扑,嘴壳一啄,凶猛异常,把黄公鸡的毛啄掉了一撮。
[10]
这一段是描写两只公鸡争斗的情景。是动态描写。作者巧用“展、冲、抓、啄”等表示黄公鸡进攻形态的动词,用“一扑、一啄”写白公鸡不示弱反扑的动作。用词准确、得体,把两只公鸡好斗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
四、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
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瑟瑟。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39 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承接的 40 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
……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 41 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
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全段两个句子。第一句是讲事情 42 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下面例段:
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
[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事故,第二句说“后来出现了小窟窿。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用“可是”作转折词,说明船出现小窟窿的原因是因为生了蛀虫。
第四部分——景物描写训练
一、要学会观察与描写
作文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观察与描写。
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 44 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有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
[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 45 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46 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
[如下面例段: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 47 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如下段: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 48 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三]是以观察移位变化为序。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
[如下面例段:
每人买了一枚火炬,燃着由洞口进去。门很小,只容一个人走,先向下有石级,越走越暗,火炬的光,不到五尺,照到头上,顾不到脚下,路潮而滑,煞是难走。我们五个人一串,你拉了我的手,我拉了他的衣服,一步一步地蹭着走。偶然举起火炬,向上一看,只见奇形怪状黑黝光滑的大石,石上不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滴到颈项里,冰冷彻骨,要接连打两个寒噤。把火炬提起向远处一看,只见七高八低的石头,有的地方很深,黑洞洞的看不见底。大家静默无言地向下走了十几分钟,翻过一个很高的大石脊,忽然发现前面几线天光,越走越亮,路也越宽。只见头上四周,尽悬着一条一条的石钟乳,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各色都有。又向上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出洞的门,比入洞的门高大得几百倍。我先出洞,过一座小石桥,到对面山上,回看洞口,是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一层层一条条的钟乳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排列着,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象鼻,有的像橡树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真是瑰奇大观。他们几个人在 49 洞里后出来,好像蚂蚁蠕蠕而行的样子,洞口之大,可想而知了。
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以事物的结构为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如下段对芦沟桥的观察和描写:
芦沟桥全长260米,宽7.5米,共有11个孔,桥的两边,装饰有石雕栏杆,每边又各有碧柱140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卧伏的石狮,殊形异态,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狮子,有的盘蹲在大狮子脚下,有的爬在大狮子背上,有的互相交头接耳,嬉戏耍闹,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芦沟桥的建造极其美观。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东端,还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另一座石碑记载了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芦沟桥的经过。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把芦沟桥点缀得分外美观,……
小学趣味数学训练题 篇5
[例1]姐姐比妹妹多6本书,于是姐姐给妹妹6本书,这时姐姐和妹妹的书一样多,对吗?
分析:粗心的同学一看题目就回答一样多了,这个答案是错的,原因是没有好好审题,题目指出“姐姐比妹妹多6本书”,姐姐拿出6本,这时姐姐和妹妹的书一样多;接下来,再把这6本书给妹妹,这时妹妹就比姐姐多6本书了。所以姐姐和妹妹的书不一样多。
[例2]甲工厂只有5个机器人,乙工厂与甲工厂的机器人相差6个。乙工厂与甲工厂比较,哪个工厂的机器人多?
分析:由题目可知道乙工厂与甲工厂的机器人相差6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甲工厂比乙工厂人多,另一种是乙工厂比甲工厂人多。因为甲工厂只有5个机器人,乙工厂比甲工厂少6个,不可能,只能是乙工厂比甲工厂人多。因此乙工厂有56=11个机器人。
[例3]一件衣服要钉2个扣子,现有4件衣服和12个扣子,把衣服都钉上扣子后,还剩多少个扣子?
分析:想一想,把衣服都钉上扣子后,一共钉几个扣子。1件衣服要钉2个扣子,4件衣服就钉2222=8个扣子,所以钉完后,还剩12-8=4个扣子。
[例4]爸爸、妈妈、弟弟和我一起照相。妈妈在爸爸的左边,我在妈妈的左边,弟弟在爸爸的右边。请你说出拍照时从左到右的顺序是怎样的?
分析:首先妈妈在爸爸的左边,可排出:妈妈爸爸;再根据我在妈妈的左边,又可排出:我妈妈爸爸;最后再根据弟弟在爸爸的右边,可排出:我妈妈爸爸弟弟。所以,拍照时从左到右的顺序是:我、妈妈、爸爸、弟弟。
[例5]一个布袋里装了一些玻璃球,第一次拿一个、第二次拿二个……这样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多拿一个,拿了8次以后,还剩下2个玻璃球,这个布袋里一共装了多少个玻璃球?
分析:由题我们知道:第一次拿一个、第二次拿二个、第三次拿三个……第八次拿八个,12345678=36,再加上剩下2个玻璃球,362=38个玻璃球,这个布袋里一共装了38个玻璃球。
东关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总结 篇6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使我校教师基本功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学校制定到了基本功训练计划并付注实施中,通过一年的训练,收效特别大。
一、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教师基本功训练是以提高教师岗位实际能力为目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强领导,制定措施,层层落实,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在基本功训练中,坚持以下原则:
1.在训练内容上,坚持注重实际,讲求实效,从“三字一话一画”入手,全面展开。
2.在训练形式上,坚持以岗位练兵为主,自学为主,业务训练为主的原则,采取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训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以赛促练。规划达标时限,限期进行达标。
3.在工作组织上,坚持自练、教研、比赛三位一体的原则。4.在评价验收上,坚持评比检查和教师量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 教师基本功训练内容有以下三方面:
1.普通话方面: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普通话一般应达到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水平;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
2.写字方面: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和正楷,并具有一定的速度。
3.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保障措施及要求
1.切实提高干部、教师对训练意义的认识。抓住教师技能训练的关键是提高干部、教师对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讨论、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形成共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要落实目标责任制,校长、主任分级管理工负责,层层发动,真正使教师技能训练这件大事做到人人重视,成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
2.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训练工作的首位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针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但师德教育是搞好训练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校开展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活动和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为技能训练,提供强大动力。保证基本功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3.集中培训与自觉训练相结合,讲求实效。教师“三字一话一画”自学训练,要取得实效,必须打破形式主义,依靠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既要统一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又要以教师自学训练为主,保证落到实处。
四、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评比
要重视基本功训练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一是反复宣传“教师队伍建设是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的指导思想,统一全体教职工的认识,这是形成激励机制的思想基础。二是引进竞争,开展竞争,强化教师考核评价的驱动作用。三是政策激励,学校制订奖项,推动教师大练基本功这一活动大力开展。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活动总结
1.普通话方面: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在公众场合即席讲话,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为了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我们倡导“进入校园,请讲普通话”,要求师生对话、同事对话都使用普通话。同时,我们还实行教师国旗下讲话制度,在实战中培养教师的口语表达和演讲水平。并与2013年11月14日开展了普通话竞赛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校教师张亚娣老师获得第一名、翟向斌获得第二名、展丽春获得第三名。
2.写字方面: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体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书写一张钢笔字,一张毛笔字,一张简笔画,在教学板书中练习粉笔字,要求教师每月上交份一张钢笔字,一张毛笔字,一张简笔画。并与2013年11月14日开展了粉笔字和汉字拼写竞赛活动,在粉笔字比赛活动中,我校教师杨志亮老师获得第一名、陈国翠获得第二名、岳雅琴获得第三名。汉字拼写比赛中,我校教师滕雅利老师获得第一名、刘生连获得第二名、杨柳栋获得第三名。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 篇7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
首先要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要求是站立垂直,两脚略微分开站稳,头正、目平视、两肩稍向后移、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肩之间形成一条直线。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总之,指导原则是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那些不正确的姿势,其主要毛病是仰头、挺胸过高、腹部过于凹进,肌肉和精神过于紧张,既影响呼吸、发声器官的正常活动和声音的流畅,又不美观,这样就不利于歌唱和学生的正常发育。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懂得呼吸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应掌握好,缓吸缓呼、缓吸快呼、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基本歌唱呼吸练习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时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示范,指導学生进行练习。
第三,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当今广为采用流行于世的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空气由口鼻、气管吸入肺中,胸腔随之自然挺起,有向上伸展的感觉。这是由于膈肌下降,加压于腹部器官,所以腰腹部也相应地扩张,但不要过于突起腹部,而要自然适当,颈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抬肩,吸气要根据需要而决定气量大小,从而控制和运用气息。
第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例如:教唱内蒙民歌《牧歌》时,教师就应当按歌曲乐句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稳深沉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又如教唱《游击队歌》就可以按歌曲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快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第五,注意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对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少年,不应按成人或专业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要注意教室内的卫生和身体保健教育,保护好少年呼吸系统诸器官。
除上述之外还应注意学生经常发生的毛病,常见有些学生发音时总是唱不够拍,唱高音时吃力,唱不准,喉头负担也比较重等,都是因为气息不足,缺少气息的支持,不会控制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缘故,故此,必须掌握好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歌唱和说话的重要工具是人的发声器官,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发声和掌握歌唱技能与技巧。首先应了解发声器官的构成、少年的音域声区、变声特点和嗓子保健、发声练习法等。
第一,发声器官简介及其功能
1.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腹肌、横隔膜。
2.发声器官:喉头、声带等。
3.声音调节器官: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腔。
4.咬字、吐字器官:唇、齿、舌、上腭、下腭等。
上述所说的各发声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且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有机发声器官系统。在歌唱时,如能正确的控制和运用这些发声器官,声音就会清晰、动听、悦耳。
第二,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
小学生能演唱的声音,从最低到最高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小学生的音域,其总音域一般是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
小学生的声区是指他们的总音域按不同共鸣腔发声,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中声区也叫混合声区,是小学生原来有的自然基础音。
从小学1组d到小学1组的a,这几个音容易发出比较优美动听的声音,因此也称自然声区。因为在低高两个音区中间,具有混合音色,故被称为混声区,低声区是从小学组a到小学1组的d,高声区则从小学1组的a到小学2组的c。在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歌曲时,要尽量适于小学生的音域及声区,发声练习时更应如此,不要过低,过低会使学生的声音容易疲劳,也不应过度,过高易使学生的声音造成沙哑、发炎等病变。
1.发声和歌唱时,要在学生能够自然唱出的实际音域范围之内,最好用轻声进行短时间的练唱。暂不要求扩展音域和增大音量训练。不要大喊大叫,乱用噪子。
2.对于声带嘶哑、充血、水肿、发炎甚至失声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并给予关照,指导他们听唱或欣赏,对严重的要请医生及时检查医治。
第四、发声练习的要求和方法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
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
四、歌唱吐字、咬字方法
咬字就是按规范化的发音方法,找准声母的发音部位,吐字就是找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小声”的口形加以延长并注意归韵,总之,要按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方法去咬字、吐字,这样才能把歌词唱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能含混。
除此之外,要注意那些常有的地方口音,教师应给于纠正,加强标准话的练习及推广。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个别示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练习。
【小学作文基本功训练题】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基本行程问题训练题09-23
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07-04
小学作文训练09-24
小学六年级数学训练题07-27
小学数学三年级训练题10-24
小学阅读理解训练题11-10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训练题11-08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要点08-25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10-27
小学片段式作文训练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