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2024-08-06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共12篇)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篇1

作文水平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表达、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要求, 还提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新课程教材对作文的内容编排较以往有了重大的改进, 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但美中不足的是, 作文编排主题化、模块化明显, 这就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挑战, 怎样有针对性地指导?怎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传统作文教学的弱点。鉴于此, 我们提出作文的序列化训练, 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 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从教学实践可知, 初中作文的序列化训练有以下主要实践意义:

一、作文的训练目标更加明确

作文是个整体性的系统目标, 这个目标是由一个个子系统的目标构成的, 同时, 训练的过程也要由一个个的小目标逐步来实现大目标。这两个方面都涉及要把整体性的目标化为具体的项目。比如, 作文的文体类型有记叙、说明、议论等, 从小的层次的能力类型看又表现在内容、主题、感情、结构、语言等几个项目上。还有主题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总之, 作文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 但在平时的训练计划上很少针对某个项目进行专门练习, 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缺少针对性训练, 无法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求细化目标, 不必每次都进行完整的大作文训练, 可以适当地化整为零, 分散、细化训练项目, 积少成多, 对这些小项目, 养成良好的序列练习习惯, 然后各个击破, 最终就能取得整体上的成功, 可以在作文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作文的训练内容更加全面

传统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训练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这就势必导致学生的练习方向感不明确, 容易跑题偏题, 指导作文训练的时候也容易迷失重点, 避重就轻, 导致作文训练的思考、指导、练习、评价等整个训练系统不明确, 与新课标作文训练的指导精神相违背。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建构以“思考与积累、指导与训练、评价与提升”三个环节贯穿每学期 (共六个学段) 的序列化训练体系。序列化训练为作文的科学有序指导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比如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作文教学, 传统的训练方法可能是单列的模块状的, 上一节训练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人物的外貌特征描写, 紧接着下一节训练课是以心理特征等描写为主要目的, 这样的训练取得的效果也是点状、块状的, 不成系统的。因为对人物的描写是一个有机系统, 那么训练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要做到系统化、序列化。从作文训练的序列化要求来看, 对人物外貌特点、心理特征等的描写训练要遵循“表里如一”的要求, 要有机地互相衔接, 而不是单纯地对某一个方面进行训练, 然后加以拼接, 这样势必造成断层, 不能做到全面、深刻。序列化的作文训练则可以让学生达到更为全面的作文思维。

三、作文的训练重点更加突出

作文训练重点的凸显也是作文序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众所周知, 当作文训练分解为一个个的格, 在教学中就会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 就是不同的格学生达成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作文训练只有从低级的格向高级的格有序进行, 循序渐进地训练, 才能提高练习效果。所以, 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也曾就作文科学教学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作文教学科学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训练的序, 使整个作文教学有序可循, 循序而渐进。” (《作文能力训练三部曲》) 所以说, 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关键在于每一个重点 (格) 的顺序上, 而有序的训练则让作文每一次的练习重点更加突出。比如, 作文主题方面能力培养一直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它比较抽象, 而且主题又多样,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要突破它首先就要先讲解清楚主题的集中性这一问题, 让学生掌握一篇文章只表达一个主题的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形式、内容如何, 它都是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的。在此基础上, 再逐步训练主题的各种特点, 如主题的层次性、突出性, 最后再一步步训练作文主题的新颖性等。作文训练的重点和有序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只要一点点按照序列化的要求进行作文练习, 循序渐进, 才能逐步达到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从作文训练的目标、内容和重点这几个方面谈起, 对新课标下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作文序列化训练对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 学生如何练、练什么、按什么顺序练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要求, 以期寻找“教、练、评”的最佳切入点, 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篇2

石横中学 刘燕花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我想,作文既是一种技能,它显然是须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形成的,而这种训练应该是有其序列性,应该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训练。下面就从此观点出发谈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提供多样练习,形成丰厚积累

作文是通过遣词造句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技能。这就涉及到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如何形成积累?仅仅靠口头指导说“要注意观察生活”、“要体验生活”、“要重视阅读”。学生做起来恐怕就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了,也就谈不上兴趣。所以,必要的有趣的练习是不可少的,这种练习首先要破除“作文必须成篇”的观念,要把作文的各种要素分解落实到多样的练习中。

其一、鼓励学生写随笔日记。

这是观察生活的练习,是学生形成情感的沉淀、积累时代往息的方法。刚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该告诉学生,这是自己同自己的对话,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付诸文字;对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通过三言两语作记录。学生毕竟是情感丰富的,他们的思想也还处于急剧丰富的阶段。他们其实是有很多话要说的,而这里又没有什么限制,想说就说。一旦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他们心灵流淌出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经过一阶段的练习,学生的作文逐渐成篇,时时可见新鲜的语言、精彩的议论、真挚的情感。这里面的文章比起先前的命题作文真有天壤之别,学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找到了倾诉情感的地方,体会到了写的乐趣。同时要“写”势必要反思,这就使学生对情感进行纯化和沉淀,强化了情感体验;而生活中的人与事又时时触发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去关注、去思考,这使他们的文章很有时代感,有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其二、促进遣词造句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机会。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是一种口头作文;对课后题的书面加答,也是一种作文;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仿写、去缩写、去续写,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练习。

其三、形成创新思维的积累。

要想避免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现象,这需要学生一定的思维深度,更要有一种敢于突破的精神,这就是创新。如何让创新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觉得大而空的指点不如小而实的练习。我想“释字释词”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的释字不是按照字典来解释,而是要求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这种解释不一定是准确的,但要求一定要有新意有创造性,可以曲解,也可以直解,也可以完全凭借想象作全新的解释。这样做让学生体会了用语言进行创造的乐趣。有人把“画”释成“把大地的美景都镶嵌在一个框里”,这是诗意的解释;有人把“浊”释成“一杯水里有虫子就脏了”,这是哲理的体现。“释字”练习一阶段后,接着进行“释词”的练习。有位同学对“夕阳”是这样解释的:“夕阳是大自然所赐的绝妙之景。它是美好的,因为它的绚丽和红艳;它也是凄冷的,因为它会很快逝去。然而,夕阳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它的美,更多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欣慰与遐想。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看见夕阳,就会有一种回家的渴望浮上心头,似乎这血一般的夕阳更是这一天辛劳的回报,这泛着橙光的天空不也象征着一种收获吗?在我的眼里,家的感觉也像这夕阳的颜色——温馨。”这样的练习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提供美文典范,指导写作技巧

经过以上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情况应大为改观,原来的一些知识势必满足不了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需提供他们典范性的文章,作精剖细析的讲解,指导他们掌握写作技巧。

1、记事的技巧。

写人在于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把人写“活”(写出神韵),记事重在突出曲折和紧凑。教材中小说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范例,祥林嫂的外貌、葛朗台的动作、周瑜的环环相扣的计策按排等写法,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深入剖析其技法,让学生明白写人重在显示其个性,表现其神韵;记事重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并以这些为范文进行模仿创作。当然以上是分项的指导与练习。除此这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整体的范例。

2.表达的技巧。

要想自己的文章出奇制胜,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包括文体新、标题新、选材新、结构新、语言新。

文体新是指在平时给材料作文时不要被议论文一种体裁所局限,而要多做一些记叙文及其它散文类的作品。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记叙文比议论文写,更容易出文采。

标题新可采取以下方法 :a、以数字作标题。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b、以设问作标题。如《爱是怎样炼成的》显而易见是模仿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用名言作标题,同样也可收到吸引人的目的。如《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选材新。要求在议论过程中选取新颖、高雅的材料来作为事实论证。新颖,即不用或少用常用的材料,注重选择新近出现的人和事,选择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在时间上出新。当然,对于陈年旧事,如果能在角度上出新,换一个人们未曾注意的角度,发现其中的内涵,老事例也能出新意。

语言新。是指在论证时,运用一些排比句、比拟句、反问句以及诗化的语言,增强了文章气势,增加了文章美感。

三、优化组合模式,全面提高能力

经过以上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上了一个层次,但要想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的程度还需老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题目的确定。有人曾对中美作文教学进行比较,其中一条是:“中国的作文题其涉及的内容或小而实,或大而虚,隐性限制较多„„”这就提醒我们在选题上要注意放松束缚,要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张扬其个性。使他们觉得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而是一种快乐的创造。

其次是改变评价体系和批改模式。教师要具备编辑的“眼光”和“慈母”的“爱心”,不求全责备,而应呵护亮点,及时表扬作文中出现的优点,让学生扬长避短。我们知道编辑选择稿件的标准是稿件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现在创新中,而不仅仅停留在行文如何完美、结构如何合理这些方面上。对于学生的作文不能单以分数高低来下结论,应批注出文章“好”在哪里,“新”在和处。评价作文时要以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为其出发点,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对存在的问题宜个别交流,且宜用商榷的方式,教师应以慈母般的关怀去增强他们对作文的信心。

第三、要加强调配外阅读的指导,达到全面提高的要求。鲁迅曾说过他的创作是靠自己的阅读摸索出来的,南怀瑾也曾在回答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国学水平时说是得益于小时候的古诗文背诵,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了,但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在阅读。唯有阅读,才使笔下鲜活;也唯有写作,才知阅读之美味。也惟有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才可能使学生的作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人所难及的哲理深度。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篇3

[关键词]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6

学生能否写好作文,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还与教师教学是否得法有关。在作文训练方面,教师应当负起重要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有序的训练,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文章类别的认识

作文序列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复杂在于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存在着许多规律,难以消化;简单在于写作只需要有一颗想要表达的心,便可以顺理成章,序列化的规律也会在文章中自然体现出来。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仍然处于积累和规范化的阶段,所以写作也要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学习,这样他们才能循序渐进,到达有感悟便能顺理成章的目的。文章的类别是作文序列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为学生讲述文章类别。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古诗四首》,这四篇课文的类别就有着不同之处。《枣核》和《最后一课》是小说,《始终眷恋着的祖国》是散文,《古诗四首》便是古代诗歌。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课文的类型特征做出相应的归纳,让学生明白每种类别的文章特点是什么,从而根据这些特点能够自己判断其他文章的类别。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都有哪些类别,这些类别都有一些什么特征。这些知识的掌握是一名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轮到学生自己写作时,学生们才会有方法可循,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自由发挥。教师在分析完课文的文章类别后,也可以列举出其他的单元的文章来给学生分析,或者教师自己选出一些课外的文章来给学生判别文章类别,训练学生对文章的敏感度,对语言特征的敏感度,以及对结构布局的敏感度。只有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学生才能有所悟有所感,也才会有所表达。

二、写作技巧的讲解

写作技巧是写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它不仅关系着文章逻辑发展,也对语言表达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内容之一,写作技巧是学生必须清楚和掌握的内容,因为写作技巧可以为文章增添更多色彩。

例如教师拟题《我的两个世界》,学生看到“两个世界”就可以联想到很多内容,比如:父亲和母亲、左手和右手、生理和心理……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话题。以写父母话题的文章为例,题目“两个世界”与“父亲与母亲”就是一组比喻关系,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解释这是写作技巧中的“比喻象征”手法,通过把父母比作自己的两个世界,不仅让文章题目显得出彩万分,同时也更有悬念,吸引读者进行阅读。这是教师针对文章题目所做出的指导,而学生在体会到“象征比喻”的写作技巧后便会随着接触文章量的不断增加而产生自己的认识,之后自己开始写作时,便会熟练地应用这个技巧了。

除了文章标题包含写作技巧外,文章内容也有着丰富的写作技巧。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海燕》,“海燕”就是一种象征的写作技巧,象征着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指出课文中的细节,比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将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这些都包含着写作技巧,通过对比、烘托、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展示了海燕的坚强和其他动物的弱小,也象征着革命者的勇敢不屈和假革命者的自私萎畏缩。这篇文章中大量使用了写作技巧,为学生们提供了有效的写作指导,是一篇很不错的教材。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要寻找合适的材料为学生分析,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播自己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也是文章主旨。所以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即中心思想。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揣摩也是作文序列化训练的途径之一,其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着清晰的认识。另外,文章中心思想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思想,这对于自身的文化底蕴积累来说也是非常合适的途径。

初中作文修改训练序列初探 篇4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上, 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对学生进行作文修改能力的训练上。相信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一篇作文要修改, 涉及的内容非常多, 要让学生能面面俱到地从每一个角度去费一番功夫, 需要长期的训练。为了使训练有实效, 教师首先要拟定一个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 安排好训练序列。参照苏教版的作文修改专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 依据修改的内容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 我安排了如下训练序列:

七年级上学期:作文修改的基本能力训练, 词语的修改。

1、了解并学会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文章。

2、修改规格方面的不妥和错误。如标点的书写及位置的不妥, 引文的错误, 序码的混乱, 简体字繁体字的混用, 字迹是否清晰等。

3、字、词的修改。如错字、别字之类, 生造词语, 用词的不妥等。

七年级下学期:句子修改。

1、词、句的增减。删去不影响意思表达的词 (尤其是虚词) 、句。少数地方没有说清楚, 或者应该说而没有说, 就要增添相应的词、句。

2、修改句法的不妥。这里指的是修改因句式选用不当导致表达能力受到影响的不妥之处。

八年级上学期:修辞修改

1、标点修改, 主要是修改标点使用得错误或不妥之处。

2、修辞手法的推敲润泽。把勉强可用的改为鲜明生动的。

八年级下学期:语段修改, 结构的调整。

1、修改分段的不妥。各个段落应根据各段的主旨或拆或拢或另分段。

2、修改内容的不妥。如果全篇意思错误, 见解平庸, 或者与人雷同, 等等, 那就应该扔掉。如果是部分有问题, 就哪里错了哪里改, 或删, 或补, 或换。

3、调整次序的不妥。如果发现条理不合适, 应该不怕费事, 甚至大换班, 首尾颠倒, 也要在所不惜。

4、补全过渡与照应的缺漏。

九年级上学期:中心与选材的调整, 详写与略写的调配。

1、选材的调整。根据作文中心对材料进行调整, 或增, 或删, 或改, 或换。

2、依据作文中心进行详写略写的调配, 检查标题与内容的结合是否紧密等。

九年级下学期:文章的综合修改。

先从大处着眼, 进行中心与选材的调整、详写与略写的调配;再进行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的修改;最后修改细微之处, 对标点、词语、修辞等方面进行修改。

安排好了训练序列, 作文修改训练就有章可循。在接下来的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必定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修改方法进行, 下面就谈谈修改的方法:

1、自己修改。最好的方法是念。把稿子念几遍, 也可以默念。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 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 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 句子的成分多点或是少点, 标点的书写、位置、使用的不正确, 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而这些发现正就是修改的办法。

2、借用他力。请别人看, 提些意见, 然后以之为参考, 修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学生不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错误, 但比较容易发现他人文章中的错误。参考别人意见, 常常可以就文章就文章补救选材与中心、详写与略写、过渡与照应中偏颇缺漏的毛病。

最后, 谈谈修改的时间。

1、边写边改。写文章, 写了一些, 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 继续写, 常常可以念一念前面的, 以期意思和语句能够串下来。念, 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 要随发见随改。

2、写完即刻改。文章写完, 要通读一两遍;通读中发见不妥和错误, 立即修改。命题作文, 定时交卷, 采取这样的修改形式最为恰当。

3、以后陆续改。如果不是定时交卷, 过些时候改, 效果会更好。这样的修改, 常常会有较大的变动, 时间越靠后越是这样。修改的原则是, 多改比少改好, 远改比近改好。日记、周练等, 采取这样的修改形式比较恰当。

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 从来不能立竿见影, 作文修改能力的训练也如此。但我相信, 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只要师生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 学生定能自己修改出文从字顺、合乎规范的文章。

摘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有必要安排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 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本文就初中阶段作文修改训练序列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篇5

总目标: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养成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文体表达技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相应的作文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七年级

一、写作训练目标:

1.培养写作兴趣;2.指导观察、联想、想象的方法;3.养成思考和表达的良好习惯。

二、写作训练内容:

1.观察事件,完整叙述。

2.观察人物,抓住特征。

3.观察景物,多角度表达。

4.在叙述、写人、绘景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5.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丰富写作内容。

6.从教材中借鉴基本的表达技巧,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三、序列训练参考:

1.作文序列训练(1):以小见大

参考题目:那些不能随风而逝的往事

2.作文序列训练(2):详略得当

参考题目:童年的那些玩意

3.作文序列训练(3):伏笔与照应

参考题目:美丽的误会

4.作文序列训练(4:欲扬先抑

参考题目:用欲扬先抑的技法,自由选点写作。

5.作文序列训练(5):景物描写

参考题目:校园之秋

6.作文序列训练(6):情景交融

参考题目:我的初中生活

7.作文序列训练(7):外貌描写

参考题目:我的语文老师

8.作文序列训练(8):动作描写

参考题目:记我的一次户外活动

9.作文序列训练(9):场面描写

参考题目:选择你生活中见过的一个场面写下来

10.作文序列训练(10):正侧面描写

参考题目:补写训练《班会课上》

11.作文序列训练(11):想象

参考题目:续写(材料略)

一、写作训练目标:

1.学习多种表达技巧;2.能写复杂记叙文;3.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二、写作训练内容:

1.在记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

3.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具体地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

4.运用设置线索、伏笔照应、悬念过渡等常见手法布局谋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三、序列训练参考:

1.作文序列训练(1):结构

参考题目:作文材料《母亲的硬币》

2.作文序列训练(2):议论

参考题目:友爱在中

3.作文序列训练(3):记叙中的直接抒情

参考题目:用第二人称,向你最(思念、亲近、信赖、在意)的人倾诉„„

4.作文序列训练(4):主题

参考题目:好想说声谢谢你

5.作文序列训练(5):插叙

参考题目:要掌握插叙的手法,除了本节讲过的注意事项之外,还应注意什么?请根据你的写作经验,再归纳一两项,写在日记本上。

6.作文序列训练(6):过渡

参考题目: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下文(文章略)哪些地方需要过渡,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补充过渡内容。

7.作文序列训练(7):设置悬念

参考题目:运用悬念技法,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8.作文序列训练(8):记叙中的细节描写

参考题目:考砸了

9.作文序列训练(9):线索

参考题目: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若要利用两个片段写成一篇作文,应以什么为线索?

10.作文序列训练(10):托物抒情

参考题目:将本节所训练片段整理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11.作文序列训练(11):借景抒情

参考题目:续写作文片段:“汽车出发了,我坐在车上„„”

要求: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某种情绪,如伤感、快乐、寂寞等,但文中不可出现此类字眼。

一、写作训练目标:

1.会写简单议论文;2.能限时写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二、写作训练内容:

1.命题类议论文。2.给材料类议论文。

3.一事一议议论文。4.审清题意,明晰文体。

5.扣题立意,构思布局。6.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7.精心拟题,明确提纲。8.推敲开头,巧设结尾。

9.斟酌用词,流畅表达。

三、序列训练参考:

1.议论文写作指导(1):鲜明地亮出你的观点

参考题目:写身边的生活,比如打扫食堂,可说浪费、谈节约、我也说道德等,300字左右。

2.议论文写作指导(2):作文就是说话

参考题目:对“学生难管”这一说法,发表看法,可赞成,可反对。自拟题目,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简单议论文。

3.议论文写作指导(3):学写“一事一议”

参考题目:材料作文:“管这件闲事对不对?”(材料略),自拟题目,做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字数600字左右文。

4.考场作文指导(1):审清题意,明晰文体

参考题目:《除夕夜,我哭了》《聊一聊那些快乐的往事》《那一次,我很受启发》《想起你是很温暖》

5.考场作文指导(2):精心拟题,构思布局

参考题目:以“真爱”为题构思。

6.考场作文指导(3):谋篇布局,拟列提纲

参考题目:以《我们班》或《我们组》为题,边构思,边列提纲

7.考场作文指导(4):巧饰“凤头”出华章

参考题目: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构思一篇文章,并为这篇文章写个出色开头。

8.考场作文指导(5):笔下珠玑媚人眼

参考题目:请以“男孩·女孩”为话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构思一篇文章。

9.考场作文指导(6):调动积累,合理运用

参考题目:为陶醉

10.考场作文指导(7):命题作文

参考题目:

11.考场作文指导(8):半命题作文

高中作文训练序列探讨 篇6

一、教材中存在写作训练序列,但都不够理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每个专题之后附有“写作指导”,然而,每个专题的“写作指导”是为本专题的主题服务的,是与课文的内容相配合的,没有注意到写作训练的本身系统性,因此十九篇“写作知指导”的序列性不明显。

我们以必修一的四篇“写作指导”为例:《激活我们的诗情》《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夹叙夹议,枝繁叶茂》《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第一篇是诗歌写作训练,第二篇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第三篇和第四篇是记叙文写作训练,这四篇“写作指导”不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

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有12篇写作指导,大体是按照写作过程的序列安排的,其中穿插着记叙文、议论文、文学写作的训练,其目录如下:

◎修辞立其诚——写真话,抒真情

◎借我一双慧眼——观察、选择、提炼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世间惟有情难画——情感的传达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敢于说出“我认为——论点与论据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文的分析

◎顺理而成章——议论文的结构

◎用形象说话——文学写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

不过12篇写作指导内容不够丰满,不足以支撑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实践;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专题训练也不够突出。

二、一些设想的写作训练序列分析

黄厚江老师写过一篇论文,题目为《写作训练系统建立的理想与可能》,他列举了六种设想中的序列,并逐一分析,认为这些设想各有优缺点,但都不能使人满意。

设想一:以能力要素为主线的系统。即将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分解为许多个能力点或者能力元素,将这些点或者元素组合为一个作文教学的系统和写作训练的系统。这大概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很多人认为最科学的系统。黄老师认为:如果写作的能力点很难分开来训练,更不是一两次训练能够达成目标,那么以能力要素为主线的写作系统和训练系统的建立,就失去了逻辑前提和操作可能。

设想二:以写作过程为主线的系统。黄老师认为这种系统不具备操作性。

设想三: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黄老师认为实践证明,这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建立以文体分类为主线的系统,有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

设想四:以写作方法为主线的系统。黄老师认为我们说方法是有用的,但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写作尤其是如此。

设想五:以核心话题为主线的系统。黄老师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虚假的系统。

设想六:综合种种因素建立一个综合系统即综合写作过程、写作能力、文体训练、写作方法、核心话题等种种因素建立一个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系统。黄老师认为这看上去倒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最大的问题是也不具有可行性。

笔者以为,写作训练序列是可以存在的,以上6种序列都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设想一个比较理想的写作训练序列。

三、理想中的写作训练序列探讨

比较理想的序列应该是这样的:作文训练必须循序渐进,三年为一个整体来规划。高一高二打基础,高三进行提升,这三年是一个有序列的整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前进过程,作文训练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训练。三年一体化训练序列的线索为两条:一为立意训练;二为技巧训练,立意训练为主线,技巧训练为副线,二线同时进行。立意训练由浅入深,从符合题意入手,到立意深刻,三年训练达成目标;技巧包括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以至于材料丰富,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构思新巧,具有个性等方面,三年训练达成目标。训练途径三条:大作文、小作文、阅读,三条途径同时进行。

高一高二打基础阶段仍应突出文体训练,建议高一以记叙文训练为主,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以每学期8篇大作文,30篇小作文计,高一年级会有16篇大作文,60篇小作文,高二也是如此。

高一年级训练主线应是这样的:第一步训练学生给文章确定一个中心思想,一篇文章能够以一个中心思想来统率全篇,这就可以视为达成目标;下一步训练确定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所谓“正确”是指中心思想是健康的、有意义的,能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能给别人和自己以教育和启发;下一步训练中心思想是“新颖”的,文贵创新,立意不落俗套文章才能耐人寻味;下一步训练中心思想是“深刻”的,即中心思想能够提示出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每一步训练不以1篇为限,篇数视学生写作情况而定。60篇小作文配合大作文进行训练。可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训练:观察、选择、提炼,审题、立意,叙述,六要素,描写,表现手法,结构,线索,标点,语言,复杂记叙文写法等等。读书训练则平时都要进行。

高二年级训练主线仍为立意,大作文可以按这个序列进行: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正确的;中心论点是独到的;中心论点是深刻的。小作文可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训练:议论,论点,论点提出的方法,论据,论据的运用,论证,论证的方法,结构,语言,审题立意等等。读书训练仍放在平时。

高三作文进行升格训练,主线仍然是立意,副线是各种文体和应试训练,读书分文理科进行训练。立意训练围绕“深刻”这个主题进行;各种文体训练可以放开一些,例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诗歌。应该训练例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等。

此序列以三年为一个整体,循序渐进,两条线索贯穿其中,采用三种训练途径,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应建立怎样的作文训练序列 篇7

我们应以什么来构建小学作文训练序列呢?笔者参与的小学“言语主题”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 以“言语实践”活动为统领, 从学生言语交际活动的需求出发, 从学生言语思维活动发展的规律出发, 在小学习作教学的横轴线上, 明确小学习作的内容和形式;在小学习作的纵向目标上, 明确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和训练重点, 试图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小学习作教学内容和能力目标序列。

一、以学生言语交际活动为基础, 以话题为形式, 建立多文体融合的小学作文内容序列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作文教学循着先记叙文、再说明文、然后议论文的文体顺序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几乎成了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天下。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单文体”或“少文体”的写作训练, 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生活中的交际需求。作文应是学生生活的反映, 是学生交际活动的一种体现, 应该是生活有多精彩、作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而在当下的作文课堂中作文所表现的生活远远小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文体安排上拘泥于从记叙文到说明文, 再到议论文的程式, 在作文内容设计上疏于响应学生生活中言语交际需求, 不能多方位地反映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活动, 脱离了学生交际现实需要的作文训练自然让学生越来越兴味索然。

进入小学的儿童较之学龄前儿童的言语交际对象、范围、方式、任务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交际的主要对象由父母亲人扩大到老师、同学, 与越来越多的社会人交往成为了交往趋势;交际活动范围由以家庭为主延伸到学校、社会、自然;交际活动的载体由游戏活动为主过渡到学习活动为主, 逐步拓展到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交际言语由单纯的口头语言逐步转向书面语言, 且比例渐渐加大;交际任务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步地变得丰富起来, 涵盖自我表现、概括和传递信息、表现自己看法和情感、对别人施加影响等。若还单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写作训练内容就与之不匹配了。为了更好地顺应学生生活中进行交流与表达的需求, 满足其自身精神发展、完善的需要, 我们就应建立与其生活言语交际活动紧密联系的多文体并进的小学作文内容序列。放眼学生的生活, 从其言语交际活动关注的范围这一角度考量, 大体可以分为“关注自我、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几大领域。我们按学生生活言语实践交际的范围、年龄特点整体规划相应学段的习作内容, 在重视记叙文的基础上, 依托开放性极强、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度的话题式训练设计, 将说明、议论、尤其是应用文等文体形式, 科学有序地置于相匹配的年级和教材单元中。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安排的八次成篇的作文训练:1.我最喜欢做的事 (叙事) ;2.校园一角 (写景) ;3.写一则日记 (写应用文) ;4.猜猜她 (他) 是谁 (写人外貌) ;5.写一样玩具或文具 (写静物) ;6.给动物画像 (写动物外形) ;7.创编动植物童话 (写想象文) ;8.创作儿童诗 (写诗) 。

我们将作文文体训练由“单打一”变为“齐头并进”, 从起步阶段就比较系统地增加了应用文、想象文、儿童诗的训练, 较好地切合了学生的言语交际需求。应用文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作文交际功能的实用型文体。它可以使作文远离练习性、虚拟性、应试性, 加强写作的实践性、写实性、应需性。想象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时期是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小学阶段, 通过想象文的写作训练,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智慧和才智教育。儿童的世界是诗性的, 诗歌的意象性、想象性、审美性, 艺术性, 对于发展小学生的想象, 培养其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儿童对世界出乎本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近乎直觉的语言表达恰与诗歌灵性、自然的抒写方式相契合。

同时, 我们将各种文体中同样难度的类型放在同一年级进行教学。如三年级叙事、写景、写活动在写作能力上的要求都是有顺序、写完整;对写人、写动物、写景物等的要求都是抓住特点观察描写。这样, 有利于抓住各种文体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多种文体写作能力协调发展,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以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 以表达为主线, 建立多文体共进的作文能力序列

作文是学生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与他人、与社会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精神创造活动, 其过程一直伴随着其认知活动与思维活动。目前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系统研究中, 比较深刻并为大家称道的一种观点是“任何文章的具体制作过程, 都是在主体心理和行为操作下沿着物-感-思-文的轨迹展开的”。剖析学生作文的过程, 除了认知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外, 还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包含联想力、再造想象力、创造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发展一般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螺旋上升的规律。我们在思考构建小学生作文训练序列时,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 制定出合理的各类文体的能力表达序列。

通览小学阶段的学生习作, 按类别细分不外乎人物、动物、静物、景物、游记、活动、事件、想象文, 还有应用文等。我们以学生认知和言语实践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 分解各类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求, 明确每个年段的能力训练重点, 把各类文体的写作基本要求以“点”的形式按难度有梯度地分布到每个年段, 融入相应的话题写作实践之中, 如对于小学阶段写事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分解为8个点:1.叙事有顺序;2.叙事有头尾;3.叙事有层次;4.叙事有重点;5.叙事有中心、有详略;6.叙事有环境烘托;7.叙事与抒情结合;8叙事与议论结合。再如小学阶段的静物类文章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训练点:有顺序 (文具:外在特征) ;有层次 (果蔬:事物属性) ;有层次 (设施:空间陈设) ;有详有略 (植物:生长特点) ;有中心 (器具:构造用途) ;借物抒情 (事物特征) ;托物言志 (事物特征) 。

高中作文教学应注重材料序列训练 篇8

一、文体序列训练与技巧序列训练的局限性

1. 所谓文体序列, 即构建作文教学序列的主体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教学文体

作文文体序列训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摆在了突出位置,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叙事、描写、论述、说明等表达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这种作文序列训练也暴露出来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实用主义写作教学思想。一方面, 它抑制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 形成了写作的思维定式和缺少新意的写作套路, 这种训练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是全班学生的作文就像是同一个模板中浇铸出来的, 公式化迹象非常明显, 与作文强调个性化表达的本质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 它将高中作文训练的落脚点定位在某种文章体式的模式中,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把他们的写作思路禁锢在狭小的空间内, 限制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 所谓技巧序列, 即包含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文写作的全过程似乎就是这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所以这种技巧序列训练方式很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因此, 高中作文训练的基本主题就是针对这几种能力所展开的技巧训练。

当今, 技巧序列训练的影子在作文教材和高考作文辅导材料中屡见不鲜。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可谓煞费苦心, 但真正在学生写作时又有多少的作用呢?有的学生为了体现技巧性在写作中的作用, 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和是否恰当, 生搬硬套某种技巧, 其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文内容明显“假、大、空”使人难以卒读。究其原因, 是教师只考虑强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 而将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忽视了,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问题、情感问题、生活体验问题。学生的思维不活跃, 情感不丰富, 生活体验缺失, 如何能写出好的作文?

二、材料序列训练的两大现实作用

审视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 两个明显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是作文的育人功能被忽视, 把作文教育搞成了纯粹的作文教学;二是学生写作的主观思想被削弱。为了有效弥补文体序列和技巧序列这两种作文训练方法的不足, 使作文训练方法更全面更科学, 凸显育人功能, 笔者认为高中作文训练应加强材料序列的构建, 促进高中作文训练卓有成效。

1. 材料序列训练在育人功能上的两个作用

一是学生运用语言吐露情感、表达主旨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 而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写作资源积累的过程中。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最重要的思想积累。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生活就有了足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此每个高中学生都应养成和具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辨析的习惯。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文出现描写概念化的现象、立意呆板化、说理教条化、抒情夸大化、构思模式化的现象, 原因就在于作文训练中忽视了对作文材料的选择, 忽视了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就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很多的写作素材在他们的记忆中已经存在。而对于这些写作素材在记忆中的存在, 他们自己也并未意识到, 以至于当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时, 尽管冥思苦想, 搜肠刮肚, 但还是文笔生涩, 行文枯燥。

因此, 作文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以材料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记忆, 促使学生储存的与作文材料有密切关联的经历和体验能够再现和升华, 产生“历历在目, 思如泉涌”的写作状态。

二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丰富学生人文情怀。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触摸、品味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生活来自亲身经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想象、联想等多个方面, 这些都是学生人生阅历的结晶。然而, 要使这些阅历变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为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重要的经验, 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这些生活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而写作就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最好方法。如果说学生的生活素材和阅历是他们记忆中的一个火把, 那么就必须用一定的材料以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来将其点燃。只有这样, 这个火把才会燃起熊熊大火, 产生巨大的正能量, 成为学生写作的高能营养。写作既是对文字的运用与组织, 更是思想的放飞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在作文中学生以何种活跃的思想状态和全新的生命状态存在, 写作材料的选择分析以及由材料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是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认识, 在材料作文选择切入点时, 教师应强调学生切准关注什么话题和表达什么话题上。

2. 作文教育中应强化学生的主观思想

能唤醒学生的记忆, 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就是有意义的写作行为, 这就是“意在笔先”的道理。材料作文的训练, 固然需要学生能思接千载, 神游万里, 但也要使学生想说话, 并能把话说深刻。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性, 就是要客观认识和面对学生在写作个性与气质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写作中具体表现为艺术型、思想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艺术型”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语言中, 能体现出敏锐的听觉力、视觉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与形象感受力, 而且对形象的呈现非常清晰、鲜明、有条理。在观察和表现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探究心理, 是“思想型”学生的一个特点, 他们在写作中偏向于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因果分析。而兼有“艺术型”和“思想型”共同特征的则是“中间型”学生。即使是一个同样的生活材料, 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运用表现生活的方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例如: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评价, “艺术型”学生可能会聚焦在触发鲁迅形成思想强烈裂变的生活事件中, “麻木的国人看客”的种种表情在他们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会最高;“思想型”学生则会关注鲁迅强烈的思想裂变对其人生的大逆转和发展, 以及因此而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思考得比较多。他们在论述中最多的可能是“无奈的放弃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一哲理。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材料时, 应考虑让不同个性和气质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 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语文试卷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2013年高考作文形成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格局, 材料作文要求文体 (诗歌除外) 不限, 题目自拟。这样的材料作文和写作要求, 适应每个不同个性和气质学生所擅长的写作表达方式, 他们对于立意的推演、思路的组织、篇章的安排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因此, 教师在选择作文训练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关注什么、学生要表达什么。唯有如此, 学生在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并且说得精彩。

探索训练序列实现作文指导有序化 篇9

一、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这是因为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学生认识活动也是由已知导向新知的,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有顺序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提出过“序列原则”,他认为:“学习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两个序列:第一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序列;第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作文训练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写作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序列,另一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写作水平也是逐渐提高的。构建序列,是指作文训练应循序渐进,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这一训练体系,就是为实现训练目标而设置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序列,是一个分散训练难点、分步训练能力、经纬交织的合理结构。

二、对于作文教学中序的处理

在研制写作能力要点中,我们力图贯彻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和循环往复的原则,采用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线性排列的方法,正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内容,编拟筹划恰当的作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计划。在具体编拟中,我们力图处理好以下关系。

1.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确定作文序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作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不仅涉及作文本身从审题、立意、选材到表达的复杂过程,而且还关系作者自身的思想、认识、情感、生活积淀、文化积淀等复杂因素。人与生活、社会、自然的复杂关系,这就决定了作文序列的复杂性。

前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实践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有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记叙文一说明文一议论文”的文体序列训练流派,有以高原、刘朏朏为代表的重视思维训练的“观察一分析一表达”作文素养系列的流派,有以中央教科所和扬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系列以及“内容一手法一过程”的三线并列的流派等。众多的作文教学流派,其实是反映了作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这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作文训练的序列“大体则有”,而“定体则无”。循序渐进这一规律在作文训练中呈现为复杂的状态。

我们在确定训练序列时,努力汲取上述流派的编排经验和合理成分,也认真分析了他们的不足。各种教学流派,有的强调对生活的关注、作文材料的积累,有的强调写作技法的指导,有的强调过程的安排,这些措施从写作的角度说,都是必要的,但是写作需要培养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所以必须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线,将丰富的生活积累、文章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统一在科学的写作过程之中,将“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教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种要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因此需要一个能承载这一任务的新的科学写作序列,既有继承,也有发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训练序列汲取了钱梦龙老师的注重模仿的文体训练方法,同时增加了注重学生感悟世界、认识世界的整体素养提高的指导;融入高原、刘朏朏的从观察到分析认识的思维发展的有序安排,但避免了机械分割的弊端;体现了从审题、立意、选材到谋篇布局、表达的作文过程,同时注重了人的认识发展的养成,安排了重要的训练目标。我们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总目标,仔细分析现行的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结合教学进度和阅读单元,把初中四年的写作能力训练作了大体的部署。

预初年级以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为重点。在这一学年,强调写生活随笔,编拟作文提纲,注重观察方法、思路结构和谋篇布局的训练。

七年级以言之有情为重点,注重情感体验的训练。这一学年,强化情感体验和抒发情感的训练。

八年级以言之有理为重点,注重事理的揭示和领悟。这一学年,侧重于生活感悟、主题揭示、强化中心以及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运用。

九年级以言之有味、言之有法和复习巩固为重点,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这一学年,注重写作方法的训练以及初中作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现行教材每学期共8单元,因此我们设计了8次作文指导,外加一次作文复习,因此,每学期安排9次作文训练。这样初中四年一共安排了72次作文训练。

2. 读写结合和若即若离的关系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我们依据现行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参照教材中重点提及的写作知识,挖掘文本中在立意、选材或表现方法等方面突出的特点,确定训练的重点。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话题是“动物世界”,我们就把作文训练确定为抓住特征观察小动物,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地描写小动物;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其中《风筝》《故乡》《社戏》《孔乙己》《有的人》等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方法,我们就把这单元的作文训练确定为“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但在有些情况下,一味拘泥于教材则有违背科学规律之嫌。如七年级第一学期“唐诗精华”单元,教材中关于表达的两点要求(景物描写和改写诗歌)都已训练过,我们根据《石壕吏》《卖炭翁》等诗意,确定了作文中的选材,即“开拓视野,关注社会”的训练点。我们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关注社会的精神,让学生去关注社会上反映人与人相互关心、社会和谐的人和事,与课文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

3. 系统训练和突出重点的关系

作文训练的能力点应尽可能是全面的,但又要突出重点。以前由于教学没有计划,常常造成有些能力点并未触及。我们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确定了多种文体的训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一应俱全;扩写、续写、缩写、改写、仿写,感受、鉴赏、评论,无一遗漏。我们还安排了写寓言、编故事、创作诗歌的训练计划。比如,读“小故事,大智慧”单元,就安排了创作寓言故事;读“少年诗情”“心灵诗语”单元,就尝试写诗;读“两代人的心灵沟通”单元,就安排给父母写信的应用文写作训练;读“议论纵横”“为学有道”“深思明辨”等单元,就安排多次议论文写作。当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重点安排了记人、写事的记叙文训练。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必要性 篇10

为此,新《课标》中对初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综上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教学,特别是初中各科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与写作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看教材。

目前的语文教材的特征是重阅读,轻写作。虽然有的教材中有作文训练目标,不同学段也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总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即作文的训练缺乏系统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是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编排的一些写作练习题,单元之间的训练内容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写作训练的序列性。此外,作文教学的教参也不像阅读教学的教参那样丰富多样,而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教师在作文辅导时就因为缺少辅助,而变得随意起来了。

再来看我们教师。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说老实话,相对于城里教师是苦一些,他们的工作量相对也大些。还有他们的流动性也远大于城里教师,所以要想搞个系统训练就不太现实了。平时农村中学教师的作文教学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其中一些教师缺乏明确的计划,没教案上课,显得很随意,只顾作文的次数达到要求,很少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训练,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当然,我们有不少教师有“春蚕”“红烛”精神,在批阅作文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而无暇顾及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导致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最后来看咱学生。

最近,我们搞了个“对初中学生读写情况的调查”。其中问到“对待老师布置的作文是什么态度”时,85%的学生都说头疼,应付了事,兴趣不浓,只有极少数同学说喜欢写作;当问到“你对写作理论和有关写作技巧知道的情况”时同样是如此,绝大部分同学说一点不知或略知一二,只有极少同学说已有一定掌握。甚至当问到“想不想提高写作水平时”,竟然有人说“不想”,“要不要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回答是“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是任重道远。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农村学生的阅读面,以及所见的世面,是狭窄的。进入初中,同学们的整个学习负担重了,学制也只有三年,不及小学长,作文训练就显得时间紧张了。还有,小学与初中,初中各年级之间的作文教学又缺乏很有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师生双方,一方是或有量无序或放任自流,一方是或毫无兴趣或急于求成。即使有经验或方法,也未免是零零碎碎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坐下来,静下来,探讨针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最好是将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序列体系。

北大教授章熊十分明确地指出:“写作训练系统化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所以,重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合初中学生语言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潜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作文新体系就很有必要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学生的地域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思维特点、生活阅历、认识能力等等方面我们都要研究,并结合作文规律和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研究有效途径,优化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写作作出循序渐进的分布训练安排。当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要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写作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掌握和运用好每个写作环节,尤其是三种文体写作的各个环节,探索出三种文体在训练操作步骤上的具体内涵,并通过三年的系列训练,逐步达成写作要求,从而走上个性化艺术创作之路,最终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我们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吸取前人经验,比如周末就可以布置学生去读,去摘抄,去试写,从而积累好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赛等,让同学们在益智活动中获取读写的乐趣。另外,作为农村孩子,我们也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收集鲜活的农村素材,为动手写作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当我们的学生觉得想写,可写出来还不够行,那我们就鼓励学生别灰心,先来一下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别人,我们在写作时就有章可循了,就降低了难度,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当然,模仿(仿句、仿文)不能硬套,还要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力求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学生在写作上才会有进步,有收获。

其次,作为教师,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工作外,还要努力做好下面一个工作,即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工作。以往,我们考核语文教师的工作,如作文,就只看布置学生做了几篇,教师批改了几篇,把作文篇数和批改篇数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终结性定量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批改之中。事实早已告诉我们,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文本,更多的是只看分数,而不太多的细看老师的批改。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老师少做而多效,我们就要进行思想解放,多在学生身上动脑筋。新《课标》里也说:“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心得,能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所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解放了教师,又锻炼了学生。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去做呢?我觉得动手批改前,先要授予其方法。第一步,每位学生写好作文后先自行独立阅读一两遍,看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第二步,同桌互改。可快速浏览,勾出错别字、病句;再读第二次,从头到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三读,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总批,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接着,学生动手批改,教师巡视加强指导。学生在批阅过程中要能适当做好笔记,写下体会,送教师审阅。教师认真审阅,留下重点方面以便评讲使用。当然在评讲时,教师还应不只停留在学生批阅提供的资料上,教师也要有自己看阅学生作文后的体会,并在具体评奖时以激励为主,予以评点。要知道,我们的评价体系现如今要以激励为主,要不断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总之,在评阅作文时教师要放手,但不放纵。师生要共同努力,要立足农村作文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使学生写作能有新意、有特色。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训练的序列性 篇11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语文教学一直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多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

一、现状分析

1对作文教学的轻视

现在的课程设置,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学校领导检查作文批改也只看是否够数量,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并不去理会其训练内容。教师视课文教学为重中之重,对作文教学则常常把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把本该属于作文教学的时间也用于课文教学。这种对作文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对写作的不够重视,每次听见教师布置作文就如临大敌,以至于拼凑、抄作文。甚至不交作文。

2学生生活范围的狭窄

素质教育虽在全国推开,考试制度也正在改革,但成绩仍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分数”仍是教师、学生至高无上的东西。学生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多少,每天都是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奔波,无暇顾及学习之外的事情,不用说看新闻、关注社会问题。就连路边发生的事也懒得去看、去想,变得麻木不仁。本来写作就源自于生活,像他们这种生活状态又怎么会有写作的题材呢?所以学生一到写作时就只好照搬作文选的陈年旧事,这样的作文又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

3写作的随意性

(1)内容的随意。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计划,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目标、训练手法、训练步骤等,初中三年各年级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明了。多少年来。农村初中缺少一本系统、实用的作文教学教科书,写作文时,随意地从练习册、报纸、作文选中找一个题目,照本宣科,典型的“拿来主义”。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师拿初三中考的作文题来训练,初一的学生有的还不知道“话题”的意思,这样的训练能有多大的收获呢?

(2)时间的随意。写作文,有时一个月写一次,有时一星期写一次,典型的“无计划性”。

4批改和讲评的无针对性

毋庸置疑,全批全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批改方式,但现存问题是:批语笼统,针对性不强,学生看后不知道红红的批语具体指什么。只关心的是作文的分数。“内容具体,描写恰当,但中心不够突出”,像这样的批语学生能看出什么呢?辛辛苦苦的一次作文训练,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

作文讲评既要讲出存在问题,又要讲明改正方法,写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不少语文教师上讲评课两手空空,凭自己看作文的印象随意地说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节课无重点,随意性太大,针对性太少。

二、作文序列性训练措施

1作文序列性训练原则

以建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序列为重点,制定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使之具体化、系统化、高效化。结合课标和教材,在作文教学中建构以“积累、序列性训练、指导”三个环节贯穿每学期(共六个学期)的教学序列,着重探讨教师如何教、教什么、按什么序列教;学生如何练、练什么、按什么序列练;如何评价学生的写作,寻找“教、练、评”的最佳切入点,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目的性强的写作教学训练序列。

2作文序列性训练步骤

教师每次作文训练必须针对训练目标,精心备课。认真设计训练的步骤,使之更趋于完善。其常有的步骤有:

(1)明确作文训练目的。每次上作文课,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2)讲授该专题的知识要点。教师必须明确每一个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写作技巧,学生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范文示范。知识点毕竟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只有结合具体的范文讲解,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天性善于模仿,教师做好示范,要和学生同步写作,写好下水作文,在自己写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得与失,这样指导学生才会有针对性。

(4)专题训练。任何没有实践的讲授,都还不能算真正掌握。作文训练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围绕专题有目标地训练,做好专题训练的总结与反馈,使学生真正掌握该类专题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5)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精批细改,教师每晚挑灯夜战,像上足了弦的闹钟,马不停蹄,可学生一点也不领情。作文发下来后,常常只是看看分数、评语就塞进抽屉了之,教师的辛苦却没有换来该有的效果,这正是“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不改一个样”。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试做教师,亲自修改或帮助别人修改作文,既可让教师从批改作文的“苦狱”中解放,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知作文之所以然,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改之前,应做好指导工作,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给出评分的标准,并规定修改的符号,明确修改的程序,至于评语,可让学生互相讨论再作定论。

(6)快速批阅。学生经过互批互改之后,对文章的格式、立意、结构、语言特色等都已基本清楚,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再次检查批改效果,再次批阅,了解情况。教师批阅时主要是围绕训练的目标看学生的写作,看其批改是否达到要求,可以适当修改学生写作及批改上的不足。

(7)再评再练。教师在每次批阅后,针对那些还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不妨要求他们再次审阅自己的作文,再次批改,再次写作。这样可以确保其达到作文训练目标。当然教师对这类学生切莫粗暴处理,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易于接受,否则,会令其失去写作的信心,效果只会是南辕北辙。

3作文序列性训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想让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专题作文训练之外,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融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

(1)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仿写、改写等。如学到《紫藤萝瀑布》,让学生仿写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饰语句的方法。学了《春》一文,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多角度、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手法也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景色。

(2)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写、续写、改写作文。如学《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官后的情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学《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续写一段于勒与“我”父母再次会面的情景,以深化主题。

(3)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适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进行情景对话、戏剧表演等,通过口语训练可促进学生的动笔能力,达到“手口合一”的境界。

(4)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素材。学生生活阅历太浅,生活圈子过窄,这严重限制了其写作视野,写作时常常陷入无材料可选、无话可谈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惟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源于生活的道理。教育他们多观察生活,多加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看报刊杂志,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热点,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多安排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不断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平时教师还须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优美的文段,并写体会,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注入“活水”,写作时才会有材料。

4作文序列性训练与写作知识的有机结合

(1)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内容的训练而忽视作文知识的讲座,注重问题的指出而忽视解决的方法,导致学生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却无从下手去改。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更要讲出改正的方法,结合训练内容把相关的写作知识讲给学生,把写作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每次作文讲评、专题知识讲座都要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最好再附上自己的理解、感悟,以后经常翻翻看看,真正能从讲评中明白点什么,记住点什么,学会点什么。

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 篇12

关键词:思维训练,思维品质,训练序列,逻辑思维

作文教学是磨砺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而思维品质是决定学生写作质量的关键。从历年高考作文的拟题意图和评卷结果看, 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谋篇布局, 或是语言表达, 思维品质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关于“表达和交流”阐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不难看出,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中学作文教学增加思维训练的比重。

一、影响思维训练序列构建的因素

(一) 思维品质。关于如何发展中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汤国铣教授认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提高, 思维品质提高了, 思维能力也就提高了。批判性、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都是发展写作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 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具备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反应敏捷、思维灵活、认识深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写出的文章富有创新性, 并且能以批判的眼光完善作文, 反之则思维迟钝、思路闭塞、认识肤浅, 写出的文章缺乏独特性和新颖性, 当然也不善于自我审视和修改。从这个意义上看, 思维的品质决定思维的质量和作文的质量。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途径, 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必须将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训练目标、主要内容, 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写作水平是否真正提升的检测指标。

(二) 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经验的阶段, 高中生随着大量科学理论的掌握, 开始发展起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表现为不仅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 而且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初高中思维的差异要求我们在构建训练序列的时候充分考虑衔接的环节。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 已经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 再用理论指导获取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 这种思维能力提醒我们在训练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中要有大量的“留白”。高中生的辩证思维较初中生得到明显的发展, 开始学会用全面、动态、统一的眼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者推后, 加快或者延缓。具体在什么时候出现, 主要取决于接受到教育是否得法, 即取决于教育的效果”[2]。

(三) 写作心理过程。写作心理学将写作的心理过程总结为“感知———理解———表达”三个阶段。从信息论角度分析, “感知”是写作过程中输入信息的阶段, 所输入的信息包括个体对之前所有阅读经验的积累和感知, 也包括对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感悟;“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工信息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被输入的信息或被同化, 或被否定, 或被深化、或被拓展;“表达”是输出信息加工成果的阶段, 输出信息加工的成果以求得到外界的交流或认同。遵循写作的心理规律, 我们需要在积累素材、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作各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二、构建思维训练序列

(一) 以时间为轴构建思维训练的大序列。整个高中时期, 我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将专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1.高一年级为第一阶段, 以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为主, 以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辅, 作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 以议论片段为辅。在训练中我们要注意与初中记叙文训练存在的差别。高中生如果还将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作为任务显然是不行的, 在训练中, 应该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所谓复杂,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 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 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 即要求运用各种描写手段, 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 在表达方式上复杂了, 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 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如《她 (他) 》、《踏入校园的那天》大作文, 针对粤教版《论文选读》的观点进行评价作为片段小作文, 如“以‘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为话题, 写一个400字左右的议论短文发表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通过这些大小系列作文, 引导学生观察体悟生活, 丰富感性认识, 拓展思维, 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做认识上、材料上、语言上的准备。

2.高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 由形象思维训练过渡到逻辑思维训练, 综合练习记叙思维、议论思维和抒情思维等。作文题目较前一阶段要抽象一些, 涵盖面相应要广一些, 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呈开放格局, 鼓励、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如大作文:写自然系列的作文《风》、《山》等;关于建筑的系列作文《门》、《窗》、《墙》等;沉思系列的作文《搀扶》、《“人”之漫想》等。片段作文:多角度时评。我们通过这种综合文体训练, 使学生由形象思维状态自然进入逻辑思维领域, 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为第三阶段, 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此阶段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 材料来源一是古代精辟的、含义丰富深远的寓言故事, 如“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 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辩证思考、评价, 如《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保存》、《小月月事件, 拷问谁的良知?》。

4.第四个阶段为高三下学期, 这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再综合阶段。它不是对第二阶段的简单重复, 而是一个提高的阶段。或许可以这样说, 在前三个阶段中, 学生的各种能力还是呈板块状分散排列的, 到了这个阶段, 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 将具有一种自我整合的功能, 融合为一个整体, 呈现立体状。这个阶段, 学生写作思维的弹性、张力、整合力都得到增强, 思维是最活跃和最富有生命力的。

(二) 以文章生成规律为基础构建思维训练的小序列。一篇文章的最终生成存在积累素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评价修改五个环节, 具体教学中, 我们可以依此安排思维训练的具体内容。

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独立、主动地收集与研究相关写作资料的能力。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流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当前, 世界各国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也是向生活靠拢, 以内容为中心。日本倡导“生活作文”思想, 美国则盛行“本色作文”。所以思维训练系列的构建, 一个重要的内容必须针对的是学生缺乏独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方面。阅读序列从“一个人”到“一件事”到“一个主题”, 所谓“一个人”指全面深入地阅读一个人物, 例如“走近苏轼”要求教师提供书目与学生收集书目相结合, 在大量阅读之后,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论文完成的标准为:主题小而深刻,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有丰富充足的内容;所谓“一件事”, 师生共同关注一件新闻事件, 收集与此相关的所有的细节和各界的评价, 以及横向纵向收集类似事件, 并以小组形式完成一篇时评, 同样要求具有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例如温州动车事故, 所收集的资料包括“新闻回放”、“司机与调度员铁路一线的抱怨者”、“中国高铁综合技术不成熟———业内资深人士, 就中国高铁的技术、战略、体制提出广泛批评”、“解惑动车组———关于动车组在技术上的答疑”、“铁轨之上, 国有殇———人的因素是罪魁祸首”、“日本新干线的成功运营”、“法国高铁30年乘客零死亡”、“德国高铁史上最惨事故的教训”, 而学生可以就任何一个角度形成自己的观点。所谓“一个主题”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 结合自己的兴趣, 选择一个主题, 并在此主题之下积累相关的事件、评论、人物等。如“食品安全”“传统文化保护”、“中国动漫发展”、“网络问政”、“教育公平”、“司法公正”等主题。思维过程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处理的过程, 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单元, 如果占有的信息量不足, 大脑的加工就容易偏颇而肤浅;如果占有信息时缺乏目的性, 对积累的信息又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加工, 则积累的信息难以内化, 最终的结果就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不知道写什么”、“没什么可写”的局面。

2.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命制作文题目。“参与”“拒绝平庸”“常识”———“只做命运的朋友”“为你好”“不得不走的弯路”———“不要轻易说‘不’”“一叶落知天下秋?”等, 由比较确定的立意到辩证地、发散地思考能写出更优秀作文的题目转变, 逐渐训练学生的思维, 使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得到充分的锻炼。审题立意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思考。“因果关系”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最本质的规律, 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推求事实和认识未知的方法。教师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 据果推因, 由因推果, 学生就能很快抓住事物本质, 从而确立一个较有思维深度的主旨,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令人信服的论述。因果思维运用到写作中, 因文体不同, 其思维的特点及其运用也不尽相同。记叙文的构思比较单一, 因此, 因果思维往往表现为一种由某一事物的结果而想起决定该事物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议论文写作中, 因果思维则表现为通过对涉及论题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由因溯果或由果求因证明论点, 形成强劲的内在逻辑力量, 使文章血肉丰满, 使作者的见识有效发挥。

3.由平面向立体、单一向多维地练习谋篇布局。“从本质上来讲, 学生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 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3]“有条理”正能体现出思维的有序, 所以文章结构的训练是思维训练的极其重要一环。目前, 议论文教学在结构教学方面形成几种模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并列式的兴趣要大于另外两种, 但是这种结构方式的运用却往往形成一种简单的拼接, 内容缺乏深度, 论证缺乏张力, 这其实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单一化。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两种因素, 笔者认为结构训练序列的设置从并列式逐步过渡到并列式与层进式的综合使用。除了进行这些常规模式教学之外, 对比式的训练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4.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到严谨辩证地进行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现, 而不仅仅是语法修辞和写作技巧。美国的克雷奇将思维分为无声思维和传讯思维两类。所谓无声思维, 是指人在自己脑子里思考, 没有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传讯思维是指“通过讲述或书写出来正式表达自己的思想”。[4]由此可见, 传讯思维对语言的明确性要求。蒋念祖老师特别强调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过程中, 要给予语言训练足够的重视。仿写可以增加词语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整散句的改写体现思维的灵动性;加强因果、让步、假设等复句的表达训练能使语言严谨。

5.教师评改逐步向自评互评与教师评改相结合转变, 最终达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对文章的评改与完善。高中生的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者监控能力明显化, 他们意识到自己智力活动的过程并努力控制它们, 使思路更清晰, 判断更准确。

高中作文思维训练序列的构建应当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的训练为主, 以结构语言等写作技能的训练为辅, 大序列是整体作文训练框架, 而小序列必须落实到大序列的每次作文训练之中。

“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5],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合理的适当的思维训练序列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 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8.

[3]刘森.作文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

[4][美]克雷奇.心理学纲要 (上册)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上一篇:作业频次下一篇: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