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

2024-08-06

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精选6篇)

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 篇1

校长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命运”, 还代表着一方水土和文化, 所搭的桥不同, 引领学校行走的路就不同。那么, 校长到底该需要怎样的管理文化, 才能让学校沿着健康、蓬勃的路径发展呢?

做有个性思想的校长

校长有个性, 并不代表要摒弃共性, 要有创新, 也不代表就是放弃继承。有效的管理不能全盘否定过去, 全新重组建构, 而应在扬弃中进行协统, 在传承中打破套路。其实, 校长管理缺乏个性是与人们长期不良的思维积淀有关系的。实践证明, 只有有思想的校长才能“经营”出一所具有个性文化的学校, 这种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内涵、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的积淀上;实践中, 我们还可以见得有思想的校长总是善于跳出学校看学校, 针对当前的教育现象不断分析、反思, 给自己重新定位, 给学校谋求发展;有思想的校长还勇于在管理中突围, 将静态的制度赋予人性化的管理;有思想的校长也从不会在“跟风而上, 万人同语”中泯灭自己的个性管理。

做勇于“偷懒”的校长

目前, 教育主管部门给校长以更大的自主管理空间, 目的是让校长们能各显其能, 自由发挥, 建立起特色校园来。然而, 由于部分校长的错误认识和片面解读, 使自己成了学校管理中的霸权主义者。这些校长大事小事一把抓, 应接不暇时就随便敷衍过去, 从而也导致了学校运行秩序的恶性循环。

对于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策划者和决策者这早已毫无疑问, 但高明的校长不会让教师感觉事情都是领导做的, 而会让教师感到这些事都是“我”做的。因此, 在新形势下, 要想成为高明的校长就必须学会“偷懒”, 要勇于将管理中心的权力下放, 把自己身上的“猴子”抛给权力拥有者, 将责任和权力明确到位。如遇到具体事件时, 可实施为校长整体布局, 副校长出点子, 中层干部抓落实, 教师全面参与。这样既可释放校长自身, 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刷新大脑, 进行静悄悄的革命, 又可让副校长及中层干部们释放能量, 背上从校长身上跳过来的“猴子”, 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 在“干部能上能下, 教师能进能出”中培养了后备力量。

做令人敬畏的校长

过去, 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管理, 其大多是以绝对的权威来管理学校的。但尽管这样, 许多老师为了能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混”下去, 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 对于校领导指派的工作, 还是服从式的听之任之, 随便应付。这种失去人性化的管理极大地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倡, 则对校长这个称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期望校长既要有教师的专业情怀, 还要有专业性的管理策略和模式;希望校长刚柔并济, 成为既令人敬又令人畏的校长;期望校长能随时深入课堂, 给一线教师指点迷津, 做科研型的校长;盼望校长能亲自“下水”, 现身说法, 让所有的教师在心悦诚服中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感。

做有服务意识的校长

校长的职责是“服务”, 如果失去这种精神, 那么, 即使你有三头六臂, 也难以在繁杂的事务中去面面俱到, 改良土壤。因此, 要做好一名校长, 首先要有草根精神, 要及时地了解教师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中的困惑, 心理上的不平衡等, 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开导, 当然, 还要尽可能地将解决问题的任务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 让他们具体实施。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要, 使他们的愿望得到学校最圆满的答复。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是用校长的行动和态度来说话的, 而不是靠更多的“牌子”来证实的。

学校要发展, 管理是前提, 但校长管理的指挥棒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条条框框, 必须要“人”字当先, 集大多数人的意志来进行思想管理, 唯有这样, 才能让有思想、善“偷懒”、有服务意识、令人敬畏的校长管理登上一个层次, 在落实中转化为一种校长文化, 成为思想管理的“原点”。

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 篇2

遵照教育局关于组织校长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IMB System)

信息监控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代办g=EN-US>“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的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对校长是“家”不是“官”,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的精辟论述;也看到了邱济隆校长站在教育思想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手笔。在这本书中,每一位校长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校长们教育新思想的光芒;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他应该是一所学校中最有学问的.人,他更应该是一位道德高尚并富于人格挽救魅力的人。一位优秀校长的人格应该是高山仰止无法估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日益清晰地化作一座永远值得怀念的人格丰碑,化作永远滋润校园的美好的精神营养。”这是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高万祥写在卷首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去这样追求的,多么憾人心魄啊!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这是北京市四中邱济隆校长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简朴的语言道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真谛,尤其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秘诀。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令我辈要为之孜孜以求一生一世,学习、探索一辈子。

“因这有自觉,校长就成为有心人,全心全意投入,重视积累实践的感受和经验,借助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武器,观察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向同行学习,一步一步把自己武装起来,充实、丰富起来,从自发走向自觉,动态地使自己的素质修养适应办学要求,这恐怕是校长成长走向成功之路。”这是天津一中校长韦力积41年创业实践得出的一条结论,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撞击心扉。

通过细读每篇文章,一方面我被这些行家里手的创业精神所折服,尤其是那种直面困难,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另一方面,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中受到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启蒙教育,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今后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启示之一: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

纵观10位名校长的治校历程,虽然他们所面对的校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并把它作为是非得失的准则。在办学方面,校长不能做一个墨守成规的经验型庸者,也不能做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而惟上级是从的行政型懦夫。“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是高万祥校长的根本追求。因此,他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组织教师读书:“知晓昨天,能使你头脑敏锐;预见明天,能使你目光远大;而书则是架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的最好桥梁。”为了“培养真正的人”,坚持学习与做人的统一,坚持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追求。在实际工作中,让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灵魂。对照我们自身的工作,许多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中,书读得少了,和时代拉开了距离,成了忙于琐事的庸者。

启示之二: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办学就是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无论哪位名校长必然追求学校教育的高质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办学者,有着不同的“质量观”。“学生无论是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都应该是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学生。”北京市四中邱济隆校长的教育质量观无疑是与时代要求相扣合的。四中所追求的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与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完全一致的。它立足于“体”,而不是立足于“点”;立足于“一辈子”而非立足于“一阵子”,符合时代对人才所提出的高素质的要求。当我们还沉浸在成功应试教育的喜悦之中时,教育质量观已于时代的要求大相径庭,校长的质量观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是至关重要的。

启示之三:管理水平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校长办学思想的三个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校长;办学思想;问题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不断深化和改革,校长的工作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校长应该注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创新办学思想,从而为学校进行自主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在办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位校长的办学思想都不同。在进一步确定校长独特办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否在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全面渗透校长先进的办学思想是衡量校长办学水平十分重要的标准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进一步解决:“教育是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困惑和难题,也是在深入积极探讨教育的人文性。

一、教育是什么

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当今世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对教育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1.教育是对四代人的责任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是对社会尽到应尽的责任,对家长、孩子和下一代孩子负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相当一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优质教育,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子女综合素质的发展。当今学生如果仍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那么下一代子女的素质教育也将造成一种困惑和疑难。进一步说,很难保证第四代人的素质教育水平能够达到预期的程度。实践表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素质教育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2.教育是事业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勇于接受挑战,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个性较强,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具有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自己最大限度地努力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毫无疑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是广大教师的共同使命。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我们具有十足的信心,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和机遇。

二、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

不可否认的是,校长办学思想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校长在对学校教育进行正确理解之后,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能够通过校长办学思想较好反映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校长带领教师开展相关方面的教学活动并非完全按照现有的政策和技术程序执行。正因为如此,校长必须有自己独到见解,作出十分英明的决策和选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校长办学思想所追求的教育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校长必须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其办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现实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校长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不断思考和创新教育方式,进一步保证其办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前提之下,校长办学思想所追求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校长办学思想十分重要的核心之一。“教育家型校长”应该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作为十分重要的教育使命,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育家型校长”应该知道如何搭建起学校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资料显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教师的监督有着紧密联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自愿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时刻提醒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家型校长”对教育管理活动具备独到见解。教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不断钻研和探索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保证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本领,从而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长办学思想的三个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基于教育行业属性的考虑,校长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不容置疑,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了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为了能够培养出有思想、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校长应该不断鼓励教师创新工作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教学专业技能素质。文章结合校长办学思想具体的实践状况,对引发人们广泛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地阐述,这些问题包括:教育是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样的教育和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等,希望能够加快推动校长办学思想的三个问题研究的进程,望能够对校长办学思想的三个问题研究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霍健康.理想的中小学校长与学校管理[J].贵州教育,2011

[2]季平.如何总结校长的办学思想?——回应“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怎么开才更有意义”[J].中小学管理,2010

[3]代蕊华,李敏.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3

[4]肖俊一,王宝龙.制约校长办学思想的因素分析及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刍议农村学校校长办学思想的形成 篇4

知识学问只是前提而非归宿, 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即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积累材料、经验,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见识”。我们的“见识”一般应该是怎样的?通俗地说, 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在北京市海淀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曾说:“教育思想是人对教育规律的主观选择, 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显然, 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大多数校长所做的不是发现教育规律, 而是选择教育规律, 是对自己合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选择, 反映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理解。教育规律不是一条两条, 校长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是那条, 必然有原因, 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 这是必须回答的。确定了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办学思想的结构时, 是由“是什么”到“怎么做”的问题, 而在提炼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时, 可以先从“怎么做”开始。因为它具体,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

下面说说怎样提炼有关“怎么做”的思想。

一、删繁就简, 突出有用

要想把问题想清楚, 先要把浑水澄清。有用的材料和无用的材料混在一起, 自然就会影响思考。“把杂讯滤掉是科学及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把送你那里的大部份杂讯都滤掉, 你就不能认知任何事物”。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是:删除无用的, 放大有用的。这步的关键是确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事实上, 任何讯号的意义都来自它所在的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下, 同样的讯号可能根本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 信息有用还是没用, 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

二、分类归纳, 发现规律

有用的材料确定了, 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主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经纬、轻重、因果关系等。要梳理首先要分类。

有时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想不清, 原因就是没有条理。分类就是把一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开来。分类以后, 就能看出苗头。当然, 分类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分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思考结果。分类为归纳服务, 为概括服务。分类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能使人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每个学期, 教师都要写总结。这些总结中肯定有闪光的珍珠。我曾见到一位校长把这些“珍珠”都挑选出来, 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再发给教师。校长的用心确实良苦, 褒奖、赏识教师之情跃然纸上。但只做“收集”工作是不够的, 我曾试着对那本小册子做了分类工作, 结果归纳出了既反映该校特色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做法和理念。

三、理清因果, 探索规律

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 篇5

大纲

杨垒中心学校王召之

一、办学思想与治校理念初探

1、什么是办学思想

2、什么是治校理念

3、二者的关系

二、当今成功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

研究当今成功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这些成功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有什么科学的根据,在现实中有什么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地方,对自己在治校方面有什么启发。

三、作为一名校长,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具备怎样的办学思想与治校理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办学实践

1、办学新理念: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⑴、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

⑵、应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教育走进学校。

⑶、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逼迫学校教育的观念及功能发生转变,也为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 篇6

一、教授治校,为人师表

梅贻琦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1931年12月,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但考虑到“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因此认为“为清华服务,乃是应尽的义务”,并且决心“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然而,梅贻琦深知,若想将清华大学发展成为一所人人敬仰、享誉全球的著名高校绝非易事,更何况当时国家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外敌恣意入侵的艰难境况之中,这种愿望更是难以实现的。梅贻琦认为,若想办好清华大学,就必须紧紧抓住学术研究这条主线,“希望清华在学术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取得特殊的成就才行。”秉持如此的办学观念,经过对清华的经济来源和学术环境的掌握了解,梅贻琦对比分析了教育经费与学术造诣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政府和民间对于清华大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尽管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目标,但是“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购买设备”对于清华而言毕竟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发展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拥有学富五车、品德优秀的顶尖教授级人物来引领学术发展的潮流,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因此,借用孟子说的“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的名言警句,梅贻琦大胆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睿智思想,充分表达了教授治校,为人师表的高校教育管理思想[1]13。梅贻琦认为,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为大学,重要的是有无“大师级”人物,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智识“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另一方面,学生的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灵感妙评”。也正因为如此,梅贻琦对于教师均有明确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当“学术好,品质高,二者必须兼得”,不仅仅要能够“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能够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楷模,最终使“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

为了实现教授治校,为人师表的教育管理思想,引进顶尖级大师进入清华大学,梅贻琦认为“吾人应努力奔赴之第一事,盖为师资之充实”,并为此风尘仆仆,走南闯北,邀约延揽精尖人才。比如梅贻琦曾主动拜访陈寅恪,商讨聘请其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事宜;积极邀请敢于当面与蒋介石对骂的刘文典担任清华国文系主任;亲自邀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顾毓琇担任工学院院长等。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梅贻琦“有所聘,亦有所不聘”,比如抗战之前某个时期,曾担任清华总务长的人士中有一位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留学归国人员,当时他向梅贻琦提出能否聘任他担任教授,但是,梅贻琦认为,学校行政人员与教授是不能简单类比的,由于两者司职不同,自然不可混为一谈,便婉拒了这位总务长的要求,气得对方拂袖而去。同时,为了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安心于教学工作,高瞻远瞩、不计私利的梅贻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了清华大学教师的生活待遇,并制定了相应的教授休假制度和对外访学制度。至1937年,清华大学的教授人数占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闻一多、钱穆、冯友兰、陈省身、吴大猷等知识渊博、修养达理的学者都在清华任教,可谓群星璀璨、人才济济。由于采用教授治校,为人师表的教育管理思想,清华师生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学风较之以前有了大踏步的变革,取得的成就自然也就越来越大,这无疑是梅贻琦民主作风和领导才华的完美展现。

二、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在中国近代史上,梅贻琦所处的时代可谓是最为艰难曲折的一个阶段了:早期的军阀割据混战导致民不聊生;中期的日寇全面侵略面临生死存亡;后期的国共两党对峙承受战火纷飞。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的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环境中,梅贻琦却以自己的睿智敏锐和坚定执著,谱写了一曲在如今看来堪称奇迹的伟大教育赞歌,成就了清华大学“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校格。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的教育目的归根到底“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应当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教育管理方式[2]83。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梅贻琦提出了“通才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核心教育观念。自1933年开始,清华大学便明确规定:大学一年级是不分系的;文、理、法、工学院的学生在入校后一年中都应修习包括自然、社会与人文等三方面的共同必修课。1941年,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梅贻琦又深刻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认为大学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应当是“通才”而非“专才”,强调学生应当加强各种基础课程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以为后期开展“专而深”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梅贻琦的这种教育管理思想,与当时社会上风行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严重功利倾向针锋相对,独占鳌头,显示出超人一等的远见卓识。

梅贻琦主张的“通才教育”和“人格教育”核心教育观念的另外一个主旨内涵,便是在学术上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并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于“学术自由”的孜孜追求和殷殷向往。在一篇日记中,梅贻琦曾写道:“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其他类似的事例也有许多。比如1933年,自苏联考察回来的冯友兰为清华师生大讲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巨大优越性:“苏俄实为进步之国家。所谓唯物史观,吾等决不应轻视,因有绝对真理存于其中。”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无异于扔下了一枚深水炸弹,非心胸宽广之人决不能容忍。又如对于思想“左”倾的吴晗、闻一多等人在清华校园内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举动,梅贻琦也没有横加干涉,恣意压制,体现出一种宽容自由的治校风范。对于清华学子的成长,梅贻琦曾说:“我只希望大家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他告诫学生要纠正“只想指挥人做工,而自己不动手”等好高骛远、盛气凌人的风气与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人、做事。秉承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的教育管理思想,在梅贻琦担任校长的十余年间,清华大学人才辈出,新星璀璨,譬如文学院的吴晗、钱钟书;物理系的钱三强、钱伟长;数学系的华罗庚、陈省身等都成为后期所在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物。1941年,清华大学在昆明举办建校三十周年之际,美国一所大学发来的电文颂词称赞说“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对于清华大学在短期之内取得如此的辉煌成就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与赞赏。

三、精兵简政,事半功倍

自担任清华校长之后,梅贻琦果断采取和推行了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简明精干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目的在于确保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3]67。比如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曾经为所统管的国立大学制订了一套详尽的人事编制,但梅贻琦思考后认为这个人事机构体系过于庞大重叠,冗员过多,因而尽管受到国民党的一再催促,他依然没有完全遵照执行,而在抗战结束之时,据统计,全员只有十九人的清华大学教务处,却承担了全校两三千人的教务事项,显示出高超快速的办事效率。对此,一位清华校友曾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做学生的几乎不感到‘校长’的存在,觉不出他的‘威信’,看上去似乎是‘无为而治’。”梅贻琦采取的这种精兵简政的教育管理体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清华大学在洋溢活力的氛围中有序前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骄人办学业绩。

参考文献

[1]郑刚.梅贻琦“教授治校”管理思想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 2009 (1) .

[2]袁琦.梅贻琦教育思想浅析[J].高教探索, 2002 (4) .

上一篇:小学作文序列化训练下一篇:可调戏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