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精选8篇)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篇1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就是分析题意,仔细审查、研究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以便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写好作文。审题的目的是为了使文题切合。如果是记叙文,要判定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记叙文,弄清楚题目所要求的体裁,在逐字推敲题意的基础上,着重解决记叙文的对象、重点、范围和人称四个问题。看看侧重写人、记事、写景、还是状物。如果是写人的,写什么人?记事的,写什么事?是一件呢,还是几件?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动笔时才不会偏离题目。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是象征性的,确定这类题目的主题应深入挖掘这类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如《路》这个题目,记一次筑路劳动是可以的,但主题的深度显然不够,可从路的发展,写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这样的主题就比较深刻了。
审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它关系到命题作文的成败,必须认真对待。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分析】赞美的力量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篇2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题目
读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目要求, 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师出示题目,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读, 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抓住契机指导难读的音节, 易读错的音节。刚开始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认读音节—直呼音节词—读通句子。
二、掌握拼音“拐棍”分析题意
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 教师指引一条探索的路, 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 寻找题目的要求, 发挥汉语拼音提前阅读的功效, 使学生不依赖教师教会, 而立足自己“学会”, 最终达到“会学”。
起初, 学生很难在读通句子时就明确题目的意思。教师可以从句子的形式到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目, 明确需做几件事。
如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册基础训练, 第二题:“说说下面汉字的笔画名称, 再把字抄下来”时, 可分以下三步:
1.借助标点 (, ) 及连接词“再”, 从形式上感知题意。让学生看看逗号把题目分成几部分?“再”字说明了什么?这一题需要完成几件事?由于一年级学生学得快, 忘得快, 教师可让学生在题目“说”字的左上角标①, “再”字左上角标②, 注明需完成两件事。
2.找重点词, 琢磨词义, 正确理解题意, 让学生再读题目,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说说”和“抄”, 并分别在两个词的下方画上横线, 指出“说说”和“抄”各表示句子中的哪个部位的动作。再读题目, 思考“说”什么?“抄”什么?要求在“笔画名称”和“字”下方各加上波浪线, 这样标明重点词。最后把重点词连起来读读, 说说题目的具体要求。
3.掌握拼音“拐棍”识字读题。因题目上出现的是学生未学过的字词, 教师解读后让学生背费劲。为此, 我们让学生借助拼音“拐棍”倚音过渡识字, 读题效益大。如, 在题目的上方出示拼音让学生读, 加深理解题意, 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例如:“说说下面汉字的笔画名称, 再把字抄下来”的上方注上拼音, 学生掌握了拼音“拐棍”, 可以通过认读音节, 直呼音节词而读通句子, 这是掌握拼音“拐棍”, 辅助训练学生审题能力的最佳方法。
三、借助汉语拼音检查练习情况
在学生审题作答问题后, 让学生再次读题, 核对题目与练习对应情况, 看看练习是否做完整、正确, 以便及时纠正。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篇3
近几年来,考场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尽显风采,学生对命题作文比较熟悉,但一旦涉及材料作文就束手无策了,具体表现为:学生面对材料无从下手;或胡乱看一下材料,写的一团糟,驴唇不对马嘴,严重偏题;久而久之,他们对材料作文便产生惧怕心理,对任何命题的作文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关键在于审题这一环节没有把握好。审题是作文的“切入口”,正确地理解题意好比写好作文的“入场券”,审题一旦出错,那么就拿不到“入场券”了,同样就没有好戏看了,可以说审题是写好材料作文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写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阅读能力应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写作。
2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而这些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1交给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提高教师对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的意识和策略,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树立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信心。
2交给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加强课外训练。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式向学生调查对材料作文的兴趣,对材料作文的困惑,以及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2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材料作文审题训练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认真积累相关材料,按照计划撰写经验总结,便于研究成果的提升。
4文献研究法:认真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此课题奠定基础。
四、研究过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中考的时间,我选择了九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
制定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二) 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材料作文的掌握情况。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作文的
审题方法,并通过课外训练进行强化。
(三) 总结阶段(2011年6月)
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果
(一)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学生之所以有畏惧材料作文的情绪,就是缺少自信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告诉他们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成功,否则永远止步不前。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练习。同时抓住任何教育契机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学生掌握了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由材料、提示和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把握原则”审题。“整体把握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将所供材料看成是只有一个中心的整体,写作时,必须弄清材料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或中心思想,然后依据写作要求,联系实际,选择最佳角度确立写作中心进行写作。为了引导学生克服审题不细的毛病,我设计如下程序:
第一步“初读材料,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对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是“精读材料,圈划要点”。审题的关键就是弄清材料的中心,那么,光有初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读。设计这一步,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习惯。
第三步是“透过要点,概括中心”。中考的材料作文都是文字较少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材料,所以在完成了 “读”和“划要点”的基础上,透过要点来提取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概括出中心呢?因为不概括中心,对材料的实质就没有真正把握住,也就不能确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议题,写出一篇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来。
第四步是“依据‘要求’,选择议题”。就是依据“写作要求”和材料中心的要求,联系实际,选择最佳角度,确立写作中心。
那么如何概括一则材料的主旨呢?我将方法概括为:
1找关键词句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如:1909年,16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奔向外面的世界,到异地求学。临行之前他将改写的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诗句夹在留给父亲的记账本里,作为给父亲和家人的告别赠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言心志,石破天惊。这首诗现在仍然惠存在“惟楚有才”的岳阳书院,镌刻在岳麓书院的赫兮台壁上。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这则材料,怎样审题,通过毛泽东转述的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诗句可确定为本材料的主旨:即立志。
2以果溯因法。
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例如: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这则材料的主旨可按此过程进行概括:
是什么(结果)——为什么(原因)——怎么样 (办)
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
鲤鱼—鲫鱼—米虾—空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方有丰硕的收获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三)学生整体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良好的审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字”“词”“句”“段”积累和暴发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为材料作文而教材料,应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地开展写作训练,才会实现材料作文审题正确的目标。经过实践,学生们不再怕写材料作文,而是把材料作文当成是一项轻松的作业。尤其学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有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材料作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把审题搞好,写作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也就不会出现失大分现象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作文写得多了,而且文笔也好了。
五、结论与思考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4
一、请对下面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1)审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考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对该题使用的审题方法最好是抓关键句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直接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立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教育孩子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1)审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考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这是一篇寓意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在审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中“鹿”与“山”的比喻内涵,又要考虑到“鹿”和“山”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鹿是眼前利益,山是长远立意;鹿是个人利益(小我利益),山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此立意可以从当前个人发展、商家发展、国家发展等方面写,如食品安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等。立意有:放眼未来,才能开拓境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②鹿是功名、金钱、仕途、名誉,山是生命的乐趣、人生美好的风光、健康的生命等。此立意可以从古代的隐士、当今的淡泊名利者,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写。立意有:慢慢走,欣赏啊;莫让名利遮望眼;放下名利,学会欣赏;享受生命等。
③鹿是目标、理想、梦想;山是许多目标的代指,或阻碍理想实现的困难、挫折、诱惑等。此立意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励志人物来写,如林丹、林书豪等。立意有:追逐梦想,不畏穷途;征服困难,梦想起航;与专注同行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 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了。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1)审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考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最适合用由果推因法。(也可用概括中心法)这则作文材料能引发思考的角度较多,容易入手,但不容易写好。同一个演奏家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地方,听众的反应判若云泥,原因多多。
从受众来说: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需要高雅艺术;平均需200美元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对这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追捧与热爱。那么,人们是慕其名而去还是慕其演奏水平而去?去聆听的观众中有多少是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的?如果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那这个小提琴家在哪里演出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并不会因为在剧院演出就被热捧,而在地铁站演奏就无人欣赏、少人欣赏了。从听众的角度来写,则要叩问听众是不是真懂小提琴家所演奏的曲子。
深入一步想,剧院的听众和地铁站的听众肯定不可能是同样的人。地铁站里的人们,行色匆匆,难有闲情逸致。高速运转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无暇顾及近在眼前的高雅艺术。地铁站客流量大,来来往往的人多,环境嘈杂,对听演奏来说,外界干扰很大。“阳春白雪”屈就为“下里巴人”,按理说应该能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服务,为什么却事与愿违呢?人们的脚步匆忙啊,行色匆匆中错过了多少次生命中值得驻足、值得欣赏的事啊!
作文审题训练(答) 篇5
作文审题训练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1、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心,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谁知这只狗恰巧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完成上述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着名的解剖学家。
【题目】《错误与惩罚》、《“惩罚“使人进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观点或立意】惩罚的目的不是让人惧怕而是前进;要因材施教;教书也要育人
2、现年77岁的罗纳德·韦恩是苹果公司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不过现在的韦恩并没有多少财富,更没有豪宅名车,而是靠着州政府发放的退休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35年前,韦恩因为经济上周转不灵,加上他并看不好苹果公司的前景,以800美元的价格出让了他所拥有的苹果股份。如果他没有卖掉那些股份,现在的韦恩可能会是一个身价超过260亿美元的富翁。有人据此认为,韦恩犯下了“史上最昂贵的错误“。
然而韦恩对此并不以为然。事实上,乔布斯曾在1978年试图再次邀请韦恩加入苹果公司,但韦恩拒绝了。韦恩说,他对现状还算满意。苹果的另外两名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是“像旋风一样的工作狂”,如果他当年继续留在苹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强度可能会令他活不到现在,而“成为坟墓中最富有的人”。
【题目】《平淡与辉煌》、《生活与生命》、《不做坟墓中最富有的人》、《生命的厚度与长度》 【观点】健康与生命更重要;平平淡淡才是真;生命的价值取决于厚度而非长度
3、一位少年拜访一位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位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题目】《快乐的秘密》、《人与己》、《快乐就在一念间》、《人生的几种境界》
【观点或立意】要学会角色转换,开解、宽慰自己,获得快乐;要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快乐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4、两只蚂蚁相遇,他们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的方向爬开了。爬开很远后它们突然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下,体积如此微小的同类不及而予,实在是个奇迹!可我们竟然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题目】《相遇》、《惜缘》
【观点或立意】相遇是个奇迹;珍惜相遇的缘分;别让相遇的机缘成为遗憾。
5、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题目】《自己的价值》、《直面批评》
【观点或立意】批评的力量;面对批评时的心态;人要有自知之明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6、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题目】《身后的门与前方的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观点或立意】关上身后的门,才可以更专注地走前方的路;放下昨天的包袱,才可以轻装前进;让每天都成为新的起点(或开端),把每天当作新生命的开始,会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7、有个参加五项竞技的运动员,每次比赛都缺乏勇气,常常受到同胞们的指责,只得离开本乡。过了一段时间,他回来了,吹嘘说,他在别的城市多次参加比赛,如何英勇,在罗得岛他跳得如何远,没有一个奥林匹克选手比得上他。他说,当时在场的人只要来到这里,都能为他作证。这时,有个人从旁对他说道:“朋友,如果是真的,你就不需要什么见证人,这里就是罗得岛,你跳吧!”
【题目】《此时此地此身》、《言语不如行动》
【观点或立意】要做行动的巨人,不做语言的巨人;少说大话,多干实事。空话害己害人;谈虚荣心;自欺欺人不可取。
8、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威力大。他们议定,谁能让行人脱去披风,就算谁胜利。北风开始猛烈地吹,行人就把披风裹紧。北风吹得更猛,行人冷得厉害,就把披风裹得更紧。北风终于累了,就让位给太阳。太阳温和地晒着,行人越来越热,就脱掉了披风。
【题目】《冷与暖》、《暴烈与温和》、《蛮力不如智慧》
【观点或立意】暴烈不如温和;蛮力不如智慧;做事要讲究策略。
9、英国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做《约翰逊的鞋子》。据说英国有一种交换鞋子的风俗习惯,你往马路上一站,摆出一种特定的姿势,表示愿意和别人换鞋子;别人愿意的话,那么你得出点钱贴给对方。约翰逊那天就这样在十字路口和别人换了鞋子。换了之后觉得仍不大合适,于是继续再换,钱一次次贴了很多,直到傍晚才好容易换到一双鞋,穿在脚上舒适无比。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在灯下仔细一看,却原来是早上穿出去的那一双。
【题目】《自己的鞋子最合脚》、《换掉鞋子,敢于尝试》
【观点或立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自信,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要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要勇于尝试,敢于革新。
10、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小盒子捕捉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里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能插进猴子的前爪,只要猴子抓住坚果不放,它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只好等着被收拾。
【题目】《舍弃与获得》、《不要因小失大》、《小坚果与大自由》、《要学会放手》 【观点或立意】学会舍弃才能拥有自由;勿为小利而丢失大自由。
11、诗人写道:
散步的时候 / 我走直路 / 儿子却故意 / 把路走弯 / 我说 / 把路走直 / 就是捷径 / 儿子说 / 把路走弯 / 路就延长。
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题目】《直亦弯兮弯亦直》 《通向春天的路》 《道阻且长》 《曲径通幽》 《光荣的荆棘路》 《曲折之美》
《徜徉在人生的“弯路”上》 《千岩万转路不定》
《为“弯路”平反》 《路漫漫其修远》 《弯路非弯》
《别让“经验”捆住了手脚》 《生活应该绕九弯》
《蜿蜒之美》 《无法缩略的弯路》 《踏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上人生弯弯路》
【观点或立意】
生活之路当丰富多彩,工作之路当效率至上 人生是功利的工作与诗意的生活的完美结合
寻找人生的捷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如何使短暂的人生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站在前
人的肩膀上!踏着前人架就的知识之梯!)不怕走“弯路”(人们期待有一条平坦的大路,甚至捷径,通向幸福的彼岸,但往往有波折,甚至挫折。倘 若你真的踏上了“弯弯人生路”,就应当有勇气去征服。)
“延长”什么路?(延长诗意的人生路!缩短利欲的人生路!让生活多一点诗意!——将人生包括散在内的一切都“捷径”化,这是对“捷径”的神化,是人生的一种异化——人不可抛弃捷径,但不能唯捷径是思,将捷径生活化。)
光荣的荆棘路(人类一路走来,总有一些人要走上“弯路”,但正是那些人勇敢地征服了那一条条“弯路”,才有了后人的一条条“捷径”。这一条条“弯路”就是一条条“光荣的荆棘路”。“直”兮,“弯”兮(“直”从“弯”来,“弯”为“直”备)
12、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也更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感情将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更需要自我调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请以“竞争与和谐”为话题作文。【题目】
《竞争可以这样美丽》《让竞争可持续》《大争大和》 【观点或立意】
现代人误解了竞争,错用了竞争,导致了许多不和谐。其实,纯真的、正当的竞争不仅不破坏和谐,反而是构成和谐的重要手段。竞争的目的是使世界更和谐。 和谐不是没有差别,和谐是积极的有差别。(无差别是被和谐,谁敢写?) 自然界“物竞天择”,使自然一直处在“和谐”之中。没有“竞”就没有“谐”。
我们身处竞争中,参与到竞争中,要充分认识竞争的真正意义,正确使用竞争手段,构建现代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偏题的立意:
① 在行色匆匆中不要忘了亲情和友情;
② 要有一颗美丽的心(像孩童般纯洁,让爱长流,献出我们的爱,等等)
13、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观点或立意】
首先,从命题思路来说,那就是:注重思辨,强调联系。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辩证关系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可以看出,在命制作文试题的时候,命题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考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际上,这也正是检验一个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的最佳手段。
其次,与往年相比,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连续考话题作文之后,近几年的考题变化成供材料自定立意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从表面看似乎只是缺少了提供“话题”这一环节,实际上写作范围与以往话题作文有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明显区别。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范围更宽,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拟定好几个话题。所以考生的写作自主权更大了。也可以这样说,以前的考题是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今年的考题是一个材料,多个话题。当然,写作范围的扩大也不是毫无边际,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你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
写作本题关键是要读透材料的内涵,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单从材料内容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这个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同时还要看到,材料中小孩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可以提炼出一个主题来,那就是“勇气是值得赞赏的”,所以从肯定乌鸦的拼搏精神入手立意也是可取的。
14、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⑴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⑵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⑶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题目】《东风不与周郎便》《荒诞中的意义》《生活不能太满》 【观点或立意】
这是话题作文,采取三选一的形式。从题目的要求上看,三自原则、写“想象、感悟与思考”的要求以及对所写的内容的限制(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等都较往年没有实质变化,但字数的要求却从“900字左右”调整为“不少于800字”,体现了重视作文质量的命题意图。
在三个供选话题中,第一个话题“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与第二个话题“戈多今天已经来了”都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因为,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故事中,诸葛亮的确是借了“十万余支”的;当突然面对考题中的“不足十万支”时,考生一时间无法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至于第二个话题,作为西文现代文学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并没有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戈多”本身就是一个多义的或者说不确定的意象;就连作家贝克特本人在回答记者“戈多是什么”的提问时也说,“戈多”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戈多”是什么都纠缠不清的情况下,以“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为话题作文,考生们很难有什么作为。于是,绝大多数考生选择了“留一点空白”。较前两个话题来说,“留一点空白”无论从形式上(动宾短语)还是从内容上(意思明确)都容易被考生认同,不少考生都读到过类似的文章甚至训练过类似的作文。所以,这应当算一道陈题。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题干中明示“创新思维课”字样,从命题角度来说,应当视作是命题者对考生作文的提示或者说是暗示,即鼓励考生创新。特别对于前两个话题,命题者希望通过“创新”二字的提示,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和构思的空间。换句话说,只要考生能紧扣“不足十万支”或“今天来了”展开想象,或进行合情合理而又让人感觉“创意”无限的叙写,或牵引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思考”然后展开丝丝入扣的论述等等,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鼓励创新并不等于考生在故事的叙写中“戏说”或“瞎编”、“乱编”,也不等于脱离“不足十万支”或“今天来了”的长篇议论(相反,这样只会被推向“套文”或“宿构”的深渊);故事立意的高下及议论的自圆其说与否,一定是评判作文质量高下的重要标准。而对“留一点空白”这个话题来说,考生的写作面是宽广的、阐释点是多样的。无论是对艺术创作中“留白”、“飞白”的联想,还是对自然环境或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现象等的认知;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关于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感悟,还是对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原则的思考,等等,皆可入文。
15、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完成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
雕像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题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题目】 《应有发现美的眼睛》《塑造自身的心灵美》 【观点或立意】
由引述材料、话题和作文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两种话题作文命题方式各有千秋。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有提示语的好处是能帮助考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话题,缺点是限制过多,不利于考生发挥;没有提示语的好处是限制少,留给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缺点是加大了考生理解话题的难度,也相应地加大了评改试卷的难度。
当然,“引述材料”对话题也有提示性,这是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材料作文只能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提炼观点,然后成文;而话题作文既可以依据材料来理解话题,也可以仅仅就话题来理解话题。
就话题的表达来看,应该是有语法错误的,说成“雕琢出心中的天使”更合逻辑一些。下面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话题内涵。
“雕琢”的理解。依据材料理解“雕琢”,则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①“雕琢”是手段、方法和行动。材料中的雕刻家通过雕琢这种方法,把心中的意念转换成了有形的、显在的、可视的雕像。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哲理:要把心中的天使转换成实际的天使,需要方法,更需要+是实际的行动。②“雕琢”有一个成型的过程。材料中说雕刻家是“一刀一刀地雕琢”地,雕像是“逐渐成形”的。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哲理:雕 琢心中的天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步雕琢而成。
③ 雕琢是把大理石的非天使部分去除掉,所以,雕琢还有去粗取精,去恶扬善而不断完善的意义。
④ 雕刻家心中先有天使,再一刀一刀地把心中的天使搬到石头上来。所以,“雕琢”还有用心、细心、耐心、苦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意思。
离开材料理解“雕琢”,可以引申为:实现、树立、成长、践行,等等。
“心中”的理解。依据材料,应该是雕刻家的心中;不依据材料,可以是考生的心中,文中某个人的心中,或者,在一篇文章中,“心中”的归宿不断发生变化,都符合题意。
“天使”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①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指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着翅膀的少女或小孩子,现在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子)。②皇帝的使者。依据材料理解“天使”,“天使”指可爱的小女孩,引申为可爱的、美的人、事、物。不依据材料理解“天使”,则“天使”是传播福音的使者,比喻“真、善、美”的化身。话题中的天使不是一种特指,应该理解为一个广义的天使,指美好的人、事、物、目标,等等。
题目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比喻性话题作文。应该这样理解“雕刻心中的天使”的比喻义,天使比喻美好的目标、理想,雕刻就是设计好、定好,整个话题的含义是,设计好(定好)自己心中的目标(理想)。要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找到“雕刻”和“天使”的暗示意思。可以把“雕刻”理解为行动、完善、要求、逐步实现等,把”天使“理解为成功、完美、理想、信念等。所以,这个话题作文的立意可理解为:用行动逐步实现理想,心存理想(信念),追求完美等。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好写,写成散文也许更像话题一样富有“诗意”。
题目既可以理解为“在心中设计好自己奋斗的目标”,也可理解为“塑造自身的心灵美”,第一种可以写成如何实现心中美好的奋斗目标,如脚踏实地,从小事着手,逐步实现奋斗目标,可以写成具体的事情,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可理解为生活中应有发现美的眼睛。“在心中设计好自己奋斗的目标”,也可理解为“塑造自身的心灵美”;第一种可以写成如何实现心中美好的奋斗目标,如脚踏实地,从小事着手,逐步实现奋斗目标,可以写成具体的事情,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可理解为生活中应有发现美的眼.....睛。.
16、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旅游专家)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题目】 《在生活中学会休闲》 【观点或立意】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从话题类别上看,这是多头话题作文。可从三个角度写作:
可写“生有所息”,生活中应该学会休息,提高生活的质量;也可写“生无所息”,一生都以劳动充实自己,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还可以兼及两个方面,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工作与休息密不可分,有时候休息也是一种工作,工作也是一种休息。显然,学生有较多的自由度。
从话题的引出看,由几句言论引出相关的话题。从《列子》的记载切入,再引用有关言论充实佐证文题的论述,最后引出话题,便于学生从辨别中把握话题意思,降低了审题难度。
从写作要求上看,浙江卷仍采用“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政策,文体除诗歌外,其他不限,学生有较大的文体、选材、构思、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的空间。因此,此题入题易,考生不易偏离题意,但出来难,怎样写深刻,写丰富,还需自己的体验与修养作底子。那怎样才能写深刻呢?这就涉及到这则文题的命意问题。
此题可写生无所息,赞扬我们传统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板凳要坐十年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可反过来思索生命的意义:我活得开心了吗?我的生活有意义了吗?人活着除了为社会作贡献,难道不能有其他追求了吗?我们的生活一定过得艰苦才正常吗?既然如此,那我们社会创造财富又为了什么?是辛苦一生到临死前看一眼堆积如山的财富?
显然,这则话题命意上是多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内涵上较过去的文题有重大突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意在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休闲,借以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时代意义。
正因为话题中蕴含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则文题取得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意义,成为今年浙江卷最有亮色的一道题型。明乎这一点,我们的文章才能写得深刻,写出新意。
17、《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 《距离产生美》《现实与理想》 【观点或立意】
本作文题该属于什么类型的呢?我们给其一个术语——新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但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材料作文了。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的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这不是新材料作文是什么?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题目给了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对于诗人,我们熟悉的是他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诗人在写出代表作之前,写过许多小诗,《星星》便是其中的一首。关于《星星》,命题人说“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这好理解,因为关于诗的欣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诗无达诂”。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注意”中的一句话,这就是“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也就说,我们的联想和感悟是有依据的,这就是《星星》这首诗的寓意。明白了这些,自然也就能够选出我们在文章中所要谈的立意,但又是在要求之内,跑不了题。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1、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2、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
3、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明白了《星星》的寓意,结合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选择一个恰切的切入角度和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一篇上乘之作,对于训练有素的我们来说,还有何难?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 《现在我们为什么读书》 【观点或立意】
不是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而是介于材料与话题之间的作文,笔者把这种作文形式叫做“命意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湖北卷作文相似。所谓命意作文,就是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命意作文相对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是强大的,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
面对这样的命意作文,我们在作文时关键是准确审题、恰当立意。材料作文审题太难,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命意作文要慎重审题。因袭话题作文“不需审题”的错误思想,在看到命意作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其当成话题作文来作文,不要认为“命意作文也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何审题呢?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比如,我们在阅读本材料的时候,一定会知道这是关于阅读方面的材料,那文章的立意就可以确定为“阅读”;其次,审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19、①片段作文。(10分)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题目】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 【观点或立意】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开放、多元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本高考作文命题就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实践,多向思维。一大一小这种作文考法,可以检验考生较全面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作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作文题启示我们,回归本真,全面考查考生作文能力和水平,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本作文命题更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健康成长,更注重思辨性,关注考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
小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传达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考查方向是截取生活场面,细心观察体验,从普通生活中发现值得思考的东西。小作文的考查沿袭了传统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作文审题训练 的命题方式,以考查各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次考查的是描写。这个小作文的考查,就告诉我们现在的高考,是要选拔新世纪、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作文:大作文命题遵循了新课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原则,作文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即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是多元的,作文命题是开放的、多元的。作文注重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鼓励多向思维。要求学生重视用哲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小问题中分析出大道理。
大作文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重庆作文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训练,要回归基础,从提高学生基本作文能力入手。教学中,不能死抱着话题作文不放,也不能只练一二种文体,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今年高考一大一小两个作文题,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可以说,这体现了重庆地方色彩。同时,作文训练要加强语文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训练;加强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写作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0、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题目】 命题作文 【观点或立意】
首先,从命题形式来说,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但是细看作文题目,我们发现,尽管是命题作文,但是题目可写的内容相当丰富,按照材料中的提示展开写作的范围极广,可以说,由这几千年悠久历史背景的北京城可延伸出来的立意点俯拾皆是。
其次,与往年相比,更突出了地域特征。“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极具地方色彩的题目对于北京考生来说,既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又能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要想写出彩来,还需考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多揣摩,多思考才行。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弄清“符号”的含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将提示材料认真解读即可。“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这句话是符号的意义。由符号再展开联想,可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入手。从时间讲,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合十分紧密的城市,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从空间讲,北京的各个地域有不同的符号,如紫禁城的符号,天桥的符号等等。所以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形成的,这就要考验考生对北京的认识程度以及观察的角度和能力了。
②寻找到最独特的表达角度。在众多的符号中,该选择哪一个呢?在寻找这个符号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思维的过滤。必须否定第一思维。就这个题目而言,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宫、胡同、四合院、红墙绿瓦这些老北京特有的符号和色彩。这些符号能写吗?能写,但极有可能大家都在写,那样,内容撞车无法避免。想得高分难上加难。怎么办?否定这一思维,再拓展一下,可以将北京现代的符号挖掘出来。或者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更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篇6
时下荧屏选秀流行,首先是湖南卫视的“超女”,接踵而至的是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凤凰台“中华小姐”,中央台的“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江苏台的“震撼一条龙”等等,热闹非凡。最后的晋级者们成了大众的新的偶像,有的选手竟成了“某省十大杰出青年”“感动某省的十大人物”的候选人。
其他各类媒体的评选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比如中央台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法制人物”“十大企业家”,《南方周末》“年度风云人物”等等。
网络也纷纷推出“大陆富豪排行榜”“体育明星收入排行榜”“大学排行榜”等等。
有人不以为然,说这是“没有英雄制造英雄,没有榜样制造榜样”的时代;也有人则予以肯定,说这是社会的需要,这些活动为社会树立了新的形象,代表了新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还有人持其他的观点。等等,不一而足。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篇7
一、强化默读, 化解细小障碍
读, 就是认真读题, 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 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 一定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一定要训练学生自觉通过默读来理解题意。因为通过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读, 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细小障碍并顺利化解, 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例如, 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教材中出现如下一题:
3.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 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 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通过默读,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理解, 但对第二个问题就表现得力不从心。对此, 一位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这道题再默读两遍,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二个问题能否转换成一种更容易让人明白的说法?”经过同桌讨论, 一位同学主动发言:“科技园上午来了852人, 就卖出了852张门票;下午又来了403人, 又卖出了403张门票, 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就是求全天共卖出了多少张门票?”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转换, 使学生从题目中准确抽取出有效信息, 使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得以简化, 题目中的障碍自然就化解了。同时, 通过训练也让学生感受到转换的价值。
又如, 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我经常配合教学进度设计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默读效率的训练:
⒈一件衬衫, 原价100元, 现在增加到120元, 增加了百分之几?
一件衬衫, 原价100元, 现在增加120元, 增加了百分之几?
(在完成“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后展示, 让学生体会“增加到”跟“增加”的不同)
2.工程队修一条路, 已经修好全长的, 距离中点12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工程队修一条路, 已经修好全长的, 距离终点12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在完成“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后展示, 让学生感受“中点”与“终点”的不同)
3.一块圆柱体铁块, 底面直径2分米, 高10厘米, 如果每立方分米铁块重7.8千克, 求这块铁重多少克?
(在完成“圆柱体积”教学后展示, 让学生体验单位转化的必要性)
⒋舞蹈兴趣小组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3, 现在又转进7名女生, 这时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 求舞蹈兴趣小组原来共有多少人?
(在完成“比例应用题”教学后展示, 让学生理解在变与不变中, 要把不变量看作单位“1”)
在学生解题前, 我总是要求学生先把题目默读三遍, 然后标出一些关键词语, 悟透题目内涵, 最后列式解答。因为学生默读到位了, 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重视言语, 领会生活用语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可以说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 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用语并不是很规范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为此,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用语与专业的数学术语加以沟通, 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言语是思维的外衣, 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 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因此, 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语表达以及言语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这些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用语。
例如, 在教学“折扣应用题”时, 我专门收集了如下的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用语让学生进行言语表达:
获利20%;利润是20%;打八折出售;赚了20%;亏了20%;优惠20%出售;亏损20%;便宜20%;买三送一。
通过表达与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能把上述生活用语用数学术语表述出来:
获利20%, 就是实际售价比成本多20%;利润是20%, 就是多出来的钱占成本的20%;打八折出售, 就是现在售价是原来的80%;赚了20%, 就是卖来的钱比成本多20%;亏了20%, 就是卖来的钱比成本少20%;优惠20%, 就是现在售价比原来少20%;亏损20%, 表示卖来的钱比成本少20%。便宜20%, 表示现在售价比原来少20%;买三送一, 表示实际所付的钱是商品总价的75%。
这样, 通过多次的表达与交流, 学生对这些生活用语所表达的数学意义就非常深刻了。
又如, 在教学“圆锥体积”时, 我出示了如下的题组:
1. 把一根底面直径6厘米, 长20厘米的圆柱形木条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 求削去了多少立方厘米?
2. 把一根底面直径6厘米, 长20厘米的圆柱形钢条, 锻造成一个底面直径10厘米的圆锥体, 求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3.把一个长20厘米, 宽12.56厘米, 高5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加工成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体, 求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在出示这三道应用题的同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应用题中的三个动词:削成、锻造、加工, 让他们说说这些动词所表示的数学意义。结果通过言语交流, 大家都明白了题中“锻造”和“加工”的意义是相同的, 也就是锻造前后和加工前后的总体积是不变的, 而削成前后的总体积是不相同的。通过这样的重点强化训练, 学生出错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可见, 当学生遇到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用语时,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说理、多表达、多交流, 这样就可以正本清源, 防止出错。
三、注重推敲, 感悟数量关系
数学是由一些术语、一些数量、一些文字及数量关系组成的, 它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特殊关系。在小学阶段, 文字题与应用题是典型的数学应用。因此, 学生在解答文字题及应用题时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些关键词语, 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感悟找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这里的推敲, 是指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 这种“述”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当然, “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 也可以通过用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 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
例如, 在教学“三步计算文字题”时, 我出示了下面这道文字题:
36除以12的商, 去除24与18的和, 商是多少?
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 一个是“除”, 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应该是“商除和”, 列式是: (24+18) ÷ (36÷12) 。“除”这个关键词决定着什么量作被除数, 什么量作除数, 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对此, 我为学生留出了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又如, 在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时, 教材中出现如下这道练
4.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 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
教学此题时, 考虑到“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话是逆向叙述的, 对于易把问题简单化的三年级学生而言, 特别容易造成思考障碍和误解, 使部分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京广中心大厦高还是中央电视塔高。因此,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个关键句, 让学生联系前后的内容, 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 即“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 这样就很容易判断出中央电视塔高, 京广中心大厦矮;然后转换表述方式———变逆为顺, 使条件明朗化, “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也可以说成“中央电视塔比京广中心大厦约高196米”。这样, 条件读顺了, 数量关系也就理顺了, 问题便迎刃而解。
再如, 在进行“工程应用题”教学时, 我出示了下面这道应用题:
一个深2米的游泳池。单用甲管, 20分钟可以注满水池;单用乙管, 30分钟可以注满水池。现在甲、乙两管同时注水, 中间因故障乙管停注2分钟, 注到水面距离池口0.5米处时, 乙管注了几分钟?
这道题比较复杂, 大多学生显得不知所措。对此, 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和条件两个角度进行数量关系的剖析。乙管注了几分钟?就是求乙管的工作时间, 数量关系就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水池并没有注满, 水面离池口0.5米, 说明只注了1.5米的水, 而1.5米又是2米的, 我们就可以把此题的工作总量看作是。而乙管工作的时间, 就是两管同时注水的时间。因此, 我们就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可见, 平常所说的综合法与分析法是推敲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很好策略。
四、加强比较, 理解数学术语
数学术语是反映数学关系的专业用语, 具有很强的学科性, 比较枯燥, 学生既难理解, 又容易混淆。因此, 在数学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后,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采取分组的方式集中展示一些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数学术语, 让学生通过比较、反思, 达到对比分化、沟通辩析的目的, 从而较好地理解这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术语, 为今后的顺利解题做好准备。
例如, 在进行“文字题”的整理时, 我准备了如下的一组题目:
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学关系:A除以B;A被B除;A去除B;A除B。
通过上述题目的练习与反馈, 学生对这些术语的印象就比较深刻, 以后在解答这些文字题时, 正确率就会大大增强。
又如, 在进行“垂线”知识的整理时, 我设计了以下三组题目:
1. 先画一条直线, 然后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和它垂直的直线。
2. 先画一条直线, 然后在直线外点一点, 并通过这一点画一条和已知直线最近的线段。
3. 先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然后画出水平底边上的高。
通过这三个比较练习, 学生对“垂线”、“垂直的线段”、“高”这三个数学术语区分就比较清晰了, 以后遇到同样的题目就不会画的模棱两可了。
再如, 在进行“行程应用题”的整理时, 我先让学生集中体验下列词语的涵义:
相遇;相向而行;同向行驶;相背而行;追及;速度和;速度差;相遇时间。
如果学生对上述术语都能深刻理解, 那么行程应用题的复习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 篇8
关键词:图形概括;简语概括;摘录概括;线段概括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学生不善于审题,不理解题意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应用题中的问题情境蕴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当关系比较复杂时,就需要通过提炼概括把题意转化为一个图形或简明的语句,凭借直观的感知支持抽象的思维,就能充分地理解题意,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充分地理解题意呢?只要加强提炼概括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炼概括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图形概括
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地思考问题的解答”。由于小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他们一般会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法则和数学知识,从问题中得出结论,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学生还应该学会采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与问题相关的条件,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思维的灵活转变,得到思维逻辑性和灵活性的锻炼,使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解决应用题,得出最终结论,得到思维广度的训练。直观的图示可以简单而快速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稿纸上演示,将问题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利用图形把应用题中的情境再现为头脑中的画面,那么就很容易地理解了题意。将一些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就降低了应用题的难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画图的习惯。例如:
小明有5只小球,比小红少2只,小红有多少只?
可以让学生绘制如下图形,概括题意,
小明有:
小红有:
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正确的解法,否则学生容易根据有“比少”两字列出算式“5-2=3(只)”造成错误。所以利用图形概括,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题意,让学生借助图形去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简语概括
简语概括是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语言概括题意。例如:
“一桶汽油30千克,倒出40%,刚好倒出多少千克?”可根据题意引导学生概括为:“求30的40%是多少?”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题目提出的问题,从而准确地列出算式。其实,简语概括在文字题中也经常应用。如“1.2乘以8.5的积,加上27.3除以4.2的商,结果是多少?可以概括为:积加上商,结果是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摘录概括
摘录概括,即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例如:
工人在小工厂做玩具,5个人3小时做了75个。照这样计算,5个人4小时能做多少个?
可以引导学生摘录概括为:
5人 3小时 75个
5人 4小时 ?个
从而使题意被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揭示数量关系。
四、线段概括
线段概括,就是用简洁、明了的线段图概括题意。例如,某小学九月份用电150度,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十月用电多少度?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
九月份:
十月份:
线段图既抽象又直观,它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又有利于学生借助线段图直观揭示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地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以上几种方法是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方法常被教师所代替,这是不可取的,因教师代替学生画图或概括结果只会让学生对这一题有一个理解,不会运用以上各种方法去理解其他题的题意,自然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概括题意,每一种方法概括题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审题的过程,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提炼概括训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当的概括方法,就能使题意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提高概括及审题能力,这样就感不到应用题的枯燥、抽象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春波.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2(3).
【小学生作文审题训练】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11-08
小学作文训练09-24
小学生作文基础训练05-27
小学生作文训练题目06-25
小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12-03
小学生审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07-11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要点08-25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10-27
小学片段式作文训练06-05
小学英语作文写法训练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