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频次(共7篇)
作业频次 篇1
摘要:面对作业工作量居高不下、成本紧张、原油产量不足等现实,人们正在努力寻求一种以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无功低效作业井,确保完成原油产量,实现采油、作业双赢的运行新机制。文章阐述了通过采用“联产联保”创新管理方式,使得采油与作业单位双方找到最大利益结合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联产联保,维护作业,原油产量
1 倒井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针对严峻的原油生产任务,通过对近年来油井维护井次居高不下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将各种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寻找油井维护作业频次高的根源。通过细致地分析、研究发现,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油气开发生产单位与作业施工单位分属2个系统,工作目标不一致,考核指标不同,所以在采油单位倒井后,作业施工单位进行流动作业,对于在倒井和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甚了解,无法掌握区块及单井的特殊情况,而作业过程只由作业队伍运作,采油单位对其没有切实可行的全程监控措施,导致维护作业井次较高,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不仅降低了油井生产时率、影响了原油产量,而且油井的频繁维护作业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严重超支。
(2)注采井网不够完善。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水井套损、井下事故逐年增加,井下技术状况变差,注采关系欠协调,导致油层能量差,油井动液面深。
(3)部分井腐蚀偏磨严重,防偏磨治理不够理想。当前,正常开油井中斜井占开井数的62.3%,平均造斜深度为1 552.6 m,由于动液面较深,泵挂深,无法避开偏磨点,引起管杆偏磨,造成管漏、杆断。
(4)管理措施存在不足。考虑问题单一,处理措施片面,使“一井一策”单井管理措施不细致、不全面。
(5)目前作业过程中下入井下的管、杆、泵、机组有相当一部分是修复后再重新利用的工具使用寿命短,造成检泵周期缩短,油井维护工作量加大。
2“联产联保”模式的提出
为充分调动和发挥采油单位与作业施工单位的技术优势与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井下作业管理水平,达到延长油井免修期,降低油井维护井次,实现油气开发生产单位和作业施工单位双赢的目的,双方进行了横向联合,实行“联产联保”(即:共同承包原油产量任务及保证维护作业工作总量不超额)。考核办法是:采油单位原油产量在年配产的基础上,每超或欠1t,对采油与作业双方各奖或罚50元;维护工作量每升或降1井次,罚或奖作业单位1 000元。把双方利益统一到一个共同目标上来,达到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维护井次、减少产量损失、节约维护资金的目的,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 新模式的实施过程
3.1 加强横向沟通,提高作业质量,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3.1.1 做好油井的调查分析,为合理作业施工打下基础
首先,做好正常井的调查分析。双方技术人员共同对采油单位正常生产井近2年的作业情况、现生产参数、原油物性及现泵效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对多轮次作业井、腐蚀井、油稠结蜡井制定发生倒井后的初步应对措施。其次,在施工前,采油单位将施工井的基础资料、井史、井身结构、出砂情况、偏磨情况等与作业单位进行交底,讨论制订较合理的施工方案。另外,在施工中双方注意查找实际原因,对施工井的各类问题进行追根溯源,思索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对施工中发现的各类有可能影响油井寿命和施工质量的细小问题不放过,进行认真搜集、整理,以便于取得最真实的油井生产基础资料,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工艺措施。最后,检查作业施工单位结合采油单位对进行维护的油井进行跟踪分析,检查作业井是否正常生产,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如有问题发生,双方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是什么环节造成该问题的发生,并现场解决问题。
3.1.2 采油单位与作业施工单位共同进行防偏磨治理
从历年维护油井的倒井原因分类统计中可以看出,因偏磨引起的倒井井数占井筒影响因素的首位,是目前治理倒井的难点,更是影响采油单位开发效果的瓶颈。
采油单位与作业施工单位把对井筒的治理作为工作重点,成立了“油井防偏磨治理工作小组”,加强每口井在正常生产过程及作业施工过程的资料录取工作,为方案设计提供详实、全面的依据,优化各种设计和工艺配套技术,并形成“井史、地面、井筒、地下”四位一体的治理方案和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总结的整体思路。
一是建立每口井的历史台账。从井史中记录每口井在正常生产、倒井时的各项生产数据(包括示功图、动液面、产量的变化及为防止倒井所做的工作等数据),以及在作业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油井的偏磨,在什么位置磨以及磨损的状况,是否有结蜡、油绸、出砂等现象出现)。二是严格实行维护作业设计三级结合制度,使基层队、地质所及工艺所三级技术人员共享资料,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优化作业设计,使问题查得清、原因找得明、设计依据准,措施科学合理。三是通过每周1次的油井维护作业例会,小组成员的集体会诊,集思广益,聚合大家的智慧,运用各种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寻找和制定适合不同井生产特点的治理方案。
通过对偏磨倒井各种起因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加大了防偏磨工艺的投入治理力度。对存在偏磨现象的油井,从井液物性、井筒状况、历次偏磨治理效果、作业现场描述以及区块油藏动态等方面认真分析原因,优选并优化防偏磨配套工艺;针对腐蚀严重的问题,在现场配套措施时,对防偏磨和防腐蚀方法给予同时考虑,实施综合配套措施,使用缓蚀剂;应用HDPE内衬油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对每口偏磨作业井根据其偏磨程度和偏磨位置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
3.1.3 共同分析,准确判断油井不出液原因,扶不出液油井
对于不出液的井,除油管漏液无法继续工作外,双方技术员都要结合分析,多方面找原因,不仅仅根据功图液面判断,而且对于每一口井都要在现场进行洗井、碰泵、试压、转光杆等活动来判断油井不出液原因,然后再做工作。如发生抽油杆脱扣,通过作业施工单位协助用吊车对扣,使油井继续生产,避免了倒井作业;如泵漏时,双方技术员到现场,通过摸排出的一套“憋、碰、控、调、加、洗”不出液井扶开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扶开不出液油井。
3.2 通过注水一体化治理,注够水、注好水恢复油藏能量,降低油井含水,减少偏磨腐蚀倒井
针对断块油藏,油水关系复杂,注采对应率差,长期的注水开发造成了水井井下损坏严重,停注井多,从而导致地层能量不足和注水开发中矛盾越来越突出等问题,从治理地层能量的不足入手,制定了以“注够水,注好水”的指导思想,并实施到具体工作中去,同时结合局部注采井组完善,充分利用水井大修、停注井修复,以及水井的增注、卡改等措施,提高注采比,使断块油层能量保持稳中有升,开发形势明显好转,从而提高井组稳升率和注采对应率,最终解决对应油井的能量供给矛盾,实现老区的稳产。
3.2.1 增加注水方向,提高水驱效果
地层能量的不足,油井泵挂的加深,既增加了油井的负荷,又加大了管、杆偏磨的几率。为了有效减少油井偏磨,工作队伍通过增加注水方向,提高水驱效果,恢复地层能量,从而上提泵挂,降低因偏磨造成的油井维护作业量。
3.2.2 增加注水量,提高注采比,补充地层能量
针对断块油藏的开发特点,抓好油井对应水井的动态调配工作力度,实施有效注水,恢复地层能量。
3.2.3 通过油井转注,实施分层注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随着开发难度的增加,以往那种进攻性大的措施越来越少,即使有部分较好的措施也会因含水的迅速上升,导致产油量速减。而随着断块含水的增加,油井腐蚀、偏磨会日益加剧,从而导致油井检泵周期的缩短,油井维护工作量的增加。因此,工作队伍通过油井转注,实施分层注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通过有效注水,使动液面上升,让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从而有效地减少偏磨造成的油井维护。
3.3 优化油井管理措施
3.3.1 细化一井一策管理,延长油井免修期
一井一策管理也就是单井管理,抓好单井的管理对有效降低油井维护作业井次、井组稳升的培养、断块的稳产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单井为点,以油藏、井筒、地面的管理作为单井管理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全员参与一井一策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的管理局面。地质、工程技术员围绕每一口井的注采对应情况、液量、泵效、泵挂、动液面、黏度、含水、偏磨情况、管线长短、平衡问题、油井地面设备、加药剂情况、工农关系共13个关键点,将油井进行细化分析,为每一口井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班组每一名成员都详细了解所管辖井的生产情况,并每天测电流、测回压(油压),发现变化,及时汇报处理。
3.3.2 优化生产参数,减缓油井偏磨
合理的工作制度是确保油井稳产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油井正常生产的基础。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抽油杆受到的应力大小与冲程、冲次、泵径、泵深4个参数有很大关系,而油稠、出砂、结蜡、偏磨严重、供液差的油井,对工作参数的要求更加严格。长期以来,由于地面管理与地下管理相互脱节,深井泵生产参数运行不合理、部分油井负载大、出砂井油层砂埋、频繁倒井等一系列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为此,成立了参数优化运行工作组,应用工况管理系统软件,以工况图作为宏观指示表,指导单井的管理工作;对工况不合理的油井采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使油井工况逐步向合理区、优良区转变。以“IPR曲线”为依据优化生产参数,使油层、机、杆、泵、工作制度有机协调。每月对油井地面及地下的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优化油井工况管理和治理沉没度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沉没度的治理,优化油井工况。对液面浅、供液能力好的抽油机井利用大泵提液,而对能量差的井实施小泵加深;二是对低产低效井加装的调速电机、抽油机调速装置进行参数调整;三是对损坏的抽油机进行修复,充分利用抽油机的有效冲程,按照“冲程最大化、冲次最小化、泵径最优化”的原则实施;四是对高冲次、低泵效的井,在充分研究油井生产动态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制定合理的生产参数,提高抽油井工作效率。在设备管理上加大了抽油机井“五率”的检查考核力度,对泵挂深、负荷沉的抽油机井,根据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确保了抽油机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油井偏磨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使油井平均免修期由原来的306天提高到了383天。
3.3.3 全方位提高油井综合时率
立足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做到运行快速、高效的原则上,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早、快、实”。即,生产组织上立足在一个“早”字上。处理问题立足在一个“快”字上,措施效果立足在一个“实”字上。技术人员在设备管理上,提出了利用电力检修、油井作业和油井生产不正常时进行设备保养,提高了油井开井时率,减少了由此产生的倒井情况,使油井时率达到了97.4%。
4 实施效果
双方经过共同努力,使油井维护井次控制在年初制定的计划指标内,较计划减少了5井次;超额完成原油产量7 000 t。
(1)每口维护井成本按照10万元计算,节约作业成本50万元。
(2)每吨原油按照1 400元计算产值,增加产值980万元。
作业频次 篇2
1.1 多频次作业井的定义:是指自规定日期上推一年内作业3次或3次以上的作业井。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在多频次井运行管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认识不足, 设计不优化;投入不足;作业监督不到位, 施工质量差;措施增加, 措施后认识不足;技术难度大, 工艺不适应。总体上来说, 对多频次作业井的重视不够。
1.2 多频次作业井出现原因分析
1.2.1 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目前在作业生产管理中, 尚无统一的多频次管理机构, 导致针对多频次作业井频繁出现等问题存在没有分析、统一的进行治理。
1.2.2 无合理的多频次预警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多频次井治理台帐, 无法对二次及以上多频次作业井进行相关多频次井作业井次的统计等工作, 导致基层技术人员在编写设计是没有进行优化和对作业井多次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造成油井短期内再次失效, 形成多频次作业井。
1.2.3 缺乏多频次作业井台账
没有多频次治理台账导致各生产单位在统计多频次作业井数时资料误差较大, 上报的多频次作业井数与实际发生井数严重不符, 不但影响了其内部对多频次作业井实际发生井次的了解, 更严重影响了各级部门领导对于多频次作业现状的掌握与判断。
2. 开发多频次作业井统计软件
为此, 针对油井作业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摸索多频次井出现的规律, 为减少多频次的产生和降低油井维护率提供切实可靠依据。
2.1 软件开发语言的选择
P H P, 一个嵌套的缩写名称, 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 (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 的缩写。PHP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PHP独特的语法混合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新的语法。它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的执行动态网页。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 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 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要高许多;与同样是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JavaScript相比, PHP在服务器端执行, 成分利用了服务器的性能;PHP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 所有的CGI或者JavaScript的功能PHP都能实现, 而且支持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
2.2 软件模块的开发
通过近几年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 油井作业数据库已建成相当规模。针对油井作业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多方查找资料, 利用网络编写了计算机软件。提取相关作业信息建立了多频次治理数据库, 每月定期进行作业次数的统计;针对各生产单位多频次井的实际特点进行归纳分类, 建立多频次井治理台帐。
2.3 查询数据模块的开发
2.3.1 模块一:油井作业次数统计
功能:通过提取油井作业信息, 进行统计和分类, 实现对3000余口油井当月上推一年内的作业井次。将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后以网页形式发布, 为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油井作业井次数据。
2.3.2 模块二:作业预警及作业进度监控
功能:通过提取油井设计和作业进度资料, 进行统计和分类, 实现对多频次作业井的预警、优化设计和施工进度的实时查询, 对已出现的多轮次井实行作业跟踪, 对即将出现的多频次实行预警, 设计了多频次月度监控曲线, 建立多频次井网页, 方便各生产单位查询和分析工作。为各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及时的油井作业信息, 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3. 优化管理流程, 完善管理制度, 保证多频次井按规划运行
一是将规划运行指标及实际运行指标挂在生产单位主页上, 监控各生产单位月度多频次治理实行全过程管理。
二是深化设计预警机制:持续深化设计预警机制, 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编写责任心。
三是开展技术会诊、强化技术交流:季度定期开展技术会诊, 下入各生产单位了解其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及时进行设计优化及新技术讲解,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设计优化编写能力, 为减少多频次作业井的出现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是严格多频次作业井施工条件选择, 对于维护井作业半年内禁止再上作业。成立多频次治理专家组、全面管理多频次治理工作。项目组由部门领导协调组织, 工艺所牵头, 作业管理中心、注采科、地质所和采油矿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对采油厂所有2次及2次以上作业井的工艺、地质设计进行管理, 研究治理方案, 制定治理对策。
对于上修井当天发现的复杂打捞等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会诊, 优化作业工序、提高解卡打捞成功率, 实现作业成本的合理投入。通过实行疑难上修井专家会制度, 强化井下作业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运行管理。强化设计“四位一体”的结合工作, 从源头保证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提升井下作业设计水平, 切实加大设计优化力度, 提高工序一次成功率, 缩短作业占井周期, 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经济效益评价和存在问题
通过建立多频次作业井预警机制和相关治理台帐, 对产生的多频次井进行分类治理, 进一步压减了多频次作业井井数。采取科学管理协调运作, 单井平均检泵周期延长30天, 500口井少作业30次, 单井作业成本按照10万元计算, 节约作业成本300万元;由于采油时率延长, 油井的有效生产时间可以延长120天, 单井产量按照3吨计算, 则可以多产油360吨, 以原油价格2000元/吨, 采油成本800元/吨计算, 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9.6万元。
在提高机械采油的作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使抽油机井机采系统配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设备配套能力增强, 同时减少作业井次, 节约了作业成本, 同时保持较高时率, 减少作业占产, 效益显著, 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同时探索出一条系统的、成熟的提高机采系统作业管理、有效的配套技术和管理运行经验。
摘要:针对多频次作业井造成油井作业工作量居高不下和没有多频次井治理台账导致各生产单位在统计多频次作业井数时资料误差较大等问题, 开发计算机软件, 建立多频次作业井治理数据库, 可实现定期进行分生产单位累计多频次井作业次数的统计, 并建立多频次作业井治理台帐, 针对各自多频次井的实际特点进行归纳分类, 建立了月度监控曲线上网, 方便对已出现的作业次井实行生产跟踪, 对即将出现的多频次井实行预警。
作业频次 篇3
近日, 央行公布了201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从细分数据看, 移动支付业务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业务金额接近4万亿元, 增速连续5个季度超过200%, 全国消费者平均每天用手机买单达444亿元。其中, 一季度移动支付业务6.59亿笔, 金额3.89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32.20%、255.37%。
但报告调查显示, 受到国内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够丰富, 以及用户对安全问题担忧的影响。27.7%的移动支付用户月均使用频率不足1次, 20.7%的用户月均使用1次。不过, 民众对移动支付热情很高。近55%的民众使用过移动支付, 近58%的民众愿意尝试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作业频次 篇4
(一) 研究方法
1. 实验对象
为获得真实的数据, 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学校的六年级3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及步骤
(1) 在上完PEP小学三年级英语 (上册) 后笔者命题对该班36名学生进行统一测验 (百分制) 。
(2) 根据测验成绩将36名学生分为4个教学小组, 4个小组的平均分具体为64.44, 63.55, 64.22, 64.00, 经方差分析, 各小组平均分数无显著差异 (F (3, 32) =0.003, P=1.000) 。
(3) 以PEP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 (下册) 第一单元为授课教学内容, 笔者在课堂上对4个区组进行不同频次的提问, 并详细记录每节课的提问数据。
(4) 在PEP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 (下册) 第一单元上完后用同一份试题对该班36名学生进行单元检测 (百分制) 。
(二) 实验结果
经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 结果如下:
1. 不同组别被试提问频次
从表1中可知, 对4个教学小组的课堂提问频次有所不同, 第一、二小组提问频次明显少于第三、四小组, 第四小组的同学平均每节课被提问了5次。
2. 经不同提问处理后的4组学生的学业成绩
注:第一组有1名学生因感冒未参加考试, 故信息缺失。其平均分为总分除以8所得。
由表2可知, 第四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比第一、二组平均分高出近8分;第三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比第一、二组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分高出4分。第一、二两组成绩相当。但经方差分析, 各组成绩相差不显著 (F (3, 31) =0.412, P=0.745) 。
(三) 分析与讨论
研究中通过区组试验设计尽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影响。
数据显示, 提问次数高的第三、四教学组其小组平均分明显高于提问频次较低的第一、二组。所以, 本试验中第四组比第一、二两组高出的8分可以认为是由操纵提问频次这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所引起的, 如平均每节课上对第四教学组的提问频次要高出第一组3次。
尽管经方差分析显示, 四个组别经试验处理后的成绩并无显著差异,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小组内被试人数较少和小组内部的变异所造成的。根据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两个组别之间若平均分差距5分以上仍然可以认为其学业水平之间是有实质差异的。
(四) 结论
作业频次 篇5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 (总第7卷) 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各类学术期刊引文数据为基础编制而成。2008版共收录了期刊6631种, 分为5大辑260个类目进行排序。《中国高教研究》在高等教育类目中, 总排名第3;总被引频次4006, 排名第3;他引总引比0.98, 排名第2;影响因子1.841, 排名第4;即年指标0.436, 排名第2;5年影响因子1.404, 排名第6;h指数26, 排名第4;Web即年下载率78.1, 排名第4。《中国高教研究》与《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频次4490) 、《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频次4218) 因遥遥领先的高“总被引频次”列在该类目 (均值1377) 的前3名,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类3大权威期刊。
作业频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病区护理人员17人。学历:大专及以下10人, 本科7人;工作年限:l~4年3人, 5~9年10人, ≥10年4人。2011年7-12月, 病区床位53张, 日均收治病人53例。
1.2 品管圈活动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
QCC小组成员共12人, 确定QCC小组名称为星心圈, 选出圈长1人 (由高年资护师担任) , 设辅导员1人 (由护士长担任) 。圈长负责对品管圈的活动进行管理和统筹安排;辅导员负责对品管圈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圈员参与活动中每个步骤的实施以及轮流负责某一步骤的计划安排。确定星心圈活动主题为降低病区呼叫铃频次。QCC活动实施时期为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1.2.2 分析使用呼叫铃现状和设定目标
活动初, 星心圈对病区呼叫铃使用做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液体更换、输液结束约占75.0%;输液故障 (液体不滴、外渗、输液器外渗、输液皮管滑脱) 约占15.0%;专科护理需求 (口腔护理、测量体温、雾化吸入) 约占4.0%;病情变化约占3.0%;要求更换床单约占2.0%;患儿玩耍床头铃约占1.0%。根据数据, 星心圈分析了呼叫铃过于频繁的原因主要是: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还有欠缺, 导致输液迟、换瓶迟;护士人手配备不是很充足, 导致高峰繁忙时段很难兼顾病患;病区宣传欠缺, 导致呼叫铃被滥用。根据现状, 星心圈设定了改进目标: (1) 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减少呼叫铃被使用的频次, 让病区环境的改善能有一个直观感受; (2) 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管理, 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树立良好的科室病区氛围。
1.2.3 对策及实施
(1) 制定应铃服务流程。召开科室会议, 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重视应铃的重要性。规定应铃程序, 应铃后及时熄灭红灯, 防止干扰呼叫铃显示牌的显示。上午增加一个班次, 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并了解患儿及家长需要, 从而降低呼叫铃的使用。相互督促, 多个铃应铃时相互告知病人应铃床号, 避免重复应铃。
(2) 减少穿刺时助手协助的人数。穿刺困难患儿选在中班就餐前进行穿刺, 以避免特殊时段应铃人员过少。穿刺特别困难患儿选择合适时段穿刺, 减少穿刺者急躁心理, 尤其减少11点及4点半效应。
(3) 明确班次职责, 弹性排班, 适当增加巡视班。明确三组中班的职责, 三个中班分别管辖三个责任组, 重点做好本组的输液换瓶工作及护理。巡查输液过程, 及时更换液体及做好相应的护理。增加一位护士排一上午巡视班。
(4) 加强健康宣教, 制作健康知识宣传栏。责任护士经常下病房宣教, 在病房、走廊各处, 制作图文并茂、醒目的常见疾病知识宣传栏。
(5) 及时提供专科护理。召开科室会议, 强调主动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首次护理操作干扰后, 及时了解家长所做事情, 初步预算处理时间, 必要时协助处理, 在预定时间前再次主动提供护理、操作。短时间外出者, 放置温馨提示告知, 使家长及时了解护理动态。
1.2.4 品管圈效果评价
QCC成员专门设计了一个表格来收集数据, 每应铃一次就在表格上划一道杠, 要求所有上班同志, 每次应铃都有正确的记录。
1.2.5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 P S S 1 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星心圈的管理, 病区内日均呼叫铃的次数从活动前的360次下降到182次。53张病床QCC活动前期 (8月1-7日) 日均呼铃次数 (3 1 0±2 5) 次, 活动中期 (9月1 5-21日) 日均呼铃次数 (250±27) 次, 活动后期 (11月8-15日) 日均呼铃次数 (182±20) 次。QCC活动中、活动后日均呼铃次数较活动前明显减少:改善前与改善中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87, P<0.01) 。改善后与改善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 9.1 1, P<0.01) 。
液体更换、输液结束呼叫次数从活动前6个月的1628次下降到920次, 输液故障 (液体不滴、外渗、输液器外渗, 输液皮管滑脱) 从326次下降到189次, 专科护理需求 (口腔护理、测量体温、雾化吸入) 从87次下降到63次, 病情变化由64次下降到50次, 要求更换床单由44次下降到25次, 患儿玩耍床头铃更是从22次下降到13次。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3], 成员们在活动过程中都感觉受益颇多。 (1) 在星心圈组建、工作的过程中, 圈员通过讨论, 拟定和实施相应对策, 如服务程序规范化, 开展“主动服务六在前”活动, 锻炼了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 提高了本身的业务水平。 (2) 星心圈的开展使科室的排班模式趋于固定, 每班做好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责任到人, 方便了管理提高了效率。 (3) 制作各种小儿常见疾病的宣传栏, 并落实护士长及质控护士的监督检查, 制作温馨提示卡, 主动了解病人需要;这些活动加强了医护人员与病患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意识,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及时给病人提供有效的服务是护理工作的目标, 提供温馨、宁静、舒适的病区环境是病室管理的目标, 两者是共存共依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是护理工作的主题, 面对着需求越来越多的患者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 保证服务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尤为重要。良好的环境是病人接受医疗服务的重要前提, 因为在良好的环境中, 病人的生理心理稳定, 利于疾病恢复, 同时有利于护士整体的职业发展, 减轻护理人员的疲乏和心理压力, 提高其工作满意度[4]。护理组成员要更进一步地探索新的、积极的管理方式, 将良好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素质。
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 病区内呼叫铃使用各项原因所占构成比虽然无多大变化, 但各个项目呼叫铃的真实使用频率都已大幅度下降, 确实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达到了设定目标, 改善了病区环境。星心圈组不会因为这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每位成员会一直将已经取得的成果贯穿职业生涯并且不断确定新的成绩。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儿科病区呼叫铃频次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 确定降低儿科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为活动主题, 对病区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 找出病区呼叫铃使用频次高的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病区内日均呼叫铃的次数从360次下降到182次。结论 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 病区内呼叫铃使用各项原因所占构成比虽然无多大变化, 但各个项目呼叫铃的真实使用频率都已大幅度下降, 确实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达到了设定目标, 改善了病区环境。
关键词:品管圈,呼叫铃,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四花, 林芬, 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60-61.
[2]章国芬.运用护理干预手段减少病区呼叫铃频次的效果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977-978.
[3]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 2011, 9 (4) :1090.
作业频次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6例, 选择医保患者158例作为本次观察分析对象。
1.2 研究内容
本次观察的目的是探讨脑梗死医保患者住院频次的影响因素, 包括每位患者每次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年龄、性别、人员类别、收入水平, 其中收入水平按月平均收入 (低于800元、800~1 200元、1 200元以上) 分为低、中、高3个档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1.5软件包对所收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
脑梗死医保患者住院频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每位患者住院费用、年龄、人员类别、收入水平, 随年龄增加、 收入水平的提高, 住院频次增加。见表 1。
3讨论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发病率在我国持续上升, 且复发率高、预后差[1]。本文旨在探索一套适应我国医保政策, 创新支付机制, 从医保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预防疾病的发生, 促进健康, 降低发病率, 达到控制住院频次, 提高医保经费的利用率。
3.1 从医保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我国医疗保险处于基本水平、广泛覆盖的初级阶段, 属于被动医疗模式, 在个人帐户中没有明确的慢性病管理项目。医疗保险应以促进参保人的健康为最终目的, 而不应仅仅是在疾病发现后给予一部分费用补偿[2]。将单纯的事后支付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管理和事前支付, 能够改善和提高参保人的健康状况, 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所以, 从医保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是非常必要的[3]。
3.2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将慢性病患者放到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管理, 由社区全科医师实施, 医疗保险为慢性病社区服务买单, 通过购买服务, 引导社区发展慢性病管理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站最明显的优势是地理可及性, 且医师与居民接触次数增多, 容易产生良好的医患关系[4]。
医疗保险把慢性病管理的重心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 同时还可以控制慢性病患者大量涌入规模较大的医院, 预防疾病的发生, 控制住院频次, 进一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保经费的利用率, 使卫生资源管理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摘要:目的:就脑梗死医保患者住院频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便更好地开展医疗保险工作, 为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者住院信息数据, 从每位患者每次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年龄、性别、人员类别、收入水平等方面对其住院频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医保患者住院频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每位患者住院费用、年龄、人员类别、收入水平, 随年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 住院频次增加。结论:从医保统筹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预防疾病的发生, 促进健康, 减慢慢性病的进程, 从而降低发病率, 达到控制住院频次, 提高医保统筹费用利用率的目的。
关键词:脑梗死,医疗保险,住院频次,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包卫华.浅谈医疗文书签字与法律责任 (J) .中国病案, 2006, 7 (4) :24-25.
[2]郑巧灵.呼唤健康管理新理念 (J) .中国社区医师, 2004, 20 (2) :5.
[3]刘伟.医保经费用于慢性病管理的可行性探讨 (J) .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2) :34.
【作业频次】推荐阅读:
被引频次论文06-05
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08-27
高空作业作业指导书10-09
作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一章作业11-04
接触网作业安全员作业标准指导书10-21
重型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一日作业程序05-26
作业规定10-23
作业工艺10-14
农机作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