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频次论文

2024-06-05

被引频次论文(精选3篇)

被引频次论文 篇1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 (总第7卷) 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各类学术期刊引文数据为基础编制而成。2008版共收录了期刊6631种, 分为5大辑260个类目进行排序。《中国高教研究》在高等教育类目中, 总排名第3;总被引频次4006, 排名第3;他引总引比0.98, 排名第2;影响因子1.841, 排名第4;即年指标0.436, 排名第2;5年影响因子1.404, 排名第6;h指数26, 排名第4;Web即年下载率78.1, 排名第4。《中国高教研究》与《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频次4490) 、《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频次4218) 因遥遥领先的高“总被引频次”列在该类目 (均值1377) 的前3名,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类3大权威期刊。

被引频次论文 篇2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疾病难题为目标的生物医学研究是21世纪的前沿领域,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交叉学科领域。在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医学研究方面,医院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最前沿,也是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的关键平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支持,医院需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方法或技术,或者与其他研究机构协同攻关。科研合作是提高科研水平、实现优势互补甚至开拓全新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1]。

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献计量学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对一定国家、机构、人员、学科等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以总结普遍性的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广泛采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论文数量不能体现论文的质量,而影响因子是ISI用于评价期刊的一项指标,评价每篇论文的研究水平并不恰当。2005年,物理学家Hirsch提出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发展潜力,主要用于评价个人,而且更适用于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对普通科研人员的鉴别力差[2]。被引频次可以体现论文的受关注程度,但与论文发表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的论文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李玲等采用年篇均引用次数评价我国化学学科杰出青年人才的论文产出情况,尝试克服这一缺点[3]。美国学者采用引文影响力(Citation Impact)为评价指标,系统分析了美国662所大学在30年期间的论文合作情况,有力地论证了科研合作的重要性[4]。

国内的科技管理政策多年来一直强调科研合作,但还缺乏通过文献实证分析对科研合作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含香港、澳门地区,不含台湾地区)所属医院在2000—2009年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参考,采用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等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医院近年来的科研合作情况,希望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能为国内医院制订科研政策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论文数据来源于ISI Web of Science网站SCI-Expanded数据库收录的研究论文。检索条件:作者地址同时包含Hosp和Peoples R China,期刊出版年在2000—2009之间,文献类型只包括Article,Letter和Review三类,数据库选择SCI-Expanded,数据更新至2011年7月30日[5]。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59,069篇。本文下载了所有论文的数据库条目,每篇论文主要用到的字段包括:地址(C1)、责任作者(RP)、出版年(PY)、学科分类(SC)、被引频次(TC)等,进一步计算分析获得每篇论文的合作单位数量、第一完成单位等信息,并据此对论文的合作状态进行分类。

在论文被引频次的基础上,衍生出两个衡量研究成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篇均被引频次是指某一年度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的平均值;高被引论文占比是指某一年度所有论文中,被引频次高于篇均被引频次的论文数量所占百分比。所有统计分析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中进行。

3 结果与讨论

3.1 医院论文合作基本情况

论文发表数量是衡量基础研究成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2000—2009年的10年期间,中国各个医院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共59 069篇,其中绝大多数为Article类型,有54 405篇,Letter和Review分别有2 630篇和2 034篇。由一家医院独立完成的论文共有16 337篇,而由医院参与合作完成的论文共有42 732篇。10年期间医院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而多个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数量增长尤其显著,合作论文占总论文数的比例由2000年的62%增长到2009年的72%(如图1 a所示)。根据统计可知,参与论文的合作单位数量最多达236个,但超过99%的论文合作单位数量不超过10个。

在科研活动中,临床医院可能与其他医院合作,也可能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而后一种情况所发表论文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前者(如图1 b所示)。医院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论文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67%增长到2009年的74%,论文数量则由810篇增长到7 984篇,增长了近10倍。

参与国际合作是跟踪学术前沿、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方式。从图1 c可以看出,医院参与的科研合作还是以国内合作为主,国际合作论文的绝对数量在10年期间有大幅增加,但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38%降低到2009年的34%。从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来看,有51 024篇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是中国机构,占论文总数的86%;其他第一完成单位数量较多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3 498篇,日本981篇,英格兰503篇,德国476篇,澳大利亚440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科技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在飞速增长。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2000至2010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约72万篇,2009年SCI收录中国论文数量已排名世界第二位[6],其中,临床医学是SCI论文数量排名第4的学科,基础医学排名第7。本文统计的医院参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增长趋势。临床医院的工作已经逐渐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当然,在强调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逐步提高对研究论文质量的重视。

3.2 论文被引频次与合作单位数量的定量关系

论文被引频次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评价研究成果质量的指标。大多数研究论文的被引用都是在研究成果被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被引频次一方面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受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参与研究的机构和人员的学术水平。因为基础研究工作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可以推测某一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在后期发表的论文中很有可能引用自己前期的工作,合作对象的不断变化则可能导致这种引用关系出现类似“链式反应”的增长,所以参与合作的单位数量越多,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初步分析可知,在同一年发表的论文中,合作完成论文的被引频次要显著高于医院独立完成的论文。对医院每年所有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合作单位数量进行线性拟合的结果如图2所示。鉴于合作单位数量大于8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不足1.5%,此处只分析合作单位数量在1~8之间的论文。

(y—篇均被引频次;x—合作单位数量)

从图2可以看出,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合作单位数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R2值在0.7320~0.9744之间,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参与论文的合作单位数量越多,论文未来可能的影响力就越大。线性拟合的斜率表明,不同年度的篇均被引频次有所不同,从2003年到2009年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一般情况下,论文发表越早,被引用的机会越多,但对于发表在十多年以前的论文,由于科学界研究热点的转移,受关注的程度可能也会减小。

为了减少发表年度的影响,改进篇均被引频次这一评价指标,本文进一步尝试采用各年度高被引论文占比与论文合作单位数量进行线性拟合,相应结果如图3所示。与图2对比可知,各年度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与合作单位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更好,R2值在0.8044~0.9863之间。2002年到2009年的直线斜率较为接近,说明这一指标受发表年度的影响不大。

(y—高被引论文占比;x—合作单位数量)

唐崇敏等人提出用“高引文”数量及其占论文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各国的论文质量[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09年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提出了“表现不俗论文”的概念,即论文发表后的被引频次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8]。本文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可以看作这些概念的引申。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两种评价指标的分析都表明,论文合作单位数量越多,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科研合作的角度来看,对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论文的合作对象、合作方式等。

3.3 跨学科合作对医院论文的影响

根据参与论文的合作单位的性质,可以把本文所统计的论文分为医院与医院合作(Hosp—Hosp)和医院与非医院合作(Hosp—Other)两类,后者是跨越了学科大类的合作研究。分别以两种评价指标比较2000—2009年这两类合作论文的影响力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Hosp—Other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要远大于Hosp—Hosp合作论文,高被引论文占比也同样具有优势;有所区别的是,Hosp—Other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从前几年的20多逐步降低到2009年的5以下,而高被引论文占比则始终维持在35%左右,Hosp-Hosp合作论文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则维持在20%左右。

刘仲林等人的统计发现,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在20世纪颁发了91次,其中有48项是物理和化学的技术理论向生物和医学领域转移及渗透的结果,占总颁奖次数的53%[9]。因此,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对提高医学原创性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文的统计,近年来医院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科研合作的作用,医院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日益宽泛。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学科分类,本文统计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既有临床医学学科如肿瘤学、内科医学、肠胃与肝脏病学、心血管病学等,也有基础学科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化学等。对于高校的附属临床医院或教学医院来说,与高校的合作可能更具有先天优势,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也更有可能产生重要的成果[10]。

3.4 国际合作对医院论文的影响

根据参与论文合作单位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把本文所统计的论文分为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两类,同样分别以两种评价指标比较2000—2009年这两类合作论文的影响力情况,如图5所示。国际合作论文的高被引论文占比为40%~48%,而国内合作论文则只有21%~27%,相差几乎一倍。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类似,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要远大于国内合作论文。

我国医院在国际合作的力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及增长趋势都不及国内合作论文(如图1 c所示),但上述数据表明,参与国际合作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支持高校博士研究生公费出国留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来华工作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积极性。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国内的医院也会更多地参与国际科研合作。

4 结论

本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9年期间中国医院参与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各年度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与合作单位数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医院参与科研合作,尤其是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与国外机构合作能够显著提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因此,医院的科研工作要鼓励与不同学科研究机构的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要鼓励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医院的科研工作离不开临床实践,通过科研合作,充分发挥医院及其他各类机构各自的特长,解决临床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是提高临床医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C BARTNECK,J HU.The fruits of collabora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field[J].Scientometrics,2010(85):41-52

[2]J E HIRSCH.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output[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5,102(46):16,569,572

[3]李玲,钟灿涛.学科发展评价的新视角——从杰出青年人才的计量学指标看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8-13

[4]B F JONES,S WUCHTY,B UZZI.Multi-university researchteams:Shifting impact,geography,and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J].Science,2008,322(21):1 259,262

[5]ISI.Web of Science[EB].(2011-07-30)[2011-08-01].http://isiknowledge.com/wos

[6]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

[7]唐崇敏,官建成.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我国科学论文产出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2):113-118

[8]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

[9]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6):105-109

被引频次论文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被引频次

引言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包含各种各样与计算和信息处理相关主题的系统学科,从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等等,到更具体的主题如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和硬件等。计算机科学类核心期刊的研究范围已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是计算机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主要报道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等内容,以研究学术交流为宗旨,是科研人员利用较多且价值很高的一种情报源。根据2011年所列入的“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类核心期刊,选取《软件学报》等10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这10种期刊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于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对期刊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方法中每种期刊的排名也各不相同。从数据采集方法来看,有载文法、文摘法、复制法、借阅法和引文法等。从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来看,有加权平均数法、百分比累积法、逻辑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用引文法评价期刊又可采用多种指标,如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自引率和自被引率指标等[1,2]。本文仅就引文法中两个最常用的评价指标即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对计算机类10种核心期刊进行评价探讨。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缩写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是指某种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的被引用频率,是用来衡量此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质上它就是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为某年,(Nk-1+Nk-2)为此刊在前一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nk-1+nk-2)指的是该刊在k年内的被引用次数。某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则即其刊载文献的被引用率越高,也就说明这些被引用文献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较大,此外也反映出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较高。

被引频次(citation frequency),直接反映出期刊在科学交流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反映出该期刊所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出该期刊总体受重视和被使用的程度,以及该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频次一般是指以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来源期刊)为基础而统计的特定对象被来源期刊所引用的总次数。也可以是自期刊创刊以来全部论文在某一年被引用的总次数(绝对数量指标)[3]。

本文的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维普的期刊评价系统,被引频次数据来源于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数据选择的时间区域是1994~2011年,二者统计数据时间为2012年6月20日。

1 分析

表2中列出了计算机科学类10种刊物从1994~2010年的统计数据。

从2010年的影响因子来看,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位居第四至第九的分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为0.2904,位居最后。

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软件学报》为23.96,位居第一;《计算机学报》为19.45,排第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为13.58,排第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分别列为第四至第九;《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为3.61,为最后。

从总被引频次来看,《软件学报》为102678,位居第一;《计算机应用研究》为96067,排第二;《计算机应用》为85769,排第三;《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分别列为第四至第九;《计算机工程与科学》为23676,为最后。

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这两个指标都是用引文量的多少来评价期刊的,只是两种指标所反映出的问题各有侧重。影响因子主要反映了期刊近期的状况,指的是特定年度中某种期刊论文被引量与该特定年度期刊论文可被引量之比。此外,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因出版周期、期刊刊龄、篇幅等因素而产生的体现在引文次数上的偏差,仅仅体现了该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而被引频次主要反映了期刊包括近期状况在内的历史状况,因其统计的是某刊历年刊载的论文在某年度被引用的总次数,这一指标可弥补因载文量过多而导致的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4]。

目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引用次数作常常是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一些评价机构作为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水平高低的一种重要评价指标。但是,期刊的影响因子或者论文的被引次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果不加任何区分,用同一指标加以评价,显然有失公允[5]。

综上所述,《软件学报》综合排名第一;《计算机学报》位居第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综合排名第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并列第四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分别排名第六至第九名,《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综合排名为最后。

参考文献

[1]王金秀,潘黎明.纺织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5):80-81。

[2]张德存.文献计量的一种新统计方法[J].情报科学,2005,23(3):389-395,409。

[3]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14。

[4]张凤武.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之比较——以生物科学类期刊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9):246-247,261。

上一篇:翻译的文化转向下一篇:拍卖与收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