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讨论(精选12篇)
方法讨论 篇1
摘要:灌浆方法与方式有多种, 文章分析了不同情况对它的选用, 不强调偏重采用那一种, 而是要根据岩体裂隙透流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来选用。在保证质量的前题下, 要减少事故, 缩短工期, 降低成本, 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是选用灌浆浆方式方法的原则。孔口封闭法是我国的一种创新, 有很多优点, 是一种有优势的灌浆方法, 愈来愈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灌浆方法,孔口封闭法,灌浆方法的选用,灌浆方法与质量
前言:
灌浆为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 广泛用于各种建筑地基的处理, 发展非常迅速, 人们在不断的探索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 进行各种探讨是促发展。如果能引发各种不同的意见, 则人的认识会得以提高。
1 灌浆方式的选择
1976年以前基岩帷幕灌浆比较强调采用循环式, 1994年以后, 才逐渐放开, 规范改写可说明。.DL/T5148-2001第6.4.2灌浆规范中规定:“帷幕灌浆宜采用循环式, 也可采用纯压式”。“浅孔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 而不是“优先”或“应当”采用纯压式。在SL62-94 P10规范中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重申了“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式”。因此, 对灌浆方式应有清楚的认识。要根据各种情况来决定采用什么方式灌浆。
1.1 循环式灌浆
循环式灌浆是指浆液始终保持着循环, 要求泵排量大于岩石吸浆量, 进入孔段的浆液, 一部分进入裂隙而扩散, 余下的浆液返回地面, 可重复使用。所有灌浆段内的浆液始终保持循环流动状态, 随着灌浆时间的延续, 吸浆量的递减, 浆液的流速会越来越大, 可减少孔段内水泥颗粒的沉淀, 也不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有利于提高灌浆质量与效率。所以在“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或者是DL/T5148-2001) 中, 都明确指出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式。
1.2 纯压式灌浆
纯压式灌浆是浆液向孔内的岩石裂隙中扩散, 人为控制不让浆液返回, 即所谓“只进不出”。随着灌浆时间的延续, 较长时间的灌注后, 吸浆量逐渐减少, 灌浆段内的浆液流速逐渐降低, 此时浆液中的水泥颗粒易于沉淀, 有可能堵塞到裂隙口, 影响灌浆质量, 而且容易引发“固管”事故。所以, 这种灌浆方式只适于大裂隙, 大渗透量的地层, 同时也不适于深孔灌浆。
2 不同灌浆方法的特征
为适用千变万化的地质情况, 出现了多种灌浆方法, 不同的灌浆方法要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如果所选方法不当, 也可能事倍功半, 无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选择灌浆方法的同时, 还应注意选择合理的灌浆方式。
2.1 自上而下灌浆法
自上而下灌浆法主要用于岩石破碎的基岩, 节理裂隙发育, 成孔时冲洗液漏失严重, 以至钻进过程不返水, 而且经常出现掉块, 引发卡钻事故, 钻孔孔壁很不稳定。或者是全孔分布有易劈裂岩体, 或者是松散的覆盖层, 这样的地层用自上而下的灌浆方法, 可以使地层自上而下的被水泥浆固结, 易于栓塞对试段封闭的有效性, 不必担心浆液绕塞渗漏, 影响质量或引发“固管”事故。
根据孔壁的稳定情况, 可选用待凝或不待凝进行灌浆, 以前的规范规定是必须待凝。由于灌浆工程为群孔施工, 孔距相粼很近, 均在混凝土面板上施工, 或者是在轻轨上安装钻机, 搬家方便快捷, 费时很少, 加之施工分序进行。所以, 待凝并不担搁太多时间。1983年这个待凝作了修改,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时, 孔口无涌水的孔段, 在灌浆结束后, 一般可不待凝, 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或在孔口有涌水的地段, 则宜待凝, 其待凝时间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SL62-9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P10) 。
在上段已经灌注的情况下, 加大灌浆压力不会带来事故蔽患, 而且可以得到好的灌浆质量。
由于分段灌浆, 对水泥灌入量计算较准确, 压水试验成果也较准确, 有利于成果的分析研究。
自上而下的分段灌浆方法栓塞是逐段下入的, 多采用循环式灌浆。所以, 只能采用双管式灌浆栓塞 (如图1) , 孔径必须适当增大, 增大孔径提高了成本, 影响了工期。
耗浆量特别大时, 可考虑采用纯压式自上而下灌浆, 采用单管顶压式灌浆塞 (如图2) , 操作简单, 只需用送浆管 (即钻杆) 向下加压, 就可使胶囊胀出, 隔离开灌浆孔段, 从三通向孔内灌浆。但在灌浆段隔离无效时, 需提出孔口, 更换顶管长度, 才可重新进行试段隔离。不过上段已经灌注浆液封凝, 出现隔封失效的情况一般很少。
2.2 自下而上灌浆法
自下而上灌浆法是在成孔后, 由钻孔底部逐段上移进行灌浆, 适用以下情况:岩石比较完整, 裂隙不发育, 地质情况比较简单。成孔过程比较顺利, 没有出现或者很少出现掉块卡钻、夹钻等事故。钻孔上部有易劈裂岩体等, 宜采用此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工序简化, 工效较高。但此方法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由于终孔后才自下而上灌浆, 钻进延续时间较长, 整个钻孔的裂隙容易受到岩粉的堵塞, 给灌浆效果造成影响, 孔段愈上影响愈大。如果加大灌浆压力, 则容易发生浆液绕塞渗漏, 增加“固管”事故的机率, 如果不提高灌浆压力, 则裂隙有可能冲不开, 可能影响灌浆质量。
岩石比较完整时, 一般吃浆量较小, 采用纯压式灌浆的话, 孔内浆液流动速度很慢, 极容易发生“固管”。所以, 应多采用循环式灌浆。
采用自下而上循环式灌浆就必须用双管栓塞, 同时孔径要适当加大, 要留出栓塞以上灌浆管与孔壁之间的间隙, 以便监测栓塞密封的可靠性, 浆液一旦泄漏上返, 所带来的后果远比自上而下栓塞返浆的后果严重, 将会影响到整个孔的灌浆质量, 灌浆段会因灌浆压力的卸漏, 使浆液的扩散半径达不到设计的范围, 孔与孔之间形不成帷幕。上部待灌段, 会因为返回浆液的流经, 而将裂隙口堵塞, 同样会影响到灌浆帷幕的形成, 这都是严重的灌浆质量问题。
如果是充气栓塞灌浆, 多了一条气管路 (如图3) , 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目前的充气栓塞只能用于纯压式, 那就是说它的应用范围还只适于固结灌浆。
采用纯压式灌浆, 射浆管要下到距孔底0.5m, 在吃浆量小的情况下, 又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因为栓塞在底部, 很难实现射浆管的旋转与上下活动, 来预防“固管”。
基于自下而上灌浆法的居多弊端, 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小浪底成千上万的灌浆孔中, 只有1个试验孔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灌注。而且为防止“固管”事故, 以塑料管代替射浆管。
2.2 综合分段灌浆法
综合分段灌浆法是一种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 而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灵活地组合进行灌浆的方法, 充分的利用各自的优点, 来提高灌浆质量与灌浆效率。如钻孔上部岩层裂隙多, 又比较破碎, 上部就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方法, 下部地质条件较好的部位则可采用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其实这是一种优选法灌浆, 而不是强调只采用某种单一的灌浆方法。
2.3 孔口封闭灌浆法
孙钊在“大坝基岩灌浆”一书中写道:“经过大量工程实践, 我国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帷幕灌浆方法, 就是孔口封闭法灌浆”。1962年岳城水库在覆盖层帷幕灌浆中首次采用成功, 接着1975年首次在乌江渡帷幕灌浆中正式采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孔口封闭法没有了孔内栓塞, 当灌浆段成孔后, 只在孔口进行了封闭 (图4) , 灌浆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进行。1994年5月21日, 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拟定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第3, 7节专门规定了“孔口封闭法”一节 (p21) 。
电力行业标准DL/T5148-2001的规范, 也在第6.7节将“孔口封法”列为专节。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 孔口封闭法有很多优点, 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在各类灌浆中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应用。
其优点如下:
孔口封闭法可使灌浆管旋转的同时进行上下提动, 可避免孔内“固管”事故。“固管”事故的处理非常困难, 只有在一旁重新钻孔灌注, 这是灌浆施工中很忌讳的。因此, 不管什么灌浆, 都要把预防“固管”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灌浆水灰比为1:1~0.6:1的浓浆, 灌浆时间只要在1~2小时, 就非常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灌浆管被孔内的水泥浆凝固住, 这在双管自上而下或者是双管自下而上的灌浆都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因为这类循环式灌浆的双管栓塞, 孔内的射浆管与灌浆管都无法转动与上下活动, 唯独孔口封闭法可以。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灌浆法, 都可能出现栓塞密封不住的情况, 特别是自下而上灌浆法, 这种情况会出现得更多。覆盖层灌浆根本无法在覆盖层上进行灌段密封, 只有孔口封闭法才能有效的解决。
孔口封闭法自上而下自行复灌, 有效的提高了灌浆质量。
操作简便, 没有移动栓塞的麻烦, 辅助时间少, 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
安全性好。
3 各种灌浆方法的比较
在选择灌浆方法的同时, 必须考虑灌浆方式, 才能决定选用那种型式的灌浆栓塞。
自上而下的与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一般都用于帷幕灌浆, 多采用循环式的灌浆方式。自上而下循环式孔内隔离的灌浆方法只能采用双管灌浆栓塞, 操作繁销, 辅助时间长。如果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的灌浆方法, 操作简便, 施工安全, 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灌浆方法。如果自上而下的灌浆要采用纯压式的话, 采用孔口封闭式比采用气压栓塞灌注与单管顶压栓塞灌注要好得多。
自下而上灌浆方法安全性最差, 极易发生“固管”事故。自下而上的循环式灌浆只能采用双管灌浆栓塞, 只有纯压式自下而上灌浆才可采用气压灌浆栓塞。气压灌浆栓塞密封性要求很高, 气压塞可靠性相对较低, 操作不便, 所以应用不广。
孔口封闭法可用于循环式灌浆, 也可用于纯压式灌浆, 只须控制孔口的三通即可, 简单方便。
研究分析得出, 纯压式灌浆质量没有循环式灌浆质量好, 同时纯压式灌浆容易发生浆液“固管”事故, 带来质量、效率、心理等一系列的影响。
很多灌浆专家认为, 孔口封闭循环式灌浆质量是最好的, 但有一说是孔口多次复灌“浪费”了水泥。但只要灌浆结束标准没变, 这一“浪费”在孔内进行了灌注, 保证了质量也是值得的。同时这一浪费就竟比分段灌浆多出多少, 恐怕无人做过对比试验, 说服力也不强。当然, 如果钻孔上部有易劈裂的岩体, 孔口封闭法引起的多次重复劈裂, 会引起多次重复而不必要的水泥浪费。这也是事实。
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也存在一个复灌问题, 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自小口径金刚石钻探得到推广以后, 坝基帷幕灌浆施工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是一种先进的钻探工艺, 质量好, 效率高, 故障低, 成本低, 劳动强度低, 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在DL/T5148-2001规范中, 6.2.3节提到“帷幕灌浆孔孔径不得小于Φ46mm, 固结灌浆孔孔径不宜小于Φ38mm”。这样的孔径, 均能充分发辉金刚石成孔的优越性, 其深度完全能满足帷幕灌浆的需要, 可使灌浆施工效益达到最好的水平。
小口径金刚石钻孔与孔口密封相结合, 能使帷幕灌浆施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潜孔锤由于采用冲击回转钻进理论, 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成孔方法, 适合各种硬岩的浅孔固结灌浆, 能获得较好的施工效益。
灌浆成孔是不需要采取岩心 (除先导孔) , 采用全断面钻进是合理的, 应当在灌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它可以提高工效80%~1倍以上。全断面钻进可以采用复合片回转钻进, 牙轮钻头钻进, 而不需要采用专门的钻探设备。
灌浆成孔的方法必须根据岩石的地质特性与灌浆工艺的设计来决定, 成孔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益。
4 灌浆方法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每一个专业都得到了发展, 灌浆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工艺, 作以下简述。
4.1 钻灌一体化灌浆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浆工艺是钻一段, 灌一段, 钻灌是分离的。钻灌一体化却将钻进与灌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其技术创新点是:用全断面头快速成孔, 没有打捞岩心工序, 钻进达到段长后, 暂停钻进, 将钻头提离孔底30~40cm进行洗孔, 洗孔达到要求后, 安装孔口封闭器, 接着用钻杆直接进行简易压水与灌浆。完成一个灌浆段后, 无须侍凝即可不提升钻杆, 只要钻头有效, 就可连续进行下一灌段钻进 (如图5) 。
钻灌一体化优点在于实现钻灌工序优化, 提高钻灌工序能力, 具有安全可靠、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明显优势:
钻灌一体、连续作业, 优化工序, 采用了先进的复合片全断面钻进工艺, 打破了一贯采用的取心钻探工艺, 节省了大量的辅助时间, 从整体上提高了灌浆工程的效率达30%以上。
孔壁不稳定的复杂地层, 如破碎带、堆积层、砂卵石层等, 成孔后提钻, 孔壁往往坍塌, 射浆管无法下到位, 给灌浆造成很大困难, 钻灌一体化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钻灌一体化是多次重复循环灌浆, 有效的提高了复杂地层的灌浆质量。
钻灌一体化是采用自上而下孔口封闭法灌浆, 减少了孔内“固管”事故的发生机率, 有利于灌浆顺利进行。
适应性强,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灌浆工程 (基岩和深厚覆盖层、破碎地层、松散堆积体均可) 。
劳动强度有所降低, 生产成本有所下降。
4.2 GIN强力灌浆
著名灌浆专家隆巴迪 (lombardi) 等提出的GIN灌浆技术, 在欧洲、南美洲地区推广应用, 它以一种新的理念, 即灌浆过程的每个灌段, 不管注浆率的大小, 要使灌浆压力P (Mpa或bar) 与每米的灌液注入量V (L/m) 的乘积为一常数, 即GIN=PV, 这样可以对宽大裂隙限制其灌注量, 对可灌性较差的灌段要提高灌浆压力, 使灌段都有一个大致相等的灌浆扩散半径, 以减少水泥的浪费。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左岸单薄分水岭上进行了常规法与GIN法的灌浆对比试验, 二者在达到相同透水率的前得下, GIN方法纯灌时间要少得多, 工效大副度得高, 同时灌浆质量和帷幕质量都优于常规法。试验采用的方式是:小口径金刚石 (Φ59 mm) 成孔, 孔口封闭灌浆法, 工艺简单, 效率高, 安全性好, 成本低。
4.3 根据裂隙状态设计灌浆
灌浆方法仅是影响灌浆质量的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是根据地质条件而设计正确的灌浆工艺。包括灌浆孔间距、水灰比、灌浆压力等。
灌浆工程施工之前, 必须将孔周围及其灌浆深度之内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调查:灌浆孔是否位于风化卸荷带, 还是远离大断层的深埋岩体内;灌浆孔是否位于强烈影响带还是一般断层影响带之内;灌浆孔所通过的岩体强度如何, 是裂隙不发育的软岩, 还是裂隙发育的坚硬岩体。对不同带不同强度破碎体的透浆, 透水结构面进行调查, 也就是对水力特征进行调查。
任何岩体都有一个抗劈裂强度问题, 尤其是缓倾角岩体较软岩层面的抗劈裂强度问题更为突出, 灌浆压力低时, 由于层面透水性能差而不吃浆, 灌浆压力大时, 沿层面断裂而大量跑浆, 这是缓倾角岩层极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 才能确定正确的灌浆工艺。在小浪底水库左岸单薄分水岭裂隙岩体透流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 那里的层状岩体其陡倾角裂隙极为发育, 如若采用斜孔灌浆, 那么斜孔会穿透更多的陡倾角裂隙, 其灌浆效果可能会比垂直孔好得多。此灌区表层有12.8m~21.0m的黄土, 其下为T15-2、T15-1和T14岩组, 岩体内构造裂隙倾角75°, 91%的构造裂隙倾向分布在SE140°~NW320°之间。层面裂隙倾向下游, 倾角10°~20°之间。毫无凝问, 斜孔可以穿透更多的裂隙。所以, 设计了斜孔与垂直孔的灌浆对比试验:垂直孔孔距2m, 排距1.5m, 2排孔。斜孔一排, 孔距3m。检查结果都达到了防渗帷幕的要求, 但斜孔要经济得多。
斜孔灌浆只要防止超限孔斜, 孔口封闭自上而下灌浆, 可以有效的提高幕体防渗能力, 是缩短工期的有效方法。
5 结语
尽管灌浆方法与方式对灌浆质量的影响是次要的, 但一旦有了正确的灌浆设计, 合理的灌浆工艺, 那么灌浆浆方法对质量与工期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者们似乎对方法不怎么研究, 只有工程局类的施工单位才会在意, 因为这不单是关系到质量, 还同时关系到工期与成本。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拟定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
[2]电力行业标准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DL/T5148-2001)
[3]孙钊著“大坝基岩灌浆”。
方法讨论 篇2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上课,学生的学习困难一般集中在认为教学内容太抽象听不懂、不会做题,数学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如极限、无穷小等)。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数学的思想、原理、方法非常不适应,对于如何学好高等数学,如何理解它的思想、方法茫然无知。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高数学不好的原因。
首先,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考取大学是最具诱惑力的行为归因,但进人大学后,这一因素就不复存在了,大一新生基本上处于如释重负的解脱状态,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有些同学则认为学高等数学对将来的工作也没有多大用处,有些同学本来数学的基础就不好,进人大学后一接触高等数学,发现难以与中学数学知识直接衔接,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消极应付。
再次,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解数学题基本上采取模式辨认、方法回忆的思维方式,对解题方法和技巧模仿、记忆、套用,对知识不求甚解,并未真正理解和内化,没有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也没有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大学课堂上,对高等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自学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没有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更没有总结、归纳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习惯,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学生已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接受高等数学。
最后,大学与高中的教学都以讲授法为主,但受高考的影响和制约,高中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详细,题型、方法归纳完整,较多的精力用于通过大题量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及时进行辅导和巩固;而大学的教学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有限,课容量大,教师更注重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和数学思想的培养。
对于上述几个原因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第二、向大二的师哥师姐请教他们高数学习的一些窍门和技巧,再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高等数
学的学习,根据高数课的特点和自己的学习习惯,尽快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 篇3
一、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和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积累了素材,读得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慢慢培养,还可以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可以通过一些猜想作者主题思想的漫画题练习,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感情出发,以开放的思路做题,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举办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专项练习,既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母线保护试验方法与讨论 篇4
1 母线差动保护
1.1 母线差动保护原理
母线保护中以差动保护应用最广。差动回路包括母线大差回路和各段母线小差回路。母线大差是指除母联开关和分段开关外所有支路电流所构成的差动回路。某段母线的小差是指该段母线上所连接的所有支路 (包括母联和分段开关) 电流所构成的差动回路。母线大差用于判别母线区内和区外故障, 小差用于故障母线的选择。
如图1所示, 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Ⅰ段母线,
应特别注意的是各厂家的母线保护装置对母联TA的极性要求有所不同, RCS-915、WMH-800及WMZ-41等要求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Ⅰ段母线, BP系列要求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Ⅱ段母线。
为防止保护出口继电器的误动或其他原因误跳断路器, 母线保护通常还设置了复合电压闭锁元件, 其判据为:
其中UA、B、C为母线相电压, U0为零序电压 (自产) , U2为负序电压, Ubs、U0bs、U2bs分别为相电压、零序电压、负序电压闭锁值。满足以上3个判据中的任意一个时, 电压闭锁元件开放。
1.2 差动动作电流定值试验方法
(1) 试验接线。任选2支路和母联开关, 在保护装置模拟盘上将支路一的隔离开关强制合于Ⅰ段母线, 将支路二的隔离开关强制合于Ⅱ段母线。测试仪A、C相电流输出分别接支路一和支路二的A相电流回路、测试仪B相电流输出接母联支路的A相电流回路, 将2支路和母联支路的N相短接后接测试仪的N。保护屏后Ⅰ、Ⅱ段母线电压回路并接后接入测试仪的电压输出回路。投入“投母差保护”压板, 母联开关置于合位 (母联TWJ接点无开入, 分列压板退出、模拟盘上母联Ⅰ、Ⅱ段母线隔离开关分别接Ⅰ、Ⅱ段母线) 。
(2) 差动保护动作。首先用测试仪输出正常电压、大小相等的三相电流, A相电流180°、B相电流0°、C相电流0° (假设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Ⅰ段母线, 如果实际接线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Ⅱ段母线, 将B相电流输出反向即可) 。此时保护装置差流显示应为0。改变电压以开放电压闭锁元件, 并将A相电流输出角度改为0°, 此时若 (ⅠA+ⅠB) ≥105%Ⅰdz (Ⅰdz为差动动作电流定值) , 保护装置Ⅰ段母线差动保护应可靠动作;若 (ⅠA+ⅠB) ≤95%Ⅰdz, 保护装置差动保护不动作。
保持A相电流输出不变, 将C相电流输出角度改为180°, 此时若 (ⅠB+ⅠC) ≥105%Ⅰdz, 保护装置Ⅱ段母线差动保护应可靠动作;若 (ⅠA+ⅠB) ≤95%Ⅰdz, 保护装置差动保护不动作。
模拟B、C相差动保护动作只需将试验接线更改为支路一、支路二及母联支路的相应相别即可。
1.3 比率制动系数试验方法
为防止区外故障时线路TA饱和引起差动保护误动, 母线差动保护都具有比率制动特性。RCS-915、WMH-800及WMZ-41比率差动的动作判据为:
其中:κ为比率制动系数;Ⅰj为第j个连接元件的电流。
BP-2CS说明书给出的比率差动动作方程为
变换为
即与式 (7) 同一形式, 可见一般常见的微机母线保护装置比率差动动作区如图2所示。
试验接线同1.2, 首先用测试仪输出正常电压、大小相等的三相电流, A相电流180°、B相电流0°、C相电流0° (假设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Ⅰ段母线, 如果实际接线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Ⅱ段母线, 将B相电流输出反向即可) , 故障态时改变A相输出电流幅值并保证 (ⅠA+ⅠB) ≥105%Ⅰdz, 记录差动保护动作时的电流值, 则比率制动系数
有的保护装置 (BP-2CS、RCS-915GA等) 大差比率制动系数有高值和低值。任选3条支路和母联开关, 在模拟盘上将支路一、支路二的隔离开关强制合于Ⅰ段母线, 将支路三的隔离开关强制合于Ⅱ段母线。母联开关置合位 (母联TWJ接点无开入, 分列压板退出) , 测试仪A、B相电流输出分别接支路一和支路二的A相电流回路、测试仪C相电流输出接支路三的A相电流回路, 将3条支路的N相短接后接测试仪的N, 并投入“投母差保护”压板。A、B相输出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电流, 改变C相输出电流大小直到Ⅱ段母线差动动作, 则比率制动系数高值
将母联开关置分位 (母联TWJ接点有开入, 分列压板投入) , 重复上述试验, 所得到的即为比率制动系数低值。
在模拟盘上将支路一、支路二的隔离开关强制合于Ⅰ母, 测试仪A、B相电流输出分别接支路一和支路二的A相电流回路, 2条支路的N相短接后接测试仪的N。A、B相输出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电流。固定B相电流输出, 改变A相输出电流大小直到Ⅰ段母线差动动作, 则得到小差比率制动系数
也可用只改变输出电流相位的方法检验比率制动系数。试验接线同1.2, 首先用测试仪输出正常电压, 大小相等的三相电流, A相电流180°、B相电流0°、C相电流0° (假设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Ⅰ段母线, 如果实际接线母联TA极性端靠近Ⅱ段母线, 将B相电流输出反向即可) , 且 (ⅠA+ⅠB) =120%Ⅰdz。考虑κ值允许一定误差, 当ⅠA+ⅠB=1.05κ (ⅠA+ⅠB) 时差动保护应可靠动作。假设B相输出电流保持0°不变, A相输出电流角度为θ, 则
求得θ=180°-2arcsin (1.05κ) 。
当ⅠA+ⅠB=0.95κ (ⅠA+ⅠB) 时差动保护应可靠不动作, 此时θ=180°-2arcsin (0.95κ) 。
以差动动作电流2A, 比率制动系数0.7为例, 调试过程如下:
此时θ=180°-2arcsin (1.05κ) =85.4°, 180°-2arcsin (0.95κ) =96.6°。正常状态时测试仪A、B、C三相通道输出电流分别为1.2∠180°A、1.2∠0°A、1.2∠0°A。故障状态时将A相输出电流改变为1.2∠85.4°A, 差动保护应可靠动作;故障状态时将A相输出电流改变为1.2∠96.6°A, 差动保护应可靠不动作。
2 失灵保护
(1) 母联失灵保护。试验方法同1.2, 但母联所加电流需大于母联失灵电流定值 (即B相电流需大于母联失灵电流定值) , 并且测试仪所加电流输出时间需大于母联失灵动作时间。母线差动动作时首先切除母联和一条母线上的所有支路, 母联失灵保护将另一条母线上的所有支路切除。
(2) 断路器失灵。投入“投失灵保护”压板, 退出“投母差保护”压板。任选一支路 (母联除外) 只在该支路加入电流大于“线路失灵电流”定值, 并在保护屏后短接该支路对应相“失灵启动”输入端子与开入回路公共端, 经过“断路器失灵动作时间”后, 保护发“失灵保护动作”, 经短延时T1切除母联, 经长延时T2切除该支路所在母线的所有支路。此试验应分别在A、B、C相和三相进行。断路器失灵保护经电压闭锁开放条件为对应段母线电压满足开放条件。
3 死区保护
母线并列运行时, 当故障发生在母联断路器与母联TA之间时, 断路器侧母线跳闸出口无法切除该故障, 而TA侧母线的小差元件也不会动作, 这种情况称之为母联死区故障。母联死区保护检测母联断路器处于分位或已跳开时, 将母联电流退出小差计算, 从而破坏Ⅰ (Ⅱ) 段母线电流平衡。使Ⅰ (Ⅱ) 段母线差动动作切除故障。
(1) 母联合位死区。试验方法同1.2, 可在测试仪上设一状态序列, 在断路器侧母差动作后测试仪继续输出故障电流量并开出一对闭合接点, 短接端子排上母联断路器TWJ开入与开入回路公共端 (也可由另一调试人员手动短接) , 经死区动作延时将TA侧母线上所有支路切除。
(2) 母联分位死区。母联开关置为分位 (母联TWJ接点有开入, 分列压板投入) 。故障前模拟2段母线正常运行, 加正常电压。测试仪上A相输出电流接母联A相电流, B相输出电流接母联TA侧母线上任一支路A相电流, 将该支路和母联支路的N相短接后接测试仪的N。故障状态时测试仪A、B输出电流大小相等且大于差动保护电流定值, 方向相反, 差动保护应只将母联TA侧母线切除。
4 结束语
母线保护装置检修时很难碰到一次设备停电的机会, 因此母线保护试验应力求高效、可靠。文中通过对电力系统几种常用微机母线保护装置的保护原理及检验方法浅显分析, 并结合日常工作经验, 总结出了一些比厂家提供的试验方案更为快速、便捷、完善的保护功能检验方法。采用上述方法试验, 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概率, 可供继保工作人员调试时参考。
小资料
母线保护基本原理
为满足速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母线保护都是按差动原理构成的。母线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及汇集于某一节点的电流的矢量和为零。所以不管母线上元件有多少, 实现差动保护的基本原则仍是适用的, 具体为:
(1) 在正常运行以及母线范围以外故障时, 在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中, 流入的电流和流出的电流相等, 或表示为
(2) 当母线上发生故障时, 所有与电源连接元件都向故障点供给短路电流, 而在供电给负荷的连接元件中电流等于零, 因此为短路点的总电流) 。
关于评价方法和工具的讨论 篇5
我认为,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而在学校中,我们所遇到的主要的教学环境有:传统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音乐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同时包括校园文化及各项硬件施舍。特别是今年国家对所有的学校内校园网络和电化教学设备进行大力的投资,做到班班都采用电子白板,光纤要进行全覆盖,这样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和方便。
在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利用这些环境的,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地方,也是孩子学习思想品德的第一站台,在这其中父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校学习环境又可分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课堂的引导、组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对待每节课。课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尽情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了解到许多名家名言、小故事;学会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所以社会学习环境对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主要采用一些来自于社会上的热点事例,让学生分析了解,有时也会让学生走进社会,比如进行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充分利用社会这一学习环境。
3、模块三中设计的单元学习计划,提出哪些相应的学习环境的要求?
我在模块三中设计的单元学习计划提出了学校学习环境,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走进法律”中我叫学生举一些关于学校方面的规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规则。
我在模块三中设计的单元学习计划提出了家庭学习环境,如叫学生收集一些家人对法律的相关认识方面的知识,并且为些设计了一个调查表格,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完成“法不可违”部分。
浅谈小学数学合作讨论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合作交流 讨论交流 效率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而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经历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交流与合作便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裕的问题空间,由于学生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仅靠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也提不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提示,作必要的引导,寻找问题的角度,提出解题的方法,很好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善于自主探索,在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每位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而且在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这个时候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
二、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学生需要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的时候,那么在合作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几点就是我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1.要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一般地说,在新知探求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的疑点处,都可以组织相应的小组讨论。
2.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讨论缘于教学的需要,讨论的次数也应视需要而定。在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于三次。当然,如果不需要讨论的话,即使是一次,那也是多余的。
3.要确定好讨论的规模。小组讨论的规模可大可小,两三人乃至五六人均可,应视内容而定。在小组讨论前,也可先组织同座(两人)议论,作为“预热”,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再转入小组讨论。
4.在课堂讨论时要逐渐训练学生三方面的技能:(1)听的技能。首先,要培养小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专心听老师的讲话,而且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发言。其次,要听出别人意见的要点,也就是要培养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听后能作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2)说的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其次,在要求学生说话时要让别人听得见,而且条理要清楚,要说完整话;第三,要求说话要简练,要有重点。学生的说话能力及个性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说话要在以鼓励为原则下,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3)交往的技能。在交往中,首先要尊重人,讲文明礼貌,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其次,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情感,并能调控自己的情感状态,又要善于觉察别人的情感,以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有效;第三,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打断别人的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等。
三、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是评价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并更加关注合作学習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力求做到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控改善教学过程,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种企盼的心情与动力,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中,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说的非常好,我正想表扬这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但是为了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我让其他学生对他进行评价,他哪些地方说的好?一个学生指出:他说的非常清楚,而且思路也很清晰。这个学生听了以后,整堂课一直坐得非常端正,而且听得也很认真。因此,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以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杜和春.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 教育艺术. 2007(06)
[2] 章友良.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03)
[3] 王文冬. 合作学习中评价方式重在“四结合”[J]. 小学教学研究. 2007(05)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 篇7
一、阅读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和积累,而课本中虽然也会有一些课外名著作为选读,但也只是摘录了一些名著中的经典节段,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名著全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本选读内容的理解,又可以积累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将其引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也为今后的写作练习积累了素材,读得越多,脑子里就越有墨水,好的书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心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
语文试卷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多的除了写作就是阅读理解题, 所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慢慢培养,还可以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可以通过一些猜想作者主题思想的漫画题练习,揣度作者的思想和出题角度,再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感情出发,以开放的思路做题,就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说理解能力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非常重要。在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中理解能力的高效培养尤为重要,只要学生的理解到位,分析准确,才能抓住题眼,得分率升高。
三、写作能力的高效培养
写作题是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写作方面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举办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等同于在写作方面进行了一场专项练习,既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关于盐浴高频淬火方法的讨论 篇8
高频淬火是指利用高频电流使工件表面局部进行加热、冷却, 获得表面硬化层的热处理方法。高频淬火只是对工件一定深度的表面强化, 而心部基本上保持了处理前的组织和性能[1]。高频淬火后的工件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 同时高频淬火的生产效率高, 通常每小时加工工件300~400件, 故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被广泛采用。
2 盐浴高频淬火中参数的选取
高频淬火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和空气等[2]。而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淬冷介质为盐水的盐浴高频淬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淬火频率、淬火层硬度、工件淬火时的移动速度、盐水浓度等淬火参数的选取是否适当, 是能否获得所需淬火后机械性能的关键。
现在的高频淬火设备越来越先进, 在人机界面的触摸屏上, 操作人员很容易对各淬火参数进行设定和选取。但是, 不同的工件表层性能要求、不同尺寸的工件、不同盐水浓度的淬冷介质, 高频淬火中参数的选取是不一样的。当淬火后发现工件表面硬度偏低时 (比如要求淬火后工件表面硬度为HRC50~58, 而实际只有HRC38) , 可以调高“淬火层硬度”和调低“工件进给速度”等参数, 但是在调高“淬火层硬度”参数时不能超过上限值 (在人机界面上有上下限范围值) , 否则会损坏设备。比如, 在对铁条进行高频淬火时, 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淬火层硬度”参数上下限范围值为45~52, 如果设定的参数值高于52, 则有可能损坏高频感应器。另外, 在调节“工件进给速度”参数时, 也不可调得太低, 否则会影响生产效率, 如果产能要求每小时280~350件, 进给速度可选为2.0附近。
当调节淬火层硬度和工件进给速度参数后仍然发现工件表面硬度偏低时, 需要对盐水浓度进行测试, 看是否盐水浓度偏低。盐水浓度一般保证在5%~10%之间。盐水浓度在高频淬火设备人机界面的触摸屏上没有显示, 需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尽管淬火硬度参数、工件进给速度参数和盐水浓度参数是相互独立的, 但是, 因为它们共同影响着淬火后工件表面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所以在参数设定时要综合考虑, 并且记录每一次调节的参数值作为下一次分析和参数设定的依据。如果能采用DOE设计的方法进行试验评估, 得到多组试验数据, 然后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一组参数作为生产数据, 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 盐浴高频淬火过程中的冷却要求
当工件通过高频感应线圈后冷却盐水应随后通过喷嘴喷到工件表面对工件进行冷却。在此过程中, 冷却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工件内部晶体结构的转变能否顺利完成 (铁素体+珠光体是否转变成马氏体组织) [3]。在对淬火硬度、工件进给速度和盐水浓度等参数进行合理设定后, 如果发现工件表面硬度仍然偏低时, 可以考虑淬火后工件的冷却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比如喷嘴的方向、盐水喷流的速度和喷流覆盖的范围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常常需要根据淬火后工件淬火层的金相分析来确定冷却是否充分, 如果不充分, 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设计更改冷却装置[4]。
4 盐浴高频淬火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工业盐在高频淬火冷却过程中接触高温的工件表面时易分解, 从而产生有毒气体氯气 (Cl2) , 所以要求员工对操作环境做到通风、排气、防毒等,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一定要停产整改, 达到要求才能重新恢复生产。
其次, 盐水的浓度会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而逐步降低, 从而会降低淬火后工件表面的机械性能。所以要求操作员工对盐水的浓度进行检测和监控, 发现盐水浓度低于控制范围 (5%~10%) 时要及时添加工业盐, 从而保证盐水浓度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 定期对盐水进行更换。尽管许多高频淬火设备都有自动过滤循环系统,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 盐水中的杂质特别是工件表面的油性物质会在高温下分解, 使盐水成为一种乳化液, 大大降低了盐水的冷却性能, 所以要根据盐水使用时间进行定期更换。因为更换盐水过于频繁会增加企业的制造成本, 比较创新的做法是通过监控到的淬火后工件的性能参数或数据的分布来确定是否应该更换盐水。通常更换周期为2个星期左右, 最长不超过1个月。
5 结语
盐浴高频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因为能保持工件的心部组织, 所以还能让工件具有高韧性的特性。本文重点对盐浴高频淬火过程中参数的设定、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通常可以采取的一些处理措施作了简要论述。当然, 在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 问题的出现不尽相同, 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的涌现, 盐浴高频淬火工艺也将得到更大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在钢材高频淬火热处理工艺过程中, 经常出现淬不硬、淬透和脱碳等现象, 同时伴随着弯曲变形缺陷的产生, 这类工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又极难返工, 从而导致工件报废率增加和生产成本增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经过不断探索发现, 如果用盐浴的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盐浴,热处理,高频淬火,硬度
参考文献
[1]沈庆通, 梁文林.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胡光立, 谢希文.钢的热处理 (原理与工艺) [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3]夏立芳.金属热处理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108-112.
方法讨论 篇9
1.1 影响网络性能的因素介绍
1.1.1 数据率、传播延迟和帧长
对于广域网、局域网以及多处理器系统三者而言,其主要的不同就是在于所采取的信道数据传输距离和传输率的不同,也正是由于信道传输距离和传输率的两者乘积直接决定了局域网的性能。比如,在其他各项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将一个10mps、5km和一个1km、50mps的数据总线网络对比分析,由于信道传输距离和传输率的两者乘积是相同的,均为50,则两种总线网络的网络性能也是相同的,则局域网性能其他各项常用分析参数则将会保持这一常数不变。
1.1.2 局域网协议
一般情况下,局域网协议在系统物理层中的影响并不大,其也仅能对一些不存在延迟特性的信息发送和接收提供支持。而链路层会将系统中某些开销位增加到每一帧上,所以对局域网性能存在一定影响。同时介质访问控制对于网络性能同样存在较大影响。
1.2 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评价方法
1.2.1 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评价
网络系统性能分析评价,指的就是首先对网络系统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借助该模型能够对网络系统性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随后再参照排队论进行对应数学模型的构建,并借助该数学模型完成对网络系统的仿真实验评价和解析评价。
1.2.2 网络系统性能分析和评价方法
目前在网络系统性能分析评价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理论分析法、物理模型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和程序模拟法等。而比较典型的网络性能分析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解析法。该方法主要是一种以数据公式为基础的网络性能分析评价方法,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准确得到网络性能参数的公式解。该方法的应用,能够在系统输入和网络性能参数之间建立一种明确的关系,进而对系统性能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解析法在系统设计的前期阶段尤为适用。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解析解的获取也只有经过前期很多的简化处理后方能得到。所以,去除一些比较简单和过于理想的模型之外,单纯的应用解析法去评定和分析网络系统的性能就显得非常困难。
(2)数值法。同上述解析法相比,数值法能够应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系统模型,并能够准确得到相应的解,而且得到的相应解的形式也是在一组法定输入参数条件下的系统性能指标。该方法的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是以一庞大的计算空间和计算时间为代价的。在系统的设计后期阶段,特点是在一些很小子集的设计和选择过程中,数值法尤为适用。但语言指出的事,数值法的应用需要对网络系统进行很多的抽象处理,所以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仿真法。在系统性能分析和评价过程中,仿真法的有效应用,能够结合具体要求的任意详细程度完成系统模型的构建,并通过对具体抽象模型的状态跟踪而获得实际网络系统相应的行为特性。该方法同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应用于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任一阶段,而且还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同数学模型和经验模型的有效结合。但该方法同样有着一定的不足,主要就是计算量问题。由于涉及到庞大的计算机量,而针对计算量大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前期建模和仿真技术仔细的选择和应用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现阶段,随着网络系统复杂程度的日趋加大,解析法和数值法的应用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已经无法满足系统的发展需求,相应的仿真法凭借其独特功能逐渐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性能分析和评价过程中一项主要方法。在其应用过程中,通过统计性仿真,所得到的具体每次结果也是不确定的。系统性能参数的精确解只是一个大致的区间估计,具体值是无法得到的。
2 网络系统计算机仿真方法分析
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而言,其中建模过程通常都与一般离散型的系统仿真过程有所差异。网络通信系统主要是由通信协议以及信息流和网络资源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同其他离散型系统相比,信息流和网络资源两部分并没有明显差异,通过一些常用的离散型实践仿真技术便可很轻松完成对其描述,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通信协议,一般的离散型事件仿真却是不能解决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信息流模型以及网络资源模型和网络协议模型而言,通常都是需要结合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分别建模的。
OSI网络网络参考模型就是参照网络系统的分层含义,将整个系统性能分析评价任务进行了划分,具具体分为了总计七个不同的任务。任务的分层处理,也就是不同系统层次中的相应数据的分配和封装均有对应层来完成。对于通信网络的实际运作,从一种抽象化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由网络协议,完成对用户随机所产生的实际网络资源请求的分配和控制的过程。通过该处理过程,有效的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切实需求。因此,为了充分保证网络通信系统的良好功能,也就需要对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别建模。
网络通信系统的计算仿真,也是正是结合了OSI模型中的层次理念,建立出了一种同系统各层次所对应的仿真模型,在通过计算机语言代码的编制过程,形成了一套相应的仿真型计算机程序模块,再通过这些程序模块完成了对整个网络系统动态工作过程的准确模拟。
3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评价及仿真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当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这也是语需要后期去加力度去深入研究的。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关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性能的分析和评价工作也必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迪.基于网络仿真技术的网络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黄旭.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测试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刘楠.网络性能的分析评价模型及其软件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1.
物理“讨论式”教学方法浅析 篇10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要使讨论富有成效, 引发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四点:
1. 开放性
即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 以探究问题的多种答案。开放性问题因其思维容量大,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讨论的兴趣。
2. 挑战性
对现有能力水平提出挑战的问题同样能够引发真正的课堂讨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 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就可以摘到的“果子”, 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而讨论这种集体活动恰是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最佳方式。
3. 两难性
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 将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 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得出正确结论。
4. 生活性
讨论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抓住学生生活这个源泉, 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体或情境, 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回顾以往, 教师提交讨论的问题, 答案往往是现成的, 求解的思路往往也是现成的, 学生只要“按图索骥, 照章办事”, 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这种虚假的讨论并非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活动, 不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而且压抑了学生求异置疑的精神, 妨碍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讨论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 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尊重和信任,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即使学生的意见或提出的问题错了甚至很荒谬, 也决不能指责和嘲笑学生, 而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
三讨论的组织形式
目前, 课堂讨论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是小组讨论。但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分组基本上是按座次顺序就近搭配的, 随意性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组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近几年来推崇的“合作学习”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
互助合作小组同传统的学习小组有一些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任务分割, 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 小组合计总分;公平竞赛, 合理比较;分配角色, 分享领导;既有帮助, 又有协同。“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搭配、角色、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目的是克服传统小组学习中的由几个愿意出头露面, 稳操胜券的组员一手包办讨论结果的做法, 使学业较差、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参与的思想。
为了拓宽师生互动的空间, 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型”改为“马蹄组合型”。相比而言, “秧田型”的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而“马蹄组合型”的多元空间则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扩大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
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但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了。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未来的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把物理教育的“教”和“学”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为此, 物理教师应实现从“教书匠”的角色到“学科教育专家”角色的转变。未来的物理教师应具有“四会” (会学、会教、会研究、会指导) 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整个讨论中应始终起到“暗线引领”的作用。
1. 论题的设计者
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因此, 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 作为论题的设计者, 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责任尤为重要。
2. 讨论的引导者
在讨论中, 学生有可能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也有可能离题万里, 答非所问;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乘机开小差、说闲话, 从而使讨论流于形式, 学习效率低下。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 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教师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 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 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 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 放任自流。
3. 结果的评价者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影响讨论法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与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此外, 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 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 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讨论时间的合理安排
目前,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 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 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 教师便偃旗息鼓, 中止讨论, 致使当前的许多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讨论有其特有的功能, 但只有在足够的时间里, 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既然组织了讨论,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 否则, 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讨论 篇11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不仅仅是天赋和遗传基因所决定的。相反,初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显得更为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和音乐素养需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更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地将教学与生活分开。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毕竟音乐与其他抽象的、难懂的學科来说有所不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灵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竞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自由想象、自由感知音乐这个博大精深的宇宙。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营造民主课堂气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开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讨论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淡化角色意识,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王美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策略探究[J].中国人民论坛,2002(12).
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方法讨论 篇12
关键词: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一电工电子专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能的普遍应用, 与电相关的行业比比皆是, 工作在电工电子行业一线的工人也很多, 但是突出拔尖的技能人才却很稀缺。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专业主要是教授学生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其能在电力生产、电气制造和维修以及各类电子设备的制造、维护、应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 填补我国在电工电子科技发展上突出技能人才稀少的缺口。电工电子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家用电器、电子科技研究设施都与电工电子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大学, 各高职院校专业的选择趋势也逐渐偏向电工电子类相关专业。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选择这样的专业就业相对容易, 工作的选择市场相对广泛, 且工作环境好, 工资待遇高, 从而使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爆棚。针对国家科技发展现状而言, 不可否认, 电工电子方面专业人才较稀缺, 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对口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就学生而言, 在高职专业的选择上要十分谨慎, 切不可盲目跟风。首先,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愿意学习的专业, 不要认为大家觉得好, 自己就感兴趣。其次,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学生自身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 学生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 考虑自己是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课程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和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 其发展前景有相当大的市场。自动化、电子科技的不断普及与提高, 使各类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全面化。但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 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点。其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在课堂上, 老师被视为教学主体, 他们通常照本宣科, 依据教材的内容, 循规蹈矩地教授。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还能逐步接受和消化, 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 根本不能在其大脑中呈现老师讲解过程的“影像”。“大锅饭”的教学形式, 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 使学生无法吸收知识。
第二,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组课件, 如此封闭的教学条件, 让原本就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不能有效结合,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节, 从而造成课堂教育的失败。“老师讲, 学生听”的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 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被动的学习方式, 不仅在课堂上取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实践运用上得不到进步。
第三, 专业教学主要是采用考试来评分考核, 老师通过分数去评判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考核方法是缺少全面性和客观性的。仅仅以一个数字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既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也让学生的个人努力得不到十足的肯定, 不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讨论
电工电子不同于其他专业, 它更需要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对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利用实操技能、技巧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因此, 对教学方法要求较高。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要从教学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更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消除学生“不想学, 怕困难”的心理。在课堂内容讲解中, 多举一反三, 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 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快速理解和吸收。其次要探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式, 如一体化、情景式等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就一种问题安排一种应对课程内容, 抛弃守旧的教学模式, 结合多媒体、实物演示、动手实操等多种手段来体现现代化教学特点, 使抽象、难理解的课程知识通过丰富、形象的课程形式,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因课制宜, 因人制宜”。最后, 教会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 课堂知识为辅, 运用学校的资源, 通过科学验证的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 独立动手, 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本着特色教育、德体教育、长期教育的教学目标, 培养理论和实践精通的全面发展人才, 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胜任电工电子专业方面的各项工作。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 明确电工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目标, 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拔尖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柳.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4)
【方法讨论】推荐阅读:
教学方法讨论07-03
交流耐压试验方法讨论05-18
课堂讨论的方法与策略06-16
小组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08-26
讨论时机07-16
讨论效果10-17
管理讨论10-17
会议讨论05-13
讨论法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