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讨论

2024-07-03

教学方法讨论(精选12篇)

教学方法讨论 篇1

数学有着高度的严密性和抽象性, 常被许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 也使很多学生对它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因此要研究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进行有声有色的讨论,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据笔者观察, 目前热门且热闹的讨论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本文将就笔者的亲身经历及见闻与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教学”.

误区一:讨论“图形式, 走过场”

镜头A:观摩“三角形的面积”一课, 教师设计了“数方格, 求面积———剪剪、拼拼———推导公式”三个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却在动口表达时卡壳了. 该教师连续让学生来回答, 都没有得到准确的表述, 于是仅以一句“好吧, 现在以四人为一组开始讨论”将学生急促地带入了讨论环节. 形式上学生迅速围成了四人一组, 却不明白要他们讨论什么, 于是有的组便陷入了“无声”的境界. 而此时该教师还是站在讲台前, 只以目光扫视全班,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 匆匆结束讨论,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对症下药:引导点拨, 明确讨论方向

镜头B:观摩一教学能手执教“分数化小数”一课, 在复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 对原例题进行了改进, 变为把7/ 8 , 7/ 50 , 7 /18 , 7 /15 , 7 /100 , 7 /40化成小数 (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 学生大多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此时老师提问:“都是最简分数, 计算时也都是用分子除以分母, 为什么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些分数却不能呢? ”在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前学生显得有些不安现状了, 都想弄出个究竟. 这时有学生发现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相同的. 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 有几名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又有些不自信的放下了. 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得到答案, 而是继续提问:“为什么分子相同的分数, 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却不能呢? 能否从对分母进行分解质因数中找到答案呢? 请你们以四人一组开始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了既定的讨论内容, 不再显得漫无目的, 于是讨论时敢于发言, 不再显得手足无措. 此时教师也参与了学生的讨论, 并在多数学生得到答案时结束了讨论, 自然地进行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之中, 揭示了“一个最简分数, 分母中除含有2和5以外, 没有其他的质因数, 这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反之, 则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概念.

小结:其实两位教师都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之时让其讨论, 从时机上来看, 都属教学的最佳时机, 可为何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呢? 究其原因, 不难看出, 敢于发言必先有教师的点拨、指引, 为学生触发思维, 明确讨论的方向. 这样学生在长期正迁移思维训练的过程中, 必会养成积极发言、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进而在全班形成善于讨论的好风气.

误区二:自我中心, 缺乏合作

镜头C:我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 设计了“全家齐动手, 共同来购物”这一实践环节, 让学生三人为一家来超市购买物品, 看看用相同的钱哪一组买的数量最多、品种最多. 活动中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注意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 只顾自己不停地说, 以致出现了“你敲你的锣, 我打我的鼓”这样不协调的情形, 不能围绕同一中心, 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使课堂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对症下药:善于倾听, 方能取长补短

课后我告诉学生, 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同学的发言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认真倾听才能发现那些宝贵的东西. 这时有学生提出异议, “如果他讲的是错的, 难道我还要向他学习吗? ”我告诉他: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不仅是最基本的礼貌, 更能充分提高自身识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 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小结: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既要自主又要合作, 而合作的基础在于能否相互尊重, 倾听对方的意见, 并从中汲取到知识与经验, 达到自身发展最优化.

误区三:人云亦云, 充当观众

镜头D:某教师在教学“速度”这一内容时, 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 出示三道题让学生讨论:

(1) 甲走了100米, 乙走了200米, 谁走得快? 为什么?

(2) 甲走了8分钟, 乙走了10分钟, 谁走得快? 为什么?

(3) 甲30秒走30米, 乙30秒走15米, 谁走得快? 为什么?

在讨论中形成了三种不同观点:①快慢由路程决定;②快慢由时间决定;③快慢由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讨论结束指一名学生发言, 该学生回答:“快慢和路程还有时间有关. ”教师又指几名学生回答, 可他们只是在不断重复第一名同学的发言. 而后便进行第二环节的讨论, 出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 =路程”:

(1) 在什么情况下 , 时间短就快?

(2) 在什么情况下, 路程长就快?

学生迅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但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仅扮演观众的角色. 讨论结束,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了速度的概念, 然后教师归纳: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 就叫“速度”.

对症下药:民主教学, 鼓励争辩

这一课乍看之下, 问题设计的确精彩, 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讨论也没走过场, 但讨论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回答千篇一律, 这是由于讨论时有的学生一味充当观众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外, 更要做到教学民主、鼓励争辩. 这时候教师不妨换个方式引导:“这名同学是这样说的, 你的想法和他的一样吗? 你同意其中的哪些地方? 还可以补充什么? 哪些地方有不同意见? 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这样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结:因为数学课中没有例文例句可以启发、参照, 所以教师应当在讨论后, 给点时间让每名学生去独立思考, 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时注意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如果恰好你想说的和别的同学一样, 就可以说“我同意他 (她) 的观点”、“我和×××想的一样”. 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学生在讨论时不只是充当“观众”, 更要争当“演员”.

教学方法讨论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捕杀吃食野生动物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懂得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劝说别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野生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以及因吃野生动物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过渡,相机板书“学会劝说”。

二、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怎样说服人们不再捕杀吃食野生动物。

三、指名表演,师生参与评价,比比看哪组同学的方法最好。

四、创设互动情境现场演出:教师扮演一名吃野生动物的人,正在大口吃着野鸭,请一名同学进行模拟劝说。

1.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言、态度。2.学生参与评价,说说谁演得好,为什么? 3.同桌互动表演,教师巡视了解,适时点拨。4.师生参与评价,并评选出“优秀劝说员”若干名。

五、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1.谈话过程中提出问题。相机板书课题。

2.个人思考想点子,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要说出理由。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发表看法,比一比谁的点子有创意。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发表看法,评选出“金点子”。

六、拓展延伸活动。

课后把课上学到的劝说艺术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付诸行动。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讨论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不仅仅是天赋和遗传基因所决定的。相反,初中音乐的教学方法显得更为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和音乐素养需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更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硬地将教学与生活分开。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毕竟音乐与其他抽象的、难懂的學科来说有所不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灵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竞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自由想象、自由感知音乐这个博大精深的宇宙。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营造民主课堂气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开始,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讨论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淡化角色意识,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王美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策略探究[J].中国人民论坛,2002(12).

教学方法讨论 篇4

问题:f (x) =ax2+ (2a-1) x+1在undefined上的最大值为3, 求实数a。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极值问题。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函数的单调性;二次函数图像开口的方向和对称轴与给定区间的位置关系。这时, 如何分类是一个关键。

错误一:以单调区间分类:即当f (x) 在区间undefined上是增函数时有f (2) =3;当f (x) 在区间undefined上是减函数时undefined。事实上, 函数f (x) 在这个区间上有可能不单调。

错误二:以a分类:即a>0时, 函数图像开口向上, f (2) =3或undefined;当a<0时, 图像开口向下, undefined。事实上, f (x) 的图像开口向下时undefined不一定是最大值。

正确解法:①令f (2) =3时, undefined; ②令undefined时, undefined; ③令undefined时, undefined, 此时undefined, 而undefined;当a=0时, undefined, 不满足条件。所以undefined或undefined。

错误的分类方法, 不仅使思路产生混乱, 而且导致错误的结论, 所以在分类问题中, 要在对基本知识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分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上述例题的一般方法是提炼及其这一提炼的动机与目的的分析;通过本例的解法分析, 可以看出在求函数闭区间上的最值时需考虑这一区间的端点和端点内驻点处的值, 端点处和所有驻点处的函数值中的最大 (小) 值就是函数在这一闭区间上的最大 (小) 值。本例是这一方法的逆用变式。

根据变式的教学理论, 我们知道过程性变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颇有助益, 在做完这一问题之后可以考虑设计如下变式:

变式1、已知函数y=x2-2x+3在区间[0, m]上有最大值3, 最小值2, 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2、求函数undefined在区间[-1, 5]上的最大值。

变式3、已知二次函数f (x) =ax2+bx满足f (1+x) =f (1-x) , 且方程f (x) =x有两个相等实根, 若函数f (x) 在定义域为[m, n]上对应的值域为[2m, 2n], 求m, n的值。

例题分析归类:

(一) 、正向型

是指已知二次函数和定义域区间, 求其最值。对称轴与定义域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讨论往往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此类问题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 轴定, 区间定; (2) 轴定, 区间变; (3) 轴变, 区间定; (4) 轴变, 区间变。

1. 轴定区间定

例1. 设函数f (x) =x3+ax2-a2x+1, g (x) =ax2-2x+1其中实数a≠0.

(Ⅰ) 若a>0,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Ⅱ) 当函数y=f (x) 与y=g (x) 的图象只有一个公共点且g (x) 存在最小值时, 记g (x) 的最小值为h (a) , 求h (a) 的值域;

(Ⅲ) 若f (x) 与g (x) 在区间 (a, a+2) 内均为增函数, 求a的取值范围。

2. 轴定区间动

例2. 设a为实数, 函数f (x) =x2+|x-a|+1, a∈R, 求f (x) 的最小值。

3. 轴动区间定

说明:已知f (x) =ax2+bx+c (a≠0) , 按对称轴与定义域区间的位置关系, 由数形结合可得f (x) 在[m, n]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3.求函数y=-x (x-a) 在x∈[-1, 1]上的最大值。

解析:函数undefined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undefined, 应分undefined即-2≤a≤2, a<-2和a>2这三种情形讨论 (图略) 。

(1) a<-2;由图可知f (x) max=f (-1)

(2) -2≤a≤2;由图可知

(3) a>2时;由图可知f (x) max=f (1)

4. 轴变区间变

例4. 已知y2=4a (x-a) (a>a) , 求u= (x-3) 2+y2的最小值。

解析:将y2=4a (x-a) 代入u中, 得

u= (x-3) 2+4a (x-a) =[x- (3-2a) ]2+12a-8a2, x∈[a, +∞)

①3-2a≥a, 即0

②3-2a1时, f (x) min=f (a) = (a-3) 2

所以

(二) 、逆向型

说明:是指已知二次函数在某区间上的最值, 求函数或区间中的参数值。

例5. 已知函数f (x) =ax2+2ax+1在区间[-3, 2]上的最大值为4, 求实数a的值。

解析:f (x) =a (x+1) 2+1-a, x∈[-3, 2]

(1) 若a=0, f (x) =1不合题意。

(2) 若a>0, 则f (x) max=f (2) =8a+1

由8a+1=4, 得undefined

(3) 若a<0时, 则a=-3

由1-a=4, 得a=-3

综上知undefined或a=-3

例6. 已知函数undefined在区间[m, n]上的值域是[3m, 3n], 求m, n的值。

解析1:讨论对称轴x=1中1与undefined的位置关系。

①若m

解得m=-4, n=0

②若undefined, 则无解

③若undefined, 则无解

④若1

综上, m=-4, n=0

解析2:由undefined, 知undefined, 则[m, n]⊆ (-∞, 1], f (x) 在[m, n]上递增。

所以

解得m=-4, n=0 说明:解法2利用闭区间上的最值不超过整个定义域上的最值, 缩小了m, n的取值范围, 避开了繁难的分类讨论, 解题过程简洁、明了。

分类讨论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灵活性, 使学生学会完整地考虑问题、化整为零地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在解题中才不会出现漏解的情况。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 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 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 树立分类讨论思想, 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 明确分类的标准, 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1]数学[M].人教版高中课本.

[2]数学爱好者 (高考理科) [M].

教学大讨论发言提纲 篇5

张春城

从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说起。两个问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一、关于教学观念

两种首先要转变的教学观念

(一)“上课就是讲课”的观念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只是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训练学生解决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要求学生直接记住教科书上的那些“真理”和结论,并通过考试来检验这种灌输的效果。教师讲课的优劣,实际上也是以“灌输”的优劣为标准的。在教材特别是优秀教材已发给学生的情况下,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尚能讲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理论体系,而一些平常不搞科研或科研薄弱的教师则往往只好照本宣科,味同嚼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抑制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近几年,做过有益的探索,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

如实训课时比例。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习时间不多,即使有,其目的也不过是验证老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习兴趣;

强调的是按既定的大纲讲课,按既定的大纲要求命题 考试 ;

任课教师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指导实训有困难。

危害:

一是培养了思想懒汉,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近年来,有的老师搞讨论式、启发式,但收效不大,学生不习惯也不善于提问题,因为这种教改仍然是立足于“教”而改。

二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学习化社会,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用的能力是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实际上,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终身学习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于:既然学习是终身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用于灌输学科知识,而应该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以为尔后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浪费了师生的宝贵时间、精力。文科课本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我们却在重复的讲。

(二)“不搞科研照样讲好课”的观念

我们升本科,强调科研。我们有错误认识,“不搞科研照样讲好课”。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某些老师不搞科研或科研成果很少,但学生的课堂评估却打分甚高。于是在一部分老师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似乎高校教师不搞科研照样能够讲好课。对此,我是持否定态度的。就教学与科研本身的内在联系而言,科研确实能够促进教学,这体现在:

1.更新知识,及时站在学科的前沿。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的提高,虽然也可以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但主要是通过科研。教师经常从事科研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便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站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前沿。

2.实现迁移,促进教学能力提高。科研与教学虽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有共性,这就为能力迁移提供了基础。如科研过程中养成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研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同样适用于教学过程。反过来,如果一篇文章思路不清,便很难说能够讲好课。从事科研,对某一学科或某一课题的前沿问题、对整个知识系统了如指掌,也就更易于开展教学过程。现实中许多科研实力强的老师,课也往往讲得好,其理源出于此。

3.增加体验,利于指导学生科研。教师经常接受科研训练,有了科研体验,便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科研。科研的内容当然可以不同,但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治学体验、思维方法、操作程序等对于从事任何创造性劳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很难想象,自己不搞科研或不会搞科研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二、关于建立现代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教学检查标准对教学改革有很大影响。

1、教学观念的先进性。有终身学习观、通识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等。

2、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3、教学方法的指导性。

三、关于研究现代教学模式

(一)有益探索:

如:1.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课堂传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3.教材内容学习与网络资源利用相结合4.专题讲授与系统串讲相结合5.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如:动态教学模式,如: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学模式多有探讨。如有的学者提出的信息处理模式、人格发展

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强化模式;国内学者提出的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等,我们老师也有很多探索。张双昊、(二)教学模式分析

读写议模式

俄罗斯高校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篇6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 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語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 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 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 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 ,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 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 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拟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1)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2)“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 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物理“讨论式”教学方法浅析 篇7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要使讨论富有成效, 引发讨论的问题就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四点:

1. 开放性

即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 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 以探究问题的多种答案。开放性问题因其思维容量大,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讨论的兴趣。

2. 挑战性

对现有能力水平提出挑战的问题同样能够引发真正的课堂讨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 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就可以摘到的“果子”, 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而讨论这种集体活动恰是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最佳方式。

3. 两难性

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 将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 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 得出正确结论。

4. 生活性

讨论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抓住学生生活这个源泉, 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体或情境, 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回顾以往, 教师提交讨论的问题, 答案往往是现成的, 求解的思路往往也是现成的, 学生只要“按图索骥, 照章办事”, 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这种虚假的讨论并非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活动, 不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而且压抑了学生求异置疑的精神, 妨碍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讨论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 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尊重和信任,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即使学生的意见或提出的问题错了甚至很荒谬, 也决不能指责和嘲笑学生, 而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使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

三讨论的组织形式

目前, 课堂讨论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是小组讨论。但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分组基本上是按座次顺序就近搭配的, 随意性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组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近几年来推崇的“合作学习”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

互助合作小组同传统的学习小组有一些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任务分割, 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 小组合计总分;公平竞赛, 合理比较;分配角色, 分享领导;既有帮助, 又有协同。“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搭配、角色、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其目的是克服传统小组学习中的由几个愿意出头露面, 稳操胜券的组员一手包办讨论结果的做法, 使学业较差、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参与的思想。

为了拓宽师生互动的空间, 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由“秧田型”改为“马蹄组合型”。相比而言, “秧田型”的空间构成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而“马蹄组合型”的多元空间则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 扩大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空间。

四教师角色的定位

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但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了。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未来的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把物理教育的“教”和“学”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系”中。为此, 物理教师应实现从“教书匠”的角色到“学科教育专家”角色的转变。未来的物理教师应具有“四会” (会学、会教、会研究、会指导) 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整个讨论中应始终起到“暗线引领”的作用。

1. 论题的设计者

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因此, 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 作为论题的设计者, 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责任尤为重要。

2. 讨论的引导者

在讨论中, 学生有可能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了;也有可能离题万里, 答非所问;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乘机开小差、说闲话, 从而使讨论流于形式, 学习效率低下。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 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教师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 讨论中要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其中并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 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 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 放任自流。

3. 结果的评价者

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影响讨论法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教师对讨论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与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此外, 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 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 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讨论时间的合理安排

目前,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 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 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 教师便偃旗息鼓, 中止讨论, 致使当前的许多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讨论有其特有的功能, 但只有在足够的时间里, 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既然组织了讨论,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 否则, 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

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方法讨论 篇8

关键词: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一电工电子专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能的普遍应用, 与电相关的行业比比皆是, 工作在电工电子行业一线的工人也很多, 但是突出拔尖的技能人才却很稀缺。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专业主要是教授学生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其能在电力生产、电气制造和维修以及各类电子设备的制造、维护、应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 填补我国在电工电子科技发展上突出技能人才稀少的缺口。电工电子专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家用电器、电子科技研究设施都与电工电子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大学, 各高职院校专业的选择趋势也逐渐偏向电工电子类相关专业。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选择这样的专业就业相对容易, 工作的选择市场相对广泛, 且工作环境好, 工资待遇高, 从而使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爆棚。针对国家科技发展现状而言, 不可否认, 电工电子方面专业人才较稀缺, 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对口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就学生而言, 在高职专业的选择上要十分谨慎, 切不可盲目跟风。首先,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愿意学习的专业, 不要认为大家觉得好, 自己就感兴趣。其次,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学生自身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 学生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 考虑自己是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课程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和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 其发展前景有相当大的市场。自动化、电子科技的不断普及与提高, 使各类高职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全面化。但在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 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点。其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在课堂上, 老师被视为教学主体, 他们通常照本宣科, 依据教材的内容, 循规蹈矩地教授。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还能逐步接受和消化, 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 根本不能在其大脑中呈现老师讲解过程的“影像”。“大锅饭”的教学形式, 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 使学生无法吸收知识。

第二,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组课件, 如此封闭的教学条件, 让原本就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不能有效结合,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节, 从而造成课堂教育的失败。“老师讲, 学生听”的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 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被动的学习方式, 不仅在课堂上取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实践运用上得不到进步。

第三, 专业教学主要是采用考试来评分考核, 老师通过分数去评判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种考核方法是缺少全面性和客观性的。仅仅以一个数字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既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也让学生的个人努力得不到十足的肯定, 不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讨论

电工电子不同于其他专业, 它更需要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对生产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利用实操技能、技巧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因此, 对教学方法要求较高。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要从教学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更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消除学生“不想学, 怕困难”的心理。在课堂内容讲解中, 多举一反三, 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 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能快速理解和吸收。其次要探寻多样、生动的教学方式, 如一体化、情景式等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就一种问题安排一种应对课程内容, 抛弃守旧的教学模式, 结合多媒体、实物演示、动手实操等多种手段来体现现代化教学特点, 使抽象、难理解的课程知识通过丰富、形象的课程形式,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因课制宜, 因人制宜”。最后, 教会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 课堂知识为辅, 运用学校的资源, 通过科学验证的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 独立动手, 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本着特色教育、德体教育、长期教育的教学目标, 培养理论和实践精通的全面发展人才, 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胜任电工电子专业方面的各项工作。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 明确电工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目标, 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拔尖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柳.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4)

对灌浆方法的讨论 篇9

关键词:灌浆方法,孔口封闭法,灌浆方法的选用,灌浆方法与质量

前言:

灌浆为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 广泛用于各种建筑地基的处理, 发展非常迅速, 人们在不断的探索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 进行各种探讨是促发展。如果能引发各种不同的意见, 则人的认识会得以提高。

1 灌浆方式的选择

1976年以前基岩帷幕灌浆比较强调采用循环式, 1994年以后, 才逐渐放开, 规范改写可说明。.DL/T5148-2001第6.4.2灌浆规范中规定:“帷幕灌浆宜采用循环式, 也可采用纯压式”。“浅孔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 而不是“优先”或“应当”采用纯压式。在SL62-94 P10规范中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 重申了“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式”。因此, 对灌浆方式应有清楚的认识。要根据各种情况来决定采用什么方式灌浆。

1.1 循环式灌浆

循环式灌浆是指浆液始终保持着循环, 要求泵排量大于岩石吸浆量, 进入孔段的浆液, 一部分进入裂隙而扩散, 余下的浆液返回地面, 可重复使用。所有灌浆段内的浆液始终保持循环流动状态, 随着灌浆时间的延续, 吸浆量的递减, 浆液的流速会越来越大, 可减少孔段内水泥颗粒的沉淀, 也不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有利于提高灌浆质量与效率。所以在“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或者是DL/T5148-2001) 中, 都明确指出帷幕灌浆应优先采用循环式。

1.2 纯压式灌浆

纯压式灌浆是浆液向孔内的岩石裂隙中扩散, 人为控制不让浆液返回, 即所谓“只进不出”。随着灌浆时间的延续, 较长时间的灌注后, 吸浆量逐渐减少, 灌浆段内的浆液流速逐渐降低, 此时浆液中的水泥颗粒易于沉淀, 有可能堵塞到裂隙口, 影响灌浆质量, 而且容易引发“固管”事故。所以, 这种灌浆方式只适于大裂隙, 大渗透量的地层, 同时也不适于深孔灌浆。

2 不同灌浆方法的特征

为适用千变万化的地质情况, 出现了多种灌浆方法, 不同的灌浆方法要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如果所选方法不当, 也可能事倍功半, 无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选择灌浆方法的同时, 还应注意选择合理的灌浆方式。

2.1 自上而下灌浆法

自上而下灌浆法主要用于岩石破碎的基岩, 节理裂隙发育, 成孔时冲洗液漏失严重, 以至钻进过程不返水, 而且经常出现掉块, 引发卡钻事故, 钻孔孔壁很不稳定。或者是全孔分布有易劈裂岩体, 或者是松散的覆盖层, 这样的地层用自上而下的灌浆方法, 可以使地层自上而下的被水泥浆固结, 易于栓塞对试段封闭的有效性, 不必担心浆液绕塞渗漏, 影响质量或引发“固管”事故。

根据孔壁的稳定情况, 可选用待凝或不待凝进行灌浆, 以前的规范规定是必须待凝。由于灌浆工程为群孔施工, 孔距相粼很近, 均在混凝土面板上施工, 或者是在轻轨上安装钻机, 搬家方便快捷, 费时很少, 加之施工分序进行。所以, 待凝并不担搁太多时间。1983年这个待凝作了修改,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时, 孔口无涌水的孔段, 在灌浆结束后, 一般可不待凝, 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或在孔口有涌水的地段, 则宜待凝, 其待凝时间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SL62-94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P10) 。

在上段已经灌注的情况下, 加大灌浆压力不会带来事故蔽患, 而且可以得到好的灌浆质量。

由于分段灌浆, 对水泥灌入量计算较准确, 压水试验成果也较准确, 有利于成果的分析研究。

自上而下的分段灌浆方法栓塞是逐段下入的, 多采用循环式灌浆。所以, 只能采用双管式灌浆栓塞 (如图1) , 孔径必须适当增大, 增大孔径提高了成本, 影响了工期。

耗浆量特别大时, 可考虑采用纯压式自上而下灌浆, 采用单管顶压式灌浆塞 (如图2) , 操作简单, 只需用送浆管 (即钻杆) 向下加压, 就可使胶囊胀出, 隔离开灌浆孔段, 从三通向孔内灌浆。但在灌浆段隔离无效时, 需提出孔口, 更换顶管长度, 才可重新进行试段隔离。不过上段已经灌注浆液封凝, 出现隔封失效的情况一般很少。

2.2 自下而上灌浆法

自下而上灌浆法是在成孔后, 由钻孔底部逐段上移进行灌浆, 适用以下情况:岩石比较完整, 裂隙不发育, 地质情况比较简单。成孔过程比较顺利, 没有出现或者很少出现掉块卡钻、夹钻等事故。钻孔上部有易劈裂岩体等, 宜采用此方法。此方法的优点是:工序简化, 工效较高。但此方法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由于终孔后才自下而上灌浆, 钻进延续时间较长, 整个钻孔的裂隙容易受到岩粉的堵塞, 给灌浆效果造成影响, 孔段愈上影响愈大。如果加大灌浆压力, 则容易发生浆液绕塞渗漏, 增加“固管”事故的机率, 如果不提高灌浆压力, 则裂隙有可能冲不开, 可能影响灌浆质量。

岩石比较完整时, 一般吃浆量较小, 采用纯压式灌浆的话, 孔内浆液流动速度很慢, 极容易发生“固管”。所以, 应多采用循环式灌浆。

采用自下而上循环式灌浆就必须用双管栓塞, 同时孔径要适当加大, 要留出栓塞以上灌浆管与孔壁之间的间隙, 以便监测栓塞密封的可靠性, 浆液一旦泄漏上返, 所带来的后果远比自上而下栓塞返浆的后果严重, 将会影响到整个孔的灌浆质量, 灌浆段会因灌浆压力的卸漏, 使浆液的扩散半径达不到设计的范围, 孔与孔之间形不成帷幕。上部待灌段, 会因为返回浆液的流经, 而将裂隙口堵塞, 同样会影响到灌浆帷幕的形成, 这都是严重的灌浆质量问题。

如果是充气栓塞灌浆, 多了一条气管路 (如图3) , 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目前的充气栓塞只能用于纯压式, 那就是说它的应用范围还只适于固结灌浆。

采用纯压式灌浆, 射浆管要下到距孔底0.5m, 在吃浆量小的情况下, 又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因为栓塞在底部, 很难实现射浆管的旋转与上下活动, 来预防“固管”。

基于自下而上灌浆法的居多弊端, 使它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小浪底成千上万的灌浆孔中, 只有1个试验孔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灌注。而且为防止“固管”事故, 以塑料管代替射浆管。

2.2 综合分段灌浆法

综合分段灌浆法是一种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 而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灵活地组合进行灌浆的方法, 充分的利用各自的优点, 来提高灌浆质量与灌浆效率。如钻孔上部岩层裂隙多, 又比较破碎, 上部就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方法, 下部地质条件较好的部位则可采用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其实这是一种优选法灌浆, 而不是强调只采用某种单一的灌浆方法。

2.3 孔口封闭灌浆法

孙钊在“大坝基岩灌浆”一书中写道:“经过大量工程实践, 我国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帷幕灌浆方法, 就是孔口封闭法灌浆”。1962年岳城水库在覆盖层帷幕灌浆中首次采用成功, 接着1975年首次在乌江渡帷幕灌浆中正式采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孔口封闭法没有了孔内栓塞, 当灌浆段成孔后, 只在孔口进行了封闭 (图4) , 灌浆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进行。1994年5月21日, 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拟定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第3, 7节专门规定了“孔口封闭法”一节 (p21) 。

电力行业标准DL/T5148-2001的规范, 也在第6.7节将“孔口封法”列为专节。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 孔口封闭法有很多优点, 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在各类灌浆中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应用。

其优点如下:

孔口封闭法可使灌浆管旋转的同时进行上下提动, 可避免孔内“固管”事故。“固管”事故的处理非常困难, 只有在一旁重新钻孔灌注, 这是灌浆施工中很忌讳的。因此, 不管什么灌浆, 都要把预防“固管”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灌浆水灰比为1:1~0.6:1的浓浆, 灌浆时间只要在1~2小时, 就非常容易发生“固管”事故, 灌浆管被孔内的水泥浆凝固住, 这在双管自上而下或者是双管自下而上的灌浆都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因为这类循环式灌浆的双管栓塞, 孔内的射浆管与灌浆管都无法转动与上下活动, 唯独孔口封闭法可以。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灌浆法, 都可能出现栓塞密封不住的情况, 特别是自下而上灌浆法, 这种情况会出现得更多。覆盖层灌浆根本无法在覆盖层上进行灌段密封, 只有孔口封闭法才能有效的解决。

孔口封闭法自上而下自行复灌, 有效的提高了灌浆质量。

操作简便, 没有移动栓塞的麻烦, 辅助时间少, 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

安全性好。

3 各种灌浆方法的比较

在选择灌浆方法的同时, 必须考虑灌浆方式, 才能决定选用那种型式的灌浆栓塞。

自上而下的与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一般都用于帷幕灌浆, 多采用循环式的灌浆方式。自上而下循环式孔内隔离的灌浆方法只能采用双管灌浆栓塞, 操作繁销, 辅助时间长。如果采用孔口封闭自上而下的灌浆方法, 操作简便, 施工安全, 是应用最广的一种灌浆方法。如果自上而下的灌浆要采用纯压式的话, 采用孔口封闭式比采用气压栓塞灌注与单管顶压栓塞灌注要好得多。

自下而上灌浆方法安全性最差, 极易发生“固管”事故。自下而上的循环式灌浆只能采用双管灌浆栓塞, 只有纯压式自下而上灌浆才可采用气压灌浆栓塞。气压灌浆栓塞密封性要求很高, 气压塞可靠性相对较低, 操作不便, 所以应用不广。

孔口封闭法可用于循环式灌浆, 也可用于纯压式灌浆, 只须控制孔口的三通即可, 简单方便。

研究分析得出, 纯压式灌浆质量没有循环式灌浆质量好, 同时纯压式灌浆容易发生浆液“固管”事故, 带来质量、效率、心理等一系列的影响。

很多灌浆专家认为, 孔口封闭循环式灌浆质量是最好的, 但有一说是孔口多次复灌“浪费”了水泥。但只要灌浆结束标准没变, 这一“浪费”在孔内进行了灌注, 保证了质量也是值得的。同时这一浪费就竟比分段灌浆多出多少, 恐怕无人做过对比试验, 说服力也不强。当然, 如果钻孔上部有易劈裂的岩体, 孔口封闭法引起的多次重复劈裂, 会引起多次重复而不必要的水泥浪费。这也是事实。

自下而上的灌浆方法也存在一个复灌问题, 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自小口径金刚石钻探得到推广以后, 坝基帷幕灌浆施工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是一种先进的钻探工艺, 质量好, 效率高, 故障低, 成本低, 劳动强度低, 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在DL/T5148-2001规范中, 6.2.3节提到“帷幕灌浆孔孔径不得小于Φ46mm, 固结灌浆孔孔径不宜小于Φ38mm”。这样的孔径, 均能充分发辉金刚石成孔的优越性, 其深度完全能满足帷幕灌浆的需要, 可使灌浆施工效益达到最好的水平。

小口径金刚石钻孔与孔口密封相结合, 能使帷幕灌浆施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潜孔锤由于采用冲击回转钻进理论, 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成孔方法, 适合各种硬岩的浅孔固结灌浆, 能获得较好的施工效益。

灌浆成孔是不需要采取岩心 (除先导孔) , 采用全断面钻进是合理的, 应当在灌浆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它可以提高工效80%~1倍以上。全断面钻进可以采用复合片回转钻进, 牙轮钻头钻进, 而不需要采用专门的钻探设备。

灌浆成孔的方法必须根据岩石的地质特性与灌浆工艺的设计来决定, 成孔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益。

4 灌浆方法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每一个专业都得到了发展, 灌浆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工艺, 作以下简述。

4.1 钻灌一体化灌浆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浆工艺是钻一段, 灌一段, 钻灌是分离的。钻灌一体化却将钻进与灌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其技术创新点是:用全断面头快速成孔, 没有打捞岩心工序, 钻进达到段长后, 暂停钻进, 将钻头提离孔底30~40cm进行洗孔, 洗孔达到要求后, 安装孔口封闭器, 接着用钻杆直接进行简易压水与灌浆。完成一个灌浆段后, 无须侍凝即可不提升钻杆, 只要钻头有效, 就可连续进行下一灌段钻进 (如图5) 。

钻灌一体化优点在于实现钻灌工序优化, 提高钻灌工序能力, 具有安全可靠、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明显优势:

钻灌一体、连续作业, 优化工序, 采用了先进的复合片全断面钻进工艺, 打破了一贯采用的取心钻探工艺, 节省了大量的辅助时间, 从整体上提高了灌浆工程的效率达30%以上。

孔壁不稳定的复杂地层, 如破碎带、堆积层、砂卵石层等, 成孔后提钻, 孔壁往往坍塌, 射浆管无法下到位, 给灌浆造成很大困难, 钻灌一体化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钻灌一体化是多次重复循环灌浆, 有效的提高了复杂地层的灌浆质量。

钻灌一体化是采用自上而下孔口封闭法灌浆, 减少了孔内“固管”事故的发生机率, 有利于灌浆顺利进行。

适应性强,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灌浆工程 (基岩和深厚覆盖层、破碎地层、松散堆积体均可) 。

劳动强度有所降低, 生产成本有所下降。

4.2 GIN强力灌浆

著名灌浆专家隆巴迪 (lombardi) 等提出的GIN灌浆技术, 在欧洲、南美洲地区推广应用, 它以一种新的理念, 即灌浆过程的每个灌段, 不管注浆率的大小, 要使灌浆压力P (Mpa或bar) 与每米的灌液注入量V (L/m) 的乘积为一常数, 即GIN=PV, 这样可以对宽大裂隙限制其灌注量, 对可灌性较差的灌段要提高灌浆压力, 使灌段都有一个大致相等的灌浆扩散半径, 以减少水泥的浪费。

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左岸单薄分水岭上进行了常规法与GIN法的灌浆对比试验, 二者在达到相同透水率的前得下, GIN方法纯灌时间要少得多, 工效大副度得高, 同时灌浆质量和帷幕质量都优于常规法。试验采用的方式是:小口径金刚石 (Φ59 mm) 成孔, 孔口封闭灌浆法, 工艺简单, 效率高, 安全性好, 成本低。

4.3 根据裂隙状态设计灌浆

灌浆方法仅是影响灌浆质量的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是根据地质条件而设计正确的灌浆工艺。包括灌浆孔间距、水灰比、灌浆压力等。

灌浆工程施工之前, 必须将孔周围及其灌浆深度之内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调查:灌浆孔是否位于风化卸荷带, 还是远离大断层的深埋岩体内;灌浆孔是否位于强烈影响带还是一般断层影响带之内;灌浆孔所通过的岩体强度如何, 是裂隙不发育的软岩, 还是裂隙发育的坚硬岩体。对不同带不同强度破碎体的透浆, 透水结构面进行调查, 也就是对水力特征进行调查。

任何岩体都有一个抗劈裂强度问题, 尤其是缓倾角岩体较软岩层面的抗劈裂强度问题更为突出, 灌浆压力低时, 由于层面透水性能差而不吃浆, 灌浆压力大时, 沿层面断裂而大量跑浆, 这是缓倾角岩层极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 才能确定正确的灌浆工艺。在小浪底水库左岸单薄分水岭裂隙岩体透流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 那里的层状岩体其陡倾角裂隙极为发育, 如若采用斜孔灌浆, 那么斜孔会穿透更多的陡倾角裂隙, 其灌浆效果可能会比垂直孔好得多。此灌区表层有12.8m~21.0m的黄土, 其下为T15-2、T15-1和T14岩组, 岩体内构造裂隙倾角75°, 91%的构造裂隙倾向分布在SE140°~NW320°之间。层面裂隙倾向下游, 倾角10°~20°之间。毫无凝问, 斜孔可以穿透更多的裂隙。所以, 设计了斜孔与垂直孔的灌浆对比试验:垂直孔孔距2m, 排距1.5m, 2排孔。斜孔一排, 孔距3m。检查结果都达到了防渗帷幕的要求, 但斜孔要经济得多。

斜孔灌浆只要防止超限孔斜, 孔口封闭自上而下灌浆, 可以有效的提高幕体防渗能力, 是缩短工期的有效方法。

5 结语

尽管灌浆方法与方式对灌浆质量的影响是次要的, 但一旦有了正确的灌浆设计, 合理的灌浆工艺, 那么灌浆浆方法对质量与工期还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者们似乎对方法不怎么研究, 只有工程局类的施工单位才会在意, 因为这不单是关系到质量, 还同时关系到工期与成本。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与电力工业部拟定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62-94) 。

[2]电力行业标准的“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DL/T5148-2001)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篇10

1 内容组织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性的教学方法现在已经被推广到许多课程中,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极具发展潜力。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实践,从而达到深刻理解问题的原理和本质,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的学习态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2],案例选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选择真实、基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例如,数据结构中在介绍递归这个抽象概念时,先给出三个案例:

(1)阶乘函数

(2)单链表结构

一个结点,它的指针域为NULL,是一个单链表;

一个结点,它的指针域指向单链表,仍是一个单链表。

(3)汉诺塔(Tower of Hanoi)问题

传说布拉马圣殿的教士们有一黄铜浇涛的平台,上立三根金刚石柱子。A柱上堆放64个金盘子,每个盘子都比其下面的盘子略小一些。当教士们将盘子全部从A柱移到C柱以后,世界就到了末日。这个问题还有一些特定的条件,那就是在柱子之间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并且任何时候大盘子都不能放到小盘子上。计算机科学家则可以用递归迅速解出这道题。用带3个盆子的柱子演示这个问题:先利用空着的C柱把A柱上面2个盘子移到B柱上,然后把最大的盘子移到C柱上,再利用空着的A柱把B柱的2个盘子移到C柱。

介绍三个案例后引出递归的概念:若一个对象部分地包含它自己,或用它自己给自己定义,则称这个对象是递归的;若一个过程直接地或间接地调用自己,则称这个过程是递归的过程。上面三个案例是三种递归情况:

(1)是定义是递归的;

(2)数据结构是递归的;

(3)问题的解法是递归的。

这样通过案例可以加强学生对递归概念的掌握,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相关知识,去积极思考。

2 关键算法演示采用可视化教学

可视化教学是指在计算机软件与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与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可视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体验、发现、干预、利用这些生动的、信息化了的知识模型,从而使学生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存在与运动的本质属性图像,自然地培养和造就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3]。

可视化教学在数据结构算法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点有[4]:

(1)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枯燥乏味局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它可将文字、数据、图片、影片等多种媒体动态地整合在一起;

(3)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在大量不同的数据结构下,算法执行效率的差异。

(4)学生可课后利用实现的算法可视化教学软件探索算法的执行过程,培养学生个别化学习与自学的能力。

例如讲解“二叉树的线索化”时,用板书、语言、手势等方法都是很难讲清楚的,我们根据算法和算法讲解过程中所用到的实例,用Flash技术制作了动态演示片断,通过动态演示(见图1),学生对各操作过程很容易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数据结构中各算法的直观而深刻的理解,从而克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情绪,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学好这门难度很大而又必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

3 实验中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数据结构实验集中反映了课程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在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方面,除了加大实验课教学时数外,还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进程,设置了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三个层次的实验。验证型实验,即根据已有的算法进行实现,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例如线性链表的删除与插入操作、Prim算法实现最小生成树等[5]。设计型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提出算法和采用的数据结构实现。例如判定某有向图是否有回路、游览公园的每个景点问题等。而综合性实验给定的问题更加注重综合性,涉及更多的算法和更多的数据结构。将三个层次实验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设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学中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例如,实验内容为给出一张某公园的导游图,游客通过终端询问可知:

从某一景点到另一景点的最短路径。游客从公园大门进入,选一条最佳路线,使游客可以不重复地浏览各景点,最后回到出口(在入口旁)。

问题提出来后先和同学一起分析问题,显然可将导游图看作一张带权的无向图,顶点表示公园的各个景点,边表示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边上的权值表示距离。从三种图的存储表示中选择一种,可重复一下三种表示方法。第一个问题实际是最短路径问题,第二个问题可采用深度优先搜索。将实验内容和课上讲解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启发学生后,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实验内容。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特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内容组织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关键算法演示采用可视化教学,实验中采用引导启发法式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兰英.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J].福州:福建电脑,2006(11):214.

[3]银丽萍,黄同成.《数据结构》算法的可视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2008(s1):97-99.

[4]T ch Huang etc.Research of a Web-based Data StructureVisual Courseware[A].HK:proceedings of the ICMLC2007[C],2007-08.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高职语文;模式;讨论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高等职业教育从单纯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向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以追求工具性价值、效用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即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术人文者”。培养实用型人材,更离不开合作。那么在学习中养成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适应社会。

分析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过程,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应有自身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进而内化、升华人文素养。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任务,在使用教材施教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1.突出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训练。讨论是集中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特别强调在课堂上的讨论。按照教材以口语表达、阅读、写作三项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三项能力的训练均按照语文应用技能的难易程度安排进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实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循序渐进地加强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2.以讨论为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创造精神。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必须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让学生们都动起来,开动脑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3.根据具体情况,分级教学。分组讨论。分级教学也称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情况和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是现代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现实中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问题的某一细节,触及了学习者大脑神经的兴奋点,就会激发学习者的激情和巨大的潜能,所以真正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途径,在于改变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准备状态是指学习者主体的心灵、知识的认知结构。它是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积淀、内化、升华以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语文学习心理机制、心理品质。它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语文运用能力与素养。

二、在教学重点上,将逐步突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心灵空间的拓展

教师精讲点到要害。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高职语文教学,应当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心灵空间的拓展、一方面是让学生领会语文学习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规律,另一方面传递大量的信息和多种多样的观点,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创新的自觉适应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胸襟,在这种知识和信息武装下的语文运用能力,才充满了主动性、活力和创造性。

三、在教学方法上,逐步引进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采用“体验式”、“问题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状况,以多种教学形式贯穿始终,激活课堂气氛,把学生引到前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的方法有:

1.强化问题意识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立足于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能不能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围绕讨论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写作”序列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新闻采访活动等,都将大大增加学生与社会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写作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它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十分有利于唤起性趣、增加理解,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前的教学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教学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所得”。

3.运用讨论“案例分析式”教学法。这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先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讨论,然后作出多种答案,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答案的分析和评估,作出最优选择。它重视的不是正确答案本身,而是得出最优答案的过程。它迫使学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着重培养他们的感觉能力和反映能力,养成不依赖权威的良好心理。案例教学锻炼学生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的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最缺乏和最需要的。“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大量的“问题”和“案例”储备同时,掌握多媒体必需的技术的前提下,才能胜任。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4.在课程设置上,将突破课时计划的局限,逐步加强课程的开放性,把讨论的随机性考虑进去。“必须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帮助他理解一些科学原理并训练他有应用这些原理的能力;帮助他培养普通的技能并鼓励他对工作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高职语文的教学,都安排在一二年级的教学计划中,这样,在学生未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学生没有初步的职业意识,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学生成为“技术人文者”的目标,恐怕难以达到。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将突破课时计划的局限,逐步加强课程的开放性。基本方式如下:

(一)按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交叉安排。

(二)结合专业能力要求和岗位职业要求,安排语文课程。

(三)与专业教师取得联系,在专业课的练习中,体现语文能力的锻炼。

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正在经受考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所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节奏,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在课堂上,在课下,在实习中都养成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集思广益。有分工有合作。不仅在语文课上,我希望在其它课中都能采取这种授课方法,就是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源溟,追文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创新创业教育  曹胜利 雷家骕   2009.

优化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能 篇12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

1. 讨论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无论是准备阶段还是讨论进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方能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2. 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个体首先要独立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别人智慧的养分来补充、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而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4. 讨论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要考虑把思考的结果用恰当的文字、别人可以接受的语气表达出来,这就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和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 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讨论的准备阶段,每一个学生首先都要独立思考,然后才能与别人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即使个别学生没有勇气发言,教师也要考虑每个人的发言频率,给那些发言较少的同学提供发言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1. 小组讨论。

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交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其次在讨论时,第一要快速回顾个人准备得出的结论,第二要回顾个人准备时面临的特殊困难,第三要展望一下在紧接着的班级讨论中面临的期望。研究表明,小组讨论以5-8人最为理想。小于这个数目,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超过这个数目,平均每人发言的机会和内容就会相对减少,进而降低组员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2. 班级讨论。

要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班级讨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首先发表个人意见和小组讨论中提供的信息,其次要教育学生积极地倾听和反思。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意见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类讨论较适合于即时讨论,当然也可用于学生个体有一定准备的专题讨论。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体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节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产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3. 即时讨论。

即时讨论是指那些无需事先准备的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也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需要而临时安排的讨论,它往往与学生有准备、持续时间较长的专题讨论相对,这种讨论较适合于学生讲座内容比较熟悉,但又确实有不当认识的情况。

4. 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准备、问题难度较大、所需时间较长的讨论。与无准备的即时讨论相对。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教师在讨论之前一般都应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布置,以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动机,在起到指导的作用。

在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们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需为他们调解,使他们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意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要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单回答,最好指出线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

2.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体和争论的焦点上,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尝试解答或补充,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

3. 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上一篇:矿区生态修复下一篇:改性沥青稀浆封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