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精选6篇)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1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说话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能增强记忆力, 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说话训练应当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1.提供材料的训练。包括读和复述。2.不提供具体材料的训练。包括课前三分钟演讲、即兴演讲、讨论和辩论等。
关键词:说话能力,说话训练
说, 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口语表达信息是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交往方式,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说话训练, 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 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 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语文教学要想真正有效益, 不可急功近利, 还是要老老实实抓好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 切实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一、“说”在语文教学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 培养说话能力, 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说”为表, “思”为里, 联系十分密切。有的人说话结结巴巴, 或语无伦次, 除了临场经验不足外, 大多是思维跟不上表达节奏或表达跟不上思维节奏的缘故。而那些思维敏捷、流畅、灵活和有条不紊的人, 则举止大方, 语言清晰, 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和鼓动性。人的思维能力如江河中的水, 说话能力如河流中的河床, 经过说话训练并比较会说话的人, 能顺畅其流, 或平静如镜, 或涟漪微波, 或突起狂澜, 决不至于洪水泛滥和干涸无水, 无“思”乏“说”, 因此, 培养说话能力, 能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培养说话能力, 能增强记忆力。
在说话的时候, 当需对人、事、物、景或陈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描摹、或抒情, 并对相应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比较, 以及逻辑判断、推理和论证, 如果没有良好有效的记忆力, 是不可能有较强的话说能力的。说话能力强的人往往都是博闻强记者。因而, 培养说话能力, 能增强记忆力。
3. 培养说话能力, 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说与写并不矛盾, 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讲, 重写轻说, 实在不好理解。实践证明, 培养说话能力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说话词稳句妥, 干净利落, 写出来的文章快不会残缺零乱, 拖沓冗长;说起来头头是道, 条理分明的人, 写出来的文章快不会词序颠倒, 前言不搭后语。反之亦然。说和写虽有之相异之处, 但同样有遣词造句、材料使用、观点表达、谋篇布局、表达方法的运用等共性。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实践都证明;经过口头作文然后写成书面文章的水平要高于未经口头作文写成的文章,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当是明智之举。
二、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建立的说话训练序列, 提出了说话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1. 提供具体材料的训练。
学生在课堂上常会再现这样的情况, 想说又不敢说或不能放得开, 偶尔一说, 脸红心慌手足无措而导致词不达意。为此, 我们将这一阶段的训练分为两步进行:
(1) 读的训练。在这一阶段, 要求每个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 都要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在上新课前, 轻声读, 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为止。第二遍在课堂上读, 放声读, 要求读懂。第三遍在课堂上当众读, 要求: (1) 姿势端正, 仪态大方, 口齿清楚, 声音宏亮; (2) 有节奏感, 语调抑扬顿挫, 语言连贯; (3) 有声有色, 富有感情。对于第三遍朗读, 还要求学生进行简要评议, 这样大部分学生对朗读的要求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以后自己的朗读就能注意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了。
(2) 复述训练。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 我让他们选出一些代表进行复述训练。根据具体情况, 一般采用先复述片断, 再复述篇章;先复述记叙文, 再复述议论文;先课本例文, 后课外读物。由于这样的训练有材料可依, 因此, 学生只要在内容的识记上下一定功夫,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就会渐见成效的。随着训练的进行, 学生就会逐渐积累词汇, 语言感受、领悟能力增强, 对篇章结构也逐渐能把握, 为下一步的训练提供了条件。
2. 不提供具体材料的训练。
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到敢说, 有话说, 这一阶段的训练则要脱离具体的材料, 进行说“好”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按以下序列去做的。
(1) 课堂三分钟演讲。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 每节课利用前3分钟安排学生轮流上台演讲, 要求学生提前作好准备, 内容可能是自己的见闻, 也可能叙述一件事。见闻要说得具体, 有条理, 叙事要抓住事件的特征, 注意顺序。这种训练, 由于学生课前有准备, 再加上已有一定的“说”的基础, 一般的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说, 并能力求说得好些, 花时不多, 却效果显著。
(2) 组织即兴演讲。我们在高二上学期开始安排这一活动。具体操作时, 首先让学生精心设计准备的话题, 在学生当场抽签后, 立即开始演讲, 要求做到紧扣话题议论, 有鲜明的观点;材料要严密, 有一定的说服力;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重视体态语言, 以姿势助说话, 用音调的高低精细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力求以情动人。
三、进行讨论和辩论
在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上能就拟定话题发表演说的基础上, 再开展讨论和辩论的训练。讨论, 可以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 也可以是针对课外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要可以是对课文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 也可以是对课文情节, 结构层次, 组材方法的, 还可以是对习作优缺点的讨论;课外的诸如言行举止的规范问题, 影视剧作等文学著作的评论问题都可在讨论之列。
辩论, 在讨论中, 不仅会出现比较相同或相近的意见, 也会出现一些针锋相对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组织学生分别为自己的见解寻求论据, 驳斥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这就是辩论。组织辩论时, 我们先将讨论中出现的观点对立的论题概括出来, 让学生提前为辩论作好准备, 辩论时, 让意见对立双方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序列的训练, 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要坚持严格的按要求训练, 大部分学生的听、说、读、辨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而由于说话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其它方面语文能力的发展, 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新泰市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2
一、适时安排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使所有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三视图》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几名学生分别坐在不同的方向来观察同一个物体(水壶或茶杯等),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画下来,然后再和同学交换看,猜一猜那幅画是谁画的?画者坐在哪个位置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图形是不一样的。通过动手画一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激发。
二、巧妙安排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合作的过程。教学的本质就是“沟通”与“合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心情愉悦、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放松心情,敢想、敢问、敢说,形成积极的思维碰撞。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我在讲授《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节时,课前先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几何体,如牙膏盒、螺母、甜筒等等。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学生分组竞赛,扮演盲人摸实物,然后说出几何体的名称。很多学生都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想表现一番。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
在动手操作活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合作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并做学生的顾问与参谋。多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启迪数学思维。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真诚合作者,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回答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有几种?下面同学有的说一种,有的说两种,有的哑口无言。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同样需要同学们动手实验去感受、体会、理解,因此,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剪刀进行操作,再讨论交流结果,同学们都很惊讶,想象与结果大不一样,而且由一种剪法的结果,学生们可以去探究其它各种剪法,本节课主要是由学生动手操作得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几种模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起劲,师生互助,效果很好。如果只是由教师空洞地讲解,则让学生很难理解。
三、精心安排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从讲台走下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验探究,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有了机会,他们才能创新,改变被动的学习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中。比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迅速掌握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节时,由于学生们对此感到比较难懂,因此,我请同座位同学互相准备了一些三角形、四邊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硬纸板模型,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2.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3.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4.剪一些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纸板,不同的两种组合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忙起来了,用准备好的各种多边形拼接,拼了一种又一种,在实验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体验数学,从探究中吸取知识,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快乐,更深层理解了密铺的条件。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3
一、当前学生相关学习现状
时下,有些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往往打着抓“素质教育”的旗号,一味强调“减负”,于是学生写字作业没有了,不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以致学生没有打好牢固的文字基础。有的学生不会写字,乱写字,马虎对待,写份请假条就出现很多错字别字;不少学生写字姿势不正,字迹歪斜,笔画更是模糊不清;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写字时,为了做到“整齐”,竟然在纸上横放着尺子,然后沿着尺子写字以求整齐,让教师哭笑不得!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达,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进入少纸无纸的电脑网络时代,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来练习写字,有的中学生书写难看,还不如小学生。
二、写好字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一个学生,从幼儿班到中学毕业,平均每天应该有4个小时在与汉字打交道,每天多多少少都写些汉字,十几年的学习,真有不少学生写出的字竟然让老师无法辨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写字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基础训练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书写,不但可以巩固学生识字的效果,加深对字的记忆,减少错字出现,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性情,训练沉静、细心、耐心和恒心。另外,写得好的字能使人产生美感、舒适感,达到“养境、益智、怡情”的目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教育
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将终身受益。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艺术教育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师虽不能做到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六艺”之道,无一不精,然而自身努力写一笔好字,总是应该的。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以产生练字的欲望。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规范,就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的作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有书写均要做到“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
其次,要求学生学习书法要坚持不懈。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下一番苦功不可。要求他们每个字多练习几遍,不做限定。教师从事写字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是长期艰苦的劳动,是对毅力的磨炼,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鉴赏历代名家手迹、墨宝,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
第三,多组织开展一些书法教学、学习和比赛活动。教师要自己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多搞一些书法创作,使学生“佩服”“信服”。教师用心去布置比如练贴、描红、临摹等内容的实实在在的作业,让学生去做,教师要亲自批改,并加以评点。还要经常让学生认真抄写书本上的古诗古文,在班级进行交流、评比。通过比赛展出书法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字迹端正、点书遒劲、间架稳妥、笔势自然、神气完足的作品,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坚持提高书法水平的内驱力。
第四,语文教师自觉参加有关书法教育的培训,提高自身书法书写水平和教学水平,学习专业人士讲解书法教育、写字教学的技巧。教师本身的书写水平对写字教学的影响非常大。教师的写字态度、写字习惯、写字风格、写字水平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作业批改评语等等所有展示给学生的书写,都必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因此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写字水平。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4
关键词:科学观念;行为训练;良好习惯
人的一生幸福可能由很多因素决定,如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个人能力、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其中,健康是所有幸福指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健康,一切幸福都无从谈起。有人将人最幸福的人生,比作100,而将人的健康比作“100”中的“1”,沒有了健康,也就是没有了“1”,100就变成了0。也就是人没有了健康,也就没了幸福可言。
初中生如果只有正确的认知而没有良好的习惯,不会给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幸福。初中是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那么,初中体育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
一、帮助学生剔除错误的认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了解初中生一些常见的错误体育观念
我们要在一块地里除草,首先要弄清这块地里长了哪些杂草、荆棘等,搞清它们的属性特点,为选择除去它们的方法作准备。同样的道理,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观念,首先要找准学生的对体育认知的错误观念。
现在的初中生有很多错误的体育观念,还非常流行。(1)体育活动会耽误学习时间。由于各种原因:有传统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老师过分地重视智力,轻视体力。很多学生不想上体育课,不愿上体育课。认为上体育课会耽误考试影响学习成绩,导致将来考不上好的高中——导致考不上好的大学——导致将来找不到好的工作——导致一生就没有幸福生活。(2)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很多学生有一个错误观念:“四肢发达”,会造成“头脑简单”。(3)初中生中,还有一种奇怪的极端思想:“畸人有奇才”“霍金身体不好,比很多健康人智慧!”“张海迪高位截瘫,懂得那么多!”……(4)生命在于“静止”。乌龟爬得慢,但长寿。
(二)帮助初中生建立科学体育认知
我们要在一块田地里种好庄稼,就要割去地里的杂草,去除荆棘,并深耕土地,将杂草和荆棘深埋地下,让它们腐烂而永不发芽,这样播上良种,才能开花结果。我们要防止肥沃田地再长杂草或荆棘,最好的方法是在这块地里种上庄稼或花草树木。因为庄稼或花草树木能抑制杂草或荆棘的生长。同样,教师要防止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摒弃错误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
初中生正处在对体育认知从“模糊”向“科学”认知观念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作为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这一时期对体育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认知观念。
1.学习认知。体育老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健康方面的知识,如,人的生理知识、人的心理知识、人的运动保健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人的适当运动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成长,有益于智慧的生成和发展。还可以引导学生检阅资料、读书、上网,了解体育运动对人的作用和好处。
2.辩论明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如,正方: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学习;反方: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让学生多做准备,大量搜集材料、证据、历史上典型事件、生活中典型事件等;先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共识;最后组织学生大辩论。班级可以多次开展类似的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明白正确的、科学的体育认知观念。
二、进行行为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人有正确的观念很重要。但是,人的正确观念并不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它们中间还缺少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良好的行为训练”。为什么说这个环节重要呢?因为这个环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良好的行为训练”,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意志的坚持,需要老师、家长等外在力量的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才愿意投入热情,才愿意付出努力和汗水,并用自己的意志持之以恒地去训练,并获得成效,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
即使是学生选择的运动,学生也可能不喜欢这项运动,也许开始学生感到有兴趣,时间一长,学生就可能厌烦、疲劳、懈怠,很可能功亏一篑,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学生的意志来支撑,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督促。如,家长、同学、老师、学校等,都能帮助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体育运动的风采
初中生对体育的认知,特别对体育活动的作用,仍然是建立在对运动本身兴趣和较短期的目标上的。他们很难真正认识到这种运动对自己将来的好处,更没有体会和感悟运动对自己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幸福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能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体育特长的机会,让学生感知到自己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让他们产生能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意志,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总之,初中生是体育与健康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剔除学生的错误观念,重新建构正确的体育认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并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学生意志的参与。
参考文献:
胡彦杰.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2).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 篇5
第一, 要正确地认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和新课标要求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在生物新课标逐步推开的今天,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不仅要教会学生做,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然而, 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法指导往往被放在一个从属的位置。应当说合理的学法指导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第二, 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重塑教学思想。首先, 端正正确的教学观。由于受传统的如“填鸭式”等观念的影响, 似乎一提到“教学”, 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 就是老师的事情, 教学好像成了“讲学”, 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 这应当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其次, 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 而学法指导的结果,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 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 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 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相反, 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第三, 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 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 即不是意义相近, 就是意义相反。如:极体与极核、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 注意分组、结对, 进行归类对比, 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 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标教材都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实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 并贯彻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 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归纳法实际是对知识的加工。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存在着内部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 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 构制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 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增强学习效果。
第四, 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方法初探。
1.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备课时, 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 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 怎样去观察和对比, 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等,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2. 因材施教, 个别指导。
学无定法, 学法也应因人而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 学法指导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 因势利导, 进行个别指导, 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平时应创造机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谈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 让同学之间结对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总之, 在教法研究的前题下, 很好的进行学法指导是进行高效教学的需要, 是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是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完成新课标教学任务的需要, 我们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作长期努力。
摘要:生物新课标中, 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 勤于动手和动脑。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 合理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应当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应当重视作业批改记录 篇6
首先,在批改记录中,笔者会分门别类地记录一些典型的错题,并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这样一来,笔者就抓住了作业批改的实质:学生哪几道题容易错,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错误,都心中有数。同时,还会根据作业记录进行思考分析,找出原因之后,再利用一些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易错题”的训练指导。当然,在讲解剖析完这些题目后,还会让学生再次进行练习,即“讲后即做、评后重做”,从而让学生对相关的“易错题”真正弄懂会做。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这种“讲后即做、评后重做”的有效批改、讲评方式,让笔者不但从繁重的批改负担中解放出来了,而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纠错”之后,学生在遇到一些类似的敏感题型时,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高度集中,心无旁鹜,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次,在批改记录中,笔者也会摘录学生作业中的精彩解题思路。虽然数学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其解题的方式却可以多姿多彩。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发现一些思维独特、有创新意识的解题思路,对此,笔者一定会将其记录下来。然后,会请相关的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把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的解题方法讲解给学生听。如此,对于讲解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自然就能激发其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听众”来说,更能用心领悟“小老师”的讲解过程,因为这是他们身边同学的杰作,不仅能拓宽大家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能激发他们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暗下决心:争取下次自己也能够做一个“小老师”;对于笔者来说,学生作业中的精彩思路就可以作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可以“以生为镜”、教学相长,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题目教学时,就可以讲解得更全面。
再次,在每次的批改记录中,笔者也会对学生作业的水平简略分出等级,并记录在册,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记录,一方面可以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解决:如果是笔者布置作业难度较大的原因,那下次就降低难度;如果是课堂教学的问题,那就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备课,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备课,以学定教,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是个别学生的作业态度问题,那就要找其谈心,端正其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作业批改记录中的等级记录,笔者还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时间段内作业之间的纵向比较,既便于观察学生的作业(学习)水平发展状况,也会成为我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补差的参考资料。
当然,作业批改记录的内容不一定每次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必拘泥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每次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具体批改情况而定,可以侧重于学生的错题,也可以侧重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同时还可以是对一次作业批改情况的简单小结等。但是作业批改记录的内容不宜过于烦琐,应注意典型性、实效性,真正服务于数学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作业批改记录的书写形式也应该灵活多样,可以写成提纲式,言简意赅;可以写成列表式,直观明了;也可以写成简单的分析报告式,逻辑严密……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讨论】推荐阅读:
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08-16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06-01
语文课要重视写字教学07-27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06-07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09-26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06-01
朱春霞论文-语文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07-02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08-0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预设性探究10-17
小组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创新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