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2024-09-22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通用12篇)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篇1

“一旦获解, 就立即产生感情上的满足, 从而导致心理封闭, 忽视解题后的再思考, 恰好错过了提高的机会, 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 题目的解出, 并不意味着解题活动的结束, 恰恰相反, 它可以是解题规律探究的新的开始.

解后反思, 这绝非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很必要的, “其作用不仅能改进完善眼前的解题, 而且能提炼出对未来解题有指导作用的信息 (即形成数学观念的基本素材, 或称解题经验的信息储备) , 进一步升华为学生搜索、捕获、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能力的总和——数学才能”.

例 已知对任意实数x, 二次函数f (x) =ax2+bx+c恒非负, 且a

∵二次函数f (x) =ax2+bx+c恒非负,

∴a>0且Δ=b2-4ac≤0.

“你能否改变已知或未知, 或者两者都改变, 使它们彼此更接近?” (波利亚)

解法一 ∵f (x) =ax2+bx+c≥0对x∈R恒成立, 且b>a,

∴a>0且b2-4ac≤0, ∴b>a>0且

undefined

当且仅当undefined, 即b=c=4a时取等号, 此时M取得最小值3.

解法可以运用不等式 (x+y) 2≥4xy (或

undefined

取等号的条件为b-a=3a.

解法二 ∵f (x) =ax2+bx+c≥0对x∈R恒成立,

∴f (-2) ≥0, 即4a-2b+c≥0, ∴a+b+c≥3 (b-a) .

又undefined, 即M≥3,

当且仅当

undefined

即b=c=4a时取等号, ∴M的最小值为3.

既然解法一得出了undefined,

可变形为4a-2b+c≥0, 即f (-2) ≥0.

解法三 依题设知undefined

又 由undefined, 得c= (M-1) b- (M+1) a.

代入Δ=b2-4ac≤0中, 有

b2-4a[ (M-1) b- (M+1) a]≤0,

即b2-4 (M-1) ab+4 (M+1) a2≤0. (*)

设g (b) =b2-4 (M-1) ab+4 (M+1) a2.

∵g (0) =4 (M+1) a2>0, 故要使 (*) 有正实数解, 必须Δ1=[-4 (M-1) a]2-4×4 (M+1) a2≥0,

化简, 得M (M-3) ≥0.

又 M>0, ∴M≥3, 即M的最小值为3.

解法四 由二次函数f (x) =ax2+bx+c≥0恒非负, 有

a>0, b2-4ac≤0.

又 aa>0且undefined,

可知undefined, 记最小值为k>0, 则

undefined, 有 (k+1) a+ (1-k) b+c≥0,

与“二次函数f (x) =ax2+bx+c恒非负”, 即ax2+bx+c≥0对x∈R恒成立对照, 取

undefined

消去x (或k) , 得 (1-k) 2=k+1 (或x2+x-2=0) ,

解得

undefined

undefined

∴当x=-2时, undefined, 且当f (-2) =0时不等式取等号.

undefined

时, M有最小值3.

undefined

设undefined, 则t>1, 又设undefined,

由g′ (t) =0, 得t=4.

当04时, g′ (t) >0.

∴当t=4时, 取得最小值3.易知此时M也取得最小值3.

教学的意义, 不单是让学生知道得更多, 知识面更广, 尤其在于教会学生在知道别人的东西的同时, 有能力和机会悟出自己的东西, 这种“悟”的过程, 离不开想象, 离不开探索, 离不开反思, 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结论的交锋, 但或许正是这个过程, 最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创造, 学会创新, 成就他们的天才和德行.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篇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如何认识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除了学习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外,更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分析和总结。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一、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二、反思的形式:

1、学习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经常性的开展校内外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听课交流,研究学习他人教学长处,有条件的可观看著名教师、特级教师、较大范围内评优课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体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从中领略他们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论上的差距,解析教材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写教后记

教后记也称教后感,一般按照以下几种情况:

(1)课后感:即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记录问题紧紧围绕学生课堂中反馈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疑惑的、不明白、易错知识、实验中出差错的或者是现象不明显地方、教具使用不当、教学目标未完成、教学环节不紧凑、创设情景有问题等等。课后感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原始资料和素材。

(2)章后感:即对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要从知识结构、知识联系、教学方法、解题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从而加深教师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3)阶段感:即通过期中考试情况质量分析,不仅能发现学生一个阶段以来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的试卷分析表中体现了成绩分析和试题得分率及典型错误分析,我觉得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分析试题的覆盖面、难易度、试卷结构、科学性、与相关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性等。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教学情况。

三、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无论担任哪门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和研究,许多教师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抄写,占用较多时间进行大量的重

复性、机械性的练习及讲评,达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情感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学生的实验做的不够。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可以理解为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学历知识、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与实践以及合作交流情况,教师应该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用大小不同围棋子制作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等模型,帮助学生建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概念。

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现在许多学校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着重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把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具体的一些指标进行评价。当教师在校内外的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要与开课教师之间要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中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问题,在探讨中时常有经过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启发。作为开课或听课教师都要反思交流、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掌握教材、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法选择、课堂容量、师生互动等内容。除此之外,我觉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收集学生的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授完课后,可以利用学生自修的时间,到班级里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交流,从中提取带有普遍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周记将一周以来本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来记:对某些化学概念的不理解,化学计算题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讲解中哪些地方听不懂,或者是不明白,作业是如何来完成的等等。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对学生学业的反思学生的学业通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实验能力、单元测验几部分,教师对平常的课后作业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答题是否抓住要点,可反映出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通过错题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可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是否有条理、是否层次分明,可反映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数学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里的“困”字说的就是教学反思,即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再认识再思考再提高的过程,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思考。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教学反思成了诸多专家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它被认为是“教师转移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特别是数学教学反思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师成长的客观要求。在此我专门探讨数学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反思论题,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英国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说过:“数学使人精细。”数学教学更是一种逻辑严密,思维周密,运算过程复杂且准确探究学习的过程,即使经验很丰富教师都要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都很不容易是每节课达到臻善完美的理想境地,都应在不断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而教学反思正是一种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说的教学反思通常指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它有三方面的意义:1、教学反思有利于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再备课的过程。通过和上课前教案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分析原因,使教学设计趋以完美。比如“切线”与“切线长”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同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2、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更新知识,汲取他人经验,在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3、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经常性的教学反思,能反馈教学信息,分析成败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探究教学对策,提高了科研能力。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根据年级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反思有其不同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不同:

1、反思成功之处。巧妙的课堂引入,一题多解的智慧结晶,缜密细致优化课堂设计,将这些教学中的“金点子”和“锦囊妙计”通过反思,整理归档,供以后参考。

2、反思失败原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课堂设计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云:“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你备课时觉得自己的教案很好,但学生却不接受,这是我们就要总结教训,改进提高。如一位老师试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学习“两个负数的积是正数”,他说:“假定上山记为正,下山记为负;温度上升记为负,下降记为正。在山坡上每上升1米,温度降了0.03摄氏度,现在一人山坡上共下降了21米,则温度是多少?”他在黑板上写上“(—21)??(—0.03)”时,学生对—0.03开始犯糊涂,下山温度是上升的,怎么是负的?觉得很难理解,然后老师进行一系列的解释,因为问题的创设脱离现实而别扭,又加上课堂很混乱,在解释中老师自己也糊涂了,一节公开课变得很糟糕。

3、反思学生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正如美国哲学家斯宾塞说过的:“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教师要虚心的接受学生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融入到你的教案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反思学生的疑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困惑的问题,如知识难点、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作业难题等进行反思,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以后的教学平铺了道路。但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铭记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名言:“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5、反思教学机智。老师再详尽再完美的教案,也不能包融课堂上灵感的闪现,很有可能在师生互动时灵思飞动,奇思妙想,锦囊妙计频频闪现。课后反思,归纳整理,教育类的论文佳作成功问世。

三、教学反思的原则

1、及时性。教学反思常常是“教学灵感”归纳记录。这些灵感在师生互动时迸发而出,但又转瞬即逝,必须及时记录,否则随着时间的迁移,变成过眼烟云。

2、持久性。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功成名就的,需要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勤于总结,善于积累,再通过“实践——总结——实践”反复循环的过程才能提高。

3、教研性。在长期的教学反思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就要进行反复分析、研究、改造、整理、归纳,使这些感性的材料要升华成理性认识,以此来指导实践,再进行反复分析、研究、改造、整理、归纳,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理论,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益。

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灵活多样,涉及面很广,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反思的内容包罗万象,任务非常艰巨。所以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创立特色品牌,使数学教学全面走向高效课堂,托起素质教育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2009. 第二期,中國教育文摘杂志社

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篇4

教师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希望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 逐步完善自已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 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 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养成反思习惯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 又有广度。如: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x+y>1, 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法一:将k视为已知数, 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求出x、y的值后, 将其相加, 得出关于k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解此不等式, 求出k的取值范围, 这是常规解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此基础上, 可继续提问学生, 通过观察方程组系数的特征, 你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观察, 会发现两个方程的系数有一定的特征, 进一步让学生做大胆尝试, 能不能不解出x、y的值, 运用整体的思想去求解?引导学生得出解法二。

解法二:观察方程特点, 将两方程左右两边分别相加, 可得3x+3y=3k-3, 即x+y=k-1, 因此k-1>1, 所以k>2。

反思:本题将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考查, 解法一是常规解法, 学生常想到用这种方法。解法二有创新, 不求x、y的值, 直接求出x+y的值, 运用了数学中的整体思想.这样, 在原有教学基础上, 让学生不断探索,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 自我发现问题, 并从深层次研究, 形成更高一级的认识, 发现新问题, 认识新问题。通过对问题后的反思, 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整体思路, 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圆弧CD中, 弦CD=800m, E为CD弧上的一点, 且OE垂直于CD, 垂足为F, EF=100m, 求弧的半径。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 先由OE垂直于CD, 得到CF=DF=1/2CD, 然后设出半径为x, 则OF=x-100, 在直角三角形中, 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相应的方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程式来逐步获得答案, 似乎分析的很到位。实际上, 对于学生来说, 其难点不是如何去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而是如何寻找问题的分解策略和如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式, 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分解的方法, 没有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问题解决后没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那学生就得不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得不到知识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结合图形, 由条件联想到垂径定理, 让学生经过自己运用垂径定理独立解决问题, 真正领会垂径定理的意义,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同时, 解决完问题后, 反思解题的思路, 让学生体会到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结合是求线段长度的常用方法, 以便今后在解题中得以触类旁通, 达到知识的迁移。

3. 培养学生反思课后作业的解题过程。

这样能提高学习思维的批判性,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比如: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 AB为直径, ∠-CAE=∠B, 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学生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很容易就可以证明出结论。在此基础上, 把原题加以变化, 当去掉AB为直径这一特殊条件时, 上式的结论还成立吗?课堂中发现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 连接OA、OC,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去证明OA与AE垂直, 从而证明切线, 在教学中, 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同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反思, 第 (2) 题与第 (1) 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区别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办法转化?学生发现, 可理解成把△ABC绕A点旋转得来的, 如果把 (2) 中的AB边转到直径的位置, 就是第 (1) 题的图形了, 于是学生就联想到构造直径, 连接AO并延长交⊙O于D, 从而利用 (1) 来证明, 简化了证明过程。解完题后, 我继续让学生反思刚才的解题过程,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般———特殊——一般的数学转化思想, 让学生理解不能把这两题孤立开来解, 注重题与题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更深刻领会数学解题的技巧。让学生在今后解题中多进行反思, 这对解其他的题有很大的帮助。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 提出问题,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又能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还能培养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 从而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 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 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 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 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专门拿出时间对经典数学习题进行反思和梳理, 针对习题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着重让学生总结, 进而在学生的不断反思中提升起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中, 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就是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 使学生自己把数学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 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 分析和审视, 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

1. 课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教师不应照搬教案, 备时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 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 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 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 教训和现在的教育理论教学条件的反思上。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怎样依据有关理论, 设计易为学生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处理?”“本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等,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主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应如何解决、应对, 如何调整教学计划, 采取策略与措施, 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还需要什么补充, 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例如, 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系、“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三角形的性质”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要梳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概念之间的区别、比较, 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扎实,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 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 怎样引起学生参与, 应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概括、总结、应用, 启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学习,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设计是否合理, 能否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也得妥善处理, 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3. 教学课后的反思。

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概括,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是否学会了学习?比如在对待学生错题方面, 教师不能对错误做简单的批示, 应该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归纳, 是教方面还是学方面?找出出错的具体原因, 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错题, 提出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后反思, 在下节课时进行全班的交流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为“教会”不仅仅提供学生学习方法, 让学生按步骤程度在学习, 更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会与感悟, 总结适宜的方法, 经过自已感悟出来的才管用, 好用。这样, 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而且教师也在其中逐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 积累经验, 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反思是教师心底的企盼与教育思维的火花碰撞, 虽然有时是一点感动, 是一丝酸楚, 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来, 却都是颗颗珍珠。教育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育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 每天坚持反思却是需要毅力的, 因此反思贵在坚持, 教师应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我觉得关键的是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中, 反思本身不是目的, 其目的在于切实用于实践,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对教育教学行为或问题的反思, 另一方面, 更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断改进实践状态, 提升智慧。

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物理教学反思 篇5

而家长的看法则最根本地影响着孩子是否能学到生活技能。不少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非常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将生活能力的培养置之度外,包办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小事;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现在小,长大后遇到困难自然而然就能学会应对技能,“没必要现在强迫他(她)学”;更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手里有钱就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叫餐而不必自己动手做饭。

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还可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帮爸爸妈妈洗碗、擦桌子、扫地板等等。

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和能力。

相信只有自己的事情能够处理好,才能有更多的发展。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篇6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能确实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既然是教学反思,就应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对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坚持反思教学,以反思提升教学效益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自觉把写好教学反思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铁”的任务。既反思教的情况,也反思学的效果。

1.写教与学的“得”。一节课、一天或一周的教学任务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会有许多成功的地方。诸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启发诱导得当等等,不一而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都要及时做详实的记录,作为今后的教学之鉴。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而且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梳理归类,对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对象,其活动也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经发挥,他们中定会闪烁着许多智慧的“灵光”,教师对学生中的一些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等应及时予以肯定,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同时,教师要及时将这些闪光点记录下来,作为一份宝贵资料为以后丰富教学之用。

2.记教与学的“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堂教学中有得必有失,作为教者无需避讳。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找出教学中的“失”比发现教学中“得”更为可贵。由于学生的性格、经验能力各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才产生了教学艺术,也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紧紧围绕有没有给学生营造自由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等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对于教学中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通过侧重审视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谋求形成教学的新思路。

3.写出“再教设计”。对教学得失的记录再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扬长避短,写出“再教设计”,这就进入一个较高的层次了。这样做,不仅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而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我们可以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或一个教学片段来写再教设计。只要长期坚持,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教学效益也一定会得到有力提升。

二、学生要学会反思学习,以反思发展自主能力

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新的学生观的要求,也是体现学生自主性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一点却没有引起大多数教者足够的重视。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反思,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下三点:

1.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只是做得还不够到位。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习,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我让学生将当天学习探究中的得失、感想等记录在小本子上。针对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某个实验的结论等,写一句话可以,一段话也行。当然,根据年级的不同,要求也应该有所侧重。只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2.让学生体验反思过程。语文学习重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验,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语文学习还必须经历一个反思的过程。有了体验和理解,再进行深入反思,教学问题就会被弄得更加明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掌握。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课堂上设计两个不同层次的反思问题:①今天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怎样解决的?②上了这堂课有什么体会?前者适合低年级,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扶”着学生“走”;后者适合高年级,具有开放性,由学生独立“行走”。让学生自主反思,体验反思过程,巩固反思方法,在反思中前进,在反思中发展。

3.留有足够的反思时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机会并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反思。这个“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在上面提到的,要把反思作为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也必须安排时间给孩子反思。长期坚持,就能够教会学生怎么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并在反思差错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把重视教学反思与自觉追求高效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坚持教学反思,并不断改进反思的方法,加强师生的双向反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增强。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篇7

一、进行各方面总结

解题后, 可以从题目本身的特点、解题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或成功的思路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提高解题的能力.

反思这条题目中的特点有: (1) 三角名称中既有正弦, 又有正切, 所用应该减少函数名称, 方法是“化切为弦”. (2) 第二步分子中出现了同一个角的正弦与余弦的和.应用来进行化简 (3) 同一个角的正弦与余弦的积利用了二倍角公式来化简.经过这个的反思, 就能掌握这个题目的实质, 再遇到把它“改头换面”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二、追求解法的优化

许多数学家认为:追求方法的简捷和优美是过去与现在所有的数学家数学思想的特点, 也是所有数学优秀生的非常典型的特征.波利亚曾说过:没有任何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 总剩下些工作要做, 经过充分的声讨, 总会有点滴发现, 总能改进这个解答, 而且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

例2已知a, b (a≠b) 是方程x2-4x+1=0的两根, 不解方程求的值.

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4, ab=l, 代入得

反思 本题解法正确, 也没有多走弯路.但我们知道结论后, 那我们就多了信息, 即结论也变成了已知信息.由结论知, 得 (a+b) +2=ab+ (a+b) +1, 即ab=1.

这就表明求出a+b=4是多余的, 所以我们可得第二种解法.

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b=1.

三、善于进行推广

如果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 从而推得更为普通的结论, 这就是数学命题的推广.解完一道题后, 所要善于分析方法本身对已知数据或已知关系的依赖是本质还是非本质的.同样方法能否作出推广?进行了推广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道题的解法, 而是一组题、一类题的解法.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反思因为题目中有两角正切的和, 并且两角之和为60°, 所以用两角和正切的变形tanα+tanβ=tan (α+β) · (1-tanαtanβ) , 那么题目中的17°与43°的要求是本质的吗?不是, 实质上只需两角的和的正切值等于第三项tan17°·tan43°前的系数.所以题目可推广为∠A+∠B=360°n+60°, 求的值, 那么对的要求是本质的吗?同样不是.所以我们还可以将题目变形为:∠A+∠B=360°n+30°, 求的值等.

数学学习中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生,解题,反思

反思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开展的一种活动。对学生来说, 反思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就题做题, 很少有学生在做题时先根据题干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理、回顾后再分析做题。做完题后再进行反思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所以, 学生经常出现课堂上能听懂, 练习会做, 作业也能独立完成, 但隔段时间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 却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状况。究其原因, 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减少这种现象发生, 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进行梳理, 以此加深理解。

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 无论是会做的题目, 还是解题过程中存在困难的题目, 或者是根本不会的题目, 在想办法进行求解后, 都要回过来进行反思。反思一下审题过程和解题过程。弄清楚题干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有哪些,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然后根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条件找联系, 无论对解题是否有帮助, 将能联想到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一方面, 可以将原来学习过的内容重新进行梳理, 形成清晰的框架, 起到复习作用。另一方面, 从所罗列的知识点中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突破点。在反思的过程中, 可以变换一下思路, 若起初是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向思考问题、寻求解法的, 那么在反思过程中, 可以尝试着从待解决的问题或需证明的结论着手, 逐步寻求使之成立的条件, 直到追溯到已知条件为止。这样, 在整个反思活动中, 就可以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终寻找到解题的关键及其突破点。

例如, 有这样一个解析几何题:过点M (0, 1) 作直线, 使它被两条已知直线l1:x-3y+10=0, l2:2x+y-8=0所截得的线段恰好被M平分, 求此直线方程。

对于这道题目, 按照前文提到的顺向和逆向的思考方式, 可以形成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 直接从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出发可知, 题干中给出了一个点、两条直线, 要求的也是一条直线的方程。这四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所求直线一定与两条已知直线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而点M恰好是这两交点确定的线段的中点;另外, 所求直线一定经过点M。然后, 根据找到的关系,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所学的直线方程的形式主要有: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两点式和一般式, 在这里直线方程的前四种形式都可以通过变形整理转化成一般形式。结合提炼出的信息可以首先确定要设的直线的方程形式为点斜式或斜截式, 又由于点M是纵轴上的点, 故选择斜截式更方便。所求直线的方程设出后, 就再次结合提炼出的信息顺理成章地就能求得直线的方程。第二种思路, 就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一直追溯到已知条件或者事实上已经被大家认可的结论为止, 在按思考的过程逆向写出来即可解决该问题。也就是说要求满足条件的直线的方程, 根据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特征, 要么需要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该直线的斜率, 或者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或者直线的斜率和在纵轴上的截距, 或者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而这里已知直线上一点的坐标, 所以, 可以选取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这就需要去求直线的斜率, 只要求出斜率, 问题即可解决。要求斜率, 就要利用已知条件中的信息即可解决。具体做法如下:

方法一:过点M且与轴垂直的直线显然不合题意。换种说法, 就是指所求直线的倾斜角不可能是90°, 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不妨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kx+1, 与已知直线l1, l2分别相交于A, B两点, 联立方程组:

由 (1) 解得:

∵点M平分线段AB,

∴xA+xB=2xM, 即

解得k=-,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4y-4=0。

在学生对以上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利用所给条件和自身原有的知识基础之间的相互联系, 还可以得到的更简练的解法。如方法二、三。

方法二: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kx+1,

代入方程: (x-3y+10) (2x+y-8) =0,

得 (2-5k-3k2) x2+ (28k+7) x-49=0,

同方法一, 所求直线与l1, l2分别相交于A, B两点,

由题意知xA+xB=-=2xM=0。

可得k=-, ∴所求直线方程为:x+4y-4=0。

方法三:设所求直线与l1, l2分别相交于A, B两点,

∵点B在直线l2:2x+y-8=0上, 故可设B (t, 8-2t) ,

M (0, 1) 是AB的中点, 由中点坐标计算公式的A (-t, 2t-6) ,

∵点A在直线l1:x-3y+10=0上,

∴ (-t) -3 (2t-6) +10=0, 解得:t=4,

∴B (4, 0) ,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4y-4=0。

这种方法就是将已知条件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变通后的又一种解题方法, 即借助于参数来求解。涉及的知识点有:点在直线上时, 点的坐标就要满足直线的方程;线段的中点坐标计算公式,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形式。只要对这些内容有较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就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

通过这个例题的求解, 可以看到, 学生如果能够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回顾, 那么就能很快地找到已知条件与未知之间的联系纽带, 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法, 并能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比如, 会注意到:使用直线方程是要注意限制条件。如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是直线必须存在斜率;截距式使用条件为两截距都存在且不为零, 比如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互为相反数等都要考虑直线过原点的情况。两点式使用条件为直线不与横轴垂直, 也不与纵轴垂直。同时, 在解直线方程的题中, 经常要用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函数思想等数学思想。因此, 完成一个题目的求解之后并不是意味着思考工作就随之结束了, 而是要继续引导学生对这种类型题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 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加清晰、更有条理化的知识链, 加深理解,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错题集”的方式来进行反思。“错题集”中可以记载学生自己在作业中、练习中或者考试中出错的题目, 并在相应的题目下方注明错误的原因。比如, 是因为粗心大意对题目条件没有分析清楚;还是因为无法读懂题目要求, 或是能看懂, 但就是找不到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对相应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有掌握等。总之, 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将出错的原因写在错题的下方, 然后将更正后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过程都补充完整并记录下来。有必要的话, 还可以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也许, 同种类型的题目会做错好多次, 但是, 每次都将它记载下来, 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纠错, 时间一长, 再次遇到同种类型题时, 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了。日积月累, “错题集”会变得越来越厚, 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刻和牢固, 并能形成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图。通过亲身反复的概括、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 构建起来的知识链, 更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总而言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 通过反思, 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 并能逐步由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郑小玲.王后雄高考标准诠释·数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重视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篇9

一、课后反思的意义

1.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 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策略、方法和观念, 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2.课后反思能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并将它补充、修正和完善在以后的教案中。

语文教师要学会每天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 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 既可以对本节课作出正确的评价, 又可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资料, 还能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教学与探究相结合, 能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专业素养。

二、课后反思的方法

1. 对使用的教材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所以, 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更是教材的建设者,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如发现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时, 教师就应该跳出书本大胆质疑, 自选认为更适合学生的篇目, 并在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

2. 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反思。

在上完每堂课后, 教师要静下心来找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汲取的教训。同时,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 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 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对精彩的片断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 语文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有时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的机会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消失。如, 哪个教学程序安排得富有科学性, 哪个问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等。

4. 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反思。

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 都有这样的经历: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本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精彩回答、创新思维等与同事们交流, 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 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帮助学生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将其记录下来, 完全可以作为以后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

高中英语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学理念是否科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科学的教学理念。

(1) 是否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 以教师为中心, 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 而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居于主体地位, 只起着主导作用, 即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 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实施, 都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2) 是否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要求我们不难看出, 听、读、写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检测构成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因此, 英语教学决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学习或支离破碎的语言点的掌握上, 其落脚点必须放在以语篇为单位的听、说、读、写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上, 着力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而不是通过单一、机械的试题, 训练学生的语言记忆能力。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教学思想, 英语教学才会改变事倍功半的尴尬。

三、教学过程是否规范

教学过程表现为各个教学环节。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反思学习内容, 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是否做到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重、难点的讲解是否到位?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补充?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有效生成?课堂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是否充分?

(2) 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教学过程, 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答疑?切忌把要讨论的问题只表现在问题探究的表面上。那种由教师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讨论, 且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 几分钟后再由小组中的优等生发言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 这样的“探究”往往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 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发言的权利。

(3) 是否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 还要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哪种方法更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如在导入新课时, 哪种方法更容易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等。

(4) 教师自身是否实现角色的转变。反思课堂中教师的角色, 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即由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

五、教学评价是否合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

(1) 是否重视形成性评价。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实行形成性评价, 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教学活动得到及时调节和改进, 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强化和矫正,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2) 是否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 教学评价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因类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 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 都应有利于“一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 是否进行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回头品味和咀嚼自己的教学过程, 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问题和课程的理解和开发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加以评价, 已形成反馈、监控和调整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六、教后小结是否到位

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 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实施后, 尤其要写好教后记, 以便不断审视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1) 是否建立教学备忘录。对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认真分析, 查找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当, 还是讲解不到位?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 还是学习态度问题?然后有的放矢, 采取措施, 予以弥补。

(2) 是否撰写反思小结。反思小结可以是对整节课的评价, 包括成功之处, 或某个教学环节的不足;也可以是课堂上遇到某个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还可以是对教学中某个问题的再认识、再思考, 包括同课异案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质疑 篇11

一、营造质疑氛围,让学生敢疑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课堂心理气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偏重于学生的接受式学习,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使不少学生缺乏思考的积极性,思维往往处于惰性状态。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而遭到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怀疑。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时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情境,寻学生应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同时还应伴隨有“老师相信你!”“你提的问题真好!”等激励性的语言。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老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大胆发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老师可利用巧设问题激疑,创设认知冲突质疑、创设操作实践质疑等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图。从现实生活的实例中提取出我们本节课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出示一长方体的模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再由学生根据自己对长方体的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1:老师,我们刚刚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我现在就想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2:我想知道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3:我想知道长方体中有几个顶点?

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学生又有了如下问题:

生4:我们既然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那这6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感觉他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是这样吗?

生5:长方体有12条棱,那么这些棱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生6:我想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而我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动手,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些特征。我们的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中,既锻炼了动手合作能力,也展示了自己。看看学生们,他们的思维空间变大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探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会疑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要使学生会疑,必须“教以渔”。即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提出有深刻性、创造性的问题来。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要想抓住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进需要老师的帮助。如: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在揭示课题后,老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我想知道求倒数有什么用处?”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课本,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通过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质疑兴趣,掌握了一些质疑方法,提高了质疑水平。

四、改革评价方法,让学生善疑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在议论中形成思维的开阔性,同时对学习上的优缺点作自我评价,各抒己见。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老师要求学生写出比4/7小的分数,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写出了1/7、2/7、3/7和4/8、4/9这两种类型的答案,还有几位学生写出了另外两种答案:3/8、3/9和5/10。当教师准备表扬他们的创新时,同学们却对这样的答案开始了激烈争论。教师也就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组织创新者阐述答案,说说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成功接纳新知,内化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理解,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重视数学教学中反思 篇12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模式, 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 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被师生互动的情境教学方式替代。尤其在公开课上, 更强调情境教学。为了取得预期效果, 教师把学生的活动, 包括每一个环节都事先设计好, 教学流程非常流畅丰富, 但忽略课堂的主体———学生, 没有给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一些活动课课堂气氛活跃, 但有的学生只停留在“表演”层次, 教学像演戏, 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因此, 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应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优化。

2.反思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如讲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课时, 一位学生问:“如果我不当官, 考试不考, 我们学这些知识有用吗?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例如, 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时, 什么是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单凭死记硬背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了解祖父辈的生活, 通过二、三代人的生活差异感知小康生活的好处, 效果不言而喻。

3.反思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情感体验的热烈氛围,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一问题时, 在课前布置调查访谈, 内容是调查自己父母曾经遇到的挫折及他们应对挫折的方法。上课时, 学生发言不很积极, 看到这种情形, 我给学生讲了自己的挫折经历, 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学生, 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然后讲述了自己或父母曾经经历的挫折及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种氛围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明白了挫折能带给他们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

1.撰写课后笔记,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回顾与小结, 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举、不足之处、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精彩的表现等。撰写课后笔记是思想品德老师最为普遍和有效的自 我反思形式。随手记下教学中的一些思想火花, 以及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 补充作为今后教学之养分。利于我们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教学链条, 唯有如此, 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和境界。有的教师把课后感整理成册, 在教研组内交流, 与同行分享, 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然, 反思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 应做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 对一些共性问题, 需要同行及专家共同指导, 提高课后反思质量。

2.加强教研活动, 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经验是有限的, 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离不开同行的关心和帮助, 同行教师由于从事同类工作, 关注共同的教育话题, 因而往往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了解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更容易发现彼此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经常以课堂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进行集体反思, 在反思、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 加强教研活动, 积极参与同行间的交流, 是思想品德课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搞好教研活动, 必须重视合作, 明确教研目的, 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3.重视专家的培训和指导,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不知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有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但会得到各方面的评价, 专家评价便是重要的一种。专家作为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站得高, 看得远, 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着全局的理性思考, 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更为了解, 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育理念把握得更为准确。广大一线老师由于长期战斗在教学岗位上, 缺少教育专家的指导, 因此, 要深化教学反思, 重视专家指导。例如, 我在上教研活动课时, 老教师、老专家就指出:一定要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充实到教材中, 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使我受益匪浅, 专家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第一线, 能提供实时实地的教学指导, 一线老师听取专家的点评和合理建议, 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上一篇:一体化城乡统筹教育下一篇:校园生活导航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