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通用9篇)
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 篇1
许多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呼吸的形式要符合运动项目的要求
1. 呼吸形式应与技术动作相配合
呼吸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即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采用哪种呼吸方式, 应根据有利于呼吸形式而又不妨碍技术动作的运用为原则。
如体操中的手倒立、肩手倒立、头手倒立、吊环十字悬垂、下“桥”动作等这些需胸肩带固定的技术动作, 采用了腹式呼吸, 就会消除影响身体重心不稳定的因素;而另一些技术动作需要腹部的固定, 则要转为胸式呼吸, 如上固定或下固定时的躯体静止动作、“两头起”的静止动作等, 采用胸式呼吸有助于腹部动作的保持和完成。
2. 呼吸节奏应与技术动作相协调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 什么时候该吸气, 什么时候该呼气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后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 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与上述相反的动作, 如两臂前屈、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动作等, 用呼气比较顺当。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节奏, 富有节奏地呼吸, 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 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如周期性的跑步运动, 长跑宜采用2~4个单步一吸气、2~4个单步一呼气的方法进行练习;短跑常采用“憋气”与断续性急促呼吸相结合, 即每“憋气”2~12个单步 (或更多) 后, 作一次1秒以内完成的急促的深呼吸。
二、调整呼吸频率, 应以呼气深度为主深呼吸
运动时呼吸的目的是保证在吸气时期肺泡腔中有更多含氧的新鲜空气, 呼气时期能呼出更多的含二氧化碳的代谢气体。运动时 (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 , 采用有节奏的深呼气比深吸气更有助于提高肺泡腔中新鲜气体的含量, 增强运动过程中人体抗缺氧能力。
例如:跑步或游泳时, 常常会有一段过程人感到特别的难受, 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动作失调、情绪低落, 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身体呼吸循环功能不适应身体的剧烈运动, 造成体内的缺氧, 缺氧情况下代谢所产生大量酸性物的堆积和堵塞, 迫使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 并产生疲劳感, 以上出现的现象也叫作“极点”现象。
此外, 深呼吸会使呼吸频率次数减少, 从而避免了由于自身呼吸肌肉收缩的能量和氧气过多消耗, 使呼吸变得更为有效。
三、正确运用憋气
或深或浅的吸气后, 紧闭声门, 尽力地呼气动作, 称为憋气。通常在完成最大静止用力的运动时, 需要憋气来配合, 如投掷的最后用力、举重运动、拔河、“扳手腕”等。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憋气结束为使胸膜腔中的内压有一个缓冲渐变小的过程, 呼出气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中挤出, 即喉咙发出“嗨”声的呼气;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 不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作憋气。
四、口鼻同时呼吸的作用
剧烈活动时, 用口鼻同时呼吸与仅用鼻呼吸比较, 一是可以减少呼吸道的通气阻力, 增加通气量;二是无需呼吸运动的肌肉为克服更大阻力而增加额外的消耗, 推迟疲劳的出现;三是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 增加了散热量。但在冬季进行运动, 张口不宜过大, 要尽可能使吸入的新鲜空气经由口腔加温后再进入气管和肺, 以防止感冒、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我们在传授技术动作时, 不能轻视呼吸技巧。
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 篇2
应重视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
听力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听力训练是提高听力的基本方法,一些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必要手段.教学要力求做到因人施教,最后共同发展,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 者:任翠菊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1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听力 教学方法 听力训练 辅助手段 因人施教
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 篇3
关键词 : 化学教学;科学方法;必要性;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双向发展。在实践生活中,形成能力的基础就是科学的知识以及方法。所以说,如果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能力,这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科学的方法可以作为搭建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如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就具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的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在基于科学方法的条件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因为找不到知识与能力的交叉点,找不科学的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机地结合,学生也就没有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实验的方法为入手点,结合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的装置和器材,进而来完成实验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實验的基本程序。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现行的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大多蕴藏在教材知识的发展中,所以,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有意识地将学科的方法导入化学教学中。比如,对于教材中一些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模拟一些研究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基于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知识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来源以及过程,进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得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发挥了教学的长远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探索新的知识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因为,人类知识的全部,不仅包括知识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学习知识的科学方法。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而科学方法的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快迅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方法本身不只局限于化学学科本身,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科学领域。比如:实验、观察、归纳、分析,总结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基基础的方法,其适用范围比较普遍,是人类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素质。总之,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校教育具有了生命力,更具有长远意义。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相关策略
化学学科注重实验教学,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观察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化学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比较观察、归纳、分析以及综合等等,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化学教学的成败。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实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地模拟与示范。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一些探究的教学活动,做好科学方法的模拟和示范,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科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了解了相关的应用规则。
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和示范,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掌握足够的科学方法知识,并且领悟其中的奥妙;二教师在了解了科学方法的规律的基础上,并要保证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典型性;三是要强化学生对科学方法应用的练习。总之,教师对科学方法的不间断的模拟和示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方法的精髓,同是,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的示范,让学生从中感受和领会,并对学生做巧妙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应用科学方法的素养。
(二)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渗透和练习。我国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渗透了科学方法的内容教学,因此,教师要实施科学方法教学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寻找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而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科学方法的作用价值。而且,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那么教师就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的初期过程,要注重以实验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当教学进入到中期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个时候 可以适当地采用分析类的思维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到了教学的后期则可以运用综合,类比等一定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其必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显著性。
参考文献:
[1]刘裕晗.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2).
[2]王民.浅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J].教育论从,2011,(5).
[3]王小燕.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M].江西:江西行政学院,2010,(12).
[4]丁相平.大学生认知发展与大学专业知识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 篇4
激发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不断进步的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 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 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当我们把数学问题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内容时, 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好奇感、亲切感和求知欲,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问题。因此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用实际生活场景或用动画片、童话故事、游戏活动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
教给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方法
数学课本既是教师的教学之本,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 是基本知识的源泉, 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是不会说话的老师。要学好数学, 首先要注重课本。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看书, 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本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 正是为了他们离开教师的辅导, 通过课本能够自己学习,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学生阅读课本有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阅读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学生学会看书, 首先应该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会预习并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 一定是个学习优秀的学生,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 学生看书目的要明确、认真, 要有针对性, 还要专心致志, 要把每个字、词、符号、字母的意义看清楚, 想透彻, 切忌快。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讲、讨论等方式进行自学与训练, 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数学知识丰富多样, 算题千变万化, 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 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 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 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记忆, 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2.规律记忆法。就是寻找事物内在规律, 抓住其规律帮助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 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 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比如, 通过简便运算, 掌握一些数相加或相乘得10、100、1000等的规律, 方便以后运算。
3.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生动、形象, 以唤醒学生对事物的表象, 进行形象记忆。例如, 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 老师把数与某些实物形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记忆: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
4.类比联想记忆法。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的方法。例如, 让学生记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引导学生联想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那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难记忆了。
5.归纳记忆法。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 组成系统, 形成网络的记忆方法。比如, 有关面积知识, 学生是跨越几个年级才全部学完。各种图形特征不同, 也有公式上的区别, 给予归纳总结和系统整理, 才能保证知识本身固有的整体性。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指出疑问并设法解决问题, 才能有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 开始提出疑问, 需要教师启发引导, 一旦有了这个习惯, 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对课本的内容认真研究, 提出疑问, 追根溯源, 思维得到拓宽, 认识得以丰富, 思想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对于数学教学来讲, 不能单纯让学生接受死知识, 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 自己总结得出来。这样对学生今后掌握同一类型知识会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 它远比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好的多。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呢?好奇、好动、好问、爱表现自己、爱受表扬, 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给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 他们就会想问题、谈看法。因而,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要在每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掌握质疑的方法, 形成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及时复习, 增强记忆
引导和督促学生形成勤复习、多练习的习惯。复习既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过程, 又是智力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必须当天消化, 要先复习, 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 每一单元结束后,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 使之系统化、深刻化。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 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 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复习一定要注重质量, 要在重温旧知、强化技能的基础上向外延伸扩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再应用, 以及对知识的拓宽延伸, 温故而知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人, 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是在思考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地。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 掌握思考方法。只有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水平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 这样有利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牢固掌握新知识并学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在每节课上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以读书为前提, 思考为主线, 通过自己看书、动手操作、相互议论等几个环节, 细细品味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这样, 学生会在认识过程中受到启发, 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识字教学,应增厚文化含量 篇5
一、追根溯源——寻求汉字的情结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 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造型优美, 内涵也极其丰富, 有人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今天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在教学中, 要追根溯源, 将汉字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中, 促成语文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文化素养。
例如, 教苏教版第一册《识字2》这一课, 一位教师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演示, 把字形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教学“日”时, 我先画一轮红日, 接着讲解: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太阳的模样, 创造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 起初写作“⊙”, 后来慢慢变成今天的“日”字, 然后再教学“日”字的笔画笔顺。这样追根溯源进行识字教学, 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了, 字形可以理解了, 字义也可以琢磨了, 同时, 儿童对汉字创造的情结和表意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相机诱导——发掘汉字的情理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 尤其是象形字、会意字, 也就是说, 大部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字理”。识字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字形, 其常规做法是讲清楚一个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间架结构等, 但字字如此,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厌烦。如果结合汉字的构造规律, 发掘汉字的“情理”,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辛”“幸”字形相近, 但字义不同。在第一次教学中, 我把它们进行比较, 并对学生反复强调要注意的地方, 可写错用错者仍不在少数。我认真琢磨后, 发现这两个字很有特点。后来上课时, 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辛苦一点, 幸福十分。”“短辛
苦, 长幸福。”待学生读熟后, 我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先是默然, 继而踊跃:“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 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我又在“辛”“幸”上面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 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 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 就叫‘幸福十分’。”此时, 学生的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又问:“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茅塞顿开, 有的说人们付出短时间的辛苦, 可以得到长时间的幸福;也有的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辛苦才有幸福。在学生理解之后, 我用彩笔标画出这两个字的倒数第二笔,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短辛苦’就是‘辛’字第六笔的横短, ‘长幸福’就是‘幸’字第七笔的横长。”
随后我又让学生做一组练习, 选字填空:辛幸
( ) 亏 ( ) 福 ( ) 运 ( ) 苦 ( ) 勤
如此一来, 既进行了思想教育, 又使学生深刻分辨记住了字形, 发掘了汉字笔画的内在情理, 可谓一举两得!
三、启发想象——传递汉字的情愫
识字教学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义、音的理解。因为汉字是以形义为主的联想系统, 其特点在于形象, 是通过联想来认识其意义的。汉字这个特点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学习汉字提供了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的字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合理的联想, 加深对汉字构形依据的理解, 达到记忆清晰深刻的效果。如教“坐”字, 引导学生联想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表现古人席地而坐的风俗, 他们很快懂得“坐”字是表示两个人坐在土堆上谈心。这样既理解了字义, 又记住了字形, 提高了记忆效果。另外, 我还运用比较联想, 让学生加深所学汉字的印象, 如教“休”字时, 问学生看到这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说联想到“人”和“木”, 再要求他们想法记住这个会意字:人靠树站着歇息为“休”。紧接着让学生区别形近字休——体, 他们很快便记住:休是人倚木, 体是人之本 (即身体) 。此外, 我还注意抓住声旁表音又表义的特点, 充分利用联想这一有效学习方式, 使学生清晰区别同音字, 并能准确使用。如教“右”时, 学生理解该字是表示右手;在教“佑”时, 学生纷纷能说出“佑”指人以手助人。可见, 激发学生联想, 使抽象汉字变得具体而生动, 不仅传递了汉字的情愫, 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四、寓教于乐——增强汉字的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 时而充满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与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 遵循语言的规则,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需创设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识字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和“魔力”, 吸引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趣味, 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使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产生新的诱因, 让他们经常保持新鲜好奇的心态, 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看”字时, 我把左手搭在眼前让学生猜动作, 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他们纷纷讲出这是孙悟空手搭凉棚寻找妖怪。紧接着让学生分析这个字上部表示手, 下部表示眼睛, 然后让全班学生做一做用手遮挡在眼前看远处的动作。这样, 通过实践和练写, 一个笔画较多的字, 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会了, 当堂听写无错写现象。如对于象形字的教学, 可以画座高山教“山”字, 画条河流教“水”字, 不只是干巴巴地一笔一画地教生字, 而是揭示汉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演变过程。教指事字则要引导学生“察而见意”, 如教学“果”时, 告诉学生:“木的上面加个日, 表示树木上结了‘果’。”在“识察”汉字的形体中“见意”, 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将形体与字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会意字, 则要突出“会意”的特点, 以“会”其“意”。如教叠形字时, 可以启发学生:很多人在一起就是“众”;很多树木在一起就是“林”;更多的树木在一起就是“森”。教学形声字时, 如果能根据其构词规律归纳成通俗易懂、通顺易记的口诀, 学生学起来将会更轻松愉快。例如, 巩固“青、清、情、睛、晴、请”一组字时, 我根据形声规律编了这样的口诀:“山青青, 水清清, 心头有事情, 看东西用眼睛, 出太阳天气晴, 说话时常带请。”学生读起来顺口、有趣, 对字形字义的理解也就清清楚楚。
作文教学应重视构思训练 篇6
一.什么是构思训练
“构思”是作者在头脑内部建立文章的心理图式的心智活动过程, 即作者根据所给定的题目或写作要求, 在头脑里确定所要表达的信息, 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这些信息, 把这些信息组合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的表征系统或叫文章的心理图式。“训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构思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获得作文构思能力。
二.构思的重要性及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1. 构思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 作文构思是作文加工的必要阶段, 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加工过程, 对于作文成品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古尔德 (Gould, 1980) 在对被试用于构思时间的研究中发现, 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 被试者的写作速度都大大低于正常说话、写字的速度, 而多的那部分时间被用在构思上, 被试用于构思的时间大约占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二。松桥 (Matsuhashi, 1981, 1982) 观察了学生在写作时发生的停顿, 结果发现, 构思时间占写作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这种停顿有利于作者组织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纳入适当的上下文中。弗劳尔 (Flower, 1981) 的研究发现, 成人写作者舍得花时间思考, 他们推测读者的需要, 构想写作顺序, 在构思阶段就删除或添加一些观念;而年幼的写作者则是简单地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他们不能自动地去除那些不符合题目的观念。
这些研究, 充分证明了作文构思的重要性。
2. 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贝雷特和斯卡莫里亚 (Bereiter&Scadamalia, 1987) 的研究表明, 年幼的写作者很少有人运用构思这一策略, 他们只会拿起笔来就写, 随着写作能力的发展, 他们的构思活动才逐渐出现, 但也只是局部的构思, 而成熟的作者会自觉地运用构思策略, 写作前仔细推敲题目, 认真考虑写作目标, 并舍得花费时间用于构思特别是全局性构思。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了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构思的重要性, 更要对学生进行构思方面的训练, 才能充分发挥作文构思的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构思训练的具体方法
1.第一步:训练学生解析题目, 明确中心———明白要写什么
写作不是信口开河, 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构思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析题目, 在进行训练时, 这一训练步骤可以细化为确定文体, 划定范围, 明确写作要求, 并确定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在训练之初, 要求学生一定要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结果。假以时日, 就能过渡到一种自觉的思考。
2.第二步:训练学生展开回忆, 概括材料——明白拿什么材料来反映中心
中心一旦确立, 下一步, 就要启发学生激活自己的记忆, 提取与中心相关的一系列材料, 把能够想到的所有材料都用笔罗列出来, 并且要进一步思考, 进行取舍, 哪些材料特别能反映中心, 哪些与中心关联并不紧密, 然后划去无关的材料。
3.第三步:训练学生对材料和中心进行组织——确定怎样用材料反应中心对材料的组织包括:确定文章开头的方式, 文章的开头方式一般有开门见山式、制造悬念式、优美抒情式等, 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并记录下来;确定文章主体部分的详略、顺序、过渡, 把第二步中所概括的材料拿来分清详略, 确定写作的先后顺序, 想想过渡的方法;确定结尾写法, 结尾方式可以是启发式 (抒发自己的一个感悟) ;可以是号召式 (从中心生发出的热情的号召) ;可以是总结式 (总结全文, 点明主旨) ;可以是自然式 (自然结尾, 余韵悠长) 。要求学生选择并记录下来。
4.第四步:训练学生整理思考结果, 编写简要提纲
以上的三步思考结束后, 学生的本子上一定是凌乱不堪的, 训练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结果, 编写出简要提纲, 就能将他们的思考结果进一步简明化, 会更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写作。
英语教学应重视朗读 篇7
朗读是把声音形象表露在嘴上, 形成一定旋律, 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 是读书的一种形式, 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也是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必要条件。我们学习英语最终的目的就是熟练地运用它来进行交际, 而充分地进行朗读是改善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所以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主导地位, 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 朗读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和时间的限制, 对环境的依赖较小, 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 我们只要给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朗读的内容, 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 无须找伙伴做训练对象。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 它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朗读的时间。
第二, 通过朗读, 可以积累大量实用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可以扩大视野, 在脑子里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地理知识等, 还可以动员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对大脑皮层进行较强的刺激, 从而增强记忆力, 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的多了, 自然就形成了英语语感。语感一旦形成, 在以后的学习中, 好些句子就会脱口而出。在口笔头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灵感, 有时甚至可以应对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第三, 坚持不懈的朗读也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改进语音。通过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同化、重读、弱读、意群、停顿、节奏、语速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能力提高了, 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第四, 坚持朗读, 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 节奏感越来越强, 读得越来越流利, 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有兴趣, 不有纯正的英语对白, 并配有英文字幕, 从而一举两得, 既欣赏了节目, 又学到了英语。
二、因材施教, 分层布置作业
因为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 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 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 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 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 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 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学困生, 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并适当减少数量, 降低难度, 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 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 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 有了“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机会, 学困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上增强了自信心。
三、作业的监督与检查
1. 保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了真实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情
仅增强了自己学习自信心, 也激发了自己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而教师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朗读, 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教和学才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和一种快乐。
第五, 朗读能激发思维, 内化情感。在朗读过程中,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 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 诉之于声, 这时, 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另一种活动方式———思维。因为朗读是文字与声音相结合的, 是口读其音, 眼观其形, 耳闻其声, 从而使得大脑解其意, 再引发思维活动。另外, 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 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说写时, 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增加, 在朗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越来越少地利用母语进行思维,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英语进行思维, 中文式的英语 (chinglish) 就会逐渐消失, 其内涵的情感思维别有一番滋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重视它呢?首先, 我们要明确态度, 提高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和有力的实例大力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去改变学生的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他们去援助他们。其次, 要注意教法和学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法, 学生要不断地变换学法, 要有针对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要盲从。制定的措施要认真执行, 不能中断, 要有长期性。最后,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创设环境, 开展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培养朗读习惯。利用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 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建议等, 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努力调整自我朗读。如, 开展朗读比赛, 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总之, 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重视英语朗读。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重视英语朗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朗读能力, 进而使学生想读、爱读, 爱说、爱学, 才有可能使学生说好英语, 学好英语。 (瓦房店市) 况, 我通常都是要求学生的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 且当堂收交。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在校内完成的, 我也会要求家长配合, 监督自己子女独立完成作业并签上字。这样既端正了学风, 又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按时检查作业。
这一点可以说是作业布置这一教学活动中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教师不去批改检查作业的话, 就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也就无法合理有效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 学生也不会在作业上花时间。那么不论多么精彩、多么科学的作业设计也就如泡沫一般化为泡影没有实际效用。
总之,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 应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新概念,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应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作业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要求,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重视作文教学设计 篇8
那作文课怎么上?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将作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讲评指导, 二是布置引路) 来进行教学。
讲评指导的一般程序和做法是:其一为课前下发已由教师评改好的作文;其二为评价此次作文的共、个性问题, 并分别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解说;其三为优秀习作讲读, 这是作文讲评课的主旋律, 用时多, 讲解细。
布置引路的一般程序和做法是:其一是教师布置写作题目——或命题、或半命题、话题;其二是教师阐明写作要求——体裁、字数、完成时间, 再详细点就是明确写作范围、选材角度等基本方式方法。这个环节用时的伸缩性很强, 略时可三言两语, 长时可准备一些材料或范文来用实例讲解如何进行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问题。
有的学校单独设置了作文课, 有的还没有单独开设;有的老师单独用时来搞作文讲评、作文指导和训练, 有的还不单独用时。没有单独开设或不单独用时进行作文教学的, 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 这也是作文教学没有单独教案的主要因素。
以阅读教学为主, 有的时候在其中包含着些许写作教学的内容, 作为阅读教学的拓展性训练是语文教学目前的基本状况。
写作训练程式的大致雷同, 指导方法的千篇一律;写作教学用时的不确定性, 教学内容的不明确、不统一;训练内容的无梯次、无序列;管理目标、要求的不明确、不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作文教学的有效发展, 使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处于低效运作的状态。
古人学语文没有今天“听、说、读、写”这一整套教学系列, 教与学的方法主要就是“读、背、写”, 简单而枯燥的方式方法却造就了那么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诗人、大文豪;古代科举制度没有今天中高考的从字到词再到句子, 从文言文阅读到现代文阅读再到写作的那一整套试卷, 而是“一篇文章定乾坤”。今人学习语文用时之多, 用力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可以肯定地说, 是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我们现在的教学工作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课后辅导、作业批改, 有哪些是该做的, 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有效的劳动, 哪些是无效的劳动, 这些问题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讲还不是很清楚。正因为不清楚才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作文作为中高考百分卷的分值占50%左右的语文考查大项目, 对于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岂能置之不理?
道理说起来似乎谁都懂, 可是又有多少教师、多少专家学者去研究课堂作文教学, 去研究每一节的作文课应如何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系列等问题呢?到图书馆随便翻翻语文教学研究的报纸杂志, 有关教学设计的文章几乎都是些课文的教学设计, 几乎把每篇文章都设计成了“听说读写”等教学的一应俱全的例子。可是单独把作文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课文作为学习写作的例子的“作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文章却是寥寥无几。
看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的作文教学内容的编排:第一单元主题是“这就是我”, 通过“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等活动, 以“这就是我”为题,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第二单元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 开展生活中学语文的活动, 并给出4个题目: (1)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2) 我从____中学到了语文; (3) 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 (4) 小议荧屏错别字。从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作文……教材这个作文教学的编写内容也只是给个题目和引子而已, 至于这篇文章怎么写, 这一单元和那一单元, 这一册和那一册是什么关系, 学年、学期、每一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明确, 如何教学教材还要靠教师自己设计。也正因为如此, 作文课堂教学设计才更有研究和探讨的必要;也正因为如此, 一线的语文教师才热切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专家学者搞出一套或几套可供教学选择实验的系列教材, 使作文教学能走上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列的“预设轨道”上来。
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可是这“精要有用”的写作知识是什么?该怎样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些问题并没有人告诉一线教师, 那一线教师再不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 作文教学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以课文为学习主体, 写作是课文学习的一部分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贯做法, 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是“少、慢、差、费”的。怎样变革?笔者认为, 实施以作文为学习主体, 以教材中的典范文章为例子, 或实施以课文为学习主体和以作文为学习主体并行交错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是目前语文教学能够走出困境的比较有效的方式方法, 大有进行深入探究之必要。而在以作文学习为主体, 以教材中的典范文章为例子的课堂教学中的命题、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实践操作、讨论评改、总结等零部件如何交错整合;语言积累、片断训练、大作文训练等梯次训练程序如何排列等是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思考清楚的。
作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实现结构的最优化, 就要以“多、快、好、省”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根据教学的不同梯度的目的和要求, 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一般是:两节连排的作文课, 命题、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实践操作、讨论评改、总结等结构六要件要齐全。若是一节课, 则要分写作指导课、实践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写作指导课一般包括命题、实例导向、方法指导等环节;实践课则主要训练的是限时操作;讲评课一般包括讨论评改、总结等环节……
每一节作文课要教什么, 怎么教;每一学期要教什么, 怎么教;每一学年乃至整个初中、高中要教什么, 怎么教, 事先都要明确下来, 这是计划, 是实施的目标及其步骤。心中没有这个“数”, 又怎能教好这个“学”?
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教学 篇9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目前, 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我认为, 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因为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 才能更好地落实“双基”, 更好地认识数学, 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从而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视引例, 切实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 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教师可通过列举与概念有明显联系且直观性强的例子, 使学生在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中, 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
如:在“反证法”一课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阅读《道边李苦》的故事: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惟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然后细说其推理过程:如果李子是甜的, 早都被人采光了。在这里, “李树多子折枝”是条件, “苦李”是结论。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后, 不仅对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有了明确的认识, 而且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深化理解, 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新概念的引入, 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 很难一步到位, 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 逐步加深、提高。
如:三角函数的定义, 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可衍生出:1.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
可见,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 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 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 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磨刀不误砍柴工”, 重视概念教学, 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潜心推敲, 在诠释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有的数学概念含有大量的“数学符号语言”, 如将这些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 会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例如:函数的单调性概念, 如果能“翻译”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 ”, 就能被学生较好地理解;如果能总结出“同增异减, 增同减异”, 会便于学生通过做题逐步掌握此概念。再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 我对概念作出如下注解:可以多对一, 不能一对多;集合A中元素不能闲置, C中元素可以闲置。这样, 学生会对概念中的“每一个”、“有且只有一个”等字眼有了明确、具体的认识。当然, 要对函数概念达到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容易的, 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过程。
巧设练习, 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 通过实例说明概念的内涵, 认识概念的“原型”, 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 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识字教学应重视方法】推荐阅读:
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10-26
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05-16
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10-24
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谈10-14
识字教学的几点方法08-03
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08-03
幼儿园的识字教学方法08-26
剖析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09-26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09-30
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