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2024-08-05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共8篇)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1

刍议过程写作法在大学英语写作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就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被动写作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写作动机与交际目的的缺乏,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因此采用过程写作法则是重新对写作进行了定义,并注重了写作的过程,通过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交互,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 写作实验教学 运用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大学英语写作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一直不高。且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使我国高效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受到了限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由于教师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常是让学生单独进行写作,教师进行评阅,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造成了学生被动现象的发生。

一、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国大学英语考试“作文最低分”规定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来说,学生过于重视四级与六级的考试,且在考试中,选择题占大部分的比例,这样也就使得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选择题的教学,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过多的练习选择题,以此来希望可以在短期里提高自身的英语成绩。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英语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的,如果单一的采用范文的讲解与重复的写作练习都难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很少针对写作教学进行讲述。现如今,虽然大学生的英语四级与六级通过率明显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但是也可以发现,学生选择题的成绩往往比写作的成绩要高出很多。此外,在教学中这种传统的写作方法使得学生往往是单独进行写作的,教师也只是对其语法以及句子的规则等方面进行评价的,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过程写作法的特点

对于过程写作法来说,是建立在交际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注重语言上的交际过程,其中不仅展现出了写作教学中的本质,还遵循了语言教学的发展特点。通过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过程写作法具有极其显著的特点。

(一)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过程写作法中,可以确立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着一定的重视,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得到了改变,站在引导的地位上来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二)重视其过程

对于写作过程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写前阶段。第二阶段就是写作阶段。第三阶段就是修改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可以对题材实现深入挖掘,这样也就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写作状态。而在第三阶段中,则成为了写作中的独到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可以结合教师与其他同学的反馈来逐渐完善自身的写作内容,这样也就可以从写作中找出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了。

(三)对传统的评阅方式实现了改革

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拼写以及用词等方面进行评阅,这样也就没有认识到学生写作内容与结构上的一些问题。而在过程写作中,教师要对学生词汇以及语法上的错误就行纠正,还可以组织学生继续小组讨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此外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三、在大学英语写作实验教学中采用过程写作法的措施

(一)做好写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采用过程写作法,那么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于这一阶段来说,是需要学生对所要写的题材深入研究挖掘的,通过对相关素材的收集,并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来促使学生可以进行自己发挥与联想,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确定出完整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讲,在过程写作法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启发,扩展自身的思路,从而产生出写作的热情。

(二)写好初稿

通过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学生在提笔以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也就可以快速的进入到写作状态中了。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这一阶段的重点,做好内容的表达,同时也要对所写的内容进行仔细琢磨,考虑用词上的准确性。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明确写初稿是思维反复创造的过程中,所以就要不断进行修改与琢磨,直到最终稿件的完成。

(三)后期的反馈

对于整个写作过程来说,反馈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又是写作的中心。学生在完整初稿以后,教师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对学生所完成的稿件进行审阅,在此基础上来对初稿中的内容与结构等因素提出相关的建议,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初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对初稿的修改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当要格外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初稿进行审阅的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同时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继续写作的信心。

(四)做好修改工作

在写作的过程中,修改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进行修改,不仅可以培养起学生读者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当学生得到教师或是其他同学的信息反馈以后,可以更好的对文章进行修改,这样也就可以保证文章的内容与观念更加的准确,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定稿

学生在结合教师与其他同学的信息反馈以后,通过不断的思考,可以对初稿进行更加完善的修改,这样也就促使了成品稿件的形成,这样在交给教师进行审阅。简单来讲,在过程写作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同时也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也就改善了传统的写作方法,促进了英语写作实验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简单来讲,大学英语写作实验教学就是一个循环且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实现创造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将过程写作教学融入到写作教学中,不仅可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还可以促进大学英语实现科学化与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云.“过程写作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5,(24).[2]吴林.反馈视角下的英语过程写作法教学实践(英文)[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6,(01).(作者简介:金鑫,硕士研究生,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育、英美文学评论。)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2

一、设定趣味性的课题,来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法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法,首先要在课堂上设定一个结合教学内容趣味性较高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基本语法的应用水平已经有较好的基础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法时,可以适当地加大课题讨论的难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进行互动和交流。另外,趣味性的课题讨论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如可以结合一个学生间比较流行的事物作为课题的导入,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得到快速的集中。

例如,在教学高一教材中一些日常的英语交流用语时,笔者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的课题是让他们小组根据自己日常的习惯问候用语,来编一个中式的英语对话。由于中文的用语习惯和西方的截然不同,这种教学课题设计的方式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在小组一一进行自己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时,笔者发现其中有许多很有趣的对话,比如有的学生会举例中国人在日常交流打招呼时,往往会说:你吃饭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和英文的问候方式十分不同。这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的扮演,一个学生扮演拿着鸟笼的老人来问候另一个扮演老人的学生,进行这种中国式的英文问候,整个课堂十分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而且这种方式也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再如,笔者在教学《Music》这个单元时,让每一个小组选出一首他们喜爱的中文歌曲,然后将这首中文歌曲翻译成英文版的,并根据歌曲的曲调将英文版的歌曲唱出来。其中一个小组经讨论协商之后选择了《不说再见》这首流行歌曲,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将这首歌翻译成了英文版并在全班学生面前演唱。当然,这样的课堂小组任务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于枯燥乏味的高中学习生活而言却不失趣味性,相对于传统的英语小组讨论而言,这样的小组讨论对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如此有趣的小组任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这种翻译类的小组任务能够在挑战学生英语口语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于学生而言受益匪浅。

二、在进行小组讨论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分层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分组时,一般会采取两种分组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分别是随机性的课堂临时分组和固定的学习小组的分配。随机性的课堂临时的分组适用于开放性较高的课堂学习,这个分组方式更加灵活,也更为考验学生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固定性的小组分配,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要以分层式的教学理念为主,在组员的分层上会比较严格。这种严格的分组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学习水平层次分明的组内学习。教师在进行分组时一般会把组员分成四个级别:优秀、良、中等、落后,每个组内都会包含这些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的目的在于让那些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那些不够努力的学生,让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在这种带动下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高中英语《Traveling》这一课时,笔者采取的是固定的小组讨论法,组内的成员是按照分层式的教学理念来划分的。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做一个旅游景点的介绍和口头汇报的任务,给了学生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十五钟以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然后根据每个小组汇报的内容和精彩程度,进行评比。这种方式不仅便利了课堂的教学,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而且学生也能在这种学习的讨论中,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英语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结语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3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实验课程教学;运用设计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概述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簡称LGD)就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对被测评者进行集体测试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将被测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小组,规定讨论时间,让小组成员完成给定的任务。由于小组成员是临时组成的,测评者通过被测评者在集体讨论中的表现,对其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自信心、情绪的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进行观察,以此来评价被测评者的综合能力。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参加小组讨论的每个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并没有指定谁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其目的在于通过考查被测评者的表现,尤其是看谁能在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无领导小组讨论起源于一战德国间谍选拔实验。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选拔优秀的情报人员。

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资料显示,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在高级人才招聘或是职务竞争上会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并在现代企业人才招聘、人力资源评价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其他测评方法相比,无领导小组讨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一)测评的模拟性程度高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集体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尽管在小组中没有领导者,但在讨论过程中,被测评者都会竭尽全力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左时,会努力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之道,并且想方设法争取他人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如何使自己能占据讨论的主动权,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被测评者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说服能力等潜在的领导者素质。

(二)测评的真实性程度高

无领导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直接互动性。因此,被测评者一般在讨论中都能比较真实地表现出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就使测评者能通过讨论更加直接地观察被测试者,从而保证最终测评的效度和信度。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有别于传统课堂讨论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平等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传统的讨论式教学经常会出现讨论的话题被少数学生垄断,俗称“一言堂”。有时甚至会出现野蛮争论,即抓住个别学生言语中的一个词不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处于平等的角色定位,因此避免了传统讨论课中出现的“一言堂”和野蛮争论,化解了传统课堂讨论式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提高了课堂讨论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无领导小组讨论通过采用现实问题、实践项目、逼真环境等情景模拟,将社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参与中间接获得了社会经验,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

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价值取向之一,在于对学生能力与技能的训练与培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测评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参与,学生可及时发现自身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差异和不足,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加以改进,努力缩小学生个体之间能力的差距。

(三)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已逐渐成为各种招聘选拔考试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但据高校学生反馈,在校学生对于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教师通过导入情景材料、案例讨论题,对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的模拟性和真实性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时可以从讨论主题、讨论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

1.讨论主题的设计

要使无领导小组讨论能顺利地开展,对测评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设计讨论的主题。鉴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讨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同组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就谈论的问题达成共识,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能够让被测评者产生“适度争论”。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设计的主题较偏,导致部分成员感到无所适从。无领导小组讨论最忌讳在讨论中有些人对话题滔滔不绝,而有些人却对此沉默寡言。这就导致测评者很难对发言较少的被测评者做出客观的评价,他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发言较多的被测评者,难免会产生“晕轮效应”,从而影响测评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设计的主题缺乏“适度争论”。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被测评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没有经过激烈的交锋,很快大家就对问题形成了最终一致的意见。这就导致被测评者在讨论中没有机会充分展现自身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测评者对其评价的困难。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在具体设计讨论主题时,要保证所选的主题难度适中。在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应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一个方案均有利弊,让被测评者在讨论中能充分发挥。因此,讨论的题目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形成“天花板效应”,也不能过于困难,否则会形成“地板效应”。

2.讨论题目的类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讨论题一般都是智能性的题目,从形式上来分,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开放式问题

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答案范围较宽泛。主要考察被测评者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有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此类问题,被测评者可以从很多方面如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的才能、领导的亲和力、领导的管理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开放式問题对于测评者来说,容易出题,但是不容易对被测评者进行评价,因为此类问题不太容易引起被测评者之间的争辩,因此对考察被测评者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两难问题

所谓两难问题,是让被测评者在两种各有利弊的答案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主要考查被测评者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例如:你认为以工作取向的领导是好领导呢,还是以人为取向的领导是好领导?一方面此类问题对于被测评者而言,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能够引起充分的辩论;另一方面对于测评者而言,不但在编制题目方面比较方便,而且在评价被测评者方面也比较有效。但是,此种类型的题目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备选答案一定要有同等程度的利弊,不能是其中一个答案比另一个答案有很明显的选择性优势。

(3)多项选择问题

此类问题是让被测评者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其中有效的几种或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主要考查被测评者分析问题实质、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例如,若母亲、妻子、儿子三人同时落水,该先救谁?此类问题对于测评者来说,比较难以出题目,但对于评价被测评者各方面能力和人格特点则比较有利。

(4)操作性问题

所谓操作性问题,是给被测评者一些材料、工具或者道具,让他们利用所给的这些材料,完成一个给定的任务。主要考查被测试者的主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一个实际操作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如给被测评者一些材料,要求他们相互配合,构建一座铁塔或者一座楼房的模型。此类问题,在考查被测评者的操作行为方面要比其他方面多一些,但考查言语方面的能力则较少,同时测评者必须很好地准备所能用到的一切材料,对测评者的要求和题目的要求都比较高。

(5)资源争夺问题

此类问题适用于指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让处于同等地位的被测试者就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考查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如让被测试者担当部门经理,告知目前公司只有500万元,要求各部门经理就有限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源,自己必须要有理有据,必须能说服他人,所以此类问题可以引起被测试者的充分辩论,也有利于测评者对被测评者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但是对讨论题的要求较高,即讨论题本身必须具有角色地位的平等性和准备材料的充分性。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无领导小组讨论前,教师需提前将被测评者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安排6~8人为宜。被测评者按小组就座后,教师为每位被测评者发空白纸若干张,供其草拟讨论提纲时用。同时,教师向被测评者讲解无领导小组讨论规则并宣读讨论题目。每个被测评者有5分钟的准备时间来构思讨论发言提纲。

为了突出讨论中各角色地位的平等性,一般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教师作为测评者应与被测评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轻被测评者的心理压力。此外,选择的测评场所应该较宽敞、明亮,最好有准备好的摄录机,方便测评者重复观看录像,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

(二)实施阶段

教师在给被测评者提供了必要的资料、交代了问题的背景和讨论的要求后,小组成员开始轮流发言,阐明各自的观点。发言的顺序可以是随机的,以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接着,小组讨论进入到自由辩论环节。被测评者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优秀的人往往会在这个阶段表现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成为小组的核心人物。这一环节的讨论时间基本控制在40分钟左右。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讨论中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观察的要点包括:(1)发言内容:学生说了些什么?(2)发言的形式和特点:学生是怎么说的?(3)发言的影响:学生的发言对整个讨论的进程产生了哪些作用?

(三)评价阶段

鉴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价维度包括思维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反应、人际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积极性(成就动机)等六个方面,在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教师只在一旁观察,并依据评分标准给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打分。教师不要参加提问、讨论或者回答学生的问题,避免给学生暗示。同时,在确定评价维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保证评价维度与应聘岗位的胜任特征相匹配;(2)不同维度之间不能有概念上的重叠,以免使评分者产生混淆;(3)明确各维度的操作定义和典型行为表现。总之,测评者对被测评者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四)总结阶段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可以推荐一名小组长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需撰写一份评定报告,内容包括此次讨论的整体情况、所问问题的内容、每个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和自己的建议,并根据评价标准给每位被测评者的能力指标打分。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除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外,不应忽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应及时地加以总结和点评,以更好地巩固教学成果。

总之,无领导小组讨论作为人力资源评价中心的测评技术引入高校实验教学课堂,将有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高校为了更好地倡导实验教学理念,应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实验室,尽可能地满足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需要,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探索研究,使教学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罗斌.高校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吴吉屏.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3]李维刚.基于探究性教学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2).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4

小组合作活动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写作是较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小组合作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气氛融洽的空间,他能从同伴中获得帮助,缓解焦虑感;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也能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迪。这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写作目标时张扬个性,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相互弥补,使最后输出的语篇更完美。

(一)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

小组学习模式成功运用的前提是每位参与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思考,也就是应遵循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work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输出的信息彰显个性,各有特点才具有讨论分析的价值,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证写作教学同样面队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模式写作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较强。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是一个纯粹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而是引导者。所以只要我们明确每个阶段的活动目的,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这样一个以学生的智慧劳

动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就能调动他们所有的积极因素为英语学习服务。学生写作中的弊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只要教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感。

(三)要提供科学的学习载体

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它首先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同时材料应具备时效性、想象性和趣味性。鲜明的时代感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想象性和趣味性能提高学生语言拓展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启动心智活动的需要。例如本堂课提供的材料话题是学生很熟悉的,如果三幅图同时呈现的话,就没有任何悬念,而把最后一幅图去掉改成问号,赋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创智活动的机会。

(四)要利用语言的监控作用-在写作过程中,朗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监控机制。无论是听者还是读者,都能从中发现习作中的很多错误,尤其是语篇的关联性和条理性会在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如片段五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内容朗读给同伴听,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欣赏、借鉴和纠错的过程。

(五)要运用正确的评价手段

目前很多中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存在着紧张、惧怕和厌恶

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学生的这种情绪,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好的句子或篇章,教师及时进行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同时,要让学生在互动评价中感知作文评价的依据和方法,并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浅议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因此,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

首先,写作有利于通过听和读所获得的知识的练习及巩固,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形成隐性知识。其次,扎实的写作功底有利于口语表达,保证口语的流畅和准确。再则,英语写作是英语学科中考的重头戏,它所占的比例较大。越来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笔者就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范文引路。一篇好的范文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目标,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首先精心选择不长,难度适中的范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范文,并分组讨论范文的内容,写作技巧和文章结构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Go For it.Grade Seven.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时,我呈现给学生一篇短文,并针对这篇范文实施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A.阅读阶段

Huaxing Clothes Store Sale.Come and buy your clothes at Huaxing’s great sale.Do you like sweaters? We have sweaters at a very good price----only 25 yuan.Do you need bags for sports ? We have great bags for only 12 yuan.For girls, we have T-shirts in red, green and white for only 18 yuan.For boys, you can buy socks for only 5 yuan each.Anybody can afford our prices.Come and see for yourself at Huaxing Clothes Store.学生阅读这篇范文后,根据范文内容在小组中用英语互相提问。

B.讨论阶段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知道的事物名称。设想把自己商店里的东西和东西的价格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C.仿写阶段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发言,其他组员做记录,必要时加以补充;然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的内容要点,其他学生从内容的真实性结构的逻辑性等方面对每位代表的发言做评述;最后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一篇书面作文。

D.相互批改阶段

小组内各成员写出初稿,并互相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就内容的真实性,单词的正确与短语的运用等方

面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学生根据小组成员对自己初稿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直至,形成终稿。E.反馈阶段

老师再从学生中挑选出几篇作文,然后,叫同学把自己的作文朗读给全班听。

(二)小组活动写作

小组合作活动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写作是较难完成的一项任务,小组合作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气氛融洽的空间,他能从同伴中获得帮助,缓解焦虑感;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也能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迪。这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写作目标时张扬个性,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相互弥补,使最后输出的语篇更完美。要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小组学习模式成功运用的前提是每位参与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独立思考,也就是应遵循Individual work---Pair work---Group work---Class work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使输出的信息彰显个性,各有特点才具有讨论分析的价值,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证写作教学同样面队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小组合作模式写作教学中,学生自主性较强。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不是一个纯粹的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而是引导者。所以只要我们明确每个阶段的活动目的,就能

做到收放自如。在这样一个以学生的智慧劳动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就能调动他们所有的积极因素为英语学习服务。学生写作中的弊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只要教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成功感。

(三)创作良好的英语写作氛围

营造良好的英语写作氛围,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写作动机。在指导学生进行英文写作时,我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写作的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根据第一篇作文中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我在第二次的写作任务中,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写作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在写作前进行交流,讨论作文的主题以及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等等,并且过后让小组成员阅读其他组员的作文,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及兴趣,学生们的写作动机也越来越明确。

另外,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知识。从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当有限,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无法根据作文题目给出具体的信息,例如,题目为:Do you have a cold? Write about what you should and shouldn’t do.由于对生活的观察程度不同,一些学生在写

作时,无法就题目所提出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建议,而另外一些同学若是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主题知识则会感到有内容可写。可见,学生对于写作的主题知识的不熟悉,会导致了写作过程受到了影响,内容也难免显得空洞。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内,我依据教材内容,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进行补充及拓展,在课外,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勤于阅读课外书籍,勤于实践,从书本中、社会生活中获得种种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英语写作。平时注意用各种方法,尽量给学生创作良好的写作氛围。

(四)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写作

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来提高写作水平。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语篇知识的了解,也可以增加领会型词汇的积累。而领会性词汇经过反复操练后可转化为表达型词汇(也可称作输出星火积极词汇),从而对写作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在阅读中应仔细揣摩词汇的使用范围,褒贬义色彩,以及语义和语法的搭配,而不只是仅仅满足于了解词汇的中文释义,这样,才能达到对词汇的恰当应用。例如,在语言色彩方面,peasant 现在已被中性词farmer 取代。Jealous表示“嫉妒”(贬)而 envy表示“羡慕”(褒);propaganda带有贬义并有政治色彩,我们一般所说的“宣传”可以用 publicity表示;politician 具有贬义色彩而statesman 则是褒义词没在搭配上,汉语可

以说感到头疼,而英语却不能说I feel headache,而说 I have a headache;“身体好”不用再强调My body is healthy,因为healthy就是指身体方面的状况,就如同 expensive 本身就指价格而言,而不必说The price is expensive除此之外,阅读还可以扩展思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从“读”中生巧,从而“读”以致用。

总之,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思路上求实创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感于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能充分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

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组内互评。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可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

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

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

尊重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美国艾尔莎·凯德说:“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由这些智者的精辟论断不难看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国培,您是我的引路人

本次国培学习,让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接受了深刻的洗礼,我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多次反复聆听教育专家形象而精彩的讲座后,我禁不住呐喊:国培,您是我的引路人。

以前的课堂,我几乎都是强行灌输,陈旧的教学手段及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课堂上都是我唱独角戏,我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我“走”。此时此刻,我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

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看着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归纳、解决问题”,我不由得笑了。

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我深切地知道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了,教学不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我会将在“国培”中学到的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育教学中,我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掌握最前沿的信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我时刻牢记:要紧跟“国培”走。

浅谈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

小议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

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1.不能将探究学习等同于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探究学习。除了发现新知识这一目的外,探究学习的目的还包括解决具体问题、表达抽象观念或描述复杂事物、培养特定技能或能力。根据目的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发现型探究学习、应用型探究学习(即项目学习)、表达型探究学习(写作、形式设计等)、训练型探究学习(经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等。

2.不能将探究学习局限在科学学科的学习中

科学学科中的探究主要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探究学习,除了自然现象以外,探究学习的对象还包括社会现象、人造事物、心理现象、各类人造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字、图画)等。根据对象不同,探究学习可以分为科学探究、社会探究、技术探究、心理以及各种形式的符号探究(如语言探究、数学探究、艺术探究等)。根据这一分析,科学学科

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针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究,但同时也应包括其他形式的探究。而其他学科也有针对一个主要对象的探究学习,并包含其他形式的探究学习。

3.探究学习并不等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那些依靠机械记忆(或翻阅书本)加简单推理就能获得答案的问题是谈不上探究的,实际上,这类问题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中。因此,我们不能将探究学习与启发式教学混淆在一起。

(二)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何异同

对于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角度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一门课程,另一个角度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根据新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而探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探究学习是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学习方式,但它同时也应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不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学学科,而且包括政治、历史等社会学科,也应包括语文、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研究性学习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方式。从这一角度看,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学习者需要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第二,学习者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

己的解释,或者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第三,学习者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者改进自己的作品。然而,并不能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同起来。我们认为,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探究学习的特殊形式,主要用于面向跨学科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与其他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探究任务的特点来看

研究性学习强调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综合性的、真实的专题进行探究,这些专题通常是没有确定结论的。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主要围绕学科中的、已经有明确结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2.从探究过程来看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按照规范的、有计划的、通常是完整的工作环节进行探究,所需的时间也较长(这也是采用“研究”一词的主要原因)。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给学生以较大的灵活性,通常不需要经历完整的工作环节,需要的时间较短。

3.从表达和交流来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用多样化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鼓励采取开

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进行交流。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用比较简单和非正式的形式组织表达和交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4.从目的上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并不刻意追求研究的结果。而面向学科课程的探究学习则除了强调对知识的应用以外,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在注重探究过程的同时,也重视探究的结果。

(三)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

探究学习主要特点

问题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过程性

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探究性学习重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

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语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开放性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封闭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发现性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新径,其评价具有开放性。实际上,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允许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

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合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更加丰富,意志更加坚强,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创设生活情境。教育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策划者,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有主导作用,学生有主体地位。但学生的主体并非无目的、无指导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也不是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融入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去,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长时间的学生自主活动也会使学生心生厌意、兴趣索然。如果这时教师能放下自己的架子(其实架子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和学生一同活动,一同探究,学生一定会兴奋的。

浅议合作方法的指导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在小组中成长,在小组中受益。在小组的组建上我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现状、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争抢”和“坐等”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小

组团体意识的增强,探究能力的提高。治疗这些病症的良药就是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们在小组中设置了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管理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比如小组长也可以是发言员、操作员,记录员也可以是发言员、监督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终身的,会定期轮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基本技能。交流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表达、倾听和讨论。一个好的研究方案应该经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充分讨论,才能得以完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课堂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意愿,不痛不痒地为环节而环节。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及时提供良好的合作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需要合作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学生形成了不同意见,需要交换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教师能敏锐抓住合作时机,才能提高合作效益,充分调动集体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合作取得了效益,主要是教师捕捉到了合作时机。

重视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具有目标导向作用的主体性活动。在对学生的科学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上,我们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选择了平时成绩记载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奖励加分最多10分。这样,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就要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并不定期地给每位学生评分,一学期为每位学生每项内容评四次分。期末成绩的试卷注重的是考查学生平时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及实践能力等。最后的学期成绩总评是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得出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学习表现,如与同学的合作探究、倾听与交流、材料的准备与资料的搜集、活动记录等都会更自觉、主动。事实上,我们在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尝试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自己有了更加清醒、更加客观的认识。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开发,合作教学方式的尝试与探究,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效的合作学习,还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高效课堂的改变

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自己退到后台,放下学生,让学生自己跑。老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发现生命的快乐,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老师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信息加工方式,学习他们积极自主、勇于表现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才能在学习、精神成长上对学生进行引领。

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自主、安全的课堂,让学生的主动发展成为现实,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局面,老师变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

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 变成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堂”,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基本步骤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总结反刍,当堂检测。首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导学案引领学生解决问题,还有解决不了的分组合作讨论解疑,然后展示、点评、质疑,这些环节统统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不再霸占时间。如果学生的学习是一只风筝的话,老师的作用就是风筝线,在学生

自由飞翔的同时把握他的航向。班级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既是小组学习的领袖,又是老师的助教。为什么说小组长是学习团队的领袖呢?领袖就是领着别人袖子往前走的人就是领袖,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面有竞争,也有各种关系的协调,小组长能够带领5个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与别的小组竞争,他就是这个小组的领袖。小组长也是老师的助教,从老师那里领取了任务然后组织同学们学习。小组长要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制定每节课“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比老师们的目标要准确得多,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理解;组织每个成员积极、主动、高效学习,并且分层检测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效果。我们的展示都由a拓展,b层同学去展示,c层的同学落实,每节课的目标都是分层设计的。

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

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老师,也喜欢上英语课。

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做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出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书店里买板报书,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体验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

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级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

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

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在一些方面积累比较多的能力或经验,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富于思想与创造的潜质,在教师任教的几十个学生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每个学生同其他学生的不同点,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班来发展学生的特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相信别人都羡慕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会油然而生,这种自信心能推动学生在多方面逐步走向成功。

浅谈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

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

紧盯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

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

四、教师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讲授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5

【摘 要】小组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协调,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通过整个小组的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现在已经开始普遍应用,尤其是在初中英语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此种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着重探讨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学科中如何运用才能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初中英语;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16-01

追溯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方法的历史,可以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在现在的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此方法已经被普遍应用并获得了深度推广。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以社会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以合作和交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合作、探究等核心理念。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此种教学模式优点很多,但是,它应如何开展呢?下面我就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展开研究。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小组合作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上很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必须掌握好步骤和时机,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实施步骤展开探讨。

1.明确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分好组,并做好明确的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组的人数要控制在4到6个人左右。在开始分?M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性别等,要注重小组的均衡性[1]。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小组中要做到强弱均衡,用强带弱,用成绩好的学生来带动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其次,要做到性格的互补,具体来说就是小组的成员既要有性格开朗的学生也要有性格不太活泼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带动性格不太活泼的学生,从而使整个小组的氛围被很好的带动起来;再次,性别组合上也不要过于单一,因为性别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对生活的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样在讨论同一个主题的时候,就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信息差。例如,初二英语第四单元《What were they doing?》这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过去某一时刻或者时间段内正在发生或进行的动作,这节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性别比例、性格和学习能力作为考虑因素,将学生分成四人或者六人的小组,围绕What were they doing?这一主题描述一个情景开始练习。

2.把握制定学习任务时机。

在学习任务的制定上,可以由教师命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协商制定,但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教师需要把握好实施小组活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机,过早或者过晚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开始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确保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再开展小组合作,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同时,不是所有的英语课堂都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只有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实用性或者科学性等特点时,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才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what is this in English?》这一节课,这节课是一节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和基本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节课开展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日常词汇,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为小组制定或者让学生自己协商制定一个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知识才掌握的更加扎实、牢固。

3.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

要建立完整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一个是角色的转变,即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另一个是评价方式的转变,不要把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综合的评价学生。评价的时候,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此来激励和保护学生。不要将学生分为好坏或优劣这两种。并且,评价要贯穿于整个小组合作的全过程,从准备是否充分到完成的效果如何都要做出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凡是在合作学习中努力准备、积极参与的学生都值得被肯定。对于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或者小组要给予激励和指导。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充分把握好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总而言之,评价要注重评价学习过程,注重对整个小组和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中 I’d like some noodles.第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自己编一个对话表演,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准备比较充分、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予以积极的肯定,对于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或者小组要给予激励和指导。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机会不多,单纯的在课上进行学习或者练习,时间远远不够。但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有更多的表现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更好;在学生参与到了小组合作之后,学习氛围也更加的轻松,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这对学生的性格养成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组合作是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兴趣浓且学习效果更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交流和交际的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本身,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关键的。

结语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种十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希望更多的教师可以将此教学方法应用和推广。在具体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时候,需要明确小组和组员的分工,控制人数、性别比例,同时把性格和学习能力纳入考虑因素;把握制定学习任务时机,以保证学习效果,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建立完整的评价机制,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6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 殷银霞

【摘要】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得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的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它却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本文主要介绍本人在参与本校江苏省立项课题“构建初中全程合作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背景下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并探索提高英语教学实效的方法。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 篇7

1 研究背景

在美国的大学里, 写作教学方法丰富多彩,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讨论 (王士元, 1995)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认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着教学任务, 学生之间应互相交流学习, 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比教师更加深刻, 学生的相互交流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中, 一直都更注重结果。教学过程一般为教师给予刺激, 学生做出反应的过程 (李迎新, 孙燕, 2011) 。这种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 写作成了机械的输入和输出过程,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只是关心分数的高低。这样的教学法费时低效, 学生的英语写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中英文思维模式差异意识淡薄, 学生习作内容贫乏, 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等。

2 研究主题

在写作修改的小组讨过程中, 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信息和观点的交换, 讨论出我们所写的文章哪些方面需要修改。而关键问题就是批判式思维在小组讨论中的运用。

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对此做出了富有价值的阐述。在“Del phi”报告中专家们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一致见解是, “我们意识到批判性思维是带有目的的、自我规范的判断, 它对各种证据的、概念化的、方法的、分类标准的或情境的考虑进行理解、分析、评价、推论和解释, 并最终形成判断”。 (刘长龙, 2003) 。

批判式的小组讨论, 运用到写作修改过程中, 就是要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评价自己或小组其他成员的作文或其中的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另寻蹊径。而好的作文, 都是在新的观点或想法或例证不断地挑战先前旧的观点之后, 最终形成的最满意结果。

3 调研过程

3.1 批判式讨论小组讨论状况

1) 分组阶段

外语学院2010级共学生119人, 每周一节写作课, 通常为三个班级大概50人一起上课, 三个班通常被分成八组, 每组六到七人, 2009级学生共七人连同写作老师共八人, 每人负责一个小组, 一个批判是讨论小组由一名tutor和六至七名学生组成。小组成员就主题内容、组织结构、语法、语篇连贯、文字表达、语言修辞等问题进行协商、讨论。讨论时间一般为30-50分钟, 每周一次, 共七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对于掌握主题内容, 选择和运用词汇句式,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锻炼读者意识以及建立地道的西方思维模式的都有积极的影响。

2) 写作阶段

首先,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结合教材, 以当前学习的课本内容为蓝本, 列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题目, 布置相关阅读书籍让学生课下阅读, 然后依据布置的主题和阅读的书籍, 每次课堂都会布置不同的课题给学生们做, 教师可针对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 引导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词汇, 引导学生联想, 加深学生对主题写作的理解, 由学生课后进行写作。

3) 讨论阶段

首先, 各小组写作的作者逐个朗读自己所写的文章, 然后一起阅读文章。接着成员展开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作者批判的听取这此意见,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成员相互交流哪里需要改动, 并且, 应该如何改动, 最终由作者决定如何修改。教师随机的参与到各组的讨论, 提供个人意见和看法,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优点和不足, 帮助找出较难发现的问题。

4) 总结阶段

在每小组讨论完以后, 每组分配的一个高年级tutor (即参与此次研究的成员) 依据每个人的批判思维的运用程度做出一个大概的点评总结。讨论小组中tutor扮演双重身份:观察者和领导者。作为观察者, 观察组员讨论情况, 同时tutor从理性、自主性、创新三个方面来对组员打分, 调动组员讨论积极性。作为领导者, tutor在批判是讨论小组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带动小组讨论, 活跃气氛以及最后的总结评价。由tutor和组员共同组成的批判式讨论小组, 经过七周的实践, 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自评情况, 总结出批判式讨论小组的效果。

3.2 研究结果

批判式讨论小组实行过程中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限制。如, 批判式讨论小组建立的时间仅为一学期, 同学们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仍旧较深;四、六级, 专业四、八级对同学们的束缚仍旧很大, 导致学生不愿花过多时间在见效较慢的批判式讨论小组;同学们在讨论中的依赖性仍旧较强, 依赖讨论小组的领导中心来引起话题和指导讨论。

但是, 整个研究表明, 批判式的小组讨论对写作及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 和所有的小组学习一样, 批判式小组有利于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同学在写作之前或在修改作文过程中都能了解相互之间的意见, 有利于打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 优化主题。

(2) 在批判式的小组讨论过程中, 同学能对那些各自写得好的地方或写得不好的地方, 无论是用得好的句子还是单词都进行推敲, 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有助于语言的积淀。

(3) 批判式的小组讨论能使同学开阔思维, 在相互的引导下提出作文中存在的不容易看出来的语言或文章结构的问题, 使作文的修改效果更好。

(4) 有利于同学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 排除第一印象的影响, 更容易想出更多新颖的想法或观点来对作文的主题进行优化。

(5) 批判式的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6) 批判性的小组讨论能拓展学生思维, 丰富写作思想内容, 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写出结果清晰, 语篇连贯的文章。

把批判式讨论小组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写作课程中是一次创新的举措, 对英语写作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但仍旧需要更长期的实践来溶于中国大学生中。

参考文献

[1]李迎新, 孙燕.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3 (7) .

[2]刘东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研究[J].外语教学, 2005 (2) .

[3]刘长龙.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 2003 (12) .

[4]唐芳, 徐锦芬.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5 (5) .

[5]王士元.密歇根大学的英语写作教学及其启示[J].外语界, 1995 (4) .

[6]王海莺.国外写作教学法述评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

浅论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小组讨论 脑力激荡 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职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压力和影响,容易引发学生职业的厌倦和逃避。因此,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始终渗透着一种理念:强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培养与社会、与最前沿的企业接轨的专业人才,从而减少学生因入职不适应症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化的分工合作和大生产,对包括老师在内的从业人员提出了“个人服从组织”的管理要求。我国前国务委员宋健对当代社会严密制度的根源作了精确解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科学、工程和社会组织中,系统越大或工程越大,对局部组件的功能限制就越严格,子件的自由度就越小。这是不可避免的,否则系统的总体功能就会丧失、瘫痪而出现导致衰亡的混乱。动物器官的分工、不同细胞的功能特化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高启示。在如今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和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在功能高度特化、组成极为复杂的科学工程系统中,为达到系统的优越性能,对局部、子系统、组件不能没有制约,不能没有没有纪律。纪律规范和制度是绝对必需的”。另一方面,他又从个人的需求出发,说明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性问题,他说“只讲整体的需要,过份强调全局的性能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引向总体管理的独裁和专制,扼杀分系统、子系统和个人的些许自由和创造性,窒息了机体进步的动源,也必导致整个系统的停滞、腐朽、僵化和衰亡。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近代社会组织或者工程科学史中都提供了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个规律……”。

围绕组织与个体之间的辨正要求,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重运用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20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全局的观念,又为个人创造能力及其与组织互动、整合资源、推陈出新提供了可能。

二、小组讨论的好处。

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给学生个人与小组之间双向互动带来以下好处:

第一、小组的力量可以完成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大事;小组成员一旦拥有参与感,就会自发地去工作;有效沟通、高效沟通、超效沟通、持续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和相互交流,而且可以使各成员的力量发挥最大化,实现小组的整体目标,实现小组成员间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第二、小组可以使每位成员的技能表现到极限,进而充分发挥出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组可以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学习、发展和不断尝试的机会;

第三、小组可以刺激个人更有创意,并能有更好的表现;

第四、小组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五、小组可以制定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达成共识的个人和团队目标。我们要看到,

只有人人都完全发挥作用的团队,才是一个最具有竞争力的团队;而只有身处一个最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中,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小组,个人能从小组中获得以下好处:

第一、从行为上来说,成员之间在行为心理上相互作用,直接接触,彼此相互影响,最后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和关心。不论何时,成员间都应相互给予支持,彼此之间高度协作,共同完成所需的各项工作。

第二、小组形式工作,可以帮助个人学习怎样与他人交流沟通技巧、增强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关能力,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新观点、新想法、新思维方式。

第三、小组还可以为个人增加力量感、安全感、归属感,并能够满足个人社交的、自尊的与成就感的需要,进而增加个人的自信。

三、小组讨论的组织要求

第一,组建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证沟通的顺畅,使成员之间有更多的默契和配合。因此,人数不能过多,一般情况下,在课堂上以前后桌6个同学或者8个同学合起来讨论比较便当。如果范围过大,组员之间意见相佐吵吵闹闹,而组织者控制力不够的话,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选择合适的小组长。要从个人素质、能力、态度去考察人。如果小组长不具备合格的素质,不具备相当的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进度等经验和能力,没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就达不到授权的条件,不能分担教师课堂组织讨论工作。

第三、教师要充当“弱治”的角色。一个真正能够获得课堂教学效果和持续发展的小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而非单靠某个人的强势。因此,教师要培养起一批值得信赖的小组长——你的管理者,进行有效授权,尽量做到“弱治”,才能使整个团队充满活力,使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如隐藏自己是为了凸显别人一样,自己懒,是为了让他人勤,因为管理本身就是指导他人做事的学问。松下幸之助说过这样一句话:“10个人的时候,你走在最前面;100个人的时候,你走在中间;1,000个人的时候,你走在后面;10,000个人的时候,你就只能祈祷上帝的帮助了。”在公司日常工作运行过程中,看不到领导者那挥舞的手指、命令的口气和怀疑的眼神,而他人又在其管理下照常有序运行的时候,那便是到达管理的仙境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高明的“弱治”有三个要素——要素一:适当“隐形”;要素二:学会“偷懒”;要素三:做最重要的事。因此,学会分清问题主次,把精力放在重要的地方、弱点的地方,才能提高小组讨论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小组讨论的引导和评价。

上一篇:感谢邮递员作文下一篇:骆驼祥子读书心得读后感怎么写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