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优势

2024-05-24

教学方法优势(精选12篇)

教学方法优势 篇1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书本知识, 而且还要想学、乐学、善学, 这已成为课堂教改研究的主题。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具备的若干优势, 发挥网络优势, 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优势一:动画形象化, 教学更具趣味性

多媒体网络的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利用网络, 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演示,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能促进其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高效率地活动。因此, 我在每节课之前, 都精心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本节要点的多媒体课件, 力求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扣人心弦, 一开课就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起他们迫切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 属于一门实践课程, 以学生为主体, 某种程度上, 学生还可以把计算机视为“老师”。在使用极域等多种电子教室进行教学时, 学生可以手、脑、眼、耳四者并用, 这种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充分剌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 他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处理和存储信息, 表达思想, 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 从而进行发现、探索、合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在讲Power Point的《片内动画》一节时, 我借助动物剪贴画、树木剪贴画和文字构造出一幅森林狂欢节的画面:树木茁壮成长, 小鸟在树枝上飞旋, 狮子、小猴、小狗等森林的主人都从不同方向以不同形式出现, 伴着拟人化的配音和欢快热烈的背景音乐, 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展示生动画面, 使学生对其中多种动画效果产生了浓厚兴趣。

●优势二:演示智能化, 教学更具自主性

自主学习在中小学生能力层次中属于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 有了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借助网络查阅多种课外书籍, 可以学到课本里没有的东西, 对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也大有好处, 可以使学生打破教师和课堂的限制, 在学习上获取更大的自由。利用网络的智能化,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由学生自己找到并准确理解教学目标。在书写教学目标时, 课件的学生版与教学版应有所区别, 对教师可以用“掌握、理解、熟练掌握”这些词语;但学生很难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所以, 课件的学生版在出示教学目标时, 应尽量多用学生容易看懂的语言。有些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明显, 学生一看就可以理解, 但有些课的教学目标比较隐晦, 以致有的学生可能弄不明白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我发现这种情况后, 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 及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提高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中, 可以先进行尝试性练习, 再做巩固性练习, 并且需要有必要、及时的形成性评价反馈。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前面的学习中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或离预期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调整补救的依据。如果没有尝试性练习就匆忙进入“巩固”环节, 难免会因期望过高而导致学习效益差, 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演示智能化、科学化, 能使课堂更有自主性的韵味。

●优势三:课件个性化, 教学更具针对性

在教学中, 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资源,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能使个性化的网络课件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讲“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 可以联系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又如, 在讲“网络”时, 关于域名和IP地址, 可以作比喻:世界上的人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名字和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来区分, 但是, 身份证号太难记了, 日常生活中, 我们一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 为了区分, 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 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 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世界上的一台计算机, 但是记住它太不容易, 所以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 学生很轻松地就揭开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学习必须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励学生, 如果任务太容易, 学习过程一帆风顺,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如果任务太难, 学生又会感到屡受挫折, 当推动他们学习的任务比他们的意愿更难一些时, 激励的效果最佳。在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层次有高有低, 利用个性化课件实施因材施教,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如出难度大些的题目, 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力不足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因为进行个性化教学时虽然可以按自己的程度来学习, 但有些内容还是不易懂, 那就需要发挥软件的辅导功能, 通过软件中的程序给出相应的帮助, 指出学生错在哪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通过软件程序提供积极建议, 力求多加鼓励, 奖赏比责备效果会更好。

●优势四:学习协作化, 教学更具实效性

在课堂上, 我通常喜欢先出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制作要求, 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自主、合作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我让学生为自己找帮手, 这样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他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分组。

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 使课堂形成平等、民主、协调、合作的氛围, 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 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更优于个别化学习和课堂讲授。协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它可以是问题解决, 也可以是专题研究, 还可以是个案设计。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承担最后的结果, 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就在与同伴间紧密的沟通、协调、合作下逐渐形成。协作学习让学习者从其他学生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他们分享的不仅是共享的软件, 也是集体的智慧。通过协作学习, 学生对教材会有更深层的认识, 能获得最佳方法, 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 协作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技巧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这样, 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判断学生的需求上, 着力推动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此外, 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多维性和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利用与发挥网络优势, 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形象化,智能化,个性化,协作化,网络教学

教学方法优势 篇2

关于小班化,教育界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的形式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的较少。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越多。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0年代,美国的部查阅国内外资料,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化教学: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

二、小班化教学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时代对现代人才的需求。班级授课制是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和凯若夫的《教育学》都是在这种教育组织形式下研究其规律而产生的,批量式的培养人才满足了当时社会的要求。21世纪不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流水线作业生产同一产品的时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因此,21世纪的教育也要因此而适应,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设材。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学因此背景而产生。21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小班化教学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

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人们对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的变化总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小班化的出现就是如此。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

是国内外教学改革发展之趋势: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学就应运而生。近几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班级人数开始逐渐减少,他们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93年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从99学年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在我国,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97年,北京等学校相继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6

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0所小学在起始年级中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此举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杭州市从1998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南京2001年秋季正式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三、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3、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学说,明确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对小班化教学起着明确的指导作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也对小班化教学起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四、小班化教学的目的1、从教学过程角度: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

2、从教学结果角度: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

浅析“小班化”的优势及教学方法 篇3

一、“小班化教学”的定义

所谓“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就越难,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越不容易进行。小班化教学,首先,人数比较少,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了解得都比较清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师也有更多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就成为现实。其次,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动、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

2.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机会,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小班化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操作能力,综合表达和表演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小班课堂教学中,学生初步形成了“敢说、大胆说、人人说”的局面,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怕错误,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在积极参与的气氛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比较独特。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教师引导下,他们会表现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参与面更广,个性更为鲜明,能使学生愉快、自由地学习、成长,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探索:自己记住生字的有效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看谁的办法好。这样,编儿歌、猜字谜、记结构等多种记忆方法出现了,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人人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赞扬,培养自信心。

三、小班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1.参与教学

参与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1)全员参与。可抓住两点:一是抓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学习,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自学,使个体学习人人参与;二是抓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形成人人多向学习交往的生动局面。

(2)主动参与。首先要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乐于主动参与;其次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3)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要求和程度要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特别是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使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最基本形式。

小组编制方法。班级中要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参加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形式分,可分为二人互助型、四人小组型、自由组合型等几种;以内容分,可分为练习型小组、讨论型小组、互帮型小组、比赛型小组等几种;以表达方式分,可分为中心发言式、自由议论式、互相检查式等几种。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环节、效果考虑最佳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3.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旨在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和谐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师生共为教学主体,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传传统的“秧田型”教学空间组合形式为“马蹄型”、“半圆型”、“对边型”、“餐桌型”等形式。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为主的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谐互动。

(2)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开展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辩论、组际竞赛等活动,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

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 篇4

一.能激活作文课堂, 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作文资料储备少, 常常觉得没事儿可写。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不出来, 限制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在网络作文教学中, 教师运用网络技术把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媒体资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 使学生在一种既虚拟又真实的生活空间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真实的感受。例如当我让学生们写家乡的名胜古迹时, 有的同学想写云门山, 有的同学选择了驼山, 也有的同学想介绍国家级森林公园仰天山。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有许多同学没有去, 即使去了的同学, 他们当时去旅游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大体浏览了一遍, 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写出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向他们分别介绍相应的资料, 实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加深学生对该景点的印象。网络作文教学的互动性和自主性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够帮助他们突破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后, 才能够写出高水准的文章。

二.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他们的视野

平时, 学生用来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较多, 课后还有家庭作业要做。相对来说他们能够用于阅读课外书籍、报刊, 欣赏影视作品和其它电子出版物的时间就少得多。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小, 在写作文时能够派得上用场的有效资料就更少了, 教师又不可能在每堂作文课前都交给他们一大撂书去读, 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说服力就不会太强。

而在网络作文教学中, 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 这些包括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媒体的资料能激发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了更贴近作文教学要求的资料, 学生们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三.能让学生在作文评改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作文评改承包了。相对于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作文评改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在评改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活动、人与计算机网络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活动。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利用网络教室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当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浏览几篇。他们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网络中互相探讨交流, 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 又避免了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讨论, 而打断其他学生写作思路的现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全局性的监控, 当学生探讨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参与指导。在互动评改结束后, 让学生针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一个人在写出一篇好文章后, 都想发表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 得到认可。而在网络中, 学生的作文修改完毕后, 可以非常轻松地上传到作文教学网, 既快捷、方便, 又不用花钱。网络管理员很快就会收到你上传的文章, 并及时地进行评论, 划分等级。我班的李海霞同学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被评为五星级, 这让她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 她迷上了网络作文。其他同学在她的影响下, 写作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班教学,优势无限 篇5

大丰市小海镇第二中心小学唐俊杰单亚兵

小班化教育是班级教育资源配置标准较高而班级学生数较少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更是他们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对策。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规模庞大,往往采用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只是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试点开展。从2006年秋学期开始,我市举全市之力率先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全国瞩目。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小班化教学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它有如下优势:

一、师生交往的频率大幅提高,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照度。

小班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少(我校1—3年级每班学生数不足30人),因而教学及教育活动中师生接触的几率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更准确了,对学生的关怀更细致了。据权威机构调查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较普通大班教学,平均每节课提问学生的比例提高了 28% ;每周平均每生被提问的次数要高 2.1 次;平均成绩要高 8 分;与学生平均谈话次数高 5 次。小班化的高关照度,也正是吸引许多家长把孩子留在农村中小学就读,而不到城市学校借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班化突破了师生交流的单向性,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的心灵互相接触的世界。”小班由于教育对象数量的减少,使得教师在作业批改量以及研究学生数量上有所减少,因而有更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接触。接触的次数增多,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能使单一的教师找学生,变为学生与教师相互交往的双向交流,能极大地增强教育效果。

三、增强了教学反馈的效度和强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而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暴露的问题和错误也越多。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越准,为教师进一步调控和改进教学提供了更详尽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过程的优化成为可能。

四、小班化有利于培优补差,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统计原理告诉我们:研究对象的个体越少,个体之间的差异越明显。小班化因班级人数少,所以优生和差生就特别明显,而很多差生并不是智力上的迟钝,仅仅是学习方法上的不足而致。因此,培优补差对象的确定较容易,补差的内容也确定得更准确,对差生学法的指导更切合实际,培优补差的效果也应该更好。

五、小班化便于组织各种类型的班级活动,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小班化教育是指每班班额为 20-30 人的教学组织形式。不管是

组织班内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还是班与班之间的竞赛活动,人数上有保证,且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即使是参加组织校内选拔竞赛或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组织时也能迅速确定人选或统一意见,并在安全防范上更周到,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更少。

六、小班化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形象、逼真、视觉及听觉刺激效果好的优势,对增加学生的表象感觉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班人多,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经常听不清或看不见,使得现代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面向全体发挥作用,更不要说人机互动了。而小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现代教学手段的价值得以完善地体现。同时,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七、小班化有利于分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落实。

不管是大班还是小班,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正视差距,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班人少,便于分层施教和分层考查评估,小班还对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更方便,在人少的情况下,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会更大胆,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班化教育有众多的体制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如何将这种体制优势转化为教学质量的优势,这是小班化教育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

当然,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其中

发挥学科优势 讲究渗透方法 篇6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

一、注重情感体验。加强美育渗透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一莲动一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诗句的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而《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它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美的环境、美的气氛、美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美传情,使学生情满胸臆,使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独具一格。

二、针对学生实际,增强意志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曲折。在这种环境中,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使中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同时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他们较难适应艰苦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遇到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由于失去双腿,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最终作者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斗志的情况,我直接启发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是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一次严肃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并很好地摆正了学生们的人生航向。

实际上,无论是在语文阅读教材内容还是在涉及的著名作家上,这方面的素材是相当多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渗透,语文教学可谓“近水楼台”。

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反映学生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求活”,指教风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取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的经历。在讲《道士塔》时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艺术,如其中的彩塑像、壁画、经卷等,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昧作者的“恨”,传达这一“可惜之情”,从而自然地培养起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总之,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当然,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不分轻重主次一味地追求德育,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艺术美的感悟。每篇课文都应有教学重点,不能篇篇都以道德教育为重点,否则这样机械的课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

以上几种德育渗透方法,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些浅见。“教无定法”,只要能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持之以恒、适时适度地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我想,语文教学就能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发挥博客优势促进作文教学 篇7

一、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 也是教育真理。因此, 教师在博客还没有开始运行的时候, 就应告诉学生“博客”就是“网络日志”, 它没有内容主题的要求, 没有文体的限制, 也没有时间任务的限制, 更没有什么范文之说,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随感而发, 自由表达情感。学生听后, 都对博客充满渴望和好奇, 跃跃欲试;博客取名也应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自己的博客;博客正式开通后, 等学生逐渐熟悉博客写作后, 教师还可让学生为自己的“大作”加点效果, 配上插图、音频和视频等, 这不但可创设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写作和阅读情境,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还可让他们的作文显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这种个性化的作品, 令学生平添自豪与欣喜。接着教师再引导每一个学生浏览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写作被关注的快乐。以此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上“自我实现”的满足, 从而激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博客页面等, 使学生的创作渴望不断得到新的刺激和满足。为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始终保持热情的势头, 教师还可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 如加分制、设立小作家个人专辑、定期推荐优秀习作等方式, 激发学生不断发表新的作品和发表更多更好的习作,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如我班有个学生, 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 写篇作文真有点像“挤牙膏”。当第一篇作文在博客上挂出以后, 同学们都纷纷点击, 他深受鼓舞, 以后两个星期内, 他连着发了《我的烦恼》、《我和妈妈的对话》等5篇作文。现在, 他

二、学互评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 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 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根据这一要求, 教师可运用博客优势, 让学生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览全体学生的作文, 挑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习作, 教师先写下水评语, 接着组织学生登陆浏览这些文章并留意教师的下水评论, 然后再把自己的评论意见写在博客的评论栏内。刚开始阶段学生的评论非常简单, 随意写一个字, 如“好”“顶”等简单的词语, 或者写一些大而无当的话。如“不怎么样”“写得不错哦”“向你学习”等。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浏览教师的下水评论, 看看老师的评论是从哪些方面评论的, 从而让学生明白评论要有针对性, 不仅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还要具体指出同学作文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引导,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评论水平都有所提高。有对习作优点表示欣赏的, 例如“看过你的诗文, 觉得你很有想象力, 而且注意文字的积累, 我想你以后在文学上一定会有很深造诣的, 加油吧!”有对习作中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 例如“文中的比喻好像不太恰当哦, 能否再想想用其他比喻呢?”由于评论者和作者的讨论既真实又具体,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 相互影响, 作文水平和互评能力都逐步得到提高。另外教师也可专辟一节评讲课组织学生上进行相互评改, 教师也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通过这些方法, 让学生学会互评。

三、学修改

博客的写作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 它打破了传统的构思、写作、修改的模式, 在电脑上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文章进行添加、删除、移动、替换等操作, 大大提高了修改的效率。学生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或家长直接在网上的“评论栏”内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修改意见。修改意见可指出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 也可根据文章的写作形式或语言表达, 提出对文章的修改建议。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无论何时都进行反复的修改,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许多重复性、啰嗦的语言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能从最终的修改结果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也可以把作文中写得不是很具体、详细的部分进行再补充、再修改, 还可以针对某个词、某段话局部地修改推敲。这种新颖的作文评改和修改形式, 使学生感到特别的新鲜。他们不仅写出了生动感人的习作, 而且交流了情感, 写下了许多简短精彩的评语。而且他们在相互交流与评改中懂得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如:在写单元习作“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时, 有一个同学的作文开头是“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遇到了许多事, 但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难忘, 它让我感动”。发到博客后, 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评论都认为这样的开头缺乏新意, 建议把“至今难忘”换去, 结果这位同学经过思考, 换成了“有一件事被我永远珍藏在了我的记忆仓库中”。借助博客这种网络平台, 让学生学会修改, 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 学生改不如集体改”的境界。

电子书包的三个教学优势 篇8

电子书包除具有文本资源外,还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电子白板等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利于教师创设多种真实的英语情境,从而更好地呈现内容,进行教学管理。

2. 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在电子书包的运用中,教师角色有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与帮助。学生以不同的协作方式来进行学习,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经验和好的学习方法。

3. 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

小学数学异步教学“五优势” 篇9

优势一:异步教学有利于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主观见之于学生客观的过程, 主、客观越一致、越吻合, 教学效果就越好。看主、客观是否一致和吻合, 关键是看是否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针对性不强, 不是优等生“吃不饱”, 就是后进生“吃不了”,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教学过程得不到优化。异步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 对优等生的教学原则是“以放为主、先放后扶、扶放结合、着重自学”, 对后进生的教学原则是“以导为主、先导后学、学导结合、着重导学”。这样的课堂, 不但能适应各类学生学习的需求, 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发挥异步教学的这一优势, 应经常深入而细致地分析各类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状况, 研究和把握各类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区域”和新知的“生长点”, 探索和运用有利于各类学生智能开发的教学策略。

如后进生明显存在着“遗忘较快, 旧知的巩固率差; 感知分散, 情境的分辨性差;反应冲动, 组织材料的计划性差;就事论事, 抽象概括的能力差;迁移迟钝, 知识的灵活运用性差”等缺陷。针对后进生的这些缺陷, 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六个一点”的策略, 即铺垫多一点、直观强一点、步子小一点、指导细一点、要求低一点、教法活一点。采取了“六个一点”, 教学的针对性就会更强, 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优势二:异步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学习, 从无知到有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是一个矛盾逐步转化、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转化的依据是学生, 发展的动力是学生, 提高的内因也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手, 充分利用异步教学的优势,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 由于异步教学有“合教”、有“分学”。“分学”时, 教师有时间、有机会、有精力巡回指导, 这就从教学方式上堵塞了“满堂灌”的道路, 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 由于异步教学是同教材、异步子, 即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新知的, 且教师的组织教学一直是启迪、激励和鞭策, “看谁学得好”, 课堂内充满着竞争气氛,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劲头足。

另外, 由于异步教学的教学要求高低有别, 切合学生实际, 这就为各类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让各类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诱发出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发挥出更强势的主体作用。

优势三:异步教学有利于实现教法的多样性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较多地受学习兴趣的支配, 受注意力的制约。他们的有意注意力比较薄弱, 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对此, 教法的多样性便能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作用, 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异步教学的“合教”时, 可采用引领、启发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分学”时, 可采用适宜学生独立自学的各种方法, 可先“静” (一开课就独立自学) 也可后“静” (教学后的独立自学) 。先“静”时, 一般为看书思考 (间或动手操作) 、同桌研讨、尝试练习;后“静”时, 一般为看书消化、独立作业、同桌互阅。

然而, 教法的多样性并非以多为胜, 应多得适当, 多得适用, 特别要将多样性的教法有机整合、优化组合、相得益彰, 发挥异步教学真正的优势。

优势四:异步教学有利于追求资源的价值性

学生的现有差异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之一。这种资源的价值主要有: (1) 它是教学的现实依据, 是教学展开的条件和基础, 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动力来源。 (2) 对于交往、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或场合, 才会有教学的出现。 (3) 差异靠教学来淡化或缩小, 让有差异的学生相互之间发生作用, 才能产生“互补”“助推”和“生长”。

发挥异步教学的优势, 追求教学资源的价值性, 应着重研究和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和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在各类知识的学习中, 有哪些形式上的差异? 有哪些实质上的差异? 哪些差异出现在交叉点上?哪些差异出现在可递进上?精心组织学生间的学习交往, 充分提取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存资源, 从而利用学生间的差异, 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二是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合作互动的效益。异步教学中的合作互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分学”时同质组内的合作互动;二是“合教”时异质组间的合作互动。这两方面的合作互动, 在时间、形式、方法和内容上都必须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 从而追求教学资源的价值性。

优势五:异步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的真实性

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 教育必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体学生是由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的。 在“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里, 后进生往往处于陪听、陪学、陪练的“三陪”状态, “面向全体学生”形同虚设。

异步教学的课堂, 由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是分层的, 能让“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发挥课改优势 拓展作文教学 篇10

一、观察生活, 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之所以认为作文难写, 找不到素材, 无话可说, 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歇,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怎样观察生活, 对中学生来讲, 是个难题。所谓观察, 就是要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 时时注意, 事事留心。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那具体解决怎么观察生活的问题?例如:我在作文教学“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时, 引导学生以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事以及思想感情为素材, 写出自己经历的事情。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并将这些感受细致生动地表现出来。从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 抒写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感受;从一处平凡的景色里, 蕴涵进简单而厚重的哲理。

二、通过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读书兴趣、勤写生活日记。”多读有益的课外书, 对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写作能力, 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学生要写好作文, 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而素材的积累, 一则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情, 二则来源于阅读。大文学家韩愈曾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 就没有写的“获”。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往往是生活中一些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例, 而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许多精彩的事例和好词好句, 有助于学生写作时借鉴和使用。在读书课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将范文中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 例如:我把《谈骨气》、《藤野先生》等文章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理论阐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表现出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开展讨论。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爱国主义, 革命理想和人生追求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我还提倡学生关心时事, 多听新闻, 多阅报刊, 以便有感而发。读书还要多写读书笔记, 积累典型素材, 积累越多, 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为此, 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日记, 持之以恒。

三、片断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 我还引导学生写片断练习, 二者交叉进行,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片断作文训练是一种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学生写作难点的作文方式, 片断训练, 不仅能让老师轻松教, 更能让学生轻松写, 操作起来时间短, 简单, 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内容要集中。二是要真实, 写自己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三是要具体, 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 不能空洞无物。四是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片断练习, 如扩写课文中的情节, 把那些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断加以扩充。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后, 可根据课文情节, 合理想象, 布置学生扩写“皇帝的辟谣演说”,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

四、模仿创新,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对一些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 模仿和借鉴范文, 可培养其写作兴趣,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 可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模仿借鉴, 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鲁迅的《故乡》一课, 让学生以班上某位学生为对象进行肖像描写, 要求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有很多学生的仿写很成功。通过模仿借鉴, 学生把课文的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模仿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但也不能一味地模仿, 而应该让学生知道, 模仿是基础, 创新是灵魂, 在写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必须脱离仿写, 走有自己特点的创新之路。

五、自改作文, 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训练, 不仅能促进“写”, 而且能让学生在品尝得失的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修改作文的时候, 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从而在下一次作文中得到改进。学生自改作文能力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一是读, 先读习作几遍来发现问题, 找出习作中明显的毛病;二是想, 想想语句是否通顺, 边读边细心搜索存在哪些问题;三是改, 认真分析, 对文章段落、句子之间、用词恰当, 标点符号使用等进行推敲,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

教学方法优势 篇11

摘要:利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使外语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视、听、读、写和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解读,对欧美社会、政治、历史和艺术等要素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原版英文电影;英语教学;大学英语

电影是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它由影像、声、光、色彩、对白、台词和其他诸多元素组成,集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愉悦。进入21世纪以来,原版英文电影欣赏作为英语教学的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通过原版英文电影学习英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视、听、读、写和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解读,对欧美社会、政治、历史和艺术等要素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更加自然、真实、生动、高效,使跨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吸收更加快捷、深刻,更加形象化。

一、原版英文电影作为教学手段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人们一旦对从事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兴趣,也就获得了工作和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也是如此。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和语言准确率上,而不是放在语意理解和交流上,这些标准的教学材料缺乏有意义的交际上下文,很少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热点话题。学习内容更多的是正式英语中的语言点。考试也被设计为考查这些语言点。学生费力地去理解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的内容,试图理解里面的所有信息,而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和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背道而驰的,在“以课本、教师为中心”和“以考试为驱动力”的学习中,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很难再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原版英文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生动、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使英语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从而让学生发现英语学习原来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2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

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是为学生还原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才能让学生联想到具体的交际语言来。Krashen在“输入假说”中提到的“语言及语言习得环境因素”揭示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习得是根据语境和超语言信息通过理解超出已有水平的语言而获得语言能力”。电影不同于课堂上的场景模拟,它呈现与现实生活相仿的环境,重现了生活的各个场景。为英语学习者创设了逼真的语言环境,提供了习得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超语言信息(动作、表情、着装、背景等)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录入和有意识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因此,电影对真实语境的完美体现是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3,渲染了语言文化学习氛围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须通过学习其文化来深化对该语言的深层次内涵的认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综合反映。声情并茂的电影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巩固。电影所展示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交叉文化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目标语奠定了基础。总之,原版英文电影教学是学生学习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版英文电影教学的策略

1,教师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原版英文电影教学要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使原版英文电影教学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拓展和实践方式,其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交流的语言文化习惯。虽然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项目。但要用于教学就不能只关注它的娱乐性,而要更多地关注它是否能较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在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学生年龄、心理、行为、思维等总体特征以及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确立各类教学目标。因此,在原版英文电影教学中应尽量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原版英文电影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拓展,所以其内容应尽量接近适合大学英语精读的主要社会话题。和主干英语课程在内容上建立起相对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使用电影资料前。首先要考虑教学计划所要达到的目的,讨论或思考的社会问题是否对英语学习和学生成长有意义。在利用电影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电影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对学习氛围的渲染效果。总之,在进行原版英文电影教学之前。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影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式,从整体上获得较大的提高。

2原版英文电影的选择

原版英文电影的选择是指教师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精心分析、研究、选择、组合、制作各种相关书面文字和音像教学材料。电影素材的选择和组合对于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意义重大。教师首先要考虑影片的内容是否积极健康,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使用带有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片,让学生得到正面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次,电影内容应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选择素材,要能适应学生年龄层次、不同的英语能力水平和专业学习方向,在考虑到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可能会发生冲突、冲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大学原版英文电影教学的电影内容选择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电影语言要相对清晰、规范,并有许多常见的惯用语和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电影本身反映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不宜选择具有明显政治倾向或文化霸权主义等内容的影片;属于热门电影,有光碟,或很容易在网上下载;可以学到一些跨文化的观念或各种知识的电影;电影长度的选择应该控制在40-120分钟之间。

3,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情境

通渭小曲教学发展的优势 篇12

通渭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小曲。耕读之余, 唱奏小曲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味剂, 他们用小曲表达着对生活酸甜苦辣的感受, 抒发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小曲已经与通渭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曲目的整理

通渭小曲源于民间, 是学习音乐专业的人很少涉足的领域, 而多数或全部民间小曲唱奏者都不识谱或半识谱 (指有一些人虽掌握旋律的音高, 但不知道旋律的节奏长短, 而音高和节奏是旋律的两大骨架) 。他们无法将所唱所奏的曲调记录下来, 只能口传心授, 这在传承上就有了很大困难, 并且时间长了, 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之前我看过一些通渭小曲的记谱整理存在一些误差。所幸从2012年4月开始, 通渭县文化馆牵头组织专家, 将散落在民间的小曲搜集、整理、记谱并出版发行, 这就是通渭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通渭小曲》卷一和《通渭小曲》卷二。

《通渭小曲》卷一主要收集了通渭境内陇阳、马营、平襄、李店、襄南、三铺、义刚等地的四十六首曲牌, 二百五十三首小曲曲调, 并附带相应的曲调剧词。《通渭小曲》卷二以上世纪八十年代陇阳王登科、马营张兴贵、马鸿发等人的录音为重点收集整理记谱, 编辑了三十一本附加文本的曲辞曲谱。

这次搜集整理是通渭小曲史上的一件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中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智先生凭借一份对家乡的感情, 不计回报, 率领他的员工与通渭县文化馆馆长姚子峰及全体工作人员通力合作, 使该书得以顺利出版。这次出版的《通渭小曲》卷一和卷二, 使今后通渭小曲的演唱与演奏有章可循, 给小曲的学习和表演提供了规范的脚本。正如姜智先生在《通渭小曲》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竭尽全力, 想把它做好, 将原汁原味的通渭小曲留给后人。”因此这次《通渭小曲》卷一和卷二的出版及再版和三四卷的续编是通渭小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是通渭小曲得以传承的保证。

二、国家的重视

通渭小曲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如何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2013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 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带, 建设以师祖文化为核心的陇南文化历史区,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区, 将总体规划为十三个板块, 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 简称“1313工程”。

通渭小曲在党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指引下,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文化部门的努力工作下, 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无疑是十三板块之一, 在新时期被赋予文化建设的使命, 它积淀着通渭历史文化精神, 散落着通渭文明的碎片, 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渭小曲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一角, 通渭小曲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 今天通渭小曲所处的历史时期要归功于党的好政策, 这样的政策调动了政府与民间的两种资源, 官民并举, 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进入通渭小曲的发展领域, 无疑是通渭小曲发展和传承的一大福音。

三、通渭小曲进校园

通渭县李店小学是通渭县李店乡的中心小学, 李店乡民对小曲的兴趣浓厚, 再加上学区、学校领导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他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 将通渭小曲引入校园, 由此组织开展了通渭小曲学习班, 在课余时间让学生通过二胡、笛子学习演奏通渭小曲, 并且同民间小曲爱好者一道走上舞台, 合作表演。

李店小学小曲学习班现有学生20多名, 大部分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他们大多已有两年多的器乐学习史, 可以准确演奏通渭小曲并与民间艺人合作登台, 在2012年、2013年的丝绸之路艺术节上, 登上了通渭县城的小曲表演舞台, 使一些关注小曲传承事业的人士耳目一新, 使他们看到了通渭小曲的希望, 他们由衷地赞誉:在通渭的乡下乃至县城“绝无仅有”。为此, 曾参观过李店小学通渭小曲表演的姜智先生慷慨解囊, 捐献了二胡和笛子等乐器, 并时刻关注此项事业的发展。虽然孩子们的小手还很稚嫩, 技巧不太娴熟, 但他们毕竟是发展的下一代, 虽然关注者仅仅是姜先生一个人, 但我们应该看到黎明的曙光, 通渭小曲传承事业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学生的表演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对此项事业的发展有更深远的意义。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作为通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十三个板块之一, 是实现“中国梦”通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就通渭小曲的发展优势列举一些事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从而更有利于通渭小曲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日常活动下一篇:临床护理带教CBL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