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讨论

2024-10-10

学生讨论(共12篇)

学生讨论 篇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让学生积极参与。为此我们的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讨论与交流”问题, 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各种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但细细的观察, 很多教师也实施了小组合作, 也注重了探究交流,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单向授课的模式中, 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还没有根本理解讨论的重要性, 还没有真正把握实施讨论的途径和策略。而实际上, 学生需要的还是那种立体式的讨论交流, 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的师生交流是多向的, 学生也可从别人新颖的观点中受到启迪, 可见讨论交流的重要性。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直觉、猜测的因素, 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 很可能使理解存在着不正确的成分, 而在讨论中可以发现问题的存在。所以重新对物理过程进行审视, 发现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分析能力不强而容易引起错误, 这时候通过讨论就可以去分析问题, 从而掌握正确分析的方法。另外通过讨论, 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的推理不恰当, 从而改正错误, 也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推理能力。

一、重点处讨论, 拓宽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重点和难点的存在。而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 这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的深入理解。因此, 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可彼此启发, 拓宽思路, 从而更容易突破重点, 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同时, 通过讨论交流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学习重点理解上的偏差, 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 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补救。

二、概念处讨论, 清除障碍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高中概念的理解又决定着物理学习的好坏。因此, 高中概念的理解对于学

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实验中获取信息, 但是不同的学生总是看到实验的不同方面, 不同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演示实验由于它的直观性, 带给学生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 但很少能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而要想在演示实验后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讨论交流, 引起学生的思维横向连动。

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 通过演示实验, 我们可提出这样问题:磁铁运动得快慢, 对感应电流的大小有什么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讨论利用发散思维会有很多中猜测,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合作后讨论, “促进消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但是我们观察到很多的物理课堂也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探究, 但是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后的讨论却没有给予极大的重视, 甚至是草草的结束, 学生根本没有反思讨论交流的机会, 这样很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就留下了许多疑问, 他们又不愿请教老师, 所以导致“消化不良”的现象。

比如在学习“正功和负功”时, 我们可以引入这样的小组讨论:讨论“功的正负含义”, 有的学生认为功的正负只是表示方向, 有的学生认为功的正负只是表示大小, 也有的学生认为功是标量没有正负。这样, 学生原有观念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思维冲突, 此时, 我们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例举力做正功、负功的实例, 然后讨论其特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正、负功的含义了。

总之, “讨论交流”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只要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空间, 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的思维就一定能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冯伟.《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讨论 篇2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小学生分组讨论的培养方法 篇3

【关键词】分组讨论 交流技巧 培养

一、小学生应掌握的讨论技能

分组讨论具有许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可以使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经常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佳。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育阶段,有时组内同学意见分歧致使他们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甚至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其原因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组内同学不会合作、不会讨论,同组同学缺乏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为了在小组讨论中友好且有效地合作,小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比如怎样向他人打招呼,如何自我介绍与介绍他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等等。我们把小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能归纳为发言技巧和聆听技巧。

(一)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发言技巧:

1、讲话要清楚明白,要能比较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讲话要完全,不能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3、讲话要分对象,要学会从听者的表情及眼神中判断,自己还有什么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等。

(二)聆听技巧包括下面方面:

1、要集中精力听他人讲话,这不仅是出于礼貌,还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2、要善于提供反馈信息,通过适当的语言,肢体动作进行反馈,同时又不打断发言者的讲话。

3、要与发言者进行讨论,直到大家的意见统一。

4、讨论过程中,观点存在分歧时,要真诚坦率地表达不同意见,做到心平气和、客观、公正。

二、分组讨论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活动的需要,由易到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合作技巧,其教学要求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列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交流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掌握语言技巧的必要性。

(二)帮助学生理解交流技巧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交谈过程中,应该专心听他人讲话,眼睛注视发言人,用点头、皱眉等行动来表示我们在专心听,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听别人讲话,同时就能够判断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讲话,这样比笼统地要求“学生认真听”“专心听”更有说服力。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这些交流技巧,教师应当通过演示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把语言交流技巧用于生活的意识,为学生使用这些技巧提供得以发挥以及表现的平台,老师甚至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些语言交流技巧。

(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内练习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内分组讨论,老师就更容易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语言交流技巧的情况。也更容易提供及时的反馈,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小组学习活动。在讨论活动中,检查学生是否会听,对别人的讲话内容是否正确理解等等,这样学生能从分组讨论中解决学习上许多难题,也培养了交流与学习的能力。

(五)对分组活动中好的经验进行总结

为了保持分组讨论活动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定期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总结以下几点:

1、对小组活动中好的方面进行表扬。比如奖励某个帮助讲解难点的学生,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把分组讨论中的成功经验分享出来,甚至让不同小组把讨论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书面归纳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发言,组员在发言时,其他组员要认真作笔记,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对别人进行消极的评价。等学生充分表达完自己的见解后,其他学生可以客观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让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措施。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学生就能很好与他人开展讨论,从来在讨论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讨论成为一种习惯,让这些良好的习惯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 毕晓祥.屏弃低效手段 实施高效教学方法——谈如何组织有效语文课堂小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

[3]薛玉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几点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4).

[4]袁廷花.浅析小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4).

学生讨论 篇4

一、妙用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教学

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趣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认识负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苏州电视台2014年1月份的某天的苏州天气预报,让学生感知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

师:谁告诉老师刚刚的天气预报中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应该怎么写?最高温度呢?

生1:苏州的最低气温是零下1度,最高8度。

师:那么,老师请你来给我们当一下天气预报员吧!

(生1播报)

师:下面请大家同桌相互播报天气并相互纠正。

(学生各自播报天气,相互纠正后集体交流。)

师:刚刚我们都播报了天气,那么你们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刚刚播报的温度吗?

(教师简单介绍温度计,告诉学生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并提醒学生注意刻度。)

师:刚刚我们的视频播报的最高气温是8度,最低气温是零下1度,我们应该怎么写?

生2:最高温度应该写成8℃,最低温度写成 -1℃。

师:我们还可以读着正8度,负1度。请大家读一读。

板书:正8,负1。

借助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数学课堂生动形象,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将教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黑板 + 粉笔”难以实现的效果。在这一课例中,教师在备课时发现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学生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教学时间是夏秋之际,选择合适的天气预报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前思考了,是选择全国的天气预报还是选择苏州地区的天气预报呢?为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最终选择苏州地区一月份的天气预报,通过学生相互播报、讨论,使学生对负数有了一定的初步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可而止,教师切不可将简单的教学内容复杂化,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学习重点,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氛围,彰显讨论实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课堂讨论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有序的课堂氛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当然也要注意课堂讨论的有序性而不至于使课堂讨论处于“失控”状态。当然,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肯定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是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怀疑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困惑。当学生的“灵机一动”与教师的教学思路产生偏差时,适当的课堂讨论便是课堂上双赢的选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这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这位教师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达到学习的目标。请看课堂实录:

生1:报告老师,我觉得除了商不变规律,还应该有积不变的规律。

师:你的问题很有想法哦,那么你认为积不变的规律可能是什么呢?

生1:我认为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你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你点赞!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分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可以用例子来证明,比如4×5=20,而(4×2)×(5×2)=80,我对两个因数同时乘了2,积却发生了变化。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鼓起了掌。又有其他学生列举了例子证明生1的想法是错误的。)

师:大家的讨论真棒,可是到底有没有“积不变的规律”呢?请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3:我们发现积不变的规律是,第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也可以是第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4:也就是说,第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第二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它们的积不变。

生5:当然,也要加上零除外。(一个学生补充道)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仅解决了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疑惑,还使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积的变化规律”,提高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发现规律的能力。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你能积极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给你点赞!”“你的问题很有想法哦”“大家的讨论真棒”等及时的教学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

三、发展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展数学思考,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需要购买教学用具”“学校到东山秋游的公交车车速和所有时间,求学校到东山秋游地点的距离”等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展示越溪到东山的62路公交车车速10千米每小时,大约需要3.5小时到达,教师让学生列出算式:10.5×3,这样就可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新知起到有效铺垫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思考10.5×3这个算式,请你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个算式与10.5×0.5、10.5×1.5有什么区别?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通过设问来揭示课题,用对比感知的方法导入新课进而通过探究计算方法展开新课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模仿和机械训练,而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知数学思想方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再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5—6页练习二第7题“小丽和小明同时从相距960米的两地相对走来。小丽每分走58米,小明每分走62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请大家结合题中的线段图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告诉老师小丽和小明走的总路程是多少?

生: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960米。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列出算式呢?哪位同学告诉我?

生1:假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列出方程58x+62x=960。解答出x=8。

师:我们要不要进行检验呢?

生:需要。(学生开始检验)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自己思考的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反思、交流等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数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讨论、验证、反思等教学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思考,通过引导,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生业余党校小组讨论 篇5

时间:2013年5月31日下午2:00

地点:1号楼13楼会议室

参与人员:邱懿,沈扬,周嵘杰,陆国强,许多,储韵,周璠,王凌溶,张滔滔 沈扬:

1.“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生必须勇担时代重任,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在学习上,要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文化素质。

3.在生活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友爱同学,乐于助人。要积极参与各类团学活动,主动为师生服务。

4.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必须持之以恒。要求入党的同学应当从一点一

滴的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能经得起各种考验,这样才能早日加入党组织。周嵘杰:

1.在班级和学生会里积极地活动,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基础,积极性是必须具备的关键性因素。

2. 在党课中学习了很多,要积极地达到这些目标,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保持自

己的先进性。

3. 通过党课学习感受到了党的极大魅力,思想得到了提高,明确了前进的方向。4.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考虑他人多余自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优秀党员学习,主动接受监督,批评。

陆国强:

1. 重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2. 学会做人,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乐于住助人,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坚定信念,真心待人

3. 学会做事,要为同学做好服务,热爱学校,热爱同学,要为社会多服务,多参加志愿者

活动和公益活动,认清是非,敢于揭发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

4. 学会学习,学习好文化知识,和做人处事的知识,学会反思和自我批评,积极学习了解

与党的发展进步相关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拥护党,坚持为党和人民服务

许多:

1.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收获与锻炼,敢于面对压力

2. 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不断奋斗的目标,3. 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去

4. 化被动为主动,重在过程,敢于挑战自己,不断努力

储韵:

1.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跟随党的步伐,不仅从组织上入党,更要从思想上入党

2. 在学上要刻苦,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

3. 理解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同学服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4. 积极响应国家和党组织的号召,起到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入党,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争取入党。

周璠:

1.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2. 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培养和观察,读好书,上好党课

3. 加强自我培养,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小事,勇于奉献,4. 拥有一颗入党的心,落实到行动中去,对照党员的标准找差距,在思想上行动上达到党

组织的标准,努力向党组织靠齐

王凌溶:

1. 要入党,首先要了解党,了解党的历史,党的章程,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入党,有目的才

有动力

2. 接受党的培养,教育与考察,参加党的活动,要积极入党也要做到足够先进,学习好本

专业和课外知识,多多参加课外活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3. 从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尊师爱校,不畏困难,迎难而上,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成为有利于时代的人

4. 在当今时代,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核心,要勇于创新,通过各种媒体,积极了解时政,善于思考。

张滔滔:

1. 通过党课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觉得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行为应该向党靠拢,坚定信念,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服务人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向优秀党员靠齐

2. 在发奋学习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工作中,与同学协同一致,管理好班级,服务好同学

3. 最重要的要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解自己的不足,并积极的改进,4. 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虚心接受党组织的批评和建议,以优秀党员为自己榜样,加

强与党的联系

青少系党总支书记邱懿老师总结:

学生讨论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29-01

分类讨论是思考问题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问题的解决体现全面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条理性、逻辑性。初中数学问题按性质分,可以分为概念型问题、性质型问题和图形型问题这三大类。本文谈谈对于这三大类数学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

一、分类讨论解决概念型数学问题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最小单位。初中生如果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好,就不可能学好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型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例如,“有理数”这一数学概念,在教材中分别根据其性质和符号进行分类。按照有理数的性质分,它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按照有理数的符号来分,它可以分为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三类。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数扩展为有理数之后,下面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①若两个数的和是0,则这两个数都是0。

②任何两个数相加,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举反例进行论证。但是,尽管学生能轻而易举地举出许多例子,却不能说明已经达到设计此题的教学目的要求。这个问题的教学目的是从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讨论有理数的和的各种情况。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通过举例运算,让学生仔细观察,运用分类的方法归纳出两个异号的有理数相加,其结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两个数的和为0;第二类,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两个数相加的和为正数;第三类,正数的绝对值小于负数的绝对值,两个数相加的和为负数。这样,通过分类讨论,不仅使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二、分类讨论解决性质型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数学法则、数学性质等一般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分进行分类描述的。对于性质型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去解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一次函数”这课中有这样一个数学性质:对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问题:若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1≤x≤5,相应函数值的范围为-10≤y≤1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k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当k>0时,由-1≤x≤5得-k+b≤kx+b≤5k+b,即-k+b≤y≤5k+b,由-10≤y≤10比较可得-k+b=-10,5k+b=10,解得k=10/3,b=-20/3;

②当k<0时,由-1≤x≤5得5k+b≤kx+b≤-k+b,即5k+b≤y≤-k+b,由-10≤y≤10比较可得5k+b=-10,-k+b=10,解得k=-10/3,b=20/3。

因此,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为y=10x/3-20/3或y=-10x/3+20/3。同样,对于反比例函数k也可分成k>0和k<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分类讨论对一次函数的性质获得深刻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

三、分类讨论解决图形型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解决图形型数学问题时,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两角之差为60°,求该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

对这道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

设较小内角为x,则较大内角为x+60°。

①当较小内角为底角时,x+x+(x+60°)=180°,解得x=40°。

②当较小内角为顶角时,x+(x+60°)+(x+60°)=180°,解得x=20°,x+60°=80°。综合起来,该等腰三角形的各内角为40°、40°、100°或20°、80°、80°。

问题2: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其三边长都是正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对这道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边长进行分类讨论: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c为正整数,a≥b≥c。由a+b+c=17,∵a

分类讨论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学生就有了解题的突破口,使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时,运用分类讨论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讨论是学生智慧的碰撞 篇7

讨论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准备、讨论、归纳。讨论时,老师也要把握好尺度,发扬民主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必要时又要做适当的点拨,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处。要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避开非本质话题和小问题的纠缠;避免钻牛角尖;要有次序,不要一窝蜂地抢着说,要心平气和,不要冷嘲热讽。总之,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准备是基础

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讨论。这个准备就是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并告诉学生讨论的方向和需要关注的细节,然后放手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索活动。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体现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讨论,依次研究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哪些语句用了修辞手法?这些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对表达作者情感起什么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理解和领会了文章形象,还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清晰的思路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景物,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秋天美景的感情。

二、讨论是关键

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把握好火候,尽量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同一问题可转换角度去讨论,可重新组织语言,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集中,要提纲挈领,防止把问题搞得太细太琐碎,变成连珠炮似的追问。并随时联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他们去进行新的认知。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体味情感等方面去推敲、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区别、比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文章里说道:“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我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称它是“创举”?从文章中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壮举”?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句子,讨论得出结论,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倾听他人意见、评论他人观点。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堂讨论,以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

三、通过讨论结果的反馈,老师进行归纳和评价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讨论记录,及时摘取学生发言的要点、核心,讨论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正确的,有一部分学生的意见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讨论的最后阶段,就要组织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评讲。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达成共识。老师的评讲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种种行为都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打量,用装满智慧与爱心的语言去点化,让小学生每一次的讨论都获得赞赏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会越发有兴趣,把讨论融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谈学生数学分类讨论思想的培养 篇8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毕业,而小学生主要学习非负数的运算,无需考虑符号问题,进入七年级,数的范围迅速扩大到负数,负号的出现就为分类讨论埋下了种子,只需老师适时的培养,分类讨论的种子就会发芽.

问题1:数a的相反数是-a,问-a是什么数?

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负数.对于刚学习了负数和相反数的他们来说,带有“-”号的表示都是负数.这里-a中的负号“-”是表示求相反数,a可代表任何有理数,可能是正数、零、负数三种情况,并不是学生们理解的正数.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0的相反数是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也是一个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对于算数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解:当a>0时-a<0当a=0时-a=0当a<0时一a>0

这是刚入中学不久,就涉及到的分类讨论,很快到绝对值概念同样也要用到分类讨论,同时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问题2:—个数的绝对值几何意义是:在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问:到数字1距离为2的数是几?

分析:说到距离,大多数学生会想到3,这只看到了正方向,也就是在数轴上向右数了两个单位长度,而忽略了也可向左数两个单位长度,另一个数是-1.

解:这个数是3或-1.

这个问题中,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代数式来表示是高中的带绝对值的方程,即lx-1l=2.如果是方程|x+1l=3,你会用数轴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出它的解吗?

以上两个问题是代数概念方面,那么几何是否也有分类讨论的问题呢?有,而且很多.

问题3:在直线m上,线段AB长5cm,线段BC长3cm,问线段AC长多少厘米?

分析:此问题与问题2类似,学生会很快回答线段AC长8cm,而忽略了线段BC可以有两种画法,与线段AB方向相同和相反两种.

解:线段AC长8cm或2cm.

探讨七年级的知识后,我们再问八年级、九年级的知识有分类讨论的问题吗?下面就略举几个问题来讨论.

在八年级勾股定理的应用中,三角形高的位置就是一个分类讨论问题.

问题4:在三角形ABC中,AC=10,AB=17,BC边上的高AD=8,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分析:做此题,多数同学只考虑高在三角形内部,即锐角三角形的情况,而忽略了高在三角形外部,即钝角三角形的情况.

解:

Rt△ACD中,AC2=AD2+DC2,102=82+DC2,

∵DC>0,∴DC=6

在Rt△ABD中,AB2=AD2+DB2,172=82+DB2,

∵DB>0,∴DB=15

图1:BC=6+15=21,

图2:BC=15-6=9,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三角形高的情况的分类讨论同样在锐角三角函数中出现.

问题5:等腰三角形的腰长8cm,一腰上的高长4cm,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

分析:等腰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解:如图1:在Rt△ABD中,,

∴∠A=30°

如图2:在Rt△ABD中,,

∴∠BAD=30°,∴∠BAC=150°,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或150°.

用讨论法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眼 篇9

那么,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讨论式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落实“师生平等”的思想

讨论法要求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辩, 也就是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 而在这里存在的主要障碍就是师生之间能否真正平等。因此, 若要使讨论法在课堂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师首先应该认同和落实“师生平等”的思想,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而让学生愿说、敢说。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以“长者”“能者”自居, 而应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要抛却一己之见, 认真倾听学生观点, 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平等对话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 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 更形成智慧, 到达真理。

二、发掘多种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时, 其组织形式不能千篇一律, 应该发掘多种组织形式, 包括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定向讨论或自由讨论、咨询讨论或辩论讨论、调研式讨论或随机性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合理采用才能使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充满情趣, 精彩激烈, 才能达成讨论的目标。每种讨论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一样。教师在选择讨论法时, 一定要先熟悉各种讨论法的特点, 然后, 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实际情况, 组织恰当的讨论。另外, 对于这些形式, 教师可以独立使用, 也可综合创新使用。

三、恰当设置讨论题

讨论题设置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认为讨论点的设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在选择论题的时候, 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认知能力出发, 设置的讨论话题要难易适中。

第二, 联系热点问题。不回避热点是政治学科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讨论、剖析是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的最大特色。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搜集时政热点材料, 设计讨论点, 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实, 剖析热点问题, 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运用能力。

第三, 围绕教材重、难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往往可以设置成为讨论题, 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 找准易混、易错点。对于易混、易错点, 教师虽然反复强调, 学生当时也许懂了, 但没过几天可能又会把相关知识混淆起来, 做到相关习题时仍然出错, 对此, 如果组织讨论, 则可使学生加深理解, 印象深刻。

第五, 注重启发性。设置的论题要具有启发性, 真正具有启发性的论题应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从内容上看, 启发性的论题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提高学习质量;从方式上看, 论题应注意艺术性, 所提问题应有梯度, 应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从而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

第六, 论题要明确具体。设置论题时, 语言要准确, 不能模棱两可, 不能产生歧义, 应该能够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白讨论的论点到底是什么, 否则, 学生会没有标准, 无所适从。

四、做好引导总结

讨论开始后, 学生可能会转移讨论中心, 使讨论偏离论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听取学生发言, 随时引导, 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在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作出一定的总结。对讨论的问题, 教师应阐明自己的看法,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引导学生看到讨论中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当然, 对讨论的问题, 要允许学生保留其质疑, 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通过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探讨的内容, 可以使学生巩固、完善知识, 甚至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

化学与学生记忆效率的再讨论 篇10

一、趣味化记忆法增强记忆能力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中小学生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 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他们还更想要自己思考,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分析问题, 自己做出合理解释。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都可以被我们更合理的利用。在这时候, 有一些趣味性的记忆方法都可以被我们更好的利用起来。比如一些参考书目中采取的歌诀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等。对于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可以总结为:“掌向标签三指握, 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 以防倾倒过多。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也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这些仅仅是增加了一些联想, 学生却可以更快速的掌握。我们也可以把一些枯涩概念化的物质形象化, 直观的进行记忆, 形象的进行比喻。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就比较晦涩,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 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但是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 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 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 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二、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教学方法

生动直观的实验具有相当大的魔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在当年我们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 是不是也迷上了要求严谨, 却又千变万化的实验课, 就可以管中窥豹了。当开始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 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 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 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现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兴趣和求知欲。此时引入新课, 再合适不过。这样, 学习新知识成了从老师的任务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迫切要求, 学生听讲有目的, 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也更加直观有效了。老师也可以转变自身的角色为引导者, 引领学生探究性学习, 更多的传授学生方法, 探究能力, 这也正是我国推行课改的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使学生可以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实验操作的同时, 还可以将实验的趣味性与严谨性相结合。比如, 可以将一些动作进行形象的比喻。, “气体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比喻成“一分为二” (分解反应) “合二为一” (化合反应) “取而代之” (置换反应) “相互交换” (复分解反应) 。也都是十分有效的。

三、激情化课堂带来的高效能学习法

压抑的课堂, 只会是气氛沉闷, 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无精打采。老师讲的再头头是道, 简明扼要, 也只能是秃子头上挠虱子, 隔靴搔痒, 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究其原因, 应该就只能说是缺乏激情。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时候, 我就发现一本正经的照本宣科, 只能给学生带来反感。那么怎样能让化学课堂也变得激情呢?怎样在我们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文本,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熟悉教案之后给学生带来更不一样的课堂气氛呢?胸有成竹, 充满自信, 精神振奋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我们可以联系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通过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知识中遇到的客观事实创设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自然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且有很多事实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往往是熟悉又是熟视无睹的问题, 只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就可以构成一个有趣的课堂情景。比如加碘盐的使用, 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果的解酒功效。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 这是因为, 水果里含有机酸, 例如, 苹果里含有苹果酸, 柑橘里含有柠檬酸, 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 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同样道理, 食醋也能解酒是因为食醋里含有3--5%的乙酸, 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果用激情满满的情绪表达出来, 学生还会觉得课堂枯涩无聊吗?他的学习效率记忆效率还能像过去一样, 不见起色么?这些看似小巧的办法, 其实也是最有效的。

总的来说, 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是不可被忽视的重要内在因素。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教学方法, 趣味化教学内容, 激情化课堂等等方法都可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 让他们更加自主的学习化学这门学科。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遗忘曲线里得出一些灵感, 通过适时的带领学生复习来巩固他们的学习基础, 防止他们对知识点的遗忘。

摘要:我们在学生的过程中, 总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选择, 提炼和再加工, 并存储为长期记忆, 当面临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时, 就可以把资料从大脑中调出来, 从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杂事。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 还可以更进一步的进行一些科研型项目, 发现或创造一些本身并没有被人类发现的事物。正像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的那样: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 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

关键词:记忆力,趣味,记忆效果,学习效率,激情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勇.《呼吁激情教学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课前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11

【关键词】讨论 探究 写作

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普遍难以令人满意,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担忧,读得少,积累很少,视野狭窄,作文变成了学生最怕的作业,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在写作中,或审题不准,立意不佳;或不懂得展开分析说理;或觉得无话可说,无材料可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乐写、善写作文,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乐学、乐写”作文的目标。即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讨论探究,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表现自我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沟通与合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

一、内容及形式

每堂语文课利用课前3-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演,讲演材料自行准备,可议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议国家、国际大事,议学生中热门话题。主讲学生摆出材料或议题,阐述观点,其他同学在听完后对此讨论探究、质疑,发表见解。人人都必须参与,按学号排序,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上台时间。要求学生上台表达时态度自然大方,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观点明确,表达清楚,内容具体。形式可多样,或讲故事、演讲、辩论,或赏析广告语、经典作品、名言警句,或对新闻、网络事件、影视作品评析等,对有重大价值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力求透彻到位,印象深刻。

二、作用

课前的几分钟讲演训练,常常因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面对面的交锋,迸射出一串串智慧的火花,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1.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也希望在别人面前施展才华,表现其存在的价值。要想讲得好,事先就得作充分的阅读准备。于是,常常能看到同学们为准备一次活动而翻阅各种书刊。这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另外,除了选材准备,每位参与者都会对所选文章或素材进行仔细的分析、深入的思考,以备挑战者质疑发问。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平时听课所难以达到的。学生通过主动阅读以及听同学所讲,视野和知识面明显地拓宽了,教师又指导学生及时积累记忆,持之以恒,就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素材。这些经过讨论、分析的材料,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运用时可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学生不再为写作无素材而苦恼,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2.提高作文审题立意的能力

通过对所选材料的分析、归纳、组织,通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质疑辩论,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归纳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对其写作能力中的提炼观点能力的提高无疑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讲演活动的点评和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解惑和评价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能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他们在写作中审题、立意和论证都有很多好处,从而逐渐提升其写作能力。

3.提高分析说理能力

主讲学生通过组织材料,有条理地介绍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说服他人;解答同学质疑,对名言警句、广告语赏析,对新闻网络事件、影视作品评析,对主讲活动的点评和讨论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说理和评价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这些能力正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如学生围绕“中学生是否该带手机上学”这一主题,主讲者与其他同学进行辩论,正方紧扣“便于联系”的观点,反方紧扣“影响学习”的观点展开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双方辩手有理有据,说理充分。这就训练了学生组织论据、论证论点的能力。如能长期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分析说理能力定会逐渐增强。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语言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口头语言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主讲学生还是听讲质疑的学生,这课前练习对于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整合材料,要进行思考和消化且要表现出来,这就要组织好语言,准确表达,有时为了讲得生动、形象,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效果,还必须适当运用比喻、对偶、双关、押韵、谐音、排比等手法。老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先写后说或先说后写或写说结合的练习。这样经过不断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

三、注意问题

要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交流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指导学生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如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内容要有针对性,且能给人以启迪。对于如何分析表述,如何质疑一定要给予具体的指导,确保训练的效果。

(2)要坚持开展,在教学中要做到持续性、系统性的安排,不能当成短期行为或时断时续行为,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養出他们真正的兴趣、激发出他们最大的潜力,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进行点评也很有必要。学生进行简评,可评其他人讲演,也可评自己,以提高学生的评鉴能力。教师点评必不可少,且要有导向性,毕竟学生的人生阅历、思想水平和对事物的看法有限。教师要从训练内容、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加以点评,要自始至终地把握正确的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正面肯定为主,客观分析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为辅,以保护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发扬民主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其才华和个性的舞台,这样才能营造出宽松而热烈的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

课前讨论探究,时间虽短,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把课堂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校学生听讲座的现状分析及讨论 篇12

讲座是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黄,2014),作为校园教育的一个环节,讲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重点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讲座内容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分为两大类(王,2010):1) 学术型报告,主要以讲学为主,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2)养成型报告,形式更为活泼,也更易激发兴趣。根据传播形式的不同(鲁, 2013),可以分为现场讲座和多媒体讲座。

一般来讲,讲座具有如下特性(田,2008):1)丰富性。大学里, 各个领域聚集,讲座是不同专业展示各自魅力的共同舞台;2)前沿性。 大学既是传承过往,也是引领未来的重要场所,为了服务大学的基本使命,讲座内容不仅普及已有知识,更加体现时代特征;3)开放性。讲座以教授和传播为目的,大多数讲座对所有学生都是完全开放的。4)特殊性。这里的特殊性是从演讲者的角度来分析,受邀的讲学者一般都是领域大师或一流学者。

基于上述阐述与分析,听讲座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多元的内容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2.启迪思想,促进创新,前沿的成果和研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总结创新;

3.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优秀的视角和思想可以培养高级趣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4.认清自我,明确方向,优秀的讲座导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指路灯塔,帮助他们见贤思齐。

二、高校学生听讲座的现状及原因

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对于听讲座的态度和讲座本身产生的效用并不乐观。(鲁,2013)中从11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听讲座的现状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将近80%的学生听讲座的频率不高,超过半数的学生听讲座的热情一般和较低,70%左右的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搜寻讲座信息,听讲座过程中途退场的事情时有发生,同时听完讲座之后,获得比较高领悟程度以及收获的学生也未超过半数。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讲座这种教育形式并没有很好地接受和利用,讲座本身也没有发挥出我们预期的作用。

结合教学实践工作,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学生自身没有规划意识。多元的生活方式充斥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本身经常被各种事情烦扰,上课,上网,游戏,社交,兼职,约会等等挤占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加之自身的惰性,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学生缺少内省的过程,不能认清自我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规划的意识。而开展讲座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但是,一旦学生没有自我规划的意识,沉溺于当下的忙碌生活,他们就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听取别人的经验与建议, 自然没有动机参加讲座。

讲座受众不明确。部分讲座起点较高,专业性较强,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去听。更有甚者,部分组织者强迫学生参加讲座。对听者来说,在自身毫无基础的情况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听这样一场讲座,很难真正有所收获。长此以往,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对其有指导价值的信息,对听讲座的热情也就越来越低。在这种没有热情的活动中,中途退场是必然的,对学生进一步的自我学习也是一种打击。

演讲者缺乏足够的感召力。作为讲座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者是讲座的推进者,也是讲座效果好坏的决定者。良好的演讲技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沉闷的演讲氛围,刻板地教授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讲座的魅力。

缺少明确的鼓励措施。一般来讲,高校组织者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演讲人的邀请,讲座活动的安排中去,很少有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讲座活动。纵然,讲座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的活动,但当下的实际情况是,相较于其他多元的学生生活,讲座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因此,如果没有明确地鼓励政策或者相关措施,讲座活动很难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相关应对策略

如上所述,讲座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讲座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强化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认识自我的习惯,意识到规划自我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分清学习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投放到各个活动的时间和精力。

对讲座内容进行分类和公告。针对上节提到的第二个原因,本文建议组织者在发布讲座消息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讲座的内容进行初步的分类,并进行简介。同时,给出推荐听众的范围,或者建议的储备知识。鉴于学生对讲座内容的判断能力有限,这种措施可以显著地帮助学生锁定对自己适用的讲座进行学习。

邀请在学生中有影响、讲座反馈好的演讲者进行报告;同时制定参与讲座活动的学生的奖励措施,比如鼓励学生分享讲座所得并给予适当奖励,将参加讲座与评定奖学金挂钩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学生参与讲座活动的积极性。

四、总结

本文阐述了讲座活动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下校园环境中,学生参与讲座活动热情不足的现状,通过对学生自身,组织者,演讲者和学校制度的分析,给出了导致这种状况的若干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围绕高校学生参与讲座活动积极性差的状况,从学生自身,演讲者,组织者,学校制度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原因。鉴于讲座活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提供着积极作用,基于分析得出的原因,本文列举了若干改进策略,为提高学生参与讲座的积极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讲座,教育,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延梅.学术讲座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鲁超.高校讲座服务满意度测评体系构建与测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田仙贵.大学学术讲座与人才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流行病防治下一篇:样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