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防治

2024-10-10

流行病防治(精选12篇)

流行病防治 篇1

禽流感

(1) 免疫预防:根据流行情况可进行灭活疫苗的免疫;

(2) 药物控制:爱康感宁+黄芪多糖/爱康I号/万乳康+绿奇, 同时配合福宁溶液+强力美控制继发感染, 连用3~5 d;

(3) 饮水保健:口服补液盐+活力强或维健益+民生速补, 连用3~5天;

(4) 隔离消毒:每周用青净农场或劲碘消毒2~3次。

鸡慢性呼吸道病

(1) 药物控制:泰得舒+福宁200+强力美, 或氟诺米+强力美, 连用5 d;

(2) 饮水保健:活力强或维健益+黄芪多糖, 连用3~5 d;

(3) 饲养管理:加强管理,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保持合理的饲料密度, 保证鸡舍空气质量。不定期用青净农场消毒、除氨气。

(4) 隔离消毒:每周用青净农场或劲碘消毒2~3次。

传染性支气管炎

(1) 免疫预防: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该病的一项主要措施。建议:建议:7日龄新支普安滴鼻点眼;21日龄新支易安或新支普安滴鼻点眼或饮水;

(2) 药物控制:强力美+感立克 (禽专用) +口服补液盐+民生福康, 连用3~5 d;

(3) 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 避免鸡群拥挤, 注意温度、湿度变化, 避免过冷、过热。

(4) 隔离消毒:每周用青净农场或劲碘消毒2~3次。

鸡传染性鼻炎

(1) 饲养管理:提倡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清除感染鸡或康复鸡, 远离老鸡群进行隔离饲养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理想措施。对患过IC的鸡场, 建议对禽舍和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后, 将鸡舍空闲1~2周, 然后再饲养清净鸡群。

(2) 药物控制:“呼立泰”或“得舒+加强泰灭定”, 连用3~5 d, 有效平息流鼻、甩头、眼水肿等传染性鼻炎症状。

(3) 饮水保健:平时在活力强或维健益+黄芪多糖, 连用3~5 d,

(4) 隔离消毒:每周用青净农场或劲碘消毒2~3次。

四川省民生药业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中心028-68259125

流行病防治 篇2

奶牛流行热病防治

1.奶牛场应建立必要的自然和人工防疫屏障,健全防疫体系.加强饲养管理,如给奶牛建立完善的奶牛个体养殖档案,打挂好耳标标识;增强牛的.体质,防止牛过于疲劳;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及时通风,定期、随时进行消毒、除虫以及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做好预防.

作 者:段汉法 作者单位:安徽肥西县动物防疫监督第二分所刊 名:农民科技培训英文刊名:NONGMIN KEJI PEIXUN年,卷(期):“”(2)分类号:S8关键词:

牛流行热的防治 篇3

关键词:牛流行热;传染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71-1

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黄牛,以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常取良性经过;黄牛、奶牛、水牛均可感染发病,传染源为病牛,本病主要通过夏季气温高,蚊蠓等吸血昆虫肆虐,极易引发此病,加之其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呈群发生,明显降低乳量。大部分病牛采取良性措施,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

2 临床症状

牛流行热一般潜伏期为38d,主要表现为高热,消化道,呼吸道有炎症反应,四肢关节障碍等。病牛突然发病,开始只是个别的,很快波及全群,病势凶猛,体温迅速上升,一般持续2~3日,发病前恶寒战栗,继则高热达40℃以上,持续3-4d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牛高热期表现精神倦怠,食欲废绝,反刍停止,流涎、粪干或拉稀。病牛呼吸迫促,流泪,眼睑肿胀或水肿。个别牛因继发肺炎而死亡,多数牛能耐过,少数病牛因跛行严重而被淘汰。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即可做出诊断,但应与呼吸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口蹄疫鉴别。确诊需做病原分离鉴定或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牛血用易感牛做交叉保护试验。

4 防治措施

为了避免牛的流行热,应采取下列措施:

(1)保持牛舍卫生,宽敞明亮,通风良好;

(2)平时加强饲养管理,给牛补充营养,防止牛过于疲劳;

(3)种树、设置遮阳棚等方式,防止牛中暑;

(4)用生石灰、草木灰进行圈舍消毒,还要做好灭蚊、蠓等吸血昆虫工作。

(5)1岁以上牛间隔3周注射2次,每次皮下注射2ml,免疫期为3个月以上,可获得93.33%的保护。

5 治疗

牛流行热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进行简单的介绍:一般用解热止痛药,对重症病牛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有脱水的病牛应适当给予强心、补液。常用药物如下:

(1)一般可内服阿司匹林10-25g,复方氨基比林20-40ml,或肌注30%安乃近20-30ml。

(2)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320-400万单位,链霉素300-400万单位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两次。

(3)为防止脱水可用含糖盐水1500-3000ml,VC2-4g,VB1100-500mg静脉注射,

(4)还可以用感冒通,复方大青叶,安乃近等药物治疗,对四肢关节疼痛严重者,可静脉注射水杨酸钠溶液,还可内服芬必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排粪迟滞者,应用缓泻剂。为恢复胃功能,可用健胃剂。

奶牛流行病的诊断要点及防治措施 篇4

1子宫内膜炎

1.1病因在众多的奶牛生殖方面的疾病中,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最常见的病种, 严重情况也会使奶牛失去生育能力。据调查,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化脓性链球杆菌, 布氏杆菌, 毛滴虫是使奶牛患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因素。在奶牛围产期, 这种炎症最容易出现, 分析致病的因素存在两方面, (1) 在奶牛生产时, 助产消毒不到位, 引起细菌感染; (2) 在奶牛生产后, 对奶牛的护理不科学, 也可以诱发细菌感染。此外, 奶牛产后的饮食健康也对子宫内膜炎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蛋白质的吸收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时, 奶牛就会营养不良, 从而炎症就更容易发生。另外, 脱衣不下, 子宫脱出等产科疾病, 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1.2预防 (1) 在饲养的过程中, 对奶牛要增加营养, 为奶牛生产过程的体力消耗做准备, 要力求奶牛产仔后有足够的营养来产奶。 (2) 在临产后者产后, 要做好消毒工作, 包括对牛舌、产床、奶牛阴部能部位全面消毒。 (3) 在奶牛生产过程中, 对进入牛舍助产人员也要严格的消毒, 尤其是助产的机械用品和助产人员接触奶牛的部位, 预防细菌对奶牛的侵袭, 并且助产时要小心谨慎, 力争对奶牛的伤害降到最低。 (4) 对于一些患病的奶牛要进行药物救治, 如胎衣不下, 子宫脱出等产科疾病可以按照药物说明口服母宫康净, 避免继发性感染。

1.3治疗对奶牛常见病的治疗, 主要采用药物疗法, 主要有抗菌消炎类、激素类和防腐类等。对子宫的治疗一般是冲洗、按摩:冲洗子宫时, 把200~300m L浓度是0.1%~0.3%的高酸艋胛, 加热到40℃, 并在冲洗的过程中对子宫进行按摩, 冲洗后适用青霉素, 对于病理时间比较长的, 子宫壁肥厚的可以配合适用肌注乙烯促使子宫收缩。如果奶牛的病症较重, 就要利用抗生素做好全身辅助治疗, 并且要随时对奶牛补液, 强心和利尿。

2妊娠水肿

奶牛进入到围产期以后, 乳房疾病的患病率增加, 而水肿是最常见的一种, 不仅仅是乳房, 水肿的部位会出现在腹下甚至后肢, 产奶量也会因为此病而锐减。

2.1病因妊娠水肿致病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后腔筋脉受到足月胎儿的压迫, 血液的回流不通畅, 尤其是乳房和后肢、下腹等部位体液渗出量增多而无法吸收, 长时间积累后变成积块。按照常理来看, 妊娠水肿较轻时不是疾病, 当水肿比较严重或者是饲料营养缺乏时才会被认作疾病来处理, 有时, 肾功能低下也是导致水肿的原因之一。

2.2预防通常, 妊娠水肿较轻时能够自愈的, 但也会对产奶量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 预防是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在围产期之前作好预防工作, 从饲料的营养添加, 到饮水量的控制等多方面来预防。此外, 要十分注重食盐的摄入量, 在围产期内, 食盐的用量要减少到原来的1/2。

2.3治疗对于严重的奶牛患者来说, 要立即处理, 常见的方法是强心和利尿, 也要配合使用肌注全力消、静点高渗糖或者是葡萄糖酸钙, 也可以口服药物治疗, 疗效较好的口服药有消黄散。对代不同病症的奶牛要不同对待。

3酮病

酮病也是奶牛常见的病症之一, 主要的发病原因有两个, 一是高产对奶牛伤害, 一是饲养环境的恶劣对奶牛的影响。生产后的3周到2个月之间的发病率是最高的, 冬季比夏季发病率较高。酮病是一种糖代谢障碍性疾病, 其次, 奶牛运动不足都是可以直接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3.1病因该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饲养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其次, 季节的变化也是能够让奶牛的身体感到不适,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了妊娠水肿。有些奶牛由于缺乏运动, 造成呼出的气体当中含有大量的酮类气味, 不及时抢救, 就会影响到生命。

3.2预防最重要的是对奶牛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调正饲料, 减少富含脂肪类的食品, 限制高能量的高浓量的食品进口, 增加干燥喂食。

3.3治疗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 促进糖源异生, 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牛羊胃动力 (牛羊健胃散) 250g内服。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 L, 地塞米松磷酸钠40m L, 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m L, 辅酶A500U, 混合一次静脉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 注射使用, 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流行病防治 篇5

摘 要:与常规栽培相比,机插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规律和手插秧大体一致,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基本苗数多,氮肥施用量大,品种感病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纹枯病发生较重,危害时间长,常规药剂防治效果差。药剂对比示范结果,水稻分蘖末期用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一般发病田块用药1次,重病田用药2次,防治效果显著,有效控制期为20d,生长后期叶片清秀,青秆黄熟。

关键词:机插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87-02 凤台县2013年机插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

1.1 气候条件适宜 据凤台县气象局观测,2013年7月15~22日连续出现6d降雨,平均相对湿度76.1%,日平均气温27.8℃,这时水稻处于分蘖期,是苗数最多的时期,进入纹枯病感病侵染阶段;8月20~27日连续出现7d降雨,日平均气温27.1℃,最低25.2℃,最高39℃,相对湿度76.5%,且高温持续时间长,这时水稻进入孕抽穗期,纹枯病进入水平扩展阶段;9月4~14日连续出现7d降雨,日平均气温22.9℃,相对湿度77%,这时有的水稻已齐穗,有的水稻正在抽穗,纹枯病进入垂直发展阶段。这3次连阴雨,为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8月20~27日连续7d、9月4~14日连续7d降雨是造成纹枯病发生危害的最关键的气象因素。

1.2 品种间差异大 凤台县机插水稻品种有3个类型,一是常规糯稻,以特糯2072、珍辐糯为主,种植面积约1万hm2;二是常规粳稻,以盐稻866、99-25为主,种植面积约1万hm2;三是两系杂交稻,以徽两优香1号、皖稻181为主,种植面积约0.8万hm2。笔者选择3个类型连片种植在66.67hm2以上不同品种调查,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别十分明显,其中,盐稻866、99-

25、皖稻68等常规粳稻普遍重度感病,徽两优996、徽两优香1号、皖稻181等两系杂交稻表现为中度感病,特糯2072、珍辐糯、华籼糯等常规糯稻表现为轻度感病(表1)。

1.3 水肥管理 机插水稻移栽密度如下:粳稻1.8万

穴/667m2,中籼杂交稻1.4万穴/667m2,中籼常规稻1.6万穴/667m2,每667m2施肥量为纯氮14~16kg,P2O54~5kg,K2O 5~6kg。由于稻农担心栽稀了产量不高,实际栽插中均高于规定的667m2基本苗数,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普遍较高,加重了纹枯病的危害。长期深水灌溉氮肥后移的田块重于适时烤田、合理施肥的田块,例如,同是盐稻866品种在过量施用氮肥情况下,纹枯病发病率100%,病指40.2,而在氮肥适量,磷钾肥平衡情况下,发病率仅33.7%,病指9.7;同是特糯2072在长期深水灌溉的情况下,发病率96%,病指38.3,而在分蘖末期及时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情况下,发病率仅40.3%,病指10.6。

1.4 其他因素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户比较注重害虫的防治,忽视了对纹枯病的防治;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都是667m2地打一桶水,用水量严重不足,药液不能喷施稻植株下部,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统防统治示范区调查,用井?蜡芽防治纹枯病效果仅61%,用谷谷加防治效果达70%,用满穗防治效果达76%,不同药剂防治纹枯病效果差异大,这些因素是引起纹枯病重发的重要原因。药剂防治示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4%噻呋酰胺(商品名满穗,日产化工业株式会社提供),75%肟菌?戊唑醇(商品名拿敌稳,德国拜耳公司提供),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商品名谷谷加,浙江桐庐生物有限公司提供),12.5%井冈?蜡芽菌(商品名文真清,上海农乐公司提供),1%呻嗪霉素(商品名广清,上海农乐公司提供)。

2.1.2 试验处理 设满穗20mL/667m2,拿敌稳10mL/667m2,谷谷加200mL/667m2,文真清200mL/667m2,广清100mL/667m2,另设清水对照(ck)。处理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m2。

2.1.3 试验田概况 试验地位于凤台县农业科技园内,品种为宁粳5号,易感纹枯病,肥水管理同常规,长势好。

2.2 施药及调查方法

2.2.1 施药方法 试验于纹枯病发病初期和盛期进行,即8月8日第1次用药,8月19日第2次用药。药剂处理兑水30kg/667m2,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施。

2.2.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定点20丛,于药后20d、30d定点观察病情消长,病情稳定期不定点普查病株发生。试验各处理在病情稳定期考察病株率、病指,计算防效。

2.3 结果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1)药后20d,以肟菌?戊唑醇效果最好,防效达81.71%,噻呋酰胺防治效果达75.49%,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效达到68.09%,最差的是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防治效果仅60.70%、50.58%。(2)根据定点和病情稳定期考察,肟菌?戊唑醇和噻呋酰胺有效控制期为20d,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有效控制期为15d,井冈?蜡芽菌、呻嗪霉素有效控制期较短。(3)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期施药后经田间观察,5个处理对水稻叶片、抽穗、结实等均没有出现药害症状,噻呋酰胺、肟菌?戊唑醇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生长后期叶片清秀,青秆黄熟。防治技术意见

3.1 防治策略 以氮、磷、钾平衡施肥,适期烤田为主,重点搞好药剂防治。

3.2 防治指标 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开始防治。

3.3 主要药剂 综合考虑农药持效期、防效等因素,建议使用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m2使用量分别为10mL、20mL和200mL。

猪流行性感冒及其防治 篇6

关键词:猪流感;流行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159-02

猪流行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传播迅速、发热和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1病原

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猪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性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已发现至少有5个亚型,即H1N1、H3N2、H1N2、H3N1和H1N7,各亚型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只有H1N1和H3N2能引起猪广泛发病。流感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强,在空气中存活30min,在干燥尘埃中存活2周。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60℃经20min可使病毒灭活。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杀火作用,对碘蒸汽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2流行病学

甲性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猪、马、禽类和人,貂、海豹、鲸等动物也可感染。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带毒和排毒。该病在动物中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病毒主要在呼吸道粘膜细胞内增殖,当病畜喷嚏、咳嗽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易感染动物吸入后即可感染。该病还多发生于火气骤变的晚秋、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阴雨潮湿、寒冷、漏风、运输、拥挤、营养不良和内外寄生虫侵袭均可促使病的发生和流行。

3症状

潜伏期短,几小时到数天。突然发病,常波及全群几乎同时感染。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3℃~41.5℃,有时可高达42℃。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极度萎顿。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卧垫草中,捕捉时则发出惨叫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眼和鼻流出粘性分泌物,有时鼻分泌物带有血色。粪便干硬,如无并發症,多数猪可于6d~7d后康复。如有激发性感染,则可使病情加重造成大批死亡,原因是南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导致。也有的转变为慢性,持续性咳嗽、消瘦、长期不愈,可拖延一个月以上,而最终死亡。

4病变

病变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出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粘液,有时参杂有血液。肺的病变部呈紫红色如鲜牛肉状。病区肺彭胀不全、塌陷,其周围肺组织则呈气肿和苍白色,界限分明,病变部通常限于尖叶、心叶、中间叶,常为两侧性呈不规则的对称,如为单侧性,则以右侧为常见。颈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脾常轻度肿大,胃肠呈卡他性炎症。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在流行初期和呈散发性发生时,需与类似症状的疾病作鉴别诊断,如与猪肺疫、急性猪气喘病等区别。还可以借助实验室进行诊断。在动物发热初期采取新鲜鼻液,立即接种于孵化9d~11d的鸡胚尿囊腔或羊膜腔,或鸡胚细胞培养物上分离病毒。培养5d后,取羊水或细胞培养液作血凝实验,阳性则说明有病毒繁殖,再以此材料作补体结合实验(鉴定病毒型)和血凝抑制实验(鉴定病毒亚型)。

6综合防治

6.1对证治疗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一般对症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近几年也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解热镇痛可肌肉注射30%的安乃近,或柴胡注射液;病原疗法用盐酸吗啉胍片。必要时用常规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细菌继发性感染,还可以用中医疗法治疗猪流感,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柴胡、陈皮、牛蒡、甘草各10g~16g,水煎服;或银翘解毒丸2粒,冲服。

6.2隔离消毒

一旦发现本病流行,应立即隔离和治疗病畜,并对污染场地和用具以及圈舍内外用20%石灰乳或2%~5%漂白粉清毒

6.3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加强营养,给足饮水,增强猪的抵抗力,高温季节要防暑降温,寒冷季节要防寒、保暖。还应有足够的运动场所,加强运动提高免疫力。

6.4严把检疫关

猪流行感冒的防治 篇7

1 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流感病毒均有易感性。病猪和带毒猪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 经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后, 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 很快致病, 又向外排出病毒, 以致迅速传播, 往往在2~3d全群发病, 常呈流行性发生。同时饲养管理不良, 长途运输过于疲劳、拥挤等, 都是发病的因素。猪流感的流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常发生在天气骤变的晚秋和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

2症状

潜伏期为2~7d。病猪突然发烧, 体温升高到40~41.5℃, 有时高达42℃,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 常挤卧在一起, 肌肉疼痛, 不愿走动, 呼吸困难, 咳嗽, 从眼, 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病程短, 2~6d可以完全恢复。若在发病期管理不当, 则可以并发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 从而增加死亡率。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 在于前者体温稍高, 散发性, 病程短, 发病不如流感急, 其它症状无多大差别。

3病变

主要在呼吸器官, 鼻、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 表面有多量泡沬状粘液, 有时混有血液。肺部病变轻重不一, 有的只在边缘部分有轻度炎症, 严重时, 病变部呈紫红色。

4防治

本病主要依靠综合预防措施。 (1) 避免猪群拥挤, 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气候突然变化时, 尽量不在寒冷气候多变的季节长途运输猪群。 (2) 加强护理, 给予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防止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驱虫。一旦发生此病, 应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被病猪污染的圈舍、用具和食槽等用强力消杀灵、灭毒威等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 (3) 中药方剂: (1) 方1:金银花、连翘、黄苓、黄柏、柴胡、大青叶、牛蒡子、陈皮、甘草各10~15g, 水煎内服。 (2) 方2:金银花、板蓝根、三桠苦、蒲公英、防风、野菊花各90~150g, 薄荷30g, 加水2500ml, 煎至500ml, 分3~4次混入饲料中让其采食, 连服2~4d, 小猪用量减半。 (4) 其它方剂: (1) 方1:方柴胡注射液5~15ml, 30%安乃进3~10ml, 病毒灵5~15ml, 地塞米松磷酸钠2~6mg混合后一次肌肉注射, 1~2次/d, 效果显著。 (2) 方4:用30%安乃近注射液5~10ml, 或板蓝根注射液5~10ml,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2~4d。在进行治疗的同时, 还应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供给新鲜的洁净水, 增强猪的抵抗力, 饲喂易消化的饲料, 特别多喂一些青绿饲料, 以补充维生素和使大便通畅。在康复最初几天要节制饲喂, 逐步增加, 以免伤食。其次, 猪舍和用具等用20%烧碱液消毒。

年龄、品种、性别都可感染发病, 幼犬症状严重, 以断奶后2~5月龄幼犬最为敏感。临诊表现有3种类型。

1.1 肠炎型

此型较为常见。病初精神沉郁, 食欲先减少后废绝, 横卧不起, 幼犬体温升高至40~41.5℃, 先出现剧烈呕吐, 先吐食物, 后吐黄色水样粘液, 后腹泻, 排出黄白色水样便, 随着病情的发展, 出现“赤豆汤”样或“西瓜水”样稀便, 或呈“果酱”样暗红色血样稀便, 而且腥臭难闻。病犬严重脱水, 眼球内陷, 皮肤无弹性, 躺卧于地, 反应迟钝, 多因严重脱水, 急性衰竭而死亡。病程长短不一, 幼犬较短, 多在十几个小时至2d内死亡, 一年以上成年犬病程可达1~2周。

1.2 心肌炎型

多见于刚断乳不久的幼犬, 精神极度沉郁, 心跳快而弱, 常因突然衰竭而死亡, 病程短促, 数小时至1d左右。

1.3 混合型

兼有上述二型的典型症状, 病情严重, 病程短促, 有的先出现肠炎症状, 随后又出现心肌炎症状, 病死率极高。

2 剖检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主要病变:尸体严重脱水, 皮肤无弹性;胃肠道呈广泛出血性变化, 尤以空肠、回肠出血严重, 肠黏膜坏死脱落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呈红色或果酱色, 有特殊腥臭味,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切面外翻呈大理石样外观。心肌炎型的主要病变是心肌高度松驰、扩张, 心房、心室内充满血液, 心肌变薄、变性坏死、有出血点。

3 治疗

流行病防治 篇8

放牧羊多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着甘南州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说明,寄生虫的侵袭和营养缺乏,是导致春乏期羊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羊消化道线虫病在甘南州流行广泛,它主要由寄生于羊的食道、真胃、小肠、大肠中的多种寄生性线虫引起的以病羊贫血,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某些线虫也可以单独引起羊只发病,而多数为混合感染而致病。

1 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调查方法

剖检和粪便虫卵检查。

1.2 羊消化道线虫在甘南州的流行情况

甘南州目前已查出的羊消化道线虫有6科、13属、36种。其中,毛园科毛园属3种、马歇尔属6种、奥斯特属6种、细颈属5种、血矛属2种、古柏属(种名未定)、忠口科食道口属3种,夏伯特属2种,仰口属1种、毛首科毛首属4种、毛细科毛细属1种、筒浅科筒浅属1种、类园科类园属1种。根据各县的动态调查和感染强度以及地区分析,羊消化道线虫在甘南州的危害程度依次为奥斯特线虫、仰口线虫、食道线虫、毛首线虫、夏伯特线虫,其次为细颈线虫、毛团线虫、毛血线虫、马歇尔线虫。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羊消化道线虫的主要虫种,普遍在春季形成感染高潮,3月开始,4~5月形成高潮,7月后下降,成为甘南州羊春乏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见附表。据有关资料记载,1994年碌曲县尕海乡死于冬春季节的成年羊和羔羊,分别占全年死亡数的65.65%和79.57%;1995年,玛曲县木86西合乡的绵羊,因本病在4月份的17d里死亡3486只,占该乡同年死亡羊数的60.90%;1996年春,碌曲县玛艾乡花格村死羊3100余只。

根据对合作、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等八县(市),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抽查羊只935只,感染475只,感染率达50.8%,感染强度1~2260条,详见附表。

1.3 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特征

(1)流行环节甘南州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毛园科、盅口科及毛首科的线虫引起。毛园科和盅口科的线虫虫卵随病羊的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发育成侵袭性幼虫,羊在采食中受到感染;毛首科线虫的虫卵被排除体外,在外界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卵内含幼虫,羊经采食或饮水皆可受到感染,幼虫在羊的小肠内逸出,再进入盲肠寄生;仰口线虫的侵袭性幼虫尚可经皮肤感染。

(2)流行特点消化道线虫其自由生活时期,常受气候影响。如血毛线虫和食道口线虫的幼虫对外界干燥和低温气候的抵抗力差,奥斯特线虫和细颈线虫的幼虫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消化道线虫在宿主体内寄生阶段,常受健康宿主免疫力的制约而处于低度感染低数量,一旦宿主的免疫力下降,常常发生高度感染而引起羊只大批死亡。

(3)主要症状消化道线虫在寄生期间,消耗患畜的血液,分泌物及营养物。线虫的种属不同,对病畜的损害也不同。血毛线虫、奥斯特线虫、仰口线虫、古伯线虫等主要引起患畜胃肠出血;毛园线虫、细颈线虫、食道口线虫主要引起患畜的营养不良。线虫寄生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线虫寄生于真胃或小肠内,主要引起患畜贫血、水肿、羔羊常因大量幼虫的侵袭造成恶性贫血而死亡;线虫寄生于肠道内,主要引起患畜腹泻或下痢、消瘦、幼畜表现为发育不良。

2 防治措施

(1)寄生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甘南州对该病的防治十分重视,2012~2013年笔者先后应用左咪唑及丙硫咪唑(牛羊按5~20mg/kg内服,对羊消化道线虫效果好)、甲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初,进行两次计划性驱虫。冬季用高效驱虫药驱杀黏膜内休眠的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并辅以对症疗法,补饲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铁)的精料,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对部分农牧民群众和养殖大户开展技术培训,使农牧民群众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治技术。在转换牧场时应进行驱虫:如在夏季的早晚,避免让羊采食露水草和在低洼潮湿之地放牧;坚持贮备冬草,实施冬春补饲;充分利用人工围栏草场给弱、幼、母畜补饲等。

(3)大力宣传羊消化道线虫对畜牧业的危害,提高群众的防疫和保健知识,改变旧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开展防疫工作,做好定期驱虫,结合轮流放牧等一些措施,是预防羊消化道线虫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4)加强各级兽医站的基本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并管好、用好防疫经费;各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规,搞好调查研究,切实加强目标管理,进行定期检查考核。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切实做好羊消化道线虫的驱治工作,使羊的驱治率达到95%以上。

(5)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羊消化道线虫等寄生虫病疫情数据库,搞好疫情测报。应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羊消化道线虫的监控工作,全面搞清其流行规律,积累防治经验,以进一步指导全州的羊消化道线虫防治工作。

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 篇9

1.1 流行情况

近年来, 猪瘟有了新的特点, 不再是急型的, 转变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两类。

非典型性猪瘟多呈散发流行, 其潜伏期和病程延长, 流行速度缓慢。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 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 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 使其致病。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不具典型的全身出血性变化, 患猪体温41℃左右, 大多数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 耳尖呈紫黑色, 耳壳脱落。患猪采食量下降, 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 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 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通过母猪传染, 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 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 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 致死率很高, 发病率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2 猪瘟发生原因

猪瘟发生与流行主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三个必备条件。即猪场 (或生猪养殖场所) 内存在病原体或被病原体侵入, 养殖环境及日常生产操作在一定条件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当前引发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引种不规范

近年新办了很多中小型猪场, 但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种猪引进的相关检查。许多养殖场从一些无证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供应商那里购买种猪, 无证猪场技术差, 防疫措施不到位, 从这样的猪场引种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很大。

2.2 猪场环境差, 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 当时科学养殖这一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猪场选址、建设都不科学, 导致通风、采光条件差, 舍间距小, 产仔舍、保育舍都是大通间, 保育舍栏与栏之间仅用铁栏栅隔开, 这样只要有猪发病传染速度就快。日常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猪场防疫不达标, 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传播提供了条件。

2.3 免疫失败

2.3.1 疫苗质量问题。

受保护、运输条件限制, 疫苗质量不能保证, 致使免疫效果差, 保护率低。有些猪场使用非正规的疫苗, 质量难以保证。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 d后又用猪瘟三联苗, 注射猪疫苗一般5~7 d产生抗体, 再注射猪瘟三联苗, 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 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当前很多养殖场户均采用集中免疫、断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三种形式, 其各有利弊, 存在免疫程序缺陷, 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3.3 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

有些猪场不按正确的计量进行接种, 任意增加或降低接种计量, 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接种疫苗操作不规范, 打针不消毒, 打“飞针”、“跑针”, 致使接种剂量不足。

2.3.4 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免疫时的生猪健康状况, 接种时若有传染疾病发生, 可引起免疫抑制, 导致免疫失败, 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免疫力下降, 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4 药物

(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导致免疫失败一般情况下, 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3 猪瘟的防治

3.1 改变养殖场防疫条件

只有养猪环境好了, 才能杜绝疾病的传播。因此, 利用有利条件优化场区及周边环境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做好常规消毒、免疫、治疗, 强化管理, 保证营养平衡, 创造适宜防疫条件。

3.2 选择适合的疫苗

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 只存在毒力的差别, 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应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会导致过敏反应, 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使用。

猪瘟防疫要用单苗, 尽量不使用猪三联苗。规模猪场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 (脾) 苗。

3.3 加强疫苗管理

猪瘟冻干苗应低温、避光运输与保存 (-15℃保存有效期一年, 0~8℃保存期有效期6个月, 8~25℃保存有效期仅为10 d左右) , 严禁反复融冻;猪瘟脾苗、脾淋苗为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2~8℃保存有效期2年, 37℃保存有效期10 d。夏季稀释后1 h、冬季2 h内用完, 超时应废弃, 以免造成无效免疫。

3.4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严格按程序防疫, 应防即防。

怀孕后期母猪不能使用弱毒疫苗, 否则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 造成胎盘感染, 引起流产或死胎等。母源抗体在20日龄后逐渐降低到不能耐受猪瘟病毒的攻击, 所以仔猪应在18~23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1头份。70日龄二免, 每头猪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 (脾、脾淋) 苗2头份。种母猪产后20~25日龄进行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 每头猪用细胞苗8头份。也可超前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 猪瘟超前免疫的意义体现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 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养殖场 (特别是猪瘟污染场) 最危险的时期。超前免疫是控制断奶仔猪感染猪瘟的有效方法。但到40日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通过40日龄的常规加强免疫, 抗体效价有了明显升高, 得到较为理想水平。

3.5 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评价免疫效果。

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种, 多次补种抗体水平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防止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补种后抗体水平仍跟不上的仔猪可疑为先天性感染或免疫耐受, 对这种猪要坚决淘汰。

3.6 防止免疫抑制疾病

近年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等免疫抑制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导致不同程度的猪瘟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改善饲养管理水平, 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7~10日龄仔猪肺内注射猪气喘病活苗1头份;蓝耳病灭活苗母猪怀孕40日内初免4 mL。20日后加强1次, 以后每6个月免1次, 种公猪首次接种及以后与母猪相同, 仔猪15~21日接种2 mL。

3.7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日粮营养平衡全价、饲养密度合理, 加强日常消毒、改变饲养方式, 给猪只创造适宜的环境, 减少应激, 提高福利水平。通过对猪只精心饲管, 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降低易感性。

坚持自繁自养, 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 减少疾病引入猪场。

3.8 完善控制措施

控制猪瘟的原则:消毒隔离同实施, 加强管理与营养。无害处理病死猪, 及时封场。紧急接种是手段, 提高免疫是根本, 辅助治疗是重点, 防止继发是关键。

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1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1.1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及呼出的气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 并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传染。

1.2 本病多流行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

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长期存在。该病发病急, 病程短, 各年龄猪均易感染, 以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 其症状最为严重, 病死率也最高。

2 临床症状

2.1 病猪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的轻重随年龄而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1周内的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d因脱水而亡。

2.2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发病时其虚弱,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 食欲不振, 严重腹泻, 但极少死亡。

2.3 育肥猪感染后发生腹泻, 一般1周后康复。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 常表现为沉郁和厌食, 重者水样腹泻, 一般3~4 d后自愈。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小肠膨胀, 其内充满淡黄色液体, 肠壁变薄, 个别的小肠黏膜有出血点,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小肠绒毛萎缩, 甚至消失, 胃空虚或充满黄色液体。

4 实验室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确诊可采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病毒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

5 预防

5.1 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 应严格检疫, 并对引入猪隔离观察15 d以上, 确保无病后方可并群饲养。

5.2 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通过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可提高猪群抗病力。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和通风, 猪场应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5.3 按免疫要求对繁殖母猪、公猪、后备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二联弱毒活疫苗。母猪分娩前5周和2周免疫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

6 治疗

6.1 隔离病猪, 以2%的火碱水、10%的漂白粉或20%的生石灰上清液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未发病猪应立即移至安全的地方, 尤其要注意隔离所有14 d内将分娩的母猪。临产母猪应在消毒猪圈内分娩。

6.2 康复猪抗凝全血发病乳猪每天注射10 m L, 连续3 d, 同窝未发病仔猪用抗凝全血紧急预防, 用量减半。

6.3 为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发病猪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三氮唑核苷 (利巴韦林) , 每千克体重0.2 m L, 每日注射一次。病重者用恩诺沙星注射液, 每日2次, 连用3d。注射的同时, 应尽早供给大量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配制方法:精制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0 g、水10 kg混溶而成。补液盐无饮欲的小猪用金属注射器灌服40~80 m L, 每日服5~6次。病猪腹泻停止后口服微生态制剂, 以调理肠胃功能。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措施 篇11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肠道病毒属病毒,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型(CA)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粪便,水疱或呼吸道飞沫进行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患者污染过的物品间接传播,患者多见于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轻微多表现为轻中度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咽炎等。[1]但5岁以下的儿童中,部分患者却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2]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控日益受到各国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视。

1 手足口病流行状况

历史上手足口病通常是散发和局部爆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暴发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报道发生手足口病2628例,1998年台湾报告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近130000例,此后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逐渐出现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状况。新加坡手足口病全国疫情报告指出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分别为16228例,15256例,15282例和20003例;发病率从2001年的125.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435.9/100000,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尤其在0到4岁年龄段儿童发病率急剧增加,从2001年1460.5/100000发展到2007年的5975.5/100000。[3]中国大陆从2007年以来手足口病病例的数量已迅速增加。2008年在中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489540人,其中严重病例1210人,死亡127人;2009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达到1155575人,其中严重病例13835人,死亡353人;六岁以下儿童构成>93%,年度累积发病率超过18%。标志着手足口病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流行,且每年都有爆发流行,1-2年爆发一次大流行。[4]

2 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新加坡的研究[5]表明,与2003年只有653個托儿中心相比2007年有739个托儿中心。学龄前儿童入托比例从2003年的16%上升到2007年的23%。基于中心护理,婴儿护理,照顾孩子和学生护理中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健和发展中心,预计在未来几年托儿中心将招收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将聚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将使其成为病毒流通的场所,2001年至2007年手足口病在这些机构疫情的发病率增加10倍,那么就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们的家庭和其他的人。因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在学前教育人口预计将进一步增加。由于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的实施,大多数手足口病疫情在爆发前迅速得到控制,只有不到10%的疫情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爆发。目前介于0-4岁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相对于5-9岁年龄段儿童已经有明显下降。这表明,严格的卫生防疫控制措施可能消灭或推迟手足口病的发生。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amaguchi T,Fujisawa H,Sakai KS,et al.Acute encephalitis caused by 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adult.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8,14:828–830.[PubMed:18439374]

[2] Tseng FC,Huang HC,Chi CY,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enterovirus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Taiwan between 2000 and 2005:analysis of sentinel physician surveillance data.Journal of MedicalVirology,2007,79:1850–1860.[PubMed:17935170]

[3] Ang LW,Koh BK,Chan KP,etal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2001——2007.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9 Feb,38(2):106-12.

[4] Solomon T,Lewthwaite P,Perera D,et al.Virology,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2010,10:778–790.

猪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篇12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有资料表明,马、禽和人类也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深秋、冬季和早春或天气骤变时多发。阴雨、潮湿、寒冷、运输、拥挤、密集饲养、营养不良及体内寄生虫侵袭,都是引发本病的诱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病猪、带毒猪和康复猪是传染源,当带毒病猪打喷嚏或咳嗽时,病原随飞沫排出,易感动物吸入后即可感染。本病传播速度极为迅猛,常于第1头病例出现后的2~3d内,波及全群。本病发病率高达100%,而致死率极低,一般在1%~4%,且很快康复,但因感染本病导致其它疾病的继发和并发,往往会使病情复杂,死亡率升高。

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突然发病,传播极快,常在数天内全群几乎100%同时感染。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5℃或更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极度萎顿,常拥挤迭堆,肌肉、关节疼痛,卧地不起,腹式呼吸,气喘,呈费力的痉挛性呼吸和痛苦的阵发性咳嗽,眼结膜炎、眼有分泌物排出,流鼻涕,往往几天不排粪,偶尔排出,粪团干结,少数拉稀。本病病程较短,常于6~7d后突然康复,致死率一般为1%,不超过4%。若继发感染(如肺炎或肠炎),往往病程延长,病情恶化,死亡率升高。也有的转入慢性,持续咳嗽,生长受阻。妊娠母猪感染后出现流产或弱仔增多。

2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肺呈病毒性肺炎,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充血、出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粘液;肺膨大,外观发亮,间质增宽,肺病变区与正常区域界限分明,病变区呈鲜牛肉样的紫红色,病变部位常限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且多为两侧性,呈不规则的对称。严重病例,病变区域往往扩展到大部分肺脏。纵膈淋巴结显著肿大、充血、水肿,胃肠有卡他性炎症或严重充血,尤以胃大弯为甚。流产胎儿肺发育不良。

3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毒在自然界中亚型很多,经常发生变异,且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或交叉免疫力很小,疫苗接种往往效果不佳,所以对本病的防制仍以精心管理为主,平时注意清洁卫生,保持栏舍干燥,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防止各种不良应激。一旦发病,由于病猪发烧,需要大量饮水,应为猪群提供充足清洁饮水。为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感染,以及保持机体酸碱平衡,应于饮水中添加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的药物、抗生素和电解多维,特别注意维生素C的补给。为防止病原扩散,对被病猪污染的场地和用具,需进行严格消毒。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

4 治疗

由于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时应遵循清热解毒、止咳祛痰、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灵活实施。

口服盐酸金刚烷胺片:1片(0.5g)/头·次,2次d,连用3d。同时,肌注复方板兰根注射液:小猪5mL头,中猪10mL/头,大猪30mL/头,2次/d。复方柴胡注射液肌注:小猪4mL/头,中猪6mL/头,大猪20mL头,2次/d。或复方大青叶注射液,10~15mL/头,小猪酌减。另外,为防止继发感染,在注射以上药物的同时应每次肌注青霉素160万U、链霉素100万U或其它抗生素、磺胺类药或氟喹诺酮类药物。

重病例可用葡萄糖盐水+Vc+肌苷进行补液。高烧不退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以30%安乃近(5mL/头)、1%复方安比(10mL/头),每日肌注2~3次进行退烧。喘咳严重时,还应使用氨茶碱、咳必清、氯化铵等平喘止咳祛痰,止咳祛痰药可同时投服。

上一篇:引进与实施下一篇: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