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行性感冒防治体会

2024-06-12

禽流行性感冒防治体会(精选4篇)

禽流行性感冒防治体会 篇1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表现为剧烈下痢和败血症,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慢性型表现为呼吸道炎、肉髯水肿和关节炎, 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低。

1 流行特点

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和火鸡都有易感性。在鸭群中常呈流行性, 1月龄以内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而成鸭则较低。在鸡群中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成年鸡。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禽的各种脏器、分泌物、排泄物, 以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 各种动物、人和机械, 某些昆虫、寄生虫等都可以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等。禽舍不洁、潮湿拥挤、气候突变、饲养失调、长途运输和患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本病流行。

2 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为2~9 d。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2.1 最急性型

常于流行初期在禽群中突然发现死亡, 有时只见病禽沉郁, 不安, 倒地挣扎, 拍翅抽搐而死。病程短者几分钟, 长者也不过数小时。剖检常无特征性变化, 有时仅见心外膜有小出血点, 肝脏有少量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点。

2.2 急性型

最为常见, 病鸡发烧 (体温43~44℃) , 精神不振, 不食, 口渴, 羽毛松乱, 缩头闭眼, 离群呆立, 冠、髯青紫, 口、鼻分泌物增多, 呼吸困难, 张口吸气时发出“咯、咯”声, 常见腹泻, 排出污黄色、灰白色或绿色, 甚至混有血液的腥臭稀粪。最终衰竭死亡。病程仅1~3 d。病鸭除有上述症状外, 还有不愿下水的表现和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粘液的动作, 故有“摇头瘟”之称。有些病鸭两脚瘫痪, 不能行走, 一般于发病后1~3 d死亡。剖析可见肝脏有许多小出血点。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处有出血斑点, 心包内积有渗出液。肺有点状出血和暗红色肝变区。出血性肠炎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腹腔内常有破裂卵黄存在, 或在其它器官上附着干酪样的卵黄物质。

2.3 慢性型

多见于流行后期, 或由急性病例转来。鼻有粘性分泌物, 鼻窦肿大, 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泄, 逐渐消瘦, 贫血, 局部关节发炎, 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 关节肿大, 疼痛, 跛行。有些鸡的肉髯、耳片或其它部位肿胀, 随后坏死、脱落。病程达1月以上, 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剖检除见到急性病例的病变外, 鼻腔、上呼吸道内积有粘稠分泌物, 关节、腱鞘、肉髯、卵巢等发生肿胀部切开有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 结合治疗结果, 只能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无菌手术采取肝、脾及心血, 涂片镜检, 并分离、培养、鉴定病原和动物接种试验。本病与鸡新城疫、鸭瘟有相似之处, 应注意区别。

4 治疗

许多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但存在着停药后容易复发的缺点。另外长期用药, 细菌会产生抗药性, 必须增量或更换新药。

4.1 磺胺类

磺胺嘧啶 (SP) 或磺胺二甲嘧啶 (SM2) , 饲料中添加0.4%~0.5%, 饮水加入0.1%~0.2%, 每日2次。磺胺喹恶林 (SQ) , 饲料中添加0.1%, 连喂2~3 d, 间隔3 d, 再添加0.05%, 喂2 d, 再停3 d, 再喂2 d。

4.2 抗生素类

青霉素:成年禽每只肌肉注射2万~5万U, 1 d 2~3次, 连用2 d。氯霉素:每吨饲料添加250 g, 或饮水加入0.2%~0.5%, 或1次肌注20 mg/ (kg体重) , 连用2~3 d。土霉素:每吨饲料加入1 500 g, 或每只雏鸡口服0.15~0.3 g/d, 连用5~7 d, 停喂3 g, 如不好再喂5~7 d。金霉素, 每只雏鸡口服10~20 mg/d。

4.3 喹乙醇

每吨饲料加300 g, 或每千克体重每日20~30 mg一次口服;霍乱平, 每吨饲料加入3 000 g, 每隔7 d用药1~2 d。

4.4 敌菌净

每千克体重口服30 mg, 首次剂量加倍, 2次/d, 连服2~4 d。

5 预防

5.1 综合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保持好鸡场、鸡舍的环境卫生, 定期严格消毒。如发生本病, 立即对群鸡进行封锁、隔离、检疫和消毒。对假定健康鸡, 用禽霍乱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5.2 预防接种

禽霍乱G190E40活疫苗, 该菌苗供预防禽霍乱用, 可用于3月龄以上的鸡、鸭、鹅。根据瓶签注明的鸡羽份数, 按每羽份加入0.5 m L的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摇匀后在鸡、鸭、鹅的胸肌内接种0.5 m L。鸭、鹅的用量分别是鸡的3~5倍羽份。用本菌苗接种后第三天即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3.5个月, 在有禽霍乱流行的养禽场, 可每三个月预防接种一次。

禽霍乱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2

某县连续4 d连阴雨, 某养鸡户饲养的1万只中大鸡突然发病, 陆续有30多只死亡, 精神沉郁、闭眼缩颈、拉水样稀粪的鸡越来越多, 甚至个别病鸡还出现甩头等症状, 现场了解后对患病鸡进行剖检, 结合临床症状等初步诊断为禽霍乱, 采样后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 最后确诊为禽霍乱。

2 流行特点

2.1 流行季节

禽霍乱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发生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及气候多变的春季。

2.2 易感日龄

不同日龄的鸡均可感觉, 主要多发生于产蛋鸡群。4月龄以内鸡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很少发生;肉鸡因生产周期短, 因此很少发生。但从近年的饲养情况来看, 肉鸡偶尔还是有发生, 应引起高度重视。

2.3 传播途径

禽霍乱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创伤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发病, 患病禽及康复带菌禽、慢性感染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正常鸡群的呼吸道内也存在该菌, 传播主要是通过口腔、鼻腔及眼结膜进行传播。这些分泌物污染饲养饲槽、笼具等均可传染病原菌。另外, 饲养环境差、饮水不足、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也容易诱发禽霍乱。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主要见于流行初期, 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 突然发病, 迅速死亡。如晚上一切正常, 次日发病死在鸡舍内。最急性一般多发生于较肥壮、高产的蛋鸡。

3.2 急性型

急性型最为常见, 患病鸡主要表现为高热, 体温高达43~44℃, 饮欲增加, 精神沉郁, 离群呆立, 发生剧烈腹泻, 排出灰白色、黄绿色、黄色的稀粪, 甚至个别病例粪便中带有血丝, 呼吸困难, 口腔和鼻腔内分泌物增加, 鸡冠和肉髯呈紫色, 并有热痛感, 产蛋量下降或停产, 最终崦衰竭而死亡, 病程一般为1~3 d。

3.3 慢性型

慢性型主要是由于急性型转变而来, 主要多发生在流行后期, 以慢性肺炎、呼吸道炎症、肠炎等较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精深沉郁, 喉头因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 腹泻;个别患鸡还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麻痹等症状。病程可长达30 d以上, 产蛋量下降, 康复后成为带菌鸡, 因此必须及时淘汰处理。

4 病理变化

4.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剖检可见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

4.2 急性型

剖检可见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有出血点, 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点较为明显;心包内积液, 液体呈淡黄色;肺脏充血, 肝脏肿胀, 质脆, 色泽变淡, 肝脏表面散布有大量灰白色、针头大小坏死点, 这也是禽霍乱最典型的病变;脾脏略肿大, 质地柔软, 肌胃出血, 十二指肠病呈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

4.3 慢性型

慢性型侵害呼吸道时, 鼻腔有多量分泌物, 以关节炎和腱鞘炎时的病例, 可见关节肿大变形, 关节腔内有积液或有干酪样分泌物。公鸡肉髯肿大, 母鸡卵巢出血较明显, 有时卵泡变形, 甚至个别病例可见卵巢周围有一种坚实、黄色的干酪样物质, 黏附在内脏器官的表面。

5 诊断要点

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可做初步诊断, 但要注意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曲霉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6 防治措施

禽流行性感冒防治体会 篇3

1 疫病流行态势分析

1.1 禽病

1.1.1 新城疫 (ND)

据资料记载甘肃省首次发生于1950~1952年, 世纪50年代21个县有发病报道, 之后全省各地流行普遍, 发病严重;70年代末期, 发病死亡达最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 仅1978年发病达465529只, 死亡357177只;80年代以来, 发病死亡逐年减少, 流行与危害程度呈下降趋势。现阶段暴发流行基本得以控制, 临诊上呈现以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及低死亡率为主的非典型性流行和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为主的流行趋势, 但仍然是威胁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疫病。

1.1.2 马立克氏病 (MD)

1972年首次在酒泉玉门某鸡场发现, 之后在全省各地相继发生, 流行普遍, 随着养鸡规模的不断增大, 发病数量亦不断增加, 世纪80年代, 在某些地区呈现地方流行趋势, 1981~1989年的10a内共发病鸡6, 2732只, 死亡鸡5, 1472只, 平均感染率为14.86%, 1990~1992年感染率为28.46%, 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2000年共监测20个鸡场的193份血清, 感染率为11.4%, 在5个疑似MD的鸡场检羽毛21份, 全为阳性, 之后仍有发生, 表明MD目前仍呈零星发生态势。

1.1.3 传染性法氏囊炎 (IBD)

1987年仅在庆阳地区血清学检出阳性, 二十世纪80年代末在11个地市血清学检出阳性, 90年代初呈暴发流行, 据1990~1992年3a的不完全统计, 发病鸡109.8万只, 死亡鸡39.9万只, 给甘肃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直至1996年以后, 暴发流行得以控制, 目前仍有散发和混合感染发生, 且呈现非典型性。

1.1.4 传染性喉气管炎 (ILT)

据资料记载首次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在武威黄羊镇发生, 70年代仅在酒泉、武威、天水3个地市有发病记载, 80年代全省11个地区有发病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发病鸡8.1万只, 死亡鸡3.5万只, 90年代发病普遍, 仅据1990~1992年的不完全统计, 全省发病鸡11.4万只, 死亡鸡4.4万只。目前仍有发生, 且在部分地区某些养鸡场仍然对养鸡业构成威胁。

1.1.5 传染性支气管炎 (IB)

于1986年首次确诊, 1987~1989年仅在2个地市有发病报道, 共发病鸡1877只, 死亡804只, 90年代以来发病普遍, 仅1990~1992年有10个地市共发病36.2万只, 死亡12.5万只, 现阶段发病仍然普遍, 并以混合感染多见, 亦然是威胁养禽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1.1.6 传染性鼻炎 (IC)

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首次查出阳性以来, 其发病趋势呈涨势, 现阶段不仅在规模养鸡场仍有发生, 而且在特禽发病也较为普遍。

1.1.7 支原体病 (MG)

二十世纪80年代全省3个地市有发病报道, 共发病鸡1, 0642只, 死亡2734只, 80年代末11个地市的血清学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平均感染率达31.84% (2608/8190) 。90年代以来感染率和发病数量均呈增长趋势, 据1990~1992年8个地市的不完全统计, 共发病鸡19.9万只, 死亡鸡2.4万只。目前以混合感染多见。

1.1.8 禽流感 (AI)

1998年以前对14个地市12000余份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查, 未检出阳性, 1999年首次在平凉血清学检出H9亚型阳性, 2004年初首次在皋兰县发生H5亚性禽流感, 并分离出病毒, 证实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甘肃的存在。目前虽然再未发现疫情, 但不可掉以轻心, 必须加大监测力度, 强化防治措施。

1.1.9 减蛋综合征 (EDS-76)

于1987年首次在泾川、兰州相继检出阳性以来, 发病增多, 流行普遍, 据1990~1992年5个地市的不完全统计, 共发病鸡6, 7667只, 成为1990年代初、中期流行的主要疫病之一。经过10多年的防制, 目前本病基本得以控制。

1.1.1 0 其他疫病

除上述主要疫病外, 甘肃省内流行和危害较为突出的鸡病尚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细菌性疫病及鸡球虫病、组织滴虫病等寄生虫病, 这些疫病仍然是目前规模化鸡场重点防治的鸡病之一。

1.1.1 1 甘肃省禽病总的流行态势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以ND为主;

80年代以ND、MD为主;90年代初期以IBD、EDS的流行为主;90年代中后期以来形成了以肾型、呼吸型、腺胃型IB和IC、ILT、MG等为主的呼吸道疫病、以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等为主的细菌性疫病、以非典型性ND等为主的病毒性疫病之间及与其它疫病之间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流行态势。

1.2 猪病

1.2.1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 流行的主要疫病有猪瘟 (CSF) 、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气喘病 (MPS) 、传染性胃肠炎 (TGE) 、萎缩性鼻炎 (AR) 、链球菌病等。80年代相继查出了弓形虫病、猪痢疾。1981年在靖远某场血清学查出弓形虫病阳性以来, 80年代有6个地州市有发病记载, 80年代末14个地州市均检出阳性, 目前仍有发病,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感染率为1.11%;1984年查出猪痢疾病原;1988年秦安县有发生猪乙型脑炎 (JE) 的记载, 90年代末期感染普遍, 据对33个场的血清学调查表明, 感染场占66.66%, 感染率为15.56%;80年代末, 在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 分离出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从病原学上证实了猪萎缩性鼻炎 (AR) 在甘肃的存在。

1.2.2 1990年首次在甘肃血清学查出细小病毒 (PPV) 感染, 之后流行相当广泛, 有93.73%的规模场和19.8%的农户散养猪感染了PPV, 且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1998~1999年感染率为46.42%, 2004~2006年达60.37%。

1.2.3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相继发生并证实在甘肃存在的新发传染病有猪伪狂犬病 (PR) 、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 、猪衣原体病、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等5种。90年代末期以来出现了PR、PRRS的广泛流行, PRV和PRRSV的感染率分别达39.6%和25.87%。2000年3~4月首次在甘肃分离出了PRV, 2000年11月分离出了PRRSV, 证实了PR、PRRS在甘肃的存在;1998~2000年查出了APP和衣原体的感染, 感染率分别为87.16%和34.91%;至少于2002年以来出现了以圆环病毒2型 (PCV2) 单独感染或继发、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引起PMWS的广泛流行, 2003年7月首次在甘肃分离出了PCV2, 目前感染相当普遍, 对112个养猪场的调查结果表明, 被感染的场占61.6% (69/112) , PCV2的感染率为47.06% (1304/2771) 。

1.2.4现阶段甘肃猪病流行呈现以CSF、PRRS、PPV、PR、JE、衣原体、弓形虫等为主的繁殖障碍类疫病, 以MPS、APP、AR、猪肺疫、链球菌病等为主的呼吸道疫病, 以仔猪副伤寒、仔猪黄白痢、水肿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密螺旋体痢疾等为主的腹泻类疫病及以PCV2单独感染或继发、混合感染CSFV、PRRSV、PPV、PRV、APPV等其他病原引起的PMWS广泛流行为主的流行态势。

2 疫病流行特点

2.1 旧病未除, 新病增加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除ND、MD、CSF、MPS等许多原有疫病还未控制, 仍有发病外, 又增加了多种新的疫病, 猪鸡传染病分别由二十世纪80年代末报道的24种和17种增加至目前的30余种和26种, ND、IB、MG、CSF、PRRS、MPS、PR、PCV2、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疫病的流行普遍, 危害严重。

2.2 非典型性病例增多

ND、IBD、CSF等疫病的暴发流行基本控制, 典型病例已相对较少, 而临诊上呈现以死亡率低、病程长为主的非典型性病例仍然较多。

2.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病例增多, 危害加重

现阶段甘肃省猪鸡疫病的发生主要呈现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多病原、多病因所致复合性疾病为主的流行态势, 如1999~2000年, 在40个鸡场的送检病料中, 有12起确诊为混合感染, 又如2002年5月以来, 某规模猪场发生PCV2感染, 并继发感染了CSFV、PRRSV、PPV, 造成发病率高、症状多而复杂的疫情, 使诊断和防治难度加大, 病程拖长, 危害加重, 直至2003年7月才确诊为由PRV2继发感染上述病原所致。现阶段猪鸡疫病的发生, 以CSFV和PRRSV、PCV2, ND和IB、MG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屡见不鲜。

3 防治对策

3.1 转变防治观念,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

随着猪禽疫病流行特点发生变化, 疫病防控工作必须破传统观念, 树先进理念。采取养防结合, 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抵抗力,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实施必要的药物预防与保健措施。

3.1.1转变完全依赖疫苗和药物控制传染病, 而忽视综合防治措施的错误观念。任何疫苗都没有100%的保护率, 任何药物也不会包治百病, 疫苗免疫效果及药物疗效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其本身质量的好坏, 而且取决于动物机体本身的健康、营养状况及免疫抗体水平的高低, 因此, 必须实行养防结合, 自繁自养, 变“一点式”饲养为“多点式”饲养, 从环境、卫生、营养、饲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实施以高质量的生物安全措施为主, 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提高疫病的总体防控能力。

3.1.2转变凭经验制疫, 而忽视科学防病, 依法制疫的错误观念。要及时发现疫情, 及早诊断疫病, 依法采取科学合理的疫情处置措施。树立全局观念, 避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增强绿色饲养意识, 制定定期、定时合理用药预防策略, 杜绝长期盲目滥用药物的陋习, 减少药物残留量, 提高畜禽产品的绿色化程度。

3.2 加强检疫监测, 使疫病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要根据养殖规模, 制定监测计划, 通过定期监测了解机体抗体效价变化规律,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减少盲目性, 使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并及时淘汰喘气病、鸡白痢、鸡白血病等阳性猪鸡群, 随时掌握疫病动态, 防患于未然, 真正做到以检促防, 提高疫病总体防治水平;二是要强化引种、产地、运输检疫, 严防流通动物及其产品散播病原。

3.3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确实做到有效免疫

要因地、因时调整免疫程序, 力争使免疫程序科学合理, 避免重复、过早或过迟以及违规接种疫苗, 防止出现免疫空白期, 保证有效免疫, 始终使机体保持高效价免疫抗体水平。严格遵循疫苗使用说明, 严禁给怀孕母猪注射禁用的弱毒疫苗, 以免造成胎盘感染、持续感染以及仔猪的免疫耐受, 给后代的高质量免疫造成巨大隐患。

3.4 规范具体操作, 做到科学防治

禽流行性感冒防治体会 篇4

2.公主岭市王氏康达畜禽疾病诊治中心, 吉林公主岭136100;3.河南新正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 禽流行感冒进入高发期, 临床上容易和大肠杆菌、支原体混合感染, 家禽表现为呼吸困难, 呼噜, 甩鼻, 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严重时常伴随一定的死亡, 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就近期诊疗的其中一例病例进行总结, 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四平地区某张姓养殖户, 饲养肉鸡5 500羽, 鸡群有咳嗽、流泪等症状, 一天死亡15~20只, 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鸡群自10天起即有甩鼻、流泪、咳嗽、呼噜等症状, 鸡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 大群闭目缩颈, 拉黄绿色稀便, 个别鸡只脚爪干燥, 有脱水症状, 日死亡15~20只。

3 剖检

剖检病死鸡, 可看到肝脏有包膜;心肌柔软, 气囊上有黄色干酪样物, 个别腺胃乳头出血, 胰脏出血块, 肠黏膜脱落或肠壁水肿, 部分鸡只肠道出血明显, 盲肠扁桃体出血, 直肠有条带状出血, 泄殖腔粪便腥臭, 肾脏肿大呈红色;部分鸡只喉头有出血点, 气管内有粘液, 气管环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学检测:

取病死鸡只肝脏、脾脏等, 接种普通琼脂糖培养基, 置温箱37℃培养24 h, 可见乳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的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 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红色、两端钝圆的杆状细菌。

4.2 HI检测:

利用间接血凝法对新城疫和H9型禽流感, 新城疫抗体集中在9~10, H9型禽流行感冒抗体离散度较高, 从2~10不等。

5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为禽流行性感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要求养殖户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通风, 晚上注意保暖, 避免贼风入侵;用百毒消按照1∶500的比例坚持每天消毒, 连续消毒4~7 d, 以后保证每周不低于2次消毒, 在杀灭病原的同时降低舍内粉尘含量;给予优质饲料, 勤清理粪便, 做好环境卫生。

6.2 加强雏鸡保健:

在育雏阶段用终结和活力源进行雏鸡保健, 减少大肠杆菌的感染几率, 在免疫前后使用甘草颗粒, 降低疫苗应激, 同时提高抗体水平。

6.3 发病后治疗:

上午使用度获灭 (150 kg水/瓶) 和奇诺 (150 kg水/瓶) 集中饮水, 下午用慢呼康 (200 kg水/瓶) 集中饮水, 晚上用活力源 (100 kg水/袋) 自由饮水, 连用4 d。

7 回访

第3天, 死亡率有明显下降, 使用后第5天, 一天仅死亡1只, 呼吸道症状显著减轻, 大群精神好转, 采食量恢复。

8 小结

上一篇:破解建议论文下一篇:胃管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