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猪流行性腹泻防治(共8篇)
冬春猪流行性腹泻防治 篇1
1 流行病学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1.1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病毒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及呼出的气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 并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引起传染。
1.2 本病多流行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
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长期存在。该病发病急, 病程短, 各年龄猪均易感染, 以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 其症状最为严重, 病死率也最高。
2 临床症状
2.1 病猪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症状的轻重随年龄而异,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1周内的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 d因脱水而亡。
2.2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发病时其虚弱,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 食欲不振, 严重腹泻, 但极少死亡。
2.3 育肥猪感染后发生腹泻, 一般1周后康复。成年猪发病症状轻微, 常表现为沉郁和厌食, 重者水样腹泻, 一般3~4 d后自愈。
3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小肠膨胀, 其内充满淡黄色液体, 肠壁变薄, 个别的小肠黏膜有出血点,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小肠绒毛变短。重症者小肠绒毛萎缩, 甚至消失, 胃空虚或充满黄色液体。
4 实验室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确诊可采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病毒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
5 预防
5.1 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 应严格检疫, 并对引入猪隔离观察15 d以上, 确保无病后方可并群饲养。
5.2 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通过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可提高猪群抗病力。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和通风, 猪场应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
5.3 按免疫要求对繁殖母猪、公猪、后备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二联弱毒活疫苗。母猪分娩前5周和2周免疫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
6 治疗
6.1 隔离病猪, 以2%的火碱水、10%的漂白粉或20%的生石灰上清液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未发病猪应立即移至安全的地方, 尤其要注意隔离所有14 d内将分娩的母猪。临产母猪应在消毒猪圈内分娩。
6.2 康复猪抗凝全血发病乳猪每天注射10 m L, 连续3 d, 同窝未发病仔猪用抗凝全血紧急预防, 用量减半。
6.3 为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发病猪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三氮唑核苷 (利巴韦林) , 每千克体重0.2 m L, 每日注射一次。病重者用恩诺沙星注射液, 每日2次, 连用3d。注射的同时, 应尽早供给大量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配制方法:精制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0 g、水10 kg混溶而成。补液盐无饮欲的小猪用金属注射器灌服40~80 m L, 每日服5~6次。病猪腹泻停止后口服微生态制剂, 以调理肠胃功能。
6.4 用病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返饲分娩前3周的怀孕母猪, 使其初乳中产生母源抗体, 以保护新生仔猪, 但该方法存在扩散其他病原的危险。返饲后以70%~80%的母猪出现拉稀的效果最好。返饲最好用发病17~18h的病猪粪便, 喂前添加抗生素。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与防治的体会 篇2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诊断;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报道,不久后相继在比利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流行发生。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存在,到2000年,猪流行性腹泻已在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流行区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哺乳仔猪可造成很高的致死率,是近年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1 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8d,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致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精神委顿、厌食、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后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同圈饲养的肥育猪容易相互感染。
2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
2.1 易引起误诊的疾病
(1)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等。
(2)病毒性疾病: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其他病毒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等疾病。①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或脱水,多发生于秋冬季;②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感染率最高可达90%~100%,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因此,发病猪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为10%以内。
2.2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该病的诊断方法有多种,一般常用荧光抗体切片、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等。荧光抗体切片是取腹泻48h内的患猪小肠,制成小肠黏膜涂片或冷冻切片,风干后固定,并加相应的荧光抗体染色后镜检,若在小肠各段内检出发荧光的阳性感染细胞即可诊断。该方法不仅敏感,而且快速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确诊。
3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3.1 预防措施
(1)疫苗免疫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三联灭活苗;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有发病的猪场对小猪再进行二次免疫。
(2)冬春易发季节避免从疫区引种猪,如需引进种猪的要做好隔离饲养等措施。
3.2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目前所生产的抗病毒药物尚无确切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腹泻症状可达到一定的效果。
(2)对症治疗:发病猪群应及时补充電解质(如补液盐等),可有效防止患猪脱水死亡和减少仔猪死亡率,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重要一环。另外,还可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如粘杆菌素),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治愈率。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篇3
(1) 以流行性腹泻病毒为主。 从2012 年至今, 规模化猪场的发病主要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 重点表现为产房新生仔猪在3 日内持续性反复下痢, 迅速脱水死亡。
(2) 寒冷季节发病多。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但以春季和冬季尤为多发, 发病后病猪呈水样腹泻, 颜色为黄绿色, 酸臭。
(3) 传播途径多。 该病传播途径非常广泛, 给疫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病毒能够通过饲料、 空气、饮水、生产工具进行传播, 也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染, 排泄物也可带毒, 短时间内就可波及整个猪群, 而引起暴发。
(4) 哺乳仔猪发病严重。 哺乳仔猪发病率可达80%~100%, 病死率可达80%以上, 该病尤其对3~5 日龄的仔猪危害尤为严重。 随着日龄增加, 患病猪的症状逐渐减轻, 病死率也随之下降, 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2 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多表现为拉稀便、 水样腹泻, 然后迅速消瘦, 脱水死亡, 个别仔猪发生呕吐。 仔猪粪便稀且呈黄色或灰黄色。 病猪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眼窝下陷, 幼猪和育肥猪排泄物以黑色和灰色为主, 偶见绿色和黄色。患猪脱水、迅速消瘦, 病程稍长出现贫血、皮肤发白。 发病仔猪一般经5~7 天死亡, 日龄越小病程越短, 死亡率越高, 5 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高达100% 。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较为相似。两者相比, 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速度较慢,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腹泻程度也相对较轻。
3 综合治疗
根据一般经验, 对猪流行性腹泻无特效药物治疗, 但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防治大龄仔猪发病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
(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做好消毒卫生与防疫工作, 注意猪舍的通风和保温。 提高饲养管理主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坚持自繁自养, 谨慎从外购买猪种, 如果引进外来猪只, 一定要做好隔离观察;冬季注重改善饲料能量;保证猪舍温度、地面干燥, 加强光照和运动, 增强猪的抵抗力;定期进行猪舍的清扫与消毒;一旦发现病猪, 立即隔离治疗, 严格清除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 彻底搞好消毒工作。
(2) 接种疫苗。 在每年传染病高发期, 应对母猪进行猪流行性腹泻及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种, 初产的猪应进行2 次以上的免疫, 免疫剂量适当。 另外需要重视保护期, 在免疫14 天后, 应检测免疫抗体水平, 若未能满足抗体保护水平, 在7 天后再次进行免疫。 目前, 常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病二联苗,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 临床应用3 种疫苗的免疫能够有效防止疫病出现。 各养殖户应加强对后备猪及成年种猪的免疫, 对于严重发病的养殖场, 对肉猪也应进行免疫, 为了杜绝免疫空档, 须由专人实施免疫。
(3) 对症治疗。 对于病猪的实际病症, 应采取分类措施, 进行对症治疗。 对症状明显的母猪注射乙酰甲喹20m L/头、复方磺胺嘧啶30m L/头, 也可注射6%诺氟沙星20m L/头, 每日2 次。并配合硫酸阿托品10m L, 进行肌内注射。 对于采食下降及严重脱水的母猪通过耳静脉注入5%盐糖水500m L, 氨苄青霉素钠适量, 碳酸氢钠针剂50m L, 另外在饮水中加入补液盐。 通过上述紧急处理, 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4 结语
从临床发病情况来分析, 同一栋猪舍内该病疫点的分布较为分散, 且普遍无规律性, 这可能与母猪的带毒和健康水平有关。 猪群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环境中的病原数量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从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 免疫抗体水平与临床保护情况似乎无明显相关性, 因此针对该病的有效防控不能完全依赖疫苗免疫, 而应结合猪场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和紧急疫情发生时的母猪集中返饲 (通过腹泻病料返饲全群母猪, 减少母猪群持续带毒、排毒) 等多方面综合措施, 降低疾病的传染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猪流行性腹泻给生产带来的损失。
摘要: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呈现爆发趋势, 且流行性越来越广泛, 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重要的传染性病之一。本文根据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 结合临床防控实践, 重点论述了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供业界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Pensaert M B, Debouck P.A.new coronavirus-like particleassociated with diarrhea in swine[J].Arch Virol, 1978, 58 (3) :243~247.
猪流行性腹泻综合防治 篇4
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核糖核酸(RNA)型,以球状为主,是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突起的完全病毒。此病毒在组织细胞上培养困难,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各年龄猪对本病易感,以2周龄内的乳猪最易感,母猪的易感性稍低。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道组织内,可随粪便排出,排毒时间可持续2月以上。病毒污染环境后主要经猪的消化道引起感染。
3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病猪突然腹泻,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水泥色,随之出现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之后。患猪体温一般正常,但很快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脱水。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内的仔猪常于腹泻后2~5 d死亡,病死率可达60%,2月龄以上的断乳猪、肥育猪感染后可出现持续数日的腹泻。
4 剖检变化
4.1 病变主要发生于小肠,可见肠管充盈、扩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灰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和淋巴结水肿,肾点状出血,肺脏、肝脏无明显变化。
4.2 采集病料及粪便进行实验室诊断,用RT-PCR方法分别对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检测。
从脏器中检测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第二次采集的12份样品中有9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其他呈阴性,在后续送检的14份粪便样品中,有10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呈阳性。
5 防制
5.1 加强防疫,不从疫区引入带毒猪,防止本病传入。
5.2 一旦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封锁疫点,严格消毒猪舍、用具、通道。
5.3 对距预产期20~30 d的待产母猪进行人工感染,可使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抗体。
5.4 加强防疫,按期免疫,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一例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篇5
1病原及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本病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猪、架子猪或肥育猪的发病率很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变动很大,约为15%~90%。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生产工具等而传染。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8d,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部分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吃奶后,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出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严重的死亡率达100%。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猪、母猪常呈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大约一周,并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肥育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一周后康复,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者水样腹泻3~4d可自愈。
3剖检症状
剖检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缩短。组织学变化,见空肠段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肠绒毛显著萎缩。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后2h。
4鉴别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猪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各种年龄都可感染,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并逐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进一步确诊需依靠实验室诊断。
5处理措施
5.1补充电解质盐水采取补充电解质盐水方法,在小饲料槽每天2次新鲜清洁的电解质盐水,因为腹泻主要是脱水,母猪没有奶水或奶水质量差,腹泻几天仔猪会因为干渴到处找水喝,如果有充足的电解质盐水补充,大部分仔猪可以耐受过去。
5.2更换母猪寄养与饲喂人工奶有抗体母猪初乳腹泻仔猪大多母猪奶水不足,虽然母猪不腹泻,可以采用更换母猪方法,换不腹泻的仔猪的母猪带养腹泻猪,耐过来的仔猪饲喂奶粉,我们用安佑奶粉效果不错,仔猪恢复后可以跟正常猪一样。在猪价格行情不错的情况下,把损失降低到最少。另外不腹泻窝的母猪初乳用采精瓶挤出来饲喂腹泻猪效果也很好。
5.3药物辅助治疗采用香河润达农动物药业专门针对治疗流行性腹泻的的五苓散,桑菊散每种2g加水稀释5m L灌服,2次/d母猪产前15d饲喂7d,一头母猪每种12g混合分作2次喂服。
5.4注射自家灭活苗采用新发病仔猪小肠做成灭活自家苗,产前产后母猪跟全场母猪肌肉注射1头份2.5m L,效果特别见效,注射5~7d产的仔猪都不会再次腹泻。母猪奶水充足。
5.5母猪返饲产前7~20d母猪返饲,取刚发病仔猪小肠,去除肠系膜淋巴结,加生理盐水打浆机打碎,加生理盐水按1:15比例饲喂,一头小猪病料饲喂15头母猪。返饲要现做马上饲喂。
5.6消毒隔离环境消毒人员隔离大环境采用石灰水消毒,猪舍走廊通道洒石灰粉,做好环境生物安全,发病猪舍跟不发病猪舍人员不能互相走动,在腹泻从发病到康复过程中严格遵守。
6小结与讨论
高寒山区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篇6
1 发病流行情况
根据丽江地区疫病志记载, 该病1979年首次传入宁蒗县大兴镇, 以后逐渐扩散和蔓延, 1990年经云南省兽医总站抗体检测, 确诊为流行性腹泻。2009年12月~2010年4月在宁蒗县大兴、永宁沿线等乡镇陆续发病, 并呈迅速蔓延趋势。据调查全县共发病7568头, 发病率2.98%, 死亡368头, 死亡率达4.86%, 以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 母猪和架子猪死亡率不到1%, 多属自然康复;架子猪患病后, 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使之成为危害山区养猪业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2 病原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 (CPD) 为类冠状病毒 (Coronaviruslikgent简称CVL) , 是1977年由比利时病毒学家Pensert发现并证实与TGEV无血清学交叉反应, 是一个新发现的冠状病毒。
本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 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 但主要以哺乳仔猪和半岁以内的架子猪为主。患病的猪和带病毒的猪是本病传染源, 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粪便、饲料、饮水、空气、用具、蚊蝇、鼠等感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气候寒冷潮湿或突变冷时发病最多。呈地方性流行, 在一个村寨中, 只要发病, 很快就在整个村寨中流行, 凡是发生该病的地方, 都是整村的发生。本病传播迅速, 1~2d感染全群, 1~2周蔓延全村。发病率可高达100%, 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 死亡多见于哺乳仔猪, 多数能自然康复, 呈高发病, 低死亡。
3 临床症状
猪发病后, 首先呕吐, 继而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混有未消化的饲料, 哺乳仔猪粪便可见未消化的凝乳块, 粪便腥臭。由于剧烈腹泻, 病猪消瘦、脱水及口渴, 体温在腹泻前有暂时性发热, 在腹泻期一般体温不高或稍低, 精神萎靡, 食欲减少或停止, 体重迅速下降, 10日龄以下仔猪大部分在2~10d内死亡。随着日龄增长, 病死率逐渐降低。架子猪及成年猪食欲不佳, 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呈喷射状, 病程5~7d, 一但腹泻停止, 食欲逐渐恢复, 多数病猪能够自愈。
4 病理剖解
病死的猪极度消瘦, 严重脱水, 剖解可见轻重不一的卡他性胃肠炎, 胃粘膜轻度充血, 胃内有未消化饲料或凝乳块, 肠内充满白色或黄色液体, 肠绒毛明显萎缩, 肠壁变薄, 呈透明状, 肠系膜充血, 淋巴结肿胀, 有的肠内充满大量液体, 其他实质器官无明显变化。
5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季节、临床症状、死亡情况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有条件的可在实验室作荧光抗体检测进一步确认。本病要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痢疾、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和肠毒血症进行鉴别诊断。
6 治疗
该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为了缩短病程, 缓解症状,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猪康复, 采取对症治疗。对病猪要加强饲养管理, 供给充足饮水, 饲喂易消化的饲料, 禁喂青绿饲料。
6.1 哺乳仔猪的治疗
草竭、凤尾草、仙鹤草、地榆煎水取汁饲喂母猪, 2次/d, 连用2~3d, 能明显缓解哺乳仔猪的症状, 具有一定的疗效。
庆大霉素20万IU、青霉素40万IU、痢菌净10ml一次性肌注, 1次/d。
6.2 断奶仔猪、母猪、育肥猪的治疗
青霉素钾8万IU/kg, 净特灵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各按0.2~0.5ml/kg, 肌注2次/d, 连用2~3d。
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商品名:天山雪莲) 按0.2~0.25ml/kg, 10%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 静脉滴注。
小猪痢菌净粉20g、氟哌酸10g;中猪痢菌净粉30g、氟哌酸20g;大猪痢菌净粉50g、氟哌酸30g;内服, 1次/d, 连用3d。
6.3 对症治疗
对重症病猪可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控制腹泻;对脱水的重症病猪可用静脉注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 也可配制补液水, 让病猪自由饮用, 补液水的配制:1000ml水加入葡萄糖50g、氯化钠10g、高锰酸钾0.2g。
7 预防
加强猪群冬春季节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干燥保温通风, 经常保持环境及猪舍干净卫生, 并经常进行消毒。不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禁止从疫区引进生猪及其产品, 对新购进的猪要隔离观察, 确诊猪只健康方可合群饲养。
发现患病猪应及时隔离, 并用消毒灵、百毒杀、来苏儿等消毒液对污染的圈舍、场地、环境、水源、车辆、用具等进行消毒, 病猪及时进行治疗, 未发病的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
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篇7
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发现本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从患病仔猪的肠灌液中浓缩和纯化的病毒不能凝集家兔、小鼠、猪、豚鼠、绵羊、牛、马、雏鸡、和人的红细胞。
2 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有明显季节性, 主要发生于冬季。我国多在12月至第2年2月寒冬季节发生流行。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 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100%, 成年母猪15%~90%。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 病死率平均50%。该病传播较慢, 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 死亡率不高, 有一定的自限性, 经1个月左右流行自行停止。
3 传染途径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 随粪便排出后, 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等, 经消化道感染。
4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潜伏期新生仔猪为24~36h, 育肥猪为2d以上。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 体温正常或稍偏高, 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腹泻开始时排黄色粘稠便, 以后变成灰黄色或灰色水样便。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1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d因脱水死亡, 病死率约50%。断奶猪、育肥猪发病率很高, 几乎达100%, 但症状较轻, 表现精神沉郁, 有时食欲不佳, 腹泻可持续4~7d, 逐渐恢复正常。
5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脱水, 皮肤暗灰色, 皮下干燥, 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乳凝块, 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 通常肠管膨胀扩张, 充满黄色液体, 肠壁变薄, 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镜下可见小肠绒毛变短, 上皮细胞核浓缩, 破碎, 胞浆呈强嗜酸性变性、坏死性变化, 致肠绒毛显著萎缩。腹泻12h时, 绒毛最短, 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7:1降为3:1。
6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另外, 采病猪粪便送检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 检查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进一步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
7 防治
7.1 在入冬前的10~11份要加强防疫工作, 给母猪、种公
猪全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通过初乳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即经产母猪产前一个月接种1头份/头;后备母猪产前40d和20d分别接种1头份/头;仔猪断奶后10d或15d接种一次。疫苗注射用后海穴注射效果比颈部肌肉注射好。
7.2 当猪场发生猪流行性腹泻时, 可用传染性胃肠炎-流
行性腹泻二联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或用鸡新城疫I系苗每头猪50只分的剂量肌注使其产生干扰素。
7.3 发病时, 要隔离消毒, 杜绝外来人员进入猪场。猪舍、地面及用具用2%火碱、农福等消毒药消毒。
7.4 发病期间, 首先要隔离病猪, 每天都应做好猪舍的清洁
卫生消毒工作;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以增强猪群的抗病力。控制饲料喂量, 给予充足饮水, 并给猪饮用口服补液盐或自配糖盐水, 以防猪脱水死亡。自配糖盐水可用糖2.5kg、盐0.45kg和温开水50kg拌均制成。
7.5 发病时, 可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对症治疗, 同时全群拌料或饮水, 以防继续感染。
8 小结
每年在入冬前的10~11份要加强防疫工作, 给母猪、种公猪全群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平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入冬前搞好防寒工作;一旦发病要及时对症治疗, 全群饮口服补液盐, 以防脱水、酸中毒死亡, 全群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拌料, 以防继续感染。
9 建议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篇8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疫病, 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均可发病。该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暴发过, 具有地方性流行特点, 严重危害到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 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 本文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特征等入手, 探讨诊断与防治对策, 以期更好地防控该病。
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是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为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一般聚集在猪的肠绒毛上皮细胞以及肠系膜淋巴结中, 对小肠绒毛的破坏性较大, 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进而污染四周环境。经试验显示, 经数次反复冻融后或经超声波处理后, 该病毒活性仍无变化。但若将其放置在60℃的环境中0.5h后就会失去感染力。另外, PEDV由于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普通消毒药剂就能将其消灭, 特别是乙醚与氯仿的效果最好。
2 流行病学特征
PEDV可随着粪便、乳汁、呕吐物、分泌物及呼出的气体而污染周围环境。病猪与带毒猪均会排出PEDV。健康猪只通常由消化道与呼吸道而染病。该病常常在冬末春初时暴发, 但夏、秋季节也可发生, 具有发病急, 病程短等特点。由于该病毒能在猪群中长期持续存在, 因此, 不同年龄段的猪只均可染病。其中, 哺乳仔猪与育肥猪的发病率最高, 达100%, 5日龄以下的仔猪极易死亡, 病死率几乎为100%。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1 临床症状
出现水样腹泻, 排出灰色或灰黄色水样便, 伴有恶臭。一般在进食或吃奶后出现呕吐。一些病猪体温上升1~2℃, 精神不振, 食欲差或不进食。病情的轻重主要与年龄大小有关, 比如, 年龄越小, 临床症状越严重。7日龄以下的哺乳仔猪病死率偏高, 通常保持在50%~100%。死亡原因通常是由于腹泻引起脱水而造成的。育肥猪、母猪及断奶猪症状主要为沉郁、食欲差、腹泻。妊娠母猪还会早产、流产或出现死胎。腹泻症状一般在一周后好转, 随后逐步恢复正常。但很多断乳仔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
3.2 病理变化
小肠发生扩张,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 可见肠系膜为充血状, 肠壁变薄发亮, 肠淋巴结呈充血水肿状。另外, 可发现小肠绒毛明显缩短, 病情严重者绒毛萎缩严重或消失。胃内一般是空的, 或填满黄色液体, 呈胆汁样。哺乳仔猪胃内可能填满了凝乳块。
4 诊断方法
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相关病理变化特征及流行病学进行初步判断。然后, 利用实验室诊断法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 有荧光抗体切片法、ELISA、微量血清中和试验、金标试纸条等。其中, 荧光抗体切片法操作简单, 诊断准确率高, 是诊断该病的理想方法。
5 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对策
5.1 预防措施
(1) 重视日常饲养管理:提供清洁饮水, 要选择营养、健康、未变质的饲料, 以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同时, 要经常打扫猪舍, 及时清除猪粪, 保持猪舍通风干燥, 定期对猪舍、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一般将10%漂白粉或20%生石灰溶液作为消毒剂。在冬季等疫病高发期要重点抓好防疫工作, 严禁猫、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要根据天气变化, 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精心护理仔猪。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进行封锁隔离, 并对猪场彻底消毒。
(2) 坚持自繁自养:在引种时要选择非疫区的猪只, 并检测是否有相关病原体。要先将引入猪只隔离14~21d, 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
(3) 加强预防接种:病猪日龄越小, 病情越严重, 病死率越高。因此, 要重视日常的免疫工作, 最大限度防控该病。PEDV与TGE二联灭活苗对该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可定期接种上述疫苗。不仅能有效防控猪流行性腹泻, 还能防控猪传染性胃肠炎。接种方法如下:取后海穴注射, 根据猪龄大小确定进针深度, 一般在0.4~4cm之间。对怀孕母猪应在产仔前20~30d进行接种, 剂量为4m L/头, 其所生仔猪可通过乳汁获得相应抗体, 避免发病, 但仔猪断奶后1周应接种疫苗, 剂量为1m L。对育成猪要按体重注射适当剂量的疫苗, 如体重不足25kg的, 剂量按1m L/头;体重已满25kg, 但未超过50kg的, 2m L/头;体重超过50kg的, 4m L/头。
5.2 治疗措施
(1) 对症治疗:当前, 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补充水分、纠正酸中毒与预防细菌感染等措施来改善病情, 降低病猪死亡率。每天配制盐溶液, 在1000m L水中加入3.5g Na Cl、1.55g KCl、2.5g Na HCO3、20g葡萄糖, 混合均匀后让猪饮用。这样能有效缓解脱水与酸中毒症状。对失水过多的病猪可直接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与5%Na HCO3溶液。
(2) 抗菌治疗:选取抗菌药预防肠道等继发感染, 常用药有氟氧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硫酸安普霉素等。给药方式可采用肌注、混饮或加入饲料中拌喂。对病情非常严重的仔猪可直接灌服含有抗菌药的补液盐。对病重的母猪可利用快速滴注的方法进行治疗, 将针头插入母猪腹腔, 挂好吊瓶, 方便药液输注。液体要现用现配, 方法如下:将适量的庆大霉素或氨苄青霉素、VB1、VC、肌苷等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 L中混合均匀即可。
(3)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化湿止痢为主。因此, 可选择白头翁散加减或苍术香连散加减治疗, 取适当剂量混入饲料中饲喂。对未断奶仔猪可将上述药物溶解后灌服, 2次/d, 5~10m L/次。
参考文献
[1]洪云华.猪流行性腹泻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 :140-142.
[2]杨春华, 等.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8) :34-36.
【冬春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推荐阅读:
仔猪流行性腹泻防治10-23
高温季节猪流行病防治01-23
小麦冬春性及冻害防治方法(讲课稿)01-15
仔猪流行性腹泻10-06
仔猪流行性腹泻诊治08-04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09-14
猪流行病09-02
冬春早熟番茄01-07
冬春茬黄瓜嫁接栽培06-09
县冬春救助工作汇报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