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2024-09-21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共10篇)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1

一、法定依据: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务院第577号令)、《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民发〔2015〕118号)。

二、申请条件:

因自然灾害导致当年冬寒和次年春荒在口粮、衣被、取暖等方面遇到的基本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

三、申报材料:

书面申请书、评议意见、公示情况等有关材料。

四、办理程序:

面申请,本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申请的,由村(居)民小组提名。

(二)民主评议。由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居)民代表、受灾人员代表共同组成民主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

(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三)张榜公示。经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无异议或者经村(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能成立的,在村(社区)范围内公示;(四)乡镇审核。接到村(居)民委员会提交的评议结果后,镇(街道)及时审核,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确定救助对象,并上报区民政局。

(五)县级审批。区民政局接到镇(街道)上报后,及时进行审批。

(六)发放救灾资金。冬春救助原则上实行现金救助。区民政局根据资金数额,指导镇(街道)做好救灾资金发放情况公示,15个工作日内将冬春救灾资金落实到救助对象手中。冬春救灾资金原则上通过 “一卡(折)通”发放,确需采取实物救助的,要严格按照招标投标和采购管理有关规定组织采购,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安全。

五、办理时限: 法定时限:及时

六、收费依据及标准:

不收费

七、受理单位:各村(居)委会

监督电话:0770-2862785(港口区民政局救灾股)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2

关键词:行政法,人文关怀,收容遣送,救助办法

1 绪论

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 其核心思想就在于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 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物质上,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充分关怀。

颁布法律, 推动法治, 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由与权力, 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法律的人文关怀的品质是人们认同法律和期待法治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人和其他社会对象的关系, 以人为本, 尊重社会个体的权利与尊严, 体现人文关怀的品质, 是现代法律的本有属性和法治的重要内涵。

权利与权力的分配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作为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却最广泛又最容易侵害到公民权利。依法行政是衡量一国法治状况的核心观念。因此, 行政法应成为法律人文关怀品质体现最直接的窗口。

2 收容遣送制度的变革是行政法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2.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颁布背景及立法目的

收容遣送制度, 其本质在于各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流入的控制, 因此它与户籍制度孪生。现代意义的收容遣送源于我国建国初期,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从最初对游民的收容发展到对涌入城市的灾民和无业人员的救助、教育、安置和遣返, 是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措施。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由于流动人口剧增, 因贫穷而流浪、乞讨的人比例减少, 开始出现逃避计划生育的人, 以乞讨作为生财之道的人, 以及逃婚、逃学、逃债的人等等。针对这种情况,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中的流浪者, 对涌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和灾民进行收容救济, 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收容遣送最初是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措施, 是一种社会救助和维护城市形象的行为。

2.2 收容遣送良制恶化源于其缺少人文关怀

1992年代初, 国务院《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的出台, 收容对象被扩大到“三无人员” (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 , 即无身份证、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动人员。要求居住3天以上的非本地户口公民办理暂住证, 否则视为非法居留, 须被收容遣送。在这里, 收容遣送不但成了驱赶外地农民工入城的手段, 其维护治安的目的也更加明显。此后, 经过各地和有关部门的不断博弈, 收容遣送制度逐渐在实践中脱离原来社会救助的立法原意, 逐渐演变为限制外来人口流动, 沦为一项严重威胁人权的带有惩罚性的强制措施。为什么一个制度始于善意而终于恶果?是什么使收容遣送制度发生了异化?

我认为, 归根结底就是这个制度缺少人文关怀,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由于《收容遣送办法》立法上的错误, 为公安机关等强制权力的介入提供了条件, 也为以后一系列侵权事件埋下了祸根。随着收容对象的扩大至“三无”流动人员, 限制城市外来人口流动、维护城市的既得利益甚至辅助打击犯罪成为收容遣送制度的主要目的。基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 公安机关的介入就变得水到渠成, 使得收容遣送站这一不应有任何强制权力事业单位拥有了可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强制权力一旦失控再加上利益的驱使, 善意就结出了恶果。行政权的强大必然会压迫弱势的公民权, 公民的基本人权便遭到严重侵害, 何谈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二,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所谓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 就是把城乡居民划为两个身份不同的社会集团, 赋予城乡居民不同的地位、权利、待遇和义务, 并使这些身份、地位、权利的差别长期固定, 甚至延及后代, 形成具有世系等级色彩的身份制度的体制。收容遣送制度虽然与户口没有必然联系, 但却是维护户籍制度的重要手段。人本应生而平等, 但中国的户籍制度却使人一出生就被迫盖上了一个烙印, 这个烙印可能是便利, 更可能是枷锁。结合当前的现实, 不难发现, 城乡二元化体制的确存在蔑视人权, 差别对待的意味。第三, 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即使是一项出于善意并完全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制度, 如果执法者素质低下, 手段暴力, 不依法执行的话, 再好的制度也将是无源之水, 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职能。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是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而存在的。行政权力更是如此, 所以国家机关就得依法行政, 行政为民,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就得以人民公仆的心态为公民权利服务, 如果行政权力交到了低素质、无责任、不守法的执法者手里, 那就是对公民权利的巨大威胁, 就是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

2.3 孙志刚案件引发收容遣送制度的重大变革

2003年3月17日, 一位青年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广州市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 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 后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 孙志刚称有病被送往广州市卫生部门负责的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20日凌晨, 孙志刚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 孙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从生到死, 一位年少有为的无辜青年都遭受了什么?从“收容”变“救助”, 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立法者不禁重新审视收容遣送制度, 最后决定将其废止, 并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孙志刚事件告诫我们:一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 如果时时刻刻被笼罩着这样的阴影, 那真的是人人自危了。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完全保护普通公民的时候, 最终任何人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生命都是没有保证的。所以我们要树立人权保障意识, 要纠正对于人权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健全人权保障机制。孙志刚事件应成为促使政府、社会各阶层思考如何加强人权教育, 如何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方面, 真正把尊重人权这个意识在全社会牢牢地树立起来的里程碑。

3 透过《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看行政法的人文关怀

《救助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颁布, 民政部门负责主要实施, 公安系统辅助执行, 必要时其他行政机关应该给予一定帮助与配合, 可见, 《救助管理办法》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行政法规。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属于行政给付的范畴。行政给付是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给付行为赋予给付对象一定的物质上的权益或者与物质相关的权益。行政给付根据其作用可以被分为国家补偿型、社会保障型和行政诱导型三种。显然, 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型的行政给付。行政给付能否很好地展开, 换句话说, 行政给付是否具有人文关怀, 直接关系到行政法所保护和追求的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能否实现, 关系到广大民众能否很好地享受人权, 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大局。

3.1《救助管理办法》的制定与颁布坚持以人为本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实际上就是这次立法的初衷。制定《收容遣送办法》的时候,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决定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是不允许流动的, 而现在的市场经济需要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与配制, 所以收容遣送制度已经成了阻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救助管理办法》第一条就写明了其立法目的:“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 实行救助, 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制定本办法。”目的由社会管理变为保障受助者生活权益。《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了救助的性质:“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这次法规明确了相关机构的职责是“救助”, 那么, 一切未达到救助目的的做法都是违法本规定的。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强调了自愿原则。在自愿原则的笼罩下,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提出申请, 经证实后救助站就应立即进行救助。这种申请是自愿的, 不能强迫。同时, 受助对象在救助站内的人身自由是有保障的, 救助站不能限制其离站自由。不同于《收容遣送办法》对受助者过多的权利限制, 《救助管理办法》更多的是尊重和赋予权利。也正因如此, 才使得《救助管理办法》处处以权利为本位, 处处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关怀。

3.2 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1) 人身权利受到保护和尊重。

人身权利是与人身直接相关而没有经济内容的权益, 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包括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权等等。救助站应当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和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受助人员在站内突发疾病的, 救助站应当及时送医院救治;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这些规范就是对受助对象生命健康权的保护。人身自由权是人身权中最根本的权利。《管理救助办法》取消了强制功能, 把救助完全变成了一种自愿行为, 实行来去自由的开放式管理。第十一条规定,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 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管理办法》第八条和第十四条关于按性别分室住宿及管理和不准调戏妇女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救助行政管理中的对女性人格尊严的保护。

(2) 财产权不被侵犯。

《救助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第十四条规定, 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

(3) 提供规范、人性化的管理。

对于救助站内的管理应该规范人性化, 实行男女分开住宿和管理;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严禁限制救助对象的人身权利, 并要尊重其人格尊严, 不得施以侮辱性的言语和暴行;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 由救助站发给乘车 (船) 凭证。

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让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最大地人性化, 充分体现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

3.3 明确和加大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责任

(1) 民政部门权力的强化与公安机关的淡出。

收容遣送时代“强迫救济”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权尤其是警察权的过大。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明确地允许警力介入且有强制性, 极易使警察权膨胀, 在收容单位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容易走向恶性发展。但是, 《救助管理办法》中已经基本上不再使用警察力量介入受助者进入救助站之后的救助活动, 使民政部门权力得到强而公安机关逐渐淡出, 这是它具有进步意义的显著变化。

(2) 明确工作人员的告知责任。

《救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 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 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这是对相关工作人员所作的以前所没有的责任要求。但是我认为仅规定他们在“执行职务时”履行告知义务, 是不够的。履行告知义务, 举手之劳, 如果可以随时发现, 随时告知也许会更好。

(3) 民政部门具有培训、监督责任。

《收容遣送办法》只在其《细则》二十五条提出“收容遣送站要建立奖惩制度”。《救助管理办法》在第十四条中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正如前文所述, 即便是一项具备良好初衷并合乎法治原则的制度, 如果执行者素质低下, 以执法违法为乐, 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呈现其本来面目。中国自古是一个行政权强大的国家, 随着现代权力体制的确立, 行政权受到了一点制约,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继续强化对权力的监控, 坚决避免其落入违法乱纪人的手里而成为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恶魔。《救助管理办法》还规定了救济措施,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 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 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 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行政管理理念, 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本质, 适应了现代法制建设的普遍趋势, 是我国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法律人文关怀品质的闪烁。

虽然救助管理制度只是庞大的行政法体系中的冰山一角, 但是因为它们的根源相同, 本性相通, 所以从救助管理制度中流露出的对人权的尊重也可以折射出行政法的人文关怀。

4 结语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3

2012年12月4日,财政部、民政部下拨第一批中央冬春救灾资金54.4亿元,同时要求各地统筹考虑受灾群众过冬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按照分类救助、保障重点的原则,抓紧完善救助工作方案,根据“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要求,按照不低于中央的补助标准,对冬春期间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困难给予补助,尽早把中央冬春救灾资金和地方各级安排的救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户、发放到人。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多灾并发、重灾连发、致灾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城镇受灾重,贫困地区受灾比例高,灾贫叠加效应明显,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尤其在口粮、衣被、取暖等方面困难较为突出。

为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9月21日,民政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今冬明春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对冬春救助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民政部派出工作组分赴湖南、四川、甘肃、宁夏四省(自治区)开展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困难状况调研。11月30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地抓紧完善本地冬春救助方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做好冬春救助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足额拨付冬春救助资金,全力推进民房恢复重建,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冬春期间生活安排工作。

据介绍,下一步,民政部将按照《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要求,建立定期通报制度,适时向地方派出督查工作组,督促指导各地按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加大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规范冬春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4

工作情况的汇报

市民政局:

我区在实施开展冬春生活救助工作中,主要以认真贯彻落实《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民政部[200]号)和省、市关于冬春救助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格遵循“规范化管理、务实化运作”的工作要求,完善冬春救助工作运作机制、强化救助资金的管理,全面确保冬春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现将-冬春生活救助工作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冬春救助工作。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粤民[]号)要求,我们及时组织各镇(街)召开专项工作会议,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制定了《-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方案》,要求各镇(街)民政部门要做到:一要摸清冬春困难群众对象的底数;二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三要领导到位、资金要到位、物资要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冬春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同时,各镇(街)要对冬春期间困难对象进行造册登记,分类汇总《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台帐》,按要求及时上报到我局。经统计,2-2冬春期间,全区需救助对象共人,其中需要口粮救济人,需要衣被救济人,需要医疗救助人。

二、冬春救助款物的监管、使用情况。

我们严格按照民政部《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本人申请、村民评议、张榜公布、村委上报、镇(街)审批发放、区民政局备案” 等工作步骤,规范救济对象的核定上报、补助资金的申请、办理、拨付监督管理。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将冬春生活救助款物及时下发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2-2冬春期间,全区共投入冬春救助款万元,帮扶救助困难群众人,其中:发放衣被件,救助人,物资折合万元;临时医疗救助人,发放医疗救助金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们开展的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过程中,救助工作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还不够规范。问题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责任力度未能到位,加上缺乏对冬春救助工作规程政策业务不熟悉,造成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冬春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5

2021年河南受灾申请救助申请书

县民政局:

我是--镇--村下东边组村民---兰,54岁,现有家庭人口2人(丈夫---和我),---年7月18日,--边村民小组突降大雨,并伴随着阵阵大风;由于我家居住的正房的墙只是用土基夯的,并且因为经济困难,多年来都没有进行修缮;阵阵大风把雨水直接吹到土基墙上,加上由于住房地势不好,房后排水沟不能很好排水,因此在雨水冲刷和排水沟水的侵袭下,造成6间屋的土基墙坍塌。

土基墙坍塌后,一直到雨季结束后,才请师傅重新拓制土基,在周围邻居的帮忙下又把墙夯起来。因为家中只是两位老人,做什么都要请人,所以修建屋墙先后近两个月,共花维修费约---余元,家中收入主要靠种植农作物,没其它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这些钱大部份都还欠着,因此特向民政局申请,请求给予补助,望领导能给予批准为盼。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uexila.com/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最新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防汛形势,7月21日,国家领导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

国家领导的重要指示再次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清晰指明了防汛救灾工作的核心要义,对于指导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压实防汛救灾责任、扎实落实防汛救灾措施并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险情,各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再次星夜驰援,奔赴一线;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凝聚起防汛救灾的强大力量,托举起抵御灾害的“生命之舟”。

汛情就是命令,防灾减灾就是责任。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打好防汛救灾主动仗,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争分夺秒抓救援,千方百计保平安;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相关责任部门应该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坚持“一盘棋”思维,形成全国上下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局面。

暴雨仍未停息,防灾减灾还要继续。按照预报,不仅河南暴雨仍将持续,未来全国多地也将迎来强降雨。做好防汛工作,要科学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防患于未然;要突出重点,确保重要堤防、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加强对薄弱地段、险工险段的重点防守,加大对老人、小孩等重点人群的保护力度;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

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防汛期过后,更有必要认真总结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筛查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不足,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我们要谨遵重要指示,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各方责任,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注意事项

在驾车时遇到洪水怎么办

1、在水中要非常小心地驾驶,观察道路情况;

2、在洪水中出现熄火现象,如果洪水还在不断上涨,应立即弃车,因为在不断上涨的洪水中试图驱动一辆抛锚的车,是十分危险的;

3、不要企图穿越被洪水淹没的公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被上涨的水困住。

暴雨时不要在马路两侧行走

暴雨来临时,城市一些地方会出现积水内涝,市政维护处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这时候最好不要在马路两侧行走。

1、因低洼的地形,马路两侧是最易积水的地方,在积水中不易辨别情况;

2、马路两侧埋有下水管线及其他管道,当井盖子丢失时,一旦贸然踏入,就会伤及自身;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6

国务院令第381号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六月二十日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冬春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方案计划 篇7

要围绕“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妥善安排好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期间基本生活,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二、救助原则

(一)确保生活,统筹兼顾

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兼顾衣被、取暖、住房、就医、就学等其他实际困难,确保受灾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能取暖、有房住,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分类救助、重点救助

会商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对需救助人员实行分类排队,优先做好倒房重建户和受灾的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散居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受灾人员的救助,做到分户施策,实施精准救助。

(三)严格程序、规范透明

各乡镇(开发区)要严格按照“户报(或小组提名)、村评、乡审、县定”的程序确定冬春需救助对象,冬春需救助对象和拟救助金额要进行公示,做到救助公开、公平、公正。

(四)加强监管、注重实效

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无偿使用”的原则,加强冬春救助款物监督管理,不得优亲厚友,不得平均发放,严禁资金截留挪用、发放迟缓或沉淀不用,严禁以慰问金形式发放,严禁将冬春救助资金用于行政管理、工作经费支出或平衡预算,冬春救助资金必须于春节前发放到户。

三、救助范围

因灾造成冬春期间家庭生活困难,需要给予基本生活救助的受灾困难群众。对倒房重建户和受灾的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散居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以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受灾人员给予重点救助。

四、救助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

(一)统筹安排资金

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认真落实灾害救助工作的主体责任,落实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的机制,积极会商有关部门优先加大安排落实好冬春救助资金。

(二)严格资金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切实规范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和发放。冬春救助资金原则上通过 “一卡(折)通”方式发放,注明“冬春救助资金”字样,并发送打款提示信息,最晚春节前将冬春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加强冬春救助工作督促指导和绩效评估,按时填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县级冬春救助指导标准

1.拟定人均救助标准。全县人均救助标准原则上不低于300元。

2.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根据受灾困难家庭基本情况、灾害损失情况、自救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类排队、因户施策。救助幅度重点困难户人均350-1000元,一般困难户人均200-300元。

3.因特殊情况每人超过600元进行救助的,应履行单独审批手续,由乡镇(开发区)政府报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审批同意。

五、工作步骤

(一)开展救助需求调查,全面摸清底数

时间:10月8日前

各乡镇(开发区)应组织财政、民政、乡村振兴等有关部门人员走村入户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要详细调查了解受灾困难家庭基本情况,灾害损失情况,自救能力以及口粮、衣被、取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自下而上逐级建立相关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各乡镇(开发区)汇总调查情况后,规范准确填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政府救助人口一览表》和《受灾人员冬春生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于10月8日前报县应急管理局。

(二)严格救助程序,实施精准救助

时间:20__年12月上旬至春节前

1.制定县级冬春救助实施标准。县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县财政部门抓紧推进县级冬春救助实施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上级下拨和本级筹集的冬春救助资金总量,结合需救助情况、分类排队情况、自救能力等因素,参考市级冬春救助指导标准,合理制定县级冬春救助实施标准。

2.及时分配下拨救助资金。接到上级下拨资金后,县应急管理局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加快冬春救助资金下拨进度,督促乡镇(街道、园区)抓紧实施冬春救助工作,确保春节前将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到户。

3.确定冬春需救助对象和拟救助金额。各地要严格按照“户报(或小组提名)、村评、乡审、县定”的程序确定冬春需救助对象,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分类救助”的原则,将需救助人员分类排队,对特殊困难人员予以优先考虑,并根据家庭情况,按照县级冬春救助实施标准,制定救助方案,做到分户施策。乡镇、村居社区要对冬春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严格把关,要在村组进行公示5天,公示内容包括救助对象户主姓名、家庭救助人数、救助类别、救助金额及县及乡镇举报电话等。

4.及时发放资金,注重救助实效。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接到上级下拨资金后,15个工作日内将冬春救助资金落实到救助对象手中。村组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折)通”将救助资金打卡到户,并标注“冬春救助资金”字样。资金发放工作完成后,及时将救助相关情况在网上进行公开。

(三)开展救助情况调查评估

时间:20__年3月

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着手调查、核实、汇总本行政区域内受灾困难人员冬春已救助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救助效果进行绩效评估。4月10日前将《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绩效评估报告报市应急管理局。

六、相关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冬春救助工作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冬春救助是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受灾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维护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项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各地务必将冬春救助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抓紧安排部署

要尽快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按照规定时序推进冬春救助工作规范开展。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灾区实际困难并积极争取支持,加强与财政、民政、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和工作衔接,健全完善工作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资金政策统筹协调,切实做好冬春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帮扶机制和政策有序衔接,确保冬春救助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监督检查

落实冬春季节需口粮救助情况方案 篇8

一、调查时间

年月日-日

二、调查内容

对月份以来旱灾受灾农户灾情作进一步调查核实。此次调查工作要求核查到户,乡镇由2名以上的调查人员(其中要有1名乡镇干部)深入到受灾农户家庭,重点掌握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农作物受灾绝收情况、家庭现有粮食、家庭收入、缺粮时段及数量、自救能力等情况。村组自查后要组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排查要进村入户,不漏村组,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进行复查,复查要做到不漏乡(镇)、不漏重灾村组。调查工作中,要注意甄别受灾群众的自救能力,把握好缺粮需救助时段,不得将外出务工半年以上或冬春救助时段在外务工人员,非受灾人员、有自救能力的受灾人员纳入需救助受灾困难人员统计范围,也不能将受灾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的人员排斥在外。

三、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县民政部门牵头,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县统计局、县财政局、县粮办、县社保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调查工作。各乡镇要动员和组织力量,采取村级自查、乡镇排查、县级复查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好这次调查工作。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做好组织会商审核和汇总上报工作。

四、时间安排

月日前,乡(镇)在组织村组自查、评议公示的基础上,完成排查、数据汇总、会商评估和审核上报;月日前,县级完成复查、数据汇总、会商评估、救助预案制订和审核上报;9月25前,县人民政府向州人民政府报送会商审核调查汇总表、救助预案备案表。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工作责任,组织民主评议负责人、入户调查人员和审核人须在登记表上签字,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须在汇总表备案表上签字盖章后上报。由于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任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于目前旱灾仍在持续,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调配好人员力量、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调查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二)严格政策界限。此次调查结果将作为下步落实救助措施的重要依据。调查工作中,要注意甄别受灾群众的自救能力,把握好缺粮需救助时段,不得将外出务工半年以上或冬春救助时段在外务工人员、非受灾人员、有自救能力的受灾人员纳入需救助受灾困难人员统计范围,也不能将受灾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的人员排斥在外。县级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下级上报的调查汇总数据认真逐项审核和逐级会商分析,会商审核过程中要注重各类相关数据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三)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复查要做到不漏乡(镇)、不漏重灾村组。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做好组织会商审核和汇总上报工作。

(四)严肃工作纪律。调查工作中,要坚持实地进村入户调查和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统计,坚决杜绝自上而下分配指标、按受灾人口比例进行测算统计等错误做法;不得错统、漏统、虚报、瞒报,人为扩大和缩小数据。组织民主评议负责人、入户调查人员和审核人须在登记表上签字,各乡镇政府负责人须在汇总表、备案表上签字。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县直部门在会商评估和审核过程中,以及在督促检查工作中发现存在问题的,要责令返工、限期整改。县监察部门要对调查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在调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调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处理,严肃追究责任。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9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

(内政字〔2003〕262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是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这一重要举措,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克服困难,把救助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实、办好。根据《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细则》)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强化救助,加强管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办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认真做好新老办法的衔接工作。

(一)《办法》施行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不再是“收容遣送”对象,而是政府“救助管理”对象,求助人向救助管理站提出救助要求,经救助管理站核实后符合救助条件的,就要无偿提供救助。同时,受助人可以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及其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以解决生活费及返家所需费用。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使受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办法》对救助对象有明确规定,《细则》对救助对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同时规定,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救助站不能成为养懒汉的“收养院”,更不应成为犯罪分子的藏身之地。在实际工作中甄别求助人员难度很大,需认真研究解决。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应该救助的,由于不负责任没有获得救助;二是不该救助的,由于工作疏漏反而得到救助。(三)各地区要建立健全救助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办法》和《细则》规定,教育所有受助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救助站的规章制度,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损坏、盗窃财物,不得干扰救助管理工作,不得堵塞交通或扰乱社会秩序,否则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既要做好受助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遵纪守法、配合工作,又要对受助人员敢于管理、善于管理,保障绝大多数受助人员享受应当的救助权利。

(四)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是一种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基本生活困难,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出路是回到当地、回归家庭。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各方面和相关家庭三者责任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共性特征,三方都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受助人员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应尽职尽责、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受助人员流出地在接到流入地民政部门、救助管理站的通知后要设法及时将他们接回,不得借故推诿、拖延、扯皮。受助人员自行返回但没有交通费的,救助管理站要提供乘车凭证并作出不得转卖的标记。受助人员流出地政府应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具体困难,避免他们再次外出流浪乞讨。要教育受助人员的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应尽的义务,不能都推给社会、推给政府;对遗弃抚养赡养对象,屡教不改的,依法严肃处理。对那些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当地人民政府要妥善安置,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二、依法救助,规范程序

(一)救助程序。救助管理站对前来求助的对象,在正式入站前要进行询问。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完成身份核实、登记、建档工作。询问内容主要包括:受助人员自然情况、生活来源、有无现金及贵重物品,是否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供养,流浪乞讨原因、时间、经过,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亲属的姓名、住址及联系方式。救助站要向求助者讲清救助范围和救助内容。属于救助对象的,填写《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询问求助需求并予以登记建档,及时安排救助;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因年幼、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管理站应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精神病人、传染病人或危重病人,应先送指定医疗机构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符合救助条件后,救助管理站再予接收救助。

流浪街头无民事行为能力和不完全行为能力的痴呆傻人员,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公安、城管等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应主动引导护送其进入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应针对痴、呆、傻、未成年人等特定对象的情况,实施街头救助、街头帮教,劝导其进站救助。

(二)救助内容。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员主要提供以下五项基本内容的救助: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站内突发急病的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凭证。

(三)救助管理。为保证救助工作正常进行,维护站内良好工作秩序,救助管理站要加强对受助人员的管理,并根据受助人员的不同民事行为能力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实行开放式管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实行监护式管理;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照料;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70岁以上自理困难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护理照顾。受助人员应男女分开,成年与未成年分开,青壮年与残疾人、老年人分开居住管理,女性受助人员应由女性工作人员负责管理。

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品进入救助管理站,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管理站保管,待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救助管理站对待站期间的受助人员要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受助人员待站期间无特殊理由不得昼出夜归,擅自离开救助管理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管理站应当终止救助。

各救助管理站所在地政府要建立定点医院,对突发急病的受助人员予以救治。受助人员在受助期间死亡的,救助管理站要填写《死亡人员登记表》,并拍照建档。其中,属正常死亡的,医疗、丧葬费用由其亲属、所在单位或流出地政府负担;无法查明身源的,由流入地财政负担。属非正常死亡的,应及时报告上级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部门作出鉴定,并协同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作出处理。

(四)离站与安置。受助人员在接受救助或生活无着情形消除后应尽快离站,受助人员一次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无正当理由拒绝离站的,终止救助。要努力避免重复救助,对同一人的救助在6个月内一般不超过2次(含2次)。受助人员救助期满或自愿放弃救助离站时要事先告知,并履行离站手续,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但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站的,必须经救助管理站同意。

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而无法查清亲属或所在地单位、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待站时间超过15天的,由救助管理站向上级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同时报自治区民政部门备案。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既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具体部署。这项工作事关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不是一项单纯的民政工作,而是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县级以上政府都要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并抓紧落实解决与之相配套的问题。

1?各地区应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对救助管理站的设立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实施,并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全区暂不新建救助管理站,维持原有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的建制数量,待变化后新救助管理站运行一段时间后,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再报批新建救助管理站。应按照《细则》规定的“能够满足受助人员基本健康和安全需求”的要求,尽快对现有救助管理设施进行检查、评估,不符合条件的抓紧更新改造,确保救助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2?各地区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2003〕83号,以下简称“财社〔2003〕8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救助管理站所在地财政部门必须把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救助工作经费临时突发性的特点,调整财政预算。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城市,同级财政部门安排城市临时救济资金,用于直接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对于跨省救助经费,由自治区民政厅根据全区对口站、中转站每年实际经费支出情况向自治区财政厅编报跨省救助经费预算,列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内解决。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高救助能力,避免有钱就救助,钱少少救助,没钱不救助,更不能出现因缺乏经费而中止救助的名存实亡现象。

3?各地区要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加强对救助站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制定社会救助具体操作办法,对受助人的救助、站内管理及出站等工作程序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我区实际,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标准,仍按照2000年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救助人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内财社〔2000〕1354号)标准执行。保证受助人员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需求。

4?各地区要按照“财社〔2003〕83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尽快核实、落实机构人员。根据开展救助工作的需要,设置救助机构,配置人员编制,新增人员、机构上报自治区编办审批。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认真完成任务。

1?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尽快实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从过去强制性收容遣送转变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救助服务上来,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要指导救助管理站建立规章制度,并监督落实;要检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对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做到有计划、能实现、见成效;要建立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调查、处理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

2?各级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层级监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侵害受助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责任人,除追究领导的责任外,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执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按照《办法》和《细则》提出的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全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组长,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分管秘书长和民政厅厅长任副组长,民政、财政、公安、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分管领导同志参加。各地区也要相应成立协调领导机构,明确民政、财政、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形成协调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4?各地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分析新矛盾,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预先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预案,不断提高救助管理水平。总之,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2003年8月15日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办事 篇10

为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加强受灾人员救助政策与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有机结合,形成救助合力,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和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保障基本民生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保障好受灾人员特别是受灾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基本保障。以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力度,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有病能医。

2.坚持有序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深化受灾人员灾后应急、过渡期救助和冬春救助政策与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有序有效衔接,发挥互补优势。

3.坚持资源统筹。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使用各级各类救灾、救助资源,拓宽救助渠道,丰富救助形式,突出救助实效,增强救助效果,提升救助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建立联动协商机制

区应急管理局和区民政局建立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联络员,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灾情会商等多种形式,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发生灾情后,区应急管理局视情派出工作组,及时准确统计因灾需救助人口、房屋倒塌损坏、遇难失踪人员等救助信息,建立救助台账,并通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及时与社会救助对象信息进行比对,并及时通报受灾地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

(二)加强救助政策衔接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灾害救助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有序衔接,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实施精准施救。-是强化灾后救助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在做好受灾人员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妥善安排受灾人员生活保障和灾后应急期救助的同时,及时准确统计过渡期需救助人口数量,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经应急期救助和过渡期救助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仍存在较大困难的,要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对符合“先行救助”有关政策规定的,实施临时救助;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要按照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灾导致的特困人员,要及时落实特困供养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二是强化冬春救助衔接。乡(镇)人民政府要扎实组织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原则,明确本级冬春救助实施标准,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过节。要结合冬春救助情况统筹做好临时救助和走访慰问等工作,既避免“福利捆绑”,又防止“救助遗漏”,切实增强救助实效。

(三)强化重点人群救助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聚焦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优先做好受灾的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的救助,在救助款物分配.上给予倾斜,适当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救助政策和生活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四)提高救助保障水平

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使用各类救助资金,及时健全和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对特殊人群、重点对象适时简化办理程序。结合本地灾害特点,科学评估灾害风险,不断丰富救灾物资品种、数量,抓紧采购和补充救灾物资,确保应急期间储备物资调得快、用得好。扎实推进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工作,提早进行谋划和安排,及时掌握并解决受灾群众重建困难,对确实无力重建的困难群体,通过提高救助标准、申请保障房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确保每一户受灾群众有安全温暖住所。

(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下有序参与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区民政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汇总整理有资质参与救灾工作的社会力量基本情况,动态掌握队伍的基本状况、专业技能、设备配置、资源分布等信息,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向区应急管理局通报。区应急管理局帮助社会力量了解受灾群众需求,传达贯彻救灾指挥、调配、协作等工作部署,支持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协调社会捐赠款物向重灾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倾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和XX重要讲话精神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把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细化落实措施,推动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夯实工作基础

各乡镇以开展“应 急管理基础年”活动为契机,加强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和民政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整合基层力量资源,实行“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保障受灾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灾区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在基层有人管、有人干,充分满足受灾群众救助需求。

(三)加强调研指导

上一篇:建筑施工现场防火要求下一篇:于坚守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