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员(共10篇)
检验人员 篇1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职业防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充分认识自已工作的潜在威胁, 预防是减少损伤发生的关键。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之一。检验科检验的标本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这些带有不同种类病原微生物的标本, 很有可能造成自身感染甚至交叉感染, 并导致病人的医源性感染。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 (HBV) 和艾滋病病毒 (HIV) 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我国是乙肝大国, 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来, 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更是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医务人员造成了危害。因此, 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针刺伤、割伤接种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血源性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AIDS) 等。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 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1.1 乙型肝炎 (HBV)
我国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 约有1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 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 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 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 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医务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
1.2 丙型肝炎 (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高, 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3 艾滋病 (AIDS)
AIDS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的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
2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针刺损伤占首位, 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 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 感染HCV为3%-10%, 感染HIV为0.2%~0.5%。
2.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 都应视为传染病人。
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 都应视为传染源, 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 应彻底消毒处理, 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2 严格物品分类, 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
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 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 减少皮肤粘膜接触, 严格消毒隔离程序, 避免意外损伤,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 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 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 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 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 从而降低感染可能。建议以下情况, 采血员必须戴手套: (1) 采血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 (2) 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 (3) 皮肤穿刺采血时 (如采指头血时) 。 (5) 新采血员培训时 (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 。
2.3 洗手
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 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 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 无需使用消毒液。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使用消毒纸巾, 不用水冲, 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 以保护皮肤。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 (1) 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 (2) 工作完成后。 (3) 脱手套后。 (4) 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 (5) 在任何需要手与粘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
2.4如不慎皮肤损伤, 应让血尽量流出, 再用肥皂、水冲洗, 3%碘酒及75%酒精消毒, 并尽快注射疫苗。
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 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 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 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 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 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 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 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6 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
追求安全性、保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 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采血检验产品, 欧美一些先进国家, 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 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 我院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 了解其危害性, 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为主, 定期体检, 并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 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 即告知检验科主任, 并使用闭合性敷料, 也可戴手套, 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 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一定要洗手, 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 不论其来源如何, 都视为潜在感染源,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摘要:检验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后果非常严重, 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关键词:检验科血液感染,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翠, 夏伟, 黄海燕, 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1289.
[2]李宁.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 2005, 5:541-543.
[3]巩翠贤, 张芳.检验科血液检测中的安全防护[J].齐鲁医学检验, 2005, 4:63-64.
[4]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532-534.
[5]李秀兰, 陈征, 钉丽英, 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73.
[6]蔡景一.医护人员职业接触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4, 10:464.
检验人员 篇2
各检测部门:
根据《实验室认可评审工作指导书》中5.12.3“对法律法规中有从业资质要求的人员(如从事无损检测、珠宝鉴定、建筑行业评估的人员)不得以实验室所在法人单位以外兼职。现场评审时,评审组应要求实验室提供人员未兼职自我声明及相关证据”要求,请各部门认真对照,相关人员填写《广西质检院检验人员执业承诺书》(见附件1),食品检验人员需填写《广西质检院食品检验人员执业承诺书》(见附件2,原已签定了执业承诺书的不用再提交),于20xx年3月12日前交到质量技术部。
检验人员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0-02
检验科工作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这些标本蕴含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本身就是传染源.同时,检验科人员还受生物因素、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等危害,因此,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职业防护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
1 危险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检验科工作量、时间紧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有些检验人员对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无菌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常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未戴工作帽、手套、口罩,未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用污染的手或戴着污染的手套接电话,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吸烟或穿着工作衣进休息室等现象。
1.2 生物因素 工作时频繁接触带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极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特别是在实施静脉、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时,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在各种职业暴露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另外,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用房分配不足,室内设计不科学,空气流通差,标本离心操作产生的气溶胶、标本外溢等造成空气、地面、台面的污染,工作人员经常接触的患者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等传染病,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1.3 物理因素 检验科仪器设备较多,产生的噪音、电磁波、射线等都可能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1.4 化学因素 检验人员需要频繁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有毒的化学物质,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室人员增加了接触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还需要接触各种消毒消毒剂,常用的有“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试剂和消毒剂中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视觉系統、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甚至致癌。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教育,牢固树立防护意识 完善防护制度,加强防护基础建设,推行标准化防护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措施。
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护能力。科主任应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法规,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岗前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医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为单项强制性培训内容,通过讲课、知识问答、宣传专栏等形式,真正意识到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2.3.1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检验人员受到的职业危害 布局合理、空气流通的工作环境,应有明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保证空气质量。特别是离心工作区域,应加装排气、排风装置,避免气溶胶的污染。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应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剂量、作用时间操作,消毒完毕后分别采用打开门窗通风对流、清水冲洗、擦洗等方式消除残留消毒剂,并定期监测。如有标本污染到物体表面或地面时,应立即用1-2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用抹布或拖把拖擦,然后将用过的抹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
2.3.2 工作人员应掌握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 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操作时应按要求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末梢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例患者操作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严禁戴手套反复接触多个患者,防止交叉感染。
2.3.3 对患者行侵入性操作时应使用安全保护产品 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带防护手套,避免针头等其他锐器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反复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流动水冲洗5min,再用碘酒或75%乙醇消毒后包扎,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进行初步消毒处理的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登记制度,做好随访观察。对疑似艾滋病、传染病患者的各类标本应特别防范,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由于血源传播性疾病是引起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而我国又是乙肝感染高发国家,我院规定凡新上岗人员须进行体检,并建立在职人员健康档案。
2.3.4 检验报告单 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规范的报告单,申请单和报告单分开,并有专人负责发放避免报告单污染及交叉感染。
2.3.5 医疗性废物的处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具有高危险的菌毒种和传染性病毒性废物进行高压灭菌后方可带出检验科,及时打包封口并贴上医疗废物标识,分类收集、集中转运、集中处理,做好记录及交接工作,双方签字,做到日产日清。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为避免噪音的污染,水机蓄水最好在生化仪器使用完毕后开始,人员尽量远离噪音源。紫外线消毒尽可能在工作量少或下班以后由值班人员完成,减少射线损伤。
2.5 化学因素的防护 接触各种化学试剂和消毒剂前,应先了解其性能和不良反应,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特别是在接触高毒性的消毒剂和化学试剂时,应注意环境通风,并戴口罩、眼罩和手套操作。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保证消毒剂的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区域。强酸容器的位置需固定,且容器表面要有明确的标志。
基层检验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我院对28名检验人员进行体检, 其中男12名, 女16名;平均 (36.0±2.5) 岁;主任技师1名 (3.6%) , 副主任技师2名 (7.1%) , 主管技师14名 (50.0%) , 检验师11名 (39.3%) 。体检时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 如乙肝三系、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体检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9名, 余15名各项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1.2 职业防护措施
1.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
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体检结果进行被动免疫并详细登记。对体检结果呈阴性的15名检验人员进行3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接种, 余13名未进行疫苗注射。
1.2.2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定义;血源性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识别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强化标准预防知识, 处理血液、体液时的防护措施;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 提高对锐器伤的警觉性。
1.2.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要求检验人员在接触病人待查标本时戴手套, 对有可能造成喷溅的操作应戴防护眼镜或面罩, 穿隔离衣等;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 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折毁锐利器具。检验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 禁止参加有潜在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检验工作。
1.2.4 安全器材应用
提供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隔离衣等;提供安全注射用品, 如真空采血试管、一次性采血针;提供废物安全处理系统, 如锐利器械回收器。工作场所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缔造安全环境。
1.2.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评估、职业暴露后的用药、报告和保密制度。如为针刺伤, 现场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刺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常规消毒创面处理后包扎;若为皮肤黏膜暴露, 反复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清洗即可。疑为HBs Ag阳性、丙型肝炎 (HCV) 或HIV抗体阳性的血液职业暴露应建立登记汇报制度, 并抽血液定期检验随访, 必要时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或其他预防感染的药物。
1.3 结果
2008年3月对28名检验人员再次行健康体检, 结果示H B s A g阳性4名, H B s A b阳性22名, 余2名各项化验结果均呈阴性, 表明两年来防护措施有效, 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
2 职业暴露防护体会
2.1 建立健康档案和被动免疫是职业暴露防护的基础
健康档案是职业暴露防护效果评判的硬性指标, 其建立有利于职业安全的随访跟踪, 可明确检验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有无实际感染。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 接种乙肝疫苗是职业暴露的最佳预防措施。
2.2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传染性物质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以使机体避免疾病感染。病人血液、大小便和各种组织液都是潜在的感染源, 经常接触有被传染的可能。据调查, 医技人员的血液HBs Ag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 可见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问题很严峻。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医务人员缺编严重, 经费紧张, 医院感染管理薄弱, 检验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规范培训, 安全器材未能足够供应, 职业安全存在隐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感染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 (OR) 为2.0~2.7[2]。因此, 笔者认为, 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 增加医院感染知识,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 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提供充足的安全器材, 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有效措施。
2.3 切实做好职业暴露后处理
尽管认真严格地进行防护, 但由于病人躁动等原因, 职业暴露仍有可能发生, 职业暴露后防护补救措施处理不可忽视。基于基层医院受许多实际条件的限制, 现场紧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处理要简易可行, 做到“手卫生”和伤口的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卢国强, 李雪宏, 林海, 等.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0, 21 (2) :103-105.
检验人员 篇5
【关键词】 检验科;自我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对医疗的事故处理中,开始有了举证倒置实施方案的进行。当患者到医院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有些方案必须经过患者家属进行签字,并且在患者的病历上同时附有一份完整的病历,而这份病历其实是检验科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的体现。不过,由于某些检测报告的結果受到患者饮食、生理状况、标本采集、药物等的影响,并且有些指标由于属于数值类报告,因此会在统计学上出现误差,有些检验人员因为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与患者发生纠纷的时候,出现缺乏有力依据的现象。因此,加强检验科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保护,显得至关重要。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一探讨。
1 重视室内质量控制
要提高检验质量,首要条件就是要做好室内质量控制。每次都要用已知的定值物对测定标本的质量结果进行监控,当检测出的质量控制结果处于规定的范围内时,说明临床标本的结果是可靠的,若非如此,则要先对仪器进行校正,然后用于对临床标本的检测上。而对无定值质量控制的检测项目,其试验的反应曲线要加以注意,并观察结果的精密度是不是表现良好。不仅如此,由于室间质量评价能对本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衡量,因此还要做好室间质量评价,这也是对实验室结果进行一个较为准确评价的指标,并且可以对实验室的水平进行检验,所以,检验人员要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争取有好的表现。
2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受到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比如会受到试剂、仪器、检测方法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会出现差异,于是,各个实验室之间在结果可比性上出现不同,因此,为了使各个实验室的结果更加准确,各个实验室要尽量采用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此,才能缩小各个实验室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出现没有必要的纠纷。
3 对检测标本要有严格的要求
由于各个检测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大量各种各样的临床标本,在众多的临床标本中,一部分如脂血、溶血、凝血等属于不合格的标本,并且还要一部分如黄疸等病理性的乳糜血标本,它们对检测结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当标本离心之后,检测人员在对标本进行吸取时,要对标本的形态和外观进行认真观察。对于不合格的标本,有的要进行重新抽取,而对于不能够重新进行抽取的,则要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并且在登记本上和申请单上进行登记,便于日后查询。
4 检测标本要妥善管理好
在临床上,由于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失误,对于检测标本至少要保留3d,对于定性类的检测标本,比如艾滋病、肝炎等一些病原体指标的测定,其阳性结果的标本则只要要保存一个星期以上10d以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患者对检测结果发出疑问时,可以把标本重新取出来进行重新测定,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由于标本取错造成检测结果上的错误,当事实发生时,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追求其责任,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5 对可疑报告进行复查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对于数值类的检测报告,例如生化项目、血液常规方面的检测,对于出现的异常结果,要在第一时间内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如果发现临床诊断和结果出现差异,要对标本重新进行检测,如果后面这次检测结果与前面的检测结果没有任何差别,那么,要把两次的检测结果上报给临床医生,并且要把复查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从而使临床医生引起重视,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对患者进行重新抽血复查,如果发现复查结果与前次的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则要寻找其中原因,看是仪器失误的原因还是由于自己工作上的失误,等问题得到解决后,才把检验报告发送出去。对每次的检测结果,要认真地进行登记,万一报告单丢失,可以进行补报,登记的报告单同时也是查询检测结果的原始资料,因此要好好保管。
6 检验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医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所出现的医患纠纷很多是由于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因此,医务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对自己要求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才能避免出现失误。当前,医疗纠纷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由于医疗纠纷的发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对医疗纠纷的解决显得繁琐又复杂,万一发生医疗纠纷,各个部门要能够提供无过错的相应的证据进行证明。
7 要和临床医生取得密切联系
对于检验人员而言,要和临床医生取得密切联系,对于标本的留取是否合格要进行及时反馈,对于异常的结果,要及时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实,看是不是与患者的病情相吻合。对于检验科而言,每个环节、每项常规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完善,不过,与临床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探讨,并且把相互谈论的专业话题进行阐释,才能使检验人员提高业务上的水平。在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及时把各项检验的用途、目的、对结果的分析、意义以及送检的地点、时间、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整理,并报告给临床科室,以此使得检验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对临床反馈的信息进行高度总结,并且以此对检验的质量进行改进,使检验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何长民.实验室感染的预防(续三)[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8年03期.
[2] 王文丁,姜青龙,等.医院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检验结果相互认可的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5).
医院临床检验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6
关键词:临床检验,职业危害,防护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 主要负责各类患者标本的分析报告工作。在接触和分析标本的过程中, 常有职业危害发生。基层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设计检验科的布局, 面积要达标, 通风及采光要良好, 同时检验人员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 遵守操作规程, 才能把职业危害发生率降至最小或消除。
目前在县级及以下医院存在的主要危害
噪音:随着检验项目的增加, 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越来越多, 由于基层医院房屋面积不足, 设置及布局不合理, 各种仪器集中在同一房间内, 各种仪器所产生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形成的噪音, 分散检验人员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 常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易引起内分泌紊乱, 失眠或多梦。
电离辐射: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各种仪器, 电离辐射产生的有害射线是摸不着, 看不见的。由于基层医院房屋面积不足, 设置及布局不合理, 操作间和人不能有效的隔离, 只能是近距离的接触, 没有隔离射线的防护服。危害的发生就在不知不觉中。
化学试剂:由于基层医院房屋面积不足, 设置不出标准工作间。标准操作室, 通风不好, 采光不足。实验室工作人员, 在使用试剂的过程中, 有毒有害气体在屋内达到一定浓度, 可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长期地渐渐地作用于操作者体内, 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
血源性传播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 世人皆知的, 治愈率不高的传染病, 如艾滋病 (AIDS) 、肝炎 (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等20多种, 检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利器刺伤, 是其感染AIDS、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 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1]。检验人员感染HBV的风险很高, 原因之一是我国的HBV感染率较高, 全国约有1.3亿人HBV表面抗原阳性[2];其次, 仅需0.004 m L带有HBV的血液就能导致被伤者感染[3]。同时, 检验人员还是HCV感染的高位人群, 调查显示, 检验人员中抗-HCV阳性率4.9%, 占所有HCV感染者的76.7%[4]。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于HIV/AIDS的最常见的方式是针头刺伤或锐器划伤[5]。艾滋病患者采集血液时被污染的针头或玻璃制品划伤, 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接触污染的气溶胶,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检验人员感染HIV。如果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发生感染的比率0.3%。美国的最新资料显示, 截至2000年底57名美国医护人员确诊感染艾滋病毒, 其中19人为实验室技术人员。
杜绝职业危害的发生或减少, 防范措施必不可少。要组织健全, 制度完善
检验科布局要合理:噪音、电离辐射、化学试剂对检验人员的危害, 要引起领导的重视, 要大投入, 合理规划检验科的布局, 采光通风良好, 这些危害就能降至最小。
提高认识:对检验人员要定期培训《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相关文件, 检验科工作人员熟知熟记。对检验科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生进行岗前培训学习, 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一人一档, 一年一体检。按时、按需的进行疫苗接种, 并有详细的记载, 载入健康档案。
执行标准预防措施:①工作人员必须穿好工作服, 系好扣子, 不暴露自己的衣服。戴好帽子, 把全部头发包在帽子里面, 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穿胶鞋上岗。对所有标本, 如血液、尿液、体液等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物质, 接触这些东西时, 一定要戴手套, 操作后丢弃手套并常规消毒洗手。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如果阳光不足, 要有充足的灯光, 以便于更好的操作, 以防划伤和刺伤。②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检验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③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如果发生划伤或针刺伤, 应即刻采用流动水和肥皂液清洗污染的皮肤, 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果有伤口, 应首先轻轻挤压伤口旁端 (一定不能局部挤压伤口) , 尽可能的将损伤处血液挤出, 然后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冲洗完毕, 采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然后将伤口包扎;暴露的黏膜应反复多次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④工作间保持清洁:检验科各检查室桌椅、器具、地面每天用1 000 mg/L 84消毒液擦拭2次、空气消毒1次、每周大扫除1次。抹布、拖把专室专用。每天日常工作完毕后、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消毒、擦拭工作台面、地板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洗刷3~5 min。
提高检验人员的防范意识:医院要重视对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再教育, 不只是业务上的, 技术上的, 医院感染科要对检验人员定期进行教育, 并制订出相应的防感染制度、措施、方案, 并不定期的抽检。要熟悉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 了解疾病的危害, 有效预防疾病传播。消除恐惧心理的同时, 认真进行消毒。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每次工作完毕必须用肥皂彻底洗手, 然后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后将手烘干, 这是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一道重要防线。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 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 才能确保检验人员及家人和周围人的身体康健。检验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感染机率相反比, 防范意识强, 感染几率低。防范意识弱, 感染机率就相对高。
重中之重是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从国内外的大量报导资料中可以看出, 检验人员被针刺伤而染病者屡见不鲜, 要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有高度的重视。检验人员的头脑中, 要有较强的防范意识, 视为每个标本都为传染疾病的介质。每时每刻都按操作规程操作, 把危害降至最小, 确保检验人员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玉翠, 夏伟, 黄海燕, 等.针刺伤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9) :1289.
[2]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3]唐晓敏, 李新军, 罗培林, 等.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HCV感染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7, 15 (4) :297.
[4]段莹.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5) :2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管理探析 篇7
科学设置岗位,实现事事有人管
科学设置食品检验岗位,使各个检验环节能够无缝衔接,确保检验数据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需要设置14种岗位人员,分别为: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安全监督员、样品管理员、档案管理员、检验人员、校对人员、复核人员和审核人员等。
明确岗位职责,实现责任可追溯
最高管理者由检验机构主要领导担任,是检验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对检验机构的行政管理、技术业务和安全保卫负全面领导责任。确定检验机构质量方针、批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审批内部审核、组织开展管理评审。任命关键岗位人员和部门负责人,配置各部门所需资源。处理检验工作中出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质量负责人主持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运行。组织编制、修订《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订内部审核计划、委派内审员、批准年度内审报告。对不合格的检验工作进行控制并组织跟踪验证,处理检验工作中的抱怨以及质量事故。技术负责人主持检验机构的技术委员会工作,负责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管理工作,了解掌握国内食品检验检测的发展动向,解决技术疑难问题。组织食品新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立项,负责检验人才引进和人员培训。负责审批食品检验操作规程、仪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及记录格式,审批检验方法、校准方法等技术文件。授权签字人负责对检验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适用性进行全面审核并签发检验报告书。内审员负责按照质量负责人的安排,实施内部审核工作,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记录表”,对纠正措施进行审核和跟踪验证,编制内审报告。
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授权范围内检验工作全过程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现场监督。制止任何违反公正性、诚实性和违反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规定的行为,依据检验标准或操作规程检查检验人员的操作和记录,检查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的计量情况是否符合检验要求,填写质量监督记录。
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检定、校准、唯一性标识、养护、维修和报废等工作。建立仪器设备台账,负责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
安全监督员负责开展“四防”(防火、防盗、防爆和防破坏)教育,定期不定期对“易燃、易爆、剧毒及放射性”物质的管理、领用、使用和库存记录进行检查。负责实验室内的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是否处于关闭状态。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的安全,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接收、标识、建帐、流转、贮存、留样及处理工作。
检验人员要严格依照《质量手册》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认真执行检验任务。正确使用检验标准,准确书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保持仪器设备技术性能良好和现时有效受控,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委托客户机密。
校对人员负责对检验工作操作过程、运算公式、检验结果、原始记录和仪器使用记录进行校对。
复核人员负责核对原始记录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及报告所含信息与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审核人员负责对检验报告书和检验原始记录进行审核,检验报告书经审核合格后,提交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
建立以岗位和绩效相结合的薪酬管理制度,调动人员积极性
食品检验工作是一项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劳动,也是一项有严格操作规程的熟练技术工种,要求检验人员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一丝不苟。在现有体制内实现留住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检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探索符合食品检验工作实际的编制管理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赋予检验机构灵活的引进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效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快速形成检验能力。此外,还要打破现有的编制管理体制和单纯以职称为基础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和绩效相结合的薪酬管理制度,实现能者有其岗,岗位有其责,尽责有报酬的现代管理体制。
加强检验实用操作技能培训,提高食品检验技术能力
从国家或省级层面建立“食品检验实用操作技能培训基地”,针对现在食品中可能出现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添加剂超标以及非法添加等具体项目进行培训,尤其是这些项目所涉及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等。基层食品检验机构主要是为行政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基层食品检验机构当前最缺的技术也是具体参数的检验能力,通过食品检验实用操作技能培训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又可以降低培训费用,更能够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将检验技术转化成检验能力。
结语
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 篇8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
根据有关医学统计和报道, 在医院实验室感染事件中, 细菌感染约43%, 在所有感染因素中占首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是病毒感染 (27%) 和立克次体感染 (15%) 。而从致病原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伤寒、Q热以及布鲁菌病等, 其中,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达7.8%。在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中, 以肝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全部病毒感染事件的36%。具体来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因实验室本身的设计问题, 室内未设置排风扇, 在离心液体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工作台、地面以及空气污染, 实验室人员在接触到细菌后, 容易感染肝炎或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这种感染机制为检验人员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等标本, 尤其是接触了具有传染性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 因为污染物刺伤而引起血液传播病感染。在全部感染风险因素中, 以因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引发感染的概率最大, 而据有关文献报道, 被实验室血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而感染HBV的事件为6.0%~30.0%[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则指实验室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多种化学试剂, 比如在使用油镜或显微镜之后, 需利用二甲苯对仪器进行擦拭、清洁, 或者在常规消毒时要接触过氧乙酸、“84消毒液”、戊二醛以及甲醛等多种灭菌、消毒剂, 而灭菌和消毒剂中, 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化学成分, 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呼吸系统损伤[3]。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多为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产生的辐射会对实验室工作者造成危害, 比如实验室紫外线消毒灯等, 在工作时间若长时间使用, 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主观因素:实验室作为检验科的核心单位, 其日常检验工作量比较大, 对检验的时效性、质量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 因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 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弱, 对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且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力较差, 有时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或手套等情况, 在工作场所内吸烟、进食或饮食, 或出入工作室不及时更换工作衣等, 都有可能引发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大部分检验科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日常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检验技能学习上, 对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因此, 在今后的安全防护工作中, 应该着力组织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研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使实验室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到实验室最为常见的一些危险感染因素, 如气溶胶吸入、污染针头刺伤、感染动物咬伤以及外伤等, 进一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操作、使用标准开展基本工作, 将安全防护当作一种潜在的行为习惯。
开展全方位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日常实验室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创造干净、安全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 要坚持定期清理相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对实验室所有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包括相关试验器材、检验设备、办公用品、离心机、加样器和显微镜等, 可选择使用浓度2%的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做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实验室传染源以患者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为主, 若患者本身患有传染病, 其血、尿和粪便标本就存在着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 在临床检验或试验结束后, 须立即对这类标本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院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和管理, 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流失或扩散事件。此外,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些医疗废物,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医疗废物登记。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化操作制度:在检验工作中, 若需要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粪便标本, 需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出入实验室时要及时更换工作服, 戴好工作帽、手套和口罩, 在接触一些传染性较强的试验材料或标本时, 需身穿隔离衣, 戴专门的护目镜, 穿胶鞋等,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应该着重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要求实验室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其他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 才能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 :201-202.
[2]杨昌劲.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0 (13) :88.
检验人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人员有13例, 其中男性有4例, 女性有9例, 年龄位于22~42岁, 平均年龄为32岁。感染人员中有6名实习人员, 7名正式人员。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成立实验调查小组对检验人员中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 同时研读相关的论著对于医院中潜在的诱发检验人员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且利用问卷走访的方式, 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中存在的诱发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归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受到感染的13例患者中, 因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科学操作的人员有4例, 因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当造成感染的人员有4例, 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除菌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3例, 因医院环境布置不合理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2例。受到感染的检验人员其感染的原因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感染现象的诱发原因
通过对医院中临床检验人员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我们对于检验人员受感染的诱因有了进一步较为明确的认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在布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医学的不断发展, 检验科为适应临床在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和新项目, 许多问题显露出来。很多实验室面积有限, 房间显得十分拥挤, 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而检验科的医疗人员每天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处理数量巨大的标本, 这些标本中很多都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性, 同时检测过程中出现外溢飞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 而检验科内通风换气设备存在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检验人员出现感染的危险[1]。
3.1.2 医院中的各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
首先, 医院中检验科对于导致感染的诱因存在着监察不足, 监督不力的现象,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落实预防感染的制度[2];其次, 检验人员没有完全察觉到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以及对生物安全的保护,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最后, 医院中有些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现象, 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从而导致制度监察不严, 落实不足。
3.1.3 检验科中的检验人员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淡薄的现象
有些检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 同时有一些新进的职工和部分实习生对于医院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子以及相关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 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有些人员对于操作的主要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不够了解, 存在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没有戴口罩, 手套以及帽子的现象, 没有对防护的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有些检验人员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已经污染了的手去接电话, 或者是在接触了污染的标本或者运用仪器进行操作后没有严格的运用医学上常用到的六步洗手的方法[3];还有很多人员在连续性的为不同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一直佩戴者一副手套,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的现象。
3.1.4 很多科室对于医院中开设的感染知识的培训课程不够重视
医院中的许多科室往往只重视对员工进行与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 而对于医院中感染知识的培训, 往往只局限于应付检查的层面, 医院中指定的预防检查的培训计划往往也形同虚设, 这样的培训很难受到实际的效果。
3.1.5 检验科中的部分检验人员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比较缺乏
检验人员往往也只是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不够重视, 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检验人员的消毒以及灭菌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 在执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其标准, 往往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消毒的溶液进行配置或者消毒溶液的配置浓度根本错误, 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消毒[4]。
3.1.6 医院中保洁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在医院中, 保洁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水平比较低, 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然而他们承担清扫环境, 洗涤污染的物品, 搬运废弃物等工作, 可以说是时刻接触着污染源和污染的高危人群, 这样很容易导致医院的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出现。
3.1.7 职业本身也存在着危险性
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每天都与患者进行着密切的接触, 同时接触着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各种感染源, 检验人员自身又通常用着刀、针以及玻璃等比较敏锐的器皿进行操作, 在忙乱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划伤、刺伤以及溅洒标本的现象, 引发感染。
3.2 控制感染现象的对策
目前, 我们应该根据诱发感染的原因积极的做出改善, 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对感染的诱发因子进行控制, 减少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现象。
3.2.1 在医院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 对检验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分工
对于医院中检验科的各项工作要设立相对完善和明确的监察和监管制度, 从而使得医院内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对检验科内部的的工作责任进行管理和完善, 通过对院感科等组织的设立, 科室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小组, 甚至是个人手中, 将监察和监管机制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3.2.2 对检验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坚决的执行
首先, 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 并且出台相关的章程或者规章制度来确保这些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得以运用。医院中检验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检验工作进行中的每一项流程, 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了解, 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 从而达到规范自身, 降低操作中感染因子的作用。
3.2.3 加强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预防知识
在医院中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时, 应当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医疗中感染的相关知识, 普及对于如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知识, 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如何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等等。其中要重点进行培训的人群有医院中新进的护士与医生, 来自学校的实习生, 医院中的保洁人员, 以及检验科的检验人员等等。在进行培训时, 可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 增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 吸引相关人员前来听课;同时要加强对听课人员的监督, 保持出勤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2.4 对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 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建设
合理安置实验室中的工作环境, 将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区域以及流动的区域与实验器材的放置区域隔离开, 在工作室内要设立和区分好相应的污染区以及半污染区, 清洁区。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 对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洗手设备要进一步完善, 以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5]。同时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穿防护服, 佩戴口罩、眼罩以及一次性的橡胶手套等等。
3.2.5 对于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进行强化
患者及其家属来医院进行检查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于检验科或者在检验科进行长时间的停留, 然而检验科中各种菌群比较集中, 容易诱发感染, 因此, 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和保护。对患者进行微量抽血或者静脉抽血的时候要要严格遵守使用一次性工具, 在抽血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器材同样要无菌操作, 在使用棉签进行止血时要将棉签在拆开后的12小时之内用完, 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抽血都要佩戴一次性的手套, 对器材进行重复使用时应严格进行消毒。
3.2.6 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
检验科有许多的设备以及器材, 因此对这些工具进行清洁时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 很容易导致一些细菌和病原体的残留, 留下了感染的隐患。所以, 在对这些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工作时, 要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每天工作结束后, 都要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液消毒、紫外线的消毒以及进行室内通风等等。如果发现有污染现象则要尽快遏制污染源, 进行全面彻底的灭菌消毒工作, 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备案记录, 方便开展追溯的工作。
医院检验科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 很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因此, 检验科应当依照上述的内容, 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增强临床检验人员的对感染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严格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检验工作, 这样才能够真正摒除检验科中的安全隐患, 对于病患和检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春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医院管理, 2013, 10 (14) :167-168.
[2]许秀芹.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24) :36-37.
[3]吴俊余.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义[J].中华医院研究学杂志, 2006, 16 (5) :46-48.
[4]杨桂清.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19-20.
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篇10
关键词:职业防护,检验科,医务人员
自1984年世界上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被报道以来, 医护人员在治疗或护理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标本, 其中不乏具有传染性的高危标本,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血源性职业感染的危险。随着当前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 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然而, 有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认为医院感染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和医生身上, 对自身的职业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报道, 1984~2004年全美医务人员因血源性暴露发生HIV感染累计59人, 其中检验人员20人, 占总数的33.9%, 数字怵目惊心。我国也有许多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报道, 但所占比例相对临床护士和医生较低。如四川省人民医院2007年发生职业暴露的121名医务人员中, 检验技师有9人, 已占到总数的7.44%, 数字也相当惊人。因此, 检验科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并做好有效的职业防护。
1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危险性
目前, 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多种传染性疾病中以乙型肝炎 (HBV) 、丙型肝炎 (HCV) 、艾滋病 (HIV) 、梅毒 (TP) 最为多见。这些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病人群体中出现的越多, 医务人员接触感染几率也越大。众所周知, 我国是HBV高发区, HBV表面抗原 (HBsAg) 的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HBV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 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我国属HCV中等偏高流行地区, 近年来我国丙肝新报告的病例数以及与丙肝相关的肝癌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HCV已“跻身”为我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和致死数的第五位;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 截至2010年9月30日, 卫生部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0393例, 其中病人132440例, 死亡68315例。然而实际感染病例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在感染HIV的人群中, 仅10-15%的人被发现, 而85-90%的感染者表现轻微甚至症状全无, 但已具有传染性。有报道估计中国目前已有70多万人感染艾滋;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大幅上升, 梅毒发病率在局部地区性病监测中已位居第2位, 而且许多地区梅毒流行趋势正在发生变化:潜伏梅毒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这样一来, 梅毒的诊疗和预防就会越来越困难。如此看来,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已经越来越大了。
2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主要途径
2.1 针刺伤
针刺伤是引起血源性感染最主要的原因, 如在美国医务人员确诊感染HIV的59人中因皮肤刺伤造成感染的是48人, 已占到总数的84.2%。检验科采血室每天要静脉抽取或末梢采集大量的血液标本, 在采血过程中极有可能被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发生感染。如果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及时处理, 感染HBV的几率为6-30%;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 如果该病人e抗体阳性, 感染的几率将是27-43%;如果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 受感染的几率为0.27%;如果被HCV污染的针头扎伤, 感染的几率为2.7%。
2.2 皮肤或黏膜破损
由于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与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造成感染;或者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 使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 可能造成感染。
2.3 环境污染
检验科属医疗环境三类区域, 一般物体表面污染比较严重, 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而水龙头、门把手、办公电话等公用设施基本得不到消毒。检验人员接触污染的仪器、工作面、台电话等都可能造成感染。
2.4 其他途径
气溶胶吸入。检验科多种实验操作可使含病原微生物的液体形成气溶胶, 并随气溶胶而扩散, 引起感染的发生。
3当前检验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3.1 对职业防护认识不足
检验科人员在工作时普遍不戴口罩、帽子, 认为没有必要;接触感染性标本时很多人因操作不便而不戴手套, 认为注意点根本不会感染;还有的科室管理者认为戴手套增加医疗成本, 不要求带手套;此外, 很多检验科室都存在对环境消毒不够重视, 处理废液、清洗实验器材时消毒预处理都不够严格等问题。
3.2 医院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1) 有的医院职业安全尚未列入医院管理之中; (2) 职业安全监管较滞后与不到位; (3) 用于职业防护的设施装备落后; (4)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4检验人员职业防护的措施
4.1 从管理者的角度讲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专职人员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职业暴露损伤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保障体系。检验科领导要组织人员学习职业暴露“标准预防”和相关知识, 要求全科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法规和科室规章, 并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 对全科人员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务必对新职工、进修人员或实习生进行岗前安全教育, 并进行考试。
4.2 从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角度讲
4.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检验科工作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危害, 坚决摒弃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 工作之前不管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4.2.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美国CDC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系统”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发展起来的。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内容主要有:⑴ 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检验人员在常规操作工作完成后, 脱手套后, 在饮食、吸烟、化妆、及上厕所前, 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必须认真洗手。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等情况下必须立即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洗手后一定要及时干手, 防止再污染。⑵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研究表明, 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针刺穿手套, 其有关人员所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注意:手套不能代替洗手。⑶ 应用操作控制: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具体指用过的采血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操作中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在给精神病患者、小孩等不合作患者操作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等等。⑷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⑸ 环境控制:日常工作中保证定期对实验室内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中血样外溅或发生各种操作意外造成了实验环境的污染, 如污染仪器、操作台面、办公用品等, 应立即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在血渍上, 15-30分钟后戴手套用抹布擦拭, 擦拭后立即彻底洗手;被血渍污染的工作服应先装在不透水的污物袋中, 然后消毒清洗。⑹ 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免疫。
5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检验人员一旦暴露于血液和体液后, 首先不要惊慌, 稳定情绪, 马上进行现场急救处理。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 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 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 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 并立即报告相关管理部门。对HBV、HIV、HCV等暴露后的预防应在4小时内开始, 并定期进行血清学跟踪检查;对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病例处理,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6小结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不可完全避免, 但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检验人员一定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 作足防护措施, 并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避免和减少各种危害,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蜀岚, 陈先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08, 20 (4) :883-884.
[2]Puro V, Calri GD, Petrosilo N, et al.Risk of exposure tobloodborne 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 by jobcategory and work area[J].Infect Control Ho sp Epide-miol, 2001, 22 (4) :206-210.
[3]卫生部.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R].2009年1月
[4]卢和琨, 黄丽卿, 谭雪玲, 等.广东省江门市1998-2007年梅毒流行趋势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3) :181-184.
[5]Preboth.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J].Ameri-can, 2000, 61 (5) :1588.
[6]闵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皮肤针刺伤现状与对策[J].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 2007, 2 (3) :77-79.
[7]CDC of America.Standard Precautions[S].1996.
[8]杨淑玲, 李亚洁, 张秀华, 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1517.
【检验人员】推荐阅读:
临床检验人员06-01
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检验11-20
检验人员授权书08-26
检验人员安全操作规程10-06
检验检疫工作人员09-28
现场检验人员工作职责11-23
特种设备检验人员报考须知(2012)11-25
检验科工作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