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真理

2024-10-13

检验真理(共6篇)

检验真理 篇1

三十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那场著名的大讨论, 意义非凡。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对此进行了高度评价,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 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 越来越重要。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要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 是个政治问题, 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这篇重要讲话, 实际上成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成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标志,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经过这场大讨论及其随后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深入人心, 但至今仍有极少数人思想糊涂, 对此抱着不应有的怀疑态度, 进而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当然也有人是因为认识能力不够而不能正确理解这一命题, 因而需要进一步澄清认识, 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有的人从语法的角度对这一命题提出疑问, 认为既然已经承认它是“真理”还要实践检验做什么, 如果这样说得通, 那么也可以说“实践是检验谬误的唯一真理”, 因为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 原因在于它表面看来是正确的, 其实不然, 它是在用僵化的、固定的、先验的语法逻辑来看问题, 它忘记语言的本质在于交流、在于应用, 而不在于是否先符合语法。实践证明, 并没有人对这一命题产生误解, 而且它广为流传, 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这一形式对该命题为老百姓接受和冲破“两个凡是”僵化思想的束缚,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列宁也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要是按照学究们的看法, 应改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看到, 这样一来就变得拗口多了, 不利于宣传, 不利于老百姓接受, 不适应当时瞬息万变、紧张万分斗争形势需要, 不利于抓住战机, 从而大大削弱战斗力。语法从哪里来的, 不是先有语法, 而是先有语言, 然后从语言中概括出语法来。而且语言不是死的, 它是活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新的语法也会从新的语言中概括出来。当然语法也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只能是相对的, 不可能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有“晒太阳”“看医生”的说法, 它们一点也不符合所谓的语法, 什么都可以晒, 就是太阳没办法晒;是不是像看亲戚朋友那样看医生, 我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分别是“被太阳晒”和“让医生给自己看病”。五四运动时期, 白话文与文言文生死之争, 有不少有名的文言文大师竭力反对白话文, 结果不言而喻, 白话文获胜。我们现在都使用白话文, 当时新的白话文语言大师为我们奠定了白话文基础, 形成了新的语法, 这些语法有多少符合文言文的语法?白话文使用起来不是比文言文方便多了吗?

有的人认为不能说“唯一”, 只能说是根本, 除了实践, 还有逻辑证明。我们要问逻辑证明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 通过一定的推理, 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因而, 我们知道逻辑证明是说的理论推理, 逻辑也是指与思维相关的东西, 理论和思维又从哪里来呢?我们都知道来自实践, 因此说“唯一”是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说的, 列宁说, “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 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4]但辩证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理论、逻辑、真理对实践巨大的反作用, 恰恰相反, 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指导实践, 服务实践。列宁说,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机械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区分 (这是非常重要的) , 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基础。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 依赖于它, 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5]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不能混为一谈。

还有的人认为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即不确定性, 因而无法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列宁指出, “当然,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6]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 “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 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7]恩格斯指出, “但是, 这种绝对的认识有一个重大的障碍。正如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 是由有限的东西所组成一样, 绝对地进行认识的思维的无限性, 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 而人脑是一个挨一个地和一个跟一个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 常常实践上的理论上的蠢事, 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 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 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8]这是说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但是实践的标准又是确定的。历史是永恒发展的, 不断突破实践的局限性, 实践最终一定可以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实践中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是通过不确定而实现的真理性。恩格斯说, “因此, 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是被双重的困难围困着, 就其本性来说, 它只能在一个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9]毛泽东说,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一致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0]辩证唯物主义者是从不确定性中来把握确定性的, 这是形而上学者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恩格斯说, “事实上,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 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 从暂时中找到永久, 并且使之确定起来。”[11]列宁进一步指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各有用途,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 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2]

还有人对这一命题认识不到位,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虽然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或方面,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 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其二, 它们又是辩证地转化的。“马克思主义者承认,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 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和, 就是绝对的真理。”[13]

我们认为,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的把握, 需要注意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当然, 辩证法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恩格斯说过, 可惜至今能掌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家还很少。“辩证法, 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 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 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 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这就是说, 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 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本身的鲜明针对性和它不同寻常的发表方式, 使它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先河,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思想的变革成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使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思想解放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真正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 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我们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其中就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同时强调,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 带来了改革开放, 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三十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 文化教育更加繁荣,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国际地位极大提高, 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 从综合国力看:自1978年到2007年, 我国经济总量GDP指标从364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 位居世界第四位。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经济指标, 财政收入从1978年11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1304。其次, 从人民生活改善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不足250美元到2007年2500美元。从1978年到2007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由330元提高到13786元。再次, 从国际影响力来看:1978~2007年,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以上, 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8%, 外汇储备由不到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上半年的1.8万亿美元。同期,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最突出的是:一是我们遇到了全面参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二是我们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三是我们需要把握持续快速发展中的新课题、新矛盾。也就是说, 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中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指出,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始终坚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实际出发, 以科学的态度大胆进行探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15]

总之,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创新。我们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现新的真理并以此指导和服务于新的和更新的实践, 继续解放思想, 更加统一思想, 共同推进改革开放, 践行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 使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永远的强盛。

检验真理 篇2

LiJ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似乎就成了“真理”。但本人认为这个貌似的真理,更好的表达其实应该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只是检验的众多标准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我们自己连社会主义是什么的时候,就这样认为了。计划经济是社会的核心标志吗?至少过去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建国后,学着前苏联搞了20多年的计划经济,大讲特讲计划经济的好处,计划经济成为上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运行体制,但后来终于发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时间证明,我们在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取得了比计划经济好何此一万倍的经济效果!

所以,我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更好的标准”。时间会告诉人们,什么是更好的方式,方法。同时本人也认为“比较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有比较才有鉴别,一种声音产生的“真像”,常常让人质疑,在争辩中的共识才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中国很喜欢搞运动,现在的网络言论清理也是一种运动的方式,运动出真理吗?

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篇3

合作课堂开展以来,我觉得合作的理念绝对是正确的,不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也学会和别人相处,情商得到了培养。但是我校学来的合作课堂模式都是先让学生做导学案,然后让学生上课堂展示的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一个是导学案理论过强,不实用,有些东西还是必须老师讲解才能够讲清楚,导学案的文字只能是越说越乱。二是展示的时候都是一些尖子生在展示,讲解得很慢,一节课容量很小,进度很慢。三是学生上去展示的字很小,声音也很小,很多学生是看不清也听不清。导学案的完成和课后作业矛盾,每天八节课,每科都有导学案,都要在晚自习完成,的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抄袭了事。课堂讨论和教学时间也时有冲突,不是每节课都应该讨论,应该有的放矢。这些一直是合作课堂里面的形式主义。在遵从合作交流理念不变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合作交流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灵活的,有效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展示合作的精神内涵。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是老师讲学生听,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个人综合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所以只能够是少部分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学得比较好。老师自己往往也很困惑,觉得自己在讲台上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还不明白?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如何体现出合作课堂的精神?我一直在思考着,终于这一年我做班主任,我尝试了以下两种合作课堂的新模式,并在全班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在班上师徒结对子 ,按学习成绩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上的教中的,中的教下的,一级带动一级。老师每讲评完一次试卷,就当场给学生一节课要学生们师徒互教,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一对一教会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合作方式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很多中等生都上升为了上等生,很多徒弟都超过了师傅。以前年级倒数后十名我班占了一半,推广这种模式后,一个倒数的都没有了。我班一年级的时候科科倒数,现在是科科年级第一。

二是老师在课堂讲解普遍难懂的题目时,可以叫前四个学习小组上来一两个代表,站在讲台前听老师一对一的面对面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小组讲解给自己本组的组员。每个学习小组都是6到8个人,很容易就讲解完了 。后四个组的学习小组接着上来面对面讲解,正好前面的四个小组也讲给本组完了,再接上来听下一题,如此循环反复。这个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

现在这两个模式在我任教班级开展得比较顺利,我也固定了一些自习课和我的课堂给学生自由师徒互教,还给表现优秀进步明显的师徒颁发了优秀师傅奖,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整个班级是充满了团结和向上的氛围。

学习优秀的学生更加乐于分享,乐于助人了。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收获了友情和成功。同学们都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快乐。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多么看起来很好的理论,都需要实践去检验,只有学生欢迎的,学生得到进步才是好的理论,好的方法。 我自己教学多年,一直是在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我始终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现在我自己终于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成绩也是几乎都是年级第一。最重要的是我从来不占用晚自习的课上课,也从来不做题海战术,学生学我的数学感觉很轻松。现在把我在教学中实践中得来的反思和各位同仁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讨。

以下是几对优秀师徒的心得体会:

我做徒弟的感受——216班李缘玉(从37名进步到了11名)

我的师父是个优秀的人,而我在遇到问题时,有时候会钻牛角尖。她总能用各种形象的方法把我拉出来。偶尔碰到她也不会的题,她总会思考很久,才会帮我请教别人。然后才一一帮我分析,讲解给我。

她的沉稳和做题的耐心和细心,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和启发,我一直向她学习者。我也学到了做事要执着,有耐心,要学会认真的倾听,珍惜别人的努力。

为人师之感——216班欧惠芬(李缘玉的师父)

这学期,班主任开展了“师徒互教”活动,我很荣幸的当上了一名师父。

我的徒弟是个很犟的人,在学习中总爱钻“牛角尖”,总靠我费力的将她拉出来。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犟”的性子和势必“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格,教会了我不懂就问。

在学习上,她遇到不会的题,先自己鼓弄一番,实在想不出来答案,才寻求帮助。这说明,学习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如果光有别人的帮助,自己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是不可分离的。

有时候,她问的问题我答不上来或者她钻牛角尖里太深我拉不出来时,我们就会一起去请教老师,这使我们能共同解决难题,共同提高。

在师徒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她成绩进步很大。“师徒互教”使我们收获了纯真的友谊,也收获了共同的进步。

在我做师父的日子里——216班周雪晶(农艳琪的师父)

我的性格以及脾气都是比较急和暴的人。有时候我正忙着的时候我的徒弟来问我问题,一开始我是会很生气的,也很烦躁,会很不耐烦的一说而过,其实有时候我自己在说什么我都不懂,可是我的徒弟脸皮也是蛮厚的,她不会让你先说该怎么怎么做,她会先想再问,不懂再问。相对其他的师父来说,我的徒弟我教得很少,也很少会主动教她。可是她的成绩也进步了很多。我只是告诉她,不懂就问我,不然吃亏的是你自己。

也是我的徒弟让我学会了一份耐心,虽然我的脾气还是很暴,但是在她的影响下,我会改很多,就让我们共同进步吧。

在我做师父的日子里——216班李媚(周雪晶的师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只有真正上过大学的得到教师证的人才能够当老师,现在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谓的师徒互教并不是看起来只有徒弟受益,其真正内涵是师父徒弟共同受益,师父在教徒弟的过程中,既教会了徒弟,也巩固了自己。

检验真理 篇4

一、纯主观的东西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大意是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就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就真的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根据庄子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推测,庄子也认为“辩”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那么,“辩”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是与非的标准呢?这是因为:“辩”是纯主观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纯主观的东西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个人的观点、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因此,我们不用“毛泽东思想”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真理,不能用“邓小平理论”证明“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即使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但人们的实践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

二、纯客观的东西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有这么个故事:沧州南面一座寺庙建在河边,一次涨洪水,大门外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过十多年后,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试图在河中寻回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是,围绕着“石兽在哪里?”人们展开了争论,不少人认为水流一定把石兽冲下去了,应该到下游去寻找。一名学者反对,认为只能在原地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不是木片,石兽硬而重,沙松而轻,不可能被河水带走,只会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下游去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众人以为正确。一名船夫不以为然,说应从上游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水必会冲击石兽前的沙子使之形成坑穴;越冲越深,使石兽向上游发生转移;不停地冲刷,不停地转移,河水不但冲不走石兽,相反,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同样也很荒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石兽不重要,重要的是:石兽本身能告诉我们它们在哪里吗?显然不能!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自身是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的。如同粉笔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它是什么颜色,大象不能自己告诉盲人它是什么形状,原因都是相同的。

三、联系着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它表示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说,只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真理;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就是谬误。所以,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就是要确定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社会实践。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在现实中,人们总是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引出现实的结果,从而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拿“农民种田”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农民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种田”的对象、工具以及种田者本身,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它一头联系着主观,一头联系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最高审判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质是主张主观真理,没有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必然导致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谎言是真理,因为谎言对于骗子来说是有用的;巧取豪夺与损人利己也是真理,因为它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有用的;宗教是真理,因为宗教观念对信教者有价值。如此这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反而没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检验真理 篇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案例

在古代天文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符合了圣经上的“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依据。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会合为一体了。“地球中心说”成了不容怀疑的“天启真理”。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神学统治着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圣经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谁要是宣传同圣经相反或不同的观点,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力”。

一五四三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立即引起了教会的极端仇恨。教会还把坚持和宣传这一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

真理的光辉是扼杀不了的,错误的理论迟早要为人们所摈弃。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判,牛顿的万有引力,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等科学的发展愈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真理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没有人敢怀疑它。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却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怀疑,一五八九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只见年轻的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顶上。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他同时张开两手: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地面上。实验的结果无情地证明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从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即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错误的东西迟早要被实践推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要对认识的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其是否正确。只有能够经得住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1021060 孙晓会

践的考验的认识,才有可能成为真理。

分析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从真理的本质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本例中,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符合了圣经上“上帝创世论”的需要,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一个问题,教会的人推崇地心说,是因为他们试图用地心说来证明上帝创世论的正确,也就是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用主观的认识,逻辑推理,去证明认识的正确,而无疑,这一方法是错误的,得到的结论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

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由于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都有局限。所以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反过来,实践对认识起到检验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有可能符合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1021060 孙晓会

才能够更好的指导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检验真理 篇6

案例 (教师) :

第一层次:方法渗透

师:先填空, 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数除以整数, 可以乘整数的倒数。

生2:我们可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把整数变成“1”, 实际就是乘以它的倒数。

生3:我也可以把除数是分数的除法也转化为乘法。

第二层次:探究计算法则

师:谁能把这位同学的例子计算出来? (小组学生讨论)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我想可不可以将中间过程省略, 那么就可以将除法算式直接转化为乘法。

(师对学生即将达成学习目标感到高兴。)

师:确实, 有了自己的想法, 也找到了最简捷的计算方法,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 (0除外) , 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第三层次:教师出示法则, 进行针对巩固性练习 (略)

课后调查学生反映:

生1:老师, 我看了书, 已经知道了法则。

生2:我是由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猜想到的。

生3:我由书上图理解的。

生4:实际上这道题还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 结果一样。

生5:老师, 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来推导法则的?

生6:书上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推导呢?

……

案例2 (B教师) :

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 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 (✕✕✕方法)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 (0除外) , 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我猜想整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方法)

师:这种方法究竟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师:根据上面的线段图, 你能推算出汽车1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吗?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 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怎样计算就可以了?

生: (计算法则) (师引导补充)

生:老师, 我利用商不变性质, 同样可以推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同案例1类似) , 学生举例阐述。

……

课后反映:

生1:书上的方法仅仅是一种, 实际中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解答。

生2:我也能创造出✕✕✕计算方法。

生3:老师, 你想到我们有这么多方法吗?

……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案例1教学, A教师表面上看突破了书本的束缚, 以“商不变性质”推导法则。但深究一下, 不难发现, 教师为学生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形成解题的思维模式, 导出计算法则似有水到渠成之感, 但实际上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学生在固定的轨迹中学习感受数学, 学生变成了“操作工”, 失去了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难怪乎, 学生有那么多感想。而案例2的学习, B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问题, 合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表现为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次, 直觉思维。由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猜想到一个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 形象思维。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而借助直观图展开思维, 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第三层次, 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商不变性质”的旧知探索创造出新知, 这种解释深刻而富有创造性。一方面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新旧知识的沟通应用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展现。另外, 渗透了“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渐进式探索学习过程, 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观察、分析、发现的交流中获得数学经验, 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

上一篇:移动通讯网络下一篇:团结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