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真理

2024-09-20

人生感悟真理(共9篇)

人生感悟真理 篇1

感悟人生-真理名言

人生短暂,恩恩怨怨,功名利禄,只是过眼烟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学会淡泊,并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甘于沉沦,而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在杂乱的琐事之中,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是的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有钱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开心应该是生命中唯一的主题。快乐很简单,简单是快乐,随意是快乐,平平淡淡是快乐,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是缺乏自觉发现快乐的眼睛和感受快乐的心。

生活中应该学会遗忘不如意的事,学会放弃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艰辛的时候不要绝望,因为困境会过去。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因为辉煌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的,包括阴雨和阳光,春暖与寒冷,贫穷与富足,欢笑和泪水。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惟一能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积极调正自己的心态,对待自己冷静一点,对待周围的人宽容一点,和气一点,要学会感恩,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没有必要挽留,为此而忧虑,除了徒增烦恼外,于事无补。无论心中喜欢不喜欢,都要笑着去面对。学会忘记,这是一种超脱,一种风度,一种坚强。有句话叫,相逢一笑泯恩仇,只有学会忘记,才会宽容豁达。

不会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

生命中的不平等是那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不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总会固执地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这也许就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悲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去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忘却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如果人的一生都要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幸福就像轻飘飘的羽毛一样难以把握,而痛苦就像脚下的大地一样不离左右。所以人的一生都在祸福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一切。活在当下,快乐来临时,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既不回避,也逃离不了,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副精力来承担眼前这一刻,就是活在当下。

人处在凡人世界,应对外物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物来而应,过去不留。

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还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以追求什么,也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做人难,难做人,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我们总说,要学会坚强,那什么是坚强呢?仔细想来还真不好说,坚强这个词很笼统,包括很多方面。有一天从一本书中读到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能够驾驭自己心灵的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说话就像做人,说话的艺术,其实也是做人的艺术,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需太过执着。执着是烦恼障,是自寻烦恼。

让我们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我们奔向他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认知生活 感悟真理 篇2

答:你也许会认为红色最鲜艳,人的眼睛对红色最敏感。这可以算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红光在空气中的穿透能力强,传得远。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线,叫做红外线。这种光线虽然更容易穿过大气层,但人的肉眼看不见,只能通过仪器“看”到它。

2.为什么用湿布抹冰箱的冰格会被粘着?

答:冰箱冷冻室上部是冷凝格,温度约为-18 ℃左右,用来储存结冻食物及制冰。冰格一般是铝制品,当以湿布接触冰格时,由于冰格温度极低,又是良导体,故湿布中的微量水分很快就被冷冻成薄冰。此时,抹布与冰格凝固在一起,于是就粘着了。当人手与冰格接触,却不易粘着,是因为皮肤的温度比湿布高。

3.夜晚,我们在教室内看不清外面的物体,但可以看见教室内的物体在玻璃中所成的像;而在白天,可以看见室外的物体,却看不见室内物体在玻璃中所成的像,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知道,光线射到玻璃上时既发生反射,又发生折射。夜晚,教室内有灯,玻璃反射室内的光线比室外折射进室内的光要强得多,因此室内的人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室内的物体通过玻璃反射所成的像,而看不见室外的物体所成的像。白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4. 酱油是不是“油”呀?

答:酱油的名字虽然也有个“油”字,但其实和油没有一点关系。

中国的酱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酿造酱油了。最早的酱油是用牛、羊、鹿和鱼虾肉等动物性蛋白质酿制的,后来才逐渐改用豆类和谷物的植物性蛋白质酿制。将大豆蒸熟,拌和面粉,接种上一种霉菌,让它发酵生毛。经过日晒夜露,原料里的蛋白质和淀粉分解,就变化成滋味鲜美的酱油。

酱油是多种氨基酸、糖类、芳香酯和食盐的水溶液。它的颜色也很好看,能促进食欲。除了酿造的酱油外,还有一种化学酱油。这种酱油是用盐酸分解大豆里的蛋白质,变成单个的氨基酸,再用碱中和,加些红糖作为着色剂,就制成了化学酱油。这样的酱油味道同样鲜美,不过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如酿造酱油。

5. 辐射最强的家电是什么?

答:说到家用电器的辐射,我们很快就会想到电脑、电视机、微波炉,而往往却忽视了体积较小的电吹风,其实它才是“辐射大王”。一般普通家用的1 kW的电吹风,辐射值约是电视机的10倍,电脑显示器的3.5倍。因为使用电吹风时,辐射源离头部距离比使用其他电器时要近,所以辐射的危害不言而喻。电吹风确实是高辐射的家用电器,特别是在开启和关闭时辐射更大,且功率越大辐射也越大。当人体受到电磁辐射时,会引起中枢神经和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晕、疲乏无力、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失眠等亚健康症状。

温馨提示:如何正确使用电吹风

人生真理经典名言 篇3

人的出生就是为了战斗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 达·芬奇

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人生真理句子 篇4

2. 无论过去有多少阳光和阴影,那都是过去的事情,那都和现在的人毫不相干——所以,做人要学会从过去之中走出来,然后用平和的心态崭新的自我来创造和迎接崭新的生活乃至崭新的人生。“境由心生”——简短的四个字,却包涵着很深刻的道理——我们生活的处境,我们所做的一切,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在我们的心里;而对于各自生活状态和人生景况也好,往往也是由我们各自的心态所造成的。

3. 抱有的心态好,自然就会感觉自身的处境生活很轻松,工作学习也变得顺畅;而抱有的心态不舒畅不平和和不平衡,就会感觉身心很乏累,而工作学习也是一团糟。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现状不好,而是受过去的影响太多了——从而让过去的伤心失意影响了现在的心态,从而让过去影响了了现在的生活。

4. 对于所有的缺憾不完美和不如意,既然发生了,就要学会接纳和容忍——没有必要过多的在意,即使在回想中有不畅快不舒心,也要及时的把那些不好的感觉及时的清除——然后用包容和宽宏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生活和看待人生。

5. “改变能改变的,包容不能改变的”——当学会了遗忘过去和包容现实之后,你的心态会变得平和宽宏——当你转变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先前感觉不如意的生活,其实也是充满着很多美好幸福和人生希望。“心中无纸屑,周遭就清净”是我感悟到的一句话,也算是我对个人思想的一个洗涤和升华。

6. 生命是轮回,苦难更是轮回。人生,其实就是一部章回小说。每一章都有各自的起始高潮平淡低潮和收尾,虽然各自成章,但章与章之间却上下衔接前后呼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小说,不管这部小说的纸张是厚是薄,内容是悲是喜。小说之中的主人公在小说家还没有起笔之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各自的命运。

7. 聆听《二泉映月》虽然让人不免感伤,但是乐曲之中却隐含着无穷力量。《二泉映月》可以说是华彦钧苦难生平的真实写照,但却饱涵着他与悲惨命运长期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表现着一种身处逆境之中的不屈个性,同时也蕴涵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更蕴涵着一种强大而深沉的生命动力。柔韧缠绵的旋律,是坚强生命如泣如诉的独白,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启迪和鼓舞。不愧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辉煌 篇章,更不愧为被外国某位音乐家称作“值得跪下来聆听的曲目”。

8. 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活平淡,没有情调——其实就是让太多的简单便捷习以为常和例行公事,把某些东西淡化了;或者由于琐事烦杂,而忽略了在生活中动脑筋。其实想在生活中构筑温馨营造浪漫,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道理很浅显,生活虽然是平淡的,但却看你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生活?

9. 其实在生活中营建浪漫温馨氛围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候,只需要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稍加改良。或许,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想出什么新奇的好点子。生活是平淡如水的,但你可以根据你和家人的口味,在“水”中加入“调料”。

10. 对于一个社会机构尤其是服务机构而言,只有把便民设施设置的合理到位,才能充分体现出服务的周到,也可以为机构赢得更多更好的口碑。同时便民设施的设置,同样也可以作为形象展示的一个部分。良好的形象不能只展示在装修和展牌上,优质的服务要让群众通过对便民设施的使用而亲身感受到。

11. 我的心,就是一片蔚蓝的海——虽然空旷而沉寂,但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涌动的却是蓬勃的激流。即使这片海在有一天冰冻凝固了,但它不会沉睡——因为在这片海的冰层之下,隐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12. 在爱中遭遇了拒绝,何必再苦苦的纠缠?因为恋爱不是勉强,因为真挚的感情之中不能搀杂一丝私心邪念。放爱一条生路,留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留给他人一片可以寄托美好心愿的蔚蓝天空。放爱一条生路,让孤独美丽的灵魂在漫漫的红尘之中自由的来去……

13. 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凡事都是讲究因人而异的,对于某件事,每个人的做事方法都可能不一样。别人用起来方便快捷的方法,有时在你借用时就会事倍功半。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和复制别人的方法,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方法——别人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但不能照抄不“悟”和生搬硬套。

14.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生存环境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氛围都是不同的——所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尽管大家都是长着一个脑袋和两条腿。但是,区别不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内涵和思想。除了思想之外,还有境界——凡事都是有境界的,有时候在某件事上无论想多少,而人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层面上思考。

15. 创新思维很重要,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达,都离不开创新思维。有了创新思维就有了创造力,曾经有句话说的很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人失去了想象力,文明的发展将会停滞,科技也不会更加的发达。

16.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幸。不过,不幸也是一种人生的风景。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抱怨不幸的;只会感谢不幸的发生和存在——因为经历这样那样的不幸之后,人生才会更成熟。

17. 过去的事情,就不要过多的计较了,眼光一定要向前看——爱情和美好幸福只在明天,只在你人生之中的下一站。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别伤心了。相信你自己,你是很优秀的,要有自信。请不要总是哀伤,或许你已经行走在通往美好幸福的大路上——而爱的目的地只在前方。

18. 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不过,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现在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并不是他们不幸福;而是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太多。所以内心失衡,就感受不到幸福。人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生活如何足和美好,要学会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幸福就环绕在你身旁,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19. 我们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我们的人生,可以自己来选择和决定——因为命运在自己手上,道路就在自己脚下。虽然说“我们的人生,在于自己的选择”,但是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有某些事情或者很多事情,或者包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许都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

20. 在人生之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意外的挫折突发的疾病和横生的灾祸,会突如其来的找上你——让你不能抗拒难以抵挡,从而让身体承受苦痛让身心受到煎熬——从而在承受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打击之外,还让资产财物意外流失,甚至给自己的人生和躯体,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和伤害。

21. 不管我们在人生之中遭遇了什么,还是那句话——“人生之中的一切,都是命运对我们的赋予。”人生之中的一切,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那都是命运所赋予的;而你我他,都是各自奔波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之上——而这一人生道路上所承载的一切,似乎是在冥冥之中就早已经预先安排。

22. 当灾难降临和不幸发生,每个人都很难逃避甚至是无法逃避的——无论遭遇什么,只要你活着,就应该坚强的面对现实,然后振作起来鼓起生存的勇气,激励自己去战胜困厄战胜苦难。

23. 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也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个性以及人生价值。你看不惯的事情,并不是不好。借用一句话: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而人的种类再逐渐增多。无论什么人或事物,存在既是合理的。你不必看不惯,要学会用欣赏的目光来看待世界。

24. 现在是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每一种文化和每一类人,都应该有其生存的空间。做为自己,一个单独的个体,要学会融入社会,不要去歧视别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则——所以,只有尊重和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才更和谐。

25. 一个人,活着,为了什么?价值,人生的价值。用什么来衡量?不在于挣钱多少,身价多大;不在于身份高低;不在于工作岗位和从事行业的高低贵贱……只要他能把本职工作做好,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之中,他必然存在价值!!

26. 一个六面体(正方体),摆放在你的眼前,无论你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它——在任意一角,你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有些事物是具有多面性的,单独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很难具体的了解和明确事实真相。只有多换几个观察角度,才能了解的更加全面。而看人,也是如此——多观察多体会,因为人毕竟是有不同侧面的。

27. 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事物对社会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都是不同的——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自身的个人修养和学识等等密切相关。不同地位,不同境界,不同学识修养的人,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看待事物的眼光不一样。所以,在某些事情上除了要有主见之外,也可以适当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28. 头发的长短,并不是区分和界定一个女孩是不是淑女的标志。有着共同点的不同事物,其本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万事万物,不要凭借印象一概而论,而要认真甄别区别对待。认真分析事物的整体结构,不能片面的给事物下定结论——关注整体的时候还要重视细节,只有在细节上才能体现精致和美感。

29.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30. 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31. 今天就是生命,是唯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32.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33. 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34. 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

35. 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36. 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37.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8. 没对象也千万别去征婚,相信自己相信缘分。

39. 充实自己的每一天。不颓废,不堕落,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人生的两条真理 篇5

The art of living is to know when to hold fast and when to let go.For life is a paradox: it enjoins us to cling to its many gifts even while it ordains their eventual relinquishment.The rabbis of old put it this way: “A man comes to this world with his fist clenched, but when he dies, his hand is open.”

Surly we ought to hold fast to life, for it is wondrous, and full of a beauty that breaks through every pore of god’s own earth.We know that this is so, but all too often we recognized this truth only in our backward glance when we remember what it was and then suddenly realize that it is no more.We remember a beauty that faded, a love that waned.But we remember with far greater pain that we did not see that beauty when it flowered, that we failed to respond with love when it was tendered.A recent experience re-taught me this truth.I was hospitalized following a severe heart attack and had been in intensive care for several days.It was not a pleasant place.One morning, I had to have some additional tests.The required machines were located in a building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hospital, so I had to be wheeled across the courtyard on a gurney.As we emerged from our unit, the sunlight hit me.That’s all there was to my experience.Just the light of the sun, and yet how beautiful it was-how warming, how sparkling, how brilliant!

I looked to see whether anyone else relished the sun’s golden glow, but everyone was hurrying to and fro, most with eyes fixed on the ground.Then I remembered how often I, too, had been indifferent to the grandeur of each day, too preoccupied with petty and sometimes even mean concerns to respond to the splendor of it all.The insight gleaned from that experience is really as commonplace as was the experience itself: life’s gifts are precious-but we are too heedless of them.Here then is the first pile of life’s paradoxical demands on us: Never too busy for the wonder and the awe of life.Be reverent before each dawning day.Embrace each hour.Seize each golden minute.Hold fast to life...but not so fast that you cannot let go.This is the second side of life’s coin, the opposite pole of its paradox: we must accept our losses, and learn how to let go.This is not an easy lesson to learn, especially when we are young and think that the world is ours to command, that whatever we desire with the full force of our passionate being can, nay, will, be ours.But then life moves along to confront us with realities, and slowly but surly this second truth dawns upon us.At every stage of life we sustain losses-and grow in the process.We begin our independent lives only when we emerge from the womb and lose its protective shelter.We enter a progression of schools, then we leave our mothers and fathers and our childhood homes.We get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and then have to let them go.We face the gradual or not so gradual waning of our own strength.And ultimately, as the parable of the open and closed hand suggest, we must confront the inevitability of our own demise, losing ourselves, as it were, all that we were or dreamed to be.But why should we be reconciled to life’s contradictory demands? Why fashion things of beauty when beauty is evanescent? Why give our heart in love when those we love will ultimately br torn from our grasp?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aradox, we must seek a wider perspective, viewing our lives as through windows that open on eternity.Once we do that, we realize that through our lives are finite, our deeds on earth, weave a timeless patten.Life is never just being.It is a becoming, a relentless flowing on.Our parents live on through us, and we will live on through our children.The institutions we build endure, and we will endure through them.The beauty we fashion cannot be dimmed by death.Our flesh may perish, our hands will wither, but that which they create in beauty and goodness and truth lives on for all time to come.Don’t spend and waste your lives accumulating objects that will only turn to dust and ashes.Pursue not so much the material as the ideal, for ideals alone invest life with meaning and are of enduring worth.Add love to a house and you have a home.Add righteousness to a city and you have a community.Add truth to a pile of red bricks and you have a school.Add religion to the humblest of edifices and you have a sanctuary.Add justice to the far-flung round of human endeavor and you have civilization.Put them all together, exalt them above their present imperfections, add to them the vision of humankind redeemed, forever free of need and strife and you have a future lighted with the radiant colors of hope.人生的艺术就是要懂得适时地收与放,因为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它既要让我们抓住人生的各种恩赐,同时又迫使我们最终不得不放弃所有。正如先贤们所言:“人出生时是双拳紧握而来,过世时却是撒手而去。”

我们当然要抓紧生活,因为它美妙而神奇,它的美充满了我们这片神圣土地的每个角落。我们其实都明白这一点,可是却常常在回顾往昔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真理,可惜为时已晚,一切都时过境迁。

我们深深铭记的是褪色的美,消逝的爱。但是这种记忆却饱含苦涩,我们痛惜没有在美丽绽放的时候注意到它,没有在爱情到来的时候作出回应。

最近的一次经历再次令我悟出了这条真理。我因为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在特护病房呆了些日子,那可不是个好地方。一天上午,我要接受几项附加检查。因为检查设备在医院另一头的一栋楼中,所以我只得躺在病床上被推着穿过庭院去那里。

就在我们从病房里出来的一瞬间,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我所感受到的就只有这阳光,它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暖,如此璀璨和辉煌!

我看看周围是否有人也在享受这金色的阳光,而事实是大家都来去匆匆,多数人双眼只顾盯着地面。继而我就想我也经常对身边的壮美景致漠然待之,太过沉湎于琐碎俗务,甚至有时是卑劣的行径而对此无动于衷。

我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就像这次经历本身一样普通:生活的恩赐是珍贵的——但是我们对此关注太少。

那么,人生给予我们第一条真理就是:不要由于太过忙碌而忽略了生活的神奇和对生活的敬畏。虔诚地迎接每个黎明的到来。把握每个时刻,抓住宝贵的每分每秒。

紧紧地把握人生,但是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这正是人生的另一面,也是矛盾的另一面:我们要接受失去的一切,学会如何放手。

感悟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们还年轻时,自以为世界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不论我们想要什么,只要我们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心想能得到,就一定能得到!但是生活的脚步在继续,并且让我们面对现实,于是这第二条真理渐渐地也是必然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经历失去——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我们出生时失去了母体的保护,从那一刻起我们开始了独立的生活。而后我们上学了,并且不断升级,随后离开了父母和儿时的家。我们结婚、生子,然后看着他们离去。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生命能量的消逝,这一过程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突然的。而最终,就像攥拳和松手的比喻那样,我们必须面对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已经拥有的以及尚未实现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服从于人生中这种矛盾的要求呢?为什么明知美是短暂的还要去创造美呢?为何明知自己所爱的人最终会离我们而去却还要全心全意去爱呢?

要解开这个矛盾,我们必须把眼光放远,像透过可以通过永恒的窗户那样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知道,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的作为却在造就永恒。

生活永远不仅仅是存在。它在不断变幻,是一股不间断的奔流。父母通过我们得以延续生命,然后我们的生命又通过子女得以延续。我们建立的制度将得以传承,而我们也将随之长存。我们所创造的美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失色。我们的肉体会死去,双手会干枯,但是我们所创造的美、善和真实永远不朽的。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去聚敛财物,它们只会变为尘埃,化作灰烬。追求理想才能赋予生命意义,也只有理想才会有恒久的价值。

人生感悟真理 篇6

摘 要:信仰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信仰,有真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真理性的信仰,若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这就要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要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坚定对真理的信仰。

关键词:真理;信仰;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91-04

一、真理是人类的科学而崇高的信仰

(一)真善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目标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没有一刻停止过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真善美之间存在着纵向过渡的发展关系。

1.真是善之前提,善是美之基础

真理指的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是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人们只有首先达到真,正确把握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本质和规律,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善”则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而人类追求真,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实现价值,使事物符合人的发展,否则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也没了意义,“善”集中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故要在真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善、实现善,真是善的前提。“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美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体验到自己生活中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不是客体固有的,而是由人的社会性创造活动中产生的。“美以真为前提,又超越了真,美也以善为前提,但又超越了善”[1],可以说善也是美的基础。真善美之间逐步深入而又是统一的。

2.求真就是求真理、求真相、求真实

真是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价值诉求在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2]。求真就是一个为了求得真相、得到事实而又大胆尝试、勇敢创新的过程,所以真即是合规律性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肯定需要经过很多考验,只有在求真的实践过程中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获得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实践才会成功。

3.求真是为求信,求信是为求用

人们追求真理和确定信仰是一个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不断求真就是为了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精神支柱功能,这种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们能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只有确立坚定的信仰,在把全部生命与精力都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二)只有信仰真理,才能坚持真理

1.信仰问题的复杂性与真理性信仰的贫困

信仰是人性的一种内在超越,是“人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认同方式,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极度信奉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终极关怀并以之为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准则”[3]。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信仰的对象可以是具有明确形式的某种主义、理论、观点、宗教,或是有影响力的人或物,或是民间风俗,也可是某种意识或行为。可见信仰的种类很多,具有多样性,在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由于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所受教育以及偶然的机遇不同而总有着不同的信仰。

信仰的种类虽多,但人们各有各的信仰的背后反而出现了信仰泛滥的问题,这反映出来的实质性问题就是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存在着信仰危机。所谓真理性信仰即是基于对现实及其规律正确反映而形成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使之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理性信仰的代表,但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理应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伟大信仰却日渐远离人们的内心。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以至于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在缺乏或不坚定这种真理性信仰的情况下,其他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会造成其行为的偏颇或对社会以至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当前人们缺乏真理性信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把真理作为信仰的价值意义

信仰是人类在精神上突破自我或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需要,能给人类生活以价值指导,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信仰是人的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追求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信仰。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相符合,是客观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那么他的信仰层次就会高人一等,就这种信仰渗透于他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为人处事之中,会更有利于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然而,另一方面,真理又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客观物质世界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列宁明确指出,辩证法“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4]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相信真理,追求真理,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是使自己处在不断完善当中。若将真理确立为大众的信仰,对我国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新问题的解决、新变化的应对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坚持真理、信仰真理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

(一)当前人们缺乏信仰及非真理性信仰误导人们的问题

什么是非真理性信仰?就是建立在对现实及其规律反映不正确基础上而确立起来的信仰[5]。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却越来越空虚、寂寞、浮躁和功利化,出现了信仰的真空期,丧失了对真理的守护,这使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使人们加入了“拜权”、“拜金”、“拜星”、“拜物”的“教门”。

缺失真理性信仰的现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如社会大转型的阵痛不可抗拒地传递到当今青年的思维中,对真理性信仰漠视的现象随处可见,使当代部分青年迷失在网络世界中,不愿面对现实;或做事功利性很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失去对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尊重;或在诸多信仰面前,选择、辨认和确立信仰成为一件难事,而逐渐疏离对真理的信仰。此外,在党员中也存在缺乏真理性信仰的问题,如信仰缺失、拜金、奢华、腐败、贪污、滥用权力、无诚信等是党内的几大毒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幻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可见,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是党内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作为未来栋梁的年轻人还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缺少具有终极关怀绝对根基的信仰,就会丧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尺度和支点,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成为无根之源,这不利于党员队伍的强大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承,更难谈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所以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的真理信仰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肯定真理的存在,主张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物质世界,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唯一的——社会实践。真理的一元性是真理的客观规定性,承认真理的一元性,实质上就是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和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真理是一元的,但未必是单一的,由于客体的复杂性、多方面性、多层次性、历史变动性和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实践因素、逻辑因素、社会历史关系的差异性,致使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揭示,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面来把握和说明,从而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即使对同一真理性认识,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系统、逻辑形式、范畴体系、科学模式来表述,从而呈现出真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这两者的统一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对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6]。

在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人却陷入了“真理多元论”的唯心主义的泥淖,“真理多元论”是一种认为我们对世界的同一领域、同一对象可以构建“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却是“平权的”真理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正确性”及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各自质的规定性,把真理看作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肆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所以有些人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反动舆论,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造成两者混同在一起,是非不分,否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造成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这将危害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的途径

(一)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导,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所以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固有规律办事,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也就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放,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发现、发展和检验的过程都需要我们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真正统一起来,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现在有些人缺乏真理性信仰就是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会被各种非真理性信仰所误导,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逼近真理,进而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

(二)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次说明了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紧迫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有修正错误的勇气,能够及时消除错误,这是相当可贵的品质。

首先,要有修正错误理论的勇气。思想理论具有源头性、方向性、全局性的特点,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产生有利的结果,反之可能会引入歧途,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史、探索史。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错误和挫折,比如早期“左”和右的思想错误,我们党也正是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从搬正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入手,不断纠正错误,修正了这些错误理论,推进了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

其次,要有敢于实践和接受监督的勇气。对正确理论的清醒认识与坚定,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还不够,还要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造世界,这还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监督的时效性越强,错误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就是监督的意义和任务。

(三)要提高自身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与水平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仅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主观条件的制约。从主体方面来说,真理的发现,受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范围和水平的制约,还有认识主体的物质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可见,发现真理是相当不易的,它不仅需要必备的客观条件,更需要认识个体的艰苦努力。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于发现和认识真理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更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博览群书,关注时事,并常于实践,不断去发现和掌握真理。

例如,针对上述的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真理“一和多”的关系,陷入了“真理多元论”唯心主义泥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既然真理是一元的,那么指导思想也是一元的,真理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的指导下大力繁荣思想文化,“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8]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下,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开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扬弃的原则,大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用之”。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要建立起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有效机制

毛泽东曾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9]所讲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实践标准,就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培养做实事、说实话、报实情的作风,创造能表达和采纳不同意见的氛围,建立起有效的上情下传和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能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监督机制,减少失误的概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通过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经验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十八大报告中体现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在艰难曲折地奋进中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真正掌握了总结这些规律的办法,即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与时俱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出的真理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反反复复,将会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要正确引导人们确立对真理的信仰

人们对信仰对象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程度,不仅与信仰对象本身的科学性有关,更与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时代性、传播主体的素养密切相关。一些人缺乏对真理的信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获得正确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又与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实效性密切相关,为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主体素质与水平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传播主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众传播者、教师和专家学者这三类,传播主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真理的接受程度,所以传播主体自身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从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传播渠道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生活出发,将理论进行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客观但不疏离、方法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和内容呈现,引领大众洞察世事时情,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2.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每一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都真实地揭示了信仰主体——人的需求与企盼,一种话语系统所建构的理论之所以被芸芸众生视为真理,奉为信仰对象,就是因为它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主体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性需求[10]。所以针对受众群体,要高度关注并认真研究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通过对受众有针对性的满足,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并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目前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努力使科学的理论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与受众产生共鸣。

3.拓宽真理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吸取知识,针对今天各种媒介的发展态势和创新形式,必须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讲座等,特别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技术传播真理,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保持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和及时性,从而引导人们对真理的信仰。

4.建立真理内容体系

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方面,首先,要着重对主流真理性信仰的引导,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受众群体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方面,那些与受众利益和社会最关心、最热点问题相关的真理要及时传播,而且传播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可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5.

[2]张学鹏.论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0).

[3]徐俊.当代中国社会信仰问题之反思——基于理性崇拜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8,(9).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5]张成诗.信仰与真理性信仰[J].理论探讨,2006,(4).

[6]赵凤平.论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

教育感悟:坚持真理真的重要吗 篇7

今天和儿子一起阅读《弟子规》,“谏不入,悦复谏”对我的印象很深。这是在告诉自己的正确的谏言需要时间的成长,但更需要接受者的成长。只要是我们没有看别人笑话的心去面对,就不会被人误解。但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是走在看似坚持“真理”的道路上,却死在错误的道路上,甚至是宁死不屈。这不叫坚持,而是叫不懂自然规律。不接受他人的长处是最大的短处,但这需要大胸怀的人,懂理解的人来完成,不然就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

面对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也有可能犯错,但我们犯错了却因为面子而不让孩子说话,甚至是说孩子的不懂而被成人强制驳回。这是不应该的,也即是说成人需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每一位人。其实,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在自己身上却很实现而已。

今天就想记录一下这句话:我们坚持真理,但请不要死在错误的道路上。

人生感悟真理 篇8

“砰!砰!砰!”一个匆匆而来的路人急切地敲打着一扇神秘的门。不久,门开了。

“你找谁?”门里的人问。

“我找真理。”路人答。“你找错了,我是谬误。”门里的人“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路人只好继续寻找。他过很多条河,翻过很多座山,可就是迟迟找不到真理。后来他想,真理和谬误既是一对冤家,那说不定谬误知道真理在哪儿。

于是他重新找到谬误,谬误却说:“我也正要找它呢。”说毕又关上了门。

路人不死心,转悠一圈儿后又继续敲开了谬误的门,可谬误留给他的却是一副冰冷的面孔。

就在路人近乎绝望地在谬误门口徘徊的时候,不断的敲门声吵醒了谬误的`邻居,随着“吱呀”的一声轻响,路人回头一看,天哪,这不正是真理吗?

“真理”与“真” 篇9

从《真理》的内容来看,一些文章与“真理”直接相关,比如“实用主义的真理概念”,“真理与效果”,“真理的制造”,“关于实在和真理,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等等,却没有论文的题目涉及“意义”和“行动”。可见“真理”是一个重要概念。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对“真理”也考虑得比较多,因此我要具体地问:把“真理”与“意义”结合在一起有没有问题?把“真理”与“行动”联系起来有没有问题?我想,其他人也可以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来思考,比如把“行动”与“意义”或“真理”,或者把“意义”与“真理”或“行动”相结合有没有什么问题。

从以上提到的几篇文章题目可以看出,关于真理的讨论与关于行动的讨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至少可以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读过《意义》的人也知道,文章选自戴维森的两本文集:《论行动与事件》,《对真理和解释的探索》,也就是说,行动与真理,在戴维斯本人编文集时,从内容上讲是分开来的。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外国人分开探讨的东西,难道我们就不能放在一起来讨论吗?尤其是字面上说,真理一般指客观事物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根据这样的理解,真理当然应该与行动有关系,因为客观事物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这样的认识当然会影响人的行动。这样来看,把真理与行动结合起来讨论就会是有道理的。甚至由此出发也许还会认为,国外把真理与行动分开来讨论是不对的。问题是,这样的看法不仅包含了我们的认识,还涉及到我们对外国人讨论的问题的理解。因此至少就要考虑,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有道理?对不对?

国外关于真理的讨论,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与意义联系在一起,比如《意义》中的文章《真理与意义》。但是把真理与意义放在一起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顾名思义,意义,一般指句子的意义,词的意义,等等。既然真理是客观事物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即一种认识,它与意义似乎不应该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似乎也只能是非常间接的:比如,真理的表达是以词或句子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真理的表达是有意义的。但是外国人的讨论却不是这种意思。而且,若是把真理的讨论放在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意义上,显然降低甚至贬低了真理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实际上,国内确实有学者对这样的研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它脱离认识的发展,脱离人们发现和认识真理的能力和条件,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来看,真理似乎不应该与意义有什么关系。问题是,这样的思考同样涉及到对外国人讨论的问题的理解,因而也会有一个对不对的问题。

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我们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差异问题。我觉得,这里关于“真理”(truth)的考虑,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这些问题。简单地说,这是翻译问题。深入探讨,则是理解的问题。

在英文中,“truth”是“true”(真的)的名词形式,因此它的本意是“is true”(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或者应该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英文“true”这个词有些奇特。当它做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的时候,它的作用与其他形容词的作用不同。比如,“黄金”的“黄”修饰“金”,说明它具有“黄”这种性质,而“真金”的“真(的)”同样修饰“金”,却不说明它具有“真(的)”这种性质,而是说它具有它应该具有的性质。而当这个词做谓词的时候,它又与其他谓词不同。比如“是红的”、“是哲学家”等等可以适用于专名一类的东西(例如事物的名字),但是“是真的”却只能适用于句子似的东西。西方人,尤其是哲学家,从古到今,总是爱谈论这个问题。问题在于,一旦把它作为对象来谈论,依照语法的要求只能用它的名词形式。所以,这里就有了从形容词“true”到名词“truth”的转换,因此有了两种语词形式。在中文翻译中,“true”一般都译为“真的”,“is true”则译为“是真的”。这样的翻译是正确的,也不会造成理解的问题。但是当把它的名词形式翻译为“真理”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真理”这一概念中“理”的色彩太浓,味道太重,意思太强,因而会使人想到认识、道理、观念、思想等等,而不会想到“是真的”这种意思。而理解“truth”,最重要的是从这种名词形式本身,首先应该看到它所表达的是什么,它的本意是什么。因此我认为,“真理”这一译名是有严重问题的。我们应该放弃这一译名,而采用“真”。当然,关于真,人们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它的本意离不开“是真的”这种意思,因此没有“理”的意思。

如果从“真”出发,前面说的一些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真与意义无疑是有联系的,一个句子的意义怎样,是不是真的,当然是可以考虑的问题。而且真与句子的意义相关,也是自然而然的。同样,真与行动的关系不大,至少没有显然的直接的关系。大概正是因为这样,苏姗·哈克在《真理》的导论中关于真谈论了许多,也涉及到意义,但是对行动却没有什么提及。而戴维森在编自己的文集的时候把“行动”和“真”定为两个不同的题目。如果再仔细一些分析,戴维森的著名论文《真与意义》则直接把真与意义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他正是从真出发来探讨意义。此外,他把与真相关的文集命名为《对真与解释的探索》,“解释”的意思尽管非常宽泛,却与意义相关,因此真与意义的联系也是自然的。还有,前面提到的《真理》中的几篇文章题目,若是说“真与效果”,“真之制造”,“关于实在和真,还有什么话要说吗?”,难道不是更自然吗?因为,是真的与效果是不是相关,大概是需要考虑的;是真的乃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导致是真的,显然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实在的和真的是不是一回事,有没有什么关系,更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

这样的考虑也许有些表面化,甚至有些望文生义。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里的问题,让我们看一看《真理》中詹姆士的两段话:

“任何词典都会告诉你们,真理是我们某些概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合’,而虚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引文1)

“一个观念的‘真实性’不是它所固有的、静止的性质。真理是对观念而发生的。它所以成为真,是被许多事件造成的。”(引文2)

同时,也请允许我把其中相应的“truth”改译为“真”如下:

“任何词典都会告诉你们,真乃是我们某些概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合’,而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改引文1)

“一个观念的‘真’不是它所固有的、静止的性质。真对观念而发生。它变成真的,通过事件而成为真的。”(改引文2)

用不着详细分析和深入探讨这里的差异,直观上至少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真理”是概念的性质,“真”是概念的性质,哪一种说法会有问题呢?或者说,哪一种说法更容易理解呢?其二,对原文同一个“truth”,采用一个“真”来翻译好呢,还是采用“真实性”和“真理”两种不同的译法好呢?或者,“真实性”与“真理”的意思一样吗?

顺便说一下,在我国哲学译著中,truth的译法绝不只是这两种,还有:“真”、“真性”、“真理”、“真实性”、“真理性”、“真值”、“为真”、“真理概念”等等。《真理》采用了“真”、“真理”、“真理性”、“真实性”等几种译法,有一篇文章的题目还采用了“真”,即“信念、真和推理”。不论就某个局部是不是容易理解,如此之多不同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家关于“truth”的论述肯定是不利的。我不赞成这样做。我在翻译中一般只用“真”,比如奎因的《真之追求》。

上一篇:有趣的扑克牌作文200字下一篇:化隆县人民医院科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