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2024-09-12

人生感悟(共12篇)

人生感悟 篇1

看过许多关于“幸福”的定义,但都太具体,缺乏抽象和准确的概括。有一个“范伟”版的“幸福”:“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茅房里仅剩的一个蹲坑被你占了,那你就比我幸福。”再看看网上,幸福的定义五花八门,最后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多年前,我看到一句话: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但却对幸福的概括极其准确。

冯小刚的作品《非诚勿扰》中的空姐梁笑笑为什么痛不欲生,原因在于她心有所挂。后来她转身找到自己的幸福,原因在于她舍弃了心中所有的烦恼和牵挂。

前几年,有则小品文传播甚广:一位国王拥有无上的权威,广阔的疆土,巨大的财富,还有美丽的嫔妃,但他总是感到自己不幸福。国王发现,一个衣着褴褛、饥一顿饱一顿的乞丐却总是开开心心的。国王去向乞丐讨教幸福的办法,此时乞丐正在晒太阳,国王把阳光挡住了,乞丐说:“尊敬的国王,请别挡住我的阳光。”

乞丐能幸福就在于他的无欲无纷扰。国王不幸福,在于他心有欲望。

为什么同样情境,有的人幸福,有的人感到痛苦?如果你能理解和接受各种人生境遇,排除心中纷扰,幸福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人生感悟 篇2

1、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魔鬼,学会控制他。

魔鬼可能是贪欲,可能是绝望,也可能是戾气。但无论如何,去控制他,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都在试图控制他内心的魔鬼。

2、感恩和忏悔。

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固有不同,但在感恩和忏悔上没有什么大的不一样。晚上睡觉前,想想帮助过你的人,也想想你做的不对的事情,譬如一个瓶子,要学会把脏水倒出去,把干净水引进来。

3、你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亏欠你,因为一切都是你种的果。

把命运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心思。为此努力,拼搏,不舍昼夜。

4、需做白日梦。

你要清楚地知道你到底是谁,要去哪里。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你能清楚地意识到,或者梦想去到达彼岸,有时候,人生境遇就是如此,轻而易举滴到达你的彼岸。

5、永远不要后悔。

我们无法选择回去的路程。但是要清晰地面对已经造成的挑战。努力去调整,并相信自己会成功。无论你深处绝境,还是罹患重疾,你对过去无能为力,但在当下,你的未来并不那么渺茫,只要你努力,坚信自己,人生往往柳暗花明。

6、爱众人。

尤其爱你的家人。他们与你日夜生活在一起,而你给他们的关爱,甚至少于他人。微妙地表达你的心意,你将播种出最让他们无法忘怀的感动。(名人名言 )一个家庭的和睦,正昭示着没有什么痛苦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你们。

7、微笑。

还有什么比微笑更美好的事情吗?拈花微笑,眉宇间自然焕发力量。它既可以波及自己,也可以感染他人。在你最痛苦的时候,在你压力最大的时候,在你失眠的时候,在你受尽了委屈的时候,微笑。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是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

8、换作那人的位置。

教师的人生感悟 篇3

教师是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他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他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火焰和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教师是一壶老酒,甘醇而透着清香,留下几分辛辣、几分绵厚。饱经风霜雨雪的洗礼,经受人间的酸甜苦辣,尝试人情的喜怒哀乐,尽显沉着冷静;面对一张张顽皮的笑脸和求知若渴的心灵,他们有严厉的批评,有耐心的说服,有真诚的关爱,真真切切地播撒温馨的情怀,释放多彩的人生。教师是普通人群中的智者,豁达、开朗、活泼,透出浓浓的书香味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期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一壶甘醇的老酒,是醉是醒,是辣是香,留给社会、学生、家长品评。

教师是一本日历,真实地记录着教师不平凡的人生,翻开每一页都是崭新靓丽的,留下很多精彩,也留下许多缺憾。教师的工作看上去好像是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做着重复的劳动,然而面对每一天、每节课都是新的开始,都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更新,是多样化的智慧创新。在教师的一生中你根本找不到重复的一节课,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师总会采用全新的教育策略、灵活的教学智慧。教师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知识、方法、策略、智慧的不断更新中成长,在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中成就着自己遗憾的教育人生。

教师是一杯绿茶,清淡中散发着幽香,留下一生清苦,平静无痕。面对现实的不公正待遇和社会的神圣化期待,教师会从容处之,从没雍容华贵起来,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他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教师就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平凡而清苦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始终追求着完美,追求着教师的高定位,但又无法实现完美。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人追求神化了的教师境界中,度过了自己残缺而不完美的戏剧性的艺术人生。

教师,就是这样,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经清贫痴心不改。留下一路艰辛,撒下朗朗读书声,肩负着人间的希望,书写着精彩而缺憾的教育人生。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微笑和严厉同样重要,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温和,更可爱。严厉的教师令学生敬畏,微笑的教师令学生喜爱,善于在严厉中不时渗透会意的微笑的教师,则令学生敬爱。教师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与进步。坏习惯一定要改,好习惯如果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终究有一天也会归入坏习惯的行列,因为“不变”本身未必就是好习惯。教师的思想:你想成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吗?赶快去读书,赶快去研究,赶快去反思,赶快去提炼,赶快去合作,赶快去破除对权威的迷信,赶快去找回梦想和理想、信念和信心,赶快去成为你自己!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许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蕴涵着教师的信誓和教师的激情。教师的信念中还包含着责任与使命、爱心与真情、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教师的信念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和学生发展观。

“教师人生”要求教师不再把教育仅仅当做一门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教师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

教师这一职业是光荣的,教师是国家栋梁的工程师。

摄影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篇4

1、要有敢于求异的精神

中学生时期的我们,拥有十分活跃的思维,我们对世界充满了未知与好奇。对于新鲜的事物,我们总是乐于接受, 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无疑为我们学习新鲜的知识,包括摄影技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摄影学习当中, 我们总是积极探索,乐于思考。而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探索与思考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从中找到摄影之外的乐趣,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获得进步的喜悦与成就感。同时,我们也能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当中,保持对摄影的探索与创造。 而学校开展的一次又一次的主题摄影活动,让我的到了很大的锻炼,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让我懂得,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特别爱好摄影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敢于求异的精神。在进行主题摄影时,要敢于开动脑筋,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拍摄,避免让自己的摄影作品与其他人的摄影作品相似或雷同。同时,还要具备不拍失败的精神,一次不成就两次,十次不成就拍百次。多尝试不同的拍摄素材,以锻炼自己的拍摄技巧,提高拍摄水平。例如,在学校举行的“父亲” 这一主题摄影活动中,我发挥想象,运用特写以及对比的拍摄手法,将自己的手与父亲的手进行对比拍摄,通过摄影展现出父亲的双手粗糙而宽大,我的手细腻、小巧,通过对比表达出父亲的勤劳,展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以及父亲的责任。通过这一拍摄,让我成功的避免了与其他学生相似的情况,并在众多的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而这次摄影作品的成功,让我的创作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让我明白的拍摄敢于求异的重要性,我想人生也应如此。

2、要懂得赏析美

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能力,直接影响着他对美的创造力。 为了提高摄影创造能力,我观看了许多优秀摄影大师的著名摄影作品,并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了解到摄影大师的摄影作品可贵之处。同时,我也被这些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吸引, 并不断激励自己要想他们学习,通过模仿他们的拍摄手法, 来促进自身拍摄水平的提高,努力向优秀的摄影大师靠近。 优秀摄影作品的造型、布光及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加深我对摄影作品的认识,而在借鉴中提高了我对美的感受力。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我懂得了如何欣赏美,并积极寻找拍摄的素材,记录美丽动人的瞬间。通过摄影,我懂得了欣赏美。而对美的欣赏,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拍摄水平。

3、观察要敏锐

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通过精湛的摄影创作,呈现出他们的美。 同时,观察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摄影学习课程当中,有一节课的主题是光影的拍摄,为了准确掌握曝光的相关影响因素,我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多次拍摄,并在课余时间进行了多次的拍摄练习。例如,在晴朗的上午九点钟,顺光拍摄人物近景;下午一点钟左右的强光下,顶光拍摄学校的泳池全景;而在多云的下午四点钟左右, 进行侧光远景拍摄练习。在以上多种情境下,我进行了反复的拍摄练习,终于掌握自然光摄影曝光的知识,并逐渐在实践中学会了灵活使用。现在,我可以对这些知识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灵活的拍摄运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境进行创作。摄影教会了我对比对比不同拍摄情景下的作品,并观察同一事物在不同光位下的拍摄效果,并从中发现细微的差别。通过对比,我发现了顺光与逆光的情境下,景色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光位的重要性,对广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迫不及待地对不同的拍摄角度与拍摄方式进行实践,并走出校园,进行广泛的拍摄练习。通过以上练习,我发现了以前生活中从未发现的美,看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或从未注意过的美。学习的知识越多,我就越渴望进行摄影创作,渴望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拍摄当中。摄影锻炼了我敏锐的观察力,而敏锐的观察力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摄影体验。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我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而摄影, 正是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小结:

综上所述,摄影是一门独特艺术,它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摄影带给我的,不只是技术书评的特高,更是心灵的洗涤与境界的提升。

摘要:摄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摄影作品的好坏与拍摄者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观察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摄影师进行优秀的摄影创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笔者根据自身的摄影经历与摄影经验,对摄影带给我的人生的感悟进行阐述。

人生感悟:感叹人生 篇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没有了往日的热情,没有了往日的气质,也没有了往日那咯咯笑个不停的欢颜笑语。

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锅碗瓢盆已不在能奏出心动的乐章,有的只是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的机械和麻木。

总觉得,心如那深秋的落叶,枯黄无生机,随风飘荡,却不知该飘向何方?

以前喜欢的许多故事都已被记忆一点点的抹去,却抹不去故事中主人翁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感。还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当年自己曾南腔北调高歌一曲的那种情怀。那情景,那滋味,都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让思绪放飞,找寻那记忆深处的人生故事,是那刻骨铭心的八年,伤感的岁月,让人怎能不心痛。

总是在不经意间会想起:想起自己曾经付出的代价,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苦不堪言,一种什么样的疯狂岁月,我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艰难的熬到今天的,内心的折磨是何等的无法言状。

记忆如那滚滚的河流,流入心田,模糊而又清晰,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哭泣无奈,曾经的坚强不息,曾经的忍辱负重,都已经淡淡远去了,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想忘却是怎么也挥之不去!

自问多情的女人呀!你为何总是这样的感伤?(人生感悟 )感伤那逝去的年华,还是感伤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亦或是感伤那尘世间的情断天涯?

伤情的相思总会让人难忘,多情的话语总会让人心伤,古往今来,写不尽的是男女情缘,道不尽的是爱情,写不尽的是友情,爱不尽的是感情,恨不尽的是无情,伤不尽的是多情!

我为谁而生?我为谁而活?谁又能理解我?人生的路走的稀里糊涂乱七八糟。

渴望爱的温情……

自古:多情总被无情伤,多情的女人情自伤!

乌龙茶之人生感悟 篇6

忽一日,浪迹到福州。访过三坊七巷,被众多之名人故居。弄得口干舌燥。遂进茶庄买茶,顺便讨口茶喝。福州的大街上。多有各种茶庄;茶庄的格局,也甚为高雅,怀疑其风格来自台湾,不在话下。茶庄卖的茶叶,自是乌龙茶为主,四壁琳琅满目,都是精美的茶罐,或庞大锃亮,或小巧可爱;茶庄的妙处,不止是环境高雅,厅堂中间,必有品茶台。品茶台上,自是功夫茶的全套家什,多有树根竹子雕成的,甚有古趣。买茶的规矩,总是先品后买;万一钱包羞涩,借口说女朋友不让买,店家也不强求;就我所见,福建人做生意,态度之好,待客之热情,无出茶庄之右。

我去的茶庄,算是个小茶庄;店内仅老板娘一人应酬,门外站一个男人,游手而立,似是其男人。老板娘年纪不大不小,瘦而颇有风韵,做生意也十分热络,用单田芳的语汇说,乃是不亲假亲。不近假近。老板娘象煞算命先生,先套我的来历,看看是否是大买主。吾乃老实之人,于是自报家门,称是浙江萧山的养猪专业户;卖了几头好猪,竟不肯安份守己,要喝这昂贵的乌龙茶。老板娘听罢一头雾水。吃不准之极。于是循循善诱,先泡了一壶最低等的铁观音。

乌龙茶到了福建,自以铁观音最为普遍。台湾的高山乌龙,多在上海一带。哄小资们的樱桃之口。所以相比之下,铁观音浑厚,性烈,香浓而入口涩。老板娘虽然对我以猪农待之,心目之中,还是希望我倾数头猪之力。买几斤上好的茶叶的。所以四十元一斤的茶叶,命我浅尝辄止;立即换上八十元一斤的。后者自然茶梗少了许多,入口香气既浓,涩中少了很多苦昧。老板娘见我摇头晃脑,虽一介猪农,却也有三分风雅,信心倍增,旋即换成一百三十元的中档茶叶;如此不断更换,一直喝到二千四百元之数。期间不断打量猪农,观察入微,看其是否有钱包羞涩。手脚发抖之状。

平生第一次,这样以比较文学的方法,喝乌龙茶。虽然是按价格高低,往上喝过去。以阿堵之物作为尺码,俗不可耐;品出来的,却是乌龙茶的风雅和妙处。像煞了这人生,风雅和高妙,经常要以阿堵物的多少来衡量。阿堵物大把,虽然俗如公猪,手把美女,作波罗的海之游,无论如何,有三分风雅;吾猪农虽然高雅,年景不好,猪肉卖得比豆腐还便宜,自然天天还是得去喂猪,即使于猪圈中梦笔生花,文章好得比东坡肉还要诱人,美女还是不肯屈尊到猪圈之中,红袖添臭。此乃题外之话,表过不提。

乌龙茶按品级不同,从低往高,一路喝过去,乃是真正品出乌龙茶味道的不二法门。我虽然于乌龙茶,只是略窥门径,但是喝到八百元时,还是能够感觉,茶入口,舌头上开始有一种滑的感觉;滑而爽,这个爽字,自八百元始。但是八百元之铁观音,仍是春茶,涩感依然强烈。一千六百元之数,涩味才若隐若现。二千元以上,茶色中已全无黄褐之色,乃清朗透明,玲珑透剔的白磁杯中看去,煞是可爱。入口更滑,滑中有清;香味虽不浓烈,却纯净悠远。这种时候,即便俗如猪农,也必定大彻大悟,先掏钱包,再谈人生。

但凡猪农,长期浸淫于猪圈,多少有点猪脾气。如此在福州喝过乌龙茶,不禁大为郁闷;郁闷之一,西子湖畔,也不知喝了多少壶乌龙茶;如今回头一看,全是牛饮;郁闷之二,乌龙茶以价格为尺度;唯这价格,全在老板娘手中。天下老板娘,各有风韵不同,想来难看的老板娘,价格多少公道些;万一有个仙女,临时被贬作老板娘,也来卖这乌龙茶叶,价格昂贵自不必说,甚至于一斤茶叶,便要抵我一圈肥猪,岂不糟糕?猪脾气上来,驱车直奔乌龙茶的姥姥家,名日安溪。好在安溪离福州也不甚远,于安溪茶肆,暴喝了数度乌龙茶,于心稍安。此乃后话,也表过不提。

人生感悟 篇7

一、高加林—新时期的新人形象

(一) 高加林性格的复杂性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 又像于连·索黑尔, 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

高加林一面是强者, 性子硬, 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在教师职务被替回乡当了农民之后, 精神上承受着无比的压抑和痛苦;当他看到劳动中的母亲满头白发时, 他感到羞愧和自责, 他要证明自己也是个具有优秀的农民品质的人, 开始同村里的人下地干活。在德顺爷爷和巧珍的帮助下, 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要求改变村子里落后且愚昧的面貌, 而且也大胆公开自己和巧珍的爱情, 以一种挑战的姿态, 冲击古朴农村残留着的陈旧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 他又是个弱者, 自卑心强。他在乡村人面前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而在城里人面前却又有一种心理上的压抑。当理想得到初步的实现时, 他的自信心空前高涨, 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当现实阻碍了理想的实现时, 又一下子变得灰溜溜的。自信自卑彼此相互起着作用, 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的悲剧性的危机。

(二) 富于理想, 勇于进取的精神

在高加林身上,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理想、有追求并勇于进取的一个青年。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 也不愿意沿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以他的所作所为, 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平静、古朴的生活方式, 憧憬着一种更文明的生活。

(三) 突出的个性和才华

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 他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写文章、搞报道, 名震全城。他又是县直机关篮球队的主力, 身材出众, 球艺超群。有着如此的才华, 使得他在意识上超越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企图冲破落后的环境约束, 而时代的文明之风还只是刚刚微弱地波及到“交叉地带”, 这就导致其个性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协调, 悲剧也就产生了

二、高加林的命运悲剧及其原因

(一) 事业上的沉浮。

一是高考落榜。他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 进入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中, 但遗憾的是没考上。“对于高加林来说, 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 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他十几年拼命读书, 就是为了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 (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不愿成为农民, 而现实迫使他只能成为农民。二是民办教师被替。他想在教师岗位上好好工作, 争取转正, 并继续学习, 钻研文学。但是, 大队书记为了他的儿子避免当农民的命运, 利用职权把他的教师职务撤了, “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三是通讯干事被告发。随着叔叔的复员, 高加林成为县委通讯干事。正当他幻想着事业和爱情的双收获时, 张克南的母亲把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上报, 他再次被退回到农村。

(二) 爱情上的波折。

在爱情上, 高加林向往现代文明, 追求自由恋爱。他经历了两次爱情, 不论是进城前同巧珍的恋爱, 还是进城后与亚萍的爱情, 虽然都曾有着真挚的爱, 但是殊途同归, 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造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三) 悲剧的原因。

1. 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高加林是处在转折期的农村和城市地带的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难以有所作为, 得失荣辱, 似在反掌之间。假如高明楼、马占胜是有党性的人, 假如社会的肌体是健康的, 能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像高加林这样的人物, 必定会做出一番贡献, 但现实毕竟不能假设。改革之初各种体制还不尽完善, 社会没有把知识青年放在公正的天平上去衡量, 没有给农村青年提供走入社会的平等机会, 造成了这一代人的悲剧。

其次, 社会的转折期给传统观念以强烈的冲突也是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你们有你们的活法, 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 就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刨挖一生。”高加林在保守、传统、愚昧的农村里, 被看成是异类, 他的观念、他的理想和追求得不到乡亲们的理解和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 仅凭高加林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的, 因而他感到了失望, 认为家乡不是他久留之地, 不是他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

2. 高加林的性格因素。

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高加林的悲剧不能仅归咎于社会原因, 他本人同样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黑格尔说:“人是靠头脑, 也就是靠思想站着的。”

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在他与刘巧珍断绝恋爱关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知道, 如果和刘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他就只能呆在农村, 一辈子当农民;而黄亚萍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 为他个人的发展搭起一座桥梁。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 人生的意义被他曲解了。他将自己坚定执着的追求仅理解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似乎只有把自己农民的身份变换成记者、作家等, 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高加林从来没有考虑过进城的目的, 他所作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这表现出一种盲目性,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也呈现出一种迷茫性。

高加林性格中的个人主义因素, 也影响着他的奋斗。“他是个农民的儿子, 从没鄙视过农民, 但又从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却又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生产力, 不满农村闭塞的愚昧的面貌, 但缺乏改变它的信心。他不愿无所作为地活着, 却又未能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 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中, 有时会不顾牺牲他人, 最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迷失了方向, 丧失了自我, 从而走向了失败。

《人生》中高加林在事业和爱情的双层失落中咀嚼着苍凉的人生, 给我们心灵以强烈的冲击。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愿那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青年朋友们能从高加林身上受到启发, 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让人生的理想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摘要: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 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 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 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人生就是人生 篇8

喜欢品茶的人会说, 人生就像一杯凉茶, 淡淡的苦意却让人倍感惬意。但无论是龙井和铁观音这样的极品好茶, 还是茉莉和菊花这样的普通茶水, 都是会被喝尽的。所以他们从来不羡慕辉煌耀眼的人生, 他们只想品好属于自己的一杯茶, 无论这茶是好是坏。

喜欢咖啡的人会说, 人生就像一杯咖啡, 无论是“爱尔兰”还是“雀巢”, 都难以让人吞下, 即便是钟爱咖啡的他们。因此, 他们喜欢把糖加入咖啡, 浓浓的一杯咖啡, 尝尽苦和甜。所以, 他们不在乎自己杯中咖啡的品种, 他们要品的, 只是快乐的味道----是痛苦中的快乐。

喜欢冒险的人会说, 人生就是在冒险, 前方的路有多长, 你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你也不知道。命运之神总会出其不意的安排一场令你惊讶的事, 或令你悲伤, 或令你惊喜。所以, 迈上人生这条冒险之路时, 请带上勇气、信念、毅力这三样工具。

多愁善感的人会说, 人生就像打翻的五味杂瓶, 让农民尝尽了辛酸, 让小资尝尽了甜蜜, 让工人尝尽了劳苦, 让多愁善感的他们, 尝尽了辛辣。

静下心聆听贝多芬的《命运》, 会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 挑战极限, 创造奇迹, 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我不敢说人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 因为它毕竟只是属于贝多芬一个人的人生, 但我们可以感受这种人生带给我们的震撼, 汲取这种人生带给我们的启迪。

人生, 就是人生, 只要有人, 为生存而奋斗, 那就是人生。这样, 你就会发现, 人生, 虽只有简”的两个字, 其实并不简单!综

拓展语文课堂,感悟百态人生 篇9

一、汲取语言文化之精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内涵深刻。语文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大学科, 也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点课程。虽然语文课程中的内容都是以不同文字组合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但若仔细观察体会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语文教学的创新重在“尝试、突破”。创新是一个理论实践并行的过程, 仅有创新思想而不付诸实践教学也是不够的。纵观初中语文教材里编排的文章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很多中国古老传统的文化, 以此为重点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引, 既可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 又能体会到言语之中融合的生活道理。如苏教版《生命生命》一文中, 作者以通俗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所见的情形, “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 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 令我肃然起敬!”面对如此真实的生活写照, 我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能仔细去阅读文字, 体会作者感叹生命时的那种情绪。除了感触之外, 我更加注重的是联系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对于生命的描述,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勤奋刻苦, 勇于拼搏”, 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对生命真理的最美诠释。

二、回归自然实践活动

大自然是一个美丽无边的大千世界, 鸟语花香、奇花异草、群山峻岭等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将初中义务教育原有的“教育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 这才是现代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实践里感悟百态人生更让学生难以忘怀。

初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 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人生道路才刚刚起航, 面对今后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将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观的培养, 这有助于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万象, 以促进其对于人生能进行全面而周密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配合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价值。如:苏教版八下《敬畏自然》一文的核心主张是“人不应该征服自然”, 而是要与自然友好相处, 重在“和谐”。为了能让学生明白这一生活道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懂得人类强行“征服”自然的后果。经过调查实践, 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树木砍伐、水质污染、废气排放”等诸多问题, 这些现象都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不做破坏大自然的事情。这些感触不仅说明了实践的教育价值, 更是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的内心流露。因而, 结合大自然的种种变化衬托社会环境实施语文教学, 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三、品鉴文学名著内涵

早期语文教学中对于名著的讲解仅仅注重于“品读”, 而未对名著内容进行“深思”。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加以品读并适当引导赏析定会获得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 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单从我国四大名著的内容题材上看, 它们各自都饱含了自己的文学特色, 其文化内容形式之多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 每部名著都是“读不完”的人生。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性地谈论一些名著作品, 把这些古代资源积极利用起来则会使语文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不知不觉中则会让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悟、体会。我在教学时就经常通过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中做人的原则。如教学中在指点学生“做人准则”时, 通过品谈《西游记》, 对师徒四人的性格深入分析:唐僧重守的原则, 面对无数的美色、金钱、名誉诱惑时能保持镇定;孙悟空灵活善变, 遇到各种困难险境时都能积极思考, 找出解决困难的方式;猪八戒懒却忠心, 尽管好吃懒做, 在师兄弟斩妖除魔中遇到困难时, 敢于担起“二徒弟”的责任;沙僧则是典型的任劳任怨, 身上永远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从正面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教育意义。

欣赏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篇10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这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

一、欣赏中感悟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让人的视野开阔了,美术欣赏能力也就增强了。

就初中生而言,生活体验较少,有意识记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意设计或根据教学需要即兴创编,为美术学习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画画不累,画画有意思,画画是一种很好“玩”的事,所谓“寓教于乐”

美术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体会或感悟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和感人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体验分析。学生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才能逐渐形成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记得有一堂难忘的《角色游戏》课,课前,我头戴自制的脸谱面具随着上课的铃声,摆出舞台上演员的造型,迈着台步“噔、噔、噔、噔”地走上台,模仿戏剧演员喊了一声“上……课……了……”,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接着又播放了几段精选的戏剧影视片断,同学们瞪着眼看着屏幕中的的表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模仿各种动作,“咿咿呀呀”地跟着唱起来……这时,你只需要让学生摆一摆他最想画的动作造型,做一做他们感兴趣的水袖、捋须、走碎步、甩发等动作,就可以让他们直接进入绘画的主题。在戏剧音乐声中,他们的作品很自然,也很有创意。

二、在感悟中成长

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老师的欣赏,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记得在“重复的魔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重复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宣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就是重复图形;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图案必定是重复图案;有的学生干脆对折一张纸,任意撕出一个图案,并猜一猜将纸打开还是不是一双。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重复图案。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重复图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共同成长。

三、欣赏是一种理解与沟通

教师在欣赏自己学生的同时,肯定也会教学生去欣赏别人。人与人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师生之间也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欣赏是一种美德,学会欣赏,它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诗意;学会欣赏,它会让你获得精神的享受;学会欣赏,它会使你的身心获得健康。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取得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俄国画家苏里科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时,放上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感受近卫军和他们亲属们的各种情感表现,设身处地地体验画面中近卫军的残酷的命运,产生审美同情,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教学也要与绘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欣赏并不神奇,学会欣赏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艺术水平。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花一草,一件工艺品,一个鱼缸……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每一个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书是欣赏,听音乐是欣赏,看电视节目是欣赏,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同样也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光是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那时远远不够的,让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激发美的行为才是最终的目的。

就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去聆听;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地去实践。欣赏,从学生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生感悟 篇11

开着越野,带上画板,时而一人去山里吸收地气,时而约上好友游湖作画,时而带上一帮学生远行写生,张谷旻说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喜欢游山玩水。

从小生活在画中

张谷旻是杭州人,从小生活在吴山脚下,吴山的沟壑曾是他和玩伴们捉迷藏的地方。“我喜欢山水,就像我喜欢这片湖山一样。”张谷旻似乎天生会画画,1961年出生的他从小就和哥哥一起涂鸦,“我哥哥也有画画天赋,可惜碰上‘文革’,中学毕业后插队下乡了,要是有机会,说不定他比我有成就。”

因为会画画,又写得一手好字,张谷旻从小到大没干过什么力气活。从小学到初中,学校的黑板报就是他的“承包地” 。“虽然年纪小,但写的都是国家大事,能在校黑板报上写写画画,还能收获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蛮有成就感。”

高中毕业后,张谷旻曾做过仓库记账、也曾做过财务核算。因为平时工作较为空闲,他报名读了杭州业余美校,师从正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读陆俨少研究生的卓鹤君老师。“那时候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自己的书法已经写得不错了,所以选了中国画。”因为从小沉浸在湖山烟雨中,他选择了山水专业,只是为了能够亲近自然。“我们那个时代学画和现在不一样,没有目的性,想法很朴素,压根儿没想以后要成为名家,就是喜欢山水、自然。”

和山林、云雾、流泉对话

1984年,23岁的张谷旻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当时恰逢新潮美术盛行,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画。但由于老师的影响和教学大纲的约束,张谷旻一方面积极投身现代美术运动中,另一方面,也在教室里安安静静、一丝不苟地临摹。坚持传统对他之后艺术道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八五新潮”(1985年前后,中国艺术家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一场思潮)后,中国画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张谷旻不愿去表现古人的意境,也不愿去重复今人的图式。从1987年开始,他转入西部题材的创作,为准备毕业作品第一次去了西北。两个月的写生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震撼,西部山川地貌的丰富与雄浑博大,与江南青山绿水的灵秀润泽形成了巨大反差。“置身于此,似乎看到了人与自然在质朴的生态环境下互相依恋,又互相排斥的严酷,幻想中的景象变得如此真切。”时隔多年,张谷旻回忆起来依然如临其境。

此后,他对西部的考察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多次西行写生,足迹遍及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如陕西、新疆、西藏、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其中3次到新疆,10次到四川,围绕西部主题的创作历时8年。张谷旻通过大量尝试,在作品中营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意境表现和绘画语言。“那时候,我追求一种厚重、沉稳、雄健的美,心中总是能与苍茫恢宏的西部景观产生强烈的共鸣,时时有表现它的冲动。也是因为年轻,受‘八五新潮’的影响,使命感挺强,希望自己的画作一鸣惊人,所以从题材内容到笔墨表现上均追求与众不同,要在作品中呈现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个时期的作品比后来画江南田园更有原创性,更加自我,跟当时的心境很吻合。”

张谷旻是典型的双子座,与其说性格善变,不如说是懂得变通。当西部题材画多了以后,他发现要突破很难,因为那片天地离自己的生活环境很远。而触手可及的江南庭院、山水田园、楼台村落更有亲切感。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开,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文明的兴盛,仿佛只有置身于山林田园之间,才能找到与自然的共鸣,回归到失却了的精神家园。1992年以后,张谷旻转向江南题材,画了许多水墨作品,注重生活感受,更注重笔墨表现。

1997年,张谷旻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研究生,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这些“帽子”,他看得很淡。让他开心的是教学中,可以经常带学生下乡写生。“那些青山碧水,荒郊幽径经画笔写出,总让人觉得身心舒畅,仿佛在和山林、云雾、流泉对话,这些极为平常的景致是我的理想心境,并希望观者也随我走进这情景之中。”

江南山水与我的内心更贴近

环球人物杂志:你的人生好像平平顺顺,没有特别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故事的人,能画出内涵丰富的作品吗?

张谷旻:北京有个作家,他擅长写报告文学,给很多画家都写了文章。他说就我的那篇难写,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我觉得画家不需要写小说,要故事干吗?可能大起大落会让人悟透很多事情,但我没有那些经历也一样在参悟人生。一座故城、一片湖山、一所名校,对我来说足矣。更何况读书远行是我的常态。其实平静的心态对画画的人来说尤其重要。画中境界的开拓提升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可能穷其一生仍觉不够。

环球人物杂志:从学画画到考上本科、研究生、博士,你的老师好像一直是卓鹤君。博采众家之长,让自己画画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难道不是更好?

张谷旻:我很感谢卓老,用陆俨少先生的话来说,他给我的“第一口奶很正”, 画画就是这样。你“第一口奶吃得正”,路子就正,你的审美、笔墨就会正。学院教育本是学术的交汇之地,集各家之长,何况在本科教学中,美院的诸多名师都指导过我。读硕、博时卓老师是我的学业导师,他教学很开明,会尊重和启发学生,他更像是我的长辈,学业、工作、生活都曾给予我提携和关照。我这个人很简单,不喜欢哗众取宠。我觉得这样从一而终就很好,真正做学问不能太折腾。

环球人物杂志:你曾表现西部题材那么多年,为什么还是回归到江南?

张谷旻: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欢也。” 表现题材内容虽然重要,但如何表现才是根本。江南山水与我的内心更贴近,笔墨表现也更挥洒自如。杭州从南宋到改革开放前800多年的历史中,城市的格局基本没动过,很安闲、很幽静。改革开放30多年,它变成现在这么一个膨胀拥挤的模样,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现在会有一种陌生感,好像这已经不是你曾经生活的城市。总有些回忆会时时牵引你,让你用笔墨记录残存的片段,慰藉那些逝去的过往。

环球人物杂志:你能否谈谈自己的风格追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谷旻:艺术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为风格而风格,应是水到渠成才比较好。对我而言,画画就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识见,我今后的路怎么走,没仔细规划过,是否能“修成正果”,成为“大家”,要看自己的“造化”。

所谓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我唯有保持一颗淡定、纯粹的心,一路慢慢品赏,参悟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写自家气韵,成独家之言。

编辑|王晶晶 美编|苑立荣 图编|傅聪

编审|张勉

人生感悟 篇12

书中李卫东老师的综合性学习《殷殷亲情》课堂实录我看了无数遍, 也被感动了无数次。被整堂课上所弥漫的震撼人心的真情所感动, 更被李老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所感动。这不是一节公开课, 也没有听课的老师, 然而课后, 李老师竟然一句不落地将全过程记了下来。我常想:有怎样阅历的人才能掌控这样的课堂, 满怀热情地投身教育!

之后又一次北京之行, 原本没有李卫东老师的课。但当我遇到李老师时, 他的谦和更加印证了他的朴实无华。我谈到他的《殷殷亲情》一课带给我的震撼时, 李老师微笑着说:“那是我上过的印象最深的一节课。”随即又说:“实在抱歉!我的那些东西一定浪费了你许多时间……”那一刻, 我忽然明白:李老师的成功源于他对语文教学的如醉如痴以及对人的平和、谦恭。

李老师以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去读书, 他说:“对于教育来讲, 对于语文教学来讲, 教师创新, 不可怕;教师守旧, 不可怕;教师没有文化底蕴, 可怕!教师, 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他还曾搜集靳家彦老师近20多年里所上过的每一节观摩课的录像及相关资料, 分门别类, 详加整理。他师从津门知名艺术家, 学习篆刻、书法、国画等。在家庭生活的压力下, 他以顽强的毅力奔波于家庭与事业之间。“天道酬勤也酬痴”, 李老师正是凭着这份痴迷换来了事业的成功。

上一篇:Ⅰ期处理下一篇:物流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