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精选11篇)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1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1结果
血液样本检验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抗凝剂配比、检验时间等均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2结论
根据检验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检验前质量控制、检验中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因此为了要让检验结果更加的准确、可靠,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2]。第一,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后方可上岗;第二,对检验报告单进行管理,控制血液分析设备的质量,提升血液采集样本的质量,对患者的检验单进行制作的时候[3],需要详细标注患者的病史、科室、性别、姓名、年龄等疾病资料,可以有效的对儿童和成人的白细胞检验结果进行参考区分。根据本文上述的探讨,我们知道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无法确保其准确性就会导致治疗受到影响,引起纠纷,医院的领导以及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对该种严重结果有深刻的认识。血液检验细胞的.质量控制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基础。首先应该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让专业的检验人员来进行检验,必须是有过岗前训练,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员。并且对检验单、样本、仪器等等相关设施进行检查调控,让其符合检验要求。其次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检验前,对试剂进行合理选择,确定抗凝剂比例,对分析仪器的使用以及检验的温度进行检查。血液内的血细胞计数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血细胞进行稀释是检验时候的一个步骤,需要控制好稀释的比例,抗凝剂的选择对于检验结果也会有影响,要根据检验仪器使用配套的试剂。最后要对分析后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检验后不代表检验工作就彻底完成了,需要根据接收检验患者的疾病病理还有细胞直方图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看是否需要接受显微镜检验,对患者的检验数据进行分析。
3结束语
此次研究中得知,患者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受到了采集部位、抗凝剂配比、样本放置时间、检验时间等细节的影响,我们要对这些检验细节进行管理和控制,对检验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质量控制,让患者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避免检验误差和失误,防止患者获得错误的诊断结果,耽误治疗。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2
注:t是低温放置2h和30min比较的结果,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1 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血液细胞的检验技术要求高, 它具有多学科联合的特征, 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血液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2]。为此, 血液细胞检查科室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专业的培训, 并进行考查, 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
1.2 血液细胞检验单应有足够的信息
每位患者的检查单必须标明有唯一的标志, 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采集标本的时间、病史、相关治疗措施等[3]。由于患者某些特征的差异会影响到评估标准的选取, 如儿童、成人需选取不同的白细胞参考值范围。
1.3 采集标本的质量控制
1.3.1 采血时间
人体内的生物活动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同样地, 血液中的相关指标也不停地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4], 因此, 采血时间最好统一, 以防波动给检测结果带来偏差。
注: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3.2 配制比例适当的抗凝剂
EDTA-K2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剂[5], 其比例配制相当重要, 笔者对比例不准的抗凝剂的检测结果与比例正常的检测结果做以比较, 得知血中的HGB、WBC、RBC、PLT的含量均有改变,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记录如表1。
1.4 放置的时间和温度
试验结果表明, 标本采集后放置的时间越长, 细胞形态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使各指标检测不准, 尤其对RDW的影响最大久置后检测结果与正常放置时的检测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温 (4~8℃) 也对各参数造成一定的影响, 结果与室温 (18~25℃) 下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记录如表2、3。
1.5 试剂和仪器的监测、校准
对于不同的仪器, 需要选择与之配套的试剂来检测[6]。仪器出厂时, 厂家都会提供特定的校准液, 检验人员要定期使用此校准液对仪器进行校准, 而后用质控液进行测定, 若测定值在允许范围之外, 则需再校准, 新校准系统的计算方法为:新校准系数=校准液给定值/实际校准液测定值×旧参数[7]。
2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用校准好的仪器进行测量时, 要核对所用试剂是否匹配, 仪器的运转有无差错。此外, 检测仪器所处环境的温度也相当重要, 一般最适温度为18~22℃[8]。最好对同一血样用2个仪器检测, 作对比检测, 有需要时可用手工检测方法与仪器检测作以比对。
3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对于得到的数据不要冒然下结论, 最好绘制细胞直方图, 根据图示再决定是否再做显微镜的检查。所有检测数据均应与临床结合进行分析, 不同的病情其血细胞不同的表现, 例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常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 RDW增大[9]。
综上所述, 影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众多, 要得到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就要牢牢把握细胞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控制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骏.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策[J].河北医学, 2008, 14 (2) :241~243.
[2]高佩增.加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质量控制的几种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5 (3) :216~217.
[3]朱伟, 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 (1) :1~2.
[4]沙薇, 郭伟娜, 于文波, 等.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11, 10 (23) :187~188.
[5]张仲远, 迟红梅.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4) :3212~3214.
[6]阴斌霞, 王香玲, 高宁, 等.临床血液细胞学分析的全程质量控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 (5) :78~79.
[7]方宗信, 李维华, 周虹, 等.血液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26 (6) :545~546.
[8]刘思忠, 刘文海, 苏忠英, 等.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7, 18 (2) :117~118.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3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 注意事项;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65-02
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技术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液分析实验结果的稳定可靠?数据准确,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液分析的因素,心须要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必须有一套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1 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首要因素
1.1 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在操作仪器前,要对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报警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仪器的维护?保养?使用方法等了如指掌?
1.2 严把质控关,注意病人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注意工作环境对仪器的干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2 标本的采集
高质量的标本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的第一步?为了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一定要注意血液细胞检验标本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采集?抗凝,标本的稀释和貯存?
2.1采血部位的选择 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两个部位,文献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标本?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 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9%),因此,除少数不易取得静脉血的(如新生儿?血液病及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原则上均应采取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
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易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易过长(<1 min)?
2.2 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种类繁多的抗凝剂中,EDTA 盐(EDTA-Na?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因此最适合于血常规检验?除了采血因素(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的影响外,血样的质量绝大多数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EDTA 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 1.5mg/ml?血液比例过高时,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 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重要影响?血液经 DETA 抗凝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与 EDTA的浓度有关,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相对增高达到 2.5mg/ml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胞体肿胀?分叶消失现象; 血小板亦出现肿胀?崩解及血小板碎片; 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因此,标本的抗凝在运用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其显得重要?
2.3 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在进行白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血液计数非常困难,无论是镜检还是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检验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实际应用时,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 (稀释比为 1:N),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 L(L=T×N/V)?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高,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的数量过少,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因此,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在用于仪器时,RBC?PLT 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10 000~1:30 000;WBC?HGB 的稀释倍数一般为 1:250 左右)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个重要基础?
2.4 标本的储存 前文提到,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在研究表明,用EDTA 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 5 min 内或 30 min 后,8 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能及时用仪器进行检测,须尽快推制血涂片,以便必要时用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复查?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 2℃~8℃的条件下存放24 h?
3 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3.1 血液分析仪计数的最适温度为18℃~22℃,温度过高?过低均对结果有影响?
3.2 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应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清洗和浓缩冲洗,避免半堵孔现象发生?
3.3 每日开机后,应先做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室内质量控制是质控的主要环节 它能够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性;室间质评可以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这是保证成批测定标本不会产生明显误差的重要部分?
3.4 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计数结果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显微镜复查?
3.5 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出现异常结果主动与临床联系?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数据,对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进行监督和管理,尤其应大力提高对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判断?表达及计算能力,要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刘健,梁玉霞. 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08) .
[2] 朱忠勇. 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2,(03) .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的血型要均相同,在这个前提下,将可能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作为实验的关键点。然后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血液细胞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对血液标本采集、凝集、存储检测等相关因素对血液检测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标本来说,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含量是不同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采集放置的时间的长短和标本处理的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等等都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结论:在医学临床的血液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不仅仅是血液标本稀释的原因,还有人为操作的因素存在,所以为了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应该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各个关节严格把关,病归纳和总结有效地检验方法,避免检验差错的出现。
关键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查是通过一些仪器的检测对血液细胞中一些成分、以及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的技术,最常用的是学常规检查,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的计数,共有10个项目,也称作血常规检查[1]。在临床医学上,血液细胞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确诊疾病、质量疾病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血液细胞检测的质量准确与否至关重要,为了取得准确的、可靠的血常规检测结果,防止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错诊以及漏诊,相关的检验部门和检验人员要充分、全面的考虑血常规检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解决和严格控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今年2月到6月这段时间自愿接受实验的志愿者50名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对象,这些志愿者在血型上是要一致的,但在年龄性别上是有差异的。其中男性为30位,女性为20位,年龄在1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2.6)。
1.2方法。参与这次的实验研究50位志愿者他们都是在了解实验性质的情况下资源参与的。首先要对这些志愿者配置抗凝血剂,即所有志愿者都将进行静脉血液的抽取采集血样。本次的实验研究者对这些血样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再将相同比例的血液样本进行打乱,分成50分进行检验。然后,在所有志愿者的静脉出采集血样,在获得血液样本后,对血液样本进行质量储存。在静脉采血后,研究人员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混匀,分成七十八份。将这些血液样本放在22度的环境中,半小时后将其中的十五份取出来进行检测,在三小时后取出十五份进行检测,最后在六小时后取出最后二十份血液标准,在对这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同一时间取出的样本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检验[2]。在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在进行对比后,分析血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血液抗凝、标本采集、存储、检验以及时间等因素对血液细胞质量检测的影响,并研究控制血液质量检测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的数据统计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归纳统计,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在资料比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2来检验,结果检验的数据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这次实验的对比发现,不同稀释比的血液样本所含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都是不相同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检验的质量准确性,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分析
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问题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全面的检验知识和专业素质,对于检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针对性能以及仪器的保养和维修都要了如指掌[3]。因为许多疾病是要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的,如果检验人员对仪器不熟练,很有可能会耽误病人的治疗;再有检验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要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来,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第二,就是血液样本的采集。在血常规检测中,采血部位的选择、标本的抗凝、标本的稀释以及标本的防止时间,都应该谨慎选择与操作。一般采血的部位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毛细血管末梢采血,因为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部位,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血液标本。同时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要避免人为因素引起血液的稀释或浓缩。用于血常规检测的血样必须使用抗凝剂抗凝处理[4]。由于血液是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的黏稠额悬液,所以在进行白细胞的检测计数,直接检测会有困难,所以就应该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计数。
第三,医院要将血液检查的质量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血液是人生命得以维续的基础,血常规检查就是医学临床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保证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更好的提高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质量,现代医院等医疗机构应以现代质量控制与管理理念为指导,构建完善的检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明确检验人员、检验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于忽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引起检验人员对检验值量的重视。同时还要完善对血液细胞检验工作内容标准操作体系与操作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和管理临床医学的血液检验工作人员,从而确保血液细胞检查的质量。
4讨论
分析本次临床医学实验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在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中有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血液检验结果缺少准确性,在血液细胞的检验过程中,需要注重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血液细胞检验工作流程的细致、优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检验工作质量的提高,为检验工作质量控制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在现代医院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中,医院应认识到检验工作流程对质量控制、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以本院血液细胞检验设备仪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并通过分析结论进行检验工作流程的优化,促进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综上所述,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血液细胞检测值量产生误差,而血常规检测又是开展临床治疗的关键,这就需要对血液细胞检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控制。为此,医院以及相关医疗机构需要形成统一的检验标准,以及形成整体的质量控制体系,注重检验前的血液标本制作和抗凝剂制作,以及对仪器的校准,同时对于检验人员专业素质要不定期的考察和培养,从而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的准确性,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沙薇,郭伟娜,于文波,安晶红.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2011,10:187
[2]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9:1378-1379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1:125-126
[4]杨秀芳.浅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14-115
宠物血液检验的临床重要作用 篇5
血液常规检验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手段,方便快捷,成本低,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用于贫血,炎症,病毒性感染,寄生虫感染,过敏以及应激等许多疾病的诊断参考,还可以监测疾病的发展,用于机体状态的评估和疾病预后的推断等。
血液生化检验
主要检测肝功、肾功、血糖、胆固醇、电解质、总蛋白、白蛋白、血钙、血氨、镁、铁、氯化物等,用于诊断肝病、肾病、糖尿病、电解质紊乱,了解体内营养状况,能够发现体内潜在病变,尤其针对老年性、慢性内科病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粪便检验
主要用于诊断犬细小病毒病,是否有胃肠道出血,是否有寄生虫虫卵,是否有肠道炎症,对于拉稀的犬猫(尤其犬)有鉴别诊断意义。
尿液检验
主要用于检验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对于有尿频,尿血,尿淋漓,尿混浊,或尿量突然增多或突然减少,或怀疑有糖尿病的犬猫应先作尿液检验。皮肤化验
主要通过刮取皮肤表层物质作显微镜检查,观察是否有皮肤疥螨,蠕形螨,真菌,细菌等。由于皮肤病外观症状都比较相似,故一般皮肤问题都建议先做皮肤化验作参考。
实验诊断在兽医临床中的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将人们饲养宠物,尤其是饲养犬、猫的热情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并使人们从单纯的喜欢犬、猫,把犬,猫当成玩物的行为,发展到培养起人们的爱心,建立起良好的人与动物关系的境地,人们把这些宠物也当成家庭中的一员。当这些宠物健康的时候,它们那种聪明、伶俐、乖巧、可爱的神态,常常使人忘记一天的疲劳,忘记那些困扰人们生活的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宠物也和人一样,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死亡,这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悲伤和思念。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宠物疾病,兽医临床中除了凭借医生的个人经验外,现在又常常会借助于实验诊断(又称化验诊断),如血、尿、便、皮肤的镜下检查和化学检验,再加上X光、B超等物理诊断方法,这样可使人们对动物疾病的认识更准确,治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实验诊断在动物诊治疾病中的主要作用有:
★ 为诊断疾病和鉴别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当发现动物口腔粘膜发白、活动无力、气喘,血液检查结果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这是贫血的重要特征;如果发现猫出现发烧、厌食、呕吐、腹泻时,检查血象发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则可以排除食物中毒而确诊为猫瘟。
★ 为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如一个确诊皮肤感染螨虫的犬,表现出搔痒、脱皮、脱毛及皮疹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体症逐渐消失,再经检查时,找不到螨虫了,则是治疗有效的依据。
★ 为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如已经确诊犬瘟的狗,发病开始白细胞减少非常明显,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经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则是疾病转重,预后较差的表现;如果经过治疗,症状消失,血液检查恢复正常,则是预后较好的表现。
★ 有的时候宠物的主人反应说以前养的小狗为了防病去打疫苗,结果却反到患病,以至于死亡。这是因为这条小狗在打疫苗时体内已经出现病变,但没有发作,表面是看不出来的,体温也正常,大小便也正常,这时打疫苗就往往会出现势得其反的作用,如果在打疫苗前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能就会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会让您的爱犬健康活泼。
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研究论文 篇6
方法:选取1月-12月在我院检查并接受治疗的贫血患者456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设为比对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贫血患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慢性感染、急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多种类型,观察456例贫血患者以及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的MCHC、MCH、RDW、MCV,比较两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慢性感染患者的MCH、MCV与比对组患者的MCH、MCV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比对组患者相比,在MCH、RDW、MCV、MCHC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血液检测,密切观察和分析各项检测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贫血患者发病原因的准确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检验分析;意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以及血红蛋白浓度在多种不同原因的作用下,各项参考值均比健康人的正常值偏低,这种临床症状即为贫血。
在临床中,目前对贫血患者的诊断和鉴别,主要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血液检测在贫血患者中诊断意义,我院选取201月-月的贫血患者45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进行血常规检测,通过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年12月,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456例,设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6岁,最大年龄的患者62岁,平均年龄为(32.59±4.28)岁;49例患者为溶血性贫血,17例为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19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3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58例为慢性感染患者,66例为缺铁性贫血患者,81例为地中海贫血,123例急性失血性贫血。
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30例,设为比对组,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109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8岁,年龄最大的患者59岁,平均年龄为(35.54±3.6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456例贫血患者和比对组230例健康志愿者,均抽取肘静脉血2ml进行检测,将所抽取血样放入EDTA-K2抗凝管中,充分混匀,注意动作要尽可能放轻,采用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对所取得的血液标本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检测过程中所用的检测试剂均要与计数仪相配套。
认真检测每一血液标本的MCH、MCV、RDW、MCHC,并做好详细记录。
将观察组各种类型的贫血患者,分别与比对组的健康志愿者的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对细胞学参数与贫血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1.3 统计学处理
SPSS17.0统计学软件;t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456例贫血患者和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采取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对肘静脉血进行计数,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
比对组的230例健康志愿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2.87±2.13)、(88.32±4.48)fl、(29.39±2.21)pg和(336.57±19.83)g/l。
58例慢性感染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4.28±2.22)、(69.51±6.19)fl、(25.58±1.92)pg和(331.42±20.08)g/l,与比对组志愿者相比,MCH和MCV均明显偏低,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49例溶血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21.87±5.83)、(104.45±7.15)fl、(29.74±3.26)pg和(329.08±19.42)g/l。
17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6.56±3.24)、(85.71±5.69)fl、(28.83±2.57)pg和(328.36±17.24)g/l;1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9.38±4.22)、(113.69±7.31)fl、(40.81±6.99)pg和(343.04±12.76)g/l;4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1.97±3.03)、(88.28±5.92)fl、(29.78±2.62)pg和(340.37±21.23)g/l。
6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9.08±4.92)、(62.52±8.68)fl、(19.83±5.47)pg和(275.41±36.79)g/l;81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20.22±6.79)、(63.68±8.52)fl、(20.13±3.97)pg和(279.87±22.33)g/l。
123例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的RDW、MCV、MCH和MCHC依次为(12.92±1.08)、(86.91±4.09)fl、(29.18±2.31)pg和(338.48±17.12)g/l;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比对组患者相比,在MCH、RDW、MCV、MCHC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贫血是一种症状,贫血的患病率都居于血液系统疾病的首位,远远超过白细胞疾病,贫血不是具体的疾病,各种疾病都可伴有贫血,许多原因不同的贫血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特征,可归纳为若干综合病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十分复杂。
临床诊断贫血需依靠血液检查。
血细胞分类计数不仅能明确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根据红细胞参数还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引起贫血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MCHC降低而RDW 升高,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患者外周血象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且较多出现大小不均一的红细胞,其主要原因在于缺铁引起的小红细胞与正常体积红细胞同时存在。
地中海贫血患者同样表现为MCV、MCH、MCHC 降低同时RDW 升高,因此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需依靠其他特异性检验进行鉴别。
慢性感染患者MCV、MCH 降低而MCHC、RDW 升高,是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但血红蛋白合成不受影响。
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通过MCV、MCH、MCHC及RDW 诊断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异性较高,其次为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
然而特异性较低的是慢性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影响因素众多,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学参数MCV、MCH、MCHC与RDW 的改变与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一致,通过这四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贫血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异性检查项目,分析贫血原因,给患者治疗提供有及时、可靠的信息。
由此可见,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 为临床寻找贫血病因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通过血液检测,密切观察和分析各项检测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贫血患者发病原因的准确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丁勇敏,周午琼.五项生化指标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10(4):494-495.
[2] 张 洁.32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08-109.
[3] 蔡稔,梁昕,潘丽珍,等.血液学指标在育龄人群地贫筛查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1(2):129-132.
[4] 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6(20):3806-3808.
[5] 童向民,王剑超,金洁,等.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血液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3):151-152.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45例行健康体检的同种血型志愿者血标本, 志愿者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32.5±8.3) 岁。
1.2 血液检验方法
以静脉采血方法, 采集45例志愿者血标本, 使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分别按照EDTA浓度 (与血液比) 为1.5mg/ml和2.5mg/ml对血标本进行抗凝处理, 将EDTA浓度相同的血标本混合均匀, 等分为45份, 上机检验;以同样的采血方法, 采集志愿者静脉血45份, 将45份血标本混合均匀后等分为45份, 所有标本均放置于室温22℃的房中存储, 45份样本以15份为一批, 分别在室温放置30min、3h和6h后上机检验, 详细记录检验结果。使用深圳迈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迈瑞BC-518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及配套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血液中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蛋白 (HGB) 及血小板 (PLB)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检验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比例配比抗凝剂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与抗凝剂配置比例正常 (EDTA浓度为1.5mg/ml) 的血标本相比, 抗凝剂配置比例不准 (EDTA浓度为2.5mg/ml) 的血标本中RBC、WBC、HGB及PLT检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变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2 室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相同温度下血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 血细胞形态变化更明显, 室温下放置30min、3h、6h的血标本RDW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多种因素可影响到检验结果, 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3], 从本次研究来看, 抗凝剂配置比例对于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抗凝剂配置比例不合理可导致血液细胞检验中RBC、WBC、HGB及PLT检验结果发生改变, 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 血液检验中应严格控制好抗凝剂配置比例, 以免由于稀释倍数过低造成细胞产生重合缺损或稀释倍数过大减少血液中细胞的数量, 进而影响到血液细胞标本的检验质量[2]。同时血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在同等温度下 (室温) 随着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 RDW可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在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应严格控制检验时间, 血液细胞检验应在采血后30min内完成,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注:与血标本放置30min对比, *P<0.05。
此外, 从以往的临床实践来看, 血标本采血时间、放置温度、试剂和仪器的监测、校准等也均会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造成影响[4,5], 由于1d内人体的内部活动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采血时间的不同会造成血液检验结果的不同, 因此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应统一采血时间, 一般于清晨空腹采血;低温环境下存储的血标本检验结果与室温下也有所不同, 血细胞检验所用试剂与仪器标准不符合、仪器未校准等也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在临床血液细胞检验中, 应严格控制好血液细胞检验前、检验过程中及检验后各个环节, 严格规范操作,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珍.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725-726.
[2]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 :125-126.
[3]曹建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12) :2394.
[4]匡祖国.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外医疗, 2012, 31 (9) :29-30.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8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9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1.了解胚胎期及出生后的造血器官及造血基本概况。
2.熟悉造血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主要的造血细胞因子及其主要调控作用。3.掌握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概念。4.掌握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概念;5.掌握血细胞的分类、各系血细胞发育过程及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第四、五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及临床应用与评价
1.掌握各系统各阶段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2.掌握血象检验的方法及内容。
3.骨髓象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内容及注意事项;大致正常骨髓象特点。
4.熟悉骨髓象分析(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的临床意义;血细胞数量和形 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5.熟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结果分析和主要临床意义;掌握急淋、急 单、急粒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第三篇 红细胞检验
第六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1.熟悉红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重点掌握红细胞膜蛋白的组 成、结构与功能;熟悉影响红细胞膜稳定的因素。
2.熟悉红细胞血红蛋白组成。
3.掌握红细胞糖代谢的主要途径、酶及其缺陷;熟悉红细胞铁代谢的主要过程及 代谢异常、红细胞核苷酸代谢主要过程及代谢异常。
4.掌握无效造血概念;了解红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基础理论。第七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熟悉有关红细胞疾病检验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检验方法的主要临床意 义。
1.有关铁指标的检验 血清铁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血 清转铁蛋白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
2.叶酸和维生素 B 12的检验 血清维生素 B 12测定、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血 清维生素 B 12吸收试验、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
3.溶血的检验 红细胞寿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4.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酸 化甘油溶血试验、高渗冷溶血试验、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
5.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葡 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6.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 红细胞包涵体试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抗碱血红蛋白 质检测、HbF 酸洗脱法检测、血红蛋白基因 PCR 技术检测。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验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蛇毒 因子溶血试验。
8.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素试验、冷热溶血试验。第八章 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1.掌握贫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熟悉贫血分类及贫血诊断过程。
2.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 征及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再生障碍危象的概念、主要发病机制及检验 特点;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主要发病机制及检验特点。
3.铁代谢障碍性贫血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的概念、主要发病机制及检验特点。
4.巨幼细胞贫血 掌握巨幼细胞贫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 断及鉴别诊断。
5.溶血性贫血
1掌握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步骤。
2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熟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定义、发病机制 及临床特点、检验与诊断。
3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 掌握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的定义、遗传方式、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检验与诊断。
4血红蛋白病 熟悉血红蛋白 E 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不稳定血红蛋白病主要
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检验与诊断。掌握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定义、主要发病机 制、临床特点、检验与诊断。
5掌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定义、主要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检验与诊 断。
6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掌握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主要发病机 制、临床特点与诊断。熟悉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临床与诊断特点
7.继发性贫血 熟悉各种慢性系统性疾病贫血的发病原因和检验要点;掌 握 骨髓病性贫血概念。
8.其他红细胞疾病 熟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检验及诊断要点。第四篇 白细胞检验
第九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1.粒细胞 熟悉粒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粒细胞的功能;重点掌握 粒细 胞的动力学。
2.淋巴细胞-浆细胞 了解淋巴细胞-浆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动力学。
3.单核-巨噬细胞 了解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单核-巨噬细胞 的功能、单核-巨噬细胞的动力学。
4.白细胞抗原 熟悉 HLA 抗原系统、。掌握 各种血细胞的主要膜受体和分化抗原。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熟悉白细胞检验常见方法的主要临床应用与评价。
1.白细胞功能检验 墨汁吞噬试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血清溶菌酶
活性试验;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白细胞趋化性试验;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2.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验 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检测;N-碱性磷酸酶检测;酸 性 α-醋酸酯酶检测;过氧化物酶检测。
3.白细胞动力学检验 氘标记脱氧胸苷测定;泼尼松刺激试验;肾上腺素激发试 验;二异丙酯氟磷酸盐标记测定;流式细胞仪检测 DNA 合成及含量;粒细胞抗体检测。
4.白细胞免疫标记检测 荧光显微镜计数检测;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检测;生物素-亲合素酶标法检测。第十一章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1.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诊断 掌握白血病的概念、急性白血病的 FAB 分型概念及各 型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掌握急性白血病 MICM 分型的概念,了解免疫学分型及与形态 学分型的关系;了解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的基础、掌握 常见白血病 核型和融合基因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熟悉白血病的 WHO 分型。掌握 急性白血病的四 大临床表现及形态学检验的总特点;熟悉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标准;掌握 微量残留 白血病的概念。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掌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检验 及诊断。
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熟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 1-M 7型、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微分化型(M0 型的主要临床表现、检验及诊断。
4.慢性白血病 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概述、检验及诊断、临床分期及 标准;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概述、检验及诊断。
5.少见类型白血病 了解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 碱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细胞白血病、全髓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检验特点。
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概述、检验及诊断、WHO 的分型标准。
7.恶性淋巴瘤 熟悉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述、主要检验及诊断。8.浆细胞病 熟悉多发性骨髓瘤检验及诊断;了解巨球蛋白血症的概述、检验及诊断。
9.骨髓增生性疾病 了解原发性血小伴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的概述、检 验及诊断。
10.组织细胞病 了解恶性组织细胞病、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概述、检 验及诊断。
11.其他白细胞疾病 掌握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减少(缺乏 症的概念和主要发 病机制;掌握 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熟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病 因、了解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类脂质沉积病的概述、检验及诊断。第五篇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十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熟悉血管壁的结构、掌握血管的止血作用。
2.血小板止血作用 了解血小板的结构;熟悉血小板的活化及其分子基础;掌握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3.血液凝固 掌握凝血因子的特性、作用和分组;掌握内、外、共同源性途径的 概念和内、外凝血系统的概念,掌握凝血过程和凝血机制。
4.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熟悉生理性抗凝蛋白的组成和主要作用(抗凝血酶、蛋白 C 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 Z 和蛋白 Z 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掌握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概念、主要组成及其主要作用;掌握纤维蛋白溶解机制。了解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
第十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掌握血栓与止血检验常用检验项目及其临床应用。
1.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 掌握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出血时间、血 小板计数及其临床应用;掌握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APTT、PT 及其临床应用;掌握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检验(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 应用。
2.血管壁(内皮检验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血管内皮素-1检测、血浆血栓 调节蛋白检测、血浆 6-酮-前列腺素 F 1α检测。
3.血小板检验 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第 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 检测。
4.凝血因子检验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血浆因子 II、V、VII、X 促凝活性检测、血浆因子 VIII、IX、XI、XII 促凝活性检测、凝血因子
XIII 定性试验和亚基抗原检测。
5.生理性抗凝蛋白检验 抗凝血酶检测、蛋白 C 检测、血浆蛋白 S 抗原检测、组 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检测。
6.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 复钙交叉试验、凝血酶时间测定及其纠正试验、普通肝 素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检测、凝血因子 VIII 抑制物检测、狼抗凝物质的筛选试验报 告和确诊试验。
7.纤溶活性检验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血浆组织形纤溶酶原活化剂的 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检测、纤溶酶原的检测、血浆α 2-抗纤 溶酶的检测。8.血栓前状态检验 血浆血栓烷 B2 检测、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检测、血浆纤维蛋白肽 A 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检测、血浆纤溶酶-α 2-抗纤溶酶 复合物检测、纤维蛋白肽 Bβ 1-42 和 Bβ 15-42 测定。第十四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掌握一期止血缺陷筛选检验(BT、PT)的 1.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的应用 临床应用;二期止血缺陷筛选检验(APTT、PT)的临床应用。2.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熟悉过敏性紫癜的概述、临床特征及检验。2)掌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检验及诊 断。3)熟悉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病因和分类及检验特点;Even 综合征、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了解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检验及诊断特点。遗 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分类和检验特点; 4)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 掌握血友病的概念、遗传特性、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验及诊断;血管性血友病的概念、遗传特性、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检验及诊断;血 友病甲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5)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和因子 XIII 缺乏症 了解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 临床及检验特点;遗传性因子 XIII 缺乏症的临床及检验特点。6)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 熟悉肝脏疾病凝血障碍的机制、血栓与止血检验结果对 肝脏疾病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的价值。7)了解依赖维生素 K 凝血因子缺乏症、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的检验。8)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主要临床表现、检验和诊断;原发性纤 溶亢进症的临床特征与检验及其与 DIC 的鉴别。3.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了解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 验; 血栓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10
【摘 要】血液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准备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血液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一个基础环节,是保证整个检验质量的前提,只有得到良好的标本,才能得到准确真实的检验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血液临床分析前阶段标本准备的质量管理的方法,以保证检验的高质量高速率的进行。
【关键词】血液临床检验分析;标本准备;质量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62-01
血液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准备的质量保证是减少结果误差、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其质量的控制与患者的准备、医疗人员的工作手段、标本最终的储存及处理均有很大的关联,正确的、规范的采集和处理标本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如若不注意分析前的标本准备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那么再完美的检验设备和检验过程也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准确。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
医生应注意选择正确、科学的检验项目,着重考虑检验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其中,针对性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检验项目;有效性是指要明确该检验项目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时效性是指报告结果的及时程度;经济性是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患者采血前的准备
2.1减少饮食因素带来的影响
患者的饮食成分、饮食结构与习惯对标本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有影响,部分项目要严格控制饮食。饮食影响血糖、三酰甘油和无机磷等结果,高脂肪饮食,脂肪经乳糜化进入血液成乳糜微粒,导致血清混浊,血液中某些物质含量异常,出现吸光度干扰。因此,根据检验目的,标本留取前医生、护士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合理的饮食。
2.2尽量减少患者的剧烈运动
人体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液某些成分含量的改变,因为运动时出汗、剧烈呼吸、肌肉收缩及神经紧张等导致了生理状况的改变。钾、钠、钙、磷、白蛋白、尿酸、尿素、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都会有所升高。正常人坐立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静脉渗透压增加,又进一步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直立时醛固酮、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7%左右不等的升高。因此,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过分紧张和保持正确坐姿是非常重要的。若患者有较为剧烈的运动,则标本采集人员应嘱其安静休息三十分钟后再开始采血。
2.3采血前尽可能的减少药物的服用
在服用多种药物的同时进行多项化验检查,药物引起的化验异常会与疾病引起的一样多,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药物包括:抗凝剂、降糖药、兴奋剂、激素、抗癫痫药、降压药、镇痛药、抗感染药及某些中药等,不同的药物造成的影响程度不一,有些药物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的改变是因检验过程中化学反应被干扰,有的则反映特殊器官受损,有的患者代谢功能特殊,对某一化合物的形成或排出呈加速或迟滞。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医师、化验师和药师必须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做到的 规范标本的采集过程
要尽量的规范标本的采集过程,在采血时要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全面核对患者信息。不规范的操作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压脉带束缚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可致标本溶血,采血部位消毒后,消毒剂未干燥即行静脉穿刺,可发生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在同一部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在静脉内探来探去,采血不顺利易发生凝血或溶血,采血后不拔下针头,直接用力将血注入试管易溶血,采血时注射器漏气,注射器、针头、试管不干燥,将气泡注入血标本都会引起标本溶血,采血量的准确性也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应通过规范的采血操作尽量的避免。在用全血或血浆检验的标本中,需加入抗凝剂并混匀,应严格的控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由于体液随着体位的不同可在血管内外流动,造成血液稀释度的不同而影响检验结果,采集应采取坐位或卧位,减少影响的同时提高安全性。绝对避免在输液手臂采血,造成检验结果严重偏差。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及过紧,也不宜用力拍打穿刺部位,采血要在一分钟内完成,避免混入组织液和产生气泡,以免激活凝血因子。应用成品凝血测定管时要适当调整血液量,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血液采出后要轻柔地将真空采血管上下颠倒或倾斜旋转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剧烈晃动溶血或混匀不够凝血。要保证真空采血管密封,避免双向污染或溶血。标本的储存及转运
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细胞还在继续进行新陈代谢,使pH及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标本采集后应将血液立即送检,储存以十五到二十度储藏为宜,高温会加速凝血因子失活,低温可以使凝血因子变性。储存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在四小时内应检测完毕。要记录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应用密封容器转运标本,转运过程要平稳,摇动、震荡等因素均可造成溶血,要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及标本的污染,防止唯一标志的丢失和混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后,检验科要认真核实检验单与标本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对合格标本要经过检验人员验收。不合格标本要有拒收措施,注明拒收原因。标本到达实验室后按照文件尽快对标本进行处理。结语
标本的采集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是临床检验系统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标本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及时救治、及预后判断等。因此,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过程,加强标本准备的质量管理,以保证检验工作的高质量、高速度完成,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奎军,影响实验室分析检测前阶段质量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
血液细胞检验医学检验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影响因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97-01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与血液分析设备的不断更新,血液样本的检验水平也相应的提高,尤其是血液样本检验质量和检验效率,更是因仪器设备的更新而显著提高。但是由于血液样本检验的各个环节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血液检验各环节的管理控制,对于提高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1 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1.1 血液样本检验前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临床试验的過程中,医生无法对血液样本全部的检查项目及其数据指标做到完全的掌握,不仅需要与血液检验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以便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而且还要对血液检验项目和内容大力宣传,并详细记录申请血液检验患者的详细资料与临床症状,以免检验样本出现混淆情况。
采集患者血液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做到落针准确无误,保证药物可以沿着管壁缓慢地注入试管。如果医护人员在落针的时候出现失误,不仅会加大血液采集工作难度,而且还可能导致采集标本出现凝血和溶血现象。同时,医护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于输液的血管,以免出现血液稀释的情况。此外,血液采集时间需要患者空腹12h后进行,以保证血液样本生化指标的准确性,但是患者的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人体内成分与代谢产物的变化也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对血液样本进行签收和保存,避免样本出现血量不足和溶血等情况,从而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结果。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检验人员需要要求申请人重新采集血样,并叮嘱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检验人员还要注意样本检验和保存的时间限制,对无法复检的样本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1.2 血液样本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2.1 采取正确的样本检验方法。检验人员要依据检测设备效能和申请血液检验患者的需求,采取合适的检验方法,并加强对血液样本检验指标的评估力度,以保障样本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检验样本交叉感染情况出现。
1.2.2 保障检验设备正常功能。在检验设备使用以后,检验人员都要对其检验日期和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如果发现存在故障问题要及时的维修,并做好定期保养维护工作,以保障检验仪器设备的精确度。如果检验标本的结果失控,检验人员要先找出其失控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尤其是对检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1.2.3 认真填写实验室提供与设计的原始表格。检验人员在记录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时候,要标明检验日期、检验编号、检验内容、检验数量、检验数值和检验结果等相关信息,以及仔细填写负责血液样本检验和校核人员名字,并开具出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分析报告单,以便于对检验过程和检验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2.4 选择合适的血液样本。在对血液样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如果检验人员选取末梢血,在将其充分混合均匀后开始检验,有时候检验样本中的白细胞等指标会存在虚升或虚降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自动恢复正常。如果检验人员以静脉血作为检验样本,不但不会存在异常现象,而且静脉血中的成分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静脉血无论在体外或者体内,其成分、性质和比例都是一定的,可以准确地反映人体血液循环的真实情况。因为静脉血可以进行多次测定,重复性较好,所以在采集血液样本的时候,检验人员需要采集较多的静脉血血量,保证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准确性。而末梢血作为支撑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动脉、细胞内和组织间液的血液,无法真实反映血液的循环情况。如果在采集血样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血流不畅的情况,血样采集的时间就会延长,血液在反复挤压的过程中被稀释,从而出现血小板大量聚集的情况,对计数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检验人员在采集血样的时候最好选用静脉血。
1.3 血液样本检验结束后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血液样本检验工作结束后,检验人员不要急于对检验结果下结论,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反复审核,避免出现漏检和错检等情况,以保证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如果检验人员发现检验结果存在问题,需要及时与检验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对血液样本采取重新检验的措施,以免错误的检测数据和信息进入临床中,影响到医生对患者设计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检验人员要认真仔细的检查与审核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确保其检验质量结果准确无误。
2 讨论
为了确保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万无一失,检验人员不仅要做好血液样本的采集工作,加强对血液样本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束后审核工作的控制,而且还要对影响检验质量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检验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工作失误,从而在根本上保障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为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王裕红. 质量管理控制在血液样本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疗,2012,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