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2024-08-2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精选9篇)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1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内容, 它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及某些寄生虫如黑热病、疟疾等, 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对增生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等仅有辅助诊断意义。近年来, 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在我国不断普及, 有些单位也就忽略了细胞形态学的检查。虽然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但在形态学上区分和鉴别异常细胞是它无法提供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

现在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和滥用以及病菌菌株的变异, 当人的身体发生病变时, 细胞在数量没有变化, 但在形态学上却有了明显的变化情况。

1 中性粒细胞形态的改变

1.1 核左移

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超过正常参考值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等。

1.2 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如5叶核粒细胞超过3%。主要见于尿毒症、感染等。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及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减少, 易发生核右移现象。

1.3 粒细胞中毒及改变

见于机体严重感染、理化因素损伤等。主要表现有中毒颗粒, 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深染的大小不等颗粒, 多少不一。胞质可出现空泡、环形包涵体等。

1.4 细胞退行性改变

在白血病、严重感染时易见, 也可见于衰老细胞。

2 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2.1 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和慢性感染常使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脑膜炎等。细菌感染见于结核。原虫感染见于弓形虫、疟疾等。

2.2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严重化脓性感染时, 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2.3 异型淋巴的出现, 是由于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 (1) 小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扩大, 多见于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 直径>10μ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 PLT形态学的改变

异型血小板包括小型血小板 (直径在2μm以下) 和巨型血小板 (直径超过7.5μm) 。

3.1 病例1

患者男性, 28岁。因腿痛3个月, 皮肤瘀斑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 贫血貌, 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瘀斑, 以四肢为主, 胸骨下段压痛, 肝脾肋下未及, 胫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 46.2×109/L, RBC 2.85×1012/L, PLT 55×109/L, 外周血涂片中小原细胞>90%, 其形态类似淋巴细胞, 染色偏蓝。POX3%阳性,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此患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1。

3.2 病例2

患者女性, 35岁。因皮肤瘀斑半月, 头痛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贫血貌, 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瘀斑, 以四肢为主, 胸骨下端压痛明显, 肝脾肋下未及, 实验室检查:骨髓增生活跃, 其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60%, 其余各阶段粒细胞占30%, 单核细胞占8%, 红系增生明显见减少。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

3.3 病例3

患儿男, 发热1周, 并有咽喉痛, 近2d出现皮疹。体检:T 38.8℃, 颈部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 肝肋下1cm。入院时血常规结果为:Hb122g/L, WBC 15××1012/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18%、淋巴细胞77%、单核细胞4%, 未见原始细胞, 血小板189×109/L。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4 病例4

患儿女, 15岁, 因乏力, 面色苍白前来就诊, 平时挑食, 血液分析结果RBC为3.14×1012/L, Hb为62g/L, Hct为0.21, 血涂片检查,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中心淡染明显, 细胞形态学检查初步为缺铁性贫血。

血液形态细胞学检验, 所需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很快出结果, 适和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检验研究 篇2

【关键词】外周血细胞形态;临床检验;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39-02

临床采用血液分析仪能够在检验工作中良好节约无力和人力,但这些检验方法只能提供相应的数量指标,细胞分布、大小和细胞比例[1]。但不能将细胞质量、细胞形态的情况给予准确提供,所以在临床治疗上需要有对细胞形态和血细胞的质量的检验方式,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检验就可对细胞的外部变化和内部结构进行良好观察,可对异常细胞給予鉴别,因此该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价值。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8例发热或者三系异常患者研究血液样本,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8例发热或者三系异常患者研究血液样本为实验组,男性92例,女性66例,年龄范围:12-77岁,平均年龄为:(38.46±6.24)岁,对照组为158例为正常标本,男性92例,女性66例,年龄范围:12-77岁,平均年龄为:(38.46±6.24)岁,没有基本资料的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选择BC5500的血球计数仪、BSAO瑞特染液、光学显微镜和仪器的配套试剂,并对患者进行1ml静脉血液的采取,作为EDTA-k2的抗凝和检验标本。采用BC5500的血球计数仪对EDTA-k2抗凝给予血常规的分析,瑞特染色后血片放置在显微油镜下,给予全面的巡视,在血片尾部进行100个白细胞的计数,并对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给予间接计数,并观察血液中是否有寄生虫的出现。使用数滴加瑞氏染液,将整个血膜进行覆盖,并对血膜给予1分钟的固定,并给予缓冲液的灯亮滴加,并与染液进行混合,在室温的条件给予5-10分钟的染色,用水冲走染液,干燥后进行镜检。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外周血细胞的检查结果,55例患者为提示感染,所占比例为34.8%,26例患者则提示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16.5%,12例患者为血液系统的疾病,所占比例为7.6%,4例患者为疟原虫,所占比例为2.5%,2例患者为铅中毒,所占比例为1.3%,1例患者为转移癌,所占比例为,18例患者为缺铁性的贫血,所占比例为11.5%,只有40例为正常形态,异常者共118例,所占比例为74.7%。对照组人员进行外周血细胞的检查后,11例为提示感染,所占比例为7.0%,8例则提示为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5.1%,1例多发性的骨髓瘤,所占比例为0.6%,1例为铅中毒,所占比例为0.6%,1例为疟原虫,所占比例为0.6,共22例,所占比例13.9%。实验组染色镜检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在临床医学中较为中药,尤其血常规对异常标本的筛查,当患者有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的症状,一定要重视对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血细胞的分析仪可对细胞数量和相关参数进行提供[2]。如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一般代表患者出现急性化脓性的感染,粒性白血病和急性失血等,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大部分为放化疗和流感患者。使用方便,且有自动化高的特点,提高检验效率,但却不能检测出血细胞的形态,机体患病时,有时细胞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但细胞形态可较为准确的反应出身体变化[3]。实验组染色镜检的阳性率74.7%,而对照组染色镜检的阳性率为13.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液形态学的检查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检查方法,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时,不仅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还要给予外周血细胞形态的检验,降低疾病的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王霄霞,陈晓东,陆永绥,杨军军,谭映霞,陈慧.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课程的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16):142-143.

[2] 朱晓辉,何菊英,朱忠勇.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血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17(15):136-137.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3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教学改革

血液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中骨髓片的典型细胞形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尽管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 但一堂课中需讲解的细胞类型众多, 学生来不及消化理解, 造成学生“听完即忘”。且细胞形态特征错综复杂, 高职学生面对数十种相似的骨髓细胞感到无从下手, 并对其产生畏惧心理, 课堂教学很难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近几年, 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高职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根据高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增加细胞形态学实验课时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临床的需求,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血液学检验分为造血细胞及检验、红细胞疾病及检验、白细胞疾病及检验、血栓与止血及检验四大部分, 因血栓与止血及检验在临床检验基础课中已涉及, 因此减少该部分内容的理论课时, 增加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实验课时。

2 细胞形态学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2.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课上教师泛泛地讲细胞形态, 学生被动地听, 实验课时学生毫无目标, 盲目地看显微镜, 教师忙忙碌碌, 不停地对学生进行镜下指导, 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连正常细胞也不能正确辨认, 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 也削弱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在显微镜实验室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形态。我们将正常骨髓细胞六大系统及其他细胞分为几个小模块, 每次课只讲解一个模块, 如红系和粒系, 讲解完后让学生“趁热打铁”, 在显微镜下找出这个模块中所涉及的细胞, 并用红蓝铅笔将细胞形态画下来。这样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不多, 并且通过在显微镜下找出相应细胞这种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迅速掌握细胞的形态特点。

2.2 教———细胞形态紧扣重点特征, 形象比喻教学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细胞形态的过程中, 紧扣每一系统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通过比较的方法用几个关键词抓住细胞的主要特点, 便于学生记忆。如分辨粒系各阶段细胞主要依靠“核形”和“颗粒”, 分辨红系各阶段细胞主要依靠“染色质”和“胞浆颜色”。学生记住了主要的分辨依据后, 再将各阶段的细胞形态特点列表比较并辅以绘图。在讲授细胞形态学时, 教师应用形象比喻教学法,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结合生动直观的图片, 加深学生对细胞形态特点的感性认识。如介绍原始红细胞的胞浆呈深蓝色, 可形象化比喻为幕布, 将大淋巴细胞的胞浆颜色比喻为蔚蓝的天空, 单核细胞的胞浆比喻为朦胧的天空;原始巨核细胞的形态像幼儿笔下散发着光芒的太阳, 原始浆细胞的形态像平底锅中刚刚煎成的荷包蛋[1];嗜酸性粒细胞胞浆中充满了排列紧密、分布均匀、色泽鲜艳的橘红色粗大颗粒, 这种颗粒就像剥皮后的石榴籽一样, 粒圆而饱满[2]。经过这样的比喻描述, 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细胞特征的印象。

2.3 学———学生3~5人一组, 互助讨论式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完细胞形态后, 将学生按照成绩高低搭配, 3~5人为一组, 在镜下寻找教师当堂课所讲授的每种细胞。每找到一种细胞, 小组成员共同判断是否正确, 集体讨论, 相互交流识别要点。如整个小组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再由教师指导鉴别。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学生把理论描述与观察到的镜下形态结合起来, 变为自己的体会,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提高了他们对不同形态细胞的分析辨别能力。

2.4 做———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沟通式教学

学生在镜下能正确辨认当堂课所讲授的各种细胞之后, 就要求学生对各种细胞进行绘图。让学生通过绘制镜下观察到的典型细胞, 并描述细胞特点, 加深其对不同细胞形态的认识和记忆。在学习各论时, 每次阅片需书写骨髓报告。教师认真批阅实验报告, 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下次实验课时集体讲评, 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这种沟通式教学对提高骨髓细胞形态的实验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理论课的讲解和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进行的显微镜观察, 学生课后很快就会遗忘所学知识, 因此要给学生提供课后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机会和平台。我们依托资源共建共享的世界大学城空间, 将多媒体课件、收集到的各种细胞图谱及相关的视频文件上传至教师空间, 并在空间中创建了细胞形态学测验板块,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听觉学习资料, 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他们对细胞形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3]。

4 严格执行实验考核制度, 提高学生对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

对实验内容进行考核, 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 提高他们对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实验课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出勤及实验态度, 占5%;第二部分为实验报告, 占5%;第三部分为实验考核, 即镜下辨认20个不同系统、不同阶段的细胞, 占20%。通过健全形态学考核体系, 学生学习血液学检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 骨髓细胞形态学是血液学检验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完善考核体系,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使这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细胞形态学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鲲, 杨丽华, 李晓丹.多种教学模式在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7) :535-537.

[2]于增国, 伦永志.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8, 28 (1) :70-71.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质量控制 篇4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控制

【中国分类号】 R57.1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57-01

血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结果准确、及时、有效的保证。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内容: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高素质检验人员的培养 细胞形态学检验技术是多学科联合的要求高的技术,形态学检验专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如较高的形态学检验水平,全面的临床与血液学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知识[1]。为此,实验室应该建立或健全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充分保证人力和物力,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从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撑握血细胞形态判断标准,具备血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

1.2患者准备:充分撑握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严格患者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标本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1.3标本的制备 :(1)血涂片的制备 取全血(或末梢血)10ul左右制成长短、厚薄适宜的血涂片,且头、体、尾要分明,如血滴过大或过小将影响涂片制作的质量,给检验过程中细胞形态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影响。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可将血涂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血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形态质量。(2)骨髓涂片的制备 由临床医生抽取骨髓液0.2~1.0ml(约0.5ml)之间,不宜少于0.2ml,因为抽取量少除难于撑握外,还不易抽取到骨髓小粒和巨核细胞,而达不到细胞学检验的要求;相反,抽取量较大时也易造成骨髓液的稀释而不符合检验要求[2]。将骨髓液置于清洁玻片的一端,使玻片倾斜15度角,让骨髓较稀的部份向下流动,取沉渣的部分制作标准涂片6张备用。如骨髓被外周血稀释,则应重新穿剌,否则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分类比例将会改变,达不到骨髓细胞分析的目的。如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同样可将骨髓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骨髓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也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质量。(3)因在18~22℃的环境下,粒细胞形态会有变化,故制作涂片一定要及时。(4)严格标本管理 待血片或骨髓片充分干燥后,及时用铅笔在血膜或骨髓的头部注明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B(血片)或M(骨髓)字样,严防患者之间的标本出现差错,产生严重的医疗差错,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必要的前提条件。(5)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因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易着色,标本久置后染色效果欠佳,充分保证标本的染色质量,便于细胞形态的辩认。

1.4、统一标本染色方法 标准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瑞氏或瑞-姬氏标准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此染色过程可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边观察边染色,染色结果以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核为酒红色,胞浆鲜艳为准,保证标本的染色为最佳状态。这样既可充分保证标本染色的质量,又不至于因染色而造成标本的浪费。

1.5 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SOP) 包括采取(骨髓、血液) 样本、制作涂片,瑞-姬染色、各种组化染色,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标准,给初学者及经验较差者学习上的帮助。在检验过程中要杜绝不合格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产生,做到制片、染色液配制和染色方法的标准化,逐步做到细胞形态辨认上的标准统一。

1.6制定规范的血细胞各系、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标准)和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标准,应严格按照血(骨髓)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请参照以下细胞识别方法和要点[3]:

识别细胞要细心,按其结构定类型;核浆兼顾核为主,从外向里细区分。

原始浆纯核细致,成熟质粗无核仁;幼稚细胞难识别,多从成熟找特征。

病理形态多畸变,结合组化再定型,全面综合和分析,切忌片面下结论。

边学边看多实践,全心全意为病人;以上方法与重点,供君参考和遵循。

2.分析中质量控制

2.1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具有细胞形态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按照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遇到疑难病例,要多人相互讨论、结合组织化学染色和优势成熟细胞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实践和临床知识,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2.2首先浏览全片,了解血片或骨髓片的大致情况,然后选择血片或骨髓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镜检、分类,注意完整规范的检查顺序、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2.3特殊病例应该由多人阅片,充分探讨,必要时提请会诊。

2.4在分析出具检验报告时,应全面了解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切莫盲目性的出具检验报告。

2.5在发出报告前应当有专人复核,严格把关,以提高报告质量。

3.分析后质量控制

3.1积极参加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积极参与省临床中心、卫生部及其他权威机构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目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室间质量控制多采用质控标本彩色图片指定细胞识别的方式。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有利于参加室间质评的各实验室了解血液病知识和提高检查技术,促进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彩图上指认各种细胞,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仅靠识别单个细胞容易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因概念不清、"细胞名称编码"不确切、答案不标准等直接关系到质评的结果。通过参加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骨髓片室间质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收获:经过质评工作,可以收集到各型病例资料齐全的骨髓涂片,特别是一些少见病种的标本,给检验人员及进修、实习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通过质控结果及时得到反馈的结果,重新进行镜下阅片,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開展细胞形态学质评工作,能提高检验人员对细胞形态的识别和诊断水平;结合细胞化学、免疫学、遗传学技术和临床病史体征,作出合理的诊断,这就补充了形态学的不足,全面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的室间质评,比单一的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形态质控更为合适[4]。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可以加强和健全诊断报告审核制度,通过专业进修、讲习班、读片研讨会等解决细胞形态识别问题。

3.2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随时阅片,提高细胞学形态识别能力,了解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担高检验技能。

3.3建立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抽查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定期对工作中平时检验的血片或骨髓片检查结果进行抽查,查看平时的检验结果是否存质量问题,监管大家平时的检验工作,督促大家不断学习,共同提高。

3.4建立骨髓细胞形态复核和标本保存制度:(1)骨髓检验申请单和标本应妥善保存,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检验后都应贴上标签,最好在登记结论的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完善病案内容,编号保存备案,以备查证和外送会诊。以便查阅患者资料以及在温习旧片中反复观察和推敲,这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最好途径。(2)严格骨髓细胞形态复核,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如脾功能亢进、淋巴结肿大,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均很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并了解疾病可能引起的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4)建立回访制度 加强临床回访,了解检验结果与临床的符合性,以便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要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分析前、中、后各个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减少分析误差,积极参与省临检中心、卫生部及其他权威机构组织的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此外,要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确保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伟,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J]. 临床检验杂志,2008, 26(1):1

[2] 唐兴洲,朱廷韬,李早荣.骨髓标本质量与骨髓抽取量相关性实验报告[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6,21(5):45-47.

[3] 罗军辉.血细胞概论中的口诀歌.2011.10.30.

[4] 张亚飞,张云生.骨髓细胞形态学质控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70-7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5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形态异常细胞,报警系统,功能评价

CELL-EYN37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以下简称3700血液分析仪) 是档次较高的五分类仪器, 由美国雅培公司生产, 共有23项参数。通过MAPSS技术 (多角度、偏振光、散射) 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仪器内设置的警示系统可提示VAR LYM (异常淋巴细胞) 、BAND (杆状核细胞) 、IG (未成熟细胞) 、BLAST (原始细胞) 、NRBC (有核红细胞) 、RRBC (抗溶性红细胞) 等信息。作者对前四种设定功能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美国CELL-DYN3700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原装配套试剂以及质控品 (N0108D)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Olympus CH20双目显微镜:日本Olympus生产。EDTA-k2真空抗凝管, 广州阳普公司生产。

1.2 样本来源

1464例随机样本来自本院住院患者, 早晨空腹抽取2mL静脉血置EDTA-K2真空抗凝管, 混匀后室温放置, 所有操作均在2h内完成。其中急性白血病114例, 慢性白血病52例, 多发性骨髓瘤18例,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30例, 粒细胞减少症24例, 全血细胞减少症16例, 流行性出血热4例, 各种外科疾病716例, 各种内科疾病450例。

1.3 样本分类及阳性判断标准

按照常规镜检白细胞分类为每份样本分析200个白细胞, 试验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规程进行。当仪器显示为下列四项中的任何一项则提示为阳性: (1) VAR LYM (异常淋巴细胞) ; (2) BAND (杆状核细胞) ; (3) IG (未成熟细胞) ; (4) BLAST (原始细胞) 。显微镜分类: (1) 中性杆状核>15%; (2) 不典型淋巴细胞>10%; (3) 晚幼粒细胞或更早阶段粒细胞>1%[1,2]。三项中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即判断为阳性。

1.4 血细胞分析仪灵敏度检测

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液染色血涂片, 自然干燥后镜检, 当检测到上述仪器提示的异常细胞时, 用仪原装稀释液将血标本稀释成系列要求浓度, 分别经仪器测定。仪器异常细胞检测的最终灵敏度为最大稀释倍数所测出的阳性结果。试验操作有2名经验丰富的中级职称人员达成一致结论后完成。

1.5 样本白细胞分类标准

分类以血涂片镜检结果为准: (1) 仪器及镜检提示均阳性, 判断为真阳性 (TP) ; (2) 仪器结果阳性而镜检为阴性, 判断为假阳性 (FP) ; (3) 仪器及镜检均提示阴性, 判断为真阴性 (TN) ; (4) 仪器检测阴性而镜检阳性, 判断为假阴性 (FN) 。

2 结果

2.1 本组血标本白细胞分类结果

1464例血标本中, TP404例, FP250例, TN910例, 无FN。CELL-DYN3700对异常血细胞的检测特异度为76.4%, 灵敏度为100%, 阴性预示值为100%, 阳性预示值为61.8%, 假阴性为0.0%。

2.2 4种异常结果提示与仪器及镜检阳性符合率

1464例血标本中共出现可疑警号714个, 部分标本并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异常信号, 见表1。

注:*镜检阳性指检出相应的异常细胞

3 讨论

患者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 其细胞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对仪器分析和染色镜检的结果所产生干扰不尽一致, 尤其对显微镜镜检识别细胞形态影响较大。另外, 镜检法还与血涂片上WBC是否均匀分布、涂片厚薄、染色效果有关系, 从而导致偏差。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验证明, 美国CELL-DYN3700血液分析仪可在较短时间内分析出大量计数的细胞, 大大超过染色镜检法的细胞数目, 并可重复分析。本研究中1464例受检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包括疾病初发期、治疗期及病情稳定期的各时段病患。本组病例统计结果显示, 出现白细胞可疑警号的标本的假阳性率是19.3%, 灵敏度是100%, 特异性为76.4%, 阴性预示值100%, 阳性预示值61.8%。从而增强了复检结果的针对性, 极大地提高了血常规检验工作的效率及准确率, 提高了临床检验质量。

该血液分析仪所设定的提示阈较低, 但对标本异常细胞的检测敏感性高。本次研究通过样品倍比稀释试验结果表明, CELL-DYN3700对异常淋巴细胞 (VAR LYM) 的最低检出量为0.09×109/L, 对不成熟粒细胞 (IG) /幼稚细胞 (Blast) 的最低检出量为0.08×109/L;对 (杆状嗜中性粒细胞) BAND的最低检出量为0.06×109/L。可见, CELL-DYN3700对异常细胞筛选的信度高, 假阴性低, 遗漏的可能性小, 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 现代医学对临床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临床实验室血液分析要求更加精确与准确, 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但检测环境如温度、湿度、电压等因素的改变仍会造成检测分析结果误差。虽然本组病例统计显示假阴性为0%, 但在临床实际检验工作中, 当血液标本中异常细胞数量较少时, 由于对直方图或散射图像造成的改变较小, 亦会导致结果假阴性。故此, 目前任何一种血液分析仪及分析技术都还无法达到对每个细胞的100%识别, 假阳性仍不可避免[4,5]。临床上对血液病患者的诊断应综合仪器法与显微镜检法的结果做出判断, 避免发生漏诊。

参考文献

[1]周新.检验医学考核指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01-203.

[2]Jones RG, Faust AM, Matthews RA.Quality team approach in eva-lautig three 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s with five-part diff-erentiai capability[J].Am J Clin Pathol, 2007, 115 (2) :159-166.

[3]丛玉隆, 王淑清.血液分析仪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7, 30 (1) :50-51.

[4]丛玉隆.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8.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6

1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与细胞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1.1 红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各种疾病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 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导致各种类型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从染色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包括 (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结构异常)

1.2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的意义

1.2.1 推断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

1.2.2 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MM、DIC、骨髓纤维化)

1.2.3 为疟疾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1.3 白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染色后病理状态下, 白细胞除计数、分类比值发生变化外, 形态也发生改变。观察白细胞形态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包括 (左移及右移的程度、细胞浆变化、细胞核变化、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 等细微结构变化对判断疾病类型有重要意义。

1.4 白细胞形态检查意义

1.4.1 用以肯定或基本肯定诊断, 如检测出白血病细胞, 可确立白血病的诊断等。

1.4.2 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白细胞数增多更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 白细胞数正常较支持心绞痛的可能。

1.4.3 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监测治疗效果, 如可通过白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时白细胞的增高更为明显。抗感染药物有效时, 增高的白细胞数迅速下降。

1.4.4 某些遗传性疾病诊断

1.5 异型淋巴细胞

主要是鉴别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改变。

(1) 反应性改变:可见巨细胞病毒或对药物的超敏反应, 是受EB病毒刺激后, 母细胞化或正在返幼的T细胞。

(2) 肿瘤变化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时细胞形态的变化。

(3) 遗传性变性:切-希氏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奥-赖畸形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见于白化病等

2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异常问题所在

2.1 以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例:

白细胞报警系统对异型淋巴细胞及核左移的辩认不够确切;不能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 涉及到识别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 又导致较多核左移标本的漏检。对形态多变的白血病也不以解决确切的定性。

2.2 血小板少低与高:

低时

(1) 手指采血, 促使血小板聚集, 造成血小板减少;

(2) 抽血比例, 血浆中出现微血块, 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

(3) 血小板聚集, 有核红细胞未完全溶血。

(4) 假性血小板依赖性减少症。

3 提高质量及相应对策

3.1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范围35-450fi, 当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异常或出现异常细胞时, 白细胞直方图曲线峰的高低、数量出现变化异常。如果在淋巴细胞左侧可能存在聚集和巨大血小板或有核红细胞、蛋白及脂类颗粒。在单核与中性粒细胞区有异常, 可能提示未成熟的粒细胞。

3.2异常红细胞直方图:

范围50--200fi如在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化, 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或右移, RDW数值也呈相应的改变。

3.3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范围2-15fi, 如超过25-30fi, 反映标本内有小红细胞、巨大、聚集血小板。

3.4中性粒细胞减低或淋巴细胞增高:

表现峰明显变小, 淋巴细胞峰明显变大。

3.5单核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细胞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峰, 其大小与细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有关。

3.6急性各类白血病:

直方图表现细胞区域峰扩展变宽程度与原始及幼稚细胞的比例高低相关。

3.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细胞多在80~135fl区域出现一个细胞峰, 对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一旦血液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异常型细胞, 引起特异性的WBC、RBC、PTc直方图的改变, 能够直观地反映了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7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 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最直接、最便捷筛查手段之一。应用高档血细胞分析仪绝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观察。仪器分析异常细胞提示或临床上高度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标本均应按照操作规程, 认真进行显微镜的细胞形态学复核检查, 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 对可疑标本要结合临床资料, 对防止血液病的漏检、漏诊和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依据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结果及血细胞显微镜复检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 (XT-1800i) 采用流式细胞术原理及化学染色方法分析白细胞, 通过分类 (DIFF)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WBC/BASO) 2个检测通道和半导体激光技术, 测定5种白细胞, 采用电阻抗检出方式 (DC) 测定红细胞及血小板;采用SLS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测定Hb。仪器对异常细胞有提示功能。所用试剂为Sysmex公司提供的仪器配套试剂, 采用其提供的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 并参加自治区临检中心全血细胞室间质评活动且进行仪器统一校准。 (2) OLYMPUS显微镜。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Wright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1]。

1.2 标本来源

2004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血液标本共58 200份。采用EDTA-K2抗凝管采集标本, 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

1.3 方法

1.3.1 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2]。

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以下检测结果必须镜检: (1) 白细胞总数高于25×109/L或低于2.5×109/L; (2) 白细胞分类严重异常:中性分叶粒细胞大于85%或淋巴细胞大于60%, 单核细胞大于15%, 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5%, 嗜碱性粒细胞大于3%; (3) 血红蛋白小于70g/L; (4) 血小板小于80×109/L; (5) 仪器对异常细胞及结果的提示:ImmGran; (6) 对临床诊断明确, 继发单项WBC, Hb异常可不镜检 (排除形态异常提示) ; (7) 患者近日白细胞总数变化大于5.0×109/L, PLT总数减少大于25×109/L; (未成熟粒细胞) ;NRBC/PLTC (有核RBC/血小板凝集) ;Blast/Aty (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检测无白细胞分类结果。

1.3.2 显微镜复检异常判断标准。

(1) 白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大于5%、异型淋巴细胞大于2%、存在不成熟幼稚细胞。 (2) 红细胞:大小不一, 染色、形态异常, 存在有核RBC等。 (3) 血小板:凝集现象, 严重体积异常等。

1.3.3 显微镜复检方法。

确保良好的推片和染色效果。对仪器提示异常的细胞类型进行重点分析。根据白细胞总数确定分类计数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大于30×109/L计数200个细胞, (1.0~30.0) ×109/L, 计数100个细胞。 (0.5~1.0) ×109/L, 每0.1×109/L, 计数10个细胞, 小于0.5×109/L, 可以不进行分类计数。

2 结果

2.1 对58 200份标本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仪器检测结果正常不需复检的标本38 600份, 为检测总数的66.32%。对仪器有异常提示19 600份标本占为检测总数的33.68%。按血细胞镜检复检标准筛选826例进行显微镜复查。占检测总数的1.42%。经显微镜复检, 不成熟幼稚细胞58例, 幼红细胞49例, 异性淋巴细胞88例, 嗜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598例, 镜检未见明显异常33例。

2.2 笔者对826例筛选病例, 依据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血细胞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发现不成熟幼稚细胞及幼红细胞, 临床诊疗无法解释的血细胞计数异常及贫血共计178例, 均经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及随访证实,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病10例, 黑热病1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溶血性贫血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类白血病6例, 营养性增生性贫血32例, 感染性骨髓象24例, 骨髓象正常55例, 继发性贫血5例, ITP 12例, 白细胞减少症4例, 红细胞增多症2例。实行以上仪器筛检, 复检标准筛检等后未接到过任何有关血细胞分析血液病漏诊、误诊等质量问题的临床投诉。

3 讨论

3.1 性能良好、数据全面及效果可靠的血细胞分析仪, 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检测结果、更多的新参数和诊断指标。但这类仪器的细胞分类功能仍然为“筛选”, 细胞形态异质性变化 (如出现幼稚细胞) , 仪器很难反映实际情况, 特别对造血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仍需要再进行显微镜细胞形态学检查。

3.2 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95.0%以上都是非肿瘤、非血液病患者, 临床医生做血常规检查主要是了解血象情况, 或感染的严重性或为鉴别细菌、病毒感染提供依据, 而血液系统疾病占很少比例, 为进一步减少复检数量、提高复检工作效率及检出率, 同时要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防止漏检, 根据我院及所用仪器特点, 血液系统疾病发病规律, 制定血细胞复检标准, 在考虑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分类及血细胞形态等实验室参数同时, 也要考虑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表现指标。

3.3 急慢性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恶性疾病, 上文结果分析, 大多数白细胞增多的病例外周血发现具有特异性原幼细胞而提示临床。但有3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未见到相应分化水平差的细胞, 但均可见幼红细胞, 并伴有贫血或PLT减少, 做骨髓细胞学检查而证实1例为ANLL-M3, 2例为ALL。

3.4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 对可疑标本与临床协作早日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信息。这对临床血液病早诊断及防止漏诊、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3.5 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及判断参考文献[2], 考虑到血液系统疾病特点, 对标准做部分补充及修改, 强调血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始及幼稚异常细胞等) 。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表现等指标。这对血细胞质与量变化、原发还是继发、是血液系统疾病还是非血液系统疾病、是否做进一步相关检查及提高检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第3版.广州:广州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3-124.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论文 篇8

关键词:胸腹水,良性,恶性,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胸腹水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在常规检验中,胸腹水为常见的体液检验,对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来,实验室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取得了良好进展,逐渐向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技术、细胞因子等检查发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胸腹水细胞体积较大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21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9例男性,91例女性,年龄34~78岁;其中胸水132例,腹水78例。所有患者均因胸腹腔积液原因不明首次抽取胸腹水,恶性胸腹水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

1.2 方法

采集210例胸腹水患者标本后,取约50 ml胸腹水标本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先对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如颜色、透明度、细胞计数与有核细胞计数等[2]。将在有核细胞计数检查中发现的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样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取5~10 ml样本,用1500 r/min将标本离心5 min,以8 cm为离心半径,之后弃除上清液,并留下沉渣,接着取0.1 ml沉渣用于制作3张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染色,染色后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

1.3 判断指标

以阴性、可疑、阳性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判断指标,阴性:涂片上的间皮细胞与炎症细胞正常或变性;可疑:涂片上有异形细胞,或者有少量不典型的恶性细胞;阳性:涂片上有恶性瘤细胞[2]。

1.4 鉴别标准

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的“金标准”。

2 结果

2.1 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在210例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过程中,发现74例标本细胞体积较大,其中23例(31.08%)为血性积液标本,51例(68.92%)为非血性积液标本。血性积液标本中检出17例恶性细胞,占73.91%;非血性积液标本检出34例恶性细胞,占66.67%。2.2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56例最终诊断为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出51例恶性细胞,符合率达91.07%(51/56)。最终确诊的56例恶性细胞中,50例为真阳性,占89.29%,6例为假阴性,占10.71%。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均能引起胸腹水,因不同疾病引起胸腹水的患者,真阳性恶性胸腹水细胞原发灶分布各有差异。见表1。2.3良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20例最终诊断为良性细胞,其中19例为真阴性,占95%,1例为假阳性,占5%。

3 讨论

3.1 胸腹水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胸腹水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该症状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患者一旦出现胸腹水,病情会急剧加重,而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胸腹水量少时,患者通常无法察觉到该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胸腹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胸腹会明显膨隆,并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饱胀感、腹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2 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结果

近年来,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及时准确的鉴别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价值已为临床高度重视,该检查也是确诊恶性胸腹水的“金标准”,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胸腹水患者进行检查鉴别,有核细胞计数检查采集的标本时,发现这些细胞的体积是白细胞的2~4倍,而且大小各异,呈散或堆分布。标本经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可见恶性细胞具有包体大、包浆丰富、分布不规则、胞核不规则等特点,恶性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颜色偏蓝,染色质细胞为粗颗粒状,而且胞核有双核或多核[4]。此外,本文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同时进行胸腹水常规检查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89.29%。从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恶性胸腹水细胞为转移性,只有少数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虽然单一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恶性胸腹水细胞来源部位,但结合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体征,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胸腹水原发灶,也可诊断出胸腹水是否因原发灶转移导致。

3.3 胸腹水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对策

本研究只对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存在异常细胞的胸腹水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这也许是出现6例假阴性的原因之一。胸腹水出现假阴性还可能与送检时间、送检次数等具有相关性,适当增加送检次数,可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形态学检查胸腹水的必要条件包括:(1)30 min内送检标本;(2)60 min内处理与固定标本。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每一例胸腹水,并结合异常细胞形态、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可有效提高检出率。由于细胞形态学检查为手工操作,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类细胞的形态与特点,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细胞形态学知识,切实保证检验鉴别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为了提高良恶性胸腹水细胞临床诊断准确率,检验人员必须提高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并深入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对不明原因导致的胸腹水,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提高鉴别胸腹水性质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利.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0,38(06):763-765.

[2]武湘云,曾婉怡,孙桂兰,等.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临床荟萃,2010,25(22):1995-1996.

[3]吴玉梅,艾春富.三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对胸腹水定性分析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20-121.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34例, 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 (48.5±13.2) 岁;其中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存在典型的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临床表现, 1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存在典型的呕吐、恶心、发热、头晕等临床症状, 24例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存在典型的皮肤黄染色、贫血等临床表现, 25例双相性贫血患者, 存在典型贫血症状。

1.2 方法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诊断依据为:连续2次或以上检测结果证实, 血小板计数<100.0×109/L, 白细胞计数<4.0×109/L, 血细蛋白<100 g/L。全部观察对象均通过瑞氏染色法进行检测, 收集其不抗凝外周血实施制作血液涂片, 由血液细胞形态学专业检测人员, 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疾病加以判断, 统计分析患者的疾病临床表现以及确诊、漏诊和误诊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其他数据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均经生化检查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得以确诊, 总误诊和漏诊率为55.4%, 其中11例患者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 7例确诊, 4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36.4%;14 例患者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发热、恶心、头晕等, 最终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例确诊, 7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0.0%;24 例患者诊断为肝细胞性黄疸,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呈现黄染色、贫血貌等, 最终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0例确诊, 11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58.3%;25 例患者诊断为双相性贫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等, 最终确诊为冷凝集综合征, 9例确诊, 16例误诊、漏诊, 误诊、漏诊率为64.0%。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骨髓检查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两个主要部分。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的优劣是多种血液疾病临床诊断的关键, 尤其是各类血液疾病的预后判断、鉴别诊断和预防[1]。加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应用统一的检验条件和方法, 然而, 现阶段实验室检查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间存在较大差异, 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会较多的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而存在片面性, 这就会对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2]。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检查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便是流行性出血这种疾病也无法仅仅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进行判断, 这一检查技术对于细胞形态的变化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 因此,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下述几点问题: (1) 组织集体性的细胞形态学网上会诊活动, 从而促进疑难血液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2) 避免不具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资格的人员进行相关领域进行工作; (3) 建立实施相关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系统的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标准; (4)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的培养工作,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从而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 (5) 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重要性宣传工作, 关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的培养[4]。

综上所述, 通过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 能够为多种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但是对于疑似疾病患者, 则需要配合实验室和人工显微镜检查, 从而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漏诊和误诊率,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方法 该研究选择我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通过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实施血液寄生虫、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形态检查, 同时实施血液生化和血液学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 接受其他相关检查, 能够准确检出和诊断疾病, 误诊率为55.4%。结论 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实施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有助于血象异常患者的筛选, 对于疑似患者, 则可通过显微镜及其他检查, 降低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率和漏诊率。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宋国良, 薛静, 李月霞, 等.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9 (3) :25-26.

[2]刘峰.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75-177.

[3]路静.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0) :99-100.

上一篇: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下一篇:高精度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