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形态学

2024-07-26

细胞形态学(通用12篇)

细胞形态学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方法 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进行常规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对检查发现细胞体积较大的74例胸腹水患者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离心涂片并采用瑞氏染色方式,有效鉴别胸腹水良恶性。结果 细胞学形态检查发现,74例胸腹水患者检出51例恶性细胞,之后经过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共56例胸腹水患者为恶性,检查鉴别符合率是91.07%。结论 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

关键词:胸腹水,良性,恶性,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胸腹水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在常规检验中,胸腹水为常见的体液检验,对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来,实验室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取得了良好进展,逐渐向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技术、细胞因子等检查发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胸腹水细胞体积较大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21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9例男性,91例女性,年龄34~78岁;其中胸水132例,腹水78例。所有患者均因胸腹腔积液原因不明首次抽取胸腹水,恶性胸腹水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

1.2 方法

采集210例胸腹水患者标本后,取约50 ml胸腹水标本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先对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如颜色、透明度、细胞计数与有核细胞计数等[2]。将在有核细胞计数检查中发现的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样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取5~10 ml样本,用1500 r/min将标本离心5 min,以8 cm为离心半径,之后弃除上清液,并留下沉渣,接着取0.1 ml沉渣用于制作3张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染色,染色后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

1.3 判断指标

以阴性、可疑、阳性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判断指标,阴性:涂片上的间皮细胞与炎症细胞正常或变性;可疑:涂片上有异形细胞,或者有少量不典型的恶性细胞;阳性:涂片上有恶性瘤细胞[2]。

1.4 鉴别标准

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的“金标准”。

2 结果

2.1 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在210例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过程中,发现74例标本细胞体积较大,其中23例(31.08%)为血性积液标本,51例(68.92%)为非血性积液标本。血性积液标本中检出17例恶性细胞,占73.91%;非血性积液标本检出34例恶性细胞,占66.67%。2.2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56例最终诊断为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出51例恶性细胞,符合率达91.07%(51/56)。最终确诊的56例恶性细胞中,50例为真阳性,占89.29%,6例为假阴性,占10.71%。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均能引起胸腹水,因不同疾病引起胸腹水的患者,真阳性恶性胸腹水细胞原发灶分布各有差异。见表1。2.3良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20例最终诊断为良性细胞,其中19例为真阴性,占95%,1例为假阳性,占5%。

3 讨论

3.1 胸腹水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胸腹水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该症状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患者一旦出现胸腹水,病情会急剧加重,而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胸腹水量少时,患者通常无法察觉到该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胸腹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胸腹会明显膨隆,并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饱胀感、腹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2 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结果

近年来,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及时准确的鉴别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价值已为临床高度重视,该检查也是确诊恶性胸腹水的“金标准”,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胸腹水患者进行检查鉴别,有核细胞计数检查采集的标本时,发现这些细胞的体积是白细胞的2~4倍,而且大小各异,呈散或堆分布。标本经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可见恶性细胞具有包体大、包浆丰富、分布不规则、胞核不规则等特点,恶性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颜色偏蓝,染色质细胞为粗颗粒状,而且胞核有双核或多核[4]。此外,本文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同时进行胸腹水常规检查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89.29%。从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恶性胸腹水细胞为转移性,只有少数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虽然单一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恶性胸腹水细胞来源部位,但结合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体征,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胸腹水原发灶,也可诊断出胸腹水是否因原发灶转移导致。

3.3 胸腹水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对策

本研究只对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存在异常细胞的胸腹水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这也许是出现6例假阴性的原因之一。胸腹水出现假阴性还可能与送检时间、送检次数等具有相关性,适当增加送检次数,可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形态学检查胸腹水的必要条件包括:(1)30 min内送检标本;(2)60 min内处理与固定标本。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每一例胸腹水,并结合异常细胞形态、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可有效提高检出率。由于细胞形态学检查为手工操作,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类细胞的形态与特点,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细胞形态学知识,切实保证检验鉴别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为了提高良恶性胸腹水细胞临床诊断准确率,检验人员必须提高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并深入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对不明原因导致的胸腹水,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提高鉴别胸腹水性质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利.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0,38(06):763-765.

[2]武湘云,曾婉怡,孙桂兰,等.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临床荟萃,2010,25(22):1995-1996.

[3]吴玉梅,艾春富.三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对胸腹水定性分析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20-121.

[4]梁育飞,孙月敏,李胜棉.良恶性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医学综述,2008,14(05):685-688.

细胞形态学 篇2

南---概论

译者:尹志辉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

原文:L.PALMER et al.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omenclatureand grading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morphological features[J].Int.Jnl.Lab.Hem.2015, 37, 287–303.概论

当仪器报警或检测结果异常时,需复检外周血涂片形态(必要时手工分类计数)。制片、染色良好的血涂片、完整的血细胞计数结果和经验丰富阅片者均对提供准确报告有很大影响,另外,全面准确的分析仪器报警信息和患者临床表现亦十分重要。异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报告方式主要以下几类:

1、对形态异常进行简单的描述;

2、报告有无异常形态细胞存在;

3、半定量报告方式,如轻度增多(+),中度增多(++),明显增多(+++);

4、百分数形式的分级定量方式报告,如正常(50%)。某些形态学异常发生率较其他类型异常发生率要低得多;比如裂片红细胞与低色素性红细胞。制定分级标准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临床形态学报告的描述语言、术语和命名方法各不相同是全球性问题。没有证据能证明某一报告方式优于其他方式,因此,建立一套全球性专家共识或指南对实际形态学工作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指南可用于指导各国形态学工作者的血涂片报告和血涂片异常细胞报告。ICSH委员会组织全球相关专家搜集详尽数据并认真地审查和分析文献,最终获得全部委员通过;除此本文件外,还设定一个位于英国曼彻斯特市大学的固定IP地址用于链接形态学图谱WEB数据库,ICSH.org,同时也提供一些细胞类型和异常形态细胞的参考图谱。本指南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标准化的目标是指导异常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报告名称和指导报告方式。

全球专家会议初步达成了关于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形态命名协议(包括:细胞的简单描述和形态异常)并建议为这些类型细胞建立一个分级报告系统。并鼓励使用这些细胞形态学分级标准。同时提倡应用血常规分析仪提供的相关参数,比如:红细胞大小异常指标,MCV可为小红细胞和大红细胞提供重要信息;MCH可为低色素红细胞和高色素红细胞。较光学显微镜观察,仪器在准确度和精密度方面可提供更准确信息。临床实际工作中各实验室制定本实验室外周血异常细胞涂片复检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当血常规结果显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时,必须进行涂片复检。对于没有先进血液分析仪的实验室,复检规则在保证结果准确,避免漏诊异常血细胞方面尤为重要。

标准化血涂片制备、染色和细胞检查或血细胞全面形态描述等不是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对于以上方面问题,建议参考现有的ISLH/ICSH准则和标准形态学教科书。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也不是本指南目的。

命名与分级文件得到与会专家全票通过,与会专家来自全世界范围内不同规模和不同服务范围的实验室,所制定的报告系统可能不适于所有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实验室状况稍作修改。

形态学分级特点

细胞形态学 篇3

【关键词】白细胞;形态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6-4

血液学分析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中外周血细胞检查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血细胞检查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无论是贫血、出血、感染类疾病,还是多种血液系统疾病,都有一定的诊断或辅助诊断的作用。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大型全自动分析设备和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临床服务能力。但是,传统形态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检验技术中的难点与重点[1]。笔者通过多年教学与临床实践,不断思索如何提高学生对形态学的兴趣与学习效果,更好的与临床接轨,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1.教学环节

1.1血涂片制备、染色标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效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关键。在学习形态学之前,先让学生反复练习推片及染色,尤其是推片环节。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血膜过厚,这样在染色时非常容易出现血膜因不易干透,而从玻片上脱落的现象,使实验失败。因此,教师介绍推片的经验,血滴小、角度小、速度慢而均匀,简称“小小慢”,操作时手稳、心细,避免心情急躁,往往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推片的能力很快得到提升。选择良好的推片进行染色,把握好涂片、染色的质量关,为观察血细胞形态打下基础。

1.2显微镜使用熟练使用显微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前提,使形态学检查得心应手,节省时间。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时应注意:①光线调节,利用凹面镜反光、将聚光器抬高、打开光圈,使视野变亮;②调节顺序,按照先用低倍镜找到象,再用高倍镜,最后调至油镜的顺序,注意粗、细准焦螺旋旋转的方向,避免砸片;③找好位置,观察血涂片一定要选取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体尾交界处观察,才能真实的反映细胞的形态、比例[2];④注意显微镜使用后的维护等。

1.3正确辨认白细胞形态外周血白细胞主要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别占白细胞总数比例的1~5%、50~70%、20~40%、3~8%、0.5~5%、0~1%。[2]血片中最易见的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学习时,可按照比例多少安排学习顺序。除了把握白细胞各自的形态特点,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3.1理论联系实际目前血液形态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收集形态、染色好的典型细胞图片,边展示边介绍,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备的血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忆。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多来自网络、显微镜成像拍摄技术,真实、典型,教学效果要比先前利用挂图、示意图展示的效果好很多。即使这样,展示的图片与现实的显微镜下影像还是有区别,比如景深、色差等。因此,教师教学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应鼓励学生实战,即利用显微镜观察真实的影像,既能熟练显微镜使用的技术,又能达到认识细胞的目的。

1.3.2把握个体特征五类白细胞主要来自骨髓,骨髓造血细胞经增值、分化、发育,成熟后释放到外周血[2]。形态各具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既是学习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关键,也是今后学习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基础。学习时,先按照胞体、胞浆、颗粒、胞核的特点进行总体的介绍,然后提出主要特征,进行初步的记忆。其中,粒细胞多为分叶,成熟中性粒细胞分2~5叶,颗粒呈粉色、紫色,呈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多分2叶,颗粒橘红色、粗大均匀、密集,呈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深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嗜碱性,核不清晰;淋巴细胞分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胞体大,核形态不规则。[2]

1.3.3反复比较有时候由于制片不当或者受疾病因素影响,细胞形态不典型,再加上学生经验少,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不易区分。这就要在抓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形态相近的细胞进行反复比较,加深印象。比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只有一个核,但淋巴细胞体小,胞浆呈透明天蓝色,有的有少量嗜天青颗粒,胞核近圆或有凹陷,染色质致密;而单核细胞胞体大、胞质半透明灰蓝色、有灰尘样成片的嗜天青颗粒,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疏松等。还有比较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核呈粗杆状的单核细胞,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油条作比喻,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像炸好的油条,已定型,即使折叠亦呈杆状;而单核细胞的核,像面团,可以随意扭转、折叠。

1.3.4整体与个体相结合观察血涂片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好细胞分布和染色的情况,再进一步进行油镜下个体的观察。如果细胞染色偏酸或偏碱,会出现细胞颜色的差异,比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染色时,胞质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染色偏酸时胞质颜色会偏红,偏碱时胞质会偏蓝。而偏蓝时往往会和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混淆,这就要求学会对血片整体染色的情况进行把握。既可以选取多个有把握辨认的细胞,也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染色的情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细胞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情况下,红细胞颜色、大小容易识别,红细胞颜色可作为染色的判断,红细胞大小亦可作为比较其他细胞大小的“尺标”。

2.考核评估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及时进行评估,采取基础考核和实战考核两种方式进行。

2.1基础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白细胞形态辨认的能力。采用轮流进行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在实验室中放置十台显微镜,编号;每台显微镜下放置血涂片标本,教师事先选择形态较典型的白细胞放在视野中央,这样,每台显微镜中就有1~2个有核细胞,同时也加入血小板等其他类型细胞,适当提高考核难度,也提示了学生血小板、红细胞等形态亦不能忽视。考核时十人一组,每人一台显微镜,观察后在报告纸上写下编号及结论,一分钟后,所有同学同时进行轮换,至下一个编号显微镜进行观察,10号轮换至1号,直到该组十名同学观察完所有的显微镜为止,换下一组。

2.2实战考核考查学生临床应用的能力。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观察患者真實的血涂片标本,写出报告,提出诊断意见。由教师进行审核、把关,给出学习效果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理解、运用。

在临床检验科室中,对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应用能力是检验人员水平的技能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应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消化、吸收、熟练应用,为今后到临床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兴福,朱红楠.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J].临床检验杂志,2010.28(5):396~397

[2]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4版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6~75岁, 平均年龄 (44±3.7) 岁。40例患者中贫血现象越来越严重, 被诊断为双相性贫血的14例;出现贫血貌、皮肤黄染症状, 被诊断为黄疸的患者15例;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症状, 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6例[3];有发热、头晕、呼吸急促等症状, 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5例。

1.2 方法

对误诊漏诊的40例全部使用瑞一姬染色, 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有专业的对细胞形态学工作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4]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

2 结果

对误诊漏诊的40例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 见表1。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有不确定的情况下, 一定要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这样可以明显的使漏诊率和误诊率降低, 做到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为疾病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也降低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提高了对疾病的治愈率。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血液病基础诊断与常规血液学检验是最基本的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2]。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包括两部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和骨髓检查。许多疾病要求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的高低是很关键的, 特别是对血液病的预防、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做好检验质量控制的前提是统一的标准制定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 但目前由于实验室检验人员素质高低有很大的差别, 以致于检测结果存在人为因素的片面性, 对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细胞形态学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像流行性出血热这种不单依据形态学诊断的疾病, 对其早期诊断细胞形态的改变也起重要的作用[3]。所以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度的宣传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 对细胞形态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重视; (2) 提高细胞形态学人员临床知识水平[4]因为诊断不仅依靠形态学, 只有对疾病的临床知识及各种相关实验孰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3)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对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制定科学的标准; (4) 杜绝不具备细胞形态学资格的人员从事细胞形态学工作; (5) 多举行细胞形态学网上会诊活动, 便于疑难血液病的诊断。

总之,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一定要再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 从而能对疑难血液病做出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 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和漏诊的分析, 探讨误诊和漏诊原因, 从而使漏诊和误诊率下降。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瑞一姬染色,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 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结果 对误诊漏诊的40例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结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有可疑的情况下, 一定要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朱忠勇.怎样看待血液分析仪的过筛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321.

[2]朱晓辉.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雪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度[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10) :785.

[3]丛玉隆.ISO15189认可现场评审引发的对细胞形态检验问题的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9) :725.

细胞形态学 篇5

中国鲎素和正丁酸钠对人胃腺癌BGC-82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以正丁酸钠为平行对照,比较观察鲎素和癌细胞诱导分化物对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经2.0 mg/L鲎素、2.0 mmol/L正丁酸钠和1.0 mg/L鲎素+1.0 mmoL/L正丁酸钠组合处理的`人胃腺癌BGC-823细胞.结果光镜观察显示,鲎素和正丁酸钠以及鲎素+正丁酸钠处理的BGC-823细胞形态均较为一致,细胞体积增大、趋于扁平铺展状态,细胞核质比例减小,细胞核形状较圆整,核仁数量减少.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经鲎素、正丁酸钠及其组合处理的BGC-823细胞均出现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细胞边缘丝状伪足减少,片状伪足增多;细胞核形态较规则,核内异染色质减少,常染色质增多:细胞质内线粒体增多,结构较为一致,高尔基复合体呈较为典型发达状态,并出现粗面内质网增多和多聚核糖体减少等变化.结论鲎素具有与正丁酸钠等诱导分化物相似的改变人胃癌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表型特征的作用,和与诱导分化物协同加成的诱导分化效果.

作 者:石松林 王永煜 梁盈 李祺福 SHI Song-lin WANG Yong-yu LIANG Ying LI Qi-fu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 刊 名:解剖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NATOM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37(3) 分类号:Q247 Q28 关键词:鲎素   正丁酸钠   胃腺癌细胞   细胞形态   扫描电镜   超微结构  

细胞形态学 篇6

摘要:血液学检查在临床检验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观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在我国已相当普及,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但过分依赖血细胞分析仪而忽略显微镜检查,易导致漏报、漏诊。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形态学检验;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6.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5-01 血细胞分析仪因为操作简单、检测快捷、工作效率高而被各医院的实验室运用于日常检验工作中,导致了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这一基本技能逐渐被忽视[1],因为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仍不够完善,并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尚不具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对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因此,在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同时,辅助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能弥补自动化分析仪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对于提高医院检验科血常规工作质量是非常有价值的。

1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相对单一

目前国内所使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基本上都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大小而分类,只能将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百分率,中间细胞群百分率,粒细胞百分率三个群,对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则不能很好地区分与识别,更不能辨认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但是也只能提供正常血液标本中各种白细胞数目的大致分布情况,仍不能准确辨别各类原始细胞、幼稚细胞以及细胞的内部结构,如核的形态、染色质的粗细、有无核仁、胞浆着色性、浆内颗粒性质有无内含物等,而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却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血细胞涂片镜检虽然操作繁琐,但是它可以直观的区分和鉴定各类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有效的弥补了上述两种血细胞分析仪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血细胞参数。

2血细胞分析仪难以识别异常血细胞形态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放射性肿瘤或造血系统性疾病等因素是导致白细胞形态改变的常见原因[2],然而在这些疾病中,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变化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往往难以体现,如急性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出现明显的核左移或核右移[3],血细胞体积大小不均、中毒颗料、空泡、杜勒体及核变性等,某些原因引起的大淋巴细胞或大片成簇血小板,红细胞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不仅表现在数量改变,也会出现异常的形态学变化,如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病毒感染、过敏状态等会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上述疾病中所导致的血细胞形态学改变,仅仅依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将难以获取准确有效的临床参数,因此,通过传统的血细胞涂片染色镜检,获取更为直观的血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将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4]。

3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异常血小板

对于某些疾病,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临床表现有出血体征,那么通过血细胞涂片观察血小板形态变化来辅以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血细胞涂片上,血小板有无大小不均,形态有无改变,胞质的染色性质,颗粒的有无、多少、粗细以及血小板的分布情况等,这些特别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形态学变化,更有利于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筛查,不能完全代替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检查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重要部分,是对血细胞分析仪缺陷与不足的重要补充,因此,在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时与显微镜检查有效结合,这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临床价值检验[J].医学与临床2012,4.

[2]刘志平.从Kx-21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结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2817-2818.

[3]孙燕,王雷,杨红英.骨髓涂片常规检验的经验体会[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l9(5):87.

[4]李子胜,孙梅,刘宇平,张静.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09,10,(16):64

细胞形态学 篇7

1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与细胞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1.1 红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各种疾病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 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导致各种类型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可从染色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包括 (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结构异常)

1.2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的意义

1.2.1 推断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

1.2.2 为其他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MM、DIC、骨髓纤维化)

1.2.3 为疟疾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1.3 白细胞形态检验内容

染色后病理状态下, 白细胞除计数、分类比值发生变化外, 形态也发生改变。观察白细胞形态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包括 (左移及右移的程度、细胞浆变化、细胞核变化、体积大小及体积异质性的程度) 等细微结构变化对判断疾病类型有重要意义。

1.4 白细胞形态检查意义

1.4.1 用以肯定或基本肯定诊断, 如检测出白血病细胞, 可确立白血病的诊断等。

1.4.2 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如白细胞数增多更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 白细胞数正常较支持心绞痛的可能。

1.4.3 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监测治疗效果, 如可通过白细胞数增高的程度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时白细胞的增高更为明显。抗感染药物有效时, 增高的白细胞数迅速下降。

1.4.4 某些遗传性疾病诊断

1.5 异型淋巴细胞

主要是鉴别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改变。

(1) 反应性改变:可见巨细胞病毒或对药物的超敏反应, 是受EB病毒刺激后, 母细胞化或正在返幼的T细胞。

(2) 肿瘤变化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时细胞形态的变化。

(3) 遗传性变性:切-希氏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奥-赖畸形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见于白化病等

2 血细胞分析仪筛查异常问题所在

2.1 以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例:

白细胞报警系统对异型淋巴细胞及核左移的辩认不够确切;不能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 涉及到识别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 又导致较多核左移标本的漏检。对形态多变的白血病也不以解决确切的定性。

2.2 血小板少低与高:

低时

(1) 手指采血, 促使血小板聚集, 造成血小板减少;

(2) 抽血比例, 血浆中出现微血块, 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

(3) 血小板聚集, 有核红细胞未完全溶血。

(4) 假性血小板依赖性减少症。

3 提高质量及相应对策

3.1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范围35-450fi, 当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异常或出现异常细胞时, 白细胞直方图曲线峰的高低、数量出现变化异常。如果在淋巴细胞左侧可能存在聚集和巨大血小板或有核红细胞、蛋白及脂类颗粒。在单核与中性粒细胞区有异常, 可能提示未成熟的粒细胞。

3.2异常红细胞直方图:

范围50--200fi如在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化, 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或右移, RDW数值也呈相应的改变。

3.3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范围2-15fi, 如超过25-30fi, 反映标本内有小红细胞、巨大、聚集血小板。

3.4中性粒细胞减低或淋巴细胞增高:

表现峰明显变小, 淋巴细胞峰明显变大。

3.5单核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细胞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峰, 其大小与细胞比例增高的程度有关。

3.6急性各类白血病:

直方图表现细胞区域峰扩展变宽程度与原始及幼稚细胞的比例高低相关。

3.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细胞多在80~135fl区域出现一个细胞峰, 对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一旦血液中出现一定数量的异常型细胞, 引起特异性的WBC、RBC、PTc直方图的改变, 能够直观地反映了患者疾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一位因跌倒后昏迷的65岁女性患者的血样本, 制成1010M1血片。血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调查样本按照WTO室间质评标准取样。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和条形码生成器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所生产的。

1.2 方法

连续扫描组:将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DM96进行开机预热, 时间为15min。条形码生成器产生条形码。把条形码黏贴于玻片血膜的头端, 并记录条形码号, 其应对照WHO调查的血片号。根据要求设置扫描程序和扫描区域, 或根据细胞总数选择扫描细胞数为100~150个, 也可根据距片尾区域多少毫米, 实施城垛式的连续扫描及摄像。设置完成后进行扫描摄像, 仪器扫描与软件配带的细胞库进行对比, 得出初步细胞分类的结果。导出摄像图片, 处理后制成文件并刻录光盘。对人工镜检后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的结果比较分析[2]。显微镜摄影:制作清晰的标本, 适度的组织切片, 注意染色片不要有多余染料, 制成载玻片。选择用高性能物镜及聚光器。用Kohler照明法, 选取合适拍摄胶片进行拍片。拍摄时应注意准确聚焦及合理曝光的时间。然后冲印出来[3]。

2 结果

通过试验结果对比, 连续扫描的摄像细胞照片与较显微镜摄像的细胞照片更利于细胞的辨认及识别。在相同大小尺寸的情况下, 其细胞核染色质的特征比较明确, 例如呈块状聚集的中性粒细胞核, 连续扫描的摄像照片显示核仁更加清晰, 胞质颗粒的特征更为明显, 差异性明显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用DM96血细胞形态的分析系统对WHO的1010M1血片的体尾交界实施连续扫描摄影, 将其原始结果及人工复核结果和显微镜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见附表。

3 讨论

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指能力验证计划的提供者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能力进行验证。组织者能够利用室间质评对参与者细胞形态的识别总体水平或某一具体参与人员的水平进行详细了解, 以便不断改善室间质评计划及继续教育的计划。参与者则可通过室间质评了解自己在所有参与者中能力情况, 并且可以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 有针对性的参与继续教育计划, 并且持续改进。

现阶段, 我国各省市组织起来的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 大部分采取15~20幅单一细胞照片进行刻录光盘, 然后发放给参与者, 参与者实行单一细胞的识别方法。英国形态学处于领先地位, 仍采用传统玻片的阅片法, 而美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几幅单一细胞形态的照片进行识别。我国采用油镜下, 瑞吉染色血片, 20张显微镜摄影单一细胞的照片刻录光盘的方法发给参与者。此种方法能够克服人工制片染色及阅片区域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为参与者提供统一的细胞照片, 并且照片能够永久保存, 有利于传输。此法还具备改变阅片方式的优点, 使显微镜阅片变成为屏幕阅片, 很大程度上使检验者劳动的强度得到减轻。同时也便于大家一起阅片, 互相学习和讨论[4]。但是照片和照片之间的联系不够, 和细胞形态学的实际检验工作相距甚远, 无法使用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欧美做好的好处在于细胞形态的室间质评和细胞形态的实际检验工作相一致, 并且能够采取量化指标对参与者进行考核。其缺点在于人工制片和染色不能确保全部的血片都能够完全一致, 即使是全部的血片都来自同一位制片、染色训练有素的专家之手。近些年, 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 使血细胞自动、分析、推片以及染色形成一条流水线, 逐步走向市场。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了使血细胞的制片和染色过程中存在差异得到减少, 一些先进技术的国家均采取自动制片, 并染色的血片。但是, 尽管参与者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再用血片的体尾交界处进行城垛式阅片, 但是不同的阅片者对同一个血片的阅片区域及阅片细胞的数量多少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异。

为了兼顾光盘法和玻片法的优点, 使提供给参与者的检查内容相一致, 且与实际工作一致, 同时便于保存及传输, 我们选取了连续扫描摄像法。通过附表结果显示, 连续扫描后经过软件分析白细胞的分类结果和WHO预期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但经过人工复核后分类结果和人工镜检与WHO预期结果较为一致。其扫描的细胞数适用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在没有软件分析的情况下, 连续扫描摄像的细胞照片能够代替血片的细胞识别及白细胞分类的计数。若被应用在细胞形态学的室间质评中, 与玻片法比较, 可提供较为一致的质评, 且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原则[5]。

总之, 血片采用连续扫描摄像的方法与显微镜摄像法比较, 更加适用在细胞识别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上面。同时, 还能推动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标准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早荣, 孙关忠, 丰炳亮, 等.血液病骨髓涂片室间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实用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 2010, 16 (2) :109-110.

[2]丁芳, 钟兰君, 李芳文.甘肃省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结果分析[J].兰州医学学报, 2010, 6 (30) :34-36.

[3]王青, 胡晓波, 宋颖, 等.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方法的探索[J].检验医学, 2011, 4 (26) :266-268.

[4]李早荣, 武国玲, 孙关忠.网织红细胞计数质控物在室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10, 13 (3) :158-160.

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及形态学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实验室确诊的大细胞性贫血患者70例, 其中, 男40例, 女30例;年龄17~84岁, 平均43.5岁。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分别做了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叶酸和维生素B12、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学等检测。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已成为我院大细胞性贫血的第一位, 且与其他大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学方面改变有一定的重叠性。MDS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疾病, 部分患者可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 其多见于老年人, 男、女均可发病, 约80%的患者年龄>60岁, 国内报道偏低, 平均年龄>40岁[2]。我院MDS平均年龄为43.5岁,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但是仍存在年龄年轻化趋势, 可能与环境污染、外出务工人员接触有关化学物质有关, 其形态学表现, (1) 红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大小不均, 可见到巨大红细胞 (直径>2个红细胞) 、异形红细胞、点彩红细胞, 可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中幼红细胞巨幼样变, 幼红细胞可有多核、核畸形、HowellJolly小体, 铁染色可出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2) 粒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 可见假性Pelger-Huet样核异常[3], 或核分叶多;骨髓中出现异型原粒细胞, 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行, 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幼粒细胞常见巨型变, 可见环形核幼粒细胞。 (3) 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可见巨大血小板。骨髓中出现小巨核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样小巨核细胞、小圆核样小巨核细胞, 或有多个小核的大巨核细胞。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MA) 是因维生素和 (或) 叶酸缺乏导致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而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4], 其外周血形态学表现是:成熟红细胞多呈卵圆形, 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减少,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5叶者>5%或6叶者>1%) ;骨髓增生明显, 红系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 巨幼红细胞>10%, 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幼变, 特别是晚幼粒细胞改变明显, 核染色质疏松、肿胀, 巨核细胞有核分叶过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

溶血性贫血 (HA) 为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所致的贫血[4], 其血液学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明显的代偿性增生。其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 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点彩红细胞等。反复发作的慢性HA (如自身免疫性HA) 可有明显的类巨幼变晚幼红细胞。另外, 在不同原因所致的HA中, 有时出现特殊的异形红细胞增多, 如球形细胞、靶形细胞、裂细胞等, 对病因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细胞全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和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和 (或) 骨髓中原始及早期细胞明显增高。≥30%ANC (all nucleated cell, 所有有核细胞) , 红系可见病态造血。另外M6型红细胞病态造血明显易见。成熟红细胞多呈大细胞性改变, 与文献所报道的白血病其成熟红细胞形态多无明显异常, 少数病例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有所不同[4]。

化疗药物所致的大细胞贫血是由于化疗药物干扰红细胞正常发育, 影响细胞的DNA及RNA合成而出现的大细胞性贫血。其成熟红细胞常表现为明显大小不一, 以大红细胞及巨大红细胞为主, 易见嗜多色性、嗜碱性红细胞及病态造血幼红细胞。外周血亦可见幼稚粒细胞, 是由于骨髓造血在化疗药物刺激下, 较多的不成熟细胞提前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 随着化疗的深入,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增多, 化疗结束后, 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进入恢复期[5]。粒系可见类巨幼样变, 分叶明显增多, 中毒颗粒, 空泡及畸形核。巨核细胞亦可表现为巨幼样变, 核分叶增多, 核分叶之间无核丝相连。血小板可见巨大血小板及巨幼样改变血小板。

恶性贫血是由于内因子缺乏所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维生素B12水平降低的程度低于一般维生素B12缺乏者;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类似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鉴别点依赖对内因子的检测[6]。

从上文可看出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关键。但是病态造血又并非MDS所特有, 骨髓中红系增生容易和HA相混淆, 一部分HA患者, 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HA患者 (如自身免疫性HA) 可有明显的类巨幼变晚幼红细胞, 易与MDS中的RA混淆。检查血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溶血性项目并密切结合临床分析, 通常可作出鉴别诊断。另外, 如有条件的医院, 可做染色体核型检查, MDS可见异常, 而溶血性贫血为正常[7]。

另外红系的巨幼样变又易和MA相混淆, MDS与MA有相似的和部分重叠的形态学特点, 但两者细胞学异常的重心不一。MA多具有形态典型和数量显著的巨幼变细胞, 而MDS则无, 检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 两者又明显不同。若难以鉴别诊断时, 则首先疑似MA, 可采取试验性治疗[6]。如MDS治疗效果差, 而MA经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 可使巨幼红细胞较快发生改善, 用药6 h后骨髓开始变化, 24~72 h后巨幼红细胞逐渐消失, 粒系和巨系在2个月内恢复, 贫血得到改善[8]。

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又容易和白血病相混淆。故在诊断MDS时, 既要仔细观察血象、骨髓象中各系统有无病态造血, 还要排除上述各种疾病, 同时进行其他检查和临床治疗追踪观察, 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 这样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大细胞性贫血 (macrocytosis, MCV≥100fl, 男性成人Hb<125g/L, 女性成人Hb<105g/L) 的病因及形态学观察分析。方法:利用SYS-1800I血常规分析仪对2007年1月~2008年6月503例贫血患者进行筛查, 共发现大细胞性贫血70例, 收集70例大细胞性贫血患者详细的临床资料, 同时进行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学、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本组70例大细胞性贫血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成为第一位, 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大细胞性贫血在细胞形态方面改变有一定的重叠性。结论:MDS形态学改变复杂、诊断困难、缺乏特异性。在诊断过程中, 应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其他检查, 并密切结合临床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形态学

参考文献

[1]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4.

[2]张伟华, 范星火, 李殿青, 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2) :110.

[3]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57-158.

[4]陈文彬.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9-290.

[5]李艳华, 韩素贵.放疗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 2004, 3 (4) :243.

[6]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6-17.

[7]卢兴国.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761-762.

细胞形态学 篇10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 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最直接、最便捷筛查手段之一。应用高档血细胞分析仪绝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观察。仪器分析异常细胞提示或临床上高度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标本均应按照操作规程, 认真进行显微镜的细胞形态学复核检查, 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 对可疑标本要结合临床资料, 对防止血液病的漏检、漏诊和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依据血细胞分析仪异常结果及血细胞显微镜复检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 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 (XT-1800i) 采用流式细胞术原理及化学染色方法分析白细胞, 通过分类 (DIFF)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WBC/BASO) 2个检测通道和半导体激光技术, 测定5种白细胞, 采用电阻抗检出方式 (DC) 测定红细胞及血小板;采用SLS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测定Hb。仪器对异常细胞有提示功能。所用试剂为Sysmex公司提供的仪器配套试剂, 采用其提供的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 并参加自治区临检中心全血细胞室间质评活动且进行仪器统一校准。 (2) OLYMPUS显微镜。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Wright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1]。

1.2 标本来源

2004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血液标本共58 200份。采用EDTA-K2抗凝管采集标本, 采血后2h内检测完毕。

1.3 方法

1.3.1 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2]。

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以下检测结果必须镜检: (1) 白细胞总数高于25×109/L或低于2.5×109/L; (2) 白细胞分类严重异常:中性分叶粒细胞大于85%或淋巴细胞大于60%, 单核细胞大于15%, 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5%, 嗜碱性粒细胞大于3%; (3) 血红蛋白小于70g/L; (4) 血小板小于80×109/L; (5) 仪器对异常细胞及结果的提示:ImmGran; (6) 对临床诊断明确, 继发单项WBC, Hb异常可不镜检 (排除形态异常提示) ; (7) 患者近日白细胞总数变化大于5.0×109/L, PLT总数减少大于25×109/L; (未成熟粒细胞) ;NRBC/PLTC (有核RBC/血小板凝集) ;Blast/Aty (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检测无白细胞分类结果。

1.3.2 显微镜复检异常判断标准。

(1) 白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大于5%、异型淋巴细胞大于2%、存在不成熟幼稚细胞。 (2) 红细胞:大小不一, 染色、形态异常, 存在有核RBC等。 (3) 血小板:凝集现象, 严重体积异常等。

1.3.3 显微镜复检方法。

确保良好的推片和染色效果。对仪器提示异常的细胞类型进行重点分析。根据白细胞总数确定分类计数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大于30×109/L计数200个细胞, (1.0~30.0) ×109/L, 计数100个细胞。 (0.5~1.0) ×109/L, 每0.1×109/L, 计数10个细胞, 小于0.5×109/L, 可以不进行分类计数。

2 结果

2.1 对58 200份标本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仪器检测结果正常不需复检的标本38 600份, 为检测总数的66.32%。对仪器有异常提示19 600份标本占为检测总数的33.68%。按血细胞镜检复检标准筛选826例进行显微镜复查。占检测总数的1.42%。经显微镜复检, 不成熟幼稚细胞58例, 幼红细胞49例, 异性淋巴细胞88例, 嗜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598例, 镜检未见明显异常33例。

2.2 笔者对826例筛选病例, 依据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血细胞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发现不成熟幼稚细胞及幼红细胞, 临床诊疗无法解释的血细胞计数异常及贫血共计178例, 均经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及随访证实,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病10例, 黑热病1例, 多发性骨髓瘤1例, 溶血性贫血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类白血病6例, 营养性增生性贫血32例, 感染性骨髓象24例, 骨髓象正常55例, 继发性贫血5例, ITP 12例, 白细胞减少症4例, 红细胞增多症2例。实行以上仪器筛检, 复检标准筛检等后未接到过任何有关血细胞分析血液病漏诊、误诊等质量问题的临床投诉。

3 讨论

3.1 性能良好、数据全面及效果可靠的血细胞分析仪, 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检测结果、更多的新参数和诊断指标。但这类仪器的细胞分类功能仍然为“筛选”, 细胞形态异质性变化 (如出现幼稚细胞) , 仪器很难反映实际情况, 特别对造血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仍需要再进行显微镜细胞形态学检查。

3.2 我院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95.0%以上都是非肿瘤、非血液病患者, 临床医生做血常规检查主要是了解血象情况, 或感染的严重性或为鉴别细菌、病毒感染提供依据, 而血液系统疾病占很少比例, 为进一步减少复检数量、提高复检工作效率及检出率, 同时要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防止漏检, 根据我院及所用仪器特点, 血液系统疾病发病规律, 制定血细胞复检标准, 在考虑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分类及血细胞形态等实验室参数同时, 也要考虑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表现指标。

3.3 急慢性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恶性疾病, 上文结果分析, 大多数白细胞增多的病例外周血发现具有特异性原幼细胞而提示临床。但有3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未见到相应分化水平差的细胞, 但均可见幼红细胞, 并伴有贫血或PLT减少, 做骨髓细胞学检查而证实1例为ANLL-M3, 2例为ALL。

3.4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 对可疑标本与临床协作早日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信息。这对临床血液病早诊断及防止漏诊、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3.5 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及判断参考文献[2], 考虑到血液系统疾病特点, 对标准做部分补充及修改, 强调血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始及幼稚异常细胞等) 。临床资料及相关临床表现等指标。这对血细胞质与量变化、原发还是继发、是血液系统疾病还是非血液系统疾病、是否做进一步相关检查及提高检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第3版.广州:广州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3-124.

细胞形态学 篇11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项目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我院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学科核心基础课程。随着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成为一门独立实践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亟待建设完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通常肉眼看不到,学生将借助显微镜走进微观世界,那么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作为第一个实验项目,这个实验项目正是引领学生做好实验的开始,掌握光镜操作技能十分重要。下面就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改革初探。

一、实验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本实验项目的学习与操作练习,一是使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二是初步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三是熟悉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第四掌握正确的生物学绘图方法。其中重点是光学显微镜的使用。难点是生物学绘图方法和显微镜使用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先示范操作,讲解要领,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

但是目前实验内容在设计和操作仍过于陈旧简单,那么对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恐怕无法真正实现。

二、实验项目内容改革建设

随着学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进展,我们除了发扬以往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既要保持原有专业特色,还需充分调动我校民族区域优势,并且结合当代教育的先进技术和好的手段,从而采用最佳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首先,教学模式改革,由演示性改为演示与设计性,增强应用知识能力和探究意识。一直以来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是一个演示性实验项目,教学模式为教师边讲述边演示操作,随后学生跟着进行模仿操作练习。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另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接触和使用光学显微镜。因此,在项目改革建设中,可以将演示与设计结合,放开学生的思维,由于理论课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一章中,已详细介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原理,所以充分相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付诸行动的能力。那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课前预习,学生自主设计观察样本,比如,有的学生对动物细胞感兴趣,可以到动物细胞标本中挑选永久制片观察,而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感兴趣,可以购买洋葱等植物样本,制作临时制片,依据实验指导书,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教师在同学进行操作观察的过程中,给予相应指导,比如,矫正操作显微镜的方法,提醒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等。经过这堂实验课,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其次,结合区域特色改革实验项目内容。我校为民族院校,其中蒙医蒙药为区域民族特色,结合这些特色,可以适当增加实验项目内容。比如,蒙医药用植物黄芪,黄芪的细胞是什么形态,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阅、研究黄芪的相关文献,再通过本节实验课借助显微镜真正去观察看到这一药用植物的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适当引进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板书绘画展示微观的细胞,相对较困难,且缺乏动态和立体感。借助多媒体,可以简单直接展示,比如,需要观察黄芪的细胞形态,可以展示显微图片,清晰立体,全方位的认识这一细胞特点。

第四,编写自主教材,这是改革的趋势。在加强学生主体特性时,实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结合目前一些经典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加上本校民族特色,即蒙药特色积极编写,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丰富实验项目。因此,更具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将有利于实验项目改革的推进。

第五,实验项目考核评分制度的改革。实验报告一般是各类学科实验课的主要考核方式,细胞生物学也是。同时对于平时操作也要记录,但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而建立比较完善的实验项目考核制度是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将独立逐一分类评分。比如,独立设计观察样本,完成实验报告,操作规范等。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刘苏萌.《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02):176-177.

[2]羊海棠,宋艳江,王园朝.以“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球晶”为例的高分子物理实验项目改革[J].化学通报,2014(08):813.

细胞形态学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白细胞介素-4 (IL-4) 和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 购自美国PEPRO TECH公司;RPMI 1640培养液、青霉素、链霉素, 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 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B16黑色素瘤细胞, 购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C57BL/6N小鼠 (合格证号为SCXK京2004-0001, 8周龄, 雌性, 体重16~22 g, 40只) , 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DC的分离和培养

于无菌条件下提取小鼠股骨骨髓细胞 (方法参照参考文献[3]) , 放入RPMI 1640培养液 (含胎牛血清、青霉素和链霉素) 中吹打混匀;3 h后取贴壁细胞加入IL-4和GM-CSF, 于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3 d半量更换1次培养液, 同时加入GM-CSF和IL-4。

1.2.2 肿瘤全细胞DC和ADC的制备

消化、收集对数生长期的B16黑色素瘤细胞, 离心、洗涤、封装入冻存管内;将冻存管缓慢放入液氮内10 min, 取出后立即放入37 ℃水浴箱中水浴10 min, 重复3次;再放入离心机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20 ℃保存, 备用;在DC培养的第6天加入上述的肿瘤抗原, 共培养3 d后即为ADC,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1.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免疫细胞的注射

将黑色素瘤细胞复苏后培养、传代,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 离心并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 mL;取0.2 mL注射到小鼠左侧肩背部皮下, 注射8~10 d后小鼠皮肤会长出肿瘤;在小鼠肿瘤周围皮下注入0.1 mL的DC和ADC, 对照组注射 0.1 mL生理盐水。每天肉眼观察并记录肿瘤的变化, 每3 d测量肿瘤体积1次, 9 d后计算抑瘤率。

1.2.4 光镜观察

取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皮肤制备光镜样品, 光镜观察。

1.2.5 透射电镜观察

取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皮肤及局部淋巴结制备常规透射电镜样品, 半薄和超薄切片, 醋酸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 透射电镜观察。

1.2.6 统计学方法

分别测量每只小鼠肿瘤的长 (a) 、宽 (b) 、高 (c) , 肿瘤体积和抑瘤率分别按以下公式[4]计算:肿瘤体积 (cm3) = 4/3π (a+b+c/3×2) 3 , 抑瘤率=[ (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试验组肿瘤平均体积) /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100%, 分别计算样本均数, 用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显微镜观察及肉眼观察结果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 肿瘤细胞形态不规则, 常呈梭形或三角形, 胞核较大, 形状不规则。视野中肿瘤细胞生长旺盛, 呈密集排列 (见图1) 。

在小鼠左侧肩背部皮下注射生长旺盛的B16黑色素瘤细胞 (1×106个/mL) , 0.2 mL/只, 8 d后肉眼可见对照组小鼠脊柱与左前肢之间皮下出现黑色素瘤, 皮肤凸起, 瘤体质地稍硬, 呈黑色, 大小约为1.5 cm×1.5 cm (见图2) , 且肿瘤一直增大, 15 d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部分结节出现溃疡、大片结痂现象, 小鼠精神萎靡、食欲差甚至死亡。

DC组和ADC组肿瘤体积均缩小 (见图3、图4) , 且ADC组缩小更明显, 肿瘤表面皮肤出现明显皱缩, 黑色变浅, 肿瘤生长变得局限, 部分萎靡小鼠精神状态好转。

每组小鼠肿瘤平均体积和抑瘤率的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DC和ADC诱导机体的抗肿瘤效应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 , 且ADC组与DC组抑瘤率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0.05) 。

2.2 光镜观察结果

在光镜下, 对照组肿瘤呈巢状或弥散分布, 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核不规则, 核仁明显, 胞浆丰富, 可见核分裂相。

注:数据肩标*表示与DC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DC组小鼠可见皮肤中有大量的肿瘤细胞, 呈浸润性生长, 胞核大而不规则, 分裂相较多, 核深染, 淋巴细胞浸润较少 (见图5) 。

ADC组可见皮下组织内有许多黑色素瘤细胞分布, 胞质较大, 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明显的癌团 (见图6) 。

2.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3.1 DC组电镜观察

肿瘤细胞周围的DC核有切迹, 不规则, 核仁明显, 胞浆丰富, 细胞器较多, 细胞表面突起粗大, 与癌细胞之间有膜接触 (见图7) 。腋窝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内可见DC, 其表面伸出突起与周围淋巴细胞有紧密的膜接触, 有一个对一个、一个对多个或形成环形接触方式 (有紧密膜接触、点状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 , DC周围环绕许多淋巴细胞, 形成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环 (或簇) (见图8) 。

T.肿瘤细胞;D.DC。

L.淋巴细胞;D.DC。

2.3.2 ADC组电镜观察

在肿瘤的周边和边缘区可见ADC、淋巴细胞和癌细胞互相接触或者是几个淋巴细胞同时包绕癌细胞。与ADC接触的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 细胞质增多, 呈活化状态。培养2 d后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以多个包绕或单个攻击的形式与癌细胞密切接触 (见图9) 。癌细胞周围可见一群淋巴细胞, 癌细胞核已固缩, 细胞质缩小, 与淋巴细胞接触处有多处较大面积的融合。培养5 d后可见多个淋巴细胞围绕癌细胞或进入癌细胞内, 两者的细胞膜消失, 细胞质融合, 裸露的淋巴细胞核固缩凋亡, 癌细胞细胞质溶解坏死, 两者在互相作用中双双死亡 (见图10) 。

L.淋巴细胞;T.肿瘤细胞。

L.淋巴细胞;T.肿瘤细胞。

3 讨论

3.1 DC诱导特异性CTL的抗肿瘤效应

谢遵江等[5]通过对人胃癌肿瘤浸润DC的研究发现, DC与淋巴细胞、肿瘤细胞之间有着紧密的接触, 接触方式和形式呈多样性, 为DC接受抗原刺激后向淋巴细胞递呈提供了形态学基础。有研究表明[2], 在抗原摄入后到有效抗原递呈的时间是24~48 h。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局部回输后12小时癌组织周围皮肤内即可见到淋巴细胞散在分布, 12~48 h癌巢周边和边缘区DC、淋巴细胞和癌细胞常常互相接触。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癌巢周边及附近有很多类高内皮微静脉的存在, 管腔内外有很多淋巴细胞积聚和穿越管壁的淋巴细胞。试验中还发现, DC分枝状小突起与邻近的淋巴细胞以点或面接触, 接触部位有高电子密度颗粒, 与DC接触的淋巴细胞呈活化状态。作者推断淋巴细胞在肿瘤局部与刚刚摄取、处理完肿瘤抗原的DC直接接触并被活化, 杀伤肿瘤细胞, 发挥细胞毒作用, 这与Bodey B等[6]的研究结果相符。

试验发现肿瘤局部皮下注射回输DC 48 h后, 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以多个包绕或单个攻击的形式与癌细胞密切接触, 有时可见淋巴细胞进入癌细胞内与癌细胞融合, 淋巴细胞的细胞核挤压癌细胞核使其凹陷, 这可能是淋巴细胞攻击癌细胞的又一种方式。回输后5~7 d癌细胞出现凋亡和溶解。由于在抗原摄入后到有效抗原递呈的时间是24~48 h[7], 因此认为此时的淋巴细胞是淋巴组织内接受DC递呈的肿瘤抗原后活化进而迁移至肿瘤局部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其杀伤活力大且特异性强。

3.2 ADC诱导特异性CTL的抗肿瘤效应

由肉眼观察可知, DC组和ADC组肿瘤体积均缩小, 且ADC组缩小更明显。DC组和ADC组注射后诱导机体抗肿瘤效应显著, 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0.05) , 并且ADC组诱导抗肿瘤作用明显高于DC组, 二者比较差异也显著 (P<0.05) , 此结果表明ADC诱导CTL抗肿瘤效应明显强于DC。

有关DC和ADC的抗肿瘤机理已有很多报道[8,9], 主要是CTL效应和TIL效应。本研究结果的形态学表现提示, ADC不用再摄取抗原就可以直接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两条经路进入局部淋巴结、递呈抗原、激活副皮质区的淋巴细胞、启动肿瘤免疫应答的初始反应。在肿瘤局部有大量淋巴细胞积聚, 甚至一群淋巴细胞包围癌细胞或进入癌细胞内, 癌细胞核固缩, 细胞质缩小, 与淋巴细胞接触处有多处较大面积的融合, 癌细胞的细胞质溶解坏死, 提示ADC能激发有效的CTL 效应。

试验发现, 在肿瘤局部ADC直接与淋巴细胞接触, 或者ADC、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三者互相接触, 同时发生细胞形态的变化和癌细胞的凋亡、坏死, 说明ADC可以激活TIL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ADC分化成熟度高和处于变形的游走状态, 提示ADC较DC更为成熟, 同时可见多个淋巴细胞围绕癌细胞或进入癌细胞内。因此, ADC比DC诱导CTL抗肿瘤效应更强。

参考文献

[1]RESCIGNO M, GRANUCCI F, RICCIARDI C P.Dendritic cells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J].Immunol Cell Biol, 1999, 77 (5) :404-410.

[2]CONRAD C, NESTLE F O.Dendritic cell-based cancer therapy[J].Curr Opin Mol Ther, 2003, 5 (4) :405-413.

[3]谢遵江, 贾立敏, 贺业春, 等.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扩增、鉴定及形态学观察[J].解剖科学进展, 2005, 11 (3) :240-243.

[4]LIEBRICH W, SCHLAG P, MANASTERSKI M, et al.In vitro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castle disease virus-modified au-tologous tumor cell vaccine for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Eur J Cancer, 1991, 27 (6) :708-710.

[5]谢遵江, 张云芳, 刘颖, 等.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科学进展, 2003, 9 (4) :297-299.

[6]BODEY B, BODEY J B, KAISER H E.Dendritic type, accessory cells within the mammalian thymic microenvironment, antigen pres-entation in the dendritic neuro-endocrine-immune cellular net-work[J].In-Vivo, 1997, 11 (4) :351-361.

[7]BUELENS C, WILLEMS F, DELVAUX A, et al.Interleukin-10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B7-1 (CD80) and B7-2 (CD86) expres-sion o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dendritic cells[J].Eur J Immunol, 1995, 25 (9) :2668-2672.

[8]谢遵江, 张云芳, 刘丽, 等.人直肠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J].解剖学报, 2005, 36 (1) :107-109.

上一篇: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下一篇:概率潮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