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实验课

2024-10-16

形态学实验课(精选11篇)

形态学实验课 篇1

在医学院校中, 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形态学实验课在形态学的教学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医学形态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和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1]。通过实验观察, 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形”, 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通过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严谨的作风, 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现状分析

1.1 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

1.1.1 教学方法单一乏味

现在的实验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纯分析式教学, 教师把所教授内容全部“满堂灌”, 这样做一是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是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结束了而学生只掌握了少部分内容, 不能实现对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的要求。

1.1.2 优秀实验教材难寻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实验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把统编教材和网络资料有效地结合起来, 网络可以把全球的热点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最新成就呈现于读者面前。这种材料提供了学生渴望所需的信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1.3 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将实验技术人员当作教学辅助人员来看待, 而实验技术人员大多数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较教师和党政机关人员低一等;由于偏见和政策上的不配套, 出现实验技术人员使用多、培养和关心少、进修提高的机会少, 评优、晋级等都处于劣势地位。这极大地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但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阻碍了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员的流入, 从而影响了整个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1.2 医学院校学生现状

目前, 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 重在建设”的评估要求, 医学院校不断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 使实验室设备日趋完备, 而且各种先进仪器、精密仪器也越来越多;另外, 学生的实验、实训课与理论课课时的比例逐渐加大, 基本达到1:1。但是随着学生实验操作、实训机会的增多, 课堂上发生实验器材损坏的现象也不断发生, 这些情况有时会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校园及家庭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偏重理论学习, 忽视实验学习

首先, 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 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 使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因为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或者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不断被压缩, 迫不得已挤占实验课课时数, 同时不能创造条件开设新实验,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 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 在成绩考核时, 不能体现出实验课的重要性。对学生在实验学习方面均未制订任何具体的考核指标, 在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方面缺乏压力和动力。在学生总成绩的评定中, 大多数课程的成绩是对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 实验成绩所占分量较轻, 也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 因而无法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

在学生看来, 只有上好理论课, 才能考出高分数, 他们认为学习只是完成目标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手段, 一旦目标达到学习便失去了意义, 加上他们对实验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导致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足;另外,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 基础课程的课时逐渐减少,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中, 实验课教学的比重非常有限, 根本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对其加以重视, 调整和增加教学课时数;其次要改变观念, 加强各方面的教育, 让医学院校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验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实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2.2 缺乏健全的心态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一部分学生凡事都表现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而集体观念、纪律观念淡漠, 不能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如进实验室不穿工作服, 穿拖鞋上课, 在实验室打闹、吃零食等;还有一部分学生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 这样的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 用破坏实验用品的方式发泄对学校管理或对某些教师的不满。由此可见, 一部分学生的心态还不健全, 这为实验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3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

上实验课前, 教师会三令五申地宣讲实验室规章制度, 如要节约用电, 爱护公物, 珍惜教学科研设备, 损坏公物要赔偿, 但个别学生对此仍置若罔闻。如在形态学实验课上, 有学生拿走显微镜的反光镜当镜子用, 更有甚者拿微生物培养皿当烟灰缸用, 更为荒唐的是有的学生竟拿走接种过的细菌培养皿, 他们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最后找到这些学生问其缘由, 他们的理由只是拿回去玩耍, 等下次上实验课时再送还。他们根本没想到他们的这些行为, 耽误了其他学生上实验课, 浪费了教师许多时间来追查此事。他们更想不到的是, 因为他们的无知, 可能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2 改革策略

2.1 加强实验物品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

首先提高任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做到言传身教, 使学生在心目中敬佩教师。每次要郑重宣讲实验纪律, 演示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及时做好仪器的清查工作, 发现有损坏的仪器要及时报修。其次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书法比赛、篮球比赛、演讲比赛等, 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好的典型标本都来之不易, 一旦破坏可能就购买不到了。通过典型标本的学习, 可能会使学生牢记终身。

2.2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要求学生上实验课应穿工作衣, 不准穿拖鞋、吃零食, 不准乱扔纸屑等, 凡事不能从个人意愿出发, 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能随便拆卸, 更不能随便拿走, 实验结束仪器归还, 组织值日生打扫卫生, 最后关好门窗、水、电, 离开实验室。

2.3 完善实验考核,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实验考核分4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知识考试[2], 具体措施是: (1) 平时成绩占10%, 考核内容: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劳动观念。 (2) 实验设计占30%, 考核内容:设计方案。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 (3) 实验技能占40%, 考核内容:基本操作能力、仪器使用。考核目的: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理解能力。 (4) 实验知识考试占20%, 考核内容:实验知识。考核目的:了解学生掌握与实验有关知识的情况。

2.4 以人为本,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正确定位实验技术人员

(1) 实验技术人员不仅仅是一个操作者, 而且应是一个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他们不仅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还肩负着教育教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 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院教学、管理和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考核, 提高管理效益。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明确不同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 分类考核, 评聘分开, 按需设岗, 竞争上岗, 择优录取, 使实验教学队伍保持良好的状态。

2.5 革新实验内容, 注重实用性

突出临床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和动物实验教学, 适当减少切片的观察;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实验内容的安排要体现时间短、见效快、内容精,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脉络的操作[3], 学到尽可能多的实用知识。逐步形成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部分实验内容来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运用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 能有效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并能获取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反馈信息, 便于教师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提高实验质量。

2.6 加强教材改革, 促进课程建设

为了适应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医生的要求, 改革实验课教材, 由过去的验证理论实验为主转变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编辑了《病理解剖学实验教程》, 在本校推广使用, 全书26万字。其既保留了病理解剖学的经典实验, 又增加了实验设计和探索性实验, 兼顾了科学研究方法论。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了其对病理解剖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我校病理解剖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总之,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它的不断改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形态学实验室中、长期建设规划,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不断围绕实验内容完善实验设施。同时, 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 不断完善实验考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 逐步摸索出比较成熟的形态学实验课教学和管理新模式。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实验室管理、实验室人员、教学内容、教材及学生考核等方面探讨对策。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定志, 万学红.医学教学方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胡浩, 杜克莘, 孙红, 等.机能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2 (1) :207~209.

[3]袁锦玉.成人高职病理学内容的设计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22) :54.

形态学实验课 篇2

年级 11级

学号 1130506172

姓名 高焱

得分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飞快的流逝,为期一个月的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收获却颇多。在这门课程的学习里,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巩固了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与一些切身的体会,感触颇深。

在这次的综合实验里,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课程安排里的一些基础医学实验,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体验过成功带来的欣喜,也体验了失败之后的沮丧。每一个实验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给我以思考和启迪,其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光镜标本制作技术和血吸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病原诊断、免疫诊断这两个实验。

在光镜标本制作实验中,我遭遇了很多波折。首先,从一开始的实验动物组织的取材过程就进展的不是很顺利。在利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子,从耳缘静脉给兔子打空气时,由于进针不准或是手法生疏等因素,空气打不进兔子的静脉内,兔子的耳朵也由于进针次数太多而使大部分静脉被破坏,正当束手无策时,小组其他同学想了个办法,用手电筒照着兔子耳朵,从耳缘找了根小静脉,最后才顺利将空气打了进去。还有就是在取心脏组织时,未将连接心脏的大血管先用止血钳夹住,而导致大量出血影响了组织的取材。在取组织时,也未曾注意而夹取力气稍大,可能造成组织正常结构的破坏。在切片的染色过程中,由于步骤繁琐,以及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我常会觉得手忙脚乱,有几次差点就把步骤搞错了。在这次的光镜标本制作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小挫折,但收获了许多小技巧和小经验,并且最终还算是圆满的完成了整个切片的制作,做出的切片在镜下观察时也还算满意。对于这次实验,我觉得陈永珍老师是一个很好的leader,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陈老师会适时的给我们一些指导、批评和建议,但更多的是让我们尝试着独立完成实验,极大地锻炼了我们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

在血吸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我们也是在刚开始固定小鼠时遇到了一些麻烦,在给小鼠腹部去毛时,会不小心剪破皮肤;在将带有尾蚴的盖玻片敷在去毛部位时会紧张地把盖玻片给碰翻掉,甚至会沾到手上;在解剖小鼠,摘眼球放血时,要快且狠;在腹腔的门脉及肠系膜静脉内寻找成虫时,由于成虫纤细呈丝状,有时不易找到,要耐心仔细。在血吸虫的病原与免疫诊断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某些操作不当,阴性结果的颜色偏深,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觉得有点挫败感,但失败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唯有反思才能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基础。

最后,我想说说上完这门课程后的一些小心得。第一,要多学多问,学会他人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技巧,知识和经验的收获总是与勤学好问成正比的。第二,要善于思考,做到真正的消化知识,对于失败的实验更是要学会反思,这样才会有所得。第三,要注重独立思考,独立实验。当然,团队合作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多于他人交流实验感想。第四,要实事求是做实验,不要欺骗自己,弄一些虚假的实验结果。第五,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实验记录,不要等到写实验报告时才想起它的重要性。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建设初探 篇3

【摘要】介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形态实验室的开放式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如何将实验室打造成为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关键词】 医学形态;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初探

1 引言

2002年我校以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组建了涵盖多学科的开放性医学形态实验室,开展设计性、研究性、开发型的实验教学与实践,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科渗透“四位一体”的功能。目前已初见成效,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2 构建医学形态开放式教学、科研、服务平台

2.1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由来:随着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壮大,我校对基础实验室实施了教学改革,并加大了建设力度。我校的医学形态学实验室是由原来的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6个医学基础实验室合并组成的。原有的6个教学实验室分属于6门专业课,原有的实验项目因在内容上有相似甚至雷同之处,已成为教学实验中需要商榷和改进的问题。2002年学校对这6个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组建了医学形态实验室。

2.2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硬件配置:高校扩招后学校本科专业已达到18个(含12个专业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8个,在校学生数量已近万人。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无法满足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需要。重新组建的实验室,使用面积为960㎡,建立了多媒体实验室5个,清洁级实验室1个、病理标本陈列室1个,技术室2个,准备室4个,消毒灭菌室1个,并拥有全新的供水、供电、通风等基础设施。配置日本Nikon显微镜280台,全套的德国Leica制片设备,Nikon 80i显微镜及图像分析系统,生物安全柜等。形态实验室承担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生物技术、康复及针灸推拿等多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2.3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以学校、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实现管理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教学实验中心对人员和实验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计划、建设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申购,维护管理、新实验装置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及日常管理。

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购进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以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验设备不仅供教学使用,还面向学校各学院和社会服务,以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形式主要包括:①对学生教学时间内和教学时间外的开放;②面向学校各学院教学时间外的开放;③对其他高校和企业开展教学、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培训合作等服务。提高了优质资源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奉献度。

2.4 开放式医学形态实验室实验队伍建设: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实验教学改革对实验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医学形态实验室目前有高级实验师2名,实验师2名,助理实验师2名,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3人。实验室实行实验技术人员上岗考核制度;鼓励业务能力较强并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参加部分实验室建设工作。改变以往实验室局限的管理模式,使教师、研究生能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和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广大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工作性质的认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再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并制定激励政策,带动实验教师队伍快速、健康地发展。

3 体会

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我校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国内外高水平实验室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们正以大学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紧抓我校“631”工程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的大好契机,以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水平,实现实验教学创新式的跨越式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琴.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12:63

[2] 诸秉根.医学与生命科学开放性科研实验平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1):158-159

[3] 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 预防医学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1):99-100

作者单位: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血液形态学实验课的教学新摸式 篇4

1、材料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长虹背投彩电 (HB4388) ;新科DVD (WJP) ;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课件。

2、方法

形态学实验是以观察标本为主要手段的教学,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即教师先利用挂图、模型、板图等教具演示实验中所要观察的内容, 强调重点, 讲解难点, 学生再按照实验指导逐一对标本内容进行观察, 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在学生观察标本过程中, 教师则巡回于学生间, 。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不得不一对一地为学生在镜下寻找并一一解答。而学生未注意到的问题老师却来不及回答。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 学生能够看到的骨髓片有限, 所学到的血细胞形态学知识就比较片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费时又费力, 已不能适应当今现代教育的需要。

2.1 课堂演示:

应用显微—电视演示系统开展实验课堂教学。该系统由计算机, 示教显微镜, JVC摄像头, 电视机组成。用显微镜选择骨髓片上适合形态教学的视野, 用摄像头采集图像, 显示到电视屏幕上。然后逐个视野逐个细胞讲解细胞形态学特征;也可以按系统阶段寻找每种细胞的方法, 给学生对比讲解各种细胞在染色质、颗粒、胞质颜色、核型、细胞大小等各方面的特征;也可通过示教显微镜向学生示教学生难以辨认的结构;让学生辨认细胞, 说出依据, 并让学生讨论对错;结合病例, 课堂集体分析骨髓象;最后再让学生使用生物显微镜看骨髓片并分析骨髓象, 教师略作指导即可。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逐个为学生在镜下寻找的现象, 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和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由于使用了显微镜现场下逼真的图像进行讲解, 直观性强, 学生易于理解, 由此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2.2 显微镜下标本图片的应用:

传统形态学科的教师摆放显微示教标本都要自己动手绘图, 而我们应用带摄像头的显微镜摄取玻片标本的静态图像, 经计算机软件处理, 再加上标示和文字说明, 经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成彩色图片用于示教, 其图像逼真, 取得很好的效果。

2.3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我校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一般一次4学时, 学生一次观察标本2~4张, 除去教师提示及教师小结的时间, 留给学生观察标本的时间很不充分,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观察多张标本是难以完成的。课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 标本示教直观性强, 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其实验内容, 节约了课堂时间,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结果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提高很快, 细胞学辨认准确, 综合分析骨髓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与以往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教学模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3.1 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强。

课堂气氛活跃, 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发言, 在听讲、观察, 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到血液细胞形态学

3.2 使学生不过多依赖显微镜。

使学生觉得血液形态学不是单调乏味而是具体生动, 学生学习时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 跟上教师节奏, 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

3.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骨髓象, 同时结合了临床病例, 使形态学不但生动, 而且具有针对性。

这可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形态学知识分析具体的病例, 感到学有所用, 并认识到血液细胞形态学并不是纯理论知识, 分析骨髓象应该和具体的临床病例结合, 综合运用化学、组织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知识, 经过观察、分析和比较, 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3.4 学习血液细胞形态学还必须注意取材、制片、染色、骨

髓片存放时间、化疗药物、疗程、个体差异等因素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按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不易掌握这些问题, 而通过我们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 经老师对照讲解, 再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形,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4、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课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与临床床联系也较为紧密, 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最适合于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 能从教学手段上明显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为适应21世纪人才要求, 探索医学检验专业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 改革渗透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结果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教学, 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编制了体现“精、广、新”的实验教材、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等设施, 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结论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及创新教学模式,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形态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招权, 潘静.血液学形态教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 17 (4) :232

[2]郭素红, 王晓玉, 朱辛为.关于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形态学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5 (3) :298

生态学实验六 篇5

六、环境条件对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综合实验的目的旨在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完成所设计的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和分析环境条件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叶片形态结构对所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二、实验设计(提示)

选择1—2种在自然生长的植物,(1)在不同环境条件的个体中取叶片样品,或(2)取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叶片样品,或(3)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养植物的叶片样品,或(4)不同土壤生态型、温度生态型、光适应生态型的植物。在实验室测定样品叶片的形态结构指标。详细记录测定结果(包括照片等)。

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比的环境条件是否需要有较明显的区别?每一环境条件下的叶片样品数量?应(根据具体的植物)选取哪些形态结构指标?

三、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要求有规范的统计分析,恰当地应用图表等各种表达方式。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提交实验报告。

四、实验要求

1.学生分组进行,以6-7人一组。一周内列出实验所需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等,由任课教师或实验室老师安排解决。

2.在两周内,学生应完成实验设计,与任课教师讨论确定。

形态学实验课 篇6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项目改革

细胞生物学是我院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学科核心基础课程。随着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成为一门独立实践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亟待建设完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细胞,通常肉眼看不到,学生将借助显微镜走进微观世界,那么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作为第一个实验项目,这个实验项目正是引领学生做好实验的开始,掌握光镜操作技能十分重要。下面就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改革初探。

一、实验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本实验项目的学习与操作练习,一是使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二是初步掌握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三是熟悉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第四掌握正确的生物学绘图方法。其中重点是光学显微镜的使用。难点是生物学绘图方法和显微镜使用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先示范操作,讲解要领,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

但是目前实验内容在设计和操作仍过于陈旧简单,那么对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恐怕无法真正实现。

二、实验项目内容改革建设

随着学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进展,我们除了发扬以往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既要保持原有专业特色,还需充分调动我校民族区域优势,并且结合当代教育的先进技术和好的手段,从而采用最佳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首先,教学模式改革,由演示性改为演示与设计性,增强应用知识能力和探究意识。一直以来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胞形态观察实验项目是一个演示性实验项目,教学模式为教师边讲述边演示操作,随后学生跟着进行模仿操作练习。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另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而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接触和使用光学显微镜。因此,在项目改革建设中,可以将演示与设计结合,放开学生的思维,由于理论课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一章中,已详细介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原理,所以充分相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付诸行动的能力。那么,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课前预习,学生自主设计观察样本,比如,有的学生对动物细胞感兴趣,可以到动物细胞标本中挑选永久制片观察,而有的同学对植物细胞感兴趣,可以购买洋葱等植物样本,制作临时制片,依据实验指导书,自主进行实践操作观察。教师在同学进行操作观察的过程中,给予相应指导,比如,矫正操作显微镜的方法,提醒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等。经过这堂实验课,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其次,结合区域特色改革实验项目内容。我校为民族院校,其中蒙医蒙药为区域民族特色,结合这些特色,可以适当增加实验项目内容。比如,蒙医药用植物黄芪,黄芪的细胞是什么形态,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查阅、研究黄芪的相关文献,再通过本节实验课借助显微镜真正去观察看到这一药用植物的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适当引进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板书绘画展示微观的细胞,相对较困难,且缺乏动态和立体感。借助多媒体,可以简单直接展示,比如,需要观察黄芪的细胞形态,可以展示显微图片,清晰立体,全方位的认识这一细胞特点。

第四,编写自主教材,这是改革的趋势。在加强学生主体特性时,实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结合目前一些经典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加上本校民族特色,即蒙药特色积极编写,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丰富实验项目。因此,更具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将有利于实验项目改革的推进。

第五,实验项目考核评分制度的改革。实验报告一般是各类学科实验课的主要考核方式,细胞生物学也是。同时对于平时操作也要记录,但缺乏一定的量化标准。而建立比较完善的实验项目考核制度是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将独立逐一分类评分。比如,独立设计观察样本,完成实验报告,操作规范等。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刘苏萌.《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02):176-177.

[2]羊海棠,宋艳江,王园朝.以“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球晶”为例的高分子物理实验项目改革[J].化学通报,2014(08):813.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7

1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二者难以有机结合

以往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按照理论课要求进行设置, 机械地让学生按大纲要求来验证理论, 如人体解剖学只让学生被动观察标本、组织胚胎学观察正常的组织结构、病理学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各门课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验教学显然割裂了教学的内在联系, 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更没有运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1.2重教轻练

实验课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观察为辅, 老师讲的多,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设计操作少。

1.3专职实验教师缺乏

实验课由理论教师兼任, 没有专门从事实验方法、内容、手段研究的实验教师, 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1.4实验室建设不足

实验室面积小、而且分散、硬件投入严重不足。

2改进措施和效果

2.1确立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做到教师一体化要改革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必须建立一支集形态学知识于一身的高水平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实验教师应该精通或者熟悉形态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授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的实验。对科研的要求放低;使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内容的创新上。重点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 统一规划。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只隶属于某一学科理论的观念, 打破为验证理论而开设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把"教"为重点转到"学"为重点上[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使学生能把人体构造、组织结构、病理组织变化与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以后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确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问题、疾病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2.1编写统一的实验指导:在综合分析了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科的基础上, 探索各门学科的内在联系, 采取精减、优化组合的方式。由组织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教授、高级实验师为主, 相关学科多位专家参与组成的实验教材编写小组, 组织编写了《组织-病理学实验教程》、《手术局部解剖学实验实习指导》。新教程在强化基础实验的同时, 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 更好地体现了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逐步形成新的实验课程。

2.2.2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部分科研内容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按论文的要求,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问题、疾病为主线进行选题、立题、查阅文献、开题论证, 教师进行评定、完成实验来设计实验课[2]。如上局部解剖学腹部层次解剖时, 以急性兰尾炎为例, 要求学生设计。内容包括正常的形态结构、组织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途径等。使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查阅资料, 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然后按手术操作要求仔细解剖学习, 课堂上可选1~2名学生以病案和思考题进行讲解, 学生提问、展开讨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老师批改[3]。病案教学法的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开放实验室

每天下午、晚上、周末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有人体解剖标本、寄生虫标本、组织胚胎、病理标本及切片、电子图谱及试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观察标本、切片等来复习所学的知识, 弥补在实验课上的不足。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如制作小标本、切片等的全过程, 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性思维素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室的开放,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4改革考试比重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任何改革没有考试学生都不会重视。降低理论考试比重, 增加实验考试比重。实验考试采取口试、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认出人体器官的结构外, 还要说明各器官之间的区别、相互联系、基本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平时测验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5教学方式一体化

要使医学形态学教学上一个新台阶。除了加强软件建设外, 还要加大力度按照优化重组的原则, 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形态学实验室使教学方式做到统一, 实现资源共享。我院近年来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形态学实验室。购置了国内一流的数码显微系统、多通道图像实时传输和分析系统、师生语音问答交流系统和计算机软件分析系统[4]。局解室按照手术操作的要求配置多功能的操作台、无影灯、多媒体教学等。大大满足了形态学教学的要求。

通过以上改革。我院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形成了老师愿教、学生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激发了教师的责任心和求知欲, 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动手创新能力大有提高。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实验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总之, 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 学院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必须按社会新的要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分步实施的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地实施改革,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松, 王霞, 刘馨莲, 孙静, 等。医学形态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15 (3) :67.

[2]马济宏, 倪衡健, 韩新华, 等。医学形态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医学动物防制, 2008.24. (11) :858.

[3]李红军.医学院形态学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 2007, 2:181.

形态学实验课 篇8

1 制定形态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1 实验室实行责任制管理

每间实验室安排1名责任人, 在无课期间负责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维护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等, 并做好水、电、门、窗等安全检查。考虑到病理标本制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 因此, 病理标本室需由病理学科的实验人员负责, 其他人员给予协助。

1.2 实验人员承担教学的工作职责

实验人员要辅助教师顺利完成实验教学, 承担教学的实验人员在课前需准备教学切片和标本, 上课前10~15 min打开教室门、检查显微镜、调试多媒体教学系统、填写《实验教学日志》。第1次上课时实验人员需向学生讲解《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学生守则》, 帮助授课教师和学生尽快熟悉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操作, 并让学生逐一填写显微镜使用登记本;辅助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巡视学生使用显微镜情况, 有问题及时维修, 并填写《显微镜维修登记本》;对于破损的切片及时予以更换。辅助授课教师在课后清点教学切片, 填写《切片检查记录本》, 并安排值日学生清扫卫生, 关闭水源、电源, 关好门窗。

1.3 互动实验室、普通实验室根据教学需要实行资源共享

坚持大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共同使用的原则, 避免出现条块分割和仪器闲置现象, 将原来3个学科的实验室资源共享, 做到优势互补,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在上课期间, 由承担教学的实验教师负责当次课的室内卫生、显微镜维护及水电门窗的安全检查。所有的实验教师需严格执行课程安排, 不得随意调课。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告知实验室负责人, 由实验室统一调整。

2 加强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形态学实验室是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加强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 制定了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养计划。 (1) 对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能方面进行培训, 使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与实验室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重点培养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学习并掌握形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成为能够进行多学科授课的综合型人才。 (2) 组织担任实验教学的青年教师随班听课, 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听课制度。担任教学的青年教师在教研室的配合和指导下, 经审查讲稿、教案, 组织试听, 评议合格后方能担任教学任务。备课、讲课、批改实验报告等各教学环节均按教学标准严格要求。积极参与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及青年教师试讲等教学活动。 (3) 发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定期组织他们讲授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保养、一般故障的维修及组织切片制作经验等, 使每个人均能正确、熟练掌握实验技术, 提高业务水平。 (4) 定期与显微镜厂家联系, 请技术人员对互动实验室的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 同时对本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3 充分利用形态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革

3.1 开放互动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1]。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自形态学实验室组建以来, 我们一直坚持为学习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具有如下几点优势: (1) 学生可随时到实验室观察教学切片、标本、模型, 对于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 (2) 实验室配备相关教师, 可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此时, 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 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权, 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目前实验室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等条件, 我们开放实验室的时间仅限于本科生实验考试复习阶段, 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需求, 因此, 尚需进一步加大形态学实验室建设, 完善形态学实验设施, 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 努力构建系统完整、资源丰富的开放实验室, 为培养新型人才搭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3.2 改革实验考试方法

实验考试是评价实验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评价学生观察组织切片效果水平的标准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传统的实验课切片考试越来越显现出弊端, 如考核内容局限、考题容易泄露以及考试切片供不应求等, 显然已不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为此, 利用先进的数码显微互动教室进行实验考试改革势在必行[2]。为了克服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我们充分利用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 采用Motic考试系统, 配合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实验室负责人积极配合Motic显微镜厂家的技术人员, 在每个教室的电脑主机中都安装了数码显微互动考试系统软件, 并帮助维护Motic考试系统以及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显微镜、计算机系统、投影仪等设备, 协助教师建立组织学图库、编辑实验考试题库、录入学生名单等。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是传统显微镜技术和IT技术、数码摄像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充分利用互动考试系统进行组织学实验考试, 不仅能够使考核内容更具全面性和特征性, 而且还使考试形式更具时代性, 如电子点名、自动评分和统计、自动档案保存等, 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使考试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提高,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 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4 夯实实验室建设

形态学实验室组建后, 虽然整合了3个学科的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 但由于制作组织切片的仪器设备较为落后、陈旧, 制作切片费时费力且效果较差, 难以满足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教学需求。在基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 申请购置了徕卡切片机、自动脱水机、自动包埋机, 明显改善了组织切片的制作条件, 满足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教学需求, 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还可为我院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技术支撑。

为了建立涵盖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形态学实验课程, 建立显微数字切片和标本图片数据库, 实现实验室网络化, 以求最终建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立体性教学空间的新型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 2013年形态学实验室申报建设形态学显微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和形态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包括1套形态学显微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4套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数字切片可视化平台通过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与组织学、病理学、寄生虫学数字切片以及病理学大体标本数据库、胚胎学模型的应用, 整合跨学科、综合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信息, 在网络虚拟空间真正做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不仅可以完善形态学教学资源, 提升形态学教学档次, 还可以促进形态学课程建设和发展。

5 展望

形态学实验室服务于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要根据高校教学的发展, 对各个教学环节上的重点和要点进行不断地调整, 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体制建设, 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高度综合、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3]。整合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内容, 由形态学实验室统一开设形态学实验课程, 新的教学内容在整合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是我们今后实行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尚宏伟, 张立欣, 路欣, 等.开放形态学实验室的改革与管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10, 12 (S2) :102-103.

[2]张东泽, 王金锋, 郝兴霞.基于Web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2, 21 (2) :201-206.

形态学实验课 篇9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模拟、验证为主, 能够传授知识, 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一般以被动接受为主, 缺少独力思考和强化训练的过程, 学生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印象不深, 对知识掌握不牢, 不能灵活应用。如何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 又能充分地将知识应用于临床各学科, 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这是病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为此, 我们开设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 该课程含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由学生自主选择, 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弥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3个年级、200多名大学生中实施了3轮的创新实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实施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主要为学习过大部分医学基础课程及病理学课程, 对医学知识及疾病有初步了解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开设, 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课。由学生自行报名选修, 然后在报名的同学中选择约60-80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学生, 分为10-15个小组, 每组4-6人。

1.2 研究方法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共36学时, 2.5学分, 上课时间主要是晚上和课余时间, 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训练学生的科研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分为三个阶段教学。

1.3 准备阶段

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学生集中授课6学时, 以专题讲座和理论讲授形式, 由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设讲座, 介绍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的撰写、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在临床上的应用、病理检验技术。以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介绍病理形态学实验的基本步骤:立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正式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论文撰写。

1.4 立项阶段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 以4-6人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设计创新性实验方案, 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目的及意义、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对象、实验方案及步骤、经费预算、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预期结果及分析、参考文献等。初步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后, 每个小组由指导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进行初审, 然后与同学一起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 最后由教师组再次审核、论证通过。

1.5 实施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 从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标本的取材、包埋、切片和药品试剂配置、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总结到论文撰写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提供指导和配合, 提供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专用实验室、设备、试剂,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 学生自行负责, 教师监督, 在时间安排上,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课程安排的时间进行。

2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践结果

2006-2008年以来, 临床医学本科三年级共有3批200多名学生参加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学习, 共有160名学生取得了相应的学分, 完成论文20篇, 论文式实验报告30多篇, 针对参加了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的200多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 收到有效问卷180份, 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 凡是参加了此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对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3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践效果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者学会学习的先导, 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动力。病理学创新实验的重点放在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上,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如除了培养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和肉眼标本等基本实验技能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观摩或参与外检、尸检及简单的科研技术操作等临床实践。实验课中宜适当增加临床病理病例讨论的内容, 通过尸检等病例的讨论进行病理与临床联系的教学, 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据调查显示, 90%的学生认为参加该课程的学习后对病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强, 从只会死读书变得会发问, 并对有所怀疑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约92.5%的学生认为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了。92%的学生认为通过病理创新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或有所帮助。总的来说, 通过病理创新实验课程的教学, 提高了学生探索医学奥秘的热情,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增长了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 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医学生学习方式一般较古板, 多数课程是死记硬背, 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利于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锻炼了综合分析能力。在创新性实验中需要学生广泛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选出新颖的题目, 并分析、归纳整理成篇,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 大胆设想, 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检索文献资料, 促进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拓宽, 增长了知识, 拓宽了视野, 使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计划能力和统筹安排实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要完成实验准备和操作, 教师必须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为今后从事临床及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时难免遇到困难或问题, 需要随时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这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9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在培养动手能力方面, 89%的同学感到满意;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 91.3%的学生感到满意。

3.3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打下了科研的基础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医学生提供了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平台, 课程开设的探索性实验是针对某项、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有关的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 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发式教学实验, 实验实施的基本程序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基本一致, 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各自所长, 密切合作, 对医学研究的选题和论证、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和讨论以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等科学研究的环节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由于没有限制实验设计的内容和范围, 从基础到临床、从科技发展前沿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涉及, 内容多种多样。如大量辣椒素对小白鼠消化系统致炎作用、维生素C在创伤愈合方面的作用、亚硝酸钠中毒及解救、白酒灌胃法建立大鼠早期酒精性肝病、高剂量苏丹红对小白鼠肝脏的毒性改变, 虽然一些学生的实验设计还不成熟, 但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3年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期间共完成探索性实验方案80多项, 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 获得校级学生科研课题资助20多项。根据调查显示91%的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认为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能较好的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一个研究课题从立题、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写作的过程, 培养了从事科研的兴趣, 对于科学研究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 为今后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3.4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带教能力

创新性实验教学实现了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的转变。无论是实验项目的数量, 还是实验项目的难度都远远超过以往, 从内容和时间上给出了充分的选择余地, 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不同专业特点及个人兴趣爱好, 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责任心、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远远高于普通验证性实验课。此外,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带教教师应具有严谨的科研素质。面对十几份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才能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完善实验方案, 从而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带教能力的提高。

4 问题与思考

4.1 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 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 医学本科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普遍现象, 很多医学生尽管专业课程成绩优秀, 但科研创新、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这与一直以来医学教育教学和科研脱节, 对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不足有关。此外, 学校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科研条件, 学生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 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不高, 科研活动的总体水平也不够高。这些问题使得创新实验课程在开设之初还存在一些困难, 相信随着教育部和高校对于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视, 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的管理走向规范, 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仍然是今后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4.2 如何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界定与评价

医学生的创新实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还只是初步的, 是培养一种意识, 虽然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实验课程, 对学校的科研氛围和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促进, 大部分参加学习的学生感到很有收获, 有一些学生做出了优秀的作品, 但总体而言, 目前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对于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培养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当前, 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建立完整、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体系之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4.3 如何实施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

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让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虽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及完成实验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和时间的情况, 他们还无法独立完成, 需要教师能增加指导时间。由于大学三年级的医学生课程紧张, 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实验课程学习, 因此学生建议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 通过3年的课题实验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创新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 将进一步搞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不断提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实施创新性实验教学, 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教研室几年来为医学生开设病理形态学创新实验课程,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证明, 开设病理形态学创新实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颜, 陈俊国.浅谈医学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2) :10.

[2]于晗.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7, 6:82-83.

[3]刘芳娥, 刘利兵, 黄小军, 等.开设探索性医学实验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5) :42-43.

[4]万英, 杨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8 (1) :34-35.

[5]李志英, 雷小敏.面向21世纪重视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 2002, 6:18-19.

[6]马金龙, 高彦丽, 南瑛, 等.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50-52.

[7]卢芳宁.运用启发导学式教学法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与实习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5) :117-118.

形态学实验课 篇10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医学形态学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正常和疾病状态下人体结构及机能代谢变化的医学学科, 其微观教学方式是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正常或异常组织形态结构的观察[1]。医学形态学的微观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传统的学生在显微镜下看片教师答疑, 到多媒体, 再到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式教学, 最终构成了师生间的网络互动和双向沟通。虽然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 但是最终都离不开通过观察切片这一途径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切片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切片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强、细致、琐碎的工作[2], 笔者从实验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管理教学切片的经验, 希冀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帮助和参考。

1 教学切片的传统管理模式分析

1.1 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管理模式

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是由实验技术人员把所有的教学切片按组织学、病理学各系统编号, 按照切片盒里对应的顺序全部放入切片盒中, 每个盒里再贴上一张各系统编号与之对应切片名称的目录, 上课时按每生1盒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观察完切片后按原序放好, 在观察过程中如有破损要及时报告, 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切片破损程度要求赔偿。课后实验技术人员逐一清点切片盒, 及时补充新片, 以保证下一次课能够正常使用, 期末不再单独开放实验室, 随堂学随堂复习, 实验课一结束就进行实验考试。每班按32人计算, 组织学、病理学一般同时各开3~4个班的课, 每位教师1盒, 共计260盒, 对教学切片的管理, 完全依赖学生的自觉性。

1.2 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够强, 在观察教学切片的过程中切片破损了也不报告, 更有甚者将其扔掉, 逃避赔偿。学生之间的教学切片互相交换, 观察完后不及时放回原盒原位, 显微镜上、桌子上有时都会遗留教学切片。即使放回后, 也不按序放好, 有的切片盒里的教学切片甚至胡乱堆放在一起。260盒切片每次课后逐一整理, 工作量很大, 有时根本来不及整理, 接着就进行下一次实验课, 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生也对教学切片的混乱状况意见很大。每次课后, 自觉性强的学生能主动找到实验技术人员对破损的教学切片赔偿登记, 但是有的破损教学切片根本找不到学生, 破损和丢失的数目也很难掌握。

搬到新校区后,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实验室有所增加, 有时组织学、病理学各有7~8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同时上课, 再加上切片标本来源短缺, 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得不到及时补充, 根本保证不了每生1个切片盒, 有时甚至2~3人1个切片盒, 学生观察起来极不方便, 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很多, 课后更不便管理, 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数量逐渐上升,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针对教学切片传统管理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结合新校区实验室增多后, 开课层次多、班级多等实际情况, 对教学切片实施新的管理模式。

2.1 实行教学切片分类存放, 登记建卡

病理学和组织学教学切片入库前分别按系统分类, 每个系统里的教学切片按序编号, 统计教学切片的数量, 然后分别把病理学和组织学同一编号的教学切片放在一个切片柜里, 每一个编号的教学切片再进行登记建卡, 写上切片名称、编号、数量、使用情况并存入电脑。

2.2 教学切片由实验技术人员设定专人保管

教学切片由实验技术人员选择专人保管, 随时掌握组织学和病理学教学切片的使用情况, 教学切片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要及时反映及时补充, 同时保管人员还要及时听取和搜集学生对教学切片的反馈意见,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保证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3 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课前按实验内容发放教学切片

针对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弊端, 为避免不同层次的组织学、病理学班级同时上课的冲突, 造成切片盒不够用的情况, 实验室应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以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懒散的现象, 实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具体做法如下:每次实验课前实验技术人员根据组织学、病理学不同层次不同内容所需发放教学切片, 按照标准班32人计算, 教学切片要能够保证每名学生1张, 提前从分好类的切片柜里拿出数好, 每个班级的教学切片放入一个切片盒内, 课前由上课教师安排班长到实验准备室以班级为单位领取, 当面数好并签字;课后由班长负责把教学切片数好送还, 实验技术人员复查后放入原编号柜中, 如有丢失或破损按价赔偿登记。

2.4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

课后、期末考试复习时,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 把本学期发过的组织学、病理学切片分别按序装盒, 以班级为单位, 按每生1盒, 由班长到实验准备室统一领取签字, 发给学生复习, 责任落实到个人, 复习完后由班长统一收回检查合格后, 交到实验技术人员手中逐一检查切片的数量、排序, 合格后方可离去。

2.5 建立严格的教学切片赔偿登记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学切片的管理, 形态学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切片赔偿登记制度。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打碎或丢失教学切片的情况, 根据教学切片标本的来源、制作的难易程度进行赔偿。在登记本上写下时间、年级、专业、班级、姓名、打碎或丢失教学切片的名称及赔偿金额。我们建立这种赔偿登记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爱护教学切片, 减少教学切片的损失。

2.6 实验课上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要爱护教学切片

每次实验课实验桌上的教学切片都很多,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爱护教学切片, 不许随便将其带出实验室。观察教学切片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具体的指导, 告诉学生拿切片时要小心轻放, 放好后先从低倍镜开始, 然后再依次移至高倍镜, 观察完切片后, 移开镜头, 再取下切片, 使学生尽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以减少教学切片的损坏[3]。

3 规范教学切片管理的必要性

形态学微观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学切片、显微镜等教具, 正常实验教学中形态学实验室应当教学切片、显微镜数量充足, 坏境整洁[4], 这样实验课才能顺利实施。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切片应外观清洁、组织结构完整、染色清晰、标记准确, 学生镜下观察起来才一目了然。教学切片经过几年的使用, 有的已经褪色、破损、模糊不清、标签脱落, 镜下观察起来很困难, 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理解和判断。实验技术人员每次在实验课前发放教学切片时, 要详细检查教学切片的数量和质量, 及时补充更换, 为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保障。

4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取得的显著效果

4.1 为形态学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 保证了组织学、病理学不同层次不同实验内容教学切片的数量和质量, 切片每生1张, 改变了以往实验课上教学切片数量不足或质量问题而引起学生和带教教师不满意的状况, 为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为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规范和经验。

4.2 教学切片数量不足时可及时补充

教学切片由专人管理, 能随时掌握组织学、病理学教学切片的使用情况, 教学切片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 及时反映, 及时制作补充, 保证了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4.3 学生的责任心增强, 破损和丢失教学切片的情况减少

学生的责任心增强, 都能自觉爱护教学切片, 破损和丢失教学切片后能主动进行赔偿登记。以往学期结束时, 组织学、病理学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近300张;在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下, 每学期组织学、病理学破损和丢失的教学切片近150张, 减少了一半。

4.4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课后复习及实验考试提供了保障

课后、期末实验考试前实行实验室开放制, 给学生创造一个全面复习的机会, 比以往随堂学随堂复习, 实验课一结束就进行实验考试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及格人数也在减少, 学生和带教教师反映很好。

教学切片新管理模式经过我们5年的探索和实践, 实验技术人员付出了很大的艰辛,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增强了形态学教学切片管理的认识, 为形态学教学提供了实验保障, 为实验教学改革积累了相关规范和经验。

参考文献

[1]马晓凯, 付元山, 唐炜, 等.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数字网络显微互动系统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6) :51-52.

[2]颜亚晖, 周庆, 朱文兵.病理学教学切片的制作及管理[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0.

[3]马晓凯, 赵薇.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课前准备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5) :784-786.

形态学实验课 篇11

实验材料、造模方法、分组给药等参照文献[1]方法进行。用石蜡包埋瘤块, 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取小鼠称重后摘去眼球取血, 用枸橼酸钠抗凝, 充分混匀,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

2 结果

2.1 肿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模型组:瘤体切面呈鱼肉状, 易出血, 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剥离, 镜下癌细胞呈片状或巢状分布, 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 核的大小形状染色不一, 血管密集, 瘤体>1cm, 中心可见坏死, 癌细胞片状分布, 血管密集。丹参组:瘤体与周围组织较易剥离, 癌细胞生长不良, 坏死灶 (瘤体小于1cm, 可见中心坏死) 多见且面积较大, 周边可见凋亡细胞, 血管密度小, 可见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化疗药组:癌细胞生长不良, 瘤体多>1cm, 见坏死灶, 血管稀少, 可见肿瘤异型性, 可见淋巴细胞等炎细胞的浸润, 血管稀少伴凋亡和坏死。

2.2 丹参注射液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见表1。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CTX组比较▲P<0.05, ▲▲P<0.01

3 结论

本实验丹参各组的瘤体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坏死明显, 说明丹参对小鼠Lewis肺癌有抑制作用[2,3]。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促进其凋亡, 致使瘤体坏死及调节免疫功能实现的[4]。此实验进一步证实丹参对血液系统: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尤其是白细胞数无明显影响, 而环磷酰胺组白细胞数显著降低, 说明丹参对血液系统的副作用 (尤其白细胞减少) 小, 优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近年来很多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和观察证明[5,6]中医药在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防治中有着重要作用, 但该实验丹参联合化疗药组与化疗药治疗比较白细胞数的增高及肿瘤体积的减小均不明显, 故丹参注射液能否对小鼠Lewis肺癌的化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很需要大样本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 而且中西药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薇, 徐亚东, 屠溪琳, 等.丹参注射液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6) :388.

[2]方杰.丹参素对乳腺癌MCF细胞株的作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3 (23) :68.

[3]陈良良, 吴良村, 李庆霞, 等.丹参注射液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体外扩增及抗肿瘤作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6 (3) :49.

[4]袁淑兰, 王修杰, 魏于全.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癌症, 2003, 22 (12) :1363.

[5]于庆生, 王炜, 汪小明, 等.丹参及5氟尿嘧啶胃癌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临床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2, (8) 6:393.

上一篇:马尔可夫决策下一篇:长江河道